集成电路设计学科评估十篇

时间:2023-10-16 17:09:10

集成电路设计学科评估

集成电路设计学科评估篇1

关键词:雷电灾害 风险评估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225-01

雷电是发生在因强对流天气而形成的雷雨云层间和雷雨层与大地之间强烈瞬间放电现象。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伴有强烈的闪光和隆隆的雷声的同时,还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雷电往往对人员、牲畜、建筑物、电子电器设备等带来损害,甚至引起火灾和爆炸事件。特别是近年来由于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和大量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投入使用,雷电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危害越来越大,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愈来愈严重。加强雷击防范,对雷电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已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向前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关系着国计民生重大工程项目的增多,提高重大工程项目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其安全正常运转,是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终极目的。无数事例足以证明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十分重要,它对完善防雷减灾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1 雷电灾害的危害

自然界的雷击分为直击雷、感应雷。直击雷是雷雨云对大地和建筑物的放电现象。它以强大的冲击电流、炽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强烈的电磁辐射损坏放电通道上的建筑物、输电线、室外电子设备、击死击伤人、畜等造成局部财产损失和人畜伤亡。而感应雷是由于雷云层之间和雷云与大地之间放电时,在放电通道周围产生的电磁感应、雷电电磁脉冲辐射以及雷云电场的静电感应、使建筑物上的金属部件、管道、钢筋、和由室外进入室内的电源线、信号传输线、天馈线等感应的雷电高电压,通过这些线路以及进入室内的管道、电缆、走线桥架等引入室内造成放电,损坏电子、微电子设备。直击雷和感应雷的入侵通道不同,其次是由于被保护的系统屏蔽差、没有采取等电位连接措施、综合布线不合理、接地不规范、没有安装浪涌保护器(SPD)或安装的浪涌保护器不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等,使雷电感应高电压及雷电电磁脉冲入侵概率大大提高,损坏相应的电子、电气设备。

2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灾害风险评估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灾害风险评估,是对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分别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灾害系统进行风险评估;狭义的风险评估则主要是针对致灾因子进行风险评估,即从对危险的识辨,到对危险性的认识,进而开展风险评估,通常是对致灾因子及其可能造成的灾情之超越概率的估算。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属于灾害评估的一种。雷电灾害风险定义为由雷击导致的建筑物及公共设施内的可能平均年度损失。通过对评估项目现场的详细勘察,采集相关数据,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及设计图纸,依据国标规范对数据具体分析,计算出精确的评估结果,并提出相应的雷电防护设计指导意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应该成为开展综合防雷的必经程序,是实现科学防雷、全面防雷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可以达到:(1)更全面反映评估对象的防雷现状。准确估算建筑物遭受雷击的概率;当邻近建筑物遭受雷击时,对所评估对象的间接雷击损害风险;雷电波通过服务设施侵入时,对所评估对象的雷击损害风险。(2)知道可能遭受雷击的主要风险分量,提前做好相应防护措施。对防雷对象所在地的地理、地质、气象、环境等条件作充分调查勘测,并结合详细的设计图纸(包括土建、设备、初步设计等分册)取得可靠数据后,把现场勘查采集到的数据,经科学的计算和处理,提供最翔实的评估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雷电防护措施,消除安全隐患。(3)更合理地采取防雷措施,避免因盲目而造成浪费。从经济价值上知道雷电防护的必要与否,并采取恰当的雷电防护措施,既达到雷电防护,又节约防护成本。

3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缺乏配套的实施办法或细则

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社会防灾减灾的一部分,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有效手段之一。在施行的《气象法》、中国气象局的《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均对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做出了规定,但缺乏配套的实施办法或细则。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作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组成部分,实施过程中上同样缺乏有力的政策文件支撑,给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管理、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建议在“宏观政策”上狠下功夫,把握雷电风险评估工作的发展思路,不断推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3.2 闪电定位资料应用缺乏规范指导和约束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分项目预评估、方案评估及现状评估,目前开展的大都是建设项目的方案评估,对建设项目提出科学合理的安全对策,指导施工图的防雷设计。对于雷评报告,要反映评估项目的目的和内容,更重要的是评估项目的评估结论。不同的评估单位虽有一定的差异,但大都采用了气象资料和规范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如普遍运用的闪电定位等历史资料就属于气象资料之一,但现价段不同产品的闪电定位设备,整体性能和参数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其所采集的资料也缺乏统一性,导致了在闪电定位资料的应用过程缺乏相应技术规范指导和约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闪电定位资料在评估报告中的科学性。建议尽快编制出台“闪电定位技术规范”或“雷电预警技术规范”,以促进闪电预报预警工作的开展,也规范闪电定位资料的开发与应用,提高雷评报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集成电路设计学科评估篇2

【关键词】配电线路;状态检修;优化检修

随着配网规模的发展以及配电设备质量的迅速提升,配网设备定期检修模式已不适应电网及设备的管理需要,供电局在控制配网运行成本的同时,对配网检修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配网设备质量水平和检修能力的提升,为常规检修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可能。要想更好地实施配网状态检修工作,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但目前的配网线路状态检修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确保配网的安全运行。

1.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1.1检修精度不够突出

随着配网建设的发展,同杆架设的配网线路明显增多,有些线路甚至出现了四回路同杆架设的情形,施工检修存在“小病大治”现象,同杆线路检修陪停时而出现,扩大了检修范围,损失了电量。

1.2不符合设备故障几率特性规律

由于缺少线路状态评估的科学手段,统一的检修周期使具体问题没有得到具体的对待。部分线路由于线路走廊特殊和通道的实际状况,造成了线路装机容量过大、容载比不足,无论是用户业扩还是故障抢修,均引起反复多次停电,若保证一周只安排一次检修,又延长了施工工期。而一些供电半径小、容量轻的线路按常规检修周期,难免出现“无病也治”现象,增加了设备运行成本。

1.3缺乏一定的社会宣传和检修保障手段

由于政策处理问题,可靠和保质保量的检修存在隐患,影响了检修的进度,造成了线路停下来却无法在计划时间内完成施工,从而延长了检修时间或造成反复多次停电。

1.4状态评估缺乏科学性, 奖惩措施保障体系不够完备

个别工程由于人力、 物力不足, 阶段性分散施工现象时有发生。 有时还出现施工工艺不够而引的“返修”现象。而要实行科学合理的设备状态评估,又缺乏施工人员检修思维的认识和完备、系统的运行管理机制以及切实可行的奖惩手段。

2.解决方案

基于上述几方面的分析和考虑,为进一步倡导配网检修优化模式,克服人员短缺的困难,科学利用生产成本,有效提高对用户的供电时户数,合理发展区域电网,有必要对现有检修模式进行系统的诊断和规划,建立一种更为优质的检修管理模式。

2.1线路状态检修的前提

线路状态检修就是建立在系统的线路设备状态评估基础上,对线路的自然状态、运行特性以及故障规律、配网发展潜力等参数进行综合的在线分析,有效地运用集中检修和针对性检修开展综合性配网线路检修作业模式。

2.2线路状态检修工作流程

线路状态检修工作流程见图 1。

(1)统计分析本地区配网线路年检修率(大修、技改、业扩、基建、消缺),根据线路实际情况(线规和通道状态、承载用户的限量、线路各设备的老化程度、供电半径内的经济发展步伐、同杆架设的程度、 政策处理的难易度),对配网线路开展风险评估并进行检修模式确定,按评估分值进行等级制编排,分为若干检修等级。

图 1 线路状态检修工作流程图

(2) 针对各线路的实际特点,掌握历年检修规律,结合对配网规划、基建工程的预见性、线路缺陷、故障发生率和状态检修理念,编制年度大型检修计划,并细化到月度计划、每周计划。

(3) 合理安排集中检修周期,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组织力量对各检修等级的线路进行集中检修。对检修等级高的线路优先集中检修,集中检修密度可适当调整。

(4)根据各检修部门的人员编制特点,抽调技术专业人员成立机动检修队伍,定期对原管辖范围外的线路进行了解、培训,保证机动队伍能安全有效地开展全局各配网线路工作。特别是检修量大的大修、基建工程,要预先组织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现场交底。

(5) 对于没有外界联络的线路,为防止重复停电,应结合变电站全停全检工作的安排进行。

(6) 每次状态检修结束后要召开分析会,进行评价和考核,评估的内容

分值见表 1。

3.线路状态检修的措施保证

(1)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奖惩细则。对线路检修的返修率、检修时间超计划值等实际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和分析,逐步形成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的检修体制,同时建立奖惩考核细则。

(2)加强配网规划,实行配网改造。从设备、材料进厂开始就要优化管理。对运行中暴露出的某些设备制造工艺及材质方面等“天性”缺陷,应下决心通过改造来消除。科学合理的配网建设是配网状态检修顺利开展的基础。

(3)做好宣贯培训和技术保障。对管理人员、运行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全过程培训,使之了解线路状态检修的实质和意义、开展线路状态检修中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等。同时要组织相关人员外出学习,吸收先进管理理念,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原理和应用。培养优秀的管理型人才和合格的施工队伍,是配网状态检修顺利开展的保障。

4.开展配网状态检修的意义

(1)通过检修理念的改进,能真正提高供电可靠率,近一步提升配网全年的供电量,同时能减小一定的操作风险和工作风险,对确保安全生产工作也是值得提倡的。

(2)有助于电网规划的管理,通过对区域性供电需要的了解,能更好地实施配网线路的后期合理规划。

(3)能更好地树立企业在社会上的形象,真正成为群众最满意的供电企业,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集成电路设计学科评估篇3

关键词:机巡作业;风险评估;风险后果;危害因素

风险是一个矛盾体,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管控的是相对风险,所以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的研究首先要确定应用的对象;机巡作业风险评估技术针对的是机巡作业管控,所以机巡作业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就应基于机巡作业企业的管理需求即管控目标来进行设计;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的研究主要基于后果考虑具体因子的设计,形成机巡作业风险评估技术标准。机巡作业风险评估流程设计如下。(1)评估范围的划分——根据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确定风险管控目标;(2)危害因素的辨识——选取风险后果对管控目标能够造成影响的危害因素作为风险评估的对象;(3)风险评估——针对线路风险后果及涉及的各种危害因素,对线路风险进行定性评估,确定危害因素风险等级;(4)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对各危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必要时还要制定新的控制措施。

1持续风险评估标准设计

中心引用可量化风险管理理念,采取现场作业“三维度”科学评价取值法,即根据涉及电网风险、现场风险以及作业环境风险相结合的“三维度”量化风险值,制定机巡作业中心持续作业风险评估技术标准。1.1危害因素辨识对。机巡作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交叉跨越方式与数量、作业环境、作业性质、电网等级、电网风险、巡视区域、飞行地域、线路密集程度、巡视机型等九个因素。1.2制定评估标准。(1)交叉跨越方式与数量。跨越1个危险点至4个危险点,所有机型取值分别为1/1.5/2/2.5,穿越一个点危险指数为100。(2)作业环境性质区域特征等指标,如表1所示。(3)电压电网风险及机型等级指标,如表2所示。(4)线路密集程度指标。线路密集程度分为两种,相邻线行≥100m,所有机型取值1,相邻线行50~100m(山区为100~150m)之间,所有机型取值1.5。1.3风险量化评估。1.3.1量化计算。根据电网风险、现场风险、作业环境风险量化结果对应的取值,使用量化评估公式:量化值(M)=[交叉跨越方式及数量系数]*[作业环境系数]*[作业性质系数]*[电压等级系数]*[电网风险系数]*[巡视区域系数]*[飞行地域系数]*[线路密集程度系数]*]巡视机型系数]。1.3.2机巡作业风险定级。根据计算出的量化值,将机巡作业分为以下五级:(1)特高的风险:400≤风险值,考虑放弃、停止。(2)高风险机巡作业:200≤风险值<400,需要立即采取纠正措施。(3)中风险机巡作业:70≤风险值<200,需要采取措施进行纠正。(4)低风险机巡作业:20≤风险值<70,需要进行关注。(5)可接受风险机巡作业:风险值<20,容忍。1.4现有控制措施。根据确定的风险和涉及的人员、电网情况,查找目前已有的控制措施,包括:管理人员的现场督察、检查;改善飞行和控制技术等已经应用的工程技术;防止风险而使用的安全工器具和个人防护用品、安全标识;保证人员意识和技能而开展的常态化人员学习与教育培训;为降低风险损失而采取的应急措施等。

2应用实例

对500kV嘉上甲线N1-N216的线路进行实际风险评估,通过2.3.1公式进行计算,(油动固定翼/有人机/多旋翼)综合风险值分别为6.75/6.75/13.5,都在巡线的容忍范围内。

3结语

本文对机巡作业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指引,文中一些影响因素的选取与赋值参考了广东电网机巡作业中心的一些数据,但这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仍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机巡企业,每个企业在应用时,要通过一定范围的试用,通过试用评估结果对一些因素与赋值进行修订与完善,这样才能形成适用于企业的风险评估技术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2]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审核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3]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管理规定[Z].2014.

集成电路设计学科评估篇4

〔关键词〕政府绩效管理;科学知识图谱;热点主题;研究演化路径;CiteSpace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2.026

〔中D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2-0141-10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and practical circles.It is meaningful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hot spots in the field and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evolution path.Based on the 472 research papers from CNKI(2002-2015),and by using CiteSpace for counting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and mapping all kind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the paper could learn the research hot spots and evolution path and the research hot spots in the future combined with expert advice.

〔Key words〕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scientific knowledge map;hot topics;research evolution path;CiteSpace

伴随公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及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的行政效率、效果成为公众热切关注的核心话题,政府绩效管理研究随之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并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梳理文献发现,目前关于该领域的研究综述相对较少,且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综述,如杨亚莉通过对绩效管理内涵以及国内外政府绩效管理发展历程的描述,分析了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1];胡卫卫,施生旭以2000-2014年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288篇文献为样本,从研究类型、研究视角、研究趋势等角度进行了统计分析,概述了主要观点,并对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建议作了梳理[2];包国宪、向林科通过对“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梳理了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并对研究前沿论域进行了预测[3]。以上综述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部分成果谱系,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存在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大样本的计量分析等不足。

本文主要以CiteSpace作为分析工具,选取CNKI中2002-2015年“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472篇研究期刊为数据样本,通过高频关键词统计及各类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分析,结合专家建议对该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及研究演化路径进行细化梳理,以期为该领域的后续探索提供不同的研究视角。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为保证原始数据的全面可靠性,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为研究数据来源;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以“2002-2015”为检索年限,文献类别中期刊的检索条件均为“模糊”,检索得到篇名和关键词中包含“政府绩效管理”的期刊共计472篇。

12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由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团队开发的一种用于文献数据识别与可视化其演化动态和研究热点的Java应用软件[4]。其基本原理是对分析单位(文献、关键词、作者等)的相似性分析和度量,本质上是一种宏观知识测量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因此有其独特的计量指标及含义[5]。自2005年该团队率先在中国命名和引入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6]以来,科学知识图谱或知识图谱作为科学计量学的新方法和新领域在国内勃然兴起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具体操作上,首先利用CNKI数据库自带的数据分析功能(Refworks),对检索到的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数据资料进行格式转化并导出CiteSpacce能够识别的数据格式;其次,在借助CiteSpacce分析软件对转化后的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作者共现、机构共现等技术处理的基础上,分别绘制多元、分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最后,结合高频关键词矩阵、高被引文献等数据资料以及相关专家建议对各类知识图谱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探寻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演进路径和热点主题。

2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研究的基本状况

21文献量变化统计

统计发现,2002-2015年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研究文献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2002-2009年期间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文献不断增多,在2009年达到历年研究期刊量的最大值64篇;2009-2015年期间整个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发文量呈波动下降趋势。

22核心作者

作者发文量以及期刊被引频次往往能反映其在相应科研领域的学术贡献与影响力。本文利用CNKI数据库的被引频次统计功能,对发文量3篇以上以及单篇被引频次超过27次的作者进行统计(表1、表2),有助于探寻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核心作者和作者群,进而更加准确地挖掘和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权威知识体系。

23主要研究机构

通过对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数据进行机构共现(CiteSpace中Node Types选项设定为Institution)分析,可以得出近年来该领域研究机构发文量的排序列表(见表3)。由表3可以发现,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发文量相对较高,是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

24合作机构与合作作者分析

作者之间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往往暗含着学术共同体的演化脉络。通过CiteSpace对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合作机构与合作作者进行共现图谱绘制分析,有助于明晰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团队和科研规模,更好地把控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走向。在政府绩效管理领域合作机构与合作作者共现图谱绘制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将CiteSpace中的“Node Types”值设定为Institution+Author,“Top N”值设定为30,其他设置选择默认值,经过图谱修剪等技术处理最终绘出较为理想的科学知识图谱(见图2)。

3研究过程

31关键词抽取与词频统计

关键词作为论文主题内容的代表性词汇,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凝练概括,当某个关键词在该领域文献中反复出现时,该词就能反映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动向[7]。高频关键词体现了当前政府绩效管理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主题,也是研究者共同注意力的汇聚,代表了该领域研究的焦点主题。利用CiteSpace软件中的关键词共现统计功能,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关键词频统计的基础上,整理出政府绩效管理研究领域前30位的高频关键词(见表4)。由表4可知,绩效管理、政府绩效、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绩效评估指标、绩效管理工作、评估主体、平衡积分卡等词十分活跃,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

32自动聚类标签视图分析

聚类视图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出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可视化分类,便于研究者高效梳理冗杂的数据信息。此外,自动聚类标签视图是在默认视图基础上,通过谱聚类算法[8]生成知识聚类,继而从引用聚类的相关施引文献中经过算法获取标签词,以此来表征对应于相关知识基础的研究前沿。

通过绘制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自动聚类标签视图,最终析出排名靠前的11个聚类(见图3)。其前沿标签分别为乡镇政府、考评结果、审计、因果分析、公共部门绩效、中央国家机关、全面深化改革、工具理性、公共服务型等,这些聚类标签表征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沿视角。

33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综合知识图谱分析

为了能更直观清晰地挖掘政府绩效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及潜在热点,通过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原理,将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数据以1年为时间片进行切割,保留每个时间片上前30个关键词,结合图谱剪修及人工调整等技术处理,最终绘制出该领域的综合科学知识图谱(见图4)。

观察图4发现,政府绩效管理与绩效管理所对应的节点最大,且与其他节点的连线最为密集,表明它们是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核心研究主题,处在该领域关系网络的核心位置;政府绩效、绩效评估指标、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绩效目标、平衡积分卡、绩效评估、绩效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价值取向、公众参与、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公信力等词对应的节点也相对较大,表明这些主题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所关注和青睐的研究焦点;电子政府、行政改革、考评结果、公共服务型政府、评价指标、工具理性、公共价值、第三方评价、战略管理等词对应的节点虽相对最小,但基本都处在整个关系网络的连线末端,很可能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

4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热点主题

综合政府绩效管理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统计、自动聚类标签视图、综合知识图谱分析以及相关专家建议,最终将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概括为政府绩效管理理论、政府绩效管理模式、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电子政务绩效、政府绩效审计等7个方面。

41政府绩效管理理论

政府绩效管理作为提升政府绩效的一项主要工具,需要集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等宗旨于一体,以公共价值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梳理文献发现,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阶段(1994-1999年)、研究的拓展阶段(2000-2003年)和研究的细化和创新阶段(2004年至今)3个阶段[9];此外,学界关于政府绩效管理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建立行政决策专家来推行政府绩效评估[10];为什么评估、评估什么、谁来评估、如何评估等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问题探讨[11];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12]以及健全政府绩效管理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优化组织环境;完善政府绩效管理的流程与环图4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综合知识图谱

节;促进政府绩效评估更加科学;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政府绩效管理有机结合[13]等具体理论思考。因此,未来的政府绩效管理理论发展需要立足解决传统行政官本位文化理念、集中发展经济的管理理念、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长期具有的“政府本位”的价值取向[14]等理念困境,寻求彻底解决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内部矛盾的突破性进展。

42政府绩效管理模式

作为解决政府绩效问题的方法论,政府绩效管理模式对提高和改善政府绩效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模式主要以福建的“效能考核”、广东的“科学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以及深圳的“政府绩效评价”3种模式最为代表[15];基于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视角,学界形成了“下评上”模式、“评估团”模式、“政务公开”模式、满意度调查模式、“万人评议政府”模式以及“第三方评估”政府模式等基本模式和做法[16];u价模型主要包括类指标、评价维度、评价指标、指标要素以及技术指标等5个方面的内容[17]。此外,部分学者针对时下流行的“公众参与”式的政府绩效评价模式与“技术理性”的政府绩效评价模式进行了利弊分析等模式评估,认为前者会因公众的知识限度影响政府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后者则会因专家的“经济人”天性影响到政府绩效评价的公正性、公平性以及公共性。由此,提出建立一种公共政策中技术理性与公共精神相统一的“复合型”绩效评价模式[18]。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以决策战略目标化、指标设置目标化、目标责任明晰化、目标考核综合化、目标过程程式化为特征的南通模式最为代表,是集目标管理与现代绩效管理优势于一体的绩效管理模式[19]。

43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由图4可以看出,学界在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大量研究的同时,对与其相关的绩效标准、平衡计分卡、政府效能、绩效管理制度等研究热点进行了探讨。梳理文献发现,学者关于该热点研究主题的论域主要集中在指标设计的类型和方法[20];绩效指标的地位和功能、设计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确定指标权重的思路[21];影响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的内部因素(政府职能、政府发展的战略和规划、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和政府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和外部因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治体制、公民参与度、文化传统和各利益主体间的博弈与整合)[22]等方面;此外,部分学者针对当前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线性化和表象化,提出应基于治理过程对构建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考察,利用平衡记分卡合理设计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以突显其民主行政的价值观[23];为解决现有指标体系设计框架的自适应问题,有学者提出建立一个基于“绩效维度――层级特征――样本属性”三维立体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逻辑框架[24]。

44政府绩效评估主体

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作为政府绩效评估活动的推动者和实施者,是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界关于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探索和争议并存,其研究视野大都集中在对缺乏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有效参与的多以上级评估下级的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形式进行多元化重构。具体来看,学者的研究论域主要涉及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构建的观念、制度和技g障碍、价值取向、合法性、结构特点和发展建议等方面。倡导在分析政府、公众、企业作为政府的主要绩效评价主体所蕴含的不同价值取向及其各自的优劣势基础上[25];从规范政府绩效评估主体资质、优化政府绩效评估流程、增强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的回应性等方面增进政府合法性[26];构建政府绩效评估多元化主体,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有人大、政协、第三部门组织、专业评估机构等参与的、协同共助的多元化评估主体模式[27];坚持公共本位价值取向,突出社会民众、社会中介组织、专家等主体在绩效评估中的价值,建构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公众积极广泛参与的多元主体治理系统[28]。

45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

由图4可以看出,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研究同绩效目标和公共服务质量密切关联,正确的政府绩效价值取向往往能够为绩效目标的达成与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论域主要集中在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的作用、要求和层次分析;价值扭曲的表现、成因以及确立原则等方面,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的“民众本位”或“政府本位”等应然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受道德价值观、公共责任机制不完善、政府职能界定不明确、目标价值的冲突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国内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往往出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缺失、经济价值的过度泛化、公共价值导向的偏差、对效益原则的扭曲等价值失衡现象[29];此外,部分学者进一步对绩效评估实践中价值取向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鸿沟展开了探微。通过评估主体、评估指标、评估程序、民众满意度4个维度的测量,发现当前的政府绩效评估存在评估主体单一化、评估信息封闭性和神秘色彩严重等“政府本位”诟病,并提出专家决策、公众参与、公开评估信息等旨在构建“民众本位”的价值取向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30]。

46电子政务绩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这一新技术革命潮流下的衍生品得到了各国不同程度的重视,对其进行绩效评估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竞相研究的热点主题。比较发现,国内外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价都十分重视,并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和价值取向、评价模型、评价指标、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国内外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研究在研究水平、研究要点、研究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31]。国外的电子政务绩效研究成果主要分布在埃森哲咨询公司、联合国、美国Brown大学、TNS公司、Jersey Newark大学等机构;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聚集在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电子政府思想库网站、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东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等研究机构[32]。此外,我国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价模型原理和结构以及评价过程[33]、提高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水平经验与途径[34]、模型比较与本质分析、方法和技术等部分进行了探讨,强调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并选用恰当的评估方法和指标,建立合理的制度体系,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中的重点[31]。

47政府绩效审计

20世纪40年代,政府绩效审计逐渐在国外兴起,经济危机后国家公共开支的大幅增加和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使得公众开始主张对受托经管其公共资源的政府部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展开检查。相较而言,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政府目标管理。国内外日益常态化的政府绩效审计实践逐渐引起了学界众学者的研究兴趣,梳理发现,国外学者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大致可概括为政府绩效审计比较研究、整体制度安排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政府绩效审计角色和作用研究3个主要研究领域,且存在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缺少系统性、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整体性不足以及与审计学基本理论系统的衔接有效性不够等现实问题[35];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实践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的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初步研讨阶段以及21世纪初至今的深入研究阶段,并在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内容和范围、职能和目标、程序和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审计报告等方面成果显著[36]。未来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需要在审计主体和对象、审计层次、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革新,并注重政府绩效审计结果(信息)的价值发掘与应用[37]。

5研究的演化路径与未来潜在的研究热点

51研究的演化路径

近年来,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学者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也日趋多样,除了研究成果数量呈波动变化趋势外,该领域的研究主题也具有一定的演化规律。为更加清晰地梳理该领域研究主题的演化轨迹,以政府绩效管理研究成果峰值的时间节点(2009)为限,分两阶段分别进行归纳梳理(见图5)。

511研究探索阶段(2002-2009年)

统计发现,这一阶段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成果数占总体的42%,且呈不断增长趋势,2009年达到增长状态的临界值。图5显示了2002-2015年政府绩效管理的年度研究热点主题演化轨迹,其中2002-2009年期间学者的研究焦图5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时间分区图谱

点重点指向重塑政府、服务型政府、效率政府、电子政府、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结果、目标和指标;行政体制改革、理性与反思、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行政价值取向、公共支出绩效、公民参与、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等。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政府绩效管理研究整体处于探索阶段,学界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理论和概念界定的研究较多;同时,很多学者开始关注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问题,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探讨投入较多;评估过程开始重视公民参与,在反思绩效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了解决对策和建议。

512研究深化阶段(2010-2015年)

较之前一阶段,这一时期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数呈波动下滑趋势,但总体科研数仍占比较大(58%)。图5显示,该阶段学界的研究论域转向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公众满意度、政府执行力、第三方评价、绩效评估体系、政府公信力、行政管理方式、政府职能、法制化等层面;继续对政府效能、绩效标准、绩效评估结果和指标、地方政府绩效、公共价值、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效目标等研究进行了深化;价值取向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灵魂,长期以来得到了学界的持续探讨,极力倡导构建“第三方评价”等能切实保障公众权益的绩效评估模式;伴随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日渐丰富以及实践活动的不断开展,政府绩效管理的法制化构建成为该领域发展的核心话题,如何将政府绩效管理的各实施环节纳入到法制的运行轨道,仍需学界的进一步研究。

52未来可能潜在的研究热点

521乡镇政府绩效管理

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政府组织系统的基层组织单位,是党和国家政策在基层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其行政绩效好坏直接关乎国家政策方针的落实程度和水平,对乡镇政府进行绩效评估和管理,能够督促其行政活动更具效力和活力,提高乡镇政府行政活动的绩效水平。目前,学界关于政府绩效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县市级,对乡镇一级的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方兴未艾,且学者对该主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乡镇政府现行绩效评估体制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功能定位、困境解读、弊端分析和对策建议[38];评估理念、评估要素以及评估结果的运用[39];指标体系构建、问责制度与组织绩效相关性分析等方面。此外,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对过去政绩的考核,不是把评估放在绩效管理的大框架中去操作,而是仅为考核而评估,没有更多地考虑到乡镇政府的可持续发展[39],需要学者的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522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

目前,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价模型主要有“公众参与模型”与“技术理性模型”,受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集权行政思想的影响,政府部门往往乐忠于依靠“技术理性模型”进行自身的绩效评估,而轻视甚至排斥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活动。伴随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以及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逐渐成为民心所向。当前公众参与的政府绩效评估活动主要有行风评议和公众评议机关活动两类。且学者的研究主要涉及政府绩效、公众参与与公众信任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40];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价的意义与历史沿革[41]、现状与思考[42]、模式及展望[16]等方面。然而,受自身知识水平和利益权衡的影响,单独的“公众参与模型”与“技术理性模型”难免会身陷囹圄,因此需要在重视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借鉴“技术理性”之所长,构建“复合型政府绩效评价模式”。

523政府绩效评估结果

随着政府绩效管理实践活动的日渐推广和普及,关于其评估结果信息的运用情况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正如Harry所言,“公共管理者是否把绩效数据实际应用于管理过程是绩效管理是否值得投入的最好衡量指标”[43]。梳理文献发现,政府绩效评估结果的使用方式主要包括诊断与控制问题、组织学习与发展、配置组织资源、调整工作安排、为预算做准备、改进绩效、与下级沟通和协调工作目标、实施奖惩、激励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向公众公开评估结果等方面[44]。且存在评估结果缺乏实质性应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其在预算决策、调整工作安排以及干部培养晋升等方面的使用还不充分[45]。此外,部分学者注意到政府绩效的评估结果与政府绩效的真实值之间往往存在差异,这种由价值导向、指标体系设计、绩效立法、评估方法等与评估目的无关的因素引起的评估结果的不准确程度被称作政府绩效评估结果误差[46],学者分别从评估结果误差的概念、类型和生成机制[47]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关于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偏差的降低甚至消除,仍需学界立足于具体的政府行政环境,综合现有的各种研究成果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性研究。

524第三方评估

20世纪20年代,英美等国家逐渐出现第三方评估的弥端,其实质是由政府以外的学术性组织、研究组织、投资组织、中介组织或民间社团来评估政府绩效[48]。国内的第三方评估发源于2004-2005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委托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对全省各市(州)政府和省政府职能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的“甘肃模式”,此后第三方评估成为学界持续的关注热点。当前第三方评估存在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理论引导力度不强、评估标准尚显单一、指标设置不够细化、评估方法尚欠科学、评估手段不够先进、评估结果缺乏实质性应用[49]等问题;在制度环境建设中主要面临硬制度、软制度和实施机制等3个方面的困难[50]。未来的第三方评估需要兼顾各方评估主体的利益诉求,重视绩效评估结果的二次评估制度建设,加强评估信息公开法制化和透明化建设,完善信息共享制度,降低政府绩效评估成本,为政府绩效水平的提升继续努力。

6结语

经过学者10多年的学术探索,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样态已呈多样化、纵深化的发展之势,研究视角越发新颖、研究观点更加聚焦、研究论域亦更显广阔,整个学科研究业已形成体系。通过对近年来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发现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政府绩效管理理论、政府绩效管理模式、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电子政务绩效、政府绩效审计等7个方面;研究演化路径经历了研究探索及深化两个阶段;未来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则更加趋向于乡镇政府绩效管理、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政府绩效评估结果以及第三方评估等主题的研究和深化。

参考文献

[1]杨亚莉.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0):165-167.

[2]胡卫卫,施生旭.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综述――基于2000-2014年288篇期刊文献[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6,(3):8-12.

[3]包国宪,向林科.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知识图谱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46-53.

[4]Chen,Chaomei.Cite SpaceⅢ: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3):359-77.

[5]Chen Chaomei,Fidelia Ibekwe-San Juan,Jianhua Hou.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Clusters:A Multiple-PerspectiveCo-Cit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7):1386-1409.

[6]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149-154.

[7]张洁,王红.基于词频分析和可视化共词网络图的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热点对比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2):76-83.

[8]赵丹群.基于CiteSpace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若干问题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10):56-58.

[9]蓝志勇,胡税根.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J].政治学研究,2008,(3):106-115.

[10]姜晓萍,范逢春.地方政府建立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5,(2):86-90.

[11]刘旭涛.关于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四个基本问题[J].新视野,2005,(6):45-47.

[12]冯伟林,汪攀.论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3):22-23.

[13]蔡立辉,吴旭红,包国宪.政府绩效管理理论及其实践研究[J].学术研究,2013,(5):32-40,159.

[14]王郅强,文宏.政府绩效:理论期待、内在困境与制度化构建[J].长白学刊,2006,(2):19-22.

[15]方辉,段静.省级“政府绩效评价”模式及比较[J].中国行政管理,2012,(3):34-38.

[16]桑助来.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及展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43-45.

[17]卓越.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建构[J].政治学研究,2005,(2):88-95.

[18]王锡锌.公众参与、专业知识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探寻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的一个分析框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6):3-18.

[19]臧乃康.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南通模式”:效应、瓶颈及努力方向[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6):8-12.

[20]卓越.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类型和方法[J].中国行政管理,2007,(2):25-28.

[21]姜仁良.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7):154-155,188.

[22]陈天祥,陈芬.影响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多维因素[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6):88-93.

[23]陈天祥.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基于治理过程的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82-87.

[24]彭国甫,盛明科.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三维立体逻辑框架的结构与运用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0-46.

[25]包国宪,冉敏.政府绩效评价中不同主体的价值取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7,(1):103-105.

[26]卢小平.从合法性视角看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J].求实,2012,(S2):16-18.

[27]王爱冬.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及其在中国的构建[J].河北学刊,2006,(6):67-70.

[28]盛明科.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体系建构的问题与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8-72,85.

[29]廖晓明,孙莉.论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价值取向[J].中国行政管理,2010,(4):27-31.

[30]陈天祥,陈琦.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偏差性研究――来自广东某市S镇的调查[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79-188,208.

[31]马艳霞,顾懿德.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述评[J].图书与情报,2009,(3):55-61.

[32]王立华,覃正,韩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述评[J].系统工程,2005,(2):9-13.

[33]吴韫夏,龚花萍,吴杰.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7,13:64.

[34]丁雅敏,孙荣.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与途径[J].行政论坛,2008,(6):63-67.

[35]刘秋明.国际政府绩效审计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审计研究,2007,(1):15-19,85.

[36]周亚荣.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2):15-21.

[37]戚振东,吴清华.政府绩效审计:国际演进及启示[J].会计研究,2008,(2):76-85,96.

[38]刘华.乡镇政府绩效评估问题探讨[J].工业技术经济,2010,(6):23-26.

[39]张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镇政府绩效评估[J].前沿,2011,20:145-147.

[40]吴建南,高小平.行风评议:公众参与的政府绩效评价研究进展与未来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06,(4):22-25.

[41]杨永恒.政府绩效评价中的公众参与:述评、实践与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3-28.

[42]徐双敏.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现状与思考――以“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为例[J].行政论坛,2009,(5):15-18.

[43]Harry,H.Performance Measurement:Getting Result[M].Washington,DC:Urban Institute,1999.

[44]⑷铮刘佳,吴建南.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使用现状――基于德尔菲法的研究[J].情报杂志,2009,(10):19-23.

[45]颜海娜.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使用现状的实证探索――基于公职人员感知的视角[J].新视野,2014,(6):65-72.

[46]范柏乃,余有贤,程宏伟.影响政府绩效评估误差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软科学,2005,(4):33-35,39.

[47]何文盛,姜雅婷,蔡明君.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偏差探析:基于PV-GPG模型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4,(10):80-83.

[48]孟惠南.第三方评估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应用[J].领导科学,2012,23:60-61.

集成电路设计学科评估篇5

关键词:科学探究;物理实验;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实验报告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275-02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探究中包括以下七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那么,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认真落实这七个环节呢?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要让学生的动手实验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让学生在现代信息浓浓的氛围中,享受探究科学规律的快乐。下面,我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教材第113页第五节《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将科学探究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

一、实物展台和投影图片相结合,在集体氛围中提出问题

本节课题是《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我根据课题的需要,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循序渐进的方法。第一步,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实验器材:电池组1个,开关1个,2.5V灯泡2个,3.8V灯泡2个,电流表3个,导线若干;第二步,请一个学生利用电脑的课件,用鼠标将相同的灯泡接入电路,组成串联电路;同时请另一名同学在实物展台上动手操作接成串联电路,其它同学在台下观察;第三步,请另外两名同学上台用不同的灯泡利用实物展台和课件模拟接成串联电路,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通过这三步实验,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评价:采用学生上台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在电脑上模拟连接电路,便于教师把握课堂的节奏,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及时纠正学生连接中的错误,减少损坏仪器事件的发生。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串、并联电路的规律,所以,学生上台操作,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利用投影仪,将学生的猜想和假设展示在大屏幕上

学生观察完实验后,分组讨论,举手发言,将小组的猜想和假设大胆提出,老师将学生的想法全部投影在大屏幕上。学生提出了三种猜想:第一,不相等。因为经过用电器后,能量在不断消耗,靠近电源负极的电流强,因为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为负极到正极;第二,相等。因为串联电路中,电流都经过同一电路;第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相同灯泡电流相等,不同灯泡电流不等。

(将学生的猜想结果投影在大屏幕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讨论的透明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利用电脑模拟的仿真物理实验室,请学生设计实验

请学生上台利用课件,电脑设计出实物连线图和电路图。设计出在A、B、C三点求出电流的方法。如图所示如下:

实物连线图如下:

(评价:利用电脑设计实验电路图,更加规范化,这也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利用电脑设计制作的习惯。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四、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学生按照大屏幕上的设计方案,逐一进行三个实验。分两组进行,第一组选用相同的灯泡做实验,第二次换用不同的灯泡做。请各组的代表将每次的测量结果向老师汇报。老师将学生的测量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公布于大屏幕上。

(评价:课程标准指出,特别主张学生通过电脑收集实验数据,通过电子表格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将数据公布于屏幕,便于学生发现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分析和论证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得出通过A、B、C三点的电流相等。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提出问题,如有的学生指出,既然电流相等,为何换用不同的灯泡,亮度并不相同?这时引导学生,亮度是否相同,不能只看电流强度的大小,相关知识在将来的学生中讨论。要及时表扬学生。

(评价:分析和论证实验效果,必须采用开放式,不能将结论强加给学生,扼杀学生创造力)

六、进入网络论坛,让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估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几个问题,请学生思考:

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不妥善之处?

2、操作可能出现什么问题的故障?

3、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有没有不符合规律的数据?

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中遇见的各种问题,比如关于电流表的读数,量程,是否接触良好,流过灯泡的电流随温度发生变化等。然后,教会学生登陆互联网,在学校的论坛上进行交流。

(评价:从现实的小组评估,到走向互联网,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交流,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部分,使学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质的飞跃)

七、写出详细的探究记录,全班进行交流

请小组分别派代表走上讲台,将这次实验的数据记录展示到投影仪上,请大家评价,为自己的正确观点辩护,也要及时改正自己错误的观点。

集成电路设计学科评估篇6

关键词:状态评价;风险评估;运维策略

中图分类号:TN94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电网设备状态评价和风险评估是一个涵盖电网设备可靠性评估技术、电网设备在线监测技术、电网设备实时状态评价技术、电网实时运行风险评估与技术经济性评估技术等的综合决策过程。对电网设备实施科学合理的状态评价和风险评估,能够提高设备的综合分析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合理安排设备运行及检修等生产工作、制定电网风险控制策略和调度计划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撑,从而保障系统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为电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拟在分析主流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以配网油浸式变压器为对象,探索合理科学的运维检修策略,达到规避风险发生、减少风险危害和降低经济损失的目的。

一、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体系

使用经验及试验结果表明,电力设备在整个服役期限,故障发生的次数和使用时间之间有着宏观统计规律,虽然对每一台设备来说,出现故障的次数和使用寿命各不相同,但其发展规律都是一致的,设备的故障率随时间的变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故障期、偶然故障区和耗损故障期,其表现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看出设备故障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其整体性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连续变化的,因此通过对设备的某些典型参数的分析或者完全可以确定设备所处的健康状态,并预报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状态监测体系的建立情况选取可以获取以及未来可能应用的状态量为设备状态评价所需的状态参量,并建立相应的状态量指标体系,应用状态评价模型计算得出设备健康度,是状态评价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以配网油浸式变压器为例,可按如下步骤完成设备的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

(一)建立如图2所示的状态量参数体系:根据所建立的各类设备状态参量指标体系,可将设备运行状态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即设备的整体健康状况;第二层为中间层,即各部件性能状况;第三层即底层,为各状态参量的取值。

(二)建立各层状态参量评价标准,依据状态参量评价标准对底层状态参量进行模糊赋值。建立模糊评判矩阵如表1所示。

(三)基于层次分析理念建立模糊综合状态评价模型,计算中间层及目标层状态评价结果取值。

(四)计算得出的目标层状态评价结果为设备整体的健康度取值,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进一步得到设备的故障概率。式中:ISE为设备的状态评价分值;K为比例系数;C为曲率系数;为故障发生概率。

(五)依据现有设备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规定的设备风险评估的模型和计算方法,结合设备故障概率计算结果,计算得出设备风险值。风险评估以风险值为指标,综合考虑可能损失的资产及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二者的作用,风险值按公式 计算。式中:R为设备风险值;LE为可能损失的资产;P为设备平均故障率;t为某个时刻。风险评估的具体流程图4所示

(六)按风险值大小划分风险级别,可依据设备风险评估结果应用领域的不同划分级别个数: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Ⅵ级,同类设备Ⅰ级为最高风险级别,Ⅵ级为最低风险级别。

二、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结果在配网设备运维中的应用

对设备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分析,配网设备的风险等级分别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在此基础上,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配电网的实际情况,在确保电网可靠性水平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运行检修策略如表2所示:

对于正常运行和加强监视策略,采取状态检测以及状态巡视方案;对于立即检修和适时检修策略,则需要研究最优检修方案

三、结束语

本文从配电网设备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的流程出发,简要阐述了配网状态参量体系构建、模糊状态评价及风险评估的一般方法,进一步探索了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理念在配网设备运维中的应用,对电力生产运行部门制定运维检修计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集成电路设计学科评估篇7

我国的电视产业可以分为栏目、频道、产业集团这三个层次的经营实体。其中,电视栏目是电视频道提供的产品,属于产业运营的微观层面,相当于人体中的器官;电视频道是电视集团的传播平台,属于产业运营的中观层面,相当于人体中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功能性系统;而产业集团则是某种企业集团型组织,属于产业运营的宏观层面,相当于由各种不同的功能性系统构成的人体本身。

所谓“电视频道运营”,就是把电视频道作为一个基本的经营单位和核算单位,相对独立地进行经营管理。具体来说,就是电视媒介经营单位根据电视的内在规律和电视受众的特定需求,以频道为单位进行内容定位划分,使其节目内容和频道风格比较集中地满足某些特定受众群体的需要。

中国电视频道运营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5年11月30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四套加密卫星电视频道,分别以播出电影、文艺、体育和少儿、农业、科技、军事等专门节目为主,这标志着我国频道运营的大幕正式拉开。接下来,随着1999年中办82号文件的出台以及2001年年中广电总局关于“无线、有线合并”通知的下达,我国的频道改革制不断深入,频道制运营成为了我国电视业的主流。

我国电视频道在电视台(产业集团)中扮演角色也从最初的节目展播平台演变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的电视频道已具有明显的独立经营特征。另一方面,我国的电视频道已具备相对独立的经营资格。最初只有电视台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电视台内部实行中心制,如总编室、新闻节目中心、文艺节目中心等,这些中心与台之间不可能以独立核算的形式剪断经费下拨的脐带。频道出现后,成为节目的亮相舞台:“节目一台一观众”变为“节目一频道一观众”,“台”出现空心化。这就必然要求频道成为节目制作和市场运营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由于频道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这就使得频道进而走上完全独立的道路成为可能。如湖南电视台经济频道牵头,联合生活频道、都市频道成立了新的湖南经济电视台。

可见,我国的电视频道已经站在既具有明显的经营特征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经营资格的交汇点上。它不同于栏目,具有相对独立经营资格的栏目基本上还没有出现;它也不同于台,台的“空心化”己经严重削弱其经营特征。频道既独立于台,又高于栏目,体现鲜明的品牌特征,成为最为重要的电视经营资源。

二、建立电视频道绩效评估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电视频道期待精细化管理

当前,国内的电视频道正处于一场深刻的蜕变的前沿。这个蜕变不仅包括内容和技术层面的调整创新,还包括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上的变革转型。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国内的电视频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已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方面,频道已由单纯的节目展播平台演变成为受众接触电视的第一门户,电视频道的舆论导向和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另一方面,频道从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制播单位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频道除了完成所属电视台(产业集团)所规定的宣传任务,并上缴一定的管理费用之外,在节目制播、人事任免和财务管理上都享有较大的自。电视频道在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享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经营的权利。这从客观上要求频道加强自管理能力,提升管理水平。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电视频道运营还只是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由于我国广播影视长期以来实行计划事业型为主的体制,我国的电视媒体的管理上往往表现出粗放式随机性的特点。这表现在频道经营管理上就是,频道的整体定位模糊,缺乏对今后发展的长期规划;不计运作的投入与产出,财务管理混乱;不认真体察观众的接受期待,更不会细致评估传播或者宣传的实际效果,简言之,就是管理缺乏系统性、经营缺乏计划性、决策缺乏科学性、生产缺乏合理性。

要改变电视从业者对管理的共同焦虑,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要期待相关的法规与政策的调整与跟进。从电视媒体,特别是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的电视频道的内部运作来说,就是要以一种精细化的管理代替先行的粗放性管理。绩效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控制手段,它将已发生的结果或者行为和预先确定的目标进行对比,来判断现状的好坏,供管理者采取下一步管理活动提供分析决策信息。很显然,在这里对已发生的结果或行为的考核评估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预先科学与周密的目标体系的建立。也就是说,大量的科学与严谨的前期规划与设计是绩效评估得以展开的前提。可以说,绩效评估是我们在寻求精细化管理的不错的选择。

2.电视界出现接纳绩效评估的氛围

在很长的时间里,电视媒体其实也强调对自身业绩进行某种特殊形式的衡估,这集中地体现在对电视作品的播前审看核与播后评比上。这里只涉及到电视台整体运作的一个局部,即节目的生产层面,评价往往采用的是比较单一的视野和标准,这些电视产品的欣赏者或者说消费者的态度及倾向一般都没有在评比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在各类评比中,评选的机制、程序也难以达到完备的程度。

不过,电视界最近传出的一些信息,让人感到在电视媒体中推行绩效评估的氛围已经基本形成。中央电视台于2005年开展了经营考评体系的论证工作,根据电视产业的特征建立了经营考评指标评价系统,并推出了中央电视台经营业绩考评工作管理办法,依据这个办法确定的基本框架,台属企业的最终考评得分由经营绩效评价和管理测评得出。中央电视台于2006年明确提出创建经营绩效考评体系。2006年7月,央视对八家大型直属企业和台属广告部的经营业绩进行了全面测评及并公布了排名,这引起了经营单位的高度重视。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强调完善以责任中心制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集团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为宗旨,将两个事业和产业两个板块划分成不同的中心,这些中心包括利润中心、虚拟利润中心、成本费用中心和投资中心。明确各中心的财务目标和战略目标,在这个基础上采取不同的绩效考核的标准。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管理体系以绩效管理为着力点,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执行平台,以人力资源管理为畅销驱动,以精细化管理为落脚点。北京、厦门、江苏三地的电视部门不约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同地提到了绩效评估或者绩效管理,虽然有时候提到这样的词汇,从具体语境上看,并不显得非常严谨,但是这至少反映了国内电视界启用一种系统、严密、科学的管理思想与手段的气氛已经形成。

三、电视频道绩效评估及其构成要素

电视频道绩效评估是电视媒体绩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兼具企业绩效评估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复合式组织绩效评估。它是指在明确新闻传播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成本、产出与效益等方面的判断和分析,对电视频道运营的效率和效能做出系统的描述和评价的行为和方法的总和。简而言之,电视频道绩效评估是对于电视频道一定时期内运营绩效水准的评价。

电视频道绩效评估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它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经济绩效。它是指频道的运营给频道自身及社会创造经济收益的目标实现程度和能力,包括频道的投资回报率、广告与销售收入、固定资产的增长、员工收益、品牌价值提升、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的贡献等。

二是公共绩效。它是指频道的运营对服务社会公众目标的实现程度和能力,包括信息传播的质量、舆论监督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协调社会、传承文化等方面。在我国,由于新闻媒体的独特属性,电视频道的公共绩效还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为对国家安全的维护、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对政策法规的宣传以及对政党和领导人的形象宣传等。

1.评估目标

频道绩效评估的评估目标通常有以下5点:

(1)比较频道与频道之间的优劣,评估自己的频道建设是否被观众认可。

(2)分析频道的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在市场中的优势和劣势,调整频道的定位。

(3)从频道吸引力、期待度、忠诚度、满意度等观众接受程度的发展变化,把握频道的现状和走势。

(4)了解频道与频道栏目之间竞争力谁强谁弱,强在何处,弱在何处。

(5)了解频道的各类主持人、影视剧、广告可信度等在频道排名的情况。

2.评估对象

绩效评估一般包括两个:一是对于组织绩效;二是对于员工绩效。频道绩效评估侧重于组织绩效层面的评估,评估对象是频道本身,主要考察的是频道运营中的经济绩效和公共绩效两个方面。

3.评估主体

进行频道绩效评估的主体主要有以下5种:一是频道所属的广电集团;二是已经或想要在频道投放广告的广告商;三是频道本身;四是频道的员工;五是第三方的评估机构,包括商业性评估机构和学术性评估机构等。

4.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是频道绩效评估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选取电视频道评估指标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频道的喉舌性、市场性、专业性和受众需求性等特性,也就是说其评估指标的价值取向同电视节目一样,也存在质量绩效、公共绩效和经济绩效等内容评价,体现“质化”和“量化”评估的结合。

5.评估标准

频道绩效评估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我国频道运营的状况相差较大。因此,评估标准的确立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频道制定出来。一个频道的运营状况可以通过和它历年来的运营状况进行纵向比对得出,也可以通过和同一类型,同等规模的频道之间(省级卫视和省级卫视、地面频道和地面频道)的横向比对得出。

6.评估方法

目前业界在电视频道绩效频道上普遍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按频道(台)的总体规模、水平和建设进行评价;另一种是按会计指标进行评价,就是从总体规模、覆盖状况、受众接收情况、内容表达方式、经济实力、广告实力、市场竞争能力进行分析。评估内容较为零散,各个部分相互打架,缺乏系统性。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两种评估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结合我国频道运营的实际情况,从频道的覆盖情况、收视状况、受众接受状况、收支状况和公共绩效状况5个方面对频道的运营绩效进行评估,从而设计出了一套更为简洁、系统的评估体系。

综上所述,电视频道的绩效评估是频道经营管理的必然趋势。而本研究的最大目的是为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思路。整个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需要经营管理人员和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才能够最终完成。特别是频道绩效评估中指标体系需要研究者结合实践进一步地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方镇邦:《绩效评估》[M].P9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集成电路设计学科评估篇8

[关键词]电力网络;配电自动化;可靠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TD6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049-01

在现代社会的电力资源与人们的用电需求呈现冲突与矛盾的态势之下,我们要对电力网络系统中的配电系统进行可靠性评估与分析,用先进的自动化体系,为供配电系统提供高水准的技术和基础管理,为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提供真实有力的数据支撑,确保电力网络系统的自动化高效安全运行。我们要探索一种供电可靠性有效统计和电力投资效益可行的评估方法,进行配电系统可靠性与电力资源效益的融合。

一.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现状概述

伴随着用户供电需求的日益发展与提升,在区域配电电网的不断完善与优化 和配电系统自动化的广泛运用背景下,要求电力网络系统要重点研究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分析,由于配电系统位于电力网络系统的末端,是电力企业与用户相联的关键性环节,一旦配电系统发生故障中断,则会给电力用户造成直接的影响,造成电力用户的经济直接损失或间接损失。因而,开展配电系统可靠性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可以有效地避免电力供应中断而带来的损失,较大程度上对电力资源产生了节约,满足了电力用户对于用电的需求。我国的配电系统可靠性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较晚,伴随着现代科技进步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并且集中侧重于对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指标和模型方面,引入了电力市场理念,并保证了配电系统的可靠性与经济性一致的问题。

二.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理念及相关指标剖析

配电系统的可靠性研究重点是对电气元件、设备进行预定条件和时间下的功能概率性评估,它在实践的应用发展中成为了一个系统的科学,其包括可靠性设计、可靠性试验、可靠性制造、可靠性使用、可靠性管理等不同阶段和层面,它主要考虑配电的充裕度和安全可靠度两个方面,即在静态的客户用电需求满足的前提下,进行动态的电力安全保障的能力。由此可知,对于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不仅仅是一个定性的概念描述,还是一种量化指标的定量评估,这些量化的指标可以记录配电系统设备的运行状态,还可以提供配电可靠性模型用以评估。这些相关的可靠性定量评估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系统平均停电频率指标(SAIFI)。它是指电力系统中的每一个用户在单位时间段所经受的平均停电次数、频率指标,用以代表电力系统的停电频率。

二是系统平均停电持续时间指标(SAIDI)。它是指电力系统中的每一个用户以年度为统计单位,所经受的平均停电持续时间指标。

三是用户平均停电持续时间指标(CAIDI)。这是指经受系统停电的用户在年度内的平均停电持续时间。

四是平均供电可用率指标(ASAI)。这是指以年度为统计单位下的用户经受的不停电供应时间数与总供电时间的比值。

五是平均供电不可用率指标(ASUI)。这是指年度统计单位下的用户停电总数与总供电时间的比值。

三.配电自动化系统下的可靠性基础管理评估

依据上述相关可靠性指标数据,可以进行可靠性理论支持下的基础管理评估,具体表现为:

1.精准累积可靠性指标数据,确保配电设备系统的运行

在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理论研究下,电力系统可以对电力设备进行相关指标数据的采集与累积,在详细观察和记录配电系统的线路、设备运行状态等指标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日常供电可靠性管理,做好基础资料及基础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提高配电系统的可靠性。

2.依据可靠性指标,进行配电系统的故障预警及分析

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之下,需要以月度、季度的统计指标数据进行整理和汇总,对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因素进行评析和改进,拟定可靠性运行方案并加以完善。同时,要根据配电系统相关指标数据,进行故障的预警分析与故障检修,在信息分析与反馈的前提下,剖析故障发生原因,保障配电系统的安全可靠。

3.优化配电系统的停电计划管理体制

在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之中,还要注重由于停电而带来的损失,要对停电计划制度加以完善和优化,不能沿用传统的停电放宽期限的制度,而要用科学合理的“先算后停”策略进行停电检修计划,要以配电可靠性指标为依据,进行停电计划的申报、规划和制定,严格操作,统一协同,促进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另外,对于可以进行带点作业的地域不停电,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停电和缩短停电时间,优化停电计划管理制度,强化对检修指标的考核与控制。

4.强化日常维护

在我国的电网智能化改造的进程中,要逐步淘汰旧产能设备,替之以科学、智能、先进的电力设备,这些新型电力设备有严格的质量保证,因而极大地减少了日常维护成本,减少了停电检修频率;同时,通过日常对于配电系统的巡查和检查,也可以尽早地发现问题隐患,加强日常维护与管理效用。

四.配电自动化系统下的可靠性技术管理评估

1.更新换代配电系统装置,强化可靠性评估效果

伴随着我国智能电网的迅速推进,配电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原有的旧产能电力设备和装置被逐步淘汰,更新了新型的、智能的、稳定的设备及装置,如真空开关替代了原有的10KV出线开关;分段的线路开关替代了总线路开关、配电系统中新增了双回路线路、淘汰并更新无保护装置的分接箱和对接箱等,这些更新的设备与装置可以通过有效的隔离手段,对故障电力设备进行检修和恢复。同时,随着网络智能水平的提高,电力系统的网络监控与预警功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智能网络监测之下,可以及时调整和变更其运行状态,还可以实现对不同负荷的转移,这样有效地降低了停电检修损失,强化了可靠性评估效果。

2.科学先进的状态检修技术模式的应用与普及

在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离不开先进的状态检修技术应用,在这一科学、合理的状态检修模式之下,可以借助于诸如:红外测温技术来对电气重负荷线路进行检测,可以重点针对关键线路连接点及关键设备进行监测,在实时的监控状态下,可以用自动化数据为依据和参考,及时加以处置。

3.推进智能电网改造,保障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在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过程中,还要与电网运行相联接,必须对电网的结构和运行状态进行优化和调整,用智能化的手段,对电力负荷进行优化分配,实现电力负荷与电力使用的协同与统一,提高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效用。

配电自动化条件下的可靠性评估,展现出配电系统的技术管理和基础管理状态,为电力企业的良好形象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它可以保障用户供电的质量,为实现电力企业和用电客户的目标利益提供了参与依据,成为衡量社会经济的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

[1] 廖想.流域梯级水电站群及其互联电力系统联合优化运行[D].华中科技大学 2014.

[2] 李志新.微网及含微网配电系统的可靠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4.

集成电路设计学科评估篇9

【关键词】高压输电线路,设备检修,现状,检修方案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电力事业的平稳运行离不开安全性的保障,加强输电设备检修工作,能够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控制和管理,将损失降至最低水平,以确保整个输电线路和输电网络的安全化。我国的输电设备检修工作随着新型检修技术和理论的不断更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就会对整个输电设备和输电网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当前,我国输电设备检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输电设备运行状态评价体系不科学、输电设备潜在风险评估体系不规范、输电设备检修专业化建设不到位等三个方面。

输电设备检修现状分析

随着输电设备检修工作的深入进行,检修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相应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2.1输电设备检修技术发展现状

输电设备检修技术和检修管理工作由原来的分散化逐步向集合化方向发展,由原来的人力投入型向技术投入性方向发展,检修运行成本较之以前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

2.1.2输电设备检修技术科技化含量逐步增加

从输电设备检修技术的发展现状看,首先,技术规范性不断增强,以高科技为依托,构建了一整套相对严谨和科学的检修体系,输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在输电设备检修过程中的预防性检修和针对性检修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弥补了设备定期检查检修工作不能有效适应电力设备科技含量增高、维修成本较高的现状,能够通过全方位、动态化的输电设备故障监测系统对输电设备进行实时检测,并将检测信息完整的反馈给用户管理系统。除了状态检修的应用和发展意外,输电设备风险评估机制也逐步增强。风险评估是输电设备检修过程中一项预知性的检修手段,通过对输电设备运行状态中的参数变化以及参数规定的变化幅度、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预知。在输电设备检修工作中,风险评估和状态检修技术对于整个检修过程起到了良好的防护性工作,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检修方法的不足,为检修工作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2.1.2输电设备检修管理更加规范

输电设备检修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除了检修技术方面的进步之外,还包括检修管理方面的进步。在输电设备检修管理方面,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强、体制规范化程度有所提升。首先,从输电设备检修管理的组织结构看,大多数输电企业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工作班组制度,在公司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集中指挥下根据专业化分工设置了状态检修管理办公室、风险评估小组、专家咨询小组和绩效评估小组,以及不同层级的车间级生产单位,实现了有效的专业化分工,在工作班组集中的业务指导下,又确立了明确的岗位及各个岗位上的职责权限范围,有效的实现了权责一致,分工合理的输电设备检修管理目标和管理原则。为了更好的执行检修管理团队的管理计划和管理策略,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检修考核制度,分别对输电设备检修的人员培训情况、输电设备检修的信息资料管理情况、输电设备检修的安全管理模式、输电设备检修的工具管理活动、输电设备检修的试验管理活动、输电线路检修的技术监督体系、输电设备检修的技术标准体系和输电设备检修的组织管理体系进行量化考核,集中管理,有效的增强了输电设备检修工作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2.2输电设备检修技术存在问题

输电设备检修工作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了相关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模式的限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输电设备运行状态评价体系不科学、输电设备潜在风险评估体系不规范、输电设备检修专业化建设不到位。

2.2.1输电设备运行状态评价体系不科学

输电设备运行状态评价体系不科学是输电设备检修技术存在的一个问题,集中体现于指标控制不规范。对于输电设备检修状态评价体系来说,评价体系的指标涵盖多个方面,其中既包括了安全性指标、员工的技术培训指标、信息资料管理指标、技术标准体系指标还包括了管理制度指标和管理组织指标,在运行状态评价时对相关指标的控制不到位,容易忽视人员培训、信息资料管理等指标,无形中为输电设备检修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潜在影响。

2.2.2输电设备潜在风险评估体系不规范

输电设备潜在风险评估体系不规范是输电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又一个问题。一个完整的风险评估体制即包含了输电设备故障造成的风险,又包括了输电设备自身的风险,然而在实际的输电设备潜在风险评估过程中,我们将大多数的注意力集中于输电设备故障产生的风险上,忽视了输电设备自身的风险性问题,风险评估管理不到位。

2.2.3输电设备检修专业化建设不到位

虽然已经建立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输电设备检修管理团队,在管理团队的组建过程中充分注重了成员的专业化背景,但从输电设备检修团队人员来看,缺乏综合性的专业化管理人员,因此,专业化队伍建设不够科学合理。

从输电设备检修现状出发的检修方案探讨

3.1进一步完善输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

我们要从输电设备状态检修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切实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创造更为广阔的社会效益为目标,加强状态检修技术评估体系建设,使状态评估更好的适应电力事业发展要求,要进一步丰富和加强检修数据积累,为检修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要积极引进和使用新型的装套检修技术,特别是在线检修技术,不断增强状态检修的额灵活性和实效性,把输电设备状态检修工作与相应的软件工程结合起来,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状态在线检修系统。

3.2不断提高输电设备检修的专业化

提高输电设备检修的专业化不仅靠专业化的人员,还要依靠专业化的制度和管理规范来进行。首先,要从端正管理人员的认识入手,增强检修人员对加强检修工作、提高检修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检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定期对检修人员进行业务和技术培训,及时更新检修人员的专业知识,促进检修工作人员高效、创新开展工作。要进一步完善专业化检修管理评估体系,将检修工作中的各个有用环节纳入到评估指标中,合理安排相关评估指标的权重,进行量化考核,落实责任制度。

小结

加强输电设备检修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立足于检修工作发展的实际,既要看到检修工作发展的趋势,同时又要直面检修工作面临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对症下药,从技术性手段和管理性手段入手,双管齐下,不断增强输电设备检修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安全性和信息化建设,提高检修效率和效果,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郭涛,黄岳奎,廖卉莲,石伟峰,高超,石硕.直流输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的研究与实施.华东电力,2011年,第11期:17-18

[2]魏少岩,徐飞,闵勇.输电线路检修计划模型.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第17期:58-59

集成电路设计学科评估篇10

关键词; 状态检修; 必要性;电气二次设备; 应用难点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in power system, from regular maintenance to condition-based maintenance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maintenance. Electrical two equipment state maintenance is a systematic engineering, state maintenance control of eliminating equipment defects, consistent with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ope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nip in the bud. 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electric equipment state maintenance strategy two.

Key words; state maintenance; necessity; two electric equipment; application difficulties

中图分类号:TM62

前言:状态检修可以简单定义为:在设备状态监测的基础上,根据监测和分析诊断的结果,科学安排检修时间和项目的检修方式。状态检修包括3层含义:设备状态监测、设备诊断和设备检修决策。其中,设备状态监测是状态检修的基础,设备诊断是以设备状态监测为依据,综合设备历史信息来判断设备的健康状况。

1.电力系统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内容及特点。

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是状态检修的基础。二次设备监测对象不是单一元件,而是一个单元或一个系统。二次设备状态监测对象主要包括:交流测量系统,包括 CT、PT二次回路绝缘良好、回路完整,测量元件的完好;直流系统,包括直流动力、操作及信号回路绝缘良好、回路完整;逻辑判断系统;包括硬件逻辑判断回路和软件功能。电气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特点。二次设备状态检修通过设备状态监测技术和设备自诊断技术,结合二次设备运行和检修的历史资料,对二次设备状态做出正确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科学安排检修的时间和项目。电气二次设备状态检修不仅要注重设备状态监测参数的提取,还要注重结合二次设备运行、检修和家族缺陷等设备历史资料,这样才能对二次设备状态做出全面的评价。

2.电气二次设备状态检修需求。

现在电网主接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设备停役检修的时间,如一台半断路器接线方式的线路保护很难实现停电检修,除非结合线路停电检修;双母线接线方式已逐步取消旁路开关,变压器保护很难因保护校验而要求变压器停电,母差保护、失灵保护的定期检验安排更是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带电校验保护具有实施上的安全风险和人员安全责任风险,因此,在实际运行中基本上很难保证保护设备可以有效地按照《继电保护及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条例》的要求完成检验项目;尤其数字式保护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软件编程,这并非可以通过传统的检验项目来发现保护特性的偏差。数字式保护的实现技术使保护设备本身具有很强的自检功能。因此,作为装置本身的监测和诊断已具备实现的可能,保护装置检修决策的确定具有了可靠的基础。同时,电气设备状态检修其概念上的合理性和技术上的可实现性,使保护实行状态检修模式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检修效率。

3. 电气二次设备状态评价策略。

电气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工作内容包括收集信息、综合分析、评估设备状态和制定检修方案。设备状态评价是制定检修方案的依据,建立合理的设备状态评价模型是电气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关键。电气设备状态检修的评估方法有神经网络评估法、基于模糊故障的评估分析方法、基于故障的状态评估方法等。本文列举了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电气二次设备状态评估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信息和历史资料,对设备进行全面评估。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电气二次设备状态评估模型由2部分组成:设备基础评分B和设备状态因子E。(1)基础评分B。基础评分是对交接试验合格、具备投运条件的新设备或检修之后验收合格可重新投运的设备按照给出的项目和依据进行一次评分,作为之后设备状态评价的基础。表1列举了基础评分的参考依据:

(2)设备状态因子E。设备状态因子主要是反映设备当前状态的因子量,它是根据设备的状态监测信息,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是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该方法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对二次设备状态因子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步骤如下:a)确定评价因素集。首先根据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内容建立评判设备状态的因素集U,该集是以反映设备状态的各种状态量为元素组成的集合即, 式中:u1,u2…Un代表设备的各种状态量,综合反映设备的状态,可根据这些状态量对设备进行评价。b)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中,各因素权重的分配对设备状态的评价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定合理的权重是模糊综合评价的关键步骤。本模型中采用层次分析法给出设备状态因子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根据专家和运行人员的经验来对设备状态因素排序评分,并对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各层次因素的判断矩阵,在满足一致性检验的条件下,其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就是该层次因素相对于上一层元素的权重向量。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评价因素集U的权重向量(4)。c)隶属矩阵的确立。因素集中的元素不再是简单的属于或不属于评价集中的某一级,在描述元素和评价集中的评价结果关系时需要用到隶属度,隶属度一般由隶属函数求出。分别求出评价因素的集中的第I个指标对应于评价集中评价V1,V2…Vm的属度r11,r12…Rm。

确定符合评价因素实际的录属函数是一个难点,通常确定方法有模糊统计法和模糊分布法等。

E】状态因子模糊综合评价,设备状态因子E可有公式[6]计算得出,即

式中0表示广义模糊合成运算,算子有多种方式,通常采用加权平均作为模糊综合评价Bj该算式可表示为

E的计算结果取值为0-1数值越大说明设备的在线监测状态越好。

(3)设备状态综合评价G。设备状态综合评价以百分制对设备状态进行评分,100分表示最佳设备状态,0分则表示需要尽快维修设备,其他情况的状态评分介于0-100分。设备状态综合评价G可由下式得出:G =B*E .可根据设备状态综合评价G了解设备的状态,

表2推荐了设备状态的评价参考值。

电气二次设备的检修决策可根据设备状态综合评价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

4. 需解决的应用难点

4.1保护装置本身容易实现状态监测,但由于电气二次回路是由若干继电器和连接各个设备的电缆所组成,除装置本身,还包含交流输入、直流回路、操作控制回路等,要通过在线监测全部继电器触点的状况、回路接线的正确性等则很难。

4.2二次设备状态检修应当以“安全第一”为原则,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管理水平为目的,通过对设备状态的掌握和跟踪,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合理安排检修计划和项目,提高检修效率和运行可靠性,不能因推行状态检修而导致电网运行安全水平降低,避免将状态检修错误理解为对设备检修周期的简单调整,甚至盲目延长检修周期,导致设备健康水平下降,运行可靠性降低。

4.3在继电保护设备要求进行状态检修的情况下,作为继电保护出口控制回路操作箱均采用硬件式结构,即由继电器直接在 220V 强电回路中通过二次线联接而成,接线繁杂,不具备自检、在线监测、数据远传等功能。虽然在综自站中该回路一部分硬接点可通过综自设备(如测控设计)进行上传监控,但要求所有接点检测,就使得二次回路接线复杂化,可靠性下降。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实施的重要基础就是在设备状态特征量的采集上不能有盲区。显然,对保护设备实行状态检修而言,现有的一部分二次控制回路操作箱达不到要求。

结语:开展状态检修可以对设备当前的运行状态进行了解,根据设备的状态合理安排检修,避免设备状态劣化而导致设备故障,从而提高设备的安全运行水平和电网的供电可靠性。由于部分回路还没有监测手段,对设备状态无法进行实时的技术分析判断。为此,必须从电力系统全局出发,进行电气设备继电保护的相关研究。加强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策略进行研究的同时,更应该完善设备的管理体制和提高设备管理和运行人员的素质,将设备检修管理工作的重点由修理转移到管理上来,为今后状态检修的实施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翔、刘韶俊,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及实施探讨[J].继电器,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