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5:15:34

集成化范文篇1

关键词:工程项目;造价信息;集成化;计价方式;计算机信息技术

1信息集成化

信息集成化就是将工程项目中收集到的各种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分类、分析、处理、应用的全过程。信息集成化是将与项目相关的各种信息及资源要素进行快速的整合,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它能够为某一特定管理主体和管理层次提供的涉及特定信息的管理操作平台。它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应用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储存效率,已经项目运行的有效性,同时也促进了工程项目管理的变革。

2工程项目造价信息

工程项目造价信息是指通过资料、图表和规章制度来反映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的规模、状态和特征。它具有信息的基本特征:a.工程各参与方通过工程造价信息来评价各自的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及真实状态;b.工程造价信息是一个工程的全寿命动态反映过程,各参与方可以根据造价信息及时进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偏。同时工程项目造价信息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a.建材的区域价格差异;b.计价方式的多样性;c.建设工程项目的专业性(水利、公路、建筑等);d.工程造价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参数的变化会引起总体的变化;e.受天气与季节性气候影响;f.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监控。

2.1计价特征对工程造价信息化集成的影响。a.工程项目中每个分项工程对应的价格都不一样,因此分项工程的数量与信息资源库成正比;b.计价与工程项目的进度是同步进行的,即预算、概算、招投标价、合同价、结算、决算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计算结果;c.计价方式分为定额计价与工程量清单计价两种方式;d.计价依据的复杂多样性,必须准确判断抓住重点影响因素。

2.2动态因素对工程项目信息集成化的影响。a.关注市场波动中各类与工程相关的人、材、机的价格波动;b.关注已完工的工程造价信息,可以为拟建工程或在建工程提供纵向对比;c.关注同阶段的在建工程造价信息,可以进行横向对比。

2.3掌握工程项目造价信息的传播过程。a.工程造价信息源。信息源分为外部与内部信息源,其中外部信息源主要有国家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建筑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与工程项目建设的组织机构的活动。内部信息源是指每一个工程造价活动的流程。b.充分利用工程造价信息传播渠道。传统的载体有纸张、磁带、胶片、光盘等。现代载体主要有云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c.提高工程造价信息的用户对分析信息的能力。工程造价信息最终要实施到工程项目,因此接收人一定要正确、客观、冷静地分析信息表达的意思。

2.4工程造价信息主体间的关系。工程项目实施是多方参与的,其中建设单位以及业主委托的项目总承包管理单位、造价审计单位、招标机构、勘察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等。各单位之间存在各种复杂的关系,但归纳起来,主要存在合同关系和协调关系(如图1)。

3工程项目造价信息集成化

过构建工程项目造价信息集成化系统,收集原始的真实数据、上报,利用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监控。

3.1利用知识理论获取造价信息。知识理论是将外部事实逐步转换为信息的全过程(如图2)。整个过程分为事实、信息、推理、智力、知识、智慧六个部分。事实:观察资料;信息:获取相关的事实;推理:消化信息;智力:提升信息;知识是对智力的确证;智慧:将信息提炼成知识。图中反映随着知识理论的深入获取的价值提升,结构层次递增,主观思维增强而数量、完整程度、宏观全面下降。

3.2工程项目造价信息的采集。a.工程项目的基本信息采集:工程名称、工程所在地、工程类型、参与方信息、建设时间、计价依据、合同类型、层数层高、设防烈度等基本项目概况。b.工程项目特征信息采集:主要反映各分项工程的做法,施工工艺流程,选用的材料规格、型号等各种信息。c.工程项目造价信息采集:造价 数据主要按照费用的构成进行采集,包括工程总造价分析、单位工程造价分析、分部分项工程费用分析、措施项目费用分析、主要实际工程量分析、人工及主要材料(半成品)消耗量分析等。d.市场最新价格波动。工程项目各参与方必须了解当地建设市场上的基本市场信息如建筑材料价格、劳务用工价格、机械设备租赁价格等。

3.3项目工程造价信息集成标准。一个完整的信息集成标准应该包括以下部分:a.总则。总则一般是对于该标准的总体说明。一般包括适用对象、制定依据、技术标准、命名规则等。b.术语。术语是对标准中的专有名词进行解释说明。c.规则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数据取舍规则、命名规则和小数的取舍规则。d.数据结构。数据结构反映的是不同数据表之间层次关系。e.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是对工程造价软件需要导出的标准表单的数据描述。f.对接口的标准化计算机语法。3.4项目工程造价信息集成应用。a.各种信息模块组建在操作界面中实现。价格类信息可以随时跟上当地建筑市场的变化。界面呈现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阶段信息:报建、招投标到施工、竣工验收等阶段。在网上可以直接套取各地市的定额与估价表。查询各类文件与规范。b.在操作平台实现对到任何一个地区的造价站官方网站的连接,调取造价信息集成化所需要的数据内容。

4工程项目造价信息集成化的问题与建议

信息集成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工程造价又是一个影响因素多、数据内容庞大、工程涉及面广的领域,因此,工程项目造价信息集成化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限制该方法的实施和开发的因素很多。a.研究的深度不够,不能够全面反映集成化过程中的问题;b.本文只是粗略地构建了模型框架和简单的功能介绍。c.本系统没有设计出工程各参与方的交互式连接平台。结束语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加快,对于工程项目的规模与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由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计价方式的不断更新,使得工程建设的各参与方(业主、设计、施工、监理、材料供应商等)以及政府监督机构对于工程造价信息集成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电算化已经深入工程造价行业,但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各工程造价软件又不共享不公开造价信息资源。因此,为了提高政府部门科学决策的水平、工程项目各参与方准确地掌握工程造价信息,有必要加快工程项目造价信息集成化的建设。

作者:秦莹 单位:中车北京二七车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胡昌平.信息管理科学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2]胡宏伟.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3]何清华等.大型工程项目集成化项目控制信息系统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00,12.

集成化范文篇2

集成化建筑设计系统(IntegratedBuildingDesignSystem,IBDS)是当今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领域的一个十分活跃的课题。近年来,IBDS有较大发展,并逐渐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视。本文分析IBDS的背景,介绍IBDS的概念,讨论IBDS的相关技术,最后综述IBDS的状况。

关键词:建筑计算机辅助设计暖通空调集成化建筑系统产品数据交换标准

Abstract

Beinganactivetopicinthefieldofcomputeraidedbuildingdesign,IBDS(IntegratedBuildingDesignSystem)hasmadegreatprogressandattractedmoreandmoreattentionofacademicandindustrialcirclestheseyears.ThispaperintroducesthebackgroundandtheconceptofIBDS,discussesandreviewsitsrelatedtechnologyanddevelopment.

Keywords:buildingCADHVACIBDSSTEP

1前言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普及,近年来,国内外在计算机建筑设计包括模拟计算、图纸绘制和资料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有了较大进展,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由于社会发展对建筑设计的效率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近十年来逐渐提出(集成化建筑设计系统)(IBDS)的概念,世界各国相应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从事此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开始产生一些中应用于实践的成果。本文综述IBDS的研究和发展状况。

2提出IBDS的背景

集成化建筑设计系统的由来出于如下四方面原因:

2.1模拟分析软件的可应用性

从70年代初起,采用模拟分析方法计算建筑物结构负荷、预测建筑物热环境特性、分析供热空调系统工作状态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已广泛开展,到目前似乎已相当成熟。但这些模拟分析方法在实际设计中应用的却很少。据近年在北美、西欧[1~3]的调查,建筑设计中使用计算机做计算的在50%以上,但所用软件多数是根据设计手册上的比较粗略的算法编制而成的,其功能仅代替手算,在一定程序上提高了设计效率,但并不能提高设计质量。在设计中真正使用模拟分析软件的不足20%。对一些设计公司的调查表明,虽然他们购买了一些大型模拟分析软件,但往往不是为了在设计中使用,而是为了向客户显示实力,争取市场。

20多年来模拟分析方法的研究与相应软件的开发表明,模拟分析软件的应用对建筑设计是很重要的[4],它们可以准确预测系统特性,从而提高系统性能,降低运行能耗。但是为什么很难付诸实际应用?调查结果表明,除商业性原因外,尚有如下技术原因:

①使用困难。为做一次模拟分析,需准备和输入大量的数,这是一件枯燥而耗时的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要分析不同的问题,往往需要使用不同软件,这些软件间尽管所需要的数据有许多是相同的,但所要求的格式不同,又要重复输入。为了得到一点结果,人要围着机器转,设计人员不到万不得已时,不会这样做。

②结果不可信。曾请三十余名自认为有模拟分析经验的工程师对同一建筑用同一程序做能耗分析,所得结果的最大与最小差别竟在一倍以上[5],类似的实验曾做过多次,结果均是同样的现象发生[6]。由此使人产生怀疑,甚至得出悲观的想法[7]。究其原因,发现模拟分析是一完整过程,要获得正确的答案,不仅与所用软件有关,还与使用软件的全过程有重要关系[8]。一座建筑物很复杂,只能选其一部分并在简化后做模拟分析,而不同的选择与不同的简化,结果就会相差很大。模拟软件一般都要求输入许多设计人员很难确定的系数,如房间换气次数、窗帘遮阳系数、室内发热量等,这些系数的取值很不同,导致结果偏差很大。再就是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选取也存在很大影响。面对一个软件,设计人员很难对这些选择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同的决策又有结果大相径庭。由此,当模拟计算结果与经验估计出的结果或手册法结果相差悬殊时,该信哪一个?设计人员最终又选择了经验数据或手册法。当计算模型越复杂时,要求输入的数据就越多,输入数据的不确定度也就越大,从而导致结果的不确定度越大。

③特殊问题不能解。当被分析系统复杂或特殊时,由于计算软件的通用性不够,往往又不能分析计算。例如采用蓄冷水池的空调系统或蓄冰系统,一般常见的分析软件就无能为力。即使简单地对系统做模拟分析,要根据软件中所确定的设备模型形式去输入设备性能参数,如果设备厂家提供的性能参数的形式与软件中的设备模型不同,用户就无所适从。

结果是:"凭经验能估计出的结果,计算机大概也能算出,可是还要输入大量数据,结果也不一定比估出的可靠。碰见新东西估算不了,计算机也算不了。这样,要计算机何用?"这大概是模拟分析技术不能在建筑设计中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2.2CAD技术的迫切要求

尽管模拟分析技术迟迟不能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却后来居上,在近十年内飞速发展起来。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建筑、空调系统设计使用计算机绘图已在70%以上。据报导国内设计院中计算机绘图也占到50%以上。这是由于CAD技术顺乎潮流,提高劳动生产率,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计算机绘图与计算机分析计算相结合?CAD应用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完成包括资料检索(查样本、手册、工程图纸等)、设计计算、图纸绘制等在内的设计全过程,而不是仅作为一个绘图工具。

计算机图形输入与处理技术很快就使人们认识到,它不应仅是为了绘图而输入图形,而是用户向计算机输入所要研究的系统的最理想的手段。根据所输入的图形获取系统信息,从而进行分析计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数据输入困难,准备数据工作量大的问题。目前已有很成功的软件用于建筑学设计中,代替以往的建筑模型,通过CAD技术可以从各个角度向人们显示建筑物的外部及内部的视觉形象。结构设计亦已可以从图形输入开始,直接进行各种力学计算。国内近几年已开发出供暖设计CAD软件,可直接在建筑图的基础上索取建筑物信息,做简单的供暖负荷计算,然后自动完成热水供暖设计计算,并得到管网设计图纸及材料表,这些都是极好的尝试。CAD技术的推广,使设计部门已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必要的硬件和软件条件。随之而来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硬件和软件资源,如何充分利用已通过CAD输入到计算机中的设计图形信息,与现有的模拟分析技术相结合,真正解决建筑设计中的问题,提高设计质量呢?

2.3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的需要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重要之一就是信息处理技术。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数据存储技术,二是数据传输技术

近十年来,数据存储媒介从几百kB的软盘,发展到目前已初露头角的存储量为上千MB,而大小相当于一张普通软盘的光盘。目前已有操作读光盘,每张成本(不包括信息价值)仅一两美元,便可储存泰晤士报全年几万个版面的全部内容。预计在本世纪内可读写光盘也将以很低价格出现。这样,大量的产品样本、设计手册、设计规范等资料,就应该以光盘或其他电子方式储存,并以各种极方便的方式检索、查询。

但是,这些以电子形式储存的资料和信息不应仅像书本手册那样供查询用。我们在设计、绘图、计算中使用这些样本、手册中的数字和规则的真正的意义在于,这些存储的信息能够被计算机"理解"和直接使用。例如,做一台表冷器的选择计算时,如果计算机能从光盘上检索到有关表冷器的资料,直接取出有关数据,而不是由使用者读出再重新输入,计算机就有可能对储存于光盘内所有有关的表冷器做一遍分析计算,找到最适宜的型号。这样,将使设计与模拟分析过程产生质的飞跃。但是,怎样才能使所存储的信息被计算机"理解"和真正使用?如果仅是以书本上的形式储存,计算机就不可能理解。必须采用一种数据结构去存储这些信息,信息的产生来源于各处,例如各设备厂家或标准制定单位。产生出的数据库也要被各种计算机分析软件查找和使用。信息被利用的次数越多,花费同样成本输入此信息所产生的效益就越高,因此制定标准的通用数据结构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事。

数据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所提出的也是数据标准化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积极开展信息高速通讯基础的开发与建设。美国近年要在全国实现"信息高速公路",这类系统的建成将使全球范围内任两点间的信息查询与传输如同打电话一样方便。这样,将来的设计图纸、技术要求、设备性能等技术文件将以EDI(电子数据交换)的方式传输,则这些信息被计算机接收后,能否被"理解"和直接使用也成为重要问题。可见,问题的关键仍在于数据结构标准化。

2.4CIM哲理

CIM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的JosephHarrington在1974年提出,1981年开始被广泛接受,并被认为是信息时代的工厂自动化模式。但从当今的应用情况看,CIM远远超出机器制造业的范围,它是一种组织、管理生产的哲理、思想和方法。CIM是一种综合自动化系统,它在新的管理模式与制造工艺的指导下,综合应用系统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通过计算机及其支撑软件,把孤立的、局部的自动化技术,子系统及企业员工,灵活而有机地综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对生产过程的物质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以适应新的竞争模式下的市场对生产过程提出的高质量、高速度和高灵活性的要求。

设计院可以看成生产思想产品(各种设计文件和图纸)的部件,一个设计项目相当于一项订货,设计过程(加工过程)是由许多不同专业的人经过若干设计阶段通力合作完成的,需要各专业按计划有条不紊地互提资料,互相会签,最后由成品档案室验收、归档,并向甲方提交全套设计文件和图纸。其间各专业内部尚需分工和遵循严格的质量保证程序。建筑的招标、设计、施工、高度和运行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完全可以借鉴CIM的思想方法,采用CIM的核心技术--集成技术,把建筑、结构、设备(暖通空调和给排水)、电气、室内设计和概预算等专业,集成于统一的计算机平台,充分共享有关数据和资源,解决建设各专业之间存在的"错、漏、碰、缺"等问题,真正实现建筑设计整个过程的全计算机化(无纸设计)。

3IBDS的概念

如上所述,设计院目前面临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与实际上不能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来产生效益的矛盾。问题主要在于各种应用软件的分散性,数据不通用,难以互换,以及对各种计算分析过程没有或无法自动给出正确的指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与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适应,集成化建筑设计系统IBDS的概念应运而生,并且在近十年内迅速发展。IBDS的核心就是将以往分散的各功能软件如绘图用CAD、计算模拟程序、数据库管理等结合在一起。通过通用的数据结构和数据转换工具,使这些功能软件能互用各自的各种资源,全面地完成设计、分析、计算任务。

IBDS应该提供建筑设计各专业工程师从方案选择、初步设计、分析计算到施工图绘制的全过程。人们希望有了设计人员的知识、经验及设想后,通过IBDS用计算机进行分析、计算、比较、判断等,不仅将方案形象地表现出来,而且将量化的结果输出,工程师再依据它去修改方案,重新设计。因此,IBDS必须采用开放性的体系结构,把设计院的"人和资料"集成在一起,具体表现在:

●不同专业的数据模型的集成

建立各专业通用的标准化的中央建筑数据库。该数据库把建筑设计涉及的建筑、结构、设备、电气、室内设计和概预算等专业所用的数据模型统一起来,集成在一起,保证各专业所用建筑信息的一致性。建筑师画的建筑各层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等,可以作为建筑底图,传给其它专业。其它专业的工程师可以在该建筑底图的基础上,对有关信息进行修改、重新定义以及添加专业的特定数据,然后进行各专业的有关设计计算。例如,设备专业工程师可以计算建筑物的空调供暖负荷,在建筑底图上布置空调供暖管道,进行水力、热力计算分析等;结构专业工程师可以进行各种受力构件的设计计算分析。一旦建筑师改变建筑物的平面、空间布置,会直接反映在各专业的建筑底图上,从而避免其它专业的"冤枉"劳动。

●不同设计阶段所使用的模拟软件的集成

建筑设计在不同阶段需要用到性质不同,细致程度不同的模拟软件,IBDS应充分考虑建筑设计在方案选择、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不同阶段使用不同模拟软件对输入数据模型要求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尽量保证前一阶段的计算结果和数据可应用于后续阶段的设计计算,减少数据的重复输入和不一致性。

●设计资源的集成

把建筑设计有关的设计手册、标准法规、工程图纸、设备产品手册等数据和资料以数据库、知识库等方式集成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上,以便设计人员查询和使用。

可见,集成化的中央建筑数据库IDM是IBDS的核心。IBDS的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各专业CAD系统通过IDM进行数据集成和通讯。

HBDS的体系结构示意图

IBDS的特点除了集成化、标准化和网络化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智能化,即采用KBS(基于知识的系统)来组织和指导建筑设计过程中模拟软件的使用全过程,这样才能正确发挥计算工具的功能。1989年国外一些学者开始提出PAM(PerformanceAssessmentMethod)的概念[9]。PAM是解决模拟软件"结果不可信"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PAM指出,要保证用程序做模拟分析能给出正确结果,必须正确指导和严格管理模拟分析这一全过程。这包括:

●对所分析的对象进行正确的简化。例如,从多层多房间的建筑中取出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做分析计算,复杂水网的简化;

●对每个物理过程选取正确的物理模型来近似。例如一空调设备,采用动态模型还是静态模型?集总参数还是分布参数?是否考虑墙内表面长波辐射?对流换热系数取常数还是作为温度及风速的函数?透过窗的太阳辐射在各内表面的分析:

●一些不确定的输入参数的选取,如房间换气次数,人员设备必热量,气象参数的确定,窗的开闭,遮阳等;

●系统控制的确定。例如应按照房间为定温去计算热量还是计算定热量下的温度或其它某处控制下的温度和热量变化?如何考虑空调系统的控制和人的操作调整?

●模拟计算过程的控制。例如初始影响的消除,计算时间步长,边界输入参数的离散方法,总的模拟计算段的长度与时间的确定等;

●输出结果的处理。如何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结论。

以上诸条的正确条件并非固定,而是与所研究的对象的性质及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关。例如为计算冬季供暖负荷,可以用稳定的KFΔt模型,而要计算夏季空调负荷,就要使用动态模型。再例如验证建筑物表面结露的可能性时,需考虑全部外墙的传热;而论证是否要装社会空调,夏季房间是否过热则需取可能是最热的一间或几间朝西或朝南的房间进行计算。目前可以列举出十几种不同的对建筑和空调系统进行模拟分析的目的,对于每一目的,上述各问题的恰当选择都可能不同。

所有这些问题,落实为具体的模拟计算过程,就成为如下四个问题:

①模拟计算程序的选取

②实际建筑和空调系统的再加工(简化)

③输入数据的确定和输入文件的生成

④模拟计算结果的后处理

国际能源组织(IEA)组织十余个国家合作,就各种不同的目的和使用不同程序如何进行上述第②③④步工作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大批PAM手册。实验结果表明,让程序使用者按照这些手册去一步步做,可显著提高模拟计算工作的正确性和结果的可信赖性[10]。

将这类手册转换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形式作为知识库存储于集成化环境中,再开发出可按照这些知识自动进行数据分析加工的专家系统,就可以使这一使用过程自动完成,只要使用者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专家系统即可能选取适宜的程序,生成相应的数据文件,运行模拟分析程序,最终向使用者显示由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

与传统的CAD软件相比,IBDS不再是以计算程序为中心,使用者围绕着计算程序准备数据,运行程序,检查结果。集成化环境使使用者成为中心,将各种绘图、计算、数据资料准备好,随时供使用者在设计分析中使用。使用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析和创造能力,利用CAD系统去设计、分析各种系统,而将一切重复和琐碎的工作交给计算机去完成。集成化设计环境的指导思想就是,使用者应是计算机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计算机的应用应最大范围地开发人的创造力,为人提供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场所,而不是把人变为机械式工具。

4实施IBDS技术

4.1革新CIM(集成)技术

正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一样,集成也是IBDS的信心技术。IBDS系统采用STEP标准化的建筑数据库,把建筑设计各专业的数据模型集成起来,把设计的不同阶段集成起来,把各种设计用的模拟软件集成起来,把各种信息资源集成起来。总之,IBDS依赖集成技术把建筑设计院的两大法宝"人和资料"有机地统一起来,保证设计过程中信息共享和传输的计算机化。

4.2STEP(产品数据交换标准)技术

STEP(StandardfortheExchangeofProductModelData)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84正在制订的标准ISOCD10303。STEP采用一种中性文件机制,是CAD/CAM数据交换的标准[11]。它规定了产品设计、开发、制造以至于产品全部生命周期中,包括产品形状,解析模型、材料加工方法、组装分解顺序、管理数据等方面的必要信息定义和数据交换的外部描述。现在普遍认为STEP将成为全世界公认的唯一CAD数据交换标准。

STEP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数据模型的定义,它采用EXPRESS数据定义语言来写成。这种语言可以准确定义所描述对象的数据模型,小到单个简单的汽车零件,大到一档复杂的建筑物。STEP的另一部分就是具体的数据文件的表述方式,它是由任意词条构成,每一条的形成都遵守数据模型中的定义。这样,只要理解了数据模型,就能读懂根据此数据模型按照STEP方式写出的任何数据文件。如果制定出统一的数据模型,使大家都按照这一模型去描绘所研究的对象,所生成的数据文件就很容易交换,通过一些转换工具可以很容易地将其转换为各种软件内部特定的数据文件。

由于STEP在描述数据模型和易于交换数据方面的突出优点,它很快被工业界和标准化组织采用,作为定义数据标准的工具和交换数据的方法。集成化的建筑工程数据库应该采用STEP技术,把各专业的图纸、数据库、产品设备等标准化,以便不同CAD系统之间、不同专业之间、不同模拟软件之间、设计院与甲方和厂家之间,能够自由而方便地相互传递和交换信息。

STEP标准化是IBDS集成化的前提和保证,它可以避免CAD计算分析软件开发方面的大量重复性劳动,与此数据标准兼容的软件均可以交换使用,从而使各部门有可能分工协作,共同开发我国的集成化环境。IBDS的每一块功能软件均可以独立在市场上出售,被其它符合此标准的软件所使用,这将使软件研制开发者直接受益。

4.3AI(人工智能)技术

目前的CAD系统已能较成功地应用于绘图和设计计算,但用于方案设计的却很少。其实方案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标的快速反应能力。IBDS系统采用AI技术,把工程师的设计经验、规则、思维活动等模糊、随机、不完备的知识,通过一定的结构来组织和表达,让计算机能够理解、推理和判断,辅助工程师进行方案选择。AI技术中比较成熟的是专家系统,特别是DSS(决策支持系统)。可见IBDS的智能性体现在各专业设计型专家系统应用的好坏。

4.4计算机网络技术

IBDS的实施应以计算机网络为物质基础,特别是基于光纤和卫星的全球范围的快速ISDN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共享建筑设计的有关数据库、知识库等软件资源和打印机、绘图仪等硬件资源,传输有关设计资料和文档,允许位于不同地点的设计工程师同时参与一个建筑的设计。同时还可使设备生产厂家能将产品信息直接提供给CAD系统。

4.5HCI(人机交互)技术

HCI技术在计算机的应用发展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擅长于用形象思维、回忆联想、发明和创造等对客观世界中的不确定、不完备甚至矛盾的事物和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判断和理解。计算机则擅长于确定性、重复性、机械性的数据处理。在IBDS中,应充分发挥人和计算机的各自优点,把繁琐和费时的数值性的设计计算交给计算机完成,让工程师有充分的时间做方案选择等关键的决策工作。友好的用户界面和人机交互方式才能让建筑设计工程师喜欢IBDS,在实际设计中自觉使用它。

4.6计算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技术从80年展起来,已被广泛应用于CFD等科学计算领域。科学计算的核心问题是计算模型,包括其理论框架、基本概念、几何描述、计算方法和过程等。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做许多计算,如何采用图形、图象、动画等方式,在计算开始时准备数据,计算过程中以某种直观形象的方式表现,计算完成后以容易理解和使用的形式表达结果,等等,都是视算一体化要解决的问题。眼睛是人类接受信息的最佳器官,只有把各种模拟软件的使用过程可视化,让用户用眼睛去看、理解和判断,而不是"两眼一摸黑"地撞运气,才能反模拟软件用对、用好,真正发挥它们的用处。

4.7分布式数据库(知识库)技术

分布式的数据库采用计算机网络上的不同计算机存储建筑设计有关的设计手册、标准法规、工程图纸、设备产品手册等数据和资料、使设计院、管理单位、厂家、甲方等建筑业有关单位的人员可以共享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

4.8OO(面向对象)技术

OO技术是现代软件工程技术的关键所在,它可以使对现实世界的描述更接近客观自然,是IBDS系统的保证之一。OO中的抽象、封装、继承等机制可对复杂系统进行简化、分解和解耦,有助于复杂系统的描述。OO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上述的MIS、HCI、CIM、可视化、数据库、AI等领域。以OO为基础的C++语言是开发IBDS的良好工具。

4.9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就是用图形、图象、动画、声音、文字等人类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存储各种信息。多媒体技术在IBDS中的应用将是必不可少的。

4.10协同工程技术

协同工程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用来支持建筑设计的集成化的协同作业,也就是不同专业或同专业的不同工程师同时进行设计。如建筑底图由不同的建筑师分工画不同的部分,在计算机里实际是在同一图形上加工,完成后的图纸传送设备、结构、电气等专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工程师重画图纸,而且当某一工程师改变图纸时,能自动及时反映到其它专业的系统图上,从而解决不同专业之间的"打架"问题,方便互提资料、会签等。

除以上讨论的几种技术外,还有许多现代科学技术可应用IBDS中,如MIS(管理信息系统)技术、TQC(全面质量控制)技术[12]等。合理运用所有这些技术才能充分发挥IBDS的功能保证IBDS成功。

5IBDS的现状和展望

IBDS的概念是在约10年前提出的[13],而真正开始组织开发则是最近6~8年间的事。但IBDS的发展却异常引人注目,1991年6月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集成化建筑环境会议,即有近300篇论文,几百人参加(包括韩国、台湾的学者)。迄今已召开了四届会议,有关的研究讨论越来越深入[14~17]。1988年美国能源部投资3000万美元开始AEDOT系统的开发,目前已研制出示范系统,并开始进一步向实用性发展。欧洲十来个国家的有关研究单位联合开发COMBINE系统。该项目历时五年,投资已超过1000万欧洲货币单位,在1995年6月已完成概念研究和原型示范系统。1990年EIAAnnex21SubtaskD"DesignSupportEnvironment"开始,加拿大、德国、英国、瑞士等国专家就集成化建筑设计环境的开发状况做调查和分析。开始于1995年9月的IEAAnnex30"BringingsimulationtoApplication"又是一个新的国际合作项目,它的目的也是研究如何把模拟软件通过IBDS应用于实际建筑设计工程中。到目前为止,IBDS还处在研究和开发阶段,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供实用的IBDS。

我国建筑设计应用CAD从80年代中期开始,真正进入实用阶段是1991年年底之后。在全国大约9000家从事建筑设计的单位中,甲级院都装备比较好的CAD系统,并且近年来微机数量增加很快(1992年增加8000台,1993年增加31000台)。在具备计算机硬件的同时,国内一些公司和研究单位推出实用性的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和工程概预算的CAD软件。但是,目前设计单位中不同的专业应用计算机技术水平差别较大[18],而且大部分CAD软件只是用计算机代替图板和丁字尺绘图,没有把绘图和计算集成到一起。在数值计算中应用较多的是结构设计。可喜的是,最近国内一些研究单位开始IBDS的研究探讨[18]。与国外的开发研究状况相比,我们认为国内此领域的工作尚需在长远规划和相互协作等方面得到重视和加强。

计算机集成化制造系统CIMS是国家863重大项目,十几个单位联合攻关。IBDS在国外与CIMS的重要性相当,它可以解决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提高设计与施工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因此,是否应该将IBDS作为重点目标,做好长远规划,一步步为之努力,而不仅是在目前的CAD系统的基础上添添改改,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80年代初各部门即研究开发暖通空调模拟软件,十多年后,除个别软件广泛使用外,大多数使用者却转向国外一些著名的模拟计算软件。如果我们按照目前的状况发展,会不会十年后发生类似的现象,即国外成套的成熟的集成化环境进入我国而将我们的取而代之?现在可能是需要整体考虑、长远规划的时候了。

IBDS涉及范围广,工程浩大,很难由一个单位独立完成,必须联合协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又无国家财政支持,如何进行联合协作?又如何能与国外竞争?联合与协作不是分工编软件,而是通过不断交流,进行概念研究和标准制定,这方面的工作量远比具体编程大,必须通过合作交流来完成,而合作的结果会使参加各方均受益。能否在国家的支持下,由学会组织,有关设计和研究单位合作,在联合开发我国的IBDS呢?

IBDS是一个完美的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系统,虽然它的实施尚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但是它的哲理、思想和方法无疑是正确而深刻的。IBDS的实施将大大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平,推动建筑业的发展,并且创造一种崭新的设计文化。

6参考文献

1DSeth.AmarketsurveyofenergyanalysisprogramsinNorthAmerica.IntbuildingPerformanceSimulationAssociation,USA.

2SMacmilan,DBloomfield.EnvironmentalPerformanceModelling-USAinPractice.ProceedingsofCIBSENationalConference,May1993.

3Theimpactofthermalmodellinginpractice.Areporttothe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ofUK,May1992.

4CHo.Whyismodellingimportant?BEPACSeminar:ModellingBuildingEnvironments.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ofUK,1993.

5EJAllen,DBloomfield.Improvingconfidenceinthermalcalculationprocedures.ProceedingsofCLIMA2000,Copenhagen,1985.

6LJones.Theanalysisasafactorinthepredictionofenergyconsumption.Proceedingsof2ndIntsymposiumonenergyconservationinthebuildingenvironment,Copenhagen,1979.

7RHByrd.Thelimitationsofcomputermodelsintendedtoaidenergyefficientdesignofbuildings.ProceedingsofBEPAC,York,1994.

8AWijsman.Buildingthermalperformanceprograms:InfluenceoftheuseofaPAMProceedingsofBEPAC,York,1994.

9DBloomfield.Theworkof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annex21oncalculationofenergyandenvironmentalperformanceinbuildings.ProceedingofBEPAC,York,1994.

10BWarren,JWiltshire.ApplicationofsimulationprogramstotheassessmentofoverheatingriskinbuildingsandtheworkofIEAannex21.ProceedingsofBuildingSimulation''''91,Nice,1991.

11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STEP标准化情况,CIMS标准化研究动态第9期。

12DBartholomew.QualityAssurance.BEPACSeminar:ModellingBuildingEnvironments.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ofUK,1993.

pilationofprojectfocusingondesignsupportenvironment.IEAAnnex21subtaskDreport.

14PCWalraven.Integratedcomputeraideddesignsolutionsforbuildingmanagement,maintenanceandmodernisationofbuildings.ProceedingsofCIBSENationalConference,May1993.

15CRobin,JBrauandJRoux.Integrationofexpertknowledgeandsimulationtoolthethermaldesignofbuildingsandenergysystems.EnergyandBuildings,1993,20.

16KPiira,SKarkiandKLassila.Productmodelbasedsimulationanddesignenvironment.ProceedingsofSystemSimulationinBuildings,1993,20.

集成化范文篇3

关键词:通信工程;集成化管理;可行性;优点

1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定义及优点

1.1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定义

通过工程项目和其他通信管理上的合理要求,再配合系统工程技术,根据通信工程项目起始与结束过程发生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还要考虑到通信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双方的因果关系以及利益关系和对双方的影响,以上就是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基本依据。是为提高参与项目建设的各代表方的整体利益的而采取的管理模式,这种项目管理模式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效率。有效的项目管理对于项目的顺利进行很有帮助,项目管理的全面性体现在以下几点:1)项目由多个小项目组成,结构复杂。2)项目管理的操作覆盖全过程。3)项目管理全方位考虑,每个方面都应该考虑的到,漏掉一个就有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所以要建立一个完整的项目管理系统,就应多方面、立体性健全整体结构。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由项目的的各个参与方,各子任务和不同的活动来连接而成的。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是对整个项目的全程管理,要处理好整个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处理好各个参与方,尤其是以前没有参与通信工程管理体系的各商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为其合作洽谈提供有利的空间。这样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工程的管理,迎合了各方的利益,从而达到共赢的效果[1]。

1.2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优点

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1)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让业主的最大追求得到了提升,保证了施工公司的工程任务。2)主要是根据业主的需求为原则,通过项目的双方的合作与协调发展达到共赢,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系统规范的制度来减少施工人员的辞退,在保障施工质量、施工工期缩短、成本降低的基础上,来实现项目的最大产值。3)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提升施工执行率,充分的保证了施工设计和施工计划的准确无误的执行到位。现在,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已经在通信工程建设行业当中得到合理应用,不仅保证了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以及缩短了通信工程建设当中的施工周期,降低了通信工程的施工成本,保证成本的最大效益化,整合有利资源,来降低通信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工程建筑企业要想改善自己的管理结构和提升自己的施工水平,就要做好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

2通信工程项目实施集成化管理的可行性

通信工程项目管理项目虽然存在工程投资、工程结构、相关用途和规模的不同,可是还有些地方是相同的。1)每一种工程通信项目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整体模式,不管有谁参与当中,都要有相关的关系和正确合理的合作。2)每一种通信工程项目都是相互合作和牵制的过程,主要包括项目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多方面的过程,还是通信信息集中在一块,进行处理,传送的过程。3)为了满足项目工程业主的各种需求,所以才实施各种通信工程。现在多种项目工程当中,都需要项目工程业主的参与,项目工程业主来洽谈建筑工期建筑成本建筑质量等各项事宜。4)进行双方协作和双赢的合作关系,在双方和谐沟通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双方的各种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可以让项目实施过程当中得到全方位的提升。5)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软件工程理论以及各种实践过程的提升上,为了保证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高效合理,都是建立在同性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信息协调共享的前提下。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方式,与此前陈旧的管理相比,集成化管理理论在解决问题和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陈旧的管理理论比较注重劳动分工和专业分工,一些专业技术和专业管理的界限划分的比较清,集成化理论管理则比较注重系统的统一性,就像是管理信息、管理技术、管理人才的统一。陈旧的管理模式组织内部人员,管理人才、技管理技术等各种资源的正确协调发展,反看集成化管理理论则大不相同,注重内部与外部的相结合来达到合理发挥,从而先进的集成化管理理论代替了陈旧的管理方法[2]。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理论把相关知识与通信工程管理过程中的部分事实融合在一起,对通信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制定出一套合理高效的项目管理制度和方法,主要是根据业主的需求为原则,建立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集成化管理的基础上,来达到项目双方之间互惠合作与协调发展,从而保障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

3结束语

我们还要利用工程项目管理的网络格式和信息模式,把所有需要的东西通过一个特殊的连系方式进行整合,来实现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模式。另外,为了能够给决策者提供有利的分析与帮助,还应该在统一企业信息系统的前提下,利用人机综合研讨厅的方式来完成信息内容的集成工作。

作者:吴昊 任志鑫 赵一鹤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集成化范文篇4

关键词:粮食供应链;风险管理;网络环境;信息共享机制

一、引言

粮食供应链安全是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定力。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人们非常关注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政治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还是判断国家经济安全的最低标准。粮食问题涉及粮食的生产、贸易、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从供应链角度看,则是生产、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环节的相关联系,因而可以认为,粮食问题其实质是粮食的供应链问题。粮食供应链的具体经济目标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粮食加工企业将粮食半成品或中间产品转化成最终产品,然后由运输和销售部门将粮食产品提供给消费者,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后的粮食用户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粮食供应链将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连接起来,其顺畅、高效的运行,为居民消费、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粮食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粮食安全。粮食供应链的特征决定其在运行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风险,从而影响粮食安全。第一,粮食生产具有弱质性。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具有天生的弱质性。农户的专业化和技术水平较低,工业污染减少有效耕地,粮食不易保存等因素使得粮食生产环节存在弱质性。第二,粮食供应链具有复杂性与风险性。粮食供应链环节多,涉及两次或多次加工,主体复杂,三种产业主体均有参与,还有国内国外粮食企业的参与等。基于粮食的时效性,为保证粮食的质量,需要产销地的高效对接,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体供应链出现较大风险。如最近非洲蝗灾导致粮食减产,使得主要粮食出口国限制粮食出口,这必将影响粮食进口国的相关生产与消费。第三,粮食市场具有波动性。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其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比较敏感,尤其是在粮食危机出现时,恐慌会导致人们盲目抢购,以致价格大幅波动,增加了供应链市场的波动性。上述特点决定了粮食供应链主体之间关联较为松散,企业间协调性差,内部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当外界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如自然灾害的发生等,就会导致整体供应链的不稳定增强。此外,供应链具有交叉性,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企业可能同时是多个供应链的主体,这同样增强了粮食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要防范粮食供应链风险,保证粮食供应链的安全,粮食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快速反应非常重要。加强粮食供应链管理,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及时调整策略,做出正确决策,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战略发展。而这一切建立在粮食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供需及其结构信息充分共享的基础上。信息的滞后、失真或者不充分均会影响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经营决策与战略实施,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导致供应链的不稳定。从供应链整合角度探讨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需要符合信息网络环境的风险控制策略。粮食供应链是一个由粮食产品和相关产业组成的信息集成化大系统,应以高质量、视觉化、数据传递逼真等为基础,以粮食消费的数量、质量和时间来确定生产计划,以粮食的流量和结构及其经济效益来确定具体的运输储运方式,以经济政策和市场需求来优化整合渠道的信息化系统。利用网络环境信息覆盖广、维度多、传递迅速等特点,实时监控粮食供应链产品的供需及其结构变化,将信息化管理渗透到粮食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之中,已经成为必然。基于此,在网络环境下,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化集成管理策略,防范粮食供应链风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有关粮食供应链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得出一些成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术风格,拓展了粮食供应链的研究领域。(一)关于粮食物流信息化方面的研究。GuoQili、FengJunjin(2017)[1]利用腾讯在线地图平台,采集北京市的相关物流POI,利用相关方法分析了北京市的物流空间格局,阐述了相关因素,如类型、供需侧和区位选择等的影响机制,强调物流区位信息采集的重要性。MaitriThakur,CharlesR.Hurburgh(2009)采用系统方法开发了美国散装粮食供应链可追溯性的实现方法,包括内部可追溯性和供应链可追溯性,建立了供应链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交换模型,研究出一些合适的技术以实现这种信息交换。MaitriThakur(2011)研究了供应链可追溯模型所需要的条件和技术。WuYina(2013)[2]把物流系统定义为一个网络结构,用数学和统计学等科学方法特征量化了通过物流节点和运输路线规划所形成的网络层次,以省区网络为服务平台,运用繁复的网络基础理论来分析研究物流网络。Wamba(2006)[3],BottaniE(2009)[4],ThiesseF(2009)[5]认为基于RFID技术可以追溯粮食供应链来源,减少粮食在运输储存过程中的损失,以此构建粮食供应链跟踪系统,从而保障粮食的稳定与安全。HsuanHong等(2011)利用我国台湾地区的便利店,研究了RFID技术在食品的信息追溯系统中的运用,以该地区食品为研究对象,说明RFID技术在供应链方面的应用前景。在国内,洪涛和王群(2004)[6]分析了粮食物流各个环节的问题,提出构建粮食物流中心,强调规范粮食交易市场体系,广泛使用散粮的水陆无缝化链接运输系统等。王军、杨轶(2005)[7]强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并建议从企业、区域及国家三个层面加快粮食物流的信息化进程。曹伟(2010)[8]提出借助电子商务信息平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粮食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力求实现对粮食供应链各环节的有效监控。王立石(2010)[9]分析了粮食供应链中导致信息传递失真的牛鞭效应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刘波,张海洲等(2009)[10]详细阐述了粮食物流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和方法,分析了该系统实时收集生产过程数据、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自动化进行数据交换等特点。(二)关于粮食安全与供应链风险方面的研究。关于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Kosior,Jake,Barry,E.PrenticeandEricaVido(2002)提出了集装箱运输可以节省仓储等成本,运用RFID技术可以追踪整条粮食供应链。MaitriThakur,CharlesR.Hurburgh(2009)提出了利用散装粮食供应链可追溯信息系统来控制风险的方法。吴志华等(2002)[11]分析了粮食安全储备的概念并运用相关数据,对我国粮食安全储备规模进行了有效的测算。靳祖训,严晓平(2004)指出国家应建设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体系保障粮食安全。刘佳(2018)提出粮食供应链的研究可以从纵向、横向两个方向进行延展研究,从而使粮食供应链的研究更加丰富。娄源功(2003)[12]对粮食安全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从期限、宏微观和供应链环节等视角划分了粮食安全的类型并分析了粮食安全的历史性、地域性、波动性和系统性等特征。龙方(2008)[13]进一步指出粮食的储备率是应对未来各种风险的安全指标,结合型、适度安全型和经济型粮食储备率都是宏观的粮食安全模式。公茂刚(2009)[14]运用相关指标对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孙宏岭,周行(2011)研究构建粮食及其加工品的质量跟踪、控制及追溯,确保粮食及其加工品的食用安全,试图通过物联网对粮食供应链进行集成化管理,建立粮食供需安全预警系统,以降低粮食及其加工品物流费用,提高流通效率及效益。邵开丽、邱红丽(2015)[15]将数据融合技术应用到粮食供应链信息系统中,有效检测粮食生产、存储及质量管理、粮食加工、质量监控及追溯等,促进粮食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及时、高效完成相关决策任务。此外,周敏(2010)[16],王辉(2010)[17]在计算机互联网和射频技术RFID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新的粮食供应链体系结构,在物联网的粮食供应链中,使各个环节有效监控,从而实现供应链信息顺畅传递。陈倬等(2011)[18]基于对粮食供应链脆弱性的分析,从粮食供应链风险管理视角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问题。张月华(2011)[19]分析了大粮食安全与保障下的粮食物流问题。陈明星(2011)[20]从粮食供应链视角分析外资进入对我国粮食产业安全的影响,指出构建粮食供应链有利于打造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寻求全方位的粮食产业安全。综观已有研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粮食供应链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且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粮食供应链某一环节的研究,我们应该将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等各个不同环节作为一个整体,分析构建粮食供应链的核心产业和新型粮食体系,深入研究并构建更加完备的粮食供应链,总结粮食安全的系统管理方法和有效步骤。

三、网络环境下粮食供应链的信息风险与信息化管理

(一)粮食供应链的信息风险分析。网络环境下,信息流在粮食供应链的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粮食供应链的信息风险是将信息作为一种可利用的数据资源,所有与信息有关的不确定性导致粮食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损失的风险,具体来说是指信息在粮食供应链各节点之间进行传递时的缺位或失真给各个节点企业带来的风险。导致信息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1.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程度低导致信息共享缺位或失真粮食供应链涉及的主体众多,其顺利运作的重要前提是信息系统的及时传递和反馈。而在当前,我国粮食供应链流通市场尚未形成规范的市场化机制,特别是在粮食供应链管理与信息化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使得粮食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在信息共享的采集、存储、传输等方面存在内容格式与规范的不统一,难以保证信息被传输双方正确理解。部分企业尚未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得信息共享标准无法实现。此外,粮食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处于相对松散状况,企业的层次级别不一致,各节点企业在信息传递时存在数据误差和延迟等问题,这就会影响信息的实效性和精确性,使得相关企业无法及时跟进供应链信息的变化并做出决策。2.粮食供应链的牛鞭效应的存在牛鞭效应也称为需求放大效应,是指当供应链最下游的需求量发生微小变动时,信息流从下游向上游供应商传递时,需求信息不断被放大,导致信息扭曲或失真。粮食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导致的信息风险主要表现为盲目扩大生产,粮食及其加工品库存过多,扰乱粮食流通中的供货市场秩序,缩短粮食产品的供货时间,降低或减少供应链成本,提高粮食仓库和货架的撤换率,导致物流与信息流在供应链流动时不断被延迟和扭曲或者被逐渐放大,使信息不能共享,从而造成粮食供应链收益减少。而导致牛鞭效应的根本原因在于供应链上相关企业出于不信任或者自身的利益考虑,没有提供信息共享需求的变动信息。上述两方面的因素均影响了粮食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致使供应链供需信息传递的缺位或失真,从而导致发生信息风险,影响粮食供应链的健康运转及有序运行。为减少信息风险对粮食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提高粮食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力,提升整个粮食供应链的整体收益,构建粮食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机制成为必要的选择。(二)坚持信息化管理,构建粮食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管理机制。1.构建粮食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机制。提升粮食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水平,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标准,实现粮食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信息实时共享机制,能够有效避免上述问题,保障粮食供应链的顺畅运作。粮食供应链节点企业多,信息数据变化频繁,可以采用物联网的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电子标签技术(EPC)建立信息实时共享平台。这类技术具有可读写能力,通过在仓库、加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和货架上安装读写器方式,实时获取粮食的相关数据信息,实现数据采集和系统指令的传达,有效解决粮食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信息不通畅问题,充分实现整个粮食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其在各环节搜集的数据信息具体如下:(1)各环节相关产品的基本信息。其信息包括原材料的粮食信息、中间产品、产成品信息(如规格、质量等级)、价格信息、产地信息、保质时间、储存方法和食用方法等。还包括商品的分销、检验等信息。这是粮食供应链运行的基础,也是让最终消费者放心的必需信息。(2)生产管理信息。包括粮食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库存量、地点、出货时间、物流信息等。充分了解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生产管理信息,有利于制定正确的存货策略和生产规划,平衡供需关系,降低粮食供应链的运作风险,提高其运作效率。(3)竞争性信息。包括相关产品的销售记录、生产成本与运输成本,竞争性产品市场占有率等。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标准后,销售记录由企业自觉提供,生产成本与运输成本、市场占有率由企业财务报表反映并记录。据此可通过需求分析系统,制定需求预测,改善销售策略。如图1所示,通过以上两项技术采集的粮食供应链信息涵盖了从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到运输流通、加工销售、批发零售直至消费者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网络时代大数据信息的重要性,为粮食供应链的安全、顺利运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实施粮食供应链集成化管理。集成化供应链是一个虚拟组织,通过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进行信息共享,对物流、财务、预测和物资等多方面的资源进行整合与协调提升,最后形成一个网络自动化、物流信息化的最佳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优化投资组合。粮食供应链由粮食生产、加工、运输、批发、零售以及消费等环节组成,实施粮食供应链管理,降低牛鞭效应,集成各个节点企业的优化管理和信息共享,协调上下游之间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粮食供应链供需的协同发展。集成化管理实质是一种整体供应链战略,它能够进一步增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共赢关系。粮食供应链采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成本、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粮食属于日常必需品,需求相对稳定;同时作为大宗农产品,附加值低,经营利润较低,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通过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合作共赢,可以减少粮食供应链上的总体成本,提高上下游企业贸易往来的稳定性,并使得企业获取可靠的物流供应链服务。核心企业在粮食供应链集成化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把整条供应链看作一个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最佳协同管理组织,满足粮食供应链终端客户的需求,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四流合一,使供应链的供给方与需求方能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纽带进行更好地融合。粮食供应链集成化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与方法,也是崭新的管理体系与管理思想,它能够把不同核心企业与信息有效地协同起来,提高整个供应链集成化的效率,实现粮食供应链整体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调。

四、网络环境下粮食供应链的集成化信息管理方案设计

(一)粮食供应链的数据采集与管理网络环境下集成化供应链管理运行过程中的优化配置是对现代先进信息技术的整合和拓展。随着粮食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这种整合和拓展不断由链内向链外发展,层次也由合作逐步趋向于优化。,粮食供应链的整合难度也在不断加深加大,其规模不断扩大,效率也越来越高。粮食供应链优化配置技术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系统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优化手段,信息共享与数据采集优化配置可以极大地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投资率和回报率。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和商品市场的日益发展,粮食供应链的供需方越来越重要,各个企业节点通过整合产业发展和企业管理的相关数据、统计整理数字信息,不断完善粮食供应链的信息技术管理体制。利用电子计算机可以拓展传输供应链的优化配置,数据处理以数据库和模型库等为决策传递对象,提高管理决策者的运营策略控制水平。计算机系统不但使粮食供应链管理信息化,而且还有助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做出比较明确的判断,从而使粮食供应链的参与方从供应链优化配置中获得较为满意的收益。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Internet的电子商务化和数字化必将取代传统的商务手段,这也有助于实现全面优化集成化粮食供应链风险管理。(二)粮食供应链的综合信息共享模式。物联网、互联网和移动网技术融合已成为供应链企业管理者传递物流信息的创新工具,无论什么结构或哪种形式在网络环境下所传播的信息,都被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技术(EDI)全面快速地掌握并运用于粮食供应链各个环节,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够随时获取最需要的供应链管理和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粮食供应链协同以及物流供需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以使集成化粮食供应链顺畅运作。在集成化粮食供应链模式下,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成员都能够共享经营和采购信息,企业内部包括负责收集和采购的粮食部门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粮食材料采购的决策上,供应物流、生产物流以及销售物流等均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实现粮食供应链原材料采购环节的价值增值。如图2所示,在粮食供应链网络中,信息平台中有物联网、互联网和移动网技术等融合部门,粮食供应链内各节点企业、涉及粮食的加工产业都是参与经营和信息共享的主体,他们应当明确该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与其他环节之间管理的共享信息等多个方面的相关内容。网络环境下信息平台的经营者与服务商,参与粮食加工和粮食供应链管理的服务对象,就是要对粮食项目信息数据库进行授权,并定期更新和日常维护。粮食供应链在一定时期内其产量是相对稳定的,但粮食的供给是缺乏弹性的。当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后,供过于求就会导致价格下跌,人们为了卖掉手中的粮食,只能将价格降下来,这就意味着要想使粮食价格下跌就必须关注丰收时粮食价格的变化。从需求弹性来看,粮食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需求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即粮食需求缺少弹性。即使粮食降价,粮食的需求也不会大幅度增加,粮食丰收以后,粮食供给的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下降,而粮食价格下降带来的收益不足以弥补降价所带来的收益损失,农户(工)的收益逐渐减少,最终伤害了农户(工)的根本利益。同样,气候、灾害与市场的不确定风险是很难料定的,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补贴、扶持及调整、储备等措施进行宏观调控,使供应物流、生产物流以及销售物流等均能够快速反应,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产品电子代码系统(EPC)等物联网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和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实施集成化粮食供应链协同管理,才能够有效稳定经济市场和粮食市场,通过建立粮食供应链的预警机制和优化措施,推进粮食供应链向产业化、专业化发展。(三)粮食供应链的数据分析与物流的监测。供应链数据库为物流企业发展、决策提供了翔实的数据。运用数学分析及物流监测工具对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整数据结构中有关离散数据与数字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决策对象,有助于粮食供应链把握正确的方向,同时,要提高粮食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效率,建立物流管理平台以查询、跟踪并协调企业的物流活动。但是,当前粮食供应链主要企业的业务流程大部分都存在数据误差与延迟问题,很多库存数据信息发货不精确或出现误差,运用网络环境技术可以使物流、商流和信息流实现协调同步,也可以使粮食供应链产品具有可追溯性、可标识性和可继承性。利用产品电子标签技术(EPC)、射频识别技术(RFID)、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和物料需求计划系统(MRP),实现物流订单和采购及库存的实时、动态管理,努力做到从一般农户(农场)到餐桌的所有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四类供应链成员间的快速反应,建立粮食供应链信息化系统,克服牛鞭效应和妥善处理信息共享的决策问题,完善集成化粮食供应链管理,使得集成化粮食供应链能够降低其成本、增强竞争能力,获取更多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五、结语

集成化范文篇5

【摘要题】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集成化/标准化

【正文】

“网络信息资源”也称“电子信息资源”、“因特网信息资源”、“万维网信息资源”、“联机信息资源”等。迄今为止,对于“网络信息资源”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有人认为“电子信息资源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放在光盘等非纸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和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也有人认为,网络信息资源可以理解为“提供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等。尽管表述不同,但以下几点却是为大家所认同的:第一,网络信息资源是以电子形式存储在光、磁等非纸质的载体中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第二,它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上、传递,并且在网络终端得以再现;第三,网络信息资源是指能满足人们需求的那一部分信息,而并非所有在因特网上的信息都是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用户的范围十分广泛,用户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个体的认识和认识特征、知识储备各不相同,对知识体系的了解也不同;用户的工作岗位和专业不同,对同一概念、同一事物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不同、描述的语言不同,对它们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认识也有所不同,各种用户上网的目的和利用信息的种类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导致了用户查询和利用信息的种类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导致了用户查询和利用信息的视角不同、方法不同、类型不同、深浅程度不同。

但不论网络用户存在多大的差异性,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目的是明确的,他们需要的信息是有序的并常常围绕某一个或几个专题。这种信息需求的集中性、有序性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分散性、无序性之间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而网络信息用户的差异性又使得这种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集成化,才能使其有序标准化,方便查询,使网络信息用户真正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1网络信息资源的集成化

所谓网络信息资源的集成化是指人们根据网络信息资源本身的特点和属性,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理、排列、组合,使之有利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储、传播、检索、利用,以满足人们的网络信息需求的活动过程。

1.1网络信息资源集成化的模型

1.1.1中心型

中心型是经典的国家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中心,不列颠图书馆信息资源提供中心和加拿大科技信息研究所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中心型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中心具备下列特征:有独立的馆舍,有集中的馆藏,馆藏以科学技术文献为主且馆藏量大,管理集中,有国家政府稳定的财政支持,是全国图书馆界的后援图书馆。后援图书馆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国家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中心监控全国图书馆的馆藏情况,要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二是国家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中心以基层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单位作为自己的主要客户,一般不为零散的个人进行服务。

1.1.2滴漏型

滴漏型是美国国家图书馆情报学委员会于1977年提出的国家期刊中心模型。这个模型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是全国的基层图书馆,构成用户层;第二层是国家期刊中心;第三层由若干国家科技图书馆组成,构成国家期刊中心的后援。国家期刊中心是整个系统的框纽,对三层结构进行统一管理与协调,文献资源虽然是多点分布,但服务与管理职权均集中在国家期刊中心,这个模型特点如下:第一,从经济角度考虑,新建一个如国家科技图书馆外借部一样的中心耗资过大,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馆资源,建立一个适度规模的中心;第二,中心拥有协调采购与服务管理的集中权利,能保证服务效率;第三,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心通过网络对整个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1.1.3补偿开关型

1979年,美国ArthurD.Little咨询公司就建立美国国家图书馆期刊中心提出了一种方案:首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个馆藏丰富、服务基础良好的馆际互借网络,作为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中心的基础,然后由联邦政府新建一个专门的国家期刊中心,将馆际互借网络和中心有机结合在一起,保障全国的期刊资源提供。所谓“补偿开关”,是指国家期刊中心补充馆际互借网络中没有的期刊,有则不订,没有则订,二者选择,如同电器开关,这一方案与滴漏型有相通的方面,即国家期刊中心规模不大,只满足部分文献需求,另一部分依赖其它图书馆。在滴漏型中,依赖部级图书馆群体,在补偿开关模型中,则依赖于一个现成的、基础良好的馆际互借网络。在这一模型中,美国人试图将集中化的文献供应模式和分布式的馆际互借模式对接起来,补偿开关模型照顾了资源共享的历史与现实,尝试解决集中与分布这一对矛盾,这一方案不乏可取之处。

1.2网络信息资源与服务集成化

网络资源的多样性和异地性,影响了用户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整合于一个界面将成为发展的必然。海量信息集成化系统通过一致的对外接口,使用户能方便快捷地浏览和访问各种异构信息,比如文档信息、电子邮件、共享代码、多媒体信息和数据库信息,从而节省用户访问分布于不同地点资源的时间和精力,网络信息资源将和其它各种信息资源一起被组织成集成化的信息系统,便于用户在一个资源丰富的“信息超市”浏览和选择自己所需信息,并向用户提供一站式检索。

用户的信息需求已从单纯的文本信息提供向交互式多媒体信息发展,从书目信息的检索、全文的查看、全文的传递等分别服务向文本(含全文)、语音、图像集成化的服务而一站传输为主,这就要求组织后的信息系统便于用户在同一界面上获取多种服务。实际上,一些集成化的试验或者应用系统已经出现,比较突出的如美国的OhioLink、英国的NationalElectronicSicelic-enseInitiative和DistributedNationalElectronicResources(DNER)以及我国的CALIS等。

杭州麦达数据公司推出的数字化平台可将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公司数据库与图书馆已有资源整合于一个统一的界面,采用该平台的各单位之间还可实现对他馆资源的无缝访问。

2网络信息资源的标准化

网络信息具有数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媒体与格式多样、容易传播与共享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守统一的信息揭示规则,以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网络信息集成化主要方法中的文件、搜索引擎、编目、学科信息门户均涉及标准化问题。标准的制订与推行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出路,也是网络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

2.1图书情报机构的参与

国际图联制定了《IFLA书目记录的功能要求》。OCLC一直注重研究、宣传与推行书目活动标准。国际知识组织协会(ISKO)制定了知识与信息组织的机关标准,并在其主页。美国国会图书馆于2002年5月提出了“元数据输入与传输标准”,并设立Z39.50维护机构和MARC办公室。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兴趣与活动之一是标准化与指导,并有专门网页提供标准化信息。美国的国家数字图书馆联盟(NDLF)、图书馆及信息技术协会(LITA)、网络化信息联盟(NIF)、在推进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方面也卓有成效。我国在文化部的召集下,本着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技术标准及统一的运行规则等原则,组建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联席会议”来协调工程的资源建设和标准规范。我国已经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2国际和各国标准化机构的推动

SC9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TC46的分委员会,它负责发展和维护关于文献展示、识别与描述的国际标准,并经常在其网站公布关于电子文献(包括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各方面的ISO国际标准草案,已经制定的与信息组织有关的标准有:MARC格式(ISO2709)、SGML格式(ISO8879)、数据要素规范与标准(ISO11179),语言名称表示代码(ISO639)和国家名称表示代码(ISO3166)等。ISO还成立了元数据工作组,负责元数据的标准与规范工作。

美国全国标准化协会(ANSI)下设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委员会,从事有关元数据的命名、标识、定义、分类和注册等工作,还成立了信息基础设施标准座谈小组。欧盟和英国的相关机构有信息社会标准化系统和英国标准化协会的向用户传递信息解决方法部。

另外,因特网管理机构、不同学科领域的学(协)会、公司、民间自发组织甚至个人,都在为网络信息组织及其相关的信息交换、信息检索、通信协议等方面标准的制定与推行作出积极努力。万维网联盟(W3C)是万维网上最有影响的因特网标准的认定机构,在网络信息组织领域,该机构认可的网络资源描述语言为XML,资源描述框架为RDF,元数据标准为都柏林核心元数据(DC),日期与时间格式为W3CDTF。国家信息与图像管理协会和数据交换标准协会则分别负责图像信息、信息交换相关标准的制定。其他的因特网管理机构还有因特网协会、因特网网络化信息中心和因特网结构署等。

因特网工程任务组主要负责有关因特网的各种技术标准及接口规范的界定,所的各种标准与协议以RFC定名,表明其作为民间机构而不是官方标准界定机构的地位,但事实上大多数RFC都已成为网络界的事实标准。它的与网络信息相关的标准有:用于语言标识的头标,统一资源标识符——一般语法和用于资源发现的都柏林核心数据。该机构中与网络信息组织相关的工作组有:目录的存取、检索与索引工作组,通用索引协议工作组,电子数据交换——因特网整合工作组,因特网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组和统一资源识别符工作组等,2001年还召开国际会议探讨确立网络实名标准。微软及几个大型的电子图书生产商于1998年联合提出了界定电子图书内容格式标准的OpeneBook计划。

国内外在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但仍有必要形成一系列标准与准则,使网络信息集成化活动有规则可依。

【参考文献】

1黄如花.网络信息组织的发展趋势.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4)

集成化范文篇6

在现代制造系统中,由于英特网和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出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日益分散化,协同合作制造日益成为更快速、更经济的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有效模式。目前的数控系统正在向着集成化(Integrated)的方向发展,其目的在于为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独立部门提供有效的协同工作环境。传统的CIMS技术大而全,在一般的中小企业很难实施,于是INC应运而生。

2.INC的概念与关键技术

2.1INC的概念集成化数控(IntegratedNumericalControl,INC)将CIMS中的功能实现(如CADPCAMPCAPPPNCP等)抽象为一系列独立的功能模块,再将这些功能模块集成在一起便可组成一个具体的数控系统。

以水射流机床所使用的INC系统的整体工作流程为例(见图1),其整个系统是建立在工程数据库的基础上,数据库包括花样库、切削用量库、夹具库、喷嘴库、工艺库、NC代码库等,它们通过IntranetPInternet集成在一起,构成了工程数据库。INC系统可分为6个子部件模块:辅助设计(CAD)、辅助工艺(CAPP)、优化决策、数控加工(CNC)、系统监控和总体规划。

2.2INC与ONC、DNC的区别

开放式数控(OpenNumericalControl,ONC),与传统的CNC系统相比较,ONC的核心在于其开放性,它必须提供不同应用程序运行于系统平台之上的能力;提供面向功能的动态重组工具;提供统一、标准化的应用程序用户界面。世界各国相继启动了有许多关于开放式数控的研究计划,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美国OMAC(OpenModularArchitectureController)计划,欧共体的OSACA(OpenSystemArchitectureforControlwithinAutomation)和日本的OSEC(OpenSystemEnvironmentforController)计划等[3]。直接数控(DirectNumericalCon-trol,DNC)和分布式数控(DistributedNumericalControl,DNC)系统的主要目标是更加有效地控制一组数控机床或是整个工厂的生产,它实际上是一种分布式制造。

与ONC、DNC不同,INC是以数控为核心,它的各个模块都是面向数控,它的一切工作都是为数控加工服务。例如,一般的CAM系统注重特征识别、零件几何造型的建立以及零件加工轨迹的定义等,而INC的CAM模块中注重的是对零件加工过程的仿真和生成数控加工代码,其目的是便于检验零件的手工编程或自动编程的数控加工程序是否正确。与分布式制造(DistributedManufacturing)相比较,INC更接近于一种协同制造(CollaborativeManufacturing)。

2.3INC的关键技术

INC有三点关键技术:面向数控的CAD技术;面向数控的CAPP技术和基于CADPCAPP信息集成的CNC技术。

面向数控的CAD技术包括图像预处理、智能识别、图像矢量化和CADPCAPP集成技术等。面向数控的CAPP技术则包括路径优化、步骤优化、CAPPPCAM集成、工艺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技术等。

基于CADPCAPP信息集成的CNC技术,主要是与CADPCAPP集成系统的接口和交互的技术(基于STEP标准扩展的接口和交互技术)、嵌入式设备研制技术和实时技术等。

本文将对基于CADPCAPP信息集成的接口和交互的技术进行讨论与研究。

C与CADPCAPP的接口和交互技术

目前在工业化应用中的NC所采用的编程方式还是基于ISO6983(GPM代码)标准,随着计算机辅助系统CAX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该标准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NC系统的要求,成为制约数控技术乃至自动化制造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

1997年欧共体提出了OPTIMAL计划,将STEP技术延伸到自动化制造的底层设备,开发了一种遵从STEP标准、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称为STEP2NC),将产品模型数据转换标准扩展到CNC领域,重新制定了CADPCAPP与CNC之间的接口,为实现CADPCAPPPCNC之间的无缝连接,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开放式数控系统奠定了基础[4]。

传统数控系统与CADPCAPP之间的数据交换是单向传输,现场对NC程序的任何修改都无法直接反馈到CADPCAPP系统,生成NC程序时记录最初加工需求的信息已经丢失。而使用STEP2NC可减少加工信息容易丢失的问题,实现双向数据流动,能够保存所做的修改,使零件程序和优化的加工描述及时地反馈到设计部门(CAD),以便设计部门及时进行数据更新,获得完整、连贯的加工过程数据文件。

图2所示是基于STEP2NC标准的数据模型,其中包含了加工工件的所有任务,其基本原理是基于制造特征(如孔、型腔、螺纹、倒角等)进行编程,而不是直接对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进行编程。这样,CNC系统可以直接从CAD系统读取STEP数据文件,消除了由于数据类型转换而可能导致的精度降低问题。

图3所示为一种采用了STEP2NC标准的数控系统结构模型,该结构模型包含了当前STEP2NC与数控系统结合的3种模式,模式1是一种过渡形式,上层符合STEP标准的CADPCAPP系统与STEP2NC接口实现双向数据流动,下层通过增加符合STEP2NC标准代码转换接口,将STEP2NC数据代码转换为GPM等代码,进而实现对现行数控系统的控制。模式2是一种比较简单、初级的模式,与模式1的区别在于下层采用了新型STEP2NC控制器,直接读取STEP数据格式加工文件。模式3是模式2的发展与完善,它使系统的集成度更高、设计层与车间层之间的功能重新划分,实现CAPP系统宏观规划与CAD系统集成、微观功能与车间层集成。鉴于ISO6983标准在数控领域内的广泛应用,在短期内用ISO14649标准将其完全取代不太现实,因此在STEP2NC控制器广泛使用之前,模式1将长期保留在系统之中[5]。

基于STEP2NC标准的CADPCAPPPCNC之间将会实现无缝连接,CADPCAPP与CNC的双向数据流动,使得设计部门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加工实况,并且可根据现场编程返回的信息对生产规划进行及时快速的调整,生产效率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另外,CAD、CAPP、CNC之间的功能将会重新划分:CAPP系统的宏观规划与CAD系统集成,微观功能与CNC集成。

4.应用实例

AWJ水射流机床(国家专利产品)是通过高压管道形成高压水射流或磨料射流,来实现对工件的切割以及抛光等操作。初始条件为工件的数码图像,经过INC的CADPCAPP集成系统处理后直接将数据传输到CNC子模块,由CNC子模块生成加工仿真。INC系统是基于Windows平台,应用于水射流切割机的集成化数控加工。

图5所示是将经过处理后的轮廓输入CAD软件稍加修改,再由集成到CAD软件内部的CAPP软件设计出合适的加工工艺。最后生成NC代码输入模拟仿真软件,如图6所示,可以进行仿真切割加工。这样便完成了INC系统中由数码图像到成品加工的一系列工作。

集成化范文篇7

系统采用三层架构,由数据层、业务层和表示层组成,分别负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展示,从而达到在同一系统内管理多台数据库的目的。数据层:充分利用Oracle存储过程,在后台完成对11台数据库的信息收集工作,充分利用夜间服务器性能空闲时间完成各类信息的采集工作,以减少对服务器负载的影响。业务层:对数据层所提交的基础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形成涵盖数据和数据库管理方面的六大功能模块。表示层:根据数据库管理的实际需要以及厂矿两级数据库的不同特点,形成多种类分析报表,为管理员提供高效、准确的数据库管理依据。

二、重点功能分析

2.1重点生产数据加载情况监管。建立重点生产数据加载情况跟踪监管机制。对生产运行、管理决策等方面影响较大的31个数据表确定为重点监测对象,并为其指定明确的责任人,建立持久的“双负责”责任机制。

2.2数据库基本概况及运行状况监控。对所有数据库的管理要点进行集中监管。通过对数据库运行状态、表空间占用情况、参数配置情况和CPU负载情况等重要信息的收集、分析、判定,协助管理员方便快捷的掌控11台数据库的运行状态,及时对影响数据库正常运行的隐患和问题进行处理,使数据库系统处于高效、稳定的良好运行状态。(1)系统可自动收集每台服务器的基本信息,并自动生成服务器概要信息报告,供用户及管理员随时查阅。(2)系统通过“三表一图”的专项检查,即:基本状况检测表、表空间检测表、参数配置检测表、CPU负载检测图等,分析运行状态,把握关键参数。

2.3备份执行情况监控。数据备份任务完成情况监控。根据备份策略所制定的备份周期,对备份执行情况进行检测,异常时红灯亮起预警。数据备份文件增量异常预警。对备份文件的容量实施线性跟踪监控,自动分析变化趋势,变化比率超过士5%后,自动预警。

三、应用效果

《数据资源监控管理平台》是一个集数据与服务器双向管理的网络监管环境,实现了多数据库集成化管理的策略,可大幅提升数据库管理效率,降低人为失误几率,通过“有监测、可预警、设制度、清责任”的数据库管理思路,进一步规范了数据库管理流程,从而确保所有数据库能够安全可靠、持续高效的为全厂各应用系统和广大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服务。本项目已正式部署应用,可同时对11台数据库实施定时、定量的监测预警,进一步规范管理流程、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随着本系统的持续应用,后续管理效果将显著提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四、结论

集成化范文篇8

长江口航道是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是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基础,也是关乎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航道,在我国综合运输网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构建适应建设工程管理的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是保障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建设工程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重大战略决策,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经国务院批准于1998年正式实施,是交通运输部直接管理的重大工程,由长江口航道管理局负责实施,资金由中央财政投入。长江口深水航道为“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分期见效”,2007年二期工程竣工后,长江干线货运量跃居世界第一,至今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河运榜首。2010年三期工程竣工,航道水深增深,三、四代集装箱船可全天候进出长江口,五、六代集装箱船和10万吨级满载散货船及20万吨级减载散货船可乘潮进出长江口,使得南京以下“河港变海港”,“江海联运”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及沿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投资巨大,中央财政在项目建设期集中投入的基础上,每年持续投入维护经费10多亿,目前累计投资近300亿元。如何对工程实行高效管理,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为提高决策质量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是面临的重大任务。

(二)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现状

由于建设工程具有工程管理模式独特、组织机构复杂、生产难度大、建设项目异质性等特征,其工程信息管理难以满足综合管理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1.工程财务信息孤岛。用于治理工程建设管理的是C3A系统,财务管理软件是博科会计系统,两套系统各自独立运行,导致工程管理信息和财务信息缺乏关联互动,形成了信息孤岛。工程建设过程各业务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信息不共享互换,合同支付信息与财务支付信息在两套系统中相互脱节,导致项目管理者通过C3A系统无法掌握实际的资金支付信息,财务管理人员通过财务软件无法及时了解工程合同执行状况,从而影响项目投资控制和决策。

2.支付信息重复采集。在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信息采集。合同执行过程中,业务部门在C3A系统中录入合同及合同支付信息,提交财务部校核。财务付款后先进入博科系统录入支付数据,生成付款凭证,再进入C3A系统完成支付信息录入操作。这样财务支付数据分别在C3A系统和财务软件中各录入了一遍,属于信息重复采集操作。

3.数据准确性不高。在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完成合同实际支付并在财务软件中完成数据录入,因业务部门未及时在C3A中录入合同支付数据而无法在C3A系统中完成数据采集校核;合同支付时,财务人员在财务软件中已完成实际支付数据录入,在C3A系统中因合同支付金额不一致,需要合同业务部门重新提交付款再由财务进行校核;因合同支付数据和财务支付数据不一致,导致无法通过C3A实时掌握实际付款情况,容易产生数据信息不准确。

(三)建设工程信息集成化管理必要性

1.建设项目投资战略的需要。长江口航道治理工程技术难度大、建设周期长、工作量大、组织结构复杂、参建单位多和数据处理任务繁重,客观要求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高度融合,而人工处理不同平台数据难以满足工程管理需要。因此,构建建设工程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实现提升投资控制、业务(合同)管理、资金管理等建设项目综合管理水平的目标。

2.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的需要。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建国以来最大的水运工程,长江口由于受到巨大的潮量、径流量和流域来沙量的影响,河口河槽演变复杂,长江口通航航道所处的拦门沙河段,自然水深浅成为航道治理的难点。航道整治工程在水域借助于多种工程设施及手段进行,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工程。由于项目的特殊性及投资规模较大,工程呈现“三多”情况,即涉及参加建设的单位多,合同种类及数量多,变更因素多。项目投资的组成分解难度增大,加大了成本管理,投资控制的难度。

3.建设工程科学管理的需要。由于工程管理过程中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难以进行协调;财务部门没有介入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对工程造价的构成了解深度不够,使得工程财务控制被动、滞后;大部分合同仍采取预算招标、费率招标等方式,在技术层面落后;结算、决算资料移交不及时全面,对财务编制财务决算,移交资产管理,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均带来困难。

4.建设工程管理手段的需要。目前普遍运用的管理软件如ERP等是针对制造服务业,不适用建设工程行业。功能上缺乏投资比较、投资预测和优化功能;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合同价、实际投资和决算之间缺乏比较分析功能;财务软件重在会计核算,仅具有通用简单的分析功能,针对性不强,投资控制数据、合同管理数据及财务数据不共享,形成信息孤岛,从而导致项目数据分离、数据重复、数据不一致和数据不完整等。

二、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工程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构建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单位整体信息化规划,在长期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结合管理会计信息化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构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一)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目标

1.建立信息集成化管理平台。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部门和单位较多,关键点和周期长等使得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流很难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工程资金管理和工程的成本管理是工程财务管理的重点。通过信息集成化平台的开发和实践,使工程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控制管理型转变,重点强调工程财务管理对成本控制和资金控制的重要作用。信息集成化管理平台的建立,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2.实现工程财务管理精细化。工程财务管理没有形成有序的系统,导致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财务管理在监督和决策上没有起到应有的职能作用。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通过规范预算编制、成本控制体系、建立用款计划、付款机制和资金管理体系等手段完善成本控制体系,规避以上风险,帮助实现工程财务管理的精细化,节省造价和提高投资效益。

3.提升工程建设财务人员素质。目前国内建设工程财务人员对工程财务管理规定和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办法熟悉深度不够,对工程建设业务流程、概预算管理等理解等流于表面,导致不能正确核算建设成本。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提高了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为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可持续化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二)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框架结构

1.总体架构。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管理系统分为业务层、管理层和决策层。业务层是基础层,是信息和数据来源,业务层涵盖局内工程基本业务,包括建设过程业务和财务会计业务,通过系统底层架构将业务集成;管理系统是中间层,为各职能部门提供业务监管平台和分析监督入口,作为日常工作指南;决策中心是系统的决策分析层,将业务信息数据按照各业务模型汇总分析,为决策者提供航道治理工程进度、质量、投资各方面总体数据,便于决策者掌握工程总体情况及时决策,提供各类问题反馈机制,减少因问题造成工程延误(见图1)。

2.管理系统。管理系统是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的主体,由会计核算、投资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子系统构成。通过中间库归集各子系统基础信息,承担建设工程信息管理任务,同时向综合管理系统提供决策管理信息。会计核算系统沿用较为成熟的会计软件(博科会计软件),其他三个子系统如下:(1)合同管理子系统。合同是工程管理的主要手段,合同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对象。工程成本控制主要集中在对合同执行过程的管理。在工程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和合同管理密不可分。财务管理和合同管理都涉及工程管理各个环节,是全面管理中互相联系不可缺少的内容。合同管理的目标与工程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2)投资管理子系统。投资控制贯穿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决算阶段,把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在批准的限额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保证项目投资管理目标的实现,保证在建设工程中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理想的投资和社会效益。工程财务在项目进程中每个阶段、涉及财务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控制,使建设工程投资成本在每一阶段都处于最合理状态。(3)资金管理子系统。工程开工后由于大量人员进场、大宗物资设备采购租借,资金需求量大,容易出现资金预测不准确、资金计划编制不科学等现象。如果对资金的需求预测不准确、不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资金规划使用,很容易造成前期资金使用过度,导致航道治理工程还未走上正轨就出现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如果出现由于筹资渠道和到款过程不畅通造成的资金出现周转不灵的情况,工程高层管理者和工程财务管理人员压力必将剧增,工程进度受到威胁。因此,必须加强资金管理系统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管理。

(三)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功能

除会计核算子系统完成工程会计核算任务,其他三个子系统功能如下:

1.合同管理子系统功能

(1)合同分类管理。通过集成化系统提出合同分类的建议,对不同分类的合同订立不同的管理机制:对工程项目直接费用如设备材料采购合同,工程分包合同这类数量大、履行过程较长的合同,通过系统中的合同信息,付款前根据工程进度数据,经过规定程序核准后,按合同要求支付工程进度款。同时依照建造合同准则,在系统内按照合同投资组成计算合同成本。工程项目间接费用合同,如融资合同、保险合同等金额大、风险大的合同,通过系统关注项目进度,及时将合同执行情况通过系统报告给决策者,最大限度地防范风险。(2)合同执行管理。合同签订前,通过集成化系统了解市场信息;合同签订后,通过集成化系统制定用款计划、预算方案编制;合同履行阶段,通过集成化系统加强合同费用的控制,了解工程质量和进度,为项目出谋划策;项目合同生效后,通过集成化系统平台实时汇总成本费用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合同执行情况,以便达到费用控制目的。合同签订以后,通过集成化系统制定用款和支付计划;合同执行过程中,合同的变更、索赔及审批控制,对合同履行过程的计量、支付、结算、处理过程信息掌握、流程监督,实现合同全周期管理。

2.投资管理子系统功能

(1)工程设计阶段管理。审查设计阶段通过集成化系统把预算控制在批准投资估算内;设计费用支付与工程设计成本测算;项目投资和工程交付使用后日常开支费用。在集成化系统中,输入和测算每阶段投资费用组成,并与上期进行对比分析,做好投资总额纠偏与控制。(2)工程招标与发包阶段管理。根据系统中已发包工程和待发包工程实际进度与金额,利用系统中数据信息的计算与汇总,判断工程实际投资是否超出工程预算,辅助把控招标与发包的各阶段投资总额。(3)工程施工阶段管理。财务全面管理合同执行,通过系统获取项目实时进度,严格按照合同支付制度和流程,完成合同款支付;并通过系统了解合同变更情况,控制好合同支付比例,降低合同风险。系统中按照投资项的计划投资、最新合同价、合同结算价、合同变更、完成投资、合同支付实时对比,工程财务通过投资数据的明细辅助控制工程总体投资。(4)工程竣工决算结算阶段管理。通过系统合同结算管理功能,工程财务配合项目管理者做好合同结算审核工作,并对已结算合同完成合同执行过程投资分析。竣工决算阶段,工程财务通过系统中合同执行过程数据,完成决算工作和项目投资分析。

3.资金管理子系统功能

(1)资金支出管理。通过系统合理预测资金需求,项目策划和前期运作费用。人员调遣费、工资、福利、补贴、培训费等;修建生活营地、道路、水电设施等设施所需资金;自有设备调遣费、使用费以及新购租赁设备费、零配件费用等。日常管理费、不可预见费。(2)资金收入管理。科学预计资金到款时间和总额。在系统中制定资金收入计划,并结合资金支出计划,做好资金运作工作。通过系统对资金账户的管理功能,掌握资金使用和结余情况,便于编制准确的资金收入计划和管理资金收入工作。

三、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工程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创新与效应

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工程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建设运行以来,有效地进行了投资管理,控制了工程费用,节约了工程成本,在管好用好资金、发挥资金效益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提升了建设工程整体管理水平,达到了预期目标。

1.产生了巨大的宏观经济社会效益

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工程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为建设工程产生巨大宏观经济社会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持。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长期跟踪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建设,2014年“长江口深水航道经济社会效益研究”报告结论是:“经济效益方面长江口深水航道产生的经济效益为95.95亿元,同比增加了1.96%。其中,航运经济效益81.86亿元、港口经济效益14.09亿元,分别增长了1.22%和6.51%。社会效益方面深水航道疏浚投资拉动GDP增长15.7亿元,货运量增加带动GDP增长1113亿元,拉动财政收入增长248亿元,带动就业9.9~12.4万人”。“对于上海自贸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及沿江经济带、沿江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有力拓展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空间,带动了东中西部产业转移和长江流域城乡综合协调发展”。

2.建立了建设工程信息集成化管理系统

长江口航道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通过集成信息系统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极大地增强了内部管理会计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集成信息系统高度的倍增性,显著提升了局内部管理会计在航道治理工程管理中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局内部组织管理会计的运作方式,为企业提供新型的管理模式。将项目管理集成信息系统与管理会计相结合,以集成信息系统改造和提升管理会计水平,是促进管理会计转型与升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及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3.提高了建设工程管理效率

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为工程建设管理提供了保障,在信息化管理平台内建立的监管体系有力的保证了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投资的可控性。通过集成化系统的建设与实际运用,有效破解了设计深度不够和设计变更不到位,设计存在设计深度不够、设计方案不合理,工程量不准确,工程造价变动大,突破项目概预算;设计变更把关不严,没有签证、事后签证或越权签证导致工程量增加,从而造成工程造价的突破,使原来的中标价或合同价失去实际约束等各类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建设工程管理效率。

4.提供了建设工程管理决策支持体系

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是以数字化信息呈现模式为基础,以流转集成信息为依据,以统一标准的制度流程为手段,确保合同统计数据和合同价更加精准。通过对估算、修正概算、预算、合同价、结算价等投资控制数据与合同管理数据的无限共享,确保了数据的内在统一性以及投资分析更加到位。分析和统计结果为长江口航道管理决策者提供各种决策方案,从而减轻了管理决策者从事低层次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负担,提高了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5.创新了建设工程信息管理技术

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建立了数据模型工具,通过中间库的建立,消除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系统的信息孤岛,建立合同支付信息和财务信息对应关联,实现信息同步;中间库的建立,无需财务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信息箱系统中数据录入,避免了数据信息重复采集产生的工作;同时因为中间库的建立确保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系统数据互动关联,且建立准确对应,无需再进行数据核对,大大减轻业务数据录入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通过对现存问题的消除,真正实现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系统数据同步关联,使两个系统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成为一个集项目管理信息和会计管理的集成化管理平台。

6.提高了建设工程资金使用效率

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管理功能,实现了概算(预算)全过程管理,降低了工程成本,节省了大量财政资金。据统计,一、二、三期工程中主要部分的建筑物整治工程比概算节约4.37%、2.41%、2.75%;航道疏浚工程节约2.015%、5.176%、0.749%。维护工程中的疏浚工程节约2.22%;建筑物整治工程节约1.80%;船舶运行项目节约1.26%。通过已建设完成工程项目的对比分析,工程总支出在建设期内控制在概算的95%内,维护期控制在预算的97%以内。

7.发挥了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示范效应

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所蕴含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方法体系及信息化解决方案,可为大型基础工程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我国大型基础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管理会计信息集成化系统不仅在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管理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提高了管理效益。该成果基本原理在上海世博会工程、上海内河航道治理工程、上海国际客运中心等多个大型基础建设工程应用效果较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信息化管理集成系统的建立和使用,以创新的管理思维,探索了大型建设工程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体现了管理出效益的新的财务管理新思路。这一创新管理模式,不仅对充分用好、管好财政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也引起了业内的高度关注,已被多家大型建设工程借鉴和采用。其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方法体系以及信息化解决方案,对推动我国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2.建议

集成化范文篇9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建筑设施在功能上得到了很大发展,包含的物理系统越来越多,这使得建筑设计工作本身出现了更为精细的分工,如建筑师、结构师、水电暖通工程师等。分工的进一步明确并没有提升建筑业的生产效率,反而加剧了建设生产活动的割裂性。虽然多专业参与的工程项目建设活动客观上属于多元化的生产,但是工程项目建设的系统整体性更要求统一的组织管理。在这种背景下,设计与施工相分离的建设生产方式已无法很好地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客观要求,行业对集成化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希望能借助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支持,从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上全面集成建设系统,采用系统化的方式完成建设生产任务,提升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和业主满意度。

工程项目集成化建设的含义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传统建设生产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就有学者开始研究采用集成化的方法进行工程建设。1986年,德国学者Suter和Stulz在《集成化的规划》一文中对“集成化建设”的含义作了如下阐释:“集成化建设”是一种新的建设哲学,它试图通过系统考虑各个相关部分来实现对工程建设过程的优化,它必须是基于业主的需求有目的的应用所有可支配的建设资源,它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有项目参与方团队之间的紧密协作。U.Forgber1999认为工程项目“集成化建设”的含义可以从横向集成与纵向集成两个方面来解释。横向集成主要指在工程建设生命周期中某个阶段内诸如组织、管理、技术以及信息/知识等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纵向集成的着眼点在于工程建设生命周期中不同过程之间的协调,其目标在于提高最终用户的使用质量,优化能源消耗和成本支出,减少项目对社会和生态的负面影响。GeorgeElvin(2007)认为:工程项目“集成化建设”是一种系统的建设方法,它需要各项目参与方在项目的建设周期内紧密协作,为业主提供富有效率和卓有成效的服务。美国建筑师学会(AIA2007)将工程项目集成化建设模式阐释为:在项目建设周期内,通过集成的组织、过程和运行机制措施保证项目可以更好地利用群体智慧来提高项目目标的实现水平、减少浪费和提高效率,最终达到为项目增值目的的一种新型的项目建设模式。AIA认为这种新的建设模式在团队合作、生产过程、契约模式、交流媒介及风险与收益分担方式上都与传统建设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别,如表1所示。

集成化范文篇10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

Abstract:Thispaperisproceededfromthecharacteristic,thecurrentsituationandtheexistingproblemsoftheprojectmanagementofurbanrailtransportation,emphasizesthenecessityoftheLife-cycleintegratedmanagement,tellsaboutthemaincontentsoftheLife-cycleintegratedmanagementsuchasthetrainofthought,targetsystem,tasksystemandorganizingsystem,highlightsthekeypointsofLife-cycleintegratedmanagementintermsofintegratingtargets,linkinguptasks,optimizingfunctions,controllingcosts,renovatingorganizationandconstructionofintegrated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

Keywords:UrbanrailtransportationLife-cycleIntegratedmanagement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的特点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地下铁道、轻轨等)是属于集多工种、多专业于一身的复杂系统。近百年来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采用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网络,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在过去的100多年中,从单一的线路布置,发展到采用先进技术组成的复杂而通畅的轨道交通网络,为城市交通建设引入了立体布局的概念,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平都有了迅速发展,很多大城市为了改善城市交通的困境,都纷纷在策划并修建大、中运量的地铁或轻轨交通项目。我国大陆现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投入运营,共计约250余km。正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深圳、大连、武汉、重庆、长春等,共计约300余km。沈阳、成都、杭州、苏州、西安、哈尔滨等也在积极筹备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全国各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已达数千km。

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

1.1.1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大容量运输服务的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资源集约利用、环保舒适、安全快捷的大容量运输服务方式,它与城市其他交通工具互不干扰,具有强大的运输能力、较高的服务水平、显著的资源环境效益,是解决特大型城市交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1.1.2城市轨道交通是巨大的综合性复杂系统

①建设规模大。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一般有百余千米至数百千米;②技术要求高。几乎涉及到现代土木工程、机电设备工程的所用高新技术领域;③项目投资大。每千米造价达3-4亿元人民币;④建设周期长。单线建设周期要4-5年,线网建设一般要30-50年;参与单位多,有成百上千家;⑤信息海量。建设、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量很大,处理工作非常繁重;⑥系统复杂。要考虑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城市发展的关系,考虑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建设次序、资源共享的关系,考虑轨道交通工程策划、建设、运营、资源利用的关系等。

1.1.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难度大

对项目业主来说,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到的管理单元(要素)繁杂,包括项目组成的各种资源(人、财、物、信息),包括项目的各种组织形态(单元、部门、单位),包括各种技术(设计、施工、制造、运营)等。

1.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的特点

上述特点决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管理是基于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证明,基于复杂系统的管理必须考虑集成化管理。我们将集成化管理的内涵描述为:集成化管理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管理单元(要素)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集成体)的行为和过程,所形成的有机整体(集成体)不是管理单元(要素)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进行的再构造和再组合,其目的在于更大程度地提高集成体的整体功能。从本质上讲,集成化管理强调集成体形成后的整体优化性、功能倍增性、共同进化性、相互协同性、结构层次性等。集成化管理的效应最终体现在管理活动的经济效果上,主要包括聚集经济性、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速度经济性、网络经济性等。同样,基于复杂系统的管理必须面向全寿命周期。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是指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全过程。工程项目整个寿命周期作为一个完整过程,相互之间的影响、作用和制约成为一体,必须加以全面考虑。

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的特点就是必须考虑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应该面向项目涉及到的各种管理单元(要素),包括项目资源、组织、技术等,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进行整合,考虑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全系统管理,提高项目的整体功能和管理效应。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必要性

2.1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一个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涉及到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全系统,根据各参与方在整个工程中管理内容和重点的不同,一般分为两个管理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业主方项目管理,它是业主对项目建设、运营进行的综合性管理工作,贯穿项目始终,涵盖项目全部,管理的内容从项目立项到项目终结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策划,项目建设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项目投产运营,在工程项目管理的整个系统中,业主方项目管理始终处在核心位置。第二层次是实施方项目管理,它是受业主委托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供应单位、运营单位实施项目中标签约的那一部分工作内容,所以,他们属于对工程项目的局部管理。本文所述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特指业主方项目管理。

2.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及其集成化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全寿命周期是将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工程作为整体来考虑,工程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全过程,它可定义为对整个线网系统的考虑,也可定义为对一条线路的考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策划阶段(可行性研究、项目定义等),项目建设实施阶段(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运营管理阶段(运营准备、运营使用)。建设项目的价值是通过建成后的运营实现的,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思想是要求项目策划、建设面向运营,要求项目策划、建设和运营的资源、组织、技术、过程一体化,即在项目的策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运营的情况,通过工程项目的策划、建设、运营等环节的充分结合,使工程项目面向运营最终功能,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

2.3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现行的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大致有以下2种模式。一是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四分开”管理模式,即投资以政府控股公司为主,建设、运营分别由几家公司参与竞争,政府负责监管;二是以政府投资为主,融资、建设、运营、资源利用“一体化”管理模式,即以政府为主负责资本金投入,一家法人公司负责融资、建设、运营、资源利用全过程管理。其存在的问题是,“四分开”管理模式中业主没有解决责任主体对工程从全寿命周期角度进行定义、分析、集成和管理,没有解决全系统管理的完整性和全过程管理的一致性,削弱了建设、运营、资源利用的内在联系;“一体化”管理模式中业主没有解决通过市场对建设管理、运营管理的选择性和竞争性,没有解决全寿命周期不同环节的制约和监管,削弱了对工程效率的比较、分析、选择和控制。要加快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必须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水平,必须针对这些存在问题认真研究,探讨解决方法。

2.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必要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现行的管理模式,或者使建设项目策划阶段业主方开发管理(DM)、实施阶段业主方项目建设管理(OPM)和运营阶段业主方物业运营管理(FM)相互分离,或者使管理者的选择缺少竞争性,导致不少弊端。其主要表现在或者使工程建设的投资、进度、质量目标与运营的成本、接收、功能目标脱节,最终用户需求自决策阶段开始定义偏离,项目参与各方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很好地为全寿命周期目标的实现服务,对不同阶段的任务不能进行很好的衔接,对不同任务之间界面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全寿命周期不同阶段生成的信息不能共享;或者使业主不能利用竞争提高管理效率,不能通过相互制衡来规避风险。随着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实践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尝试用信息集成、过程集成、技术集成、供应链集成、内部业务集成、外部资源集成和工具集成等系统集成的思想和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现行的管理模式进行变革,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已经十分必要。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思路和内容

3.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思路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主要是将现行管理模式中相对分离的建设项目决策阶段业主方开发管理(DM)、实施阶段业主方项目建设管理(OPM)和运营阶段业主方物业运营管理(FM),运用管理集成思想,在管理目标、管理任务、管理组织、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有机集成,建立业主开发管理、建设管理、运营管理集成化的管理系统,同时解决业主主体利用市场进行充分选择管理者的问题,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整体功能的优化和整体价值的提升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目标。

3.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内容主要由目标系统、任务系统、组织系统几个方面组成。

3.2.1目标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目标系统必须符合如下要求:

①应从建设项目的整体出发,反映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要求,既包括建设期的目标,更注重运营期的目标;

②应有较大的包容性,既注重业主和用户的需求,也应包括其它相关方的需求;

③应体现对社会的贡献,反映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对项目的要求。

目标系统包括建设目标、运营目标、资源利用目标、全寿命周期总体目标。建设目标着重指向工程质量目标、工期目标、投资控制目标。运营目标着重指向服务质量目标、运营成本目标、经济收益目标。资源利用目标强调整合延伸资源,创造延伸收益。全寿命周期总体目标是指对上述目标的整合,着重体现功能目标、费用目标、时间目标、社会目标的统一。全寿命周期功能目标着眼于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目标的统一性,涉及设计质量、施工质量、运营质量、使用功能等,追求系统的整体功能、技术标准、安全保证的优化。全寿命周期费用目标整合了建设投资、运营成本、运营收益、延伸收益目标,追求全寿命周期费用和收益的统一及优化。全寿命周期时间目标包括设计寿命期、建设工期、服务寿命期目标,涉及工程物理寿命与经济寿命的相互关系,追求合理延长物理寿命和正确把握经济寿命。全寿命周期社会目标主要强调项目的社会效应,追求各方满意、环境协调、资源集约、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3.2.2任务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任务系统主要包括过程管理任务、接口管理任务、信息管理任务。

1)过程管理任务

过程管理任务是任务系统的主体,主要涉及:①项目策划;②项目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前期工作计划,招标计划,工期计划,质量计划,资金计划,资源计划)、各任务分项计划、计划管理;③任务结构分解,包括建设任务结构分解(线网规划、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勘测设计、土建施工、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工程验收、资源利用准备、运营筹备)、运营任务结构分解(运营乘务、车辆保障、设施设备)、资源利用任务结构分解(房地产、广告媒介、商贸、通信、咨询);④项目筹资与财务管理,包括筹资模式与方案、财务管理方法与方案;⑤项目招标,包括招标范围、招标模式、招标方案;⑥合同管理,包括合同分类、合同管理模式、合同结构内容、合同风险防范、合同管理方案;⑦项目实施控制,包括总体控制和各任务分项控制,涉及工期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资源控制、安全控制;⑧调试与验收,包括单系统调试、系统总联调、工程与设备验收;⑨运营管理,包括运营模式、运营组织、运营方案、安全保障。

2)接口管理任务

接口管理是任务系统的界面联系,主要涉及接口特点、接口条件、各任务间接口、各任务内接口、接口整合、接口方案。

3)信息管理任务

信息管理是任务系统的交互平台,主要涉及信息标准化(任务结构分解与编码规则)、信息沟通(不同组织、不同过程、不同方面的沟通与信息共享)、信息集成化(基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集成平台框架技术)。

3.2.3组织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组织系统是指业主组织管理模式,包括建设管理组织模式、运营管理组织模式和资源利用管理组织模式。他既涉及不同管理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业主对全寿命周期管理组织系统的一体化考虑,又涉及同一组织中的整合。

组织系统的一体化考虑主要包括:①不同阶段目标、任务下的项目组织选择;②不同项目组织管理目标的一致性;③管理任务的衔接性;④管理界面的协调性。在同一组织中主要考虑:①岗位设置,包括岗位横向结构(任务部门、职能部门、岗位分解、岗位职责)、岗位纵向结构(扁平化与垂直化、分权与集权)、岗位设置原则(因事设岗、权责对应、指挥集中)、岗位设置方案;②人员配备、考核、培训,包括配备原则(因岗择人、因物器使、择优选用、能级对应)、考核原则(坚持标准、规范程序、观察过程、注重结果、考核与奖惩升迁相结合)、培训原则(更新知识、强化观念、加强沟通、发展潜能)、实施方案;③组织文化与制度建设,强调文化、制度建设的基础与优化;④力量整合,突出整合组织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优化。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重点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重点主要有:全寿命周期目标整合、任务衔接、功能优化、费用控制、组织创新和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4.1全寿命周期目标整合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目标整合着重解决建设期投资、进度、质量目标与运营服务目标的脱节,使建设目标、运营目标、资源利用目标服从于全寿命周期总体目标,最终突出交通功能目标,优化费用效益目标,重视服务寿命目标,提升社会发展目标。

4.2全寿命周期任务衔接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任务系统有着内在的联系,必须十分重视各任务的衔接,既要做好不同主体所承担任务的衔接,又要处理好同一主体所承担任务的各种接口关系,特别应注意策划、设计、施工、运营等任务的衔接。

4.3全寿命周期功能优化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功能优化应着重功能分析,力求用较低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可靠地实现全寿命周期功能,提升全寿命周期价值。可以用价值工程的基本表达式V=F/C进行功能优化的分析,其中V代表全寿命周期价值,F代表全寿命周期功能,C代表全寿命周期费用。轨道交通工程的价值取向应是合理的全寿命功能实现、经济的全寿命周期费用下全寿命价值的提升,思路应放在确定全寿命周期功能的合理匹配,追求全寿命周期费用降低上。尤其是功能定位要全面反映工程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规定和潜在的需要,这种需要应该包括实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环境要求、经济性、美观性等诸多方面,这种满足应贯穿工程的整个寿命周期,以实现合理的需要、适度的满足。要注意功能的匹配,保持功能结构的合理。要着重对工程的基本功能、辅助功能、外观功能等进行分类、整理、评价、定位,保证工程实施的功能前提是正确的,确保基本功能,重视辅助功能,兼顾外观功能。功能优化的最好时机是在工程的决策和实施阶段,功能优化的效果检验和提升是在工程的运营阶段。

4.4全寿命周期费用控制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期费用控制,①是指项目业主和管理者在投资决策、建设管理、运营管理、资源利用中,在确保功能实现和优化及收益较大化的同时,使全寿命周期的总费用合理并最小化,从而实现全寿命周期费用和收益的统一及优化。②是对项目全过程费用的控制,其控制流程应贯穿项目的决策、建设、运营、开发全过程,通过对项目费用的计划、贯彻、执行、反馈、纠偏、修正和再贯彻这样一个循环管理程序,尽量将项目费用控制在系统最小的范围内。③也是对项目全方位费用的控制,项目管理者要有效地处理项目的费用目标与项目其它目标之间的关系,如功能、时间、收益等目标的关系,以实现合理功能、时间、收益条件下的费用优化,从而达到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

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费用控制主要考虑以下方面。①分析整个系统全寿命周期费用结构和控制重点。要从整个系统的结构中分析其全寿命费用的构成,了解系统各部分全寿命周期费用的大小,确定整个系统全寿命周期费用的比例结构。根据费用比重分析法(也称ABC分析法)的原理,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整个系统10%—20%的部分其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很高,可定位为A类,作为重点控制考虑,其余可定位为B类和C类,作为次要和一般控制考虑。各个部分的建设费用(一次性投资)和使用费用的比例也有很大差异,可考虑将不同部分的建设费用或使用费用作为费用控制的重点。系统的全寿命周期分为策划、建设、运营等过程,根据经验,越是项目的前期,费用节约的可能性越大,越应该成为费用控制的重点。②分析系统各部分的费用结构和组成。要从系统各部分全寿命周期中分析建设费用和使用费用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功能分析指导下寻找合理的结合点,确定系统各部分全寿命周期费用的纵向结构。③分析系统各部分建设费用降低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措施。要重视招标采购的公开、公平、公正和充分竞争。要充分利用强有力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来降低费用。④分析系统各部分使用费用降低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措施等。要研究不同的运营维护和设备维修模式,考虑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对降低费用的作用。⑤分析全寿命周期费用与全寿命周期收益之间的关系,寻找收益减费用的最大化。

4.5全寿命周期组织创新。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组织创新的重点,应解决业主在全寿命周期总体目标优化下项目管理组织的选择;解决业主在不同阶段、不同项目管理组织中管理目标的一致性、管理任务的衔接性、管理组织的互补性。无论选择何种组织管理模式,应是以业主或业主联合体为主体,选择一个相对稳定的全寿命周期集成管理方或集成管理班子,对项目进行全寿命周期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进行一体化考虑。在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阶段,业主可通过市场选择或委托的方式确定一个管理方或自己作为管理方,既作为全寿命周期的集成管理者,又承担项目开发、建设、运营等具体的管理任务,进行一体化整合,同时,业主要加强对管理质量、效益的监管和考核,及时纠偏,提高效率。

当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到一定规模,市场又具备了多个投资主体和可供选择的多个管理者时,业主或业主联合体可通过市场选择的方式,确定一个独立的全寿命周期集成管理方,全面考虑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中需要集成整合的一体化问题,并委托或与其一起通过市场选择不同的建设管理方、运营管理方或某条线路项目建设、运营一体化管理方;业主或业主联合体也可直接选择不同的建设管理方、运营管理方并与其共同建立一个全寿命周期集成管理联合班子,全面考虑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不管何种组织模式,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组织或班子全面考虑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问题,这是全寿命周期组织创新的核心。这一组织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业主。

4.6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要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组织或整合建设管理方、运营管理方组成联合班子,运用公共的、统一的、信息共享的平台,始终全面地考虑全寿命周期的集成问题,以实现全寿命周期总体目标。这一平台就是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以一个城市的所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参与方为用户对象,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在项目全寿命周期过程中进行信息处理,为所有参与各方提供信息服务,辅助其进行决策、控制、实施的集成化人机系统。这一系统构建应由业主推动,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组织或委托专门班子进行实施。

参考文献:

[1]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何清华,陈发标,芦勇.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的思想和组织[J].基建优化,2001,22(2):38-40.

[3]清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4):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