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2:12:37

集成管理

集成管理范文篇1

【论文摘要】档案的集成化管理是数据的集合、信息的集合、技术的集合、多学科的集合,它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文章在分析档案集成管理的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档案集成管理的对策。

档案工作就是管理档案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各项社会活动服务的工作。国家管理机器的正常运转、民族文明的传承以及经济与社会的进步都依赖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不断介入,档案集成管理应运而生。档案集成管理,就是对传统档案信息中的各要素进行优化重组,形成相互之间的竞争性互补关系,通过竞争冲突,来实现彼此互补匹配的功能。

1档案集成管理的特点

1.1非线性相干性

非线性相干性是集成管理的本质特征,管理的投入和产出不再是一一对应的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呈非线性关系,非线性相干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档案进行管理各环节间的相互作用不再是简单的数量相加,而是相互制约。第二,档案集成要素的非对称性。即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是呈对称状态排列的,而是在同一集成体中处于不同侧重的状态。

1.2动态开放性

动态性要求我们在集成管理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系统内外环境要素的变化,并且及时调整相关的内容,以保证管理系统的适应外界的变化要求。开放性是指集成管理的运行是全方位开放状的,管理系统可以随时和外界发生能量、物质、信息、知识等各方面的交换。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系统参数进行调整,从而适应环境并随之进化,从而使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运转。

1.3是一种柔性化管理

在档案管理的运作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弹性,是一种人本核心的管理运作方式。管理实施主要是依赖非强制性的软性手段和方式推动。因为在档案的集成中,人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是不可缺少的,不管技术和设备是多么的先进,都要靠人去实行和操作,人始终在管理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如果没有档案人员对档案各业务环节的操作,对信息技术的支持,对档案工作的创新性思考,档案集成管理系统将难以运作,档案事业也难以发展。

1.4是基于知识平台的集成管理

档案集成管理,是基于知识平台的集成管理。是在知识平台基础上的信息和数据的集成,将分散的专业知识进行分类、汇总变成具体的、系统性的知识,它是在信息、科技、智慧为代表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将人力资源的不同方面、信息管理、信息利用与开发服务等内容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更好的完善档案事业的管理和创新,实现资源的使用和配置最优化和便捷。

2档案集成管理的主要内容

档案集成管理是信息的集成、任何组织的集成、技术的集成和多学科的集成。

2.1信息集成

档案系统信息集成是整个档案集成管理的基础,是在知识平台的基础上,将档案文件与管理中文字、图像、声音、空间、时间等各种信息的集成,同时将信息进行整理、分类、汇总,输入的是分散的信息,输出的是系统的信息。只有在信息集成构建的信息通道基础上,各不同功能的部门、环节才能克服时间、空间以及不同环境的障碍,实现信息的自由流通,各部门才能得以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才能提高档案管理运作整体水平与效益。

2.2人和组织的集成

不论是多么先进的技术装备都是由人来操作和完成的,因此人是系统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因素。首先是对各类人员的协调工作,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只有同心协力,相互配合才能保证总体工作目标的实现;其次是实现人与计算机的协调,即保证计算机能更好的为人所用,这就要建立合理的培训和激励机制,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进去意识;最后,培养具有协调性、创造性的企业文化,使我们的活动都遵照一定的文化价值标准,增强工作人员的凝聚力和对组织的融合力。

2.3技术集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种技术联合应用成为现实,档案集成管理同样也需要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的支持,要依靠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硬件条件的支持等等。简单的说档案集成管理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综合运用。

2.4多学科集成

档案集成管理是多学科的集成,是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我们通过对文献信息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处理,保证文献信息获取、加工、贮存、传递等渠道的畅通,提高文献信息之间的传递效率和利用率;通过网络共建、资源共享等手段,实现信息、信息人员、信息技术、信息设备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匹配与磨合,为用户提供集成的一站式服务。

3档案集成管理的应用

3.1档案人力资源集成管理

档案人力资源集成管理是指在档案工作中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整套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制度,使人员集成在整个档案集成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他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不管现代的科学技术多么的发达,人始终是操作和实行的核心。档案人力资源集成管理不但要协调各类人员的工作,还要实现人与技术的集成,人与计算机的集成,以及培养具有协调性、创造性的企业文化。档案人力资源集成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将最优秀的人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在体现员工价值的同时,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二,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福利,也可以增强员工的专业知识和对企业的向心力,只有专业知识丰富的人才能驾驭高科技航向,只有专业知识丰富的人才能在信息社会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有竞争才会有动力和进步,要适当的对员工进行激励,鼓励其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3.2档案信息服务集成管理

档案信息服务集成管理是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复杂服务功能集成,是指将分散的资源和服务按照一定的规则链接成一个整体,从而灵活配置所需的信息系统或信息服务流程,它要求建立一个能够集成各种类型的数字资源的统一的检索平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要实现档案信息服务集成管理,第一,要更新观念,用系统的思考方式对待新的档案工作流程。第二,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档案信息服务集成是以网络技术、集成数据环境的实现为前提的。只有当我们掌控了数据、文本、图像和声音的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建立了多功能界面的环境下,信息集成服务才会成为可能。第三,就是要提高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人是一切的主导,再先进的技术都要人来操作和实行,因此要重视人才的培养。

4结论

档案集成管理是信息时代对档案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它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和人的集合和统一,档案集成管理不仅要求对档案文件进行控制,而且还要求在这个管理系统中的要素能够竞争互补,发挥更大的作用与功效;它也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完全数字化的技术基础。只有实现了档案管理集成化,档案工作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宝山.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孙淑扬.档案计算机管理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集成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成本管理

在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的同时,系统集成和应用的深层次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在这些问题中,项目成本管理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其将对项目能否成功实施起到重要影响。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则能为项目顺利实施打下良好基础,并且进一步满足项目的规范管理需求。因此,还应加强对系统集成项目成本管理问题的分析,以便更好的解决这类问题。

一、系统集成项目概述

所谓的系统集成,其实就是利用网络结构化技术和综合布线技术等技术实现对分散在各处的信息设备及资源的集成,从而实现系统统一管理的策略。采取系统集成策略,能够使各种设备与资源形成一定的联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从特点上来看,系统集成项目通常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并且具有一定的唯一性。在实际进行项目管理时,需要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完成新系统的设计,所以项目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而在采取各种技术实现资源整合时,需要以资源为大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因此项目的性价比较高。此外,系统集成项目的适用性较好,能够尽可能满足用户要求。

二、系统集成项目的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完成系统集成项目时,需要实现对各种成本费用支出的有效预算、调控、组织、核算和分析,以免项目成本超出预计。但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系统集成项目的管理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出现成本超支问题。目前,系统集成项目建设可以划分为投资决策、设计、实施和运营这四个阶段。在投资决策阶段,如果采用的招标文件不合理,比如只包含项目设备的清单,就会使后续施工出现部分辅材不够的情况,进而导致项目成本超出预算。在项目设计阶段,产品选型不达标将会引起设备质量不达标的情况出现,如果更换产品则会导致材料成本增加。在项目实施阶段,如果建设单位未按照设计要求提供施工条件,则会导致承建单位产生资金占用等费用。在管理不善的情况下,承建单位则会出现项目延期的情况,进而导致企业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等遭到占用。在项目运营过程中,由于企业技术不成熟和不稳固,就容易在管理中遭遇各种技术难点,进而产生额外的资金成本。出现这些问题,都会导致企业竞争力的下降。因此,需要加强系统集成项目的成本管理,以便使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并使项目实施成本得到降低,进而使项目更好的为企业带来利润。

三、系统集成项目的成本管理原则与方法

(一)管理原则

在系统集成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开展成本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将预算成本当成是衡量项目成本的重要因素。在项目集成设计的过程中,预算成本、预算利润的设置可以使项目预期回报得到透明化反映,从而在设计阶段形成一定的压力,进而使项目参与者(采购部、集成部、研发部等)尽可能通过降低预期成本获得更多合理利润。其次,针对需要增加成本但无法带来市场价值的系统功能,应尽量进行删减。目前,多数系统项目拥有能够涵盖大部分工作流程的应用系统功能。在用户确认设计内容后,如果随意进行项目设计功能的调整就会导致项目出现较大变化,进而导致项目进度和成本受到影响[1]。因此,还应尽量避免进行项目设计功能的调整。再者,还要对项目成本管理问题进行全方位分析。在研发项目过程中,还应组织相关人员参与项目调研,并对项目需求展开分析,以便从全局角度实现项目成本的控制管理,进而避免项目成本增加的问题出现。

(二)管理方法

1.增强人员成本意识

想要落实系统集成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需要增强人员成本意识,以确保所有成员都能投入到成本管理工作中。为此,要重点进行人员成本意识培养,加快学习型、高效型的成本管理队伍建设。针对将要参与项目实施的人员,还要重点开展成本管理教育工作。具体来讲,就是要有针对性、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开展培训工作,确保人员能够掌握需要使用的成本管理知识。结合系统集成项目发展形势,还要进行成本管理人员数量的调整,确保人员分布符合成本管理要求。在此基础上,项目实施人员才能从为企业负责角度实施工作,进而使成本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2.重视阶段管理工作

在具体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时,还要加强各阶段的管理工作。结合各阶段工作特点和实际工作情况,则能找到成本控制的关键要素,从而实现项目成本的动态管理。首先,在项目设计阶段,还要加强项目成本预估,确保项目设计不仅能够满足顾客要求,还要符合企业利益需求。结合这些内容完成项目实施可靠性方案的提供,则能使项目实施得到有效控制。在制定设计方案时,还应完成类似项目的分类挖掘,以便对该类项目的成本管理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还应加强现场管理和工程变更管理,以便使项目成本变化得到加强。为此,还要将成本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确保项目施工能够得到优化,并且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通过合理进行人力、设备和材料等资源的调用和分配,则能使项目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在项目竣工阶段,还要加强项目验收和竣工结算,以确保项目质量。为此,还要实行精确化管理,确保工程无偷工减料的情况。针对重大项目,则要结合成本管理要求进行成本管理模式的探索,进而有效加强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此外,在项目运营阶段,还应进行易于理解的教材编制,并加强客户培训,确保客户能够按照要求进行系统维护和操作,进而使企业维护成本得到降低[2]。而通过定期回访,则能及时了解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而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通过建立完善的服务队伍,并制定灵活维护机制,则能使项目维护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3.加强项目工期管理

系统集成项目实施如果出现延期问题,就会导致项目成本失去控制。为加强系统成本管理,还应加强项目工期管理。为此,还要进行最佳工期成本点的查找,以确保工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一方面,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为工程实施提供保障,但是同时也应避免在工期控制上花费过多。另一方面,在制定合同的过程中,还应对项目工期可能受到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各类因素进行考虑,并通过设置各种制约条件限制赔偿额度,进而使项目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4.加强项目预算管理

在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还应通过加强预算管理实现对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需要统筹各部门进行设备采购预算、施工预算、技术开发及维护预算的提交,并明确各项费用的申请人、审核人和控制人。在项目成本未超出预算的情况下,项目负责人可进行审核。如果出现预算超支情况,则要将费用申请计划提交给上级领导[3]。而结合项目实施实际情况,还要制定相应惩罚措施,以确保项目负责人能够加强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成本的预算节约与超支,与部门及项目负责人的绩效挂钩。

5.加强项目风险管理

在系统集成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而通过加强风险管理,也能使项目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为此,企业还要建立风险资源库,并在签订合同时对项目存在的潜在风险和已定风险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还要确定各种风险的负责人,并明确风险的解决时间。通过加强对项目风险的定期跟踪,则能使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进而为成本管理工作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系统集成项目的成本管理效果将对企业利润的获取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应加强对系统集成项目的成本管理问题的认识,并采取加强阶段成本管理、增强成本意识和加强工期管理、加强预算管理等措施强化项目成本管理,进而使企业的盈利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希望本文对系统集成项目成本管理问题展开的分析,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带来启示。

作者:沈艳萍 单位:成都万江港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姣侠,田宏博,王耀磊.成本管理技术在信息集成项目中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4,15:133-134.

集成管理范文篇3

【论文摘要】档案的集成化管理是数据的集合、信息的集合、技术的集合、多学科的集合,它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文章在分析档案集成管理的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档案集成管理的对策。

档案工作就是管理档案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各项社会活动服务的工作。国家管理机器的正常运转、民族文明的传承以及经济与社会的进步都依赖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不断介入,档案集成管理应运而生。档案集成管理,就是对传统档案信息中的各要素进行优化重组,形成相互之间的竞争性互补关系,通过竞争冲突,来实现彼此互补匹配的功能。

1档案集成管理的特点

1.1非线性相干性

非线性相干性是集成管理的本质特征,管理的投入和产出不再是一一对应的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呈非线性关系,非线性相干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档案进行管理各环节间的相互作用不再是简单的数量相加,而是相互制约。第二,档案集成要素的非对称性。即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是呈对称状态排列的,而是在同一集成体中处于不同侧重的状态。

1.2动态开放性

动态性要求我们在集成管理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系统内外环境要素的变化,并且及时调整相关的内容,以保证管理系统的适应外界的变化要求。开放性是指集成管理的运行是全方位开放状的,管理系统可以随时和外界发生能量、物质、信息、知识等各方面的交换。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系统参数进行调整,从而适应环境并随之进化,从而使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运转。

1.3是一种柔性化管理

在档案管理的运作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弹性,是一种人本核心的管理运作方式。管理实施主要是依赖非强制性的软性手段和方式推动。因为在档案的集成中,人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是不可缺少的,不管技术和设备是多么的先进,都要靠人去实行和操作,人始终在管理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如果没有档案人员对档案各业务环节的操作,对信息技术的支持,对档案工作的创新性思考,档案集成管理系统将难以运作,档案事业也难以发展。

1.4是基于知识平台的集成管理

档案集成管理,是基于知识平台的集成管理。是在知识平台基础上的信息和数据的集成,将分散的专业知识进行分类、汇总变成具体的、系统性的知识,它是在信息、科技、智慧为代表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将人力资源的不同方面、信息管理、信息利用与开发服务等内容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更好的完善档案事业的管理和创新,实现资源的使用和配置最优化和便捷。

2档案集成管理的主要内容

档案集成管理是信息的集成、任何组织的集成、技术的集成和多学科的集成。

2.1信息集成

档案系统信息集成是整个档案集成管理的基础,是在知识平台的基础上,将档案文件与管理中文字、图像、声音、空间、时间等各种信息的集成,同时将信息进行整理、分类、汇总,输入的是分散的信息,输出的是系统的信息。只有在信息集成构建的信息通道基础上,各不同功能的部门、环节才能克服时间、空间以及不同环境的障碍,实现信息的自由流通,各部门才能得以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才能提高档案管理运作整体水平与效益。

2.2人和组织的集成

不论是多么先进的技术装备都是由人来操作和完成的,因此人是系统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因素。首先是对各类人员的协调工作,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只有同心协力,相互配合才能保证总体工作目标的实现;其次是实现人与计算机的协调,即保证计算机能更好的为人所用,这就要建立合理的培训和激励机制,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进去意识;最后,培养具有协调性、创造性的企业文化,使我们的活动都遵照一定的文化价值标准,增强工作人员的凝聚力和对组织的融合力。

2.3技术集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种技术联合应用成为现实,档案集成管理同样也需要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的支持,要依靠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硬件条件的支持等等。简单的说档案集成管理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综合运用。

2.4多学科集成

档案集成管理是多学科的集成,是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我们通过对文献信息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处理,保证文献信息获取、加工、贮存、传递等渠道的畅通,提高文献信息之间的传递效率和利用率;通过网络共建、资源共享等手段,实现信息、信息人员、信息技术、信息设备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匹配与磨合,为用户提供集成的一站式服务。

3档案集成管理的应用

3.1档案人力资源集成管理

档案人力资源集成管理是指在档案工作中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整套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制度,使人员集成在整个档案集成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他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不管现代的科学技术多么的发达,人始终是操作和实行的核心。档案人力资源集成管理不但要协调各类人员的工作,还要实现人与技术的集成,人与计算机的集成,以及培养具有协调性、创造性的企业文化。档案人力资源集成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将最优秀的人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在体现员工价值的同时,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二,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福利,也可以增强员工的专业知识和对企业的向心力,只有专业知识丰富的人才能驾驭高科技航向,只有专业知识丰富的人才能在信息社会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有竞争才会有动力和进步,要适当的对员工进行激励,鼓励其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3.2档案信息服务集成管理

档案信息服务集成管理是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复杂服务功能集成,是指将分散的资源和服务按照一定的规则链接成一个整体,从而灵活配置所需的信息系统或信息服务流程,它要求建立一个能够集成各种类型的数字资源的统一的检索平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要实现档案信息服务集成管理,第一,要更新观念,用系统的思考方式对待新的档案工作流程。第二,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档案信息服务集成是以网络技术、集成数据环境的实现为前提的。只有当我们掌控了数据、文本、图像和声音的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建立了多功能界面的环境下,信息集成服务才会成为可能。第三,就是要提高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人是一切的主导,再先进的技术都要人来操作和实行,因此要重视人才的培养。

4结论

档案集成管理是信息时代对档案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它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和人的集合和统一,档案集成管理不仅要求对档案文件进行控制,而且还要求在这个管理系统中的要素能够竞争互补,发挥更大的作用与功效;它也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完全数字化的技术基础。只有实现了档案管理集成化,档案工作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宝山.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孙淑扬.档案计算机管理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集成管理范文篇4

本文首先从ERP的概念、管理思想等方面阐述了ERP的基本原理,在详细介绍CRM的概念、功能特点和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CRM和ERP的关系,研究并提出CRM和ERP的集成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集成

一.企业资源计划(ERP)

在市场竞争的驱动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ERP的开发与应用在零售业中取得了很大发展。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是对企业所拥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规划和优化管理,用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利润。ERP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实质是对企业供应链、价值链及信息链上的所有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使用。通过实施ERP,企业可以把过去相对独立的资源,如业务部门、营运流程、内部信息进行整合,加强协作,提高效率。从90年起,全球500强几乎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ERP的实施,以期提高竞争力。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规模大和管理层次较高的企业,如联想、海尔、中化、长虹、康佳、华为、科龙、小天鹅和美的等在近几年内也大规模实施ERP。由于ERP全方位地整合了企业的内部资源,使这些企业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内部运作效率,从而更快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员工的管理意识和水平。

二.客户关系管理(CRM)理论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是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包括一个组织机构判断、选择、争取、发展和保持客户所要实施的全部商业过程。CRM通过大量收集客户信息并利用各种数据分析、挖掘方法和技术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对其进行针对性营销,提高客户忠诚度,并挖掘其潜在价值。但如果不能将客户信息与企业内部信息整合,不能及时有效调配各种资源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CRM就只能成为记录客户信息的工具。

CRM系统通过与客户互动的方式实时采集客户信息,并加入到ERP系统中,利用数据库技术将企业内部信息和客户信息进行综合汇总和抽象分析,从而对企业的人(包括客户、供应商及合作伙伴)、财、物等资源进行有效调配,对客户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预测,挖掘隐藏在客户数据和业务数据中的内在规律,及时捕捉信息,把握业务发展趋势,对业务发展进行前瞻性分析预测以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对商机做出及时、灵活的反应,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开发新的营销组合,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一对一个性化服务,达到企业和客户的双赢。

三.ERP与CRM管理的集成研究

(一)ERP与CRM的关系

传统的ERP重点解决的是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和业务管理问题,主要包含销售管理、仓库管理、生产计划、质量管理和采购管理等。CRM则侧重于企业对客户资源的有效发掘和利用,解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业务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知识、服务和支持等项管理和商业智能等。不过,ERP与CRM之间存在着相互支持和依赖的关系。

首先,ERP系统为CRM中的数据仓库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而CRM的分析结果和对市场发展的预测又给ERP系统提供了决策数据;CRM是从改善客户关系的角度,而ERP是从优化企业生产流程的角度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其次,CRM侧重于管理企业的客户,它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ERP作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也必须对企业的客户进行较全面的管理,这点在ERP的分销系统和应收账模块等中都有一些体现。所以,从这种角度分析,也可以认为CRM系统是ERP系统中销售管理的延伸。

(二)ERP与CRM的集成

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托现代化管理的思想和手段,有效地对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如果单独使用CRM,则缺乏来自企业后台的动态信息,无法实时更新,使业务层、数据流方面存在断层,客户交易信息很难做到实时响应;如果单独使用ERP,则没有顺畅的销售和服务支持网络。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资源,ERP与CRM必须进行集成。

1.ERP与CRM集成的内容

与CRM相比,ERP没有CRM的部分功能模块,需要增加;有部分模块重叠,但是功能没有CRM强大,需要将其扩展和加强。以下是ERP与CRM需要集成的内容:(1)客户管理。CRM与ERP系统中都要用到客户的一些基本信息;同时ERP系统需要查询客户信用、客户同企业的交往史等。(2)产品管理。CRM与ERP系统中都要用到产品的基本信息、产品的BOM表、产品的客户化配置和报价等。(3)工作流管理。CRM与ERP系统中都有工作流管理,实际两者的工作方式是一样的。(4)工作人员管理。CRM与ERP系统都要涉及到企业的员工(作为系统的操作者、执行者、决策者等)的基本情况和工作安排情况。但ERP系统中对人力资源有一个全面的管理。(5)营销管理。ERP的营销主要是简单地提供一些市场资料和营销资料相对来讲比较简单。而CRM则提供了相当完善的营销管理功能,特别是强调一对的营销思想。(6)销售管理。CRM系统在销售管理方面强调的是过程,讲究机会、时间和联系人等项管理;而ERP系统强调的是结果,讲究销售的计划和成绩等;两者互为因果关系。(7)客户服务和支持。ERP系统只提供了简单的客户投诉记录、问题解决情况,而没有对客户服务和支持进行全面的管理。而CRM则实现了这种全面管理,尤其强调客户关怀,同时还要做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8)订单管理。ERP和CRM都具有订单管理系统,两者可以说是完全重叠的。但这种重叠是建立在企业的ERP之上的。“因为订单管理中还涉及到财务、运输、生产等多个系统。(9)信息交流。信息交流如一般的报表,CRM与ERP系统的很多使用者都需要查询对方系统中的一般信息。(10)决策支持。CRM和ERP系统中,都使用了数据仓库DW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功能,从而实现商业智能和决策支持。所使用的技术相差不大,只是数据对象有所不同。

2.ERP与CRM集成的方法

紧密关联的企业内、外部资源决定了CRM与ERP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二者在数据信息传递上存在着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的关系。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信息流的融通,才是企业实施CRM与ERP的正确之路。但传统企业ERP,仅实现了企业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一体化管理,缺乏直接面向顾客的功能,没能实现以顾客为导向的内外部资源整合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对于已经采用了不同厂商开发的CRM与ERP系统的企业,提供标准的中间件即业务应用程序接口BAN、便可以实现两系统的集成,保护企业的有效投资。对于正在实施ERP项目的企业,可将CRM集成到ERP的有关模块中,或者说扩充和加强ERP系统中相应模块的功能。采用第二种集成方式企业的实施成本增幅不大,但功能明显加强,能为企业带来更为可观的效益,作者在开发ERP销售管理系统时采用了这种集成方式。

四.ERP与CRM系统无缝集成的意义

集成管理范文篇5

本文首先从ERP的概念、管理思想等方面阐述了ERP的基本原理,在详细介绍CRM的概念、功能特点和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CRM和ERP的关系,研究并提出CRM和ERP的集成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集成

一.企业资源计划(ERP)

在市场竞争的驱动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ERP的开发与应用在零售业中取得了很大发展。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是对企业所拥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规划和优化管理,用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利润。ERP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实质是对企业供应链、价值链及信息链上的所有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使用。通过实施ERP,企业可以把过去相对独立的资源,如业务部门、营运流程、内部信息进行整合,加强协作,提高效率。从90年起,全球500强几乎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ERP的实施,以期提高竞争力。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规模大和管理层次较高的企业,如联想、海尔、中化、长虹、康佳、华为、科龙、小天鹅和美的等在近几年内也大规模实施ERP。由于ERP全方位地整合了企业的内部资源,使这些企业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内部运作效率,从而更快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员工的管理意识和水平。

二.客户关系管理(CRM)理论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是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包括一个组织机构判断、选择、争取、发展和保持客户所要实施的全部商业过程。CRM通过大量收集客户信息并利用各种数据分析、挖掘方法和技术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对其进行针对性营销,提高客户忠诚度,并挖掘其潜在价值。但如果不能将客户信息与企业内部信息整合,不能及时有效调配各种资源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CRM就只能成为记录客户信息的工具。

CRM系统通过与客户互动的方式实时采集客户信息,并加入到ERP系统中,利用数据库技术将企业内部信息和客户信息进行综合汇总和抽象分析,从而对企业的人(包括客户、供应商及合作伙伴)、财、物等资源进行有效调配,对客户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预测,挖掘隐藏在客户数据和业务数据中的内在规律,及时捕捉信息,把握业务发展趋势,对业务发展进行前瞻性分析预测以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对商机做出及时、灵活的反应,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开发新的营销组合,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一对一个性化服务,达到企业和客户的双赢。

三.ERP与CRM管理的集成研究

(一)ERP与CRM的关系

传统的ERP重点解决的是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和业务管理问题,主要包含销售管理、仓库管理、生产计划、质量管理和采购管理等。CRM则侧重于企业对客户资源的有效发掘和利用,解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业务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知识、服务和支持等项管理和商业智能等。不过,ERP与CRM之间存在着相互支持和依赖的关系。

首先,ERP系统为CRM中的数据仓库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而CRM的分析结果和对市场发展的预测又给ERP系统提供了决策数据;CRM是从改善客户关系的角度,而ERP是从优化企业生产流程的角度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其次,CRM侧重于管理企业的客户,它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ERP作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也必须对企业的客户进行较全面的管理,这点在ERP的分销系统和应收账模块等中都有一些体现。所以,从这种角度分析,也可以认为CRM系统是ERP系统中销售管理的延伸。

(二)ERP与CRM的集成

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托现代化管理的思想和手段,有效地对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如果单独使用CRM,则缺乏来自企业后台的动态信息,无法实时更新,使业务层、数据流方面存在断层,客户交易信息很难做到实时响应;如果单独使用ERP,则没有顺畅的销售和服务支持网络。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资源,ERP与CRM必须进行集成。

1.ERP与CRM集成的内容

与CRM相比,ERP没有CRM的部分功能模块,需要增加;有部分模块重叠,但是功能没有CRM强大,需要将其扩展和加强。以下是ERP与CRM需要集成的内容:(1)客户管理。CRM与ERP系统中都要用到客户的一些基本信息;同时ERP系统需要查询客户信用、客户同企业的交往史等。(2)产品管理。CRM与ERP系统中都要用到产品的基本信息、产品的BOM表、产品的客户化配置和报价等。(3)工作流管理。CRM与ERP系统中都有工作流管理,实际两者的工作方式是一样的。(4)工作人员管理。CRM与ERP系统都要涉及到企业的员工(作为系统的操作者、执行者、决策者等)的基本情况和工作安排情况。但ERP系统中对人力资源有一个全面的管理。(5)营销管理。ERP的营销主要是简单地提供一些市场资料和营销资料相对来讲比较简单。而CRM则提供了相当完善的营销管理功能,特别是强调一对的营销思想。(6)销售管理。CRM系统在销售管理方面强调的是过程,讲究机会、时间和联系人等项管理;而ERP系统强调的是结果,讲究销售的计划和成绩等;两者互为因果关系。(7)客户服务和支持。ERP系统只提供了简单的客户投诉记录、问题解决情况,而没有对客户服务和支持进行全面的管理。而CRM则实现了这种全面管理,尤其强调客户关怀,同时还要做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8)订单管理。ERP和CRM都具有订单管理系统,两者可以说是完全重叠的。但这种重叠是建立在企业的ERP之上的。“因为订单管理中还涉及到财务、运输、生产等多个系统。(9)信息交流。信息交流如一般的报表,CRM与ERP系统的很多使用者都需要查询对方系统中的一般信息。(10)决策支持。CRM和ERP系统中,都使用了数据仓库DW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功能,从而实现商业智能和决策支持。所使用的技术相差不大,只是数据对象有所不同。

2.ERP与CRM集成的方法

紧密关联的企业内、外部资源决定了CRM与ERP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二者在数据信息传递上存在着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的关系。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信息流的融通,才是企业实施CRM与ERP的正确之路。但传统企业ERP,仅实现了企业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一体化管理,缺乏直接面向顾客的功能,没能实现以顾客为导向的内外部资源整合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对于已经采用了不同厂商开发的CRM与ERP系统的企业,提供标准的中间件即业务应用程序接口BAN、便可以实现两系统的集成,保护企业的有效投资。对于正在实施ERP项目的企业,可将CRM集成到ERP的有关模块中,或者说扩充和加强ERP系统中相应模块的功能。采用第二种集成方式企业的实施成本增幅不大,但功能明显加强,能为企业带来更为可观的效益,作者在开发ERP销售管理系统时采用了这种集成方式。

四.ERP与CRM系统无缝集成的意义

集成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集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Internet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社会步入了全新的网络经济时代。在Internet的支持下,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作为新经济的标志也得以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应用方法也日趋成熟,并逐渐被认为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际上一些著名企业如IBM、Dell、Wal-Mart、HP公司等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供应链管理作为对供应链中发生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要素,进行统一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战略,需要充分的相关企业和市场信息。但是,要获得供应链较为完备的信息,依靠人工环境其成本是高昂的。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可以为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和广阔的活动舞台。因此,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两大“利器”,在实践过程中有互相渗透,相互结合的趋势。

1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集成的必要性分析

1.1实施集成管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集成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电子商务技术,通过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根据有关资料统计,集成化管理的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1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货-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5%~35%;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0%以上,等等。这些数据说明,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发展,其中以“订货-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最为明显。因此,集成化管理模式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可以在集成化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形成企业集群,进一步增强其竞争能力。

1.2实施集成管理可有效地实现供求的良好结合,刺激消费需求

现代企业均把消费者奉为上帝,而消费者要求提供消费品的前置时间越短越好。为此,在电子商务技术的支持下,集成化管理通过生产企业内部、外部及流通企业的整体协作,大大缩短了产品的流通时间、加快了物流配送的速度,并将产品按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来,快速送到消费者手中。它还能使物流服务功能系列化。它在传统的储存、运输、流通加工等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市场调查和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配送、物流咨询、物流解决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的策略建议等增值服务。这种快速、高质量的服务,必然会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的声誉、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消费者群聚增。

1.3实施集成管理可降低社会库存

传统企业中库存积压较为严重,大多数消费品供过于求。究其原因,有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供应链缺乏有效管理有关。而实施集成化管理,可以对组成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加以优化,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减少各个环节的信息延迟,消除信息扭曲现象,促进产品需求信息的快速流通,以减少盲目生产和社会库存量,避免库存浪费和减少资金占用。以此,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库存积压。

1.4实施集成化管理可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

集成化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减少供应商的个数且使企业伙伴减少订单流程的成本以及其循环时间。由于供应商能够借由网络方便地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应用于采购管理的人员等都可以从这种低价值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具有更高价值的工作,从而用少量的人员增加流程数目。并且,由于可以借助网络对流通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因此,可以在采购过程中去除中间不必要的流通环节,精心计划流通路线,从而要有效地降低流通费用。

总之,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的结合,能使大量分散的企业连接成一个动态的、集成的、虚拟的、全球性的供应链网络,在更大范围内搜索有关的供应商和服务商,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

2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集成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企业经营机制的逐步转换,企业在企业组织与管理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并初步具备了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集成的能力。

2.1信息技术对集成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目前,条码、GIS、GPS、电子数据交换(EDI)等技术逐渐被国内企业所采用,一部分企业应用Internet/Intranet,建设了一些比较先进的企业网络系统,初步实现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

根据中国物品编码中心(ANCC)的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已经有9万多家企业申请使用了商品条码。在产品包装、自动销售结算和物流运输等领域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采用条码表示的产品超过了100万种,应用条码及时进行自动扫描、结算与管理的各类商业超市、配送中心上万家,为电子商务和各种先进管理技术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还是GPS应用大国,至2000年底全国累计有近300个左右车辆跟踪网络,入网车辆为5~6万辆。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之内每年能达到10万辆车以上的装车量,每年的相关产值有可能达到7~10亿元。

从目前发展看,虽然我国供应链管理支持信息技术的普及性与先进性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为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集成做好了理论与技术上的准备。

2.2集成的思想准备较为充分

在上海财经大学的一次调查中,59家企业中有3.4%的企业主管不重视供应链管理模型的战略实施;有23.7%的企业一般性的重视供应链管理;57.6%的主管比较重视;15.3%的主管非常重视。由此可看出,企业主管对供应链管理的作用是较为重视的。

可见,经过多年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推广,我国企业领导层和员工对高新技术的了解和利用高新技术发展企业的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为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集成进行了思想上的准备。

2.3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实施集成化电子供应链管理创造了条件

1997年以来,电子商务成了我国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5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网民数已达9400万人;上网计算机数已达4160万台;.COM下的域名数已达173649个,占总域名数的40.2%。电子商务技术和应用环境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B2B电子商务不仅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以“主导企业”为中心变得更加紧密,而且供应链的整体动作也更为高效。

2.4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

近年来,我国的配送业、连锁业、零售业、仓储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在我国发展势头很快,这将在供应链干线物流与末端物流间起实物与信息的衔接作用。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电子商务技术正日趋成熟,供应链管理思想也逐步被各企业所认识。从目前的市场环境分析,实施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集成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3集成化电子供应链的体系结构

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结合,使得供应链的运作方式发生了改变。电子商务对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商流进行优化和整合,促进了企业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改进流程效率,维持低库存零退货。由于有电子商务的介入,供应链的体系结构相应也发生了变化。

图1给出了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体系结构,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链利用Internet技术实现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信息集成和信息协作,利用Internet上国际市场进行信息与资金流的交换。其中企业内部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交换是利用Intranet实现的,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交换是通过Internet利用电子数据交换方式实现的。在这些信息技术的全力支持下,要求其供应链上各成员围绕物流和资金流进行信息共享和经营协调,实现柔性的和稳定的供需关系。

图1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体系结构

4集成化电子供应链的特征

电子商务的兴起是一场由技术手段而引发的商业运作模式的革命,传统经济活动的生存基础、运作方式和管理机制发生了彻底改变。自然地,电子商务对供应链这一新的管理思想也将产生很大影响,使供应链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4.1企业价值链的虚拟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的生存空间由物理的市场地域转变为虚拟市场空间。虚拟市场空间的出现改变了消费者必须通过市场地域使用或享受产品和服务的状况,同时弱化了生产者必须通过市场地域获得资源、进行生产的限制。通过信息交互,各种生产、交易活动从依赖物理地域转变成为依靠市场虚拟空间进行。伴随这种转变,供应链中任何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物理价值链也虚拟化、信息化。企业可以凭借聚合、组织、选择、综合、等信息处理手段寻求新的价值创造点。这样一方面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生存空间,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与供应链中其他它成员发生合作和冲突的可能性,增强企业对供应链中合作伙伴的依赖性。

4.2市场的趋同性

在电子商务时代,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趋同性,即不同产品在功能方面联合统一的趋势。市场趋同性与电子商务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推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各个独立的行业中,不同工业之间的界限逐渐强化;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在市场空间中的交互,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市场趋同性促使生存于不同生产领域、不同生产环节的企业在各自的微战略环节上努力保持个体与企业群体的一致,这种努力使企业之间信息流与物流的交互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

4.3产销关系的变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发生了彻底变化。在超越传统物理时空的电子时空下,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满足,进而发展出更加复杂多变的需求;同时由于各种生产资源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虚拟化,生产者在更大程度上具备了满足这种日益多变的需求的生产能力。结果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由生产者将产品“推”(Push)给消费者,逐步转变为消费者“拉动”(Pull)式。从供应链管理角度看,伴随生产资源虚拟化程度的提高和消费者拉动力的增强,供应链上物流和信息流的“动力源”从生产者转变到了消费者。

5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两大“利器”,在实践过程中有互相渗透,相互结合的趋势。电子商务使得企业间供应链的整合可以更有效的达成,使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关注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并与其他它企业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从而达到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电子商务模式的引用对供应链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时应找到适合的系统结构和模式,而不能沿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总之,我国企业引入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这对提高我国企业整体竞争力,应对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董千里.供应链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集成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通信工程;集成化管理;可行性;优点

1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定义及优点

1.1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定义

通过工程项目和其他通信管理上的合理要求,再配合系统工程技术,根据通信工程项目起始与结束过程发生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还要考虑到通信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双方的因果关系以及利益关系和对双方的影响,以上就是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基本依据。是为提高参与项目建设的各代表方的整体利益的而采取的管理模式,这种项目管理模式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效率。有效的项目管理对于项目的顺利进行很有帮助,项目管理的全面性体现在以下几点:1)项目由多个小项目组成,结构复杂。2)项目管理的操作覆盖全过程。3)项目管理全方位考虑,每个方面都应该考虑的到,漏掉一个就有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所以要建立一个完整的项目管理系统,就应多方面、立体性健全整体结构。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由项目的的各个参与方,各子任务和不同的活动来连接而成的。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是对整个项目的全程管理,要处理好整个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处理好各个参与方,尤其是以前没有参与通信工程管理体系的各商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为其合作洽谈提供有利的空间。这样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工程的管理,迎合了各方的利益,从而达到共赢的效果[1]。

1.2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优点

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1)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让业主的最大追求得到了提升,保证了施工公司的工程任务。2)主要是根据业主的需求为原则,通过项目的双方的合作与协调发展达到共赢,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系统规范的制度来减少施工人员的辞退,在保障施工质量、施工工期缩短、成本降低的基础上,来实现项目的最大产值。3)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提升施工执行率,充分的保证了施工设计和施工计划的准确无误的执行到位。现在,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已经在通信工程建设行业当中得到合理应用,不仅保证了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以及缩短了通信工程建设当中的施工周期,降低了通信工程的施工成本,保证成本的最大效益化,整合有利资源,来降低通信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工程建筑企业要想改善自己的管理结构和提升自己的施工水平,就要做好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

2通信工程项目实施集成化管理的可行性

通信工程项目管理项目虽然存在工程投资、工程结构、相关用途和规模的不同,可是还有些地方是相同的。1)每一种工程通信项目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整体模式,不管有谁参与当中,都要有相关的关系和正确合理的合作。2)每一种通信工程项目都是相互合作和牵制的过程,主要包括项目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多方面的过程,还是通信信息集中在一块,进行处理,传送的过程。3)为了满足项目工程业主的各种需求,所以才实施各种通信工程。现在多种项目工程当中,都需要项目工程业主的参与,项目工程业主来洽谈建筑工期建筑成本建筑质量等各项事宜。4)进行双方协作和双赢的合作关系,在双方和谐沟通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双方的各种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可以让项目实施过程当中得到全方位的提升。5)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软件工程理论以及各种实践过程的提升上,为了保证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高效合理,都是建立在同性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信息协调共享的前提下。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方式,与此前陈旧的管理相比,集成化管理理论在解决问题和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陈旧的管理理论比较注重劳动分工和专业分工,一些专业技术和专业管理的界限划分的比较清,集成化理论管理则比较注重系统的统一性,就像是管理信息、管理技术、管理人才的统一。陈旧的管理模式组织内部人员,管理人才、技管理技术等各种资源的正确协调发展,反看集成化管理理论则大不相同,注重内部与外部的相结合来达到合理发挥,从而先进的集成化管理理论代替了陈旧的管理方法[2]。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理论把相关知识与通信工程管理过程中的部分事实融合在一起,对通信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制定出一套合理高效的项目管理制度和方法,主要是根据业主的需求为原则,建立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集成化管理的基础上,来达到项目双方之间互惠合作与协调发展,从而保障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

3结束语

我们还要利用工程项目管理的网络格式和信息模式,把所有需要的东西通过一个特殊的连系方式进行整合,来实现通信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模式。另外,为了能够给决策者提供有利的分析与帮助,还应该在统一企业信息系统的前提下,利用人机综合研讨厅的方式来完成信息内容的集成工作。

作者:吴昊 任志鑫 赵一鹤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集成管理范文篇8

1.1总体集成需求

PMS2.0的横向数据共享和应用集成主要是在省司和总部两个层面.在省公司层面,PMS2.0以三种方式实现三类数据的接入:一是与输变电在线监测系统主站直接共享设备在线监测信息;二是通过海量实时平台实现配电自动化信息、调度自动化信息、用电信息采集信息等实时数据的共享;三是通过数据中心和ESB实现与二级部署的ERP系统、营销管理系统、调度管理系统等管理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在总部层面,PMS2.0主要通过ESB和数据中心,实现与一级部署的规划管理系统、电能质量监督管理系统、ERP系统和直升机智能巡检系统等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并通过纵向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与PMS2.0的省公司应用的纵向贯通.

1.2集成分类

根据企业实际应用需求的不同,集成有不同覆盖范围和实际内涵.从企业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从集成的广度上,企业计算机应用从最初的孤立应用,经过部门级的集成,企业级的集成、发展到当今企业间的集成;从集成的深度上,集成已经从最初的信息集成扩展到当今的过程集成和未来的知识集成.从PMS2.0企业集成实现的层次出发,集成可分为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和流程集成三大类.数据集成是指应用在数据层面的共享与同步;应用集成是指一个业务应用调用另一业务应用的功能,执行一个操作得到操作结果或获取相关信息,或者发送信息触发另一个业务应用内的进一步操作;流程集成是指通过编排各个业务应用中的功能,实现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

2总体架构

PMS2.0集成平台将企业内部各种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各种企业技术标准规范相结合,消除各应用之间的信息孤岛,将IT资源整合为一个整体应用,并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业务的协同.

2.1信息展现层

信息展现层为业务应用的操作提供统一入口和集成展现的信息平台,基于规约各种信息展现的形式、样式供门户及各业务应用作为界面设计参考依据,并通过对现有企业门户进行web2.0功能嵌入,实现门户框架与业务视图的有效融合.同时通过集成接入国网统一权限平台认证服务、人员组织机构管理、权限管理等功能,实现单点登录和身份认证.

2.2服务整合层

服务整合层提供企业服务总线、服务注册中心和流程管理平台.通过企业服务总线为应用系统提供业务服务集成的能力;通过服务注册中心实现服务注册、服务存储、服务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监控管理;通过流程管理平台提供业务流程整合的能力,实现流程定义、流程整合、流程编排和流程监控功能.

2.3服务接入层

服务接入层作为PMS2.0对外部应用提供服务的统一入口,通过服务接入层,集成平台支持业务应用通过标准协议接口接入SOA整体架构,使得业务应用提供的功能成为SOA架构中的服务.

2.4应用层

应用层提供通用集成逻辑组件以及核心业务逻辑的远程外观.从PMS2.0的集成需求出发,应用层主要包括数据增量捕获、数据聚合、数据加工、数据校验等公共组件.

2.5集成

集成为PMS2.0提供对外部系统进行访问的统一出口,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将与外部业务系统的接口进行扎口,便于统一管理和监控;二是屏蔽业务应用与国网一体化平台、商用套件集成的技术细节;三是对接口服务、服务提供者、服务消费者三个实体的行为模型监控.

3关键技术特性

3.1平台微内核体系

集成平台采取微内核体系设计,基于JMX技术构建,提供了基础的线程、通讯、资源和事务服务,其他扩展服务如安全服务、监控服务、集群服务、JDBC服务、部署服务等可以通过可插拔的方式加入进来.通过微内核体系,大大减少了集成平台内部接口的复杂性,实现更加健壮的软件结构,并提供更加稳定高效的运行期表现.

3.2服务地址透明

业务应用的功能接口,被接入到集成平台中,集成平台自动将该功能接口以服务的方式进行封装,并注册到服务注册目录.服务注册目录为所有接入的服务建立索引,对这些服务进行编目,以便服务的请求者能够通过简单的名称索引,就可以发现和调用所需要的服务,而不需要关心所需服务的具体地址信息,做到服务地址透明和服务实现透明.服务注册目录以UDDI3.0标准为基础,并在此之上加入了自身的扩展.

3.3事件驱动架构

事件驱动架构(EventDrivenArchitecture,EDA)中,通过一系列的构件来为需要简单的事件管理功能的大型应用提供解决方案,它所能提供的功能包括事件生成、事件订阅/、事件处理、事件持久化和事件查询等,用户可通过简单的配置方式,订阅自己感兴趣的EDA事件.集成平台采用了EDA,定义了系统通用事件模型,降低了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外部扩展系统之间藕合度,增加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3.4通用数据服务

集成平台基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IEC61968系列国际标准,制定了通用的数据流转服务接口类型、接口输入输出标准、接口消息模型,给出数据流转服务交换方式和交换格式.集成平台对每一个接入到平台中的服务数据的元数据进行统一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元数据变更和变迁,使得不同系统间同语义的异构数据能够进行相互转换、相互传递.

3.5数据整合引擎

针对各类数据存储介质,集成平台预置了包括生产数据库、归档数据库、结构化数据中心、非结构化数据中心等多种数据访问组件,并基于业务流程引擎有机地对数据抽取、转换、整合、装载过程进行编排;基于元数据管理对整合过程进行简单定义、修改和重用.从而保证整合过程可视化定义、最优化执行.

4核心功能技术方案

4.1统一服务框架PMS2.0

通过服务引擎将需要对外暴露的功能接口注册到企业服务总线上,供外部业务应用调用;PMS2.0同时通过服务接入与适配组件,统一调用外部应用的功能接口.对于向调度管理系统发起的服务调用,通过企业服务总线的协议转换功能,将PMS2.0发起的WebService调用中的Soap报文转换为E语言文本,经FTP协议保存到共享文件服务器的指定目录中,调度管理系统则通过小邮件协议连接到共享文件服务器以获取数据;而由调度管理系统发起的调用,其服务调用信息以E语言文本方式、经小邮件协议保存到共享文件服务器,企业服务总线则通过FTP协议轮询共享文件服务器指定目录,获取到新的E语言文件时,将其转换为Soap报文,并触发注册在企业服务总线上的PMS2.0通用数据服务,最后路由到相应的业务功能接口.对于待的业务数据,PMS2.0通过服务接入与适配组件,将业务数据推送到数据中心,同时通过ESB通知对端业务应用,对端业务应用则根据消息通知,到数据中心获取相应数据.同样的,外部业务应用也将待的业务数据推送到数据中心,通过ESB通知到PMS2.0,PMS2.0则根据消息通知中的规则,到数据中心中获取相应业务数据.

4.2通用集成组件

通用集成组件向业务开发人员提供友好的、统一的、通用的服务接口,屏蔽底层的通讯细节(soap、jms、ftp、jdbc等),屏蔽数据传输对象格式的封装(xml、E语言、二进制对象等).主要分为两种情况:PMS2.0向对端业务系统发送数据,PMS2.0从对端业务系统获取数据.

5结语

集成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集成供应链模式;物流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研究探讨

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要求现代企业必须对自身的物流管理进行变革和创新,以适应信息化的社会发展。集成供应链是一种新兴的物流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整合人力、数据、信息技术等资源,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让现代企业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能够站稳脚跟,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所以,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积极研究集成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致力于探索出一条可行性强的道路,促进现代企业的繁荣发展。

一、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是指,处在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放弃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数据型的管理思想,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全部供应链成员的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财务管理等环节进行整合,并将其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和管理。集成供应链下物流管理衍生出了新的特点,包括快捷、信息化、多样性、人性化、无缝衔接、客户满意度。快捷性是指,集成供应链的物流运输更加便捷,供应时间缩短、速度提高,可以保证物流管理的正常运行;信息化是指,集成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可以将市场的供求信息与物流管理现状有效结合,提高物流管理信息的透明度;多样性是指,集成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可以丰富物流的运输方式,拓宽物流的销售形式,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人性化是指,集成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提供人性化的物流服务;无缝衔接是指,集成供应链可以有效衔接上、下游的供应商,提高物流信息管理的追踪能力;客户满意度是指,集成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可以为客户提供精细化的物流服务,最大程度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保证客户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

二、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积极意义

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于优化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有效衔接供应链节点企业,形成协同效应。物流作为当前最热门且最具潜力的行业,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将集成供应链应用到物流管理中,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对企业内部的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进行优化和创新,有效整合企业内部的各项资源,从而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促进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繁荣发展。二是有利于凝聚自身核心竞争力,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物流行业与制造业、农业、工业等领域都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企业将集成供应链应用到物流管理中,可以帮助企业联系到高质量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并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凝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促进现在企业的蓬勃发展。三是各成员可以共担风险,利益共享。集成供应链节点上的各个成员,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现代化企业将集成供应链应用的物理管理中,可以有效地上传下达、联系左右,构建一个整体的供应链,使各个成员可以共担风险、利益共享,促进现代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物流管理的库存量大。传统物流供应链存在时间上的缓冲问题,即上游制造商和下游零售商都存有某些产品的存货。上、下游存货的积压现象,是导致供应链上其他环节缺货的最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如果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他们各自的仓储存货时点不一致,就会进一步加大库存量的问题。同时,如果库存管理出现失误,再加上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影响,当货物到达供应链的最后一个节点时,库存水平与社会实际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就会被弱化,不利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二)传统物流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反应速度慢。目前,我国物流行业采取的是分部门管理体制,即根据不同运输方式,从中央到地方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这种分割式的管理体制将整个社会的物流过程碎片化,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物流行业的发展。企业在展开物流管理时,受管理体制的限制,传统物流的配送渠道比较松散且具有固定性,如果供应链上出现脱节现象,那么就会使热销产品跟不上市场的需求,拉低物流管理的反应速度,降低了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效率。(三)传统物流管理的业务处理存在滞后性。随着我国经济和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一些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应时而生,但是其在业务处理、售后服务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只从事简单的运输、仓储服务,在流通管理、流通信息服务、售后服务、物流成本控制等附加服务方面,缺少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规划,不能提供全程有质量的物流服务。此外,许多企业缺乏物流管理的理念,没有完善和规范物流内部管理体系,形成粗放的经营管理体制,大大降低了物流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四、现代企业物流管理基于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原材料采购物流管理的创新。原材料采购环节,是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展开的前提条件,是满足物流生产制造需求的重要物质保障。现代企业基于集成供应链对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到合适的原材料供应商,并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有效避免由于原材料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生产成本过高的现象。现代企业在展开原材料物流管理过程中,可以构建SCM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节点上的各个成员可以共享企业的信息和数据,企业可以联系自身的发展实际情况,提高搜集有效资源的能力,帮助企业节约在原材料采购环节方面消耗的资金。但是,SCM供应链管理运行的前提条件是:企业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具有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因此,企业应该和上游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取得上游供应商的信任,获得供应商的原材料支持,提高企业物流产业链的工作效率。(二)生产物流管理的创新。生产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关键环节,生产物流管理是指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监督。从原材料投入生产的管理方面来看,企业基于SCM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监督原材料的投入和产出状况,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从生产过程方面,企业基于SCM供应链管理,可以获取整个物流供应链上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可以协调供应链节点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帮助企业减少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间接性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三)销售物流管理的创新。销售环节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收入和经营利润,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是现代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面临互联网、物联网的经济发展新态势,现代企业必须基于集成供应链对物流管理进行创新,构建集成化SCM物流管理模式,该模式可以拓展企业的销售渠道,提高现代化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有效避免因为个别供应商垄断导致产品销售不出去的现象。此外,企业构建集成化SCM物流管理模式还可以根据潜在客户的需求,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化和分工,从而展开精细化的销售管理模式,积极销售物流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促进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四)建立健全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上游供应商主要负责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下游分销商主要负责将企业的产品推向市场,生产物流管理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原材料采购物流管理、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物流管理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企业物流管理基于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可以将物流系统中若干组成部分无缝衔接,组成一个有序、协调的整体。同时,企业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物流链上的信息进行搜集、处理、分析和加工,可以发挥各个成员的最大效用,优化自身的物流管理模式。此外,企业发展集成化SCM物流管理模式,可以获得快捷、多样的信息,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提供人性化的物流管理服务,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五)完善客户反应体系,加强物流管理的售后服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现代化企业物流管理基于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可以实现供应链节点各个企业的资源信息共享,从而准确的定位客户群体,设计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的物流销售渠道,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提高企业库存空间的使用效率,积极去库存,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仓储成本和销售成本,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发展目标。同时,企业还应该完善自身的客户反应体系,加强物流管理的售后服务,增强客户的情感体验,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推动促进形成战略伙伴关系,积极构建坚实的供应链,推动物流行业的现代化步伐。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基于集成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创新自身的物流管理,顺应了社会时展的趋势,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集成供应链物可以优化和创新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科学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降低现代企业的管理成本、物流运营成本、人力成本等,间接性提高了现代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现代企业构建集成化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将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经营等环节衔接起来,产生企业的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现代企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夏丽.浅析企业物流管理中存下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财经贸易,2017,45(36):04-17.

[2]郭晓惠,任海艳,钱方远.基于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物流技术,2013,32(21):354-356.

[3]吴杰.基于供应链物流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9(11):86-87.

[4]谢少安.基于供应链的物流企业营销组合管理创新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1):105-108.

集成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射频;收发器;电子标签;RI-R6C-001A

1概述

电子标签是时下最为先进的非接触感应技术。RI-R6C-001A芯片是美国德州仪器(TI)和荷兰飞利浦公司(Philips)开发出的一种廉价的非接触感应芯片。这种芯片的无源最大读写距离可达1.2米以上。它与条形码相比,无须直线对准扫描,而且读写速度快,可多目标识别和运动识别,每秒最多可同时识别50个,频率为13.56MHz±7kHz(国际通用)的目标。它采用国际统一且不重复的8字节(64bit)唯一识别内码(Uniqueidentifier,简称UID),其中第1~48bit共6字节为生产厂商的产品编码,第49~56bit1个字节为厂商代码(ISO/IEC7816-6/AM1),最高字节固定为“EO”。其使用寿命大于10年或读写10万次,无机械磨损、机械故障,可在恶劣环境下使用,工作温度为-25~+70℃可反复读写且扇区可以独立一次锁定,并能根据用户需要锁定重要信息;现有的产品一般采用4字节扇区,内存从512bit~2048bit不等。

RI-R6C-001A芯片采用柔性封装,它的超薄和多种大小不一的外型,使它可封装在纸张和塑胶制品(PVC、PET)中,既可应用于不同安防场合,也可再层压制卡。国际标准化组织已把这种非接触感应芯片写入国际标准ISO15693中。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该芯片具有封装任意、内存量大、可读可写、防冲撞等独特的功能。

2引脚排列与功能

图1所示为(RI-RRC-001A芯片和引脚排列)。

3内部结构

收发器需要5V外加电源,在实际操作中最小电压为3V,最大电压为5.5V,典型电压为5V。电损耗取决于天线阻抗和输出网络的配置。由于电源纹波和噪声会严重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因此,德州仪器推荐使用标准电源。

射频收发器内部的输出晶体管是一个低阻场效应管,电耗直接在TX_OUT脚消耗,推荐用5V电源供电,最好驱动50Ω天线。在输出端连接一个简单的谐振电路或者匹配网络可以降低谐波抑制,用选通方波驱动输出晶体管能达到100%的调制度。调整连接输出晶体管的电阻(典型电路中的R2)能获得10%的调制度,增大这个电阻,调制度也随之增加。通过发射编码器变换的数据可按照事先选择好的射频协议进行传输,通信速率应为5~120kB,而且至少要有一个速率满足已选择感应器协议的要求。

接收器通过外部电阻连接到天线后可将来自电子标签的调制信号通过二极管包络检波进行解调,接收解码器输出到控制器的数据是二进制数据格式,通信速率和射频协议由已选择的模式确定。在输出数据时,接收的数据串中已检测并标志了启动、停止、错误位。

该系统的正常时钟频率为13.56MHz,但是振荡器的工作频率范围为4MHz~16MHz。

在电源被重新启动后,设备为默认配置。RI-R6C-001A系统有三个有效电源模式。主要模式是满载模式,而空载模式仅出现在与电路有关的标准振荡器和最小系统工作中的标准振荡器停振时,掉电模式则完全关断设备内部的偏置系统。当SCLOCK保持高电平时,可在DIN端的输出脉冲上升沿唤醒电路。

RI-R6C-001A芯片的串行通信接口通常使用三根线,其中的SCLOCK为串行双向时钟;DIN为数据输入,DOUT为数据输出。参见图2所示的RI-R6C-001A内部结构图。

4典型电路应用

图3所示是RI-R6C-001A的典型应用电路,该电路可驱动50Ω的天线,当电源电压为5V时,输出射频的功率为200mW,而当电源电压为3V时,输出射频功率为80mW。

图3

由于电路中的发射器一直工作,因此,应增大集成电路散热片的尺寸以增加散热面积。设计电路时,应避免过大的分布电容,当电路板分布电容过高时,可配合晶振调整电容C5的值,以减少时钟的不稳定性。推荐C5值为22pF。通过软件处理可使收发器的调制度在100%~10%范围内调整。ISO15693协议规定标签允许执行10%~30%之间的调制度(除100%之外),通过改变电阻R2的值可以达到这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