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的习惯十篇

时间:2023-10-13 16:55:30

保护环境的习惯

保护环境的习惯篇1

关键词:大理;白族;习惯法;环境保护 前言:世代居住在苍山洱海的白族人民早就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保护环境,其中的习惯法就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白族人民通过一系列的村规民约,刻碑立石等手段对所生活的环境内的江河湖海,山川森林等加以保护,并且每家的庭院中都是繁花似锦,种植了各类树木,在生活中已成了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正是白族人民的这种行为,使大理至今都是青山绿水,成为了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大理白族人重视环境保护的实例

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环境资源,人们的生活生产都与水资源密切相关。因此,一个地区水资源的好坏与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生活生产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根据现有的《永卓水松牧养利序》(此碑文立于大理市下关吊草村地母神庙内),其记载有“盖自天一生以来,原以养人。水也者,源之远者流自长,必有得天时之善者也。不然,岁序之变迁靡定,天时之迭运无期。或遇天干有几年,遇水有几岁。择水之不平,亦人事之不明,特恐因水以起其事也。”。由上述碑文不难看出在白族习惯法中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是相当明确的,并有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愿,也是这样的一种意识,形成了白族人民良好利用水资源的优良传统。

大理地区除了有洱海的美之外,还有苍山的挺拔之美。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在白族地区的习惯法中尤为重视对于森林的保护。例如,立于清代乾隆四十五年的《护松碑》就记载了大理市下关镇东旧铺村的村民在村后的山上种植松树,并立下公约,不准盗伐木材等事项,可见当时人们有极强的森林树木保护意识。

除了上述白族居民的环境保护行为外,更多的行为体现在白族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清代嘉庆十年的《上末合村公议重立护甸碑记》(此碑文现今存于大理七里桥乡上末村的救生祠),此碑文重申了保护田园及稼苗的乡里乡规,其中规定“割草者得自割埂,放牲者毋得蹊人之田。小麦一种,即收牛马”,作为后果则是“所罚条件仍遵元文”。由此碑文可以看出,清代白族农村以乡规民约的形式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大理地区曾经有很多金属矿石闻名于世,给当时的地区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但随着矿山的开发,也带来了污染。根据《封闭双马槽厂永禁碑记》和考古资料显示在双马槽一带有金沙矿的存在。“此矿明开采淘金,至嘉靖年间,有金之日报纳金课。后金沙淘尽,淘金制冷散去。所报金课,遗害州民”。开矿从明到清200余年之间,当地的山川水系被破坏,“冲没民屯田地,厂虽封闭,害犹未息”,“今一开淘,则河沟淤阻,田地渐成沙洲,垅亩尽为荒壤”。并且,“又恐霖雨泛涨,淹没合州,害深祸大。”此外,该碑文对于开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也一一作出了分析“本州亲旨,查勘得双马槽一冲,水从此处发源,流灌一州田地,能灌四十余里,钱粮攸关,民生所系。古来闭而不开者,因有害于民也。双马槽金厂开淘,有碍民屯田粮,利小害大”。因此,当地政府是禁止开采金沙矿的。

保护环境的习惯篇2

【关键词】环保意识;行为习惯;环保教育

在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今天,科技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环境污染问题却日趋严重,在有些地方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发展经济和改善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追求的双效益目标。但是,现在的环保教育侧重于探索环境的长期影响,易使人们产生环境保护离我们还远,是将来之事的错觉,往往被误认为环保是超前的“奢侈品”而造成观念上的滞后。因此,在环保问题上,只有观念转变才会有行动实践。环保教育的关键应在于环保思想的宣传和环保理念的树立。尤为重要的是,环境教育的时间定位一定要从“未来”前移到“现在”,而且要从娃娃抓起。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行为将决定将来我国环境的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程。作为承担幼儿教育重任的我们则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教育下一代成为具有环保意识的“绿色小卫士”。

环保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在于受教育者实际上的环保行为和影响。而取得成功的前提必须有一套扎实可行的计划,有明确的教学目标:①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情感和责任感;②教育幼儿具备基本的环保知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③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知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理念。

那么如何将预期目标转化成实施计划呢?一要必须使环保教育目标的确定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单一走向多层次。环保教育的对象是具体而不同特征的人群,因此,要使环保教育落到实处,仅有抽象的大目标是不够的,应在统一大目标的前提下进一步分层次细化目标。除了目前“为了环境的教育”外,还必须坚持“在环境中教育”,改变传统说教式、空讲大道理的教育方式,让幼儿知道保护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要我做”的想法升华为“我要做”的良好品质,增强幼儿环保的自觉性。同时,为了更好地共绘我们绿色的家园,作为指导者的我们必须具有较丰富、系统的环保知识及较高的环保意识,才能积极投入并承担起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重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自觉建立起环保反应机制,并创造性地不断开拓环保实践的新内容,达到环保教育长效性的目的。

有了教学目标,还应当编写环保方面的教育材料,使环保教育在幼儿园的各科教学中、在幼儿的游戏活动和劳动中得到贯彻和渗透。贯彻“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精神,尽量体现“浅”和“近”的基本原则,从幼儿接触的家庭环境、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环境讲起,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认识环境、保护环境。

一、幼儿环保教育的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幼儿环保教育不同于成人,有其显著的特点。抓住了这些特点,才能把握幼儿环保教育的本质要求,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些特点是:

(一)通过认识自然美,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欲望

作为教育者,我认为幼儿园环保教育应该是正面教育、审美教育,而不应该是危机教育。这样更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为他们阳光的人生增添一抹亮色。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置教育目标

我们都知道3~6岁的幼儿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发育水平随年龄增长变化很大,幼儿园教育必须考虑到幼儿的这一特点,环保教育也不能例外。环保教育应该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幼儿能够理解的具体形象的事物。一般在小班应以认识直观的环境要素为主,激发幼儿对环境的热爱之情;中班可以进一步接触环境;大班则可以让幼儿接触更加广阔的大自然,对森林、湿地、河流、山川等祖国大好河山有所了解,欣赏人类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轮美奂画卷。即使是同一个主题,在不同年龄的幼儿中也应有不同的目标层次、不同的内容。

(三)环保不是一门课,而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期有两个最明显的特征:一是幼儿期是一个更多依赖情感而不是理智生活的时期;二是幼儿期是人生经验积累、世界观形成的较早时期。这两个特征决定了幼儿对许多事物都有极大的好奇心,对各种活动都有旺盛的兴趣。幼儿探求世界的认知或游戏活动的行椋因其受直接经验少的限制,主要由情感支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去认识世界。因此,幼儿园的课程设置虽然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又划分为若干方面,但并不完全按照知识体系本身进行划分,而是更多地强调相互渗透和融合,强调把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活动、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创设丰富教育环境等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其目的就是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与中小学有很大的不同,环保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一门课程,甚至是一门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而要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全部过程。其实我们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无论健康、语言、社会、艺术还是科学,每个领域都蕴含着环保教育的因素。

二、行为习惯的培养

要让幼儿形成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环保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环保教育中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途径

1.游戏活动中的环保渗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因而通过游戏向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幼儿最易接受,从而使幼儿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教学活动中的环保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学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主要活动之一,幼儿通过教师组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掌握粗浅的知识,从而发展幼儿的创造、现象、思维、记忆及语言表达能力。然而环保教育如何结合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这仍需要教师通过平时观察、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再有的放矢对幼儿进行提高环保意识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这是二十一世纪的幼儿园教师所必须做到的。

如:前年我园养了小羊、小鸭、小兔等小动物,当我发现有的幼儿因不懂得如何爱护而拉小动物的耳朵、尾巴时,就及时在教学活动时给幼儿上了一节“可爱的小兔”,幼儿通过认识兔子的生活习性及外貌特征,增进了幼儿爱动物的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初步懂得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向哥哥、姐姐学习,喂养园内的小动物、保护园内的小动物。

3.自然角观察中环保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自然角是幼儿认识自然界的一个小小的窗口,幼儿通过种植、饲养动植物来了解自然界,并以此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逐步认识到我们保护动植物就是保护自己。

如:当我发现幼儿不爱护鱼缸里的小鱼时,就及时引导幼儿观察鱼缸里的小鱼,使幼儿感到小鱼是很可爱的,它们同样也是鱼妈妈的小宝贝,我们要和老师一起把小鱼养好,千万不可用手去抓。

再如:午餐后我带幼儿散步来到了种植园地,一个幼儿好奇地把小青菜拔了出来,我就及时地利用这个活教材,使幼儿知道小青菜离开了土壤妈妈它就活不成了。我们千万不能拔地上种植的花、草等植物,慢慢地培养了幼儿不随意破坏绿化的好习惯。

(二)在环保教育中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

环保教育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紧密联系的。由于幼儿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幼儿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不强,他们的行为随意性强,目的性差,常常不能稳定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动机和行为的不一致。因此,对幼儿的日常行为要有意识地引导,帮助他们强化那些对环境有利的行为,使这些行为逐渐成为幼儿自然而然的行为,使幼儿逐步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比较自觉地注意保护环境。

经过实践,我总结了几种在环保教育中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几种方法:

1.教师以自身行为影响幼儿―――潜移默化的过程

幼儿具有模仿性强和易暗示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往往教师喜爱的幼儿也都喜爱。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例如:在平时的活动中,无论是在盥洗室,还是劳作室、海洋球室,看见有的小朋友或阿姨用完水忘了关好水龙头,我就赶快把水龙头拧紧,并教育幼儿不能浪费水。小朋友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他们也学会了节约用水。

2.通过故事讲解,引导幼儿把认识转化为自身行为

童话故事《猪八戒吃西瓜》及《瓜瓜吃瓜》这两则故事,对幼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婴儿懂得了如果一个人只图个人方便而不顾公德,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损人不利己。此后,幼儿渐渐养成了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的习惯。当看到教室里、操场上有垃圾,他们会马上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当外出春、秋游时,不用老师提醒,他们每人都会自觉带好一只马甲袋,准备放果皮纸屑。可以说,这样的故事给幼儿很大的启迪,促使他们把认识转化为自身的行为。

3.环境创设与陶冶

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中,利用游戏、教学活动及大自然,让幼儿感受各种不同的声音,感受不同声音的不同体验,使幼儿自己会分辨哪些声音好听,哪些声音不好听。从而使他们明白了:为什么要轻轻地搬动桌椅?为什么要轻轻走路?为什么不要大声吵闹的道理。幼儿道理明白了,做起来自然也就更自觉、更认真了。

总之,我觉得教师要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做个有心人。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教育不仅多,而且它的内容又往往与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环保教育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我将继续努力利用这个方法,并不断探讨、摸索,使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内容能有机结合成为我园教育的一大特色。

另外,未来还应当按照“纵向深化,横向拓展”的原则将环保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展现新的风采。纵向深化,即在取得有P经验的基础上,将以我们的实际情况为着眼点,立足于未来,扎扎实实做到以园为本,大力开展环保研究和环保课程的开发。横向拓展,即利用一些途径方法,继续对我们的小朋友及其周围的人群发挥辐射作用,让更多的人、组织纳入环保教育的阵营,让更多的孩子从环保教育中受益,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以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是人类生命延续、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万年大计。培养幼儿良好的环保习惯,必须家园协力,共同培养;必须全社会重视,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幼儿是国家的未来,保护环境只有从幼儿抓起,人类社会才能更加文明,人与自然才能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马新萍.《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载于《山西教育・教学》,2013年6月

[2]广州市第一幼儿园环保课题组.《在活动中进行环保意识与道德教育》,载于《教育导刊》,1994年11月

[3]张娟.《幼儿环保教育初探》,载于《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8月

[4]齐卓久.《保护地球环境》,载于《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8年10月

保护环境的习惯篇3

把握关键,游戏主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游戏是通向孩子心灵的正确道路。”要引导孩子进入周围世界,了解“环境”的含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游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例如:我们可以设置相关的情景,进行“种小树”“青蛙抓害虫”等各种生动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渗透环境教育,把环境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互相结合起来。还有深为幼儿喜欢的角色游戏、构建游戏都是孩子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手段,我们也可以把环境教育渗透在其中,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做。例如:把孩子收集回来的材料加工,再放到角色区“商店”“医院”“娃娃家”;在加工厂,让孩子自己动手做玩具等。

知行合一,从“行”开始

通过多年的幼儿环境教育实践,笔者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在幼儿园开展环境教育,就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从幼儿的行为培养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孩子从生活中的每一细节、每一个行为切实地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让孩子真正做到“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我做起”。

行为培养可以说是幼儿园时期的一个重点,因为幼儿的习惯都将会在这一年龄段养成;同样,环境教育也是如此。有了持久切实的行动,才能使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例如:节约用水,不是一两天节约了、注意了就可以的,而是需要人们在日常行为中形成习惯,成为真正有效的行动,要让每一个人在每一次使用水的时候都应该想到,要节约水资源,这样才会有切实的意义。所以,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抓起。

环境教育的内容,应该如何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在行为培养中渗透环境教育呢?这不仅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环境意识,更需要有较强的工作热情,处处都做有心人,善于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寻找、捕捉发生在幼儿身边活的教育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带孩子散步的时候,幼儿总是喜欢捡地上的树叶来玩,于是本园开展了“叶子”的自主性活动。即让幼儿把自己捡来的叶子,在游戏中制作成各种作品,有粘贴的、有拼贴的、有拓印的等。幼儿在活动中不但充分发挥了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对叶子的形状、来源和作用等产生了极大兴趣,最重要的是,在这一活动之后,孩子们随便破坏树叶的现象少了,更多的是关心“花什么时候开”“叶子口渴了吗”,甚至坚持给小植物浇水。

树立榜样,共同参与

从明代学者王守仁到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他们都曾对“知行合一”有所研究。所谓“知行合一”,指人是“知”与“行”的基本统一体,人们借助于信息沟通、相互交流,达成共识,产生社会协作。一些情感化、口号式的理论无助于人们把握自然世界,因此这里所说的“知行合一”,是要把环境行为习惯化,而不止停留于概念的层次上。

树立榜样,潜移默化 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师往往有着美好的、高大的形象,有着崇高的威望。一方面,教师应以身作则,鼓励幼儿收集饮料包装,不要随便当作垃圾扔掉,而要设法再利用,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例如:让幼儿把收集的东西带到幼儿园作为手工材料,布置教育环境。可乐罐子可以做成一个个笔筒,矿泉水瓶可以做成花瓶装饰墙壁。这就更激发了孩子们收集这些废旧物品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的种植区、养殖角和水池等,组织幼儿到园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例如:种植蔬菜瓜果,让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饲养小鸟、小金鱼、小乌龟等常见的小动物,让幼儿了解动物的活动和生活习性。

坚持开展环保习惯养成教育,积极组织环境教育活动 教师应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环境教育活动,尤其是可与幼儿一起做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带幼儿到花坛除草,成立绿色小卫士队,齐抓共管;组织幼儿为幼儿园的树木建立标志,共同爱护一草一木;建立“幼儿环保行动卡”,鼓励幼儿把有意义的环保行为带到日常的生活中,并请家长帮忙记录下来。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可促使幼儿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强化幼儿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环境教育作为新形势下的重要任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组织开展纪念活动和礼仪活动,激发幼儿的环境意识。通过黑板报、主题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例如:利用植树节、水日等纪念日组织知识竞赛活动;“六一”汇演时,以环境保护为主题进行文艺演出;利用大环境中的宣传栏等开展多种有积极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的习惯篇4

关键词:仡佬族;生态习惯法;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158-02

贵州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陆高原在已经过去的漫长岁月中能够保持相对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贵州各世居民族特有的传统生态习惯法。而且,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能单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或者国家环境保护法律的强制性,还要深入地发掘和研究众多生态环境问题背后所隐藏的纷繁复杂的社会原因,并尽可能利用一切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文化资源,特别是各民族的传统生态习惯法。比如在贵州广大仡佬乡村,在仡佬民众的日常行为的规制和纠纷的调解处理中,仍然可以看到仡佬族传统习惯法的影子,它依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真实地存在着,是他们心中的“法”,时至今日,贵州仡佬民族地区依然留存着大量生态习惯法规则,这些规则在维护仡佬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仡佬族生态习惯法作为仡佬民族地方生态环境法治重要本土资源的价值

目前我国环境法治建设过多地依赖对外国环境法制度的引进,而忽视了对本土法治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吸纳,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国家制定法也因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执行效率不高而备受诟病。而在仡佬民族地区,自发生成的传统生态习惯法在现实中以其独特影响力发挥了劝导和规制仡佬民众生态环保观念和行为的作用。这种巨大反差揭示出生态习惯法在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中具有国家制定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存在,这些优势是由生态习惯法自身特质所决定的。在当前国家生态环保制定法功能发挥不足的现状下,在仡佬民族地区今后的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中,必须在仡佬族生态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建立起互动机制,发挥仡佬族生态习惯法这一地方性知识的作用,充分利用仡佬族生态习惯法的特殊影响力为国家生态环保制定法的实施营造宽松的环境,通过仡佬族生态习惯法去调整国家生态环保制定法在仡佬民族地区难以规范的行为,以实现仡佬族生态习惯法弥补国家环保机制的缺陷。

在贵州仡佬族聚居地区,都有一片葱郁茂密的“风水林”,为什么这片树林保护得很好,罕见被村民砍伐破坏,究其原因并不是仡佬村民认为国家的《刑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有禁止性规定,砍伐后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是对本族“族老”责令“做道场”、“杀三牲”等处罚的畏惧。如前几年发生在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泥高乡竹园村的一起破坏“风水林”事件,一陈姓村民因修建自家屋舍,擅自进入本村“风水林”中砍伐了两棵树木,村民发现后告知了“族老”,结果被“族老”责令其宰杀鸡、羊、猪三牲,请本族补袱做了三天“道场”,以此来慰藉神灵,免遭灾害。此事件反映出即使在今天的贵州仡佬族聚居地区,仡佬族生态习惯法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规范之一,在填补着国家制定法对生态保护的不足,发挥着作为仡佬民族地方生态环境法治重要本土资源的重要价值。

二、仡佬族生态习惯法为仡佬民众所信仰、内心认可并普遍遵守,形成仡佬民众良好的生态环保规则意识和观念的价值

法律信仰在国家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法律只有被社会上的大众愉悦地认可并欣然遵守时才是实际意义上的法律”“法律首先产生于习俗和人民的信仰”。由于国家制定法在制度与广大社会成员的信仰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断裂。在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上国家制定法之所以表现不佳,“并不是我们渐渐失去了对法律的信任,而是一开始就不能信任这法律,因为它与我们五千年来一贯导行的价值相悖,与我们有着同样长久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仡佬民众形成了对生态习惯法的信仰,形成了以生态习惯法为主要内容的良好的生态环保规则意识和观念,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仡佬民众的一种自觉行动和精神追求。

贵州仡佬民众世世代代在崇山峻岭中生产、生活,森林树木与他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在仡佬族先民们遭遇困难的关键时期是树木给他们提供了栖息之所,给了仡佬先民们以庇护和温暖。因此在贵州仡佬民众心中,形成了树木有灵的观念,是他们心中神圣的图腾,他们坚信树木能够保佑仡佬社会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林木葱郁,能够保佑仡佬民众出入平安、健康长寿、幸福吉祥。所以一个村寨都有一棵“神树”,逢年过节或有灾痛,仡佬人便在族中长者的带领下,携带鸡鸭、米饭、香烛、纸钱、鞭炮、糍粑等贡品来到“神树”之下,先摆好贡品,然后前长后幼,依次排开,伏地叩拜。拜毕,焚香烧纸,燃放鞭炮,两贡品撒在神树四周,再除草培土。村寨的“神树”确定后,“神树”及其周围的树木都不能砍伐和损坏,即便到无米之炊的境地。因此森林古树的崇拜、保护也成为贵州仡佬族民众内心认可、共同信奉遵守的行为规范,这一规范使得很多树木和森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促进了贵州仡佬族聚居地方自然生态的平衡。

三、仡佬族生态习惯法蕴含着尊崇自然、热爱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价值

法与伦理道德都是上层建筑,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作为两个重要的社会调整手段的法与伦理道德,从社会调整的角度看,伦理道德必然要融合和渗透到法之中,而法又为伦理道德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同样,仡佬族传统生态习惯法作为仡佬社会的一种行为规范,一方面其发展变化必然受到伦理道德的影响,另一方面其运行又有效地维护和传播了仡佬群体的伦理道德。因此,蕴含着丰富生态伦理思想、早已深入到仡佬民众思想意识及日常行为之中,并与他们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仡佬族生态习惯法,对于仡佬民众来说既是法律规范,又是道德规范,能稳定、持续地影响其成员,从而有效地保护仡佬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仡佬族传统生态习惯法中尊崇自然,万物有灵的生态认识观,热爱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实践观等生态伦理思想,对于“生态贵州”的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世居贵州高原的仡佬民族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长期过程中,面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界充满了无限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他们认为风云雷雨、日月星辰、河流山川、飞禽走兽、金石草木等万物皆有灵性,他们很虔诚地敬仰自然界中的林木、山石,对之进行祭祀、祈祷,希望其能够赐福于他们。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仡佬族人要祭祀山神,祈求山王菩萨管好“山荒”(野兽和禽鸟),保佑人畜安全;又如每年的二月初一,这是仡佬族传统的“敬雀节”,仡佬族人认为在他们的祖先濒临灭绝之际,得到了神鹰拯救,鹰成为他们的图腾;而对山石古树的崇拜,更是将其视为能与人相通的神灵,能够主宰自己及民族的命运,祈求它保佑。于是,仡佬族人便在山石、古树上披挂红布,焚香化纸,祈求平安。甚至将小孩拜寄给山石或古树做“干儿子”,让小孩叫山石或古树为“保爷”,要择吉日,在山石或古树下摆上香、纸、烛、刀头酒礼,点燃香烛之后,由本族补袱(也称道士)念咒语,小孩向山石或古树作揖磕头,如果孩子太小,不会作揖磕头,就由补袱代言几句。

“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石旮旯”。仡佬先民开荒劈草,刀耕火种,对赐予他们五谷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年在开耕二月和收获前八月间,都要祭祀土地,求其保佑五谷丰登,感谢土地对仡佬族的贡献。他们会在大树下或道路旁用石头或木料为土地神搭建土地庙,内供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并立上牌位,过节时便到土地庙前烧香烛化纸钱,摆贡品祭祀。贵州仡佬族还认为水是神的赐予,有了水人才能生活,非常敬重源源不断流出水来的泉水。仡佬人的水井都用块石砌成方形或圆形,不准人从井上跨过,尤其是妇女,一切肮脏的东西,如生小孩的血衣裤等,不能靠近水井清洗,认为会污秽水井,侮辱神灵,井水就将枯竭,影响人们的生活。此外,仡佬族人在除夕那天,还要用酒食香纸等去敬祭水井,初一、十五早晨挑“金银水”时,也要烧香烛、纸钱,以表敬仰之诚。古代仡佬先民在这种自然崇拜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很多原始崇拜、禁忌,久而久之,代代传承,便积淀成了每一个仡佬人都要遵守的强制性规约,这些规约无不蕴含着仡佬族尊崇自然、热爱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价值。

崇尚自然,爱护自然,遵信生态习惯法的理念,早已深植在仡佬族人的本性里,影响着仡佬族人的言行,只要我们充分挖掘贵州仡佬族传统生态习惯法的现代价值,发挥仡佬族传统生态习惯法作为贵州仡佬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力量的重要泉源的作用,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贵州仡佬民众将会拥有一个天蓝、地绿、水清、气净的美好家园,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袁礼辉.仡佬族拜祭古树的人文价值考察[J].改革与开发,2012(8).

[2]张晓辉,等.仡佬族-―贵州大方县红丰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仡佬族百年实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12.

保护环境的习惯篇5

关键词:环境教育;养成;共育

学龄前儿童最容易接受新知识,可塑性最大。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容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保护环境的种子,使其从幼年时代起就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世界,欣赏这个世界,并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关心这个世界。

一、美化环境,建立一个绿色的儿童乐园

心理学、生态学的研究表明,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我园致力于为幼儿创设与环境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努力为幼儿营造环保教育的良好氛围。由于我园面积较小,我们就因地制宜,在教室前的小园里种上花生、葱、蒜等,让幼儿观察其生长过程;充分利用走廊和墙面,布置优美的寓意深刻的环境,让幼儿从环境中受到教育与熏陶;并在教学楼前种上花草树木,走廊两侧培养绿色植物,还特意为各班设置种植园地,让幼儿在种植园观察种子生长发育需要的自然条件,感知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现在,绿缎般的草坪伴着花红叶绿的果树,各色鲜花散发着阵阵幽香……环境的现代美感与园内绿化、美化都充分发挥着环境对幼儿的美的熏陶和潜在的环境教育的作用。

二、依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多年以来我园根据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在教学中、在一日生活中、在常规培养中、在游戏活动中都渗透环保教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掌握一些浅显的环保知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在各科教学中渗透

在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不能单独设科,更不能枯燥说教,而要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在原有的教材基础上进行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在艺术活动中,也能充分体现环境保护教育思想。

(二)在一日生活中渗透

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无时无刻不与环境发生着关系。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如要求幼儿轻轻地搬动桌椅,轻轻地走路;要节约用水,爱护图书,不涂画墙壁等。对幼儿的日常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帮助他们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游戏中渗透

环境保护教育还可以结合幼儿爱唱、好动、喜欢游戏的年龄特点,把环境保护教育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如通过表演游戏“大树爷爷笑了”,让幼儿在表演中领悟植物与人的关系。此外,还结合环境保护教育的有关内容设计和编制各类游戏,如科学游戏“空气变脏”,体育游戏“植树造林”,表演游戏“可恶的黑烟怪怪”“动物医院”,音乐游戏“小青蛙”,等等。

三、培养幼儿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幼儿懂得了水是珍贵资源后,洗手时知道把水龙头开小,懂得随手关紧水龙头,还知道保护水源的清洁,不往水里扔垃圾杂物;懂得爱惜粮食,吃饭时不掉饭;懂得不随地乱扔垃圾,学会垃圾的分类和回收;爱护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外出游玩时,幼儿能把果皮、饮料瓶扔进果皮箱,不采摘路边和公园里的花朵,懂得爱护公共设施。在幼儿园里我们要求幼儿上下楼梯靠右边行走,并且养成说话轻、走路轻、做事轻的良好习惯。环保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幼儿都能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知道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四、家园共育,培养环保小卫士

在开展环保教育中,我们还积极争取家长们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如发动家长和我园小朋友一起开展变废为宝教玩具制作的活动,让家长认识到活动的目的就是为培养幼儿节约资源、废物利用、减少垃圾的环保意识。让家长与幼儿都获取了大量的环境保护的感性知识,进一步加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而且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落实在行动上,铭记在心中。家长们都能愉快地接受并十分欣赏幼儿爱护环境的情感和行为,给我们的环保教育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保护环境的习惯篇6

一、着眼身边,用周边的自然环境启发孩子的环保意识

1、利用晚饭后或休息日带孩子到田野里、小区的公园走走、看看、玩玩,在草地上游戏、玩耍,领略自然的美好风光,享受青青绿草带来的清新空气。同时,家长也可带领孩子参观小区周边的垃圾场,让孩子谈谈哪里的环境美,通过观察、比较,让孩子知道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观念。带孩子亲眼去看工厂里冒出的黑烟,到车水马龙的马路上看车辆尾部的废气,看又脏又臭的河水,让幼儿区分乐音与噪音的区别及噪音的危害作用。

2、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让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激发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是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的自然课堂,如:父母可借外出游玩之际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在孩子游玩的时候同时给他们讲解,让孩子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认识周围环境,以及环境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唤起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对动物、花草树木的爱心。通过让孩子欣赏千姿百态的花草、呼吸新鲜空气、感受蔚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湖水,孩子们关心、热爱环境的情感油然而生,环保意识也随之增强。

二、发挥家庭环境教育优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这句话指出了家长这一资源不可忽视的力量。通过父母的身体力行,让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榜样,意识到环保行为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人人都可以为环境保护贡献一点力量。作为孩子的家长,就应将环保知识渗透进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让幼儿从小就树立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那么怎样才能对孩子进行渗透和开展环保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

1、丰富知识。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丰富的环保知识时,才能影响孩子的环保意识。父母应多阅读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书籍,不断丰富自身的环保知识,关心周围的环保状况,了解国内外环保动态;通过言传身教,告诉孩子由于人类的任意砍伐,森林遭到破坏,所剩树林无法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气温上升。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少用塑料袋,塑料杯,最好用纸袋、篮子、减少白色污染。

2、树立榜样。幼儿期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模仿性强和易受暗示的特点,父母亲是儿童身边最亲近、接触最多的人,父母自然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父母亲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尤其对幼儿来说,这是一种最重要的影响,它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使自己成为孩子耳濡目染学习的榜样。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美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孩子。如注意自己的着装整洁、手脸干净,物品摆放有序;看见废物主动捡、看见破坏环境的行为主动管。比如不随地吐瘫,不乱丢瓜皮纸屑,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高声喧哗,不制造噪音声影响其他人的生活等。这样,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因此要求家长应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给孩子当一个名符其实的楷模。

3、从小事做起。

(1)要帮助幼儿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他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小环境做起。如发现孩子平时乱摘花、乱丢纸屑、随地吐痰或高声喧哗等现象,家长就及时地晓之以理,让孩子既克服了自身的不良行为又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2)与孩子共同收集废纸,易拉罐。不要随便当作垃圾扔掉,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手工,布置家里的环境。例如:我利用孩子吃完的开心果壳做了相架。每天早上吃过的牛奶瓶,把它收集下来卖掉,用这些钱去买一些花草、书本,让孩子知道垃圾再生利用,既节约能源,又可减少污染。这就更激发了孩子们收集这些废旧物品的兴趣。家长还可通过家园互动的方式将幼儿在家中的环保行为告知幼儿园老师,并给予一定的表扬,能让幼儿有成功感和喜悦感,让幼儿的环保教育行为持续下去。

三、把握良机,结合平时生活习惯进行教育

陈鹤琴先生曾说:人类动作十分之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小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因此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是很重要的。但是很多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如有的家长嫌孩子吃饭慢,就把饭菜倒了;还有的父母见到孩子玩水,往往只会训斥他太调皮捣蛋,而不会告诉他这样很浪费水;更有些父母则认为:孩子还小,浪费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这些事关系不大。殊不知,家长的这些行为大大扼杀了孩子潜在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的习惯篇7

关键词:环境教育;环境意识;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71-02

如何保护环境,还地球一片青山绿水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呼声,依靠政府、国家是一方面,作为地球的主人,全人类人人参与环保行动才是根本。自觉的环境保护行动来源于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而自觉环保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教育。环境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课程已经日渐走入中小学的课堂,作为培养技术与服务型人才的中职校同样也需要开展环境教育,让学生形成自觉的环保意识,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将意识转化为行动、内化为习惯。

一、环境教育始于环保意识的培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看法和评价能够转化为客观物质力量支持和人的外在环保行动。因此,在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应首先重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与自然、地球的关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自己在保护绿色地球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一)中职生环保意识的现状分析

2009年10月,笔者对某中职校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共设30个问题,主要涉及学生对基本环境知识的了解情况、学生日常的环保行为习惯、学生对当前环境问题的态度及学生对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度。通过问卷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对基本环境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也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不高,近四层的学生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主要依靠政府与国家的作为,自己的力量非常弱小,这说明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主人翁意识不强;二是大多数学生的环保行为习惯不好,对自己或别人表现出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乱丢垃圾等行为毫无所谓、视若无睹或者仅限于心理的不懈,而没有任何加以制止或劝说的行为。如问卷中的对“乱扔垃圾”一题,学生知道乱扔是不对的,是不文明的表现,并且都表示愿意扔进垃圾桶,但是“有垃圾桶就扔进垃圾桶,没有就扔在地上”的学生并不少,这说明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只是缺乏自觉性与随意性,环保行为明显滞后于环保意识认知。

(二)环保意识培养的有效举措

环保意识是人们通过一些了心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体验和行为倾向。???它由环保认知、环保体验以及环保行为倾向三者构成,其中环保认知是环保意识产生的基础,但环保意识并不止于环保认知,与这一过程相伴随的是相应的情感体验,如对环境的焦虑感、危机感、责任感与道德感等,并使个体产生一定的行为意向倾向,这三种心理成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统一于个体的环保意识之中。

1.开设环境教育课程,为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奠定理性认知基础。环保意识的形成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需要掌握较为系统的与科学的环境知识与环保知识。但当前专门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的中职校并不多,绝大多数中职校的环境教育采取的方式是在其他学科上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而各个学科在环境方面的知识较为零散而且容易造成重复,不具有系统性,容易使环境教育失去实效性。这就要求中职校可设环境教育课程,旨在通过环保教育、资源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内容的教学,让为学生掌握必要的环境知识、环保技能,养成环保道德等。在教材的选择上,可以使用普通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教育教材,也可以根据中职校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能力,结合学校及本地区的环境状况,围绕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当前社会环境教育的热点问题等,自编环境教育教材。系统的环境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对环境知识形成基本的认知是形成环保意识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在环境教育的课堂上,可以采用灵活的、多样化的形式。如: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社会调查报告、热点问题辩论,还可以邀请环保局或社会环保爱心人士开展学术讲座等等。在讨论与辩论的问题选择上,可以结合社会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进行设问,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让环保意识的责任感得有强化。比如:根据2008北京奥运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的必要性进行讨论;根据国家取消超市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的举措进行讨论;根据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否矛盾与冲突的问题提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先孰后、孰轻孰重的问题进行大辩论。

2 .开设情感体验课堂,为环保意识的形成搭建情感认同通道。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结成的某种关系的态度。在一定条件下,当人们在与事物发生联系时,如果他认同这种联系时,则愿意保持这种联系,而且对该事物产生更大兴趣,并乐于接受,在心理学上叫情感认同。反之,若没有这种情感认同,就会对之无兴趣,即便接受,也是表面的、不牢靠的。而任何人在接受教育时都存在着理性认知与感性情感的双重心理表现,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要依靠理性认知实现对教育内容的领会和掌握,而感性情感则是教育内容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内在意识和外在行为的先导条件。因此,环境教育过程中,其内容、方法必须有利于诱感认同,才能使受教育者易于接受教育的内容,从而利于稳定的环境意识的形成。

情感有鲜明的层次性,青少年的情感具有丰富而情景性强、激烈而持续时间短等特点,许多情景都能激起他们的情感,而且遇到激动人心的场面,或听到有号召力的宣传,甚至会产生突发性的激情,表现得豪情满怀。因此,在学校实施环境教育时,应遵循这一情感规律,有规划地开展一系列的环保教育校外课堂,进行环保的情感体验。如:选择附近环境优美的自然保护区、自然博物馆、海洋生物馆,让青山绿水的自然界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与享受,给他们以清新宜人之感,在充分体验到环境美后会产生对环境的积极情趣,进而激发他们爱护美好环境的道德感,使他们内心深处不能容忍肮脏、丑陋和杂乱无章的现象。此时,学校也可组织反面的体验课堂,考察环境污染严重的区域或深受自然灾害侵害的地区,通过强烈比对与反差,让他们在心理产生环保情感,强化他们对美好环境的爱惜之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激动人心的情景会淡化,这种情感也就会随之消失了,因此,在学生形成基本的环境情感后,学校应定期组织校外课堂,深化情感体验,以巩固与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

3.营造绿色校园,为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创设熏陶情境。一个人自出生能感知外界环境开始,就无时无刻地受到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可以说学生心理的发展就是在人与周围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的活动中实现的。客观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本身就是巨大的教育资源。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有广泛教育功能。

校园是育人的场所,谈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当然离不开绿色校园的建设,而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绿色环境,即为绿色生态。实施环境教育需要整洁、有序、和谐的物质环境支持,只有这样,环境教育才具有说服力与公信力。绿色生态的校园建设主要体现在校园的美化与绿化,校园环境的有序与有效管理,校园资源的充分利用与节约使用等方面。二是绿色文化,即为积极向上、和谐有序的绿色精神与绿色行为。绿色的校园文化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个体具有导向与激励、约束与调适、凝聚与辐射的功能,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爱护校园的责任感,形成与校园环境相一致的绿色行为方式,绿色的校园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环境教育。柯拉克罕说:“文化在人生每一个转变上,都在调整我们的生活,不论我们意识到与否,从生到死一直有不断的压力,督促我们去遵循别人为我们定好的行为模式”。???绿色校园文化的营造主要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师生的绿色行为习惯等方面,通过以绿色为主题的讲座、研讨、沙龙、辩论、座谈、演出、竞赛等宣传环境伦理、绿色经济、环境法制、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传授绿色教育基本知识,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对绿色事业的关心和参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学生的绿色意识的形成。

二、环境教育重在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

环保意识被教育者内化,形成环保行为,养成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环保意识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学生的大脑中,它的周围还包绕着许多其他的意识与情感,如效用意识、随性情感等,环保行为将取决于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这就需要学校在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多种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环保意识向环保行为的外化,并最终养成环保习惯。

(一)开展积极有效的环保活动,为环保意识的成功转化创设平台

环保行为的落实与习惯的养成是实施环保教育的主要目标,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有利于环保意识外化为环保行为。在环保活动的选择上在始终遵循以生为本原则的同时要考虑到活动的内容、意义及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如:学校与当地环保局合作组织“走街串巷参与环保监督与环保执法”的活动,让学生在环保局老师的带领下深入街道与社区进行环保的宣传、监督与执法,从法制的高度来引导学生认识环保,了解保护环境、遵守法纪对国家、对社会的重大意义,从而提高学生自觉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意识,对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了一定的作用。除校外活动外,还可以在校内开展很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环保主题活动,如:“环保标语设计比赛”、“环保照片展”“校园绿地认养”、“校园植树”、“废旧垃圾义卖”、“环保创意我发明”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个人环保行为的“星星之火”形成全校学生参与环保行为的“燎原之势”;明白自己的环保行动在服务别人的同时也服务了自己;形成环保行为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行动的认知;认识到环保应由我做起、由点滴做起的道路;深刻体会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自豪感与责任感,进而激发他们的环保行为,促进环保意识向环保行为的积极转化,而环保行为的多次训练,环保情感的强化体验,促进环保行为自觉性的形成,即为习惯的养成。

(二)加强学校环保规范制度的建设,为学生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加设防线

“意识虽然影响人的行为,但这种影响能否转化为人的实际行动,决定于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利益结构的合理有效安排。如果没有一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机制、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和利益机制的安排,及时有很好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也难以采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可见,缺少实现环保行为的渠道与途径,没有合理的制度安排与约束,将造成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的脱节。

在环保规范的建设上,学校需要把环保管理上升到制化管理的层次中,除了层次化管理外,在对学生实施环保教育的过程中也应体现这种制度化管理的规范,对学生提出环保的具体要求,并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条款,如对学生实行6S管理,对学生的环保文明行为、参加学校环保社团与环保活动、有效制止他人不文明、不环保行为等自愿或非自愿行为进行加分制;对学生的乱丢垃圾、践踏草坪、乱刻乱画、随地吐痰、采用一次性餐具、大声喧哗等不环保、不文明的行为进行减分制;同时将班级环境、包干区卫生纳入学生的考核中,对考核优秀的同学给予评优,在学生中形成竞争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同学要求进行环保知识与活动的再学习,或者带头组织一次环保活动的“惩戒”。在考核制度的约束下,学生能从对环保管理的无意识状态转变到环保管理的有意识的状态中,促进环保习惯的养成。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业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清偿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环保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有在环保意识,环保活动、绿色文化、规范管理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学生才有可能形成稳固、长久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习惯。当然,对学生的环境教育还应该延伸至家庭、社会,并借助于多方的力量,中职校的环境教育才能走的更宽、更远。

参考文献

[1]李宁宁. 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J].《学海》,2001(1)。

[2] 时蓉化. 社会心理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保护环境的习惯篇8

【关键词】幼儿;美丽家园;环保教育;文明行为

一、教材要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子目标科学探究中要求:5-6岁幼儿要“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指导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幼儿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小培养幼儿的文明行为,从内心唤醒孩子对自然的呵护和热爱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作者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熟悉的生活事件中寻找教育契机,选择了《美丽的家园》这样的教育内容,旨在通过直接感知生活中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亲身体验不文明行为的不良后果,帮助儿童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活动设计思路

本活动以“美丽小区”环境变化的现象,激发幼儿探讨影响环境变化的原因,引导幼儿调动生活经验,明白不文明行为习惯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同时,探讨生活中常见的行为习惯哪些是文明的,是大家应该遵守的基本社会规则,哪些是不文明的,是需要克服的坏习惯。让孩子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知道保护自己生活的环境,做个环保小卫士。

幼儿阶段的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培养是需要持续巩固的,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大班幼儿已经有了基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能够明白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愿意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别人。因此,设计者不仅考虑到孩子的自我教育,同时让孩子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认识,在家庭互动中以自己的行为影响爸爸妈妈及家庭其他成员,为建立美好的家园从自家做起,贡献自己小小的一份力量,对于社会交往能力和责任意识的培养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作者在活动设计时,从培养幼儿环境保护意识出发,但不限定于单纯的科学领域目标,同时整合了语言、社会、健康、艺术等相关领域,希望通过综合活动,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三、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1.发现人们的不良行为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和污染;

2.初步了解文明行为规范,自觉维护优美环境,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3.以自己的方式制作环保警示标志,能准确反映环保主题;

4.敢于与社区居民大胆交流,积极宣传环保知识。

四、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文明行为规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自觉维护周围优美环境,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大胆以自己的方式制作环保警示标志,在老师带领下,以小组的形式向周围居民进行环保宣传。

五、教学准备

1.活动前 :让孩子观察自己生活环境中哪些地方很美,哪些地方不够美;

2.制作课件:《美丽的家园》,内容包括优美的小区环境图片和被破坏的小区图片各一张;

3.教师编排情境表演:《谁的行为美》,道具:香蕉皮,垃圾桶,纸巾等;

4.手工材料:绘画纸,画笔,剪刀,胶棒等;

5.环境保护家庭协议书。

六、教学过程

1、观察图片,引出话题

(1)出示课件《美丽的家园》,引出环境破坏的话题。①第一幅图片:“丫丫的家住在‘美丽小区’。小区的中心有一个很大的中心花园,花园里有青青的山坡、蓝蓝的湖水,绿油油的草地上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

丫丫最喜欢中心花园了,每天早晨,都要高高兴兴地到这里锻炼身体,傍晚,她会和妈妈一起来这里散步。”

②第二幅图片:“可是,渐渐地,丫丫发现:花园的小路上会有一些纸屑、烟头和瓜子皮,花园的座椅上常常会有一些废报纸和果皮之类的垃圾;玩的时候不小心还会踩到狗屎。丫丫不再喜欢到这个花园去了,她天天呆在家里,心情变得很糟糕。”

(2)引出话题:“为什么丫丫再也不喜欢去街心花园了?”引导幼儿观察课件中两幅环境图片的差别,运用生活经验分析丫丫不愿意再去中心花园的原因。

“花园了变得很脏,有很多垃圾。那里已经不美了,所以丫丫不愿意去了。”

2、情景表演,探讨哪些是文明行为

(1)情景表演:谁的行为美。“请小朋友看一看小区中心花园里三个人物的不同表现,想一想哪些做得是对的,哪些做得不对。”三个人物来到公园时的不同表现。

乱丢垃圾:一位漂亮阿姨边走边吃香蕉,吃完后随手将香蕉皮丢在地上。

不随地吐痰:一位老奶奶正在行走,突然难受地咳嗽起来,然后她把咳出的痰吐在纸巾里,扔进了垃圾桶。

宠物要方便应该怎么办? 一位阿姨带着自己的小狗在街上散步,小狗突然转来转去的还大声地叫,原来小狗要大便。可是在中心花园里,阿姨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她突然灵机一动,掏出刚买的报纸铺开,把小狗抱了上去。

(2)幼儿讨论:哪些行为是文明行为。第三位阿姨的宠物小狗要大便,主人知道让小狗随地大小便不好,她开始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后来使用了刚买的报纸。请小朋友帮她想想,还有什么办法。

(可以建议阿姨在带小狗外出前准备废报纸和塑料袋等,将小狗的粪便收集起来,丢到卫生间。)

第一位阿姨随手丢垃圾对吗?随手丢垃圾可能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 如果你看到这个阿姨丢香蕉皮你会怎么做?(应该制止阿姨的行为。)

乱丢垃圾会有哪些危害?(造成环境污染,破坏优美环境,垃圾里的病菌还可能传染疾病。)

第二位老奶奶想吐痰时是怎么做的?她做得对吗?她什么地方做得很好?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

随地吐痰可能会给人们带来那些危害?(随地吐痰可能传染疾病,因为痰里面有很多细菌,应该像老奶奶一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随手带些纸巾,不随地吐痰。)

(3)说一说:不好的行为会给环境或者周围的人们带来哪些危害?(乱丢垃圾、随地吐口香糖;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带着宠物随地大小便;在墙上、桌子上乱涂乱画;公共场合 吸烟、大声喧哗;踩草坪,摘花;等等)

(4)讨论:我们小朋友可以为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做些什么事?(从自己做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可以提示周围的人们注意行为文明,保护美丽的家园。)

3、制作环境警示标志,进行环保宣传

(1)选择文明行为提示的内容,自主制作环保警示标志。如:人群容易聚集的地方制作禁止吸烟的标志,草地上制作保护草地的标志,花园里制作不摘花、爱护树木的标志,图书室禁止喧哗等。鼓励幼儿用图标、文字、绘画等多种形式表现标志内容。

(2)小组交流,各组讲一讲自己标志的意思,准备设置在什么样的地方。

(3)社区活动:带领幼儿走进社区,将自己制作的小标志赠送给大人,并做相关的环保宣传。

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警示标志,布置在社区内合适的位置,提示人们保护环境。

4、活动延伸:亲子活动《签订家庭协议书》

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签订良好行为习惯协议书,召开家庭会议寻找每个人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家人共同制订改进计划。督促身边的人一起为创造美丽的家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七、教学启示

本活动来源于儿童生活,都是幼儿熟悉的生活事件,容易被幼儿接受和理解。通过活动,幼儿认识到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可能对身边环境造成的危害,能够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同时反思家人、朋友、小伙伴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树立起了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注重幼儿在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中学习,是符合幼儿特点的学习方式。活动第二部分情景表演《谁的行为美》,直观再现常见的行为习惯,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行为实例,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准确认识文明行为与不文明行为的区别。

活动组织循序渐进,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在对人们的文明行为形成正确的认识之后,教师引导幼儿调动以前的生活经验,讨论生活中哪些行为是文明的,哪些行为属于不文明行为。让幼儿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文明行为有一个广泛而又准确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是基于幼儿生活经验的认识,认识过程是幼儿亲身参与的,因此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接下来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带领幼儿参与到小小的社会宣传活动中,带着自己制作的环保标志到小区开展宣传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社会互动中提升交往能力。

保护环境的习惯篇9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课堂知识的传授,而人才品格,情操的培养,则很大程度地依赖于校园环境卫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空气清新,环境整洁,楼房林立,绿树环抱",这种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实现环境育人的关键.为了给我们学习创造一个优美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需要通过我们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不仅要每个人能够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还要不断增强对校园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我们树立"校园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思想意识,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起;并且加强各项卫生制度的落实,做好平时卫生保持工作.并不断激发师生的爱校荣誉感,促进师生能自觉维护校园环境卫生,爱护校园公共设施,能自觉做到不乱扔,乱倒,乱吐,乱画,乱张贴.营造人人爱绿化,讲卫生,人人爱校园的良好氛围,创造宜人环境.为创建一个真正卫生,绿色的校园而努力.

我们现在的校园已初步成形,小竹林,大草坪,樟树林,景点,路灯,桂花区,月季区……这如诗如画般的校园环境,使人心旷神怡,但我们如果不倍加珍惜和保护,就会使这一切风光不在,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为保持良好的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学校应努力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通过班会课,劳动课大力宣传教育,从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入手,从而使学生通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行为习惯,俗话说:为人师表,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做学生的表帅,形成一股"人人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的好风气.

保护环境的习惯篇10

您好!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课堂知识的传授,而人才品格,情操的培养,则很大程度地依赖于校园环境卫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空气清新,环境整洁,楼房林立,绿树环抱”,这种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实现环境育人的关键。为了给我们学习创造一个优美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需要通过我们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不仅要每个人能够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还要不断增强对校园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我们树立“校园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思想意识,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起;并且加强各项卫生制度的落实,做好平时卫生保持工作。并不断激发师生的爱校荣誉感,促进师生能自觉维护校园环境卫生,爱护校园公共设施,能自觉做到不乱扔,乱倒,乱吐,乱画,乱张贴。营造人人爱绿化,讲卫生,人人爱校园的良好氛围,创造宜人环境。为创建一个真正卫生,绿色的校园而努力。

我们现在的校园已初步成形,小竹林,大草坪,樟树林,景点,路灯,桂花区,月季区……这如诗如画般的校园环境,使人心旷神怡,但我们如果不倍加珍惜和保护,就会使这一切风光不在,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为保持良好的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学校应努力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通过班会课,劳动课大力宣传教育,从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入手,从而使学生通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行为习惯,俗话说:为人师表,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做学生的表帅,形成一股“人人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的好风气。

我们学生是“天之骄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祖国复兴的伟大使命。落实校园卫生建设,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应该自觉行动。我们一直在努力,但爱护环境,美化校园仅仅停留于少数同学的呼吁和个别活动的示范;讲究卫生,举止得体在于一时的情绪,并没有普遍持续的延伸;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大量存在。如男女厕所牌,班级指示牌,消防指示灯,草坪灯经常损坏。我们应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在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方面,是否自发自觉地去努力过 我们要不断地反省,我们至少经过七年多的教育,本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为什么聚焦于我们身上的目光,还包含着如此多的失望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行动起来,在批评吸收的基础上,从新做起,创建校园文明,提高品德修养,养成文明卫生习惯,作一名“绅士”型学生

我们要为创建一个卫生整洁的校园,一个绿色文明的校园,一个意蕴多姿的校园,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校园,一个与时俱进的校园而努力。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共同为着这个目标而不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