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问题分析十篇

时间:2023-10-13 16:55:06

老龄化问题分析

老龄化问题分析篇1

我国从2000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并且是在不太富裕的情况下进入的。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力不足,严重短缺,劳动人口的结构呈现出老人状况,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现在的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年轻人照顾老年人的负担是重大的。人口老龄化使退休金收支不平衡,养老金供给不足。我国的老龄化问题不仅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发展都不平衡,呈现出了从东向西过渡的趋势。这些都对国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二、我国学者的研究

杜鹏在其文章中,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他选取了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影响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两个因素,以1990年为中心,根据中国四十年以来的人口变化和四十年后的发展趋势,分别对我国0-15岁人口和60岁及以上人口进行了分析。1950-1990年间,出生率下降使得0-15岁人口比例下降了23.5%,六十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了3.2%;然而死亡率下降使得0-15岁人口所占比例增加了2个百分点,六十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增加了7个百分点。因此得出结论,1950-1990年间,出生率下降对人口结构的影响高于死亡率降低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出生率下降使0-15岁人口所占比重下降,而超过六十岁及以上人口在增加。

姜向群在其研究中讨论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计划生育的关系。他指出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人口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系统阐述了计划生育对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产生的消极意义。几十年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出生率迅速降低,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方向发展。通过比较国内外的一些文献研究,表明今后三十几年内,人口死亡率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影响将不断加大。

三、人口老龄化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养老及其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老年人口的问题,当时的就业、养老金、医疗、住房等基本制度仅限于城镇职工。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要代表国家和政府向农民催缴各种农业税。因此,农民基本上没有享受到任何的社会保障,农民养老基本上依靠家庭。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农村养老问题更是成为几亿农民的一个巨大隐忧。

目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老年人对社会、家庭已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社会发展的成果和财富积累过程中,包括了老年人的劳动成果,所以要共享发展成果。在社会转型时期,部分老年人在收入、家庭、住房等方面已缺乏了年龄优势,国家在制定社会政策时,应充分照顾这些老年人在社会保障、医疗、福利、家庭等方面应有的待遇,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加快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让老年人享有改革成果。这对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老龄化出现的问题

第一,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家庭养老是指家庭对其老年成员的生活提供安全保证。它包含着三个方面的

内容:一是经济保障,二是生活服务保障,三是精神慰藉。

我国目前的农村养老基本上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单一的、分散的家庭养老方式。据有关调查表明,至少94.2%以上的老人是以家庭方式居住的。这种养老方式不仅老年人的生活服务由家庭提供,而且养老经费也完全由家庭负担,被称为“传统的家庭养老”。

第二,农村人口的流动给老人照顾带来困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增多,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留守农村的老人养老很难得到保障。即使有了经济保障,但其养老生活服务无法保障,尤其高龄、体弱多病的老人生活问题更无法解决。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空巢家庭”中的农村老人在得不到子女帮扶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无法像城市老人一样有便利条件进行自我帮助和照料。

第三,孝敬老人的观念弱化,老年人缺少精神慰藉。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家庭内部关系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在不断更新、蜕变,使传统孝道逐渐失去其影响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在更多、更深入了解外面世界的同时,其观念、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有意逃避赡养义务,远离年老父母分家另过等违反孝道的想法和做法。因此,如何正确解决好养老问题,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应对措施

老龄化问题分析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应对策略;综述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 population aging) 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国际上通用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

2000年,我国农村与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分别为10.9%和 9.7%,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1.2个百分点。到2005年,全国1%人口抽查数据表明,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2]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也很大,农村老年人口不管是数量还是比重都大于城市。据统计,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3%。按城乡分,2008年我国城市、镇和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 9.66%、8.77%和9.79%。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个百分点[3]。

2.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

曾毅(1991)认为,城市中由于人口生育率快速下降,引起人口老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则不仅有利于城市化的进展,更对城市年轻人口的补充有一定作用。陈桓(2002)指出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不仅仅是年轻男性,许多年轻男性都是带着妻子和孩子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生活。杜鹏、王武林(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影响,即生育、死亡和迁移。但是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城市与农村的老龄化差异加大。杜鹏(2011)指出,农村青年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老龄问题要高于城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农村地区的老龄问题要比城市地区的老龄问题更加严峻。李本公(2011)农村老龄问题逐渐得到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快速老龄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农村人口的过快老龄化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典型特征,国际社会并没有应对超过1亿人口的农村老年人老龄化问题的经验和理论模型。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

1.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缓慢,制度出现“碎片化”

张翠翠(2010)认为我国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均存在两元分化。养老制度出现碎片化。党俊武(2011)指出,老龄人口比重增加、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提前进入重度老龄化的平台期。我国农村出现未富先老的状况,不能承受快速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虽然农村已经开展新农保和新医疗,但是和城镇相比,农村的保障制度起步晚,制度建设不完全,存在很大问题。徐晓(2012)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公平与统一性,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户籍的人口的养老保险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养老制度,难以实现公平与统一。

2.社会养老资源总量不足,出现结构性困难[4]

李辉等(2012)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超过了养老资源的储备,我国社会养老资源的总量严重不足。冯月菊(2011)在甘肃省的一项调查中指出,甘肃省严重缺乏机构养老,床位不足,有需求的老人入住困难等问题重重。阎青春(2011)指出应深入研究和掌握农村老年人养老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要,根据调查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3.养老金增值保值争议不断

郑秉文教授于2010年7月披露研究结果:我国养老金缺口大约为1.3万亿人民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以及随着物价提升,养老金的提高会进一步加大养老金缺口。徐晓(2012)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管理存在着诸如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资环境不良、投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由于监管不严、管理不善,甚至被一些政府机构非法挪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不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4.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困难重重

李辉等(2011)指出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很大,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趋于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则刚刚起步,这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很大困难。何平(2009)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难点在于“利益难以平衡”,城乡统筹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现实利益的调整问题,涉及地方财政的责任担当问题和一个省之内各个统筹地区之间的利益调整问题。

三、学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策略

1.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郑功成(2004)倡导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确保制度的高效率,稳运作,欠公平的社会保障只能适得其反。张翠翠(2010)认为应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才能养老保险制度真正解决老龄化问题。邬沧萍等(2011)指出应与时俱进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养老保障体系,这样才能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2.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必要时延迟退休年龄

徐晓(2012)认为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迟法定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并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对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基金的增收减支有重要意义。严志钦(2011)提倡延迟退休他认为,此举有利于养老基金的平衡,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养老金积累年限,并减少养老金的支出年份。

3.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

王顺东(2007)认为政府应当加强其主导作用,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财力和人力的投入力度。冯月菊(2011)“鼓励居家养老方式,开展老龄研究与监测居家养老还将是我国农村今后养老的主要形式”。赵宝华(2011)认为养老应从两点出发:一是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关注老年人的物质层面,更应该让老年人有一个安乐晚年。二是健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居家养老模式,增强老年人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四、文献述评

笔者对老龄化背景下出现的养老问题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进行梳理后发现,以往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多定性分析,少定量分析

虽然我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也运用了数理模型,但仍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而使得对人口老龄化下城乡养老困境应对策略的研究多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与现象解释的层面上。我国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应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使得研究更加具有理论深度。

2.多宏观层面的规划,缺少应对老龄化的微观层面的计划

在对各类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学者们多从宏观层面规划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策略,很少深入社区去研究老年人的确切需要。延迟退休年龄、推行居家养老等措施不能适用全国所有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通过深入调研来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

3.研究视野不足,制度创新不够

在人口老龄化愈加严峻的背景下,与我国生育水平相近的其他国家基本上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生育政策,我国至今仍采取严格而谨慎的生育控制政策。国家对于计生家庭的养老除了给予少数的计划生育补贴外,并没有为计生家庭的长远养老考虑来制定计生家庭的特殊的养老保险制度。即将进入老年时期的计划生育夫妇,他们未来的养老问题,是一个艰巨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翠翠,赵家英.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分析与决策探究[J].社会发展,2011.

[2]王泽强.乡—城人口迁移与农村老龄化研究综述[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02).

[3]冯月菊.陕西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对策[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24,5.

[4]徐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2(08).

老龄化问题分析篇3

计划生育在英文中叫“家庭计划”。许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提倡计划生育,但是只有在中国真正形成了制度性的人口生育政策。纵观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是真正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和变化的。从最初的着眼于控制人口数量,逐步转变为了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生活质量的综合发展战略。虽然计划生育政策本身也是一种制度安排,它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但是我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下,这一政策的改革和调整完全可以成为一个诱致行的制度变迁过程,这也是本文想要讲述的问题之一。

一、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问题

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随之产生了许多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目前我国总人口的负担系数呈现一个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而谷底就在今后的10年左右。如果中国继续维持现行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至多到204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超过总人口的40%,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问题最严重的国家。其实,现在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常驻人口中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初露端倪,有的家庭已经不堪重负。从人口红利的角度来分析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养老负担加重、国家创造力大大下降、没有活力、储蓄减少,导致经济增长缓慢,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马上采取行动的问题。下图是中国历年来人口结构变动趋势,可见老龄化趋势明显。

(二)出生性别比偏高,男女比例失衡问题。国际公认的正常比例为不超过107:100,过高的出生性别比意味着在2020年我国将会有4000万男性找不到配偶,成为“光棍”。而男性比例过高除了会本文由收集整理造成婚姻压力外,还会加剧性犯罪、卖淫嫖娼、拐卖妇女儿童等现象的出现,并加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其中所蕴含的性别歧视的观念仍然导致女性的权利不平等问题,许多女婴被抛弃,这就引发出了弃婴合法权益、领养机制等众多问题,下面也会再重点提到这个问题。

(三)独生子女家庭问题多的问题。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未来年轻人的养老负担会加重,许多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在这方面的压力会更大。而且独生子女家庭由于过分溺爱也会引发出其他类似于健康发展的问题,这些都是从个人的因素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问题。

(四)人口素质不高的问题。虽然现在的人口素质与二三十年前比还是提高了很多,但目前总体来说人口素质不是很高。农村的人口出生率明显高于城镇,而城镇的教育水平要优于农村,客观上阻碍了新生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另外假如没有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素质的整体水平理应当比现在还高,因为家庭里有两个以上的孩子竞争意识更为强烈,心智成熟更为顺畅。

二、针对出现的问题发展出合理的计划生育政策

我认为,针对以上种种问题,计划生育政策是一定要改革的,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同样应该符合当前的中国国情。所以我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应该实行相对灵活的计划生育的政策,两个孩子最好,也就是放宽二孩的生育;但是要严格禁止生育三个孩子,并在法律上严格规定;对生育一个孩子的家庭给予适当奖励。之所以这样说我有以下几点原因,也是今后我们在人口政策方面应该做到的几点。

(一)首先看影响人们生育行为的几个基本因素。首先是经济发展水平,这个变量与生育孩子的直接成本有关,贝克尔率先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生育决策和生育行为,家庭的财务预算始终会构成父母对孩子需求的硬约束,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居民收入水平决定的家庭预算约束,即家庭对生育孩子的负担能力,是制约人们生育决策的重要变量;其次是社会发展水平,生育、抚养和教育子女的另一种成本是机会成本,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家庭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再次是政策和社会规范,政府的政策和社会道德规范,在上述影响生育决策的因素之外,增加了一种导向和外在的激励;最后是与妇女的生殖健康、儿童健康医疗保障等相关的物质条件。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在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医疗、社会保障等条件下,综合考虑来说,中国最适合的生育孩子数为两个。

(二)生育两个孩子能有效缓解养老问题的紧迫性,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而产生的人们对老年预期的不确定和担忧,使得人们只能把老年保障寄希望于通过多生孩子来实现,这就产生了与计划生育的矛盾。因此,生育两个孩子既能相对减轻养老负担,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口数量,减缓老龄化的速度。

针对上图所描绘的情况,可见在人口转变时期人口发展战略与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应该紧密相连的。加上当前低龄“空巢”家庭的危机也日益严峻,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紧迫。所以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逐步实行二孩生育政策,争取在全国逐步实现普遍实行每个家庭允许生育2个孩子的政策。有助于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总和生育率依然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以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但是延缓的同时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机制。城镇养老主要是以社会养老为主要方式,而农村的养老保障基本上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这决定了我国农村群众生育需求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之间矛盾的长期存在,计划生育的重点和难点依然是在农村,进而成为对我国实现稳定低生育率水平战略目标的最大挑战。因此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成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在目前的社会保障框架下,应重新建立城镇农村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现代化最重要的改革方向。同时,也要重视“空巢家庭”发展趋势,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全方位拓展老年服务事业。

(三)生育两个孩子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出生人口性别比不断升高的问题。之前大多数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相对来说就比较希望能生育一个男孩,因此导致出生性别比偏高。而生育两个孩子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也要完善有利于提高女童和妇女地位的社会经济政策和利益导向、社会保障机制,提高生育女婴家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要加强法制,完善法规,依法打击贩卖、残害和遗弃女婴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政策与工作机制;也要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改变重男轻女的观念,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和尊重妇女、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社会新风尚,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四)针对生育权利不平等的问题,这种微调的新政策可以极大地减少政策导致的独生子女生育给家庭发展和代际延续带来的风险与脆弱性,有助于缩小我国现存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生育政策差距,同时在区域性发展方面逐步改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局面。

(五)在生育二孩的基础上提高人口素质。因此在新的时期要坚持“人口素质提高”和“人口数量控制”两手抓,着重向“人口素质提高”的战略转移,并最终实现人口质量对数量的替代,使人口发展在高素质的基础上实现稳定的均衡。比如,改变现有的教育资源分配,将教育资源由城市向农村适当倾斜,将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进而更快地提升我国人口总体素质。

(六)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的利益导向机制。一方面把对那些违背计划生育家庭的惩罚性罚款设立专门账户管理,并通过再分配的方式转移给那些严格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户作为奖励;另一方面,奖惩的额度应该以能弥补家庭户为遵守计划生育而付出的成本为标准。

老龄化问题分析篇4

一、老年人口及老龄化的界定

关于老年人口的界定也是随着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它与社会平均预期寿命以及人口身体健康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联合国在最初的老年人划分中是将60岁作为老年人起点,但是随着经济以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发展,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也在延长,因此,1956年联合国也试图将65岁作为老年人的划分标准,但是这一标准在发达国家中使用得比较广泛。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所以在对发展中国家人口进行研究时,通常将60岁作为老年人的起始年龄。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时就很难准确的对比老龄化程度,使用不当就会出现研究误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联合国目前允许将老年人起点年龄定为60岁或65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起点比例,根据联合国关于老年人口起点年龄的划分,世界上提出了一个老龄化的公认标准,即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10%,或者65岁及以上比例为7%时便可以说这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对人口老化标准的界定则是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20%,或者65岁及以上比例为14%。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以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水平而言,我国的在划分老年人起点是基本上可以按照65岁为老年人的起点。但是由于我国存在城乡的二元差异,城市和农村老年人口在生活条件和保障条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城乡老年人口的预期寿命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普遍情况下农村人口要比城市人口更早进入老年人口,而且我国的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很大的比例,因此我们在对比分析城乡老年人口时应该注意这方面的差异。

二、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00年,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已经是一个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国家。按照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3.32%,接近人口老化标准,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为14.98%,超过人口老化标准。农村老龄人口占全国老龄人口的55.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72%的比例。

通过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可以知道:65岁以上的老龄人数全国一共是118927158人,其中城市31015486人,城镇21238740人,乡村66672932人。从这一直观数据可以看出城市和城镇老年人口之和还要低于农村老年人口,我国城市和农村老龄结构存在着显著差异。有学者专门研究了老龄城乡差距(朱宝树,2009),他认为这一差距在全国范围内存在差距,同时根据地域的不同,也存在着东中西部的差异。朱宝树通过对多次普查数据的分析认为:1982―1990年,1982―2000年全国老龄化率升幅大于城镇而小于农村,全国老龄化增速快于城镇而慢于农村;2000―2005年按城乡分的老龄化升幅已经转变为城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农村则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而按城乡分的老龄化增速则转变为城镇快于农村而全国平均水平介于城乡之间(朱宝树,2009)。这一研究体现出了现在城乡老龄率变化的一个趋势,能够更加直观的体现出我国城乡老龄化问题的差异性。

总结:

老龄化问题分析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文献综述;述评

前 言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到 2050 年, 全球老龄人口将增加到近 2 0 亿, 而60 岁以上的人口也将超过15 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数。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而我国在1999年的时候,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2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了10%,这也标志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且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比较多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之一。

一、关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探讨

目前,大部分学者通过分析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以来,老龄化发展加速,且进程很快。如刘思敏(2011)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快于西方的原因在于中国近三十多年的人口计划生育的政策,使得人口生育率长期低于人口的更替水平。徐文杰(2011)则进一步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决定了老年人口分布的状况,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也相对比较严重。

二、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研究

1、“未富先老”。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具有“未富先老”这样一个显著的特点。“未富先老”是邬沧萍教授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总人口和老年人口都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又由于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GDP还不到世界的1%,中国人口庞大,并且又迎来加速老龄化阶段,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2006);田雪原(2010)则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未富先老”的特点始终伴随着我们,制定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政策等,必须考虑到这样的特点的制约和影响;冯慧阳(2011)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认为“未富先老”的特点是更加明显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速度赶不上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刘士杰和原新(2011)则把“未富先老”认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2、“未备先老”。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备先老”的特点。如李建民,杜鹏等学者(2006)则认为“未富先老”并不是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当前的老龄人口问题也是和“未富先老”无关的,并指出老龄化挑战的真正含义是“未备先老”。而穆光宗等(2011)则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外,还具有“未备先老”,“孤独终老”的特点。

3、区域发展不平衡。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如王志宝,李国平等(2013)通过分析了近20年的人口面板数据,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较大,且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关联性比较高,认为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4、其他特点。其他学者则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人口老龄化的其他特点。如钱凯(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外,还具有老龄人口总量“多”,老龄人口的增速“快”的特点。史佳颖等认为(2013)人口老龄化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少子老龄化,因此中国的老龄化还具有典型的少子化特征。

三、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在21世纪共分为三个阶段。如徐文杰(2011)认为,2001—2020为快速老龄化阶段,2021—2050为加速老龄化阶段,2051—2100为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穆光宗(2011)则指出,人口老龄化将伴随着21世纪的始终,而且2030—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时期。

而有的学者则从其他角度提出了我国未来的老龄化趋势研究。如贾云竹等(2012)是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女性化的趋势研究出发,认为随着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女性各个年龄段死亡风险的进一步降低,未来我国老年人中的女性化程度将会逐渐深化。

四、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两个方面的作用结果:一方面是生育率降低,另一方面是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如孙一(2010)认为人均寿命的延长,出生率下降是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但是学者对这两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的看法确不尽相同。如吴红乔(2010)认为少子化是我国发生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而我国少子化的直接形成原因是由于生育率的降低;何建宁(2010)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和回归分析之后,认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是生育率,而人口密度又是影响生育率的根本原因。

有些学者则从其他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原因。如原新等(2009)采用假设模拟的方法再现了1982-2007年人口发展进程,考察了相关人口学变量: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口惯性作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这三个变量中,人口惯性作用的贡献率为最大,为56. 06%;马骁骁(2010)则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在造成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原因中,经济水平和生育政策是两个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并认为即使中国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增长对人口老龄化的促进作用仍要大于政策因素,但与国际相比,经济因素起到的作用仍相对较小。

五、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

(一)经济层面。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消费、储蓄投资、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等经济领域带来一定的影响。

1、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李军(2013)认为人口老龄化改变了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人口的数量比例,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经济的供给和需求,最终影响了整个经济的运行。何奇等(2012)认为人口老龄化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从积极因素转向消极因素,因此中国应当逐渐降低财政支出的规模,可将更多的财政资金分配到我国的公共教育领域。

2、关于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中,有关人口老龄化与消费需求的研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王金营等(2006)通过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时间序列分析,将人口年龄结构引入了标准消费人的消费函数中,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消费水平、消费规模、消费结构均有影响,并且发现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会使人均收入提高所带来的消费水平增加速度减小,老龄化也会降低未来消费水平和比率;王森(2010)在将人口的年龄结构引入消费函数的基础上,采用中国的数据进一步解决了消费函数可能存在的伪回归问题,使模型对现实的解释方面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于潇等(2012)利用包含人口年龄结构的消费模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并实证分析和讨论了中国的消费函数,对人口老龄化和消费之间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3、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学者们对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的观点不尽相同。大部分学者认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老年人口比重的相对提高会导致国民储蓄率的降低。如杜本峰(2007)认为人口老龄化会使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从而加大了资本积累的不确定性,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进而导致经济发展出现系列波动;刘永平和陆铭(2008)则以中国家庭中的父母自利性假设为出发点,得出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使储蓄率下降的结论;而李中秋,王朝明(2013)同样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有负效应,且由于未富先老,城乡倒置的老龄化状况,使得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方面更加复杂。

有些学者不完全认同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负效应或者程度。如唐东波(2007)借助于一个简单的两期叠代的模型,揭示了人口老龄化一般会使得居民的最优储蓄增加的结论;王森(2011)则基于VAR模型的方法,使用了1979-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人口老龄化虽然对居民储蓄率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大,贡献率仅占1%左右,而居民收入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反而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比较大;毛毅(2012)则区分了当期和上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的影响,他是运用地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当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的影响为负的,而上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并没有显著影响;黄润龙(2012)认为多种经济社会因素影响了居民储蓄水平,而人口老龄化是是通过社会经济变量来间接影响储蓄水平,而且认为,老年人因为消费减少及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因素,会导致储蓄随着老龄化而增加;朱礼华,赵志勇(2013)运用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和日本的有关方面数据,针对老龄化的储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的储蓄效应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并且中国近20年来的经验数据也表明,老年人口比率的上升提高了国民储蓄率,但是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展现出类似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储蓄效应,即人口老龄化将降低国民储蓄率。

4、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短缺,降低劳动生产率。但有的学者认为,针对我国具体的情况,我国虽然已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的阶段,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如祁峰(2010)认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生育年龄的人口多,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国家政府方面应该积极防范。并从老年人口与青年人口的状况对比,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降低劳动生产率。

5、关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如彭秀建(2006)运用“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将通过劳动力的负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物质资本的低增长来减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陆铭(2008)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将随着老龄化增强而下降,但如果加快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将会大大地减缓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齐传均(2010)则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供给下降、人口老龄化不利于资本形成、人口老龄化将削弱全要素生产力,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方面的不利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6、其他方面的影响。吴帆、李建民(2010)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代际关系影响角度,认为人口老龄化加深了社会代际关系的变化,从而使劳动力市场方面、社会公共资源分配方面、社会养老保障和待机利益关系格局等具体的方面都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刘辉煌等(2012)利用因素分解和动态面板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近年来人均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并且人口老龄化和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二)社会层面。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同样也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田雪原(2007)认为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用于养老金及医疗支出的数额和比例也随之增加,从而使得政府财政压力增大,政府预算中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工业支出则紧缩,必然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童玉芬等(2008)针对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就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做了定量关系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成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并预测了北京市未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变动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林森,张军涛(2013)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对医疗保险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参保人员的结构老化,二是医保“隐形债务”的增加,三是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增加,并参照了国外医疗保险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其他影响:包玉香(2012)从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角度出发,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将人口老龄化因素引入了该模型中,得出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的效应具有双重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等一系列结论。陈卫民,张鹏(2013)从人口年龄结构如何影响通货膨胀的角度出发,将人口结构引入一个生产者最优化模型当中,并经过实证研究,认为当老龄化程度较高时,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会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

六、评述和建议

1、国内学者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以及老龄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理论成果,然而,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有的学者提到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存在着严重的区域间的不平衡,但是他们在分析这种不平衡的时候,并没有讨论区域间的人口迁移(流动)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2、有关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是大量学者研究的重点,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定量分析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定性分析的研究相比国外而言,还不是特别充足。

3、关于很多问题的研究,学术界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如有关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分析上,很多学者用不同的模型和假设条件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如何利用更加科学的模型和方法来分析我国的这种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应用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其学科的适应性和广泛性使得人口老龄化可以用于分析其他很多方面,如和资源环境的分析相结合,可以分析人口老龄化和碳排放的关系;和金融资本相结合,可以分析人口老龄化和我国的金融状况的关系;和开放性经济相结合,可以分析人口老龄化和对外贸易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有关领域。

【参考文献】

[1]刘思敏.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29).

[2]徐文杰.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社会统计学的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18).

[3]田雪原.“未富先老”视角的人口老龄化[J].南方人口,2010(2).

老龄化问题分析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GM(1,1)模型;灰色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02204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等原因使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平均水平,产生“未富先老”现象。2002年湖北省老龄化系数(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8.81%,从此迈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北省60岁以上人口占比13.93%,居全国第9,这一占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0.61%。2013年湖北省65岁以上人口占比9.91%,居全国第1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约023%。老龄化社会给经济产业结构转型、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又给湖北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劳动力供给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带来巨大挑战。

国内诸多学者和研究者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有所研究,探讨了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王金营,梁俊香(2008)从未来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对社会保障的战略设计和体系构建面临的诸多矛盾给予了分析,认为我国应该从长期的角度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完善的能应对未来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社会保障体系。袁俊等(2007)从时空角度描述了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分异特征,揭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区域差异扩大的内在机制和影响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主要因素。张冬敏(2010)以人口扰动为切入点,分析了陕西省人口年龄结构的非正常波动,并构建人口扰动模型,测定人口波动规律,判断人口老龄化进程与人口扰动的关系。侯大强(2012)对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Leslie模型对湖北省的人口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胡芬(2011)利用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预测了湖北省老龄人口。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叶宁,尹文耀(2006)研究了人口发展趋势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各项应对措施。杨雪,侯力(2011)研究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姚从容,李建民(2008)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得出对我国的启示。

本文在老龄化问题相关研究基础上,利用灰色预测理论对湖北省老龄化人口进行预测和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对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最后根据老龄化人口与老龄化系数预测结果及老龄化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政策建议。

1 湖北省人口结构现状

2013年湖北省常住人口为5799万人,城镇人口有3161.03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4.51%;乡村人口有2637.97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5.49%;出生率为11.08%,死亡率为6.15%,自然增长率为4.93%;从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上看,0-14岁的有866.37万人,占14.94%;15-64岁的有4357.95万人,占7515%;65岁及以上的有574.68万人,占9.91%。2013年湖北总抚养比达33.07%,少年儿童抚养比1989%,老年人口抚养比13.18%。湖北省人口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阶段性缓慢增长趋势。2001-2004年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44%、2.21%、2.32%、2.40%,保持在2.21%―244%范围内,作为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阶段;2005-2009年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05%、313%、323%、271%、3.48%,在2.71%―3.48%范围内,作为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阶段;2010-2013年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4.34%、4.38%、4.88%、493%,保持在434%―4.93%范围内,作为人口增长的第三个阶段。

第二,人口结构中少年儿童系数比大体呈现下降趋势。2001年湖北省少年儿童系数为22.43%,而到了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14.09%和14.95%,在12年的时间里系数下降了7.48个百分点。

第三,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系数大体呈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趋势较为明显。湖北省2001年的老年人口系数为6.73%,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10.76%和9.91%,2013年比2001年提高了3.18%。2001年湖北省老年人口抚养比为9.51%,而到2013年已经达到13.18%,与2001年相比提高了3.67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加,少年儿童系数减少,承担养老的子女减少,这将会给社会养老方式和社会保障带来更大的挑战。

2 基于灰色GM(1,1)人口预测模型的分析

2.1 灰色GM(1,1)模型介绍

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适用于贫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的预测,抗噪声能力强,优于传统预测方法,该模型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态、工程预测控制等领域。灰色GM(1,1)建模过程如下:

(1)设一组原始数据为X(0)=x(0)(1),x(0)(2),…,x(0)(n),对X(0)作一次累加,得到生成数列为X(1)=x(1)(1),x(1)(2),…,x(1)(n),其中,x(1)(k)=∑ki=1x(0)(i);k=1,2,…,n。

(2)生成X(1)的邻均值等权数列,且Z(1)=z(1)(k)/k=1,2,…n,其中,z(1)(k)=0.5x(1)(k)+0.5x(1)(k-1)(k=1,2,…,n)。

(3)根据灰色理论对X(1)建立关于t的白化形式的一阶一元微分方程GM(1,1):dx(1)dt+ax(1)=u(a,u表示待解参数),设Φ=[a,u]T,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则Φ=[,]T=(BTB)-1BTY。

令Y=x(0)(2)x(0)(3)x(0)(n),B=-z(1)(2)1-z(1)(3)1-z(1)(n)1

(4)解出Φ后,即可得到白化形式的微分方程的解:(1)(k+1)=x(0)(1)-e-k+。

(5)将上述结果累积还原,即可得到预设值:

(0)(k+1)=(1)(k+1)-(1)(k)=(1-e)x(0)(1)-e-k

2.2 老龄化人口预测及趋势特征分析

根据《2014年湖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4)整理了2001-2013年湖北省常住人口数、65岁以上的人口数以及老龄化系数的数据(见表1),对湖北省2014-2060年的老年人口总数及老龄化系数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见表2。

由以上预测分析,可知湖北省人口老龄化速度较稳,根据GM(1,1)模型预测结果,2014年65岁以上人口达619.66万人,老龄化系数为10.71%。到2060年湖北省老龄化系数将达到25.57%,65岁以上人口超过全省总人口的1/4,老龄化人口将达到1601.58万人,老龄化程度相当严重。湖北省未来50年人口结构向老年型转变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2060年湖北省65岁以上人口比2014年增加了981.92万人,年均增加21.3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09%。从表2中的预测数据可以看出湖北省老龄化系数逐年增加,增速稳定,2011-2020年这十年的老龄化系数增速为1868%,2021-2030、2031-2040、2041-2050、2051-2060这四个十年的增速均约为18.56%。2015-2060年每年的同比增速保持在1.91%。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有区域差异,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此外,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出现城乡倒置现象,大城市的老龄化系数反而比中小城市低,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

3 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3.1 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是通过灰色关联度来分析和确定系统因素间的影响程度或因素对系统主行为的贡献测度的一种方法。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越大,反之越小。灰色关联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参考数列是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比较数列是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

(2)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初值化:矩阵中的每个数均除以第一个数得到的新矩阵。均值化:矩阵中的每个数均除以矩阵所有元素的平均值得到的新矩阵。区间相对值化。

(3)求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度系数ξ(Xi)。参考数列X0,比较数列X1、X2、X3…,比较数列相对于参考数列在曲线各点的关联度系数ξ(i)η(k)=

minminX洌0)(k)-X(0)(k)+ρmaxmax|X洌0)(k)-X(0)(k)||X洌0)(k)-X(0)(k)|+ρmaxmax|X洌0)(k)-X(0)(k)|

称为关联系数,其中ρ为分辨系数,0

r(x0(k),xi(k))=miniminkΔoi(k)+ρmaximaxkΔoi(k)Δoi(k)+ρmaximaxkΔoi(k)

(4)求关联度。r=1n∑nk=1η(k)称为X洌0)(k)与X(0)(k)的关联度。

(5)排关联序。因素间的关联程度主要用关联度的大小次序描述,而不仅是关联度的大小,将m个子序列对同一母序列的关联度按大小顺序排列,便组成了关联序。

3.2 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影响因子关联度分析

通过文献研究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以下7个变量,分别用X1,X2,…,X7表示,其中,X1为少年儿童系数(%);X2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X3为城镇恩格尔系数(%);X4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支出(万元);X5为卫生技术人员数(人);X6为高级中等学校招生数(人);X7为城镇人口比重;X0是参考数列,表示65岁以上的人口比(老龄化系数)。2001-2013年湖北省上述各影响因素及X0的原始数据见表3。通过MATLAB软件编程计算X0与X1,X2,…,X7各个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值的大小,结果见表4。

按照灰色关联度大小对7个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其关联序为X7>X3>X5>X6>X1>X2>X4。从排序结果可以看出,城镇人口比重与人口老龄化系数的关联度最大,为0.94,相比于农村,城镇有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和较好的生活环境,老年人死亡率较低,这便促使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方向转变。城镇恩格尔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系数也有较强的关联度,为093,城镇恩格尔系数比农村恩格尔系数小,即城镇人口的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较小,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越小,地方越富有。城镇条件优越,生活交通较为便利,广大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用于陶冶情操的文化艺术、健身等方面的支出稳步增长,从而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必将加剧湖北老龄化进程。卫生技术人员数与老龄化系数有较强关联度,为0.92,医疗卫生条件越好,老年人死亡率自然会降低。高级中等学校招生数与老龄化系数的关联度为0.91,地方受教育程度越高,受教育人数越多越普及,人们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懂得更多健康之道,人们更加长寿。少年儿童系数与老龄化系数的关联度较高,为0.87,少年儿童系数的大小对老龄化系数起决定性作用。从关联度排序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支出的关联度较小,分别为0.78和0.71,说明湖北省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未富先老。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灰色GM(1,1)模型预测了湖北省未来47年的65岁以上人口数和老龄化系数,预测结果显示,2060年湖北省65岁以上人口将达1601.58万人,老龄化系数将达到25.57%,届时湖北省老龄化程度相当严重。根据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可知,湖北省老龄化系数与城镇人口比重关联度最大,为0.94;城镇恩格尔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高级中等学校招生数、少年儿童系数分别与老龄化系数有较强的关联度,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支出与老龄化系数的关联度相对其他因素而言较小。根据灰色预测模型和灰色关联度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项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第一,建立完善的以社区服务和村镇卫生院为主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根据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可知,老龄化系数与卫生技术人员数有较高的关联度,说明卫生医疗保障是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65岁以上人口增多,意味着医疗保障的费用将增加,极有可能造成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国家卫生服务系统,建立覆盖广、效益高、费用低的较公平的医疗保障体系。

第二,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产业格局,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根据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结果可知,老龄化系数与城镇人口比重的关联度最大,城镇化率对于人口老龄化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完善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工作十分紧要,关键要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积极推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制定政策,将老龄服务业列入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项目,创新老龄产业融资方式,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兴办老龄产业,多渠道筹集老龄产业发展资金,建设一支为老服务的职业化日常看护、医疗保健、心理辅导服务队伍,鼓励和号召志愿者参与到为老年人服务的过程中来。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需求,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要提前布局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产业链,发掘与老年人相关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产业。

第四,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表明,老龄化系数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度相对于其他因素较小,可知湖北省老龄化有“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未富先老”的现象。应提前做好应对老龄化和高龄化问题的准备,除了政府发力外,还应充分发挥个人与家庭、市场、非营利机构的积极性,健全养老、医疗等制度。以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为依据,制定短期、中长期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

第五,延迟退休,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湖北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不争的事实,全国的人口老龄化也在逐渐加重,这必然使得老年抚养比增加,加重社会和家庭的财政负担。因此,延迟老年人的退休时间,让有能力的老年人为社会建设继续添砖加瓦,贡献力量,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有研究表明,“老有所为”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客观的要求,它可以消除劳动力的不足担忧,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延缓退休,可以增加社会劳动力,帮助更多老年人实现社会价值,同时减少家庭、社会、政府的财政压力。

参考文献

[1]毛凤藻.湖北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19572175.

[2]张恺梯,郭平.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56.

[3]王金营,梁俊香.未来人口发展失衡引发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袁俊,吴殿廷,吴铮争.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3).

[5]张冬敏.人口扰动下的陕西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5).

[6]侯大强.基于Leslie模型的湖北省人口老龄化预测及分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72.

[7]胡芬.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在湖北省老龄人口预测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1112.

[8]叶宁,尹文耀.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9]杨雪,侯力.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1,(4).

老龄化问题分析篇7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为主题,以领导班子和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结合全国老龄办工作实际,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着力转变老龄工作中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老龄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老龄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提高老龄办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老龄工作的各个方面,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二、目标要求

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是:“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机制体制,促进科学发展”。具体到全国老龄办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就是要紧密结合老龄工作实际,坚持突出为老服务主题、突出方针政策研究、拟定,突出活动实效,力争党员干部受教育、老龄工作上水平、亿万老年人得实惠,切实推动老龄工作科学发展。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加深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解放思想,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进一步牢固树立“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核心理念;大力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态度,弘扬科学精神,推进老龄事业的科学发展。把推动老龄事业科学发展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动老龄事业科学发展的坚定意志,谋划老龄事业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增强党性修养和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性,把“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落到实处,推动老龄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发挥老龄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提升干部素质,增强科学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调查研究、破解影响和制约老龄事业发展突出问题的能力,提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决策能力,提高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进老龄工作改革创新的能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能力,解决党员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机关、直属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推动广大党员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使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更加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老龄工作的新需要、党的十七大对老龄工作的新要求、老年人群特别是困难老年人对老龄工作的新期待。要从老年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为老年群众办实事。同时,要关注老年群体的根本利益问题,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老年生活保障体系。

(三)解决突出问题,创新科学发展机制。着力找准并解决影响和制约老龄工作科学发展的全局问题、重大问题、疑难问题,深入分析问题成因,明确老龄工作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完善老龄事业科学发展规划,准确把握老龄工作的内在规律,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和制度设计,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为重点,统筹老年社会福利、老年权益维护、老年精神文化生活、老龄问题科学研究等各项老龄业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思想观念,积极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不断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科学研究、准确判断新形势、分析新矛盾,全方位、立体化地密切关注、认真研究老年人生活中已经产生和将要产生的结构性、体制性、系统性问题,弄清我国老龄工作的主要矛盾和基本问题,科学地研究制定迎接老龄社会到来的战略对策,提出推动老龄工作科学发展的政策规定和体制机制,保障和促进老龄事业的科学发展。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转变思路、破解难题,逐步完善老龄工作体制机制,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党的执政规律,使各项老龄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突出实践特色。紧紧围绕“六个老有”的工作目标,提高人们对老龄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以“关注民生、情系老龄”为实践活动载体,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老龄工作的新要求结合起来,与总结老龄工作科学发展的典型经验结合起来,与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推动实践,在推进实践中深化学习。

(三)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吸收群众全程参与,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虚心向群众学习,真诚接受群众监督,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

(四)正面教育为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查找存在的问题,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查找和剖析问题既要严格要求,又不搞人人过关,注意保护党员干部的发展积极性。

四、范围对象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老龄办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全体党员参加。要从实际出发,组织好离退休党员参加学习实践活动。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聘用、借用人员中的党员,在聘用、借用单位党组织参加学习实践活动。

五、方法步骤

学习实践活动,遵循以下“四个方法”:

(一)静心学习。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培训、专题辅导、集体研讨等形式,组织党员静心学习,潜心研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二)调查研究。组织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用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对党员干部进行实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全局工作中分析老龄工作的核心地位和核心作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三)分析总结。坚持敞开门搞教育,在学习实践活动的各个阶段,就老龄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突出问题,广泛征求各级老龄部门、地方政府、服务对象及社会各界的意见。搞好系统的上下互动,在各省级老龄部门设立“互动联系点”。认真总结基层老龄工作经验教训,运用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进行现实教育,准确客观、实事求是地认识老龄工作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

(四)健全制度。要通过全面分析现有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努力解决老龄工作中的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逐步形成保障和促进老龄事业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学习实践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准备动员(*8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9月下旬,制定全国老龄办学习实践活动工作方案;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10月上旬,召开机关全体党员,直属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以及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委员参加的全国老龄办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由全国老龄办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陈传书作动员讲话。通过动员,使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明确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指导原则、方法步骤。会后,下发学习实践活动工作方案和有关学习辅导材料;各直属事业单位分别成立学习实践活动组织机构,根据各自实际,明确分工安排,进行再动员。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8年10月中旬—12月下旬)

认真学习讨论,深入调查研究。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好理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一是组织自学和集中培训。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等文件。党委中心组将先后召开4次会议,请党委常委作专题报告,交流学习体会。二是组织调查研究。围绕老龄工作重点,由党委常委和各部主任带队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三是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拟请机关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的负责同志作重点发言。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8年12月下旬—*9年1月)

深刻分析检查,找准突出问题。一是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紧扣学习实践活动主题,认真查找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党员领导干部在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制定整改措施。二是在民主生活会基础上,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主客观原因,理清科学发展思路,提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具体措施。三是组织群众民主评议。着重评议对科学发展观认识深不深、问题查找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行不行。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9年2月)

认真整改落实,确保活动实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落实整改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明确工作目标,落实整改责任,进行总结评价,建立长效机制,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向深入。

六、工作要求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在老龄办党委的领导和民政部指导检查组的指导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各党支部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落实责任、组织上提供保障,确保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做到“四个贯彻始终”。

要把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上。坚持做到“四个贯彻始终”:即把提高认识贯穿始终;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把依靠群众贯穿始终;把促进工作贯穿始终。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成立老龄办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办公室副主任:

老龄办党委书记为学习实践活动第一责任人,每位常委按分工指导和联系分管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各党支部主要负责同志为本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第一责任人。由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组成三个学习实践活动督导组,及时了解掌握各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督查指导学习实践活动的重点环节,督促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统筹安排,分类指导,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整体推进。

根据老龄办机关和各直属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加强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协调指导,及时了解情况,总结推广经验,研究解决问题;各党支部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运用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强化活动效果;对离退休党员干部,可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组织其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确有困难的,经党组织批准,可不参加。要密切联系地方各级老龄部门,通过调查研究、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上下互动。设立老龄办学习实践活动“互动联系点”,通过各地老龄工作的成效看老龄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效果;通过各地老龄工作的不足,查找老龄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差距。要加强学习实践活动的宣传指导,编发学习实践活动专题简报,及时反映老龄办机关以及直属事业单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情况。要以讲实际、重实效为原则,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学习、宣传、交流和沟通,开通老龄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网站,加强与地方老龄部门的互动和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情况交流。

(四)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老龄化问题分析篇8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业技术效率;DEA-Tobit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0-0130-05

引言

中国粮食生产已取得“九连增”,但截止2008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仅为美国和日本的1%左右,高产、低效的农业已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并且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以及大规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传统村落“空心化”、“凋敝化”问题日趋严重,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年龄断层、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尽管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出现较晚,但问题的严重性却在增加,已成为事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问题[1]。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进度,使得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懒人农业”替代,更为严重的是还阻碍了农业生产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与应用,对农业技术效率的提高带来不利影响[2]。因此,研究厘清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解决提高农业技术效率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学者认为老龄化并未对农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3~6]。如林本喜、邓衡山[3]研究发现农户主要劳动力的年龄对土地利用效率不存在显著影响,认为担心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带来农业危机的必要性不大。然而,其研究的土地利用效率仅仅是耕地单产表现,无法衡量出老年农户与年轻农户对资源的综合配置能力与利用效率差异。胡雪枝、钟甫宁[4]则从生产决策和大田作业两个方面考察了不同年龄结构农户在粮食生产投入产出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老年农户与年轻农户相比并无明显不同,认为生产决策的趋同和农业机械“外包”服务的普及,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并未对中国粮食生产造成负面影响。

更多的研究则指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从不同方面对农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7~9]。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农业生产对于劳动力人力资本要求越来越高,而老龄劳动力在采用新技术、接受新信息等方面均处于弱势,特别是他们在农业生产中往往沿袭老经验、老办法,不利于先进技术与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0]。杨俊等[11]虽然未发现农户劳动力年龄对耕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负面影响,但他们的研究从侧面证实了随着农户劳动力年龄的增加,耕地利用效率变化呈倒“U”型趋势。

3结论与启示

基于粮食主产区农户调查数据,本文运用DEA-Tobit方法对老龄化与其他环境变量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样本农户的综合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对纯技术效率却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年轻户”也对农户综合技术效率造成显著的负向影响;(2)在其他环境变量中,受教育程度、是否租入土地、是否拥有农用机械、地形条件、道路设施状况均对样本农户的农业技术效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正向作用;而工作经验、是否存在兼业、气候条件以及贷款难易程度则对样本户的农业技术效率造成了负向影响。

尽管从“老年户”对纯技术效率的显著正向作用来看,对于老龄化对农业综合技术效率的不利影响问题不必过分忧虑,但是从长期来看,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必然要求现代生产要素的大规模应用,这意味着“老年户”耕作经验优势将逐渐消失,劳动力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也将日渐凸显。相应地,老龄化对纯技术效率的正向作用也将逐渐消失,进而加重其对综合技术效率的不利影响。因此,从长远考虑,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老龄化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效率的局面,以及发挥“老年户”的耕作经验在提高纯技术效率方面的优势,同时也要注意提升“年轻户”的纯技术效率,进而扭转二者对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具有负作用的局面。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措施为提高“老年户”与“年轻户”的综合技术效率创造条件:一是加大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力度,以提高“年轻户”耕作技术应用水平,以及“老年户”的耕作经验与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融合能力;二是引导土地合理流转,尤其是对土地向“年轻户”以及专业户流转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是加大农用机具购置补贴力度,推广农用机械应用,以提升机械化对农业技术效率提升的作用;四是继续开展土地整理,为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创造条件;五是改善农村道路设施,为技术推广与应用创造环境;六是提高对农户的金融支持力度,以改善农户资金约束状况。

参考文献:

[1]李澜,李阳.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基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06):61-66.

[2]祝晓莲. 农村老龄化的挑战更严峻[N].环球时报,2012,08,01.

[3]林本喜,邓衡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2(04):15-25.

[4]胡雪枝,钟甫宁.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07):29-39.

[5]Chen Z, Huffman W E, Rozelle S. Farm Technology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Evidence from Four Regions in China[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9,20(2):153-161.

[6]Davis J, Caskie P, Wallace M. Economics of Farmer Early Retirement Policy [J]. Applied Economics, 2009, 41(1): 35-43.

[7]李宗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研究及对策[J].科学社会主义,2007(06):120-122.

[8]阎建忠,卓仁贵等.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三峡库区典型村的实证研究[J].地理学报,2010(11):1401-1410.

[9]Li M, Sicular T. Aging of the Labor Force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Crop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J].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3, 5(3): 342-359.

[10]李,赵连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0):12-18.

[11]杨俊,杨钢桥,胡贤辉.农业劳动力年龄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来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实证[J].资源科学,2011(09):1691-1698.

[12]梁义成,李树茁,李聪.非农参与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农户层面的新解释[J] .软科学,2011, 25(05):102-107.

[13]王志刚,李腾飞,黄圣男等.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研究――来自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生产的数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61-67.

[14]罗富民,段豫川.分工演进对山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川南山区县级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软科学,2013,27(07):83-87.

老龄化问题分析篇9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高龄老人;社会工作;运用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高龄老人将成为重要的社会群体,并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所以,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者们有必要对高龄老人进行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做好高龄老人的引导工作,以便更好的面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合理情绪疗法作为一种著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可以对人的情绪和行为进行干涉。因此,可以在社会工作中进行合理情绪疗法的应用,以便更好的进行高龄老人社会问题的解决。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还可以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而该种理论之所以成立,是建立在假设人的情绪根源是人持有的信念的理论的基础之上。而在该种理论中,人的情绪和行为之所以会出现困扰,是因为人们过度的责备自己和别人。所以,只要能够改变这些不合理的观念,就可以进行自身情绪和行为的控制,并进行困扰的解除。而合理情绪疗法的中心理论为ABC理论,所以整个疗法的实施是围绕着这一理论而展开的。在ABC理论中,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是由非理性观念所导致的。所以,人之所以会产生不良的情绪,主要是由自身态度和对事件的认识所造成的,而并非是直接受到外部事件的影响。在ABC理论中,A是英文activating events的缩写,代表着诱发事件,B是beliefs的缩写,代表着人对事件的看法和评判,即人的信念。而C则是consequences的缩写,代表着人对事件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所以,合理情绪疗法就是认为C是由B造成的,而并非是由A所直接引起的。而只要人们能够进行B的改变,就能够进行C的控制。因此,ABC理论成为了治疗实践的核心,可以通过将观念B转变成新的观念E,继而进行结果C的控制。而想要达成这一目的,则需要利用合理的方法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D,即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所以,合理情绪疗法的过程就可以设定为A-B-C-D-E。

二、我国高龄老人社会工作相关问题

(一)我国将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就目前来看,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全世界都需要面临的问题。联合国的报告中,将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人当做是老龄人口,并且这一人口数量在2025预计将到达22%。而在我国,早在201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就占到了13.26%,而65岁以上的人口则占到了8.87%。在国际通用标准中,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为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了总人口数量的10%。所以,我国早就已经步入到了人口老龄化的阶段。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早早关注这一问题,从而解决人口老龄化为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二)高龄老人心理问题的探析

高龄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之所以会对社会发展造成影响,是因为高龄老人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容易产生一定的不良情绪,并可能做出对社会不利的行为。对于高龄老人来讲,生理机能和心智能力在不断的发生退化。而相较于生理机能的退化,心智能力的降低将更容易引起高龄老人的心理问题。在人的心智能力衰减的过程中,人的记忆能力将会持续下降。所以,高龄老人常常会感到记忆时间的不断缩短,并产生一定的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一般的情况下,抑郁是以情绪低落为主的一种心理问题,将导致人的兴趣丧失、经历减弱,并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而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将无法得到保证,继而产生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并有可能做出不利于家庭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举动。但就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尚没有将高龄老人当做特殊的服务群体,从而造成了高龄老人的社会工作难以开展。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对高龄老人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的完成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工作。

三、利用合理情绪疗法确保高龄老人社会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初步诊断的开展

在利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高龄老人社会工作的开展时,首先需要进行初步诊断工作的确立和开展。具体来讲,就是社会工作者需要与求助老人进行基本的信任关系的确立,并通过与老人和其周边人的沟通进行老人提出的问题的了解。而在经过对问题的初步判断和分析,则可以进行ABC理论中的诱发性事件、老人对事件产生的不合理观念和老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判断。但值得注意的是,工作人员需要考虑到次级症状存在的可能性。具体来讲,就是老人的问题可能并不是一个层级的问题,还有可能包含其他一系列的问题。此外,在完成初步判断和分析后,社会工作者还要对老人进行合理情绪疗法的介绍,并帮助老人进行自身问题的分析。举例子来讲,案主为一名84岁的事业单位的离休老干部,而老人由于老伴的去世而遭受了一定的打击,因此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直情绪低落,并且开始不与任何人沟通。而在开展该案主的社会工作时,首先就需要花费两到三周的时间进行案主的ABC的初步判断。在该案例中,引发案主情绪和行为反应的事件为案主老伴的突然离世。而案主体现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C则为抑郁和交流的减少。在缺乏与人沟通的情况,案主陷入到了逻辑困境中,以至于无法进行社会关系的处理。而经过与案主及其家人、朋友的多次接触可以发现,案主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于平时疏于对老伴的照顾。所以,B可以判定为案主认为老伴的去世与自身对老伴照顾不够有关。

(二)深入诊断的开展

在初步诊断完成之后,社会工作者则需要进行深入诊断工作的开展。在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要帮助老人进一步理解合理情绪疗法,并进一步进行老人不合理信念的确认和寻找。一方面,不合理信念与其它合理的信念常常是掺杂在一起的,所以在进行老人的不合理信念的确定时,需要对这两种信念进行区分。此外,在进行不合理信念确定时,需要持续进行深层次的不合理信念的寻找,以免被老人的表面想法所误导。而想要达成这一目的,则需要从不合理信念特征入手,将老人的具体表现和不合理信念特征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在引导老人进行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解时,要帮助老人达成三个层次的认知,以便更加客观的进行问题的思考。首先,需要使老人理解每个人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不同,而理解主要依赖于自身的性格和观念。其次,要使老人理解,自身情绪和行为变化都与自身观念和性格有关,并非是由他人造成的。最后,则要使老人认识到可以进行自身观念的改变,以便进行自身困扰的消除。例如,在上面提到的案例中,则需要花费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首先使老人认识到丧偶的老人并不是都会出现这种情绪和困境。而在此基础之上,则要使老人认识到自身困境是由自己的想法所造成的。在最后,则要使老人认识到,想要接触目前自身的困境,就要进行想法的改变。

(三)情绪治疗的开展

作为合理情绪疗法的最重要的环节,情绪治疗的开展需要社会工作者进行各种技术的运用,以便进行老人的不合理观念的修正。就目前来看,常用的情绪治疗法有认知方法、情绪控制技术和行为技术。而工作者应该综合进行多种方法和技术的运用,以便进行老人不合理观念的修正。首先,认知方法为最直接的方法。具体来讲,就是要求老人进行自身观念的提出,而自身则需要通过进行观念的推理来进行观念中的错误的提出,以便使老人对自身观念产生怀疑。而该种方法的使用,需要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做好谈话内容的把握,进而利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使老人接受治疗。例如,在进行上面提到的案主的情绪治疗是,则可以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与案主进行辩论。而通过对“以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对待别人”的观念进行辩论,则可以使老人认识到自身观念的不合理性,并重新进行问题的思考。其次,情绪控制技术则是要求老人停止进行夸大的想象,继而避免不必要的恐惧或困扰的产生。在进行这一技术运用时,需要使老人对困扰自身情绪的情景进行想象,而工作人员则可以通过引导使老人持续想象,并最后进行其自身想象情景的脱离,以便改善其不良情绪。再者,行为治疗技术的运用,则是通过操作制约、放松技术和示范等方法来进行老人行为的治疗。

(四)巩固治疗的开展

在通过情绪治疗来改变老人的不合理观念后,则需要对上面阶段形成的合理观念进行巩固和强化,并使老人能够灵活进行这些观念的运用,以便进行生活中的新问题的解决。就拿上面的案例来讲,为了使案主熟练进行合理观念的运用,从而进行自身情绪和行为的控制,则需要进行控制方案的制定来帮助老人进行新观念的巩固。比如,社会工作者可以为老人布置一种行为家庭作业。具体来讲,就是在老人家中进行两个各贴有哭脸和笑脸的罐子的摆放,并在罐子中各放入10各兵乓球。而老人一旦出现一次消极情绪,则需要从笑脸罐子中取出一颗球放入哭脸罐子,并且每天都需要进行罐子的重新计数。而在与案主见面时,工作人员则要对老人记录的数据进行点评,并给予老人足够的鼓励和支持。而进行该种方案的执行,则可以给老人带来强烈的暗示和激励,以便进行老人情绪治疗结果的巩固。但是,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方案的效果不一定相同。因此,社会工作者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的制定。

四、结语

总而言之,合理情绪疗法的应用,可以很好的解决高龄老人的心理失衡问题,继而使高龄来人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持者,贡献出自身的一份力量。而想要在社会工作中进行合理情绪疗法的运用,则需要通过初步诊断和深入诊断逐步对高龄老人的心理特点和情感特点进行了解。而在此基础之上,则需要通过情绪治疗和巩固治疗来解决高龄老人群体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以便使高龄老人拥有积极的心理情绪和健康的人生态度,进而较好的度过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 汤美丽.合理情绪疗法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商,2013(01):321.

[2] 辛国欢.社会工作介入城市高龄空巢老人服务需求的分析 ――以广州市长洲街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3] 李迎生,方舒,卫小将等.社会工作介入社会管理研究――基于北京等地的经验[J].社会工作,2013(01):29-40.

[4] 林占峰,詹艳平,辛红菊等.合理情绪疗法与老年患者健康行为的相关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1(28):287-288.

[5] 赵玉茹.社会工作方法在高龄长者社会支持网络建设中的应用――以深圳F社区服务中心的实践为例[D].苏州大学,2014.

[6] 周沛,管向梅.普惠型福利视角下城市高龄者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 324-327.

老龄化问题分析篇1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消费需求;聚类分析;趋势预测

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达882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7%,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了老龄化国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多。2013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16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9.7%。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既加重了社会的养老负担,也给老龄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动力。老年消费支出的上升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个必然趋势,各地区之间这一支出所占比重的大小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值得更进一步探究。

一、相关文献综述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在7%~14%之间称为老龄化国家,若该比率超过14%称为老龄国家,超过21%时称为超老龄国家。”西方国家由于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早,对老年人口问题研究也较早。《老龄化经济学》(James H.Shulz 1976)的出版,标志着老龄化问题在经济学中的确立。随着老龄化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FLynn(1980)对老年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都市区核心区和偏远乡村聚落,老年人口明显集中。Golant(1984)通过研究指出,有3/4的美国老龄人口居住在大都市区。我国对人口老龄化研究起步较晚。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田雪原研究所在《人民日报》发表篇名为《关于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章是国内较早注意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文献。杜鹏等(2005)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得出从现在到2053年是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时期,2055年预计老年人口将为3.4亿,达到最高峰值,在本世纪的后半叶则在波动中缓慢增长。随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公布,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李扬等(2011)利用ESDA技术研究发现,北京市各区县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呈圈层结果,且区域分布差异较大。潭姝琳等(2011)基于1995―2008年我国31个省市数据对我国老龄化特点进行了聚类分析。金晓彤等(2012)对我国老龄人口的消费支出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全国老龄人口的未来消费需求进行了预测。

虽然学者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有一定研究,老年消费总量将不断扩大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对未来老龄消费趋势的具体量化预测却涉及较少,对各地区老年消费支出预测更是几乎未涉及到。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选取部分有代表地区,对我国区域老年消费需求趋势做出预测。

二、我国老年人口地区分布差异的聚类分析

从全国31个省市来看,各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结构不尽相同。位于东部板块的天津、山东、江苏,中部板块的湖南、湖北、安徽以及西部板块的重庆、四川的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0%。新疆、宁夏、以及广东四地的老年人口比重7%,说明这些地区还未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东部沿海且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的老年人比重仅6.98%,也未进入老龄化社会。此外,我国大部分省市老年人口比重均位于7%~10%之间,说明绝大部分地区都已步入老龄化。

表1.我国老年人口地区分布差异

[老年人口比重\&省市\&10%以上\&重庆、四川、江苏、天津、山东、湖南、安徽、湖北\&7%-10%\&辽宁、广西、贵州、甘肃、北京、河南、吉林、浙江、陕西、河北、黑龙江、上海、山西、云南、福建、江西、内蒙古、海南、青海\&7%以下\&新疆、广东、宁夏、\&]

(数据来源:2013年全国统计年鉴)

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各地区人均创造GDP呈现从东向西逐步递减趋势。但位于中部板块的内蒙古其人均GDP大于54095元,位于第一梯队;而安徽、江西两省人均GDP低于30000元,形成中部塌陷局面;而宁夏、陕西、湖北、重庆等省人均GDP则相对高于中西部其他地区。

1.基本原理

聚类分析是一种依据样本数据特征,按其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情况下,建立多种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依据分类对象的不同,聚类分析可分为Q型聚类和R型聚类。Q型聚类是对样本进行聚类,将具有相似特征的样本聚集在一起;R型聚类是对变量进行聚类,将具有相似性的变量聚集在一起,减少变量的各数,以实现降维的目的。我们将全国31个省市进行聚类划分,用以发现各种类型相似之处,因而采用Q型聚类分析法。

2.模型和计算方法

假设给定n个变量(我国31个省市),分别确定这n个变量的样本指标(x1 ,x2…xK),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形成列表。通过平方欧式距离测算方法对各变量个体之间的距离进行计算,并得出相关系数矩阵:

[Sij=n=1k(cixn-cjxn)2][ 1]

[S=Sij=S11…S1n???Sm1…Smn (2)]

其中:C代表地区,S代表平方欧式距离,Sij则代表i地区同j地区之间的平方欧式距离。

依据样本之间的平方欧式距离,将距离最小的两个个体聚为一类,形成n-1类;对所得出的n-1类个体继续进行距离测算,将距离最小的个体或小类继续集聚,直至所有个体凝聚成为一大类。最后依据集聚的步骤,进行分类处理。

3.指标说明

为了将老年人口地域分布同经济发展程度进行聚类分析,本文选用了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抚养比、GDP比重、人均GDP比值、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5个指标,对31个省市进行聚类分析。

老年人口系数是指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用以反映一个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快慢程度。老年人口抚养比是65岁以上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比重,用以度量劳动力的养老负担。GDP比重和人均GDP比值反映一个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GDP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政府对老年人口抚养压力较小,医疗卫生水平也会有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是指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这一指标可反映地区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在养老问题上的负担程度。

4.聚类结果分析

文章采用2013年全国统计年鉴数据,选取全国31个省市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抚养比、GDP比重、人均GDP比值、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5个指标,运用spss软件对各个省市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聚类树图,根据聚类结果,可将我国31个省市分为五个类别(表2)。

表2.全国31个省市聚类结果

类别Ⅰ: 渐老先富的广东模式。广东省老年人口系数为6.89%,老龄化程度较低,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3倍。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快速发展,一大批企业在国家优惠政策支持下蓬勃发展。大量高校毕业生和外来务工人员被吸引至此,为广东省输入了新鲜血液,也为经济腾飞做出巨大贡献。因此造就了广东省人口年龄在五个类别中处于相对较年轻水平,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状况。

类别Ⅱ: 渐老未富模式。这一模式以、宁夏、青海、新疆、海南为代表。这些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全国而言处于较低水平,老年人口系数均值为6.62%。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均GDP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0.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0.76。原因是这些地区均位于我国偏远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交通相对闭塞,经济发展较为困难;造成医疗卫生条件相对滞后,影响了人口的寿命;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并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继而造成新生人口较多,老年人口比重相对较低。

类型Ⅲ:渐老渐富模式。有20个省份属于这一模式,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总体趋势。这些地区老年人口系数均值为8.89%,均以步入老龄化社会,但老龄化程度并不严重。从经济状况看,人均GDP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5,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一致。这些地区伴随经济的增长,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水平有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口寿命的提高。

类型Ⅳ:边富边老模式。这一模式下的地区主要是江苏和山东两省。两地人口老龄化程度很高,老年人口系数均值为11%。同时,经济较为发达,人均GDP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3倍。这两地医疗养老保障制度较为健全,居民收入水平较好,养老压力相对较小。

类型Ⅴ:未富先老模式。这一模式下的典型地区是湖南、四川和重庆三地。这些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老年人口系数达11.94%。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GDP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0.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0.88。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相应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并不健全,加之居民可支配收入有限,面临较为严峻的养老压力。

三、聚类结果下的老年人口消费需求趋势预测

依据前文得出的聚类分析结果,文章从五大类型中分别选取了广东、宁夏、河南、江苏、重庆五个省市作为进一步分析样本。这五个省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经济发展程度均处于类别中的平均水平,并分别涵盖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对其老年人口消费需求预测能较好反映出区域发展差异对老年人口消费需求的影响程度。

1.预测模型的构建

已有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消费需求有所不同。为各个年龄段消费需求所赋予的权数称之为消费系数。通常,15~64岁劳动力人口消费系数为1,视为标准量;儿童和老年人则以一定比例进行折算。有学者实证研究发现,当未成年、老龄人口的消费系数均为0.7时,所得出的模型拟合优度要优于其他消费系数。因而本文将未成年、老龄人口消费系数均设定为0.7。将居民消费支出同老年人口系数、老龄人口消费系数相乘,得出老年人口的消费支出。研究方法上,本文利用1997-2012数据建立了一个时间序列,采用布朗单一参数线性指数平滑对老年消费支出和居民总消费支出做出预测。

2.预测公式

布朗单一参数线性指数平滑适用于有线性趋势的时间序列。计算方法是在一次平滑基础上对时间序列的线性趋势进行修正,进而建立线性平滑模型进行预测,其计算公式如下:

[f(1)t=ayt+(1-α)f(1)t-1 1]

[f(2)t=af(1)t+(1-α)f(2)t-1 2]

[ft+m=at+btm ( 3)]

公式(1)为一次平滑,公式(2)二次平滑,公式(3)为线性指数平滑模型。其中,

[at=2f(1)t-f(2)t]、[bt=α1-α(f(1)t-f(2)t)]是模型的两个参数,m为超前期数。

3.预测结果

依据线性指数平滑模型,得出未来几十年老年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支出的预测值,选择部分数据列表如下:

表3.部分地区老年消费及居民

消费趋势预测

四、预测结果分析

预测结果表明,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老年消费支出也有所变化。总体来看,老年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到2050年,预计江苏省老年消费支出可达9502.7亿元,占居民消费支出的10.78%;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重庆市,老年消费支出为1964.1亿元,占比9%;位于中部地区的河南省预计2050年老年消费支出为3991.6亿元,占比7.58%;位于西部地区的宁夏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较为缓慢的广东省,老年消费支出占比分别为4.35%和4.76%。虽然总体上老年消费支出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受区域差异影响,各地区老年消费发展趋势也有所不同。

从预测结果可以发现,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地区,老年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要高于其他地区。江苏和重庆老年人口系数为11.5%和12.9%,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其老年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10.78%和9%%,相对高于其他三个地区;河南老龄化程度相对居中,老年人口系数为8.82%,老年消费占比为7.58%,同样也居于中间水平;广东和宁夏两地的老龄化程度相对较轻,老年人口系数分别为6.98%和6.62%,相对而言老年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也较低,分别为4.76%和4.35%。

在相同老龄化程度下,经济发达地区老年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高于经济较为落后地区。以江苏和重庆为例,两地老年人口系数较为接近,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但江苏经济较重庆市更为发达。2013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GDP为59161.75亿元和74697元,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第四;而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12656.69亿元和人均GDP42976.88元均低于江苏省水平。从老年消费支出2050年预测值看,江苏省老年消费支出占比10.78%高于重庆市的9%。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消费支出总额会不断上升。老年人消费支出不仅受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也会受地区老年人口规模和老龄化程度影响。老年消费群体是未来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老龄产业发展是新时期的一大着力点。但在大力扶持发展老龄产业同时,应以老年人口消费习惯为基础、遵循地区老年消费能力的客观规律,有针对性的发展地区老龄产业。

参考文献

[1]Flynn CB. General Versus Aged Interstate Migration, 1965-1970 [J]. Research on Aging,1980.2(2):165-176.

[2] Golant S M. A Place to Grow Old: the Meaning of Environment on Old Age[M]. 1984.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魏冉,李蓓琼.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索洛模型[J].现代商贸工业, 2011(14).

[4]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 [J].人口研究,2005(6).

[5]李扬,刘慧,金凤君,等.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

[6]谭姝琳,贾向丹.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6).

[7]金晓彤,王天新.中国老龄人口消费:现状与趋势[J].西北人口,2012(3).

[8]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5).

[9]林琳,马飞.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趋势[J].地理研究,2007(9).

[10]姑丽巴合尔・阿不力米提满苏尔・提.新疆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分析[J].商界论坛, 2012(10).

[11]王金营,付秀彬.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中国消费函数计量分析:兼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