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问题十篇

时间:2023-10-10 17:42:08

老龄化社会问题

老龄化社会问题篇1

随着我国当前人口迅速老龄化的现实,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与老龄事业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公民养老保障条件的差异悬殊,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距甚远。当前建立普惠化、均等化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老龄化问题凸现,公民养老保障条件差异悬殊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日益发展,老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课题。自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989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2%(将近1/8),比提高约0.44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天津、江苏、北京、浙江、重庆、辽宁、山东、四川、湖南和安徽等11个省市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今后,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以年均800万人的规模递增。,随着新中国的同龄人步入老年,中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的第一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老年人口增速加快,高龄老人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大幅增加,空巢化趋势日益突出。全国老龄办的调查统计表明,城市“空巢”家庭已达49.7%,农村“空巢”类家庭达到了48.9%。无论城乡,“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生活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十一五”期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到20xx年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与“十五”时期相比,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与此同时,中国的老龄工作仍存在大量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从全国来看,当前的养老保障体系只覆盖了很小的范围,据统计,70%以上公民未在养老保障制度的覆盖之下,城市中约有10%左右的老年人没有养老金,农村老年人中约有80%以上没有任何养老金,许多农民根本不知道养老保险为何物。

全国与地方养老保险金制度设计中,不同类型人员享有的养老资金标准(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农民基本养老保险金标准以及非就业人员享受的养老资金标准)之间差距悬殊。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因与在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增长直接挂钩,以较高速度持续增长,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却缺乏合理增长机制,导致两者差距日益增大。另外,由于当前国家养老保障制度只考虑各种就业人员,导致非就业人员与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障也完全处于不平等状态。

整体上看,当前养老保障制度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差异悬殊的普遍现象,折射出我国老年人在养老待遇方面因身份不同而出现的严重不平等性,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相称。

建立系统的普惠化、均等化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

养老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建立一个科学的、切实有效的社会系统工程体系,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实现,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

在社会系统中,任何主体(无论是个人、家庭、组织、社会、国家还是人类)客观上都具有“安全与发展”双层目标架构,所以,无论是老年人生活还是老龄事业及老龄公共服务,也都具有“安全与发展”双层目标架构。

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实力能够承担普惠化与均等化的基本老年保障(老年生存保障)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其公民进入人生的老年直至离开这个世界前,还不能公平地享受到普惠化、均等化的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他们的基本人权的享有将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解决基本老年保障的普惠化、均等化,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并使我国不稳定的出口依赖型(外需拉动型)经济系统,向稳定的内需拉动型经济系统转化。

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央应当尽快将普惠化、均等化的基本养老保障措施,作为刚性指标列入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绩效指标之一;应当在普惠化、均等化的社会保障系统工程体制下,通过建设部级社会保障系统工程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实现全体公民社会保障信息的共享,使跨地域自由流动的任何公民(包括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都可以方便地使用居民身份证或公民卡实现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障)“一卡通”;应当建立可持续(如定期)进行数据更新的国家老龄系统工程模型,使重大老龄问题的预测、决策、管理做到“胸中有数”。为此,在设计和实施老龄系统工程以及社会保障系统工程中,各级决策者应当澄清以下几点认识:

(1)尽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障普惠化、均等化,不是指当前就要实现所有养老保障内容的普惠化、均等化,而是指事关老年人起码的生存安全(“低端安全”)的那部分养老保障。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要求老龄事业与老龄公共服务的多样性。政府与市场在养老产品(包括资金与服务等)供给上,有不同的侧重,应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

(2)认识和解决老龄问题,不但要算货币账(易衡量价值、有限价值),更要算货币不可衡量的超货币帐 (难以衡量价值、不可衡量价值乃至无限价值)。

(3)在老龄系统工程框架下,养老保障包括资金保障与非资金保障。资金保障,是以资金货币形式提供给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如养老保险金、老年津贴等;非资金保障,是以非资金非货币形式提供给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如老年公共服务设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定期为老年人体检、老年公寓等。非资金保障有些是直接提供的,有些是从资金保障转化过来的。

(4)彻底扩大基本养老保障的覆盖面,不仅覆盖所有就业者,也要覆盖所有非就业者,以及作为雇主的公民。

(5)基本养老保障的普惠化、均等化应当尽快上升为刚性的、强制性的法律规范,而不应当仅仅在政策层面。

老龄化社会问题篇2

【关键词】老龄化 问题 老年社区

我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200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目前,中国老年人口正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2011年已达1.85亿,其绝对量和增长率均居全球第一。我国老龄化社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政府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措施还不够完善

如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不具有充足且可持续供给能力的资金,严格的治理制度,合理的分配制度和全员的覆盖;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机制还不够完善;对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给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财政补贴,发行的养老保障债券,增加的福利收益中用于养老事业的比例还不够均衡;老年人的救灾救济和紧急救助机制,对发生非常情况的老人及时给予救助也没有完善;包括老年社会保险、老年社会福利和老年社会救济在内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很好的建立健全和到位。因此,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龄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疾病医护、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文化体育、老年参与社会等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日益彰显其重要性。

2.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我国人口总抚养比大幅攀升

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老年人口数量和老龄化水平都将迅速增长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迎来老年人口规模的高峰。联合国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每5个中国人就有1个老年人;2030年以后,老年抚养比大幅攀升,人口总抚养比(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最终超过50%。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和个人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严峻的时期,也将是老龄问题最严峻的时期,故想尽一切办法促进健康老龄化已迫在眉睫。

3.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老年群体存在诸多的健康问题

一是老年人随着增龄引起一系列复杂的退行性变化,导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74%患有多种慢性病,其中患一种及以上对日常生活有影响疾病者占66.8%。老年人中有约21.5%的人生活轻度不能自理,5%~8%生活中度不能自理,2%~5%完全不能自理。尽管目前老年人绝大多数以居家养老为主,极少数老年人参与了社会各种形式的养老院、托老所等,而这部分老年人大都体弱多病、子女无力照料,甚至丧失了自立能力,他们恰恰又是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

二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由于计划生育使单位家庭子女数减少,以及社会家庭核心化和小型化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疾病护理依赖于社会福利和社区服务。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一亿多青壮年人员的流动和外出就业,进一步恶化老年人的照料来源。

三是社会因素导致老人心理障碍。老年人认知能力减退,使他们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产生无用感。生活事件如丧偶、退休、经济收入的减少、子女下岗等社会支持程度的下降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而老人上述的健康问题,只有通过良好的社区护理服务才能得到解决。也只有将老年社区建成集医疗购物、文化教育、国际交流、家政服务及亲情交流、娱乐等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能够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小社会,才是解决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一些列问题的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4. 老年社区护理服务现状不容乐观

一是人员短缺。发达国家社区卫生服务医护之比是1:6。而我国是6:1,正好是一个倒置。按照我国社区卫生组织提出的2010年社区护士的配置要达到3~4名/万居民,据统计我国目前的配置还远未达到1名/万居民。因此,我国社区护士人员短缺还比较严重。

二是学历偏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区护理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承认。不少国家对于社区护士教育有相当的配套措施,并不断对社区护士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学历水平已经达到本科、硕士。而目前在我国,社区护士大多是没有受过系统的、全面的保健护理方面的教育,致使其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护理受到限制,也导致至今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中,医生和防疫人员占主导,护士没有显示其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是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老年护理服务机构门庭冷落甚至根本就不存在。专门培养社区老年护士的学校更是匮乏,这难免影响我国老年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

三是部分社区老年人健康保健意识欠缺。根据社区人口、文化、宗教的等的不同,其保健意识差异很大,还有很大部分社区老年居民的防病及保健意识淡漠,卫生习惯差,能吃能睡即健康的观念依然存在。在社区尽管老年病、慢性病及伤残者越来越多,但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保健。

四是社区保健项目不健全,标准不统一,新政策落实不够到位。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保健项目不健全,社区护理的服务标准及质量控制标准尚不完善,也没有正规的法律条文保障社区服务对象及护士双方的利益。

五是缺乏适应我国国情的示范性的社区老年护理模式。在我国,目前地区与地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差异还很大,因此,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个非常完整、规范、统一的社区护理模式。

六是医疗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的组织及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各地医院或者当地的地段医院所承担,国家卫生部门对此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组织和管理机构,且各服务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协调也比较差。

老龄化社会问题篇3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农村;幸福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082-02

所谓幸福养老,主要是指以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度为目标,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 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老人中的大部分在农村,占我国70%人口的农村,是构成中国老龄化人炸的中心,这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基于此,当前如何实现农村“幸福养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分析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我国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迁到城市,留守在农村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加上我国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城市,城乡老龄化程度差距进一步扩大。目前,农村老龄化率为15.4%,高于全国老龄化率13.26%,也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出现严重倒置,且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处于低阶段

我国老龄化的特点是“未富先老”。一般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后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国人均GDP在3 000美元的时候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我国农村,“未富先老”的矛盾更为突出,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难以承受快速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919元,不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109元的三分之一,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以根本扭转的情况下,农村经济发展承受人口老龄化的物质能力十分薄弱。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下农村养老问题凸显

(一)农村家庭养老压力增大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农村家庭的生育率逐渐降低,家庭规模逐步缩小,尤其随着老龄化形势的发展,新增老年人子女数量会日益减少,从多子养老到独子养老,从多子女养老到独生子女养老,从儿子养老到女儿养老,将使农村养老面临着新的形势。而且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还不能完全依赖国家和社会,必须以家庭为主,这就给独生子女家庭带来更大的压力。

(二)农村社会保障有待完善

建立普惠与激励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是我国继免除农业税、实行农村直补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后实施的又一重大惠农政策。但在试点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农保养老金待遇过低,调整过慢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三)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滞后

随着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数量激增,当前农村的卫生保健体制不能适应农村人口日益老龄化的需要。目前已在运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为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有效地缓解了部分农村老年人的就医难题。但是从总体看,报销额度还比较低,医疗保障的力度还比较小;对老年人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对患有一些慢性病、经济条件差的老年人没有优惠政策;农村医疗的软硬件都有待提升,对于老人而言尤其是当大病突发的时候显得非常不利;老年人健康档案缺乏,大多数档案工作都是流于形式。

(四)农村文化设施严重缺乏

在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相对空乏,男性老人还能在劳动空闲之余凑在一起下象棋、打扑克,不劳动的时候看看电视;女性老人则带带孙辈,聚到一起谈谈心、说说话,交流一下家长里短就算娱乐了。农村文化大院安装的健身器材老年人也很少光顾,成了孩子们的娱乐场;村级文化活动室、阅览室经常成为摆设,适合老年人需求的书籍少,无专人管理。

(五)农村的老年性社会组织比较薄弱

随着未来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和社会性老年问题的日益严重,老年人为实现自己的经济和政治要求、满足自身生活和娱乐的需要,老年组织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将由自发到自觉地快速形成,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现阶段,与城市相比,农村的老年社会组织建设意识还不强,农村老年群体自身及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对老年社会组织的建设重视不够,老年人的利益权益诉求基本上比较弱化。

三、当前实现农村“幸福养老”的路径思考

(一)大力开展孝道教育,提高对幸福养老的认识

其一要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认识,使之明白尊老、敬老、养老不仅仅是一种亲情,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甚至是一种法律义务。有条件扶养老人的家庭,硬要违背老人意愿,把他们推向社会,是道德和法律所不允许的。其二要提高整个社会的认识。要大力开展“孝道”的宣传和教育,弘扬家庭尊老、养老的良好风气,鞭挞不养老人的可耻行为,教育全社会,家庭是老年人养老的最佳环境,社会化养老是在家庭无力养老情况下的补充,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养老光荣,弃老可耻的氛围。其三要提高各相关部门的认识。要帮助政府官员树立“大养老”的理念,认识到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是养老服务事业的两条腿,否则这个事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四二一”甚至“六二一”家庭的出现并快速增加以及伦理道德的转变,养老方式不可能一直固守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上,发展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政府应建立扶持居家养老的配套政策,鼓励居家养老,使其在法制、经济和保障水平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支持。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独生子女户的典型性,养老金来源的社会化部分就要相应额外给予一定的补助;给赡养老年人的子女以适当的优惠政策,在物质、精神上给予支持和鼓励。建立包括老龄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培育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鼓励社会服务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创新服务模式。

(三)不断完善新农保体系,共享发展成果

与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相比,农保养老金制度有必要建立正常的农保退休待遇动态调整机制,使待遇水平既与地方财政收入和负担能力相适应,也与经济发展速度和消费指数相匹配。为此要逐步规范、取缔各类保障性补贴,把各类保障性补贴的资金全部归并到新农保上来,提高新农保的补贴标准,实现老年人人人共享,使新农保真正成为农民的养老保障。同时,新农保需要针对不同年龄的老年人进行分类治理,分类保障:对于60-69岁的老人的待遇可以稳定不变;而对于70-79岁的老人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每个月的发放金额可以进行适当的增加;对于80岁以上基本上已经是进入长寿区间的老人需要更高水平的养老服务保障。

(四)大力改革农村医疗体制

要逐步建立主要由政府投入支持的农村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体特别是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政府财政要安排医疗救助专款,并根据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逐步增加对医疗救助资金的投入,提高医疗救助的力度。同时,要完善有关政策包括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有慈善意向的企业捐资参与民间慈善团体的慈善活动,支持民间医疗救助事业的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医药费报销范围,提高医药费报销额度。积极探索建立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医疗制度,彻底解决农村老年人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

(五)加快农村老年精神文化建设

其一加大资金的投入是建立健全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的基础。各级政府增加财政投入,完善与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卫生、服务等公共设施,增加面向农村老年人的建设项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增设农村老年活动中心,为农村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力量捐资,建立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农村老年文化体育设施,努力形成老年文化建设体系。其二办好老年教育,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素质。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老年文化的教育投入,因地制宜地办好老年教育,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水平,同时重视对老年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把提高文化素质与老年人脱贫致富,维护权益、破除封建迷信结合起来,帮助农村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六)充分发挥好老年人协会的作用

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老年人协会建设,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除了政府扶持以外,还可以采取社会帮扶、自我创收的方式。发挥农村“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代表、老模范)的积极作用,成为老年人协会中的骨干力量。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定期开会,及时地了解老年人的情况,并接受所有会员的监督;老年人协会除了有日常性的娱乐活动外,要定期常规化地开展重阳节庆祝大会等重大活动。老年人协会要弘扬社会正气,在村庄中倡导尊老爱幼,积极与侵犯老年人权益的行为作斗争,改善农村代际关系,还可以积极参与到村庄的公益事业中去,使老年人充分感受到“老有所为”的主人翁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

[2]何晶晶.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07,(18).

[3]刘方媛,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乡村发现,2011,(9).

老龄化社会问题篇4

【关键词】老龄化 延迟退休 弹性退休 建议

对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而法律的强制性,普遍性等性质决定了其至关重要的地位,其带来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将对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延迟退休的法律制度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将在老龄化背景下讨论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由于发达国家的退休政策与法律制度比较完善,笔者通过比较国际上的退休政策再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我国老龄化背景下延迟退休法律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成为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而在近几十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以及人口寿命的延长,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来势更为凶猛。国际上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数比重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此标准,通过对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计算,我国在2000年这一比重已经达到了7.0%。有学者据此分析,指出迅猛的人口老龄化是中国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2010年的六普数据也证明了此特征的日趋显著。数据显示201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大约为1.1亿,老龄人口比重达到了8.9%,预测2020年将达到12%,到了2050年预计老龄人口将会有3.3亿之多。大多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用了45年以上,而我国只用了27年左右,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如此迅猛的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最为直接的表现在于劳动力人口养老负担的增加。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我国抚养比从1950年的7%一直缓慢增长至2010年的11%。据预测,从2010年以后,抚养比将呈现出急剧增加的趋势。国家统计局在210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下降幅度为0.6%,这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P表示,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开始消失。

人口老龄化带来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即养老金收支失衡。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统账结合”的制度,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金由企业与个人承担。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工作人口减少,养老保险金缴费也会减少,会造成工作人口负担老龄人口的加重以及养老金的供应不足。据预测,若现行制度不变,我国养老金将在2038年开始出现缺口,并逐年扩大。

三、延迟退休必要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生育率不断降低,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发达国家陆续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经历,导致劳动人口不断减少,参保缴费人数下降以及领取人数增加,造成养老金支出大于收入,给财政支付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大多国家通过实行延迟退休的政策来缓解其所带来的财政压力。1989年以来,有约170个国家的退休年龄呈上升趋势,有近70个国家或地区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龄,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养老金支出压力。我国社会保险研究所在所长何平的主持下作出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预测与管理》报告显示:延迟退休一年可以使中国养老统筹金增加40亿,减支160亿,减缓资金缺口约200亿。

延迟退休除了可以降低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引起的养老金支付压力,还可以应对人口结构转变。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人口出生率下降较快,人口红利期较短,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较快。如果维持现行的退休制度不变,将会面临人口红利枯竭,会影响经济的增长。延长退休年龄及时对低龄老年人的利用,也会降低社会的抚养比,增加劳动人口比例,延长人口红利期。因此,实行延迟退休的制度是有必要的。

四、国际实践及经验借鉴

纵观世界各国,发达国家经历人口老龄化较早,在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实行延迟退休的政策。

以美国为例,为了缓减上世纪70年代社保资金的缺乏,美国国会在1983年通过了渐进式退休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退休年龄为67岁,提前退休年龄为62岁。其退休政策分三个层次:(1)提前退休,需满62岁,只能拿70%的退休金;(2)正常退休,若出生年份早于1937年(包括1937年),正常退休年龄为65岁,若在1943年至1954年间出生,则退休年龄为66岁,若在1960年及以后出生,退休年龄为67岁,以上领取全额退休金;(3)延迟退休,具有自愿性而非强制性,选择延迟退休的人可以获得奖励性的收益。如果选择在70岁以后退休,将会拿到132%的退休金。这种弹性的延迟退休政策使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应用,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鼓励及促进了美国劳动者延迟退休。

日本是亚洲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其在上世纪70年代规定的退休年龄为55岁,到80年代被延长至60岁,至1997年,约90%的日本企业采用了60岁退休年龄制度。自2004年2013年,日本阶段性地推迟退休年龄至64岁。在2013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修订后的《老年人就业稳定法》,该法规定企业有义务继续雇用面临退休但是仍有工作意愿的65岁以下的员工,至此,将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

综上并结合其他国家制度的改革,得出下列的结论:大多数国家是在老龄化背景下,面对日益加重的养老金支出压力,对退休制度进行改革,推行延迟退休制度。该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漫长的过渡时期,逐渐增加退休年龄,实现渐进式延迟退休。大多数国家选择把退休年龄延迟到65岁左右,但有些国家男女会有差别,总体上趋于统一。通常这种退休制度具有一定的弹性,根据自愿原则由劳动者自主选择退休的年龄以及退休方式。并且在施行延迟退休制度的同时,需要据本国国情,针对随之出现的社会问题,与时俱进地修订法律法规,采取各项经济措施,以保障公民和企业的利益。如日本针对企业承担的日益加重的额外劳务费,政府采取了给予企业一定资金补助的措施。

五、我国延迟退休制度设想

我国在制定延迟退休制度的时候,参考国外制度的同时,必须考虑本国国情。据调查,我国公民对延迟退休制度持反对态度的人较多。有些人认为,若延迟退休,老龄人口将挤占就业岗位,造成更加严重的就业难的情况。但放眼世界,延迟退休已成大势所趋,而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制度的修改来解决。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系统规范退休制度,进行专门立法

关于退休制度,我国没有统一性的规范,而是散布于各项法律条文中。主要涉及三部法,《劳动法》、《社会保险法》和《公务员法》,其中的规定也较为简单。因为延迟退休属于退休制度中的探讨,为实行延迟退休制度,应当首先制定退休法,从原则到细则细致地进行规定劳动者享有的退休权益和应当履行的相应义务,可命名为《退休法》。该法制定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退休权益以及退休后享有的各项权益,具体内容应当包括立法目的、基本概念、适用范围,退休权益、退休后的保障,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法律责任,救济机制等相关规定。同时《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应作相应修改,与《退休法》协调一致,使得延迟退休制度更有效地实行。

(二)退休年龄的设定及渐进式延迟

2015年1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了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该报告建议,延迟退休可分为“两步走”:在2017年完成养老金制度并轨,取消女干部与女工人的身份区别,并将职工养老保险的女性退休年龄统一规定为55岁。从2018年开始,将女性的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的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到2045年男性、女性退休年龄同步达到65岁。对于居民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报告建议,居民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自2033年每3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完成。比较国外制度,该建议具有一定可行性,但考虑到民众的反对意见比较大,需要放缓进程,逐步推行。有学者提出5年的预告期亦是可行的。本人认为,可以以试点方式逐步扩大实行范围,直至在全国推行。据此,分为三部分的小步慢走:工人与干部的小步并轨;男女退休年龄的渐进延长并统一;施行范围的逐步推广。

(三)制定弹性延迟退休制度

我国人口和经济在的地域上都具有差异性,尤其在行业上,我国规范尚不完善,待遇差别比较大。弹性退休制度给予劳动者一定自主选择权,允许在退休年龄和退休方式方面具有选择性。在此情况下,弹性延迟退休的制度更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参考美国弹性退休模式,可以采取“晚领奖励、早领惩罚”的措施。这样可以在前期减少各方矛盾,在后期实现退休年龄及退休方式的统一。

六、结语

本文参考了大量关于延迟退休的资料,对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延迟退休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分析了老龄化给中国带来了两大主要问题,即抚养比的急剧增加以及养老金支出压力的不断加重,使得延迟退休成为必要。另外,通过对国际上延迟退休制度的分析,得出有益于我国制度制定的实践经验。由于我国的情况比较复杂,退休制度不健全,需要完善相关法律,逐步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的政策。

参考文献:

[1]康传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与退休年龄关系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14.

[2]郑伟,林山君,陈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趋势及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4(8):3-20.

[3]于洪,钟和卿.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运行能力分析――来自三种模拟件的测算. 财经研究,2009, 35(9):26-35.

[4]张兴.提高法定退休退休年龄政策国际比较.中国劳动,2013(5):33-35.

[5]林嘉.退休年龄的法理分析及制度安排.中国法学,?2015(6):5-24.

[6]张震.延迟退休立法研究.法商研究,2014(6):133-139.

[7]梁世园.我国延迟退休年龄制度改革的法律思考.海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老龄化社会问题篇5

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以来,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截至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突破2亿,预计到2025年突破3亿,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是世界上老龄化形势最严峻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高龄化、高发病化、失能和半失能化、空巢化态势明显,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需求等矛盾日益凸显,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我国社会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二、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退休养老问题

(一)社会和家庭养老负担日益加重

在我国社会养老费用的支出中,医疗费用和养老退休金是社会对老年人主要的支出项目。据统计,1978年,我国离退休职工退休金总支出为17.3亿元,1990年上升到388.9亿元,2010年超过3600亿元;医疗费用从1990年的76.2亿元迅速增长到2010年的2万亿元,人均医疗费用1500元左右,呈逐年大幅增长态势。

(二)社会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

1.社会机构养老能力严重不足。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各类老年福利性养老机构有45000余家,养老床位只有350万张,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社会养老的需要。

2.养老服务队伍人员数量少、素质低。据统计,2012年,我国城市老年人口失能和半失能的达到19.3%,农村已经超过27%,这部分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照顾,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比例3:1推算,我国目前至少需要1200万名护理员,而目前我国养老福利机构从业人员只有25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只有4万多人,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已经成为许多地方养老服务的瓶颈问题,养老服务队伍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三)老年人群学习和文体娱乐活动场所匮乏

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制约,不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针对老年人开设的学习文化健身娱乐场所数量少、功能差,无法满足老年人群正常的学习文化健身娱乐生活。

(四)老年人口居家养老衍生问题日趋突出

1.医疗保健负担加重。随着老年人群的高发病化,老年人医疗保健开支大幅增加,从而导致老年人退休金、养老金捉襟见肘,虽然现在绝大多数老年人都参加医疗保险,但日常生活用药报销比例较低,部分药品还没有纳入医疗报销范围,无法满足老年人日常医疗保健需要。

2.生活心理负担沉重。由于绝大多数老年人体弱多病,日常生活存在诸多不便,例如交纳房费、水电费、取暖费、领取养老金以及家电使用维修等日常生活遇到的困难,成为很多老年人日常养老生活中挥之不去的一块“心病”。

3.生活失落感、孤独感俱增。离退休人员为党和国家工作了大半辈子,一旦退下“火线”成为闲人,没有了前进目标,很容易产生失落情绪。国家独生子女的生育政策,使绝大多数老年家庭子女少或子女不在身边,加剧了这些老年人群在晚年时没有子女陪伴、孙辈绕膝的孤独感。

4.身心容易受到伤害。许多老年人不能正确面对健康与疾病问题,盲目听信虚假医疗保健产品宣传,给社会上一些不法商贩带来可乘之机,他们抓住老年人治病心切、心理防线低、子女不在身边、容易上当受骗的特点,向老年人夸大宣传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功能,乘机向老年人兜售假冒伪劣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诈取老年人钱财。

5.子女孝敬老人成为奢望。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实施相当长时间,一家一个孩子的情况日趋普遍,一对夫妇照顾四位老人的窘境已经形成,子女既要工作养家糊口,又要抚养自己的孩子,还要照顾双方年迈的父母,无论是身体能力还是经济能力都很难承受,但又不得不面对。还有许多老人为了孩子的发展和前途,忍痛将孩子送到国外或国内大中城市求学、工作、成家立业,使孩子成为终身的异地客,造成老人与子女家庭分居两地,子女根本无法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即便是和老人生活在一地的子女也通常因为身体、工作、家庭、居住地等原因而无法天天陪伴在老人身边,亲力亲为地孝敬老人,只能靠电话、网络等与老人嘘寒问暖,成为子女无奈的选择。

三、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下退休养老问题的解决对策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我国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我认为,按照这个总要求,要做好社会人口老龄化下退休养老工作,应注意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理应受到社会和后人的尊重和敬仰,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我们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进一步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能力

1.国家要进一步增加社会养老的投入。一是继续在政策层面支持养老事业的发展。不断出台和完善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事业的惠民政策。二是进一步加大老年人学习、文体活动及休闲场所的建设力度,兴建更多的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同时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为老年人日常学习、生活、文体活动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2.大幅增加社会福利性养老机构,提高养老专业服务人员数量和质量。国家和地方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和民间力量、资本兴建经营更多更好的养老服务机构。同时提供完善的专业养老护理培训制度和就业优惠政策,为社会培养更多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专业养老护理从业人员,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老年人群的养老、护理、救治等基本需求。

3.为居家养老人群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积极发挥工会组织、养老机构、老人原工作单位、社区和家庭的作用,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齐心协力撑起关心关爱老年人生活这把“保护伞”,为老年人安享晚年“遮风挡雨”。建立健全社区医院、食堂、服务站、老年大学、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成立关爱老年人志愿者服务队,为社区老年人及家庭提供更加便捷、形式多样的服务,为老年人就近学习、就近参加活动、就近得到照顾、就近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三)帮助老年人适应退休养老生活

1.帮助退休老年人调整好心态。让他们适应由“公家人向社会人”、“单位人向家里人”的转变,平安渡过“退居二线”的阵痛期,以从容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退休养老生活。

2.引导老年人正确面对健康和疾病。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绝大多数老年人身体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存在着健康问题,要教育引导老年人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同时尽可能地让他们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不要盲目轻信不法医疗商家的虚假广告宣传,以防上当受骗。

老龄化社会问题篇6

这次会议是新一届老龄工作委员会组成后召开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老龄委第十次会议精神,总结我省2007年老龄工作,安排部署2008年工作任务。刚才,双喜同志代表省老龄委对去年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年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新时期老龄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增强做好老龄工作的责任感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涉及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对老龄工作的重要性,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刻认识: (一)老龄工作是关系到政府转变职能,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大问题。 在十七届二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首要任务是转变政府职能。当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我国政府职能的两个弱项,而老龄问题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我国已进入老龄化时期,老龄问题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老年人已成为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点对象和重要群体。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龄群体提供卫生医疗、健康娱乐、养老医疗等方面服务,让老年人和青年人、中年人一样均等享受政府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些服务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当给予特殊的关注和体现。老年人问题不是简单的老龄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与社会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与我们的未来紧密相连。 (二)老龄工作是关系到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建设方面,一个重要任务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达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建设目标。实现这五大民生目标,一个重要的政策措施就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和住房保障。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抚养比越来越高,养老金和老年人口的医疗费用压力越来越大,给社会保障带来了深刻影响。特别是建国前后第一个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将陆续进入老年阶段,这一代人在物质生活、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呈现多样化,要求越来越高。这就给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政府如何将新增财力的大部分投入到社会保障,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老年人是社会保障的主要对象之一,如果对老龄工作不重视,就意味着对民生工作不重视,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一定要站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高度来认识老龄工作的重要性。 (三)老龄工作是关系到建设和谐文化、树立文明风尚的重大问题。 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社会风尚。如何对待老年人问题,是一个人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一是关系到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品行修养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对老人不孝敬的人,道德品质肯定低下,更谈不上具有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二是关系到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人是一个多方面的责任主体。对老人不负责任的人,必定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对家庭其他成员不会负责,对整个社会也不会有责任感。三是关系到社会风尚、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只有全社会都尊老、养老,才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和谐的文化氛围,才会更加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四是关系到是否履行法定义务。法律规定人人都必须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这种义务具有强制性和法定性。如果一个人没有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不仅会受到社会的谴责,更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四)老龄工作是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 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在机会公平、分配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利益公平等多个方面。老年人失去了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也就失去了自信心,所以这一群体非常需要得到社会和家庭的认可。伴随着我国进入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和风险的积累期,老年人问题已远远超越了原先的老年人概念范畴,老龄问题和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法律问题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老龄问题处理不当,会给社会的公平正义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一是由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后的赡养问题引发的矛盾;二是孤身老人身边无人抚养的矛盾;三是由于老年人的抚养问题而引发的家庭矛盾;四是老年人要求参与家庭社会民利与社会家庭不平等歧视的矛盾;五是老年人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处理不当,将会直接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影响到家庭、社会的和谐。 二、认真分析把握新时期老龄工作的新趋势、新问题,更加有效地推进老龄工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人口寿命也得到延长。2005年中国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这是评价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我国社会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据统计,2006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9亿,占总人口的11.3%,2020年将达2.4亿,占总人口的17%。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快速增长,从目前的1600万将达到2020年的3500万以上。空巢、失能老人大幅增长。2006年,城市空巢老人户达到49.7%,农村为38.3%,失能老年人口达到1313万。农村老龄化超前于城镇,有的地方已经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 在特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老龄工作出现了新的趋势,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据专家预测,从现在开始,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的期限只有25年,现在正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二是人口老龄化规模不断扩大。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已占世界第一位。三是人口老龄化高龄趋势特别明显。现在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平均年增长率达5%以上。四是人口老龄化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五是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在上述条件下,老龄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人口老龄化迅猛到来,整个社会在思想上、战略上、工作上准备不足,还没有真正把老龄问题作为重大战略问题重视起来,采取重大的政策措施加以研究解决。二是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真正达到覆盖城乡居民的最终要求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三是老年人对基本生活保障的多样化需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完善有着直接矛盾。四是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与政府尚不完善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相矛盾。五是老龄工作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繁重和工作体制、机构功能弱化相矛盾。要把这些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课题,从政府的角度来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切实增强老龄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可行性。 三、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的关键问题 针对老龄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贯彻落实老年社会保障政策的力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老年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落实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特别是在推进和完善各项制度时,一定要认真研究老年人的基本权益,使其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发展为老社会服务,推动实施“爱心护理工程”。为老社会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共同构成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三大制度安排。目前,为老社会服务发展滞后,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研究出台政府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扶持办法,加快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和健全服务网络。要大力发展长期照料服务,抓好“爱心护理工程”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解决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料难题。 (三)认真落实省政府制定的各项涉老优待政策。我省目前已制定出台了很多涉老优待政策,包括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生活服务、文体休闲、维护权益等方面。但从目前来看,政策落实得并不理想。各涉老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的相关文件,加强老龄工作战略研究,加紧完善涉老政策,加快落实惠老措施。今年组织部、监察部门要配合老龄办对各部门落实政策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检查结果以省政府名义通报。 (四)认真研究破解农村老年人的民生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在农村,老龄工作的重点也在农村。当前要着力研究四个问题。一是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险问题。今年准备先开展农村计生户的养老保险,然后逐步推进。二是逐渐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村低保和新农合标准。三是加强农村老年人维权工作,维护他们正当的权益。四是采取措施丰富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五)进一步强化各级老龄委的职能作用,使老龄委真正成为老龄事业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一是大力宣传老龄问题的严重性、重要性,让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对老龄工作带来的重大社会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二是认真协调有关部门特别是成员单位落实好省委、省政府近期出台的有关老龄工作的重大决策和相关政策。三是进一步组织政府、社会、企业为老龄事业提供政策、资金和其他方面的公共服务。四是健全完善老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促进老龄各项工作的落实。 做好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民生为己任,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进取,为开创我省老龄事业的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老龄化社会问题篇7

当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七及以上或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百分之十以上时,标志着国家进入老龄化。近年来,中国人口在年龄结构上逐步发生变化,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我国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逐年升高,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本世纪中老龄人口所占比例增高趋势迅猛,人口老龄化日益显现,在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数据为,我国六十岁以上的人口数高达一亿七千多万,占总人口数的13.26%,标志着我国如今已进入老龄化的高峰期。并且经专家研究表明,倘若不采取有效的政策进行抑制,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愈演愈烈,变成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产生巨大影响。在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发展引起专家学者的巨大关注,其解决政策在学术界产生巨大的争议,并且如今人口老龄化问题被和人口发展策略放在一起讨论,认为人口老龄化即将成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与社会经济体制相矛盾,对社会的发展带来挑战。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原因

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产生有许多方面的原因,对于我国来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对于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与众多发达国家和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是不相同的。由于新生儿的出生率在政策实行的短期时间内大幅度下降,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迅速生成,这点和发达国家由于人口死亡率和人口出生率同时较低导致的缓慢形成的人口老龄化是不同的,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来势汹汹中国面对的问题就更加严峻。随着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中国的少儿群体人数相对较少并且增长缓慢,从7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以来,我国就一直保持着这种低生育率。

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更好了,老年人有更好的生活条件进行养老,使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大大提高,并且随着医疗水平迅速提高,国家大量引进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新型高效的针对性医疗药品也不断地开发,为老年人生病的治疗和康复进行保障,导致死亡率大大下降。诸多因素导致了我国老龄人口的人数不减少反而增加,同时面对的是低生育率,青壮年的人口数由于低新生儿率的影响逐渐减少,结合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产生巨大的变化,呈现的便是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大大升高,出现了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趋严峻。

3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本身并非是问题,这只是一种社会人口比例的动态变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经的状况,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状态。然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在逐步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将会给社会带来相应的问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源是老龄人口数量的庞大以及所占比例的较高,这对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稳定以及文化等方面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3.1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在社会中,主要劳动力无疑是青壮年群体,老年人是社会的一个帮助对象,由于身体条件的约束,老年人对于社会经济的创造较为微弱,主要依靠家庭和社会的供养。由于中国老龄化趋势发展迅速,社会财富的创造不能满足对老年人的供给,对老年人抚养金的巨大额度的支付给所占较小比例的年轻人带来巨大压力,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跟不上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形成了巨大矛盾,尤其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能够满足对老年人的抚养需求,造成地方财政赤字,导致经济危机。实际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高低并非直接决定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对于社会的影响,必须与经济基础相考虑,具有充裕的社会经济资源,则对于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压力社会可以轻松面对。然而我国并不具备足够的经济条件,因此即使老龄化程度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要面临远远大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据研究表明,以AECI指数来对老龄化经济压力进行判断的话,中国以2.4的指数远高于按美国的-5.1,并且经专家学者研究,我国在未来40年会达到老龄化经济压力的高峰,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空前的压力。

3.2 人口老龄化对政治的影响

老年人口数量以及所占比例的变化对于国家的政治和制度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首先国家的政策对于不同年龄层的群体之间的利益会产生巨大冲突。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大导致老年群体在我国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导致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政党等政治力量之间的政治势力争夺战中,老年群体成为了争取的对象。由于社会政治民主化的进步,老年人对于政治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其参政意识也随之不断地增强,这导致老年人参加政治事务成为政治团体中的一部分具有了很大的可能性,导致政治团队中的年龄群体有了重新的格局,因此对于老年人群体的利益有了更多的争取力量和机会,对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都有很大的影响,有可能以牺牲未来几代人的发展潜力作为求得政治上稳定的代价,给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公共安全带来威胁。

3.3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由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全球的资源紧张和社会经济的震荡都对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带来了更大的推动作用,导致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断被放大。城市化的进程使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地聚集到城市以谋求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发展,这对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城市青壮年劳动力的缺乏带来了一定的弥补,然而这对于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农村中生产力极度匮乏,呈现的是极其低下的经济收入状况,农村老年人由于生产能力和生产技能的缺乏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的收入极其微薄,并且农村中社会保障金的发放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老年人口基数过大,老年人抚养金常常得不到足够的保障,并且农村人口社保额较少,在面对如今严重的“空巢”状况,农村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3.4 人口老龄化对文化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人传统是以孝为先,重孝道,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浓重的尊老成分。在传统社会中,“孝”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成为中国家庭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核心部分,赡养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对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恩的报答。然而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导致我国在养老方面上从“用心”的重视文化和情感的模式逐步走向“用钱”的行为模式,老年人和他们的子女往往不住在一起,由于家庭观念中赡养父母的思想,子女们将金钱上的供养和帮助作为了赡养老年人的方式,和老年人情感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联系仅在于金钱供养或是帮助照看孩子,导致我国数千年来的“孝道”的意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家庭的经济资源相挂钩。

目前社会中对于老年人的看法存在着严重的歧视,对于老年人的生存意义有了越来越偏激的看法,认为老年人的需求只是生存,对于老年人情感上的投入十分吝啬,子女对于探望老人这一基本的家庭交往都往往难以做到,甚至需要通过法律的规定来加以规范,甚至由于老年人给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子女对老人产生厌恶感,出现了漠视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的发生,导致“孝道”的严重缺失,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4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公共政策视角

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出现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发展现象,当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发展太过猛烈到达一定阶段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社会对于这种变化做出及时和有效的反应,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方法来适应这种变化并对自身进行相应的调整。然而我国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政策体系不能适应当前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所需,导致了一系列上述老龄化问题的发生。因此必须对公共政策进行相应的调节,来有效地应对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给社会所带来的问题。

4.1 不只停留在人口政策的调整

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等人口政策对于我国人口的调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特定时期的中国国情中,因此人们也习惯性地认为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应该依靠人口政策的进一步调整,来面对新的人口年龄层次分配情况。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带来的人口发展状况问题需要认真对待,采取相应的调整来面对老龄化的问题,然而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生育政策的影响,还有人类寿命自身的延长方面的因素,仅仅依靠政策不足以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应该调整或者重构制度安排,并且整合公共政策来进行当前社会年龄结构和现有政策制度之间的协调工作。

4.2 不只调整对于老年人的政策

人口老龄化并非只是老年人的问题,是整个社会在经济、文化、政策等各方面需要协调的问题,并非仅仅通过对老年人的政策的调整就可以解决的。人生在各个年龄段的状态都是相互联系的,必须从各个阶段着手对人口年龄结构进行调整才能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影响。人的晚年的生活能力和其早年的状态和继续是息息相关的,必须让青年一代们开始重视起健康方面,并且在社会生活和自身行为上进行相应的改变,注重经济条件的创造,有所积蓄,为老年时期做好储备。

老龄化社会问题篇8

关键词:和谐老龄化;和谐老龄化社会;构建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1502

1 和谐老龄化概述

1.1 和谐老龄化的基本含义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老年人人数的不断增加,老年维权工作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老龄工作的重点,搞好《老年法》的宣传工作、建立健全老年维权组织,为老年维权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发挥部门职能,搞好老年维权工作,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尊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及和谐的社会氛围(曹馨仪,2005)。和谐老龄化是指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老年群体与社会阶层、群体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稳定发展、匀称合理的社会结构和发展状态;和谐老龄化是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针对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需要提出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新思维,内容可概括为:社会尊重,待遇公平,“五有”实现,共享发展,代际融洽,邻里和睦,家庭幸福,社会环境优雅,健康快乐,这些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秦普德,2006)。

和谐老龄化是针对老年人内在的利益和老龄化社会群体内部与外部环境是否和谐,以及对我国社会结构和发展状态的影响而提出来的概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战略部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理念,是构建全面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努力去构建和谐老龄化。

1.2 和谐老龄化理念的由来

1990年9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庄严地向全世界发出了“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就意味着要用健康老龄化的战略来解决老龄化社会。“健康老龄化”是指老年个体、老年群体、老年家庭和老年社会都是健康的,是大多数的老年个体、老年群体和老年家庭同科学文明、健康幸福、经济发展、秩序稳定、有保障的老龄化社会的相互适应与协调。它重在强调老年内部的全面健康以达到与老龄化社会的和谐。近些年来,“健康老龄化”的理论和实践在发达国家受到普遍重视。

1999年是国际老年人年,在这一年的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积极老龄化”表达了比“健康老龄化”更为广泛的内涵,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是人类老龄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积极老龄化”是指在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消除年龄歧视的不利影响,使健康、参与、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加舒适、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可以看出“积极老龄化”是“健康老龄化”的进一步扩展,不只是保证老年人的健康,更注重生活质量和价值的提高。

在全国第八次人口科学讨论会上,我国专家提出了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成功老龄化是对过去消极对待老龄化的反驳。对生物学家来说,身体健康、功能自主及长寿是成功老龄化的指标。心理学家以经验研究成功老龄化时,普遍将生活满足感、高士气或良好感作为主观评价。新的老化观把老年幸福扩展到了主观领域,发现个人生活意义是老年人主要的发展任务。

穆光宗撰文指出,在迄今为止有关老龄化的政策应对中,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被屡屡提及的两大命题(穆光宗,2007)。健康老龄化是指身心健康的老年人口比例和规模扩大的过程,不是终极目标,如何使老年人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力量才是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途径,强调的重点是人在进入老年之后,尽可能长久地保持在各方面,包括生理、心理、职能等方面好的状态。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的参与意识,包括延长退休时间或退休后继续参与社会,参与发展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和规模扩大的过程,强调老年群体和老年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在肌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和谐老龄化”更多是从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甚至老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老年人和老龄问题。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再到“和谐老龄化”的认识路线,使我们认识到其实人类真正需要的不单单是健康的、积极的或者是和谐的老龄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而老龄化问题的顺利解决正是成功老龄化的体现。

综上所述,“健康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和贡献,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成功老龄化。而和谐老龄化是为了迎合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而提出的概念,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更多是从个体或者群体的角度来理解老年人和老龄问题,但是“和谐老龄化”更多是从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甚至老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老年人和老龄问题。“和谐老龄化”要促进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老龄化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和成功老龄化的必经之路。

2 我国构建和谐老龄化的现实性、重要性、可行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老龄化更是从我国人口发展状况的需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需要提出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有中国特色的新思维、新概念。和谐老龄化社会重在构建,包括在构建和谐社会之中。我国的老龄化状况与其他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有很大不同,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起来有较大难度,具有严重性持久性特殊性的特点。构建全面和谐社会,构建和谐老龄化势在必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社会福利的日益改善,人类的平均寿命正日益延长。老年人既是和谐社会的受益者,也是和谐社会的维护者和建设者。21世纪我国显著的社会状态是人口老龄化严重:预计到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到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将达到20亿人,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这就意味着届时全球每5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中国老人,而中国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已是世人不争的事实(人民日报,2007)。这样老年人口占中国总人口数的1/4,如果和谐老龄化的建设搞不好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面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一些老年学专家和教授提出了关于”和谐老龄化“的命题,针对老年人自身及与其亲属、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做了一些研究,如人口老龄化引发的代际冲突及如何应对的探讨;“孝”这种道德资源在和谐老龄化构建中作用的强调;提倡老年大学以及开展老年文体活动在履行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中应不断努力研究、探讨和实践的建议;通过创建和谐社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老龄服务;提出营造和谐老龄化环境。以上对和谐老龄化的研究是针对如何处理好老年内部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探讨和研究,这为和谐老龄化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3 构建和谐的老龄化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构建和谐老龄化社会,一是各级领导要把实现和谐老龄化社会放在应有的位置,充分认识实现和谐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性;二是老年人或老年群体自身要为实现和谐老龄化社会而努力;三是调动全社会的参与。人口老龄化问题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构建和谐。

3.1 老年人自身的努力

家庭代际关系不和谐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代际之间有着不同的婚姻、家庭、敬老、生育、幸福等观念。老年人通过参与老年大学和老年文体活动,可以提高自我认识,进一步促进行动的自觉性。老年大学是老年人的学府,应对当前我国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老年大学应充分发挥教育老年人的功能,引导老年学员从思想认识到行为实践上增强融入社会、构建和谐的自觉性,这应是当前老年大学在履行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为适应形势发展,根据老年人独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积极开展广泛多样的老年文体活动,活动形式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群体的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也是建立和谐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内容。开办老年大学、开展老年文体活动都是为了使老年人融入社会、协调关系中,促进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关系的和谐正是和谐老龄化构建的重要内容。老年人自身观念的改变,需老年大学、老年文体活动中心等机构帮助和引导,是解决代际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关键所在,有利于进一步营造”和谐老龄化“的环境。

3.2 政府的角色定位

(1)服务提供。人到老年,生理能力的衰退,心理观念的改变,是我们研究和改进福利服务的出发点,这要求提供给他们更加周到细致、更人性化的服务。然而家庭养老方式的弱化,使社区成为了主要的养老场所,社区养老需要建立满足老年人生活居住和具备精神慰藉的福利服务设施,这需要国家、社会与企事业单位加以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充分加以重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对老年公寓、养老院等福利服务设施的投入,使尽可能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居;集聚社会力量,比如青年志愿者的加入,给老年人以心理引导和精神上的慰藉;社区也要动员当地各企事业单位的投资和建设,创建更高层次的老年福利服务设施。福利服务设施的建设需多方支持才能达到更好更优的效果。良好的福利服务设施,有利于老年人的生活安顿和心理健康,处理好老年人群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是“和谐老龄化”构建的有效途径。

(2)政策制定。计划生育政策是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是否应该停止实施或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我国是人口大国,计划生育政策一旦放松就会一发不可收拾,造成有限资源与人口剧增更加严重的社会矛盾。与其说停止计划生育政策,倒不如面对老龄化时代的现实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措施(如“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或适当地调整政策(适应老龄化趋势,政策稍倾向于老年群体),据《老年人权益法》维护好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处理好老龄化社会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关系,使老龄化社会结构与社会政策和谐并存。

(3)经济引导。未来老龄化加剧的社会状态,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会愈来愈重视老年人的需求,将加大在老年产业的投入。然而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适应并不像说的那么容易,其间必然存在矛盾,这不仅需要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还需要的国家政策支持和扶持(如因老年人购买能力的减弱,对老年产业进行税收优惠政策)。如借鉴日本针对老年人行走不变开发的“助走机”等老年产品以适应老年市场需求,鼓励商业者开发老年产品并针对老年购买和消费的特点对产品的提供者给予政策或税收优惠。政府需把老年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和老年产业开发纳入计划,加大改革以适应老龄化时代要求。经济发展与老龄化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但是如果经济发展不把当时的主要消费者老年人作为满足对象,必然影响经济的健康向前发展。中国现实经济还不发达的状况下,“边富边老”关怀老年、财富共享、和谐共生的重要主张也应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对策。不仅有利于经济与老龄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构建和谐老龄化的重要体现。

(4)养老保险迎合。基于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现实,有必要逐步将社会保障模式从当前的现收现付制转向自存自用的个人账户制,并从企业集团着手推进这一转轨进程。现收现付制将雇主和雇员缴费全部进入社会统筹基金,不设个人账户,由社会统筹基金统一支付养老金,不足部分由财政直接拨付。在人口老年化的压力下,令财政不堪重负,让在职者丧失信心。而个人账户强调个人贡献,由“个人账户”这个单一支柱承载个人养老负荷(如美国养老金储蓄计划),结合社会统筹,统账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既吸收了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又借鉴了个人账户模式的长处;既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险的社会互济、分散风险、保障性强的特点,又强调了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激励机制。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由现收现付制转变为中国独创的统账结合制度既符合我国的国情――老龄化的现实,也体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老龄化社会的迎合。

3.3 社会的支持

老龄化的到来给我国的传统“孝”文化带来了挑战,当今社会青年人在外忙于工作生活,不再是过去子女在父母膝下养老的状况,农村空巢家庭现象严重。由于自己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有“创意”的人还花钱去买“孝”,认为也算是尽孝了,但是这种行为只是寻求到了心理安慰,没有考虑会给社会道德和老年人心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它强调的是个人对家庭及社会的职责与义务而不是个人的权利,重视家庭的伦理道德,强调要尊老敬老,子女要把父母长辈视为自己终身尽孝的对象,赡养父母、遵从父母;如果不赡养父母,则是不孝,要受到道德或法律的惩罚。“孝”是发自内心的,不需要表面上的做作或演示,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真实的感情回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尊重过去与老人经验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谓是崇尚老年至上的文化,这也是老龄化社会与中国传统“孝”文化不可分割的和谐的表现。“孝道”不可丢,要把这一优秀的传统美德永远延续下去,老龄化与孝文化的结合,是构建和谐老龄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穆光宗.论“和谐老龄化”[J].老龄问题研究,2007,(5).

[2]赵淑英.对成功老龄化本质的理解[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3):331332.

[3]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J].人口研究,2002,26(6).

[4]赵华夏.和谐老龄化力倡孝道[N].第八届亚洲/大洋洲地区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大会年报.2008,(1).

老龄化社会问题篇9

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发达国家大多经过40多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社会。此时,这些国家已基本实现现代化,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相对落后,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同时,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组织、物质、制度等各方面的准备还不充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较薄弱。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压力。因此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冲击,要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时间紧迫,而且压力巨大。

人口老龄化还会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经济增长方面,人口老龄化使国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养老金、医疗费用和福利费用等消费基金不断增长,影响积累基金,特别是生产性基金的增长,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方面,老年消费群体的日益扩大,直接引起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和老年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的状况下,如何解决老人们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化的难题。

面临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严峻形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老龄意识和建设“老人强国”理念,增强紧迫感,切实负起责任,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应对,认真化解,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发展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发展,通过发展解决问题,反过来,通过不断解决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老龄社会,这是二十一世纪我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要切实从老龄社会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完善法律法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做好应对老龄社会的各项准备。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为适应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奠定物质基础。

2.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素质,减轻人口老龄化在劳动力方面的不利影响。要把发展老龄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和促进老龄产业发展。重视开拓老年消费市场,以满足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的需求。

3.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老年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对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承受能力。

三、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加快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强有力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家庭和个人广泛参与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格局。

1.建立健全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研究实行将大额的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的办法。建立和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大力发展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事业。鼓励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

2.大力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政府要在增加对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兴办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实行民办公助、公民合作、民建民营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等方式,保证养老服务机构正常运行,发挥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紧急救援、心理咨询等服务项目,形成为老服务网络体系,为居家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3.巩固和增强家庭养老功能。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传统的家庭养老仍是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要在全社会加强以感恩教育、责任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尊老、养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加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贯彻实施力度,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措施上鼓励儿女养老。积极创新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机制,推行协议养老制度,明确子女对老人的赡养责任;建立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政府补贴制度等,努力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四、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有强力的组织保证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口大量增加,老龄工作显得日益重要,老龄工作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老龄化社会问题篇1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社会治理 对策

当今世界人口老龄化严峻十分严峻。如何正确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亦已成为各国政府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社会治理的重视,党和政府已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改革处于攻坚区和深水区,社会管理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想巩固社会治理,其重心必须落于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和管理的能力上。

秣陵街道历史悠久且近年来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均十分迅速,可以说各发面的发展都极具当代中国发展特色,是国内城市化进程一个典型代表。所以,为了进一步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给国内社会治理带来的问题,并从创新社会治理视角找出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对策,本项目组选取了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为代表进行研究。

一、秣陵街道人口老龄化的形势特点及趋势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含义

人口老龄化指的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总人口中高龄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动态过程。主要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 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秣陵街道人口老龄化形势

1.政治形势

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目标,政府执政的核心理念是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与此同时,公平、正义、共享成为国家和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因此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和让人人享有社会保障成为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的政治承诺。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人知道“中国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的存在,而非常了解的人却只占调查对象的26.5%。事实上,67%的当地居民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仅仅是有所听闻但不了解。而74%的被调查者自己或者家中老人是已经参加了养老保险的,知道养老保险但不愿参加的仅有13.5%。而有43.5%接受调查者是对当地的养老和医保体系存在不满的。与此同时,对我国养老体系满意的人只占调查对象的12%,更多人只是觉得我国养老体系一般。

2.社会经济发展

全国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日益丰富,国民经济变革和内驱型经济增长模式需要更加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而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养老保险是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压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人们生活条件普遍获得持续改善,社会结构还在进行分化,社会流动速度加快,社会风险加速积累,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问题给社会保障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秣陵街道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的,而32%的人认为秣陵街道人口老龄化已提前到达高峰。故而现阶段秣陵街道人口老龄化体现的是“未富先老”的严峻形势。

3.历史文化传统

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少子高龄化、家庭亲情关系、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但据调查,现如今,在秣陵街道有43.5%的家庭老人和子女一起生活,老人住养老院的17.5%。可见,家庭养老在养老内容中依旧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同时,家庭养老中绝大部分老人年龄在75岁及以上。大部分受调查者认为自己在赡养老人方面面临诸多压力,其中绝大多数人认为主要压力来自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还有较多数人觉得自己的压力是来源于还要照顾子女精力不足以及经济状况收入不高。

(三)秣陵街道人口老龄化趋势

秣陵街道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且将与高龄化并驾齐驱。同时“未富先老”现象将在秣陵街道人口老龄化进程中更为明显且将严重阻碍秣陵街道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秣陵街道老年人口比重日益增加的今天,作为新形势下的社会治理将创新和治理的重点放在老龄人口上已经刻不容缓。

二、秣陵街道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治理现状

1.物质基础增强,医疗水平提升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养老水平也不断提升。城乡养老、医疗保险提前实现全覆盖,五大保险全部实现市级统筹。总体来说,虽然存在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当地的养老和医保体系依旧是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但96%的参与调查对象还是满意当地的养老和医保体系的。

2.政策措施渐显,社会关爱增多

“老有所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政府和社会齐抓共管。由于老龄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愈来愈大,秣陵街道的政府在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方面的确采取了一定措施且取得了一定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政府为老年人修建了文娱活动场所或锻炼健身设施,这一举措让绝大多数的市民感到满意。但46.5%的人觉得设施不够完善。同时,50%以上的问卷活动参与者表示秣陵街道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关心关怀老年人的现象逐渐增多。

(二)因素分析

1.人均寿命因素

卫生条件的改善、医疗技术的推广、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保健意识的增强, 大大降低了人类的死亡率, 使人类寿命普遍延长。而在人类寿命普遍延长的同时, 人们的生育行为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且这种变化在中国更为突出。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但即使全面二胎政策正式放开,在江苏近九成市民却不愿生。

2. 生育率因素

众所周知,推动中国生育率下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和项目的实施, 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物质生活、教育等水平的提高,都对生育率的下降发挥着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

3.年龄结构因素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长期实行以来,政府还在不断鼓励社会成员“晚婚晚育”,这一举措使得我国包括秣陵街道的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秣陵街道,近80%的受调查者认为是鼓励“晚婚晚育”使得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从而造成了“中国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

4.养老金因素

无论是养老金还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其他子系统或是项目,政府均在财政方面承担着被百姓认为是当然的责任。而随着近年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的一步步扩大,政府承担的财政压力也愈来愈大。尤其随着近年来我国包括秣陵街道在内,老年人口占社会人口的比重逐渐上升,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政府承担的养老金压力也更大,给政府财政带来了严重负担。

三、秣陵街道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要缓解秣陵街道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就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即始终坚持政府的主体地位,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努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等。在这其中尤其要注意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发展。基于创新社会治理视角,关于秣陵街道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动政策公开透明

中国现代化进程也是民主化进程,没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也不会有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社会治理要求政府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积极稳妥有序地发展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这一方面,尤其要落实人民对社会保障应当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延长退休年龄

延长退休年龄已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并且该措施也已被提到政府议事日程上去。但我们需要避免这样一个误区:延长退休年龄的主要原因是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而非为了弥补养老金的缺口,不能本末倒置。因而,为了跳出这个误区,我们要审慎决策,对于这个政策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步骤。首先先女后男、小步渐进、男女同龄;其次,应该建立政策宣传和引导机制;接着,我们应当将延长退休年龄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最后,针对不同地区、性别、行业细化延长退休年龄的方案,不能实行一刀切。

(三)建立长效的志愿者服务体系

创新社会治理要求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秣陵街道老年人口中高龄化程度明显,高龄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需要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照顾和照料,由此对照护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老龄化社会中本身劳动力资源不足,特别是对于养老服务体系的中的服务人员更是缺乏。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一供需矛盾:首先是建立“一帮一”老年志愿服务队伍;其次是建立针对老年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最后是建立专门社工服务团队。

(四)开启新型养老模式――“抱团养老”

由于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养儿防老的思想深入人心。但最近由于新观念“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等的影响,很多老年人,尤其是知青,开始了另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即抱团养老。抱团养老有小圈子抱团和大群体互助。小圈子抱团是指由四人及以上的老人组成集体户,在遭遇健康意外问题时大家一起照顾,重病就送去医院。而大群体互助则是指由多个抱团的小圈子组成的“大群体”共同养老。在当今中国,“抱团养老”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创新型养老方式,从中能让中老年人体验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卢霞,张恒,陈兴源.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