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复垦监理规划十篇

时间:2023-10-12 17:35:23

土地复垦监理规划

土地复垦监理规划篇1

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证土地复垦的有效实施,根据《土地复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土地复垦应当综合考虑复垦后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生产建设活动造成耕地损毁的,能够复垦为耕地的,应当优先复垦为耕地。

第三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明确专门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土地复垦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城乡规划、铁路、交通、水利、环保、农业、林业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和行业指导监督。

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土地复垦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第四条 除条例第六条规定外,开展土地复垦调查评价、编制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确定土地复垦工程建设和造价、实施土地复垦工程质量控制、进行土地复垦评价等活动,也应当遵守有关国家标准和土地管理行业标准。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补充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复垦工程建设和造价等标准。

第五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土地复垦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对土地复垦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收集、汇总、分析和本行政区域内土地损毁、土地复垦等数据信息。

第二章 生产建设活动损毁土地的复垦

第六条 属于条例第十条规定的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在办理建设用地申请或者采矿权申请手续时,依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的要求,组织编制土地复垦方案,随有关报批材料报送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查。

具体承担相应建设用地审查和采矿权审批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对土地复垦义务人报送的土地复垦方案进行审查。

第七条 条例施行前已经办理建设用地手续或者领取采矿许可证,条例施行后继续从事生产建设活动造成土地损毁的,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一年内完成土地复垦方案的补充编制工作,报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查。

第八条 土地复垦方案分为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和土地复垦方案报告表。

依法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建设用地的建设项目,以及由省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批登记的采矿项目,应当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其他项目可以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报告表。

第九条 生产建设周期长、需要分阶段实施土地复垦的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应当包含阶段土地复垦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跨县(市、区)域的生产建设项目,应当在土地复垦方案中附具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土地复垦实施方案。

阶段土地复垦计划和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土地复垦实施方案应当明确土地复垦的目标、任务、位置、主要措施、投资概算、工程规划设计等。

第十条 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受理土地复垦方案审查申请后,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根据论证所需专业知识结构,从土地复垦专家库中选取专家。专家与土地复垦方案申请人或者申请项目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要求回避。土地复垦方案申请人也可以向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专家回避。

土地复垦方案申请人或者相关利害关系人可以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向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查询专家意见。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法提供查询结果。

第十一条 土地复垦方案经专家论证通过后,由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最终审查。符合下列条件的,方可通过审查:

(一)土地利用现状明确;

(二)损毁土地的分析预测科学;

(三)土地复垦目标、任务和利用方向合理,措施可行;

(四)土地复垦费用测算合理,预存与使用计划清晰并符合本办法规定要求;

(五)土地复垦计划安排科学、保障措施可行;

(六)土地复垦方案已经征求意见并采纳合理建议。

第十二条 土地复垦方案通过审查的,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向土地复垦义务人出具土地复垦方案审查意见书。土地复垦方案审查意见书应当包含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有关内容。

土地复垦方案未通过审查的,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书面告知土地复垦义务人补正。逾期不补正的,不予办理建设用地或者采矿审批相关手续。

第十三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因生产建设项目的用地位置、规模等发生变化,或者采矿项目发生扩大变更矿区范围等重大内容变化的,应当在三个月内对原土地复垦方案进行修改,报原审查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查。

第十四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不按照本办法第七条、第十三条规定补充编制或者修改土地复垦方案的,依照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处理。

第十五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在实施土地复垦工程前,应当依据审查通过的土地复垦方案进行土地复垦规划设计,将土地复垦方案和土地复垦规划设计一并报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按照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要求,与损毁土地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双方约定的银行建立土地复垦费用专门账户,按照土地复垦方案确定的资金数额,在土地复垦费用专门账户中足额预存土地复垦费用。

预存的土地复垦费用遵循土地复垦义务人所有,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使用的原则。

第十七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与损毁土地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银行共同签订土地复垦费用使用监管协议,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原则明确土地复垦费用预存和使用的时间、数额、程序、条件和违约责任等。

土地复垦费用使用监管协议对当事人具有法律效力。

第十八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在项目动工前一个月内预存土地复垦费用。

土地复垦义务人按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补充编制土地复垦方案的,应当在土地复垦方案通过审查后一个月内预存土地复垦费用。

土地复垦义务人按照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修改土地复垦方案后,已经预存的土地复垦费用不足的,应当在土地复垦方案通过审查后一个月内补齐差额费用。

第十九条 土地复垦费用预存实行一次性预存和分期预存两种方式。

生产建设周期在三年以下的项目,应当一次性全额预存土地复垦费用。

生产建设周期在三年以上的项目,可以分期预存土地复垦费用,但第一次预存的数额不得少于土地复垦费用总金额的百分之二十。余额按照土地复垦方案确定的土地复垦费用预存计划预存,在生产建设活动结束前一年预存完毕。

第二十条 条例实施前,采矿生产项目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缴存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中已经包含了土地复垦费用的,土地复垦义务人可以向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属实的,可以不再预存相应数额的土地复垦费用。

第二十一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按照土地复垦方案确定的工作计划和土地复垦费用使用计划,向损毁土地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出具土地复垦费用支取通知书。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七日内出具土地复垦费用支取通知书。

土地复垦义务人凭土地复垦费用支取通知书,从土地复垦费用专门账户中支取土地复垦费用,专项用于土地复垦。

第二十二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按照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于每年4月31日前向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当年土地复垦义务履行情况,包括下列内容:

(一)年度土地损毁情况,包括土地损毁方式、地类、位置、权属、面积、程度等;

(二)年度土地复垦费用预存、使用和管理等情况;

(三)年度土地复垦实施情况,包括复垦地类、位置、面积、权属、主要复垦措施、工程量等;

(四)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年度报告内容。

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土地复垦义务人报告事项履行情况的监督核实,并可以根据情况将土地复垦义务履行情况年度报告在门户网站上公开。

第二十三条 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土地复垦义务人使用土地复垦费用的监督管理,发现有不按照规定使用土地复垦费用的,可以按照土地复垦费用使用监管协议的约定依法追究土地复垦义务人的违约责任。

第二十四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在生产建设活动中应当遵循保护、预防和控制为主,生产建设与复垦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下列预防控制措施:

(一)对可能被损毁的耕地、林地、草地等,应当进行表土剥离,分层存放,分层回填,优先用于复垦土地的土壤改良。表土剥离厚度应当依据相关技术标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表土剥离应当在生产工艺和施工建设前进行或者同步进行;

(二)露天采矿、烧制砖瓦、挖沙取土、采石,修建铁路、公路、水利工程等,应当合理确定取土的位置、范围、深度和堆放的位置、高度等;

(三)地下采矿或者疏干抽排地下水等施工,对易造成地面塌陷或者地面沉降等特殊地段应当采取充填、设置保护支柱等工程技术方法以及限制、禁止开采地下水等措施;

(四)禁止不按照规定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粉灰、废油等。

第二十五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对生产建设活动损毁土地的规模、程度和复垦过程中土地复垦工程质量、土地复垦效果等实施全程控制,并对验收合格后的复垦土地采取管护措施,保证土地复垦效果。

第二十六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依法转让采矿权或者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复垦义务同时转移。但原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完成的土地复垦义务未履行完成的除外。

原土地复垦义务人已经预存的土地复垦费用以及未履行完成的土地复垦义务,由原土地复垦义务人与新的土地复垦义务人在转让合同中约定。

新的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重新与损毁土地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银行签订土地复垦费用使用监管协议。

第三章 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复垦

第二十七条 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调查评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损毁土地现状调查,包括地类、位置、面积、权属、损毁类型、损毁特征、损毁原因、损毁时间、污染情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

(二)损毁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包括损毁程度、复垦潜力、利用方向及生态环境影响等;

(三)土地复垦效益分析,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等效益。

第二十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土地,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认定为历史遗留损毁土地:

(一)土地复垦义务人灭失的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土地;

(二)《土地复垦规定》实施以前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土地。

第二十九条 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将历史遗留损毁土地认定结果予以公告,公告期间不少于三十日。土地复垦义务人对认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复核。

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做出答复。土地复垦义务人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裁定。

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做出的认定结果不符合规定的,可以责令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重新认定。

第三十条 土地复垦专项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土地复垦潜力分析;

(二)土地复垦的原则、目标、任务和计划安排;

(三)土地复垦重点区域和复垦土地利用方向;

(四)土地复垦项目的划定,复垦土地的利用布局和工程布局;

(五)土地复垦资金的测算,资金筹措方式和资金安排;

(六)预期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效益;

(七)土地复垦的实施保障措施。

土地复垦专项规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纳入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复垦专项规划的修改应当按照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土地复垦专项规划制定土地复垦年度计划,分年度、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第三十二条 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复垦资金来源包括下列资金:

(一)土地复垦费;

(二)耕地开垦费;

(三)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四)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

(五)可以用于土地复垦的耕地占用税地方留成部分;

(六)其他可以用于土地复垦的资金。

第四章 土地复垦验收

第三十三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完成土地复垦任务后,应当组织自查,向项目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验收书面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验收调查报告及相关图件;

(二)规划设计执行报告;

(三)质量评估报告;

(四)检测等其他报告。

第三十四条 生产建设周期五年以上的项目,土地复垦义务人可以分阶段提出验收申请,负责组织验收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行分级验收。

阶段验收由项目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总体验收由审查通过土地复垦方案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或者委托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

第三十五条 负责组织验收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组织邀请有关专家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依据土地复垦方案、阶段土地复垦计划,对下列内容进行验收:

(一)土地复垦计划目标与任务完成情况;

(二)规划设计执行情况;

(三)复垦工程质量和耕地质量等级;

(四)土地权属管理、档案资料管理情况;

(五)工程管护措施。

第三十六条 土地复垦阶段验收和总体验收形成初步验收结果后,负责组织验收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项目所在地公告,听取相关权利人的意见。公告时间不少于三十日。

相关土地权利人对验收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公告期内向负责组织验收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书面提出。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会同同级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核查,形成核查结论反馈相关土地权利人。异议情况属实的,还应当向土地复垦义务人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第三十七条 土地复垦工程经阶段验收或者总体验收合格的,负责验收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出具阶段或者总体验收合格确认书。验收合格确认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土地复垦工程概况;

(二)损毁土地情况;

(三)土地复垦完成情况;

(四)土地复垦中存在的问题和整改建议、处理意见;

(五)验收结论。

第三十八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在申请新的建设用地、申请新的采矿许可证或者申请采矿许可证延续、变更、注销时,应当一并提供按照本办法规定到期完工土地复垦项目的验收合格确认书或者土地复垦费缴费凭据。未提供相关材料的,按照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通过审查和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九条 政府投资的土地复垦项目竣工后,由负责组织实施土地复垦项目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初步验收,验收程序和要求除依照本办法规定外,按照资金来源渠道及相应的项目管理办法执行。

初步验收完成后,依照条例第三十条规定进行最终验收,并依照本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出具验收合格确认书。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代复垦的项目竣工后,依照本条规定进行验收。

第四十条 土地权利人自行复垦或者社会投资进行复垦的土地复垦项目竣工后,由项目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验收,验收程序和要求依照本办法规定执行。

第五章 土地复垦激励措施

第四十一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将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耕地、林地、牧草地等农用地复垦恢复为原用途的,可以依照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凭验收合格确认书向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出具退还耕地占用税意见的申请。

经审核属实的,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十五日内向土地复垦义务人出具意见。土地复垦义务人凭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出具的意见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退还耕地占用税手续。

第四十二条 由社会投资将历史遗留损毁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为耕地的,除依照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办理外,对属于将非耕地复垦为耕地的,经验收合格并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复核同意后,可以作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补充耕地指标,市、县政府可以出资购买指标。

第四十三条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投资将历史遗留损毁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的,经验收合格并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复核同意后,依照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可以作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补充耕地指标。但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复垦的耕地除外。

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复垦后应当交给农民集体使用。

第六章 土地复垦监督管理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年度检查、专项核查、例行稽查、在线监管等形式,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复垦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当事人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相关的文件、资料和电子数据;

(二)要求被检查当事人就土地复垦有关问题做出说明;

(三)进入土地复垦现场进行勘查;

(四)责令被检查当事人停止违反条例的行为。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门户网站上及时向社会公开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复垦管理规定、技术标准、土地复垦规划、土地复垦项目安排计划以及土地复垦方案审查结果、土地复垦工程验收结果等重大事项。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国土资源主干网等按年度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损毁情况、土地复垦工作开展情况等逐级上报。

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落实土地复垦法律法规情况、土地复垦义务履行情况、土地复垦效果等进行绩效评价。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土地复垦档案实行专门管理,将土地复垦方案、土地复垦资金使用监管协议、土地复垦验收有关材料和土地复垦项目计划书、土地复垦实施情况报告等资料和电子数据进行档案存储与管理。

第四十八条 复垦后的土地权属和用途发生变更的,应当依法办理土地登记相关手续。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条例第三十六条第六项规定的其他、、行为,包括下列行为:

(一)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土地复垦义务人出具土地复垦费用支取通知书,或者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土地复垦义务人无正当理由未在规定期限内出具土地复垦费用支取通知书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人出具退还耕地占用税的意见,或者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人无正当理由未在规定期限内出具退还耕地占用税的意见的;

(三)其他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五十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未按照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将土地复垦方案、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报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处罚。

第五十一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未按照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预存土地复垦费用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处罚。

第五十二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未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开展土地复垦质量控制和采取管护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处罚。

第八章 附 则

土地复垦监理规划篇2

土地复垦作为统筹生产建设活动和土地资源保护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保护和补充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历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1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施行了《土地复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一步明晰和强化了政府和土地复垦义务人的义务和责任,提出了监管要求,明确了资金来源。国土资源部也及时了贯彻实施的通知,对《条例》开展了系列培训和宣传。但从实际工作来看,土地复垦义务和责任仍未能全面落实,监督管理工作尚未能全面开展。如何及时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有效落实近期中央领导同志对于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尽早实现“快还旧账,不欠新账”的管理目标,是摆在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切实把土地复垦工作摆到重要议程上来

长期以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采矿、燃煤发电、修建基础设施等生产建设活动对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较大,并损毁了大量土地。目前,国内损毁土地复垦率约为25%,而发达国家的土地复垦率已达70%至80%。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国内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共损毁土地1.3亿多亩,其中,生产建设活动损毁1.1亿多亩,自然灾害损毁2000多万亩。已复垦面积为3000多万亩,还有1亿多亩尚未得到复垦,其中60%是耕地或其他农用地。另外,在一些土地损毁严重的地区,部分农民群众陷入“无地可种、无水可用”的困境。以山东济宁为例,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因采煤塌陷土地累计约40万亩,导致40万农民无地可种,且目前每年还要新增上千亩塌陷地。据预测,如果能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整治,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草则草,宜建则建”的原则,对所有损毁土地进行复垦,至少可为国家增加6000多万亩耕地、3000多万亩其他农用地和1000多万亩建设用地,既加强了土地被损毁区的生态治理,又为这些地区的农民提供了新的生活保障。可见,加强土地复垦工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根据调研和实际工作中了解的情况,目前一些地方的土地复垦工作处于政府及管理部门领导不够重视、管理队伍尚未健全、工作经费难以落实、基层部门缺少动力、监督管理缺乏实招的状态。开展了复垦工作的地方,也出现部分生产建设单位“重权证用地申报,轻复垦义务落实”、管理部门“重复垦方案审查,轻监督检查验收”、地方政府“重用地指标获得,轻复垦质量实效”等现象。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对不认真履行责任的土地复垦义务人而言,利润最大化导致责任履行程度最低,在缺少有效监管措施时,降低复垦质量标准或逃避复垦义务现象将会时有发生。从近两年贵州、广西、湖北等省区开展的复垦方案实施摸底检查情况看,仅有30%左右的生产建设单位实施了部分复垦工程,且复垦质量和效果均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从前阶段管理部门对山西等10个省份调研情况看,目前各地新建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率可达100%,正在开工或生产的项目需要补报方案的却仅为10%左右。究其原因,新建项目土地复垦方案是申请建设用地和采矿权必备报件之一,而已获得权证或用地的义务人因行政管理上没有年检或供地方面的限制,补报方案未受到重视。其次,对部分地方政府及管理部门而言,生产建设活动往往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可观的财政收入,而土地资源的损毁在短期效益的比较下显得微不足道,土地复垦工作没能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的必要重视。个别地方政府及管理部门只关注指标问题,不重视复垦质量实效。一些地方管理部门重复垦方案审查,轻监督检查和验收,从管理部门做的函调结果看,全国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验收工作基本处于未开展状态。一些地方管理部门日常管理任务较重、人员又少,新增复垦监管工作头绪多,在没有队伍和经费情况下,复垦工作难以全面推进。国家要求“十二五”时期完成“旧账”复垦率提高到35%和“新账”复垦率达到100%的任务,地方政府及管理部门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责任权利放下去,服务监管抓起来

土地复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方利益,需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土地复垦义务人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当前,应进一步梳理、完善和细化《条例》中明确的相关制度,构建约束和监督机制;同时充分借鉴农村土地整治管理模式,建立共同责任机制,构建“分级负责、层级管理、部门联动、群众参与、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加大队伍建设,有序推动土地复垦。

深化《条例》宣传,强化土地复垦意识

任何一部法律法规的推行,都需要一个逐步的社会认知过程。未来应围绕《条例》及陆续出台的相关配套政策,继续加大宣传贯彻活动。一是抓好培训。重点针对土地复垦义务人和地方管理部门,开展分行政区域(复垦任务重的省市等)、生产建设类型(煤矿、金属矿、公路、南水北调工程等)、专题(验收、信息报备等)等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班。二是发行宣传读物。编辑土地复垦科普读物等,制作宣传片及挂图等扩大《条例》及土地复垦知识的普及。三是加大媒体宣传。组织撰写各类文章,肯定成绩和指出不足,将复垦推动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在主流媒体进行报道。

完善制度设计,规范土地复垦行为

围绕《条例》提出的建立方案论证审查与备案、动态监测、质量控制、绩效评价、监督检查、报告、项目管理、资金保障、验收、后评价、代复垦、公告、信息、档案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积极完善土地复垦法规政策体系,并尽快制定出台《条例》的配套政策文件。同时,应当加大对土地复垦重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开展如矿业用地、生产建设单位临时使用土地等涉及土地复垦方面的政策研究,规范土地复垦行为。

巩固工作基础,落实土地复垦责任

土地复垦方案作为管理部门规范和约束生产建设活动损毁土地复垦行为的管理抓手,应强调其编制成果的实用和可行性。在开展论证审查工作时,应充分听取地方管理部门和公众意见,必要时可采取现场论证方式,专家的选择应涵盖土地管理、矿产资源(或能源、交通、水利等)、工程、造价等专业领域,对于生产建设活动周期长的,应强调阶段及年度土地复垦实施计划的可操作实效。同时,应积极谋划和推进重点矿区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重大工程的启动与实施,优先复垦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被损毁的土地,并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提升和完善现有土地复垦咨询论证信息系统的兼容性,及时更新土地复垦义务人基本信息和批复方案的变更内容,定时分析和汇交辅助监管信息,为落实土地复垦责任夯实基础。

构建约束监督机制,推动土地复垦管理

在制度设计保障下,应筹划并构建完整、统一的土地复垦共同责任机制。一是建立与建设用地审查和采矿权审批相结合的土地复垦约束机制。将土地复垦方案及阶段与年度实施计划、年度任务完成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报告等作为建设用地登记发证或采矿许可证年检的必备要件;土地复垦阶段和总体验收、考核评价不合格的生产建设单位,要求限期整改,整改仍不符合要求的取消用地资格或吊销采矿许可证。二是构建“分级负责、层级管理”的土地复垦监管机制。建立“县—市—省—部”四级土地复垦监管体系,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责任机制,在全国选择有代表性的生产建设单位作为监管联系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并充分利用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和综合监管平台,运用年度考核、例行检查和重点督查相结合的监管手段,使监管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信息化,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三是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土地复垦相关权益人应全程参与规划、计划、实施、验收和管护等各个阶段的工作。推行信息公开、群众监督制度,重要信息要及时,设立群众监督员,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四是建立奖惩机制,依据《条例》明确的法律责任,敦促有关部门加大对政府、部门、土地复垦义务人等的法律问责,探索建立土地复垦激励机制及信用机制等,推动土地复垦管理。

创新科技标准,保障土地复垦效果

《条例》对土地复垦技术标准与科学研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针对当前土地复垦技术研发、应用相对较为零散,亟待集成、推广现状,在已实施的《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基础上,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土地复垦质量标准”、“土地复垦调查评价标准”、“土地复垦工程建设标准”、“土地复垦估(概)算标准”和“土地复垦验收规程”等技术标准。同时,重点针对土地复垦的技术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科技研究。通过制定、完善技术标准,构建土地复垦技术标准体系,规范土地复垦义务人和政府实施的复垦行为,保障土地复垦效果。

土地复垦监理规划篇3

第二条  凡在我省行政区域内因从事开采矿产资源、烧制砖瓦、燃煤发电、冶金排渣等生产建设活动,造成土地破坏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执行《土地复垦规定》和本办法。

第三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复垦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其具体职责是:

(一)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复垦规划、年度计划草案,组织实施土地复垦计划;

(二)会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制定复垦标准、组织验收复垦的土地;

(三)确认复垦后的土地权属、用途;

(四)监督检查土地复垦工作。

第四条  因下列活动造成土地破坏的,均属复垦范围:

(一)采矿、挖沙、取土直接破坏土地的;

(二)地下采矿引起地面塌陷的;

(三)工矿企业倾倒废弃物压占土地的;

(四)工厂生产排放废弃物污染土地的;

(五)建筑工程致使土地沙化、盐渍化、水土流失的;

(六)其他生产、建设活动破坏土地应当复垦的。

报废的铁路、公路、矿场、水利工程等废弃的土地也属复垦范围。

第五条  土地复垦实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

破坏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出资,由被破坏土地的一方进行复垦,或者由土地管理部门组织有复垦能力的其他单位和个人承包复垦。

第六条  复垦后的土地应交还原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单位使用;原土地权属单位不用的,复垦单位和个人可以优先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也可以申请使用或者承包使用,但均应依法履行手续。

第七条  土地复垦费用,由破坏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承担。

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复垦废弃土地,可以利用政府建立的农业发展基金,向银行贷款,或者采取集资方式筹集复垦费用。对复垦后的土地实行有偿划拨。

第八条  破坏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遭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支付地面附着物的损失补偿费。补偿标准按照《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暂行办法》第十七条第(四)项、第(五)项的规定执行。

第九条  对执行《土地复垦规定》和本办法成绩显著的,由人民政府给予表扬或者奖励。

第十条  违反《土地复垦规定》和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依照《土地复垦规定》给予处罚。

土地复垦监理规划篇4

为保护耕地,河南省许昌关闭了市辖区内所有粘土砖瓦窑厂,其意义不亚于进行一场“剪辫子”革命。中国老百姓习惯了几千年的“秦砖汉瓦”一下子被取消、禁止了,从习惯上说难以接受和理解,这就有赖于土地管理部门严格而细致的工作。

要坚定关闭实心粘土砖瓦窑厂目标不动摇。对非法占用耕地的窑厂, 要坚决予以关闭。

――河南省省长李成玉谈粘土砖瓦窑厂整治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总面积4996平方公里,总人口445万人。全市地势以平原为主,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具有发展农业的优厚自然条件。但全市人均耕地略低于全国人均耕地水平,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负载量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许昌市耕地减少的情况日益突出。2001年,全市共有耕地5277162.2亩,人均1.27亩, 2006年土地详查变更数据显示,耕地面积仅为5178585.3亩,人均耕地1.21亩。其中,仅粘土砖瓦窑场占地就达17840.26亩,全市农村星罗棋布地散立着509座工艺落后、吃土严重的砖瓦窑。

粘土实心砖素有“秦砖汉瓦”之称,历史悠久。近年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加速,建筑材料需求量不断增加,粘土砖瓦窑厂在可耕的良田上大量取土烧砖,给耕地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害,被挖走的土层都是经过几百上千年形成的,被挖过的土地已经很难再用于耕作,年复一年的挖田烧砖,上万亩农田被占被毁,原本平坦的耕地,变得支离破碎,坑凹不平,面目全非。取土还严重破坏农业灌溉水系,一处取土往往四周皆受损害。这对耕地保有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使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日趋严重。

此外,粘土砖瓦窑厂往往生产设备简单,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能源浪费严重;粘土砖瓦窑厂生产排出的有害气体及粉尘,严重污染大气,影响生态环境,导致周围农作物产量减少,品质下降,给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带来很大危害。但由于粘土实心砖成本低廉,群众乐于接受。在利益的驱使下,粘土砖瓦窑厂又有蔓延之势,治理整顿已势在必行。

“关”是整治工作的基础

2005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治理整顿粘土砖瓦窑厂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通知》,明确要求许昌市自2007年12月31日起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按照省政府的要求,许昌市人民政府以保护、复垦、管理土地资源为整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规划统领保护,以关闭落实复垦,使复垦长效利用,让利用促进监督,确保全市粘土砖瓦窑顺利全部关闭。并在许昌市治理整顿粘土砖瓦窑厂的工作方案中提出,2006年关闭粘土砖瓦窑204座,2007年拆除305座。

根据许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许昌市国土资源局编制了关闭砖瓦窑的专项规划,确定了砖瓦窑业整治的基本原则是:平原地区限制砖瓦窑发展,不得再批准新建、改建、扩建粘土实心砖生产线,坚决关闭毁田、毁堤、毁林的砖瓦企业,坚决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小土窑、小立窑;对城市规划区、国道、省道和主要航道可视范围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特殊保护区域范围内的砖瓦企业,要制定专项计划,尽快实施关闭。

整治砖瓦窑的目标任重而道远,第一步的工作是要保证粘土砖瓦窑“关得了”。许昌市政府在整治工作中把过去由国土部门一家单打独斗上升为政府行为,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国土、环保、建设、公安、电力等12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治理整顿粘土砖瓦窑厂领导组。分批逐次,按计划许昌市域内的粘土砖瓦窑厂。对未经批准占用基本农田和耕地、破坏耕地、严重浪费土地以及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砖瓦窑厂,不但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关闭,并对有关责任人追究责任。其中,2006年,襄城县关闭31座粘土砖瓦窑,禹州市21座,长葛市10座,许昌县11座,鄢陵县7座; 2007年,襄城县关闭82座,禹州市34座,长葛市33座,许昌县37座,鄢陵县36座,圆满完成了制定的关闭计划。

在关闭粘土砖瓦窑的同时,许昌市还停止审批新建、扩建和移址再建等各种砖瓦窑场建设用地手续,严控土地使用证、采矿许可证的发放。从源头上堵住砖瓦窑新增现象,使粘土砖瓦窑场只能减少不能增加,防止耕地被乱占滥用。

一关了之远不够,复垦才是整治的重点

砖瓦窑关了,但土地不能就这么闲着,合理利用砖瓦窑脚下的土地,成为整治工作一项重要的内容。只有把复垦工作做到位,关闭粘土砖瓦窑厂工作才能见到实效,才能让群众得到实惠。所以,要把关闭与土地复垦工作交叉进行,环环相扣。为此,许昌市提出了“向荒废窑场要耕地,向荒沟荒坡要土地”的开发战略,开始了长期不懈的保护生命线的战斗。

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依据省政府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许昌市制定《许昌市粘土砖瓦窑厂复垦工作方案》。并明确规定,全市关闭拆除的509座粘土砖瓦窑厂的复垦标准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程》的要求,要彻底拆除窑厂窑体和全部建筑物,恢复地貌,地块平整,达成耕种条件,耕作层厚度达到45cm以上。

在确保复垦土地能够得以充分利用的要求下,许昌市国土资源局本着复垦土地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渔则渔,以及社会、经济、生态三兼顾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提高复垦利用率。许昌砖瓦窑待复垦地的类型,基本属烧制砖瓦等工程完毕后留下的挖损地,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质条件、气候和土地利用结构,在土源丰富的市域内,主要复垦为以耕地为主的农用地。

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成果,许昌市农用地的自然等为八到十五等,利用等为五到十二等,经济等为四到九等,而河南省的自然等为五到十六等,利用等为三到十三等,经济等为二到九等,从中可以看出,许昌市的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均在河南省的中上水平。农用地分等是根据构成土地质量相对稳定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价,并划分等别。其中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反映农用地自然因素组合的差异,是农用地分等的基础;农用地利用等集中反映农用地的物质产出,主要是农产品质量;农用地综合等别侧重于反映农用地因潜在的自然质量、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的不同,而导致农用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异,重点考虑农用地的产出效益。对砖瓦窑用地复垦仅仅是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手段,并不是土地利用的目的,而土地利用的目的在于提高复垦后土地的利用效益。

由于砖瓦窑土地复垦后将很难达到原来的土地质量水平,自然等将低于原来的等别,而许昌市位于平原地区,光温水热条件较好,农田一年两熟,上茬为冬小麦,下茬为夏玉米,通过提高复垦土地的利用等指数,可以提高经济等。但显然,复垦后的经济效益远远低于烧制粘土砖时,但从耕地保护的长远角度看,必须进行土地的复垦,并加强对复垦后的土地利用技术在培育地力、种子选择等方面的管理,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生产潜力,保护耕地的长效利用。

由于按照现行的土地复垦整理政策规定,粘土砖瓦窑厂用地立项争取复垦整理项目,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与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相衔接,不符合者则不予批准立项。而现实的情况是,砖瓦窑厂取土用地多是耕地,甚至是基本农田,明显与规划不相符。许昌市政府从实际出发,调整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按照“谁破坏、谁复垦,谁复垦、谁受益”的原则,坚持关闭拆除和土地复垦同步进行,拆除一座窑,复垦一片地,彻底破灭窑厂主重新生产的幻想。

许昌市对2006年、2007年关闭拆除的509座总占地面积为29478亩的土地进行复垦。其中,列入市级土地整理项目的109座,包括:禹州市37座、长葛市17座、许昌县12座、鄢陵县16座、襄城县27座;列入县级土地整理项目的47座,包括:禹州市13座、长葛市17座、许昌县12座、襄城县5座;有25座粘土砖瓦窑改为新型墙体材料,包括:禹州市7座、许昌县7座、襄城县11座;另外,还有328座没有列入市、县两级土地整理项目的,包括:禹州市91座、长葛市26座、许昌县33座、鄢陵县42座、襄城县133座、魏都区3座。

目前,应复垦的484座粘土砖瓦窑厂已全部复垦到位,共复垦粘土砖瓦窑厂占地25095亩,地形地貌得以恢复,耕层得以改良。

有堵有疏,推广新型材料方能根本解忧

落实砖瓦窑复垦成果,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关闭、复垦的不断发展,许昌市已经进入拆除促进监察、监察巩固拆除的发展阶段。目前出现了一些砖瓦窑厂死灰复燃和假借新型墙体材料名义生产粘土砖的情况。从当前客观实际来看,对砖瓦窑的执法监督迫在眉睫,任务艰巨,在关闭粘土砖瓦窑后切实加强土地执法工作力度,许昌市的做法是齐头并进,综合治理。

《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七条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土地执法监察中有权采取八项措施,并赋予了土地管理部门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中享有调查权、检查权、责令停工权和制止权。许昌市国土资源局依照法律法规,围绕砖瓦窑执法难点问题进行大量的探索工作,始终保持着对土地违法严肃查处的高压态势。坚持“铁腕执法”,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纪律来开展执法监察工作。对个别粘土砖瓦窑厂新建、复建等死灰复燃和利用小吊丝窑、地沟窑、围窑等违规烧制剩余砖坯等行为露头就打,通过办好案、办铁案、办有影响的案子,维护土地执法权威。

同时,许昌市人民政府对已关闭的509家粘土砖瓦窑厂和新型墙体材料厂实施监管,增加国土资源的动态巡查频率,切实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经检查发现,襄城县颖阳镇刘侯等村零零散散出现一些死灰复燃的粘土砖瓦窑厂,许昌市基层执法人员在到达现场后,检查已关闭的粘土砖瓦窑厂,发现确实有动工、掺土、用土制砖坯现象,责令其停止生产砖坯,筛出土质,听候处理,并锁住砖机,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并实施行政处罚等强硬措施进行关闭。

此外,许昌市政府还要求实施监管的基层人员熟悉和掌握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大力宣传讲解禁止使用粘土制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整治工作氛围。

土地复垦监理规划篇5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县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作,向会议作以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中心环节是项目的实施管理,加强项目实施管理是确保项目成功的关键。去年以来,我县实施的土地复垦项目有2个,一是国家投资**县土地复垦示范项目,建设规模390公顷,总投资2690万元,第一批项目资金1133万元;二是省级投资**县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建设规模170公顷,总投资331万元。为了实施好这些项目,我们制定出台了《国家投资甘肃**县土地复垦示范项目实施管理方案》,从建立项目组织机构、搞好项目宣传、进行勘查设计、进行招投标等21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严格按照项目实行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合同制、竣工验收制“五制”要求,明确目标责任,规范运作程序,落实各项制度,确保工程质量。严格管理项目资金,坚决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实行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不截留、不挤占挪用;坚持按照规定的开支范围支出,力争不突破投资总额;坚持严把资金流转渠道,层层设立转帐,实行一支笔审批;坚持项目资金决算制度,严格资金审计,确保项目资金落到实处。在项目实施管理中,我们主要抓了6个关键环节:

一、搞好动员,把好“宣传关”

土地开发整理最终受益的是农村、农民,是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但由于涉及村组、村民多,施工场面大,施工周期长,农民虽然盼望着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增加耕地面积,但又顾及眼前利益,往往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全大局,这样,项目建设前的宣传发动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始终把项目区群众思想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工作开展之前,首先想到的是群众思想如何做,而不是工作急着如何干。只有群众的思想“通”了,工作的路子就“活”了。于是,我们采取召开群众会、动员会的形式面对面地宣传有关政策,讲解国土知识,分析县情、村情,有针对性地排除群众思想疑虑,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支持土地开发复垦工作,按期搬迁,并将其作为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民心工程,积极投身到土地开发复垦工作的行列。

二、严密组织,把好“招投标关”

由于我县土地复垦示范项目申报审批时间长,项目区环境变化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为了便于施工建设,我们聘请庆阳市水利勘测规划设计院和庆阳市西苑勘察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承担项目的勘察设计任务,测绘项目区平面图、地形图、施工图,编制预算、制作工程招投标文件等。同时按照工程招投标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诚信择优”的原则,认真搞好招投标工作,首先,组织技术人员按标准格式编写招标书;二是在地方媒体上项目招标公告,吸引众多单位关注参与;三是认真调查核实投标单位的实力,坚决排除皮包公司;四是合理制定标底并严格保密;五是组织评标委员会,客观、公平、公正地推荐出中标单位或候选中标单位;六是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及公证人员参与监督,确保招标、投标、评标、定标工作的严肃性。实行阳光操作,把好“招投标关”,是一批技术力量强、信誉好的施工单位中标建设,确保了工程质量。

三、严格实行监理制,把好“工程质量关”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项目的建设涉及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林网工程,这些都属相关行业技术,作为我们国土资源工作者,当前还不太熟悉这些技术要求,为此,我们聘请市恒力监理公司作为项目工程质量的监理单位,进行质量监督。同时,整理中心派驻技术人员现场进行跟踪检查,一是按照规划设计和施工图纸进行施工监督,维护工程规划设计的严肃性;二是按照设计标准对施工中的材料,进行取样检验,凡是不合格的材料一律不准使用;三是对每一项工程都进行随时检查,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处理;四是实行工程监理月报制、实施单位季报制,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进行指导;五是实行年度中期、年终综合检查制度;六是推行质量终身责任追究制,各分项工程以每平方公里为验收单位,验收合格后方可转入下段工作,否则立即返工,且不计工程量,切实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四、专账管理,把好“资金使用关”

加强资金管理是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能否安全使用资金是项目实施成败的关键。按照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首先,对项目资金建立专门账户,实行专人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第二,对资金的拨付使用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执行“先报后审再批用”原则,由施工方提出申请,实施单位和监理单位核实工程量和资金量,项目实施负责人认定,最后由项目法人代表批准;第三,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和安全。第四,规范入账票据,入账票据必须是正规的税务发票,报销发票抬头要一致,避免出现多种名称;第五,严格现金支出管理,避免现金支付。第六,规范科目设置,前期工作费、业主管理费及设备购置费支出严格按预算及国家和省有关资金管理规定执行。同时,为了规范项目资金管理,我们聘请市东信会计事务所为财务总监,指导项目资金管理工作。去年9月8日至9月20日,财政部委托大连博源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对我县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现场核查,对项目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项目实施运作规范、程序合法,资料齐全,制度完善,财务管理严格。

五、维护农民利益,把好“权属调整关”

土地开发整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特别是土地开发整理中的权属调整问题,直接影响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如果土地权属调整不当引起争议将会后患无穷,因此我们高度重视土地权属调整工作。一是成立权属调整领导小组。土地复垦项目权属调整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任副组长,项目涉及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具体负责项目权属调整有关工作。二是进行土地复垦前确权登记,土地复垦前的确权登记工作主要包括:项目区内宗地的类型、数量、质量;土地权利人的类型、数量;原有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土地权属现状调查完成后,项目管理单位应就土地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作为复垦后土地分配方案的参考或修正依据。三是制定权属调整方案,土地复垦项目总控制面积390公顷,涉及4个乡镇、7个行政村。根据土地管理的有关政策,土地复垦后土地权属调整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复垦后的土地所有权仍归原集体所有者所有,由县国土资源局与项目实施乡镇人民政府,根据行政村所有土地面积的大小、质量高低和土地归并结果,在项目区划分若干土地分配区,分配区的划分坚持参与复垦各方面原有位置不作大的变动,根据田、路等线状地物做适当调整。(2)从各方利益考虑,实施土地复垦的地块,复垦后农民原有承包耕地的面积不得减少(扣除应分摊的新增田路用地),但同一承包人有若干地块时,面积小者尽量向面积大者集中。土地复垦后新增耕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给农民耕种,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民拥有优先承包权。为了便于今后该村耕地的统一调整,新增耕地承包期限与原村承包耕地30年最终期限相同。

六、加强信息资料收集,把好“档案管理关”

在项目实施中,我们对项目档案管理高度重视。对项目建设形成的各类文档、财务资料进行了组卷建档,并指派专人专柜管理。收集和整理好的资料主要:一是项目立项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设计文件、开工文件等批准文件;二是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招(投)标文件材料;三是反映项目建设资金信用的文件材料;四是反映项目工程质量、进度、资金使用控制情况的文件材料;五是反映对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稽查、审计等情况的文件材料;六是按照项目工程实际情况绘制的图纸;七是反映项目建设廉政要求的文件材料;八是国家规定的其他文件材料。

在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中,我们的体会是:

1、领导重视是整个工作的关键。《**县土地开发整理暂行办法》,是指导土地复垦整理的重要文件。只有各级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才能具体负责研究协调解决土地复垦整理中的重大问题;各乡镇齐抓共管,全力配合,具体实施土地复垦整理工作,将复垦整理任务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整个工作至始至终有人管、有人抓,才能保证土地复垦工作的顺利进行。

2、全程监督是不可缺少的措施。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投入多,困难大,从立项到施工验收都必须有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实施单位必须接受政府和国土部门的监督,严格按规划设计和施工方案规范动作,定期汇报工程进度和开发质量,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实施,工程才能顺利实施。

土地复垦监理规划篇6

问:《条例》对土地复垦的责任主体是如何界定的?

答:结合损毁土地的成因,《条例》规定:一是对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土地,按照“谁损毁,谁复垦”的原则,由生产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土地复垦义务人)负责复垦。具体包括:露天采矿、烧制砖瓦、挖沙取土等地表挖掘所损毁的土地;地下采矿等造成地表塌陷的土地;堆放采矿剥离物、废石、矿渣、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压占的土地;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生产建设活动临时占用所损毁的土地。二是对由于历史原因无法确定土地复垦义务人的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土地及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复垦。

问:如何构建约束有力的监管链条,敦促土地复垦义务人自觉履行土地复垦义务?

答:《条例》规定,一是建立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与审查制度。要求土地复垦义务人按照规定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未编制或者编制不符合要求的,有关政府不得批准建设用地,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批准采矿许可证。

二是加强对土地复垦实施环节的监督管理。要求土地复垦义务人按照土地复垦方案开展土地复垦工作;生产建设周期长、需要分阶段实施复垦的,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将土地复垦工作与生产建设活动统一规划、统筹实施。

三是建立土地复垦资金保障机制。要求土地复垦义务人将土地复垦费用列入生产成本或者建设项目总投资;土地复垦义务人不复垦或者复垦验收中经整改仍不合格的,要缴纳土地复垦费,由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代为组织复垦。

四是完善土地复垦验收的程序和要求。要求土地复垦义务人完成土地复垦任务后,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验收,并明确了验收程序、验收内容和验收结果。

五是强化对土地复垦义务人不依法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的制约手段。土地复垦义务人不依法履行复垦义务的,有关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批准新的建设用地、采矿许可证,也不得批准采矿许可证的延续、变更和注销。

问:如何确保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复垦?

答:《条例》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对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进行调查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土地复垦专项规划,确定复垦的重点区域、目标任务和要求。明确政府应当投入资金进行复垦,或者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投资进行复垦。规定对土地复垦按项目实施管理,同时对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项目的确定、项目设计书的编制、施工单位的确定、项目的实施和验收等作了明确规定。

问:为了调动土地复垦义务人、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复垦的积极性,《条例》规定了哪些激励措施?

土地复垦监理规划篇7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保护耕地和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为方针,以保障农民权益为重点,加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整理,改善农村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全面实现有效耕地面积不断增加、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城乡用地布局更加合理的总体目标。

二、目标任务

1.依照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20*年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成果,划定未来5~10年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整理重点区域范围,其中拟复垦整理的农村建设用地总面积全市不少于40000亩,每个镇乡不少于4000亩;划定“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规划区,单块面积5000亩以上,每个镇乡不少于三个,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范围,为开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打好基础。

2.通过各镇乡政府组织调查和可行性论证,确定废弃农村居民点、工矿用地拆旧复垦地块,报国土局审核并建立拆旧地块备选库,由镇乡政府实施拆旧复垦整理经南通市国土局、省国土厅验收确认后纳入挂钩拆旧储备库,每年入库总面积不少于1200亩(任务分解见附件)。

3.每年申请挂钩周转指标1200亩,由全市统筹使用。

三、资金管理

挂钩周转项目资金由市财政局统一扎口管理。拆旧复垦经费由市财政从土地出让金中划转筹集,并建立专门台帐。项目资金由市财政拨付到镇乡包干使用,总额为5万元/亩。根据市工作组核定的拆旧复垦入库面积,项目开工后预付1万元/亩。最终结算以省国土厅验收结果为准,结算标准在5万元/亩基础上根据省验收合格率同比例下浮。

四、组织领导与职责分工

1.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相关领导和部门共同参与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领导小组,指挥、组织、督促和考核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建立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门工作小组,政府办分管主任为组长,国土、财政、监察、建设、审计及各镇乡政府领导为成员,具体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2.职责分工:政府办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和督促有关部门和镇乡政府积极开展新一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国土局负责项目编报、审核、技术指导、组织验收;各镇乡政府负责拆旧复垦范围、地块的调查、论证和实施;财政局负责资金筹集、审核、拨付;审计局负责项目资金监督审计,监察局负责资金使用监管和效能监察;建设局负责安置、留用方案的审核、确定。

五、工作要求

1.镇乡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要落实专人具体负责有关工作的协调、统筹和督促考核,镇乡政府要建立专门工作班子,人员分工明确,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要科学合理地划定挂钩拆旧重点区域,准确落实挂钩拆旧复垦地块。要加强与城镇总体布局规划及新农村建设居民集中居住区规划的衔接,注重对相关产业未来发展布局及农民意愿的调查研究,结合鼓励农民弃宅进城、进镇等相关政策,科学合理地划定挂钩拆旧重点区域和拆旧复垦地块。

土地复垦监理规划篇8

一、总体思路和指导原则

(一)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指导原则。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立足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规划、规范管理、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土地开发整理新机制,不断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水平,高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总体思路。

1.坚持土地开发整理面向提高单产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面向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面向全面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确保项目规模效益,确保粮食安全,确保农民增收,确保经济社会发展。

3.实现由分散布局向集中布局转变,由中小项目向重大项目转变,由粗放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单纯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向全方位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转变,由单纯依靠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转变。

二、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

根据全省土地资源现状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今后*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要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

(一)重点领域。

1.建设基本农田示范区,保障粮食安全。

2.建设特色农业示范区,增加农民收入。

3.开发闲置土地和滩涂地,保障建设用地需求。

4.整治山区*采煤塌陷地,改善生态环境。

(二)重点工程。

1.基本农田保护工程。截止20*年底,*省基本农田面积10007万亩,这是全省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基石,必须加大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确保基本农田增产增效。力争到2010年做到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全面引进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建设20个以上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200万亩。

2.特色农业示范工程。*省蔬菜、果品等农产品具有独特优势,要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加大投入,3年内建设100万亩特色农业示范区,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菜园经济、药园经济、茶园经济和果园经济,大幅度提高*省优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产量和档次,增强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3.未利用地和滩涂开发利用工程。*省现有废弃压占破坏地面积84.2万亩,滩涂面积368.6万亩,未利用土地总面积2495.2万亩,这是*省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加大开发力度。3年内计划开发闲置废弃地20万亩,改造滩涂100万亩,开发未利用土地100万亩。开发整理出的土地,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部分置换、调整为建设用地。

4.山区*河流湖泊生态建设工程。3年内整治100万亩山区*未利用地和50万亩黄河滩区和湖泊未利用地,重点用于环境绿化和改善生态。

5.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程。3年内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地20万亩,使采煤塌陷地达到种植、养殖或者其他可供利用的状态,明显改善塌陷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6.村庄改造整理工程。在基本农田项目示范区和特色农业项目示范区内综合整治200个新村,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达到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目标。

三、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分类指导,市场运作。对基本农田和特色农业示范区、村庄整治等基础性、公益性的土地整理项目,以政府投入为主,由国土资源、财政和农业部门统一规划,分年度、有计划、有重点地滚动安排;对一些未确定使用权的荒山、荒坡、荒滩等可以采取租赁、承包等形式进行开发利用;对采煤塌陷地,严格履行“谁破坏,谁复垦”的法定责任,对确无能力复垦的,由建设单位按规定交纳复垦费,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复垦整治,按照“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的原则,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建则建。

(二)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必须符合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填海造地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有关规划。组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要实行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公告制等制度,切实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在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下运行。对项目资金要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和挤占。各级国土资源和财政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的立项审核、规划设计、预算评审和项目实施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引导和规范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活动,做到按规划确定项目、按项目进行管理、按设计组织施工、按规程检查验收。要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保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20%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各级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加快土地开发整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三)科学界定,明晰产权。要认真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权属管理,切实保护好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前要编制权属调整方案,项目竣工后,应按照调整方案和协议,及时做好土地变更调查和登记工作。实施政府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新增加的集体所有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耕地,要科学安排,合理使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开发未确定使用权且符合开垦条件的荒山、荒地、荒滩新增加的耕地,经验收合格后,可归其使用,使用期不少于30年,在承包或租赁期内,可继承和有偿转让;对工矿废弃地、采煤塌陷地等国有土地,确实难以恢复农用,且投资过大、效益过低的,经确认后,可按绝产地征用。征用后的绝产地归国家所有。

土地复垦监理规划篇9

摘要:农村土地复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地的情况差异很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矛盾与问题,探讨新农村建设相关的农村土地复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新村规划实施难、一户多宅制止难、复垦工作推进难。解决的办法有: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示范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市场化运作;土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要与各类专业项目的实施相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要与“空心村”整治相结合。

关键词:农村; 复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070-02

农村宅基地整理是指通过撤并、整合农村居民点,盘活存量土地,将原有多余的宅基地进行复垦,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行为。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要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开展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更能切实的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落实到位。农村土地复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涉及到各个地区存在的巨大差异问题,更大的问题是面临农村这个集体本身存在的种种问题。现浅析在农村复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以及对策。一、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1 新村规划实施难

为了推进农村的土地资源整合和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各地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的中心在于促进农村人口的集中和抑制乱占乱建问题。这个政策的实行类似于在农村建立一个类似于城市小区的“中心村”,将周边分散的小村庄结合在这个中心村中。但这项措施忽视了农村本身存在的特殊性。首先很多村民不想搬去中心村,大部分原因是,虽然中心村有良好的设施条件,但是离他们飞农地太远,生活起来反而不方便。其次很多村民都在自有的老宅基地上翻建了新房,不愿再去中心村。再次在中心村的建立过程中又设计到了土地调整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反而不能让村民对政府政策有信心,所以他们宁可困守现状也不愿意去改变。不仅是因为农村现有的小农思想的存在,更主要的原因是在中国的农村,土地仍然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1.1 一户多宅制止难

由于农地转建设用地的抓紧,导致了农村土地供需矛盾增大,乡镇土地管理部门的不完善和不健全,均导致了农村的一户多宅现象的屡禁不止。由于农民通过合法渠道拿不到宅基地,只能私自通过买地或者换地的方式获得土地,才能满足自己的住宅要求。这种情况的存在就导致了农村土地的乱建乱占,导致复垦工作的艰难,不仅不会节约土地而且会导致土地浪费。很多房屋的建设都占用了良田,这对于农村土地的良性发展以及我过粮食资源的安全均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1.2复垦工作推进难

资金掣肘,严重制约着各地新村建设及土地复垦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户中,有一半以上愿意到中心村和居民点建房,就是看中了规划中有完善配套的水、电、通信、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这说明,很多农民热切期盼着基础设施等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这是吸引很大一部分农民的重要原因。然而这些设施的实现需要很大的资金支持。然而这些资金如何解决时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单单依靠乡镇的资金支持是不现实的。因此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的改变这种投资的运行方式,调动鼓励当地的个人以及个体经济参与改造项目中来,而不是单单依靠当地的集体经济,依靠大家的力量来解决资金问题,进而推动复垦工作的开展。

2 针对现状的思路和对策

2.1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示范作用

积极向农民旋床进行土地复垦的作用和好处,并且将相关政策详细到位的解释给农民,让农民切实的领悟到这些政策与他们自身是息息相关的,以此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更需要贴近农民本身,积极与农民进行沟通,真正了解农民本身的需要,做好补偿以及安置工作。做好典型示范作用,推进复垦工作的有力展开。

2.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市场化运作

资金是开展土地整理的保证。对于土地的复垦整理工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的力度,同时还应建立起政府投入、社会资助、金融支持、农民参与的“四位一体”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复垦等资金。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市场运作、政府监管、业主获利、社会受益的运行模式。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选择单位或个人充当土地复垦工作的主体。要按市场经济竞争原则配置复垦资源,为建设用地复垦的群众工作、政策处理提供通道创造条件。要发挥乡镇(街道)政府基层政权的优势,做好政策处理等群众工作,为建设用地复垦提供服务。

2.3 土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要与各类专业项目的实施相结合

要结合土地更新调查成果,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可供开发、整理、复垦土地的分布区域、面积数量、立地条件等基本情况,因地制宜,科学组织后备资源开发建设。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进一步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资源的效益。编制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科学制定近期、中期、远期的开发计划。

2.4 土地复垦要与“空心村”整治相结合

开展“空心村整治”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 “一户多宅”的专项整治工作,将“空心村”的改造等工作作为重点。严格执行新的一户一宅的制度,在乡镇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开垦的土地以及闲置的土地等。

2.5 完善土地复垦法律体系

《土地复垦条例(征求意见稿) 》 应继续实行并完善 “谁破坏,谁复垦” 的基本原则以及 “谁复垦,谁使用,谁受益” 的优惠政策。借鉴国外经验,复垦应融入审批过程,作为一项政策措施督促责任人进行土地复垦工作。 在审核生产建设许可证的同时,审核配套的土地复垦规划。 制定和颁布与 《土地复垦条例》 相配套的土地复垦操作细则,动态监测指导土地复垦工作的全过程。此外,各项法律法规都应设有一定年限,到期修订或废止,以保证能不断适应新的变化。

2.6 健全复垦工作组织机构

在 《土地复垦条例》 中明确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企业、 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在土地复垦中的职责与义务;组建土地复垦权威机构,统一负责实施和协调全国的土地复垦工作,并在地方派驻分支机构进行监督和反馈;明确政府各部门在土地复垦中的职责和义务;设立专门的执法机构,定期对企业土地复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实地考核、 土地复垦进度报告、 群众监督。

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关系着农村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我国的基础,农村的发展关系我国的长久发展,而且农村的土地关系国家的粮食安全等重大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农村的土地复垦问题的开展,加强力度,保证土地复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参考文献

[1]于左. 美国矿地复垦法律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 煤炭经济研究, 2005,( 5):10-13.

[2] 胡振琪,赵艳玲,毕银丽. 美国矿区土地复垦[J]. 中国土地, 2001, (6):43-44.

[3]李宪文,刘仁芙. 赴美国土地复垦考察报告[EB/OL].省略.cn/pub/clss/exchange/t20050419_67 185.htm, 2002-08- 01/ 2009-07-12.

土地复垦监理规划篇10

关键词:复垦;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35-1

土地复垦整理是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个主要手段,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实践证明,它可以改善土地耕作条件,为农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耕地资源保障。

1 重要意义

陕南地区绝大多数是土石山区,土地坡度大,土地质量低,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相当部分的县份还达不到人均0.067公顷基本农田的目标,加之陕南大多数地区经济实力较为薄弱。鉴于此,在陕南实施土地复垦整理项目,不仅仅是一项立足现实、确保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增加农民收入的惠民工程,更是一项事关陕南山区改善生态环境、储备耕地资源、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建设绿色家园的千秋大业。

2 补助项目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受地理条件、经济实力、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在陕南实施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尤其是国家补助项目时,会遇到在其他地区较少遇到而又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

2.1 地块零散、坡度较大,难以符合土地开发整理的技术要求

陕南地区的土地大块成片的少、分散的多,又多属坡地,地质环境脆弱,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土地资源不断遭受严重的损毁。土地开发整理是恢复土地耕种能力,改变农民生存环境的最重要办法之一,但在申报项目和项目实施中,很难达到土地复垦整理的技术要求。因而,一些很有潜力和良好综合效益的项目不能及时立项实施,影响土地复垦整理的整体推进。

2.2 补助资金有限,配套资金难以到位,项目实施难以顺利进行

国家补助项目的补助金额一般占项目投资总预算的份额很少,而大部分资金要靠地方政府配套,对财力有限的陕南山区县份,拿不出巨资配套投入到农村的土地复垦整理项目上。项目资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县、乡两级政府因为项目要配套资金而出现重项目争取,轻项目实施的现象。二是没有经费保障 ,难以按程序对项目工程进行招投标,施工单位也会因项目资金的缺口而不能保证工程按进度和质量要求施工。

2.3 地处偏远,工程监理和后续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

由于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实施地远离市区集镇,工作面较为分散,工程监理工作面临考验。复垦整理后的土地,还需要系列的项目完善和后续管理工作,有些工作甚至比项目实施的难度会更大。

3 如何做好土地复垦整理项目

3.1 深入调查研究,以项目实效为根本,编制和实施精品项目

要依据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结合各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条件,对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及土地利用特点等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因地制宜编制可研报告。项目重点应放在灾毁耕地复垦和密集地块整理上。要选择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加大申报、立项、组织实施的工作力度,以项目的良好效益争取更多群众的参与和支持,编制和实施精品项目。同时,要把实施项目与地方的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相结合,以求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3.2 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突破项目资金不足的“瓶颈”

以紫阳县联合乡盘厢河土地复垦项目为例。该项目是2001年至2002年度国土资源部的补助项目,项目预算总投资866.17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补助600万元,地方投资266.17万元。但实际补助资金到位为200万元,于是地方配套和投工投劳的总量骤然增加。为节省资金,严把质量关,紫阳县国土局开创性的采取了符合地方实际的做法。一是变招投标为工程合同书。紫阳局与项目所在的乡政府签订工程合同书,委托乡政府在其辖区内实施土地复垦整理项目。乡政府与有关村委会、村委会与涉及村民依次层层签订工程合同,在合同里明确了复垦的技术要求、资金拨付方式、工期、工程量等事项。二是变直补为“谁投劳、谁受益、以奖代补”。按工程合同书的条款,按工程进度,县国土局利用国家补助资金,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向实施土地复垦并达到验收标准的村民,按每公顷15000元实行现金奖励。这种方式,既体现了“谁按要求复垦,谁领补助款,谁最终受益”的原则,又把项目的建设任务落实到了项目区的农户头上,农户在投工投劳为自己修田造地的同时,还领到了补助金,化解了许多施工中的矛盾,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些办法,不仅可行,而且很有成效,用国家200万元的补助资金,按要求复垦了120公顷水田,800多户农户直接受益。

3.3 强化工程监理和后续管理,确保项目质量,让项目发挥应有的效益

工程质量是项目的生命线。不能因为资金不足,就放松了对项目的监管。要聘请有资质有经验的监理人员进行全程跟踪监理,保障项目的质量安全。对土地复垦整理项目来说,工程竣工验收后,还有一个后期完善和后续管理的问题。县级国土局与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及实施土地复垦整理的村民签订管护合同,把“权、责、利”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是防汛防滑避免再受损毁、杜绝非法占用等。

3.4 及时总结,加强交流。全面推进陕南地区土地复垦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