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入门教程十篇

时间:2023-10-11 17:2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配音入门教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配音入门教程

配音入门教程篇1

一、识谱与触键预备练习

在入门阶段《少儿教学版》与原版《拜耳钢琴基本教程》相比,有两个改进。

一是识谱改进。原版《拜耳钢琴基本教程》是单在高音谱表进行的小字2组C―G和小字1组G―C识谱。而《少儿教学版》则是由小字1组E开始入门,然后从小字1组C―G、小字组C―G、小字2组C―G三组音分别认记的,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同期进行的识谱。

《少儿教学版》一开始就采用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同期识谱的方法,增加了低音谱表教学内容,给学生建立了从小字组C到小字2组G三个八度的识谱构架。这是《少儿教学版》为解决原版教程从开始直至第50条,长时间只接触高音谱表的不利局面而设计的“多段同期识谱”法。《少儿教学版》也因此在开篇安排了较长篇幅(第一至第四课)的识谱教学课程,来为这种设计服务。因此,第一至第四课是基础的基础,一定要安排足够的课时教学。

由于开始学习,学生就需要认识记住三个位置的do re mi fa sol,教师要画一个大谱表,将这三组不同高度的音写在上面,给学生呈现认识记忆对象的全景,帮助理解掌握三个位置do re mi fa sol的高低关系。

二是触键改进。原版《拜耳钢琴基本教程》用连音触键入门。而《少儿教学版》采用非连音预备练习入手再过度到连音触键入门。连音触键入门的缺点是,难找到手指对手臂重量的支撑点,易造成手指第一关节内折和手腕紧张手臂僵硬。非连音触键入门,则可以通过体会手臂重量落在指尖上的感觉和手指“站立”感觉找到支撑点,同时,手臂和手腕处于联动状态,不至僵硬。

《少儿教学版》非连音触键预备练习包括第3页的两个小练习,第4~5页的9个右手练习和第7~8页的10个左手练习。通过弹奏这些练习,能有效解决后面连音触键练习时手指、手腕、手臂紧张的问题。

二、单手和双手触键的练习

左、右手触键练习的24条练习可分为三部分教授。第一部分1~12条,第二部分13~18条,第三部分19~24条。双手触键练习部分,分双手反向和双手同向两次教授。这一阶段的练习直截了当,很有效,但较枯燥,对兴趣和乐感培养不利。必须编配相应的、有趣味的小儿歌配合教学。如:1~12条用《我的小猫》和《玛丽的小羊羔》配合教学,13~18条用《蜜蜂做工》或《我爱我的幼儿园》配合教学,19~24条用《粉刷匠》配合教学。老师要将儿歌写在两个高音谱表联合的谱表上(上行:小字2 组,下行:小字1 组),供学生单手练习和双手练习使用。自编补充儿歌的音型组合用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和全音符,使其与学生这一阶段认识的音符一致。这些小儿歌连断结合的弹奏,有利于手臂和手腕在运动中放松,也有利于手腕吸气习惯的培养。

《少儿教学版》在左、右手触键练习后面、三手练习后面、第10与14条后面及第18条的补充练习中,都安排了低音谱表的识谱弹奏练习。这是《少儿教学版》为充实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同期识谱的构架而设置的。一定要让学生认谱弹奏。

三、主题与变奏和不同节奏的练习

1、主题与变奏三手练习部分,是不同节奏小乐段的识谱弹奏。不同音符及休止符的识别数拍弹奏,乐段分句和手臂带动手腕吸气是这部分练习的技术重点。此外,让学生倾听节奏和伴奏织体变化,培养乐感,锻炼与老师默契配合弹奏也是这部分练习的教学内容。

2、不同节奏的练习

3~7条是不同节奏的练习,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体会节拍特点和节奏变化,记牢全音符、二分音符、付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全休止符、二分休止符和四分休止符及它们的时值。

3、在进入第8条前,可插入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少年儿童电子琴初级教程》第18~19页中的,《娃娃跳舞》、《溜冰》、《圆舞曲》三首小乐曲,分左、右手弹奏练习。这三首小乐曲非常富有练习价值和儿童情趣,对手指力量转移,手腕自然跟随运动和手腕吸气习惯培养都很有好处。同样,也需要老师将儿歌写在两个高音谱表联合的谱表上(上行:小字2 组,下行:小字1 组),供学生练习。

四、双手配合的预备练习

第8~10条为双手协调配合的预备练习。根据学生情况选择8与9或8与10两条即可。第11条练双手协调练习外,还要训练学生听辨左、右手单独弹奏旋律音的不同和双手同时弹奏的“二人重唱”效果,及训练倾听与教师合奏的多层组合的和声织体效果。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乐感。

《拜耳钢琴基本教程》的许多练习,虽然没有具体的音乐形象,但却很有音乐情趣。比如:19与25条左手和右手的“轮唱”,16条的恬静感,31条的豪迈感,37条左右手弹奏似两人一唱一附合的感觉,等。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这些情趣,以增强练习的乐趣。

学到第82页,学生手指已有一定弹奏能力,需要通过断奏练习增加指尖触键的敏捷性。教材中没有练习断奏的专门曲目,82页第一段练习弹熟后,用手臂弹奏非连音的方法分手弹奏,作断奏预备练习。然后,插入《少年儿童电子琴初级教程》第13页中的《小雨点》作断奏练习。

五、双手配合弹奏的初步练习

第12~31条,是双手配合练习的初步阶段。这部分设置了不同音型组合和不同手指配合弹奏的练习,练习曲目较丰富。但是,这一阶段的曲目技术上重叠的地方多,如果逐一弹奏,容易引起学生厌倦,可根据学生情况删去一些不必要的练习。

一般而言,第12、13、14三条是第15条的预备练习,这三条可以不教,着重上好第15条;第17条和第20条的技术在第21条和后面练习中能够得到解决,17与20两条可以不弹;26、27、30的技术在该段的其他练习曲中已得到训练,这三条也可以舍弃。

第16条有一定难度,放在第21条后面教学更合适些。第28条高音部分是带有旋律的,要将旋律音提出来用非连音奏法单独练习。第29条,教材将同音连接线练习的难点提前作预备练习,有效分解了弹奏这条练习曲的困难。

《少儿教学版》虽设置了一些低音谱表的教学内容,但这一期间还是缺少低音谱表的练习曲目,同时也缺少儿童熟悉的乐曲。因此,老师可在大谱表上用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编配《小星星》钢琴谱,放在第21条后面教学生弹奏;在31条后面插人《儿童钢琴初步教程》第一册中的《午睡歌》和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第一册中的《湖上天鹅》教学。这样,一方面能增加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巩固低音谱表的识谱成果,使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同期识谱的教学构架有曲目支撑。

六、高音谱表上加线间音符认识弹奏的练习

这部分包括第32~34条和第41~43条。这部分四手联弹,除了识谱和与教师默契配合弹奏的训练外,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倾听和声织体,感受伴奏织体的变化,体验中低音区声音的厚重感,培养儿童的听辨能力。

七、高音谱表下加线间音符认识弹奏的练习

第35~40条是高音谱表下加线间音符认识弹奏的练习。《少儿教学版》在高音普表下加线间音符认识弹奏前,安排了下加线间识谱弹奏的预备练习,解决了原版教程直接出现下加线间练习曲,造成学生不适应的问题。这部分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下加线间音符的认识弹奏,教材安排了六首练习和一首儿歌,曲目显得多了点。不一定全部都弹,建议舍弃第35和38两条。

八、总结与拓展练习

通过上加线间和下加线间音符的认识弹奏,教师要将学过的音在大谱表上串起来,结合第105页的大谱表与钢琴键盘对照表作整体复习(课本中的图表较小,教师要打印一张大的彩色挂图辅助教学)。再将下册25页的八度跳跃练习和33页的音阶练习前移到43条后面教学(大调音阶构成的乐理留到以后再讲,八度跳跃练习的节奏放慢一倍),加入《儿童钢琴初步教程》第一册中的《跟我学》作拓展练习。

结束语:

《拜耳钢琴基本教程》是一本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教材,吕德玉、贾方爵、张旗三位老师成功编写《拜耳钢琴基本教程》少儿教学版,说明《拜耳钢琴基本教程》的一些不足能通过适当改编和融入新的内容来完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进行将其他教程好的材料融入《拜耳钢琴基本教程》构架体系的实践,探索充实完善《拜耳钢琴基本教程》构架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途径。让这本教材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拜耳钢琴基本教程》少儿教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拜耳钢琴基本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8月北京第一版;

[3]《少年儿童电子琴初级教程》(修订本),万宝柱 编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

配音入门教程篇2

配器法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音乐基础理论和实践结合最紧密的课程,但由于教学理念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冲突,使高师配器课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有许多脱节之处,其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原因很多,如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师资缺乏等等,但认真分析起来看,实际上是我们缺乏正确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专业教学定位问题。

一、高师配器课的现状与分析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配器法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配器法方面的知识,以便日后在实践当中利用这些知识进行乐队编配以及小乐队的训练,尝试进行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开展音乐活动和社会实践所必备的基本技能。但现实的教学状况却不尽人意。笔者认为形成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配器法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作用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对于一名高师音乐教育毕业生应具备哪些配器知识、能力和素质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学实践工作不够清晰。

大部分的高师音乐院系(包括音乐学院的师范(教育)系),都采用了作曲理论专业的教材,即便是一些自编教材,教师也是借鉴音乐学院理论作曲专业的教材来编写的,不同程度的存在照搬或移植作曲专业相应教材和内容的做法。这种教材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学起来是相当困难的:由于大部分教材的理论体系都照搬移植,教学方法上也缺乏必要的改革,导致教学与实际不相适应的结果,使学生产生了畏学、厌学的情绪,认为配器法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

(二)缺少师资且部分师资水平不高。不少院校没有配器法课程的专职教师,有的院校配器法课程的教师是由其他音乐理论课教师兼任,且教学手段单一,教师一般采取的方法是利用乐谱,钢琴,或是一些音像资料进行教学,缺乏细致、具体的与乐谱相对应的音响效果;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在教学手段方面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能够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技能训练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形式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材+黑板+粉笔+钢琴”传统授课方式。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还要进一步提高和更新。

(三)高师的学生入学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入校的程度普遍较差,甚至有一种现象:在一般的综合类院校的音乐招生考试几乎变成了声乐和钢琴比赛,而学习器乐的考生较少,大部分学生很少有参加乐队训练的实践经验,读谱能力较差。从而缺乏实际的乐器音响概念,入校后学生普遍存在着重技轻理的现象,认为只学好专业技术课就可以了,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音乐理论知识学习的不够扎实,同时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的深度、广度和作曲理论专业配器教学也有一定的距离。

由于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多年来,配器法这门实践性最强的课程没有达到基础音乐教育实际教学的需要,没有让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组织课外活动,编配、训练、组织小乐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这说明,配器法课程已不能适应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二、高师配器课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高师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它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能够立足于讲台而渗透于舞台,他们是音乐专业的全才而不是单一专业的精英。我们要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就必须研究探索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改变传统的以单一音乐技能培养为教学能力的培养,以突出师范性、增强适应性为前提,尽可能缩短高师学生毕业后对基础音乐教育的适应期,使他们能尽快的胜任基础音乐的教学工作。

无需讳言,对于从事音乐教学的人来说,学好配器法这门必修课程,无疑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因为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将来的教学工作实践中,都不可避免的要面临组织课外活动、训练学生乐队、接受为乐队编配伴奏的任务,那么懂得乐队织体的特点与声部组合规律、乐队织体写法及各种乐器音色编配与多声部织体有机结合的规律,了解和掌握为乐队编配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就必须要在高师学习阶段予以解决。但由于受学生基本条件、专业基础、学时容量等方面的局限和制约,再考虑到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像理论作曲系学生那样去学配器课,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行不通的。音乐学院是培养高级的音乐表演、演唱、演奏、创作和理论研究的人才,而高师音乐专业主要是培养高素质、多技能、知识面广的“一专多能”的音乐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能把高师教学与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混为一谈,否则即不符合高师教学的实际,也不符合高师毕业生的工作实际,结果是使我们的教学陷入了困境,出现了高师的实际培养目标、教学目的与教学安排相悖的尴尬局面。

(二)教学探索

我们必须明确高师配器法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了解配器法课程自身的结构特点,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安排趋于合理,才能使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有所突破和创新,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逻辑、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符合高师学生的实际和基础教育的需要。才能让我们对如何教好、学好配器写作课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才能让我们培养的音乐专业学生能胜任中小学教学的需要和社会音乐实践的需要。

1.整合教学内容:以了解和初步掌握乐队织体的特点与声部组合规律、乐队织体写法及各种乐器音色编配与多声部织体有机结合的规律为目的:改变现在沿用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教材的编写方法,使高师配器写作课教材更符合“学”的实际和“教学目的”的实际;摆脱“纸上谈兵”的授课形式。在课程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第一个阶段是织体谱模仿写作训练,第二个阶段是织体谱转化为总谱的写作训练和学生写作模仿的实践。让教材教法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线条,增强学生的具体感知,使他们对配器写作课的脉络更清晰,通过一年的学习能初步掌握配器基本的写作方法和写作原理,熟悉配器写作的一般规律,会去为一个旋律进行配器、为乐队编写总谱,而不是拿到一个旋律不知道所以然,无从下手。使学生组织课外活动,编配、训练、组织乐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2.教学措施:把配器课教学归纳为三块:

首先是对织体谱模仿的写作:重视基本的写作步骤写作方法的培养,加强配器写作思维训练,打破传统的配器教学逻辑,从织体角度学习配器,从织体谱模仿写作开始学习配器。把织体写作的定位为以主调音乐织体的写作编配为主,其它织体的写作和编配只做介绍性的概述。和声编配的简单化:配置和弦只要求用Ⅰ、Ⅳ、Ⅴ级功能和弦为旋律选配,把重点放在织体谱写作的方法、原理上。通过织体谱模仿写作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主调音乐织体旋律与伴奏两个层次的基本概念。了解熟悉伴奏织体的多样性如:同节奏式的伴奏织体、和弦衬托式伴奏织体、音型化的伴奏织体等,从每个层次掌握织体谱写作的一般规律,熟悉乐队织体谱写法。

其次是把织体谱转化为乐队总谱的过程(把乐器法,和乐曲音色的编配集中的放在此环节):打破了配器课的教学常规,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乐器音色编配与多声部织体有机结合的完整体验:把对音乐作品片断的分析体验,改为对音乐作品完整的分析体验和模仿。教师选1-5首不同风格(进行曲、轻快活泼的、抒情歌唱性、舞曲性的、平静如歌的等)乐曲的织体谱,分别转化为电声乐队、军乐队、西洋管弦乐队、民族管弦乐队、混合乐队、小型乐队等的总谱。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比对。让学生掌握最一般的配器写作规律和写作模仿对象。

配音入门教程篇3

关键词:幼儿钢琴 钢琴教材 选择 使用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220-01

物质生活水准的提高,带来精神文化的更高追求,钢琴热随之而来。时下,钢琴的普及程度日益提高,各地举办的钢琴考级活动也为钢琴热推波助澜。市面上各种钢琴教材令人眼花缭乱,在为启蒙教学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同时,无疑增加了教材选择的难度。那么每种教材的侧重点是什么呢?教师应当如何选择合适的教材呢?

1 幼儿钢琴入门教材分析

1.1 《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

美国钢琴家约翰·汤姆森的《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是目前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钢琴教材。这是一套非常好的入门教材,共有5册,尤其适合初学的儿童。其优点是从学习五线谱开始,循序渐进;教材中的乐曲活泼、短小、生动,部分由儿歌改编而来;奏法方面,要求从断奏入手,逐渐过渡到连奏,进度安排有序,结构严谨;边弹边唱的练习,锻炼学生手、口、眼的协调配合。该教材也存在不足,如没有手型、抬指、掉指等基本训练,第4、5册难度伸展过快,个别曲子手指跨度较大。

1.2 《拜厄钢琴基本教程》

拜厄的《拜厄钢琴基本教程》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的德国,连接着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它被沿用长达150年之久,后由于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再被作为系统教材学习。该教材的侧重点主要在技术联系上,并且具有很好的音乐性和实用性。其优点主要有:音符比较简单,容易掌握;左右手分配比较均匀,技术练习针对性强;独特的附点节奏训练;练习曲的难度由易变难,相关技巧也越来越复杂;旋律优美动听。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一时无法适应高低音谱表的转变;技术训练有问题;五音位置上的长时间练习,束缚了歌唱。

1.3 《钢琴练指法》

法国钢琴教育家哈农的《钢琴练指法》是为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提供的手指练习的专门教程。全书共有3部分。第1部分为手指的灵活性、力度、用力均匀、动作平稳的基础练习,一般每周1~2条,与其他教材同时进行。第2部分是对第1部分的巩固练习和针对拇指的专门练习,拇指练习是为弹奏音阶和琶音作准备的。第3部分为全书的精华,每条练习进行2~3周,从慢练开始,可调整顺序。

1.4 《车尔尼》

奥地利钢琴家车尔尼的《车尔尼》将基本技术编配得富有趣味,是钢琴初中级阶段必备的练习曲集。该教材有很大的优越性,最基本的训练价值就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各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及其他基本音型,同时提高手指的灵活性、适应性。其弊端在于:单调乏味,风格、体裁、练习形式单一;大量无标题作品,学生无法展开音乐想象力;缺乏系统性,没有入门教程;技术训练不全面,右手训练过多,不重视双手4、5指的训练。使用要点:切不可将《车尔尼》逐条学习,应有选择性的进行练习,可与其他各类作品同时进行。

2 幼儿钢琴教材的选择

幼儿钢琴教材要简单有趣味。在启蒙阶段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和家长应当结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及钢琴教学规律,注意所选教材的科学性、趣味性、形象性、实用性、适龄性。避免教材选择不当扼杀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焦虑、畏缩情绪。实践证明,以插图的方式向儿童展示音乐理论的基本知识,如弹奏钢琴的坐姿、手指的使用、钢琴的键盘等,增加了趣味性和科学性,学生能更快掌握。

另外还要注意选编乐曲的本民族风格特点,进度安排上的循序渐进模式,乐曲歌词的生动形象,练习曲尽量篇幅短小、重复性强。总之,教材要符合现代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幼儿钢琴教材的合理使用

教材的使用包括各种教材间的相互搭配。搭配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以下列举几种国内使用的主流教材及其搭配使用情况作为教学的参考。

幼儿钢琴的启蒙阶段,可以使用《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第1、2册。因为该教程图文并茂,为幼儿学习增加趣味性,其中一些小曲为儿歌,幼儿较熟悉易于接受;断奏引导学生快速入门,为下一步的连奏打好基础;从左右手的中央C入门,逐步向高低音扩展,引导幼儿建立起高低音谱表统一的概念;每册书的篇幅短小、简洁,学生能尽快完成一本教材,强烈的成就感带来对以后学习的期望。

在进行《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第2册时,可以同时开始《小宇宙》第1、2册和《拜厄钢琴基本教程》上册的学习,目的是加强连音奏法的训练。

《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第2册结束后,可以选择周文英等编的《巴斯蒂安教程》来加强乐理知识;选择《儿童钢琴初步教程》里的一些乐曲增加孩子弹奏中的乐趣;使用榕树编的《孩子们的哈农》进行连音、非连音、跳音,左右手不同表现,附点、切分、三连音等节奏变化的练习;《拜厄钢琴基本教程》上册同时进行。上述四本教材同时使用,避免了单一的技术训练,使音乐教育全面进行,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只是提供了一个教材搭配使用的思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经验,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天赋、兴趣、学习环境等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灵活搭配教材,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在幼儿钢琴教学过程中,兴趣是关键。任何教材的选择、使用都要以学生为本,并做到科学、系统、全面,培养幼儿的全面素质。同时我们期盼在中国钢琴领域符合我国国情的钢琴教材问世。

参考文献

[1] 王兆东.对钢琴初级教材合理选用问题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29).

[2] 王喜亮.浅谈初级钢琴教学中教材的使用[J].钢琴艺术,1999(1).

配音入门教程篇4

一、“立”

学前教育专业是为幼儿园培养合格教师的孵化地。幼儿钢琴弹唱,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即兴编配、即兴弹唱等能力,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需要。钢琴弹唱能力的熟练掌握,可以帮助教师在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教学中,短时间内营造出特定的音乐环境,迅速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活跃课堂的气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钢琴弹唱是完成幼儿歌曲的自配、自弹、自唱的技术过程,这门课程是以钢琴课为基础、即兴配弹课为核心,钢琴教学法为理论构架,将乐理、视唱练耳、舞蹈、琴法等课程有机整合的产物。实际上,边弹琴边范唱、边弹琴边组织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实际中的常用手段,也是幼儿园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这门课程培养的就是这种综合能力,即对声乐(唱歌)、乐理(音乐理论知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等一系列音乐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

这门课程的特点在于从实际出发,既能练习弹奏技术,又能学习到乐理、和声知识。重要的是,突出了“弹”与“唱”的实践能力培养,不仅着眼于学生即兴编配的“弹”的能力训练,而且更深层地培养学生创编音乐、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的“唱”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门课程不是简单机械地叠加在钢琴基础与钢琴配弹这两门课程之上,而是将钢琴弹唱课程中的实践理念从一开始就融入到钢琴基础的教学中,并一直贯穿至钢琴配弹,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形成连贯、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行”

幼儿钢琴弹唱课程是钢琴基础课与钢琴即兴伴奏课相融合的结晶,强调两门课程的相互融合,注重学目的,统筹安排两门课的学时、进度,追求更高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将此门课程拓展为五个学期,课程内容为钢琴弹奏的技法训练、即兴伴奏、变奏创作的技能、歌曲弹唱的训练。

除定期举办观摩会外,每学期期中以教研组活动方式进行考查。学期结束时在全系范围进行期终考试。具体课程的安排及目标如下:

1.音程的各种关系。本课程是和弦配弹的基础,配的和声音程要用耳朵听、嘴巴唱,多分辨、多动脑筋才会达到配弹的完美效果。

2.调式中的音程。通过键盘的各音程练习,配弹短小旋律,既使学生知道了和声音程在调式中的作用,又使学生经过不断比较,掌握和声音程在调式中的解决方式。

3.三和弦及其转位。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及其转位的简单模仿应用与模唱。

4.调式中的三和弦。掌握调式和弦的标记与名称,熟悉一升一降大小调的正三和弦的手位并弹唱。

5.三种和弦标记方法。熟悉英文字母标记法、音级标记法、功能标记法三种和弦标记法并能在谱例上自己进行标记。

6.大调正三和弦的和声造句。大调正三和弦和声连接Ⅰ―Ⅳ―Ⅰ、Ⅰ―Ⅴ―Ⅰ、Ⅰ―Ⅳ―Ⅴ―Ⅰ,键盘手位的熟悉。

7.和声小调正三和弦的和声造句。和声小调正三和弦和声连接Ⅰ―Ⅳ―Ⅰ、Ⅰ―Ⅴ―Ⅰ、Ⅰ―Ⅳ―Ⅴ―Ⅰ,键盘手位的熟悉,和弦外音的配弹。

8. K46与乐句的结尾。半终止、全终止的键盘手位熟悉。

9.选择和弦的原则。确定旋律的调式、调性及和弦的选择原则。

10.乐段结构与和声布局。首先要在键盘上一层一层、有条理地练习,就像学英语自己先学会了才能说给别人听,忌急躁而没有语法规则,音乐语言的学习也是这样。

11.民歌或民歌风的幼儿歌曲和声编配。熟练弹奏各五声调式音阶与和弦;掌握替换音、省略音的和弦配置方法。

12.8―16小节歌曲的和弦配弹。要求学生能够将之前学过的一些基本的和声语汇、常用共同音保持就近连接的法则,尽量快速灵活地运用于和弦伴奏中。锻炼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当确定了配什么和弦之后应快速反映在弹奏中。

13.织体变化的三种形式。分解式与半分解式(带低音的和弦式)和弦简单谱例的配弹。

14.伴奏音型的两个层次。乐曲层次增加,弹奏难度也增加,二层次织体要求左手兼顾低音声部和中间的和声声部,左手位置把握的准确需要重点练习。

15.综合织体应用。和弦式、分解式、半分解式在乐曲中的综合应用。

16.不同体裁的幼儿歌曲伴奏织体选用。听旋律或哼唱分析乐曲的类别,从而选用适当的伴奏织体。灵活应用伴奏织体能使我们的伴奏呈现更好的音响效果。

17.带旋律的钢琴弹唱。作为幼儿教师,除了为别人伴奏外,还应该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这不仅需要熟悉键盘,对各种伴奏音型熟悉掌握,同时还要自如流畅地唱出来。这也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18.不带旋律的钢琴弹唱。不带旋律的钢琴弹唱比带旋律的钢琴弹唱更需要个人的音乐基础能力的提高。同样需要熟悉键盘,对各种伴奏音型熟练掌握,同时还要自如流畅地唱出来。

19.移调弹唱。扩大音乐的使用范围,挑战教师的应变能力。

配音入门教程篇5

(一)硬件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哈语学校中的音乐教师队伍素质不高,音乐教师的流动性比较严重,并且专业音乐老师配备不足,严重影响与制约了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哈语学校的一些照顾性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在音乐教师的培训、音乐教育的配套、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方面都有相关的政策,但受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很难实行。

3. 学校对自我的长远发展,缺少展望与规划,从而导致对本校的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不够明确。

(二)软件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哈萨克的民族音乐文化观念发生了变化。由于电视广播及网络等媒体充斥着大量的音乐,这些音乐具备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特点,甚至很多音乐充斥着现代流行音乐的因素,对哈萨克民族的音乐文化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直接影响了儿童的音乐观念。

2. 哈萨克有着大量的优秀的民歌,但是这些民歌在课程资源中被利用的机率很少,致使儿童音乐教育与本民族的优秀民歌资源相脱节。

3. 哈萨克小学音乐教育中,校本音乐教材的编写与开发相对滞后,这也直接导致了不能很好地开设校本课程。

4. 哈萨克音乐教师的本民族文化传统思想意识相对淡化,直接影响了哈萨克民族歌舞的代际继承问题。

二、哈萨克儿童音乐教育的对策

针对哈萨克儿童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特提出解决的对策如下:

1. 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解决教师的流动性及配置问题。要解决这几个问题,单纯靠教师个人或单纯靠一所学校,是很难奏效的。这需要政府的重视与投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以及学校管理层的密切关注。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2. 对在职教师进行经常性的在岗或者短时脱岗培训。培训内容除了声乐、器乐,舞蹈、形体等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应该包括音乐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培训,使音乐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及教育教学水平全面得到提升。对于音乐天赋出众的学生,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培养。例如,可以开办音乐、舞蹈、器乐等兴趣小组,发挥学生的特长,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出或者是校际之间的比赛,营造良好的学校音乐教育氛围。

3.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牵头、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及考评政策,促使各小学制定本校音乐教育的长远发展规划。学校音乐发展规划的制定,应该体现出可实行性与可发展性两方面的特点。可实行性,如对儿童视听的要求,不同年级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对于视唱,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唱出什么难度的谱子;对形体的要求,不同年级应该做出什么样难度的动作,会跳什么样的舞蹈。可发展性,就是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应该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

4. 哈萨克民族音乐文化有着自己的特点,有着诸多的优秀成分。如粗犷的游牧风格、人本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笃行而又刚健不阿的风格等。音乐课的教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乐理、歌唱、形体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这方面是技与艺层面的;另一方面,要教导学生修养与发挥本民族中优秀的东西,并形成每个学生自己的人格力量。优秀的人格力量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本人有益处,对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5. 哈萨克民族有着大量而又优秀的民歌,对于这些民歌,音乐老师应该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教材只是一个依据,而预设与生成却是一门艺术。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与艺术氛围。因为我们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东西,灵活生成好的教学设计,并实施于教学之中。比如,《玛依拉》、《黑走马》音乐,可以对小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陶冶,在学习其它民族民歌时,可以选学这些歌曲;再比如《剪羊毛舞》、《挤奶舞》、《斡毡舞》等,可以在适合歌配舞的课堂上展示出来,对儿童进行舞蹈教育。

配音入门教程篇6

关键词:高师 作曲技术理论 实践性课程 音乐创作

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群体,不仅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深入学习音乐其他专业知识的重要辅助性课程。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开设,在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中已有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在教学模式上成功地借鉴了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包含有四门基础课程:和声、曲式分析、配器、复调以及一门增强实践环节的作曲。这种课程配备相对于高师音乐专业而言还是比较合理的。

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招生人数、师资力量、设施的配备以及课程分类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这种前提下,作为音乐理论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按理说也应该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但是从近些年的实际发展与教学效果上来看,情况却是不容乐观的。在高等师范音乐专业中所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在发展上正呈现出一种递减状态,不但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而且所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门数有了一定的缩减,就连课程的性质也有所改变。至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就更加让人担忧了。

一、影响作曲技术理论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发展的原因

1.观念、政策上的影响

当前我国在教育领域所执行的政策,总体上是一种适度调节性的过渡政策,这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是密不可分的。教育的方针却越来越趋向于科学化、人性化,教育的目标明确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综合性人才。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也具有同样的目标要求。因此,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课程改革有了明显的变化。为了突出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公共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比重明显加大,专业课程课时比例相对压缩了。而在音乐专业理论课程中,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压缩是最为明显的。例如,原来和声课程的课时是108学时,学制为三个学期,课程内容可以延伸至一级关系转调乃至于和弦外音等章节,但现如今的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和声课程学时标准为72学时,学制一年,内容只能涉及到副三和弦左右,甚至有些师范院校的和声课内容只讲到属七和弦转位就结束了。和声课程内容的压缩,导致了作曲技术理论基础的浅薄,也形成了日后对曲式分析、复调、配器等课程学习的隐患。其他的作曲技术课程也与和声课程有着同样的待遇,课时减少,内容压缩。

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减少某些技术理论课的课时,甚至将原来的一些课程性质为必修课的作曲理论课程改为选修课。这些措施和政策进一步压缩了原本不足的作曲理论课程的分配额度。有些专家学者还建议将作曲技术理论中的某两门课程合二为一,例如,将和声、曲式合二为一,或将复调与配器合二为一。更为严重的是甚至还建议进行五合一改革,就是将和声、曲式、配器、复调、作曲合并为一门课程,由一名教师来负责综合讲解。改革观点上的变化,在倾向性上对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2.教学环节上的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招生人数有着质的飞跃,几乎是在成倍地增长,这也就增加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上的压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逐一辅导,难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只有通过课后大量的习题,教师才能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但是,技术理论课程的作业要求教师必须认真仔细地批改,才能发现学生在各个环节所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因地制宜地进行修改。可是人数众多,作业难以及时批复,这也造成了一些学生在某些章节所发生的错误和疑惑不能被及时纠正。作曲理论课程相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音乐素质要求较高,招生人数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在学习技术理论课程的时候,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所以教学很难顺利地进行。久而久之,师生在教学上缺乏默契的配合。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一些教师也没有传授知识的热情。

3.课程性质上的影响

配音入门教程篇7

关键词:电脑音乐技术 配器法 教学模式 应用研究

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配器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常常面临一个问题,即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因为在普通高校的音乐专业中,学生大都是非作曲专业,在入学之前也基本没有接触过相关的配器知识,理论基础差,亦没有实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要想“学懂”配器理论与技巧,首先要掌握精准的记谱技术,又要对作曲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全面的学习和掌握,还要形成对配器音响的听觉概念,这对于没有任何作曲和配器基础的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显然太难了。往往学到最后,教师教得失去了信心,学生学得失去了兴趣,导致配器课的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电脑音乐在我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广泛运用到我国的音乐教育领域,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电子音乐,即以电子声学为基础、录音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学术性现代电子音乐。①而电脑音乐就是将音乐这一抽象艺术和电脑这种高科技工具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新的音乐表现和创作方式。目前,它已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纳,它产生的不同于传统音乐技术的效果也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它的作用。电脑音乐已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其极具魅力的形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着影响。在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和声等课程已普遍使用电脑音乐技术来辅助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配器课程中,使用电脑音乐技术辅助教学更显示了其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不断地冲击并替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配器法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首先,配器这门学科对音响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就很难达到。学生要学好配器,就必须听到相对应的音响效果,而在大多数的普通高校中都没有完整的乐队编制,就算在乐队编制比较全的情况下,每堂配器课都要组织数量这么大的乐队进行现场演奏来满足学生的视听要求,也显然是很难做到的。这样,学生学习配器课,听不到音响效果,就难以理解配器理论要求,学生学得糊涂,教师也教得费力。教师教授配器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只能依靠黑板、粉笔、书本、钢琴完成,配器法教学基本就成了单一而枯燥的“讲”,学生感受不到音乐的音响效果,感受不到配器的魅力所在,在课堂上学习了配器的理论和写作技巧,却并没有真正理解,在课后,很快就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忘记了,这样,配器课很难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配器课对谱例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能满足。在配器课中,教师需要通过对谱例的分析和讲解向学生传输配器的理论原则和要求,同时,也需要通过唱谱例与音响效果的结合,使学生更加明晰配器理论的原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能通过书本上的谱例来向学生讲解,这样,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看谱例和老师的讲述来理解配器原则,不能直接、直观地通过教师的示范、对照说明,准确领会教师的意图。如果教师想让学生更明确地了解讲述谱例的内容,只能用粉笔在黑板上将谱例画出来,这样一来,既浪费了课堂时间,谱例的清晰性也难以保证,同时也打破了课堂的连续性。

另外,在课后的复习及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时常会觉得无从下手、不知所措。配器课本身就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首先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学科,这需要学生在理解配器理论原则的基础上,具备较全面的音乐素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本来就处于懂与不懂的边界上,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及时对课堂内容进行巩固学习,但是,只是通过课本和难以搜集到的音响资料,学生很难准确掌握这一复杂的知识,容易走弯路,也容易遗漏课堂所教内容。

二、电脑音乐技术在配器法教学中的运用

普通高校中,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专业基础。在进行配器法的课程设计时,不能按照音乐院校作曲专业的学生标准来要求,在普通高校中,配器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乐队写作的基本原理,并初步掌握配器法的基本原则,能将这些原则运用到简单的乐队编制配器中。基于以上目的,笔者在配器法的课堂设计中,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了Cakewalk、Cubase S×、Sonar等作曲软件和音色采样软件Gigastudio为平台,将电脑音乐技术运用到配器法课堂中,进行数字化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每学期都能收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1.运用电脑音乐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Cubase S×是一款集音乐创作、音乐制作、音频录音、音频混音于一体的音乐工作站软件系统②,这款软件为无数音乐工作者和录音室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音乐享受。Gigastudio是一个声音采样处理软件,是播放乐谱时能发出各种乐器声音的软音源。

运用电脑音乐技术进行配器法的课堂教学,首先要运用Cubase S×软件将课堂所需的谱例制作出来,之所以在配器法教学中选择这款软件,就是因为它是一款专业的、功能强大的音乐工作站软件系统,方便在制作课堂软件时进行音乐制作、录音与编辑等。使用Cubase S×制作出谱例要在备课阶段完成,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直接展示给学生,Cubase S×具有较强的乐谱功能,能够满足教学中的乐谱演示功能。制作的乐谱只有能够进行实时播放时,才能达到它的数字化教学的作用和效果,在这时,就需要Gigastudio软件来提供乐谱播放所需要的乐器声音了。配器课中所需要的乐队主要是交响乐中的管弦乐队,因此需要在Gigastudio中选择一套优秀的管弦乐音色。笔者在教学中选择的是Vienna Ochestra中的Giga音乐,它包含了管弦乐中绝大部分乐器的各种音色,而且音乐品质较高,并且在软件中能够随时调节乐器的混响、合唱效果,也能调节乐器的声像位置,具有一定的现场感,适合在配器法的教学中使用。教师在制作谱例和选择播放软件时,必须要保证播放效果的真实性和优质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给乐队配器的实际效果。

Cubase S×和Gigastudio两款软件的完美结合和运用,可以制作出一堂优质的配器法课件。运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能将谱例和音响紧密结合,教师教学时可以将配器的原则和方案通过制作的谱例展示给学生,同时通过音响的播放让学生体验配器的效果,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运用电脑音乐技术进行习题训练

学生自己进行习题训练是学习配器法中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亲自进行配器练习,只是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往往会眼高手低,貌似会了、懂了,到自己做时,就会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下手。学生进行课堂上或者课后的习题训练,都可以通过前文提到的电脑软件来完成。

学生利用音乐软件进行习题训练时,可以在编配时听到音响效果,如果效果好,则可以将这一配器原则牢牢地记住并反复聆听,加深印象,如果自己编配的音响效果欠佳,还可以在音乐软件上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时进行调整。另外,利用电脑音乐技术,在音乐软件上进行配器练习可使非作曲专业的师范类学生绕开自身欠缺的记谱技术和乐器法知识,而将精力更多地放在配器法上,这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抓住本学科的要点,不再受其他专业性较强、较复杂的学科的负累,从而将配器法学得更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电脑音乐技术在目前的教育领域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便捷性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教学方法,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音乐教育领域展现了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配器法是音乐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将电脑音乐技术运用到配器法的教学中,极大地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将电脑音乐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到音乐教育领域,也是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本文为2007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拓展应用研究》,立项号:2007144)

注释:

①张小夫.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4):32.

②张火,卢小旭.电脑音乐制作――软音源使用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2.

参考文献:

[1]张火,卢小旭.电脑音乐制作――软音源使用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沙汉昆.旋律写作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配音入门教程篇8

论文关键字:电脑音乐、辅助理论 教学探讨

电脑音乐一一c0mputerMusic属于现代科技领域里的多重性及交叉性应用学科(边缘学科)。广义的概念是指在创作、演奏、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使用电脑技术或设备的音乐;狭义的概念是指通过电脑、合成器、音源、采样器等设备进行编程,控制MIDI乐器或数字设备进行创作、演奏和制作的音乐在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领域依靠电脑技术的支持都为本领域实现了自己在新时期的腾飞。音乐也概莫能外,依靠电脑音乐技术制作出来的音乐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艺术高度。但是.当今电脑音乐所指向的的重点都在纯艺术或纯商业音乐的研究、制作上,在把电脑音乐技术引入音乐教育课堂,特别是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理论课堂这一领域.还鲜有涉猎。

1高师电脑音乐课程和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1.1电脑音乐专业教育滞后

教育观念滞后于电脑音乐的发展,在以往,电脑音乐被视为商业性的,无学术价值.而且经费投入甚大,使得电脑音乐一直徘徊在专业院校门外;观念落后使得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缓慢.大多数高师院校近几年才开设电脑音乐课程,而现今高师音乐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专业院校,他们的电脑音乐技术滞后于电脑音乐教学的要求。加上高师音乐系的培养目标主要为中、小学教师,电脑音乐的专业性与目标的师范性相背.教学效果不佳.专业建设缓慢。 过去我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教授.都是采用“集体课”的授课方式。不可否认,这一教学方式在几十年的音乐教育中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前几乎所有的音乐工作者都是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的。但现在师范生的起点低、师生比例过大、理论课程的抽象性、音响效果的不定性,特别是在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几门专业性强的理论教学上,大大加深了教学难度。传统的说教式音乐理论教育形式的教育效率特别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低。

2利用电脑音乐技术辅助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

电脑音乐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师资的循环短缺无法一时解决。但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在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找到切入点.即利用电脑音乐技术辅助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这样既缓解了师资压力.避免了电脑音乐教学的专业艰深性,符合了高师的培养目标.又有利于电脑音乐技术的推广运用和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在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中,电脑音乐技术可以起到一系列辅助作用。

2.1音乐软件Encore\Finale等专业绘谱软件;Kcakewalk音序器软件的利用

可以解决和声、复调、曲式等课程中大量的谱例提前准备.节省课堂老师抄写谱例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可以随时播放课前制作的任何音响范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讲解和实际音响效果.改变以往和声教学中.教师受到钢琴水平和多声部音域的限制.不能演奏的“哑巴和声”局面。T0NIc丕可以为旋律快速配置出四部及四部以上和声,用于课堂示范教学。

2.2 Cakewalk Cubase、SqO1等程序的MIDI编辑制作功能的运用

在曲式分析、音乐欣赏上可以拆分、展示谱例中任何一处需要讲解的地方,音乐的进行可以从任意小节开始.在任意节拍停止;通过音轨M、S、R功能.学生可以听到乐队中任何一件乐器的独奏,从电脑记录中看到独奏的所有次数设置;在复调课教学上,利用其强大的编辑功能,制作出任何一种复调音响效果.可以是独奏与乐队之间的.可以是乐器组与乐队之间的.也可以是乐器组与乐器组之间的。学生通过这种多途径、多形式的活生生的谱例讲解.可以在短时问内,接触到尽可能多的谱例.并对谱例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从而能较全面地理解复调音乐的魅力。

2.3合成器软音源及硬音源音色库的运用

在配器常识课教学上.限于教学没备的缺乏和课程本身的技术性强的特点,光靠老师一张嘴、一套音响没备很难把一部配器手法新颖、音乐色彩斑斓的作品向学生作一个透彻的讲解。学生难以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对作品作出理性的分析。通过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任何一部复杂的音乐作品.在输入电脑后,通过简单的一些方法就可以剥离出任何一个声部、任何一种乐器,来专门倾听、分析它所运用的作曲、配器手法;可以让乐曲以任意速度播放;可以在作品任意一个节拍上准确开始、停止,可以选择任意一个特殊音乐片段作反复分析、倾听。对一部复杂的配器作品,可以从单旋律开始逐步叠加或相反从全部声部的出现逐步递减的方式.透彻地对音乐进行综合分析。

3电脑音乐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探讨

3.1在作曲理论课上进行实践

在作曲理论课上,借助电脑音乐系统.可以把所有声部、所有的乐器一轨一轨地录入电脑.并且几乎所有乐器都可以用MID1键盘来演奏,既可以作曲叉可以是指挥还兼职演奏员,关键是学生能够马上听到自己作品的效果,进行MIDI编辑制作.效果处理和音频缩混.插入视频文件.输出并刻录CD。

3.2批改作业是一项重要且繁重的任务

对承担音乐理论课教学的老师来说.纯理论性地给学生批改作业.由于没有实际音响的比较向学生作解释.学生除了一些理论上的收获外.难以得到实际音响效果变化的信息。很难明白自己作业的症结所在。把电脑音乐技术运用到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过程中.让学生把作业输入软盘,教师针对实际音响效果优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可以给学生更科学,更满意的批改。

配音入门教程篇9

【关键词】拜厄钢琴练习曲;演奏技术;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231-01

《拜厄钢琴基本教程》是专门为钢琴初学者而编写的一本浅显易懂的钢琴教材。

教材采用高音谱表入门法,从“右手触键练习”开始,采用一指入门,逐步扩展至二、三、四、五指。《拜厄》的第一部分是音乐入门知识。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一些音程、音符、时值、拍子、拍号以及半音和休止符等基本乐理知识,并且在书中附有六个八度的钢琴键盘图,在介绍相关知识时,运用钢琴键盘图来说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为直观。给钢琴初学者识谱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讲到音符时值等方面,书用运用了图表,直观性很强,更为浅显易懂。

《拜厄》的第二部分主要是为触键做的准备练习,训练初学者的手指动作,训练每一个手指在演奏中要的独立性和果断性。这一部分中包括左手、右手的单手触键练习,双手的触键练习,还有与教师配合,分单手和双手共同演奏的变奏曲和练习曲。并且在这一部分的练习中加入了边弹作品边数拍子的方法,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在两首变奏曲中,还有加入连音线的乐句,训练学生在演奏时要注意连贯,学会在触键时体会重心的转移。要求每一个手指在触键时要高抬指,下一个音触键以及前一个音抬起时必须要同时进行。从作品的第三首开始,就注重引导学生双手配合,其中的第三首至第七首训练演奏时双手的平行进行,第八首至第十首开始训练左手弹奏固定低音,右手弹奏旋律。

《拜厄》的第三部分是双手的技巧性练习,从第十二首到第一百零九首,这一部分是教材最主要的部分。结构安排计进度上都有着非常强的逻辑性。从最开始将五个手指顺序的放在C――G音上,到逐渐转移到C――D音上,再后来转移到A――E音上。这样的安排方式也运用在双手的配合上,这种训练不仅可以拓展双手演奏的音乐,同时还能训练双手演奏的独立性。在作品中还运用了高八度的重复和音阶,这样使得五个手指的演奏得到了很自然的拓展。在学习全音时值方面,同样是运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学习全音乐、二分音乐,逐渐加入附点音符,再到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

在《拜厄》中,针对幼儿设定出了十一类循序渐进的技巧内容,第一类是在固定的位置进行弹奏,例如第十二首,练习时让身体保持正确坐姿,手臂自然放松,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演奏,这样可使幼儿全身心的控制手型、手指以及作品的节奏。第二类是和弦伴奏音型的弹奏,第三类是双手平衡发展的练习,第四类是双手“落―提”训练,第五类是音阶式弹奏方法的训练,第六类是双音弹奏练习,第七类是变化音及装饰音的弹奏练习,第八类是音乐节奏练习,例如第八十八首,这首作品中,学生要掌握附点音符的时值及强弱,并且高中低音区的对位必须严谨,这样可以培养幼儿对节奏肢体的认知;第九类是半音阶的弹奏练习,第十类是流畅性的弹奏练习,第十一类是小乐曲弹奏练习。《拜厄》作为技巧性练习为主的教材,的确为初学者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练习内容,作者在前言中也明确指出,“本书的对象是儿童,是钢琴学习的简易入门教材,因此,书中的课程安排也尽可能的循序渐进,但一无遗漏地解决钢琴弹奏上遇到的所有难题,不属本书的范畴。”①

《拜厄》在训练演奏技术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所体现出的音乐性也是值得好好研究的课题。不能将《拜厄》的练习视为枯燥的、无味的技术训练,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成为练琴的机器。如果将技术训练变成单纯的敲击键盘,不仅不能提高技术水平,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失去对音乐中美的享受。培养学生科学的练琴方法并养成他们的良好习惯十分重要,看到孩子的进步要多赞美,保持孩子的兴趣。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用耳朵聆听,通过聆听让他们感受音乐,浸润心灵,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并且让孩子学会歌唱和舞蹈,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表达内心,这样能更好地把握音乐的内涵,为钢琴演奏带来莫大的好处。为了适应21世纪世界钢琴艺术的发展潮流,我们不仅应该学习世界优秀的钢琴文化,吸取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更要积极地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

注释:

①刘广抒.四种钢琴基础教材之比较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06.

参考文献:

[1]拜厄.钢琴基本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2]范元绩.拜厄和他的《钢琴基本教程》[J].音乐生活,1988,(1):26.

[3]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1.

配音入门教程篇10

关键词:高师 作曲技术理论 实践性课程 音乐创作

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群体,不仅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深入学习音乐其他专业知识的重要辅课程。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开设,在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中已有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在教学模式上成功地借鉴了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包含有四门基础课程:和声、曲式分析、配器、复调以及一门增强实践环节的作曲。这种课程配备相对于高师音乐专业而言还是比较合理的。

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招生人数、师资力量、设施的配备以及课程分类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这种前提下,作为音乐理论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按理说也应该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但是从近些年的实际发展与教学效果上来看,情况却是不容乐观的。在高等师范音乐专业中所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在发展上正呈现出一种递减状态,不但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而且所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门数有了一定的缩减,就连课程的性质也有所改变。至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就更加让人担忧了。

一、影响作曲技术理论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发展的原因

1.观念、政策上的影响

当前我国在教育领域所执行的政策,总体上是一种适度调节性的过渡政策,这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是密不可分的。教育的方针却越来越趋向于科学化、人性化,教育的目标明确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综合性人才。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也具有同样的目标要求。因此,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课程改革有了明显的变化。为了突出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公共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比重明显加大,专业课程课时比例相对压缩了。而在音乐专业理论课程中,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压缩是最为明显的。例如,原来和声课程的课时是108学时,学制为三个学期,课程内容可以延伸至一级关系转调乃至于和弦外音等章节,但现如今的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和声课程学时标准为72学时,学制一年,内容只能涉及到副三和弦左右,甚至有些师范院校的和声课内容只讲到属七和弦转位就结束了。和声课程内容的压缩,导致了作曲技术理论基础的浅薄,也形成了日后对曲式分析、复调、配器等课程学习的隐患。其他的作曲技术课程也与和声课程有着同样的待遇,课时减少,内容压缩。

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减少某些技术理论课的课时,甚至将原来的一些课程性质为必修课的作曲理论课程改为选修课。这些措施和政策进一步压缩了原本不足的作曲理论课程的分配额度。有些专家学者还建议将作曲技术理论中的某两门课程合二为一,例如,将和声、曲式合二为一,或将复调与配器合二为一。更为严重的是甚至还建议进行五合一改革,就是将和声、曲式、配器、复调、作曲合并为一门课程,由一名教师来负责综合讲解。改革观点上的变化,在倾向性上对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2.教学环节上的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招生人数有着质的飞跃,几乎是在成倍地增长,这也就增加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上的压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逐一辅导,难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只有通过课后大量的习题,教师才能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但是,技术理论课程的作业要求教师必须认真仔细地批改,才能发现学生在各个环节所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因地制宜地进行修改。可是人数众多,作业难以及时批复,这也造成了一些学生在某些章节所发生的错误和疑惑不能被及时纠正。作曲理论课程相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音乐素质要求较高,招生人数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在学习技术理论课程的时候,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所以教学很难顺利地进行。久而久之,师生在教学上缺乏默契的配合。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一些教师也没有传授知识的热情。

3.课程性质上的影响

作曲技术理论是一种逻辑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种类,相当于音乐专业中的“理科课程”。这就要求教学的双方,都要有比较严谨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较为准确的计算能力。这种课程的知识积累方式是一环扣一环的,而不是并列式的,一旦有一个环节在理解和掌握上出现了问题,会导致以后很多环节无法顺利进行,从而造成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但是高师系统的一些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师,相对缺乏实践创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较难完全满足技术理论课程性质的要求。这样一来,课程的讲解就相对缺少生动性。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顺利发展。

二、对作曲技术理论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发展现状的反思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态势是强劲而有力的。其办学质量和规模都属于上升趋势,音乐教育正在向系统化和专业化方向靠拢,越来越接近音乐专业院校的办学理念。而音乐专业院校也在摆脱以往单一发展的纯专业化模式,逐渐开设音乐教育专业等方向的课程。可以明显地看到,高等师范音乐专业与音乐专业院校的发展差别正在逐步缩小。

在这种前提下,高师音乐专业开设的课程应该是更加丰富而系统的。然而属于实践性基础学科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不但没有得到巩固加强,反而被压缩了,这与总体的办学方针是相背离的。一些专家在对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态度上,认为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不必开设过多难度较大的技术理论课程,例如和声、曲式等课程在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中,通常是应用不到的。因此,他们认为综合性的横向发展可能比专业纵深化发展更为实用,那么对作曲技术理论改革的二合一、五合一就可以得到解释了。先不说这种简化作曲技术理论的观念是否正确,我们反思一下,难道高师音乐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只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吗?如果仅仅是以能够满足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为目标的话,那么高师音乐教育则是一种片面的、狭隘的教育观念。大学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师音乐专业中,作曲技术理论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领悟能力所开设的一种有较高难度的实践性理论课程。经过这种课程的系统训练,才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同时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因为这样,这些课程才被称为音乐中的技术理论课程。同时,高师音乐教育正在朝纵深化发展,逐渐从传统师范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过渡。在这种趋势下,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而在音乐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就必然会遇到作为科研型人才检测标准的作曲技术理论考试,没有扎实的作曲技术理论功底,基本无法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即便是通过了研究生考试,在没有全面技术理论的支持下,也是一种比较空洞的状态,很难顺利地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各种音乐科研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在高师音乐教学的建设中,不但不能缩减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比例,甚至还应该加大教学力度。另外还有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就是高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还应该尽量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基本上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通过编制考试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第二类,通过考试进入专业音乐团体,从事演唱演奏专业。第三类,进入机关或事业单位,担任文艺宣传等工作。第四类,成为音乐制作人。第五类,自由音乐教育者。第六类,从事其他非音乐专业工作。其中前三种相对稳定,但是职位非常稀缺,难以满足广大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第五种难以获得教学资格许可。而第四种就业方向,近年来正处于上升趋势。这种就业方式属于创业型,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主体内容就是一种音乐创作,需要有较为牢固的作曲技术基础。没有全面的作曲技术理论知识,想从事此种工作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还可以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从音乐的宏观发展上来看,真正推动音乐发展的还应该是音乐的创作。我们从事的演唱演奏、音乐理论研究,终归要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以及音乐作品所带动的音乐文化现象反映出来。没有新的音乐作品问世,我们的音乐活动内容就得不到充实和更好的发展。而音乐创作是一种内心和灵感发挥的创作,并不是音乐专业院校学生的专利。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有着相对较好的文化基础,综合素质也比较全面。很多学生有着无比的音乐创作热情,但是这个环节必须要有较为扎实的作曲技术理论知识作为保障。如果在课程设置上,高师音乐教育不重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发展,那么学生就只能空有一腔热情,却无法实现音乐创作的美好愿望。所以,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础实践性课程。

结语

随着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发展的日趋系统化,课程建设一定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高师音乐教育发展会越来越与专业音乐院校教育发展接轨,形成相辅相成的音乐发展格局,共同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相信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定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使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得以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田刚.音教专业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五合一[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1).

[2]李广达.对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2).

[3]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刊[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

[4]刘镇枉.中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概况及其展望[J].云梦学刊,2001(1).

[5]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概况[J].中国音乐教育,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