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十篇

时间:2023-10-11 17:24:50

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

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 道德与法治 应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与实践相关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课程中的内容,并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课堂上的互动活跃性,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想结合,能够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真正理解到课程的内涵,从而帮助初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同时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关于案例教学中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的原则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初中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能够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该门课程的内涵。在教授该门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合适的案例,来提高教学效果。这其中就涉及到教师如何去选择合适的案例,关于案例的选择,可以采用如下几个原则:

1.能够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此,在应用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选取合适的教学案例,案例必须具备明确的是非立场观点,同时需要包含合适的道德立场,能够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明白正确的是非观。《道德与法治》该门课程时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制观,通过选用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案例,能够让学生明白是非,能够通过案例向学生呈现什么行为是对的,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错的,是不能够去触碰的,从而让学生能够对是与非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案例要坚持贴近生活现实。《道德与法治》课程所涉及到的都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都需要紧扣生活。对此,关于该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中,同样也对于案例教学中所引用的案例也需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教学案例必须是源于生活并实际反映现实生活。来源于生活的案例能够让学生从书本上了解到实际生活,而不是仅仅只知道书本理论知识。贴近生活的事件,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现实生活,让学生更加了解实际生活的现实。

3.案例要紧跟时展步伐。在案例教学中,所选取的案例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进行更新,必须是能够反映当下的实际生活的案例。关于道德与法治,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变化,对此,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趋势来进行案例的更新。教师在选取案例中,通过选取一些最新的热点案件,让学生能够了解时代的道德和法治的发展。

二、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功能

1.思导学的功能。案例教学法,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案例教学发通过选取合适的案例应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治观点,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教师能够通过案例法来带动学生在案例中学到知识,明白法治中的是与非。案例法能够起到一种导学到思的功能,能够带动学生在案件中去思考,在思考中让初中学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2.激发体验的功能。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来领会案例与寓意。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案件,自己去领悟,从而让学生自己通过案件去明白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哪些行为是值得提倡的,通过案例法,让学生在案件中去体验。

三、案例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方法

在精心挑选合适的案例之后,就需要教师通过采用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案例的教学。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讲案例在课程课堂上加以应用。关于如何应用,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步骤进行。

(一)优化师资队伍

首先,关于案例教学,需要配备一些比较专业的教师队伍,需要教师即具备法律相关知识背景,同时也需要教师具备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方面的背景。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比较重要,对此对他们的要求也比较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质、政治修养、道德品质以及自身的性格特征,都会对案例的分析产生影响,只有配备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对案例进行剖析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认同。对此,培养一支道德品质高尚、理想信念坚定,具有睿智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明智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案例教学实施的关键。因此,学校应对培养专门的优质师资队伍,从而能够更好地上这门课程,让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明辨是非的正直的人。

(二)选择典型的案例

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案例的选取,前面已经谈及关于案例选取的几项原则,对此,教学在课堂讲课过程中,需要从这些符合要求的案例中选取最为典型的案例,通过该案例来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其中所包含的知识。教师在授课前,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对案件进行筛选,从而使得课程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去思考

教师在为学生授课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思考得出来的知识能够更加印象深刻。我们都知道,知识的学习主要是看是否能够被学生所灵活应用,而不是看到底给学生讲解了多少,知识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被学生掌握。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案例进行阐述,让学生自己对案件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给学生以提示,引导学生去思考,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从而达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采用引导学生去思考,采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案件背后所要表达的含义,让学生在案例所提供的特定的、真实的情境之下,通过教师提问、平等对话等方式来带动学生思考,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己主动思考,成为课堂上的主要角色,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明辨能力,同时也能掌握知识,让学生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锻炼和提升道德辨别力。

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篇2

关键词:法律基础;法律信仰;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083-03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高校法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做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成为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的合格社会公民,法治教育是必须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成为“民主、文明、平等、公正、法治”内容,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共识,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基本价值追求,法治教育将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活动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完成。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课程安排日趋紧凑,专业性课程在课程设计中受重视程度更高,公共基础课等课程安排往往放在相对不重要的位置。“05方案”之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有机地融为了一体,形成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非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性课堂法治教育只能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完成。“法律基础”部分有不少于36个学时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可以就法律精神、法律体系、法治理念、法律权威、公共法律、婚姻家庭等法治信仰与法律认知问题进行相对系统的学习。这种以法律信仰为导向的系统性的法治教育是偶尔的法律讲座和非法学教学课堂教师引导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般安排为大学第一学期的必修课程,是学生大学首先接触到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大学初始对于学生的教育安排,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高校学习生活的认知,以及基本价值观的形成。

二、“法律基础”教学实践尚不能满足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际需要

(一)师资构成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

各高校在“法律基础”教学中,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依然是少数,相当一批教学人员缺乏系统的法学教学培养。非法学专业教师完成“法律基础”部分教学主要是以教材知识性教学为主,缺乏对教材法律精神和法律信仰的深度解读,特别是对法律实务缺乏足够了解,无法满足学生对法律问题的探索需要,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与法理阐释就存在一定难度。同时法学教师参与法律基础教学更多的是以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为目标,主要精力集中于科研与法学专业学生教学工作,对非专业学生的“法律基础”教学工作无法投入足够精力,特别是两课合并后,法律基本部分整体课时压缩,教学内容更多的指向法律信仰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关法律内容,专业性法学教师教学深度延伸的收到局限。作为具有思政教师身份的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缺乏足够的精力开展法律教学研究,虽然能够更掌握学生对法律的需求情况,特别是法治教育的重点,但是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以及相对欠缺的教学经验也影响到法律基础的授课质量。

(二)法律基础课程仍存在严重的工具主义倾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法律基础”的授课学习受“学习工具主义认识”影响,教学目的与实际效果存在冲突。就课程设计而言,修订后的法律基础部分中大法学框架下的法律知识部分大幅度得到删减,特别是部门法与程序法等内容基本弱化,更多的是对法律体系、法律权威、家庭社会生活法律规范等范围进行阐释。但课程体系安排没有脱离传统法律工具主义范式,非法学专业学生仍需要像法学专业学生一样,全面掌握法的本质、运行、体系、思维,同时还要学习劳动就业、婚姻家庭等基本法律常识。体系高度浓缩的出发点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法律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对法律有基本的认识,认同法律价值,形成法律信仰。但这种工具式的体系设计,给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造成了无法回避的困惑,教材中高度凝练的法言法语,使授课教师需要用大量并且丰富的语言进行非专业化的解释,现在的课时设计远远无法满足要求。学生认识的“法律”与教材中的“法律”存在较大的空间差距,学生无法通过教材中专业性法律解读来回答对于现实社会、家庭成长以及学校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法律疑问。在2013版教材126页关于法律的规范作用的分类说明中就预测作用是这样描述的:“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及其他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这种法言就法学人士而言就是专业的严谨的法律解释,但对于没有任何法学基础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而言,恐怕就是晦涩拗口不能明白的文字游戏了。”

(三)法律基础课授课方式亟需更新

法律基础教学活动过程中,一线授课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探索。体验式授课、法律诊所式授课、案例式授课等多种授课形式逐渐的引进到法律基础教学活动中。新教学方式的引进也逐渐改变法律基础教学的基本形式,特别是案例教学成为大多数授课教师的选择。但新式的教学方式在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时,同样要面临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完全照搬国外专业法学教学方式,或者直接使用其他学科教学手段引导到“法律基础课”教学都需要适应课程的实际需要。特别是案例教学在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被广泛的引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案例教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案例使用随意,代表性不强,追求奇异化效果等问题,需要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案例教学技术水平。

(四)考核形式不符合法治教育需要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根据教务部门必修课考核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同其他需要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一样,需要通过闭卷考试完成,最终成绩可以综合课堂成绩和闭卷考试成绩。在闭卷考试中,选择、判断、简单、论述、案例等高校文科常规题目均需要涉及。考核形式的要求使授课教师必须完成以记忆性知识为主的课堂授课,否则学生将无法达到考试中的记忆性考核的要求。受制于普遍存在的大班制上课,教师考核学生的日常表现只能采用考勤、抽查等简单化的措施,无法有效考察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在综合考核中的作用基本无法有效发挥,失去效度。在现有考试制度下,法治教育进课堂的制度设计初衷完全无法实现。

三、法治教育导向下的“法律基础”教学实践探索

(一)加强对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培养

在高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法律基础”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法律基础”教学水平和课堂法治教育开展的有力保证。逐渐建立专业化的“法律基础”授课队伍。改变现有“法律基础”师资多元化的现状。受制于高校人才引进指标,教师结构调控等因素,在无法迅速解决“法律基础”师资专业化的情况下,提升现有师资的学历水平,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具有实践性意义的做法。应进一步加强法律基础授课教师的教学研讨交流,因为师资构成的多样性,法律基础授课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教学经验,授课方式等方面交流,教育技术无法有效提升。应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有效结合,重点支持法律基础授课教师外出参加教学研讨与授课观摩,更新观念,学习好的授课经验。支持法律基础授课教师开展专项社会实践,使这部分教师熟悉司法实践,了解法律运行,熟悉当前社会法治问题关键所在。只有教师充分掌握法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才能在授课中开展以法治信仰为导向的教学活动。

(二)设计法治教育导向下《法律基础部分》教案

根据教学要求,在教案设计中需要涵盖“法律精神”、“法律体系”、“法治理念”、“法律权威”、“行为规范”、“道德与法”。根据有限的课时数量,可以设计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与社会正义追求”主要阐释法治理念与法律精神问题;“大学生的宪法精神及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认同”主要讲授宪法及基本法律体系问题;“大学生的契约精神及法律思维”主要讲授法律权威问题;“大学生的公共生活与常见法律问题”主要讲授行为规范与法的使用问题;“大学生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主要讲授大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涉法问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中的法律问题与权益维护”主要讲授大学生职业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与自我保护等问题。这种教案设计既满足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又符合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对大学生法律信仰、学法用法、懂法守法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使课程很好的做到理论与大学生学习实际的结合,提高课堂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不断推进案例教学改革

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有限,法律部分仅有36学时,在短时间把法律的基本问题解释清楚,同时又引导学生树立法治信仰的效果,特别是在目前普遍的大班制上课,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可操作性不强的情况下,案例教学成为高校法律基础授课教师的普遍选择。就案例选择而言,必须有代表性,是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案例的选择必须符合教学时间要求,案例短小精炼,教师可以通过口述或者电子版的形式迅速的讲述,引起学生兴趣,并进行专业性的解释。案例选择需要具有时代性,要与大学生的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对案例具有最直观上的认同,又能通过案例教学把法的相关的问题与大学生群体密切联系起来,“马加爵案”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大学生犯罪案例更容易获得授课群体学生过程中的重视,进而对大学生守法用法等法治观念形成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改革现有的考核形式

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可以有力的有效提升“大修”课堂中法治教育的效果。“法律基础”部分的考核应以积极促进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以及引导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守法用法为目的。在考试方式上,可以提升学生课堂实践能力和课堂学习表现比重,重点就大学生对法治信仰、法律价值、劳动就业等领域的普遍性认识及常识性问题进行考察。把传统上知识性考察改变为认知考察与知识性考察相结合的形式,以认知性考察为主。采取模拟法律评论、法律实务考察报告、典型法律案例分析、法律常识考核等多种形式对学生所学习的法律基础部分进行考察,把学习的过程与考察的过程结合起来,通过考核形式的转变引导学生改变对法律基础学习目的认识,真正把实现法律基础教学的法治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寇玉生,尹忠恺.高校法制教育网络化研究[J].东南学术,2011,(04).

[2]张晓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研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6):88.

[3]经柏龙.论案例教学在教师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科学,2006,(5).

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政治课堂;实施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1-0124-03

近年来,由于中职学校招生门槛降低,生源素质日趋下降,多数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文化科尤其是政治课不感兴趣,表现在课堂上不愿听、不愿学。面对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现状和政治教材改革要求,怎样让中职学生喜欢上政治课,让中职学校的政治课堂充满活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政治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为此,笔者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进行了案例教学法的尝试,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通过精选案例,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生活事件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思考、研究和讨论案例,进而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不仅将抽象的教学内容故事化、情趣化、真实化、时代化,而且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交互式探索,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能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的实施过程是由既独立又密切相联的四个实施步骤组成,即:精选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评述案例。

第一步:精选案例

选用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同时又要贴近学生实际,要有趣味性,要能吸引学生。所选案例要有说服力,可信度大,不能信口开河随意编造,要有依据。不能随意选一些牵强附会的东西,甚至一些小道消息作为案例。此外,还要收集、整理与大纲要求相符的案例,特别是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的案例。

例如,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依法纳税――个人所得税”内容时,笔者精选了本校10级数控(1)班学生小张在东莞市某企业参加顶岗实习,2012年8月实领工资3170元的案例。笔者首先设问:“小张实领的3170元工资是否扣除了个人所得税,扣除了多少?”“个人所得税是按照怎样的起征标准征收的,从哪一年的哪个月份开始执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是不是纳税人?”等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按照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从2011年9月1日起,个税所得税按3000元/月的起征标准,小张实领工资3170元中已经扣除了个人所得税。从纳税人的角度讲,中职学校的有些在校生已经成为纳税人。如:学生取得的个人劳务报酬、偶然所得等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由于所选的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信度大,又有说服力,更能吸引学生,学生讨论问题都相当激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税收、个人所得税和纳税人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自觉诚信纳税的意识。

第二步:呈现案例

教师对精选的案例既可以在讲授知识内容之前或讲授某一知识内容时呈现,也可以在讲完知识内容之后或讲完一个单元、一个章节之后呈现。常用的呈现方式:

一是运用投影仪或多媒体呈现案例。

二是由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

三是给学生每人发放一份文字案例。

四是设置真实的情景案例。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投资理财――股票”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模拟炒股,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认识到“股票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理性的股票投资要坚持风险分散原则,量力而行原则。”“股票是国家经济政治的晴雨表。”等相关知识。又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崇尚程序正义”内容时,笔者运用模拟法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五是由学生自己即兴表演案例。例如: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消费和消费观”内容时,笔者让班上的六个学生上讲台自编自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的小华同学过生日,他们六个准备怎么庆祝小华生日。有的说要送给他一个100多元的大蛋糕,有的准备送给他一双200多元的名牌运动鞋,小华本人也表示要在乳源小岛饭店花上八九百元钱请他的这几个“好哥们”好好吃一顿。表演完后,笔者让班上的其他同学对他们各自的消费行为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同学们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纷纷指出各种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然后,笔者及时引出当前中职生普遍存在求同心理、求异心理、求名心理、求实心理的四种消费心理进行分析,最后将本节课讲授的知识点归纳出来。这既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了知识,又让学生得到了感悟:平时自己有哪些不合理的消费行为,怎样的消费观才是积极合理的消费观。

第三步:讨论案例

教师根据呈现的案例,适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案例的环境之中去分析、讨论问题。讨论分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对于同一个案例,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的意见。讨论案例的关键是要师生共同努力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理论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讨论。为此,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做好有关讨论的组织、启发和引导工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围绕中心问题积极发言,大胆地交流研讨,即使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偏离了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评判,可以让他们自己反省,自我更正,使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知识,而且培养了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勇气、胆量和表达能力等。

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内容时,笔者精选了2005届本校毕业生“张秋生――从一名普通电工到电厂副厂长”的案例。首先设问:“张秋生为什么能成功?”大部分学生谈到“工作努力,技术高超”等;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仅有这些就一定会成功吗?” 学生谈到“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高尚的品德”。为了使学生的讨论更加深入,教师不断提出假设:“假如张秋生身体很差或心理素质很差,能胜任电工的工作吗?”“假如张秋生是个文盲,不懂企业管理,能成为电厂副厂长吗?”让学生讨论。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真正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不仅要有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高超的专业素质,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

第四步:评述案例

评述案例主要由教师来做,在讨论中学生发表的看法有的客观正确,有的幼稚偏激。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加以引导、点拨,做认真细致的总结。教师既要指出学生讨论的优缺点,又要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点拨,甚至要对案例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分析、补充与提高性讲授等。目的是引导学生辨清是非曲直,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对案例问题的认识能进一步扩展、升华、创新、提高。评述案例也可以发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在教学实践中应经常在课后布置学生写相关的小论文。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案例教学法在政治课教学中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运用案例是一个教学手段,不能为案例而案例。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1.运用的案例要精选

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合理地使用案例。案例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在于精。盲目地运用案例,会把案例变成故事会,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空如也,达不到教学目的。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案例讨论或辩论的过程中,越辩越明,互通有无, 把德育主线落到实处。

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内容时,笔者精选了2010年吉林人大原副主任因受贿628万多人民币,被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缓和2008年江苏省苏州市原副市长姜人杰因受贿1亿多元人民币,被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的两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姜人杰的“官职”大不大?他们的地位高不高?为什么也会被判刑?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讨论激烈,最后得出:“任何人不论官职有多大地位有多高,在法律面前同老百姓一样一律平等”,加深了学生对维护了社会主义法制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知识内容的理解,消除了学生存在的当官就可以违法犯罪逍遥法外的想法,增强了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也提高了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运用的案例要有针对性

不同的案例会从不同侧面反映不同的问题,面对不同班级的教育对象,在案例教学中对同一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案例也是常有的。

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遵守职业道德是从业之本――行有行规,业有业德”内容时,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笔者引用某导游利用带团之便,指定游客到固定旅游纪念品商店或特产店购买商品,从中收取商家的回扣而被旅行社开除的案例;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笔者引用了某企业的财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私利而被企业开除的案例。在学生讨论中笔者抓住时机正确引导学生要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热爱即将从事的职业,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学生经讨论明白了一个道理:遵守职业道德是从业之本,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将来才能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同一个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而引用以上两个不同的案例,在教学中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运用的案例要以正面案例为主

正面案例是案例运用的基础,对于那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知识掌握的反映社会黑暗一面的案例不宜在教学中运用。

如高一年级新生,刚刚踏入中职的校门,对就读职业学校感到很迷茫,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有待形成。因此,这是进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育的最佳契机。在选择案例时,应尽量选择成功的中职生案例,最好是本校或本专业的,让学生不觉得遥不可及,感受到“行行出状元”的就业意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热爱所学专业。

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篇4

沈文虎,陕西理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理论研究、德育思想研究。

(陕西理工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实施方案颁布后,在我国高校掀起了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程改革热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积极探索,锐意创新,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新课程实施方案长效机制。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途径;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实施方案于2005年经过中央审定颁布以来(简称“05新方案”),这既是我国实施高校思想品德课以来实践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程改革的新成果,将是我国高校现在和将来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必须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积极探索,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新课程实施方案长效机制。

(一)高质量实施新课程方案,领导重视是关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05新方案”首先开设的第一门课程,无疑对其他三门课程的下一步开设具有探索、引导、示范作用,必须要高度重视,打好主动仗。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高等学校更是责无旁贷。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强调指出:“高等学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学校要有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校长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校宣传、教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等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从实际工作现状来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在许多高校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多工作布置多,具体检查落实少,领导讲话总结多,具体人、财、物投入少,出现以会议落实会议的空对空现象,表面上雷厉风行,立竿见影,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少,遇到实际问题如人员培训,教学计划,资料建设、课时落实等则采取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甚至一些学校借这次新课程方案调整之际,“名正言顺”地削减课堂教学课时,正如一些人戏称的那样“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片加强声中削弱了”。当前,一是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成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方案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统一规划、协调和指导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保证教学计划、教学课时、经费投入、人员到位;二是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特别是要结合新课程方案实施,对形势与政策、大学生社会实践、师资队伍建设、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等工作制定统筹规划和具体措施;三是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制度,严把思政理论课教师准入关,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职条件及专业理论背景和知识结构,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兼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四是要及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营造关心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规范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是基础。

教材是一课之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全国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推出的第一本教材,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教材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及其实施方案》的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由、教育部组织全国力量统一编写,中央政治局常委审定批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提纲,保证了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新编教材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充分反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比较有针对性地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为此,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出版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未经、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再自行组织编写、出版发行各种名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要认真吸取“98方案”实施过程中,各种类型教材“泛滥成灾”的经验教训,全国统编教材、各省统编教材、各高校自编教材,三足鼎立,各自为政, 虽然体现了各方面不同特色,不乏优秀上乘之作,但也不乏互相抄袭、粗制滥造的教材充斥校园,或者因为公共课销量大,成为少数高校教材发行部门与教材出版商赚钱赢利的工具。一方面,增加学生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严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声誉。

(三)认真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切实加强“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

“基础”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思政理论课的独特地位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课堂内外都要有较强的亲和力。“基础”课教师必须要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党和人民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师寄予厚望,思政理论课教师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从目前的现实教学实际来看,离实施“基础”课新方案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部分教师在思想认识上还有不同看法,肤浅地认为“基础”课就是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简单相加,只要以前讲过“思想道德修养”或者“法律基础”课,自己轻车熟路,无需下功夫再认真备课,二是“基础”课本身是过去“98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融合,新课程方案颁布以前,各高校大多是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支副书记、辅导员兼职教师讲授“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则由系统学习过法律专业的兼职教师或专职教师讲授,但目前两门课融为一体,对于没有讲授给“法律基础”课的教师来说,知识结构不足。三是“05方案”课程设置改革的幅度较大,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又是最先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而我们的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内容又缺乏充分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普遍开设也缺少试点经验可借鉴。因而解决广大教师现有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教学经验与新课程教学内容之间不相适应的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

切实做好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在2006年新学年开学之前,按照教育部负责组织中央部门(单位)所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和各省(区、市)相关课程教学协作组成员的培训;各地教育部门组织本省骨干教师的培训;各高校负责本校教师的培训和集体备课工作的三级培训要求,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培训和省级教育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基本都已顺利完成,但各高校内部任课教师的全员培训,少数高校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任课教师只好仓促上阵,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给学生讲授。还有少数教师仍在沿用以前的内容授课,因此,必须加大对任课教师的全员培训,吃透吃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的基本精神,尽快熟悉和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基本要求以及新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思路、逻辑结构主要内容,全面掌握教学重点、难点、热点,切实保证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全员培训,使广大授课教师充分认识实施“05新方案”的必要性和重点性,实现思想、认识的“四个统一”即“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调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决策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新方案的部署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教材编写的决策和审定教材的基本精神上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崭新的课程,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把新教材的内容传输给学生,让每位学生喜欢,并终身受益,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还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的教学艺术,良好的教学艺术,依赖于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一是积极借鉴实施“98方案”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演讲法、问题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一要根据新教材教学内容的需要;二要从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现状出发;三要真正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学习接受心理需求。从目前的教学实际及教师知识结构来看,可以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专题式教学法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内容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整体性和综合性较强。但从教材的总体结构看,仍可以大致分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大专题部分,具体到教材的内容体系,新教材的绪论和第一章至第四章可以归结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部分,包括人生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一板块属第一大专题,可仍由原来讲授“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师讲授;第五章至第八章共四章内容,主要论述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第七章、第八章则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第五章至第八章可以归结为“法制观”教育第二大专题,这四章内容可以由原来讲授“法律基础”课的教师承担,这样安排教学既照顾原有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的前后衔接,也使教学质量基本得到保证,同时也可以作为目前教师边教学、边调整和补充知识结构的过渡形式,又为广大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体系,熟悉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创造了条件。但这种专题教学也有其不足,一是教师之间相互衔接容易造成个别混乱,二是课程体系的整体性,相互之间的逻辑结构,容易产生脱节,这是需要两个专题教学教师之间相互注意沟通、协调的。这样安排教学工作,一方面,符合、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另一方面,目前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现状也能满足教学要求。

2.实例教学法

“基础”课教学必须要结合一年级新生入校,由中学生到大学生转变的这一实际特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选取发生在大学校园内外的典型事例,特别是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正、反两方面生动事例,进行实例教学,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例的比较和分析,引导大学生在典型事例比较中思考,在分析中选择,为自己将来的大学四年生活乃至一生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教师在教学中切忌刻板教条,从案例书中选材料,照本宣科,可直接选取发生在本校、本系的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甚至高一年级同学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在校大学生的事例,如理工科学生选取一些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获得国家专利,文科大学生则选取毕业的或在校大学生中一些诗人、作家的事例,也包括考研、个人成功创业、在国内外文体活动、英语竞赛中获奖等典型事例,还可选取发生在校园内外的一些学生沉溺网吧、荒废学业、打架斗殴、违反校纪校规,甚至违犯国家法律走上犯罪道路的在校大学生反面事例组织教学。讲述这些杰出校友、系友在校学习成长经历,取得的成绩,既对在校大学生具有激励、鞭策、鼓舞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理想抱负,贴近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使大学生感到自豪,增强自信心,使广大同学感到真实可信,赶有目标,学有榜样,又使“基础”课洋溢着与时俱进的青春时代气息。选取大学生中违法犯罪的反面典型事例,分析这些大学生如何一步步沦为罪犯的经过,则对在校大学生具有启迪警醒作用,帮助大学一年级同学选择自己正确的成才之路,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对大学生无疑具有较强的启发教育作用,使“基础”课真正成为每位大学生人生成长的“良师益友”。讲述过程,力求语言准确、言简意赅、形象生动、但不可过度渲染,讲成奇闻异事的“故事会”,实例教学所选取的事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教育性、启发性,尽量精选发生在本校、本系的活生生的正、反事例,让大学生感到真实亲切,对大学生的思想触动较大。讲述时要“少而精,管用”,点到为止,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实践证明,实例教学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

3.课堂演讲法

课堂演讲法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所组织开展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分课前十分钟演讲和课后演讲两种形式。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有别于学校组织的学生课外活动――演讲赛,只选取学生中具有演讲才能的优秀学生代表参加,课堂演讲则不然,要求授课班级人人参与,共同得到提高,从教学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很受学生欢迎。根据学生进校后,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分别以“我理想中的大学”,“进入大学后的感受”、“我怎样度过大学四年生活”为主题组织授课班级学生演讲,每人限时3分钟。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内心所思所想,有话可讲,讲出自己的心里话,相互交流思想,共同提高,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临场发挥综合素质是一个提高,特别是平时性格较内向、不爱说话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在公众场合讲话锻炼的机会。通过这种课堂实践教学方法,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相互心理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提升教学效果。

当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并不只有以上三种,如研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都可以积极引入教学,力争使“基础”课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丰富多彩。不断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篇5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案例教学法 实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并帮助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如何上好这门课,使课程更具有吸引力,针对性,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是值得每一位思政教师都好好推敲、苦心研究的问题。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案例教学法已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并且很多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革新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授课的实效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重启发、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方法。在过去《思修》课的授课中,教师一般都是从理论到理论,甚至一厢情愿地用概念和理论体系建立的理想世界取代学生的现实世界,所以就造成了《思修》课中的很多理论过于抽象,让学生觉得这些理论知识离自己的现实生活较远,并不能解决切实的现实问题,进而产生反感和失望的情绪,导致学生从心底里抵触学习《思修》这门课程。然而,理论知识本身也不是空泛的,是具体体现在社会生活的人或事上,是和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

另外,传统的《思修》课程大多强调教学过程的“教”,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过程,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甚至压抑了学生的某些创新精神。加上,现在《思修》这门课程大多都采取开卷的考核方式,这就使原本就有些“边缘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吸引力,很多学生只求过关,对于为什么学、如何学的过程不甚了了。而案例教学法在《思修》课的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仅凸显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由于每一个案例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因此案例本身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投入案例情境,对案例加以思考,进行积极的讨论,再加上教师在一旁的引导或总结,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增加了,改变以往学生对《思修》课一贯的刻板印象。

所以,案例教学法在《思修》课中的应用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还通过案例分析过程中的自我思考、相互讨论等环节,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碰见在讨论环节中,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意见不一,辩论得面红耳赤,情绪激动的情况,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没有教师的立场主导,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充分地学习,充分地实现了学习主体化的过程,真正地能够实现“教学相长”。而且《思修》课中有关法律知识的案例是和大学生们今后走上社会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自己受用的能力,奠定今后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基础。

当然,案例教学法在《思修》课中的应用,受益者远非学生一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深入教材、了解学生的过程。案例的搜集、选用秉承着最基本的实用性原则。所谓“实用”,首先,案例要切合教材。案例材料必须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有着一定的逻辑关联,所选用的案例必须是能够充分论证和阐明理论知识点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吃透教材,悉心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及每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只有将这些知识点熟知于心,才能做到在搜集案例的时候有的放矢。其次,《思修》课时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选用的案例就需要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所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促使教师深入学生群体中,对学生的心理变化、现实状况、思想困惑和需求愿望进行深入了解,进而对搜集的实际案例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不同案例,并依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2]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筛选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这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也随之进一步提高。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首先,案例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授课过程是将理论知识与学生思想结合的一个有机的动态过程,这是《思修》这门课的意义所在。因此,案例的选择首先要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切实回答解决学生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例如,在上绪论这一章时,教师大多会选取贴近大学生生活,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案例来反映大学生活特点,以此让刚入学的新生充分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并积极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如在讲到如何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时候,围绕着教材的三点要求,笔者总结了“五自”,即“人格上自立,生活上自理,学习上自觉,管理上自治,思想上自我教育”这五点要求,并根据这五点要求分别从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选取了著名高校的学子四入名校、三次被退学、大学生放假回家带脏衣服等案例来进行教学。在第一章节有关于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时,笔者就选取了致力于农业事业建设的大学生师智敏的案例和云南大学马加爵的案例进行对比,以此来阐明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之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在第六章有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会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展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个感性上的认识,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然后选取在身边发生的一些往届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案例,通过正面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尽管就业形势严峻,如何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脱颖而出,要通过自己三年的努力与积累,同时,创业也是属于就业的一种有效渠道。让笔者颇有感触的是,每每上到这部分章节内容时,学生都十分感兴趣,并且听得很认真,相比较以往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学生上课的情绪及课后的效果都有了一定的增强。而如果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一个劲地警醒学生就业形势如何严峻,就应当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说服力是有限的。而当学生看到就业市场人潮涌动的现场图片,各大招聘网站的职位需求,有关就业的案例视频,甚至在实践环节中当学生真的走进人才市场去体验一番时,学生对就业问题就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了有关就业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就业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了更为理性和客观的层面。因此,在《思修》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案例,可以从具体案例中总结出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思修》课程中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与知识。

其次,讲授案例切忌喧宾夺主。之所以在《思修》这门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因为通过案例,可以引起学生对于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在这种充满趣味性的学习过程中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课堂中的案例并非仅仅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简单设置的故事或事例。不管什么样的案例,都有一个指向性,那就是教学目标。所以,案例只是起到一个切入的作用,只是表象和思想的交接点。[3]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案例,不能不加选择地在课堂上罗列。同时,案例的展示只是要透过案例的表象挖掘其深处的思想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背后揭示的客观世界的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因此,案例本身只是一种教学的桥梁,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环节,而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完成,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的一个更加行之有效的方式。所以,如果在《思修》课中过于关注案例本身,而忽略对案例背后的规律和理论知识的探索、揭示,就失去了案例教学法本身的意义。例如,在讲授《思修》课第五章社会公德的部分,面对教师列举的不遵守社会公德,扰乱公共秩序的案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加以批判,但引起学生的批判和不满是远远不够的,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案例来反思自己有没有和案例材料中类似的行为举止,从而对今后的实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再次,把握好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导向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仅是一门理论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法制观。因此教师在具体分析案例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思想引导的“度”,即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要使学生鲜明地知道提倡什么、发扬什么,反对什么、限制什么。否则,案例分析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与意义。例如在第三章有关人生观教育的部分,在分析“爱荷华大学的枪杀案”这个案例时,对卢刚毁灭他人最后自我毁灭这一事件,就有一些学生认为卢刚是英雄,是有骨气的中国人。针对这种观点,教师应旗帜鲜明地指出卢刚的这种漠视生命的行为是错误的,而错误的根源在于他人生观受到颠覆,心理承受力脆弱及社会责任感欠缺。通过这种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水平。而这个“度”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国家法律法规,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道德准则。

最后,案例教学法需要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思修》这门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并不是排斥其他的教学方法,相反,我们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同时必须注重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在授课时应保持案例分析、学生讨论与教师系统讲授、总结灌输理论的适度平衡。某些时候,由于这门课通过案例说明道理,运用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巩固理论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过多偏重事例就容易成为记流水账、甲乙丙丁的罗列现象,学生也只会出于猎奇心理去看案例,达不到教育目的。反之,若过多偏重于教师的理论教育,就成了基本原理课,抹杀了这门课的特色。这就要求教师合理有效地掌握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比例,切忌就事论事,而应就事论理,把理论与现实问题密切结合起来,把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黎海燕.“故事化”与案例教学——从百家讲坛的成功经验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篇6

关键词: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法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55-03

会计职业道德是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和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2000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专门为会计行业立法,本身就说明会计行业法治是刚性的,而且具有不可逾越的底线。但是,目前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现状不容乐观。部分会计人员法律意识不强,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违规操作、造假账,导致财务信息失真,恶性经济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些与财会内部监控机制不健全,监督职能弱化有十分重要的关系,除了给经济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外,也会给企业组织、银行和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每年约有10万左右毕业生进入会计职业队伍。因此,对在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种必须的源头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比较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 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对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设计有很大缺陷。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职业道德课被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代替,而且由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负责组织教学。从形式上看,主要承担对学校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但授课教师往往对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与《会计法》知之甚少,所选用的教材与所涉及的道德教育基本上与会计专业无关。其次,由专业课教研室负责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很少有学校把会计职业道德作为单独一门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一部分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虽然涉及会计职业道德,但是,由于课时及课程内容所限,专业教师很难讲透。再次,一般院校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学生的养成教育,很少把学生的日常表现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从形式上看,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各种专业课及学生管理似乎都与职业道德教育有关,但从实质内容上看都难以让学生接受会计工作中真正需要学习的职业道德内容,会计的法制教育就更谈不到了。可见,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由于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边缘化,使得教师与学生都轻视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一部分人认为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隶属于思想品德教育范畴,既然课程设置中有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课,也就不需要再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只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就能做好会计工作。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忽视了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的感性认识,也忽视了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对于一个职业会计的重要性。这样的教育与教学,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树立起会计的职业道德观念、会计的法律意识、职业的风险意识、保密意识及责任意识。因此,当学生毕业之后,面临实际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对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认识不清 道德与法律关系密切,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就涉及它们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往往会影响我们对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关系的正确认识。在一般意义上,不难认识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具有同一属性而且相互联系,也不难认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也就是说,凡法律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法律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培养和倡导的行为。而在会计专业的范畴里,两者在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不仅是相互包容、相互补充,更重要的是相互作用,体现了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违反会计法律制度时,一定会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即坚守会计法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底线,失去这个底线,会计的职业道德是很难形成和坚持的。这种一致性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以法治教育为基础,法律基础教育一定要切合会计专业的特殊性。

加强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对策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 要保证能充分体现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关键取决于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高职院校必须建设一支数量上适应办学规模要求,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需要,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增加会计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比例,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财会部门进行实践锻炼,积累企业会计实际工作的经验,搜集会计职业道德和法规执行方面的典型案例。同时,要聘请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的会计专业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提高兼职教师的比例,聘请专家、学者定期为学生举办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法律及人生观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使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融入每位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逐步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渗透到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中。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 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要求,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应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培养会计的职业理想,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增强法治观念,为毕业后从事会计职业打好道德和法律基础。“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课的教学可以采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鉴别是非能力和解决道德与法律冲突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是每一位会计专业教师的职责。在专业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例如,在讲授“财务会计”课时,首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案例设计课程。例如,讲存货计价,在物价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符合谨慎性原则,若某一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虚增利润和资产,导致财务信息失实。又如,在“税务实务”教学中,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税收法律常识。讲到税收业务处理时,教师应教育学生按照税法规定的要求处理业务。在讲授“税收征收管理法”时,可运用案例教学向学生表明不按期纳税、偷税、漏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

通过实习强化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企业见习、会计模拟实训及顶岗实习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整个工作流程与工作职责,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企业实习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会计的实际工作,可以让学生体验其未来将要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实习岗位上,可以使学生了解坚持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必要性,促进其职业情感、道德意志及法治观念的形成。顶岗实习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顶岗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要抓住学生与生产实际、岗位实际一线劳动者及单位负责人密切接触的机会,进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内容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增强学生讲安全、守法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要教育学生向实习单位的师傅学习技艺,锤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养成严谨认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职业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顶岗实习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要选择好的企业,对某些在行政管理上法治意识淡薄,会计监督制度缺位,有虚账、假账现象的企业要尽量规避。(2)要增强防范意识,一旦发现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有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要及时进行消解,避免使学生产生意识上的困惑。(3)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现实,理性面对现实,强化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的素质,坚定融入现实并逐渐与现实融合的信念。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法治意识培养 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创业园、第二课堂、体育场等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订阅一些财会方面的报刊、杂志,引导学生访问一些职业道德与法制专家的博客网站,并结合社会实际让学生经常关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教会学生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了,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也就会逐步提高。会计专业班级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会计职业技能竞赛、文明风采竞赛、大学生创业及工作体验等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寓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为实现实践教学目标提供平台。

单纯靠讲解和说教是很难使学生形成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的,学校必须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提出要求。专业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潜移默化地使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深入学生心灵深处,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榜样力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2):33-34.

[2]王学宝.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5-107.

[3]张莉.拨云见日——新《会计法》解读[J].事业财会,2000(2):5-6.

[4]齐水忠.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4):36-37.

[5]孙长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之我见[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11):78-80.

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法学专业 融合

随着我国法制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法制社会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学专业中的深入,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出发点,这样才能够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法制教育和民主法治并不完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的融合,不仅是高校法学专业发展的保证,同时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这也是法律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的职业素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专业融合的教育意义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法学专业主要培养对社会有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法律人,法律人是为国家各项事业服务,为社会各项发展提供基础和保证的重要人物,所以法律人的道德品质与职业素养应该被放在专业发展的第一位。因此,为了实现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发展,为了培养更多应用型的法学人才,必须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专业融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这是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所必须的。

高等教学法学专业注重法律人的培养,而法律素质和道德品质是影响法律人的重要因素。法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需要法律专业的人才具有正直不阿的精神和品|,同时法律人的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是法学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当前我国正处于法治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腐败现象十分明显,所以为了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定要把法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让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学校和生活中应该肩负起和承担起法律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习和人格培养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也可以说法律需要道德进行支撑,从法律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可以看出法学专业的发展必须要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避免学生步入社会之后钻法律的空子,做违法犯罪的事情。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专业融合模式的实践

(一)在法学专业中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法学专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社会和专业的发展应该以专业就业为导向,所以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法学专业的主要方向。法律是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法律人作为公众人物,其应该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够将公平、公正的理念深入到法学专业的教学中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专业融合模式的探究应该在法学专业中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将其作为最基本的教育课程。法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信服和忠诚法律、忠诚事实、保持清正廉洁的心态,更应该以社会道德和正义作为基本的价值底线[1],以此来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道德品质,为社会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服务。

(二)以案例教学为主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法学专业知识点繁琐,并且很多的法律术语和法律现象无法很好的进行解释,教师在此时可以对此开展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善传统教学的弊端,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同时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和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用法律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将课堂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法学专业教学中,很多的教学案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批判意义,在利用此种案例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不要以教师的思想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法律见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和道德品质。

(三)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正面教育和正面引导

教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自身的影响力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法律与道德不同,法律的强制性和特殊性使得社会中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作为法学专业的教师不应该过分的夸大社会现象,应该结合实际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以免学生在不良社会现象下走上不法的道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到了高等教育中来,同时学生也处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的获取速度和途径都在不断的丰富,因此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的法律事件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教师应该为此对社会生活中的法律行为进行客观评价和正面的引导,避免学生产生不良情绪,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2]。

(四)根据教学需要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专业的融合需要学生具有法律素养和道德品质,所以教师的道德素养和教学能力对学生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根据教学需求,培养高质量的,德才兼备的教学人才,建立一支完善的高素质的教学队伍,这样才能从内到外的影响学生。另外,高校可以聘请有能力和工作经验的警察、军人、律师、检查官等到高校内进行教学讲座,分享他们的人生和经历,以此来影响学生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法律人。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专业的融合是贯彻依法治国理念的直接体现,也是深化素质教育,提升高校法学专业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法律与道德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其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的服务和发展贡献力量,在培养专业法律人的同时,也为我国法律活动的开展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王俊霞.法学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5).

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知识的培养,引导大学生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努力塑造健康完善的人格,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由此可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将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这一目标,既有赖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更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运作。

加强“基础课”实践性教学,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理念,做好实践性教学方案设计,然后在时间和经费的保障下按计划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准备和组织实施。本文结合我校开展的“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活动,探讨“基础课”实践性教学。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理念

伴随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的作用日益凸显。实践课教学相比一般的教学方法灵活、生动,而且能把学生关注的热点现实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这样既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共鸣,更利于促进学生知行统一。因此,实践教学的地位必须充分被认识,以发挥它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应有的关键作用。

(一)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德育实践教学提出了现实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毫无疑问承担着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任务,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和创新,积极开拓实践教学的新途径就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课中提高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基本法律素养,促进学生品质的完善。

(二)加强实践教学是“基础课”课程本身特点的需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的课程,其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门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知与行的统一,这既是它的出发点,又是它的归宿。在搞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我们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学好马克思主义伦理、法律知识的同时,联系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身体力行,努力把道德、法律认知转化为道德、法律实践。因此,在“基础课”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教学,是“基础课”课程本身的要求。

二、“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塑造人的良好品行,而良好品行的形成与发展是知、情、信、行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反复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围绕教学目的,我们制定了实践教学大纲,拟定了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规定了教学实践学时,真正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为了激发学生自觉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的实践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下功夫,加大了实践性教学改革和建设力度,尝试了以下模式的实践教学。

(一)课堂实践

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必须坚持理论灌输。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应当强调实践教学,以使外在灌输与内在接受达到统一。

1.案例教学式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启发大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从而使大学生增强现实感、实践感,在案例的分析中加深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受到更真实的深切的教育。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案例的正面引导性。通过对案例的比较、分析、讲解和讨论,引导大学生在现实事例的比较中思考,在分析中选择,在综合中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目的。

2.课堂竞赛式

根据课程体系特点,可在教学实践中引入课堂知识竞赛的形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基础”课程教材后四章都涉及法律方面的内容,有些知识点对于高职学院的学生而言,自己看看法律条文,附之于教师的讲解,理解完全没有问题,关键是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形式,可能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趣味性方面有所欠缺,而通过相对紧张与有趣的竞赛氛围则可以升华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可考虑组织课堂法律知识竞赛。从竞赛活动方案的设计、竞赛的筹备、竞赛过程的控制等每环节对学生而言都是任务的抛出。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能力往往得到提高。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我们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承担不同的任务,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能获得个体的发展。

3.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就是在学生之间就某一主题展开讨论,达到某种思想共识。讨论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专题研讨会的操作程序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研讨主题并制定方案―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并撰写论文,教师审阅论文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论文―举行专题研讨会―各研讨小组上交论文和参考资料―教师批改论文并登记成绩。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掌握学生思想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具有社会性、典型性、启发性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先去阅读教材、查找课外资料,尽量多地搜集材料以增加讨论的力度,再组织学生发表看法,彼此间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完善,激发思维碰撞,产生思想火花。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实现对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探索、认知、理解,同时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锻炼组织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二)校园课外实践

现代社会生活的各种观念时时刻刻冲击着大学校园,引发着诸多的思想碰撞;同时,大学校园也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和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校园应当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实践的主要场所,校内课外实践应当作为“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活动要从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进行校内调查研究,使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生活,锻炼成长。针对“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比较切实可行的方式有:模拟法庭、专业知识竞赛、专题讲座、读书心得等。根据课程内容还可以拟定一系列调查研究的题目,如大学生消费观念、人际关系交往、择业心态、恋爱观、课余时间安排、家庭美德、见义勇为、法制观念等。这种实践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生活,能够让学生从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中走出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理论问题的认知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知行不一的问题。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实践性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观念教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施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的共同努力。脱离了社会实践,实践教学的目的将无法实现,教育者的教学效果也将无从检验。因此,“基础”课实践性教学必须重视社会实践这一环节,将学生置于社会氛围之中,使其亲历其中、亲身体验,从而在实践中增强认知、激感、锻炼意志,并认真付诸行动。在安排社会实践教学时,我们根据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作多样化的安排,以便学生通过更多方式参与社会实践。第一,采用以参观考察为主要形式的感受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得到具体感受,触动思想灵魂,引发深入思考,提升社会责任感;第二,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为主的体验性实践活动;第三,以社会调查和暑期社会实践为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将理论知识、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信念,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将自己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法律意识等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做到“知行合一”,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总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的养成,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大学生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向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的内化,必须通过实践去完成,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内涵,并内化为情感和意志,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因此,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改善当前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现状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组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围绕教学的内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形式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不断巩固、改善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02-07.

[2]陈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08,9.

[3]张晓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6.

[4]王滨有,贾少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

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篇9

初中思想品德课内容浅显易懂,中考所占分值不高,学生也不重视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而高中政治课理论性强,难度加深,且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对多数高一学生来说,很难快速适应高中政治课的学习。因此,认清初高中政治教学差异,做好教学衔接,是初高中政治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 初高中政治教学的差异

1.教学内容的差异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思维能力、知识水平来编写的,体现“一个中心、三个层次、四个方面”的设计思路。“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中心,案例的选择、问题的设置、知识的拓展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三个层次”就是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展开,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四个方面”就是全面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国情方面的内容,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养成高尚的道德,增强法律意识,培养爱国情感,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四有”中学生。

高中的政治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坚持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点,知识点的选择始终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此外,教材内容的选择要紧扣社会生活的主题,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教学方法的差异

高中政治课具有大容量、快节奏、重思维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教学的知识目标,更要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情况。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高中政治教师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法、讲授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等。然而,初中思想品德课内容简单,考试压力相对较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首要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养成高尚道德情操的过程中,学习掌握重要的理论知识。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活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3.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副科”的地位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学生都要在教师的督促下完成知识的记忆、理解工作,更不会主动灵活地运用知识。高中政治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必须识记、理解、运用三步到位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所以学生要学好高中政治课就不能继续沿用初中老一套的学习方法,要在识记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懂得如何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

二 做好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的对策

1.教师要钻研教材,合理取舍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教的工具,也是学生学的材料,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如何取舍教材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既要落实教材的基本知识,又要跳出教材既有框架,合理取舍教材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将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基本内容烂熟于胸,还要把握高中政治教材的逻辑体系,做到“心中有数”。例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是对(教科版)九年级教材第一单元第三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化和拓展。教师在遇到此类可以深化拓展的知识点时,在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案例选择、教学活动组织上就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在学好本课知识的同时,也为高中政治的学习打牢根基。

高中政治教师也不能驻足于高中教材,也要掌握初中教材,避免“炒冷饭”的现象出现。例如,(教科版)九年级六单元“漫步地球村”与(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的部分内容交叉重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抓重点,敢取舍。又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一单元中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与(教科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的权益”中都涉及到“权利”,但两个“权利”却差别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对这种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消除学生在知识上的疑惑。

2.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政治课

初中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玩课”,不必重视课程的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思想品德课。学生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端正学习态度,意识到学好思想品德课不仅是为了升学,更是为了自己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高中政治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懂得学好政治课可以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三观”,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3.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要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较高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政治教师可以运用以情激趣、以疑激趣、以奇激趣、以需激趣、以新激趣、榜样激趣、幽默运用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第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政治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至上”的教学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不能满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主动在现实生活中寻求新材料、拓宽新视野,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第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的助推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增强学习的信心。政治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成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促进者、监督者。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严格执行学习计划的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保质保量学习的习惯、关心时事政治的习惯。

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篇10

【关键词】法律基础教学,思想政治工作,契合,发展

法律基础课作为部队初级指挥院校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必须坚持以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清其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在依法治国方略的引领下,确定基础法律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前线地位,加强和改进法律基础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与协调发展,达成部队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军校教育的价值追求。

一、法律基础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要求法律基础课必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我国正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同时也是社会各种矛盾突显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日益活跃,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态势。而社会中带有负面作用的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难免会渗入到军校学员思维意识中,而如果不注意在法律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则会任由消极、颓废思想步步蔓延,既无法达到政治合格的基本要求,甚至会将信仰缺失、信念动摇的干部输送至部队。

(二)学员自身特点决定法律基础教学中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初级指挥院校学员大多是入学后刚开始学习法律知识,他们个性要求独立、思维灵动活跃,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巩固的关键时期,思想易受到表面成分的影响,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和剖析还习惯性地运用实用主义观点,同时又易受到社会不当价值取向的影响。而军校作为重要的思想文化传播阵地,肩负着培养部队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法律基础课程必须坚持党的创新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

(三)教学理念的不适格决定了必须重视法律基础课的育人作用。在法律基础授课实践中,有个别教员安于“本分”,认为只要将法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传输给学员就做好了自己的工作,或者花很大的精力提高学员用法律观念解决实务的能力。但往往高分并不代表高能,办案能手品德并不一定高尚,原因就在于忽视了法律基础课应作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质,忽视了承担引领学员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价值目标。

二、促进法律基础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的必要举措

(一)应做到授课环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会贯通。法律基础课的每个章节都可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例如《宪法》一章讲述实行“一国两制”制度时,通过图片、视频向学员展示我国四代领导人,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一国两制”这一伟大创举中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成果,深刻感受国家兴旺繁荣的伟大成就,增强爱国热情与使命感。在《行政法》授课中,以新近发生的民警打人,福建法警车上擦鞋等案件事件警醒学员时刻保持优良作风纪律。在《民法》授课中,运用等价有偿原理比喻成本与收益,告诫学员在有违法思想苗头时衡量得失,切勿触碰法律高压线。《婚姻家庭法》一章中,宣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刑法》一章中通过典型案警示必须恪守职业道德,清正廉明、规范执法。在《国际法》中引证和平发展中潜藏的国际危机既而延伸到爱国主义教育等等。所以说,法律基础课与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养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法律基础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会无处不在。

(二)发挥实践教学优势实现思政教育功能。通过研讨式、探究式等实践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如在讲授《法与道德》一节时,以近年发生的助人者反被诬告事件与“小悦悦”事件等做为案例组织学员展开讨论。绝大多数学员会对诬告者和不出手援救的十八名路人加以谴责并进而得出社会道德已经沦丧的观点,这种观点明显与教育的价值目标不符,但如果以直白、鞭挞式的诘问与说教阐述自己的观点,表面上虽能压制学员观点,但是否得到学员真心认可却值得怀疑。本人认为坚持对学员加以正面、积极的思想引导是坚定不移的主线,方式方法上必须讲求策略。首先肯定与赞扬学员对事件能有自己的见解,其次辩证分析学员观点的同时指明社会上见义勇为的事迹仍有很多,请学员思考社会道德水准是否真的沦陷到不可救药,如果不能迅速转变学员思维,则设问如果作为当事者会怎样做,最后指出军人在人民群众遇到生命财产重大威胁时挺身而出的法律义务,逐步引导学员形成正确的观念。作为教员,可能无法迅速转变学员的不当思维,这时切不可急躁冒进,而应以诚恳谦和的态度教导学员应以道德观念、法律思维分析、解决问题,使学员学会衡量利弊,常怀敬畏之心。

(三)弘扬正气坚持负面案例的甄别与正面引导。应坚持案例选取与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相契合这一主旨,主动承担起引导学员正确看待社会突出矛盾,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责任。首先对负面案例不能回避忽视,如果一味地讲社会的正面,都是唱赞歌会引起学员的反感;其次在引入负面案例时要正确地引导,坚持正确的立场,坚持批判的态度,避免学员的误读。如三鹿毒奶粉案,福喜过期肉案等,教员要带领学员分析涉案人员因何为罪、所犯何罪,更要引领学员认识到这些案件推动了各地政府对食品安全认真检查,完善检测手段,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公众的身体健康,从而强化学员坚信依法治国的理念。再如药家鑫案、新疆案等暴力犯罪案件的案例教学中,教员既要带领学员分析案情正视暴力犯罪的现状,更要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员分析成因与讨论结局,使学员们领悟法律的公正与权威,坚定法律信仰,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潜移默化地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结束语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部队初级指挥院校法律基础教学中去,是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推进军队院校教育建设,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教育价值追求的必要途径。因此,我们要不断创新,扩宽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