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十篇

时间:2023-10-10 17:28:31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篇1

【关键词】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实验教学学科竞赛

一、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较多,如卫慧平(2010)认为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模式按实验内容划分,可分为自主型、合作和研讨型实验教学模式三类别,按实验技术层次划分,可分为传统的实验室教学模式,网络实验教学模式,社会实践教学模式[1]。吴凡和潘峰(2012)提出了国际商务实务模拟课程的4Cs教学模式,即Casestudy案例教学法,Computersupport电脑辅助教学,Counselinginstructing校外实务导师咨询性指导,Cooperation&Competition合作与竞争互动[2]。NSCardell,RBartlett(1996)探讨了大学本科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模式[3],Gyorgy,K.研究了企业金融课的实验教学方法[4]。国际投资实验或实践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南雪峰(2013)提出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尝试让学生投入最低限度的实际资金进行阶段性国际投资实战,或组织专题讲座(由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的专职人员讲解现实中国际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或进行分组小论文写作等形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5]。李辉,侯志铭,高嘉琳(2014)等提出了利用最新国际投资案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由学生分组自选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案例制作PPT进行课堂演示和讲解等方法[6]。程金亮(2014)提出国际直接投资部分的实验教学可以尝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来了解国际投资的真实过程,打破传统的以老师和黑板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师生互为主体的新型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7]。ChenXiaoying,Yur-AustinJasmine(2013)探讨了国际投资学课程中模拟投资组合项目的教学意义[8]。总之,国际投资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也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因此需要结合国际投资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上升和投资形式不断创新的背景,积极创新相关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二、传统的国际投资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投资学课程地位低导致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不受重视

国际投资学作为证券投资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和国际贸易学等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但根据笔者抽样调查,发现一些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30%的方案并没有把国际投资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常用投资学、证券投资学、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代替。即使是在纳入教学计划的方案中,只有40%左右的高校单独开始国际投资实践课或实验课,且国内现有经典的《国际投资学》教材体系偏重理论性和学术性,体现了国际投资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特征。

(二)教学项目定位不明或内容不全面

其一,根据对相关教学大纲的抽样调查,已经开设的国际投资实验或实践教学课程中,大部分仍然存在教学项目定位不明确或内容不全面的问题,如有的教学大纲强调一般性的国内市场证券投资和金融投资项目,没有国际证券市场或国际投资的内容,国际化环境模拟的特色没有体现出来;而有的教学大纲的实验实践项目和内容虽然体现了国际性特色,却片面的退化为外汇投资实验课程、国际金融与外汇投资实验课、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实验(跨国公司实物资产的取得方式-跨国并购、国际投资环境评价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等)或国际直接投资案例教学课(招商引资策划方案和投资环境分析)等项目,忽视了如美股投资,国际指数期货,黄金交易等国际间接投资项目和内容。其二,根据对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软件或教学系统的抽样调查,笔者发现有的国际投资实验实践课程使用网络版金融实验室,提供的实验项目只有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投融资等相关内容,实验项目只有公司风险和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公司融资及财务管理,金融投资行业专业课程等。某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只使用一套外汇交易模拟系统从事国际金融外汇模拟实验,或利用某金融软件高校金融实验室进行国际金融与投资模拟实验,实验项目只有股票、商品期货、外汇模拟交易、黄金等间接投资内容,而且股票和商品期货产品类别只限于国内证券市场等产品,没有国际化特色。其三,根据实验内容的语言环境而言,多为中文,缺乏双语甚至全英文的实验环境。因此,现有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存在国际化特色不明确和内容不全面的问题,且缺乏教学内容全面的国际投资实验教学软件。

(三)实验项目创新性不足

一方面,从实验项目的特征来看,现有国际投资实验实践项目中多为验证性和设计性项目,如证券,外汇等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等直接投资等,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格式较固定,而探究性项目和创新性项目较少。另一方面,从实验中学生是否合作的角度来看,自主型实验较多,合作型和研究型实验较少。如证券投资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注册开户、证券发行、证券交易委托方式、证券投资基本面分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模拟交易、证券分析软件系统的使用等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跨国公司海外并购或海外上市主要学习国外投资环境和政策、海外并购或海外上市的政策和流程、投资风险分析等内容。而如国际商务谈判这类多角色合作或竞争实验的项目较少,跨国公司经营战略或投资风险分析等研讨性项目较少。

(四)实验实践教学条件有限

目前多数的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学校实验室集中教学模式。但是由于高校扩招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或多校区并行教学等原因,常产生实验教学资源紧张等问题。而由于部分高校互联网和无线网络建设落后等问题,一时也很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参加远程实验教学,也难利用互联网上外汇模拟交易平台或证券模拟交易平台等企业型实时模拟国际投资实验,降低了实验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另外由于还缺乏完善的企业接受实习生的政策机制和社会环境,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有限,所以也很难组织大规模学生到企业或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现场实践教学,这也影响了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

(五)实验教学管理方式的局限性

由于学生管理工作条例的限制性和大学学制和学时安排的计划性,目前大多国际投资实验项目都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规定教学时间和实验地点进行指定项目的基本业务技能的操作,导致学生只能集中在实验室以班级为单位按规定时间段学习,难免出现实验时间不足或不连续,实验设备不足,不能利用课后时间继续实验或不能在实验室以外地点远程参与实验等问题,实验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如网络平台版的外汇模拟或国际股指期货的交易需要按照美国等多国交易时间看盘,就很难按照中国的上课时间完成实验。另外由于学分管理制度的限制,目前还少有能用参加学科竞赛来替代的国际投资实验课程学分的制度安排,所以实验实践教学还不能很好的与国际投资相关的学科竞赛相关联,也限制了实验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新时期国际投资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及教学内容改进

(一)突出教学项目的国际性特色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性

应多做面向国际市场的实验项目、营造国际化的投资实验环境优化验证性项目,打造国际投资实验的国际性和双语性(或全英文)特色;应鼓励创新性项目,如外汇投资实验方面,要更重视外汇投资技术分析实验而不是外汇投资流程模拟实验,多做问题式教学;考虑到模拟实验与真实投资的心理差距会导致模拟实验投资的效果,可以探索允许部分有条件的同学进行最低资金限度的国际投资实战项目;另外在国际直接投资的案例教学方面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实时的教学案例,对实验教学案例的形式要实现文字、图片和视频多种形式的结合;要充分利用日益完善的互联网技术,降低传统实验教学的比重,加大网络平台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教学的比重。

(二)注重实验项目的全面性和内容的动态性

实验指导书中要对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进行多元化、多视角和多层次的安排,实验内容应该全面覆盖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重点部分,同时也应紧跟时代变化,对实验项目动态调整,如结合国际直接投资中非股权投资形式的发展拓展服务外包、特许经营、订单农业、管理合同等内容的实验,结合互联网平台拓展国际金融衍生品投资项目;鼓励教师选择、重组和优化教学内容,如对高年级实验教学则可设计动态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部分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潜力,如对今年来中国企业OFDI案例的跟进和关注,并分组制作PPT在班级进行宣讲。

(三)完善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

维护和更新软硬件条件,加大实验室无线WIFI的建设力度,为使用互联网实验教学平台创造条件;不断拓展实践教学基地,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和构成,注重企业指导老师的聘任;积极与国外大学相关专业合作,引进国外的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方法,如全球模拟投资系统(如美国的StockTrak系统);不断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和指导手册,联合企业开发和完善实验教学软件和实验教学系统。

(四)改进实验教学管理的灵活性

应灵活管理实验具体时间和地点,适当扩大实验的时间段和学习地点(网络实验可以由学生在实验室、图书馆、宿舍和自习室等地点完成),为外汇模拟实验的同学提供操盘时间安排上的便利;鼓励学生跨班级,跨学校形成实验小组,进行比赛和交流,探索学科竞争获奖成绩用来折算实验课程成绩的制度;在教学任务书中设计一定比例的学生自选实验项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统一协调好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影响不断加大,国际投资课程教学越来越具有重要性,所以应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方案中重视国际投资学的课程地位,教学计划中应该安排有实验实践课时;同时要注意与经济管理类其它实验课程体系相互协调互补、层次递进,如果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学实验等课程安排在前,国际投资实验实训安排在后,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方面要相互协调并各有侧重;另外,实验实践内容也要与理论课程内容相协调。

参考文献

[1]卫慧平.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107-9.

[2]吴凡,潘峰.国际商务实务模拟课程的内容构建———基于4Cs模式的创新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04):68-70.

[5]南雪峰.普通高校《国际投资学》课程科学创新教学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3):288-9.

[6]李辉,侯志铭,高嘉琳.应用型本科院校_国际投资学_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篇2

【关键词】国际投资 实验实践教学 网络平台实验教学 学科竞赛

一、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较多,如卫慧平(2010)认为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模式按实验内容划分,可分为自主型、合作和研讨型实验教学模式三类别,按实验技术层次划分,可分为传统的实验室教学模式,网络实验教学模式,社会实践教学模式[1] 。吴凡和潘峰(2012)提出了国际商务实务模拟课程的4Cs教学模式,即Case study案例教学法,Computer support电脑辅助教学,Counseling instructing校外实务导师咨询性指导,Cooperation &Competition合作与竞争互动[2]。NS Cardell,R Bartlett(1996)探讨了大学本科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模式[3],Gyorgy,K.研究了企业金融课的实验教学方法[4]。

国际投资实验或实践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南雪峰(2013)提出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尝试让学生投入最低限度的实际资金进行阶段性国际投资实战,或组织专题讲座(由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的专职人员讲解现实中国际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或进行分组小论文写作等形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5]。李辉,侯志铭,高嘉琳(2014)等提出了利用最新国际投资案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由学生分组自选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案例制作PPT进行课堂演示和讲解等方法[6]。程金亮(2014)提出国际直接投资部分的实验教学可以尝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来了解国际投资的真实过程,打破传统的以老师和黑板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师生互为主体的新型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7]。Chen Xiaoying,Yur-Austin Jasmine(2013)探讨了国际投资学课程中模拟投资组合项目的教学意义[8]。

总之,国际投资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也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因此需要结合国际投资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上升和投资形式不断创新的背景,积极创新相关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二、传统的国际投资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投资学课程地位低导致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不受重视

国际投资学作为证券投资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和国际贸易学等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但根据笔者抽样调查,发现一些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30%的方案并没有把国际投资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常用投资学、证券投资学、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代替。即使是在纳入教学计划的方案中,只有40%左右的高校单独开始国际投资实践课或实验课,且国内现有经典的《国际投资学》教材体系偏重理论性和学术性,体现了国际投资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特征。

(二)教学项目定位不明或内容不全面

其一,根据对相关教学大纲的抽样调查,已经开设的国际投资实验或实践教学课程中,大部分仍然存在教学项目定位不明确或内容不全面的问题,如有的教学大纲强调一般性的国内市场证券投资和金融投资项目,没有国际证券市场或国际投资的内容,国际化环境模拟的特色没有体现出来;而有的教学大纲的实验实践项目和内容虽然体现了国际性特色,却片面的退化为外汇投资实验课程、国际金融与外汇投资实验课、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实验(跨国公司实物资产的取得方式-跨国并购、国际投资环境评价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等)或国际直接投资案例教学课(招商引资策划方案和投资环境分析)等项目,忽视了如美股投资,国际指数期货,黄金交易等国际间接投资项目和内容。其二,根据对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软件或教学系统的抽样调查,笔者发现有的国际投资实验实践课程使用网络版金融实验室,提供的实验项目只有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投融资等相关内容,实验项目只有公司风险和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公司融资及财务管理,金融投资行业专业课程等。某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只使用一套外汇交易模拟系统从事国际金融外汇模拟实验,或利用某金融软件高校金融实验室进行国际金融与投资模拟实验,实验项目只有股票、商品期货、外汇模拟交易、黄金等间接投资内容,而且股票和商品期货产品类别只限于国内证券市场等产品,没有国际化特色。其三,根据实验内容的语言环境而言,多为中文,缺乏双语甚至全英文的实验环境。因此,现有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存在国际化特色不明确和内容不全面的问题,且缺乏教学内容全面的国际投资实验教学软件。

(三)实验项目创新性不足

一方面,从实验项目的特征来看,现有国际投资实验实践项目中多为验证性和设计性项目,如证券,外汇等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等直接投资等,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格式较固定,而探究性项目和创新性项目较少。另一方面,从实验中学生是否合作的角度来看,自主型实验较多,合作型和研究型实验较少。如证券投资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注册开户、证券发行、证券交易委托方式、证券投资基本面分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模拟交易、证券分析软件系统的使用等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跨国公司海外并购或海外上市主要学习国外投资环境和政策、海外并购或海外上市的政策和流程、投资风险分析等内容。而如国际商务谈判这类多角色合作或竞争实验的项目较少,跨国公司经营战略或投资风险分析等研讨性项目较少。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篇3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

1协同教学的研究现况

高等教育发展至今面临着种种挑战,急需在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中强化专业领域的合作,实行跨学科协同创新。当下社会趋向信息化发展,传统教学的单学科模式面临着知识面更新速度慢,学科交融性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培养现代社会需求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工业设计专业传入中国至今,一直提倡创新,其传统教学的模式自从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至今已经普及了近1300所高校。在传统模式中,强调设计与艺术结合,将艺术融入设计之中,提倡人、物、环境的变化,设计偏重于艺术化教学。然而,受全球化的教学模式影响,社会对于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逐渐从单一艺术设计创新模式演变为设计、艺术、科技跨学科协同创新模式,这也要求传统专业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单一学科模式逐渐演变为跨学科协同创新模式。国内很多院校也开始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如浙大的创新实验班、北理工的车辆专业,在全校推广设计跨学科协调创新的课程,强调多学科教学模式融合与创新,突出综合性院校跨学科教学优势。

国内最早提出整合创新的是浙江大学,其根植于计算机专业,发展于创新设计班,通过研究生层次的教学培养,不断开拓了自身特色。此外,还有西北工业大学、哈工大、南理工等具有军工背景院校,依托院校的军工特色,强调军工相关的设计学协同创新研究,如西北工大的航空工业设计研究,如南理工的军事车辆工业设计。此后,一些老牌院校也开始研究协调创新的课程,如中央美院的设计与商业课程,2009年被世界最佳设计院校评为最佳课程。同时国家也提倡协同创新,2011年国家11部委联合发文《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大力发展协同创新的计划。2014年3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提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重要性以及“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这些都要求工业设计专业通过整合跨学科进行协同创新研究。

国际上,对于工业设计跨学科协同创新的教育研究力度更为巨大,有百年历史的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和赫尔辛基经济学院合并为阿尔托大学,强调通过高质量研究、跨学科合作、开拓性教育,超越传统教育界限,将设计、科学、技术、艺术、为芬兰的国际化和竞争力作出贡献。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建立的设计伦敦教学研究机构就是整合了工业设计与工程设计领域的专业知识,建立了非线性的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技术、数字化方法、加工制造、过程方法、商业战略等若干核心环节进行灵活性课程模块设置,进而在多学科背景下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教学模式。美国斯坦福大学将IDEO的设计实务融入到学院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中,有效整合创新方法、商业管理体系、人文价值观念等诸多要素,成立的斯坦福创新学习中心,这些名校所做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在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潮流中,能够抢占高地。

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大致集中在设计、技术、科技、艺术协同创新教学与科研模式上的研究,并且涉及到如何从院校自身特色出发,设计相关的协同创新教学方案,这些研究在现阶段大多在于实验阶段,还未形成一个独特的完全成熟的方案,需要通过各种实验来提出一种相对完善的教学方案。

2.教学实验方案制定

2.1研究的基本思路

教学实验研究以中国计量学院特色出发,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主,融合本校的量新实验班、测控技术与仪器的教学点,以仪器仪表设计为研究的基点,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展开点状跨学科教学实验研究;之后根据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展开比较研究,包括调研兄弟院校的跨学科课程方式进行比较研究,以及设计创新课程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从各种比较研究中发现和分析课程的问题以及寻找良好的解决方案,然后融合两种研究方式于统一的教学模式,推广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主要思路如下:

2.2方案主要内容

(1)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仪器仪表设计课程点状教学实验研究。根据2010-2014的教学情况,以仪器仪表设计课程为点状教学实验点,分别组织多学科教学团队,以及多学科学生团队,争取通过课题创新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试验,以设计务实求真的实践准则来抓课程评价标准。引入企业导师制,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与社会接轨的内容,从点开始逐渐向跨学科教学团队、跨学科教学方式、跨学科课程评价方式的面线挺进,同时融合仪器仪表与测控、机械设计专业知识于工业设计课程中来,总结和归纳相关的教学实验研究经验,为各个课程的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推广制作典型样本。

(2)代表性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比较研究。依据之前已完成的初步调查,对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工业设计跨学科课程建设进行调研,特别是相关的跨学科融合形式。通过比较相互间的课程教学方式来制定图表,将反馈信息用于本课题的研究中来,建立代表性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比较研究报告。

(3)仪器仪表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前后效果比较研究。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比较研究仪器仪表设计课程在跨学科协同教学改革之前与之后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反馈信息,将学生的反馈信息制作成数据统计表,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寻找到问题的根源,分析并解决相关的问题。

(4)分析比较研究,得出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方案

通过以上三个内容的研究,分析比较,以点为样本,以面为依据,以多高校的比较研究为延展,得出符合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特点的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

2.3教学实验过程提取与比较

通过比较普通班级的教学和跨学科协同创新班级的教学,我们发现普通教学中存在的教师知识面窄,师生互动性不强,以及学生主动性弱的问题,通过跨学科教学都明显有显著的改善,并且两者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差别,教学实验表明,跨学科教学模式有助于在学习主动性上的提高,以及改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

不仅仅如此,因为加入了多个专业的教学人员以及企业的设计人员,在授课的时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学生需要在课余时间更多地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大量的摄取知识,从而能够紧跟教师的节奏和步伐,同时这样的教学实验能够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大课程建设创新方式,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3.协同创新教学模式结论

对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国内、国外设计院校专业课程培养模式的调查和了解,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出对国内设计院校如何依托各自高校特点以及地域文化制定相关专业课程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等一些建议和参考。研究认为,我国未来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可以尝试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的努力:

①未来高校工业设计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应在对国内、国外有代表性的设计院校教学模式的了解基础上,借鉴他们的经验,同时结合自己院校的地域行业特色、本土文化,提出适合自身需求和特点的工业设计专业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

②调整现有教师队伍的结构,使高校工业设计师资队伍组成更加多元化。解决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知识单一的问题,可以尝试走引进有产业背景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环节的路子,通过“干中学”“企业导师”“多学科教师”的形式,解决工业设计实践教学的长期困惑,即如何激发创造能力的问题。

未来高校在工业设计专业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时,要把工业设计教育的教师培养以及课程设置融入院校自身的办学特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当中进去。这点是未来工业设计专业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建立的核心因素,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却会有很多困难出现,例如高校的教务运行体制的灵活性与否、对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硬性考核条件,对课程的考核机制等,它们会阻碍和影响专业的发展以及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的建立;

③努力寻求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对工业设计教育的支持。研究认为,站在政府的宏观视角,把握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来对设计教育培养模式进行全新的谋划,找到让企业融入到工业设计教育实践当中的道路,是未来地方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的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

高校在建立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时,除了要与其院校所在的地域特点、本土文化相结合,寻找和考虑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的差异化和竞争优势的形成之外,还要积极寻求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对工业设计教育的支持,利用企业的产业优势的同时,借助地方政府的政策层面的宏观视野,共同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平台。

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积极搭建面向行业的设计创新平台。设计教育要服务行业,设计教育要服务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使自己得到提升。首先设计教育要走出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的自我表述的模式,要走跨学科跨专业的路子,来弥补知识结构单一、某些领域知识链过短的弊病。对于年轻教师的再培养,要走实践与培养结合的道路。

设计院校有必要尝试打破高校的藩篱,引进政府、行业企业的参与到实践培养环节,摸索真正学科背景下的针对工业设计教师的实践培养模式。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创建面向行业的设计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中心,以设计项目为载体,探索和完善满足工业设计发展需要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还可以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同搭建各类培训机构,结合社会需求,结合具有社会效益的具体的设计课题,来进行高校工业设计教师的再培养,高校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在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同时,使其积极地参与到行业发展当中,服务于社会,成为有高度社会责任心和职业操守的设计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钟香炜.艺术设计专业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真题实做”课题式教学改革为例[J].艺术探索,2014.7

[2]尹辉,阮秋琦.计算机与信息大类招生模式下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4.7

[3]罗平.“教师工作室”对传统“师徒制”的传承与发展[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4]李通国.基于工学结合的师徒制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探讨[J].职业时空,2010( 4) : 32 - 35.

[5]郝晓曦,李辛沫.CDIO模式下工业设计专业《电子电工》课程改革探索[J].价值工程,2014

[6] 汤箬梅.创新设计教育:艺术设计高等教育跨学科发展趋势[J].美术与设计,2014

[7]武小红,张恒之.工科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

[8]许长青.跨学科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以中山大学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4.5

[9]尹 虎.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工业设计教学模式[J].图学学报,2014.6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篇4

现存教材主要按照金融机构的类别编排,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审计,从审计教学内容上,也主要集中在财政财务收支与合规性审计,对金融机构的创新业务尤其是跨机构跨市场的创新金融工具与服务涉及较少,而金融审计目标已经转向查处违规经营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内控制度的有效性条件下,金融创新正是重大违法违规问题高发领域和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缺乏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风险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面临的金融市场风险等外部固有风险,而传统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方法缺乏对各类金融机构外部风险的量化分析方法,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当与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相结合,利用成熟的风险管理手段估测与识别方法对金融机构的外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为更加合理的制定审计方案与实施实质性程序做好准备。

课程体系缺乏差异化与层次性。现代金融审计教学面向的对象是金融专业本科、研究生教育,因此,应当区分教学对象的知识背景有针对性的制定课程大纲与教学方案,而目前的的金融审计教学大纲主要是针对金融专业本科生教学制订的,所以,金融基础知识所占内容过多,审计技术与审计案例教学较为缺乏,需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与培养方案重新设计课程体系与内容。

使金融审计课程体系更加贴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融入现代金融风险计量方法与评估技术;更加贴近金融机构多元化经营与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金融市场现状;能够区分不同教学对象,灵活地组合教学内容,使金融审计课程更加适应未来本科、学术型研究生、专业硕士等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篇5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跨学科教育;与专业相结合

1.引言

日前,一则“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实施,英语退出统考”的误读消息引发关注。自从教育部启动高考方案改革以来,就有多位专家在不同场合透露给媒体不同的版本。各种猜测与评论众说纷纭,引发的各方利弊分析此起彼伏;甚至有人疑问日后是否会减少大学英语课程的课时,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在庸人自扰。因为Crystal D.(2004)认为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是语言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世界的语言生态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英语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性语言。在知识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大背景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英语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普及,英语做为一种语言工具只会越来越重要。相应的高考英语将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也会带来挑战性与契机性。

2.跨学科与英语跨学科

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过程中,跨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也经历了多次的变化,其概念本身一直在不断的演变、充实与完善。2005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等单位联合的《促进跨学科研究报告》提出:“跨学科研究是一种经由团队或个人整合来自两个或多个学科(专业知识领域)的信息、材料、技巧、工具、视角、概念和理论来加强对那些超越单一学科界限或学科实践范围的问题的基础性理解,或是为它们寻求解决之道。”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通常用跨学科教育来弥补规划教育中的一些缺陷,比如因为语言技能的各自分立而没有有机联系,或外语教学中所传授知识的零碎性或专业划分太细等问题。跨学科英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尝试,可以说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案,特别是外语+其它专业的复合研究,比较注重外语能力训练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

3.国内英语的发展态势将促进跨学科与英语教学的融合

未来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次考试、成绩分等级、不同的高等院校对英语提出不同的等级要求――这是目前所释放出的改革信号。虽然官方表态,改革方案仍在研究完善,但这说明一个多元而动荡的英语学习时代正在到来。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此前接受南都采访时曾表示,“一年多考”的模式之所以选择英语着手,是由于目前英语考试的技术水平最为成熟。当前,在中国所实施的英语社会化考试类型繁多,包括托福、雅思、GRE等。这些测试种类的多样性证实了社会市场需要对英语要求的多样性,对应的是否也预示着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也面临着多重挑战与机会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多次考试就需要从技术层面获得等级测定,难度非常大”,唐盛昌指出,这就需要保证连续多次考试,能取得基本稳定的成绩,需要很多技巧,包括试卷难易程度、题目设置以及分数汇总等。由高考一次定终身到进行多次社会化考试如果实行,那么这种大学习环境发展变化也必将促使我们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因教学对象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因材施教”,进行跨学科融合。将跨学科教育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能够化教学模式单一为多元,转教学内容单调为多样的效果。

4.跨学科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高职高专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性人才”,而不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相应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指导方针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运用为目的”,即:一方面,要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的英语水平上进一步夯实学生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跨学科课程设计的途径有多种,可以是单门课程内的多学科融合式和多门课程的多学科融合式等。而具体的教学方案只能在具体的教学对象环境中进行,以下以我校路桥工程学院为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用英语讲授的与路桥专业相关的课程设计。

《新编实用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第二册》的Unit 3 的课题为Keep Healthy and Seeing a Doctor。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保持健康与看医生”。教学中可设置跨学科环节(即引入路桥专业).教学目标之一,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的学生经常会有外派出国修路务工的机会,除了与外国人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之外,尤其是公路与桥梁方向、桥梁与隧道施工以及工程测量方向的学生经常会遇到塌方、渗水等危险事故,那么及时报告事故伤情很重要,这时相关英语表达派上用场,如 He said no casualties had been reported, but some houses collapsed and landslides occurred. (说并没有伤亡报告,但是部分房屋倒塌,山体也有塌方发生。) A safety drive has cut deaths by almost a fifth since 2005, on average more than 10 people died each day last year in mining incidents such as flooded shafts and collapses. (自2005年以来,安全整顿使得煤矿的死亡率降低了约五分之一,去年,平均每天约有10人死于矿井渗水及塌方等事故。)教学目标之二,能用英语准确描述病症并能正确理解医嘱,能用英语与医生交流描叙症状并能看懂药品的英语说明书等。例如Give medical advice to a boy suffering from a toothache。(向牙痛的人给予建议。)这些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实际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论

英语跨学科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结合发展,寻找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二者之间的关联,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把我们的学生打造成具有白领素质的蓝领工人。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

[2] Crystal D.The Language Revolution[M].Cambridge:Polity Press,2004.

[3] 刘艳.论英语教学与跨学科教育模式的结合.中国成人教育,2012.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篇6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国际贸易迎来了新一轮高峰。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6.3万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有望达12万亿元人民币,跨境电商已然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电商专业人才,但是目前许多高校中的电商教育仅仅针对国内市场,忽略了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尤其缺乏对通晓一带一路所覆盖的中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当下,高校迫切需要加大力度培养跨境电商专业人才,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智力支持和国际化人才支撑。

一、明确跨境电商人才的能力要求

跨境电商在网络平台上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客户进行商品交易,期间涉及不同的人文国情,必然导致跨境電商人才与传统的电商人才在素质、技能要求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从事跨境电商的人才应该具备国际化、多方位的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

第一,跨境电商企业无论是自建交易平台,还是通过速卖通、Amazon、eBay等第三方平台从事跨境交易,都需要能够在平台上进行产品资料的编辑整理、图像制作、产品上架优化、提升搜索流量等一系列的电脑业务操作,因此跨境电商人才首先需要具备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等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第二,跨境电商交易双方所在国语言不同,网上平台运营、产品介绍、市场推广、订单处理等操作都需要良好的外语能力。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商务英语的运用能力,重点训练学生在交易平台上用英语进行产品描述、客户交流、订单处理、撰写社交媒体文章等实际外语运用能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对英语等主要语种的教育投入较大,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通用语言投入不够。一带一路沿线所覆盖的中亚、南亚、西亚等地区涉及的官方语言多达40余种,非通用语言人才缺口大,远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贸易畅通的需要,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非通用外语的基本沟通能力,形成英语+X外语的语言能力,为跨境电商排除语言障碍,增加沟通主动权。

第三,跨境电商的本质是创品牌、促交易,因此跨境电商人才需要掌握电商类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商业流通、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跨境电商与国内电商不同,跨境电商人才还需要掌握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海关实务、外汇管理等一系列外贸实际操作技能。

第四,跨境电商交易双方所在国文化、教育、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差异大,必然要求市场营销策略与其市场现状相匹配,才能建立起为当地国消费者所接受的品牌形象,因此需要熟悉对象所在国习俗、文化、宗教信仰、政策、法律等知识,关注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了解当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把握当地政府经济政策走向等,对跨境电商人才在交易过程中能否顺利达成交易,解决交易纠纷,提升售后服务质量都至关重要。一带一路是连接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的两大通道,辐射面广,涵盖中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等众多国家,空间辽阔,地理、民族、文化、宗教、政治差异大,国情民意复杂,因此必须加大对人文知识的教育投入,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以国家一带一路构想为发展依托,跨境电商工作需要具备以国际人文知识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跨境电商平台运营能力、外语能力、市场营销知识等复合技能型人才。

二、优化跨境电商专业的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以人才能力要求为主线来设置课程模块。跨境电商专业涵盖电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国际贸易专业、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等多学科知识技能,对于专业人才培养,应以人才的国际化和专业化为培养重心,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打破现有学科的分类布局,建立整合语言、文学、宗教、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管理等知识的课程模块,具体如下:

第一,通识教育课程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强调基础与应用能力,重点加强计算机、英语、国际交流、艺术、文学等课程。为提高专业人才的英语运用能力,每个学期都应开设相关的英语课程,尤其是听说课程。相应增设非通用语言课程,培养跨境电商人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本语言沟通能力。自然科学类课程、艺术类课程、跨境电子商务礼仪、一带一路范畴内的商务文化比较以及跨境商务沟通等课程,则有必要纳入到必修课程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第二,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必修和选修)。学科基础课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跨境电子商务概论、国际贸易实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商业流通等课程。

第三,专业课程模块(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侧重于跨境电商的营销基础理论,包括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国际市场营销、市场调研、网络营销、营销策划、社交媒体营销、顾客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侧重于提高跨境电商的应用能力,设置的课程包括:品牌管理、网站推广、数据分析、跨境电商文案策划、电子商务项目分析与设计等。专业任选课程侧重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团队沟通协调能力,课程包括:电子政务、公关关系学、创业学、平面设计、美工基础等课程。

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时,需要相应增加国际案例,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的案例分析,间接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专业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学习,加深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现状的了解。

在上述三大基本课程模块上,安排ERP沙盘实训、市场营销综合模拟实训、电子商务综合实训等集中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同时高校有必要在跨境电商专业课程中强化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的教学环节,尤其强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政治等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三、师带徒产教融合模式

跨境电商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高,产教融合模式是提高人才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传统的产教融合虽然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操作,但是由于没有明确谁负责教谁,从哪些环节开始教,教导缺乏系统性,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少且杂,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达到企业的技能要求,导致产教融合效果不理想。师带徒产教融合模式是指让实习的大学生跟有丰富经验的老员工,一边实习一边学习技能。开展师带徒工作,能将作为师傅的老员工多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方法、思路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给作为徒弟的学生,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相应的岗位技能,提高实习积极性。同时,学生的特点是掌握着最新的理论知识,想法独特新颖有创意,通过开展师带徒工作对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的再提升和相關信息的获取也有很大帮助。

师带徒产教融合模式要注重实践操作的系统设计,哪些岗位如何轮岗,由哪些企业员工带队哪些学生均需落实清楚。同时,学校要安排相关教师跟班参加实践操作兼指导,辅导学生的实践操作。跟班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讨论、反省、总结岗位经验,提高理论结合实际的综合能力。所以,师带徒不但包含企业员工带领学生实践操作的师徒关系,也包括了学校跟班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师徒关系的两层含义。

师带徒产教融合模式可以应用到创业实践中,企业员工、跟班的专业教师和学生成立专业团队,充分利用各种专业大赛活动,以赛促练,指导并协助优秀学生创业。通过参加校级、省级、部级甚至国际级等各级专业大赛,不仅培养和锻炼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也为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机会。同时,学校可联合企业设立孵化资金池,为优秀的创业项目提供各种扶持政策,解决学生资金等问题。

学生的实习、创业等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专业教师、企业员工组成的师带徒的方式,确立责任,精准传授,通过师傅与徒弟的手把手教导,产与教紧密结合,产服务于教的产教融合模式,可以实现高校、企业、学生和社会的多赢局面。

四、打造柔性教学团队

教师素质决定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跨境电商经营需要大量的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因此要从多渠道建设教师团队。一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教师培养机制,有规律地安排现有专职教师到企业锻炼,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学队伍。二是从企业引入有跨境电商实操经验的业界导师,来校传授学生岗位技能,参与学校的课程编制,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三是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全国以及国际性电商学术交流会议,掌握行业前沿资讯,鼓励教师承担或参与电商课题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四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院校的学术交流,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院校的访学制度,互派学者到对方院校访学进修等,提高教师队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贸易活动的认知。

建设高校的教学队伍时,要敢于打破现状,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分工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人才技能提高为目标,打造以学校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为核心,政府机关、行业协会等部门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柔性教学团队。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篇7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

1协同教学的研究现况

高等教育发展至今面临着种种挑战,急需在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中强化专业领域的合作,实行跨学科协同创新。当下社会趋向信息化发展,传统教学的单学科模式面临着知识面更新速度慢,学科交融性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培养现代社会需求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工业设计专业传入中国至今,一直提倡创新,其传统教学的模式自从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至今已经普及了近1300所高校。在传统模式中,强调设计与艺术结合,将艺术融入设计之中,提倡人、物、环境的变化,设计偏重于艺术化教学。然而,受全球化的教学模式影响,社会对于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逐渐从单一艺术设计创新模式演变为设计、艺术、科技跨学科协同创新模式,这也要求传统专业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单一学科模式逐渐演变为跨学科协同创新模式。国内很多院校也开始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如浙大的创新实验班、北理工的车辆专业,在全校推广设计跨学科协调创新的课程,强调多学科教学模式融合与创新,突出综合性院校跨学科教学优势。

国际上,对于工业设计跨学科协同创新的教育研究力度更为巨大,有百年历史的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和赫尔辛基经济学院合并为阿尔托大学,强调通过高质量研究、跨学科合作、开拓性教育,超越传统教育界限,将设计、科学、技术、艺术、为芬兰的国际化和竞争力作出贡献。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建立的设计伦敦教学研究机构就是整合了工业设计与工程设计领域的专业知识,建立了非线性的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技术、数字化方法、加工制造、过程方法、商业战略等若干核心环节进行灵活性课程模块设置,进而在多学科背景下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教学模式。美国斯坦福大学将IDEO的设计实务融入到学院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中,有效整合创新方法、商业管理体系、人文价值观念等诸多要素,成立的斯坦福创新学习中心,这些名校所做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在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潮流中,能够抢占高地。

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大致集中在设计、技术、科技、艺术协同创新教学与科研模式上的研究,并且涉及到如何从院校自身特色出发,设计相关的协同创新教学方案,这些研究在现阶段大多在于实验阶段,还未形成一个独特的完全成熟的方案,需要通过各种实验来提出一种相对完善的教学方案。

2.教学实验方案制定

2.1研究的基本思路

教学实验研究以中国计量学院特色出发,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主,融合本校的量新实验班、测控技术与仪器的教学点,以仪器仪表设计为研究的基点,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展开点状跨学科教学实验研究;之后根据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展开比较研究,包括调研兄弟院校的跨学科课程方式进行比较研究,以及设计创新课程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从各种比较研究中发现和分析课程的问题以及寻找良好的解决方案,然后融合两种研究方式于统一的教学模式,推广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主要思路如下:

2.2方案主要内容

(2)代表性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比较研究。依据之前已完成的初步调查,对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工业设计跨学科课程建设进行调研,特别是相关的跨学科融合形式。通过比较相互间的课程教学方式来制定图表,将反馈信息用于本课题的研究中来,建立代表性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比较研究报告。

(3)仪器仪表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前后效果比较研究。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比较研究仪器仪表设计课程在跨学科协同教学改革之前与之后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反馈信息,将学生的反馈信息制作成数据统计表,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寻找到问题的根源,分析并解决相关的问题。

(4)分析比较研究,得出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方案

通过以上三个内容的研究,分析比较,以点为样本,以面为依据,以多高校的比较研究为延展,得出符合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特点的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 2.3教学实验过程提取与比较

通过比较普通班级的教学和跨学科协同创新班级的教学,我们发现普通教学中存在的教师知识面窄,师生互动性不强,以及学生主动性弱的问题,通过跨学科教学都明显有显著的改善,并且两者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差别,教学实验表明,跨学科教学模式有助于在学习主动性上的提高,以及改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

不仅仅如此,因为加入了多个专业的教学人员以及企业的设计人员,在授课的时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学生需要在课余时间更多地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大量的摄取知识,从而能够紧跟教师的节奏和步伐,同时这样的教学实验能够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大课程建设创新方式,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3.协同创新教学模式结论

对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国内、国外设计院校专业课程培养模式的调查和了解,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出对国内设计院校如何依托各自高校特点以及地域文化制定相关专业课程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等一些建议和参考。研究认为,我国未来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可以尝试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的努力:

①未来高校工业设计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应在对国内、国外有代表性的设计院校教学模式的了解基础上,借鉴他们的经验,同时结合自己院校的地域行业特色、本土文化,提出适合自身需求和特点的工业设计专业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

②调整现有教师队伍的结构,使高校工业设计师资队伍组成更加多元化。解决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知识单一的问题,可以尝试走引进有产业背景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环节的路子,通过“干中学”“企业导师”“多学科教师”的形式,解决工业设计实践教学的长期困惑,即如何激发创造能力的问题。

未来高校在工业设计专业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时,要把工业设计教育的教师培养以及课程设置融入院校自身的办学特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当中进去。这点是未来工业设计专业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建立的核心因素,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却会有很多困难出现,例如高校的教务运行体制的灵活性与否、对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硬性考核条件,对课程的考核机制等,它们会阻碍和影响专业的发展以及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的建立;

③努力寻求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对工业设计教育的支持。研究认为,站在政府的宏观视角,把握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来对设计教育培养模式进行全新的谋划,找到让企业融入到工业设计教育实践当中的道路,是未来地方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的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

高校在建立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时,除了要与其院校所在的地域特点、本土文化相结合,寻找和考虑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的差异化和竞争优势的形成之外,还要积极寻求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对工业设计教育的支持,利用企业的产业优势的同时,借助地方政府的政策层面的宏观视野,共同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平台。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篇8

[关键词]人工智能;国际商务课程;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进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与商业模式正深刻改变人们的思维、生产、学习方式。关于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社会的冲击,已有不少论著。2016年,《自然》杂志刊发谷歌的“深度心智”(Deepmind),这将会极大的扩大人的能力。2019年初,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2019年8月29日,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人工智能有望引领教育的系统性变革,推动人才培养更加多元化、更加精准化、更加个性化。世界各国纷纷制定规划,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智能教育的发展。以美国、新加坡等为代表的各国相继推出面向未来的新教育改革战略,不断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设计本国智能教育的发展蓝图。

一、未来智能社会的能力预测

未来社会各种各样的颠覆性变革,全球各种组织都在做预测。世界未来研究所[1]对未来社会需要的10中技能的预测:一是意义构建,二是社交智能,三是新颖和适应性思维,四是跨文化能力,五是计算思维,六是新媒体素养,七是跨学科能力,八是设计思维,九是认知负荷管理,十是虚拟协作。十种技能分别体现在三个层面,即人际交往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与工作技能层面。引入这些技能,旨在深入探索未来技能存在的世界,以及目前教授和衡量这些技能的方式,希望这些技能能够更充分地融入高校国际商务的课程。[2]

(一)人际交往层面——团队合作精神

人际交往层面主要指与他人有效合作,有效沟通,与不同背景的伙伴有效合作的能力,即团队合作精神。数据来源:世界未来研究所第一,跨文化能力。4个主要组成部分可以用来评估一个人的跨文化竞争力:知识组成部分、情感组成部分、精神运动组成部分以及情景组成部分。第二,社交智能。尽管社交网络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联系,但它们培养的深厚友谊却很少。微信、Facebook等社交平台的主流化与普及鼓励人们以新的方式思考如何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3]第三,虚拟协作,即作为虚拟团队的一员,能够富有成效地工作,提高参与度,并展示自己的存在感。

(二)应用知识层面——逻辑性分析信息的能力

应用知识层面主要指个体可以逻辑性的分析信息的一系列能力,具体如下:第一,新颖的适应性思维。即熟练地思考和提出解决方案,而非死记硬背或默守陈规。第二,认知负荷管理。以多种形式表现的信息流丰富的世界带来了认知过载的问题,人们只有学会有效的过滤和关注重要的信息,才能把大量涌入的数据转化为优势。第三,意义构建,即确定对方所表达内容的深层含义的能力。人工智能将取代仅仅需死记硬背、日常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而对机器不擅长的高层次的思维技能、不能撰写为文本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三)工作技能层面——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

工作技能层面主要指个体可以成为一个问题解决者和决策者,包括计划和组织,解决问题,决策商业基础等。也就是需要如下的素质:第一,新媒体素养。由于可视化在技术时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过去信息的静态展示正在让位于信息图表和数据的动态模拟。第二,设计思维。从本质上讲,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反映了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结合。第三,跨学科能力。未来十年,专业领域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具有重叠性,所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会占据世界创新的中心舞台。第四,计算思维,即将大量数据转换成抽象概念,并基于数据的推理能力。随着人类社会中数据量呈指数级的增长,越来越多的职业需要计算思维和技能才能胜任。

二、应对能力结构变化的教育创新

未来社会中,人才能力结构的变化也会对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需求,课程教学需要结合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创新,世界知名高校和一些国际组织也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数据来源:世界未来研究所

(一)能力结构及思维模式

世界未来研究所提出的十种技能的背后,所体现了以下一些基本的思维模式。同理心是指正确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进而做到相互理解、关怀和情感上的融洽。同理心非常有助于在虚拟空间中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增加团队伙伴之间的有效沟通。元认知对于意义构建能力十分重要。元认知知识包含三方面:学习者对于自己的认知,学习者对于学习策略和使用方法的认知。成长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在认知负荷管理、新颖和适应性思维、新媒体素养以及设计思维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长性思维是相对于固定思维提出的,固定思维者把反馈当做一种批评,成长思维乐于接受反馈,也从反馈中学习,反馈最终会产生积极的成长变化。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他们不会妄自评价他人,而是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并且去了解他们的世界观。跨学科一定有两种心态组成。首先,同理心。它允许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其次,好奇心。许多组织,包括IBM和IDEO,都开始从“T型”素质的角度来讨论这种技能,T型素质的技能组合中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但是杨壮①教授发现:现在π型人才已经在成为主流。所谓的π型人才是针对T型人才的一种升级,从字母的样式中就可以看出,π比T的下方多了一竖,所以它代表着“两专多能”,即除了你可能在高等教育阶段获得的专业能力之外,还需要有另一项专业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计算思维。未来的教育课程中应该纳入计算思维技能的发展,鼓励学生通过因果推理认知、元认知和其他技能来学习解决问题。这种模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分析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可能遇到的真实情况,来教授计算思维能力。[6]

(二)国内外高校教育模式创新

1.“鱼缸讨论”“鱼缸讨论”,也是一种促进学生讨论的教学小技巧,不仅让讨论者积极参与,更能让其他学生积极反馈。第一步,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参加讨论的学生围成圆桌坐在教室中间,就像是在被第二组观看的鱼缸里一样。第二步,坐在中间的组开始时长10分钟左右的讨论,的第二组学生要听着,并且评估第一组的讨论。第三步,做出反馈。这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环节,学生可以从熟悉的同学那里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了反馈确实会使得讨论变得更加激烈。2.项目式教学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也叫“项目式教学”,是一种通过让学生展开一段时期的调研、探究,致力于用创新的方法或方案,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困难或者挑战,从而在这些真实的经历和体验中习得新知识和获取新技能的教学方法。PBL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批判思维的能力。3.跨学科课程教学自21世纪以来,美国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实用导向的跨学科课程,如ICT课程,环境教育和STEM课程。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STEM教育的核心是将原本分散的4门学科自然组合成一个整体,以项目探究方式进行综合性问题解决学习,以形成相应的综合。

三、针对国际商务课程的创新

结合世界未来研究所的十项工作技能、世界一流大学以及国际组织在教育方面的改革,结合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商务硕士(MIB)专业硕士教学情况,国际商务课程实际教学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7]

(一)培养同理心和元认知的实践方法

一种方式是开展课外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体验式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人际沟通和跨文化能力。例如:体验式学习周;商务礼仪情景剧等。另一种方式是线上项目,线上项目中,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投票互动式的方法来增加课堂活跃度,争取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课程中。国际商务课程是一门既要求专业知识扎实,又需要具备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综合性课程。那么,在已有的小组活动中,可以在每次小组活动或者小组作业之后加入一个环节——组员互评与打分。一些课堂讨论的小技巧会有助于培养元认知的思维模式。一种方法是在课上开展限时讨论,讨论映射是一种将学生的实时讨论视觉化的方法,这种讨论技巧使学生能够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培养成长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实践方法

在国际商务的案例分析中,引用PBL教学非常值得考虑。假设案例主题为跨国企业如何成功并购外国子公司,老师用一部分课时讲解完理论部分,提供参考资源之后,另一部分课时可以尝试组织PBL。一次PBL教学要分次给予问题,分次讨论。具体过程大致包括七个步骤:第一步,弄清不熟悉的术语;第二步,界定问题;第三步,头脑风暴(对可能的假设或解释进行集体讨论);第四步,重新结构化问题(对问题的尝试性解决);第五步,界定学习目标;(以上步骤为学生小组讨论);第六步,收集信息和个人学习(学生独立学习);第七步,共享收集到的和个人学习的信息(小组报告和讨论)。经过上述七步骤,完成一次PBL学习。在这个教学模式中,老师的角色是教学组织者、资源提供者、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学习者、合作者和研究者。在国际商务的课程中,有很多需要实际调研的案例报告,也有需要做营销策划的报告。创客空间则可以融入这种类型的报告中,结合导师的相关课题,最好有一定经费的支持,为学生的基于创造的策划提供完备的支撑。学生们可以就某个主题展开经验分享、头脑风暴、结合实际情况锻炼设计思维和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适用于学校,而且也适用于未来工作中。

(三)培养跨学科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实践方法

注重“国际商务专业+21世纪主题”的课程框架,希望通过超学科整合来弥补传统学科的缺点与不足,构建适切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框架。主题选择具有适当的弹性,为跨学科知识的联结提供空间。比如在国际商务课程授课内容中,注重添加区块链、人工智能以及中美、中欧关系等主题。在国内,“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最普遍和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每两年举办一届,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所以提倡创建跨学科小组参加“挑战杯”大赛,比如国际贸易学院、国际商学院以及工程管理学院组建团队参加挑战杯,成员对不同学科都有相当的专长和良好的基本知识:国际营销、国际文化视野以及数据分析基础,在这样的团队中,更可能激发出新的思维和优秀的方案。

(四)全案例情景式教学

不同于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案例情景式教学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开展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首先,准备阶段。针对国际商务专业硕士课程的专业特点,结合知识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案例作为分析材料。其次,授课阶段。在该阶段,教师讲授知识点之后,就将案例发放给学生;接下来就是考验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学生可以自发组成小组,根据案例内容,并结合自己能力和长处与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案例讨论,而在这当中,教师主要的角色是组织和引导学生。最后,拓展阶段。在学生汇报案例内容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探讨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个环节进行自查,发现自己是基础知识点薄弱还是实践能力欠缺。通过该阶段,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水平,学生也可以发现自己作为专业硕士能力缺失的部分,从而双方进行查缺补漏。

四、总结与展望

结合国外高校及国际组织已有的模式,针对未来社会所需十种能力的培养方式如何应用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活动和思维模式培养技巧,如在线学习(以MOOC为主)、讨论映射和鱼缸式讨论、项目式学习(PBL)、案例分析和创客空间以及课上的投票互动式环节等,希望对国际商务课程的改革创新有实质性的辅助作用。要想在未来取得成功,需要成为适应性强的终身学习者。随着组织形式和技能要求的快速变化,要求每位个人都必须具备远见,重新评估自己需要的能力,并迅速整合合适的资源来培养和完善需要的能力,适应万众创新时代,并形成决胜未来的新的竞争优势,赢得人工智能时代世界高等商科教育领域中的话语权。注释:①杨壮: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联席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美国福坦莫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终身教授,著名领导力专家。

【参考文献】

[1]InstitutefortheFuture.FutureWorkSkills2020[EB/OL].[2019-11-09].

[2]LiuJie.TheOptimizationStudyofGeneralEducationPracticeEffectinOurCountry[J].学术界,2013(12):283-290.

[3]陈妍蓓(编译).欧盟关注终身学习关键能力培养[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10):74-75.

[4]段世飞,张伟.人工智能时代英国高等教育变革趋向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9(1):3-9.

[5]王文.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4):187-188.

[6]吴朝晖.智能增强时代的学习革命--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的发言[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10):3-6.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篇9

跨界概念的发展

跨界,顾名思义“跨越边界”的意思,英文Crossover一词的原意是“转型、转向”的意思,但在诸多领域被翻译成“跨界”,其引申的含义是“跨界合作”,意思是跨越两个不同领域、行业甚至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等范畴而形成的一个新领域、新模式、新的价值观念。

跨界设计的行为在历史上早有先例,例如人类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大巨匠之一的达芬奇,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美术家、雕刻家、音乐家还是一位卓越的工程师、数学家、解剖学家,在众多的学科领域都有着跨界的设计成就;再如文艺复时期的设计巨匠米开朗基罗,他作为是一名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的同时还把其的设计美学融入到建筑学中,成为建筑设计巨匠。事实上Crossover第一次作为专署名词被提及则是在1957年的美国《生活》杂志,它以大篇报到福特公司生产的跨界汽车作品――EDSEL,这款车在当时被认为是最新意义上的第一款跨界设计车型。

而现在,跨界设计正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的多个领域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已经变成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求新立异的审美方式。特别是在服装设计领域,跨界设计更是越趋普及,如Adidas与Yohji Yamamoto跨界推出Y3品牌;Mercedes -Benz和GiorgioArmani合作推出CLKGiorgio Armani Design Car ;H&M与Versace、Comme des Garcons、Jimmy Choo、lanvin、 Alexander Wang等著名设计师都进行过跨界的合作。随着跨界设计的日趋频繁,服装设计领域教学也必须顺应时展,教学不能再局限在过去的形态模式,要融汇其他领域和学科,培养具备跨界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创新人才,满足当代对服装设计跨界人才的需求,因此服装设计教学必须要引入跨界概念。

服装设计跨界教学的基本条件

跨界教学的前提是“主题教学”,是以问题为先导,任务为驱动,教师确定主题框架中紧紧跟踪学生思维研究过程的教学,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学力,开发学生基于实际的探究思路。因此在跨界教学的实践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

1.服装设计教学中的跨界合作可以以主题+项目的课程方式展开

以“主题”为切入点,以项目问题为导向,根据不同阶段的能力培养的要求,适时引进企业项目课题,通过搜集信息、分析问题,使学生在实验及职业情境中体验完整设计过程,掌握系统的设计方法。通过这种基于工作任务的“主题+项目”的跨界课程教学的合作,学生直接参与真实或虚拟的项目,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这使课程定位、目标逐步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适应;使课程实施得以在职业情境下进行教学活动。服装设计的跨界教学作实施需建立在对于“主题+项目”课程方式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

2.遴选跨界项目课题,适应创意教学为切入点

服装设计专业的跨界合作课程目的是通过不同的学科,与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并拓展学生的多方面设计能力。所以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需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与拓展的可能性,适时并严谨的对于不同的跨界项目实行遴选制度,精挑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校企合作课题。跨界课题的遴选以国际合作课题、知名企业项目、特色校企课题为的原则。

基于以上原则的跨界合作课程一般都是师生投入精力多、学生设计成果丰富、教学效果明显,同时能够及时结合目前市场需求与发展导向,对目前院校设立的课程体系能够给予最新的指导。同时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的课程也能够清晰的反映出国际化需求与视野,国际化的品牌工作规范与模式。因此在跨界教学中,能更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并有效达到跨界合作课程设置的初衷。

3.不同领域的师资力量的保障

跨界合作是将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专业特长的人员组成团队,协作完成具体的项目内容。跨界课程则有效促进教师队伍的“不同专业”与“异质互补”;课程的互通与互补,增加跨界参与人员的知识视野与全面性。所以在跨界合作中“人”才是团队的核心。跨界合作教学中可以按照“国际视野、双岗双馨、异质互补”为标准,以“专兼结合、结构多元”为跨界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通过培训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和吸收跨行业的优秀的企业名师、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等,达到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目的,这样的优质的教师团队是实施跨界教学最根本的保障。

4.相应的制度保障

高校中的跨界合作课程,是跨越不同专业方向和行业领域,会涉及到多个的参与部门与不同院系的教师团队,就这牵涉到人员的管理与调配,为了能够保证跨界合作课程顺畅的开展,需要教育管理组织部门进行规划按排。而在我国艺术专业高校也是在跨界课程的探索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为后期的课程开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服装设计专业的跨界教学的形式和案例

现代的艺术教育是与市场紧密联系的,跨界设计在行业中的快速发展决定了设计院校对跨界教学的探索和尝试。根据不同院校的社会资源和基础,可以因地制宜的探索出各自不同的跨界教学思路。

1.院系内部不同专业之间的跨界教学

在高校内,不同系别或是不同专业之间交叉教学也可以成为跨界合作的一种方式。院系内部的跨界相对于与国际知名企业的跨界更易实施,师资团队与学生团队可以由学校的部门统筹与调配,一个班级可以混合多种不同的专业背景知识的学生团队组成,每位成员都有不同的专业实践经验,在统一的项目合作课题下,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在融合交叉的学习中,拓展了学生专业潜力。

案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在参加苏州文化元素旅游品设计项目中,采取跨界设计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合作。项目的学生分别来自于校内不同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环境艺术专业、陈列展示专业、玻璃设计专业。将学生打散,分成4个班级,每个班级每一个合作小组由4个不同专业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围绕给定的主题,以各自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合作,在不同专业成员的思维磨合、碰撞、交融的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各自调动充分的想象,突破专业的限定,通过整合、修改、精选的方式提出很多有效的设计方案,在激励的探索中,完满的完成具有一定商业价值并不失创意的设计方案。以这样方式的工作学习,师生共同体验了跨界的多元性带来的思维的跳跃。这是一次有意义有趣有效的跨界合作。

苏州元素跨界设计作品1

苏州元素跨界设计作品2

2.与国际品牌、知名企业的跨界合作

与国际品牌、知名企业的跨界合作是众多服装设计高校积极追寻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合作,借此通过国际合作教学课程契机,拓展服装设计教学的国际视野。而且有效学生了解国际或是市场最前沿的知识动态。

案例:2013年开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工程专业与国际品牌法国“迪卡侬”公司合作的新品设计项目,该项目的师生团队:中方教师为两名设计教师与一名工艺教师,在学生的选拔上打破专业的限定,从设计、制版、工艺等方面进行考虑,把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结合起来;法国是迪卡侬公司的设计师两名,一名法国杜佰利高等实用艺术学院教授共同组成。课题内容为 “迪卡侬”公司的头盔新品设计,在中法不同文化、专业背景知识的碰撞交叉下,团队协作迸发创作的火花,极大的开发了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作力,设计成果超出团队的预期。所以基于国际品牌、知名企业的跨界合作,在一个高的合作平台下,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相互穿插融合,形成了新的教学理念,开拓了设计教学思维。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篇10

关键词:STEM;智能财务;人才能力框架

2017年国务院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产业提到重要的战略地位。2018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2021年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要求切实加快会计审计数字化转型步伐,为会计事业发展提供新引擎、构筑新优势。在国家政策及发展规划指引下,高校陆续开始智能财会本科教育改革探索。本文试图以STEM为视角,探讨智能财务专业人才能力框架及实现路径。

一、数智时代对财会人才的冲击与影响

(一)财会人才的工作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数智时代是指在信息技术普遍应用背景下,经济活动大量依赖于平台支撑、数据驱动和智能算法等技术时代。在数智时代,各类组织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及会计软件应用,从业务到财务部分或全部实现线上处理,改变传统财务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形成具有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工作场景。随着财务共享和智能财务的广泛应用,传统岗位逐渐消失,而适应数智时代需求的新岗位不断崛起。(二)财会工作从核算反映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通过数字信息系统处理的应用,令复杂繁琐的会计工作变得高效简便,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效率。传统会计业务,诸如发票真伪识别、往来账务核对和报表编制等工作,现在可以由财务机器人自动完成。在数智时代,对财会人员的需求从核算反映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需要更多财会人才借助智能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风险控制。财会智能机器人可以完成一些基础的财会工作,这使得财会人员从大量日常的基础会计工作中脱身,将精力集中于财会专业化工作。由此,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面向管理服务型财会岗位群和技术服务型财会岗位群。(三)会计人员工作所依赖工具与基本技能发生本质变化。会计人员需要在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工具和方法之上,借助智能机器人和财务专家的有机合作,去完成企业复杂的财务管理活动。由于财务共享和智能机器人的普遍应用,各个信息“孤岛”被打通,业财数据实现了互联互通,大量财会人才从事数据采集、数据模型设计与计算、数据服务和应用等决策层次的工作。譬如,财会人员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对资金运营进行动态监控,实现资金运营效益的最大化;利用神经网络技术、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在预算管理、项目可行性分析等方面发挥作用;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以实现资产的高效管理,在资产管理方面结合电子监视技术及智能机器人实现无人仓储管理。

二、基于STEM的智能财务专业人才能力框架设计

(一)基于STEM的能力框架1、STEM的能力内涵。STEM是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位一体的教育理念。2019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局(IBE-UNESCO)的《探索21世纪STEM能力》对于基于STEM建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一定借鉴意义。IBE从能力发展观角度将能力定义为“在21世纪背景下,以能动性和伦理性地使用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和技术,实现个人有效参与体现集体和全球利益的行动并发展能力”。所谓能力,包含了“是什么”和“怎么做”两个基本部分,同时在能力实施过程中,还要体现人才本身的伦理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和团队沟通、协作能力,最终人是以一种综合能力方式参与工作。2、STEM能力框架的内容。在STEM能力框架中,以能力为本位建构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形成跨学科的知识架构。科学蕴含着不同学科的知识,构成了人们探索客观世界而形成的事实判断、概念、原理、思想等内容;技术主要包含一些程序性的和技术性方面的知识,主要是指解决问题的步骤、程序、要点和操作技能等方面内容;工程是指技术知识的规模化、产业化和流程化的特点,是推动技术性知识转化为产品的知识和技能;数学在人才培养中是基础性的知识,渗透在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方方面面。基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维度,进一步分解为认知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解决问题和工程思维、科研与探索能力、数字与计算思维、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沟通写作等8项技能。(图1)(二)基于STEM的智能财务人才能力培养框架设计。根据STEM能力框架,智能财务人才能力框架可分解和细化为:1、认知能力。智能财务人才需要洞悉数智时代给财会行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并准确把握智能财务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系统架构,能够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逻辑和核心场景,对未来信息技术演变有一定预见性。认知能力并不反映人才本身的知识储备,而是通过学习、观察、实践、思考等环节,以分析性、推理性和批判性思维获得认知;通过逻辑推理发现问题本质,学会在不断实践中提升认知技能。必要时借助一定工具和方法等。2、信息处理能力———数据解释和数据分析。信息处理能力包括数据获取、解释和分析,并以有效的方式显示结果。在智能财务领域,有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组织,并选择有效的信息进行分析,是数智时代智能财务人才所具有的基本技能。要求智能财务人才能够通过利用数据图、Excel电子表、数据库、大数据分析软件等工具,培养自身数据驱动决策能力。3、解决问题与工程思维能力。通过识别分析复杂问题、分析数据、制订解决方案、评估和实施解决方案来发现智能财务领域的问题。工程思维离不开解决问题能力这一基础,另一方面也体现系统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解决问题时,注意项目的可行性和程序化的流程设计,为系统性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工程思维还需要考虑客户需求,考虑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可靠性;设计解决方案,并进行测试,并准备可能的备选方案,最终以可视化形式展示工程结果。4、科学调查。用数据来驱动决策,前提是要获得可靠的数据来源。在智能财务领域,依赖智能技术,获得信息和数据,分析数据,验证与测试假设,探索和发现相关规律和答案,以提供财务决策的理论依据。5、计算和数字思维。在智能财务领域,计算和数字思维是指采用计算机科学的概念、算法、数据模拟等方式,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计算和数字思维是有利于STEM任务的高效执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思维训练。6、动手操作技能。在智能财务领域,技能训练包括如何依赖智能技术在财务分析、决策等领域的应用和操作。通过智能财务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以智能工具解决财务问题。7、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在智能财务领域,工程和技术是保障智能化财务产品落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性思维还依赖于设计思维的锻炼和培养。通过头脑风暴、构思和原型设计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通过创造性的战略和过程来完成产品开发和方案的设计,为学生构建一个结构化的框架。8、沟通协作技能。在智能财务领域,团队需要协作设计构建许多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技能。有效的团队协作能让团队成员在平等机会之上进行交流。在教学方案设计中,通过沟通环境设计,促进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达成共同愿景、责任担当、信息传递、相互交流和合作。(三)融入STEM态度和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偏好、态度、方式和方法,是解决困境、面对利益冲突确定最佳行动方案。在智能财务领域教学设计中,要培养学生对数据伦理的重视,在制订决策方案时,如何选择对社会好处最大,损害最小的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三、基于STEM的智能财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路径

(一)跨学科要素的重新融合。STEM的能力培养框架是跨理、工、文、经等多学科要素的组合。在智能财务领域,应摒弃以传统财会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干,再附加若干个计算机课程模式;而是通过跨学科要素的重新融合,将会计、业务和技术融为一体,避免“两层皮”的情况出现。通过跨学科导师制和跨学科教学团队的建设,培养学生跨学科的融合能力。通过整合计算机与会计学科师资的专业知识来建设跨学科的课程项目,诸如Python在财务决策领域的应用、商业决策和数据挖掘等课程开展,基于多种专业的教师队伍协作研究跨学科课题,以项目、问题的形式来展示课程内容。除了开展跨学科课程以外,学生还可以跨专业、跨院系,或者是跨学院选修核心课程或选修专业课,或者开展不同院系或不同学院之间的专业研讨会,通过选择不同专业的导师学习各学科知识,来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习者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二)智能财务课程体系设计路径。STEM能力框架的培养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智能财务领域课程设计路径分别有以下几个:1、传统设计路径。常见的传统课程体系设计主要是“专业学科+辅助计算机课程”模式。这种模式是目前大多数院校智能财务培养的主要方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仍旧保留原有专业的培养框架和课程体系,对师资转型没有太大要求,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清晰。辅助计算机课程委托其他系老师讲授。缺点是呈现“两层皮”的情况,学生思维仍旧被固化在原有专业框架中,对于计算机在本学科的应用缺乏认识和锻炼。2、跨学科设计路径。跨学科智能财务的设计路径要求学生对两门专业学习是平行进行,同时对于计算机课程学习强调底层逻辑和计算机思维。学生从两个或多个相互联系的学科中学习概念和技能,课程体系设计更多增加一些应用类和设计类课程,例如,通过智能财务相关项目设计,在有效的跨学科方法中,相关学科融合在一起,避免“两层皮”的情况。3、融合学科设计路径。以解决真实世界问题或执行真实项目为导向。应用来自多个学科知识和技能,形成自身独立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技能。融合学科的精髓在于寻求跨越传统学科之间的鸿沟,这样使其比跨学科走得更加长远。这种模式对师资和学生学习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要求都非常高。(表1)(三)以能力为本的跨学科智能财务课程体系“搭建”。基于STEM的能力框架“搭建”智能财务课程体系中,以从学生认知能力和底层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起步,由低阶到高阶逐步推进,最终通过设计综合项目训练,达到解决智能财务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设计如图2所示。(图2)智能财务专业人才培养最终是要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世界和情境的复杂问题。需要通过思维训练、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多个方面着手。在高阶阶段,教师要围绕培养目标,通过融合类课程的构建,引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培养路径。在智能财务跨学科培养模式中,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形成协同一致的多元利益主体。企业、社会团体、专业社团等多个利益主体参与,不仅仅依赖政府、学校的力量,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参与、联合培养,从而形成有效合力。开发产学研联合示范培养项目,发挥校企联合项目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多导师制、导师负责制、跨学科导师制等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将理念、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产学研培养路径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真实或模拟的体验,参与真实的财务方案设计活动,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学习问题的交流和经验分享。(五)建立能力可量化的评价机制。能力是学生通过学习所具备的技能,能力培养既是学习成果,也是学习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能力培养的载体,将能力培养与课程评价标准联系,明确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内容,掌握的程度。通过课程标准建立,能够为学生获得某种能力程度提供参考依据。课程标准不仅仅包括内容标准,还包括培养质量。前者描述了能力框架内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后者明确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的程度。(图3)

四、研究结论

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新的要素市场结构对会计人才能力要求提出新的需求。本文以STEM为基础,构建了智能财务人才能力框架,并探讨了智能财务人才能力实现的路径。本文分别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对可实现路径进行了论述。从而为开设智能财务方向、或开设智能会计专业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鹏,田阳,黄荣怀.基于设计思维的STEM教育创新课程研究及启示———以斯坦福大学d.loftSTEM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9(08).

[2]许昊,陈怡斐,潘慧凡,张成.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J].改革与开放,2018(01).

[3]李闻一,李栗,曹菁,陈新巧.论智慧财务的概念框架和未来应用场景[J].财会月刊,2018(05).

[4]董泽华,卓泽林.基于项目学习的STEM整合课程内涵与实施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08).

[5]董蓝蔓.中国的STEM教育面临三大瓶颈[N].文汇报,2015-07-1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