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语文教学十篇

时间:2023-08-07 17:39:58

跨学科语文教学

跨学科语文教学篇1

一次,我有幸听了一节公开课《我要的是葫芦》,从中受到了语文课上跨学科教学的启发。

《我要的是葫芦》文本中,主人公不把蚜虫破坏葫芦的生长放在眼里,结果,小葫芦都落了。学生固然知道蚜虫是害虫,会影响小葫芦的生长,可是,蚜虫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程度到底是怎样的呢?授课老师在教学中引入一段“农民述说蚜虫给农作物带来巨大损失”的视频。视频中既有蚜虫破坏农作物痕迹的真实照片,也有农民对蚜虫破坏程度的具体说明。这样,学生就更加明白蚜虫对农作物的破坏性。授课老师把语文学科和科学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教学方法值得学习,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综合学习,要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沟通、结合,以扩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是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情感和体验协调发展,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于此,我想起我也尝试过跨学科教学。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课文《口耳目》是按象形字归类识字进行教材编写,12个字按人体器官、动物、天体和物象、植物分成四类,每个字都是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时颇感兴趣,也在逐步感受汉字义形结合的特点,感受中国象形字的魅力。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兴趣比较浓,探其原因,我班学生大体喜欢画画。假如遇上美术课或者课余时间,学生们一定很开心,我想,画画就是他们的爱好。

于是,我索性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自由选择《口耳目》中的汉字进行画画和写字。这节画画课,班里学生基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且画得都不错。其中,有个学生阳阳,画出来的图画让我大吃一惊――实在栩栩如生!可见我之前缺少一双发现该学生画画天赋的眼睛。我发现阳阳画得很好,便把他的未成品在投影仪下给全班学生展示,学生“哇”地羡慕开了,“你们想不想画得跟阳阳一样好?”班里学生“画”劲十足,更加认真地在画象形字。

我还发现班里有个女同学,她在画“日”字时,把一只维尼熊画在了太阳里。暖和的太阳下面,画着一家三口,大手牵小手,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该学生画出来的画与众不同,画里富含她独特的想象。该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并把她的想象力表现在画里,尽管画得跟教材不同,但是,我怎能扼杀一个孩子想象力呢?我何尝不把它当成一幅具有情境的图画呢?最后,我还是决定把这个女同学的这幅“中国魅力象形字”展示在教室墙壁。

把美术带进语文课堂,可以把学生原本不知道怎么用语言表达的想象力用图画去弥补、去呈现。

二、让音乐、体育走进语文课堂

在讲授课文《操场上》时,我让学生练习表达“我最喜欢的的体育运动是……”,学生小城原本不积极参与到课堂回答问题,这节课他居然举手了,他迈出了勇敢的重要一步。于是我给他回答的机会。“我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拔萝卜……”他一回答完,有些学生便在偷笑……他声音有些小,我刚开始不知道他回答的是什么体育运动。后来,我鼓励他再大声回答,我才知道他回答的是“拔萝卜”。哦?拔萝卜?是体育运动吗?或者他想表达的是“拔河”?学生还在笑,我该怎么评价这个回答呢?那时是下午第一节课,我留意到班里的学生在笑之前还有些犯困呢!于是,我索性对他们说:“我们要感谢小城,虽然他回答的不是体育运动,但是他提醒大家可以唱一唱《拔萝卜》这首歌,唱的时候还可以带上动作。”很快,《拔萝卜》的歌声在教室荡漾,再加上拔萝卜的动作,学生们的困意很快被赶走,就连平时的“瞌睡虫”文文也参与到活动中。

《操场上》还有课后题没有讲完,第二节继续着……可是,进入秋季,常言“秋盹”,有些学生又昏昏欲睡了。我想,这篇课文不正是关于体育运动的吗?让学生也来运动一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我播放《健康操》视频,让学生跟着视频一起做操。在轻快的韵律中,学生做起了健康操。学生可能是活动了,动一动,精神又提起来了。

三、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

在《口耳目》一文教学即将结束时,我给学生播放了视频《三十六个字》,该视频以一对父子对象形字的教与学呈现出来,父亲根据画出来的图案、对应的象形字以及写出来的现行汉字,编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视频中孩子兴趣盎然,班上孩子也学习得很开心,他们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在观看魔术师的表演,在等待下一个神奇的东西出现。

跨学科语文教学篇2

笔者在执教阅读教学时,多次强调要注意文中的隐含内容而无明显效果时,就让学生做了一道古代数学题,没想到一道数学题便使学生深刻领悟阅读学习中隐含内容的价值。原题是这样:古代有一卖烧饼人家,有三个儿媳,在儿媳们要回娘家省亲时,老头分别对烙烧饼的大儿媳说:“你就去十五天吧!”对数烧饼的二儿媳说:“你就去七、八天吧!”对算账的小儿媳说:“你就去三、五天吧!”交待完毕,老头对三个儿媳说,你们三个省亲,家中有的东西都可带点过去,但要求你们“一起从家中走,一起回到家中。”请问三个儿媳该怎么省亲?答案很简单,老头根据三个儿媳的工作特点安排的省亲时间都是“十五”天,出乎意料吧!在讲到学习兴趣时,笔者亦让学生做了一道题:一个嗜酒的家伙收集到十只空啤酒瓶,每三只空瓶可换一瓶啤酒,问这个酒徒最多能换到多少瓶啤酒喝?答案是五瓶,怎么换的?人总喜欢对自己爱好的东西动脑筋,这个酒徒在剩下两个空瓶时,带着空瓶到啤酒店,向店主借了一只换回一瓶啤酒,就地喝完啤酒并还了借的空瓶。想不到吧!小计算里的大智慧。如果不是酒徒衷情于酒,他能多换一瓶吗?希望同学们向酒徒学习他的换酒精神。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眼里流露出渴求的神色,这是知识、智慧对他们的吸引。是语文教学中的数学平台,达到了语文教学的寓教于数学,寓乐于数学。

二、与物理相印——品趣

“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既要瞻前顾后,又要左顾右盼。既不但要联系小学、大学,还要旁及数、理、化、生等学科。”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注意本学科与其他学科在目标、内容等方面的交叉,那就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学好本学科知识,同时巩固其他学科知识,使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语文教学中,可将一些知识与物理知识相印证,让学生品味学习的乐趣。如:在学习“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词语时,从语文角度,前半句意思是把开水舀出来又倒进开水里,想止住开水沸腾。比喻“治标不治本,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没抓住问题的关键。”而将此换位到物理学上,便是一个热学问题,反映的是水沸腾时仍需要不断吸收热量,所以抽去锅底的柴火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又如“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春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从语文角度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拟人手法,而换到物理学上则是一个“相对运动”问题,“小小竹排江中游”是以“江”为参照物,竹排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则以“竹排”为参照物,青山在走。如此学习,相得益彰,既学习语文知识,又巩固物理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比枯燥的说教易于让学生感受知识的趣味。

三、与化学相联——引趣

跨学科语文教学篇3

一、概念

最早公开使用“跨学科”一词的是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R・S・伍德沃思,现指涉及两门以上的学科。刘仲林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打破学科壁垒,把不同学科理论或方法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研究或教育活动。第二,指包括众多的跨学科学科(交叉学科)在内的学科群。第三,指一门以研究跨学科的规律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高层次学科。”[1]语文课程标准将“阅读教学”定义为“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2]本研究界定的跨学科阅读教学,是指打破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将相关的学科知识介入到阅读中,教师结合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围绕某一阅读主题,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最终形成教师、学生以及跨学科文本之间的对话。

二、语文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的联结

提倡跨学科学习,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这既符合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又完全符合具有广泛容纳性的语文课程的特点。因此,首先要明确语文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相邻课程)的联结点,才能实现跨知识领域的学习。在我国,阅读教学一般是语文课程的任务,而语文课程是其他学科的基础,事实上,其他学科也能够与语文课程有益的配合,语言文字在其他课程的广泛运用,使其运用的领域和范围更为广阔,另外,其他课程的名词术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逻辑性的语言使学生能更准确、精炼的表达。

1.语文与政治。从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来看,语文与政治就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语文的学习离不开价值观念的支配及影响,而语文课程也为学生阅读政治材料及教科书奠定基础。当然,语文与政治课程在学科性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方面都不同,语文侧重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政治则侧重观点和立场的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政治性较强的文章时,适当的介入相关学科知识,使阅读教学的内容更丰富。

2.语文与历史。常言道:文史不分家。教材中涉及的作家、写作背景、作品等无不涉及历史内容,因此,学习历史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时,必须借助历史知识的配合。而语文的读写能力也成为学习历史的有力后盾,使其能够运用生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

3.语文与地理。语文教材中的事件及人物所处的地理环境、提及的建筑、描述的山川草木以及交通状况都与地理息息相关,没有一定的地理知识,讲解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人物志、地方志等都是抽象的。同时语文课程能帮助学生用文字记载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下来。

4.语文与音乐。音乐是人类传递信息和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学生初学语文时,可将其编成儿歌,读来朗朗上口,有些歌词也是课文,而抄歌词、创作歌词、学唱歌都是学习语文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音乐科中,学生创作诗歌也有助于音乐修养。

5.语文与美术。汉字从象形字转化到楷体,体现了图画与文字的紧密联系性,而诗人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是将语文与美术高度联结起来。语文教材从黑白纯文字到现在的文字为主,图画为辅,加之以亮丽的色彩对比,使人耳目一新,教师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强调脑海中应有画面感。因此,美术科从语文课程中获得审美的熏陶,语文科则从美术科中获取创作、立意、构思的技巧。

6.语文和数理化。通常教师会说“孩子的理解能力太差,导致数学审题能力低下,很难学好数学。”数学不仅是公式和符号,语言也是重中之重。而数学的演绎、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同样,理化学科为语文学习提供科学知识,增强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力,而语文为理化的学习奠定语言文字的基础。

当然,跨学科阅读教学并不是将语文课上成政治历史课,而应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沟通。信息技术爆炸的大时代,需要文理之间的大交叉,需要从各科的学习中获得启发,只有开阔视野,站得更高,才能实现王国维所说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三、跨学科阅读教学的策略及实施模型

(一)从国内外跨学科理念的现实视角,提出跨学科阅读教学框架的实践性

现行教育模式主要还是一对一的负责单学科,尽管某些地区的学校有包班制,但大多数老师会认为连一门课都忙不过来,无暇顾及太多科目。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融合,各门学科呈现的交叉融合大趋势引导我们要对问题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探索,这也势必要求阅读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讲讲--练练模式,而是将相关学科知识整合起来,这种整合不仅是各学科之间相互整合,更包括学科课程内各部分内容的整合。

建构主义指出,“阅读教学就是支架”。如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承认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意义的合理性,允许同一问题多种观点的存在,促进形成不断趋于正确的理解。建构主义使科学教学设计者明确了自己的基本任务:通过设计各种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者的科学意义理解,促进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跨学科语文教学篇4

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教授的是汉语,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和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除了要进行最基本的汉语本体知识的教学,还需要进行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跨文化交际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一、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简介

1、学科性质

确定一门学科的性质,其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科的基本属性,即该学科所独具的性质和特点;二是学科研究的对象与范畴。那么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呢?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属性与内涵是语言,可见,其基本属性属于语言学范畴。再看其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也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可见,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同时也是外语教学,应归属于应用语言学。

2、教学内容

语言教学的基本目的是陪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语言系统能力、得体表达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范开泰,1992)。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1)基本的语言知识。

汉语基本的语言知识主要包括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语言要素及其相关理论基础知识。

(2)言语技能。

所谓言语技能就是指汉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想要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就需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语言要素与言语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3)言语交际技能。

在交际过程中,既要注意交际的正确性,也要注意交际的得体性。只注意到正确性却忽视了得体性,也会影响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4)相关文化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中都含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记。因此,在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必须要学习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掌握和使用这门语言。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

1、当今跨文化交际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

跨文化交际的活动自古就存在,只是近几十年来才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胡文仲先生认为,在当今之所以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其主要原因是“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能够更为顺利地接触和交往。例如:互联网的发达使得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联系在一起,进行各种交流与活动。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时下,就有不少对外汉语教师通过“网络汉语教学”来教授远在他国的外国人学习汉语。我有位同学在菲律宾担任汉语志愿者,今年刚刚回国,他在菲律宾的学生仍然通过互联网向他学习汉语。可见,网络等通讯工具的发达使得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日益活跃,并使得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具有持续性。

2、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

胡文仲先生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着重发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往中所产生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找出解决的方法。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交际的内容,还涉及到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

3、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

什么是文化?在胡文仲先生的作品中介绍了多位不同学科的学者们对于文化定义,这是因为众学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其研究重点也各不相同。可以说,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大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传统习俗、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是社会的遗产,是后天习得的。文化的大部分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为人们所不自觉。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中,采用了Kluckhohn对文化的定义:“所谓文化指的是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样式,包括显型的和隐型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

胡文仲先生根据各位学者的观点,概括得出以下一些看法:

(1)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

(2)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3)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4)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5)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在当今的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交际研究还不能面面俱到,我们研究跨文化交际主要是研究那些与交际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研究文化、交际、文化与交际的关系,研究和解决那些直接影响交际,在交际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的领域,可造成交际失败的主要的跨文化问题,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意识等课题。而贯穿这些课题的主线就是文化,可以说文化问题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由于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研究跨文化交际也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文化既包容历史又反映现实;既包括实物,更包含制度与观念;既有客观存在的稳定性,又有它的能动性;既有涵盖一个群体的特点,又包含地区差异与个体差异”。胡文仲先生认为,以下文化因素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比较大:

(1)一个民族的历史

(2)一个民族的传统

(3)宗教思想

(4)价值观念

(5)社会组织形式

(6)风俗习惯

(7)政治制度

(8)社会发展阶段(工业化程度、科技水平等)

同时,在研究跨文化问题时,应注意“主导文化”。如比较中美文化时,主要注意对比汉民族的主体文化和美国的主流文化。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学科的研究将建立在更加广阔,更加复杂,更加多样的文化背景之上。研究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中外文化交际这块狭小的天地里,也不仅仅局限于东西方文化交际,而要开拓一种“跨时空、全方位、多视角”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在跨文化交际中,主要是研究文化、交际、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在交际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的领域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意识等课题。贯穿这些课题的主线就是文化,因此,可以说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指导着人们的一切行动”。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4、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活动

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着重介绍了传播这一概念。其实传播与交际表示的是同一概念,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术语。我们可以说传播是“信息传受的行为和过程”。传播按其性质可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以及大众传播”。

那么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包含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容;非语言交际则包含体势语言、空间处理、声音变化、目视行为及面部表情等内容。《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还介绍了甲级活动中的社会交往、人际交往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内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交际无疑是最重要的交际活动,但在教授非同一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汉语时,也需要注意其他方面的交际活动。例如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就很大,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规律和法则,也没有一套明确的符号”,它可以“连续不断地进行”。在非语言交际领域,正如在语言交际领域一样,文化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例如:各个国家的体势语言也各有不同,以手势为例,各民族都用手势表达一定意义,而相同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表示的意义并不相同。例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中国文化中是“杀头”的意思,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吃饱了”的意思。

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丰富,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与语言结合使用的,起着重复、加强、补充甚至替代或否定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我们缺乏敏感,常常容易忽视非语言交际这一重要方面。

5、跨文化交际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这两种特性决定了语言与文化、交际有着密切的联系。邢福义在谈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也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密切,也许可以用‘水融’来形容”。

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对操不同母语,持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语言教学,语言、文化和交际的关系又是一种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关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各种方法来解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的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无论他们学习的心态如何,要求如何,他们都希望能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国人进行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些障碍与其说是语言障碍,不如说是文化障碍,而且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所产生的后果更为严重。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人跨文化交际研究,可以使学习者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始终重视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那么,他们就更为容易地排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清除跨文化交际的误会,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冲突,更为得体地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促使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这两门学科,各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但都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教学宗旨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的有紧密的联系。对外汉语教学引人跨文化交际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深人发展。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培养他们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不同文化,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最终能运用汉语准确而得体地进行各种交际活动。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实习中也需要注重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跨文化方面的知识积累和探究。(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有研究出版社,1994

[3] 刘珣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跨学科语文教学篇5

【关键词】跨文化 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045-02

一 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学是建立在传播学等学科基础上,与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以及社会学等相互交叉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涉及其基本概念研究、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交际过程研究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二 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历史

1.跨文化的起源

跨文化交际比较系统的研究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政府发现其派出海外的外交官外语基础差,且对所在国家的文化也不了解,这极大地影响了外交工作的开展。因此,美国在1946年通过了《外国事务法案》(Foreign Service Act),成立了外交学院,为其外交人员提供系统的岗前和在岗跨文化交际培训。美国最好的语言学家为其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其中不乏著名的语言学家George L. Trager和文化学家Edward T. Hall。前者在语言培训方法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观点独到,论述精辟,后者是被公认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之父,他的经典著作《The Silent Language》被誉为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第一部专著。

2.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建立

世界政治形势、经济形势的变化带来了经济和政治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美国的跨文化培训计划得以在军、政、外交领域和跨国企业逐渐普及。这些现象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Leeds-Hurwitz(1988)认为Gudykunst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Current Perspectives》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建立,从此,跨文化交际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进入了深入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如William B. Gudykunst、Judith N. Martin、Michael Paige、Stella Ting-Toomey等研究学者,且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学术机构,如美国的跨文化教育、培训和应用研究协会,跨文化交际国际研究院,中国的跨文化交际协会,日本的SIETAR-Japan等机构。学术期刊有美国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和Inter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nual。这些机构和期刊的建立为跨文化交际学这门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发展平台。

3.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

中国的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在哈尔滨举行,这也标志着中国跨文化交际协会的成立。中国的跨文化研究与美国和其他很多国家有所不同。首先,中国的跨文化研究的主体力量是从事外语教学的老师及外语类专业的研究生,而美国都是由国家、政府主导,由著名理论学者来执行推进的。其次,中国的跨文化研究课题主要是与外语教学相关的课题,主要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而美国的研究课题主要是以国家对外政治、经济交流为出发点,服务于这种政治和经济目的。最后,中国的跨文化研究课题和方法相对狭隘、单一,而美国的研究方法和课题相对来说要丰富些。

三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门语言即是一种文化体系的载体,因此,语言与文化、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实现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仅掌握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掌握这门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受到了语言学家,特别是社会语言学家和语用学家的高度重视,他们更多地借鉴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这使得语言学的跨学科性的特点更加明显。

由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的这种密切关系,因此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把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美国,来自语言教育领域和跨文化学术研究机构已经开始合作。美国教育部下属的语言习得高级研究中心主持的外语教学中文教学的研究是影响最大的,最能反映这种趋势的合作活动。这项研究是以1991年5月在明尼苏达大学举办的主题为“第二语言课程中文化学习的跨学科视角”的研讨会为基础,由一批著名的语言学家、外语教育学家和跨文化交际学家共同参与完成,并出版两本题为Culture as the Core:Integrating Culture into the Language Curriculum的文集,为外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和跨文化培训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中国,很多外语教师都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尝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但由于缺乏较成熟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和系统的理论支撑,这种尝试通常比较随意,缺乏深入,且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难以把握,效果不尽如人意。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专著有张红玲的《跨文化外语教学》、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学》、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等著作。

四 跨文化外语教学在我国遇到的问题

1.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且还是文化教学这一观点已被我国外语教育界普遍认可。在外语教学中增加文化的教学比重已成为热议的外语教育改革话题。跨文化外语教学需要外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知识,是以外语教学为主、辅以文化教学,还是以跨文化交际教学为主?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把两者都学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没有系统的跨文化教学理论和成熟的教学模式,如何把握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就成了难题。

2.外国文化与我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外语教学中引入文化已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但在外语教学中引入什么文化,怎么教仍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历史上,我们学习外语是出自实用主义的角度,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实现“洋为中用”的目的。现在的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学习一门语言那么单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我们需要培养既掌握外语又掌握文化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对外频繁交往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开始重视外国文化的教育,而现在的外语教学在文化教学中过分强调外国文化而忽略了本国文化,这就造成了我们现在学界热议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我国学生在掌握外语的同时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国外文化的过分推崇,有些外语类院校对国外文化、节日的掌握程度超过了本国文化,贬低或忽略了本民族文化。

要避免这种“中国文化失语”想象,就需要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主题意识,增强民族身份的认同和自信;就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中传授外国文化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如何将本国文化用自己所学的外语知识传播出去,达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效果。

五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展望

跨文化外语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个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外语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文化进行文化教育,在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具有渊博知识、对两国文化都有广泛了解和深刻认识的学贯中西的外语人才;用批判的眼光来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恢复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树立起中国文化的独特立场,从中国人的视角开展研究,用中国人的身份进行跨文化对话,发出中国外语人的声音。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学习的是外国文化,但最终目的是在汲取外国文化精髓的同时,把本国文化精髓弘扬出去,世界文化是多元的,正如我们常说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是今天外语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润清、邓炎昌.语言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跨学科语文教学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064-02

跨文化交际顾名思义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各个高校都是非常重视的学科,且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各国的重要课题。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多为技术型和服务性人才,其中文科性高职高专多为服务性人才,以我校为例,主要培养旅游服务人才。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有效方法的灌输和培养是及其重要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尝试以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来探析教学中的关键和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一、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问题也是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该课程上存在的问题。首先,教师不注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往往仅是单方面给学生灌输文化文本知识;其次,由于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够重视本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最关键的是,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局限在课本和已成文字的资料中,不善于挖掘新世纪、全球化新时代下文化的新变化和新整合。这样的教学,只能培养刻板、勉强应付异质文化交流的学生。问题的根源主要由以下各方面因素制约所造成的:

1. 教师缺乏文化教学能力的培训,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正确引导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受到极大制约。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分之二的外语教师未受过任何相关培训,只能依靠经验和文本资料从事教学。我校外语系英语教师接触外国文化的质和量也不够,缺少体验外国文化的机会。

2. 教师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往往把重点放在外国的风俗和习惯上,不善于指导学生挖掘文化的深层次问题,容易让学生误认为习俗就是文化的全部,忽略文化的特征,得出较肤浅的认识。美国符号学家迪利在20世纪80年展了斯特劳斯的理论,把文化看作“后语言结构”,这种结构包括绘画、建筑、民俗、文学、仪式、音乐、电影等。可见,文化的内容不仅仅是习俗。因此,必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宗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二、高职高专院校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

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所以,语言和交际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因此,所有的外语教学和交际学课程都应当重视文化意识和文化知识教育。结合我校“创特色名校,育旅游能人”的办学宗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解决以上提到的有关教学问题。

1.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灌输和培养。根据Hanvey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跨文化交际意识就是对与本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目前,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提倡主要是在外语学习领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抛开文化学语言很难学到一门语言的精髓,也很难提高自身的跨语言实际交际能力;反之,在认识文化基础上去学习语言,很多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课程和其他英语课程中都应当重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正确理解英语语言文字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让学生对比分析中西文化在各个层面的差异,主动寻找和接受信息,从而了解异国民族的思维模式,避免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把本民族的思维模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

2. 课堂活动教学。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应避免教师“一言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采取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手段。比如,小组活动教学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手段。教师科学合理地按组分配任务,学生通过集体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以角色扮演或PPT主题展示等形式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并试图寻找结论和解决对策。这样就加强了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一段时间后才能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此外,还应当鼓励学生结合当地或家乡的民俗和文化特色探讨中西文化存在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文化现象、分析文化现象及应对文化现象的能力。

3. 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我校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外语活动锻炼了外语应用能力。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参加一年一度的外文戏剧节后英语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在比赛过程中,他们经历了选择和改写剧本、研究剧情、研究人物关系和内心活动、理解台词及配上最具有戏剧效果的英语语音语调,等等,使得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的文化及其语言魅力。所以,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教师更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英语相关的各种文化、文艺活动,如英语讲故事比赛、外文戏剧节、电影配音大赛、英语演讲比赛、商务英语谈判辩论赛、英语角,以及外教的课外座谈活动等。这些第二课堂活动给予学生运用英语的机会,使得他们从活动中得到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此外,我校的英语专业学生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每个学期,外语系都会安排一些外国学生团与本校学生联谊交流,使学生有机会一对一进行跨文化交流。在2011~2012学年中,瑞士大学团和美国高中团先后到我校参观交流,学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对“语用得体”、“交际失误”、“文化休克”、“文化错误”等课堂内容得到亲身体验和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活动使得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提高。此外,学校为学生争取了到美国假期带薪实习的机会,一些学生通过几个月的社会实践去检验教学内容,并锻炼自身的语言和跨文化社交能力,使得自己的语言技能、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较明显提高。

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面对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在学科教学中应通过理论学习、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将来具备自主发现文化差异现象、分析文化现象及应对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如此才能在今后的旅游服务等行业中得心应手,从容应对跨文化交际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顾嘉祖.从文化结构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

跨学科语文教学篇7

【关键词】第二课堂 小学英语跨学科 主题教学活动

随着新课标对英语工具性,人文性的新改革颁布,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从原来的基础知识学习向关联性跨学科的应用方向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问题,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适用性。与此同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以建构主义、语言习得、以及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语言文化体验与输入式教学模式为指导,跨学科教学理念已经被引入我国小学英语的课堂。其中,主题教学为特色的跨学科教育方兴未艾,它是通过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借助各种探究方法、手段和活动以及可利用资源,使学生构建个体知识体系,通过真实具体的情景体验促进知识的输入,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素质与能力。在笔者任职的某高职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2016年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小学跨学科(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科学和艺术文化等多元化素养,提高专业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审美品位,科学精神和艺术修养,以及从事小学其他学科教育教学的知识结构与方法能力。本文,作者试图在第二课堂里描绘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活动教育模式之蓝图,以期为专业建设中的跨学科教育教学模式验证可行性与有效性。

一、可行性及意义

跨学科主题教学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学科知识,以主题作为联络学科的纽带,这种教学活动容易被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所接受。不同于应试教育下的单向知识灌输,基于主题性的知识获取成为大学生的兴趣所在,利用网络资源,平台科技的手段,拥有共享互动的精神,成长于互联网的环境下,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自身专业所限,正勇于开拓新的学科领域,成为跨学科素质的综合人才。文章以英语专业学生的小学英语跨学科课程为讫点,试行一种模式,创设一些主题,活跃思想,增长知识,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

二、理论性与原则

作为认知心理学派的分支,建构主义强调认知发展同化,顺应,平衡的三过程,这一学派认为知识的建构源于活动,知识孕育于活动之中。在主体性活动中,语言体现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突出运用者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传统的语言习得讲求方法,忽视其作为文化交流融合,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本作用。基于兴趣原则,知识结构,以及真实任务背景下的语言体验才是英语专业人才需要达到的跨文化交际目标。

三、试行要素分析

1.本体。本文作者开展跨学科教育活动的环境是第二课堂,第一,本校学校晚自习时间,寝室空间作为教学阵地开放。作者所在高职专科院校要求大一,大二上晚自习,并由辅导员进班监管,同时,每周两个晚自习需要在学生宿舍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了解学生生活学习,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第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跨学科教育受课时量的掣肘。过多的第一课堂教学时间贡献给传统的学科专业课程以及教师资格教育课程,甚至公共基础课。在新颁布的2016年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作者总结了可结合并利用的与跨学科教育相关联的课程,希望在此基础上试行一套主题性鲜明的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活动。试行的地点就是以班级为活动单位的第二课堂内。试行对象是2015级三年制英语教育#班和#班学生。试行周期为四个学期。

2.客体。梳理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借鉴的课程,如:教师教育课程中的课程与教学论、PPT制作、微格教学、小学课堂教学实录与研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英语教学游戏实训,以及其下设的英语朗读、简笔画、英文书写的基本功课,知识竞赛、英文歌咏、英语演讲、话剧表演、小学英语故事教学、英文应用文写作等。同时,人才培养方案对小学跨学科教育课程开课内容与时间也有要求:大学第二学期进行小学语文、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第三学期安排小学品德、国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教学;第四学期是有关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等美学类课程设置。

四、模式构建阐述

打破学科界限,在不止一个学科的多个方面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构成广泛的学习领域,让教师处于隐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教与学成为有机整体。在主题式跨学科活动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是未来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老师。他们通过自身语言文化体验,真实的感受活动带来认知这一过程。也能够为以后自身的职业发展提供素材跟方法。短期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主题活动,进行发现问题,或者发现问题的一个切入点,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完成预设任务的过程。主题活动的主题选择应当遵循参与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兴趣,真实情境,可操作等原则进行。同时,也应当考虑第二课堂的开放性,环境相对轻松,资源丰富,没有专业课课堂的紧张感;以及时间大于课堂时间等优势。又结合作者本身工作的特殊性,兼任团学工作者的角色,这些都促使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的实现。

1.内容安排。按照不同班级,甚至不同个体的兴趣特长,在试点单位进行为期两学年,四学期(以每学期18周计

算)的动态化,长效性,形成型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践行。第一学期,花费4-6周时间介绍跨学科的概念,输入小学跨学科教育理念,可邀请具有跨学科教育背景的教师作指导教学;第7-12周:在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活动形式,以期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热点,兴趣爱好。最后,4-6周完成主题确定,以及分组(一组可以6-8人组合),此时的指导教师可现身帮助同学进行基于主题的分组,分组原则也应基于便于学生特长的发挥,顺利完成任务为目的。可提供一定的主题选择:(1)数字类:计算法、时间、数字、钱币;(2)历史人文:年鉴、恐龙等史前动物、风俗与节日;(3)地理环境:环保科技、气候变化、交通运输;(4)文化美学:名人,娱乐圈,饮食;(5)艺术技艺:洛可可,室内装饰、美术展、印刷术等。

按照开发跨学科主题单元的基本步骤:(1)主题确定;(2)撰写概述;(3)确定可利用资源(包括物质,非物质以及网络资源等):图书,网络,家庭,社区;(4)组织内容,问题,任务;(5)布置第二课堂环境;(6)呈现;(7)评价等。与接受专业课基础知识不同,这种主题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体验,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解,通过观察,操作或实验来发现新知识,获得新的技能。第二步,大二上是任务具体操作执行期,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基于主题,发现问题(一个或多个),找寻方法,解决问题,最重要是将结果用于完成任务,转化成果。

本文提供6个可供选择的主题(话题):(1)以“当莎士比亚遇到汤显祖”为主题,研讨一套“亳文化”产业管理与保护的方案;(2)通过翻译一部儿童文学书籍,建立一个翻译语料库;(3)举行一场可以在校级舞台表演的英文话剧;(4)举办一场英语辩论赛;(5)建立一个主题鲜明的创客实验室;(6)注册开设一间英文淘宝店等。这六个主题各具代表性,对交叉综合学科利用率极高,难度适中,又具有真实背景,兼具可操作性,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主题。以上六个主题均用时周期为4-6周,全部完成共约用时36周,即两学期,大二一整学年。第三步:交流展示;第四步:完成评价或互评。

在第二课堂里,更充裕的时间、氛围、资源可以被利用,老师可以起到向导作用,也可以参与入组;最后由学生交流呈现,互相点评。

2.难度分析。这种主题跨学科教学活动实验周期长,数据多,资源整合率大,融合度高,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做指导,同时,来自技术层面的难度也是一大挑战。

3.预计结果。这些主题教学活动一旦成功,将为英语教育专业小学跨学科教育的教学提供较详实的理论依据与客观的实践指南,对撰写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1年教育部6号文件,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跨学科是师范专业改革的方向。今天的学生,明日的老师,这不仅是一种转变,更是一种传承,“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参考文献:

跨学科语文教学篇8

关键词:韩语教学 跨文化教育 分析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此时语言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语言作为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想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也必须学习该国的语言。高校韩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韩语,提升学生的韩语交际能力。本文从跨文化教育在韩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入手,介绍了跨文化教育在韩语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及实施办法,从而促使高校的韩语教学更有效率。

一、跨文化教育在韩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随着国际合作水平不断提升,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推行跨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外国文化,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般认为,跨文化教育在韩语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可以站在文化的角度开展学习。2.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韩语的效率,因跨文化教育的导入促使韩语教学中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精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语言类学科固有的枯燥感,从而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提升韩语教学效果。3.跨文化教育可以提升学生韩语交际能力。考虑到韩国与我国政治历史与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相通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严重阻碍学生韩语表达能力,而跨文化教育可以运用韩国文化教育的导入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二、跨文化教育在韩语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想要提升韩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必须导入跨文化教育,实际的导入过程就是把韩国文化导入到语言教学中,从而发展成为文化与语言教育相互结合的情况,展现出韩语教学的延伸性。必须注意,导入环节必须认清韩语教学才是目的,跨文化教育仅仅是开展教学的手段,所以,为防止实施时出现过分重视跨文化教育而忽视韩语教学的情况,跨文化教育导入到韩语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重视韩语教学主体性

跨文化教育必须与韩语教学的内容相互关联,实际教学中引入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韩语,不能背离韩国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步伐,选择正确合理的内容,这就是强调韩语教育的主体性,认识到跨文化教育是为了帮助韩语教学,促使韩语教学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断引用案例介绍,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加强学习的积极性。从本质上来说,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一定的渊源,在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学习韩国文化的优点,从而提高学习韩语的兴趣。

(二)教育手段具有科学性

为了防止韩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出现随意性或主观性过强的情况,必须确保所使用的跨文化教育手段科学、合理,如此才能确保韩语教学可以长期使用。因各国之间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思维模式和意识存在差异,必须结合文化背景展开深入探讨,不能不符合中国语言特点就全盘否定。韩国文化教育不应是机械的补充知识,而是要根据韩国文化的特点及备件,有针对性地介绍科学文化,更好地展现跨文化教学的效果。韩语教学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韩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合理结合也要体现出同步性和关联性的特征。

三、韩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实施办法

(一)合理规划教学任务

基于我国韩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了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合理规划教学任务,循序渐进开展韩语文化教学。实际教学中,不断实现跨文化教育,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在练习韩语问候语时,通过跨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韩国的文化礼仪知识,从而加深对韩国的认识。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韩语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改革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采用寓教于乐的办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范围,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换句话来书,韩语教师在讲韩语单词时,可以对某一单词背后的引申内容进行讲解,可以讲解背后蕴藏的韩国民族文化或其他内容。如此学生不仅学习韩国文化的内涵,也让学生深入了解韩国文化,提升学习韩语的兴趣。

(三)创设韩语学习环境

我国高校在进行韩语教学时,因受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的影响,沿用教师在台上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这一教学模式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必须快速转变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韩语教学时,可以创设切合实际的韩语教学环境,让学生深入了解韩语学习环境,加大对韩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学生在学习探究韩国美食时,教学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美食相关的教学环境,可以摆设韩国的美食和介绍韩国故事的书籍,使用这些实物让学生深入了解韩语文化。

(四)口语教学中开展跨文化教育

高校在进行韩语文化教育时,虽然口语比较简单,但口语中包含大量的跨文化因素。高校实际进行韩语教学时,教师可以依照实际情况介绍韩语文化,把韩语教学归纳到语言背景下开展教学,从而提升韩语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交际能力。口语教学最重视口语化的训练,因此,韩语教学非常重视灌输人际交流文化。例如,韩语中说“您好”一般会深鞠躬并面带微笑,汉语问好一般就是比较平常地说“您好”。学生掌握好最基本的交际文化之后,重视对知识文化的灌输,从而提升学生对韩语文化的认识和其口语化水平。

(五)加大学生韩语阅读量

想要提升韩语水平与自身的阅读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材料中加深对韩国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了解。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时常去图书馆借阅韩国文化相关的书籍,也可以为他们推荐一些较好的韩国小说或电影,如此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地氛围中学习韩语,同时可以借助剧情让学生深入了解韩国文化。加入课文书籍或影视剧可以让学生了解韩国的日常生活及交流技巧。为了提升跨文化教育效果,不仅要韩语教师拥有丰富的韩国文化知识,学生也必须积极主动地阅读与韩语文化相关的内容,加大自身的阅读量和存储量。

参考文献:

[1]吴昊.韩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分析[J].学周刊:中旬,2014(8):29-29.

[2]彭静敏.韩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

跨学科语文教学篇9

关键词:电大成人学生;跨文化知识;网络平台;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7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095-02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在政治、文化、科技、贸易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兴起并不断发展。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于1972年率先提出。Samovar & Porter认为,一个有效的交际个体在交际过程中有动机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交际技巧,因此他们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动机、知识、技能。跨文化知识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广义上,是指包括各国文化知识。狭义上,是指某一特定文化知识。它对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做一般性指导,比如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文化交际能力。

一、电大成人学生英语跨文化知识现状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很多电大成人学生是从事国际贸易、外贸翻译等职业,因此掌握一定的跨文化知识对他们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显得非常重要。

1. 调查目的

笔者向所在电大本专科专业成人学生发放西方国家文化知识的调查问卷,以此了解电大成人学生英语跨文化知识了解和掌握情况。

2. 调查对象

笔者随机抽取了所在电大本专科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测试。本科专业共抽取10个专业,理工类4个专业,文经类6个专业,共80人;专科抽取12个专业,其中理工类5个专业,文经类7个专业,共90人。本次测试调查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62份,回收率95.3%.

3.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采用胡文仲教授的跨文化知识调查问卷,一共24个问题,问卷内容包括7个方面内容:①英语国家基本知识。②社会价值观。③时间观念。④社交规范。⑤会话原则。⑥非言语交际。⑦言语交际。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结束后,笔者把学生问卷进行汇总统计,根据问卷七个方面内容,把学生问卷答题正确率制成一份统计表,见下图。

电大成人学生跨文化知识统计图

经过上表统计分析,学生在以上跨文化知识七个方面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10.2%,8.5%,11.8%,5.4%,7.8%,8.3%,6.9%。学生在英语国家基本知识和时间观念的得分相对来说是最高的,这是因为教材和电视电影介绍这方面知识比较多。社交规范和言语交际得分相对较低,主要还是由于学生受中国文化影响,很多学生会无意识地将中国文化的社交规约和言语交际“负迁移”到英语文化中。社会价值观、会话原则和非言语交际三方面得分在8%左右,显示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也不够理想。综上所述,电大成人学生的跨文化知识非常薄弱,很多方面还受汉语思维影响,把中西方文化经常混淆,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容易出现误解和交流障碍,甚至引起文化冲突。

二、如何在成人公共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知识

1. 在课堂上结合教材介绍跨文化知识

电大成人教学都安排有一定的面授辅导,教师主要辅导课程的重难点和相关的理论知识。电大的成人公共英语教材是由英国开放大学高级讲师Duncan Sidwell和中央电大外语系主任刘黛琳教授合编的开放英语1~4系列,该系列教材一共四册,前两册面向专科学生,后两册面向本科学生。该系列教材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穿插介绍了大量的跨文化知识内容,比如西方社会中介绍问候语、打电话用语、婚宴请客、饮食就餐、旅行住宿等文化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结合教材,用具体的场景对话或事例向学生介绍不同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 发挥电大在线网络平台作用,传播跨文化知识

电大除了课堂面授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途径就是各级电大网络在线平台。学生可以登录电大在线进行选课和网上学习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在自建资源等栏目中上传各种跨文化知识相关的文章,还可以利用课程讨论区跨文化知识相关帖子。笔者在论坛还经常链接一些跨文化方面的课件、视频、电影等,这些内容点击率非常高,并且学生经常在论坛还发帖提问和进行反馈。利用网络平台学习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受时间地点约束,灵活进行自主学习。

3.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跨文化差异

电大成人学生大部分都是已经参加工作的社会人员,他们更喜欢在实践中学习。通过社会实践,他们可以亲自体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学到的跨文化知识。

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参加英语社会实践活动。有一次是带领学生参观电视台,当时一名学生邀请了公司的一位外籍同事一同参观,在参观时,外籍友人介绍了他们国家的电视电影节目制作情况,让学生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还有一次,组织学生参观蚌埠一个大型的英语培训中心,在观摩了外教的教学之后,学生都感叹中西方教学方式差异非常大,有很多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对不同文化有很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这样既能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又能把学到的跨文化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跨文化知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电大成人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面授和网络教学相互补充,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积极导入各种跨文化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跨文化知识,才能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不断提高跨文化能力,从而为他们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Hymes,D.H.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2.

[2]Samovar & Porter.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

跨学科语文教学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高等教育也迈向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英语教育不是局限于语言能力的培养,还应当包括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而言,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部分。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总体不高,教师们普遍感到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各种难题并存。本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现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助力于推动高职英语课程的发展。

二、跨文化交际与高职外语教学

1.语言与文化

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语的词汇 “colere”, 意指栽培、培育、修养。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各种不同的专业角度对文化进行了解释。汉语词典中文化的释义从广义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在语言学视角上,语言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文化意识的体现。语言就是文化的载体。

世界各个不同的国家、地区、种族的地理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历史发展等都各不相同,语言的诞生和发展也各不相同。无论是有声语言,或是无声的语言,无一不反映着人的思想与文化。同时,语言又在文化中发展变化。因此语言的教学,既有语言的工具特征,又有着典型的人文特征。英语的教学不能离开语言的土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2.高职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现状

在我国,各级外语教学大纲中,都有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论述和规定。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就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1)。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也普遍认同外语教学必须重视目的语文化的输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学[2]。

然而当前的情况是,高职学生的跨文化素养薄弱,亟待提高。一是在文化常识方面,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对许多西方的国家、人文、地理等认知缺乏,知识面较窄。二对于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文化冲突、文化差异的意识甚为薄弱,表现在具体行为上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三是对中西方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网络电视杂志等媒体,更多的是看看英文电影唱唱英文歌曲的体验和收获,能够从课堂、学校得到专业的解析和指导较少。因此,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匮乏,更别提能够明白语言与文化深层次的关系,而去主动学习了。

三、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不可能一日而就。对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方面:

1.高职英语专业的文化内涵建设不足,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有效锻炼少

高职英语强调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学科定位有别于传统的英语语言专业。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甚至照搬照抄,压缩本科教育的模式,完全不考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文学、文化课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被删减、忽视。学生缺少课外练习口语和跨文化交流实践的机会。虽然一些学校开展了英语角、英语艺术节、外语沙龙、演讲比赛等活动,但参加此类活动的学生常常寥寥无几,即使愿意经常参加,与外教交流也仅限于一些简单的日常对话,难以深入。英语专业的实习实训需要院校积极创造机会,创建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的对接平台,机会更是难得。因此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形式单一,内容无法延生,成效低。

2.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高职高专院校招生除了面向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外,还包括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预科生、五年专科生等。学生的基础知识较薄弱,尤其英语学科,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都是大难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上课常常是睡觉+手机的模式,主动性需要老师调动,更不可能做到自主学习。而跨文化教育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长期的沉淀累积,需要教学课堂上教师的坚持和学生能力的综合发挥。因此多数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薄弱。

3.高职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待改革完善

虽然经过了近30年的改革和实践,我国的高职高专外语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方法单一,偏重讲解。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依旧广泛使用。老师的教学是背单词、讲语法、批作业;学生的任务是听讲解、记笔记、写作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背后的文化性没有进行剖析,或是把文化内容作为点缀。此外,许多高职学生以通过A、B级应用英语等级考试为目标,学生的把精力都投入到考级拿证中去,从而也影响了老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考级辅导上。

总体而言,一方面,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性的忽视和跨文化交际氛围缺乏是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不够理想的原因;另一方面,学生的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也是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

因此,采取相关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这应成为高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一个亟待加强的方面。

四、提高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

1.高职院校应加强专业建设,重视跨文化教学

高职英语专业应当坚持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结合,使学生通过高职阶段的学习,能够具有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展现出较宽的知识面和高素质的特点。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商务英语教师的文化培训;重视教研活动的作用,组织教师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习新的学科文化理念;可以派送教师到相关高校进行交流学习,也可以邀请高校专家学者、企业精英前来指导教学。此外,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支持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真正在实际操作中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2.努力倡导,帮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

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对高职学生要在课堂设计上下工夫,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在课堂环节中想法设法激发出学生的潜能。除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还可采用其他教学方法如视听法、情景法等。例如,采用交际法,可以使学生用真实的语言、具体实际的材料,把课堂交际活动与课外的交际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积累,培养跨文化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在实践课程环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茶博会、旅游文化节、英文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还可以探索实践课堂与勤工俭学相结合的模式,把英语语言习得与英语文化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跨文化沟通实践的有效性。最终,帮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形成自我学习的良性循环。

3.师生共建,营造良好的校园外语文化氛围

英语的学习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校园是英语的第二课堂,努力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个具体的交际沟通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很好的机会,引导启发学生们在做中学,领会、感悟并成为弘扬跨文化的桥梁。例如,师生共建涉外文化资源库,收集整理中西方历史、地理、社会等各个题材的图片、文字、影像。生动形象的资料将使语言的学习不再枯燥单调,更赋予其生命力。此外,可在校园进行各种布置展示,结合不同专业院系举办活动,例如服装设计专业可以以中西方服饰特点为主题进行展示,酒店专业可以举办西餐礼仪文化的讲座,艺术设计专业可以进行各国建筑模型设计展。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丰富了校园生活,又有效地营造了跨文化意识的传递。再次,通过英文演讲比赛、跨境电子商务模拟赛、英美文学读书会、影视赏析、圣诞节派对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都参与到浓厚的英语文化生活氛围中,快乐生活、快乐学习。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长期以来种种的制约,致使在高职阶段,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不够敏感,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体相当薄弱,即使在语言学习上强化训练,他们也难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和教师们有必要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探索用新的教育理念、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既有语言技能又能良好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许力生,吴丽萍.关于外语教学中文化习得问题的反思[J].中国外语,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