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式演讲十篇

时间:2023-04-12 03:56:20

提纲式演讲

提纲式演讲篇1

1 照读式演讲,亦称读稿式演讲。

演讲者拿着事先写好的演讲稿,走上讲台,逐字逐句地向听众宣读一遍。其内容经过慎重考虑,语言经过反复推敲,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话讲得郑重。它比较适合于在重要而严肃的场合运用。如各级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等大会报告、纪念重大节日的领导人讲话、外匀部的声明等。它的缺点是照本宣科,影响演讲者与听众之间思想感珠交流。据说,在英国下院,照本宣读演讲被认为是愚蠢的表现。在我国,一般场合采用这种演讲方式也不受听众欢迎。

2 背诵式演讲,亦称脱稿演讲。

演讲者事先写好演讲稿,反复照背,背熟后上讲台,脱稿向听众演讲。这种演讲方式比较适合于演讲比赛和初学演讲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和培养演讲者的演讲能力。其缺点是不便于演讲者临场发挥,使听众觉得矫揉造作,一旦忘词,就难以继续,往往要当场出丑。据说,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有一次因背不出讲稿而栽倒在讲台上。所以,运用这种演讲方式,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语言尽量口语化,表达自然,切忌表演的痕迹。

3 提纲式演讲,亦称提示式演讲。

演讲者只把演讲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按照提纲形式写出来,借助它进行演讲,而不必一字一句写成演讲方式,其特点是能避免照读式演讲和背诵式演讲与听众思想感情缺乏交流的不足——演讲者根据几条原则性的提纲进行演讲,比较灵活,便于临场发挥,真实感强,又具有照读式演讲和背诵式演讲的长处——事先对演讲的内容有充分准备,可以有一定的时间惧材料,考虑演讲要点和论证方法,但不要求写出全文,而是提纲挈领的把整个演讲的主要观点、论据、结构层次等用简练的句子排列出来,作为演讲时的提示,靠它开启思路。是初学演讲者进一步提高演讲水平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演讲方式。

提纲式演讲篇2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参与式教学;设计;效果;难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99-02

一、步骤与设计

参与式教学法,主要通过学生“课外实地调研”和“课内专题演讲”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由“历史知识的接受者”变成“历史知识的探寻者”。在操作程式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参与式教学共分四步:第一步,学生利用假期,进行以家乡为主的个体化调研;第二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5~6人为一组,学生在修课过程中回顾中学的相关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结合大学所学进行思考并提出问题;第三步,学生将社会调研报告与教师所布置的需要回顾的中学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相结合,深入挖掘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PPT)或演讲稿;第四步,围绕社会实践成果和中学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开展学生课内5~10分钟专题演讲活动,每次安排两个小组,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并打分。在操作原则上,参与式教学法体现双重互动原则、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多种教学方法功能互补原则。所谓双重互动原则,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一过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人物和事件为主要内容进行演讲的学生,大多在教师讲授相关内容时进行;二是以社会调研成果为主要内容进行演讲的学生,把自己参与调研的真切感受和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展示给同学和老师,这不仅会使学生打开眼界,而且也为教师打开了一扇认识历史和现实的窗口。关于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其规范性表现在:在宏观上,教师要规范学生的认识,即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为切入点,围绕“纲要”课程的“纲”中之“要”做文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国史和国情的基础之上,真正领会历史和人民如何做出了三大历史性选择;其灵活性表现在:在微观上,就学生而言,演讲方式不拘一格,包括内容的敲定、结构的安排、图片的选取、课件的制作、演讲的方式、表达的技巧等,均让学生自我确定,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就教师而言,其对参与式教学进程中的学生演讲的点评,并不固守某种单一标准或模式,正如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所言:“只要做得好,每一次演讲都有其不可模仿的特别形式。每一次有价值的演讲,可以因主讲者不同的态度而迥然相异。”[1]所谓多种教学方法功能互补原则,是一个方法集,主要包括“专题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问卷式调研法”、“名著研读法”、“案例教学法”、“教师讲授与影像资料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这些方法功能互补并互相强化。参与式教学虽然内容开放,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但并非漫无目标随意的教学活动。参与式教学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积极性,贯彻教学民主的理念,实现师生双主体角色互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包括“制定目标―启发兴趣―激发思维―指导实践―评价反馈”五个环节,各环节相互联系,在目标的指向下,通过评价和反馈,构成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①制定教学目标;②启发学生兴趣;③激发学生思维;④指导实践;⑤评价反馈。

二、效果与经验

“纲要”课运用是参与式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正是通过对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的描述刻画,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使大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既了解国史、国情,又懂得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参与式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了中国近现代史中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既拓宽了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又深化了学生对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了从历史教育角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学民主的理念。参与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它需要调动和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参与式教学能够做到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发展和成长。为此,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进行探索与研究,更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质疑与批判的精神;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的研究者,从以教师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参与式教学更多的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展开,通过参与式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学会搜集各种信息资源,整理归纳信息,分析、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学会撰写论文、PPT课件和调研报告,最终使其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3.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实践能力。参与式教学法作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方法,体现了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为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和创造力提供了前提条件。无论是课堂参与、课内参与,还是课外实践参与,可以说参与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为切入点,着力培养和打造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经过尝试与探索,我校在“纲要”课教学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本门课程相继被评选为校级示范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教师通过实施参与式教学法,也深感到了教学相长的乐趣,学生对于课程的希望与要求、质疑与建议,特别是对于各种网络资源的充分运用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都给教师以启发,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

三、难题与对策

但在笔者进行的参与式教学实践中,非常深切地体会到要得心应手地在“纲要”课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仍面临诸多难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参与模式和参与效果难以把握。由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极大,故而参与模式的不同不仅表现在学习策略、学习态度、认知方式、分析能力等方面,个性、心理的差异也是重要原因。仅从学习者实际的知、情、意、行的达成角度分析,参与模式就可分为认知性参与、情感性参与和行动性参与。要处理好不同参与模式的特点,真正挖掘每位学习者的潜能,教师必须倾注极大心血。既要密切关注学生、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计划,还要加强同行交流、关注教研动态、深化教学改革。对此,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程多、班级大、压力大的形势下很难完全做到。参与式教学法强调学习者通过这种学习模式,能够获得较大的收益,但参与式教学法的长期效果仍需时间检验。

2.参与问题难于设计。“纲要”参与式教学中参与问题的科学性至关重要。鉴于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研究问题的设计需把握三大原则:一要侧重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二要强调培育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三要紧紧围绕“纲要”课教学的主题、主线。此外,还需注意选择和设计与学生思维和知识状况相适应的研究课题,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兴趣点和基础的差异。再有,为避免挫伤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还要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研究能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选取不宜太偏,难度要适中。最后,还要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采用的研究问题就不会完全相同,研究问题的设计亦是对教师研究能力的一种考验。

3.课程时间和资源的限制。“纲要”课时间跨度长达170多年,教学时数仅有32课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依据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合理分配学生课堂发表自己观点、讨论演讲的时间,成为开展“纲要”参与式教学的难题。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有所取舍、科学地安排课堂讲解内容,将教学内容与方法结合起来。

4.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难于掌控。我校“纲要”课目前是合班上课,每个课堂学生人数一般在100~160人,每位教师每学期要完成最少五个大班的教学工作量。这样的情况对开展参与式教学个体教师是极难完成的,更难以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因此,如何评价学生学习的优劣,对教师亦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

5.如何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兴趣问题。据笔者长期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和了解,大学生目前大多还是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对于要求师生平等对话与探讨,要求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完成论文或报告的研究性教学活动是又一大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耐心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改变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也可通过参与学生的研究活动,给他们一些具体的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参与式教学面临的所有问题的解决根本在教师。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在参与式教学课堂上,教师必须从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变成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师生人格平等,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感受到自己被承认、信任、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型教育理念,勇于重建师生关系。因此,笔者在“纲要”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中,深切体会到从传统课堂讲授转向参与式教学,是对教师心理和能力的极大挑战,组织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具有极大的勇气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极高的热情和责任感。

提纲式演讲篇3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以史为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国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历史课程既要有历史的横向比较分析,又需要有现代的批评与启迪,因此,在实践教学中结合横向与纵向历史分析方法,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其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真正达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教学目标。

一、体验式实践教学

体验式教学实践分为两部分:一是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开展历史事件及人物的专题实践教学。根据所在地历史文化遗产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际参观和考察历史事件遗址、战役纪念馆、博物馆等,依据教学目标,让学生写出相应的考察报告或小论文等。二是布置学生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依据自身禀赋和兴趣爱好,积极参与公益组织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使其真正地肩负起社会责任,培养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精神。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大学生。

二、网络教学法

利用互联网实现师生课前、课后的互动交流。网络互动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1)老师运用计算机网络、电子邮件、天空教室、各类聊天室等互动工具,发给每一位学生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参考书籍目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老师还可以布置每一次课需要讨论的话题范围,让学生提前一周做课后资料准备。(2)教师在线指导和答疑。教师可以在校园网上开通天空教室类似的课程网络平台,把握本课程的相关数据。学生通过浏览平台上的相关数据,用留言、论坛或短信等方式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互动。课堂内外问题,老师均要一一作答,从这些问题提出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思想脉搏,从而在备课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三、研究性教学法

首先,老师可以根据教材某些章节内容,拟定一个研究专题,提前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文献、找资料,以写小论文的形式来阐明一个主题。其次,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对某些历史章节的兴趣点,鼓励学生自己准备这一章节教学的PPT,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习由被动学转化为主动探索。最后,研究性教学法最终目的是将传统的教与学进行角色互换,以研究探索为主要特征,变被动的教学为主动教学,变被动的听课为主动的提问,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探索中思考,在实践中领悟知识的原理和锻炼实际应用的能力。

四、角色扮演教学法

根据“90后”学生外向、大方、表现欲强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历史重演和人物再现的戏剧表演,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入了解和把握,用现代语言和表现形式再现历史事件,这种表现方式比普通教学更有说服力、更为深刻。这种表现形式将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人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五、演讲讨论教学法

一方面邀请一些专题史研究专家、学者来课堂做专题讲座,针对性地解析相关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一些学生日常感到困惑而又敏感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每一章节要求,选择一个章节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上台演讲、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演讲进行评析,正面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历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纲要》课是一门反映中国近现代史历程的课程。在教学中,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把握来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其次,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颖活泼的实践教学方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使教学内容紧贴现实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用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来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汪平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4).

[2]周苏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运作模式的研究[J].中医教育,2009(05).

提纲式演讲篇4

关键词:口语交际;课程标准;话法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195-03

一、美国的口语交际课程内容

(一)美国教材的编制模式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各州的教学大纲由各州教育部门自行制订,纽约市1988年制订的英语教学大纲名为“英语交流艺术大纲。”从这一命名本身便可以看出他们在英语教学中对语言交流能力的重视。大纲规定英语学科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并明确指出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要达到的要求是:1通过语言交流获得信息,了解交流对象的意思;通过听、说和观察活动,对外界信息作出评论;通过写和说的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能与别人交流感情、意见、主张、评价、经验和信息。

美国的英语教材分为英语和阅读两种类型,英语教材包括听、说、写作和英语知识等内容,阅读教材主要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各册主要由词语、句子、语言运用、写作、口头表达和书写等章节组成。

(二)美国的课程标准

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市立学区的《英语语言艺术课程说明》分别对6、7、8、9四个年级的语文课程进行详细说明。每个年级课程说明包括两个部分:第一、能力要求,第二、教学目标。对阅读、写作、视听、与口语交际这四项英语教学课程,课程说明从结构、释义、运用和跨学科活动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

以下列举八年级语文课程大纲中的视听和口语交际内容:

视听

在结构方面:

1.视听各种体裁的材料;

2.通过视听识别某一作者的风格;

3.视听由教师和媒体示范的有效语法和句法;

4.通过视听扩大词汇量;

5.根据作者的不同目的解释语法和句法上的差别;

在释义方面:

1.逐步独立地从各种视听材料中获取信息;

2.逐步独立地通过视听判断各种指定的和自选的媒体材料;

3.重新组织和扩展视听材料的内容,并用另一种交流方式更加清楚地表达出来;

在运用方面:

1.针对不同的目的进行视听训练;

2.通过听力表现出高层次的提问技巧(提问方法);

3.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相关信息;

4.积极参加听力活动;

5.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和媒体从事研究、解决问题或作出决定;

6.将视听与读、写和说相结合;

在跨学科方面:

1.通过视听活动增加对方言、语言差别和文化的知识;

2.通过听成年人和同学讲话丰富观点、开阔思路;

3.有效地参加小组和大组讨论;

口语交际

在结构方面:

1.通过与教师交谈或与同学讨论,明确意思;

2.逐步独立地组织信息准备口语交流;

3.通过口语交流开阔思路;

4.在小组或大组中发言时,通过观察听众的反应确定意思表达是否清楚;

在释义方面:

1.根据不同听众和目的比较和对照不同的说话风格;

2.在口语表达中使用标准句型、语法和惯用法;

3.比较、对照口语技巧的有效范例;

4.根据不同的听众和目的选择和扩大恰当词汇;

在运用方面:

1.根据给定命题和自选命题在小组和大组中演说;

2.培养并展示有效演讲的策略,包括准备、演说的组织结构和操练;

3.将说与读、写和视听活动相结合;

4.在演说时根据情况(如时间不够、语言表达困难等)变化或修改技巧;

在跨学科方面:

1.参加小组或大组口语活动,就共同的兴趣或主题进行讨论;

2.在小组或全班讨论阅读和写作;

3.使用术语分析和评估言语效果;

4.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媒体加强口语表达效果,吸引听众;

5.根据听众需要调整演说方式;

视听教学目标

1.通过视听各种媒体,学生将表现八年级学生应具备的恰当地视听技能,并能够:

(1)通过视听辨别特定作者的风格;

(2)通过视听扩大词汇量;

(3)逐步独立地通过视听获取信息;

(4)在视听过程中注意相关信息;

(5)通过视听活动增加对其他文化的了解;

2.学生将能够对口语表达的技巧进行评论;

3.学生将识别电视、收音机广告中有两种以上含义的语言和非言语行为;

4.学生将能够辨别一些日常生活情景中的交际规则,比如法律、职业、宗教和社交等场合;

5.学生将能够通过记笔记的方法记下当时所听信息、回忆已有信息及将新旧信息相联系等活动保留听到的信息。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1.学生将掌握八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口语交际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将能够:

(1)根据不同的听众和说话目的,比较和对比不同的演讲风格;

(2)就指定命题和自我命题在小组或大组中发言;

(3)参加小组或大组活动,就共同的兴趣或主题进行口语联系;

(4)根据听众要求调整讲话内容和方式;

2.学生将能够通过对信息的客观概括保证对信息的理解;

3.学生能够口头描述一系列复杂的说明,且组织有条理,表达清楚;

4.学生将培养有效地个人技巧进行演讲训练。

二、日本的口语交际课程内容

日本于20世纪20年代将口头语言作为课程内容,列入国语教科书中,日本的国语教育受美国影响,大力提倡听、说教学,现行的日语教学大纲将听和读并列,说和写并列,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是读写教学大于听说教学。

日本2004年版《高中学习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教学大纲)将高中日语课程分为:国语表达Ⅰ、国语表达Ⅱ、国语综合、现代文学、古典、古典讲读6册教材,并对各册教材中的听说训练目标作了详细规定,如:

国语表达Ⅰ的听说训练目标为“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意见,并在尊重对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交谈”、“根据目标和场合,以恰当的文体进行口有表述和写作”、“提炼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演讲、发言和讨论等。”

国语表达综合的听说训练目标为:“对各种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能有条理地作出表述”、“根据不同的目的与场合,有效地交谈和准确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在尊重他人的立场和想法的基础上与对方交谈”、“掌握适应不同目的和场合的说话方式、遣词造句”、“在调查、思考的基础上围绕主题进行交谈、讨论”。

在以阅读为主的《现代文学》、《古典》、《古典讲读》三本教材中,教学大纲对听说教学作了如下规定:“有效地进行听、说、写等语言活动”、“就古典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特点以及表达特色进行讨论”。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听说教学的教学课时:“以听与说为主的课时应占15个课时”。日本的教学大纲对每本教材的口语教学目标、口语教学内容作了详细表述,国语表达Ⅰ对口语交际课程作了如下规定:

1.目标

培养准确表达国语的能力,提高交流能力;同时增强思考能力,丰富语感,培养通过积极表达充实社会生活的态度。

2.内容

(1)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意见,并在尊重对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交谈;(2)根据目的和场合,以适当的遣词造句和文体进行口头表述;(3)研究和欣赏各种表达的效果,并以此锻炼和促进自己的表达。

3.内容处理

指导听、说、写各项能力练习时,应注意其相互间的联系,课时安排应均衡,不可偏废。

对“内容(3)”的指导时,应注意发音点的方法、说话语速和文章的形式。

对“内容(4)”的指导时,要让学生思索现代社会里语言生活的状况和言语表达的作用。

国语综合对口语交际课程作了如下规定:

1.目标

培养准确理解和表达国语的能力,提高交流能力;同时拓宽思维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提高语感,加深对语言文化的关注,培养尊重国语和提高国语能力的意识。

2.内容

听与说指导以下事项:

对各种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能有条理地作出表述。

根据不同目的与场合有效地交谈和准确地倾听他人的意见。

为解决课题而深入思考的过程镇南关在尊重他人的立场和想法的基础上与对方交谈。

3.内容处理

以听与说为主的课应占15课时,有计划地进行指导。

掌握完全听懂和领会对方谈话的能力。

指导时,可以通过下列语言活动进行。

(1)选择话题进行演讲或说明。

(2)在调查、思考的基础上围绕主题进行交谈、讨论等。

而我国的课程标准只对高中阶段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作了宏观概述,摘要如下: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只对高中阶段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作了宏观概述,没有针对每一本教材作出具体的规定。

日本的国语教材注重序列化,以东京学校图书出版公司编辑出版的初中《国语》为例,该套教材共安排了七个听、说训练单元,依次为:关于听说学习的必要性:关于对话和会话;独白、演讲,标题是《我是这样想》,重点解决选择话题和确定主题问题;关于会议,标题是《积极参加社会的纽带》,副标题是《会议无聊吗?》;关于讲演的组织结构,标题是《我的想法》,副标题是《整理好自己的讲话》。《从现实中学――听话和讨论》;关于讲演的用语和发音,标题是《讲我自己》,副标题是《容易和清楚》。

三、韩国的口语交际课程内容

韩国的母语课程包括:国语、国语生活、话法、读书、写作、文法和文学七个部分。有关口语交际内容主要体现在国语和话法这两部分,国语中对听说内容的规定如下图1:

话法中对听说内容的规定如下图2,所谓“话法”,就是指听说沟通的能力,也就是语言交际能力。

韩国高中阶段母语教学设置的这一门“话法”,是基于听说教学内容的一门更加深化、系统化学科,韩国对听说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视及对“话法”设置都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四、小结

与我国的课程标准比起来,美国课程说明对口语课程的规定要更为具体详细,表述也更清晰,仅一个年级就有如此丰富和细致的内容。它不仅明确规定了教学目的,而且内容详细、具体,加强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可操作性,而我国的语文课程说明则显得大且泛,只有空洞的规定。美国口语交际课程涵盖了与口语交际相关的“视听”教学,在课程文件中还专门设置了“视听”教学,将听话独立开来,并且对它也进行了详细地说明。而我国课程标准则是重视听话教学,忽视说话教学,对于“视”的要求就更少了。与日本口语教学相比,我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口语教学课时。

参考文献:

[1]阎苹,周鸳著.语文比较教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2]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组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提纲式演讲篇5

敬爱的党组织: 在正式讲课之前是短暂而隆重的开班仪式,仪式由生命科学学院的汪书记主持。首先全体起立,唱响《国际歌》,在这种气势磅礴的氛围之下,对***人的崇敬油然而生。接下来在来自三个学院的领导与老师致词后,本期参加党课培训课的学生代表作了精彩的演讲。学生代表的演讲,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入党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是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吗?是为了能够帮助更多的同学吗?或是仅仅是因为对党的崇敬,对党员这个头衔的追求?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而我的答案就是出于对党的崇敬,我想加入这个神圣的集体,能够找到组织,更有方向,更有效地为身边的人服务,为人民服务!明确了这个动机,我想我能更好地学习,加倍努力,早日成为一名***员!王书记为我们讲了以下三个大问题:

第一,什么是政党的纲领。党的纲领是一个政党为实现本阶级的根本利益而规定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道路和方法。说“纲领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有所趋赴。”***认为“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 无产阶级政党的旗帜是方向、是形象、是力量;正是在这样的纲领(旗帜)指引下,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每一个政党必须得有一面旗帜,有行动的方向,才能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否则就会出现混乱局面,这个政党就不可能健康长久地发展下去。

第二,怎样正确认识党的最高纲领和现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十五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社会)就是现阶段的基本纲领。王书记指出要正确认识党的最高纲领与基本纲领之间的关系,只需要掌握方法论的问题,能辩证地看问题。最高纲领即实现****,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是在实现最终目标的道路上的特定时期的特定目标,只有在实现了一个个小的特定的目标之后,我们最终才会实现我们的最高目标。这让我联想起自己的生活,只有把自己手头上每件事都用心地做好了,我才能成为我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只有把我每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我才能实现我的梦想,到达胜利的对岸。切不可心慌,切不可急功近利。不能为了最终的理想,而不顾当前现实的阻挡,也不可为了现在的任务,而走错方向,忘记最终的目标。

第三,中国***人怎样为实现党的纲领而奋斗。这里讲到了中国***人实现党的纲领的方法。 首先需要牢固树立****的理想与信念,王书记给我们讲到了理想,讲我们的理想,讲***人的理想。理想是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是精神支柱是力量源泉,是思想武器。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理想,我了大的理想是做一名优秀的中学老师。扪心自问,我为我的理想付出了多少,我感到很惭愧。我没有加强锻炼,我没有加强师范生技能的训练,练了几天的粉笔字就没能坚持下去!那我平时在干什么呢,是不是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扫清通往理想道路障碍上呢?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了自己的理想,把该做的事情坚持到底,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才有资格当一名***人!王书记说要实现理想,应该做到以下四点: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乐于生活。在以后的生活我一定把这几句话牢牢记在心中,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也让自己离光荣的党集体更近一步!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受益匪浅。我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党的纲领,什么是****,什么是理想,更让我认清了自己的不足与问题,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一定会严于律己,刻苦奋斗,有意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

提纲式演讲篇6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281-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05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课程设置的四门必修课之一。这门课程主要是通过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效性的关键。自2007年春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全国普遍开设四年来,为增强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里的教学方法是指方法的广义内涵,包括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所有的手段、方法、途径。现将四年多来,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教学模式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三者整体性的统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探讨了教学模式创新的问题。

有的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MSD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针对的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所做的一项探讨。Modernization指教学内容上的“现代化”路径,Specialization指教学形式上的“专题化”运作,Diversification指教学方法上的“多样化”手段。“MSD教学模式”还认为在教学中还原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是体现教学内容真实性的客观需要。基础课专题化突出问题意识,是体现课程题目中的“纲要”二字的理性选择。发挥不同教学手段的群集优势,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有助于最大化地发挥史学的传承文明、鉴古资今和启迪民智的功能 [1]。

有的探索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采用的“12345”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新模式就是指“一个中心、两个优势、三个带动、四个关系、五个结合”。一个中心是坚持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核心;两个优势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的优势和充分利用中国近现代史史料丰富的优势;三个带动是以问题切入,带动学生同步和以激情讲授,带动学生情感共鸣以及以多媒体精彩画面,带动学生感官共振;四个关系是处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历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的关系、处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关系、处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处理大学历史课与中学历史课的关系;五个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题讲授与拓展课程内容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2]。

有的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模式:把握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讲求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把握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指“一个主题”的贯穿始终、“两个了解和三个选择”为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讲求实效性的教学方法主要指创设历史情境、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思维创新,建立网络化教学新模式,充分利用人文素质教育研修基地进行课题研究[3]。

有的还探究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八环立体教学模式。这八个环节是讲(系统讲授)、听(专题报告)、看(录像)、读(原著)、做(多媒体课件)、谈(沙龙、辩论、演讲)、走(社会实践)、写(观后感、调查报告、小论文) [4]。

二、教学方法多样性研究

为达到教学目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必须突出一个“新”字,有的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创新的途径:要使方法新,教师必须努力提高授课技巧;教师必须特别注重情感色彩的运用;教师还必须注意课堂讲授与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5]。

有的认为,为使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问卷式教学、问题引领式教学、学生课前演讲与教师课上讲授相结合、传统的文字表达与现代多媒体实景展示相结合、加强网页和资料库建设、建设社会实践基地等等 [1]。

有的从五个方面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多样性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利用重点问题解析发挥课堂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对人物和事件的点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历史观,借助历史背景透视发挥影视资料感性教育的功能,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学生登讲台等方式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两段式考核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有的在教学中,还提出了几种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知、情、理互通浑融的渗透联系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等 [7]。

有的在教学方法中提出:提倡“双向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以史为鉴相结合,史论结合、以论为主,激发学生兴趣 [8]。

有的认为,为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效性可以采取演讲式教学、引导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 [9]。

有的在教学中提出了典型对比法、联系现实法、画龙点睛法、精雕细刻法等教学方法 [10];有的提出了知识灌输、情感体验、历史对话的教学方法 [11];有的探讨了征疑设疑议疑解疑的问题教学法 [12];还有的探讨了隐形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运用 [13]。

三、考试方法改革研究

从广义角度而言,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所有的手段、方法、途径都应该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因此,就实质上讲,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也应该属于教学方法的重要内容。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课程开设以来,广大教师也对课程的考试方法进行了积极地探讨。

有人探讨了开卷考试与平时成绩考核的考试方法。认为: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学生将获得最大的解放。平时考核采取以下四种方式:组织活动课,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探究;撰写历史论文,强化实践探究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历史贴近现实;撰写社会实践报告 [14]。

有的提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要创设个性化的考核方式。个性化的考核方式主要指:重视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应采取开卷或闭卷、口试或笔试、抑或二者结合的灵活多样形式,在考试的命题上以应用为主 [9]。

四、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和归纳中可以看出,自从新课程实施近四年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中,无论是对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方法还是考试改革实践上,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还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不足主要是:第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和普遍性,有的还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具体性。第二,还缺乏一定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自身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学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的方法,对本门课程而言却缺乏个性。第三,对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应用中,还缺乏大实践教学观意识,在实践教学中仅仅局限于社会实践,没有把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三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奉臻.“MSD教学模式”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2]蒋艳丽,等.“12345”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6).

[3]毛圣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创新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7,(8).

[4]张小媚,刘加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八环立体教学模式探索[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2).

[5]朱月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必须突出“新”字[J].职业时空,2008,(10).

[6]邱秀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

[7]潘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探究[J].科技信息,2008,(19).

[8]林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集美大学学报,2008,(9).

[9]杨建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0]孙玉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初探[J].杭州电子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11]郑又成.灌输・体验・对话――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的探讨[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12]周双娥.征疑 设疑 议疑 解疑――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问题式教学法的思考[J].传承,2009,(3).

提纲式演讲篇7

关键词 教案格式;教案编写;教案预演

中图分类号 G423.0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5―9646(2009)01―0134―02

教学方案是教学设计形成的书面成果,通常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和课程教案等。课程教案是教学方案的主要内容,能否制定和编写既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又满足课程标准需要;既符合自身授课特点,又满足授课对象需求的教案,是广大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1 教案的构成

教案分一门课教案、单元教案、章节教案、课时教案等不同类型,其中最基本的是按课时编制的教案。一份完整的课时教案,通常由纲要、教学进程和辅助三部分组成。

纲要部分主要反映课题或课时的教学规定和总体安排,主要应包括:课题名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时数、教学对象、教学地点等等,纲要部分可以用教案封面的形式表达。

教学进程是教案的主体部分,主要应包括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及教学实施步骤、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具体运用、教学时间的分配、课后小结,以及需要布置的作业题、思考题和预习内容等等。

辅助部分内容可因人而异、因课而异,主要应包括板书、板画计划及内容、布局,投影幻灯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以及实物、模型、挂图等物资保障计划以及使用和安排等。

由于学科性质的不同、课程类型的差异及教师各自的教学特点等,课时教案的项目、内容和编写方式等有所差别,因此,对教案的编写格式不必强求一致,应从实际出发,以方便教学为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准。

2 教案的编写

编写教案不是照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应将主要精力用在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和设计教法上,而吃透教材又是基础。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要搞清楚本课题、本单元、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地位及目的要求,同时,要从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分析所讲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并广泛收集资料,攻下这些重点和难点;还要分析教材的来龙去脉,搞清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来龙”是为了充分运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循序渐进,了解“去脉”是为了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做好准备;同时,在全面、系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从优化教学的全过程出发,精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做到开头引人入胜,中部丰满坚实,结尾耐人寻味。

教案的具体编写格式多种多样,可以因人而异。对教学进程部分来说,比较常见的编写格式有讲稿式、提纲式、卡片式和图表式四种。

所谓讲稿式就是将教学的内容用讲授语言即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写出来,以免临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并对教学活动作出详细说明,其特点是内容详尽、步骤清楚、讲解重点明确,能较完整地反映出全部教学活动,该形式通常用于理论课的教学、新教员上课、老教员上新课,或者给新学员上课以及一些难度较大的课。

所谓提纲式就是只列出教学内容的纲目及内容要点,对教学活动、方法、手段等作概要性提示,其特点是编排有序、简明扼要、眉目清楚,该形式通常用于专业技术课、技能课的教学,以及教员反复讲过的熟悉的课程内容。

所谓卡片式就是将一堂课的内容分解成若干单元,每一单元内容做成卡片,各单元自成体系、可详可略,其特点是灵活方面、便于组合,可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或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该形式通常用于同一内容在不同班次讲解,或者内容更新程度较大的课程;所谓图表式就是以图形和表格结合文字说明来表达内容的形式,其特点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一目了然,该形式适用于某些数据较多的课或具有很强内在联系但用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

教案的编写格式应符合教师个人的风格特点,编写教案应以教师个人为主,但要适时研究和交流,集体备课的目的主要是统一对教学目的的认识和对教材的理解,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果。不管是生课还是一门课讲了几十遍内容倒背如流的熟课,教案一定要写,这是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同时写教案本身也是深化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的过程。

3 教案的预演

教学方案制定得如何,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是否科学合理,必须要通过教学预演来加以检验。对于理论课来说,预演就是试讲,它是教学准备的最终环节,对保证教学方案的顺利实施、确保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试讲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如根据试讲所涉及的人员范围,可以分为个人试讲和集体试讲两种。

个人试讲即任课教师自己独自进行试讲,其目的是进一步熟悉教案、确定讲解的时段划分、推敲教学语言等,这种试讲由于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实施起来较为灵活。

提纲式演讲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体会;教材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17-02

从事了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之后,笔者从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和心得。在经过了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学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多年的教学中,我既有过辛勤的付出,也获得了宝贵的磨练和经验。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可见,一个成熟的教学模式必然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再经过无数次教学实践而得来的。讨论式教学模式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为了解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现状而出现的。引导式教学满足学生的需求,适应教学的改革,是我们应该推广的教学手段。

一、“导引式”教学的涵义

高中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在逐渐的走向成熟,其认知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水平,这时期的学生不再需要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喜欢自己探究知识,他们有着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有着一股什么都不怕的勇气,因此,我们不能再继续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了,也不能推行“应试教育”的理念。在此背景下,新课改诞生了,新课改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导引式教学的核心涵义就是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不再“主宰”课堂,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引导式教学分为四个步骤组成:自主学习、阅读教材、重点讲述、巩固演练。从这四个步骤中我们不难看出,引导式教学是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

二、引导式教学的四个程序

1.自主学习。众所周知,自主学习就是给定学生一个课题,让学生自己寻找探究的策略和学习思路,然后按照自己所定的这一套学习方案来进行自我学习。但是自主学习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必须要有一个教学目标做指引,这个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指南针,指引着学生的学习航程。自主学习从阅读和搜集材料开始,然后对材料进行整合、归纳和总结,最后提出结论并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整理和归纳能力,通过这一系列过程,学生能够逐渐了解并掌握新知识的基本结构。针对那些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我们应该引导他们阅读学习,以便顺利的实现引导式教学的第一步――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先教学生怎样列提纲,在前面的几节课中,教师要“言传身教”,亲自为学生列几个提纲,通过自己的举动告诉学生列提纲的要领,接着再指导学生列提纲的一些规律和特点,提纲的几种制式等等基本知识。

2.合作与探究。引导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合作与探究,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引下,互相帮助,密切配合,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助,共同努力,小组外又可以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习别人好的经验,检验自己的不足。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以挖掘学生潜能为目的,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为目标,以讨论为基本形式的。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经过阅读之后,学生再在小组里进行讨论,在讨论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小组都无法解决,那么可以通过和其他小组的沟通来寻求解答,或者向教师求助。例如,在教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这一课时,就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讨论方式。提前交代学生事先预习新课,然后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列出提纲,提纲的内容是学生讨论和探究的问题,各小组成员分别说出自己的提纲,然后各小组选出大家共同认为有探究价值的题目来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接着各小组请代表发言,进行小组之间的沟通互动,最后教师来进行总结,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升华性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会在明清之际如此活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这些进步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再次引发学生的讨论研究。

提纲式演讲篇9

下面就编者对新大纲的理解谈谈教材编写中的一些考虑和做法。

一、教材的弹性和因材施教

新大纲根据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到高中物理课程设置的经验教训,将高中物理分为两类课程,并提供了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了便于实施,在高中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学生进入高中二年级后,分别学习上述两类物理课。我国幅员广大,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即使一地之内,客观上也存在差异很大的几类学校。高中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都一致,虽然便于实施,但仍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教材要面对差异很大的各类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必须具有弹性,以便于教学中因材施教。

按照新大纲的规定,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将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和选学两部分。必学内容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全体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应引导学生首先扎扎实实将它们学好。选学内容不作考查,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为了保证选修内容的落实,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必须选讲一定课时的选学内容。选修内容可以扩展知识面,补充知识面偏窄的不足,同时给程度较好的学生留有进一步钻研的余地,又不会给大多数学生增加负担,有利于因材施教。除了新大纲中规定的选学的知识点,教材中还补充了少量的选学内容。教材中的选学内容用*号标出。在课文、习题、学生实验中都编有选学内容。教材中设有“专题”,对某些问题作比较深入一些的探讨,留给程度较好的学生进一步钻研。“专题”全部都是选学。“阅读材料”多是扩展知识面的内容,也具有选学的性质。

新大纲对知识点划分为A、B两个层次。这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要求。教学要求分层次,有利于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教学上的过高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虽然教材是按照新大纲的层次要求编写的,但是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上不封顶”,应该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课外自己钻研。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同样要注意循序渐进。教学中“上不封顶”,主要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外主动地钻研,而不应一味地追求“讲深讲透”,任意提高程度。

与现行大纲相比,新大纲中“划线”较少,这是一个进步。所谓“划线”,是指对教学中一些问题的限制,如“不得如何”、“只能如何”等。现行大纲中作这些限制,有当时的背景,有些限制也是必要的。但是限制过多过细,会对教学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新大纲减少了一些限制,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鼓励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加以引导,而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按照新大纲的精神,教材编写中已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如现行大纲中关于图线的要求限制过死,新大纲不加限制。教材编写中适当地加强了图线,而又不作过高要求,以求学生能够逐步熟悉和运用图线。

总之,新教材力求掌握好教学要求和程度,增加弹性。建议在试教中能够因材施教,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循序渐进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的过程。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提高能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拔苗助长”,不但长不起来,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欲速则不达。新大纲明确指出:“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中,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述方式的选择,都充分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

力和对物体受力的分析,是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要的、基本的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我们特别注意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物体的受力分析没有单独列节,而是分步地提高要求。在第一、第三、第四章都有受力分析的内容。在第一章只分析简单的受力问题,主要结合力的性质来分析。第三章则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的受力问题。第四章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总结物体的受力问题。

对弹力的分析,一般只限于绳的弹力和平面的支持力。对摩擦力特别是静摩擦力的分析,是教学的难点。讲述摩擦力时,对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一开始只限于物体相对于静止物体(相对地面)的情形,而对比较复杂的情况不作分析。至于摩擦力作为动力的问题,则准备放在高中三年级的专题中逐步解决。

力的合成和分解,不要求用公式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不要求用力的分解来解静力学的问题。静力学的问题放在第四章,用平衡条件解决。力的正交分解在第三章采取渗透的办法学习。大力和小力的问题需要深入理解,教材设有“大力和小力”专题,供程度较好的学生钻研。

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课本在开始讲述瞬时速度时,只给出最浅显的说法,即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继而以小字(选学)用极限的思想说明了怎样理解瞬时速度,供学习较好的学生课外钻研。对加速度概念,在第二章只要求学生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了澄清概念,在节后用花边框的形式将加速度与速度加以对比,以求学生确切地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到第二册讲到曲线运动和向心加速度时,对加速度的认识还要加以扩展。

第三章讲牛顿运动定律,只限于它的简单的应用。例如,关于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对全体学生来说不应作为重点,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多讲一些。有关连接体的问题,在高中一年级一般不涉及,待高中三年级在专题中讲述。对全体学生来说,应当强调在高中一年级要着重打好基础,而不应要求“一次到位”。“一次到位”实际上做不到,因为它违反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逐步加深,逐步提高,对程度较好或较差的学生都是必要的。

三、讲清思路,渗透方法

教材的叙述对于学生确切地、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很大影响,不仅如此,它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在物理教学中强调能力的培养,要求教材的叙述和对知识的讲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材的叙述注意讲清思路,力求简洁、顺畅。新大纲指出:“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要重在理解。”切实提高理解能力是培养思维能力中基础的一环。教材的叙述,特别是在引入概念、得出规律、分析例题等方面,注意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力求思路简洁、顺畅,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一个新概念,怎样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某种物理模型;使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首先要弄清物理情景,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知道推理的过程;等等。培养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思路清晰,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努力,希望教材的叙述能够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帮助。

教材注意渗透分析问题的方法。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法,不仅对物理学的研究,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较大影响。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的灵活、熟练程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领会和掌握一些科学方法。领会方法重在“潜移默化”和“渗透”,而不可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在教材编写中,我们注意了逐步“渗透”方法。如理想化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思想、等效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都在书中适当位置如“正文叙述”、“旁批”、“思考与讨论”、“小结”等以不同形式加以渗透或指点,建议教学中对此给予注意。

四、鼓励独立思考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从大处说,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谈不到创造。就学习过程而言,只有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在教材中应该有所体现,同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对知识既要讲清,又不能什么都讲清,要给学生留有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的余地。主干知识要讲好,派生性的知识不一定全由教师讲述。不分巨细,都“嚼碎”了“喂”给学生,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提出的似乎“出圈”的,但有利于拓宽思路的问题,简单地以“不考”为由而不去涉及,容易挫伤学生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避免。这次新编教材,我们初步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从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课本中设有“思考与讨论”栏目,其中提出的问题多是基本的问题,供学生钻研或讨论。弄清这些基本问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明确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们希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对他们提出恰当要求,鼓励学生自己独立钻研,并给以指导。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

能让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证明的,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如关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教材在正文中没有列出,要求学生自己推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要求学生这样做,预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些非主干知识,可以放在习题中解决,这样,不面面俱到,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独立钻研。如新大纲中没有列入“竖直上抛运动”这一知识点。但这一知识可以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独立习得。课本在“直线运动”一章的B类习题中安排一个有关的习题,可以让有余力的学生独立解决。

适时总结,可以使学过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化,而且总结本身也是一种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在一些重要之处,如物体受力分析、动力学问题的解法、静力学问题的解法等,都要求适时地进行总结。课本中有提示,鼓励学生自己总结。章后设有“本章小结”,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对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加以条理化,以便深入、概括地理解。

五、灵活渗透,扩展知识面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多次对中美学生的学习特点加以比较,指出中国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多,灵活渗透地学习少,应注意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这次课本编写中,我们注意到这一点,试着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扩展知识面,引导学生逐步习惯于灵活渗透地学习。

有些内容适合用渗透的方式学习,一开始不一定要求学生有深入的理解,经过一段熟悉、积累之后,逐步有所体会,再加以总结提高。对知识要么不讲,要么就讲深讲透,这是不符合认识规律的。其实对问题的理解、认识和运用都需要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本书对某些知识的讲法就采用了灵活渗透的讲法,对这些知识不专门设题,逐步渗透,逐步提高,逐步积累,适时总结,系统提高。如力的正交分解法,在解决力学问题时应用很广泛,用起来也很方便,但课本不单独设节讲述正交分解法,而在第三章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采取渗透的方法来学习,让学生在应用中逐步习得。又如熟悉“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对处理矢量的运算很重要。本书也没有单独设节,而是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告诉学生需要先取一个正方向,以确定矢量的正负,然后进行运算。经过几次熟悉之后,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再加以提高。为此,书中设有一个专题,讲述“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讲述,或者让程度较好的学生自己钻研。

对有些在高中阶段无法讲清或不能证明,但实际中又需要明确的问题,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不但适用于恒力,而且适用于变力,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等,则直接告诉学生,并说明它可以证明,但在高中阶段无法证明。学生知道这一点和不知道这一点是不同的。知道这一点,一方面,学生运用这些规律时心中有数,另一方面,也给他们留下进一步钻研的念头。

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学习,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知识面越宽,越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相互借鉴地学习。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相比,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知识面是比较窄的。在不增加课时、不造成过重负担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弥补学生知识面过窄的不足。

课本中设有“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阅读材料中,有很多属于扩展知识面的内容。灵活渗透的学习方式跟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学习,不必给出某些概念和术语的严格定义,让学生了解一个大意,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开扩了眼界,激发了兴趣,就达到了目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灵活渗透地吸取知识,并且跟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适当给予补充和指点,有条件的,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其它课外科普读物。

本书的绪言改变了过去用长篇文字叙述的写法,用八个彩页以插图的形式对物理学的概貌、物理学的重要性作了说明,以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志趣;同时,也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使学生知道一些知识,开扩学生的眼界。绪言中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不可能逐一向学生讲解,这是灵活渗透学习的一个实例。

六、加强实验

实验对学习物理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课本在编写中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加强实验。

为了加强演示实验,课本中编入的演示比新大纲中规定的有所增加,对演示实验的写法更加醒目,在课文中用【实验】标出,希望在教学中按照要求进行演示。为了鼓励学生多动手,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有的演示实验可以采取边讲边实验的做法,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现象,提高实验能力,希望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将有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随堂实验。

新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个数比现行大纲略有增多,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实验的比重已有所增加。课本中编入的学生实验比新大纲规定的又增加了“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选做)”两个。实验要求注意分出层次:前几个实验分条写明“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有的还给出填写数据的表格;以后的实验不再这样分条写明。这样做的目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在理解实验课文的基础上,自己独立地列出实验步骤等,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课本中设了“做一做”栏目,介绍简单易做的小实验。既可以鼓励学生多动手,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希望帮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小实验。有条件的,在不过多增加负担的前提下,还可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七、安排好练习和习题

安排好节后的练习和章后的习题,是编好教材的重要一环。这次教材在习题的编排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改进。

教材中的练习题更注意了题目的针对性。每设一题必须明确目的,或辨析概念、澄清认识,或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或训练方法、提高能力。基本题覆盖面大,突出重点,力求每道题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练习题的数量较现行教材略有增加,一般来说,节后的练习为3~6个,章后A类题为8~10个。

教材更加注意了练习题的编排层次,以利于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节后的练习题多为理解和巩固知识、辨析概念而设,一般较简单,多为基本题,综合题少,目的是让学生扎扎实实把基本知识学好。

章后的习题分A、B两组,题目是对全章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还有与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A组为必做题,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B组为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希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掌握。

题目的内容更注意了联系实际,注意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和现代科学技术,注意有现代气息。联系实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联系实际是我国物理教学的一个好的传统,新编教材努力继承和发扬了这个传统。

八、注意形式活泼

一本好的教材,应做到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完美的。本次课本编写中我们朝这方面做了努力,注意使形式新颖、活泼,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在版式上,采用16开本,并在每页的一侧留出一列空间,放置插图、旁批或留给学生利用。在视觉上和心理上给出了较为宽阔的空间。

在栏目的设置上,以有利教学为原则。为了突出重点,用不同的字体区分不同的内容;在演示实验、重要的公式和定律下,铺设彩色衬底,力求形式活泼、醒目又不“喧宾夺主”。

提纲式演讲篇10

1.教学大纲。

英国会计职业教育中每门课程没有固定或指定的教学书,而是以教学大纲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该教学大纲是由行业和课程专家根据行业发展和工作的要求编写的,英国雇主协会首先指定了各行业和各类工作的职业资格标准,课程专家则根据这些职业资格标准将企业需要的知识、能力组织成若干课程目标,编写教学大纲。因此,该教学大纲即符合工作要求,又符合教学规律,能够满足学生继续发展的需要。这个大纲,不仅是教师必备的教学工作指导文件,也是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自我评价学习结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设置。

在英国,会计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紧扣时展的脉搏,主要是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每学年进行的会计课程的总结、修改和替换。每当出现会计领域的新技术、新理论,老师也都会及时把它们加入到授课内容里而,避免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社会需要脱节。如:针对英国大力发展金融业的经济背景,再加上会计和金融紧密相连,许多大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中融入了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证券管理等方而的课程。

3.启示。

我国目前对会计职业通过专业技术职称等级分类的方式,配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从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来看,主要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从毕业生的角度,他们应该是具备了初级会计职业资格的会计从业人员。因此改革的切入点首先是教学大纲的制定者应由原来的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发展,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邀请企业界人士、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共同参与编制;其次,课程设置要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整个体系应由职业资格标准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构成,并制定课程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最后,还应建立长效机制,对课程中实训实践部分聘请企业专家、行业“能工巧匠”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专门模块化的案例式讲解。例如,BTEC中会计职业道德理论课,就是利用与企业联系的优势,请企业管理人员结合企业实践向学生解答难点疑惑,以实例教学、案例教育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二、实践教学方式

BTEC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中大部分是学生参与的实践性内容,大纲要求教师编写的课业要尽量具有真实性,最好是当地企业的实际问题,努力使学生完成的课业具有商业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讲授一般只占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课堂训练、资料查阅占三分之一,社会实践活动占三分之一。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的教学理念。启示:对于我国大多数会计专业实训,都是一个单位班级在虚拟实验室做同一个虚拟企业一个资金循环的经济业务,从练专业基本功的角度,期初成效明显,但随着课程难度的深入,学生不仅感觉枯燥无趣,且经常出现“搭顺风车”的现象,实训成效不大。BTEC实践教学方式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实践教学中创造商业价值,实现“双赢”的目标。首先,在设计教学大纲或是实训大纲时,学校要“走出去”,充分发挥“产学研”优势,积极深入企业,贴近企业,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制定实践计划。作为会计这样一个特殊的岗位,由于涉及商业核心秘密,很难进行对口岗位的实习,所以绝不能“单枪匹马”,而要融入企业的一个商业项目之中,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进行实训。例如,一个产品的推广,既要有战略规划、市场需求分析、营销策划,又要有成本核算、定价策略以及财务预算等。通过这样的实训方式,引导学生根据企业实际问题,实地走访调研,查阅相关资料,做出专业分析判断,最终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同时,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也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多样化的授课形式

在BTEC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授课形式丰富多样,强调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实践实习、社会调查、实地参观、扮演角色、演讲、口头报告、书面报告、自我评价、小组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等,并将知识的讲解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例如,教师预先设计了主题,由学生课后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分析准备,在课堂上对主题提出自己的观念和意见,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这种宽松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研究分析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创造性,研讨的同时,思想也在交融通,新思路、新观点不断涌现,学生不仅展示了自我,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启示:多样化的授课形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途径。由于在进行经济业务的核算过程中,有严格的会计准则加以规范和约束,因此教师总是感觉无法采取其他专业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其实不然,多样化的授课形式其实从本质上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银行汇票、银行本票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扮演角色的授课形式完成,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收款人开户银行、收款人、付款人、付款人开户银行,由学生自己模拟票据流转程序,这样其他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也能更为形象具体的了解到银行汇票或本票的使用方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