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平面设计基础十篇

时间:2023-10-09 17:11:36

初学平面设计基础

初学平面设计基础篇1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 初中英语教学 实践

一、分层教学法概述及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1.分层教学法的概念及主要原则。随着初中英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分层教学模式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由于教育活动的对象是每个鲜活的个体,其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及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不同之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的客观差异为出发点,在教学任务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期达到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这种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便是分层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分层教学模式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有等同分层、激励评价级尊重过程发展等原则,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设计系统、全面的教学任务,为学生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最为适宜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分层教学的原则要求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所反馈的学习信息进行及时的总结,从而确定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得每位学生对于学习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

2.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就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在班级授课模式的影响下,学校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大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学校的教学设计完全依据教学大纲上统一规定的学习进度来设计,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1)基础好的学生无法全面发展。在现阶段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制定学习计划时主要依据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理解能力,教师在基于班级整体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完成过程中,由于课时的限制,使得教学设计过多的注重基础差学生的提升与发展,而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其自身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已经达到较好的水平,其学习期望已高于基础知识的范围,在这种情况,教学设计依据大纲规定的范围而无法完全照顾到基础较好的学生,限制了其全面发展。

(2)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在初中英语教学设计中,教师注重大纲所规定知识点的讲解,将教学重点放在必学知识点上,而忽视了对于课堂知识点的拓展。可是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基础差的同学依旧无法跟上课堂教学的节奏,造成其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低下。长期发展下去,无论是对于基础好的同学,还是基础差的同学,都会出现学习兴趣低下,进而引发学生厌学现象的产生,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影响了初中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1.分层教学的主要方法。

(1)依据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分层。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方法的差异,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在学生英语水平出现差异的情况下,教师若采用过于统一的教学方法,会抑制高水平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基础较差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通过小组学习的方法促进相同兴趣的学生共同进步。根据学生的具体弱项进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发展与进步。

(2)教学过程中的多元化思维方式。在多元化的视角下,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专长及优势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初中英语教学的分层理论注重因材施教,即在学习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考虑不同学生学习兴趣的偏差,采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注重英语高端人才的培养。分层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分层评价,对于学生的考核要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1)教育对象的分层确定。在初中英语教学设计中,教育对象的分层确定,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准确分析班级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重难点及学生智力水平,通过对于学生接受能力的把握将学生划分为优秀组、发展组、基础组,依据学生状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弥补不足,发挥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W目标的分层设计。在英语教学的目标设计上,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分层对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要提高期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分层教学设计要求英语教学目标的分层化设计。

(3)教学进度的分组别设计。分层教学的有效开展,要求初中英语教师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要求,了解学生基本动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采用分组教学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兼顾三组、三层次学生的共同进步,对于大纲要求的基础知识学生要全部掌握通过不同英语学习的开展,及时调整授课进度,使三组学生同步发展。

(4)考核体系的分层设计。英语教学质量的水平,主要通过英语教学的成绩考核来体现,在考核过程中,通过具体的试题,学生可准确的找出自己的弱点与不足。而教师根据学生整体考核水平的情况,可以把我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及每个个体的发展现状,分层的考核可以有效的激励学生,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成绩及整体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鉴于教育活动的主要对象是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其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及学习方法存在差异,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应采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使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及考核体系分层化确定,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明确英语学习目标及优化学习方法。使英语教学目标得以全面实现。

初学平面设计基础篇2

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美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学好本册教材打好了一定的基础。但初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不够,参与获得的主动性较差。对美术知识的系统不够明确,知识结构层次不是很健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拟定十六课时的课程。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继承美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的近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突出时代感和地方特色。在结构上,以美术形式语言集中划分单元,淡化不同课业之间的区别,在传授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习得两方面的需求。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

重点内容涉及到绘画创作和设计的内容,绘画包括版画和抽象艺术的创作等绘画创作知识。设计主要是以设计的分类和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平面设计和立体构成等方面的设计知识。

工作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美术术作品,认识、评书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品相同于不同的呈现方式。通过欣赏、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家对艺术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语言、表现方式方面的不同特点,认识、评书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家在类似内容的表现方面呈现的不同文化特色和艺术语言。

2、了解物质材料在平面、半立体和立体造型艺术创作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各种常用材料的质感、特性和在参与艺术造型种不同的效果,体验用自己双手所创作的美与生命。羊城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留心身边各种美的因素并利用其进行美的创作的习惯和意识。

3、了解环境设计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社区环境美化的基本原则、设计规划、包括的内容以及美化的方法。初步学会以易得的材料设计制作沙盘模型学会调查

研究、搜索获取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感受自主探究学习对自己成长的意义,体验成长的快乐。认识社区环境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环境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培养热爱家乡,投身家乡发展的态度和情感。

4、了解本地美术文化的种类、特点及与当地社会发展的联系,初步掌握当地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种的艺术特征、表现手法等,并尝试进行继承和发展的创意设计。通过收集、调查等方式对当地美术文化进行考察,体验美术学习的考察方法和手段,提高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当地美术文化的分析与认识,及进一步开发利用,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意识。通过对当地美术文化的考察和继承发展的设计活动,增进对自己的家乡的认识和热爱,形成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尊重、共同工作的合作意识。

5、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现代工业设计作品,认识现代工业设计的范围和特点,体会现代工业设计的实用性和美感。

主要工作及措施

1、根据对初三学生的情况分析再加上初三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2、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要学会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在教学中,我以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公民必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为基础,注意贴近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力图做到富有情趣和启发性。

4、学生了解了有关美术的基本情况后,紧紧把握住教材重点、难点,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教学管理,全面开展教学活动。

初三美术教师工作计划2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美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学好本册教材打好了一定的基础。但初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不够,参与获得的主动性较差。对美术知识的系统不够明确,知识结构层次不是很健全。

二、教学内容分析:

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继承美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突出时代感和地方特色。在结构上,以美术形式语言集中划分单元,淡化不同课业之间的区别,在传授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习得两方面的需求。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

重点内容涉及到绘画创作和设计的内容,绘画包括版画和抽象艺术的创作等绘画创作知识。设计主要是以设计的分类和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平面设计和立体构成等方面的设计知识。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欣赏、评述能初步了解外国美术发展的历史面貌及其回环成就,初步认识了解外国美术的艺术性和艺术魅力,初步了解他们的社会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2、通过欣赏讨论与读书相关的社会活动及其创造的美术作品,感受其文化内涵,使个人素质得到提升及长远发展。

3、通过赏析生活中各种富有文化品位的用品和环境,体会认识生活格调。确立对高雅生活品位的向往和高雅的生活情调,学会自己美化生活和充实调节精神世界。

4、让学生们了解相关的造型艺术知识,认识造型艺术的不同表现语言、不同表现形式。

5、通过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认识中国民间美术独特的美感和表现特点,感受民间美术作品和谐的艺术与实用价值,体会各民族劳动人民在美的创造上的智慧。

五、教法及措施

1、根据对初三学生的情况分析再加上初三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2、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要学会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学生了解了有关美术的基本情况后,紧紧把握住教材重点、难点,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教学管理,全面开展教学活动。

六、教学进度

初学平面设计基础篇3

摘要: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思考、总结教学经验,以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案来引导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本文关键思考的就是“两表达,两思维”,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手绘和口头表达的训练,以及重点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方案设计思维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及专业素质,为后续的设计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用多维化的手段进行设计创作。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初步教学;空间思维;思考

0前言

随着建筑学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及普及,建筑教育方法是参与教育的建筑学教师们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除了引进国外前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外,在国内建筑教育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建筑教育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由于各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培养定位不一,国内不同高校建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有所差异,就《建筑初步》课程来说,因对该课程的定位和思考不同,有些学校注重对学生建筑空间塑造能力的培养;有些学校注重学生手头功夫和表现技法的训练;有些学校对学生设计方法和建筑造型能力的培养等等。

本文就《建筑初步》教学过程和对相关院校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总结和分析,思索建筑初步教学中的关键点所在,力求将其运用在建筑初步的教学工作中,以培养学生运用空间思维方式,启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指引学生把握正确的建筑学学习方法,激发并提高入门学生对建筑学的兴趣,引领一条正确的建筑学学习之路。

1建筑初步课程的重要性及教学目的

《建筑初步》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建筑设计课程的准备起步阶段,其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筑初步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初步的建筑概念和理论以及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提供循序渐进的设计思维体系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通过一系列的建筑基本技能训练和对建筑相关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建立建筑学相关知识的框架体系,培养学生绘制工程图与方案表现图的基本技能,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2建筑初步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建筑初步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将学生引领在“感觉-感知-吸收-运用-发展-创造”[1]这条学习主线上。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握住以下几个原则[2]:(1)主动学习的原则;(2)共性与个性互补的原则;(3)整体的原则;(4)合作竞争的原则;(5)互动的原则。

3建筑初步教学中的思考

建筑初步作为建筑学专业学生的首个专业基础课程,其对学生设计思维、设计手法等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也是培养建筑学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故在初步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住教学手段及方法,准确、清晰的讲解教学内容和指导设计。建筑初步的教学应该秉承思维开拓、创新、手脑合一、交流互动的思想,不能盲目的进行灌输式的理论讲解,也不能盲目的进行一些不必要的练习,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惧怕课程的魔鬼式的训练。

通过对《建筑初步》的教学和思考,以下几点的思考和分析值得我们教师、学生来共同关注。

3.1手绘表达训练的思考

手绘表达对于建筑学初学者,应是一项较重要的基础练习,能为设计工作前期的方案构思提供条件,同时也是设计者交流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然而,手绘训练工作不是马上就能有所收获,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和持之以恒的耐心去面对该项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训练:一是徒手线条及建筑速写训练;二是尺规线条及建筑抄绘训练。两种训练所要求达到的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准确快速地记录或表达自己的构思、设计意图;再者就是让学生了解相关规范及制图要求,并养成良好的制图习惯。

3.2口头表达训练的思考

作为设计师,手头表现力不可或缺,口头表述能力同样不可少。缺乏口头表述的方案设计是一个不完美、没有经过修饰的设计。因为在与设计方的交流、对话时要能表达自己的看法、见解、设计思路等,说服对方并让设计方能够接受你的设计构思。在设计行业里,不仅要求设计师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及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堂、课外自学过程中和周边的同学多多交流,能够先表达自己所想。其次,在每次设计练习时,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设计、制作、练习等要有所阐述。再次教师在讲述理论课程过程中要不断思考如何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带动交流学习的气氛。故以循序渐进的手法带动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口头表达训练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开口说话,学习如何围绕要表达的思想展开说话的内容。

3.3空间思维训练的思考

空间思维训练主要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发,为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指引,为今后的相关设计做好铺垫。如果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设计就无法体会,缺乏空间想象设计出来的作品就只有平淡和乏味,更别提设计出优秀的设计。

在教学中,空间思维的训练首先就是空间的感知,其次空间的认知,再次就是空间的创造,三者层层递进,不断升华。在教学中对于空间的感知和认知,主要以理论讲授及学生的实地参观考察来进行,以学和看为主来进行学习;空间的创造在教学中以感知和认知的空间为前提,要求学生构思在固定空间内如何创造出自己所喜欢和有趣味性的空间来。空间创造同时也从三个方面来强调衔接关系:第一,从平面空间的塑造开始,要求对正方体进行平面空间划分,以虚实关系来表现空间关系;第二,经过平面空间的划分后,要求学生将平面中所划分的虚实空间,以三维的形式在图纸上绘制表达出来;第三,结合绘制的平面空间、三维立体空间,用自备材料将其制作成手工模型。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一个空间从平面――三维――实体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体会不同形式空间给人的心里感觉,对空间有较好的认识。

3.4方案设计思维训练的思考

建筑学学生方案设计能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思维活跃度、空间设计的理解、设计手法的掌握、基本表达及表现能力。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建筑初步的教学之中,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必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在教学过程中,方案能力的培养主要从几个方面来开展:第一,基础知识及设计实例的讲解和讨论,通过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对建筑、建筑空间、建筑设计等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思考。再通过建筑实例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用所学基础知识去思考建筑、环境、人之间的关系。第二,经典建筑设计及空间设计的思考与临摹,需要学生能准确分析设计的优劣,取其精华。第三,小型建筑模型的制作,以此体验设计的体量、空间等,对设计平面、立面等作出反馈及调整。

4小结

建筑初步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初步的建筑概念和理论以及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提供循序渐进的设计思维体系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在建筑学专业中作为基础教学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只有排开灌输式的教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训练,强调学生的两表达,即“手头表达和口头表达”;注重学生的两思维,即“空间思维和设计思维”,并以此作为建筑初步的教学主线,才能以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并得以进行多方位的综合训练,才能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丽.《建筑初步》课程教改刍议[J].南方建筑,2005(4).

[2] 陈纲,黄海静.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2001(5).

初学平面设计基础篇4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措施

国民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融入,对人们的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才能在这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得以生存,而现阶段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自身的性质,也使得初中教学开始重视加强对初中生信息技术的教学,探讨该学科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无论是从学生终身学习的角度还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现状是,学生关于计算机的操作基础普遍薄弱,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仍然还是教师传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等问题,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改进迫在眉睫,是全面提高初中生的基础素质的重要教学。

1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初中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初中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每学期的课时和学制方面进行的缩减和限制,忽视了信息技术教学。

1.2 初中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效果

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仍停留在教师单板讲课,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满堂灌,照本宣科,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1.3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基础设施薄弱

大多数初中学校计算机设备落后、老化,加上投入更新不足,使得必要的教学设施薄弱,从而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无法提高。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普遍较差,现行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偏难,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1.4 初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影响课堂教学

初中学生大多数刚刚接触计算机,对信息技术的操作基础普遍较差,初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造成课堂上,对教师传输的知识理解程度不一,造成信息技术水平好点的能接受,信息技术水平差点更差,对于操作训练,很多学生出现害羞、胆怯、自卑的心理,更是不愿意参与小组讨论,没有团队合作意识。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本身兴趣不高也是影响信息技术教学进步的主观因素之一。

2 解决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提高对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重视

初中学校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重视,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在初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初中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出一技之长的人才,还要用信息技术教学充实学生的自身素养,培养出复合型人才,为日后学生步入社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初中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结构中,使信息技术基础课真正体现其学科的价值,同时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信息技术教学的结果,还有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2.2 因材施教,采用创新性教学方法

初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认识到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有较大差异,要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分层次教学,要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带着问题去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如设置教学问题,①计算机有哪些本领?②计算机的特点有哪些?③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一点点引导学生,加深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激发学习兴趣。

2.3 加大对初中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

学校要把原有的陈旧设备取缔,根据自己具体情况,加大投入,添加一些必要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有效加强初中生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还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进行操作,如给网页添加图片、动画、音乐、水平线等内容,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式练习,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操作过程中真正掌握到信息技术的知识内涵,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 增强初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

从学生的角度,在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多注意初中学生心理发展,平时加强与学生沟通并经常进行情感交流,试图让他们从中考失利中摆脱阴影,减少他们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让学生们正确认识并排除来自外界的各种消极影响,学会自我调整心态,当初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计算机操作不顺利的时候,教师应该多加鼓励,多给予肯定的态度,让学生消除学习信息技术的紧张感,积极练习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使他们在成功的愉快中增强学习自信心。

结语:学习信息技术不仅是个人素质的提高问题,更是让学生在未来步入社会的垫脚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网络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也显得越来越突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就是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必须在办学思想、管理模式和办学机制等各方面不断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初中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可.计算机教学设备不足情况下的初中信息教育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1期.

初学平面设计基础篇5

关键词 初中美术;多媒体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140-02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不断深化,我国教育教学取得进一步发展。美术是初中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审美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加直观地将抽象的美术内容呈现为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将初中美术教学与多媒体结合十分必要。因此,加强对多元视角下初中美术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2 多媒体教学概念及重要作用

多媒体教学概念 多媒体教学主要是指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教学任务及对象,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实现基础知识传授及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1]。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不仅能够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具体表现。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美术中应用的重要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初中美术教学改革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具有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技术在美术课程导入环节的应用,创建相关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另外,初中学生身心尚处于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在多媒体教学的吸引下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与教师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喜爱情感,从而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学会感受美。相比较而言,美术不同于其他课程,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然而,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仅能够通过教师口语描述,使得学生接受到的信息比较抽象,具有一定局限性,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而利用多媒体能够为学生播放生动的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呈现更加直观、具体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画面感,从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3)提高学生创造力。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课程,特别是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形象的美术知识体系,并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思维方法基础之上,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够学会全面、系统地看问题,而这些都是传统单一、填鸭式教学模式难以实现的[2]。除此之外,多媒体技术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因此,加强多媒体技术与美术教学的结合势在必行。

3 多元视角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的有效对策

结合美术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素描与色彩知识 初中美术教学中,素描与色彩教学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及对色彩掌控能力的基础,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限制,使得素描和色彩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教师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知识[3]。如将物体的透视变化情况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增强学生画面感。另外,在色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形成呈现,促使学生能够在观察的同时进行积极思考,发现并找到色彩变化规律,以此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色彩运用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独特的视角。

突出学生主置,提高学生鉴赏水平 鉴赏课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且每一幅美术作品都融入了作者的心血,也具有创作背景,单纯依靠教师口述表达难以更好地将这些内容体现出来。因此,教师要明确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主置,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作品,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如在鉴赏著名画作《蒙娜丽莎》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图片进行放大处理,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画中各个细节,如勾起的嘴角、身后背景等,在画面全局及细节相互交替下,能够缩小美术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在感受优秀美术作品的同时,能够慢慢喜欢美术课程[4]。另外,在多媒体技术辅助下,教师还可以收集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并讲述作品背后及作者的故事,拓展学生知识面,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作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鉴赏水平。

加强与传统方式的融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平面设计是学生美术知识及能力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初中美术平面设计并不难,一般更加侧重学生认识前沿及时尚的设计。基于此,初中美术教学关于平面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倾向于最时尚、最具影响力的著名设计师作品,而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重要的衡量标准主要体现在视觉冲击上。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设计师作品以立体形式呈现出来,以此来凸显作品的震撼效果。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收集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素材,并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如针对包装、广告等方面的设计,教师要让学生欣赏二维平面设计,而后展现三维立体作品,在学生心理上形成差异。还可以配合一些音乐,让学生置身于情境当中,增加学生平面设计素材,并在设计中充分发挥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设计水平[5]。

积极进行教学示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传统美术手工制作教学中,教师需要亲手为学生进行示范,受到空间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基于此,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其中,能够有效突破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亲手录制教学视频或者从网络下载,在课堂上直接播放,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如在进行“面具制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学生熟悉和喜欢的面具,并将这些面具制作过程进行录制,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供大家参观、讨论,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并正式引入课堂教学,播放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制作,最后将制作成果与同学共同分享。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手工制作的印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方式,在创建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多媒体技术本质及其重要作用,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融入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更加形象、具体化内容,增强学生画面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创造力,建立高效课堂,从而促进我国初中美术教学发展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兴明,冯鸿.电脑多媒体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优势[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3):259-261.

[2]郑子海.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5):12-14.

[3]张兴明,冯鸿.电脑多媒体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优势[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8):158-159.

初学平面设计基础篇6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 计算机教学 问题 对策

当前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普及,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与各行各业,对于人们生活形成了重大的影响。人们对计算机观念也已经得到转变,比较清醒的认识到,如果不能掌握计算机技术,必将会被社会淘汰,在社会上立足更是无从谈起。因此,通过在初中阶段开设计算机课程,使学生能够夯实计算机基础,达到适应社会发展的目的。

一、当前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它具有实践操作性强、知识更新快、教学信息量大等诸多特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学生自身的水平与掌握知识的程度存在着差异,在教学思路上也有一定区别,教学方法有别,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总体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明。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在现代社会中,众多的家庭都已应用了计算机,这就促使学生在家庭之中可以更多、更早地通过计算机接触大量新鲜事物。所以,在初中教学中所开设的计算基础课程使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绝大多数学生在没有上计算机课之前,对其抱着比较高的期望值,然而,真正在初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们往往会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比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期望值没有得到实现。初中计算机教学秉持着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以考试作为出发点进行教学,单纯的让学生进行枯燥乏味的操作与记忆,导致计算机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死气沉沉的现象。并且有些教师在上计算机课时易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不自觉的按照渐进式、系统性的方式进行授课,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即使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但是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

(二)教师自身知识陈旧与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之间的矛盾

计算机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进而对计算机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从现阶段的初中计算机课程现状来看,有些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水平跟不上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与此同时,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引起课程内容的不断革新。随着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逐步得到提高与完善,这种状况无疑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压力。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需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更新自身的计算机知识,以满足现阶段初中计算机教学的需要。

二、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对策

(一)少讲精讲 注重实践

计算机课程与其它学科存在一定区别,是一门更加注重实践与操作的课程,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往往在课堂上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听的越模糊,讲的再多,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会逐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是问题得到解决,这一过程会使学生更加稳固的掌握计算机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离不开计算机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应当融入到学生的实践当中,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对于有些难度大,且是教学重点的内容,教师应当进行精讲,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讲解。初中计算机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当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设置问题 创设情境

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教学环节中设置相关问题,这种对问题设置的形式,可以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果,达到教学的目的。而在进行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需要把握两点内容,首先要始终把握设置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是要切实把握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自身的知识接受能力与学生个性特点为前提,认真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个人爱好以及认知能力等方面,以使得学生个人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三)引入实例 直观呈现

初中生在思维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健全的因素,一些计算机抽象理论知识对于他们而言,其难度是比较大的,学生理解起来相当困难。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在初中计算机课堂上应当善于引入实例,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将深奥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此外教师在引用实例的时候,同样要让学生动手实践,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程度。采取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计算机教学,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学形成推动作用。

(四)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在初中计算机教学期间,采取分层教学需要注重考察学生的个人基础。学生在计算机基础上呈现出水平不等,甚至两极分化现象。这主要同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相关,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很早即接触了电脑,对于计算机已有所了解;部分贫困学生在电脑接触方面较少,基础操作也便较困难一些,因此教师通过分层教学专注不同水平的学生授课,针对性的解决学习操作水平能力不均的情况,具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计算机教学要紧跟时展的脚步,教师自身的计算机知识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进行不断更新。在当前的初中计算机教学中,需要计算机教师间的有效探讨、不断完善努力,本着为社会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的基准,最优实现初中计算机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初学平面设计基础篇7

关键词:课程改革;中学数学;网络资源;校园网;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9-2279-03

The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f Net Resources for Math of Junior School under the Framework of New Curriculum

JIN Xiao-qi

(The No.45 Middle School of Hefei, Hefei 230000, China)

Abstract: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features and standards of net resources for math of junior schoo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t resources for math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new change of math under the framework of new curriculum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tatus quo of the math net resources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reform; middle school math; net resources; campus net; assisted instruction

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倡大力推进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推行课程改革是要改变我国长期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的不合理教育现状,是要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角度提出改革。在此背景下,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一步契合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其自身在广度和深度上均不断得到拓展。两者结合的结果是对网络教育资源的需求度不断上升。以网络教育资源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其教育理念与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通过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而进行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处理现代社会信息以及通过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1 初中数学网络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学科网络资源建设有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发展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正如前文所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而以网络资源建设为基础的辅助教学正好满足了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1.2 学科教学自身的需要

事实上,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课堂教学达到这些标准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所以,建设中学数学网站,将数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通过网络,将高科技的计算机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1.3 教师数学教学的需要

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轻松方便地获得教学所需的最新的素材以及各种与教学有关的辅助材料,使教学更加轻松方便,教师不必为教学找不到素材与资源而苦恼。同时,在数学资源专业网站上,可以很方便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并与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探讨交流。

1.4 现实网校的发展为学科网络资源建设提供了可能。

我国中学网校的发展非常迅速,全国已有 300多所中学网校,网校的发展与建设为学科网络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基础。同时,网络资源建设也丰富了网校的建设与发展,两者共同为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

2 初中数学网络资源建设的现状

国际上,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网上教育已发展的相当成熟。整个网络教育体系已充分建立起来,呈网状结构。无论教学者需要什么知识与技能,都可以通过网络找到所需要的资料或在线学习。英国政府很早便充分认识到信息资源在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地位,格外关注网络资源的建设及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共享,于1998年建成了全国性的教育门户网站――全国学习网络(NGFL);2000年8月,专门为教师准备的门户网站――教师网开通;2001年,全国课程网站又增加了新的搜索系统。英国的目标是国家课程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网络资源。美国的教学网络资源建设体现出诸多特征,如丰富的网络资源;多重导航的搜索机制;多网校的联合机制等。瑞典的校园网上的信息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全国图书馆、网上字典、多媒体中心、信息数据库、电脑课程等。

在国内,2000年,国家教育部启动的“校校通”工程促进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改革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目前,在中学网络资源建设领域涌现了诸多知名网站,如北京远程教育网()、北京四中网校()、齐鲁网校()、景山教育网()等近200余所中学网校。这些网站在功能上主要提供网络资源的检索和查询;基于网络的通讯与研讨交流活动;网络中多媒体信息的组织编写和利用;网络课件、教学素材等。

3 初中数学网络资源建设的特征

3.1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目标

初中数学网络资源建设的目标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初中数学网络资源建设指明了方向,而数学网络资源建设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并最终达成。初中数学网络资源建设能促使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面的变革,最终推动教育的改革。

3.2 以多元技术为教育手段

网络资源建设应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达到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为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应发挥网络、书本、光盘各自的优势,合理利用,合理开发。

3.3 以自主学习为中心

网络资源建设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提高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自主学习,创造一种自我探究式学习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意识以及动手、分析、判断、推理等能力。

3.4 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

网络资源建设的内容应建立在对学生认知特征以及心理特征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应根据他们的认知特性去整合教育资源。案例是有效的切入点。通过案例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3.5 以合作学习为导向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网络资源建设中,如果能够让学生们学会在网上运用电子手段进行研讨和协同设计,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3.6 以电子作品为业绩

网络资源建设应该让学生学会利用电子手段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提高他们利用信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数学网络资源建设的原则与标准

1)注重网络资源建设的系统化:初中数学网络资源建设必须遵循系统化的原则与标准,整个基础教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网络资源建设系统须融入基础教育的整个系统。同时学科网络资源建设是按照学科知识结构系统来构建的,因此,在数学网络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提炼出来,形成一个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

2)注重实用性:网站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应充分考虑教育教学的实用性。使学生、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能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信息。因此,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应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要求有的放矢。从功能上应能充分做到辅助传统教学的目的。

3)注重规范化标准:初中数学网络资源的建设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学科、年级、资源种类、文本格式等进行定义时要根据统一的规范标准,符合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

4)注重开放性:数学网络资源建设应注重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扩大信息资源的渠道,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同时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差异性,地区间的教育资源有很强的互补性。所以,通过网络,建设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是非常具有建设性的。通过网络资源的开放,可以促进我国教学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使各地区能共享网络教学资源。

5 数学网络资源建设路径

初中数学网络资源建设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同校内外各方的交流与合作,多方面地增加资源来源,并做好网络资源的整合、管理、优化,以此搭建一个供学生、教师等学习和查询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初中数学网络资源平台须做好系统规划、信息采集、数据管理、网页设计等环节。系统规划能让网络资源建设平台更加的优化,方便用户。由于网络资源本身的复杂性,整合资源、合理设计与配置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就让我们的广大用户淹没在一个信息海洋里不得其所。数学网络资源平台建设可从用户需求或根据学科自身特点的角度入手进行分类。网络平台的栏目设计,频道设计,功能设计都应考虑到用户的需求。信息采集是网络资源平台建设的基础,也是一个最重要、最艰巨的环节。信息采集的途径一般通过自制、购买、下载、互换、剪辑等方法。 数据管理是网络资源建设平台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环节,数据管理的任务有数学资源的入库、资源的审核、资源的维护及统计分析等。做好网页设计也是数学网络资源平台建设的重要一环。中学数学网络平台的网页设计须根据学生心理,学科特点等进行设计,要具有吸引力,主要采用“T”型或“口”型,网页的色彩搭配要协调、统一、美观、大方,突出主要的教学内容。

6 结束语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人们正越来越依赖信息资源。而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路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必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网络资源建设对课程改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巧等都起着深远的变革意义。

参考文献:

[1] 约翰.D.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陈明华.新课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 马维民,孟令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数学[M].上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统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王以宁,赵蔚.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曾亦琦.基于网络的教学信息资源库及其教学应用[J].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7] 祝智庭.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国际考察.中国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

[8] 缪凯,赵蔚,王以宁.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初学平面设计基础篇8

关键词:初高中;信息技术;衔接教育;实践模式

1.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威廉・H・克伯屈从J・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出发,并在其“问题教学法”基础上,根据内部动机(inner motivation)和附随学习(concomitant learning)理论所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学中呆板的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学生被动学习以及孤立的分科教学体制等缺陷,主张打破学科界限、摒弃传统的教科书,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设计教学法主要分为四个步骤:第一,学生根据其兴趣和需要,从实际生活环境中提出学习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第二,制订达到目的的工作计划;第三,在自然状态下,运用具体材料,通过实际活动去完成这项工作;第四,检查其结果。

设计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将个人兴趣、需求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同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可以得到承认,并且有发展的空间,这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衔接教育的要求是完全吻合的。

2.“1234”实践模式

“1234”实践模式是在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初高中信息技术衔接教育“1322”策略[2]实施衔接教育的1个平台、2个资源、3个内容、4个措施。MOODLE平台是整个研究的技术支撑,资源和内容是在平台基础上开发和实施的,措施是平台、资源和内容的具体应用。

2.1 基于MOODLE打造的衔接教育平台

目前,项目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主要通过MOODLE平台进行。为了解决衔接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问题,信息技术教研组专门针对初高中信息技术衔接教育开发了基于MOODLE平台的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衔接教材、案例、操作演示等学习资源,根据学生水平定制学习菜单,供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在衔接教材中把MOODLE平台的使用作为重要内容。

2.2 基于主题活动的衔接教育资源

2.2.1 衔接教材

为了解决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之间的“不适应”,项目学校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在高2014级进行衔接教育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梦,我的梦”为活动主题,精选进入高中学习必需的初中内容编写衔接教材,并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2.2.2 配套资源

衔接教材完成后,根据“颠倒课堂”的思想,对教材中要求的基本操作制作微视频,建立衔接教育学习网站。并在多次实施“同课异构”课例研究的基础上,拍摄了3堂录像课作为指导信息技术教师衔接教育的样本。

2.3 基于连续培养的衔接教育内容

初高中衔接教育内容的设置主要考虑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高中阶段的特殊性,对信息技术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补足”衔接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问题的能力;对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提高”学习,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对有兴趣和潜力的学生进行特长培养,实现各学段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连续培养。

2.3.1方法指导

开学第一课首先进行学生信息技术起点水平和学习习惯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高中学习方法指导,着重培养在MOODLE平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意识进行多元与自主的学习评价。

2.3.2 课堂衔接

根据各个班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衔接教材中的内容(1―3个课时)进行学习,从整体上进行衔接,解决课程的“多起点”问题;在进行新的内容模块之前同样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学生水平进行任务的设置,并适当进行衔接。同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其他学科进行衔接,如把数学学科的“算法”一章纳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

2.3.3 活动衔接

对基础较好和兴趣浓厚的学生,主要利用每周星期四下午课外活动进行特长培养和专业引领。

2.4 基于学生发展的衔接教育措施

2.4.1 需求导向

衔接教育要避免“为衔接而衔接”,内容和方式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做到有的放矢。

2.4.2 活动驱动

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对学习、生活的实际意义,把知识、技能、方法融入到活动中,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并且,把学生成果的展示和评价作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4.3 自主选择

由于高一年级新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非常大,“多起点”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大而全”的衔接教育是行不通的。为了有效开展衔接教育,项目学校利用MOODLE平台提供学习菜单,由学生自主选择,实现衔接内容的“私人订制”。

2.4.4 小组带动

根据设计教学法的思想,一项设计通常由几个人或许多人共同完成,组内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资源,在进行学生分组时,有意识把基础较好的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分散到各个组,通过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实现学生的主动衔接。

3 实践效果

从实施衔接教育前后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来看,参加衔接教育的学生基本达到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的起点水平,在学习方法上实现了初中向高中的顺利过渡,有效解决了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衔接问题。

从学生的自我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可以看出衔接教育课程的“1234”实践模式是切实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美)威廉・H・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 曾维义. 初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衔接教育策略研究. 信息教研周刊. 2014,3.

[3] 顾明远. 重视初高中教育的衔接. 基础教育参考. 2009,5.

初学平面设计基础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减负增效;素质教育;创新

作业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某些优良品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很多学校开始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不断加强作业管理,重视作业内涵发展和评价方式改革,实现了从片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向全面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转变,达到了减负增效、促进师生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数学是基础教育领域重要的基础课程,数学学习侧重于思维发展与技能形成,数学学习发展主要通过练习来实现,其作业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科学严谨、循序渐进的探索。笔者认为,初中数学作业改革应当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教学效率为核心,立足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切实以学生为本,在实践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依据学情,以生为本

作业设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和现有的作业状态,把握学生对作业类型的认可程度、感兴趣程度,以及完成的可行性程度,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使作业库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作业问题,推动作业改革的实施。

2.依据目标,难易适中

作业题目的设计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精选作业内容,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层次,符合教学进度;作业设计要易于评价,操作性强;作业题量要适度,难易程度上要有坡度。

3.注重分层,题型多元

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如何与教学更一致,更具有针对性和解释性?也就是说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品质?要解决此类问题,关键在于构建数学作业设计的框架,从内容、能力、情境三个维度建立设计框架,并进行编码和赋值,使作业的分级成为可能,因而,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做到让不同的学生能够有所选择,做到因材布置,如设置选做题、必做题、基础题、拓展题等题型,来体现作业设置的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笔者认为,以新课标为基准,以时间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设计层次鲜明、形式多样的作业,可以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巩固知识,开拓思维的目的。通过借鉴前人的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和初中数学教与学的特点,我们在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中可重点体现如下理念:

1.作业设计要源于生活,展现作业的趣味性

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容是否新鲜、有趣,因此本次的作业设计更加贴近生活,形式新颖。不管是课前作业还是课中作业都以生活和数学史为背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

2.作业设计要百花齐放,呈现多样性

传统的作业布置多以笔答题为主,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厌恶作业。因此,我们现在做作业设计,要有想象型作业,比如,让学生体会折纸与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对比;要有试验型作业,比如,自己动手折纸,感受“幂”的威力;而且有阅读型作业,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关的数学史以及趣味数学故事,让学生从阅读中感悟科学家创造知识的人格魅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3.合作型作业

笔者认为,初中数学作业的问题解决先以教师进行批改,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互评,解决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通过讨论研究把每一个知识搞清楚弄明白。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依照如下设计思路循序推进:

1.立足“双基”,重视设计基础性作业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简单的基础性的作业用不同的方式反复进行强化,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学生失去“双基”其他便无从谈起。同时,简单作业又能兼顾后进生,让更多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立足“差异”,重视设计多层次作业

教师要面向全体,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经验和数学思维能力,作业设计要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因此,作业要分层,由易到难设计不同的梯度和数量。根据学生各自的实际情况作不同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就会避免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消”的局面,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3.立足“生活”,重视设计应用性作业

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设计应用性作业能让数学与实际生活问题和实物模型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思考,提出,猜想并积极主动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和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摆脱枯燥无味机械的被动学习,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立足“动手”,重视设计操作性作业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法,实际设计一些可操作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背景中,通过自己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在乐中学,乐中悟,积累了数学经验,提高了学习兴趣。

5.立足“形式”,重视设计多样化作业

实验表明,当新颖奇特的事物出现时,能刺激人脑的兴奋,从而诱导学生思考。因此,可以根据具体数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化作业。如我们在作业设计中采用想象型作业、试验型作业、阅读型作业等多种形式,得到了多数同学的好评,对教学产生了显著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岩.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探索[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

初学平面设计基础篇10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新课标 校本作业 设计方法

在这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学的发展和应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数学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渗透越来越深入。新课标对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针对中学数学课程与作业设计有了新的要求。不仅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时能否将内容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还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采用科学的方式培养学生。下面谈谈校本作业设计的方式方法。

一、分层设计

在传统的初中作业中,一般是计算题和应用题占大部分。不论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所有学生都在做同一类作业。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分层设计作业。基础差的学生,布置简单一点的作业,在学生掌握后再循序渐进;基础好的学生,布置能够提高该学生能力的作业。例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布置类似如下的题: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y(cm)是所挂物体的质量x(kg)的一次函数,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1kg时,弹簧长10cm;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3kg时,弹簧长12cm,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求出所挂物体的质量为6kg时弹簧的长度。

解为:设y=kx+b

将x=1,y=10?摇?摇x=3,y=12分别代入

得到:k+b=10?摇?摇3k+b=12(方程组)

解得:k=1,b=9

因此y=x+9

当x=6时

y=6+9=15

最后得出的答案是当所挂物体质量为6kg时弹簧长度为15厘米。

这类题既不会过于简单,又不会让基础差的学生分析起来过于困难。在提高他们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会让他们产生对函数的兴趣,不至于因为理解不了题意做不出题而灰心,从而失去对数学的希望。为基础差的学生设计题时还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学生本身因为基础不好,可能已经有了自我否定的心理,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批评都有可能让其产生“数学作业好难,不想写”的消极心理。

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的学生来说,就可以设计稍微难一点的题。例如:如图,矩形ABCD的两边长AB=18cm,AD=4cm,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假设P以每秒2cm的速度在边AB上并沿着AB方向做匀速运动,而Q则以每秒1cm的速度在BC边上并沿着BC方向做匀速运动,假设运动时间为x秒,PBQ的面积为y(cm).

(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将x的取值范围写出来;

(2)求PBQ的面积的最大值.

二、知识迁移

教师应该在布置校本作业之前,将以前的知识点和新讲授的知识点相融合,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做到温故知新。例如: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已知AB=12,BC=4,∠DAB=45°,以AB所在直线为x轴,A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将等腰梯形ABCD绕A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等腰梯形OEFG(O、E、F、G分别是A、B、C、D旋转后的对应点),

(1)写出C、F两点坐标;

(2)将等腰梯形ABCD沿x轴的负半轴平行移动,设移动后的OA的长度是x(如图2),等腰梯形ABCD与等腰梯形OEFG重合部分的面积为y,当点D移动到等腰梯形OEFG的内部时,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通过这样的实践作业引导学生综合看待作业和遇到的问题,不止将视野局限在一个方面,而是将思维开拓,在各个方面都变得更灵活和创新。

结语

校本作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科学性的综合培养和发展,成为有思想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成为看问题单一并且只会机械写作业的工具和被考试控制的傀儡。教师应该明确校本作业设计的目的,用科学的方式合理的、创新的方法对初中数学作业进行设计,实现分层设计和知识迁移的目的。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真正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

参考文献:

[1]王文龙.新课标下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4,0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