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会计成本核算十篇

时间:2023-09-08 17:32:49

初学会计成本核算

初学会计成本核算篇1

【关键词】高等学校成本核算 会计前提

教育成本核算就是对教育费用的发生进行审核与控制,核算其发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教育费用核算程序和方法,按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归集与分配,最终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核算过程。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又称为假设,是指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会计人员对某种情况按进行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所做出的合理推断或人为规定。学校属于典型的事业单位,应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作为会计核算的前提。

一、会计主体

在组织教育成本核算时,会计主体的确定是核算的出发点。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所反映的是一个特定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作为会计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a.具有一定数量的经济来源;

b.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

c.实行独立的核算,提供反映本主体经济情况的会计报表。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总则第四条中明确指出了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确定了会计主体也就为会计人员成本核算工作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只为特定的主体进行核算工作。

目前高校成本核算选择学校一级进行核算,以学校作为会计主体便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通过以学校为会计主体的成本核算构架,不仅可以将一个学年会计期间的成本核算成果用于满足学校内部管理信息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外部资金供应者对资源配置效益性要求的信息需求。同时,为政府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审批收费标准、确定招生计划提供必须的参考信息。

二、持续经营

将持续经营作为基本前提条件,是指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而是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既然不会破产和清算,企业拥有的各项资产就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耗用、出售或转换,承担的债务也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清偿,经营成果就会不断形成,这样核算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持续存在和发展下去,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持续经营假定的意义,在于解决了会计主体的资产评价和费用分摊等会计计量的实际问题。它为权责发生制奠定了基础,也是一致性、可比性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依托。持续经营对于会计核算十分重要,它为正确地确定财产计价、收益,为计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只有具备了这一前提条件,才能够以历史成本作为企业资产的计价基础,才能够认为资产在未来的经营活动中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固定资产的价值才能够按照使用年限的长短以折旧的方式分期转为费用。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条件不存在了,那么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方法也相应地会丧失其存在的基础,所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必须以持续经营作为前提条件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总则中第五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持续正常地进行为前提。教育成本核算同样也必须遵循持续经营假定,否则核算出的教育成本就不准确,按学年核算教育成本的许多账务处理,如固定资产折旧,跨期费用的预提、待摊就失去了基础。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亦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会计主体的整个持续运作过程划分为间隔的若干时期,以便定期进行核算和报告。会计分期这一前提是持续经营的客观条件。对于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来说,既然在可预见的将来,它不会面临破产停业清算,那么为了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向有关各方提供信息,需要划分会计期间,即人为地把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经营期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八条规定,我国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总则第六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会计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止日期采用公历日期。《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第一部分总说明第二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高等学校学生培养的学制随着教育层次的不同而不同,如专科3年,本科4年或5年,硕士生3年、2.5年或2年,博士生3年,可以看出教育成本核算期间不能与学年相同。而从制度上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应当以会计年度为成本核算期间,但是由于学生的入学与毕业时间,每年开学与放假时间均与公历年度不一致。笔者认为应该尽早变革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情况。货币计量是任何会计记录的基础,教育成本核算自然是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但货币计量是以货币价值不变、币值稳定为条件的。用货币来反映一切经济业务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特征,因而也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性的前提条件。选择货币作为共同尺度,以数量的形式反映会计实体的经营状况及经营成果,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现实经济社会中,币值变动时有发生,例如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教育成本核算就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教育成本的可比性受到影响,需要用物价指数,最好是教育物价指数进行调整,才能进行有实际意义的比较,才能发挥教育成本信息考核、控制、预测、决策的作用。二是按历史成本原则核算出的教育成本,但不能完全补偿真实的资源耗费,主要是固定资产的耗费。因为在通货膨胀时期,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一般大于其原始价值,按原始价值提取折旧费,重置时就会在使用价值上减少固定资产的数量。在以教育成本为基础确定学费、教育拨款时,应考虑以重置价值矫正历史成本计量的不足。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总则第七条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收支的,应当折算为人民币核算。所以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也应当以人民币为计量基础。

综上所述,组织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在组织核算工作之前,首先要解决与确立核算主体有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这是全部会计工作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cost of higher education us,straight talk about college cost and prices,/catalog/oxstalk.aspx.

初学会计成本核算篇2

【关键词】 初级会计学; 中级财务会计学; 高级财务会计学; 内容安排; 课程目标; 教学方法

对于财务会计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和高级财务会计学三层梯级结构形成了主干专业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如果将三门课程比喻为构筑整个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的“金字塔”,那么,三者之间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进行科学的分工与协同,避免重复;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有所侧重,配合课程内容完成各门课程目标。但从目前三门课程的内容来看,现有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教学方法也有待完善。本文拟在对三门课程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对各门课程之间的界限、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三门课程之间的“金字塔”关系分析

从整个财务会计的目标看,财务会计以对外提供信息为主要使命,而提供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财务报表,并且,无论是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还是高级财务会计学,最终的目的都是编制财务报表。因此,财务会计三门专业课程的内容安排均应统一于为编制财务报表这一目标服务。那么,从理论角度上看,三门课程应如何分工或定位呢?笔者认为,初级会计学应解决从凭证到报表之间的通用会计核算程序问题,中级财务会计学和高级财务会计学应解决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初级会计学处在整个“金字塔”的底部,是财务会计专业的基础课或启蒙课

学生刚接触会计,对所学专业一无所知,因此该课程应让学生了解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内容、核算对象及其流程。尤其是要让学生了解一般会计核算程序,即从原始凭证开始到会计报表结束这一过程,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或取得、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以及如何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如何根据账簿资料计算成本、本年利润及未分配利润,直至最后的会计报表编制。对这一过程的了解十分重要,无论是以后的中高级财务会计,还是计算机会计、财务报表的分析、审计等课程,均需要了解会计报表数据的形成过程。它对整个财务会计专业课程起着统驭作用,是整个财务会计学的骨架。

(二)中级财务会计处在整个“金字塔”的中部,是对初级会计学中部分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是触及财务会计核心问题的开始

因为学生已有初级会计学的基础,已经掌握了会计基本核算流程和几种主要的会计核算程序以及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以及利用账簿资料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技能,因此,中级财务会计应重点解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每一项目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以及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技术问题。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标准与计量规则作为中级会计学的主要内容,是对初级会计学中记账凭证部分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因为在初级会计学的记账凭证部分,只是解决了会计科目的名称、方向,对金额的确定并未深入。通过初级会计学的学习,已经掌握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基本编制技术但未涉及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问题,因此,中级财务会计可使初级会计学更加丰满,是整个财务会计学的血肉。

(三)高级财务会计处在整个“金字塔”的顶部,是对中级财务会计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中级财务会计基本上是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币值不变(货币计量)为基本假设,解决的是符合这四项基本假设的企业会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但现实情况是,大型企业集团突破了单一会计主体假设,企业的破产清算也在所难免,币值不变难以维持,高级财务会计则是对这些尖端问题如合并报表、外币折算、物价变动会计等进行专题探讨,解决的是企业集团财务报表的编制问题,尤其是存在境外子公司情况下的企业集团的财务报表编制问题,以及物价变动背景下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计量问题。因此,高级财务会计是对初级、中级财务会计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补充、完善,使财务会计三门专业课程形成一个骨分明、血肉丰满的完整整体。

二、三门课程的界限及内容安排

根据上文对三门课程之间“金字塔”状的关系分析,三门课程之间应进行科学的分工与协同,既要使各门课程内容自成体系,又要使各门课程之间互相协调,避免重复。同时,在内容安排上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分析如下:

初级会计学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币值不变(货币计量)为基本假设,主要介绍会计核算程序,并围绕会计核算程序介绍相关知识,如编制记账凭证需要涉及会计科目、账户以及复式记账等知识。在内容安排上,应围绕一般会计核算程序,以原始凭证为起点、会计报表为终点,将会计报表的生成过程作为初级会计学的主要内容,避开较为复杂的经济业务,如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对外投资以及销售环节的税金和所得税等,淡化具体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条件与计量规则,经济业务的举例只服务于会计核算程序。这样安排可以使初级会计学课程内容简洁明了、主线清晰,便于让初学者了解会计核算流程的全貌,避免内容过多而主线不明。因此,可将现有初级会计学教材中的确认与计量的关系、计量模式、财务报表设计原则、财务分析、计算机会计等内容删除,除计算机会计独立一门课程外,其他内容应安排在中级财务会计学教材中。

中级财务会计仍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币值不变(货币计量)为基本假设,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为理论依据,重点解决符合四个基本假设的企业会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四张主要报表的年度报表结束。因此,主要内容应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每一项目,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确认条件和计量规则的介绍和运用。对于所得税费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内容,因涉及到有关报表具体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以及报表分析,理应纳入中级财务会计学范围。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为理论依据,目的是将会计报表中每一项目的确认条件和计量规则与财务会计的目标相联系,使学习者牢记财务会计的使命。

高级财务会计则以突破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币值不变(货币计量)四项基本假设的情形为对象,重点解决不符合四项基本假设的企业会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如企业集团财务报表的编制问题,尤其是存在境外子公司情况下企业集团的财务报表编制问题以及物价变动背景下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计量问题。内容包括企业合并、关联方交易、合并报表、外币折算、物价变动会计、分部报告、中期报告、会计报表附注、企业的破产清算会计等。

另外,就财务会计而言,最终以提供财务报表为工作目标。因此,应将初级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中的财务报表分析部分删除,或将其单立一门课程或者安排在财务管理课程中。

三、三门课程的目标及教学方法

不管是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还是高级财务会计学,最终均需要面对会计实务。那么,学生通过三门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什么目标?

从初级会计学课程内容看,主要是介绍会计基本核算流程和几种主要的会计核算程序,因此其课程目标应侧重于对学生会计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基本核算流程和几种主要的会计核算程序。如果学生能够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或者直接根据原始凭证复印件进行审核、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然后根据账簿资料进行简单的成本计算,并能根据账簿资料计算本年利润及未分配利润,最后编制会计报表,那么,该课程目标即圆满完成。  为完成这一目标,应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呢?由于学生没有工作经历,对企业运转的基本常识都很陌生,有的学生甚至连发票都没有见过,因此课堂教学比较抽象,教材内容似懂非懂,有些概念如“结转”等难以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进行手工实验,让学生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根据填制的原始凭证交换审核、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利用外购的记账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利用外购账页登记总账和明细分类账;然后根据账簿资料进行成本计算,并根据账簿资料计算本年利润及未分配利润;最后利用外购的报表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通过手工完成这一套程序,既可以使学生实实在在、轻轻松松地掌握这一套核算程序,又可以强化其对原始凭证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对一些会计概念如会计主体、会计分期、内部牵制、结转等加深理解。

对于中级财务会计,因为学生已有初级会计学的基础,已经掌握了会计基本核算流程和几种主要会计核算程序,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等已不再重要,而重点内容是掌握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每一项目的确认条件和计量规则。因此,该课程目标应侧重于让学生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标准与计量规则,并且理解不同的确认标准和计量规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侧重培养学生对会计确认与计量规则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当然,也应掌握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技术。

那么,应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完成课程目标呢?笔者认为,应侧重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因为学生对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比较陌生,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漠不关心,对报表中每一项目的确认条件和计量规则可能会“无动于衷”,并且有可能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时仍侧重于借贷分录的编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学生能够直接意识到不同的确认标准和计量规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对经济业务的判断能力、会计政策的选择能力以及对财务报表的理解能力。

高级财务会计是以初级和中级财务会计为基础的。通过对初级财务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的学习,学生对会计基本技能以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标准与计量规则已经掌握,并且已经意识到不同的确认标准和计量规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因此,高级财务会计的课程目标是掌握关联方交易的识别与处理以及合并报表的编制、外币报表的折算、物价变动会计等内容。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手工实验共同完成该课程目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会计原则的理解和运用,如合并范围的确定、关联方关系的识别,均需要运用实质重于形式这一原则。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由抽象转为具体,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手工实验可以巩固学生的会计基本技能。例如,通过划分实验小组,设置三个会计主体,分别是母公司和两个子公司(国内外各一个),安排三个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让三个小组分别完成各自单一的主体报表,最后完成外币报表折算和合并报表的编制工作。如将国外子公司置于物价变动背景下,还可以完成物价变动会计的实验。

总之,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和高级财务会计学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三者既有联系又有所侧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三门课程的内容深浅不一、目标要求不同,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结合各门课程的目标,有所选择、灵活运用,最终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初学会计成本核算篇3

现今社会,实务界与学术界都十分关心会计的管理职能如何运行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一个有效的会计控制包括哪些具体的核算技能。我国多年来的会计控制研究基本上是吸收国外的会计实务,实际上国外的账务处理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业务有相当大的区别,这方面的研究价值并没有体现,所以我们致力于这方面研究,希望研究成果会丰富和加大我国会计实务的发展进程,同时也希望我们所提出的会计实务处理方法能够更加贴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能给IPO企业的顺利上市带来一定的贡献。 

二、核算理论向核算技能知识转化 

(一)简化增减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规定 

企业的折旧向来是审计的重点之一。财务制度规定“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应根据固定资产用途,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生产成本或当期费用。企业应按月提取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再补提折旧。” 

针对“本月增加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本月减少的固定资产本月还应计提折旧”的规定,据统计调查得知,一个企业的固定资产增加减少发生的次数不会过于频繁,但当固定资产发生变化时,因混淆了增加或减少时的处理方法而出现差错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会影响到能否准确地进行产品成本的计算和会计利润的准确核算。这是因为,本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在本月账面的期初数中并没有反映,本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在本月期初账面中仍然存在。因此,可在实务中将折旧的计提转化为以下标准:固定资产折旧按照当月期初账面存在的固定资产价值来计提折旧。按该规定,本月减少的固定资产按期初数计提了折旧,本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在期初数上不存在,如此一来便将原本分情况讨论的折旧问题转化为一个标准,思路简单清晰,从而有助于避免折旧的计提错误。 

(二)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 

据调查,很多单位均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材料核算,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是存货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在校学生学习核算业务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而且在会计实践中的应用也是一大难点。原因是大部分人很难真正理解、掌握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方法,容易硬记公式和方法,导致核算结果有误。不管是材料入库的差异计算,还是发出材料分担差异的数字或方向计算判断错误,都会直接影响成本费用的核算,进而影响企业所得税的申报。所以,在审计中一般特别重视对“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检查。 

财务制度规定,材料入库时,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材料采购”科目;反之,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时,做相反的分录。发出材料结转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时,要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反之,则要做一个相反的分录。同时,发出材料按月分摊成本差异,使用当月的实际差异率;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规定如下:(1)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2)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对“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理解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可以从“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性质入手,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等同于“原材料”科目的另外一个形式。当购买材料时,按照实际成本借记“材料采购”和“应交税费”科目,该分录的核算较为容易理解。但材料入库时,按照计划成本金额记入“原材料”科目后,按照会计核算理论中的规定,应对该笔材料的购买属于节约还是超支进行判断,再根据不同情况将其记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或是贷方。然而,这样的核算方法无疑加重了会计的工作量,加深了分录理解的难度。 

笔者建议在处理入库的核算分录时,先借记按计划成本价格核算的“原材料”科目,中间始终放置“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再贷记按照实际成本计算的“材料采购”科目,“原材料”和“材料采购”两个科目金额是很容易计算的固定数,为使该分录借贷平衡,可以按照分录借贷平衡相等的基本原理,很容易地通过倒挤计算得出“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金额和借贷方向,最后就可以判断在分录中间的“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是记为借方,还是记入贷方。这样,分录填制“水到渠成”。 

初学会计成本核算篇4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初始化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初始化工作包括设置系统参数、设置科目、建立各种账簿文件、定义各种辅助核算、定义报表以及录入各种余额数据或者是发生额数据等。初始化工作只能进行一次,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后的核算工作。不论是从手工核算过渡到电算化处理还是更换会计电算化软件,都需要做初始化的工作。在初始化的工作中,将本单位要 采用的核算程序、方法、规则、基础数据录入电脑,使会计软件能适应本单位的核算、管理需要。本文就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方法、规则的选用、科目的设置、报表定义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在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之前,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实施项目的主管人员应该与电算化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做好沟通、协商的工作

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对于本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比较熟悉,清楚实施会计电算化项目要实现哪些功能,达到何种管理的目的。但是,处于项目实施阶段时,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对于电算化软件如何实现某项具体的功能,如何才能达到自己需要的管理目标,还处于摸索的阶段。软件公司的项目实施人员对于自己公司的软件的具体功能,功能之间的细小的差别设置了如指掌。但是,对于实施单位的具体业务却不太熟悉,不清楚实施单位需要实现哪些具体的管理目标,哪些功能对单位的会计核算重要,哪些功能对该单位的会计核算无足轻重,单位要实现功能是否具备了客观的条件。因此,在项目的具体实施之前,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应该与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做好交流沟通工作,对软件的具体功能和单位的具体管理核算目标进行讨论,将二者之间协调起来,以避免在具体的实施工作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并且制定出标准化的方案,标准化方案的制定应该做到尽量的细致、明确。在制定标准化的方案中还要注意满足单位现有的客观条件,既要避免那种没有实现条件的功能,又要为实施单位的进一步会计核算管理发展的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二、单位在选择会计核算程序、方法、规则时,应充分考虑电脑处理会计信息快速、准确的特点

《企业会计准则》和各行业会计制度确定了很多核算程序、方法,单位应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选择应用。它们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且能相互补充。在手工核算方式下,我们往往选用那些计算过程不能很复杂、会计处理不能太冗长、结果要求准确或较准确的方法、程序。而会计电算化由电脑执行程序自动处理会计数据,就可以不考虑计算的复杂性,只要求结果准确就行了。如成本核算中的代数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它的突出特点是计算复杂但是其结果很准确;再如存货收发计价中的个别确认法,它也是结果准确而对会计核算、库管要求甚高。所以代数法、个别确认法等应在会计电算化中广泛采用。然而,在会计实务中,初始化的方法选用问题,往往由软件公司辅助完成,将本单位的现行会计核算模式照搬到电算化中去,这样就无法充分发挥电脑处理信息快、准的优点。因此,我们应当从会计历史上去检索、选用适应电脑高速处理、结果准确的方式、方法和规则。因此,在由手工账过渡到电算化的过程中,应该了解电算化的特点与优点,摒弃传统的一些会计核算方法,采用适合会计电算化,能够充分发挥电算化功能的会计核算方法。

三、科目设置中应注意的问题

建账时要将收集到的会计科目加入软件系统,建立账务系统的会计科目体系。一般在建立账套的同时,电算化软件会根据你所选择的单位性质,按照会计规则默认安装一套会计科目。这些会计科目大都是总账科目,一般会满足单位的需要,不用再自行手工建立,但是各单位的会计核算的区别较大,明细科目还需要自己根据本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分别建立。在电算化账务系统中除了像手工账务一样要使用会计科目外,还要为每一个会计科目加入一个编码,另外还需要注意科目的性质、余额的方向,需要辅助核算的科目还要进行辅助核算方面的设置。在设定会计科目时需要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一)科目的设置要规范。财政部已制定的各行业会计制度中都系统地给出了总账科目及少量二级科目的名称和科目编码。在设定总账科目编码时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设立明细科目编码除会计制度有规定的以外,应该按上级主管部门和本单位的管理要求设定,以保证科目代码的规范系统性和统一性。尤其是集团公司,科目的名称、代码等一定要做到规范统一。

(二)科目的设置要简洁。在满足管理要求和适合计算机处理的前提下,力求代码简单明了、位数越短越好,既便于记忆又能提高录入凭证的速度,应当避免那些冗长而又无用的科目影响日常工作的效率。

(三)科目设置中应该考虑到业务的发展和会计核算的进步,注意科目的扩展性。会计科目体系一经设定,其代码结构就无法改变。修改结构只能通过重新建账实现,而重新建账将丢失已输入的所有初始化数据和已输入的凭证资料。因此在设计代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要求。确定某一级明细科目的代码长度通常是以上级科目中所含明细科目最大可能达到的个数来确定的,例如,假设“应收账款”通常以客户或单位为来设置明细科目,明细科目的数量不同单位差异很大,少则几十个,多则成百上千,两位码长难以满足要求,要增至三位甚至更长,由于同级科目必须使用等长的科目编码,其他二级科目也要使用三位或更长的科目编码先按客户所属地区分类,设置二级明细。如果设定的分段代码位数较长而绝大多数上级科目所包含的明细科目个数不多时,其他科目的凭证输入速度势必会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像这样的科目在设置中便需要一些技巧,一般的会计软件会提供一定的辅助核算的功能,可以将这类科目的辅助核算的性质设置为“往来核算”,将往来单位作为辅助核算的明细项进行核算,这样既减少了明细科目的设置,又增加了往来核算的明晰性与灵活性。如果不想采用辅助核算可将明细科目先分类,按分类设置二级科目,然后再设置下级明细科目,如“应收账款”总账科目下细科目,然后再按客户名称设置三级明细科目。

四、初始数据的录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完成科目设置的工作后,即可将各科目余额输入系统,根据系统启用的月份不同,原始数据的录入也有区别。账务系统在一月份启用时只需输入上年余额即可,上年余额既是年初余额又是一月 份的期初余额。

如果账务系统在其他月份启用,除需要输入启用月份余额外,还必须输入年初余额和一月到启用账务系统之前各月的累计发生额,这是为会计报表所准备的数据,如不输入累计发生额,由于会计数据缺乏连续性,在以后的查询及报表中如需要全年累计发生额,系统将无法提供正确的数据。但是仅仅是录入各月份的发生额,再查询以前月份的账户的明细时,还是不能得到结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如果单位的业务量小,凭证的数量较少,可以采取手工录入追加凭证的方法;另一种方法适用于更换财务软件的单位,与软件公司的人员协商,使用特定的软件,将过去使用的软件的数据转出来,再导入到新的软件系统中,这样做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丢失某些数据。总之,在会计年度中间实施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初始所涉及的问题较多,应尽量在会计年度的开始或者是结尾,来更换财务软件。

初始余额发生额数据录入完成以后,软件会自动地核对总账与明细账之间、借贷双方之间、总账与辅助核算之间的平衡关系,但是对这个步骤不要掉以轻心,急于进行日常的工作,应该将录入的数据与手工账之间进行仔细核对,确认二者之间无误后再进行日常的操作。原因是大多数软件在录入凭证后,初始的余额便无法改动,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再发现初始的数据有错误,便没有办法改动,只能用调整凭证进行调整,或者是作废掉该账套重新再建立一账套,重新初始化。

五、报表初始化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会计软件中通常都预置了通用的会计报表,但除通用会计报表外,单位一定还需要其他报表,这些报表是无法预置的,需要重新设定。报表通常由表标题、表头、表体、表尾四部分组成,其中表体的设置是关键所在。表体中有两类数据,一类是固定的表项目,另一类是变动的数值性数据。数值性数据须设置取数公式,从账薄、其他报表中取来,随账薄中的数据变化而变化。但是取数公式的格式在不同的会计软件产品中各不相同,必须参考会计软件所属的用户操作手册。在定义报表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函数,财务人员一般不容易掌握。因此在初始化的过程中,这一项工作一般由软件公司的项目实施人员与单位的财务人员来共同完成。定义完报表以后还应该注意报表的校验公式的定义,校验报表内部、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避免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集团公司,集团内的各分公司向总公司提供的电子报表应严格符合集团公司所要求的格式,这样集团公司才能够进行合并、汇总工作。因此,为了做到严格的统一,像这一类的报表,集团公司应该首先定义出标准的报表,然后向分公司下发,分公司通过接收报表的方式,将标准化的报表接收到自己单位的账套中,而不应该由分公司自己定义这一类报表。

与一般的报表相比较,现金流量表的制作相对困难了一些。对于现金流量表的具体制作,不同的软件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别也比较大,我们在这里简单地总结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制作凭证的同时将涉及现金流的分录,归纳到不同的现金流项目中去;另一种方法是事后调整,制作凭证的时候不进行归类,等到会计期末,再由专门的制表人统一进行调整制作。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方式直截了当,做完凭证后随时可以得到现金流量表,但是对于凭证的制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凭证制作人员应熟悉现金流量表的制作。第二种方式对于凭证制作人员的要求较低,但是将工作量积攒到会计期末,制表人员的工作量较大,修改相应凭证后,制表人还得重新进行调整。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方式。

总之,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涉及方面较广泛的,内容较复杂的工作。只有在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工作中注意上面所提到的问题,高质量地完成初始化工作,才能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走不必要的弯路,才能最大地发挥软件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赵伟。加入WTO对我国会计信息产业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7)。

[2]李守明,靳兰春。我国电算化会计与电算化审计的比较分析[J].财会月刊(会计)。2001,(4)。

[3]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用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初学会计成本核算篇5

【关键词】工程结算; 初审复核;质量控制

工程结算初审后复核是建设工程竣工结算的最后一个环节,如何做好这项工作,使工程结算的成果文件更具真实性,保证建设投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工程结算初审后的复核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原则、程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工程结算初审后复核质量控制必要性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承接工程结算审核后,即组织人员进行审核,并按期出具初步审核报告。这样的报告能否能达到审核质量要求,作为企业的质量控制人员或作为委托方复核人员都不能直接肯定的,需要进行复核。如何做好复核工作,控制好审核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1、初审人员的技术能力是否能够胜任,需要靠复核进行检验和矫正的。实际工作中,有一些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大量使用实习生或是大学刚毕业不久的员工,只是在造价工程师或资深造价员指导进行初审,技术水平低,工程结算初审结果误差可能较大,甚至这样审核完毕就直接出具初审报告。

2、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工程结算审核的收费主要依靠核减金额计取费用的,有时为了利益,初审人员就会不太遵循公正性和客观性了,再加上委托方某些不合理的要求,一味地核减压低审定造价,也同样影响初审质量。这需要通过初审后复核的质量把关,予以纠正过来。

3、工程结算造价对送审单位来说,数字就是真金白银,对核减金额极其敏感。所以会想方设法的接触审核人员,做出拉拢诱惑的表示和行为,严重影响着工程结算审核的公正性和真实性。这种情况,只有通过复核的质量控制,才能使工程结算最终结果达到真实、合法。

二、工程结算初审后复核质量控制原则和程序

1、工程结算初审后复核的基本原则

廉洁公正原则: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廉洁、独立、公正。

准确高效原则:复核是终审,必须做到高效高质量。

考核评价原则:复核是对初审结果的考核和评价,复核结果必须具有可复查性,具有客观评价性。

2、工程结算初审后复核的基本程序

首先对资料的整体相关性进行复核,复核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包括施工合同、招投标文件、施工图纸、变更资料等等,结合现场实际进行分析判断,发现疑点及疑点范围。

其次采用适当的复核质量控制方法,对工程结算初审成果分部分项工程量、新增项目单价及计费等进行比较分析,重点找出问题,查实问题。

最后对发现并查实的问题,与相关各方核对确认。

4、复核重点

一是严把现场复核关,复核查实结算资料真实性。在工程结算初审复核中,经常会发现初审出具的结果还会有与现场实际不符的情况,所以在复核阶段,仍然不能忽视对现场的核实,而应当适度加大现场复核的分量,确认结算资料与实际相符。

二是关注合同内减少工程,有无漏计现象。一般情况下,合同内增加项目计算的比较完整,但合同内减少工程往往会出现漏报或不报项目情况。注意全面比较分析设计图纸、工程设计变更通知单、现场工程签证单等资料之间的关联情况,并与现场实际进行核实,查实变更减少工程现象。

三是重点分析合同外增加项目。分析其与施工合同的关系,以及合同外增加工程相关依据,如工程联系单、现场工程签证单、会议纪要等合理性,关注施工合同的相关计价条款约定。

三、工程结算初审后复核质量控制方法

工程结算初审是采用全面审核法,即按分部分项工程顺序或施工的先后顺序,逐一地进行全部审核的方法。工程结算初审后的复核如果项目不大,复核工作量小,可以采用全面复核法或全面复核法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大的工程结算项目一般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出可能存在问题的项目或子目,再着手重点去审查核对,以减轻复核工作量,提供复核工作效率。复核时可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选用其中一种方法进行复核,也可选用其中的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复核。

1、指标检验法

首先要建立检验指标体系。注意按建筑形式分类,比如房地产项目的、工业建筑的、公共建筑等,之后又可以细分,如房地产项目,又可以具体分为住宅项目、商业地产项目,建立各类型建筑的单方造价指标,在同类项目下再按专业工程,如建筑工程、给排水、电气工程、通风空调工程、弱电工程、市政工程等建立分部分项造价单方指标和工程量含量指标,如钢筋含量、混凝土含量等指标以及主要材料的消耗量和项目措施费等。建立指标体系时依据本企业所积累的历史数据库为基础,可以参考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工程造价指标,以及一些造价软件公司的管理数据库。

采用指标检验法,分析被复核项目的造价指标和工程量含量指标,与指标体系库相同或相似项目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差异原因,对差异较大的子目跟踪追查,去发现问题,再深入分析复核计算。要注意被复核项目与指标体系的技术差异,比较使用时首先要分析调整技术差异,消除技术差异的影响。

2、抽样复查法

抽样复查法是指根据对项目的判断,对价值影响大的子目,容易计算错误的子目,本项目特殊的子目,工程变更工程,隐蔽工程,合同计价不明确的项目以及合同外项目,进行抽样检查。比如在住宅项目对工程量计算进行抽查,重点对标准层抽查一至二层即可。抽样项目进行详细计算复核,如发现偏差较大的部分,重点对其进行复核,或扩大检查的范围,跟踪追查。

3、经验判断法

在平时注意积累和总结复核经验,包括施工单位、初审人员经常出现的问题、复核的难点和重点,并能形成格式化、规范化书面形式,建立工程结算初审复核指南或手册,用以指导复核工作,可以及时有效的控制工程结算初审的误差,节约复核时间。比如对项目真实性复核,可以依据经验判断相应内容对照进行复核,初审结果是否与实际做法一致,对有疑问的变更签证资料,再进行现场追踪查勘核实。

4、对比分析法

对复核项目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分析送审结算书、施工图纸以及工程签证单、现场实际的逻辑关联关系,对施工范围、计量计价的一致性、相符性进行分析判断,找出差异的不合理地方。

可以采取本复核项目相同子目对比、与同期相同项目对比,或与历史相同或类似项目对比分析,比价、比量、比费,寻找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差异,不合理的差异即误差,对出现误差问题的子目进行详细检查计算。

对于房地产项目,也可以把复核项目按照相邻且有一定内在关联划分为若干组,复核同一组中某个分项工程量,利用工程量间具有相同或相似计算基础的关系,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计算的准确程度。

四、结语

工程结算初审后复核工作具有考核的作用,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以及委托方必须高度重初审后的复核工作。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是委托方的复核人员,掌握一定的复核质量控制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可以有效的保证工程造价成果文件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对投资成本的控制具有现实意义。

初学会计成本核算篇6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会计软件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和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所应用的方法。一般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报表编制和会计资料的分析利用等,以下我们称之为传统会计方法;在电算化环境下,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而采用的新方法,以下我们称之为电算会计方法。传统会计方法与电算会计方法的综合运用并不断提高,才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要保证。把会计电算化说成是在计算机环境下传统会计方法的模拟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或结果,而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电算会计方法只有建立在传统会计方法的基础之上,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也要以电算化环境下特有的方法去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一、明确会计主体与会计对象:“建立账套”的电算会计方法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一般采用通用会计软件来建立自己的系统,这样,不同会计主体在核算上的差异、不同会计对象适用的具体会计方法必需通过软件的“选项”来加以区别和明确。在应用会计核算软件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始,第一件事就是要在系统中建立当前会计主体独立使用的一套核算数据,并明确有关事项以适应当前会计主体的核算要求。这就是“建立账套”,建立账套时,一般至少要明确下列事项。(1)账套编号:为便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以区别不同的账套或据以命名并建立相应的文件夹、数据文件名或数据库名称等;(2)账套名称:一般为核算单位名称;(3)会计主管:电算化系统主管的姓名,以便进行全面的操作授权;(4)启始会计期间:在电算化系统中进行会计核算的开始期间;(5)具体核算方法或计算方法的选用:如会计科目编码规则、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成本计价方法、会计凭证分类方法等;(6)选择所属行业以预置会计科目。以上在电算化系统中称之为账套参数。建立账套完成后,就具备了在电算化系统中开展会计核算的物质基础。在传统会计方法中当然也有账套的概念,但只有在电算化系统中才需要把它列为一个重要的会计核算方法,在编制会计软件时,需要以特定的技术方法才能实现。有了建立账套这一方法,就可以在同一电算化系统中为多个会计主体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这给学习与掌握会计电算化技术、开展记账、划小核算单位并分别进行独立核算等带来了方便。

二、站在电算化会计核算的起点:“初始设置”的电算会计方法

建立账套完成以后,首先要进行一些日常核算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操作人员设置,将会计人员的职责分工在系统中加以明确,同时使系统具有了合法的使用者;二是会计科目设置(即设置账户),在系统中建立起用于进行会计核算的会计科目(账户)体系(这部分内容在下一部分单独讨论);三是输入初始余额,是指将原来已经存在于手工系统的数据转入到电算化系统中来,以开始以后的会计核算。

初始设置是会计软件中建立账套后必需首先完成的,并且只有正确完成了初始设置,才能进行以后的操作。其中较典型的方式是输入初始余额后要进行试算平衡,初始余额平衡后,正式启用账套。启用账套后即进入日常业务处理阶段,不能再行修改初始余额。

初始设置中的操作人员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和输入初始余额都需要采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其效果的好坏对会计核算的大部分内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系统设计水平的集中体现。在应用中,初始设置工作应尽可能做到准确、恰当、周到、细致,才能取得更好的会计核算质量。

三、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设置账户”的传统会计方法的发展运用

“设置账户”这一传统会计方法在电算化系统中一般称之为“会计科目设置”。账户是会计科目在核算中具体形式。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化。通过对会计科目开设账户的方法,分别对会计对象的不同内容进行反映和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形式。在大部分会计资料中(如凭证、账簿、报表等),都要以会计科目作为直接对象来加以反映,从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核算体系。

电算化系统在运用这个传统会计方法时,在形式上进行了变通,在结构上进行了突破,使电算化系统的会计核算体系较之手工会计核算更全面、更完整、更合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形式上,以“会计科目表”代替了所有分列在不同账簿或账页上的“账户”。在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中,数据主要以“表”的形式存在,无论是设置的账户,还是输入的凭证。“会计科目表”中,对会计科目首先要分级编号并顺序排列;其次以每一会计科目的“属性”来表示该科目所适用的账页格式或核算要求;还有,在会计核算软件中,总是由多个相当于“会计科目表”的部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核算体系,它们主要是“会计科目主表”、“部门目录”、“单位往来目录”、“个人往来目录”、“项目目录”等,它们之间以从属或交叉的关系,组合成一个大的“会计科目表”。(2)从内容上,丰富了传统“设置账户”的方法。系统内部处理数据时,以科目编码作为会计科目的惟一标识和所属关系的判定依据,使分级核算更加紧凑、严格、清晰;可以根据需要产生新的账页格式或核算内容:“会计科目表”各部分之间在使用时随时组合,既保证了科目设置的完整性,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巧妙地解决了事先不可知会计科目的设置。如“营业费用/通讯费”按部门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时,到底哪些部门实际上真的会发生“通讯费”呢,在电算化核算系统中,只有真的发生时,该账户才正式存在;电算化系统中“部门目录”、“往来目录”等,本身可以继续分类或分级,而且“部门目录”与“会计科目主表”之间是交叉关系,有级次的会计科目都可以同时进行“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即同时具有本期累计发生额、本年累计发生额、余额等概括性数据和含有业务事项(会计分录)的详细数据(明细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详细程度,使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完善。

四、业务处理的核心:“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

电算化会计之所以仍然只是会计,而不是另外一个新的学科,就在于它仍然是以形成“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为主要任务形式。“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这样的传统会计方法仍然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处理的核心。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形式上的主要差别就是这些会计档案的存在形式的不同,这就决定了“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这些方法的直接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自然也因其对象属性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填制凭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在系统中填制凭证,另一种是手工制好凭证后的输入凭证,两种情形都体现为会计软件的一个较为重要的输入功能。与传统会计方法相比,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填制凭证”及“登记账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凭证中各数据项根据类型、范围和勾稽关系进行有效控制。如会计分录中的会计科目必须在设置的会计科目表中已经存在,并且是最底层的明细科目;根据当前科目的属性确定是否具有某些项目,如往来单位、结算单据号码等;借贷方金额必须相等才能保存;事先确定的借方或贷方必有或必无科目、非法对应科目等;编号可以自动连续;日期可以限制顺序等。(2)键盘操作较之手工处理的“笔误”更容易发生“误操作”,因而“凭证填制”在操作功能上分为“填制”、“修改”、“删除”等步骤,以进行正确性控制。(3)填好的凭证同样需要“审核”,电算化系统的审核可在程序中再次检验凭证的正确性。(4)“登记账簿”之前可以“汇总”,而不是必须汇总;电算化系统可根据需要随时对任意范围的凭证进行汇总,汇总速度较快且准确;计算机不会因疏漏出现总账与明细账登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当然在记账之前则不必进行“试算平衡”。(5)“登记账簿”只是凭证数据的确认过程,而不是抄写或复制过程。这一简单的过程明确了“工作底稿”与正式会计档案之间的界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自动化处理的充分体现:“自动转账”的电算会计方法

根据用户定义,由系统自动生成转账凭证的方法称为“自动转账”,它已经成为电算化会计系统非常成熟的方法之一。自动转账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从账项数据中取数生成记账凭证,如结转期间损益;另一种是要通过函数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才能得到凭证上所需的数值,如计算并分配应付福利费。自动转账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在总账系统(或称账务处理系统)中定义并使用的自动转账;另一个层次是在各个子系统中定义和使用自动转账,如工资系统中的工资费用分配、固定资产系统的折旧费用分配等。“自动转账”一旦完成定义,即可在不同会计期间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六、会计信息的集中与概括:“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阶段性地完成会计核算任务的标识性工作。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更给这一传统工作任务赋予了新的活力。

在会计核算软件中,编制会计报表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设计阶段,有两方面的设计任务,一是“会计报表格式设计”,二是“数据来源定义”;第二步是使用阶段,在一定会计期间,即可自动生成当期会计报表的结果。设计完成的会计报表可以长期使用。生成会计报表的过程快速准确,可以进行正确性检验和审核。会计报表之间随时可以横向或纵向的汇总或比较分析。

初学会计成本核算篇7

    关键词:电算化 会计 会计软件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和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所应用的方法。一般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报表编制和会计资料的分析利用等,以下我们称之为传统会计方法;在电算化环境下,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而采用的新方法,以下我们称之为电算会计方法。传统会计方法与电算会计方法的综合运用并不断提高,才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要保证。把会计电算化说成是在计算机环境下传统会计方法的模拟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或结果,而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电算会计方法只有建立在传统会计方法的基础之上,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也要以电算化环境下特有的方法去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一、明确会计主体与会计对象:“建立账套”的电算会计方法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一般采用通用会计软件来建立自己的系统,这样,不同会计主体在核算上的差异、不同会计对象适用的具体会计方法必需通过软件的“选项”来加以区别和明确。在应用会计核算软件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始,第一件事就是要在系统中建立当前会计主体独立使用的一套核算数据,并明确有关事项以适应当前会计主体的核算要求。这就是“建立账套”,建立账套时,一般至少要明确下列事项。(1)账套编号:为便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以区别不同的账套或据以命名并建立相应的文件夹、数据文件名或数据库名称等;(2)账套名称:一般为核算单位名称;(3)会计主管:电算化系统主管的姓名,以便进行全面的操作授权;(4)启始会计期间:在电算化系统中进行会计核算的开始期间;(5)具体核算方法或计算方法的选用:如会计科目编码规则、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成本计价方法、会计凭证分类方法等;(6)选择所属行业以预置会计科目。以上在电算化系统中称之为账套参数。建立账套完成后,就具备了在电算化系统中开展会计核算的物质基础。在传统会计方法中当然也有账套的概念,但只有在电算化系统中才需要把它列为一个重要的会计核算方法,在编制会计软件时,需要以特定的技术方法才能实现。有了建立账套这一方法,就可以在同一电算化系统中为多个会计主体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这给学习与掌握会计电算化技术、开展记账、划小核算单位并分别进行独立核算等带来了方便。

    二、站在电算化会计核算的起点:“初始设置”的电算会计方法

    建立账套完成以后,首先要进行一些日常核算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操作人员设置,将会计人员的职责分工在系统中加以明确,同时使系统具有了合法的使用者;二是会计科目设置(即设置账户),在系统中建立起用于进行会计核算的会计科目(账户)体系(这部分内容在下一部分单独讨论);三是输入初始余额,是指将原来已经存在于手工系统的数据转入到电算化系统中来,以开始以后的会计核算。

    初始设置是会计软件中建立账套后必需首先完成的,并且只有正确完成了初始设置,才能进行以后的操作。其中较典型的方式是输入初始余额后要进行试算平衡,初始余额平衡后,正式启用账套。启用账套后即进入日常业务处理阶段,不能再行修改初始余额。

    初始设置中的操作人员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和输入初始余额都需要采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其效果的好坏对会计核算的大部分内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系统设计水平的集中体现。在应用中,初始设置工作应尽可能做到准确、恰当、周到、细致,才能取得更好的会计核算质量。

    三、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设置账户”的传统会计方法的发展运用

    “设置账户”这一传统会计方法在电算化系统中一般称之为“会计科目设置”。账户是会计科目在核算中具体形式。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化。通过对会计科目开设账户的方法,分别对会计对象的不同内容进行反映和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形式。在大部分会计资料中(如凭证、账簿、报表等),都要以会计科目作为直接对象来加以反映,从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核算体系。

    电算化系统在运用这个传统会计方法时,在形式上进行了变通,在结构上进行了突破,使电算化系统的会计核算体系较之手工会计核算更全面、更完整、更合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形式上,以“会计科目表”代替了所有分列在不同账簿或账页上的“账户”。在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中,数据主要以“表”的形式存在,无论是设置的账户,还是输入的凭证。“会计科目表”中,对会计科目首先要分级编号并顺序排列;其次以每一会计科目的“属性”来表示该科目所适用的账页格式或核算要求;还有,在会计核算软件中,总是由多个相当于“会计科目表”的部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核算体系,它们主要是“会计科目主表”、“部门目录”、“单位往来目录”、“个人往来目录”、“项目目录”等,它们之间以从属或交叉的关系,组合成一个大的“会计科目表”。(2)从内容上,丰富了传统“设置账户”的方法。系统内部处理数据时,以科目编码作为会计科目的惟一标识和所属关系的判定依据,使分级核算更加紧凑、严格、清晰;可以根据需要产生新的账页格式或核算内容:“会计科目表”各部分之间在使用时随时组合,既保证了科目设置的完整性,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巧妙地解决了事先不可知会计科目的设置。如“营业费用/通讯费”按部门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时,到底哪些部门实际上真的会发生“通讯费”呢,在电算化核算系统中,只有真的发生时,该账户才正式存在;电算化系统中“部门目录”、“往来目录”等,本身可以继续分类或分级,而且“部门目录”与“会计科目主表”之间是交叉关系,有级次的会计科目都可以同时进行“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即同时具有本期累计发生额、本年累计发生额、余额等概括性数据和含有业务事项(会计分录)的详细数据(明细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详细程度,使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完善。

    四、业务处理的核心:“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

    电算化会计之所以仍然只是会计,而不是另外一个新的学科,就在于它仍然是以形成“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为主要任务形式。“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这样的传统会计方法仍然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处理的核心。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形式上的主要差别就是这些会计档案的存在形式的不同,这就决定了“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这些方法的直接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自然也因其对象属性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填制凭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在系统中填制凭证,另一种是手工制好凭证后的输入凭证,两种情形都体现为会计软件的一个较为重要的输入功能。与传统会计方法相比,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填制凭证”及“登记账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凭证中各数据项根据类型、范围和勾稽关系进行有效控制。如会计分录中的会计科目必须在设置的会计科目表中已经存在,并且是最底层的明细科目;根据当前科目的属性确定是否具有某些项目,如往来单位、结算单据号码等;借贷方金额必须相等才能保存;事先确定的借方或贷方必有或必无科目、非法对应科目等;编号可以自动连续;日期可以限制顺序等。(2)键盘操作较之手工处理的“笔误”更容易发生“误操作”,因而“凭证填制”在操作功能上分为“填制”、“修改”、“删除”等步骤,以进行正确性控制。(3)填好的凭证同样需要“审核”,电算化系统的审核可在程序中再次检验凭证的正确性。(4)“登记账簿”之前可以“汇总”,而不是必须汇总;电算化系统可根据需要随时对任意范围的凭证进行汇总,汇总速度较快且准确;计算机不会因疏漏出现总账与明细账登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当然在记账之前则不必进行“试算平衡”。(5)“登记账簿”只是凭证数据的确认过程,而不是抄写或复制过程。这一简单的过程明确了“工作底稿”与正式会计档案之间的界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自动化处理的充分体现:“自动转账”的电算会计方法

    根据用户定义,由系统自动生成转账凭证的方法称为“自动转账”,它已经成为电算化会计系统非常成熟的方法之一。自动转账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从账项数据中取数生成记账凭证,如结转期间损益;另一种是要通过函数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才能得到凭证上所需的数值,如计算并分配应付福利费。自动转账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在总账系统(或称账务处理系统)中定义并使用的自动转账;另一个层次是在各个子系统中定义和使用自动转账,如工资系统中的工资费用分配、固定资产系统的折旧费用分配等。“自动转账”一旦完成定义,即可在不同会计期间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六、会计信息的集中与概括:“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阶段性地完成会计核算任务的标识性工作。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更给这一传统工作任务赋予了新的活力。

    在会计核算软件中,编制会计报表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设计阶段,有两方面的设计任务,一是“会计报表格式设计”,二是“数据来源定义”;第二步是使用阶段,在一定会计期间,即可自动生成当期会计报表的结果。设计完成的会计报表可以长期使用。生成会计报表的过程快速准确,可以进行正确性检验和审核。会计报表之间随时可以横向或纵向的汇总或比较分析。

初学会计成本核算篇8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实务;比较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实践性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现将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及操作程序表述如下:

(一)制订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理、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初始化设置、总账系统、报表系统以及核算子系统的操作方法。能熟练操作该课程所供会计软件的运用方法,达到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上岗考核要求。教学中注意渗透思想教育,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观念。

(二)制订授课计划

我院目前实行会计电算化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主要是教师讲授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实验实习48学时,主要是学生进行实验实习训练。

(三)教学过程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从总体上将教学内容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系统地介绍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单位如何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第二部分是全部教学的重点,主要讲解会计软件相关模块的使用。这部分包括系统管理、总账系统、报表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内容;第三部分主要是讲解财务供应链管理相关模块的使用,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和存货核算管理,这部分内容由于课时原因目前没有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所以我们在安排教学时主要争对第二部分内容进行,现就这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阐述。

1、会计软件的安装和系统管理

(1)会计软件的安装

会计软件的安装由机房管理人员进行,我们提供部分学生在手提电脑上的安装。

(2)系统管理

这部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是,掌握(A)对账套的统一管理,包括建立账套、修改账套、引入和输出账套;(B)对操作员及其功能权限实行统一管理,设立统一的安全机制,包括用户、角色和权限的设置;(C)允许设置自动备份计划,系统根据这些设置定期进行自动备份处理,实现账套的自动备份;(D)对年度账的管理,包括建立、引入、输出年度账和结转上年数据,清空年度数据。

2、总账系统

总账系统又叫账务处理系统,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子系统。其他账务和业务子系统有关资金的数据最终要归集到总账系统中,以生成完整的会计账簿。因此,总账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和核心,是整个会计信息系统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1)系统初始化

总账系统初始化工作包括系统工作环境设置、账套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凭证类别设置、项目目录设置、客户和供应商档案设置、录入期初余额、录入初始银行未达账等操作。

(2)凭证处理

凭证处理是指通过严密的制单控制,保证填制凭证的正确性。提供资金赤字控制、支票控制、预算控制、外币折算误差控制以及查看最新余额等功能,加强对发生的相关业务进行及时管理和控制,完成凭证的录入、审核、记账、查询、打印以及出纳签字等。

(3)出纳管理

为出纳人员提供一个集成的办公环境,加强对现金及银行存款的管理,包括查询和打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资金日报表,进行支票登记和管理,进行银行对账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4)账簿管理

账簿管理包括查询和打印各种已记账凭证、总账、明细账、日记账、辅助账及各种汇总表。

(1)辅助核算管理

辅助核算管理包括个人往来、客户往来、供应商往来、部门核算、项目核算等辅助核算管理。

(2)期末处理

期末处理主要完成期末结转业务,记账凭证的自动编制和期末对账、结账工作,包括月末的“月结”和年末的“年结”。

3、报表管理系统

UFO报表与账务系统同时运行时,作为通用财会报表系统使用,适用于各行业的财务、会计、人事、计划、统计、税务、物资等部门。目前,UFO报表已在工业、商业、交通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与建筑业、行政事业单位等各行业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我们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

(1)报表格式设计

(2)报表公式的定义

(3)报表管理及图表功能

4、工资管理系统

工资的核算和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工资管理系统适用于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各个行业,它提供了工资核算功能、工资分析和管理功能,并提供了同一企业存在多种工资核算类型的解决方案。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上,要求学生掌握:

(1)系统初始化设置:工资账套参数设置、基础档案设置。

(2)工资业务处理:工资管理系统管理企业人员的工资数据,对人员增减、工资变动进行处理、计算个人所得税、向工资的银行传输工资数据、计算和汇总工资、工资费用的分摊等。

(3)期末处理:工资核算是财务核算的一部分,工资管理系统和总账系统间主要是凭证传递关系。在工资管理系统中将工资费用根据用途计提分配工资、生成转账凭证并传递到总账系统中。

5、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固定资产是每一个单位开展经济业务必备的物质基础,对于固定资产种类多、价值又比较分散的企业,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要求学生掌握:

(1)固定资产的系统初始化设置:固定资产账套的建立、各种选项设置、资产类别、使用状况和折旧方法等基础设置。

(2)固定资产的日常业务处理

根据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进行卡片录入、删除等操作,以及对固定资产变动部分进行修改并在月末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月末结账处理。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增加、减少、变动、折旧处理、制作记账凭证等。

(3)固定资产的期末业务处理

包括月末对账、结账、恢复月末结账等功能。

二、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实务中的使用现状

(一)会计软件的安装和系统管理

企业目前使用的会计软件主要有通用会计软件和专用会计软件,通用会计软件是在某一范围内普遍适用的会计软件,通常有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全通用会计软件和适用于某一行业的行业通用会计软件。比如:用友ERP-U8财务会计软件、金蝶会计软件、降龙会计软件、速达会计软件等等。

专用会计软件也叫定点开发会计软件,是仅适用于处理个别单位会计业务的会计软件。比如:电力行业的远方会计软件等等。

会计软件的安装和维护由商家和开发商负责,企业只进行对账套的建立、修改、删除和备份,操作员的建立、角色的划分和权限的分配等均根据用户需要进行设置。

(二)账务处理系统

账务处理系统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一个主要的操作内容,用户要进行账套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凭证类别设置、项目目录设置、客户和供应商档案设置、录入期初余额、录入初始银行未达账、凭证处理、出纳管理、账簿管理、辅助核算管理,这部分内容与教学过程基本一致。

用户在期末业务转账处理中只进行转账凭证的生成,而转账公式的定义由软件商家或开发商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设置,无需用户的财会人员自行设置。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定义,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之一,但在会计实务中完全可以由软件商家或开发商解决。

(三)报表管理系统

用户在期末的报表处理中,进行报表自动生成、插入和追加表页、交换表页、删除表页、报表数据管理的操作。教学中重点要求学生学习报表格式的设计,而在会计实务中都是由软件商家或开发商设置完成。

(四)工资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会计实务中工资管理是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有专门的软件;固定资产在企业设置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是有专门的软件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与会计实务中的主要内容差距并不大,相同点是系统初始化设置、凭证处理、账簿管理和报表生成;不同点主要是:期末业务处理中转账公式的定义、报表格式设计和报表公式定义。对期末业务处理转账公式的定义、报表格式设计和报表公式定义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事实上,由于软件商家或开发商在提供服务时,能够帮助用户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调整教学思路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常士剑.会计电算化.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初学会计成本核算篇9

关键词:初步设计,概算,审核,误区

1、引言

近年来,城市经济建设的步伐在不断加快,政府在基础公益性项目上的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伴随着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快速增长,如何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就成了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加强初步设计阶段的概算审查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对初步设计概算审核的误区。笔者通过多年从事初步设计概算编制工作与业主结合概算审核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业主方对于初步设计概算审核的误区。

2、初步设计概算的意义

建设项目设计概算是初步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投资估算的控制下由设计单位根据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的图纸和说明,利用国家或地区颁发的概算指标、概算定额或综合指标预算定额、设备材料预算价格等资料,按照设计要求,概略地计算建筑物或构筑物造价的文件。其特点是编制工作较为简单,在精度上没有施工图预算准确。

3、审查设计概算的意义

3.1、审查设计概算,有利于合理分配投资资金,加强投资计划管理,有助于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设计概算编制偏高或偏低,不仅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也会影响投资计划的真实性,影响投资资金的合理分配。

3.2、审查设计概算,有利于促进概算编制单位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概算的编制规定和费用标准,从而提高概算的编制质量。

3.3、审查设计概算,有利于促进设计的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概算中的技术经济指标,是概算的综合反映,与同类工程对比,便可看出它的先进与合理程度。

3.4、审查设计概算,有利于核定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可以使建设项目总投资力求做到准确,完整,防止任意扩大投资规模或出现漏项,从而减少投资缺口、缩小概算与预算之间的差距,避免故意压低概算投资,搞钓鱼项目,最后导致实际造价大幅度地突破概算。

3.5、经审查的概算,为建设项目投资的落实提供可靠的依据。打足投资,不留缺口,有助于提高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

4、初步设计概算审核的误区

概算随初步设计文件上报后,都要进行初设审查,其中有一部分是对初步设计概算编制的审核。多年来,面对初步设计概算审核意见,既有能促进合理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相对准确的一面;也有不利于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概算审核误区的一面。下面就浅谈一下概算审核的几点误区:

4.1、没有任何依据直接砍掉一定百分比的概算造价。有的业主没有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情况下,打着控制造价的旗号,直接将概算价格下浮30%左右作为概算价格,更有甚者直接下浮40%-50%,按照这种方法审核概算既没有科学依据,也没有国家相关文件支持,完全属于是霸王条款,只能被视为业主图省事的表现。按照这种模式进行概算审核,设计概算一经批准,将作为控制建设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往往会出现施工图预算超越初步设计概算,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长时间采用这种方法审核,会使设计单位概算人员为了保证预算不超概算而提前把要砍掉的造价做上去,造成恶性循环。

4.2把概算当成预算进行审核。笔者曾经遇到过业主的项目比较小,概算做出来只是为了与设计、监理等订合同结钱用,业主为了节省这部分开支,在审核初步设计概算的时候把概算当成预算进行审核。众所周知,设计概算是控制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预算的依据。在做初步设计概算的时候往往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考虑到概算总投资要做到准确、完整,防止出现漏项,需要增加一些项目,到进行施工图预算的阶段,随着资料完整,项目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许多在初步设计概算里面考虑的项目也许就不需要了。业主用审查预算的方法来审查概算,对于设计来说是不合理的。概算和预算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设计阶段编制的文件,所以将概算当成预算进行审核显然是不正确的。

4.3、概算审核不应该只停留在对概算的审核,应该结合设计图纸及资料进行审核。曾经遇到过项目在概算审核后,反馈回来的意见是有些部分需要完善设计概算,原因就是其中有部分非工程主体部位的工程没有套用定额,而是采用了概算指标进行计算。如泵站工程的庭院绿化、庭院道路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设计未对这部分进行明确设计,使概算人员不得不参照概算指标进行概略的计算。有时候导致设计人员未对某些非主体工程进行明确设计的原因恰恰是业主单位不能提供相关的资料。因此,笔者认为在对概算审核时候,不应该只停留在对概算的审核,而应对整个工程全面审核,也要求业主单位规范自己的工,各方面协作努力才能规范整个概算的审核的过程。

4.4、概算审核的工作应该由有丰富概预算工作经验的造价人员担任。个人认为概算审核工作不是什么人都能做,而是应该由有丰富概算工作经验的造价人员来担任,这样审出来的东西才有意义,提出来的意见才有建设性。有些业主单位的概算审核工作人员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往往是定额没有搞明白就直接投身到概算的审核工作中来,提出的有些问题往往是定额内明确规定的或概算人员都心知肚明的问题,不但达不到对概算审核的目的,同时也让被审核的概算人员哭笑不得,不但概算没有被审核,还要耐下心来给他们补课。

初学会计成本核算篇10

一、单位在选择会计核算程序、方法、规则时,应充分考虑电脑处理会计信息快速、准确的特点

《企业会计准则》和各行业会计制度确定了很多核算程序、方法,单位应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选择应用。它们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且能相互补充。在手工核算方式下,我们往往选用那些计算过程不能很复杂、会计处理不能太冗长、结果要求准确或较准确的方法、程序。而会计电算化由电脑执行程序自动处理会计数据,就可以不考虑计算的复杂性,只要求结果准确就行了。如成本核算中的代数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它的突出特点是计算复杂(尤其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辅助车间),其结果很准确;再如存货收发计价中的个别确认法,它也是结果准确而对会计核算、库管要求甚高。所以如代数法、个别确认法应在会计电算化中广泛采用。然而,在会计实务中,初始化的方法选用问题,往往由软件公司辅助完成,将本单位的现行会计核算模式照搬到电算化中去,这样就无法充分发挥电脑处理信息,快、准的优点。因此,我们应当从会计历史上去检索、选用适应电脑高速处理、结果准确的方式、方法和规则。

二、科目编码问题一一应充分满足电脑处理数据的特点,且具有可扩展性

科目编码就是将纳入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范围内的人、财、物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号,以便计算机识别、分类、汇总、查询,这是初始化中最复杂、最费时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初始化成败问题。

1.科目编码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惟一性,一个代码只表示一个实体,而一个实体也只能有一个代码:扩展性,编码要为今后系统发展保留一定的空间,以便增加新的内容;稳定性,编好后要尽量少改动,以便有关人员熟悉、使用;简练性,便于存储处理;规范性,代码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以便统计、交流;可靠性,会计软件要具有自动校验功能。

2.编码的方法。由于会计信息处理采用了总账、明细账核算形式,总账由财政部统一规定了编号,这里我们就不再讨论,只研究明细科目的编号。①一个科目是否设置明细账,应根据管理需求,确定其层次和内涵。一个单位的现金总账,在无外币的前提下,可以不设明细账;应收账款是以每一债务人的名称设置一个明细账,企业可能有几十、几百、几千个明细账,若该科目明细太多,科目数据库就庞大,将会影响运算速度,因此,我们将这些债务人按省市区设二级账,二级账下再设明细账,或单列一个模块一一将应收账款列入辅助核算范围,这样更能体现管理的需求。②分析企业历史核算情况,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确定各级科目的位数。两位数,表示该级科目可以设置01一99个科目,三位数表示该科目可以设001一999个科目。一旦确定,要想更改,就受到严格限制。③科目编码的描述。会计软件要求客户自行定义科目结构(又叫科目级长),科目编码结构是指科目的代码有几段(几级),每段有几位,每一段代表一个科目的级别,科目代码与会计科目必须严格对应。各科目编码往往采用全码原则,即:本级科目全码=上一级科目全码+本级科目编码。

我们常见的3一2一2一2一2科目结构,一级科目三位数,如102银行存款,二级科目两位数,如10201人民币存款,三级科目两位数,如1020101工行存款等。输入原始数据时,只录入末级科目的全码和金额,其余的内容,由会计软件按平行登记原则自动计算生成上一级科目的金额等。

3.科目编码的可扩展性是初始化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会计软件设计者充分考虑到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对历史资料的补充、修改作了严格的限制。一旦初始化完成,新增加科目就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只有新年再建新账时,才能得到修补。所以,在科目编码时,至少要考虑到本会计年度内的扩展性。

三、辅助核算的处理应充分满足现代管理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辅助核算是指存货、客户、供应商、结算方式、成本对象、工资、固定资产等的分类、管理与核算,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各自具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因而从总账系统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个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子系统,完成特定的管理、服务职能。我们就以存货的管理为例进行分析,存货包括采购计划、审批程序、收发的核算、库管、销售等内容,它占据企业的绝大部分流动资金,所以,必须纳入严格的控制范围内。以销售确定生产、以生产确定采购核定存货的经济批量,若超过该标准,电脑会自动报警,提醒我们的管理者去约束、修改存货的数据,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四、对会计电算化初始化的校验问题,手工与电脑相结合,相互补充、完善

当我们完成初始化的相关工作之后,就必须对上述工作的正确性、合理性进行验证、验收。在确保初始化合格后,才能进行日常处理。

1.由会计软件进行技术性验证,即录人的会计科目余额是否平衡,总账与明细账、辅助账是否一致,是否有尚未设置、定义的项目等。我们启动试算平衡功能键,电脑会自动进行检查并提示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