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课程总结十篇

时间:2023-10-08 17:41:04

团队建设课程总结

团队建设课程总结篇1

团队毕业设计的指导

团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通常由2~3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其中一名担任组长。指导小组肩负的职责、指导方法在团队毕业设计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可以将团队毕业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从申报团队课题至开题报告完成。指导小组讨论拟定团队课题,经批准后,拟定总任务书、子课题任务书,通过双向选择组建学生团队,下达任务并提示方案设计;分工指导各成员、查阅文献资料、完成总开题报告和子课题开题报告。在这一阶段,指导教师将通过课题宣讲与个别指导完成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使学生明确团队毕业设计的宗旨、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从团队毕业设计一开始就树立责任观念与协作态度,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完成好个人承担的子课题,确保团队总任务顺利完成。

二是总方案与子课题方案设计提示。指导小组需对方案进行提示,涉及多种方案时进行比较和评价。与独立课题毕业设计不同的是,即使分工确定以后,总方案与子课题方案的设计均要求全体成员参加并进行讨论,令学生深刻感受总任务的要求与子课题的责任,领会课题意义与设计意图,提升认识水平、训练思维方法。三是拟定进度计划与协作制度。指导小组应指导团队制定总课题进度计划和子课题进度计划,规划成员间协同设计的策略,避免被动和推诿,保证设计过程的效率,形成积极配合、扎实工作的良好氛围。

第二阶段:从开题报告完成后至子课题任务完成。这是毕业设计工作的主体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将完成子课题设计任务,接受中期检查,并完成外文资料翻译等工作。在这个阶段,指导小组将给予团队全面指导和督促,在指导方法与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研究与设计方法的指导。在设计方案和进度计划都明确以后,指导教师需及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二是资料文献查阅与软硬件工具的使用。三是方案实施的指导与进度控制。四是协同设计组织与条件支持。除了早期建立的协同设计基本计划与策略,在设计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人格塑造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同其他科研工作一样,必然经历很多艰辛,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小组应引导学生树立信心,不怕困难,培养坚强的意志,塑造健全的人格;重视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有利于活跃思想,克服难关,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阶段:总课题系统整合、测试完善,总、子课题成果验收,毕业设计报告撰写,答辩。撰写团队总报告、子课题设计报告;答辩环节也包括总课题答辩和子课题答辩,编写答辩PPT文档。这是毕业设计最后环节,指导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指导工作:一是对已经完成的部分给予评价,对任务的系统整合、测试与完善提出宏观与微观要求,对课题验收做出必要说明。二是对论文撰写做详细要求,使其明确论文应达到科技报告的一般要求,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图表规范。对答辩及PPT进行说明并进行预答辩。三是课题总结,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团队及个人完成的工作,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提升认识水平,为今后的工作做进一步的准备。

团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构建

相对于独立课题毕业设计,团队毕业设计在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方面都有显著优势,但其有效的实施需要良好的机制来保证,因此构建团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建立有效、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制度建设,并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使团队毕业设计教学活动的实施与管理流程得以固化,形成稳定状态,融入本科生整体培养模式。

首先,重视和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团队毕业设计的选题,团队的组建到答辩的全过程需要教师团队悉心指导,密切配合,通常比独立课题毕业设计付出更多心血,因此激励和保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应属首要。在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计算方面应予倾斜;在团队毕业设计的场地安排,经费、工具发放方面应得到优先保障;应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评价项目。

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团队毕业设计。因团队毕业设计学生的任务量增加,承载的责任与训练强度增大,应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标准适当调整,在团队总任务完成的前提下,个人成绩评定细则适当放宽;或将团队毕业设计课题同时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课题原属该项目的应提高设计要求,做深化设计或全面改进,否则不予批准立项或作为团队毕业设计课题),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变希望学生参与为学生希望参与,促进团队毕业设计的广泛和持久开展。

最后,完善团队毕业设计制度,并以信息化手段予以固化,即采用信息管理系统,它是团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建设的推手和得力工具。通常高校都建设有毕业设计网络管理系统,通过此系统实现对毕业设计全面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团队毕业设计应在这一系统环境下得到全面支持,其意义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可以使团队毕业设计各环节的工作流程清楚,要求具体,权限职责分明,人员交互高效;第二,信息化管理有助于使团队毕业设计所有环节的实施制度化、常规化,使广大师生熟悉、适应整套体系,便于将日常教学、科研、开发工作与团队毕业设计结合考虑,这不仅有利于团队毕业设计的选题、团队的组建,也有利于指导教师团队素养的提高;第三,有利于与其他教学环节形成有机整体,使团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成为本科生培养整体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因此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有助于促进团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完善。

应注意的问题

在毕业设计乃至各类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实质,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团队毕业设计涉及面宽,工作量大,更易于出现上述问题,应得到足够重视。毕业生面临就业、考研、各类认证考试等众多事务,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毕业设计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团队毕业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和检查;保证场地与工具条件;不单纯以文章、专利作为评价指标,而把学生实际完成的工作的质量作为主要依据,切实引导学生树立“求实”、“严谨”的优良作风。其次,指导教师不应期望所有成员均如期完成设计任务,如果在团队师生共同努力和良好协作下,仍有学生因自己工作未完成影响了团队任务的完成,这种经验会令其印象深刻,带来的教益将超过其在不恰当帮助下完成任务的收获,对团队其他成员也有教育意义。

团队建设课程总结篇2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高校教学团队 动态评价 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1.006

2007年,国家教育部启动了高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后来对部级高校教学团队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①但现在存在一种现象,不少教学团队注重的是教学团队的评选而轻视教学团队后续建设的问题,往往在教学团队被确定为某个级别的教学团队之后,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荣誉称号”,教学团队立项之日即为团队终结之时,也就失去了团队评选的意义,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本文综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的部分指标和教育部对部级高校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②同时结合教学团队的内涵和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③试图从团队结构、团队带头人、团队教学工作、团队运行管理机制、团队人才培养和团队科研工作六个方面,通过对所建教学团队的定期考核,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实现对教学团队的动态评价,④结合定性与定量的评价结果以期达到对教学团队的动态管理,并且进一步为教学团队的长远发展和建设的改进向相关部门提供意见和建议。

1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动态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后期管理与单纯的教学团队评选所遵循的原则⑤不尽相同,遵循的主要原则是:

(1)客观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指标需要来源于团队教学工作的实际,应该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团队在一个时间段的内涵、特征以及阶段性目标。同时,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在实际中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求指标少而精,便于对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进行测量和评价。客观性和实用性两者是矛盾的统一体,反映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要求在符合教学团队客观实际的前提下,要突出主要指标,以便获取教学团队的相关资料和进行测量和评价。

(2)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对象不仅考虑团队的结构,而且还考虑团队带头人、团队的教学工作以及团队的运行管理机制等,它们都具有不确定性,前者是定量指标,易于对评价对象进行量化和评判,而后者是定性指标,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很难进行量化评价。因此,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该遵循以定量指标为主,以定性指标为辅,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3)整体性与独立性相结合:教学团队是一个由目标、人员、定位、职权和计划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因此,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指标的构建选取需要考虑各个评价指标要能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较全面、合理地反映评价教学团队的内涵和特征的评价体系。同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所选取的各个指标必须是相对独立的,尽量避免信息上的重复。

2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体系的指标筛选

(1)团队结构:包括教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4个领域层。将教龄结构分解为3个指标:C1―长教龄教师(21年及以上)所占比例(%),C2―中教龄教师(11至20年)所占比例(%),C3―短教龄教师(10年及以下)所占比例(%);将职称结构分解为3个指标:C4―中级职称(讲师)所占比例(%),C5―高级职称(副教授)所占比例(%),C6―高级职称(教授)所占比例(%);将学历结构分解为2个指标:C7―硕士所占比例(%),C8―博士所占比例(%);将学缘结构分解为2个指标:C9―最终获得学历学位来自校外的教师所占比例(%),C10―不同学科或专业的教师所占比例(%)。

(2)团队带头人:包括教学能力、学术能力和领导能力3个领域层。将教学能力分解为3个指标:C11―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C12―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知识技能,C13―每学年给本科生讲授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数(门);将学术能力分解2个指标:C14―近三年承担的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数(个),C15―近三年出版专著数和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数(篇);将领导能力分解为2个指标:C16―团队带头人自身的人格魅力,C17―团队带头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等能力。

(3)团队教学工作: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及教学效果6个领域层。将课堂教学分解为3个指标:C18―团队成员合作上课数(包括课程门数和课时数),C19―多媒体授课利用率(%),C20―启发式、项目驱动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应用;将实践教学分解为3个指标:C21―实践类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C22―指导大学生的科研训练项目数(个),C23―实践类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课程建设分解为3个指标:C24―近三年团队成员合作开发的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和精品课程群数(门),C25―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使用率(%),C26―多功能模块的课程设计;将教材建设分解为2个指标:C27―近三年团队成员合作编写出版的教材数(门),C28―教材内容与课程设置体系的配套建设;将教学改革分解为2个指标:C29―近三年团队成员承担的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数(个),C30―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将教学效果分解为2个指标:C31―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价值,C32―学生协作能力的提升水平。

(4)团队运行管理:包括团队环境和内部运作2个领域层。将团队环境分解为2个指标:C33―学校对团队建设的投入经费(万元),C34―团队内部呈现的教学科研氛围;将内部运作分解为3个指标:C35―团队成员相互信任度和协作力,C36―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机制,C37―影响团队士气的绩效激励机制。

(5)团队人才培养: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1个领域层。创新能力分解为4个指标:C38―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的人次,C39―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的获奖数目(个),C40―学生在各类刊物数(篇),C41―学生参加教师教科研项目人次(人)。

(6)团队科研工作:包括学术研究1个领域层。将其分解为4个指标:C42―科研项目与科研获奖数(个),C43―科研论文数(篇),C44―发表专著数(本),C45―杰出人才数(个)。

3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教学团队建设动态评价模型

第一步 建立递阶的层次结构模型:基于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进行系统的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设“教学团队建设水平”为目标层P层,“团队结构、团队带头人、团队教学工作、团队运行管理、团队人才培养和团队科研工作”共6个方面为准则层A层,为了考察更加全面、科学,准则层A层可具体细化为“教龄结构、教学能力、课堂教学、团队环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等17个方面为子准则层B层,方案层C层可细化为“长教龄教师所占比例、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知识技能”等45个观测点C1-C45作为最低层。“目标层(P)一准则层(A)一子准则层(B)一方案层(C)”四者构成一个逐层支配的递阶层次关系。

第二步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完成层次结构模型后,由专家组根据两轮的咨询结果以及1~9标度值表,首先将各层因素对上一层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再进行赋值,然后利用专家的打分表计算出各指标赋值的平均数,从而可以构造出各层指标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群。

第三步 层次单排序:根据专家组赋值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之后,下一步要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因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即层次单排序。⑥⑦层次单排序是本层次中所有因素相对上一层次而言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的基础,所以,可以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问题,即对判断矩阵,计算满足 = 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其中为的最大特征值,则是带有偏差的相对权重向量。的分量即是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相应评价指标单排序的权值。

第四步 层次总排序: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可以计算针对上一层次而言本层次所有因素重要性的权值,即为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需要按照自上而下逐层顺序进行,针对目标层下面的准则层,它的层次单排序就是总排序。即层次总排序只涉及子准则层和方案层。为了评价层次总排序的权值的合理性,需要对其进行与层次单排序类似的一致性检验。例如,检验子准则层总排序的权值是否合理,可以通过计算公式 = 来判断。其中, = ,是与对应的子准则层中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 = ,是与对应的子准则层中的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性一致性指标。当≤0.10时,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重构。

为了确定高校教学团队动态管理评价指数,需要将评价结果依据所得的指数值由大到小依次定义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五种状态。具体见表1。

表1 高校教学团队动态管理评价分类表

4 结语

本文主要从理论上构建了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但还没有将该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今后这一评价指标体系还需加以实证检验,在实际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地予以修正和完善。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009440),滨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BYJXZD201009)

注释

① 黄玉飞.高校教学团队的考核与管理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70-72.

② 李漫.高等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构建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08(8):2-3.

③ 刁叔钧.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探索,2010(3):92-93.

④ 王松涛.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企业管理,2012(1):37-38.

⑤ 李铁.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教文汇,2012(15):27-28.

团队建设课程总结篇3

对于大多数工科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毕业设计实质是用来模拟现实工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1,2]。然而,设计选题欠缺合理、学生应付侥幸心态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指导教师和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情,出现了毕业设计套路化,甚至抄袭或剽窃现象,致使毕业设计质量和整体水平呈下滑趋势[3]。为发挥毕业设计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众多高校对其改革和实践给予了极大关注[4],其中,以强调成员之间协作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团队协作毕业设计模式得到广泛重视和推行[5]。另外,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协助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研究对象,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为此,文章结合作者所在学院近几年的探索效果,探讨支撑课题驱动的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团队模式。该模式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具有明确对象的科研课题,并按照课题研究历程,将毕业设计进程恰当融入支撑课题的研究进程。搭建由教师指导团队和学生协作团队构建的毕业设计团队模式,并分析教师指导团队应具备的职称、年龄、知识等结构水平,说明学生在协作过程中应明确的团队目标、团队精神与独立意识。最后结合具体实例,从团队组建、课题分解、设计效果以及发展规划等方面对工科毕业设计团队模式进行验证和分析。

二、毕业设计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毕业设计的具体表现来看,其现状并不令人感到乐观,整体质量让人担忧。导致该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离不开指导教师和学生本身参与的积极性。

(一)教学、科研压力以及自身水平等因素限制了教师指导积极性拥有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6]。然而,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其次,有些青年教师本身就缺乏广博的知识结构和工程实践经验,对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工作规程了解欠深,以致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很难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训练和熏陶,显得力不从心。这些因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指导教师参与毕业设计工作的积极性。

(二)就业、个人认知以及设计场所等因素阻碍了学生参与积极性毕业设计期间正是企事业单位招聘的高峰期,大多数学生忙于求职择业,难以全身心的投入毕业设计;其次,部分学生认为以后的工作内容或研究方向与所设计内容不一致,忽视了毕业设计的作用,降低了自己的要求,出现应付心态与侥幸心理,更有甚则宁愿选择去公司实习,而不愿花费时间在毕业设计上,只是将设计环节看作毕业的手段[4]。另外,由于设计场地的限制,学生很难在设计场所完成整个毕业设计的框架构思、理论推导、数据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等工作,致使部分学生难以得到指导老师有效的指导和督促,从而使学生缺乏实际工程实际的临场感,很多问题只能纸上谈兵、照搬公式,得不到充分训练。

三、教师、学生协作下的毕业设计团队模式

支撑课题驱动的工科毕业设计团队模式由教师指导团队和学生协作团队组成,该模式要求教师在科研项目研究进程中,需要学生适时参与,并根据指导教师需求做些如查资料、调试、实验等力所能及的工作,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结合支撑课题研究进程,将毕业设计所需的任务书形成、开题报告撰写、论文撰写和毕业答辩等过程,恰当的融入到课题方案设计、分系统凝练与分解、系统集成与调试,直至课题总结,历经课题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完成本科毕业设计。

(一)准备阶段

教师指导团队由学科带头人或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团队责任人,负责召集层次与年龄搭配适当、知识结构互补、研究方向相近但专长各异的多位教师组成教师指导团队,形成既分工又合作的教学圈层结构。结合学科特色和就业需求,由教师指导团队采取集中讨论的方式,经过凝练、分解、论证,形成侧重点不同、难度差异化的系列子课题,以满足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的同时,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和能力。并为学生详解课题立项依据、涉及学科、研究思路、各子课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完成课题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等知识。学生在理解课题背景,明确课题目标和各子课题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与教师指导团队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双向选择方式确定选题。

(二)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是毕业设计的主体,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和督促下,结合不定期讨论、每周集中汇报、中期检查、学术交流等方式,完成从子课题方案设计到总课题集成与测试的整个过程。其中,每个子过程除集中讨论外,均安排具有相应专长的教师进行精细化指导,改变传统的挂名教师自始至终的“单一化”指导方式,实行“挂名但不仅仅属于”的指导模式,即团队中每位指导教师均无偏见、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以确保毕业设计顺利进行的同时,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学习和锻炼。学生在深刻理解团队目标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明确所做的论文工作只是团队工作的一部分,所采取的方法、手段应能相互融合,从而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共同实现团队整体目标;另一方面要了解团队协作并不意味着依附他人,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毕业设计,每个子课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以激发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判断与策划的能力。

(三)总结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验收与反思,指导教师团队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指定具有写作专长的指导教师开展毕业论文撰写讲座,使学生明确论文在结构、思路、语言以及图表等方面的撰写技巧,以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能力;二是教师指导团队采用交叉评阅的方式检查与审阅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精心准备答辩材料,通过进行预答辩,提前发现学生答辩过程可能出现的思路与语言表达等问题;三是做好毕业论文的总结与存档工作,积极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团队与个人工作,总结经验,以提升认识水平,并制定毕业设计发展规划和成果延续方案,逐渐完善毕业设计工作。

四、实践与效果

近年来,作者所在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设计团队的搭建,依托湖南省重点学科“电气工程”、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复杂电气系统测控技术及应用”等平台,组建了电机传动技术及故障诊断、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与系统等8个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毕业设计团队,每个团队均有1位负责人和5~6名指导教师,且至少1名或以上拥有多年现场工作经验。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之前,教师指导团队会结合当年的就业需求和发展趋势,从承担的项目中选择一个课题作为总课题,并分解为多个关联子课题。以我院电机传动技术及故障诊断毕业设计团队为例,该团队2013-2014年度选择校企合作项目“城轨车辆电力牵引传动控制系统”作为总课题,其整体目的是开发一个高性能城轨车辆电力传动新型控制系统,为保持城轨车辆传动控制系统的先进性和持续竞争力发挥作用。经研讨,课题被分解为总体设计与分析、融合动态磁场削弱和稳态磁场削弱的自适应控制方案设计、逆变器全速域的线性控制器设计、定转子磁链观测器模型设计、高效电压利用的逆变器非线性补偿环节设计共5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又下设3-4个工作内容,每个工作内容由1名学生完成,由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设计与开发方案,并组建了一个由1位团队责任人、5位指导教师和18名学生组成的毕业设计团队。历经数次的集中汇报、讨论、学术讲座等方式,通过严格执行任务书下达、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等流程,该团队共完成毕业设计18篇。经学院和学校学术委员会评审,8篇毕业设计被定为院级优良及以上成绩,校优秀毕业设计4篇,并经修订与完善,已投稿学术论文3篇、申请专利1项,高质量完成了本科毕业设计任务。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接轨不畅引起的矛盾凸显了现行毕业设计机制的弊端,文章从教师指导团队和学生协作团队的组建方式、工作流程和信息交换等方面,探讨了支撑课题驱动的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团队模式。将毕业设计环节恰当的融入支撑课题研究进程,使设计对象明确化;通过搭建职称、年龄和知识结构优化的教师指导团队,催生了教师科研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兴趣相同的学生汇聚起来,以完成相互关联的多个子课题,不仅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学习和锻炼,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最后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毕业设计团队模式在人才培养质量、毕业设计质量以及后续的学术论文、专利申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作者:刘建华 李哲姝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韩作生,许崇敬.毕业设计的流程化跟踪管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107-109.

[2]周建民,朱军.工科学生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J].高教学刊,2015(19):195-196.

[3]毛力,袁励红.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8):35-36.

[4]白忠喜,朱小芳,温军.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2005(8):45-46.

团队建设课程总结篇4

关键词:教学团队;课程;建设与管理

2007年7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该意见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该意见强调了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肯定了其重要地位。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培养特色人才的目标需要有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学队伍来实现,建设教学团队是办好优质的本科教育及形成专业特色的强有力的支撑。

1988年我院开始开设“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通过多年的课程建设,2007年获国家精品课程,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应属于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该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制定详细的教学团队建设规划,以团队负责人为中心、以团队中骨干教师为生力军,以青年教师为后备军,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保证教学团队的顺利运转、从而加强对团队成员的教研、科研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等方面发挥“集团军”的作用,深化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1如何进行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是搞好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应通过积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措施,提高团队梯队成员的整体素质与能力,形成合理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建成一支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的教师队伍。

通过积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措施,提高团队梯队成员的整体素质与能力,提高博士、高级职称成员比例,改善学缘结构、完善年龄结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知识技能互补,提高教学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与实践中充分发挥团队模范作用。

教学团队梯队组成的基本思想是选拔具有凝聚力的学术带头人组建教学团队。学术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核心,应当在某一个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洞察力,能够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未来方向。我院“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学团队的负责人杨庚老师是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青篮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在梯队规模和结构上,旨在建设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成员人数一般在10人左右,便于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形成凝聚力和相互责任感。在知识结构上,注重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个性特征上的优化组合,成员之间在知识、技能、个性等方面的互补性对团队的绩效将产生较大影响。同时,注意教师梯队的年龄结构,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中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营造和谐与宽容的文化氛围,团队成员之间互相支持,协同配合,顾全大局,愿意为实现团队的共同远景和具体目标而奋斗。以其团结凝聚一批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为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和人才培养创造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近几年,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力度,形成了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良好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学团队。现教学团队成员共11人,从团队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上看,团队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硕士学位5人(含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人),学士学位1人。从团队年龄结构上看,50岁以上的1人,占9.1%;40-50岁的2人,占18.2%;30-40岁的5人,占45.5%;20-30岁的3人,占27.2%。从团队的学缘结构上看,有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博士1人,东南大学博士2人,武汉大学博士1人,苏州大学博士1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1人、南京邮电大学硕士4人、北京邮电大学学士1人。

2如何保证教学团队的顺利运转

要保证教学团队的顺利运转,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长期的过程,在于不断的积累,不能急功近利。

在团队内部应建立明确的活动规则,如明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以及团队协作的方式、沟通途径和处理矛盾的原则等[1]。完善团队的运作机制,建立带头人责任制,内部的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制度,教学和教改问题的定期学习、研讨制度,重大问题的民主协商制度,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团队自我评价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使团队的运行做到有章可循,在团队内部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2]。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学团队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是“团队建设负责人(1人)总管、所在学院(计算机学院)主管、团队骨干(2人)具体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形成三级之间分工明确、有机协调的建设模式。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建设目标、细化未来三年课程的建设步骤、完善团队的各项规章制度。

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我校加大了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力度,制定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我们教学团队的考核机制也同学生评教制度相联系,因为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劣,学生最具有发言权。目前,“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学团队成员教学水平是通过把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的结果进行加权平均来定量考核,并制定了明确的奖惩制度来激励和督促各位老师增强责任心、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另外,通过分析评教中发现的问题,在团队中定时开展教学活动(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提高了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对于团队的长期健康发展作用重大。

3如何培养团队成员的教研、科研能力

以团队建设为核心,开展对“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系列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和实践,建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创新实践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发挥团队优势,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争取申报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力争获得多项教学成果。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和保障,在科研上应鼓励团队成员积极进取,积极申报、承担部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更多科研成果,并将科研成果及时向教学中转化。同时加强团队成员的企业锻炼环节,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知识技能互补,提高教学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关系,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并鼓励广大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本科教学工作中,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近年来,“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学团队在努力搞好本科教学工作的同时,广大教师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团队成员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863、国防预研、电子发展基金等多项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重点课题,取得许多科研成果,获得了两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些成果都为不断丰富和完善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和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团队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优势,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内容引入到本科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去,特别是对于“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的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题理论教学气氛,增强了同学们的工程意识,同时也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

4教学团队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中应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南京邮电大学是以培养通信、IT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高等院校,计算机学院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有比较全面的通信知识、通信网概念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是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信息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学生通过学习能较全面地掌握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同时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加深入的计算机网络理论,我院还设置了“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的设置,是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安排通信、网络组建、网络管理、网络互连、网络通信分析、检测方面的实验,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基本的网络应用和网络设备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网络实践技能和实践经验。

在人才培养上,“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学团队从提高教学质量入手,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重视教学改革,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实践能力强、专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

从实践效果看,学生在理论和实际能力方面有很大提高,积极参加课内外创新活动,应用计算机网络的知识进行课内外实践活动。学生获国际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国家特等奖3项、部级一等奖10项等。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大多从事与网络有关的工作,研究生更集中于计算机通信与软件领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的人才。

5结语

通过对“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学团队建设中四个“如何”问题的研究,加强了该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了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可以看出,通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将成为我国改革高等学校教学,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世平,彭瑶,谭伟,等. 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6):152-154.

[2] 禹奇才,张灵. 准确把握内涵 破解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问题[J]. 中国高等教育,2008(8):25-27.

Building the Teaching Team of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HU Su-Jun

(College of Compu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03, China)

团队建设课程总结篇5

文/张彩霞

摘?要: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对于推进教学改革、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围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和价值、建设优质专业教学团队的措施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教学梯队?皮格玛利翁效应?动态目标性管理

对中职院校来说,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重点工程。要打造出一支健康、有序、高效的优质教学团队,需要学校制定规范且可执行的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需要学院教务、人事、培训等综合行政部门的协同配合,更需要教学团队成员的自我提升和对专业发展的敏锐等。

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

1.师资培养

制定团队培养计划,在建设期内对团队成员进行有计划的培养,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技能水平,建立并形成知识、技能、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重视团队内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提高团队教学水平。

2.科研课题

积极承担各级教学研究项目和课题,围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校企合作等,总结提炼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3.教学改革与实践

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围绕课程教学模式、教法、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提炼形成教学研究成果,如典型教学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

4.示范与推广

积极承担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等开课任务,发挥教学示范作用;组织开展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举办院级以上教学专题讲座。

5.教学资源建设

组织团队积极开展相关课程资源建设,包括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实训设备研制与开发等。组织申报各级精品课程、规划教材等建设项目。

6.社会培训

积极承担各级各类社会培训项目开发及教学工作。

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价值

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旨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升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发挥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在学校及行业中的引领、示范等作用。

三、建设优质专业教学团队的措施

1.引入竞争机制,动态选拔教学团队负责人

教学团队负责人是整个团队的灵魂,他必须扮演好建造师和分析师的角色,即能准确全面地判定分析团队每位成员(包括他自己)的优劣势,继而因势利导,发挥各自所长。

另外,学院必须引入竞争机制,让有能力的优秀人才担任团队的重要角色,让其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重要项目上的成果得以更深层次地推广或应用,让其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更有效的体现。

2.引入信任情感,有效培养教学团队成员

优秀的教学团队要让每位教师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显露身手的空间。对于团队中的青年“弱力量”,必须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这股力量虽然暂时是脆弱的,但只要计划、统筹合理,情感机制运用恰当,他们也能发挥出应有的建设能量。

这些“弱力量”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是团队成员的信任和鼓励。皮格玛利翁效应表明:对新教师的期望值越高,新教师就会表现得越优秀。当一个新教师获得了团队的认可和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才能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团队的期待。只要我们有效运用好皮格玛利翁效应,他们的发展空间将是无限的,将逐步成为团队的骨干力量。

3.引入企业相关机制,全面拓宽教学团队渠道

校企合作办学,开启校企直通车,充分利用双方有效资源。比如,在职业院校开设“模拟工厂”,在企业实行“员工师徒制”等等。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来学校参与专业课程的开发建设,甚至参与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评;让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多进入企业实践,积累一线经验,全面拓宽专业教学团队的技术和管理渠道。

4.建立健全教学团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学院应建立健全教学团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最好实施动态目标性管理。团队建设中期,对其建设成果进行检查,参照评价指标,评定为不合格的,可限期整改,并视整改方案及成效决定是否启动建设项目。而终期验收不合格的,取消教学团队称号。我们一直提倡励志教育,既要励人,也要励团队。对于验收优秀的教学团队,可适当在物质、精神、绩效考核等层面给予奖励,努力营造和谐的团队合作氛围,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教学团队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但在建设过程中,会有各种实际的困难,也有不同的认识,我们必须在实施中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反思和改进,以保证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清德,邱邵峰.浅谈依托教学团队的中职电类教师专业化发展五部曲[J].当代职业教育,2014(1).

团队建设课程总结篇6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155-03

教学团队建设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中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和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和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通过团队建设形式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大连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于2008年被批准为部级教学团队,通过富有开创性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具体建设经验和思考总结如下。

一、建设的必要性

教学团队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中设立教学团队子工程,体现了国家对高校教学队伍建设的重视。国家教学团队项目的实施和深入,对进一步创新高校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

教育部明确指出:“本项目的实施,旨在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2011计划”也指出:“造就协同创新的领军人才与团队。”这些观点深刻阐明了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通过政产学研用结合,引导高校整合教师资源,通过对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集体完成教书育人任务,体现了鲜明的时代信息,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应该加强建设。

二、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一般是以教研室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和高校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不同类型高校都纷纷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一些“985”或“211”及“2011”高校推行的“课题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本科、硕士和博士立体化人才培养。但是,地方高校一般多是强调应用技术的教学型或是教学研究型高校,全面推行课题组教学运行模式困难较多。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中功利性价值导向以及科研任务的日益强化,教研室或课题组承载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不断凸显,学校和社会在评价人才和职称评定等过程中的政策导向偏颇,“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影响使得教研室背离了开展教学研讨、提高教学水平的初衷,甚至形同虚设。通过建立相同或同类课程的教学团队合作机制,打破教研室的教学组织模式,变个人教书育人为集体合作教学育人,确实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优化资源配置的举措。教学团队建设的形式可涉及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科技创新等,都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大连海洋大学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学科特点,有效组织,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推行教学团队建设。具体总结有如下四点经验体会。

1.将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作为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平台。专业建设水平是办学实力的直接体现,大连海洋大学水产学一级学科是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水生生物学是辽宁省优势特色学科,水产养殖学专业是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专业建设点,获批有部级水产养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一直以来将学科专业优势作为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的重要平台。我校虽然是教学型为主的地方高校,但学科门类齐全,水生生物学课程支撑的水产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在最近全国同类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三名。一方面我们利用现有的5个国家质量工程项目,充分利用好学科优势和专业积累,优先支持特色专业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另一方面,也打破专业界限,多学科协作建设教学团队,建设部级水生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将青年教师培养作为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做好教学团队建设,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要求教授必须教授一门本科课程,鼓励名师教授牵头组建教学团队,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并加强培养。虽然有人说名师教授组织教学团队是行政化的思维方式使然,但是,在中国高校不同职称的教师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团队带头人的学识水平对申报、建设各类教学团队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国情决定的。

团队建设课程总结篇7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软件;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目前,绝大部分的土木结构设计工作需借助计算机软件来完成,行业内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软件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开展土木工程计算机软件应用教学成为了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关键。近年来,针对土木工程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的研究也取得到不少成果[1-4]。本文对土木工程专业软件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讨论,探索适用于培养高水平应用人才的教学模式。

1课程设置及存在问题

我校《土木工程计算机软件应用》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该课程是根据教育部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本科专业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配置的要求,将原来的《结构分析的计算机方法》和《结构软件应用》经过调整和优化配置后开设的创新性课程。该课程以混凝土结构、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工程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等课程为基础,着重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应用结构设计软件解决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是一门系统且快速发展的课程。以下对《土木工程计算机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简单介绍。《土木工程计算机软件应用》课程为24理论学时,配套的《土木工程计算机软件应用综合实践》是为期2周的实践课。该课程面向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在第七学期开设。目前该课程以讲授广厦结构CAD软件为主,主要内容包括结构方案设计、建筑结构建模方法、GSSAP计算模块的使用、计算结果的检查和校对、结构方案调整、施工图绘制等。对应的《土木工程计算机软件应用综合实践》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建筑单体的结构设计工作,最终提交综合实践报告,其中包括结构方案、结构设计计算书和结构施工图。在课程考核方面,该课程主要通过期末考试(笔试和机试)和学生平时成绩确定,综合实践部分主要以提交的报告为评分依据。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为主,其中包括结构方案设计的能力、结构性能评估的能力、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沟通能力。虽然学生已经在各门专业基础课中学习过如荷载取值方法、混凝土构件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抗震设计方法等知识,然而,对建筑的整体结构的布置方法、结构性能和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等关键问题仍缺乏认识。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掌握广厦结构CAD软件的实用方法,并可逐渐理解结构的主要特性,例如结构的侧向刚度、扭转刚度等,能直观地体会荷载作用与结构形式、结构内力分布之间的关系,并掌握评判结构方案优劣的方法,全面提高结构设计的能力。本课程正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教学效果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反映在:(1)学生对结构方案评价和调整的能力不强;(2)团队合作意识较弱,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不足;(3)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较弱。总体上说,学生未能将专业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掌握的结构设计技能和团队意识不足,遇到新问题往往未能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方法。借鉴现有的一些教学改革方法[5-8],本文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以期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2教学模式探讨

目前,《土木工程计算机软件应用》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约2/3学时(约16学时)以教师演示教学,其中包括广厦结构CAD软件的基本操作、GSSAP结构参数设置、计算结果查看和整体合理性指标的分析、施工图输出等。另外1/3学时(约8学时)是学生课堂练习时间。教师布置任务,例如简单建筑的结构建模、计算参数设置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24学时的课程结束后,将开展《土木工程计算机软件应用综合实践》。综合实践的任务是对一栋给定建筑图的建筑进行结构设计,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总结如下。首先,软件学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讲述内容过多、讲述时间过长,反而会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仅仅8学时的课堂练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一栋建筑的结构建模通常需要较长时间,学生作为初学者很难在课堂上完成所有任务。第三,对成果的评价和讲解的部分并不完善,大部分学生只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并没对成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改进。最后,综合实践任务单一性不利于学生学习。目前,各学生的综合实践任务是相同的,同学在完成相关任务的过程中存在相互依赖的情况,一些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点则通过相互“交流”来解决,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

2.1新教学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团队自主学习———答辩”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将本课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基础教学阶段,分组自主学习阶段,展示与答辩阶段和总结阶段。下面对各阶段的具体安排进行介绍。(1)基础教学阶段。此阶段主要以讲授为主,内容包括软件操作方法、结构参数设置和合理性指标等,学时安排为8学时。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只讲授最基本的操作以及最重要的结构计算和评价方法,教学内容要进一步凝练,以最简洁的方式交代最核心的内容。(2)分组自主学习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团队建立、题目和任务分配、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交流等工作。首先是团队建立,建议以4~5名学生建立一个团队,设一名队长协调各成员之间的工作分工。每个团队分配一项工程项目,例如某高校闲置地块开发(这个开发项目中可以包括2~3栋建筑,如办公楼一栋、教学楼一栋、实验楼一栋等)、某花园小区建设(这个项目中可以包括高层住宅楼一栋、多层住宅楼一栋、综合楼一栋等)。针对分配的任务,每个团队对相关工作进行分工,通过查找资料、建设方案讨论、结构建模计算、结构方案确定等。这一阶段计划为12学时,与现有的教学模式不同,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主要负责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合理地安排和完成各项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除了课堂时间之外,学生在课后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完成相关的任务,例如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建设方案和进行软件使用方面的技术交流等。(3)展示与答辩阶段。这阶段主要是通过答辩的方式实现各团队设计成果展示。各团队展示中包括PPT设计成果汇报和问题环节等。各团队派一名代表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展示团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提出各种疑问,现场由展示团队进行解答。教师作为主持人,可适当对所提的疑问进行说明及对问题的回答进行引导,有利于展示和答辩过程的顺利开展。通过这样的环节,实现各团队之间的交流,相互之间更清楚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这一阶段预计安排6学时。(4)总结阶段。这一个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教师对作品进行点评、各团队对各自成果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后期修改和最终成果提交。这部分预计安排2~4学时。

2.2新教育模式效果

采用上述教学模式有望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分析如下。(1)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本课程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结构设计任务,设计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合作分工、相互交流和讨论,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为日后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进行交流合作打下基础。(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现有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地查找资料、实践建模和进行结构方案评估,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结构的概念并掌握结构优化设计的技能。(3)教与学双重得益。不单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教师也更好地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一定程度上也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可以得到很大的收获。(4)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主要进行问答和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5)实践性更强。课程分配给学生的设计任务不是统一的一个题目。一般来说,分配给各个团队的设计题目的不同的,一方面避免大量的雷同情况,另一方面更加接近实际。每个团队都需要解决各自特定的问题,团队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进一步扩充了知识面。

团队建设课程总结篇8

Abstract: Teaching Team-Building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ha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s a provincial teaching team, around the subjects of the building of discipline platform and the perfection of theory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chelon, a series of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are made in teaching team-building o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jors core curriculum of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getting som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may provide some guidance with the building teaching team for othe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关键词: 教学团队;学科建设;教学质量

Key words: teaching team;discipline construction;teaching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266-03

0 引言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在大学生数量规模激增的同时,杰出人才却寥寥无几,这引起了相关学者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质疑,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从2000年起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举措,努力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政策乃是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旨在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且提升教学质量,整合教学资源,发挥教学权威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文件——《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简称质量工程,此后教学团队建设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各高校的广泛关注与实践,并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热点研究领域。

根据教育部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西安工业大学经管学院结合本院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从2008年开始启动《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经过多年发展,该团队已于2011年被授予“陕西省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建设及成效得到了社会同行的肯定与认可,在实践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予以总结,希望能为高校质量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1 教学团队发展历程及现状

1.1 团队发展历程 本团队的形成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9年以前,主要以西安工业大学一类课《企业管理》课程为主的教学队伍。第二阶段是在《企业管理》一类课的基础上通过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整合而形成的以首席主教教师为核心的校级重点课群《管理学》课程群教学队伍。第三阶段是在2003年以后通过对管理学课程群师资整合、课程整合而形成的以首席主教教师、教学明星、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旨在“夯实学科专业基础、打造精品课程平台”上而形成的以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的学习型教学团队。

1.2 团队现状 “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缘于国家教育部指定的全国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结合西安工业大学的办学定位及经济管理学院的专业特色,包括:《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管理运筹学》、《人力资源管理》8门课程。“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是以“人力资源管理”部级特色专业、“会计学”校级优势专业及“市场营销”专业为建设平台和服务对象、以陕西省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以实践、创业为特色的应用型本科经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陕西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面向装备制造业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和“西北兵工管理研究中心”为教学实践和科研平台、整合经管学院优势师资资源构建而成的教学队伍。该团队立足于“夯实学科专业基础、打造精品课程平台”的理念。

二十多年来,依托专业建设、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团队结构和文化建设为重点,已经形成了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等合理的、相对稳定的,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科研素质、团结合作的学习型教学团队。团队目前拥有成员26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8名,讲师12名;团队成员全部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士6人,在读博士5人,中青年教师所占比重为84.7%,是一支充满活力和潜力的教学团队。

团队建设课程总结篇9

关键词:应用化学;教学团队;建设;实践;人才培养

高等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不仅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而且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对新疆高等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进行研究,根据专业教学团队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探索出一套有效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综合能力,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石河子大学应用化学教学团队以化学和化工学科为基础,以自治区应用化学重点学科、新疆兵团化工绿色过程重点实验室等人才培养平台为依托,在不断改革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支治学严谨、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团结和谐的教学团队。

一、教学团队结构的发展优化情况

应用化学教学团队是一支年轻而又富有朝气的队伍,教师平均年龄不超过38岁,团队成员职称、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目前应用化学教学团队现有成员2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4人,在读博士4人。5人为博士生导师,18人为硕士生导师。其中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名;引进绿洲学者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支持计划教师1名;兵团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校级优秀骨干教师5名。选派3名青年教师出国访问交流。团队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以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坚实后盾,确保了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工作的深入持续发展。

二、教学水平的提高情况

近年来,应用化学教学团队以深化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经验,大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取得了良好实效。

1.抓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师德建设作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首要工作来抓。首先建立全体教职工学习制度,采取“学习、讨论、活动”三步走的方法,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等方面对教师进行教育,规范教师的言行,提高教师依法治教的水平。其次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教师心灵建设、开辟师德宣传栏等活动,弘扬先进,树立典型,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讲奉献、重合作、乐创新的和谐氛围。

2.抓教学管理创新

教学创新重在管理创新。我们的教学管理思路是:开发自我、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整合提升。为了实现教学管理目标,团队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立足本校,抓管理、争优质、提质量、促发展,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而努力。几年的实践,团队构建了科学的、适合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其基本框架为:班主任――课程主讲教师――课程组组长――教学团队负责人。

3.抓教师培训创新

为了提高团队教师专业素质,学院依靠自身力量,不断创新培训形式,多渠道组织各种培训活动。首先确定专人对骨干教师或选定的培养对象进行系统的、经常性的指导和帮助,选送优秀的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其次通过项目引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并对骨干教师的成长发展积极给予扶植,督促他们通过教育教学岗位上的刻苦研究和改革探索来提高自己。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活动的交流、研讨和评比活动,为骨干教师提供展示水平和成果的“舞台”。

4.抓教科研一体化

自2010年以来,结合团队教学实际,确立了“以校为本,立足常态,植根教研,均衡发展”的高水平大学“教科研一体化”教研模式,充分发挥团队的教学示范和辐射作用。统一安排教师开展教材通研、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为教师发挥特长、形成教学特色提供了交流空间,形成浓厚的校本教学研究氛围。以活动促教研,研讨结合,初步探索出了应用化学教学团队教研一体化、管理规范化的路子,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三、 团队的影响辐射能力情况

1.推广精品课程建设,共享教学资源

本团队建设的系列精品课程均建有课程网站,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于本校“石河子大学精品课程资源网”。课程大纲、授课教案、授课课件、课程资源、授课录像等全部上网,还同时开通了网上答疑和在线测试等辅教学平台。适时召开精品课程研讨会,开展教学交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与辐射作用,通过推广交流,使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团队所开发的第二课堂,把学生从校内带到校外,在社会大课堂中去进行实训,做到学校与社会之间互惠互利,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和资源的匮乏。

2.服务地方经济,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

团队建设课程总结篇10

【论文摘 要】本文从坚持分级教学、构建立体语言学习模式、组合多型课程设置以及建立综合学业评估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加强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研究。

团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概念,被定义为“为了共同目标,由技能互补且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20世纪80年代,团队理论中的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概念运用到教师工作领域,提倡教师共同工作,形成伙伴关系,通过共同研学、示范教学以及系统地进行教学练习和回馈等方式,彼此学习和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的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伴随着该文件的出台,高校教学团队的构建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结合我校实际,探讨加强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大学英语课程是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阶段设置的一门必修课。它覆盖面广(全校学生)、课程周期长(4个学期),课时多(256学时)、授课频度高(2次/周)、对学生影响较大(毕业、考研、就业、出国都需要英语成绩),被许多人称为窗口课程,因此受到各高校的关注。

大学英语教师任务繁重(教学工作量通常为12课时/周),要独立完成大学英语1~4级全部课程(听、说、读、写、译)的教学,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研读教材、撰写教案、授课讲台、批改作业、辅导答疑、命题考试、阅卷登分、评定成绩等流程,像一条结构复杂的“流水线”。长期以来,教师独自一人在长长的“流水线”上一遍遍地走过,个体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然而,随着教学内容的拓宽加深以及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变得异常复杂,仅靠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教学模式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于是需要建立一个由业务能力、知识技能、特长优势互补的教师组成的团队教学模式,利用团队合力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为了完成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这一首要任务,实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终极目标,我们组建了大学英语教学团队,依托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教学平台,努力从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学业评价方式和网络自主学习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一 坚持分级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原则 我们按照团队成员的年龄、个性、专长分配教师到不同级别的教学组。各分级教学组教材统一,教学内容相同,教学进度一致,组内集体备课,分工合写教案讲义,制作课堂教学课件。老师们通过集会、电子邮件、短信、电话等方式分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体会,一改过去相对封闭且处于自身既有经验重复性运转的状态,形成了团结互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团队氛围。

二 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深化教改的重中之重,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依照《课程要求》所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我们应力争建设课堂面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网络学习和传统学习相结合的立体语言学习环境。

面授课程的内容重点应放在读写译教学上,兼顾听说教学。自主学习体现在充分利用我校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的平台,努力促成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我校现有雅信达、新时代交互英语,斯伯德课程三个平台,各平台的内容和功能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学生可前往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进行自主学习,也可在任何时间、地点登录因特网进行网络学习。学生必须按要求完成每学期30小时的大学英语学习平台上的指定内容(以听说为主,辅以语法、词汇和写作练习),并就学习内容命题组织三次相关测试,期末则依据测试分数和学习时数评定自主学习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15%)。

我们提倡学有所用、以用促学的教学原则,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多年来,我们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等全国性竞赛的校内选拔赛,并借此契机开展一年一度的校级英语竞赛、词汇与语法能力竞赛和阅读听力竞赛。竞赛全程录像,竞赛组委会为获奖学生颁发奖状和奖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使用英语的乐趣与喜悦。在学生的外语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的同时,浓厚了校园的外语文化氛围,也有力地支持和补充了第一课堂的教学。 "

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对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主要采用了发挥专长,分工合作的做法,一方面,利用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指导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授课效果;另一方面,中青年教师思维活跃,精力旺盛,易于接受新观念、新知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使用和管理技能,因此成为实施新教学模式、开展第二课堂的主力军。在这样一个团结协作、共享互动的环境中,每位团队成员的知识、技能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成为携手前进的教师群体。

三 组合多种类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成员多毕业于国内名校,近1/3的教师有海外学习工作的经历。各位老师术业有专攻,研究方向和兴趣取向各异。

为了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为了响应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的:“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个性化。”我们按照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兴趣和意愿,也充分考虑我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因素,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出发,把过去以语言基础教学为主的、单一的大学英语课程改为包括基础英语课程、应用英语课程和英语提高课程在内的多种类型组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的大学英语精读、泛读、听说、写作等基础必修课程,而且还涵盖了实用英语写作、实用英语语音、高级英语听说、实用英语阅读、科技英语阅读、大学英语6级、英美概况、美国社会与文化、法律英语等12门英语技能类,应用类和文化类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目的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英语学习个性化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

四 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为原则,建立综合性的学生学业评估体系

国内外学者对学习评价一般分为过程性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前者用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后者用来评定学生的最后学习效果。多年来,我校大学英语在学期总评成绩中,体现过程性评价的平时成绩仅占总评成绩的30%,代表终结性评价方式的期末考试则占总评成绩的70%。我们认为,这种传统的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的终结性评估为主的做法,不利于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的积极性。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在教务处和学院的支持下,我校建立了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测试与评估体系,强调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的相结合,首次大幅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卓有成效的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