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资金管理办法十篇

时间:2023-10-07 18:09:04

预算资金管理办法

预算资金管理办法篇1

第二条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依授权或委托的机构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非代行政府职能,通过市场取得的经营服务性收入,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

第三条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性资金,不是部门和单位的自有资金。预算外资金管理实行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的原则。预算外资金收入应上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的领导,负责组织实施有关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并实施本行政区域内有关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规定;审批本级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决算;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有关预算外资金收支和管理情况。

第五条各级财政部门是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职能部门,依法对预算外资金实施管理和监督;会同各有关部门制定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具体办法,组织管理财政专户,审核、汇总、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决算。

各级有关部门要与财政部门共同配合,做好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

第六条凡涉及征税的预算外资金项目,应进行纳税申报并使用税务发票;对不征税的项目,应使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或监制的票据,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和财政部门有关票据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二章收入管理

第七条预算外资金的收入范围包括:

(一)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收取、提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通过政府职权筹集的资金;

(二)依照国家和省审批的项目和标准收取或提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依照国务院和财政部审批项目和标准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征收、募集或以政府名义建立的具有特定用途的各种基金;

(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机构通过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从所属企事业单位和机构收取的管理费及其他资金;

(五)乡(镇)政府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筹集的、由乡(镇)政府用于本乡(镇)经济建设、事业发展、公共福利等方面的乡自筹资金和乡统筹资金,主要包括乡(镇)企业上缴的利润、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和向个人筹集的乡统筹费等;

(六)其他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主要包括以政府名义获得的各种捐赠资金、国家行政机关派驻境外机构的非经营性收入和财政专户利息等。

第八条收取和提取预算外资金依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执行中央、省两级审批的管理制度,各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自行审批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或者制定、调整收费标准;

(二)设立政府性基金,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执行;

(三)主管部门从所属单位收取管理费和其他资金,应报同级财政等有关部门批准;用于乡(镇)人民政府开支的乡(镇)自筹资金的设立及其审批权限,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

第九条经批准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的单位,必须到同级财政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注册登记的项目、收取标准变更的,应重新登记或注销。

第十条预算外资金由财政部门委托银行代收或由财政部门统一收取。对于预算外资金收入较零散的个别单位,可由财政部门委托其代收。

第十一条各级财政部门要在银行开设统一的财政专户。预算外资金收入必须及时足额缴入财政专户,任何单位不得截留、挤占、私分、挪用或者拖欠。

对于经费完全来源于预算外资金的单位,同级财政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核定一定数额的周转金。

第十二条由财政部门委托征收预算外资金的单位,经财政部门批准后可开设一个收入过渡帐户,该帐户只能发生预算外资金上解财政专户款项,不得发生其他预算外资金支出款项。

各单位应按财政部门规定把收入过渡帐户的预算外收入及时足额缴入财政专户,逾期或未足额上缴的,由财政部门通知银行从单位资金帐户中直接划入财政专户。

第十三条预算外资金的财政专户经办银行应当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办理预算外资金的收纳,并根据财政部门签发的拨款凭证拨转用款单位帐户。

第十四条有预算外资金收支的单位应当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统一核算,统一管理。非财务机构不得管理预算外资金。严禁帐外设帐、公款私存;严禁私设“小金库”和把预算内收入转为预算外收入。

第十五条主管部门要求将下级预算外资金收入上缴或参与收入分成,或调整分成比例的,必须报同级财政部门核准。

预算外资金的上缴款项必须全额直接缴入上级财政专户。

第十六条除法律、法规、规章和省财政部门另有规定外,减征、免征或者缓征预算外资金收入,要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属上级财政部门参与分成的收入,由上级财政部门审批。

下级上缴上级主管部门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减、免或缓缴,由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

第三章支出管理

第十七条预算外资金的支出,由财政部门按照批准的预算外资金年度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以及用款单位的实际收入和用款进度,从财政专户中拨付。

财政部门拨付预算外资金应当遵守规定的审批程序,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单位的用款计划,及时、足额地返拨资金,保证单位业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对紧急情况需要用款的,可即报即核拨。

第十八条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有预算外资金收支的单位可在银行开设一个支出帐户。该帐户只能发生预算外资金支出款项,不得发生预算外资金收入款项。

第十九条预算外资金支出应遵循“量入为出、适度从紧”的原则,按照规定用途使用:

(一)用于工资、奖金、补贴、津贴和福利支出的,按照财政部门核定的项目、范围和标准开支。公用经费的开支标准,由同级财政部门比照预算定额确定;

(二)用于公共工程、公共事业以及其他专项支出的,财政部门按照批准的计划和规定用途审核拨付;

(三)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应按国家规定立项,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由财政部门按照计划部门确定的国家投资计划和工程进度拨付。

禁止用预算外资金进行计划外投资、借贷及进行股票、期货交易活动。

第二十条预算外资金收支结余,除专项资金按规定结转下年度专项使用外,财政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按财政隶属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统筹调剂使用。

第四章收支计划及决算

第二十一条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决算和有关财务报表管理制度,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管理,提高财政性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

第二十二条有预算外资金收支的单位要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时间编报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年度决算和有关财务报表,经主管部门审查、汇总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财政部门应当在认真审批单位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决算的基础上,编制本级年度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决算,报

同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三条部门和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经财政部门批准后,一般不作调整。在年度执行中,因国家政策调整以及机构、人员发生较大变化等,需要对收支计划进行调整时,须经主管部门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各级财政、审计、物价、计划、监察等部门应加强预算外资金来源和使用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预算外资金的稽查制度,包括建立健全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的年审和专项清理检查制度。

第二十五条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部门所属单位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并做好本系统预算外资金监督管理工作。

各级人民银行要加强单位预算外资金帐户的开设和管理工作,并对单位预算外资金的缴纳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预算外资金收支单位要认真执行有关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按国家规定的项目、范围和标准征收、提取预算外资金,编报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决算,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

第二十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预算外资金的收支管理工作有权提出意见和进行监督,对违反规定的收费、征收基金等行为有权抵制、申诉或者检举。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由法律、法规规定的部门依法处罚;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职责按本办法规定予以处罚;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其违反规定的收入全部上缴财政,对有关人员和领导依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

(一)预算外资金收入不按规定及时、足额缴入财政专户,擅自截留、挤占、私分、挪用或拖欠、坐收坐支的;

(二)瞒报预算外资金收入,转移资金,未经财政部门批准擅自设立预算外资金帐户和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搞计划外投资的、借贷及进行股票、期货交易活动的;

(三)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收取、提取预算外资金的。

第三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相应核减以后年度的财政预算拨款或预算外资金支出,并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按规定的支出范围使用预算外资金,以及滥发奖金、津贴和补贴的;

(二)不按规定时间和要求编报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决算的。

第三十一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单位财务人员及领导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

(一)不按要求接受财政、审计、物价、计划、监察等部门和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的;

(二)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的。

预算资金管理办法篇2

第二条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意见》及《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重点镇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意见》设立。

第三条财政部门应当履行以下专项资金管理职责:负责专项资金的设立管理和政策的研究制定,会同市级业务主管部门建立健全专项资金具体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和执行;组织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实施绩效评价和再评价;监督管理专项资金支出活动;组织专项资金执行期届满或者被撤消后的清算、资金回收以及其他相关管理工作;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的其他职责。

第四条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和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应当对本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履行下列职责:配合市财政局建立健全专项资金具体管理制度,设立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制定管理流程,明确责任主体,规范资金管理;按预算管理的要求,编制专项资金支出预算;执行已经批复的专项资金支出预算,监督专项资金的使用;按绩效目标对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进行自评价;对专项资金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按规定向财政部门报送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并对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和自评;负责对执行期届满或者被撤销专项资金的相关管理工作;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专项资金执行期限确定为5年。期满后根据工作需要和市政府的决定执行。

第六条专项资金纳入预算管理。财政部门年初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重点镇工作要求规定编制全年专项资金预算。

第七条专项资金应当专款专用,量入为出,注重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

第八条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是: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试点示范镇、村重点项目的奖补;二是重点镇重点项目的奖补;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和重点镇的工作推进资金。

第九条专项资金实行分类管理,按照项目资金管理的办法进行审批和分配。

专项资金安排和使用按申报、批准下达、资金拨付、使用的程序执行。

第十条专项资金重点项目奖补资金实行申报制。由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镇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统筹办)、市推进重点镇工业化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重点镇办)和财政部门研究下达申报文件。

申报单位申报时要确保申报资料真实性、合法性。

市统筹办、市重点镇办、市财政局会同市有关部门按规定对所报材料进行审核。符合规定使用范围的,核定下达项目支出预算,并发文下达。

第十一条财政部门根据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按照序时进度拨付财政资金。专项资金拨付按财政国库管理规定办理,不得无故滞留、拖延专项资金拨款。

第十二条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应当严格执行专项资金支出预算,按批准的项目计划内容组织实施,不得将专项资金用于工资、福利和公用经费等一般性支出。

第十三条统筹城乡发展和重点镇的工作推进资金由财政部门根据核定的预算和工作进度拨付至市统筹办和市重点镇办或相关单位,由市统筹办和市重点镇办或相关单位按有关规定进行使用。任何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资金,未经批准不得变更项目内容或调整预算。确需变更或调整的应报财政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专项资金按规定形成国有资产的,应当及时办理决算验收,进行产权、财产物资移交,办理登记入账手续,并按规定纳入单位资产管理。

第十五条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年终应当将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向市统筹办、市重点镇办和财政部门报告。有专项资金结余的,应缴回财政部门。

第十六条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必要时组织专项检查。

第十七条财政部门根据绩效评价的有关规定,建立专项资金项目绩效目标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对专项资金开展全过程绩效管理。评价办法包括绩效目标、对象和内容、评价标准和方法、组织管理、工作程序等主要内容。

第十八条财政部门负责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工作,绩效目标由预算部门在申报预算时填报。预算部门年初申报预算时,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要求将绩效目标编入年度预算;执行中申请调整预算的,应当随调整预算一并上报绩效目标。

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和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对本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绩效实施自评价。

第十九条专项资金绩效目标主要包括重点镇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票销售入总量和增幅,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村当年完成的工业项目个数和城镇基础项目个数达到目标数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幅和城镇化率等。绩效目标应当指向明确、具体细化、合理可行。

第二十条专项资金执行期届满后,有关业务部门和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对本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实施自评价,财政部门进行绩效再评价,并向市政府报告绩效评价结果。

第二十一条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预算安排和完善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二条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出现的违法行为,依据《预算法》、《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一)对未经批准调整专项资金使用范围或者金额,以虚报、冒领、伪造手段骗取专项资金,未执行专项资金项目支出预算,未经批准变更项目内容或调整预算的,由财政部门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在一至三年内禁止申报该专项资金的使用项目。

(二)对专项资金用于工资福利和公用经费等一般性支出的,由财政部门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限期退还相应款项。

预算资金管理办法篇3

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国务院研究提出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决策部署,这既是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重要内容,又是用足用活积极财政政策的关键举措,对于稳增长、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盘活各领域“沉睡”的财政资金,把“零钱”化为“整钱”,统筹用于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保障民生支出,是当前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审计检查的重中之重。文章通过分析当前财政存量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等,提出加强预算管理、减少财政沉淀资金的建议,对于财政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财政存量资金;预算管理;理财观念

1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地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动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财政存量资金规模大幅度下降,财政统筹能力不断加强,资金使用效益不断得到提高。但地方在执行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政策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是:

1.1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政策有待完善

存量资金范围界定不够清晰,各级各部门理解不一致;存量资金分类与现行财政决算存在差异,增加清理统计和盘活难度;对部分资金如财政专户管理结转结余是否纳入存量资金未明确规定;尚有中央部分资金未通过上下级财政拨款划转,直接通过上下级对口部门原有账户拨付,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政府性基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后不能统筹安排使用,只能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达不到尽快盘活存量资金的目的等;上级专项转移支付净结余认定程序不明确,下级财政在执行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时存在畏难情绪,既担心统筹力度过大面临审计风险,又担心资金沉淀未发挥有效效益。

1.2部分项目确定方式有待改进

部分支出预算编制仍采取“基数加增长”模式,支出规模安排脱离实际需要,从而形成财政存量;部分项目资金需要国家相关部委批准后才能确定具体市县或项目,地方根本无法按要求时间分配下达。同时部分与中央配套项目,因中央相关部委一般都是“当年研究确定当年的项目”,致使地方财政在编制预算时无法将这部分资金提前细化到位,难以按照《预算法》规定时限下达。中央和地方的预算内基建投资仍沿用“先下投资计划再下预算指标”的管理模式,尚未按照统一的预算管理流程进行编制,年初难以细化到位,执行中资金下达较晚,影响资金使用效益。

1.3部分部门理财观念不适应新情况

基本建设资金受制于投资计划制约,不能按照预算管理要求提前细化到位,影响预算执行效果,形成年底存量;部分部门预算管理理念滞后,预算惯性思维未转变,不能按要求提前细化到位,仍存在预算执行中再二次分配的现象,严重影响预算执行效率;中央及省级实行项目法分配的资金占比相对较大,因相关部门评审时间较长,难以按照规定时间分配下达;单位原有账户存量资金盘活效果不明显,受制于国家部分银行账户管理规定,部分单位原有账户存量资金迟迟得不到有效盘活。

1.4资金管理办法有待健全完善

随着专项资金统筹整合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部分资金管理办法不适应管理改革需要,急需尽快修订完善。尽管我省提请省政府印发了省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但尚未建立每个专项资金有且只有一个管理办法的制度体系,需要加快工作进度。部分国家层面制定的制度办法未及时修订,如森林植被恢复费,影响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效果。

1.5部分预算部门基础管理薄弱

部分预算部门未按照要求建立健全备选项目库或者虽然建立了备选项目但未实施有效管理,项目库内容质量不够,备选项目库未有效发挥作用,尚不能实现从“资金等项目”向“项目等资金”转变,导致资金迟迟不能分配下达;部分项目在向争取资金时未进行充分的前期评估论证,仓促上报,资金下达后才组织项目申报,无法在规定时间分配下达;部分部门向上级上报项目后,未及时与上级对口有关部门进行沟通衔接,不能及时掌握项目申报进展情况。

2加强预算管理建议

为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减少财政沉淀资金,针对上述问题,应从国家和地方层面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

2.1国家层面

(1)加快推进预算管理模式改革,为地方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强资金统筹使用、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创造条件。一是以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为抓手,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改变过去“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模式,根据国家深化预算改革要求,对重点支出不再采取先确定支出总额再安排具体项目的办法;督促中央相关部委转变传统预算管理理念,将项目确定机制从“当年研究确定当年项目”改为“当年研究确定下年项目”,以便地方财政部门在预算编制时就能够把专项转移支付细化到位,从而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确保在规定时限内下达资金。二是积极推进统一预算分配权。《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明确提出“统一预算分配,逐步将所有预算资金纳入财政部门统一分配”。由于这项改革涉及国家投资管理体制的调整,地方财政无力推动,建议中央能够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尽快推动落实“统一预算分配权”。如改革暂时难以到位,建议要求相关部门对该资金“按照统一的预算管理流程进行编制”,提前将项目细化到位。三是督促有关部委适时调整资金管理模式。一方面,中央应根据国务院制定的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方案,合理确定中央支出责任,减少地方配套资金压力,确保地方财政集中财力保障民生。另一方面,中央尽快完善非同级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政策,规范中央部委拨付地方资金管理模式,统一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处理,全部经由上下级财政部门下达,再由财政部门按照既定项目和使用方向将资金分配相关部门,为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和及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供有利条件。四是明确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净结余认定程序,便于地方实际操作;尽快根据新《预算法》及财税改革有关要求,修订相关制度办法,为地方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清除障碍。(2)进一步明确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政策,加强对地方统筹使用存量资金的指导。一是明确重点支出存量可由地方统筹调整安排使用。按新《预算法》规定,重点支出的调减需报人大审批,但因受人大审批程序烦琐,即便部分重点支出进度缓慢也难以调整统筹使用,从而影响盘活效果,建议明确地方可在重点支出总规模不减少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科目支出需要相互调整使用。二是明确地方政府项目动态调整权限。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减少专项转移支付规模;提高切块下达资金比重,由基层统筹安排项目,发挥地方财政贴近基层的优势;减少中央财政直接确定到项目的资金规模,提高地方统筹使用余地。三是明确单位原有账户财政存量资金管理政策。建议清理现有银行账户管理制度,对于已不适应当前财税改革的规定尽快废除,倒逼单位激活原有账户沉淀资金;同时明确对单位原有账户存量资金管理政策,便于地方有据可依推进盘活存量资金。(3)调整完善消化财政存量资金账务处理,降低对当年预算执行结果的影响。当前,收回财政存量资金账务处理规定,重新安排项目调整支出科目的,要按原科目冲减当年支出,此种处理方式在实际执行中导致部分支出数据不能准确反映当年预算安排情况、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果差异较大、财政总预算和部门决算支出数据差异等问题。建议中央层面完善关于消化财政存量资金账务处理办法,降低对当年预算执行结果的影响。采取将所有收回的调整支出科目的结余结转资金统一冲减“22999-其他支出”科目,增设“一般公共预算收回存量资金调减支出”和“政府性基金收回存量资金调减支出”款级科目,以负数填列当年需冲减的支出数,并在预算执行情况说明和总决算报表附注详细说明结余结转资金调整科目冲销情况,确保其他科目本年预算执行结果真实性,规避列支和冲销科目无法匹配、当年部分科目冲减为负值等极端情况,减弱特殊事项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影响。

2.2地方层面

(1)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逐项健全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每个专项资金执行期限、支持范围、使用方向、分配办法等内容,严格落实每个专项有且只有一个资金管理办法,严禁相关部门在执行中再次拆分专项,形成每个专项资金内部不同使用方向的竞争机制,突出财政资金预算绩效导向。(2)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继续推进中期财政规划改革,促使部门转变预算理念,适应改革要求,切实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减少省对市县直接实行项目法分配的专项资金规模,加大切块下达专项所占比重,发挥市县财政部门贴近基层的优势;加强预算细化管理,凡未按要求细化到位的,年度预算原则上不予安排,部门申报新增专项资金必须先细化到位,否则不予安排。(3)进一步加强预算基础管理。明确各部门预算执行主体责任,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从源头上控制存量资金规模;完善财政存量资金与预算安排统筹结合机制,对年末财政存量资金规模较大的部门、市县财政,压缩下年财政预算安排或转移支付规模,督促其加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管理。督促预算部门加强项目库建设,提前储备可执行项目,将项目申报、评审等相关程序提前或压缩评审时间,努力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下达效率。规范地方配套,积极培植财源,提高生财、聚财能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积极落实国家有关配套要求;从规范事权与支出责任入手划分各级事务,为规范地方配套奠定基础。

作者:张宝立 单位:河南省财政厅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2014〕70号)[EB/OL].

[2]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的通知(〔2015〕35号)[EB/OL].

预算资金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金管理;问题;途径

一、事业单位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事业单位没有形成资金管理意识

目前,在多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缺少对资金管理的必要关注,未能针对本单位资金实际需求与财务管理需求制定资金预算、内控制度、资金管理考核等制度,造成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出现混乱,大量财政资金被事业单位所浪费,严重阻碍着事业单位资金效率的发挥。

(二)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制度缺失

个别事业单位领导只关注专项资金申请及固定资产采购等工作,忽视了资金管理对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及降低财务风险的作用,未能在内部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一来造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处理资金收付业务时缺少依据,二来也无法对事业单位资金收支进行有效的监管。

(三)事业单位收支管理混乱

在预算方面,个别事业单位未能按照“零基预算”原则编制资金预算,资金支出安排十分随意,例如,个别事业单位在资金采购、工程款结算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定程序办理,给个别工作人员与供应商串通侵害国家利益提供方便,再如,个别事业单位由于办公经费紧张,直接将中央专项资金弥补办公经费不足,造成专项资金被挪用、挤占;在资金收入方面,随意将房租收入等非税收入坐收坐支;在资金考核方面,个别事业单位缺少资金管理考核机制,无法调动各业务科室、工作人员参与资金管理的积极性。

(四)事业单位缺少合格的财务人员

个别事业单位由于工作人员编制限制,财务人员只能由其他业务岗位人员担任,由于其在专业性、政策性方面的欠缺,无法严格按照《政府会计准则》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及进行日常管理。同时,个别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习惯于按照传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收付实现制进行资金核算,未能参与财政部门组织的新《政府会计准则》相关培训,对于新准则中规定的收付实现制度与权责发生制双轨运行十分陌生,无法满足新准则在理论方面的要求。

二、解决事业单位奖金管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一)促使事业单位树立正确的资金管理观念

事业单位资金是确保各项公益事业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及人员与办公经费供应的重要保障,强化资金管理对于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确保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事业单位领导应高度重视资金管理工作,通过提高资金管理意识,制定一把手及各业务处室领导负责制度,以带动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履行国家制定的财经法规及内部规章。

(二)事业单位应不断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财务管理需要及业务特点,在《会计法》、《政府会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框架内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应主要包括财政资金预算编制、会计核算、资金申请与审批、现金与银行存款收付、财务报销流程等内容。并可将相应资金收付处理流程、岗位职责分工等内容通过流程图方式在内网、财务部门显著位置予以公示,方便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参照执行。例如,资金管理制度可规定出纳人员不得保管办理支付业务全部印鉴;按照报销金额划分的审批权限;现金盘点办法等内容,以此在规范事业单位资金会计核算的基础上,杜绝资金跑、冒、漏,维护国家资产安全;实施资金安全化管理措施,采取内部控制手段,建立单位资金管理预警机制,避免资金短缺或大量闲置,确保单位资金运行正常化。

(三)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收支管理

1.强化事业单位资金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预算法》及财政部门要求,在不断细化基本人员、办公经费支出及项目支出的基础上,以“零基”为基础编制部门预算。同时,事业单位为保证财政经费充足,应考虑年度可供安排资金总量,反复调查研究,修改调整,确定资金支出预算,预算确定应当符合“必需、实际、合理、合法”的要求。

2.规范事业单位收支管理

事业单位应按照《非税收入管理办法》规定,及时、足额将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收入等所有非税收入上缴财政国库非税收入专户,并加大非税收入征缴力度,保证非税收入的应收尽收。在非税收入支出方面,事业单位应按照《预算法》、《政府会计准则》及相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范围列支费用,按照工作需要和财力可能,制定相关定额标准,控制支出范围和水平,优化支出结构,执行事业单位资金支出控制管理制度,执行预算限额,努力节约支出。

3.提高资金日常核算规范性

一是资金账户方面。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银行账户开立审批制度,在未取得财政、人民银行批准前不得随意开设银行账户,不得将非税收入存入事业单位私设银行账户。同时,事业单位应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严禁将办理银行支付所有印鉴交于一个工作人员办理,以避免事业单位承受巨大的风险。二是贯彻执行公务卡出差报销制度。按照当地财政部门要求,预算单位在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在出差、参加培训等过程中应使用公务卡进行结算,不得擅自使用现金进行结算。三是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票据。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财务管理需求,建立财政票据使用管理办法,为财务人员记录本单位非税收入金额提供依据。

(四)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综合业务水平

事业单位应组织财务人员积极参与财政部门组织的新准则、内控制度等理论知识的培训活动,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事业单位应在内部树立正确的财经法律观念与意识,不断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及法制观念,促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努力提高技术水平,适应新工作要求。加强会计人员岗位管理。资金收付业务主要包括出纳、会计、稽核、财务部门负责人、单位分管领导等岗位以及具有收取款项职能的业务部门。

(五)建立健全内控制度,防范资金监控风险

1.制定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应按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规定,结合自身经营管理需要,在内部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此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降低财务风险。同时,抓好项目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审批,健全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制度,加强项目概预算和竣工验收,加强经济合同订立与控制管理。

2.建立资金收支流程控制

事业单位所有资金的支付必须取得具有审批权限的工作人员审批方可办理支付。严禁未经授权的部门或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或直接接触货币资金。重大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实行集体决策与审批。

预算资金管理办法篇5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管理,实现对项目成本、进度、质量的有效控制,提高投资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县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政府投资项目(以下简称项目)资金是指纳入基础设施、公益性设施、公众福利项目以及其它非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所使用的资金,包括本县财政预算内资金、财政预算外资金、土地收益、政府性融资、建设单位自筹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资金以及其它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资金。

第四条项目资金管理应当坚持预算管理原则、专款专用原则、效益原则。

第二章项目前期资金管理

第五条发改、财政部门应当依照本年度财政可用财力及社会综合财力的预测情况,结合建设单位项目完成进度,汇总本年度项目支出预算,并依法报经批准。

第六条经批准的当年项目支出预算在年度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或减少预算的,按原预算报批程序调整项目支出预算。

项目支出预算下达后,因建设需要新增立项的项目,必须由发改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调研后报县人民政府审议通过,由财政部门按照程序追加支出预算。

建设单位依照批准的初步设计和项目概算,进行施工图纸设计和编制预算,并将预算书及其他相关资料报财政部门审核。预算未经财政部门审核的,不得进入招标程序。

第七条建设单位在签订测绘、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合同前应当报财政部门进行事前审查,合同中应当列明项目价款支付的方式和时间。

项目在完成各项前期工作后,建设单位应及时将项目用款计划、中标通知书、施工单位中标预算、施工合同、征地拆迁合同及拆迁房屋、构筑物平面位置图等相关资料报财政部门备案。

第三章项目建设期间的资金管理

第八条直接支付项目资金的,参照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必须与项目资金支出预算确定的数额与用途相一致,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用途组织实施。

工程建设过程中因特殊情况发生工程变更的,应当按照《县政府投资项目工程签证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签证后,方可调整支出预算。

第十条建设单位申请拨付项目资金,应当根据年度预算和有关项目合同,编写申请工程款报告(含附件),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受理建设单位编写的申请工程款报告(含附件)后,应当按程序进行审查,按照工程完成进度分阶段拨付制度(特殊情况下实行预付款的结算方式)决定是否拨付。

财政部门应当将项目资金拨付情况书面送达发改、审计部门备案。

第四章项目价款结(决)算

第十一条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将工程竣工资料(工程竣工决算、财务决算、签证资料等)报送财政部门。财政部门组织工程决算及工程财务决算的审查、确认。未经财政部门批复决算的项目,建设单位不得核销工程投资,不得办理固定资产移交和产权登记手续。

第十二条财政全额拨款的非经营性项目的结余资金,应全额上交财政,拼盘项目的结余资金,应按投资比例归还各投资方。建设单位应将应交财政的竣工结余资金在竣工决算审批后30日内上交财政部门。未经批准,任何单位不得违反规定擅自挪用和挤占结余资金。

第十三条工程合同价款的约定与调整、工程竣工结算、工程价款结算争议处理、工程价款结算管理,执行财政部、建设部《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在工程建设期间,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根据需要,可以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投资计划和财务执行情况,掌握工程进度,建设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并接受监督。

第十五条财政部门负责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工作,对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暂缓或停止拨付项目资金:

(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财经纪律和基本建设程序的;

(二)擅自改变项目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的;

(三)项目资金未按规定专款专用、专户存储的;

(四)配套资金来源不落实或未按照比例到位的;

(五)有重大工程质量问题,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的;

(六)财务机构、内控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的;

(七)不按时进行工程结算、竣工财务决算的;

(八)未按规定要求报送基建会计报表及相关资料或信息资料严重失真的;

(九)超过概算建设项目,未按规定办理调整概算或调整概算未经批复的;

预算资金管理办法篇6

一、主要做法,

(一)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了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理财则是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市财政局坚持把财政法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好落实。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意识。开展了财政“三五”普法活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台、电台以及举办培训班、知识竞赛、志愿者下乡宣传等形式,大力宣传了《预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体干部职工坚持依法理财,自觉接受监督,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规定,编制和执行每年的财政预算,定期汇报预算执行情况,虚心听取市人大代表意见,严格执行人大决议,民主理财、依法理财的进程不断推进,促进了我市预算行为法治化,显著提高了预算执行的效果,既促进了通许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增加了政府行为的透明度,规范了我市财政预算、税收的经济行为,加快了我市经济实力的稳步增长。

(二)依据《预算法》的规定和要求,完善规范了财政预算的各项制度。年《预算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各级财政部门高度重视并认真贯彻执行,从预算方案的制定、提交审批到具体组织实施、决算编制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按《预算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运作,先后制定出台了《预算外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市财政局拨款申请制度》、《财政局追加预算支出暂行办法》、《市财政局预算资金拨付管理制度》、《市直预算外资金核拨管理暂行规定》、《市财政局财政性资金支出稽核制度》、《市市级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以预算的完整性、公开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为重点,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个环节进行全面改革,稳妥推进财政预算改革。

(三)认真落实《预算法》,大力组织收入,加强支出管理,确保收支平衡。在组织收入方面,坚持依法治税。坚决贯彻中央“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把组织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每年都根据经济发展和税源分布情况及早落实好收入计划,把组织收入抓紧抓早。支持税务部门实施“金税”工程,不断强化和完善税收征管手段,健全征收网络,加大稽查力度,对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成长较快、比重较大的重要税种及税收大户实行重点监控,编制预算外收支计划,将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统筹安排各项支出,逐步取消收支挂钩的做法。对预算外资金全面推行“收缴分离、票款分离”,扩大财政一个窗口和委托银行代收款范围,严厉打击偷、逃、骗、抗税等违法行为,认真清理拖欠税,大力堵塞税收“跑、冒、漏、滴”现象,积极挖掘税收收入的潜力,做到应收尽收。多年来,全市及市直地方财政收入均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在加强支出管理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市财政是“要饭”财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总量少,财政收入占的比重低,财政收支的矛盾十分突出并将在长时间内存在,主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运转,财政收支矛盾十分尖锐。多年来,市财政局牢牢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严格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促发展顺序安排好支出,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行了财政性资金“一支笔”审批、预算追加审批、会议审批、公务用车经费和电话费包干、接待交办权限等各项制度,坚持量入为出,有保有压,严格控制“人、车、会、话”经费、接待费等一般性支出,大幅减少竞争性、经营性领域开支,提高对公共领域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重点确保人员工资、社会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农业、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经济发展等支出需要。

(四)按照《预算法》要求,不断深化财政改革,规范预算管理。多年来,我市财政局严格按照《预算法》的相关要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运行体系为目标,全面推进财政各项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⒈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今年报请市政府同意在市直所有预算单位推行部门预算改革,对部门单位上报的预算建议草案组织人力进行认真审核,并派出工作人员到各部门单位检查核实有关数据,确保将试点单位的全部收入,包括财政拨款、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其他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取消预算外资金收支挂钩的传统做法,统筹预算内外财力,实行综合财政预算;严格审核部门的各项支出,细化支出项目,将部门所有必需支出项目按照政府预算科目明细填报,确保量力而行,不打赤字预算。将人大审议通过的部门预算及时批复到单位,并严格监督执行。通过开展部门预算改革,预算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透明度都有了增强,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成效:一是增强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完整性。部门预算编制引进因素分析法和零基预算法,根据预算年度内收支增减变动因素和项目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测算和核定部门单位的支出需要,初步制定公用经费支出标准,逐步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同时,部门预算要求部门将本部门的所有收入和各项支出均在部门一本预算中反映,统筹了部门预算内外的财力,大大增加了预算的完整性。二是增强了预算的约束力。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后,各部门在预算年度开始前,将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到位,将预算编制到具体项目,预算编制内容更详细,综合反映了单位预算内外所有资金收支情况,将支出细化到“项级”、甚至是“目级”科目,大大增加了预算的透明度,减少年度预算执行中的追加和调整,增强了预算的严肃性,强化了预算约束力。三是增强了预算单位编制预算的积极性。实行部门预算后,预算编制工作由单位和财政部门共同完成,通过“二上二下”的预算编制程序,预算从基层预算单位编起,层层汇总成部门预算建议草案,增强了单位编制预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预算单位成为预算编制的主体。四是提高了预算管理的水平。在推进部门预算改革中,进一步加强了预算编制规范化的制度建设,制定了《市市级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试行办法》等多项制度,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项目分散、预算不够细化等问题,从制度上保障了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在预算编制的数据录入、审核、上报和汇总中,广泛推行和运用计算机管理,比较灵活、方便、快捷地解决预算汇审方面的问题,提高了预算编制的效率。

⒉积极开展国库改革试点。我市国库支付中心自去年月正式运作以来,积极做好改革试点准备工作,制定并报市政府讨论通过了《市市级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国库改革的规章制度。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了市工商银行作为银行,财政性资金支付业务。根据市政府(河函府号)文要求,选择市财政局等十个预算单位作为第一批国库改革试点单位,在初步积累经验基础上,从今年月起根据市政府(河函府号)文件再增加个市直单位纳入国库改革试点。认真开展对试点单位银行账户清理,规范银行账户设置。大力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熟悉改革的具体操作办法和软件的运用等,。通过开展国库改革试点,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大大减少了资金的拨付环节,减少了资金被截留、挪用的机会,规范了财政资金的支付,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⒊继续推进政府采购改革。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定,进一步理顺了政府采购管理与执行机构的关系,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和规范性进一步增强,采购范围也逐步扩大,采购资金从预算内扩大到了预算外,采购项目从一般办公用品设备扩大到特殊办公设备、公共基建项目、服务项目。近年来,全市政府采购金额从万元增加到万元,增长倍多,累计完成采购金额万元,对比市场价节约。

⒋努力创新财政监管机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近年来,我局从思想上、制度上、行动上不断加强财政监督管理。一是健全完善监督制度。制定了《市预算外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市财政局预算资金拨付管理制度》、《市省属水电厂水库移民资金管理办法》、《市土地储备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对重点项目派驻了财务总监,对这些专项资金实行“双印鉴”管理。特别是在全省首创了《市财政局财政性资金支出稽核制度》,成立专门的“财政性资金稽核小组”,在每月终了天内由监察室对各业务科室的财政资金拨付情况进行及时稽核,并将检查结果报告局主要领导。这些制度的颁布实施,从源头上强化了财政监督,有效防止各种不规范操作,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二是严格财政收支监督。加强对财税收入的监督,重点是监督检查税收收入在征收过程中是否依法征收,有无该征不征、擅自减免税以及乱退税款等问题;加强对收费收入的监督,重点是监督执收执罚单位有没有“以收代支”,“坐收坐支”,不按收费规定私自提高或降低收费标准等;加强对其他非税收入,重点要监督有没有私自截留、挪用、挤占等问题。同时,严格按照《预算法》和《广东省预算审批监督条例》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财政预算追加、调整,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加强对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三是开展专项检查活动。加大对各项专项资金的检查和绩效评价力度。市财政积极开展对农村合作医疗、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山区老区学校危房改造、公路建设专项资金和科技三项资金等专项检查和评价,配合市纪委监察局开展民政“四项”资金专项检查,对专项资金使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程的、动态的跟踪。四加强工程预结算的监督。将所有财政投资的基建项目工程预(结)算、竣工决算都纳入了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评审范围。有效地遏制了高估冒算现象,堵塞工程项目资金管理上的漏洞,节约了大量财政资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预算法》实施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我们编制的传统预算,仍然是沿袭以前的“基数加增长”的办法,没有根据当年部门的实际情况和财力增减变动状况,综合测算财政收支,而是财政部门收入按类别,支出按功能代单位编制预算,编制的预算草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透明度都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预算的约束力不够强。由于受财力限制,年初预算编制不能满足部门单位的实际需要,一些年度需要支出的项目在年初预算中无法安排,只能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通过预算调整、办理预算追加来满足支出的需要。因此,预算执行中追加支出的项目很多,追加的经费支出也较大,这一方面使财政部门过于忙于日常事务,影响财政管理水平,一方面又影响了财政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三)财政监督力度不够。由于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不够,造成大量财政资金滞留在部门单位账户,没有纳入到预算管理中来,实行综合财政预算,财政很难对这些资金进行事前、事中监督,即使是在专项检查活动中发现了问题,也已经是“生米煮成熟饭”。

(四)财政各项支出改革相对滞后。与省内其他兄弟市相比,我们的部门预算改革、国库支付制度改革等财政支出改革相对滞后。到今年止,市直单位实行部门预算的只有个部门(个单位),改革试点范围不到二分之一;财政国库改革今年才正式启动,只有个单位纳入改革试点。特别是在各县区,这些财政改革已是严重滞后。

三、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深入学习《预算法》,坚持依法理财。使全体财政干部职工学法、懂法、守法,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按照《预算法》的要求,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加强预算支出管理。科学完整编制预算,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加强对预算分配过程中的监督管理。确保财政资金按预定的目标分配使用,防止挤占挪用。

(二)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巩固壮大财政实力。按照中央和省关于非税收入管理的政策精神,结合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将分散在部门的所有公共资源占用收入、政府垄断经营性收入等纳入财政管理。

预算资金管理办法篇7

近两年来,**区紧紧围绕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加强财政财务管理,规范收支行为,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形成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一本预算管一年的格局

从20xx年开始,在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教育局、区城建四局进行部门综合预算改革的试点。通过总结和完善试点单位综合预算管理,制定了《**区部门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办法》,将单位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纳入预算管理。另外,通过对部门预算收支状况调研分析,按其工作职能、特色工作和资源占有状况,制定出不同类别的部门预算定额标准,人员支出按政策、公用支出按定额、项目支出视财力,统筹安排、分类管理、综合平衡。对不同性质的部门采取不同类别的预算编制方法,执收执罚部门按“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求编制综合预算;城建部门按预算内外资金统一包干,预算外部分以收定支编制综合预算;街道办事处按街道财政体制管理办法编制综合预算;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按预算内外统一标准编制综合预算。到20xx年全区所有的51家一级预算单位、184家二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形成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一本预算管一年。部门预算推行以后,不仅使全区一、二级预算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得到加强,也使财政分配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公开性得到较好体现。

二、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实现了财政资金“中转”变“直达”

20xx年底,全区所有一二级单位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收付,所有预算资金支付全部实行网上运行。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网上直接支付力度,将纳入财政工资统发范围的人员工资、津补贴实行“二卡合一”,对人员经费及政府采购资金全部实行网上直接支付,实现财政资金使用中“中转”变“直达”格局,有效控制了预算单位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行为。与此同时,还制定了《**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清理工作。至20xx年8月,统一撤销全部预算单位的银行基本账户98个,集中资金13,500万元,实行财政资金统一管理,分户核算,增强了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了部门执罚收入与自身利益的“链接”

20xx年,区财政部门首先对政法系统、城管执法大队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彻底收支脱钩。由过去的预算内定额包干、预算外补充经费不足,改变为现在的以“收支两条线”管理为核心的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对收取的非税收入全额上缴财政,列为财政收入;取消比例返还,不再实行收支挂钩,未纳入预算的资金,部门一律不准使用;部门履行其职能所需的经费支出全部通过编制部门预算由财政予以解决(人员支出按政策,公用支出按定额,项目支出按财力)。这一做法既保障了执法部门的正常工作经费,又切断了部门执罚收入与自身利益挂钩的“链接”。在政法系统、城管执法大队实行彻底的收支脱钩的基础上,20xx年,全区所有执收执罚部门全部实行了彻底的收支脱钩,从源头上避免了因收支“链接”而产生的腐败问题。

四、推进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了“采”“管”分离,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为进一步规范全区政府采购行为,增强政府采购活动的公开化、程序化、制度化,区政府出台了《**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通知》,区政府每年印发**区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使全区各单位政府采购意识得到不断增强,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不断提高。按照《政府采购法》,于20xx年率先在全市城区中实行采管分离,区采购办和区采购中心各司其责,区采购办履行监督和管理职能,区采购中心负责实际采购活动和定点采购服务的管理工作,完善了政府采购管理体制。20xx年,财政部门把全区教育系统中小学的工程采购作为管理重点和突破口,深入推进全区政府采购工作。截止20xx年年底,全区工程采购规模突破千万元,占全部采购规模的四分之一,同比增长295%,采购规模达到区历史最好水平。与此同时,为配套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全区公务用车的定点管理办法作了重大调整,制发了《**区公务用车定点加油管理办法》、《公务用车定点维修管理暂行办法》和《公务用车定点保险管理办法》,规定凡属于财政性资金即不论是预算内资金还是预算外资金负担的公务用车必须全部纳入定点管理范围,全部定点供应通过招标来确定。实现了新的公务用车管理方式、资金结算方式和车辆费用节约激励方式,充分调动了各单位公务用车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预算资金管理办法篇8

第一条为了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根据财政部《关于深化地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财库[]68号)、《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办法》([]第82号市长令)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区范围内区、镇级(含街道、开发区,以下简称镇)政府所有的财政资金,其收入收缴、支付使用以及管理监督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财政部门、人民银行、银行、征收机关、预算单位、审计以及监察机关,按市第82号市长令明确的部门职责,履行各自职责,共同配合做好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实施管理工作。

第四条财政国库管理应当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财政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者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者用款单位。

第五条财政国库管理实施国库集中收付的基本原则

(一)有利于规范操作。按照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征收部门、预算单位和银行的管理职责,不搞变通,不交叉重复,不体外循环,不改变资金使用权限,不改变单位会计主体地位。

(二)有利于管理监督。采用国库集中收付,能从源头上监督控制财政资金收付,最大限度地保证收入及时进账和支出效率效益。根据区财政特点,采用国库集中收付和财务集中核算“双集中”的模式;国库集中支付全部采用财政直接支付。

(三)有利于效率提高。改革的效果是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地减少单位资金申请和财政拨付环节,使预算单位用款更加及时和便利。

(四)有利于分步实施。在方案的设计上,要尽可能体现前瞻性、系统性;在具体操作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第六条国库集中收付的资金范围

(一)财政预算内资金;

(二)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

(三)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各项非税收入;

(四)其他财政性资金,包括上级补助、各项专款、其他收入和往来资金等。

第二章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建立、使用和管理

第七条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是指由财政部门开设,以国库单一账户为核心,全面反映财政资金收付的各类账户总和。具体包括国库单一账户、财政专户、财政零余额账户和特设专户。

(一)财政部门在市人民银行国库经管机构开设国库单一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资金的收支活动,以及与上下级财政之间的往来,并与财政零余额账户、特设专户进行清算。

(二)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财政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反映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资金)、主管部门集中收入、其他收入及单位往来资金等财政资金的收支活动,与财政零余额账户、特设专户进行清算。

(三)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财政零余额账户,下设国库支付中心(财务结算中心)集中支付账户、工资统发专户、政府采购专户、支农直拨专户和契税退税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反映财政资金支付活动,与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专户进行清算。

(四)财政部门或者预算单位在政策性银行或者商业银行开设特设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反映经政府批准或者财政部门按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审批程序批准的特殊专项资金的收支活动。

第八条财政零余额账户、特设专户与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专户的清算实行网上实时清算。财政零额账户发生的支付在当日营业终了前必须进行清算。区、镇财政确保有足够的清算资金。对不同银行之间的清算,在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成熟运行前,可以保留适量的备付资金。

第九条取消预算单位“财政预算外收入单位分户”账户,所有预算外收入(包括单位往来款)直接缴入“财政专户”,实行收缴分离。确因特殊需要须经财政部门批准后开设,预算单位擅自开设的存款账户,按私设“小金库”处理。

第三章国库集中收付基本程序

第十条预算单位应按照财政部门预算编制的规定和要求编制部门预算,部门预算实施零基预算和综合财政预算,分别按收入预算、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编报。部门预算经区、镇人代会批准后,财政部门在30日内批复各预算单位。年度预算执行中发生的追加、追减调整变化,财政部门应及时调整预算单位收支指标。

第十一条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两类。财政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按照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财政部门应对非税收入实行单位与收入项目统一编码管理,统一使用非税收入票据。

第十二条财政资金收入收缴采用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两种方式。直接缴库由缴款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直接将应缴收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财政专户。集中汇缴由征收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将所收取的应缴收入按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财政专户。按照方便缴款人缴款和有利于管理监督的原则,无须当场征收的收入,实行直接缴库;必须当场征收的收入或零星现金收入,实行集中汇缴。每日营业终了前,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和银行向财政部门出具税收缴库单和非税收入清单。

第十三条财政资金收入根据资金性质,分别缴入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专户。

(一)缴入国库单一账户的财政资金为:

(1)税收收入和税收附加;

(2)专项收入;

(3)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社会保险

基金;

(4)罚没收入;

(5)其他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资金。

(二)缴入财政专户的财政资金为:

(1)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主管部

门从所属单位集中的上缴资金等各项非税收入、社会保险基金;

(2)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资金。

第十四条个别应缴入国库单一账户,但直接缴存条件暂不具备的财政资金,其具体缴库办法由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和征收机关协商确定。

第十五条财政资金中应当上缴上级或者由各级财政共享、分成部分,由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和征收机关按财政体制规定和专项资金管理要求,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办理划分、划转、留解。

第十六条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征收部门应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财政资金的退付。属于下列范围的,可以办理收入退付:

(一)法律、法规规定的退付;

(二)发生技术性差错需要退付的;

(三)由于多缴款、重复缴款需要退付的;

(四)有权部门明文规定或专项批准的其他退付项目。

第十七条税收收入及附加的退付申请,按规定分别由征收机关或者财政部门审批,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执行。除税收收入及附加以外的退付申请,由征收机关和财政部门共同审批,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执行。财政部门、征收机关对收入退付信息应当实行信息共享。

第十八条财政国库集中收付管理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管理、控制预算单位指标、拨款、往来和用款额度。

预算单位应根据批准的年度预算、调整预算、收入缴库完成情况和工作开展进度按时编制用款计划,报财政部门关业务科室审批。财政部门审核批准预算单位用款计划后,一份返回预算单位办理支付业务,一份送国库支付中心(财务结算中心),用于审核及支付,同时通过网络直接录入并传输用款指标和用款额度给国库支付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年度预算批准前,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单位上年预算安排情况下达用款控制额度。预算单位根据下达控制数,编制用款计划。

第十九条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批复的用款计划,凭合法合规并手续齐全的有效凭证向支付中心(财务结算中心)提出财政直接支付申请(含现金报销)。支付中心(财务结算中心)接申请单后,审核指标和用款额度,经支付中心(财务结算中心)主任审核鉴署意见后由中心经办人员向银行开具财政直接支付凭证(支付令),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支付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将财政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账户,支付现金的凭支付凭证到银行领取现金。当日营业终了前,财政零余额账户(支付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发生的支付,按预算内、外资金分别与国库单一账户、财政专户进行清算,并出具预算内外资金清算凭证,财政总会计据以记账。

第二十条所有的工资性支出由财政统一发放。财政部门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下设的工资统发专户将工资性收入直接支付到个人工资帐户,并每日按照预算内、外资金分别与国库单一帐户和财政专户进行清算。

第二十一条属于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支出,按政府采购规定办理,并按合同约定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下设的政府采购专户将资金直接支付给供应商。当日营业终了前按照预算内、外资金分别与国库单一帐户和财政专户进行清算。

第二十二条预算单位年终结转结余资金的处理及财务的处理按照上级财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财政部门、人民银行、银行、预算单位要建立定期对账制度,加强财务核对,保证各方账务记录符。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法律、法规、规章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对预算单位符合预算管理要求、各项手续齐全的用款计划和支付申请,财政部门工作人员无正当理由拖延审批或支付,影响预算单位正常工作的,由财政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六条征收机关不按照规定的财政资金收入收缴方式缴纳财政资金,无正当理由延缓缴纳财政资金,由财政部门报请其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征收机关擅自变更财政资金退付范围、标准,不按规定办理财政资金退付审批手续,提供虚假审批依据,致使财政资金流失,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预算单位新设、保留不属于本办法规定的银行账户的,未经财政部门批准,擅自变更银行账户的,由财政部门责令撤销账户,账户资金全额收缴财政。

预算资金管理办法篇9

××年月,我区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全区××家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收付范围。全区已全面实施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目前,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流程顺畅,手续简便,支付规范,改革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一个体系。建立由国库单一账户、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和特设专户构成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商。

(二)采取两种形式。区别不同类型的财政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统发工资、政府采购支出及其他单笔资金超过元的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其他零星小额资金支出,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实行财政授权支付。

(三)坚持三个不变。一是不改变预算执行主体地位。人代会批准的预算由各部门执行和组织实施,各部门预算执行主体地位依然不变。二是不改变资金使用权限。部门执行人代会审议通过的预算时,只要符合预算内容,资金的支配权和使用权都由各部门掌握。三是不改变财务管理权限。此项改革是对财政资金运作方式的根本改变,技术性、政策性、操作性都很强,必须大力提高各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预算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履行的职责和权限,改革后不仅不会削弱,而且还要加强。

二、改革的基本作法

(一)设置机构,配备人员为改革搭建工作平台。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对财政资金的账户设置和收支缴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一项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财政四项管理制度改革中最关健的一环,必须要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一是设置机构。按照改革的要求,经区编委批准成立了“国库股”和“国库收付中心”。“国库股”负责全区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国库收付中心”为财政局二级事业单位,专门负责改革的各项具体业务工作。二是配备人员。在未增加人员编制的前提下,从财政局抽调名年轻干部充实到国库收付岗位。

(二)领导重视,部门配合为改革提供坚实保障。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工作阻力大,困难多,必须依靠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依靠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为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基础。一是领导重视。区委、区政府对此项改革非常重视,先后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区长办公会等,专题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改革中疑难问题,始终把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拿在手里,放在心里,作为源头治理腐败、整顿规范财经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成立了财政四项管理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改革的各项工作,听取工作汇报,协调各方面关系。二是部门配合。成立以副局长为组长,各业务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改革工作专班,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改革事宜进行研究、讨论、协商,集思广义,解决了改革中的一个个疑难问题。建立协调机制。定期召集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银行和预算单位进行座谈,研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中加强协调配合的方法和措施,解决国库集中收付业务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建章立制,规范账户为改革夯实基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一项新事物,必须制定科学规范的方案,作好扎实的基础工作,确保改革的稳步推进。一是建章立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园,改革必须制度先行。按照省、市要求,结合我区实行,制定了较完善、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确定我区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及实施范围等,经区委、政府研究同意,由区政府批转执行。同时,在学习借鉴先进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先后制定了《零余额账户管理办法》、《资金支付管理办法》、《银行清算实施办法》、《会计核算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二是规范账户。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必须对所有的银行账户进行清理,摸清家底,掌握情况。我们对全区所有单位的银行账户进行了清理归并,按照改革的要求,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确保了各项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劳务供应商。我们对财政部门内部银行账户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将扶贫、国债、社保、粮食直补、项目建设、政府采购等专户移交到国库股和国库收付中心统一管理、集中支付,实行严格的指标核算与资金核算分轨运行,确保了财政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和效益的进一步显现。同时,实行严格单位银行账户开户财政审批、备案制度,执行严格的审批、备案程序。

(四)加大投入,建立系统为改革提供技术平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任务复杂、技术性强需要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支撑,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先后投入资金××余万元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一是投入××余万元用于国库收付大厅建设,对多平米的大厅进行装修,购置办公和服务设备。二是投入××余万元用于网络系统建设,通过光纤互联建立了财、税、库高速信息网络。依托计算机和高速信息网络,构建了现代化的财政国库收付平台,基本实现了办公设备现代化、办公手段自动化、数据管理信息化,极大地方便了预算单位和服务对象,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简化程序,优质服务促进改革规范运行。一是简化程序。随着财政资金支付方式的改变,预算单位使用资金必须经过计划、申请、支付等环节,改革在带来规范有序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预算单位的工作负担,影响了预算单位改革的积极性。财政部门必须不断改进服务手段和方法,规范服务行为和方式,简化办事程序和手续,才能使改革深入人心、取得实效、不断向前推进。我们优化业务流程设计,将国库、预算外资金专户、财政零余额账户和单位零余额账户统一开设在工行,使计划的下达,资金的汇划与清算集中在一家银行,减少了资金汇划与清算的环节,延长了业务受理时间,方便了单位用款。我们使用财政部统一的国库集中收付信息系统实施规范化的网络运行,提高办事效率。我们简化用款计划,用款计划只需分资金性质向预算股和预算外资金管理股申报,减少了申报渠道,简化了申报环节。同时,实行统发工资不报计划;日常经费按月报送计划,月初一次下达;专项资金按项目进度和程序报送计划,随到随批。我们简化政府采购资金支付程序,将政府采购资金的审核权限前移到国库收付中心服务窗口,由国库收付中心直接审核和支付政府采购资金,方便单位办款。二是优质服务。改革必须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操作程序,才能取得部门的理解与配合,特别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财政资金缴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预算单位有疑虑、有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因此,我们始终坚持加强沟通,简化程序,规范操作,优质服务,努力树造财政窗口形象。我们实行公示制,在大厅设置了醒目的业务流程图。我们实行服务承诺制,推出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服务承诺。即公开办事程序,将业务流程及办事规则印制在《财政便民服务手册》送发预算单位;实行首问负责制,做到百问不厌,不推诿、不搪塞;提供文明服务,严格执行服务承诺和操作规则,挂牌上岗,诚信服务;受理快速准确,限时办结支付业务,并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加强交流沟通,及时反馈单位意见和建议,促进工作不断完善。

(六)严格管理,强化监督确保改革取得实效。通过建立“一个池子蓄水,一个漏斗出水,一根管道直达”的财政资金管理新模式,严格管理单位的分配行为,确保财政资金按照预算的安排使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是扩大国库集中支付的范围和层次。我们将全部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同时将粮食直补、项目建设、拆迁安置等专项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我们不仅将部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还将集中支付的范围延伸到部门下属的基层预算单位,扩大了监管面。二是提高财政直接支付比例。财政直接支付的比重越高,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控制和监管就越有效。我们对统发工资、政府采购、专项支出及单笔在××××元以上的资金实行直接支付,将直接支付比例由最初的提高到。三是建立国库动态监控机制。强化实时动态监控,提高对预算执行的监控和信息分析,通过与银行配合及时制止预算单位违规行为,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使用。

三、改革的主要成效

(一)规范财政预算管理。集中收付,是执行财政预算的过程,财政预算是集中收付的前提和基础,财政预算决定集中收付,没有预算的支出无法实现,大大增强了财政预算的约束力。

(二)增强财政调控能力。通过改革,财政资金集中收付,有效杜绝了预算内资金滥支乱用和预算外资金体外循环的问题,同时,未支付的财政资金集中于国库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便于预算内外资金“捆绑使用”、综合平衡,为财政统筹管理和运用财力创造了条件。

(三)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改革后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支出直接支付到最终用户,减少中间冗长转移过程,过去沉淀在单位的财政资金全部集中,财政部门科学灵活调度,降低了财政筹资成本,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促进财政其他三项改革的规范运行。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中,支付程序的规范化和信息的细化,要求部门预算必须进一步规范、细化,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部门预算改革的完善和提高;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后,部门所有财政资金都无法规避政府采购程序,财政资金直达供应商,有力地促进了政府采购的扩大和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清理账户和归并资金,迫使各单位将所有资金进入财政“笼子”,使“收支两条线”改革更为彻底。

(五)推动依法行政进程。过去,部门和单位间由于行政职能的不同,导致收入分配上差距悬殊,苦乐不均,部门和单位之间相互攀比,想方设法找门路创收,甚至自立项目乱收滥罚,影响极坏。实行改革后,各部门各单位能从财政性资金收支的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各司其职。

(六)源头预防腐败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收支更加透明,约束更加有力,执行更加规范,监管更加到位,能够有效地防止过去少数单位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用于机关经费支出,超范围超标准收费,牟取部门利益,私设账外账,用于吃饭招待和发放钱物,个别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违法乱纪、等腐败现象发生。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单位适应性亟待加强。一方面,过去财政部门将资金拨付到各预算单位,预算单位什么时候用钱、用钱干什么、用多少钱,可以随心所欲,改革后,单位头一个月就要对下个月的经费开支进行预计并向财政部门报送月度用款计划,没有计划的开支项目财政部门不予支付,部分单位的领导对于从批资金到报计划的转变不够适应。另一方面,改革后,对单位的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位财务人员要按月编报月度用款计划,用款时,属于直接支付的,要填写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属于授权支付的,要填写财政授权支付凭证,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尚待进一步提高。

(二)预算编制难以满足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按照改革的要求,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支付依据是人大批准通过的预算,预算单位根据预算申报用款计划,收付中心依据批准的用款计划支付资金。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几个问题:一是预算编制和审批的时间滞后,不便于年初支出指标登记和资金支付管理。二是部门预算没有完善,有一部分支出没有完全细化到预算科目、单位,支出类型、支付方式也没有划分明确,不能详细的反映财政支出的方向和用途。三是预算追加调整过于频繁,传递程序不够规范和及时,对账困难。四是预算外资金使用无年初预算,指标无法登记管理,带来用款计划和支付内容“失真”

(三)现行专项资金管理与实施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有矛盾。按照改革的要求,一个单位只能开设一个零余额账户,所有专项资金都只能在这个账户中进行专账核算和管理。但是,现行部分专项资金都有各自的管理办法和要求,特别是要求专户管理,给国库集中收付带来了许多障碍。

(四)软件系统不够成熟难以真正实现数据共享。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预算执行的变革,如果改革后仍无法实现数据共享,改革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国库集中收付系统、总预算会计系统、非税收入系统和工资统发系统分离,数据不能直接对接和共享,造成大量数据重复录入及对账困难。

(五)资金清算后无法办理业务。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必须进行资金清算,将零余额账户当天冲平。每天下午点半进行资金清算后,单位无法再办理支付业务,不能继续使用资金,给单位用款带来不便。

五、完善改革的建议

(一)改进预算编制方法。一是明确科学合理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二是严格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尽量细化预算支出项目,明确支出类型和支付方式。三是要提前预算编制和审批时间,与预算执行同步,确保预算的严肃性。

预算资金管理办法篇10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依法治国”的方针,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近年来,我市在预算管理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和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制度,这对于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XX市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进展情况   

         

   按照财政支出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教科文部门的行业特点,XX市财政部门在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主要措施是:

   (一)积极实施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各部门按照市财政局的统一规定和标准报表、编制反映部门所有收支情况的预算,个人部分按实际,公用部分按定额,专项经费经科学论证后进入财政项目库,编制滚动预算,由财政部门视财力按轻重缓急排序安排。

    实践证明,实行部门预算,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强化了部门和单位和预算观念,提高了使用财政经费的责任心,促使部门提高管理水平,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主要工作,自下而上编报、汇总使产生的部门预算更符合基层实际。突出表现为以下特点:

    首先,制定和完善了分部门、分行业的支出预算定额,科学和文体广播部门采用定员定额方法,高等院校和中专技校实行生均综合定额,按照各院校学科设置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实行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

    二是加强项目科学论证,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市财政、市教委共同成立了由财政、教育等有关专家参与的“教育财政咨询委员会”,就XX市教育财政性资金投入的重点方向和具体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专家和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等业务处的意见,就2002年教育专项资金预算再次进行修订,加大对重点前沿学科的扶持力度,提高我市高校重点学科的知名度,加强学校基础办学条件建设,落实扩招政策。

    三是进一步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使部门能够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大事。市科委将科学事业费与科技三项费用统筹使用,年初全部按领域安排到项目,并按照部门预算的改革思路,转变政府职能,由以往科技经费预算划块式管理转变为领域式管理,由过去的单纯抓科研项目,转变为抓项目的同时抓好平台的环境设施建设,理财思路更另清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加强专项经费论证工作。鉴于XX市财政局教科文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比重较大的特点,选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锅炉改造等大额的修缮类资金,送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定,由评审中心按照“科学、客观、公正、高效”的原则进行审核,待评审结果出来后下达预算,从而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节约资金10%左右。

    二是为用好大额文物专项资金。与市文物局共同研究,制定了《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抢险修缮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与市审计局、市文物局的领导和职能部门共同成立专项资金管理小组,对文物抢险经费的管理形成了一个完事的工作程序。专项经费的审计工作由市审计局负责,对文物专项经费实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检查。同时,还建立了上报制度,使市政府能够及时了解文物抢修工程的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

    三是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建立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制度体系。2000年,市财政会同市科委制定了《XX市科技课题预算编制规定》,2001年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草拟了《XX市科技经费财务管理办法》,使科技经费从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到监督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目前,我市已经出台了《XX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管理办法》、《XX市科普活动专项经费管理办法》、《XX市科技新星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和《XX市创新创业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专业性经费管理制度,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科技预算经费管理制度。

    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在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认真加以研究。

    一是支出预算定额需要进一步细化。尽管学校实行了文史类、理工类、农林师范类、医类、综合类、艺术类、高职类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但即便对农林、师范这样的学校,内部也要算细帐,剥离非师、非农林专业,不搞大而同的拨款。

   二是专项资金管理需进一步规范。首先是资金使用不规范,有些专项资金,特别是基金预算、项目预算比较相,且习惯于“先确定资金,后论证项目”,影响使用效益;再者是一些管理办法还是前几年制定的,有些条款已不适应部门预算的要求,如:目前教育费附加管理执行的政策是1990年修订的《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

    三是事业支出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益不高。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过大,教育中的人员经费约占学校事业费总支出的57.5%,并且这种状况还在是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财力比较薄弱的区县人员开支已达80%左右,事业发展的经费了了无几。这种状况如不改变,财政再怎么增加投入也很难保证教科文事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几点设想

    为了推进XX市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发展,今后一段时期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教科部门支出预算定额,提高部门预算的科学性

这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技术要求程度高的工作,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预算内外资金相结合,节俭高效,简便易行的原则。

    完善教育综合定额要与落实国家支持各类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一致。由于教育综合定额是从财政生均拨款逐渐演化而来的,本身存在着较明显的基数概念,而且一经确定多年不变,与各类教育今后的合理发展及中央各类教育发展的不同政策存在一定差异。依据国家各类教育发展定位,以高等教育综合定额为重点,进一步研究如何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调整各类教育综合定额,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二)强制度创新,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教科文部门预算中除保证正常经费外,还有一部分是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管理是教科文部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一是要做好专项资金论证工作,引入科学的决策机制进行科学的评估、评审、建立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和预算管理制度。科技经费要继续完善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保证科技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并体现两个统一,即:专家管理与政府决策相结合,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相结合。教育经费要充分发挥教育咨询委员会作用,由教育咨询委员会议确立各类教育的发展方向及资金安排的比重意向,然后联合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及财务处具体组织各类教育项目的专家论证工作,并逐步引入招标方式将项目落实到具体使用单位,市教委部门预算的科学编制做好基础工作。

    二是对核实资金后下达预算的专项经费,签订专项经费合同书,以合同管理的模式,规范支出行为,牢固地树立起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观念。

    选择高中优质资源扩招等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合同管理试点,在下达专项的同进与区县签订合同书,明确项目的具体目标、责任、进度、区县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及项目效益考评等。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资金的分配与管理。随着国家对教科文事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及时跟上,否则,投入再大,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特别是专项资金,要做到有专款就要有制度。建议首先制定出教育费附加具体实施办法、市级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区县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科研课题核算制管理办法,提高我市教科文部门的专项资金管理水平。

    四是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建立起财政资金的追踪问效和反馈机制,对专项资金从论证、资金拨付使用到效益评估实行全过程的监督。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制定出XX市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考评办法”,先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部门和单位试行,在是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三)紧紧围绕教科文事业改革,优化支出结构

    一是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对现有的高校、中专、技校进行优化重组,通过提高高职生财政补助标准、解决中职与高中在收费方面的倒挂问题等财政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较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二是落实XX市基础教育工作会任务,优化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向关心教育投入一样,重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通过调整中小学市局达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盘活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产和低效运转。结合基础教育规划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通过资产置换、学校撤并及城市改造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规模适度、办学规范的良性资源配置。

    研究探索我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教师队伍要合理定编,减少冗员,建立合理的师生比和员工比。安排专款重点解决超编教师分流转岗和再就业前的培训,并对这项工作完成得比较好的区县给予奖励。

    三是支持和促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公益型院所的改革已全面启动,要认真研究有关配套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各项工作,对应该推向市场的坚决向企业化转制,与财政拨款脱钩,对确需政府支持的按非营利机构管理和运行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并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核定编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是对差额剧院团实行经费包干。将文化局所属差额剧院团的人员经费财政保障程度从70%的水平提高到100%,并对差额剧院团实行经费包干,其优点在于:有利于更新观念,提高差额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市场运作水平;有利于财权、事权、人权的结合,具体做法是将离退休人员经费单列,包干经费不包括医疗费、重大艺术生产项目、重大固定资产更新购置、重大维修项目。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好的机制(管理机制、分配机制),利用一个好的机会,锻炼、培养出一批好经营人员,最后落实到出一批好的作品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