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的魅力十篇

时间:2023-10-07 17:2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技体育的魅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竞技体育的魅力

竞技体育的魅力篇1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人格魅力促进作用

1对人格魅力的诠释

1.1人格魅力的涵义

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也是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资格。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道德品质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既不是简单的外表美,也不仅仅是心灵美,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1.2人格魅力的表现

人格魅力最终是通过人的性格特征来展现的,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励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第二,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三,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韧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

2现阶段学生的人格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不和谐的现象随之而来。一些不良行为及习气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对在校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学生往往表现出了孤僻、抑郁、自卑、怯懦、悲观、冷漠、敏感、焦虑、多疑、冲动、暴躁、敌视,心理脆弱,依赖性强,忍耐性差等方面的人格缺陷。由于多数学生为家里独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惟我独尊的生活,往往缺乏独立性,缺少生活经验。学生表现出来的人格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后天成长过程中不当的教育造成的。由此可见,实施正确的教育,对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习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体育教学是发展学生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以实践教学为主,以教师讲解、示范为基础,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传递身体锻炼方法为目的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有机结合了育体与育心的功效,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

3.1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

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中具有特殊作用。通过集体竞赛的形式,组织课内外运动竞技活动,在增强体育锻炼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使他们从集体中受益,体会集体的重要性,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从而达到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体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途径,是展现民族精神的舞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观看重大国际赛事,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品格。

3.2体育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不管是课堂体育教学还是课外体育活动,往往需要同伴间的默契配合、团结协作及一定的行为约束才能完成。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体验运动带给身心的愉悦之情,对培养学生形成遵纪守法、公平竞争、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有着积极作用。学生通过体育活动频繁地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以坦荡的胸怀、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动去注视、了解、观察社会,在认识社会的同时,力求使自己的思想、行动与时代的发展保持一致,顺应社会要求,表现出较强的社会适应力。

3.3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优胜劣汰、人才比拼的社会,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为了使学生在走上社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环境,教师要抓住学生热情奔放、好动,喜好体育,尤其喜好投身体育活动这一特点,利用体育竞赛所独具的魅力,将他们融入到体育竞赛活动的行列中来,在这里找到适合他们的位置,从中体验运动带给他们的挑战、刺激、快乐与价值。教师要善于“鼓动”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树立勇敢顽强的人格,建立自信的人生态度。通过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与挑战意识,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竞争意志。

3.4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体现了人在与环境、气候、疾病以及在生产、生活、学习、劳动中,战胜各种困难时所体现出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等几方面的自我控制的能力。体育运动是一项充满挑战、悬念、刺激等因素的事物,它没有永远的胜利者和失败者。成功与失败是相对的、暂时的,不断更替的。现阶段,学生表现出意志薄弱,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经验不足、脾气暴躁、退避等不良品质。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的重要手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鼓励、督促其继续努力、奋发向上的激情,使其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机体和精神上的磨难,并在艰辛与痛苦中收获成功。

4结束语

学生在校期间心理正处于逐步成熟、完善时期,人格尚未定型,社会阅历有限,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身心健康发展。同时,结合爱国主义精神、竞争意识、意志品质、社会适应与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人格魅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潘菽.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2]梁宏明.体育教师人格魅力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10):48-50.

[3]周波.论体育课对技校学生人格的培养[J].职业,2009,(17):140-141.

竞技体育的魅力篇2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体育游戏;体育魅力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正处于思维逐步成熟,活泼热情,好奇心强,积极好动,对游戏尤其热衷的阶段,传统体育的单一、枯燥已经不能满足其身心发展的需求,此时若有针对性、趣味性强的游戏加入,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所在,激发高度学习热情,同时还可成倍的提升教学效率。

一、初中体育游戏背景下的体育魅力所在

(一)满足中学生生身体发育的需要

初中生的生理特点在这个阶段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他们的身高在这一时期处于成长高峰期,然后就是骨骼变得越加坚硬,肌肉也逐步变得更有力量。在这种变化下,体育教学的适当开展可以让学生的耐力等整体素质提升,同时游戏教学的加入,更是在各个方面都满足了其身心发育的正常需求。

(二)发散思维提升认知能力

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还不是太完善,需要大量的实践与引导来增强其认知理解能力。由于对教师的讲解与动作示范不能透彻地领悟,由此延误了学习时机,对教学效率的实现造成阻碍。体育游戏的加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主动地去体会每一个教学环节与动作,发散思维同时提升了认知水平,学习效率成倍提升,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魅力,进而乐此不疲。

(三)增强体育兴奋性,培养良好注意力

传统体育课堂,上课之初一般以做操或慢跑做热身准备,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体育失去了兴趣,甚至出现抵触情绪。现代体育教学法更注重兴趣提升与原动力的产生,体育游戏可以让学生原有的体育热情与兴奋性一触即发,初中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强,但自控力差,利用体育游戏做课前热身与课中竞技可满足其兴趣学习并形成长久的注意力,同时爱上体育。

二、加强体育游戏教学,彰显初中体育魅力

体育的魅力是强大的,那如何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充分彰显出其魅力,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符合身心特点地选择体育游戏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的复杂体,他没有脱离儿童的稚嫩性,但同时又拥有青年的成熟性,因此在选择体育游戏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不仅仅需要一些发展体育运动能力的游戏,同时更需要加强其运动技能的掌握,还可适时安排一些力量性、灵敏性和协调性练习的游戏,让他们对体育充满兴趣。例如,单纯的跑步比较枯燥,教师可变换一下运动形式,如在操场上较开阔的地方,让学生平均分成两队或四队,一队同学站成一列,连贯性地做快速变向的定位操,另一队则曲线型的进行穿梭行兼跑,做完两队交换,可计时竞技,这样的跑步形式就让学生兴趣浓厚,心中对体育课多了一层喜爱。

(二)符合本地、本校实际特点设置体育游戏

每个学校实际情况不同,室外活动场地情况也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应变能力来设置相应的、实际性的体育游戏。比如,在操场较小的学校,教师就可将长跑改为往返接力跑,并划分出几个小组来进行比赛,这样在兴趣引导下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效率。就地取材式的游戏形式让学生更具亲切感,比如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就可以让学生自带空米袋来上学,然后将其装上沙土,这样就可以练习进行负重跑了,也可学生从家里拿来的废弃轮胎来也是很好的体育器材,这样满足初中生好奇心的同时,解决了学校条件限制的种种问题,彰显了体育教学的魅力所在。

(三)符合思维性和趣味性进行游戏教学

初中学生的思想正处于发展时期,还比较单纯,可塑性强,由此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应本着培养思想品德与意志品质原则来展开,游戏的类型最好是能激发青少年好奇心与兴趣的,最好是竞技类的会更受欢迎,中间教师适当引导,渗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比如,一个班分成两组进行接力,规定一定的距离,两名选手拿一个乒乓球拍上面放着乒乓球,不准掉用最快的速度到达地点再反回,下一个人接力,中途掉了从头开始,输的那组做俯卧撑。这种游戏方式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体育热情,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大幅度提升体育在初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同时提升教学效率。

(四)教师在游戏当中的角色扮演

每一个体育游戏的实施并不是像传统教育一样,教师在一旁指挥或袖手旁观,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试想如果教师也在游戏中扮演一个角色,那与学生的距离是不是自然就会拉近了呢?学生没有理由拒绝一个和自己能玩到一起的大朋友,进而上升到对体育的喜爱,由教师的人格魅力移驾到体育课上。如不适合教师参与的游戏,教师就应在一旁细心观察整个游戏中出现的紧急的需要及时处理的问题,同时观察游戏的氛围与学生的反应,必要时给予适当提示,教师既要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与运动环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更有义务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从内心里爱上体育,以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三、结语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体育教学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体育教师就要在体育教学中渗入游戏法进行创设情境教学、愉悦教学,让课堂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下更加活跃而有效,激发学生高涨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和游戏中对自己有了一个全新的评价,更好地发展自我素养,并在快乐充实中增强了体质,体育的强大魅力得以充分彰显。

【参考文献】

[1]刘蓉.浅谈体育游戏的价值定位[J].湖北体育科技,2009.1.

竞技体育的魅力篇3

“魅力”意为“极有吸引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有机融合、共同育人,对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奠基作用;“魅力德育”不仅仅是指德育的教化作用和吸引力,而且更是指“德育在人的成长、成人、成才过程中所起的引领和基础作用的教化育人的核心价值取向”。

有人说,德育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可是我要说,德育是实的。它体现在学生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一句话一个行为之中。这就是德育!学生良好的言行举止,助推了自己的成才,这就是德育的魅力,魅力的德育!

还有人说,德育是软的,可做可不做时,可以不做;非做不可时,随便应付一下。可是我还是要说,德育是硬的。它体现在学生就业时,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勤劳、吃苦、责任心、诚信品质、质量意识等的要求是第一位的,这就是德育!它体现在学生自主创业时,能否成功,成功后能否持久、能否可持续发展。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德育!这就是德育的魅力,魅力的德育!

所以,“德育并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规范约束,而且是对个体生活的发展和提升。”德育是伴随着人一生的最重要的素质。这就是德育的魅力,魅力的德育!

2013年3月7日,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回应政协委员“中国教育梦是什么”提问时,用四个词勾画了一副“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

中国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中国人,理应有中国梦;作为一名教育人,理应有教育梦;作为一名江苏职教德育人,理应用自己的教育梦助力中国梦,为每一位中职生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最终实现梦想,把自己的梦和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名江苏职教德育人,理应用魅力德育为中职生的理想、成才梦、家庭梦奠定基础,进而为中职生托起并帮他们实现一个个“我的梦・中国梦”。

为此,江苏职教德育人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不断打造魅力德育,为学生“我的梦・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育人的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暂时后进的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柔;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展示行业劳动模范、优秀毕业生事迹,展示在校生的技能、创新、创业和文明风采等成果,重塑了学生的自信心,振奋了学生的精神,为学生实现梦想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我们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建立了切实可行的文明礼仪管理、学习行为管理、纪律安全管理、劳动卫生管理、实践活动管理、实习管理、奖惩管理等常规管理制度,约束和规范了学生的行为,逐步养成了他们良好的遵纪守法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劳动习惯、活动习惯,为学生实现梦想奠定了良好的行为基础。

我们在活动的策划方面,精心设计并有序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科学技能活动、文娱体育等活动,节庆日纪念活动,各种仪式庆典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服务、科技发明、勤工俭学、社会服务和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团结合作,充分展示多元智能,尽情发挥个人特长,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为学生实现梦想奠定了较强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我们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有计划地开展了“创业、创新、创优”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文明风采大赛、技能大赛、创新大赛等,借助各类竞赛平台促进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竞争意识、创造意识、实践意识;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建立创业基地,引导学生创业实践;为学生实现优质就业梦想和创业成功梦想奠定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基础。

此外,我们许多学校还通过德育特色的打造,深度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也为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进一步凸显了德育的魅力。如:南京高职校的“双元制文化”、南京市女子中专的“淑女教育”、南京卫生学校的“仁爱教育”、南京金陵中专和常州卫生高职校的“生命教育”、南京市莫愁中专的“人本德育”、南京六合中专的“角色教育”、南京市玄武中专的“公民教育”、南京市财经学校的“素质拓展教育”、南京商业学校的“同伴教育”、南京新港中专的“生活德育”、江阴中专的“积极德育”、无锡机电高职校的“学生成长导师制”、宜兴丁蜀中专的“实践德育”、无锡旅游商贸高职校和苏州旅游财经高职校以及镇江润州中专的“文明礼仪教育”、无锡立信中专校的“职业素养修炼”、宜兴中专的“活动育人”、徐州机电工程高职校的“一系一品”、徐州张集中专的“挖掘成功潜能,培养自信的教育”、沛县中专和苏州市相城中专校的“学生自治管理”、徐州医药高职校和无锡卫生高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常州刘国钧高职校的“幸运教育”、常州旅游商贸高职校的“特色文化”、常州建设高职校和丰县中专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常州艺术高职校的“尚美文化”、南通中专的“成功教育”、通州中专的“做现代文明人教育”、如东第一职教中心的“文明修身工程”、海安双楼中专的“尊严教育”、如皋第一中专的“体验教育”、启东中专的“三修教育”、海门中专的“和谐德育”、苏州高职校的“德育超市”、苏州丝绸中专的“传承丝绸文化精神”、张家港第二中专的“五名工程”、的“自主管理”连云港中医药高职校的“人文素养教育”、赣榆中专校的“五感教育”、淮安高级职业高中的“体验式德育”、金湖县中专的“警示教育”、大丰中专的“学生成长日记”、盐城机电高职校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东台中专的“扬长教育”、阜宁中专的“特色校园文化”、扬州商务高职校的“职校特质校园文化”、扬州市高职校的“六个一素养教育”、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强化执行,注重细节”、镇江高职校的“三好三人教育”、扬中中专的“幸福德育”、高港中专的“四治五位教育”、泰州机电高职校和盐城高级职中以及射阳县沿海中专的“社团活动”、宿城中专的“三自教育”、宿迁经贸高职校的“弘毅教育”等等。

正是因为有魅力德育奠定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近三年来118万中职毕业生顺利就业,圆了就业梦;到2009年初全省有9189人创办了小企业1536个,近三年来,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参与创业实践的人数达到毕业生总人数的10%左右,近20余万在校生自主创业,圆了创业梦;有50000余人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通过自学考试、对口单招、创新大赛和技能大赛金牌选手奖励政策、中、高职注册入学、专转本的招生政策圆了升学梦;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江苏代表团中职组、高职组双双获得2009-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四连冠”。近四年来,有8000余人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勇夺奖牌,有500多人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勇夺奖牌。有1700多人在创新大赛中勇夺奖牌;有56000多人在江苏省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中勇夺奖牌。有20000余人在全国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中勇夺奖牌,圆了奖牌梦。三年来,有1700多名同学“荣获江苏省三创优秀学生”称号圆了人人成才梦。

竞技体育的魅力篇4

这一年,是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建校90周年合校70周年的不同寻常的年份。太多的感人场面,太多的激动人心,太多的鼓舞和成绩,都定格在刚刚挥手告别的2016年。

这所中学历史悠久而厚重,走过近一个世纪的光辉历程, 从90年前的1926年,社会名流捐款建校,到今天气势恢宏的规模,不断刷新着历史,砥砺前行。

2017年新年伊始,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崔忠杰,请他谈谈近几年学校取得的成绩和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崔忠杰说,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学校发展再上新台阶,是我们坚守的信念。

回顾过去的四年,我们保持了全国文明单位的殊荣;修订了学校校史,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承办了全国高中课改现场会;教学领域和德育领域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校硬件设施和办公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代表学校教学质量的高考成绩逐年攀高;孟祥彬老师当选全国最美教师……可谓大事多,喜事多。特别是2016年,注定是我校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建校90周年合校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中,学校五千名师生员工哿ν心,锐意进取,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一中人精神得到充分展示,各项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这代一中人,在学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值得欣慰的足迹。

崔忠杰校长接着说,2016年我们主要的成绩有:

一、精心策划,有序实施,建校合校庆祝活动圆满成功

我校的建校合校庆祝活动自2015年1月开始筹备并有序实施,计划详尽,分工明确。1.充分查询历史依据,重新核定了建校时间,校史更加准确清晰;2.填充改建了校史展馆,使学校历史更加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3.全面改善了办学条件,在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完成大量的维修改建和设施增添项目;4.编撰出版了全面反映学校历史和近年来学校改革发展成果的系列图书;5.组织拍摄了近三十分钟的校庆专题记录片;6.制作印刷了学校画册;《中国教师报》、《佳木斯日报》等多家媒体全面报道了我校的办学经验和成果。

在正式庆祝活动的6月18日―19日,我们承办了全国“高中新课改与学生核心素养”研讨会,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参会专家学者近千名,邀请了初中师生家长3000多人到校参观,开放了112节学科课堂教学,开展了22个学生社团展示活动和阳光体育活动,开放校园和校史展馆,举办了高水平的校园书法绘画艺术作品展,组织各类报告和论坛十余场,与会领导、专家、广大师生、各届校友8000余人观看了精彩纷呈的校园艺术节文艺演出……活动规模前所未有。

校庆的圆满成功,是一中精神的完美展现,更是一中精神的凝聚和升华,将为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岗位锻炼,理论学习,队伍建设有新的提高

在“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中,校领导班子加强学习,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管理能力和工作作风不断改进;学校开展的课程改革系列讲座和外出学习交流汇报,有力地支撑了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校青年教师研究生院,在培养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依然加大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力度,外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中学考察学习交流达到百余人次,王德玉、宋程林、刘秀兰、张丽莉等数十名教师获得国家、省、市赛课一等奖等奖励,朱可苏、张滨江两位助理完成了在上海的挂职锻炼,我本人参加了教育部华东师大校长培训中心高级研究班的学习。学校加强教研组与备课组管理,以教研活动与集体备课为载体,深入开展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的整合实践。坚持深入研究高考试题,做好高考成绩数据分析,成功召开高考经验总结大会。本年度学校通过“冰凌花”、“春蚕”两次教学研讨会与“五心杯”“云环杯”两次德育研讨会搭建的平台,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极大地提升教师学科素养。

学校师德建设取得新的成果,在中央电视台2016年“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中,我校孟祥彬老师光荣当选“央视全国最美教师”,并参加了央视教师节颁奖典礼,成为我们一中人的骄傲,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规范模式,弘扬个性,教学工作实现新突破

我校教学改革在实践中起步,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间不断探索,逐步总结提炼出构建以“适合师生发展”为核心的“教-学”交互体系,形成了佳一中独具特色的课堂生态,构建了“三板、三案、五环、一评”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三板功能整合,强调合理使用学校自编的启发案、探究案、内化案;课堂坚持“明确目标、自主合作、展示质疑、探究拓展、总结提升”的五步教学流程;同时,将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激发学生的自我认同。在借助模式进行规范的同时,我们鼓励老师们不断创新,弘扬个性,激发课堂活力,绽放生命激情。

学校的教学改革不仅得到了全国教育专家的认同,也表现为今年学校高考成绩的巨大突破。今年高考,三名学生以696分并列获得全省理科第十名,全省理科前五十名6人;600分以上人数共311人;不含艺体类一表上线人数1275人,其中,理科上线率达77.38%,同比提高4.99个百分点,文科235人,上线率达70.36%,同比提高4.17个百分点;二表上线人数1645人,上线率达97.77%。各学科竞赛成绩优异,取得历史性突破。4人获得数学竞赛省一等奖;4人获得物理竞赛省一等奖;8人获得化学竞赛省级一等奖,其中由远迪、田允晴获全国化学竞赛决赛铜牌;14名学生获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省一等奖,付添文、祁展华两名学生获得全国信息学竞赛铜牌;2名学生获得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一等奖。

全面反映我校课改成果的《以“高效”为核心的高中教学与学习系统的建设与实施》被评为省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分层内化,选点突破,德育工作呈现新气象

我校德育改革在继承中发展,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构建了以“分层内化”为特征的操作体系,突出体验和感悟,追求实效性。从学校层面突出“德育活动精品化”,德育活动以“特色鲜明、内容全面、体系完备、润物无声”的特点深受学生的欢迎。我们把常规类、特色类、综合实践类、社团类四大类德育活动的方案设计汇集成册,成为德育活动的蓝本和范例。陌嗉恫忝嫱怀觥鞍嗷峥纬袒”,即对每名学生高中阶段要参加的全部班会课做了统筹规划,精选班会课实录汇集成册,作为班会案例集,为班会设计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从小组层面突出“以小组合作为组织策略”的班集体管理,在每个班级建设“学习小组”“科研小组”“班级行政管理团队”,使班级集体走向民主化、制度化。从学生个人层面,我们突出“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逐步实现评价的序化管理,全面改革学生评优机制,以“综合发展之星”取代“三好学生”,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德育工作在2015年、2016年两度在全省教育学会年会上介绍经验,学校被确定为省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策略研究基地”,并顺利通过中期验收。

五、积极运作,抓住机遇,科研外事打开新局面

一年来,学校成功召开了全国“高中新课改与学生核心素养”研讨会、东北三省十二校科研协作体第二十五届年会、黑龙江省教育学会示范性高中专业委员会龙东分会首届年会等会议,学校的办学经验获得与会领导、专家、同仁的一致好评。全面反映学校办学质量的八本书《光辉岁月》、《放飞梦想》、《智者有疑》、《师者求索》、《学者开卷》、《舞者乐律》、《耕者书简》、《歌者雅言》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很好地总结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十二五”科研课题全面结题,省教育学会重点课题《普通高中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网络环境构建与实践研究》获得省级优秀课题一等奖,“十三五”课题的申报正有序开展。

在国际交流方面,学校努力办好现有的龙教国际班,出色完成省教育厅牵头、省教育评估院实施的我省普通高中国际办学的首次全方位评估,并作为三所学校之一在全省总结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国际交流项目管理有序,继续开展AFS、AYP、F1交流项目,成功接待来自美国、意大利、阿根廷等国留学生,国际交流不断扩大。海外冬夏令营蓬勃开展,引进加拿大高中全英文课程《学习规划》和《学生领导力》,课程内容日益完备。我校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同文国际教育中心签署协议成为其优质生源基地校,一大批师生通过国际交流项目开启了求学之旅,刘晓峰副校长、李岩、陈晓梅老师赴美国工作,我校多名学生在美国ISA高中、奇科高中、湖景高中、东洛杉矶学院等友好学校学习交流。

六、创造条件,迎难而上,办学条件和校园安全获得显著改善

校庆前后,学校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新建了录播教室,对课堂教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装配了两个微机室,改善了学生微机课上机条件;全面升级改造了学校数字化广播系统,安装了全校无死角电子监控系统,从技术手段上提升了对学生的管理和学校的安全管理水平;学校食堂进行了全面改造,宿舍学生床铺全面更新,食宿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全面更换教师座椅,教师配发了台式电脑,部分岗位配发笔记本电脑,教师办公条件和教学设备有了显著的提升;新建室内外LED显示屏两块;完成一校区路面硬化,教学楼墙裙整体维修;二校区更换道板砖,热系统全面改造……学校新建、改建、维修工程不胜枚举,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创历史新高。学校进一步提升了安保级别,建设警务室,配备警用设施;开展安全疏散演练;加强了值班秩序的监督和检查,全校上下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显著增强,校园警卫室被评为市“一级警务室”,有力地保障了校园安全。

崔忠杰校长说,今天,可以说我们学校正走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我们要很好地总结梳理改革成果和办学经验,为学校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更要充分认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强化忧患意识,继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去寻求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

首先,高考改革在我省的实施已经进入倒计时。

我校是升学预备型学校,升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新高考中,我们将处于什么位置,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选课、走班、多次高考……即将到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做好教学理念上的准备、管理模式上的准备、课程设置上的准备、硬件设施上的准备、选课指导的准备……如果我们准备充分,措施得当,我们就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实现省内领先;如果我们心存懈怠,应对不力,也完全有可能被兄弟学校赶超。高考改革对于我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努力占据新高考背景下的发展先机。

其次,新技术革命已经走进基础教育,“智慧校园”已经不是一种理念而是一个现实。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我们学校全面使用仅三年的电子白板,在“智慧校园”面前,已经是小米加步枪了。“智慧校园”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技术的改变,更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流程的变革。一方面,我们在资金投入上存在巨大缺口,老师们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技术两个层面都需要再学习,这是挑战;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够瞄准“智慧校园”发展趋势,抢占技术的先机和理念转变的先机,就能够实现加速发展,这又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第三,从我校自身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学校可持续发展来看,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学校目前发展的薄弱环节。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后续发展空间尚需拓展,名师队伍仍需进一步壮大。

在教学改革方面还需加强。

在德育改革方面,富有时代特色的标志性德育品牌还没有形成,德育常规方面还存在着不规范、不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德育活动的实效性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展望未来,如何推动学校取得更大发展,崔忠杰校长说,建设魅力校园,创办中华名校,是我们始终不渝的追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针,深化课程改革,探索高考改革,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办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让学生成为魅力校园的主人,让学校成为精神世界的家园”的办学理念,全面建设“魅力校园”,继续“创建办学特色鲜明、育人模式多样、坚持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国内领先、国际接轨的中华名校”,“培养知荣明耻、博学多才、身心健康、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后备人才”。

二、抓住四大显隐载体,全面打造校园魅力

魅力校园表现在校园的外显魅力、内隐魅力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上。外显的魅力具体体现在人与物等学校可见的成分中,而内隐的魅力指学校特有的精神与气质,在学校的每一项活动中展示着两者的交互作用。

1.提升校园环境魅力。

2.塑造一中人的魅力。

3.提升学校活动魅力。

4.发展学校精神魅力。

三、把握四大主攻方向,深入l展校园魅力

1.魅力校园,美丽是基础。

2.魅力校园,有序是保障。

3.魅力校园,丰富是前提。

竞技体育的魅力篇5

【关键词】跆拳道;体育教学;大学生;思想教育

近年来,运动健身成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活动,在众多运动当中,跆拳道运动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人们最喜爱的运动之一。不仅各大高校中都设置了跆拳道体育课程,在社会上也存在着许多跆拳道课程训练班,跆拳道运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一、高校跆拳道体育教学开展的价值

跆拳道体育教学是我国各大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跆拳道体育教学对于当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很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其价值的具体表现包括以下几方面。(一)具有身心教育的价值。高校跆拳道体育教学对于学生身心教育的价值十分显著,在实际的跆拳道教学中,可以实现许多素质方面的教育。因为跆拳道体育教学的内容中,不仅包括跆拳道的基础训练,即动作与力道的训练,还包括对于跆拳道体育精神的训练。跆拳道运动讲究尊师重道,还讲究武德,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心和自信心,教育学生要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跆拳道运动对于磨炼运动员的心性方面有着很强的作用,通过跆拳道的基础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前辈、尊重他人的意识,也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忍耐力、谦虚品质、恭敬品质以及积极向上的品质等,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二)具有健身的价值。高校跆拳道教学是属于体育教学的一种,跆拳道作为一种运动本身就能够锻炼人的身体素质,起到健身的作用,因此,高校跆拳道教学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跆拳道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对于学生身体的成长也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跆拳道运动重视腿部的训练,无论是竞技类的跆拳道训练还是实用性的跆拳道训练都有很多关于腿部技巧的训练,跆拳道腿部技巧的训练包括各种腿部力度和踢腿准确度练习,有利于锻炼学生整个身体的协调性和稳定性,通过对动作连贯性的训练,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此外跆拳道还具有防身的功能,有利于学生遇到危机时自保能力的提高。(三)具有观赏的价值。目前,跆拳道体育教学是各大高校体育课程中的热门课程,受到很多学生的喜爱,这种情况的一部分原因是跆拳道运动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跆拳道运动的动作干净利落、较为帅气,具有很强的外在魅力。跆拳道运动的这种外在魅力也有利于跆拳道体育教学的开展,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动作的训练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希望自己能够锻炼出利落的动作,因而教学效率较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品势教学也是跆拳道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品势教学可以用于高校的集体性和竞技性表演,从观赏的角度出发,就具有极强的气势,有着鼓舞人心的作用。

二、高校跆拳道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包括许多方面,其中包括道德教育、文化教育、意志力和品质、美育、集体意识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等。而体育教育也是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途径之一,跆拳道体育教学也是从多个方面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一)跆拳道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道德方面的影响。大学生是马上要迈向社会的一批人才,在学好文化理论课程之外,对于大学生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做人,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要明辨是非,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发展而言有用的人,以后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跆拳道作为一项格斗术,其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该运动最早的发源地为朝鲜,朝鲜在古时候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跆拳道运动中也蕴含了许多中国的传统美德,尤其是道德方面的美德,其中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在跆拳道体育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特别注重学生礼仪方面的教育,在以格斗形式进行训练时,双方都要发自内心的向对方表示敬意,抱有一种学习的态度,无论训练多么激烈都始终将锻炼自身意志力作为目的,跆拳道运动有着“以礼始,以礼终”的高尚武德精神,因此对于锻炼学生的道德素质方面有着很深的意义,能够培养出品格坚毅的人才,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1]。(二)跆拳道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文化方面的影响。跆拳道运动发展历史较为悠久,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跆拳道运动的精神包含了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以及儒家文化,道教与儒家思想文化对于跆拳道运动的影响可以说是十分明显的,在跆拳道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明显地体现出来。跆拳道体育教学特别重视谦虚品格的培养,教育学生不能够轻视他人,要谦虚谨慎,这也是跆拳道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在技巧和动作上对学生进行培养,也鼓励学生培养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学生的视野,在竞技过程中培养高尚的品质和精神。同时,学生在学习跆拳道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跆拳道的核心文化牢记在心,让学生培养自身的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自觉地规范自身言行,将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贯穿于生活和学习,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也有着深刻的意义。(三)跆拳道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跆拳道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有着很高的作用,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在社会上的发展情况,心理素质高的人抗压能力较强,具有较高的拼搏精神,也能够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跆拳道运动的很多技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十分有效,例如,跆拳道运动中的大吼发声,是可以提高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度,还可以保证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心理素质培养方面,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自信心的培养,没有自信心就没有热情,也就无法将事情高效完成,当前高校中的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问题。这也是由于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为了能够考上自己理想的高校,更加注重智商方面的培养,而不注重情商方面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情商较低,心理素质也不高,在大学期间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说十分重要,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而跆拳道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四)跆拳道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可以说是跆拳道体育教学的精髓所在,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是学好跆拳道运动的基础,因此,在跆拳道体育教学过程中,教练也特别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当前高校的很多大学生由于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下,其独立能力较差,意志品质较低,不利于以后在社会上发展,因此,跆拳道体育教学对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十分重要。在对学生意志品质进行培养和锻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耐挫力和忍耐力的培养,耐挫力和忍耐力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着较大的帮助,其中耐挫力的培养就是在反复的基础练习中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忍耐力的培养就是在竞技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隐忍克己精神,最终培养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意志品质较高的学生[2]。(五)跆拳道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美育方面的影响。跆拳道运动的内在魅力和观赏价值,意味着其对于美育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跆拳道运动还被列入了奥运会体育项目,这也是由于其自身的观赏价值。跆拳道运动也被称为腿的艺术,它将竞技、格斗、表演以及娱乐都融为了一体,在高校跆拳道体育教学的课堂中,教练不只重视技巧的训练,也重视着动作的整体美感,教会学生欣赏跆拳道的内在魅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位。

三、强化跆拳道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跆拳道课程教师的自身素养。高校跆拳道体育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就是跆拳道课程的教师,要想发挥跆拳道体育教学培养对学生思想教育的促进作用,首先就要强化跆拳道课程教师的自身素养。教师的自身素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专业素养,要保证跆拳道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较高,对于跆拳道运动的研究较为透彻,能够确保跆拳道训练具有一定的效果才能够促进学生思想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师本身的思想观念要端正,要深刻领悟跆拳道运动的精神,才能够彰显出跆拳道运动独特的精神魅力,引导学生领会跆拳道精神,促进思想素质的进一步提高[3]。(二)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思想教育理念。为了提高跆拳道运动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跆拳道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贯穿思想教育理念,重视思想教育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只进行理论方面的诠释,应当更注重思想教育的实践,例如,在跆拳道礼仪教育的过程中,不应当只讲解跆拳道运动礼仪的基本理论,应当让学生了解到跆拳道礼仪的发展历程并愿意主动去遵循跆拳道礼仪,在每次训练之前都要将礼仪精神刻在心中,表现在行为上,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才。(三)在跆拳道比赛中融入思想教育。竞技类教学也是高校跆拳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教学也是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载体。教师在进行测试或竞技类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耐挫力,通过比赛思维形式让学生了解到自身的学习情况,然后对于比赛中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要教导他们不能够骄傲自满,要学会谦逊,始终保持着学习的态度,对于比赛中成绩落后的同学,要给予相应的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始终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学习跆拳道,这些思想教育对于学生以后在社会上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跆拳道体育教学在身心教育培养、观赏以及健身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价值。由本文分析可知,高校跆拳道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包括促进学生道德方面、文化方面、心理素质、意志品质以及美育等方面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金梦雯.高职体育教学中跆拳道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9:109

[2]黄金玲.高校跆拳道教学训练常见问题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5):168~169,172

竞技体育的魅力篇6

【关键词】新时期 竞技健美操 审美追求

健美操来源于人们对身体健美的崇尚和要求,通常有健身健美操和竞技健美操之分,无论哪一种健美操都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有韵律的身体活动,以身体姿势的展示将人体健与美的动态、形象和内在感情融汇在一起。竞技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完成连续复杂的和高强度动作的能力,它以成套动作作为表现形式,成套动作必须通过所有动作、音乐和表现的完美融合体现创造性。

一、竞技健美操的美学效应

健美操是表现美的人体运动,人体运动是受主观意识指挥的一种精神作用的外在表现,人体又能在运动中体现出思想意志、道德情操、情感、作风、气质等内在美,这种美是健美操给人特有的感受。现代竞技健美操以融体操之健与舞蹈之美和音乐之韵于一体而令人耳目一新,它以动作创编科学、姿态优美以及对人体的健身、健体、健美和健心有益而吸引着人们的广泛关注。新时期竞技健美操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健美操运动,比健身健美操更加激烈,更能体现出健与美的特色。竞技健美操建立在美学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讲究造型美,要求动作美观大方,准确到位,要求训练身体各个部位的正确姿势,使身体匀称和谐地发展,培养健美的体形和风度,塑造健美的自我。竞技健美操既注重外在美的锻炼,又强调内在美的培养,较为明显地反映了健身、健心、健美的整体效应。

新时期,我国各种以竞技为主要方式的竞技健美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竞技健美操的音乐、舞蹈、动作、形体、着装各种表现形式充分、深刻的展示出了竞技健美操独特的美学效应和现代气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群参与和关注,新时期以“美”为主导的竞技健美操健身思想正在逐步形成。

二、新时期竞技健美操的审美追求

美学是人们在与美的事物接触过程中出生的经验总结,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审美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美,审美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美的研究,掌握美的法则,以欣赏一切事物的美,并按照美的法则创造艺术的美。竞技健美操是人们追求美的一种运动形式,随着健美操的兴起与竞技健美操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其动作特点更朝着难、新、美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竞技健美操的审美特征,众多的美学因素构成了大众对竞技健美操的审美追求,新时期竞技健美操的审美追求主要表现在竞技健美操的人体美、动作美、音乐美、舞蹈美、和谐美和内涵美。美学表现力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迈向成功之门的钥匙,是一套竞技健美操的色彩和灵魂。通过自身所具备的认知力、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把动作和音乐的内涵化为自身内在的情感,借助于身体姿态、技术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等外部形态持续地表达出来,用以吸引和感染观众,达到运动员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的完美统一。

1.人体形态美

人体形态美是体现运动员表现力的基本条件。一个五官端正,体形匀称,肤色较好,脂肪层少的健美者展现出匀称的骨骼、刚健有力的肌肉、协调而灵巧的肢体美,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和极大的青春魅力,也能体现出运动员的信心与勇气。人体形态美是美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晶,是人体美的典范,也是人的内在品质、性格、思想作风的表现,是健美操运动员独特风格和外在气质的载体,同时又营造出直观深刻的人体美学视觉效果。

2.动作美

美是动作的外在表现,动作是美的表达方式,动作美通过运动个体或群体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以和谐完美的形体动作而表现出其特有的美,这种美以力量、速度、方向、色彩、造型与技巧于一身,在完成竞技健美操动作时必须掌握好做不同类型动作时肌肉紧张与松弛的对比感,把握好同类动作在不同状态下肌肉用力的强弱大小的处理,才能使动作优美稳健,达到力与美的和谐统一。

3.音乐舞蹈美

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竞技健美操音乐不仅是动作的节奏和力度的号召,而且是运动员风格和动作的表现。音乐在竞技健美操比赛或表演过程中,强化动作的展现,烘托全套动作的气氛,增强热烈浓厚的感染力。运动员可从音乐的内涵中,寻找出情感变化的最佳依据,完美的动作只有在与动作风格一致的音乐伴奏下才会使动作更加富有生命活力,才会使无声的形体语言更富有感染力,动作本身的内涵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对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产生相宜的刺激作用,从而引起人们强烈的审美共鸣,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同时,竞技健美操以其优美的舞蹈形象,向人们展示千姿百态的舞蹈语言,以惊人的美和高度概括性震撼观众的心灵,产生强大的共鸣,舞蹈的人体艺术最能表现人体美,通过点与线的移动造成动与静的姿态和形态,不同的节奏节拍形成不同的韵律风格,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感情。竞技健美操通过优美活泼的舞蹈,优雅脱俗的音乐来感悟美,创造美、享受美,激发出蓬勃向上、追求自我完美和自我表现的意境。

4.内涵美

内涵是运动员内在个性特点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运动员由个性迸发的表现力是最能展示自身优势的,也使表现力更富有激情和个性。内涵的个性特点主要包括自信心、应变能力及思维想象力。竞技健美操是一项表演性很强的项目,运动员应具有自信心,敢于挑战的竞技心态,应具有适应和应付赛场上可能遇到的突变能力以及对动作、音乐大胆的思维想象能力。在竞技健美操成套编排中要针对运动员的自我表现,充分发挥他们内心情绪的体现才能,只有在这种心态下,运动员才能有高昂的激情和出色的表现力。

5.感染力美

感染力是指运动员的动作能激起他人共鸣的一种情感,是通过精神面貌体现出的人的神态、神韵、神采及表现出的活力,把他人带入美的境地。这就要求运动员能够持续地通过目光,真诚自然的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力与观众交流。运动员在成套动作完成过程中,要有自信的表现,通过运动员肌肉的弹性,动作的爆发力来表现健美操的魅力,向人们展现出一定社会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审美层面的不同需求和渴望,其感召力、感染力、冲击力和震撼力是非常巨大的,这也是一种和谐美,是体育的核心范畴,也是体育的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正中,李大光.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之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02)..

[2]邓嘉,李杉,邓欣.体育审美能力[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2).

竞技体育的魅力篇7

关键词:泛武陵山;绿境空间;极限城市;共生发展;路径举措

Abstract:The Pan-Wuling Mountain Green Space refers to the border area of Hunan, Hubei and Guizhou Provinces and Chongqing Municipality. Now it is a “Chinese Green Heart” with excell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s loc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are prevalent in the infinite cities and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us produce an infinite effect and will facilitate the co-existence and co-development of the inter-city functional combination in the area. In strategic orientation, it is desirable to integrate the inland infinite urban union, build the first Chinese green space tourist and entertainment area, jointly build a worl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and create an attractive great brand of Chinese great heart. In terms of the measures,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market players and citizens in the area should make joint efforts to improve the infinit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ccelerate creation of an infinite co-existence mechanism, integrate inter-city complementary functions so that forward-looking resource potential development may be realized and collaboration with overall promotion of the infinite green space culture as the main purpose can be realized.

Key words:Pan-Wuling Mountain;green space;infinite city;co-existence and co-development;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3-30(6)

深居我国内陆腹地的泛武陵山绿境空间,历史上既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主要少数民族的生活聚居地,也是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长期融合的杂居地,其城市文明更多地维护并保持了区域生境的本原色彩与古朴传统,孕育了渐受世人推崇且倍值业界关注的独特性内陆地域文化与城市品格。面对全球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与信息化的巨大冲击和渗透洗礼,当代泛武陵山绿境空间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域外挑战的冲突压力与域内选择的路径困惑。高远谋划并务实探寻最佳的区域发展战略及其科学跨越发展模式,加速培育和缔造具有高知名度、高美誉度与强协同力、强竞争力的内陆型、错落型、低碳型、保育型、和美型、魅力型绿境空间极限城市共生联盟区,将是促进并实现区域繁荣富强的主导目标取向和最优战略选择。

1 泛武陵山绿境空间结构及其城市分布

泛武陵山绿境空间的所涉地域指武陵山脉覆盖并与雪峰山脉交织,以沅江、澧水、清江、乌江等为主的山川延伸经流地带,因历朝历代行政管辖区划屡经变更,本文所指的泛武陵山绿境空间,涵盖湘、鄂、渝、黔四省(市)边际延展区,包括湖南省的常德市、张家界市、怀化市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的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贵州省的铜仁地区等地。从地理版图上审视,该区域居于中国雄鸡状地图的心脏部位,因绿色系植被的高覆盖率、绿色系水体的高优良率、绿色系农作物的高种植率与绿色系生活方式的高保有率,鲜明而优美的绿环境、丰富而独特的绿资源、滋养而健康的绿产品等绿色生境与泛绿主基调,使其成为了目前生态环境优良的“中国绿心”①。

自古以来,泛武陵山绿境空间作为当地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主要少数民族的生活聚居区,具有区域性传统相近甚至风情雷同的社会民俗与文化积淀,历史上曾较长时期处于相同治区或由地方土司独立管辖,近代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与水平基本相当,除常德市东部连接洞庭湖尾闾平原外,其自然环境同属于江南山地丘陵类型,呈现出如下主体特征:

一是区位极限性。该区域既深居中国地势一、二级阶梯的连接地带与地理版图的心脏部位,又处于长株潭3+5城市群、武汉1+8城市圈、成渝城市群3大内陆城市群与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中间区位,南融泛珠三角9+2经济合作区,既是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武陵山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洞庭湖区湿地洪水调蓄重要区”的“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②,又是中、西部协调发展和南、北区域联袂崛起的结合部,在全国地理空间区位的唯一性、独特性极其显凸。

二是生物多样性。区域内四季分明,气候温润,水系密布,植被繁茂,是东南亚热带植物区系分布核心区与亚热带、温带物种“基因宝库”,被誉为“华中药库”和“天然植物园”,拥有“世界硒都”、“ 中国锰矿金三角”、“中国非金属矿产之乡” 、“中国汞都”与“朱砂王国”等诸多美称。

三是功能整体性。不仅具有多样性动植物滋养繁育空间的整体统一性,而且地缘性人文历史联系密切而久远,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存在一定的整体相似性。目前正面临着经济区域化竞争、新型工业化发育、新型城镇化构造以及深度市场化挑战的更多压力,区域整体开放开发与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

四是最佳游憩性。部分山地仍处于人迹罕至的原始状态或原始次生态状况,地质结构复杂神奇,独特自然景观与本土人文资源优美而丰厚。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拥有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是中国首批入选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首批地质公园、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和国内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铜仁万山国家矿山公园富藏着“中国汞都”数百年汞工业文明的宏厚历史。曾被国家旅游局定位推介为“中华第一旅游走廊”。

五是资源保育性。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已确定了面积达12678平方千米的“武陵山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和部分“洞庭湖区湿地洪水调蓄重要区”③。伴随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全球一体化浪潮的急速推展,其自然生境与本土文化正面临着必须省际跨域共同应对的多种维护性、传承性严峻考验。

从城市等级规模及其发展差异考察,绿境空间内拥有地级市3个、县级市5个和1个国家直辖市的直属区,建制镇438个。城镇密度为21.4座/万平方千米,其中地、县级城市(区)密度为0.43座/万平方千米。除常德市、张家界市、怀化市3个地级市外,吉首市、恩施市、铜仁市和原黔江县城因分别是州府、行署与区治所在地,具有较大规模与较强影响力,七座城市呈W状分布,城际直线间距最长为388.7千米、最短为80.3千米。一般县城规模较大,产业强势镇或商贸中心镇、交通节点镇规模次之,大多为交通枢纽型、边界商贸型或山谷、溪流、河岸聚落型,区域内尚无特大型城市。城镇风貌蕴涵着一定的地域性与民族性品质,其中也渐次渗透着现代化的城市风格与多元人文气息。

2 泛武陵山绿境空间的城市极限竞争力与生长极限

2.1 极限城市及其共生势能

在特定地理空间内的某类城市,其发育、发展受本土独特自然区位、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的强大支持和强硬约束,呈现出极限角色与角色极限的双重鲜明特征,这种具有区位唯一性、禀赋独特性、功能卓越性、角色杰出性、生境优异性、品格魅力性及其强空间力、强竞争力、强约束力的城市,可称为极限城市。按极限区位彰显的极限势能甄别,主要包括综合规模领先的重大首位型、角色特征鲜明的强优型与某些区位独特或角色魅力正在茁壮成长的次弱型3类极限城市。尽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每座城市无不具有其不同的资源约束性极限,但极限城市从整体角色或主导功能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卓越地位、强势影响与重大致命性或衰败性基因,在一定区域空间与时间跨度内,极限城市的滋生成长既受惠、依赖同时也受制于其独特区位与个性资源,不同时空状态或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极限城市因极限区位的丧失、极限资源的毁败而向非极限城市演化,某些非极限城市也可能因极限区位的突兀与极限资源的获得而上升崛起为极限城市。

极限城市的主要标志是唯一性或独特性,因而具有无可比拟的首位竞争力或强优竞争力,这种超卓的高强势能竞争力,主要表现为极限区位竞争力、极限生境竞争力、极限经济竞争力、极限功能竞争力、极限文化竞争力和极限品牌竞争力。通常,凡具备2~3项以上极限竞争力的城市就有可能扮演一定时空中的极限城市角色,并成为该时空内其它城市同类竞争力难以逾越的极限,但极限城市达到某一顶峰或绝美之后,受角色极限──如地理区位极限、空间规模极限、本土资源极限、产业边际极限等硬强制,其发展便被极限自约束。在区位维持、资源保育、市场拓展与人文张扬过程中,因新的迁变空间或创新势能朝着滋长或缔造区域繁荣兴盛的宽广路径推展,导致极限城市向近邻区域的极限空间繁衍,出现并形成极限共生现象,即由极限城市的主导功能派生的次功能或强大产业孵化的亚产业逐步向匹配区域传导和配套城市转移,进而达到弥补自身短缺的功能互补与资源融聚或文化合流,经过一定时空的同化演进,最终引致区域文明构造升级并扮演更多、更大的极限角色,诸如极限城市群、极限生态区、极限产业带、极限功能圈等高强势能地域的崛起。

2.2 泛武陵山绿境空间的城市极限竞争力

迄今为止,绿境型城市与海景型或蓝景型城市是人类社会生活与文明缔造最适宜、最优美、最经典的居留空间。坐落于绿境地理空间的极限城市,较之其它劣生境区域,无疑具有更强大、更优异的极限竞争力,即拥有生态优宜的居游性竞争魅力、物景绿秀的观赏性竞争魅力和区位占据的地利性竞争魅力。泛武陵山绿境空间内错落别致的每座城市更是以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为主体的无数先祖精心择定、不断迁聚、持续兴建、世代居住、融合生活、共同保育的固态历史与文明硕果,强烈地昭示出以绿色生境为主基调的独特性、居游性、恒久性绝对价值优势与极限竞争力。

2.3 泛武陵山绿境型城市生长极限与生态文明构造

极限效应是一种增长或发展的首位型、强优性竞争力与边际性约束力。处于国家生态功能区划中“武汉城镇群”、“长株潭城镇群”与“重庆城镇群”3大“重点城镇群人居保障功能区”的中间地理区位,泛武陵山绿境空间内生态环境的承载、支持、保育与调节功能角色地位既十分突出,又日趋重要,不仅决定了区域内极限城市功能的组合性、魅力资源的融聚性以及城际经济社会发展强优共生的互补性,更决定了未来发展战略的极限取向──必须厉行城镇区位层级极限控制、规模容量极限控制、功能差异极限控制、经济资源开发极限控制和产业选择边际极限控制。只有突破行政辖区边界,大空间优化组合、科学配置城际极限资源与极限功能,注重资源保育型、节约型、无害型、低碳型、循环型、高效型极限产业的适宜开发与深广合作,才能实现强优发展与共生发展。

3 泛武陵山绿境空间极限城市区域化共生发展战略

在《国家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引与约束下,泛武陵山绿境空间的极限区位及其绿境资源的极限竞争力既决定着区域整体发展战略的极限取向,又决定着区域内边际协同、城际组合、空间共生、一体竞争的极限战略与极限策略。为跻身甚至占据未来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区域竞争的一席高地,居于泛武陵山绿境空间的极限城市,其发展宜走向区域化联盟的强优共生道路。

强:主要是指通过融聚区域内的独特资源,以主导性或引领性极限城市为基础支撑,实行城际专业协作、功能互补、品牌联合与功利共享,培育直至壮大以区域空间整体为地理单元、经济单元或市场单元的强大竞争力。

优:主要是指全方位、多层面科学开发并释放极限区位、极限生境与极限人文的积淀潜能,以极限资源支撑极限产业,以极限产业营建极限城市,以极限城市创造极限文明,彰显开放性、国际性、持续性的既成区域魅力与极限城市新优势。

通过强优共生的区域组合、联动、互补式跨越发展,实现中西部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相向推进和3大城市群与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空间对接,加速新世纪中国内陆腹地社会进步与文明创新的广域覆盖。

3.1 主导原则

在推展泛武陵山绿境空间极限城市强优共生的战略进程中,必须坚持5大主导原则。

3.1.1 科学发展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文明演化规律,共同维护绿境空间整体性,全面保育极限生境多样性,坚持弘扬本土优异文化,不懈营建和谐优美的宜居城市与游憩城市,实现在产业升级与区域合作过程中生态资源、技术经济及社会文明的整体空间性、和美性、优异性、极限性的共同进步和跨越式发展。

3.1.2 整体共赢原则

突破行政边界束缚,注重横向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功能组合与产业专业分工,强化城际互动、区域联动与产业合作、市场共赢,培育并不断壮大区域性极限竞争力。

3.1.3 资源融聚原则

相对集中区域内散落性、特色性、潜能性的经济资源与人文资源,实行有序开发、协作开发与保护开发,统一市场运营秩序,严防恶性竞争,共同谋求业界强势地位与最大功利绩效。

3.1.4 跨越创新原则

以国际视野、前瞻思维和高远战略,审度、决策、推动区域经济、普适技术、管理模式、公共服务和社会文明的跳跃式提升与发展,高品位配置城市人本功能与游憩功能,避免城市发展过程中盲目跟进、个性迷失的遗憾与后患。

3.1.5 极限保育原则

保持并增强极限区位内生境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持久魅力,培育并激发区域空间内游憩型或宜居型城市的个性竞争力,在区域空间的适度城市化发展中,让更多城镇更好地登上国内城镇竞争高地乃至跻身世界城市博弈舞台,扮演单一或多维形象的经典性极限角色。

3.2 目标取向

泛武陵山绿境空间未来发展的战略取向,其可能性或必然性愿景抉择,一是必须全力保育极限区位内绿境资源魅力功效的适度释放与可持续传承;二是必须协同推进极限城市区域化联盟的强优共生。即在共同全面保育极限区位内的绿色生境、积极培育并驱导极限城市区域化联盟的共生成长以及城际资源融聚与功能优化配置过程中,科学激发并整体释放区域发展活力及其文明构造的极限效应。建设生境优美、天人和谐的游憩主导型或宜居功能型极限城市更是区域内各行政责任主体与市场行为主体,在科学选择本土城市化发展方向和积极探索特色城市化道路进程中的当代重大课题与现实举措。应力争经过20年左右的不懈共融、共建、共创和共树,使泛武陵山绿境空间成为内陆极限城市联盟区、中国第一绿境游憩区、世界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中国绿心魅力大品牌!

3.2.1 共融内陆极限城市联盟区

在城际资源适度规模融聚与主导功能组配过程中,通过以城市集约开发控制生态空间破坏,以城市功能承载强化绿境区域保育,以城市个性塑造引领地方文化传承,以城市开放创新驱导社会文明进步,实现整体性强优共生,协力缔造中西部内陆腹地的绿境功能保育联盟区、城际经济协作联盟区、游憩服务网络联盟区和“中国绿心”品牌运营联盟区。

3.2.2 共建中国第一绿境游憩区

泛武陵山绿境空间是我国中西结合部区域极其鲜有的生物多样性“绿心”,不仅神奇地貌、原生态生物资源与水体资源殊为珍贵,而且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历史遗产、人文风情及其山地物产、田园风光极具游赏魅力!宜定位于既可供“武汉城镇群”、“长株潭城镇群”与“成渝城镇群”3大城市群常驻居民共享的巨型城际原生态博物公园,又能满足无数国内外旅游观光者、城市逗留者、节令憩居者、远程办公者、科学研究者与艺术创作者等异地民众多元化消费需求的跨域型绿境游憩目的地,在合力创建国内首座巨型原生态博物公园的过程中,共同构建中国第一绿境游憩区。

3.2.3 共创世界生态文明示范区

作为近期工业化水平相对低弱及其受破坏影响程度普遍轻微的泛武陵山绿境空间区域,其绿色生境既具有独特的视觉景观吸引力,又具有可享受性的养生宜居魅力,应合力缔造内陆地貌景观保育区、绿色生境极致区、人居环境诗意区、城镇风光美妙区,使其成为自然与社会和谐、经济与文化融合、历史与时尚并存的世界级生态文明示范性宜居宜业家园。

3.2.4 共树中国绿心魅力大品牌

通过不断扩大并锐意提升绿色生境空间的国内外知名度与美誉度,共同培育并整体释放极限生境资源效应,联合塑树并积极张扬“中国绿心”的区域性品牌魅力,统一创设并协同运营绿色山水、绿色景观、绿色物产、绿色产地、绿色生产、绿色文化、绿色经济、绿色生境等极限资源的类别标识,共同构建绿境空间的一体化游憩市场,抢占业界竞争制高点,加速增强绿境空间的跨域性、资源性、规模性与主导性极限竞争力。同时,全方位开拓国内外多层级游憩市场,一体化传扬“中国绿心”作为空间品牌的整体感召力与影响力,共同提升绿境空间的极限品牌竞争力与同业市场赢胜力。

3.3 路径举措

3.3.1 全面提升极限生境意识

一要提升极限价值意识。坚持开展广覆盖的普适性宣传,让业界精英与社会大众逐步形成共识,高度自觉区域生境资源的极限性,强化对优异自然景观、珍稀物产、独特历史人文风情及其原生态地、主传承地的自我保育观念,在更多普及以地质地貌、名胜景观以及本土动植物名贵特产等物质性资源价值认知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本土文化基础元素在社会发展进步中鲜明个性价值的自主识别与再创造,大力提高自域文化拥有并滋衍群体财富的觉悟境界;二要提升极限效应意识。既在开放开发中充分认识绿境空间极限潜能释放的正效应,也时刻十分清醒地警觉绿境资源运营的放大极限,确保潜能释放、品牌缔造及其功利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三要提升极限整体意识。破除传统的行政地域性封闭观念与狭隘的自域治理意识,树立互惠共赢的当展合作理念,在空间资源、城际功能的互补竞合中促进区域共生发展,在城市个体优异化、发展模式差异化、空间运营一体化发展中实现区域繁荣与极限保育。

3.3.2 加速创设极限共生机制

按区位、资源等经济协作与优势互补关系,共谋绿境极限竞争力,协力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空间、多边际、广主体的联动发展、融聚发展、跨越发展、强优发展等最佳共生多赢模式,加速构建绿境空间的极限合作机制与联盟发展机制,一是绿色生境的区域保育观控共治机制;二是极限经济资源的有序开发增值机制;三是区域游憩市场网络联营机制;四是城际功能组合配置机制;五是产业链利益互馈补偿机制;六是区域空间品牌联合缔创共享机制。以此营造区域治理的府际行为协调、市场主体行为协同、社会主体行为支持的良好氛围。重点应建立省际战略发展对话共商机制,加快启动区域内市(州、直辖市区、地区)级府际决策协调机制,如创设省际政府互聘参事或顾问的决策前端研讨机制,创建绿境空间开发保育的省级高层运筹共商机制与市(州、区)级政府涉域举措征询协同机制以及跨域共治的巡视员、监察员或联络员、协调员等日常实务处置工作机制,大力发展区域产业联合会、专业协作会、物产集团乃至跨国公司等市场主体或民间经合组织,既提供科学决策与咨询的智力支持,也促进区域发展协作的不断深化,增强地缘经济关联的密切度。

3.3.3 统筹组配城际互补功能

根据生态群落差异、自然力承载差异、产业基础差异、民俗风情差异、物景空距差异、魅力层级差异等不同极限区位条件及其资源开发的背景状况,推进城际功能的区域化配置组合,如大型连接性基础设施以股份制或联营制模式合建共享;对受保育空间或基础能力约束的主导产业附属功能实行适当分离、择近异地配套;对资源深度开发运营进行城际专业分工、统一区域市场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陆、空交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和传统水运网络的综合性提质开发,泛武陵山绿境空间内的通流条件及其城际运力显著改善,资源融通量急速增长,经济关联度空前密切,科学地差异化统筹组配城际功能不仅成为现实需要,而且道路日益宽广,前景更加美好。在游憩产业的扩展与延伸上,首先应多层面展开城际功能优化组合,仅区域内旅游航空客运或货运市场网络的统筹开发,就可先行先试。除湘西自治州的吉首市目前尚无机场外,其余六地均已建有机场,宜充分发挥区域内现有的常德桃花源机场、张家界荷花国际机场、怀化芷江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黔江舟白机场与铜仁大兴机场既成集合优势,实行一体化运营,积极申办并开辟远程与支线跨域组合的空运业务网络,大力培育发展以旅游客运为主体支撑的长、中、短程临空经济,既方便旅客出行游憩,又促进区域旅游的资源融通共享。在城际功能分工与产业协作中,张家界市应继续保持区域游憩核心的极限角色,常德市可成长为连接3大城市群的边际次中心与区域东缘主门户城市,吉首市可发展为以民族文化大观园和山城酒庄为鲜明特色的核心增长极,怀化市宜培育成为商贸物流之都与山地生态名城,恩施市可定位于中华药库、世界硒都与民族风情城,黔江区可设计成为都市宜居社区与民族欢乐园,铜仁市可建设成为原生态山地博物园、“中国汞都”矿山公园与边际游憩城。

3.3.4 务求高远开发资源潜能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实行科学的资源保育性开发与功能修复性建设,尤其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群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与重要物种栖息地,防止生态建设导致栖息环境的改变”④。科学择定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严格绿境空间城市扩张和产业更替过程中的边际控制、规模约束与生境保育,严加矿产资源开发的规模控制、密度控制、技术控制与危难控制,严防采地重度污染、周边面源污染、水体流域污染及其生态物种破坏与公共灾难。重点培育发展以高度信息化、低碳化为技术支撑基础的环保型、观赏型、游憩型、养生型、创艺型、科研型等无污染、无危害、无破坏产业,如在乡村与景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特别是山地中药材种植加工业、园艺花卉业,乃至因地制宜兴办艺术创作基地、宜居养生基地、原生态博物园、田园生活馆等具有山野风情的休憩服务业;在城市积极创建移动办公、远程商务、

国际教育、文体竞技、休闲保健等当代新型服务业。注重积极配置现代金融助推机制,择机适时推出并上市旅游资源品、通量品与权益品期货,争取设立省际或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与农业物产集团合作扶助基金等新型金融服务产品。通过对区域性或流域化的横向协管与纵向响应,严密监控跨域空间的无序开发行为,达到监管同治、清洁发展、科学发展,杜绝平庸化的商业开发与资源损毁性建设,谋求并实现极限生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天人合一的和美栖居。

3.3.5 整体张扬极限绿境文化

一要全方位推介绿色文化。充分运用当代先进传媒技术,倡导绿色生境文化、绿色旅游文化、绿色休憩文化、绿色宜居文化、绿色产业文化、绿色消费文化与绿色和美文化,积极向国内外整体推介泛武陵山绿境空间作为“中国绿心”的极限价值,让世人更多更深层地了解泛武陵山绿境空间的极限区位及其绿色生境、绿色风物,不仅认同“中国绿心”,更向往“中国绿心”、跻身“中国绿心”、驻足“中国绿心”、游憩“中国绿心”。

二要多层面根植极限文化。应对绿境空间内的城乡居民进行旷日持久地经常性极限生境价值宣传教育和资源保育行为方式教育,务必加快更新传统保守观念,逐步改变落后生产生活方式与不良行为习惯,不懈营造开放性发展环境,实现中西联动、南北互动,促进绿色经济与极限产业在区域合作中的强优共生,彰显极限城市联盟区的独特魅力。

注释:

① “湘鄂渝黔边域定位:‘中国绿心’游憩第一区 ——以大湘西北地区为例”《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第26卷,总第93期125-129。

②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年第35号。

③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年第35号。

④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年第35号。

参考文献:

[1] 赵凌云.中部蓝皮书.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 朱有志,童中贤.长株潭城市群重构:“两型社会”视域中的城市群发展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3] 童中贤,熊柏隆,陆福兴.大湘西北战略定位:打造世界知名游憩区[R].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7),2008.

[4] 罗海藩,童中贤,韩未名.湖南城市蓝皮书(2)长株潭城市群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5] 张英.湘渝黔边特色旅游区建设研究——民族研究文库[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6] 冷志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对湘鄂渝黔边区的实证分析[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7] 黄柏权.构建武陵经济文化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贵州民族研究,2006,(3).

[8] 朱传耿,王振波,孟召宜.我国省际边界区域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经济地理,2007,(2).

[9] 田官平,陈静.湘鄂渝黔桂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点域”开发战略探讨[J].新学术,2007,(5).

[10] 吕白羽,王红.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集群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6,(10).

[11] 王兆峰.湘鄂渝黔边旅游市场开发与合作营销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12] 蒋辉,赵奇钊.湘鄂渝黔边区旅游协作开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11).

[13] 齐恒.湘西北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

[14] 齐恒.湘西北县际边界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5,(5).

[15] 穆彪,杨立美,周明蓉.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J].福建林业科技,2007,(4).

竞技体育的魅力篇8

关键词:散打;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散打是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进行徒手格斗对抗的竞技体育运动,考验格斗者双方的体、智、技术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能力。作为竞技对抗类项目在普通高校开设公共体育课深受诸多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通过练习散打能够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磨练意志,传承民族文化;然而散打以防身自卫、实用性强的优势吸引了大学生学习兴趣,也是散打走入高校的最直接动力。但就目前来看,散打教学在高校的普及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因此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身体条件以及对散打零基础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散打教学的发展。

一、武术散打文化的传承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是武术的一部分。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当下,德之教育尤为关键,武术所蕴含的“武德”也为高校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高校的散打体育课中,教师往往缺乏对学生的武德教育和散打理论的传授,甚至学生连武术中的“抱拳礼”都不知道,造成学生对散打运动的盲目喜爱。“武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课堂行为规范来实现,如行“抱拳礼”进行师生间的问候、学生之间的武艺切磋等。

散打教学中应将武德教育、散打精神和专项理论融入其中,注重安全意识的培养,以此进行道德规范和行为约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武观。随着散打练习群体的不断壮大,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未来散打推广与发展的需要。

二、巩固提高散打教学师资力量

学校的散打师资力量、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质量都有着紧密的关联,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因素。而目前高校从事散打教学的并非都是散打专业教师,大多由武术、跆拳道、拳击或者其他体育教师兼职,专业教师的缺乏影响了散打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支持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发展,吸纳优秀的散打专业教师,组织各种师资培训,教师综合素质考评,教学技能比赛,支持散打课程的开发工作。散打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和教学能力,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正确的示范动作、活跃课堂气氛、展现散打运动的魅力。

三、配备散打教学的硬件设施

大部分高校没有为散打公共体育课程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使得散打教学发展面临困难。场地和器材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和保障,散打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配备专业的散打训练场地、沙袋、脚靶、手靶、拳套、护具等器材,保证学生训练期间的安全。然而,多数的散打课都是在操场或篮球馆内进行,场地器材的缺乏不仅限制了教师的授课内容,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只能根据有限的硬件设施教授基本的散打技术,像对场地器材要求较高的摔法和较强的对抗性技术根本无法进行;完善的散打教学场地和器材是进行教学的基础与保障,也是展现散打运动魅力的物质基础。因此,高校应配备独立的训练场地、沙袋、脚靶、护具、拳套等器材,保证学生上课期间的安全。

四、完善散打教学体系

完善的教学体系能更好的帮助高校散打教学的发展,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散打教学大纲和教材适用于普通高校的散打公体课,散打课的教学模式多延续了体育院校的竞技散打课,教学模式的单一和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并不适合散打零基础的普通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场地限制、课程时数、防止运动损伤等因素的影响,真正涉及到的攻防技术、摔法技术、实战练习太少。单一技术的练习多于实战练习,导致了教学内容的枯燥,违背了散打运动的精髓。

基于散打的专项特点,高校应开设一学年的课程保证充足的课时数,且每学期不少于18学时。课程内容的安排可分为“初级课程”和“进阶课程”。第一学期的“初级课程”学习基本的步法、拳法、腿法技术,第二学期的“进阶课程”是在初级课程的基础上学习摔法、攻防技术及条件实战等。学生通过一学年的系统学习,能够熟练掌握散打中的常用技术及基本运用能力,更充分地体验散打的魅力。

教师根据普通大学生身体条件以及散打零基础的特点制定散打教学大纲和计划,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都要区别于竞技散打。课堂中,教师加强动作讲解与示范及陪练,注重攻防技术训练,限制性的模拟条件实战练习,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散打更容易普及,更适合普通高校体育课的学习宗旨。

五、完善散打考核标准

大部分高校的散打体育课考核标准都是由任课教师在参考部分竞技散打考核内容后制定,其考核模式多采用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为主,传统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对武德、技术运用和战术执行的评价,原因可能是普通高校的散打课以单学期课程编排,受课程学时的限制学生无法全面掌握散打技术和运用,也不能满足学生最初学习散打的初衷和兴趣。

未来的散打考核方式和内容应是多元化的,除了量化评定外增加有效的鼓励性考评机制,从多个维度去了解学生在散打体育课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全面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体系,完善与改进考核评价方法,符合普通高校散打公共体育课的发展。

综上,普通高校开设散打公共体育课可以促进散打运动的发展,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散打教学不仅是技能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大学生散打兴趣、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培养。因此,应切实完善散打公共体育课的课程体系、提升教师水平、硬件设施配备等问题,在不断加强高校散打课普及与提高的同时,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自我保护能力,以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散打在高校中的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峰.普通高等学校散打课程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2]刘冬.普通高校散打课教学常见问题与对策研究[J].体育美育,2013(10):219.

[3]陈其玉.高校散打教学现状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20):61-62.

[4]许小平.武术散打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浅谈[J].当代体育科技,2015(15):175-176.

竞技体育的魅力篇9

1 “魅力工会”的提出

“魅力”是一种极能吸引人的力量。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魅力工会”就是具有极能吸引广大职工群众力量的工会组织,是能靠自身魅力把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凝聚在一起奋力拼搏、共同奋进的工会组织,是靠“情”、“理” 、“法”真心维护广大干部职工根本权益的工会组织,是一个有影响力、有执行力、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效能团体。近年来,各级工会组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按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以创先争优和“心贴心、面对面、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为契机,工会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工会组织应有的贡献。但在实践当中,我们也深深感悟到,工会组织作为一个群众团体,如何能真正做到“我们工人有力量、我们工会有作为”,构建“魅力工会”是一项有效抓手。

2 “魅力工会”的打造

“魅力工会”的打造不是靠一年、两年的时间或举办若干次的活动就可以打造成功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需要广大工会干部秉承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合力实现中国梦的理念,脚踏实地的去完成的一项工作,尤其是以下几方面尤为重要。

2.1 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共筑中国梦,谱写工运篇章,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会发展道路。一是深入开展好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活动,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把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的思想与行动统一到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二是深入开展好学习贯彻同志与劳模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活动,让广大职工深刻理解讲话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并用其更好地统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做到学之有感,落之有行,干之有果。三是深入开展好“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活动,让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议梦、知梦、绘梦、筑梦,不断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正能量。

2.2 要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争当谱写中国梦的主力军

一是扎实开展好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活动。广泛覆盖开展劳动竞赛,高质量开展岗位练兵,高频率开展技能比武活动,推动职工积极劳动。积极推动技术革新,打造一批创新示范岗、创新能手和创新班组,造就更多的技术人才,为园区企业振兴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二是扎实开展好职工技能培训活动。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创新培训机制,增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职工更高质量的就业,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造就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职工。三是扎实开展好积极健康的职工文化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发挥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2.3 要努力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

服务职工是党对工会组织的根本要求,也是工会组织的职能所在。一是要认真做好维权维稳工作。引导职工依法维权和理性维权,切实维护好广大职工群众包括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和劳动合同签订,维护劳动关系和谐。落实劳动安全保护规定措施,不断改善职工生产劳动环境。二是要认真做好关爱劳模工作。对劳模进行定期走访,增进与劳模的感情,解决劳模的困难。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崇拜劳模、争当劳模的氛围。三是要认真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加强职工服务中心规范化、网络化建设,扩充帮扶内容,创新法律援助职工方式方法,及时解决职工困难和问题。深入开展“四季帮扶”系列活动,真正让职工群众感受到工会是“职工之家”,工会干部是最可信赖的“娘家人”。

2.4 要不断破解工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推动工作创新发展是各级工会一项持之以恒紧而又紧的工作,当前要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大力创新。一是要围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来创新。主要是建立更加有效的宣传教育机制,更加强有力地凝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建立让广大职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的激励机制,让职工更加珍惜岗位、积极劳动创造。二是要围绕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来创新。要在严格执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职工群众规定的基础上,建立工会干部定期走访职工,定期与职工谈心等制度,与广大职工交朋友。三是要围绕提高职工幸福感来创新。创新权益保障机制,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让职工更加充分享有利益保障;完善困难帮扶机制,及时解决职工困难。四是要围绕增强工会工作影响力来创新。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会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实践劳动创造、服务企业发展、奉献和谐社会的能力,扩大工会工作影响力。五是要围绕提高工会工作效率来创新。转变工会工作运行方式,创新工会工作运用机制,不断提高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的形势研判力,实践操作力,工作执行力,推动工会工作提速提质提效。

3 太原高新区总工会打造“魅力工会”的实践

太原高新区总工会打造“魅力工会”的有效抓手是4个提升。

3.1 在带领广大职工建功立业方面实现新提升

“魅力工会”重在建新功。一是开展提升园区职工创新能力活动。探索设立职工技能培训专项资金,开设相关专业的实用技能免费培训,促进职工提高技能水平,带动全区发展动力;二是深入开展“爱岗敬业促发展 转型升级立新功”创新主题实践活动。围绕企业发展,开展“我为企业发展献一策”、“我为节能减排亮一招”等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为企业转型升级服务。提升“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影响力,针对企业技术、工艺、质量等方面的难题,动员职工开展发明、创造、革新、攻关等活动;组织引导广大职工岗位创新、岗位成才,促进企业创新科技、改进产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帮助广大基层工会围绕企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举行内容丰富的劳动竞赛,将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企业增产降耗中,并按照竞赛成效适时给予企业表彰奖励。继续营造劳动伟大氛围,在全区各行各业开展先进模范评选活动,切实营造劳动伟大、劳模光荣的良好氛围。

3.2 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实现新提升

“魅力工会”重在促和谐。要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抓手,进一步健全完善职工权益维护监督网络,构建党委组织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工会具体运作、职工踊跃参与的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切实抓好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积极探索创建企业民主化模式,以完善职代会制度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厂务公开、职代会建制专项行动,着力推进企业民主化管理。在帮扶助困方面,要让活动常态化、长效化、社会化,用感情联系职工,用岗位帮扶职工,用技术武装职工,用资金救助职工,引入社会资源,提高工会帮扶活动的社会参与度,提高影响力,形成园区“大帮扶”格局,搭建帮扶“大平台”,使困难职工的救助范围更宽更广。

3.3 在加强职工文化建设方面实现新提升

“魅力工会”重在有影响。要把加强职工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列入全区各级工会的重要工作议程,充分发挥好工会“大学校”的作用。一是继续开展“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深化“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以“读书月”活动为载体,引导职工多读书、读好书。二是进一步深化职工文化阵地建设。为职工提供必要的文化活动条件,既是维护职工基本文化权益的需要,又是全面推进职工文化建设的基础,更是各级工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争取党政的支持,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多方面积累资金,抓好“职工之家”、“职工书屋”、“职工文体活动业余辅导站”“职工俱乐部”、“职工健身园”、“职工宣传栏”等阵地建设,不断规范、提升其作用的发挥,尽最大努力满足职工文化生活的需要。三是深入开展具有工会特色的文体活动。树立“让职工和谐健康快乐每一天”的理念,把握寓教育于活动中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包括政治学习、劳动竞赛、技能培训、文化学习、艺术表演、体育比赛、健身娱乐等职工喜闻乐见、参与度广、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要不断创新职工文化活动的项目和形式,形成特色和品牌,让职工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健康身体、享受快乐、激发干劲、创建和谐。四是要做到新闻媒体常有职工声音,做好工会的宣传工作,及时反映职工群众心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广大职工,深入挖掘园区企业工会和职工群众的先进典型,不断提升工会组织的影响力。

3.4 在推动工会组织自身建设方面实现新提升

竞技体育的魅力篇10

浅议新时期竞技健美操的审美追求 来 源自 3 e d u 教育 网

【摘 要】新时期现代审美观已经日益渗透到体操领域,观众对竞技健美操审美追求的现代取向更加明显和深刻。竞技健美操不仅是生理和技术的表现,更有深厚的美学底蕴,美是竞技体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审美追求不仅是个体的需要,更是全社会的需要。本文对新时期竞技健美操的审美追求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新时期 竞技健美操 审美追求

健美操来源于人们对身体健美的崇尚和要求,通常有健身健美操和竞技健美操之分,无论哪一种健美操都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有韵律的身体活动,以身体姿势的展示将人体健与美的动态、形象和内在感情融汇在一起。竞技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完成连续复杂的和高强度动作的能力,它以成套动作作为表现形式,成套动作必须通过所有动作、音乐和表现的完美融合体现创造性。

一、竞技健美操的美学效应

健美操是表现美的人体运动,人体运动是受主观意识指挥的一种精神作用的外在表现,人体又能在运动中体现出思想意志、道德情操、情感、作风、气质等内在美,这种美是健美操给人特有的感受。现代竞技健美操以融体操之健与舞蹈之美和音乐之韵于一体而令人耳目一新,它以动作创编科学、姿态优美以及对人体的健身、健体、健美和健心有益而吸引着人们的广泛关注。新时期竞技健美操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健美操运动,比健身健美操更加激烈,更能体现出健与美的特色。竞技健美操建立在美学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讲究造型美,要求动作美观大方,准确到位,要求训练身体各个部位的正确姿势,使身体匀称和谐地发展,培养健美的体形和风度,塑造健美的自我。竞技健美操既注重外在美的锻炼,又强调内在美的培养,较为明显地反映了健身、健心、健美的整体效应。

新时期,我国各种以竞技为主要方式的竞技健美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竞技健美操的音乐、舞蹈、动作、形体、着装各种表现形式充分、深刻的展示出了竞技健美操独特的美学效应和现代气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群参与和关注,新时期以“美”为主导的竞技健美操健身思想正在逐步形成。

二、新时期竞技健美操的审美追求

美学是人们在与美的事物接触过程中出生的经验总结,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审美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美,审美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美的研究,掌握美的法则,以欣赏一切事物的美,并按照美的法则创造艺术的美。竞技健美操是人们追求美的一种运动形式,随着健美操的兴起与竞技健美操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其动作特点更朝着难、新、美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竞技健美操的审美特征,众多的美学因素构成了大众对竞技健美操的审美追求,新时期竞技健美操的审美追求主要表现在竞技健美操的人体美、动作美、音乐美、舞蹈美、和谐美和内涵美。美学表现力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迈向成功之门的钥匙,是一套竞技健美操的色彩和灵魂。通过自身所具备的认知力、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把动作和音乐的内涵化为自身内在的情感,借助于身体姿态、技术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等外部形态持续地表达出来,用以吸引和感染观众,达到运动员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的完美统一。

1.人体形态美

人体形态美是体现运动员表现力的基本条件。一个五官端正,体形匀称,肤色较好,脂肪层少的健美者展现出匀称的骨骼、刚健有力的肌肉、协调而灵巧的肢体美,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和极大的青春魅力,也能体现出运动员的信心与勇气。人体形态美是美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晶,是人体美的典范,也是人的内在品质、性格、思想作风的表现,是健美操运动员独特风格和外在气质的载体,同时又营造出直观深刻的人体美学视觉效果。

2.动作美

美是动作的外在表现,动作是美的表达方式,动作美通过运动个体或群体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以和谐完美的形体动作而表现出其特有的美,这种美以力量、速度、方向、色彩、造型与技巧于一身,在完成竞技健美操动作时必须掌握好做不同类型动作时肌肉紧张与松弛的对比感,把握好同类动作在不同状态下肌肉用力的强弱大小的处理,才能使动作优美稳健,达到力与美的和谐统一。

3.音乐舞蹈美

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竞技健美操音乐不仅是动作的节奏和力度的号召,而且是运动员风格和动作的表现。音乐在竞技健美操比赛或表演过程中,强化动作的展现,烘托全套动作的气氛,增强热烈浓厚的感染力。运动员可从音乐的内涵中,寻找出情感变化的最佳依据,完美的动作只有在与动作风格一致的音乐伴奏下才会使动作更加富有生命活力,才会使无声的形体语言更富有感染力,动作本身的内涵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对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产生相宜的刺激作用,从而引起人们强烈的审美共鸣,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同时,竞技健美操以其优美的舞蹈形象,向人们展示千姿百态的舞蹈语言,以惊人的美和高度概括性震撼观众的心灵,产生强大的共鸣,舞蹈的人体艺术最能表现人体美,通过点与线的移动造成动与静的姿态和形态,不同的节奏节拍形成不同的韵律风格,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感情。竞技健美操通过优美活泼的舞蹈,优雅脱俗的音乐来感悟美,创造美、享受美,激发出蓬勃向上、追求自我完美和自我表现的意境。

4.内涵美

内涵是运动员内在个性特点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运动员由个性迸发的表现力是最能展示自身优势的,也使表现力更富有激情和个性。内涵的个性特点主要包括自信心、应变能力及思维想象力。竞技健美操是一项表演性很强的项目,运动员应具有自信心,敢于挑战的竞技心态,应具有适应和应付赛场上可能遇到的突变能力以及对动作、音乐大胆的思维想象能力。在竞技健美操成套编排中要针对运动员的自我表现,充分发挥他们内心情绪的体现才能,只有在这种心态下,运动员才能有高昂的激情和出色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