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的目的十篇

时间:2023-09-28 18:09:21

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的目的篇1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 项目化设计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1-0070-01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等学校理工科非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和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一般通用机械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主要精选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课程的内容,并优化组合成为一门综合化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机械设计概论、常用传动机构设计基础、通用机械零件设计基础、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与创新设计等。课程注重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构思和总体把握设计方案的水平。

一 项目化教学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1.设计理念

基于项目的工作驱动法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做中学,学中做相互融合渗透的模式,强调操作的实际运用能力,能较好地将教学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达到“教、学、做”自然结合。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与《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教学在目标上一致。关键要处理好课程的项目化、项目的课程化二者的结合,知识结构的重构,老师课堂角色的转变等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才能被有效实施,实现理论在向实践转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设计思路

第一,设计课程时,根据课程内容选取典型性、覆盖性、可行性、趣味性强的项目。然后,围绕项目的实施,设置若干任务,对应不同的项目目标,知识点链接,在此过程中实现知识的重构。

第二,按照上述方式,课程组经过与专业和企业的研讨,设计了以“机械结构测绘与分析”为主线,层层推进,由简单到综合,难度逐渐增加的8个实践项目。不同专业及教学要求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项目。综合项目选取各专业职业岗位环境实用性强的。

第三,采用灵活的、开放的教学方式。(1)课内教学:学生分组,根据需要各小组完成不同或者相同的学习子任务,组内和组间讨论和相互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老师集中点评和讲解。(2)课外学习:在课外,学生基于完成项目报告的需要,利用机械实训室和网络教学环境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安排课外完成的机械设计创新设计大作业。

3.项目内容选取原则

第一,项目源于机械的实际应用,项目的选取注重典型性、覆盖性、挑战性、可行性、趣味性。

第二,项目系统化设计,基于认识规律,从简单到复杂。本课程的项目从“抽水唧筒的方案设计”入手,项目难度层层推进,项目覆盖的知识点逐渐增强,有序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第三,项目教学的载体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载体的选择体现了与专业紧密结合。

项目作为教学的载体,通过学生的实践变得具体。根据每组学生或专业的不同设计任务,各组之间互相学习交流设计的过程;在这种动态的任务、开放的设计环境中学生的各项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时,还会主动、高效的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在实践项目“自行车的拆装与运动分析”中,学生通过完成此项目,逐步具有对机械设备拆装与维护能力,同时学生还学习了机械系统的组成及其传动原理,学习到轴、轴承、链传动、平面连杆机构等相关知识。

第四,重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选取的项目也要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及时更新,以保持挑战性、实用性。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机械方面的创新能力、图形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逐步增强无疑培养了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项目设计

以“机械结构测绘与分析”为主线,根据教学内容层层推进,由简单到复杂设置教学项目。在每个项目中,设置了若干任务,并列出知识点和重点教学方法,要求实现的能力目标等。

设置如下情境:(1)简单机械抽水唧筒;(2)机械手的测绘与分析设计;(3)机械门的开闭机构设计;(4)单级减速器的拆装与分析;(5)单级减速器的设计;(6)变速自行车变速机构的设计与计算;(7)多级减速器分析与设计;(8)CK 9930数控车床拆装与维护综合实训。

二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总结

项目化教学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采用,它的教学目标明确,与实践联系紧密;教学方法科学,更符合人性化教学的要求;教学过程以项目为中心,以就业为指导,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设计周密。项目教学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但是项目驱动教学的实施面临着一些问题。学生主导作用的实现需要很多条件。比如,学生的学习意愿强烈与否,资讯材料的完备程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对办学条件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也增加了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难度。如何控制进度,提供怎样的资讯材料才恰当,都是在现有条件下实施项目驱动教学面临的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的目的篇2

一 定义及现实意义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指预先制定的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习的效果或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郭美红,2009)。而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是完整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三大支柱,其中,教学目标占据首要位置,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陈旭远,2008),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准绳和归属。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设计中的先行军,在教学设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导学导教和导评的作用(孙鸣,2004)。

因此,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定位

1.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从教师出发还是从学生出发?

根据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教师与学生都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互相作用,相辅相成(陈旭远,2008)。那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是立足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呢?传统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通常是以教师的教为主要内容,阐述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教师为主体;而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设计通常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要内容,阐述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学生为主体。

2.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立足于知识点的学习还是立足于能力的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注重知识维度,强调语言知识点的学习;而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既获得了知识,又提高了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情感方面也得到了体验。

3.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观测性和可检测性?

有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常常使用“培养”“了解”“掌握”等笼统又抽象的词语,这样,在实施课堂教学设计时,缺乏操作性和观测性,也不易检测;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设计明确的具体的和可测量的行为动词,使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能真正作和观测,并易于检测。

三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1. 行为主体方面

行为主体错位。例如:“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增强学生关爱长辈的情感”。可以看出,这两个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都是教师。

对策: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目标的行为主体也应当是学生,所以应该为:“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增强关爱自己长辈的情感”。

行为主体混乱。例如:“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增强关爱自己长辈的情感”可以看出,这两个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既有教师,也有学生,比较混乱。

对策:课堂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统一为学生。

2. 语言知识目标方面

在制定语言知识目标时,有些教师过分强调词汇和语法,而忽视语音功能和话题目标,使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脱离语境,变成机械地重复操练,从而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对策:根据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而不是知识点的学习,所以,要在全面考虑语言知识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有效整合语言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内容,综合设计语言知识目标。

3. 情感态度方面

1 五维目标不完整,缺乏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目标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目标,具体落实到英语学科上可以细分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而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由于教师过分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忽视了其他三维目标的设计。

对策:由于这三方面的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完整体现五维目标。

2 目标太宏大太空洞,不易检测。例如:“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增强尊老爱幼的情感”。

对策: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具有可检测性,所以,应结合语料话题和内容制定出具体的贴切的情感态度目标,并且,实施时的效果也可以检测。如:“学生增强关爱自己长辈的情感。”

3 情感态度目标与语料话题脱节,牵强附会。例如:一见动物,教师就会联想到保护动物;一见某个地方,就会和保护环境联系起来;一见科学家,就会用上“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等来教育学生。

对策:情感态度要通过语料自然渗透,用隐性的方式来实现情感教学目标,并提升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感悟。

4. 行为动作指向不具体

例如:“掌握下列单词和短语”“提高英语口语的能力”。这里的动词“掌握”和“提高”过于笼统。试问:学生应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掌握”和“提高”呢?太不容易检测了。

对策: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时,不要使用笼统的模糊的行为动词,而要使用具体而明确的行为动词。

例如:要确定学生了解惑理解程度,可以选择如下行为动词:找出,辨认,命名,排列,列提纲,选择,答出具体事实等。

运用知识和发展技能的行为动词可以是:描述,询问,讲述,举例说明,做计划,表演,展示,说明,推测,想象,表达个人见解,改编等。

体现认知和思维能力以及文化意识发展的行为动词可以是:分类,比较,区分,知道为什么,归纳与概括,推理,判断等。

结束语

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依据新课程的理念,从学生而不是从教师出发,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而不是知识点的学习,让它具有可操作性可观测性和可检测性。而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和先导,是有效实施教学过程的充分保障,是科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有力依据,是确保完整的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柱。因此,教师们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加强在这一方面的学习,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的目的篇3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版式设计;应用

版式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该学科是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版式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版面编排创新思维与实际动手能力。版式设计能力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必须要高度重视版式设计的教学改革。当前高职院校版式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采用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一种方法。这样一种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利。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成为了当下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版式设计教学而言更为重要。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大力推广项目教学法,促进项目教学法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

1 项目教学法

所谓项目教学法主要指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围绕着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教学的一种专业性方法。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把一个完整的项目分成若干个子项目交由班级中各个小组的学生来独立完成。项目教学法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学生的主动性。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度重视结果不同,项目教学法更加重视学生所学的过程。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子项目能够有效地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来独立工作。在版式设计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版式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要想让学生充分领会版式设计的教学目标,靠单纯地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必须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教学中来。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 项目化课堂教学在版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当前随着人们对教学改革理念的不断变革,项目化课堂教学方法在版式设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利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化,原来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下面本文就以房地产品牌形象设计为例来探讨项目教学法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

(1)科学确定项目任务。项目教学法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确定科学的项目任务。在确定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教学人员必须要根据版式设计的要求来进行确定。所确定的目标必须要能够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房地产品牌形象设计而言,该项目应该是对学生设计水平要求较高的项目,该项目应该包括字体、插图、版面编排、印刷工艺等多方面的技能。通过完成这一项目学生的综合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应该得到提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学人员可以聘请房地产公司的老板来对学生所设计的形象进行专业性评价,这样会使得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2)师生互动,落实项目。在确定了项目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落实项目。项目落实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师生关系的影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科学高效地完成项目。相反如果师生之间存在隔阂就不利于项目的落实。因此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房地产品牌形象设计这个项目,在落实过程中教学人员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要鼓励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楼盘自身的特点,要告诫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要仅仅围绕着楼盘自身的特点来进行设计。学生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来。要引导学生树立全新的设计思维。项目实施是项目教学法中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项目落实情况直接影响着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对该环节保持高度重视。

(3)展示设计作品。在完成产品设计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对自身作品进行展示。作品的电子版与实物版学生都要准备好。要精心装订和粘贴产品。设计作品的展示不仅仅是一件作品的向外公开,更代表的是学生的在综合能力。

(4)项目总结和评价。项目总结和评价是项目教学法的最后一步,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项目评价过程中首先要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自评和互评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通过互评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最后就是由教师根据项目落实情况来做出科学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来进行具有针对性地评价。要表扬学生的优点,同时又要善于总结项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项目教学的水平。

3 项目教学法在版式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版式设计是高职院校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版式设计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化教学在版式设计课堂中的应用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当前高职院校版式设计教学效率普遍不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学方法的不科学。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升学生主动性,无法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这样一种教学方法虽然从形式上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教学效果却大打折扣。项目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则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是把若干个子项目交付给学生独立来完成,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自身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提高,版式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在版式设计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是非常有利的。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项目完成的方法是有许多种的,学生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设计出完美的作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高职院校的教师在长期教学中尽管已经具有相当的教学经验,可是毕竟与实际生产脱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脱离生产实际的教学。在版式设计中通过采用项目教学法,聘请企业参与教学,这样能够让教师更加方便地了解生产实际。这对于丰富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无疑是非常有利的。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这样一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广大教师的必然选择。

本文详细分析了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概念,而后详细分析了项目教学法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最后论述了项目教学法在版式设计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要加强对项目教学法的研究,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来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课程设计的目的篇4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机械设计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F40;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79-02

《中国制造2025》标志着共和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战略转变。高等院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如何通过自身改革与创新,培养更多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卓越人才,是共和国实现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奋进的人才基础。

机械设计自身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在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一环,是工科院校学生后续进行专业课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步入工作岗位,快速实现与工程接轨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因而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既有理论教学独有的理论体系,又有承载实践项目教学的设计载体。

本课题基于项目教学法,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分成若干个项目单元融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基于CDIO“做中学”的理念,强化工科院校服务于工程实践的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科研与工程项目,建立合理评价体系,并在2~3年通过项目教学法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的实施,不断强化工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进而探索出培养合格工科人才的途径。

一、项目教学的实施路线

本项目教学法实施路线如图1所示。

在期初理论教学中,将课程设计任务书下发给学生,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将课程设计计算部分分解成若干个项目单元,通过分段评估学生各阶段项目的完成情况,适时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分阶段设计项目的合理性,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质量,将CDIO“做中学”的工程理念和项目教学法有机融合{1},实现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高度统一。

课程设计的结构设计项目,拟放在“减速器拆装”实验中同步进行。在拆装实验中,通过让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剖分式减速器的箱体结构,明确上、下箱体之间标准零部件的功用和定位方法;清晰传动原件的方式;掌握在轴系零部件的结构设计中各种标准件的安装顺序、定位方法以及轴承设计时应采取的方式、固定方法等,使学生在获取足够的感性认知后,为后续轴的结构设计和箱体结构的合理布局奠定基础,并要求学生在完成实验报告的同时,完成轴和箱体的结构设计。最终使学生能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设计出符合工程实践要求的完整项目解决方案。以此为契C,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引入多个设计题目,引导学生从单一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多知识融合,从而为工程实践服务。在项目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案例项目的实施,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明确该设计项目中,共性设计和个性设计中所拟对的方案差异,扩充学生在掌握该知识点时能够根据工程实际做出正确的判断,切忌采用照抄照搬不顾工程实际的设计思想,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于工程实践的目的。

二、实施方法

期初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后,将所在班级同学进行分组,每组成员2~3人。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成若干个实施项目,每个项目都针对课程设计的一个环节,课后要求学生上交该项目应完成的设计内容,通过小组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方式,对每个同学完成项目质量作一评价,明确在本项目实施中应注意的关键节点,强调学生注重学会能够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应用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学好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加关注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点评,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机械设计课程本身的“一题多解”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点评让学生清楚设计意识的培养应具有全局观念,在保证设计质量的同时,综合机械设计、制造、安装、拆卸、经济性等诸多环节,明确机械设计的理念不光是单纯设计一个合格的产品,还应更多地考虑诸多的人文因素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考评方式

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作为项目教学的内容引入到机械设计理论课教学中,将理论课教学划分成对应课程设计的若干个教学项目,分段实施和检查每个理论环节完成后学生应该完成的设计内容,使原本集结在两周课程设计中,只能用近乎1.5天所应完成的全部设计计算任务,分解在整个理论教学环节中,既缓解了原本紧张的设计周期,又能使教师和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来讨论设计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因而项目教学法更关注于学生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够将理论和实验所学内容恰当地反映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在本课程设计考评环节中,将设计计算、图纸质量和答辩成绩按4∶4∶2设计,通过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方式,给出学生在项目教学法实施中应完成设计计算部分的成绩,使学生在理论课程完成后,两周时间全部用于计算机绘图,鼓励有能力的同学对自己所设计的内容进行相关程序的编写或进行虚拟装配,成绩量化时给予这部分同学好的成绩来表彰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具有工程理念,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参加各类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参与各类工程项目的研究,进而实现CDIO理念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的运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能够快速适应于工程实践型的合格人才。

四、结语

1.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教师的职责是作为人才的“催化剂”,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媒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背景”{2}的项目教学法,学习过程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提高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体味理论教学中,常规教育方法和工程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之间的关系,亲历应对实践过程的艰难选择和成功后的快乐,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进而培养学生提高工程实践的应对能力。

2.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为契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探索在机械类专业学生课程设计中引入科研、工程项目,助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热情,实现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3.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项目教学引入到理论课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相关项目的研究,以此为契机,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到其它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强调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加深学生对理论理解和工程实践的运用能力,进而走出一条培养符合21世纪人才需求、实现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零对接的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GJC1215066);佳木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重大项目(JYZL2015-02)]

注释:

{1}刘桂珍,于影等.项目教学法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J].经济师,2016(7)

{2}张倩.项目教学法在实践型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计算机,2012(7)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课程设计的目的篇5

与基本工作能力相对应的叫做职业工作能力,是与某项职业工作对应的专门能力。在35项基本工作能力中,2013届高职院校毕业生认为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前六项能力分别是“有效的口头沟通”(重要度74%)、“电脑编程”(重要度74%)、“谈判技能”(重要度73%)、“说服他人”(重要度73%)、“说服他人”(重要度74%)、“积极学习”和“判断和决策”(重要度均为70%)。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首先是个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个人发展所需;其次是社会的需求,具体来说是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作为对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升,服从意识、敬业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均属于职业素养内涵,这些因素正是指导项目化课程深化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和培养理念贯穿到课堂设计中,无论是对职业院校还是对学生就业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

二、《徒手绘制方案设计草图》课程体系介绍

徒手绘制方案设计草图是《项目设计二(居住空间设计二)》课程中的阶段性课程,本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引入一个小规模居住空间设计项目,通过项目的阶段性实施,使学生掌握居住空间设计的整个工作流程。在课程设计中将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课堂设计结合,是有效提高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徒手绘制方案设计草图采用项目化教学,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转化为阶段性教学,围绕项目组织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以工作任务为依托,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过程是体验团队合作精神、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过程。

三、构建课程设计体系

2013级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核心课程能力模块教学目标制定为:专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训练,使学生设计思维更加敏锐,设计思路更加开阔,能采取更有效地设计方法,精通设计流程。深化空间观念、尺度观念。能熟练准确量房并绘出原始平面图。能徒手绘制方案草图;能绘制设计方案图;能绘制3D效果图。具备优化方案和方案表述能力。方法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计划决策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评判能力、运用知识、继续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修养,能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团队合作、信息交流、沟通、组织协调、自我调控的能力。课程大纲中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无详细内容界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宏观把控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具体落实环节要在课程实施环节,由任课教师根据不同课程、不同班级对职业素养与课程对接进行设计。

四、依靠多种教学方法完成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的目的篇6

一、以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全人”发展和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深度融合

统整课程理念的目标是培养“全人”,即重新审视学生作为“人”的价值,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独立性,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关注目标的“整体性”,在给予学生尊重与自由的情况下,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身的价值。我校的“职业日”主题课程共设置有6个活动小组,即A(Art艺术)组、B(Business商务)组、P(People人际交往)组、S(Science科学)组、O(Office事务)组和T(Technique技术)组,旨在引导学生在畅想自己未来职业的同时,亲身感知身边的不同职业并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体验。学生可自由选择参与任一活动小组的课程学习,学习过程以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例如在A组的职业日课程活动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iPad键盘演奏时,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和需求,设置了iPad演唱小组、iPad键盘小组、iPad爵士小组和iPad吉他小组4个小组,以突显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表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潜能。此外,我们还应关注目标的发展性,即不仅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例如O组的李林、张琳老师通过让学生制作中英文邀请函,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银行业务办理等活动,使学生在进行职业体验的过程中,学会了相关的职业技能和社交礼仪,并锻炼了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及动手实践等一系列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

统整课程在引领和促进全人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新课程多学科教学内容和三维目标的深度融合。比如在A组,吴文雅、柏萍老师基于“职业日”课程主题,对各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在语文学科帮助学生了解各职业的基本内涵,在英语学科引导学生学习关于职业的英文歌曲,利用“我的职业梦想”来有效融合美术学科,不仅实现了各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及热爱劳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以主题为轴心,带动课程的网状式统整

立足于全人发展的统整课程以主题为轴心,辐射带动相关学科的知识整合,以实现教师的跨学科协作教学。因此,主题的选择至关重要,要求主题必须立意鲜明深刻,能够反映学生的真正兴趣与需求,并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职业日”的主题基于学生的现实需要,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旨趣,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目标、责任、自主意识的认识,促进身心健康。

基于主题的统整课程需要学校管理层进行顶层设计和精心组织,要求各科教师都必须围绕主题,结合本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和逻辑特征,共同设计课程,以实现知识的脉络化和网格化。语文老师将与职业有关的主题素材如诗歌、绘本、课文等加以整合,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职业名词,了解各种职业的基本特征,帮助学生对各项职业形成基本的认知和理解;英语老师通过带领学生认识各类职业名称的英文表达,开展相关职业内容的英文对话和采访,练唱与职业相关的英文歌曲,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与英语学科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数学老师将全年级学生的职业倾向和家长的职业分布进行分类统计,并借助数学图表知识,引导学生自制班级职业统计图,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音乐和美术学科的老师也通过本学科特有的活动方式,给该项主题课程增添了许多艺术的趣味。

三、以问题为导向,驱动知识的建构性生成

统整课程的一大特色是教师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向来形成和组织教学。为了保证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适切性和意义性,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提供知识统整的脉络,帮助学生对问题展开合理的、具有创造性的思考。可以看出,一个相关的、有趣的、能够引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来说至关重要。而要寻求一个兼具合理性、趣味性和意义性的问题情境,就必须连接真实的生活世界:教师需要深度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有能力充分整合生活中的有效素材,并从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性和生成性的旨趣中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T组的吴文雅、柏萍老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职业绘本,详细介绍了Paint Careers with Color一书中T组的每一个职业,引发学生对T组相关职业的积极思考:最喜欢T组中的哪些职业?为什么喜欢这些职业?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要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

美国的戴维・H・乔纳森等在他们编辑出版的《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郑太年译)中指出:“基于问题的学习在课程的层面上整合问题,需要学习者通过解决课程中的大量问题来进行自我指导的学习。基于案例的、项目的、问题的学习代表了一种复杂性的连续体,它们共享着对积极的、建构的、真实的学习的假设。”也就是说,在一个真实、合理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将发现一系列具体的、情境化的问题,教师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向,推动统整课程的实施,引发学生的“有意义”的学习。比如在T组,学生提出了关于技术类职业一连串有价值而深入的问题――乔布斯是怎么想到发明苹果的?突然之间流鼻血了怎么办?宇航员在太空中一般吃什么?等等。吴文雅、柏萍老师依据这些问题,整合各学科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进行了下列有效的学习:通过带领学生了解T组代表人物乔布斯以及苹果公司的产品(用ppt播放苹果公司的新产品,播放i Watch的会视频以及追忆乔布斯的视频),让学生对乔布斯有感性的认识;通过给学生观看不同情况的急救视频,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

四、以对话为基点,注重学生的体验式参与

在一个真实合理的生活情境中,学校需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知识建构和意义生成的学习场域,而承载着知识与情感、联结着个体生命与意义世界的课程,将成为知识与人“相遇”的可能情境。在课程发生的场域中,阐释与对话是“相遇”的起点,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则是“相遇”后激荡出的“主旋律”,教师通过对具体文本的阐释,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初步的了解,并由此激活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索与实践。在“职业日”统整课程活动中,各组教师通过详细介绍本组的职业特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职业名词,对所在组的职业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用绘制思维导图、职业画、家庭树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该职业的理解与设想,初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激发学生对职业主题的探究热情。可以看出,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不仅需要理智,而且需要情感投入,这种情感将在师生对话中获得回应和共鸣。因此,知识的生成场域必须是一个自由交流的对话情境,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为一种主体间性的交往行为。这样的师生关系,便是一种“我―你”关系的表现,它要求教师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对现实作出真实的反思和行动,即对现实进行批判性思考,积极投身于对现实的探索与创造性的改造活动当中。探究、体验、合作、参与,成为知识与个体相互激荡的持续动力。在P组,为了让学生对于沟通类职业有更深的了解,郑诗莹和徐杰莉老师以模拟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拥有了空姐(空少)、外交官、护士的职业体验,充分感受到了职业中的乐趣。在A组,个性化的探究与实践贯穿于整个活动始终,郭玉琳和朱海萍老师通过组织学生自主设计职业日环保服装、装饰太阳花等艺术创作活动,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充分表达,使他们的艺术潜能得到激发,个性得到彰显。在S组,学生的热情参与和通力合作是整个课程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在一次恐龙考古会中,担当各种职业角色的学生各司其职,各显其能:管理组负责卖票收银工作,安保组负责安检和介绍安全知识,“考古学家”发表他们的专业“发现”,工程人员负责介绍考古工程的特点……

课程设计的目的篇7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系统性;效果;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42-02

高职教育对社会大众化教育起了决定的教育,同时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而项目化课程是相对于传统学科课程的一种课程模式,避免了传统教育模式只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以教师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少,以完全不能满足高职的特色教育。因此,职业教育要有活力,必须进行课程改革,让学生成为获得某些职业急需解决技能和相关知识,真实高效的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当前现有的项目化课程研究理论主要侧重于开发的特征、原则及流程等内容,即在开发前和开发中两个阶段进行市场调研、教师、专家等评估构建的一门项目课程,但是在开发之后,如何保持项目课程内容与企业急需和前沿问题更新没有的足够的重视。本文所针对在开发了项目化课程后,以教学效果的功能性如何完善项目课程内容的典型性、前沿性及调整课程结构性,最终实现教学项目与企业实践无缝对接,从而取得项目课程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项目化课程系统性理论审视

职业教育项目化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项目课程一般包含以下开发过程;社会需求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开发、课程内容开发、教材开发和教学实施分析等基本流程。在高职教育中,特别是项目化课程,它是以企业典型产品、设备、问题或服务所设计的项目为载体,抽象或凝练出工作的主要结构,然后将相关理论知识、操作经验附着上形成基于项目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从教学的特点上看,传统的学科课程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教,学生在座位上被动地听,但项目化课程要求老师起辅助作用,而学生是主角,在学生主动完成每一各项目的过程中,建构起相应的应用知识体系。

从项目化课程的内涵与开发程序来看,项目化课程具有课程设置的结构性和实施效果的功能性。结构性的具体表现为;从高职岗位要求,也就是工作中心任务的选择,就是说项目化课程开发前阶段,需要组织成立由所在行业企业家、专业教师、课程专家等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分工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特别是要选择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岗位任务,对于岗位、任务、过程进行必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在进行课程开发中的阶段,主要包括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开发。每一次环节都是项目课程的重要环节,但每个环节都有其结构性,特别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就要求课程开发小组及时对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析,将相关工作任务流程模块编制课程标准并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特别是要处理好模块间的衔接、教学载体的选择以及相应知识构成结构。由此可见,项目化课程设置不尽要求课程配梯次分布,而且课程内容整体设计与单元教学设计必须以必须、够用为标准,依据任务的需要来选择,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技能的训练。这样课程相比于学科课程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学生对所学内容容易理解和掌握,印象深刻。这样在追求一个个实际产品或结果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就赋予了学习一种药的意义,激发全部身心关注与学习过程中,从而达成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总之,项目化课程的实质在于系统性,决定项目课程本质的并不在于表面上的项目化结构性,而在于实际培训内容是否与企业实践无缝相接,既能实现学生才华的发挥,又能解决企业内部急需所解决的问题。这表明职业教育的项目化课程开设较为科学合理,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时代对青年要求,科技进步以及知识更新的速度等,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生产一线的特点必然要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使命,高职学院教育才能活力,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与使命,才能更好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项目化课程不能以传统课程一样,最后检验项目化课程的主要标准就是高职学生能“低进高出、人尽其用”的局面,使被传统高等教育招生边缘化的青年群体找到了人生与事业成长天地,在其过程中发现新的企业继续问题和前沿问题以及经验,反过来要求项目化课程对其进行结构调整,这样不断地进行更新循环,以适应高职院校、企业、学生及社会等发展需求,这就是项目化课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

二、项目化课程的系统性设计的核心问题

课程设计的目的篇8

关键词:高职 项目课程 教学设计

1、高职教育实践项目课程的意义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职业毕业生就业难与一线实用人才严重短缺的矛盾仍普遍存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引入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课程模式。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的课程才能是项目课程。提倡实践项目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2、高职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构建思路

高职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来构建。

2.1、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是促使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我们必须对实际的教学活动目标做出具体的规定。项目课程的教学目标3个方面:

2.1.1、认知目标: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语言与文字表达等言语信息能力,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

2.1.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适应岗位所需要的专业动作技能及分析和解决问题技能,在给定工作任务后,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等;

2.1.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包括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等,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其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培养其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2.2、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设计能否将所要表达的信息有效地呈现给学习者很关键,这时教学媒体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了教学活动,就有了教学手段和工具,只是在不同时期,各种教学媒体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已。在项目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工作过程中知识的表征方式选择和使用交互性强的媒体资源来呈现教学信息,也可以通过发动学生相互推荐各种信息资源,推动着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选择与行动,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应用知识。如提供与选择能承担和促进特定认知过程的计算机工具,帮助学习者完成项目活动任务,包括推荐信息收集工具帮助学习者完成项目资讯任务;提供概念图生成器、知识整合工具及知识建模工具有助于加速学习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理论知识与活动任务的整合与建模;选择合理的作品展示工具方便学习者更好地呈现活动成果等。

2.3、学习活动设计

项目课程是以项目为基本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活动是学习者学习的必要条件,项目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活动的质量,学习活动设计是教学设计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2.3.1、明确项目目标:学生必须根据学习任务独立实现一个给定的目标,或者自定一个任务目标,由教师规定活动的范围、使用的材料及完成时间等,并帮助学生或向其提供提示使其找到自己的目标。

2.3.2、设计计划方案:学生制定小组工作计划或独自工作的步骤,制作几个不同的计划方案;教师给出提示,并为他们提供信息来源,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

2.3.3、选择并决定方案:学生在自己制定的几个计划方案中确定一个并告诉教师;教师对计划中的错误和不确切之处做出指导,并对计划的变更提出建议。

2.3.4、项目实施和形成性评价:学生按照项目工作计划实施决策方案,并在工作过程中检查活动和结果;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合于实施和检查的信息,并在学生产生结果偏差或不符合设定的目标时给予及时的提醒与建议。

2.3.5、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通常包括展示和评估两个部分。其中:展示可分为活动过程完成的展示与成果完成的展示。在项目课程中,由于强调学习者学习的过程的完整性而更强调完成活动过程的展示,其形式可以是学习者在活动过程中所做的详细记录,然后以汇报形式进行;而成果的展示多以演示的形式展示。

2.4、学习评价

项目课程强调教师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力发生的变化,收集整个过程中的行为信息,做出评估,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线索或可行的改变计划。

2.4.1、以促进学生发展为评价的根本目的:不仅考虑学生学习前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其现在的学习动态,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发展。学习评价不是只为给学生一个简单的结论而存在的告知环节,而是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激发其学习兴趣,发挥其潜能,培养其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体现对学生持续发展的关注。

2.4.2、评价内容要真实全面,注重能力评价: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其学习评价内容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考查,更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查,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等。由于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是知识技能的发展伴随着道德情感的发展,因此,学习评价时还应关注个体间的差异性,联系实际,制定符合其发展水平的评价内容,促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真实性问题。

项目基金:本文是2013年6月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项目“云计算教学平台下课程协作教学设计”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是郑州经贸职业学院钱素娟,项目编号2013-QN-135。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的目的篇9

关键词:经济法;项目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28-03

项目化教学是许多高职院校目前正在大力推行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在政法高职院校法学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对项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发现项目化教学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还是工作职业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一、项目化教学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化教学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教学,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融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素质培养于一体,围绕具体项目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项目化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

(一)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这是教学目标方面的关系。知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一直是教育教学争论的焦点。传统教学是基于教材内容采取讲解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首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其次是培养能力。项目化教学是把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知识目标。因而,传统教学通过知识对学生进行评价,看的是分数,但是往往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学生动手能力较差。项目化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把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这是课堂上谁占主导地位扮演主角的问题。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整个课程由老师主导,老师扮演课堂的主角,学生在教师的拉动下被动学习。课堂的知识安排以知识系统为导向,突出知识目标,课堂内容仅仅是知识的介绍,或者增加些课堂活动、问答、巩固知识,用逻辑推导训练思维,整个课程上体现出了知识理论与实践分离的课程设计。项目化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课堂内容的安排以职业活动过程为导向,突出学生能力目标,以项目为载体采用任务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整个课程体现了知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三)课堂和社会的关系

许多毕业生走出学校走入工作岗位后反映,虽然自己在学校刻苦学习,成绩优异,说起专业知识头头是道。但是学生毕业了走上工作岗位,却发现自己课堂上学的知识大多用不上,甚至学习的知识落后了,需要重新学习,面对工作无从下手,这就形成了学生走出校园却不受社会单位欢迎。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导致教学与实际工作要求脱节。而项目化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采取结合社会需求的方式培养学生,学生在校所学和今后步入社会的职位需求是一致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上手。

二、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经济法课程的要求

《经济法》是政法类高职院校的基础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今后从事法律职业的学生的综合性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养成起基础性支撑作用。《经济法》作为一门理论课,其教学目标应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重点的经济法律法规并将其转化为知法、守法和用法能力。

(二)教学改革的要求

围绕高职政法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推行教学改革工作重要且紧迫,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素质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开展“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备课、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以及考试和评价机制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三)职业教育的要求

与法律相关工作岗位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目前的法学人才培养重在课程体系,没有从工作岗位出发,致使人才培养目标脱离岗位实际。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育。高职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社会的需求是对口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这样的培养目标。学生学好经济法,对于规范其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的经济行为,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护社会经济秩序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经济法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设计理念

(一)立足于学习能力

通过项目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项目化设计还应当丰富生动形象,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让学生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创新学习方法,也就是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当逐步建立现代化的新型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

(二)立足于实践能力

缺乏法律实践能力,即便是法规烂熟于心,案例分析却无从下手,更不能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相关法律问题。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不能局限于教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带着特定任务自主探索解决,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习能力,更提升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独立意识和协作精神。课程项目设计应当有一定的训练性,让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或者集体协作解决某一项问题,达到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三)立足于工作能力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要求课程项目必须与实践工作领域相联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相联系,把课堂和社会联系起来,把课堂和工作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职业要求密切相关,这样的项目才具有驱动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经济法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宏观设计

(一)从课程内容设计

在整个法的体系中,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根据经济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又可以把经济法划分为若干个经济法的子部门,构成了完整的经济法体系。经济法的体系一般包括:经济法的基本理论,涵盖了经济法的起源、概念、特征、地位等基本理论知识;经济法的主体,包括公司法、企业法等;市场规制法,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宏观调控法,包括计划法、投资法、预算法、税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价格法等;社会保障法,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保险法等;经济纠纷的法律解决,对相关经济纠纷采取民事、刑事、行政等方法予以解决。根据政法类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和就业前景,依托将来从事法律职业面对的对象和工作要求,采取创设真实情景、凸显职业氛围的方式,将经济法课程涵盖的内容横向设置为6大板块,也就是项目化教学中的大项目,包括基本理论探索、走进公司、调研市场、对话消费者、访谈劳动者、经济争端解决。在具体的教学中,在每个大项目中进一步设计若干子项目。

(二)从教学形式设计

1.课堂教学

课堂依然是当前教学的主要阵地,学生的知识主要依靠从课堂上学习。依托课堂开展项目化教学要在传统课堂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下,创新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将多媒体、视频资料、研讨等形式吸收到课堂,坚持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式,做到:一是教学理念创新。要合理选择现代的教学思想,以创新为宗旨,努力摈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二是教案设计精美。要依据课程要求、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精心确定教学目标,科学设计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三是教学手段先进。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依据学科特点,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要体现动画效果、视频影像效果,既要静态展示,还要动画演示。四是教师素质提升。教师要做到教学语言清晰、表达准确,沉着自然、运用自如,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较强的亲和力。五是教学主体突出。学生的参与度是衡量是否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指标,教师能引导、启发学员来获取信息,思考探究、辨析纠错,使课堂成为可说、可想、可做的学堂。

2.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和社会的教学资源,坚持学以致用的要求,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效结合起来。实践教学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一是现场观摩。采取模拟演示、案例视频等方式,展示相关的经济法知识,并组织学生现场观摩讨论,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二是校内实训。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建立网络学习交流平台,教师与学生可利用该平台进行相关教学活动。也可以利用校园实验室,开展模拟的经济法课程教学,如实模拟操作公司财务、合同等经济法方面的技能。三是校外实训。与当地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律师事务所、工商行政管理局签订产学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开展实践学习。四是工作见习。根据教学知识,组织学生到对口的单位进行实习,学习掌握经济法的工作实践和运作。

3.案例教学

选取不同专业知识的相关案例形成案例模块,采取研讨辩论等方式,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法律问题。具体形式可以包括:一是课堂上的法庭。将司法实践中的大量案例分类归纳,与相关的知识相对应,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研讨,运用案例施教。也可以设定法律情景,采取模拟法庭的形式,将学生分为原告、被告、法官以及辅岗位,模拟法庭审判,检验掌握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法庭上的课堂。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将课堂转移到法庭,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人民法院旁听经济案件的审理;另一方面,将法庭引入课堂,协调法院将审判放在学校的模拟法庭开庭审理,组织学生现场观摩学习。

五、经济法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微观设计

对每一个训练项目,按照课前、课上、课后纵向的三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每次训练项目按照两节课,每节课45分钟共90分钟的时间进行安排。

(一)课前:项目的设计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实践目标。其中知识目标要明确在该项目中学生应当掌握、熟悉和了解的知识点和基本理论。能力目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即运用各种资源、发现经济法律问题的能力;思考能力,即运用所学经济法学知识,分析较复杂的法律关系;解决问题能力,即对现实中存在的经济法律纠纷,能分析选择适当的途径解决;创新思维能力,即通过典型案例及热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在讨论中澄清模糊认识,巩固经济法知识;动手能力,即将所学的经济法知识运用于实践,如虚拟成立一家公司,能够订立规范的劳动合同;维权能力,即能够识别经济活动中的常见违法行为,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合法权益。实践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基本公民品质,严谨求实、公平竞争的良好职业素质,科学创新、公平公正的社会生活修养,为今后走入社会奠定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

2.课程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项目化教学的核心所在,应当注意以下要求:一是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知识的具体体现,所选定的项目应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实践目标在教学中展现项目。二是项目训练应当是岗位工作的模拟训练,在拟定项目之前,应当认真调研分析该项课程内容涉及的职业岗位特征,依据岗位技能编制出相应的项目,使项目教学目标直接与职业岗位和职业技能紧密结合起来,应体现岗位操作的一般流程。三是项目训练要考虑班级集体,项目的难易程度应适宜,要统筹大局,面向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可操作性。四是项目要适应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坚持与时俱进,项目能激励学生的兴趣,能激发其创造性和成就感,并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3.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设计要结合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做到经济法课程统筹规划、科学实施。每一个大项目要有独立的知识点并满足教学课时数要求,每一个子项目要有独立的任务和训练手段、考核标准。项目之间在内容上要有一定的衔接,形式上要有所区别,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逐步推进,避免大起大落。

4.项目作业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对照每个项目训练的重点,给学生布置不同题型的课外作业,如起草经济合同、公司章程,撰写书、答辩状等常用法律文书,开展市场调查,模拟开展法庭辩论等。作业既可以在课堂上现场训练,也可以课后布置作为下一次课程的项目训练准备。作业既可以要求每一名学生分别完成,也可以分组实施,甚至可以由全部共同实施一项作业,但无论何种形式,应当实现每一次项目完成后取得一定的成果,如心得体会、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或者学术论文等。

(二)课上:项目的实施

1.复习回顾(约5分钟)

开课之初,复习回顾上一次项目的知识点和训练成效。如果是学期初第一次上课还应当进行教师自我介绍、师生相互认识、对学生进行组织、明确教学纪律等准备工作。

2.知识点提示(约15分钟)

由授课教师对该项目涉及的经济法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便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

3.项目训练(约50分钟)

项目训练是整个项目化教学的核心环节。在明确项目训练形式后,教师将项目任务分配给相关的学生小组,学生小组领取任务后,小组成员要明确自己在该项目训练中的身份,协作配合展示项目训练的成果。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一是教师要手把手指导。全程参与任务的准备、演示方式和成果,做到不盲目开展,防止训练过程混乱。二是课堂面对面交流。项目训练过程中遇到知识、能力方面的问题,可以寻求和教师交流,也可以在小组内或小组间讨论、资料查阅自行解决。三是训练形式要多样化。鼓励指导负责训练项目的学生小组创新思维,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成果展示,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口头陈述;可以实物展示,也可以现场演示;可以是设计方案,也可以是实战业绩;既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也可以在课外展示。总之,无论是经济法的哪部分内容,通过项目训练后,学生能更多地看到“活的法”,而不是纸上谈兵。

4.点评答疑(约15分钟)

对每训练项目的成果展示,教师要结合学生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简要评价,要充分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就改进提出建议。如果是单个小组实施其他小组观摩,还应当由观摩的同学谈谈感受。如果是不同小组实施同一项目,应当进行比较分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当当场予以解决或者课后单独辅导解决。

5.布置作业(约5分钟)

针对当次项目训练和下次课程要求,布置进一步训练的考核作业和下一个子项目训练所需的各项准备工作,或者给不同的学生小组分别布置考核、准备作业。

(三)课后:项目的考核

课程设计的目的篇10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分析化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051―02

一、引言

分析化学以化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为基础,并吸收物理、生物、统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以充实本身的内容,从而解决科学、技术所提出的各种分析问题。项目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做中学”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我们将“项目化教学”应用于分析化学课程,通过对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二、《分析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

为了使项目化教学能够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得到落实,提出如下教学程序:学生接项目、接检测样品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寻找检测方法,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点评设计学生准备检测试剂和仪器学生检测学生处理和分析数据,评价结果小结,撰写研究报告知识反馈。这些环节相辅相成、相互推进。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项目之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个项目来完成。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一整套分析测试工作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的能力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得到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为辅,主要为项目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和咨询服务,同时要敏锐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必要时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分析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设计

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子项目。设计子项目时要考虑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综合起来,且要难易适中,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同时还要考虑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其次,设计子项目时努力使之有吸引力,以学生感兴趣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实际生活及社会关注的热点为选题背景,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针对分析化学课程内容,设计五大模块: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每个模块中包含若干相对独立的子项目。以“酸碱滴定法”模块为例说明,该模块包括三个子项目:(1)石灰石纯度的测定项目;(2)工业用冰乙酸含量检测项目;(3)面粉中粗蛋白质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这三个项目涵盖了分析化学整体目标中酸碱滴定法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在内容安排上,打破了课程体系的章节编排,知识点由少到多,由简到难,融知识、技能要点于各个项目中,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同时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实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四、《分析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以“酸碱滴定法”中工业用冰乙酸含量检测项目为例进行说明。

1.教师提出项目任务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教学项目任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查阅资料,确定物质检验方案;(2)检测,具体包括:选择、准备玻璃器皿和设备,配制试液、试剂和标准滴定溶液,冰乙酸含量的测定;(3)评价检测结果,开具检测报告;(4)资料归档。通过上述任务要求学生能检索标准检测资料,能用确定好的检测方法和滴定分析测试技术测定工业冰乙酸含量,能正确计算检测结果并进行认证。

2.学生针对项目任务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

学生自由组合,一般5人为一组,每组推荐一个小组长,组长是“项目主管”,在各个项目中轮换。组长针对具体项目任务,合理安排学习行为,通过自学教材、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多种途径,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包括所选用的实验方法、所涉及的实验原理、实验所用仪器和试剂、实验步骤等。要求每组整理、总结出自己的意见,为实验和课堂讨论做好准备。教师在此过程中转为“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只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引导,指导学生如何获取资料并对资料进行选择和分析。

3.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讨论,教师进行评价

各项目组选代表阐明所选用的实验方法,说明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所用仪器和试剂、实验步骤,教师针对每一实验方案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及一定的注意事项与要求,使其完善。在此过程中学生对酸碱滴定原理、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酸碱滴定可行性判断方法及指示剂的选择方法、标准溶液和一般溶液的配制、酸碱水溶液中[H+]的计算方法、滴定突跃、分析结果的表示、有效数字、误差的分类和来源及减免方法、误差与偏差的有关计算都有了一定的掌握。

4.学生实施实验方案

随后学生进行项目实验的全部过程,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给出详细的指导性问题和提示,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和教学。在对基本操作严格要求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根据认知规律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创新”,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的余地。如果条件允许,建议采用视频教学手段,将规范的操作用录屏软件记录下来,在学习操作时同步播放,便于学生巩固规范的操作技能。

5.讨论实验结果,教师、学生总结提高

最后各项目组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评价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设计的实验项目进行讨论。从实验方案是否选取合理,实验步骤是否简单,实验仪器是否简单、易于操作,测定结果是否准确度高以及实验时间的长短,操作速度的快慢,小组分工合作好坏方面评估项目工作中的各组的优缺点。在此过程中,教师用赏识的态度肯定每组的成绩、每个学生的优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项目化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静态知识的考核为主,缺乏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不能对学生的真实水平进行全面的评定。项目化教学考核实现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占学生总成绩的70%,终结性评价占学生总成绩的30%。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两部分,学生自评互评包括学生课堂表现自我评价、项目团队自我评价以及组内成员互评;教师评价包括学习档案资料评价、课堂团队汇报评价、检测工作过程评价、单个项目过程性评价以及整门课程过程性评价。项目化教学考核设计了团队考核,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六、结束语

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的永恒课题,课程的教学设计也是一个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完善的过程。项目教学法把单纯的实验学习定位成项目,使学生不拘泥于对课本的理解。经过从理论探究到实施方案,每一个学生都围绕自己的“项目”进行不断的分析、研究、探索,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培养了科学意识,激活了思维,提高了理论水平,锻炼了实践技能,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适应了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走向。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适合教师的教学,而且适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龙芳.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02).

[3]徐国庆.项目教学开发的核心技术[J].职教论坛(教研版),2006(04).

[4]李似姣.“分析化学前沿”教学内容及方法的研讨[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