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平面设计课程十篇

时间:2023-09-28 18:09:09

高级平面设计课程

高级平面设计课程篇1

关键词:面向对象技术;课程体系;统一实践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IT行业对软件工程理念的不断重视,面向对象技术目前已逐渐成为现代软件开发中的主流方法。统一建模语言UML自1997年,被OMG(Object Management Group)采纳为面向对象的标准建模语言之后,已经成为当今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构建对象模型的描述语言和技术规范,成为软件业公认的开发标准。基于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的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方法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许多高校的计算机类课程中均开设了“面向对象技术”、“UML”或“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等相关课程[1-2]。华北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在原有编程语言和面向对象技术课程的基础上,重新调整、整合和新增了面向对象相关课程,形成了从基础篇到提高篇的面向对象课程体系。面向对象类各门课程原有的实践环节互相独立,使用的实验平台各异,实验内容相互间没有衔接或者有部分内容重复。2009年,我系在教育部专项基金的资助下,基于IBM Rational平台建设了适于各门面向对象课程实验的统一软件工具平台、让原本独立或重复的各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前后衔接起来,形成一体。通过一系列系统化的整合实验,让学生逐渐掌握面向对象软件开发过程,具备实际的项目开发能

力,以期培养“厚基础、强实践”的应用型、实践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1面向对象技术系列课程的课程体系

面向对象技术所涵盖的领域广泛,有所熟知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如C++、Java、C#等,还有采用面向对象思想的软件开发过程:包括基于UML的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和面向对象的实现,面向对象的测试,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等。

为了使计算机学科的学生全面掌握面向对象技术,我系在原有高级编程语言和面向对象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借助2008版新教学大纲[3]修订的契机,重新调整、整合和新增相关课程,遵循由浅及深的原则,形成基础入门、技术提高、综合深入的三阶段面向对象课程体系。在该课程体系中,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面向对象编程语言(Java)课程为基础,面向对象技术与UML课程为提高,J2EE开发平台及程序设计、可视化编程、软件工程、软件测试等课程为深入,并配以相应的独立实践环节。2009年7月,在教育部修购专项基金的支持下,引入了目前软件业广泛使用的企业级软件工具――IBM Rational 系列软件,为建立面向对象系列课程的统一实验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1.1低年级的基础入门和技术提高

计算机类学生的一年级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初开设必修课高级编程语言(C++)和专业限选课Java语言程序设计,建立面向对象语言的编程基础。通过这两门先修课,学生对面向对象的编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初步具备面向对象实现和编程的能力。但是此时学生对软件的分析设计方法还没有系统化,面向对象技术和UML课程的开设,目的是在学生涉足软件开发之初,就树立起面向对象分析、设计的理念。并且配备了一周的独立实践环节――UML课程设计,实验的题目选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小型系统,如图书系统的借书或者还书子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要求学生使用支持UML2.0以上的CASE (Computer-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 )工具完成面向对象的主要分析和设计模型,包括用例分析、绘制类图和顺序图,并进一步的设计,然后尝试使用CASE正向工程,由模型自动生成Java或者C++的代码框架,并要求学生用所学过的面向对象语言简单实现所设计的系统。

1.2高年级的综合深入

在学生熟悉了面向对象语言和面向对象分析设计、UML建模之后。三年级将按照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的开发流程来安排课程、分为方法论、过程管理、高级工具环境这三大部分。方法论中包括软件工程和软件测试课程;过程管理包括软件工程的一部分章节和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课程;高级工具环境包括J2EE开发平台及程序设计和软件工具和环境课程。

首先开设软件工程,从整体上介绍贯穿软件生命周期的整个软件开发的流程,在软件工程的方法学中,包括了传统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随后开设的软件测试课程中,包括一部分面向对象测试的理论和测试工具的介绍。而在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中,会涉及同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相关的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然后开设J2EE开发平台及程序设计课程,在学生掌握面向对象开发技术以及Java语言的基础上,介绍软件的架构、组件开发和企业级应用等内容。软件设计的高级篇,以提高学生的实际的编程和应用开发的能力为重点,设立选修课软件工具与环境,专门介绍流行的、支持面向对象软件工程各个环节的CASE工具。

在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单独开设了两周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并结合软件项目管理和J2EE开发平台及程序设计的课内实践环节,将学生分成项目组,每组选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学,对所选择的中型系统,使用CASE工具,完成从计划、分析、设计、实现、测试,以及项目管理,涉及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整个流程。

2案例教学和多样化教学手段

随着面向对象技术的普及和软件行业对软件工程开发流程的重视,面向对象技术和UML建模越来越受到关注。自OMG组织将UML采纳为标准的面向对象建模语言以来, 每隔几年就会有新的版本,无论是教材还是教辅材料都更新非常快。特别是UML建模,如果只介绍面向对象分析设计的理论,UML建模的基本知识,学生会感觉到晦涩难懂,更谈不到实用性。因此在面向对象技术的授课过程中,适时的采用案例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讨论和质疑、分组讨论解决方案、课程读书报告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2.1案例教学

在课程重点章节的讲授过程中大量使用案例教学。以面向对象技术与UML课程为例,选用一个完整的、学生熟悉的案例,如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教材销售系统等,贯穿始终。从用例分析开始,到如何识别类和对象、类间关系、如何用交互图来细化用例图中的用例、如何设计和实现、部署这个系统。使学生从该案例入手,直观教学,通过生动的案例将深奥的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实现的理论连成一条线,系统的去理解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整个流程。

2.2多样化讨论式教学

面向对象技术发展很快,软件系统的分析建模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有方案的合理性。因此在案例教学的同时,强调多样化教学。在满足课堂讲授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布置大型作业,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在授课的学时中留有一部分讨论学时,教师走下讲台,跟学生一起讨论解决方案,甚至可以采取辩论、质疑、复审的方式,各个讨论组可以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讨论方案的合理性,教师和同学一起修改方案,最终的讨论结果可能形成2~3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讨论式的教学互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充分激发学生对软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创新性,并为下一步的课程设计奠定基础。

2.3广泛阅读,了解课题的前沿

在面向对象的基本授课内容完成后,留有一小部分学时,教师介绍一下所了解的课题的前沿,提供一些网上资源和图书资源,并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面向对象技术的目前的最新动向和市场应用现状,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读书报告,阐述面向对象技术和标准的最新发展,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还要跟踪领域的最新进展。

2.4考试改革

因为日常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课程的最后评定不再是单一的卷面考试,最终的考试成绩将从考试、大作业、上机实验报告、读书报告、平常讨论的创新性等各个方面综合评定。

3统一实践平台的建立

面向对象系列课程根据课程性质和开设的学期不同,分别配以课内实验或者单独开设的实践环节,也根据各自的教学大纲制订了相应的实验大纲和实验内容。但是由于各门课程的实验内容没有整合、实验环境不统一、造成了这些实验之间,题目和实验内容过于独立或出现部分重复,导致学生们实验效率不高,对贯穿整个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流程的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感受不深。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实验效率,需要将这些课程的实验进行整合。在教育部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55万)的支持下,我系已引进了软件业应用广泛的、企业级软件工具――IBM Rational系列软件(如表1所示),为统一实验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可能,鉴于IBM Rational在业界的影响程度,基于该套软件工具所建立的综合统一实践平台,会对本系学生未来的就业有所帮助。

3.1IBM RSA支持下的面向对象技术课程设计

在IBM rational工具的支持下,借助2008版新大纲为软件类课程增设很多独立实践环节的契机,重新整合相关课程的实验,按照各门课程在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流程中所处的阶段,建立统一的实验平台,合理组织实验内容,使之前后衔接,形成体现整个软件开发流程的课程实践体系。比如,在面向对象技术和UML课程的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中,培训学生使用IBM的RSA工具,应用UML建模语言对所熟悉的小型系统进行需求描述与设计,包括用例分析、类图、交互图、绘制系统的组件图和部署图[4]、对所完成的模型,通过正向工程,从UML自动生成系统主要程序框架等。

3.2IBM Rational 平台对先修课实践环节的支持

借助IBM RSA的双向工程,结合一年级的两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课程(C++和Java), 让学生在IBM Rational的平台上通过RSA 来体验UML模型和代码之间的同步转换。比如将所建立的UML的类图和顺序图通过正向工程转换成Java代码,也可以将以前所开发的代码或者下载的案例代码逆向工程生成UML模型,以便修改。还可以直接在RSA上开发代码,双向工程。让UML建模真正的能运用到学生的日常编程中去。

3.3IBM Rational 平台对后续课程实践环节的支持

在三年级的软件工程和软件测试课程之后,在软件工程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中,以前面的RSA为基础,实验中加入Rational 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的面向对象流程管理(RMC)、需求管理和描述工具(RRP和RRC)、自动化测试工具(RFT)以及项目管理工具(RTC)。然后在高年级的选修课J2EE开发平台及程序设计的实验环节中,进一步培训IBM Rational系统软件在软件架构设计和组件开发上的能力。在第六学期的软件综合课程设计实验中,可以培训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深入使用Rational的RTC工具进行项目合作。经过对相关课程的实践环节的重新整合,可以让学生通过统一实践平台的使用,掌握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整个过程。

4分层次实践,开放实验

我校计算机系包括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和信息安全4个专业,每个专业的教学侧重点不同,每门课程的实践要求也不同,因此采取的分层次教学。

4.1同一门课程,不同专业不同实践学时要求

对于软件专业,面向对象编程语言、面向对象技术与UML、软件工程等课程均为必修课,配备的是为期1~2周的独立实践环节,因此可以布置更为系统的中小型项目,让学生分组协作,并可以通过面向对象的课程,全面感受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整个流程,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设计,培训学生全面了解和基本掌握基于IBM Rational的统一实践平台中的7个核心工具。而对于网络和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上述课程作为限选课,配备的是课内的实验,实验学时较少,因此实践侧重点则放在IBM RSA建模,简单介绍测试工具RFT。考虑网络专业主要涉及网络软件的开发和网络软件体系架构,可以借助软件综合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介绍RSA对J2EE和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架构的支持。

4.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跨专业选修开放实验

增设的一些开放性实验是高级拓展篇,对RSA的高级应用和对开发的支持,需求工程和RUP裁减等进行更加深入的介绍,并可以借助IBM公司提供合作机会,通过8学时以上的开放实验,向培训的同学颁发IBM的结课培训证书。开放实验将弥补课内实验的学时不足,也可以向全校同学打开一扇了解基于IBM Rational的统一软件实验平台的窗口。

5结语

通过对原有课程和实践的调整和整合,我系形成了以低年级面向对象编程语言(C++和Java)为基础入门篇,面向对象技术和UML和软件工程课程为综合提高篇,软件测试、J2EE开发平台及程序设计等高年级专业选修课为深入拓展篇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在授课过程中,跟踪最近的面向对象发展潮流,大量使用案例教学,并适时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课程的配套实践环节中,基于教育部专项基金支持的IBM Rational企业级软件工具建立统一实践平台,按照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流程来重新整合实验内容,并根据授课的专业不同,形成以课内实验入门、独立实践环节为综合提高、开放实验为拓展的分层次实践体系。2009年7月,IBM Rational安装调试期间,在软件专业的课程设计中进行了试用;2010年第二学期,相关课程教师通过IBM的培训后,基于以上教学体系和统一实践平台的构想,正式使用了相关课程的配套实验,教学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CCC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151-165.

[2] 李信本. 面向对象技术系列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18(4):113-115.

[3] 华北电力大学教务处. 华北电力大学计算机系2008版培养方案[EB/OL]. [2010-09-18]. 202.206.208.50/ jiaowuchu/userfiles/jxk/File/2008pyfa.doc.

[4] 奎特尼. IBM RSA和UML可视化建模指南[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5-71.

Curriculum Architecture of Series of Object-oriented

Courses and Unified Practice Platform

CHEN Qi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of Technology,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3, China)

高级平面设计课程篇2

关键词:独立院校;计算机公选课;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3017602

作者简介:喻晓(1980-),女,硕士,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数据库开发。1 独立院校计算机公选课开设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与因特网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独立院校作为高校中三类本科,在教学办学的过程中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特点着重强调大学生具有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及其应用在全校各专业的普及能够大大提高独立院校大学毕业生的生存能力和就业率。选修课程主要承担着发挥通识教育塑造大学生多样个性的任务,因此,我国应该适当增加通识课程中选修课的比重。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其中,一部分课程由计算机系老师讲授。这些课程涉及信息技术与各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对于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2 独立院校计算机公选课的针对性

独立院校计算机公选课程需要结合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公选课程既要与信息技术相关,又与各专业知识紧密联系,涉及面广泛且适合全校学生选择。武汉长江工商学院计算机公选课课程需体现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前沿发展、应用性和实用性,同时,也需要考虑学生需要开设哪些方面的课程。对于专科学生和本科学生所需要的课程难度与教学深浅度要求不一样。对于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是有差别的。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学生也会选修一些计算机类公选课,而这些课程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可能不太感兴趣。对于商科学生来说,可能会选修电子商务相关的公选课。

(1)计算机公选课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成为计算机系教学计划中必修课及必选课以外的有益补充。计算机系专业课的课时一般是有限制的,很多计算机前沿技术与编程工具在有限的必修课课时中难以讲完。在与很多公司沟通后发现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中,很多都不太清楚现在市场上公司正在使用的编程工具。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中,主要是讲解计算机的基础及概念,使用的编程工具是适应于教学的版本,而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到企业版的编程环境。很多公司提出来高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至少提到这些前沿的技术,可以涉及不深,但是让学生有基本印象,以便在日后工作中能够逐步学习。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更加适应快速变化市场的需求,武汉长江工商学院通过计算机公选课来弥补学生从大学毕业到公司工作的断层期。学生可以选修公选课来对计算机的应用进行扩充学习,比如,公司中用到的PowerBuilder工具和网站设计中的PHP技术、微软服务器产品的使用,很多大学本科生毕业后都不清楚这些技术,而这些技术课程有些没有在大学本专科课程专业教学计划中涉及。

很多高校计算机公选课由公司的人员来进行讲授,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让公司来谈人才需求比高校教师讲授该门课程更能贴合市场需求,公司人员更加了解就业市场,在讲解具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时更加有体会。

另外,针对计算机系的学生,有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三年级都没有自主装过计算机操作系统。当计算机运行发生某些问题时,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当杀毒软件遇到病毒时,很多计算机系的学生都只有把机箱搬到电脑城去维修。学生自己不能做简单的计算机故障的检查及检测。有很多学生提出计算机专业课中开设的主要是《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在高年级会学习《Java语言程序设计》或《 C#语言程序设计》,但他们看到非计算机专业公共课开设《VB程序设计》课程,《VB程序设计》虽然是讲解较为简单的Basic语言,但很多计算机系学生觉得也有必要去学习和掌握。

(2)计算机公选课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使计算机成为辅助各专业课学习的工具,使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提升竞争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分文科生与理科生。在举办的计算机公选课师生会谈中,很多文科生反映某些专业软件不会使用,比如,会计学方面的金蝶软件,金融专业的炒股软件;而一些艺术系的学生认为网页制作和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另外一部分学生不太清楚如何买到理想的电脑,如台式机、笔记本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选购问题。

理科生和工科生主要对编程感兴趣,除了公共课中学习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VB程序设计》课程以外,还希望结合Microsoft 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和Visual Basic联合进行Office的高级编程,比如宏编程、PowerPoint中插入Flas等。一部分学生对Flas制作和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比较感兴趣,另一部分学生希望学习C语言、VisualFoxPro软件和Access数据库等,还有部分学生希望建立自己的网站。

很多学生想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帮助今后就业。专科生希望考国家计算机等级一级和二级考试,本科生想考计算机等级二级和三级考试。

(3)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丰富创业教育类课程。高等院校培养了许多具有计算机、数学、工程科学、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等专业背景的学生,他们是电子商务的潜在人才,很多同学对电子商务感兴趣。少数同学还有网络创业的热情,但缺乏正确的引导,因此一门占用时间少、内容精炼且概括性强的电子商务课程是很有吸引力的,电子商务公选课课时相对较少,可以在不占用很多精力的基础上使学生们了解电子商务,这对他们将来从事电子商务或从事相关的研究很有益处。

3 独立院校计算机公选课程的设置

独立院校计算机公选课程设置需要突出独立院校学生的特点,面向全院学生,面向不同专业的需求。公选课程开设的课程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兴趣性。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公选课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避免选择一些太专业,难度较大的计算机课程,因为公选课面向的是全院学生,要有足够的学生选课,该门课程才能开设。如果选择的课程本身比较难懂,并且内容枯燥、太过深奥的课程使得学生难以掌握知识;如果选课的学生人数太少,该课程很难再次开设。

(2)目的性。针对很多学生的学习目的很强,开设公选课的学习要能帮助他们达到学习目标。比如针对计算机二级考试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了公选课,辅导他们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就会有很多学生选择该门公选课。

(3)实用性。有很多学生平时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又没有专业老师知道,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公选课的目标之一是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培训。针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公选课能够使专业知识能更好地进行应用。有很多学生都很希望了解实用方面的工具。

按照公选课设置的目标,将计算机公选课的课程进行分类,分为几类:针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的公选课有《PHP网站设计》、《Oracle数据库》、《PB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Ms Windows Sever版的使用》、《Cisco认证》、《华为认证》、《大学生就业指导》、《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的公选课有《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图形学》、《网页设计》、《计算机多媒体》、《网站规划与设计》、《Flas制作》、《Photoshop的制作》、《上网信息搜索》、《MS Office的高级应用》、《计算机常用工具》和《电子商务》等; 面向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公选课课程有《Access数据库》和《VB高级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VFP程序设计》等。

4 独立院校计算机公选课课时安排、教学模式及考核 进行独立院校公选课课程的选修,武汉长江工商学院采用学分制度,每门公选课的学分为2分。每门公选课总课时为36课时,共12周,每周3课时。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双休日和平时周末,以避开各个专业的必修课上课时间。

独立院校计算机公选课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教室授课方式,也可以在机房进行教学或在网络实验室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机房讲解完一个知识点后,立刻让学生针对该知识点进行实验。很多学生反映这样的教学模式非常有利于学生培养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编程能力。在实验室,教师也可以先讲解一个项目,然后由学生针对该项目进行后续开发。教师可以随堂进行指导,并让学生每堂课交作业作为平时成绩。以这种项目驱动方式贯彻教学过程,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公选课的考核采取灵活方式,考试模式可以多样化,由各个任课教师进行灵活把握。可以采用作品制作的模式,也可以采用开卷或闭卷考试;考试可以进行上机的机考,也可以进行纸质答题的方式。例如,《网页设计》课程的考核可以以交网页设计作品作为考核依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可以采用开卷纸质考试模式。

5 建立独立院校计算机公选课交流平台

有很多学生提出在课下需要进行计算机公选课的交流。一方面,学生在课下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希望通过一个平台让老师进行课外指导。学生对上课的建议和信息也可以及时通过平台反馈给教师。教师在下次上课时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及时进行课堂调整;另外一方面,学生之间也需要进行交流。比如,有的学生参加了二级考试,另外一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平台的交流区互相交流考试经验和学习方法,但不同专业的学生平时联系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通过一个交流平台,在课下进行讨论和互相学习。

计算机公选课交流平台可以是教师建立的QQ群、博客或在网上申请的BBS,也可以建立计算机公选课交流网站。通过独立院校计算机公选课交流平台,教师可以把每次上课的作业答案放到平台上让学生自由下载,也可以把优秀的作品放到平台供全校学生赏析。

参考文献:

\[1\] 褚雷.后现代视野下的通识教育\[J\].福建高教研究,2008(2).

高级平面设计课程篇3

关键词:应用能力;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网络课堂;微课

1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办公自动化的广泛普及,企业对于毕业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日益增加,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和应用已成为任何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作为浙江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我院面向众多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以期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处理和应用能力。《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采用系统化的逻辑思维,熟练操作Word、PowerPoint、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从而实现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展示。然而从该课程目前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情况来看,教学效果并非很理想,学生对于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水平只停留在应试阶段,而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均有所欠缺,无法满足日后学习、工作的需要。因此通过分析该课程当前存在的不足,从实际需求出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现状分析

2.1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有所出入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主要学习Word、PowerPoint、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但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过于注重和强调功能的全面性,而忽略了实用性,从而导致学生掌握的技能与日后学习、工作的实际需求有所出入。比如在PowerPoint的学习中,审阅选项卡中的功能不常用可做删减,插入、设计选项卡中的功能简单稍作练习即可,而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动画效果的高级设置上。此外,PPT作为一个演示文稿,美感和设计是非常重

要的,但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很容易被忽视。因此为了满足实际需要,幻灯片母版设计、主题和背景样式设计,甚至图文排版、配色方案等平面设计的知识都需纳入PowerPoint教学内容中。

2.2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的授课总学时为80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验64学时,安排在实验室授课。目前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概念讲解-例题演示-实践操作”。以Word中的邮件合并功能为例,教师首先控制学生机,提出邮件合并功能这个新知识点,并对其概念、适用范围等内容进行解释和说明,然后通过学生成绩单制作这个例题来演示邮件合并功能,最后解除控制,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配合使用AOA评测软件对相应题目进行操作和评分。该传统授课模式过于枯燥,教学效果略显不足。理论环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新知识,与教师缺乏互动,积极性尤为不足,课堂参与度偏低;实验环节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按部就班执行操作,虽然实现了邮件合并功能,但仍有部分学生不会举一反三,涉及其他具体项目或场景时,缺乏主动分析、思考和应用的能力。

2.3期末考核形式有待优化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当前期末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由AOA评测软件从题库中随机抽取Word、PowerPoint和Excel的题目,并对学生操作进行系统自动评分。该考核方式存在很大局限性:一方面过于简单,考试的题库即为学生平时实验教学环节操作的题目,虽然题库量大,但不排除部分学生期末突击练习仍然可以取得高分的情况;另一方面,该考核方式过于片面,仅通过一次考试无法体现学生对于Office办公软件的实际掌握情况和应用水平。

3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为浙江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我院在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上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1]。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作为一门典型的应用型课程,其教学改革应从实际需求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对于常用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水平和应用能力。

3.1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应用能力

3.1.1项目化教学为解决该课程目前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不足,该课程的授课模式应以项目化教学为主。在每个独立软件的授课环节中,教师应挑选一个或多个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又符合日后学习、工作实际需要的项目,将散乱的知识点化整为一,巧妙地隐含在项目当中。在Word教学中,可以以毕业论文排版为一个项目。通过对未排版和排版后的两篇长文档进行对比和分析,让学生从整体上意识到排版的优势和必要性。从而在强烈的动机驱动下,主动探索排版的实现过程[2],并逐步引出多级列表的定义、样式的新建与应用、题注和交叉引用的添加、目录的自动生成、分节后多样化页眉和页码的设置等多个重要知识点。在PowerPoint教学中,可以以毕业答辩展示为一个项目,要求学生将Word教学中的毕业论文核心内容制作成PPT进行演示。在制作幻灯片的过程中,将动画效果、动作路径、计时等高级动画设置的知识点融入其中。此外,为提升该幻灯片的美观程度,还需结合母版设计、主题和背景样式设计、图文排版、色彩搭配等教学内容。在Excel教学中,可以设计多个应用场景。比如在学生成绩统计与分析的项目中,可以设计多个常用函数(SUM求总分、AVERAGE求平均分、RANK统计排名、COUNTIF统计各分数段人数等),对表数据进行普通筛选和多条件的高级筛选,创建直观的图表,并通过数据透视表提供多角度的数据分类汇总。此外,还可以通过银行房贷项目来学习财务函数,使用PMT函数计算贷款按年、按月的偿还金额,使用IPMT函数计算贷款指定期数应付的利息金额等。项目化教学方法从实际问题出发,以项目为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展现教学内容,比起传统教学方法更易于学生掌握。一个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项目有助于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在提升学生Office办公软件操作水平的同时,培养其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3.1.2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我院非常重视赛教结合工作,将技能竞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积极探索教学与竞赛结合模式的实践与创新,以期促进赛教一体化。学院每年开展PPT设计大赛,由于其参赛门槛低,因此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将PPT设计大赛与该课程中PowerPoint教学环节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参考竞赛评分标准,注重幻灯片的动画设置(包括动画效果、动作路径设置、幻灯片切换等)以及版面设计(包括母版设计、图文排版、色彩搭配等),并提供1-2次课时让学生在课堂内设计参赛作品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为进一步鼓励学生参赛,还可将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获奖情况纳入期末考核。赛教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提升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及艺术修养,以小组形式参赛还有利于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3.1.3教学与考证相结合除了技能竞赛,技能考证也可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手段之一。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众多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关联,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SOffice高级应用证书和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OA证书为例,两本证书难度中等,具有一定的含金量,尤其对于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在同等能力情况下占有一定优势。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参考考试大纲,并将教学过程与计算机等级考试进行有效结合,学生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后,可参加相应的技能考证[3],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2完善教学资源,引导自主学习

3.2.1搭建网络课堂课堂内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课堂外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有助于增加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其自主学习。为实现学生与教师进行课后的网上互动式教学,我院于2014年引入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原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并于2016年搭建移动版的网络课堂[4]。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于第一时间在该平台搭建网络课堂,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登录并查看该课程的教学资源、课程通知、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等,还可以在讨论区向教师提问,实现线上互动。3.2.2制作微课视频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5,6],是近两年提出的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之一。不同于传统的记录整堂课程的教学视频,微课由于其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特性,时长一般不超过15分钟,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制作精良、易于传播,因此更受学生的欢迎。以Word教学为例,Word功能中有许多独立的小知识点,比如主控文档、自动索引、批注与修订、邮件合并功能、模板使用等,将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和举例操作制作成一个个短小精炼的视频,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播客资源并分享给学生。这些微课内容相对独立且难度适中,学生观看后可迅速掌握,并方便其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薄弱或者遗忘的知识点反复观看。与微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减少了教师在课堂内的重复性讲解,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外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3.3优化考核方式,注重综合评价

为了全面、综合考核学生对于Office办公软件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水平,对该课程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到课率体现了学生平时的到课情况和课堂参与程度,占比10%;网络课堂学习时间统计体现了学生课堂外自主学习情况,占比20%;PPT设计大赛的参与和获奖情况体现了学生对PPT学习的积极性、制作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占比20%;期末上机考试对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占比50%。

4结束语

经过多个学期的探索与实践,本文提出的多方位教学改革在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项目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应用能力,逐步完善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根据近几届毕业生的论文情况来看,无论是毕业论文排版,还是毕业答辩展示,学生对于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PPT设计竞赛的参赛人数逐年增加,作品效果也趋于优质;每年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OA的报考人数和通过人数均有明显上升;网络课堂的访问量已突破6万余次,微课视频的观看量也逐步增加,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改革后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采用系统化的逻辑思维,实现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展示。但是,以上提出的教学改革思路仍存在很大进步空间,比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如何将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场景与其专业背景和知识相结合,仍值得后续的思考与探索。希望与广大专业教师一同探讨与实践,建立起适用于普通应用型高校的办公软件系列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钱璐.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软件导刊,2017(2):195-197.

[2]彭珍连,张少波.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计算机,2013(30):35-37.

[3]黄林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4):33-37.

[4]钱璐.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高级数据库技术教学改革[J].计算机时代,2017(3):80-82.

高级平面设计课程篇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学习平台;生态化;设计;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4-0077-04

一、引言

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重要公共必修课之一。师范生是否具备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是其能否适应未来教师岗位要求的重要因素,[1]开设本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开发技术。[2]由于为全校学生开展公共课,存在着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的问题,出现了一个教师代多个班级、学生不重视公共课学习等现象,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管理学生的难度。解决该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借助现代化的网络学习平台,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变成真正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随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全国各高校都在紧锣密布地建设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在此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平台的建设在各大高校不断涌现。[3]平台建设的特色是共享优质资源,但在教学方面,缺乏教师管理、评价、个别化辅导以及师生间互动交流等功能。在对比分析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平台的基础上,结合该课程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设计出平台的整体框架以及模块结构,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并实现教学互动与网络考试等功能,有利于高等师范类院校有效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活动。

二、理论基础

1.教育生态理论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和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演变,最后在某一时期内达到稳定的动态平衡。在教育领域中,生态环境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双重属性。[4]教育生态学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关注教育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综合学习平台是具有一定功能的教育生态系统。其中,教师、学生、管理员、教学内容和教学平台是构成该系统的四要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求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混合式学习理论

从教与学的角度来理解,混合式学习就是将传统课堂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和基于网络平台的学习方式相结合,学习者在助学者的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明确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在教室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余时间,学生通过该平台补充学习内容,查漏补缺。此外,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建设原则

1.高效管理原则

本平台建设目的之一是实现教师对学生的高效管理。其最大的优势是实现班级管理制,教师与本班学生形成一个小集体,在班级内部开展教学活动而不受其他班级的影响,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高效管理的四个要素,即管理主体是教师,管理客体是学生,组织目的是教学,学习环境是系统平台。

2.自主学习原则

在信息化环境中,充分考虑网络学习给学生带来的益处,凭借网络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是建设平台的目的之一。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集成于一体的学习环境利于自主学习,学生的角色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为主动分析者、探究者。[5]学生通过本平台学习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通过做测试题强化巩固知识,对照正确答案检测误区、盲区并及时改正。另外,除了提供必修课程内容外,还提供了扩展性资源,学习者可以通过相关链接进入其他高校获得更多的相关课程,随时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动态与发展。

3.互动性原则

教学过程离不开互动活动。本平台提供两个交互社区,即班级交流区和公共交流区,教师与学生可根据不同的情况进入相应的交流区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提出问题,其他群组成员在下面跟贴回复,真正达到一人有困难,多方来支援的目标。该交流方式打破了地域限制与时空隔离,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互动方式。在交流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针对主题内容,言论自由,讨论形式具有平等、快捷、共享等特点。交流区的讨论内容对于师生都是透明可见的,师生可共享讨论成果。

四、系统平台建设

1.整体架构及功能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综合学习平台的本质是一种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系统,它通过优良的网络学习环境构建,将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教师提供一种有效快捷的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工具和资源共享环境。本平台不同于一般的精品课程网和商业教育网,在模块划分方面与传统平台相比大相径庭,在策划方面主要采用了教学设计和系统设计相结合的方法。

从高师院校庞大的学习者队伍需求以及教师有效管理学生的需求出发,借鉴经典平台的先进开发经验,笔者设计出一个集资源、考试、学习、交流、管理于一体的平台,其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系统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共划分为九个一级模块,分别是课程信息、教师空间、学生空间、课程学习、资源中心、交流中心、课程调查、考试中心和帮助中心,每个一级模块下又细分为几个二级模块,下面针对每个模块进行简单介绍。

(1)课程信息

课程信息模块主要是向初学者介绍《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的学科概述、与该平台同步的配套教材、建设平台的团队教师、教学大纲以及学期末的考核方式等。学生可以通过本模块的具体内容了解关于本平台以及本课程的基本信息,为以后的学习确立明确的目标。

(2)教师空间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式各样的通讯软件层出不穷,微信、QQ、飞信、博客等逐渐被引入教育领域,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教师使用这些软件主要用于通知、公告以及分享资源链接。但在教学使用过程中,缺乏教学的系统管理功能。本平台在通讯软件的基础上,调查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分析,设计了教师空间的具体功能模块,其结构流程图如图2所示。

教师空间,顾名思义是专为教师设立的个人空间。其功能不对外开放,仅为代课教师服务,需要注册过的教师输入对应的职工号和密码登录,教师登录后便可了解自己的课表信息包括授课班级、上课地点与时间等。此外,班级所属的学院与专业、学生的基本信息均可由教师查阅。该模块还为教师提供了添加班级公告、上传资源、作业管理等功能,也可把教案和上课用到的资源与素材上传到该区域,便于上课过程中及时下载使用。

(3)学生空间

学生是使用该平台的主要成员,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是其设计宗旨。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大量调查获知,学生对平台的最大要求是其具有快捷方便易操作的特点。因此,本设计为学生提供的功能包括学生个人信息、查看公告、课程学习、班级交流和我的资源。

学生在进入个人空间之前需要输入学号和密码进行登录验证。登录成功后,可以查看到个人信息,包括学号、姓名、性别以及自己所在班级。与此同时,学生亦可了解上课时间、教师公告以及教学日历,随时把握学习动态。可直接进入课程学习模块进行学习,也可在学完之后进入班级交流区进行讨论或者提出一些自己的疑难问题,让本班的同学或者教师进行解答。本模块还为每个学生设计了专有的个人资源区利于学生上传自己的资料,学生可将资源上传到我的资源区,也可以进入公共资源区分享其他的优质资源。

(4)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提供三种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专家引领和虚拟实验。学生在进入正式学习之前,先通过导学案和概念地图了解本章节的教学大纲和知识框架,然后观看教学视频和文本内容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做笔记提炼与记录本章节的重要知识点,最后通过测试来检验对本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其流程如图3所示。

在专家引领模块中,包括任务引领、专家讲学、问题思考和进入讨论。学生在专家的引领下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各种前沿和技能知识,思考专家提出的问题,最终讨论并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不是纯理论性的课程,它里面囊括很多媒体操作实验,比如如何连接与操作多媒体设备,如何使用Photoshop软件等。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本平台设计了虚拟实验区来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虚拟实验区包括实验指导、实验演练、实验练习和学习检测。实验指导主要包括实验的操作说明以及注意事项,当学生对具体的一项实验操作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后,可以观看微课视频的具体演示。然后学生采用虚拟实训或动漫课件来练习实验,最后通过学习测验来检测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掌握“自主学习”模块知识的前提下,自由选择不同的、适合自己的专题任务进行学习。

(5)资源中心

资源中心是为拓展学生视野专门设计的模块,其包括学科前沿、教学资源、优秀案例和推荐平台。学科前沿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动态和关注焦点,让教师、学生与学科的最新动态接轨,其目的是为师生提供了解学科前端的快捷途径。随着智能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碎片化学习也显的越来越重要。在高校,大部分学生已经拥有了智能学习设备,但无线网和流量的费用成为制约学生使用的一个瓶颈问题。针对这一缺点,学生可利用教学资源解决,因为教学资源的内容是可供学生下载的,下载后便可利用自己的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必担心网络费用带来的困难。另外,本平台会定时展示学生的优秀案例,供学生欣赏与学习优秀作品。推荐平台将其他一些资源平台做相关链接,让学生获得更广泛的内容知识。

(6)交流中心

交流中心分为班级交流区和公共交流区,班级交流区为学生提供实时交互式的协作学习环境,[6]它的使用权限是一个班级的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形式采用发贴回贴的形式,师生针对一个主题共同讨论。如果某些问题在班级交流区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教师负责把该问题发送到公共交流区,由其他专业的学生、教师或者权威专家来解答。

(7)课程调查

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传统发送并回收问卷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由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不仅减少纸张的浪费而且统计的结果更加准确。将课程调查的功能由管理员定时开放,比如可将课程调查与期末考试同时开放,学生在进入考试之前必须做调查问卷,这样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调查结果,提交问卷后由计算机自动统计数据,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可信度较高的调查结果。

(8)考试中心

考试中心包括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教师通过章节测验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平时测验来检测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平时测验的分数会直接记录到学生成绩中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之一,不仅体现出总结性评价,更重要的是得出形成性评价。期末考试系统由系统管理员在学期末定时开发与关闭,该考试系统有自动倒计时的功能,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题,然后提交,系统会根据后台数据库里的答案自动打分并当场出成绩,该成绩会记录到学生的成绩档案中。与传统纸质考试形式相比,这种考试方式有着很强的实时性与时效性,减少纸张浪费的同时也减轻教师阅卷、统计分数的繁重任务。

(9)帮助中心

由于该系统结构庞大,功能划分较细,教师与学生在最初操作时会感到困难,本模块为师生提供了使用导读与流程说明。此外,该模块为用户提供了平台维护人员的信息,以便出现问题后及时取得联系,保证系统正常运转。

2.数据库表的设计

动态网站的建设离不开数据库,数据库是动态系统的核心部分。在数据库中建立的数据表包括课程表、用户表、类别表、小组表、班级表、新闻表、讨论表,每个表中设置了该表的字段名、属性以及操作。在建立过程中采用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方法,既考虑数据表的完整性,也考虑其冗余性。建立数据表的过程中,根据用户需求逐步使用了思维导图、E-R图以及Microsoft SQL Server2008等工具,最终建立了数据表关系图。

3.系统主页面设计

页面布局的美观程度直接影响到平台整体的视觉效果,根据色彩搭配原理,在设计的过程中,保证平台的页面布局与风格基调保持一致,不同页面之间采用同一色系的颜色,同一页面内网页的背景色与文字的对比突出鲜明,在图片的选取过程中,选择了与《现代教育技术》内容相符的图片。本页面将九大模块放置于平台首页,色调以红色、白色和灰色为主。另外,打破了传统规整的布局模式,整个平台页面设计结构紧凑,布局合理,页面文字和图片完美搭配,使得页面之间有层次感。在开发平台的后期阶段,采用JavaScript脚本语言实现网页的动态效果和人机交互性能。具体设计效果图如图4所示。

五、结束语

该平台的建设理念是将思想、设计、美工、技术等融为一体并最终转化为成品的一个完整性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设计者在任何环节的有效互动和交流都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最终效果。该平台是一个结合“教”与“学”的综合性平台,它可以为教师提供快捷的管理途径,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与自动化考试系统,为师生搭建良好的交流互动平台。

本着以实用为导向,以服务教师与学生为目标的宗旨,笔者在设计过程中运用教学设计与系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将课程内容与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由带队教师组织团队成员设计开发,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共同的目标是打造完美的新型网络技术平台。另外,期望本平台的建设可为后续设计与建设类似平台的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再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 2012(2):65-69.

[2]尚亚丽.《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教学设计[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66-168.

[3]刘艳.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和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4]郭颖,田延明,毛海燕.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英语课堂生态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13):150-153.

高级平面设计课程篇5

关键词:终身教育;网格化课程体系;气象继续教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由1965年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重申终身教育的重要意义:“终身教育就是日复一日的人生经历”“今后, 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作为国家制订教育方针政策的主导思想,贯穿于继续教育工作之中。

一、构建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意义重大

(一)顺应终身教育的时代潮流

终身教育作为一项规定和任务,分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然而,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当前“继续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突出短板”“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够契合”等问题亟待解决,要求“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基于社会工作岗位需求,向学习者提供教育培训‘技能包’。”课程体系是“技能包”的核心,应能满足学习者在不同求学期、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特别是要满足学历后在工作岗位上的长期学习需求。因此,构建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是补齐继续教育这个短板从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更是终身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满足多样化的学历后教育需求

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都是以科技的突飞猛进、知识的几何级数更新为特点。用人单位以及人才自身对知识与技能的渴望与期盼已不可同日而语。学历教育只是迈入社会开创职业生涯的敲门砖,学历后教育的需求已不是自学或接受一次性、临时性等碎片化、片段化的培训就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以及人才本身,希望在进入职场从事新的岗位工作或岗位发生变动时,能通过选择对应的专业化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充电,提升岗位胜任力和执行力。因此,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应运而生: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是指对已经获得一定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通过包括培训在内的多N教育方式进行的以补充知识、提升技能、提升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非学历教育形式,具有教育时限的终身性、教育目的的发展性、教育对象的高层次性等特点。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所涉及的课程类型、结构、层次等实际形态复杂多样,因此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大学专业教育与实际业务需求脱节;现有培训与组织目标存在差距;终身教育理念在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的体现尚不充分;等等。构建满足多样化的学历后教育需求的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任重道远。

(三)解决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难点

传统的课程论在通识教育领域积累了丰硕成果,但在学历后继续教育领域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尚不完善。由于行业知识技能更新快、教学更加注重业务实践、受教育对象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结构更加复杂等原因,现代课程体系设计理论应用于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时出现了问题:一是课程设计着眼于满足短期需求。课程内容滞后于业务发展,参训者的培训满意度下降。二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选定集中反映在岗人员的岗位静态需求,新入职、转岗、晋升等人员的岗位动态需求被忽视。三是割裂地看待人才发展某个阶段或某个时期或某个方面的专业继续教育需求。零散的、碎片化的课程仅实现继续教育对知识更新的作用,缺乏系统性,导致对人才素质提升、自我实现等作用的发挥远远不足。四是过于强调科学体系中各学科或领域的独立性,进而对科学体系的整体把握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具有一定局限。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实施中出现与高等教育脱节、课程内容交叉等现象。因此,如何建立前瞻性、岗位全覆盖的、面向终身教育的、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成为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的难题。

二、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由来

天气预报员位列气象行业五类专业技术人员之首。天气预报员约5000人,培训任务艰巨,意义最为重大。因此,气象部门首先从预报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入手,试图突破专业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难题。传统课程体系设计理论,最大的缺陷都是缺少整体性。系统科学理论启示我们,天气预报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课程体系的基本环节、基本要素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性。动态性原则指将课程体系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在动态过程之中把握课程设计。针对“新任预报员”“领班预报员”“首席预报员”三个层次的预报员队伍对应预报员岗位的初级岗、中级岗和高级岗,中国气象部门探索出了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新模式,初步搭建了面向终身教育的网格化预报员课程体系:以预报岗位能力素质为课程设计关键点,建立“气象预报业务发展――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天气预报员课程体系设计”的反馈更新机制;根据天气预报职业群的共同知识和技能,遵循人才发展的规律,区分了从低到高、不同发展阶段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以大学大气科学专业教育课程作为初任岗位课程设计的基础,实现了学科从高等教育到继续教育的平滑延续。

预报员课程体系设计依据分层的原则,基于预报员所经历的“新任预报员――领班预报员――首席预报员”的成长阶段,按照这种时间维度组织预报员职业生涯所需掌握的所有知识体系,并设计基础知识课程――初级上岗课程――中级上岗课程――高级上岗课程四个层次的课程,分阶段实施,同时设计新技术新方法类的针对性班型,对该课程体系进行实时更新。这种设计使得知识体系脱离了平面的特征,呈现层层递进式发展,有效避免了课程的重叠,符合终身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预报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在实践中的成功启示我们:可否将此设计理念进一步扩展到整个行业,搭建一个全覆盖、网格化气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三、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以气象行业为例

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遵循师承效应、扬长避短规律、最佳年龄规律等人才成长规律,“重理解轻记忆、重实践轻理论”等成人学习规律和“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终身教育理念,以系统科学理论与课程论为指导,讲究可操作性,采用拼装灵活、更新便易的模块式设计而呈现出网格化的显著特点,于是,称之为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以气象行业为例 (见图1),该课程体系覆盖天气预报、气象观测、管理等岗位,包含所有业务外延形成闭合圆环。每一个岗位在圆环中具有独立部分,以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作为初始场,按照职业发展包括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岗位层级,每个岗位层级主要包括上岗和岗位培训两个层次课程。每一个业务内部三级岗位课程衔接;同一级岗位内部课与课之间衔接,有效解决了课程重复建设的问题,满足了气象部门岗位晋升与转岗的需求。这种按照人才终身成长路径设计课程体系的思路,将人才始终处于课程体系饼图中一个格点,满足人才成长的继续教育需求。该课程体系具有网格化、时空性与全覆盖的特征。

(一)网格化

遵循循序、连贯以及具有逻辑性的原则,建立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并实现了学历后气象专业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与气象业务需求的衔接、与世界气象先进水平的衔接。分层级、分阶段、分职级以及课程与课程之间逻辑关系的设计是分层分类课程体系的构成基础,也是构成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要素,体现出W格化特征。

课程体系的分层级设计。基层气象部门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具备一定宽度,因此采用模块化课程设计的方法,涵盖主要综合业务的培训课程建设;地市级气象部门――省级气象部门――部级气象部门课程依据业务特点层层深入,表现在课程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

课程体系分阶段设计。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要满足人终身学习的需求,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因此课程设计处理好学科知识逻辑顺序、岗位特征和气象人员能力发展的关系。课程的分阶段设计表现在针对同一个人课程的升级,基础知识课程――岗位胜任课程――岗位轮训课程的不重复形成了阶段性、递进式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分职级设计。按照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岗位职级分类方法,从岗位发展序列来看,同一类别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经历从初级、中级、高级岗位阶段。管理人员岗位职级由低到高包括管理一级――管理二级――管理三级――管理四级。针对初、中、高级岗位业务人员,为提高岗位适应力,进行岗位胜任和知识更新课程建设。针对各级管理干部,进行干部思想政治素质、驾驭全局、科学决策以及危机应对方面的课程建设,对新任职领导干部强化履职能力的课程建设。

(二)时空性

气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时空性指的是个人成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展现每一个人的终身学习路径,包括时间性和空间性两个维度。

时间性体现在课程体系建设满足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近期与远期需要,先行规划并适度超前。课程体系设计依据人成长的时间阶段,具有不同的时间节点。第一个节点是涵盖大学专业化的基础课程学习;第二个节点是以一定职业标准及岗位胜任要求即岗位任职课程建设学习;第三个节点是依据本行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对新技术新知识课程的提高学习;第四个节点是专业领域前沿技术研讨类课程学习。课程层层递进,解决气象工作者的知识老化、技术老化、能力老化问题,达到个人职业成长的最高阶段。解决个人从入职到职业成长的发展,保持适应气象发展形势的终身工作状态,促进长远气象人才效益的发挥。

气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空间性以时间性为依托。从学历教育来看,课程内容具有平面的特征,强调的是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具有逻辑性。气象继续教育课程内容依据学习的不同的时间节点呈现出递进式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课程内容层层拔高。表现在分阶段实施基础知识课程――初级上岗课程――中级上岗课程――高级上岗课程四个层次课程内容,并在掌握知识后进行新技术新方法课程内容的更新。时空性表现在某一时间节点,可以对下一阶段的课程学习时间节点进行规划;在某一阶段课程内容上,可以对下一阶段课程内容提前规划。

(三)全覆盖

气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响应国家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号召,树立全员培训的教育理念,针对气象部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的人员,以提高科技水平、业务能力、气象组织管理水平为目标,以分层分类的培训班型为依托,设计涵盖气象科技、气象业务和个人综合素质方面的课程。课程体系全覆盖具有4个特点:一是业务全覆盖。气象事业的业务方向分为预报、预测、观测、服务、管理等业务类别。在课程体系设计上显示延伸脉络对气象所有业务全覆盖并在课程体系结构图上组成闭合圆环。二是机构全覆盖,由气象部门的管理特征所决定。部级、省级、地市级及县级气象部门所承担的任务不同,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内容的设计全覆盖。三是岗位全覆盖。根据同一业务岗位职能及规范的不同,为满足岗位晋升的需要,针对初――中――高进行岗位课程的设置。四是人员全覆盖。解决培训机遇不均,课程设置不能满足气象人才全员培训的问题。建立包括气象管理类、专业技术类、综合业务类课程等涵盖气象系统全体人员的培训课程体系。

四、结语

本研究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综合分析了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及其课程体系设计的问题,并结合天气预报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成功实践经验,运用课程设计理论,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提出构建面向终身教育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设计具备网格化、时空性与全覆盖的特点,满足气象部门各级各类人员学历后继续教育的需求。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新范式,可为其他行业开展专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马军.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

[3]吴遵民.关于终身学习概念的本质特征及其理论发展的国际研究[J].中国终身教育,2004(1).

[4]杨萍,蒋磊,高学浩,李焕连. 基于网格化课程设计的培训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2016(12).

[5]杨萍,李焕连.终身教育理念及对我国气象教育培训的启示[J].继续教育,2015(10).

高级平面设计课程篇6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复合型;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政府投资的学校要源源不断地培育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近十年来,南京技师学院瞄准市场人才结构需求变化,在探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中,坚持高技术、高智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集创新能力、技能训练、知识掌握于一体,走出了一条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且独具办学特色的新路子。

学院高技与高职教育概况

我院开办高技高职教育起步于1996年,当时国家正面临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市场迫切需要大批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方面具有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技工教育面临发展机遇与挑战。受几千年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家长希望子女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成为高智能型人才,但由于高等学校规模有限,不可能人人上大学。在这种市场呼唤高级技能型人才,而家长又青睐高等教育的形势下,我院与高校联办了首届数控技术专业高级工暨大专班,在高技与高职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高级工暨大专班主要招收初中生,实行6年一贯制学制(5年在校学习),其办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前3年学习,在技能方面达到中级工的水平,在文化知识方面达到成人高考入学要求,并通过成人高考取得大专入学资格;其后两年进入高级工暨大专阶段学习,一方面学习高职教育课程,另一方面接受高级技能训练;第6年结合岗位实习,完成大专毕业设计;学生完成以上学业后,可取得高级工等级证书与高等学校成人大专文凭。

自1996至2006年,我院共招收高级工班、技师班85个,共招收学生4076人,均采用高技高职复合模式。1996~2002级共7届学生参加了成人高考,平均录取率为99%,1996~2001级已有6届学生共计816人毕业,历届毕业生除10人未获成人大专学历证书外,均获得了高级工证书与成人大专文凭。集技能与智能于一身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也得到家长的认可,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院校培养模式初显成效。

10年来,学院的高技高职专业不断拓展,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办学规模成倍扩大。专业工种从1999年的数控技术发展到现在的医疗器械、数控技术与维修、工业电气自动化、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现代化高新技术专业工种;办学层次由原先的高级工暨大专水平提高到现在的技师暨本科水平;办学规模由最初的1个班级39人发展到现在的68个班级3260人,学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65.3%。先后与我院合作办学的高校有南京工程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等,办学质量也得到合作高校的认可。

优化教育模式,实现教学目标

确立中技暨高中、高技暨大专两段式教育方向技工学校开展高技高职教育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求,但在生源培育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是因为高级工暨大专班招收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办学初期,招收的生源平均分数在420分左右,最低的学生分数只有350分。尤其是在2000年,技校招生陷入低谷,招收的学生入学平均分数仅为400分,居历史最低水平(近年来,生源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平均分数达到了460分)。面对这样素质的学生,学校经过反复论证,明确了高级技工暨大专班的培养目标是高技高职技术人才,其教育模式既不同于一般的高级工培训,又有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模式,要突出技能训练的特色。在实施高技高职教育之前,必须完成中技暨高中阶段的教育,然后再进入高技暨大专阶段的教育。为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应分两个阶段进行教育训练。第一阶段的中技暨高中教学,要使学生具备高中文化相关知识与职业素质两个基础,即在文化基础上达到成人高考合格水平,在职业技能方面具备专业基础知识与中级工技能,为实施高职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阶段的高技暨大专教学,要使学生具备高等专科文化知识,另外在职业技能方面应具备高等专业理论知识与高级职业技能水平,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

分层教学,实现文化、专业、技能衔接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我院在教学计划上安排了中技暨高中、高技暨大专两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教育包含文化基础、专业知识、技能训练三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计划上还体现了中技文化知识与高职文化知识的衔接,中技专业课程知识与高职专业课程知识的衔接,中技技能训练课程与高职技能训练课程的衔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级工与大专的教学目标。无论是中技暨高中教育阶段还是高技暨大专教育阶段,由于教学内容均包含了文化与专业两个方面的教育。由于学制、学时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实现两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要精简,依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国家高职高专教学计划选定文化、专业技术课程和技能实训模块,删减技工和高职相重复的课程。另一方面要做好两个层次教学内容的衔接,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注意将各课程相互独立又各有联系的教学内容,按程度深浅分成若干层次,然后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教学单元,实现同类课程不同层次的衔接或不同课程相同层次的衔接。在组织高技暨大专教学内容时,要本着精选、更新、充实、实用的原则,尽量避免重复内容,力争在有效时间内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要深化专业知识,开设课程设计课,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动手能力,使知识融会贯通,具有深度,从而实现同类专业课程不同层次的衔接。接着在后续的实训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又如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学习了《脉冲数字电路》课程,并进行了课程设计,已具备了相当的知识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电路课题操作训练时,可将教学重点放在工艺实现上,使学生从设计电路、电子CAD制图、电路印刷版刻画制版到电路焊接、电路调试直至成功,既实现知识与技能一体化,也实现了高级工和大专层次的课程教学目标。转贴于

贴近岗位需求选题,实施毕业设计,突破既定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做好常规教学组织工作的同时,应努力提升教学层次,提高教学实用目标,在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紧缺技能人才、打造企业最实用、最抢手的毕业生上下工夫。毕业设计课题的设计应贴近生产实践需求,利用学生在大专第三年结合岗位实习已完成了大专毕业设计的优势,以毕业设计为契机,鼓励学生结合岗位实习内容,以岗位生产课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一方面达到毕业设计的基本教学目的,总结、检验学生大专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我院在2005学年的02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电子应用技术专业班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根据高级工与大专的专业教学内容,拟定了22个毕业设计课题方向,分别为数控加工工艺编程、数控机床电气控制、PLC与现代电气控制、机械工程设计、单片机扩展、电子电路CAD、数字电子技术的典型应用等,有96名学生分别选择了45个课题,其中30名学生选择了岗位实习课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现代化水平

开展高技与高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在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同时,学院也在探索师资建设的有效途径,以适应教学需求。

一方面,学院借助高等学校师资的传、帮、带培养教师,先后安排十多名教师到南京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进修相关课程,改善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与教学水平,使教师能逐步承担起大专教学任务与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学院鼓励教师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位进修,几年来,学院共有十多位教师参加了研究生进修,提高了学历与专业层次。学院还鼓励教师参加技师以上的高级工培训,仅2005年就有30名教师取得了技师、高级技师等级证书,为高技暨大专教学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学院还注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经常在教师中开展说课、赛课以及专业工种操作技能考核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与技能操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从中学到了更多的新技术、新知识,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得到了整体改善。

高级平面设计课程篇7

关键词:道路工程;应用型人才;课堂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32-04

所谓工程能力,其内涵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自学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能力、经济能力和道德能力[1]。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目前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0年,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 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本科在校生约371万人,研究生约47万人[2]。培养的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在一大批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但是,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很多企业却经常面临工程师短缺的窘境。道路工程领域更是如此。由于公路路网的大规模建设,截至2010年,中国公路总里程已达37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6.5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3]。在“十二五”末,中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预计将达到10.8万公里,通车总里程将超过500万公里。大规模的公路建设与养护,亟需一大批可以胜任的现代工程师。可见,建立道路工程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是交通行业对高等院校输送道路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纵观国际工程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结合长沙理工大学道路工程“铺路石”精神的特色,道路工程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自然科学素养,掌握道路工程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主要从事道路等相关专业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一、工程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课题组经过长期研究与实践,在道路工程专业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石、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堂为双翼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图1)。

贯彻工程教育先进理念,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优化课程设置、采用工程案例教学、重视科研促进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实验、实习、设计”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三驾马车”,在项目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将实验分为课堂实验、独立开课实验和研究探索实验,实习分为认识实习、

课程实习和专业实习,设计分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专题设计。

在实验实践教学环节,选择与道路工程领域联系密切的项目进行课堂实验,学生通过在实验室勤学苦练,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实验仪器、实验用房面积、运行经费等,为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创造条件。目前,道路专业独立开设实验课程的主要有土木工程材料实验(16学时)、测量学实验(16学时)、路基路面实验检测技术(32学时)。在课堂实验和独立开设实验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工程实际问题,开展探索、研究性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工程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实习环节共计15.5周,其中认识实习1周,课程实习包括工程地质实习(1周)、测量实习(2周)、桥涵水文实习(0.5周)、道路勘测设计实习(2周)共计5.5周,道路工程专业实习为9周。通过“三阶段”实习教学,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逐步提高。

课程设计共9周,包括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1周)、公路工程经济评价与决策分析课程设计(1周)、基础工程课程设计(1周)、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1周)、边坡工程课程设计(1周)、民用建筑课程设计(1周)、桥梁工程课程设计(1周)、隧道工程课程设计(1周)、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课程设计(1周)。道路工程毕业设计共14周,全面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围绕某一道路工程具体科学问题开展专题设计和研究(1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以训练其工程能力,共160学时。通过举办专业培训(如测量工培训、建材试验工培训、计算机等级证培训、英语等级证培训等)、技能竞赛(测绘技能大赛、建材试验技能大赛、地质知识竞赛、读图制图竞赛、结构模型竞赛等),深化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理解,促使学生掌握现代道路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大学生创新实训基地开展科技立项、创新实验活动,进一步巩固、提升学生对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如此,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与“长沙理工大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华罡设计研究院”等校办企业和部门的社会服务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

检验将所掌握的工程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工程能力。

二、聚焦工程能力培养

重新修订道路工程方向本科生培养计划,针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第二课堂等环节,强化对工程能力的培养。

多年来,长沙理工大学道路工程专业聚焦工程能力培养,在师资队伍建设、工程能力平台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快速发展。2007年,一般本科院校土木大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

“教育部、财政部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称号,并在道路工程等专业率先启动。2011年,道路工程专业成为长沙理工大学首批获得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资格的专业之一,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打造工程能力基石

根据麻省理工大学(MIT)的研究,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经历了工程经验、工程科学、工程实践三个螺旋式上升阶段[4]。最初的工程教育主要以机械还原论为指导思想,主要凭借经验;第2个阶段是引导工程向科学发展,促使工程科学化;目前高等工程教育正处于第3个发展阶段,这个阶段认为除了科学之外,工程实践与实验是发展新技术的温床,是培育合格工程师的摇篮。根据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针对中国道路工程毕业生工程能力训练不足的弊端,结合长沙理工大学道路工程的优势与特色,对道路工程教学体系从课程设置、工程案例教学、科研辅助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一)优化课程设置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走访用人单位等方式,发现以往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基础课的作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时明显不足,导致学生工程意识薄弱。课题组向学院和学校相关部门提交了研究成果和建议,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强调了专业基础课、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调整后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所占学时约为87.8%,

避免了以往“专业训练不足”造成的尴尬。2006年,道路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测量学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资格;2009年,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土木工程材料获得“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资格;2009年,核心专业课程路基路面工程获得“部级精品课程”建设资格;2010年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工程经济与管理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资格。

(二)密切联系工程实际进行教学

对传统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在理论教学中引入大量工程案例。如在讲授公路工程养护技术课时,大量引用主持和参与过的工程案例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可视化,受到学生高度评价。在讲解建筑材料时,常常使用承担过的工程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学生好评。

(三)注重科研促进教学

将交通行业最新科研成果与先进技术及时引进课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通过讲授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开阔学生视野。保留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基本理论,删除陈旧过时和重复的教学内容,拓宽主干课程的专业知识面,突出应用、实践和创新,本着知识点集中、连贯的原则,有效整合关联课程内容。如:在建筑材料与路基路面工程知识模块教学中,通过模块化教学首先剔除两门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然后,将建筑材料和路基路面工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运用案例教学使其融合成一个整体;最后,通过建筑材料实验,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实习、路基路面实习、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水平。

四、工程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与条件

为保障道路工程专业综合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培养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平台与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制定了相应计划与政策。

(一)师资队伍

要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教师自身的工程素质尤为重要。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优先安排具有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经验的教师承担道路工程方向学生的教学工作。鼓励相关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学院内部培训等方式,取得试验检测工程师、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相关资格。为了培养工程型教师,对担任道路工程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要求具有工程实践、科技服务、科学研究、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上课前至少进行1年以上的相关技能培训。这些举措对建设一支工程素质过硬、掌握现代工程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发挥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二)平台与实验室建设

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打造了五大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成了一个部级土木工程教学实验中心、两个基础课湖南省示范实验室,初步构建了以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以校外实习基地为重要补充,以道路相关企业为终端的全过程、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平台是组织和实施全过程实践教学的关键。以实验课程、课程实习为内核,以课外科技活动、课外创新实验项目为载体,以学科竞赛为表达舞台,初步建成了基础类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基础类实践教学平台、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网络虚拟类实践教学平台和创新型实践教学平台等五大实践教学平台。

基础类课程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教学效果欠佳。通过建设基础类实践教学平台,如通过定期举办读图制图大赛、计算机技术大赛等学科竞赛,深化学生对

公共基础课的认识,也使得长沙理工大学道路工程专业保持了“强基础”这一优势。

专业基础类实践教学平台主要依托一个“土木工程部级实验教学中心”和两个“湖南省普通基础课示范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建材实验室)。通过举办测绘技能大赛(已连续举办9届)、建筑材料试验技能大赛(已连续举办6届)、工程地质大赛等省级、校级学科技能竞赛,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大大增强。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长沙理工大学道路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好的测绘技能和试验技能,同时也表明专业基础类实践教学平台在培养人才专业基础方面已基本发挥了作用。

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包括虚拟实验模块、虚拟实习模块、虚拟课程设计模块、虚拟毕业设计模块。虚拟实验模块涵盖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结构实验、岩土实验、路基路面实验。

创新型实践教学平台以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训基地”为依托,学校下拨专项建设经费5万元,购置了多媒体投影设备、电脑、办公座椅、会议桌等,学院下拨专项经费20余万元,购置了相关工程技能培训软件和系统(分为6大模块),基本实现了实验时间开放、内容开放、仪器设备开放。学生依托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的训练,其“工程硬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虚拟类实践教学平台和创新型实践教学平台的培训,其“工程软能力”也得到了良好训练。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了对原有17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新增“湖南云中沥青有限责任公司”“常德海赛沥青经营有限公司”“湖南省湘潭公路桥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等14个校外实习基地。工程实践过程中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工程实践结合,学生通过到重大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专业实习(路基路面、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施工管理等)或见习,进一步加强实践锻炼。通过不同项目的工程技术特色训练实现了专业人才的特色培养和专长培养。

五、结语

第一,道路工程是长沙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团队在建设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构建了以工程能力为灵魂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三位一体的道路工程综合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

第二,通过优化培养计划,聚焦工程能力培养,打造道路工程应用型人才核心竞争力。优化课程设置,建立了“三层次”“四模块”道路工程课程群。

第三,注重教师队伍的工程素质锻炼与提高,要求青年教师上课之前先过工程实践关、实验技能关、技术服务关、科学研究关。道路工程教学团队90%以上具有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方面的实际经验,70%以上持有相应资格证书。

第四,建成了“土木工程部级教学实验中心”“测量实验室”和“建材实验室”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打造了校内5大实践教学平台与31个校外实习基地,道路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吴鸣,熊光晶.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桥梁工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09-113.

[2]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07):25-27.

[3]李九苏,曹勇,唐勇斌.水泥混凝土路面多功能快速修补材料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2(08):137-139.

[4]秦志强.论工程教育的科学主导与工程回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5):87-90.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capability training system of road engineering specialty

LI Jiusu, DAI Lingchun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P. R. China)

Abstract:

高级平面设计课程篇8

关键词 双语教学 培养计划 分类分级教学 英语环境

1 高校双语双语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为切实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各高校纷纷展开了双语示范课程建设。经过多年建设,建成了包括部级、省级和校级等各个级别的双语教学示范课,对各学科主要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参选择、网络资源整理、题库建设、实践环节等做了大量的教研工作,使双语课更加完整和系统,显著提高了双语教学的质量。在这些课程的示范带动下,其它双语课的建设也陆续展开,使所有双语课的授课质量得到提高。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计算机各专业多年来持续展开双语课教学,并负责了多门校级双语示范课平台的建设。通过教学实施以及课后学生反馈,我们认为现在的双语教学改革面临着一些客观存在的困难,并指出解决现有双语教学中思路和措施。

首先,应当充分认识并切实重视的是,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绝不是仅仅通过几门双语课能够确保得到提高的。对本科教学而言,要对整个四年进行全面规划,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英语提高计划。其次,学生实际运用外语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太少,缺乏学习语言的环境。因此,建立一个具有连贯性的英语学习和应用的环境是双语教学成功的“课外”基石。第三,学生水平外语能力的差异客观存在,一刀切式的双语教学对许多学生而言是弊大于利的。因此分类分级教学是帮助我们实现有教无类教育原则和个性话培养的必然方向。最后,要重视双语课的教材选择,对于选中的教材,也要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删减和调整,以适应同学们的认知规律。

针对这些问题,从高校的实际出发,本文就信息类专业双语教学大平台建设进行探讨。

2 双语教学大平台建设的内容

本科教学培养计划是专业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为了确保英语能力培养的连贯性和前后环节的紧密衔接,必须从培养计划的修订入手。在英语学习方面,应从大学英语、专业英语逐步过度到双语教学。部分高校由于对专业外语和双语教学的区别认识不足,不设置专业外语,导致学生学习双语课时跨度太大。很多同学反映大量的专业词汇造成了他们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听课时更是反映不过来。

此外,英语学习过程一定要连贯。很多同学在大二上考完四级后,就放松了对英语的学习。等大三上双语课时,已经完全不习惯了,听说读写能力有明显退步。因此,首先是要确保专业外语课程的开设,这既能解决专业词汇的障碍,又能填补英语学习的时间段空白;其次,可以考虑开设英语演讲技巧等课程,或者充分落实英语第二课堂,使同学们有锻炼的机会;最后,尊重学生英语能力的差异,开设具有不同难度的专业外语和双语课程,或者设置不同级别,如基础班、提高班和高级班,以同时保证最低要求和展开个性化教学。

在教学内容上,非常重要的是教参的选取。要把握号知识量和难度,同时注重讲授与参与之间的均衡。国外教材语法严谨,表达地道,但一般具有较强的发散性,需要大量课外阅读和自学,我们的学生可能不太适应。因此,在使用原版英文教材时,要注意补充相应的参考资料,使其更加系统和完整。为了增加互动性,还需要设计有效的互动环节,营造共同学习的环境和气氛。比如对内容进行合理编排,进行递进式的学习。①

3 分类分级教学方式的分析

通过对多年来双语课教学的反馈调查,发现同学间英语水平差异很大。其中,大概有20%~30%的学生感觉非常轻松,不管是阅读、听讲还是交流,能够达到很顺利的程度。这部分同学往往反映英语利用率太低,甚至希望能够完全使用英语来授课。而有同样比例的同学则遇到很大的困难,即使是他们最擅长的阅读方面,也因为大量的专业词汇而导致效率低下,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甚至出现逃课的现象。而大概一半左右的同学,能够接受讲授的大部分知识,阅读和听讲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参与程度则比较低,感觉有些困难。

显然,如果学生大学英语基础不好,则学习后面的就会很吃力。此时,不应硬性地要求他们跟上其他同学前进的步伐,而是要正视他们的困难。因此,最好能够根据其水平进行分类和分级教学。

分类教学是指,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是基础,要求所有同学必须学习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允许一部分展开双语教学,另一部分则可以展开类似于高级专业英语的、注重阅读和写作的课程,降低其对应用外语进行交流、思考的功能的要求。

分级别教学则是,根据水平的高低,对同一门课开设不同级别的班级。基础级的可以采用英文教材、中文授课;提高级的可以采取混合双语授课;高级的则可以采用纯外语授课。这样,既能保证每一类同学都有进步,又能发挥部分同学的特长,进行个性化培养。

当然,这就需要充足的教学资源作为依托,需要合理地进行决策。同时,还需要完成对同学英语水平的测定,设立选修的门槛。

4 英语学习应用环境的建设

授课这种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参与总是有限的,否则是无法完成规定的授课内容的。②因此,需要从课外想办法,创建较好的英语环境。首先,尽可能在培养计划中进行明确规定。比如,要求必须展开英语第二课堂,且修足够的学分才能毕业。其次,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询问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进行指导;最后,鼓励英语学习社团的建设和活动,通过观影、阅读、表演、唱歌等形式,提高学习兴趣。这些虽然与专业课程不直接相关,但却正是双语教学大平台建设的更大舞台,值得投入经历去进行建设。

高级平面设计课程篇9

[关键词]学年学分制;教学计划;课程组;结构化;动态

0引言

据调查在1999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均增长都在8.5%左右。“自扩招以来,中国每年普通大学本专科招生人数已从1999年的160万人增加到了2004年的447万人,在校生人数从413万人增加到1334万人”,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也从1991年的3%上升到2003年的13%,从世界排名第131位,上升到第114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高校每年都在不断地设置新专业,这给我们在教学计划管理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为了实现教学计划管理工作的科学化、高效化,掌握学院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有必要研究教学计划管理信息平台。

1教学计划管理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及网络的普及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也改变了管理工作的方式,使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摆脱了繁重的工作。就教学计划而言,实际上就是计划学生应该修哪些课程,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管理平台。但是这些平台并没有从教学计划申报审批等一系列流程来考虑,教务处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管理部门,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序上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思想。作为教学计划的管理单位应该拥有一套适合教学计划管理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这样不仅能实现信息化管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够有力推进教学计划的修订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动态教学计划管理思路

本文提出的动态教学计划管理是指从“柔性”的角度出发,所谓教学计划的“柔性”,是指培养对象、培养过程、培养内容,教学节拍的随时调整性[1]。特别在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时期,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推进下,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在不同时期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不同时期下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制定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调整是关系到整个教学进程的重要环节之一,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好坏。以下给出动态教学计划管理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3教学计划结构化管理模式的概述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每学期都要进行教学调整,每作一次调整,教学计划就要修改一次,这会极大地浪费人力和物力。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着复杂、数据量大、出错率高等特点,我们把教学计划管理分为素质教育平台管理、专业教育平台管理和实践教育平台管理。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修的哪些课程,在以上三个教育平台上以课程组的形式进行管理。课程组具体又分为:公共必修课课程组管理,公共选修课课程组管理,学科共同课课程组管理;专业教育平台管理下分为:专业基础课课程组管理、专业课课程组管理、专业选修课课程组管理;实践教育平台下分为:实践教学课(含入学教育、毕业论文等)课程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一份好的教学计划,要务实,可操作,使学生学习、习惯方法等各方面真正受益,将每个想法落实到实处。我们从学科教学出发制定结构化的符合本专业班级的教学计划,有以下几个步骤:(1)根据高校各专业的学科性质,以班为单位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提出需制定的教学计划平台信息,具体到教学计划有哪些教育平台,教育平台由哪些课程组组成。(2)优化课程组。挑选可以组成教育平台的课程组,按照课程组中课程的内容、课程重要度、课程难度、相关课程组等条目对课程组进行优化。(4)合理编排优化课程组在整个教育平台中出现的顺序。整理这些课程组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单支结构将这些课程组串联起来,组成教育平台必须的课程组。(5)合理组建教学计划中的教育平台。社会需要的是有真正实践能力、有创造力、全面发展的通才,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根据其特点组建教学计划必须的教育平台,最后生成教学执行计划,即执行计划课程组。教学计划管理平台构建如图3所示。由以上步骤构建的教学计划管理平台更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培养,更突出课程组和班级相关联的特性,把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各专业班级紧密结合,这样制定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按计划、有标准、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工作。同时,也能根据学期教学内容,针对班级学生的情况有目的地研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明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明确每月、每周乃至每课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结构化课程组和班级相关联管理模式的出现,特别是在我国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能共同满足社会对人才类型和层次的立体需求,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4教学计划管理信息平台设计原则

(1)平台整体性和开放性原则。在本系统平台设计时充分考虑教务处和各学院及系之间的关系,注重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既考虑安全性,同时也考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把握好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之间的关系。(2)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则。在该平台设计时把安全性放在首位,既考虑到信息的充分共享,也考虑了信息的保护和隔离。系统在各个层次对访问都进行了控制,设置了严格的权限;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信息作为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数据,充分利用日志、健全的备份和恢复策略增强数据的安全性。(3)平台的使用简洁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等原则。客户机可支持图形化界面,以方便用户的使用。同时平台的设计也充分考虑扩展性原则。(4)平台的使用动态性原则。在教学计划管理过程中,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率结合当时社会人才需求来调整新入校学生的专业教学计划,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也能即时跟踪当前社会人才需要的动态性及近几年人才需求变化前瞻性来动态调整教学计划。以符合当前高校教学计划管理的规律,提高其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5系统功能设计

5.1登录模块

校级教务管理人员和院级教务管理人员:系统运行时,只有登录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成功登录本系统,同时该系统对数据操作进行了数据参数化,避免了许多网络攻击,登录系统后,系统会自动判断当前用户类型,决定具有的用户权限和相关的操作权限。

5.2查询模块

校级教务管理员:可实现组合条件查询,可按年级、专业、班级查看教学计划和执行计划情况。其中包括教育平台信息、课程组基本信息,课程组内课程信息、课程组执行指定的专业、班级信息等。院级教务管理员:可查看本院各年级、专业班级的教学计划及执行计划情况,即计划课程组和执行计划课程组信息。

5.3审核模块

院级教务管理员对执行计划课程组内的课程修改后,校级教务管理员需对执行计划课程组进行审核,其中包括执行计划课程组的课程审核、执行课程组的合理性、课程组学分要求等。

5.4统筹管理模块

校级教务管理员在安排新学年教学计划前,按招生计划导入新生班级信息,并通知督促各学院教务管理员及时参考往年计划制定新生教学计划。各学院完成后校级教务管理员关闭教学计划制定系统,选择非工作时间启动执行计划生成教学任务。生成执行计划后,进入执行计划维护阶段,不得再修改教学计划。

5.5教育平台管理模块

可对教学计划中的教育平台信息进行管理,对其可实现添加、修改、删除功能。

5.6计划课程组及执行计划课程组管理模块

可实现对教学计划和教学执行计划中的计划课程组、执行计划课程组管理,可编辑课程组的类型、课程组名称、课程组代码、课程组学分要求、门数要求等信息。班级的执行计划变更通过向该班级应修课程组列表增减已经通过审核的课程组来完成。

5.7执行计划及教学任务

生成管理模块可生成执行计划和教学任务,同时还可根据教学任务生成选课数据,最终实现学生网上自主选课。

6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本系统可直接产生教学执行计划课程组并可查看与之相关联的专业班级情况,可对教学执行计划课程中的课程和相关联专业进行编辑,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计划管理的工作效率。

7结论

研究设计的教学计划管理系统,将学校及各学院独立的教学计划管理变为统一的管理模式。采用了结构化的课程组与班级相关联模式来进行动态管理,并利用其流程约束规范了教学计划的制定、申报、变更、审核、反馈、统计、分析等工作环节,从根本上实现了教学计划管理工作的制定申报管理、审核管理、信息管理的电子化。同时,该系统针对现代大学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特点开发,功能模块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及开放性,同时对于不同层次高校的特殊要求具有非常方便的可扩展性。

作者:雷超群 李俊杰 张海涛 邱 静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杨竣辉,罗家国.学分制下动态教学计划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8):81-83.

[2]邵青山,韩永红.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教学计划管理系统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09(3):53-55.

[3]贺展,刘菲.基于C/S和B/S模式的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1):86-88.

高级平面设计课程篇10

关键词: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应用型人才

1概述

众所周知,地方应用型高校一般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行业为己任,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1]。在“双一流”与“双万计划”背景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成为高等学校建设的必经之路[2]。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研究型“双一流”高校不同,并不是追求“世界一流”,而是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实际条件,明确服务面向和专业定位培养,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一流本科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只有真正把一流专业建扎实、办出高水平、办出特色,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3]。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因此在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做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举,相互促进、相互融合。2017年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学科成功入围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B类)名单。2019年土木工程专业成功申请了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在一流学科以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土木工程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无论是一流专业学科建设,还是一流学科建设,其最终目的均为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更应该聚焦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探索依托专业教学、实验与科研、工程项目等适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育模式[4]。实践证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系统的课程体系、合适的教材、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需要将学生实践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与创新实践等实现整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性强、涉及学科多且广,因此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融合程度直接影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近几年不断地实践探索,我系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互促互进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多元化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深入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培养计划,改革课程体系、拓展实践教学,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以及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教师队伍等方面。

2问题现状

2.1师资、教学资源

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我系平均师生比在1∶20左右,曾经一度达到了1∶25的严峻局面;我校属于民办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及设施设备相关的费用等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办学经费的问题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由于我校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2.2专业培养计划以及课程体系

办学之初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是在母体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而成,课程的设置虽然进行了修改但与母体学校相差不大,课程多且难度大,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难度和压力。这样专业培养计划无法实现因材施教,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此外,课程选择、类型划分以及比例设置缺乏合理性,尤其对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以及跨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更是缺乏科学性地安排。

2.3实践创新平台

办学初期教学安排主要是根据培养计划设置的理论教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实践课程。教师疲于备课、上课,忽视了学生第一课堂以外的实践教学活动,缺少课外的实践创新平台,特别是缺少与知名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实训平台等,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校企融合深度不够、与社会需求脱轨等问题。

3改革的措施与成效

3.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分层次,增设针对考研学生的提高课程与教学环节;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狠抓立德树人、教风与学风建设,强化教师严谨治学、敬业精神及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健全教学规范化制度,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师听课制度》《教学业绩年终考核制度》等文件,落实备、教、批、辅、考、评等各环节的过程管理;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坚持督导和学生评教两个维度的教学效果评价,形成了“问题反馈、跟踪督改”的质量监控闭合体系。通过金课、专业课程思政、互联网+教学模式等课程建设,优化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实践,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明显的提高,专业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显著地增强。我系在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开展专业建设,在课程体系融入数字化、网络、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教学方式,着力建设一批省级“五大金课”和一流教材。目前已经建设了省级一流课程3门、编著了省级教材1部,主持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17项。

3.2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优化

人才的专业培养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文件,是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5]。培养计划的制定要基于高等教育运行规律,反映社会和时代需求,体现专业自我特质和特色,将构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诸多要素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机组合,以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6]。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不断地让我们认识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对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优化。优化专业培养计划要充分掌握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生源的特点,同时也要注意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目标性和高效性,既要依托母体学校的学科优势,又要具有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的特色。在专业培养计划优化调整过程中,实现土木类人才培养计划、理论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效衔接,实现专业与企业、学科与行业紧密结合[7]。根据地方行业对复合型土木工程应用人才的需求,我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融入经管、商务、轨道交通等学科的内容,实施“土木+工商管理”“土木+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为复合型土木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目标设置相关的课程。专业课程中既要充分体现基础性知识,也要体现出全面的专业性知识,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根据土木工程行业的需求,我系在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拓展了专业特色课程模块方向,开拓了建筑设计、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建筑结构智能检测四个特色课程模块。同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以课程群构建了教学团队以提升专业建设和教学的水平。目前建有混凝土教学团队、钢结构教学团队、BIM实训技术教学团队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系积极推进教学成果的完善和深化,一方面积极进行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另一方面结合互联网+元素,建设在线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编著国家规划教材等。在此基础上,我系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主要教育学生要有工匠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3.3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提高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比重。课内的实践活动主要为与课程设置相配套的教学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专业实验、数值仿真和现场试验等环节。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经过近几年一系列的针对实践教学的改革活动,我系实践教学学分在培养计划总学分中的比例从原来17%增加到了25%。目前,全国土建行业和相关企业都极度缺乏BIM应用型人才,具有技能的本科人才已经成为行业和企业推进BIM发展的制约性条件。针对社会和行业反馈的需求,地方应用型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保质保量地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BIM技术人才输送至社会及行业。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8]。我系对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将“1+X”中X(专业技能与特色)“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建筑装配化技术”纳入专业培养计划。BIM实训课程充分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培养体系,内容完全覆盖了“1+X”BIM证书所有的考核内容。此项教学改革探索了独具特色的、本科阶段的专业+技能教育培养模式,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利用毕业设计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培养阶段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毕业设计往往仅针对土木建筑全过程设计中的某一环节(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暖设计、概预算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进行训练,对于行业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有所欠缺。土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需要土木类技术或管理人员掌握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全过程内容,其对各个环节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毋庸置疑是决定项目成败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进行基于设计、施工一体化全过程设计的毕业设计实践训练。在全过程毕业设计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将本科生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例如通过建筑设计环节总结房屋建筑学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基坑设计环节总结土力学、地基基础相关课程知识,通过结构设计环节总结力学、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砌体结构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设备设计环节总结建筑设备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施工组织设计环节总结土木工程施工、建筑施工、概预算等相关课程知识,最后将总结的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进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通过全过程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再次,实践教学改革体现在课外的创新实践活动中。我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的新苗人才计划、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第二课堂等多样的课外实践创新活动。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需要借助平台才能开展,平台建设是专业实践活动开展的奠基石[9]。为了确保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我系搭建了本科生专业导师平台,在此平台上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企业工程等专业实践等活动。专业导师平台营造良好的课外实践与创新拓展的氛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2020年度取得的成绩为例,在第六届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系报送项目19项,其中获校级一等奖1项、省级优胜奖1项;在第七届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2项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获一等奖;在第八届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有3项入选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7项入选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在专业类第二课堂项目中,23项专业类第二课堂获得校级立项。

3.4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

近年来我系积极推进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实施了校-系两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进一步明确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思路,在完善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同时,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创建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制订教学目标、培养计划和考核标准,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项目,共同指导实践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共同管理实践全过程,共同考评学生,形成了校企共建、共育、共管、共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上,实践教学的内容更为注重模拟和利用企业真实的生产工作状况;学生参与的工程项目、横向课题与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近三年我系与50多家企业、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产教融合共同体,近500多名学生在校外的26家实践基地实习与实训,多名教师到政府业务部门和企业挂职,几十名企业技术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授课和讲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强化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上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此外为了弥补高校教师企业工作经验的不足,通过专业导师平台,加强与企业合作,选聘浙江上嘉建设、浙江宝业、浙江绿筑、上海建筑设计院等多家企业的12名企业负责人或工程师担当学生的企业导师。

3.5重点实验室平台

以科研促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目前土木工程系利用土木与环境高性能功能材料市级重点实验室广泛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我系先后有100余名学生通过创新基金、教师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参与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本科生参与20余篇,申请专利10余件。专业教师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此类毕业论文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校企合作的横向项目展开,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能够受到“真刀真枪”的科技创新训练,既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又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的效果。此外,我系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积极倡导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高学术能力与水平,增强他们的科研项目申报以及服务地方企业的意识。2020年度我系新增9项纵向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市厅级基金项目6项。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2020年实验室新增横向项目12项。

3.6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积极物色并引进高水平人才。目前成功引进了教学科研俱佳的教授、国内外土木专业名列前茅的博士青年教师多名,我系的师资队伍质量、学术竞争力显著地提升。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我系加大人才引进的资助力度,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注重面试环节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综合素养、国际视野、发展潜力等全方位的评价;实施45岁以下青年教师4年个人学术发展规划制度,促进青年教师有路线图、有目标追求、有适度压力地良好发展;实施入职新教师旁听教学质量高的年长教师主讲的课程制度;实施专业教师听课、评课、试讲制度;要求新进专业教师参加系内每月一次的教学研讨会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授课技能,主要体现在专家听课、学生评课的优秀率不断提高以及青年教师主持或参与省级教改项目和人次逐年增多。此外,我系积极倡导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高学术能力与水平,增强科研项目申报意识。近年来,教师获得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工程项目增多,科研能力增强并带动了教学水平提升。第二,大力推进系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安排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我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0%以上,50%的教师具有企业高级工程师职称或相关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例如,土木工程专业拥有专业教师12名,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和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教师6人,专业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4存在问题及总结

4.1存在问题

独立学院师资问题由来已久,是一流学科及一流专业发展的一大“软肋”。目前独立学院师资仍是以返聘的母体院校的派遣教师、公办离退休教师、刚毕业的硕博士生、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企业工程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等人员组成。教师队伍呈现出年龄分布不均,人才容易流失,队伍不稳的现象。加之独立学院正处于“转设”的关键期间,师资队伍的人才流失增多,师资问题依旧凸显。此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也存在着方向不明确的问题,是培养“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创新应用型”还是具有技术的、复合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方向,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需要与企业和行业做全方位的对接,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

4.2总结

土木工程系依托母体资源作为学院实力最强、最具有潜力的重点系部之一,其今后发展对学校的整体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一流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举的、相促相融的建设策略,在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同时带动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在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背景下,土木工程系尝试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的拓展、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融合平台拓展、重点实验室平台的搭建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多元化模式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为其他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朱爱民,李洪华.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及其评估体系构建思考: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J].山东教育(高教),2020(增刊1):88-91.

[2]张炳生,王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43-45.

[3]王蕾,葛军.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究[J].江苏高教,2021(5):68-71.

[4]严玛丽.“五位一体、竞教结合”努力培养理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J].公关世界,2021(12):146-147.

[5]童昕,张积林.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建设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21(6):69-72.

[6]卢艳军,张晓东,徐涛.成果导向理念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8):29-80.

[7]王静,王聪.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21,47(12):183-184.

[8]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2019-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