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提升十篇

时间:2023-09-28 17:36:43

信用提升

信用提升篇1

一、政府信用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

1.政府信用是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

政府信用是实现政权稳定、政治民主,促进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政治稳定的基础,因为政府信用直接关系着政府的合法性问题。政府合法性的直接基础是人民的信任和认同,而认同又源自政府信用。良好的政府信用有利于增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回应,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政通人和、稳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局面,这样就为政令的施行奠定了基础,为政府成功地工作创造了条件。由于政府权力由人民赋予,政府讲信用首先就要保证权力属于人民,并按人民的意志行使权力,保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信用还是政府权威的重要来源,是政府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的基础。权威意味着民众真心愿意服从政府的领导,认同和支持政府及其行为,是政府实现管理职能的基础。和谐社会政治发展的目的是要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而政府的诚信道德本身就是政治文明中行政伦理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作为一种文明的政治理念,政府信用要求政府是一个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公正政府、廉洁政府,要求政府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体现正义、公平、民主的价值理念,这恰好与和谐社会对政治文明的诉求相契合。而且,政府信用制度也是政治制度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讲信用的政府就是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来提高政府的政治权威,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建设。

2.政府信用是和谐社会物质文明的重要支撑

政府信用是促进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建设物质文明,实现人民生活相对安康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起点,政府信用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3],而信用规则的制定、市场主体对规则的履行又有赖于良好的政府信用。政府信用最根本的表现是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管市场管不了、管不到、管不好的事情,确保和维护市场经济主体的独立地位,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是要有一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基础设施、服务环境等,而政府信用则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信用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政府信用还是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立的前提,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良好的政府信用可以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物质财富。因为讲信用的政府执法公正,信息公开,这就可减少市场经济主体的信息搜寻费用、沟通成本、谈判成本、监督成本,进而提高经济效率。而且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较低的行政成本,也间接地增加了物质财富。此外,政府信用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良好的政府信用能够提高国家的竞争力,所谓“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4]。

3.政府信用是和谐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政府信用是塑造信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和谐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信用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推进器,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支撑民族进步的脊梁。信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信用至上”、“信誉为重”,“诚信光荣,失信可耻”,其主要内容是确认和信奉信用是公民立身立业之本、企业生存发展之本、国家繁荣昌盛之本的意识,确认和信奉在平等的基础上互利双赢的意识,确认和信奉依法经营、循章办事的规则意识。信用文化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的政府信用对全社会的信用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是衡量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一个标尺,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孔子曰:“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一个社会道德标尺的确立,必然是比照这个社会的领导群体来确定的。没有守信的政府,便不可能有守信的公民,也就不可能建设一个信用社会,社会和谐就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所以,作为官德的一个基本内容——信德对民风和社会的道德风尚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为政者守诚讲信,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就能为人民群众树立良好的榜样,促使人民重视信用。一个讲信用的政府能提高全社会的诚信道德,培养社会的信用意识,有助于信用从狭义性、功利性向本原性的提升,从而促进和谐社会信用文化的发展。4.政府信用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保障力量

政府信用是推动资源合理利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环境和谐的保障力量。人与自然和谐,即人与所处的环境和谐共生,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讲信用的政府是责任政府,生态责任是政府信用的题中之义。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但资源消耗巨大,环境破坏严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得到持久的资源支持,后代人的发展权也将受到严重损害。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5],“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化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控制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生态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人类滥用自然、涸泽而渔的方式损害了文明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没有了生态文明,一切文明也就没有了享受的前提。所以,近年来尊重自然规律、维护代际公平、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绿色GDP”、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都被政府奉为重要的执政理念。

二、提升政府信用,促进社会和谐的途径

理论上讲,政府守信就要求政府履行其管理社会、保证人民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与公众利益等政治、经济责任与义务;而现实中的行败、决策随意、行政不作为、和地方保护主义等政府失信行为,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1.树立善治的理念,加强行政文化建设,增强政府信用意识

善治的基本要素是法制、透明、责任与回应,这就要求优化政府的价值取向,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大力培养政府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强化其信用意识,增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守信的自觉性。务必做到言出有据、言而有信、严格执法,提高行政水平和决策能力,减少决策失误和管理失职,避免投机带来的政府失信。行政道德是公务人员起码的行政从业规范准则,公务人员要把守信作为行政道德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和规范,使诚信成为公职人员的最基本的义务和行政观念。应转变工作作风,克服与形式主义,强化履职尽责的公仆观,强化勤政廉洁的人生观,做到为官治世求“正”,为民服务求“真”,为公立业求“实”,为人行事求“信”。同时,加强行政文化建设,推动政府信用文化发展,使其“由人治型行政文化向法治型行政文化转变、由集权型行政文化向参与型行政文化转变、由封闭型行政文化向开放型行政文化转变、由一般型行政文化向专业型行政文化转变、由管制型行政文化向服务型行政文化转变、由全能型行政文化向分化型行政文化转变、由扩张型行政文化向约束型行政文化转变。[7]

2.合理定位政府角色,推动政府自觉和政府再造,提高政府信用能力

应对政府进行合理定位,促进政府的职能转变,建设有限政府。政府应履行创造环境,制定政策,监管市场,提供服务的职能,弱化其经济利益主体的角色,切实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应增强政府的法律观念,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保持政策的统一性与连续性,建构法治政府。应实现政务公开,及时政府规章、措施和政务信息,建立信用信息披露平台,完善决策听证、人民建议征集等制度,增加的透明度,建设透明政府。应简化行政程序,推行电子政务,讲求廉洁高效,强化危机防范与治理,建构有效政府、廉洁政府、服务政府。政府守信的条件是政府既要具有一定的要求能力(制定并执行政策的能力),更要具有相当的支持能力(体制和政策的包容性、回应性和服务性)。应增强政府的自我规约能力,自觉地建立自我规束机制,限定自身行动的权限、程序及领域,提高政府的要求能力。应自觉输入时代信息,转变行政观念,通过向社会和公众提供优良的公共产品,来引导、推动、促进社会的快速、均衡、稳定、持续地发展进步,提高自我更新能力。另外,应满足社会成员的特定要求,还要包容和支持公民泛化的要求,同时培养公民及社会自主发展的能力,提高政府的信用能力。

3.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强化政府的信用行为

“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8]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政府信用的保障,应完善政府信用的实现机制,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完善政府失信的救济机制(国家赔偿)。要完善监督(司法、媒体、社会)和制约机制(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充分利用现有的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从行政权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形成对各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制约机制。优化人事制度,建立政府信用考评机制,把考评结果记录在案,作为奖惩依据。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规范执法程序,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对有关执法文书立卷归档。实行重大政策的人大代表表决制度,广泛推行政策制定的听证会制度等等,形成公开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重大事故责任倒查制度,减少政府行为过程的主观随意性和偏差,还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实行决策受益或受害情况申报或告知制度。如果决策部门的一些公务人员将因这一部门的新决策的出台而受益,那么就要申报,必要时还应回避,不参与决策过程。

参考文献:

[1]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8-9.

[2]金太军,袁建军.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政府能力考量[J].社会科学战线,2006,(4).

信用提升篇2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我校开展教育技术“微培训”两年多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微培训”就是用短、平、快的方式开展培训,节省时间,提高实效。“微培训”相对于常规培训模式表现出如下特点:(1)主题精练,目标明确;(2)时间短,每次培训时间大约为5~10分钟;(2)针对性强,能解决困扰教师们的普遍性问题;(3)内容新,操作性强。从教师层面看,“微培训”犹如及时雨,这样的培训方式直接促进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大幅度提升,提高了工作效率。从学校层面看,没有占用学校大量时间,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不用投入资金,教师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使学校各项管理得到提升,办学品质进一步加强。

“微培训”规模小且形式灵活,分为“一对一”形式的培训、根据内容自助选择的培训以及根据特殊需求定制的培训等。“一对一”形式的培训是指在日常教育教学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若教师有问题求助,信息中心根据问题制作一个简单的解决问题的讲义,让教师按照讲义提示步骤解决问题,或现场“一对一”指导教师解决问题,让每一次问题解决变成一次“微培训”。自助式培训是指提前公布培训内容、时间、地点,教师根据需要与时间情况选择是否参加。实践证明,有针对性的培训才能获得实效,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自助式培训是学校信息化培训最主要的方式,也是学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源动力。根据特殊需求定制培训,就是针对个别或部分教师的需求而专门定制的培训。

例1:运动会秩序册的制定是体育教师较为头疼的一个问题,为此,学校搭建了一个运动会报名系统,轻松解决这个难题。同时,需要我们给体育教师定制一个如何使用平台的“微培训”。

例2:在我校诗歌节晚会前夕,每个班都在编排节目,音乐编辑是一个专业问题,困扰着大家。安排一个10分钟的“微培训”,给教师提供“音频编辑大师”软件,并介绍基本使用方法,使教师们编辑音频效果像用Word一样简单,为学校节目增色不少。

类似这样的培训还有很多,如《如何在网络上快速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无线网络给我们带来哪些便捷》、《如何在幻灯片中插入Flash》、《学校校务平台使用技巧系列》等。这些培训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日常求助问题的积累,通过调查问卷搜集整理。课程一旦确定,会在学期初的工作计划中公布,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内容。因为培训内容都是来自教师的需求,短小精练且实用,教师们参加这样的培训感觉特别轻松。

信用提升篇3

一、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难点:

制约信贷资产质量,阻碍信贷资产质量提高主要有以下“五难”:

(一)惧贷惜贷放贷难。

1、惠民政策落实,农民贷款饱和。随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免征农民税费、对种粮农民进行补助、退耕还林资金补助等使农民的收入大幅的提高,同时农村医疗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等等减少了农民的支出。因此农民购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性支出已经能够自足,不需要办理贷款。

2、国有企业改制逃债,信用社不敢贷。一些地方借国有企业改制之名,逃废债务现象比较严重,信贷资金损失严重,加之国有企业包袱重、前途暗、政企不分,因此对国有企业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敢向其发放贷款。

3、民营企业发展不规范,信用社惜贷。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发展存在的一些先天性不足,因此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经营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不能够达到风险管理的要求,同时部分企业已经给信用社造成了一定份额资金损失,因此,信用社信贷人员和管理层,对民营企业不敢放手发放贷款,存在惜贷现象。

4、工商户贷款规模难以扩张。个体工商户经营流动性大,规模小,资金需求少,对资金的成本核算较细,往往是今天贷款明天还款,增加放贷的成本,难以增加的贷款总量。

(二)贷款有效担保难。

1、农民贷款担保难。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占比较小,如需大量资金,则由于农民的耕地是集体的、房屋是自建的,宅基地不能抵押。因此农民发展生产和消费贷款,很难提供不了符合信贷政策的担保人或抵押物。同时一个村子有能力担保的人员也仅有几个人,当他们都需要贷款时,实际上就形成了不符合贷款规定的互保现象。

2、企业贷款难担保。一是国有企业土地是划拨的、办理贷款抵押手续繁琐,抵押变现较难;二是民营企业起步时多半经济实力不足,因无力缴付国有土地出让金而无法取得土地使用权证,这样,即使拥有自建厂房,也不能作为有效财产来抵押。至于用租赁厂房抵押,物权障碍更多。用机器设备等抵押,因变现难等原因,信用社不乐于接受。三是中小企业贷款一般具有额度较小、时间较短、次数较多的特点,而抵押手续繁琐、程序复杂,难以适应其要求,且抵押物的评估涉及多个部门、登记收费较高。四是部分中介机构评估不客观、不公正,且不承担责任,信用社或业主难以接受。五是经济实力强、效益好的大企业,为防范风险,通常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六是一些地方虽有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但资本金额度小、收费高、担保面窄。

3、担保公司不成熟。一方面担保公司的资本金额度小、收费高、担保面窄;被担保的品种很少,主要是个人消费贷款及银行承兑汇票等,对中小企业固定资产贷款担保的几乎没有,对流动资金贷款担保的也很少;反担保的条件有时苛刻。同时担保公司提供的担保金较少,而贷款金额大,信用社承担的风险过高,积极性不大。

(三)不良贷款盘活难。

一是名存实亡贷款盘活难。国企的改制,有的是有牌子没资产,有的是无牌子无资产的破产,造成信用社贷款悬空,还是老人员组成新班子后,对信用社债务不予落实。

二是改革初期交的“学费”盘活难。改革开放初期,各种小企业、小实体全部上马,信用社对这各情况预见性差,管理不到位,贷款手续不健全。他们经营出现问题后,现在的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根本无力归还贷款。

三是法制不健全盘活难。对一些“老赖户”“钉子户”“难缠户”一方面信用社后,判决得不到执行,另一方面他们又在社会上反宣传,制造新的“老赖户”“钉子户”“难缠户”。

四是行政干预贷款盘活难。各级行政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给信用社指令贷款,随着领导人员的调动,新官不理旧帐,加之信用社又没有真凭实据,造成这部分贷款盘活难。

(四)新放贷款管理难。

一方面信用社的员工大部分来自农村,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等较差,法制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拒变防腐能力较差。没有去管理贷款。另一方面对不良客户的识别能力差,不能有效的分析客户的实际情况和还贷能力。只是片面的听取客户的介绍。没有能力管理好贷款。第三信用社贷款笔数多、涉及面广,信贷人员管理不能做到按时回访,监督使用情况。

(五)自身不足竞争难。

信用社在自身的发展中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是信用社各自为政,互不相助,实力不足,在争取优质客户上不能同商业银行抗衡。二是技术信息差,不能给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三是人多、点多、费用高,服务成本增加。

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对策和思考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信用社发展的前提,是各项其他工作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信贷资产质量,信用社的发展也根本无法谈起,因此,如何提高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是信用社乃至金融界长期管理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

(一)调整信贷营销策略,优化信贷资产结构。

信用社要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经营宗旨,一方面必须扎根农村,搞好三农资金的服务,另一方面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把多余的信贷资源投向质量高,效益好的优质行业、朝阳产业和重点地区。信用社要深入调查了解企业和农户的需要,服务到位,建立一批社会信誉高,收益好,风险小的优良信贷客户群体。拓展消费信贷,特别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增加家庭贷款的比重,占领优质的项目信贷市场,从而在信贷市场竞争中,牢牢地把握住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二)改进信贷管理流程,明确信贷管理各个环节的权利和责任,确保规范运作。

虽然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建立和完善了贷款集体决策,审贷分离,分级授权等信贷管理制度,引进了信用等级,贷款评价,客户授信,贷款五级分类等管理方法。但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信贷业务流程的链条不断延长,一些环节功能重复,部门和人员责、权、利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资产质量。按现行分级授权管理办法,贷款发放与否的决策权多在上级社,而贷款项目评估,抵押物评定等具体工作则由基层社来完成,有些基层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出现偏离。一旦出现贷款风险,容易相互推诿,责任不明。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信贷管理流程,明确信贷风险评估、授权批准等不同环节的权利和责任,科学地制定贷款授权授信制度,避免“一刀切”。适当下放信贷经营权,做到信息与信贷决策权对称,权力与责任对等,业绩与利益与挂钩。科学地设定信贷标准,在健全考核与监督体系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授信权限,让基层社发挥应有的活力,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充分利用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加强对贷款的监控和分析,将风险防范前移。

目前,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事后处理多,事前防范少;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局部分析多,全局分析少的现象,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制定行业信贷组合方案和行业信贷政策,注重规避、控制风险。通过信贷综合系统动态监控客户所处的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情况的变化,包括产品周期、客户主要管理人员行为、客户内部管理、客户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动态监控客户与银行的交易,包括是否客户存款连续减少、票据拒付、多头借贷或骗取贷款、能否按时报送符合银行要求的财会报表、是否回避与银行接触等。银行根据以上掌握的信息,及时判断资产的风险状况,调整或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同时,银行各职能部门要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职责,规范操作规程的基础上,定期组织人员检查整个贷款过程的合规性,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的完整性,贷款条件落实情况等,针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提出指导性整改方案。通过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规避控制风险的能力,防止新增不良资产。

(四)加强贷后管理工作,明确部门责任,提前预知风险。

信贷权力下放后,上级联社主要加强对贷款的贷后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以信贷业务发生后的贷后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业务全过程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周转运行,才能真正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业务经营效益,推动各项业务有效可持续发展。贷后管理必须要做到:

1、创新思想观念,确立贷后管理战略地位。一是确立贷后管理的战略地位。把贷后管理工作摆到信贷风险控制,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推进业务经营健康有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日程。应从宏观上考虑,出台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这个规定包括贷后管理的内容、原则、贷后管理制度、部门岗位职责、管理行为规范和责任划分,加强和规范贷后检查、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规范信贷业务到期处理,严格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及不良贷款管理,建立统一的信贷档案管理制度,严格贷后管理责任移交,建立贷后责任追究和奖励制度等内容。从多层次、多领域、多层面、多环节入手,全面规范贷后管理行为,确保工作落实到位,真正起到风险防范作用,促进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二是确立指导思想。贷后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化解风险为指针,全面落实贷后管理要求,促进全社风险管理意识的全面提升;促进信贷风险控制能力、信贷管理水平和信贷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和资产质量改善。三是贷后管理工作必须坚持职责明确,检查到位,风险预警,快速处理四条原则。四是转变重贷轻管观念。要通过组织培训学习,召开专题会议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全体信贷人员和客户经理进一步增强对贷后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克服“重贷轻管”的现象。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贷后管理行为。树立“拿来主义”思想,借鉴国有银行贷款管理的工作经验,从严规范贷后管理行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一是建立主责任人负责制度。明确管户风险监控主责任人,按照规定的动作和要求实施贷后管理。二是建立重点客户管理制度。信贷管理部门应按照贷款额度或授信额度、风险程度、管理难度确定各级的重点管理客户、辖内集团客户、管理行审批的重点客户,系统性客户、行业龙头客户、客户部门直接营销的客户以及联社管理客户中贷款余额在一定金额以上的大客户均属联社信贷部门、客户部门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重点对象。三是建立贷后检查制度。要求做好首次跟踪检查,日常检查,联社信贷管理部门对基层信用社的检查以及后台对前台的检查,主责任人对责任人、经办人的检查工作,以确保贷后检查制度落实到位。四是完善风险责任预警制度。要通过客户资产账户信息、信贷管理系统、贷后检查、客户财务报告制度,做到及时化解处理贷款风险。五是建立信贷业务到期处理制度。六是建立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及不良贷款管理制度,做到真实分类不良贷款,划分形态准确。七是建立信贷档案管理制度。为加强贷后管理,依法确保贷款收回提供保障作用。八是建立贷后管理移交制度。包括经营主责任人责任、贷后管理主责任人责任和不良贷款管理责任人三个方面的责任移交制度,凡因工作变动,必须办理移交手续,明确界定责任。九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3、坚持做到四个明确,严格落实贷后管理责任。贷后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全社上下和多个部门。因此,必须做到职责明确,部门落实,形成齐抓共管贷后工作新局面。一是明确基层信用社客户部门的主要职责。客户部门是贷后管理的具体实施部门,按户配置专(兼)职客户经理,主要包括:客户监管及贷后检查——监管客户资金账户往来,信贷资金使用用途等用信情况,客户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贷后跟踪检查,落实审批内容,收集客户公开信息并定期联系客户;担保人及担保物的监管;风险分类及日常管理——按照规定评测客户信用等级,并及时进行资产风险预警分类,维护贷后管理台账,整理、收集信贷客户档案有关资料,信贷管理系统数据录入,贷款本金和利息收回;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不良贷款资产重组方案并组织实施;风险预警——做到发现风险信号及时提出处理建议并报告;定期报告——定期向信用社主任和贷审会、审批联社信贷部门、重点客户信贷管理部门、客户部门汇报辖内客户贷后管理情况。二是明确县级联社客户部门的职责。县级联社客户部门对信用社客户部门的职责。县级联社客户对基层信用社客户部门贷后管理工作(包括客户维护)负有指导、监督职责。主要包括:组织各信用社客户部门成立客户经理小组,制定重点管理客户的贷后管理方案并组织落实;组织各基层客户部门建立定期联系协调机制,定期联系客户,收集客户公开信息,并通报重点管理客户信息;通过信贷管理定位实时监测重点管理客户用信情况,并按照规定参加贷后检查,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重点管理客户不良信贷资产处置方案,并组织实施;定期向贷审会或主任汇报重点管理客户用信情况和风险状况;三是明确信贷部门的主要职责,信贷管理部门是贷后管理的风险监控部门,设立专职人员,通过信贷管理系统监测客户风险,检查客户部门贷后管理行为,并与客户部门紧密合作,共同控制客户信贷风险,主要职责包括:通过信贷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客户用信及客户部门贷后管理情况;按照规定对客户部门贷后管理情况实施现场检查,经所在部门负责人同意,还可深入客户进行检查,了解客户风险状况;风险分析和预警——定期对本级客户部门重点管理客户及其所处行业,本级社审批的信贷业务进行风险分析,并按期向客户部门发出风险分析报告及相关信息,若发现异常情况应随时汇报,及时提示并督促客户部门限期处理,并向部门负责人报告;定期向联社主任、贷审会汇报所监测的经营单位(客户)贷后管理情况及客户风险状况。四是明确其他机关部门职责。风险资产经营管理部门负责按照规定管理各社的不良贷款,包括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保全、抵债资产的接受和处置,表外利息的减免和呆账核销等;会计部门负责配合客户部门做好账户监管,本息扣划工作,严格资金流向;法律事务部门为贷后管理工作担保法律支持;审计稽核部门和人事监察部门是贷后管理工作的监督、再监督部门。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贷后管理工作积极性。一是建立贷后管理“过程控制”考核体系,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按季监控,按年评比,促使贷后管理人员经常、自觉、深入地实施贷后管理,让概念化的管理具体化。二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机构管理水平、管理者素质和业绩的重要标准。对不能完成不良贷款刚性指标的支行,考核结果不能达标的基层社,要通过限制整改、削减授权、不得新增贷款等手段,促使自觉加强贷款风险管理。三是对贷后管理基础好、水平高的机构,在信贷资金规模、财务费用、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倾斜,对工作实、能力强、业绩好的信贷人员,要在晋升和薪酬方面给予重点考虑。四是对贷款管理好,贷款本息能全部按期回收的社,设立特别奖,给予主责任人、责任人和经办人适当的物质、精神奖励,从而调动工作积极性。

5、建立和健全有效内控制约机制,严格贷款责任及奖惩。既要对造成贷款损失的行为给予严惩,加强制度的执行力,严格责任追究,又要对正确决策及取得良好经济效果的贷款行为给予奖励,鼓励信贷人员积极主动、科学有效营销优质贷款。对不良资产的清收和盘活,实行领导一把手总负责制。层层签订压缩不良贷款责任书,把保全和盘活计划落实到人,充分调动信贷管理人员、资产保全人员清收盘活的积极性,有效地保全和盘活不良资产的存量。

(五)加强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信贷人员整体队伍水平。

近几年,信贷人员素质得到较大提高,但与现代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客户结构的变化、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信贷管理手段现代化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加强信贷人员培训,要针对管理人员的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从思想教育和引导入手,转变信贷人员的思想,树立信贷营销观念、全新管理观念、最大的风险是缺乏风险意识等理念;二是加强对信贷人员和客户经理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贷款管理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切实转变作风,深入扎实工作,要求具体做到九个到位:现场检查落实到位,报表、报告要详实,情况要写清楚,问题要真实揭示;信贷监控落实到位,要做到严格监控,快速反应,全程防控;限制性条款落实到位,坚持做到“三个执行不走样”---执行贷款方案不走样,执行贷款前提条件不走样,执行信贷监管要求不走样;账户资金监管落实到位,要做到连续跟踪,全程监管,专款专用,确保归社;预警信息识别到位,预警信号要100%识别,风险信息100%掌控;预警信号反馈落实到位,做到上下沟通,快速反应,情况清楚,意见明确;风险处置措施落实到位,抓好风险控制和转化,做到方案具体,目标明确,重在化解;催收贷款本息落实到位,要做到户户有人管,人人有责任;帮扶企业客户工作到位,重点帮助客户加强生产、销售、资金、财务管理,提高贷款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双赢”。三是建立信贷人员从业的资格认证、淘汰制度,提高现有人员素质,加快打造贷款管理专职队伍,对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信贷人员,要果断及时退出信贷专业岗位。四是信贷人员自己要加强业务技能学习,适应信贷业务发展的新要求。

(六)强化内部稽核工作,为信贷资产质量保驾护航。

信用提升篇4

一、政府信用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

1.政府信用是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

政府信用是实现政权稳定、政治民主,促进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政治稳定的基础,因为政府信用直接关系着政府的合法性问题。政府合法性的直接基础是人民的信任和认同,而认同又源自政府信用。良好的政府信用有利于增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回应,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政通人和、稳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局面,这样就为政令的施行奠定了基础,为政府成功地工作创造了条件。由于政府权力由人民赋予,政府讲信用首先就要保证权力属于人民,并按人民的意志行使权力,保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信用还是政府权威的重要来源,是政府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的基础。权威意味着民众真心愿意服从政府的领导,认同和支持政府及其行为,是政府实现管理职能的基础。和谐社会政治发展的目的是要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而政府的诚信道德本身就是政治文明中行政伦理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作为一种文明的政治理念,政府信用要求政府是一个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公正政府、廉洁政府,要求政府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体现正义、公平、民主的价值理念,这恰好与和谐社会对政治文明的诉求相契合。而且,政府信用制度也是政治制度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讲信用的政府就是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来提高政府的政治权威,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建设。

2.政府信用是和谐社会物质文明的重要支撑

政府信用是促进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建设物质文明,实现人民生活相对安康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起点,政府信用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3],而信用规则的制定、市场主体对规则的履行又有赖于良好的政府信用。政府信用最根本的表现是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管市场管不了、管不到、管不好的事情,确保和维护市场经济主体的独立地位,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是要有一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基础设施、服务环境等,而政府信用则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信用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政府信用还是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立的前提,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良好的政府信用可以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物质财富。因为讲信用的政府执法公正,信息公开,这就可减少市场经济主体的信息搜寻费用、沟通成本、谈判成本、监督成本,进而提高经济效率。而且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较低的行政成本,也间接地增加了物质财富。此外,政府信用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良好的政府信用能够提高国家的竞争力,所谓“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4]。

3.政府信用是和谐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政府信用是塑造信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和谐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信用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推进器,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支撑民族进步的脊梁。信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信用至上”、“信誉为重”,“诚信光荣,失信可耻”,其主要内容是确认和信奉信用是公民立身立业之本、企业生存发展之本、国家繁荣昌盛之本的意识,确认和信奉在平等的基础上互利双赢的意识,确认和信奉依法经营、循章办事的规则意识。信用文化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的政府信用对全社会的信用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是衡量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一个标尺,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孔子曰:“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一个社会道德标尺的确立,必然是比照这个社会的领导群体来确定的。没有守信的政府,便不可能有守信的公民,也就不可能建设一个信用社会,社会和谐就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所以,作为官德的一个基本内容——信德对民风和社会的道德风尚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为政者守诚讲信,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就能为人民群众树立良好的榜样,促使人民重视信用。一个讲信用的政府能提高全社会的诚信道德,培养社会的信用意识,有助于信用从狭义性、功利性向本原性的提升,从而促进和谐社会信用文化的发展。

4.政府信用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保障力量

政府信用是推动资源合理利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环境和谐的保障力量。人与自然和谐,即人与所处的环境和谐共生,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讲信用的政府是责任政府,生态责任是政府信用的题中之义。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但资源消耗巨大,环境破坏严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得到持久的资源支持,后代人的发展权也将受到严重损害。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5],“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化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控制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生态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人类滥用自然、涸泽而渔的方式损害了文明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没有了生态文明,一切文明也就没有了享受的前提。所以,近年来尊重自然规律、维护代际公平、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绿色gdp”、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都被政府奉为重要的执政理念。

二、提升政府信用,促进社会和谐的途径

理论上讲,政府守信就要求政府履行其管理社会、保证人民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与公众利益等政治、经济责任与义务;而现实中的行败、决策随意、行政不作为、和地方保护主义等政府失信行为,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1.树立善治的理念,加强行政文化建设,增强政府信用意识

善治的基本要素是法制、透明、责任与回应,这就要求优化政府的价值取向,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大力培养政府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强化其信用意识,增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守信的自觉性。务必做到言出有据、言而有信、严格执法,提高行政水平和决策能力,减少决策失误和管理失职,避免投机带来的政府失信。行政道德是公务人员起码的行政从业规范准则,公务人员要把守信作为行政道德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和规范,使诚信成为公职人员的最基本的义务和行政观念。应转变工作作风,克服与形式主义,强化履职尽责的公仆观,强化勤政廉洁的人生观,做到为官治世求“正”,为民服务求“真”,为公立业求“实”,为人行事求“信”。同时,加强行政文化建设,推动政府信用文化发展,使其“由人治型行政文化向法治型行政文化转变、由集权型行政文化向参与型行政文化转变、由封闭型行政文化向开放型行政文化转变、由一般型行政文化向专业型行政文化转变、由管制型行政文化向服务型行政文化转变、由全能型行政文化向分化型行政文化转变、由扩张型行政文化向约束型行政文化转变。[7]

2.合理定位政府角色,推动政府自觉和政府再造,提高政府信用能力

应对政府进行合理定位,促进政府的职能转变,建设有限政府。政府应履行创造环境,制定政策,监管市场,提供服务的职能,弱化其经济利益主体的角色,切实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应增强政府的法律观念,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保持政策的统一性与连续性,建构法治政府。应实现政务公开,及时政府规章、措施和政务信息,建立信用信息披露平台,完善决策听证、人民建议征集等制度,增加的透明度,建设透明政府。应简化行政程序,推行电子政务,讲求廉洁高效,强化危机防范与治理,建构有效政府、廉洁政府、服务政府。政府守信的条件是政府既要具有一定的要求能力(制定并执行政策的能力),更要具有相当的支持能力(体制和政策的包容性、回应性和服务性)。应增强政府的自我规约能力,自觉地建立自我规束机制,限定自身行动的权限、程序及领域,提高政府的要求能力。应自觉输入时代信息,转变行政观念,通过向社会和公众提供优良的公共产品,来引导、推动、促进社会的快速、均衡、稳定、持续地发展进步,提高自我更新能力。另外,应满足社会成员的特定要求,还要包容和支持公民泛化的要求,同时培养公民及社会自主发展的能力,提高政府的信用能力。

3.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强化政府的信用行为

“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8]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政府信用的保障,应完善政府信用的实现机制,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完善政府失信的救济机制(国家赔偿)。要完善监督(司法、媒体、社会)和制约机制(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充分利用现有的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从行政权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形成对各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制约机制。优化人事制度,建立政府信用考评机制,把考评结果记录在案,作为奖惩依据。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规范执法程序,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对有关执法文书立卷归档。实行重大政策的人大代表表决制度,广泛推行政策制定的听证会制度等等,形成公开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重大事故责任倒查制度,减少政府行为过程的主观随意性和偏差,还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实行决策受益或受害情况申报或告知制度。如果决策部门的一些公务人员将因这一部门的新决策的出台而受益,那么就要申报,必要时还应回避,不参与决策过程。

参考文献:

[1]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8-9.

[2]金太军,袁建军.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政府能力考量[j].社会科学战线,2006,(4).

信用提升篇5

量入为出,及时偿还信用账单,有良好的使用信用产品的习惯。建立信用消费档案,比如申请信用卡及消费贷款等服务。使用这些信用产品时,不要把信用额度刷爆,如果借钱消费或者使用信用卡,要及时偿还信用账单。

注意个人信用积累。比如按时缴纳水、电、煤气、物业等费用,多使用本人账户消费,将点滴信用挂到自己名下,多使用可记录的电子化消费、理财等。在适当情况下,可以多选择使用信用服务,如信用卡、信用住、免押金租车等。

完善个人信息也能增加个人信用,包括及时更新学历、工作等个人信息,同时保持稳定的地址、联系方式。此外,多做一些社会公益,也有助于提升个人信用。提升信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法通过单个行为或事件迅速提升,需要长期积累和关注。

(来源:文章屋网 )

信用提升篇6

【关键词】游戏入教;信息素养;对策分析

孔夫子常言道“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足以说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兴趣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以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因此,我们不妨考虑将游戏与学习相结合,提升学习的乐趣,激发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生的兴趣,从而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注意力不够,兴趣不深

注意力不够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一些小学生在老师讲授新知识的时候,觉得无聊,课程繁杂,多数会和同学窃窃私语,或是只顾自己玩。教师安排操作电脑时,有些同学就会在电脑上偷偷玩各种游戏,对于教师新教的知识不感兴趣,长此下去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变成了应付。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些操作程序只会做一部分,这也是导致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失去兴趣。

2.迷恋网络游戏

信息技术时代,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构架了无形的桥梁。但是却造成了很多的困扰。小学生活动范围较为单一,除了家人,就是同学。如果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很容易偏离人群,性格孤僻,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这对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长期沉溺网络游戏中,不仅不能教授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反而还导致学生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3.自控力不足

飞速发展的社会,有着很多的诱惑力。而小学生缺乏的社会经验,缺乏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很多不良信息的侵害防不胜防。特别是涉及暴力、色情的给单纯的中小学生带来极大的威胁和伤害。受到不良信息的引诱,使得一些小学生做出违法犯罪行为。给社会各界带来不良的影响,同时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提升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分析

1.以游戏似的教学方法,提升小学生信息素养

好的教学方法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游戏似的教学方法授课,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促进其信息素养的提升。游戏似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当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中,他们所爆发出来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师生和谐地融为一体,学生学得开心而轻松,教师教得愉快而顺利,如此便能持久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新知识。因此,这种具有游戏性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是值得实施的。

2.以游戏实践活动为主,提升小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看似在一台电脑上学习,但是这台电脑里有着很多有趣的东西。教师在课程上不仅要注重教,更要以游戏似的实践操作为主。这种实践性的操作,教师可以游戏似的操作来完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学生按小组分开,并给每个小组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其配合完成,最后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比如口头表扬或是以小红花之类表扬小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感受信息技术课的愉悦。例如:很多学生用各种笔画过画,但是很少在电脑上作画,教师让学生亲自用鼠标实践操作,学生觉得这样操作即新鲜又好玩,因而能带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游戏活动教学的目的。

3.以整体学生为游戏教学主体,提升小学生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全班学生为游戏教学的主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对学生制作的作品做出公开表彰,这有利于提升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促进信息素养的提升。教师可把学生的作品放在网络上让更多的人观看,让更多的投票选取优秀的作品,并进行鼓励,这不仅能让学生体验成就的情绪,还可以实现游戏教学的目标,引起更多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小学生学习打字时,老师让学生课余时间熟记键盘的字母键位,在下一次课上,让班上的学生进行字母键位接龙大赛,每一位小学生都参与其中。最后,让全班小学生在电脑上进行实践打字比赛,选取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

三、结语

总而言之,游戏教学是可行的,它的教学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游戏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法,寓教于乐,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从而获取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当然,教师也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做好随时解决的安排。

参考文献:

[1]倪晓健.游戏入教,提升小学生信息素养[J].课程改革 2014(17)

[2]廖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应举措[J].考试周刊,2012(45)

[3]刘碧婷.浅谈小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教学研究,2011(6)

信用提升篇7

Abstract: To the enterprise, credit is a kind of intangible assets, a good credit policies can maximize the profit of enterprises. Medium and small enterprises are the national economy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table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decides its urgency of credit enhancement. From analyzing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s lack of credi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this paper gets the key block for promot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credit lies in imperfection of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then, this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credi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puts forward methods to promot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credit.

关键词: 中小企业;信用;内在机制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credit;internal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83;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157-03

1 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现状

1.1 商业信用缺失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包括赊销、赊购、分期付款等形式,通俗上来说,就是“先拿货、后付帐”。一个企业的信用好,意味着能利用商业信用的范围扩大,对于资金基础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资金周转能更为灵活,进而增加盈利机会。我国的中小企业商业信用缺失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企业三角债和合同欺诈。“三角债”已经是困扰中国企业许久的问题了,不仅仅是中小企业,在大企业之间也屡见不鲜,这种连锁拖欠债务非常容易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拖慢所有参与其中的企业的资金流动速度。中小企业本身资产总额较低,极其容易因为资金的运转不灵造成亏损。合同欺诈是市场经济的毒瘤,企业为了达到高利润,运用“高利润”等的迷惑手段骗取金钱,这种行为导致了整个经济信用度的下降。

1.2 生产信用缺失 制假造假行为的猖獗似乎已经成了惯性思维。很多中小企业很难创立品牌,而碍于消费者的挑剔和崇尚品牌,形成了中小企业过分追求低成本、仿冒名牌的现象。2010年12月3日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曝光了“益肾糖灵胶囊”、“杞黄降糖胶囊”、“强力击疝宝胶囊”三种假药。食品药品这种与消费者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消费品出现了问题,极易造成消费者的恐慌。这种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而且很容易造成消费者连带对于正品也产生怀疑,对于中小企业的信任度下降,失去购买欲望。因此,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增加消费的关键。

1.3 融资信用缺失 中小企业资金基础薄弱,生产经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融资和银行的支持。但中小企业还贷能力较弱,不良贷款数额居高不下,不良债权反复出现。中小企业资产少规模小、会计透明度差,银行很难对其前景作出判断。为了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有利可图,银行会选择有保障的企业投入贷。中小企业的另一种融资方法就是企业间的融资,这一点涉及到之前所讲的商业信用,我们不能忽视的还是本国的中小企业力量太为薄弱,信用程度不能够达到标准。在市场信息传递机制逐渐完善的今天,中小企业的融资失信行为一旦被获知,将会使融资问题雪上加霜。

1.4 财务信用缺失 从企业内部财务状况来看,大部分中小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虚假的财务信息使很大一部分银行和投资者遭受经济损失,打击了银行和投资者的信心,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 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内在机制分析

信用提升篇8

近日,网宿科技正式对外自主创新的APPA(ApplicationAccelerator)企业应用加速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可以大幅提升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网络访问速度,同时对系统负载能力实现实时扩充。对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有极大改善与提高。它是国内第一次在网络层面上以服务模式为企业信息化应用提供加速解决方案。

网宿科技副总裁刘洪涛告诉记者,现阶段,中国大型企业众多核心应用都开始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互联网化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一种发展趋势。在这过程中,面对互联网访问的诸多制约,比如南北运营商之间的访问瓶颈、骨干网络抖动、安全问题以及国际间网络不稳定等,亟需一种解决方案可以有效提高网络的可用性、稳定性以及访问体验。网宿APPA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促使下推出的。

与传统CDN缓存技术不同,对于无法缓存的企业信息化应用,动态加速技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APPA的出现,改变了缓存的加速方式。据了解,网宿APPA企业应用加速解决方案是基于网宿的云分发平台,利用飞流Web加速、系统负载优化及网络安全加固三大模块,以及完备的支撑系统与服务,有效帮助企业信息化系统实现效率提升及优化。与传统采用专线或加速设备方式不同,网宿科技APPA解决方案部署更简单、覆盖范围更广、可扩展性强、加速效果明显。

刘洪涛解释说,网宿APPA有五大优势,第一,加速效果显著:网宿APPA通过网络层加速、协议优化、传输优化和自身强大的加速平台,使访问速度加快,访问成功率大幅提升。第二,部署便捷:网宿APPA是一种零部署、零改造。零运维、效果可见的网络加速服务,让企业对应用系统服务更可控。第三,覆盖广泛:网宿APPA与网宿国内280多个加速节点和遍布全球的24个海外加速节点相结合。保证企业异地及海外业务系统可以快速、稳定、安全运行。第四,云平台架构:网宿APPA采用云平台架构,从而为客户提供高性能、高灵活性、高可靠性的加速服务。第五,多终端加速支持:网宿APPA可以对多种终端设备提供加速支持,PC、移动终端和TV等设备接入都能得到相应的加速效果。

实际上,从2009年网宿科技上市以来,业绩表现一直较为稳健,技术创新是网宿保持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从最初CDN加速技术的自主研发、到DAA动态加速技术的突破,乃至今天APPA企业应用加速的推出,网宿每一步的成长都依赖于技术的进步。

信用提升篇9

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既是推进干部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遵循。我们要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精神和要求,着力“四个坚持”,不断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

坚持以正确导向造就好干部。过去一度存在公选主要看分数、推荐主要看票数,以及在年龄上搞“一刀切”等问题,使一些低调务实、经验丰富的干部因不会“说”、不会“表现”或是年龄等原因,未能纳入组织选拔视野,这不仅影响了干部选任工作质量,也给干部培养和成长带来不良影响。新《干部任用条例》强调要树立注重基层、注重实干、注重公认的导向,为我们破除“四唯”藩篱,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持正确导向,注重面向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完善激励干部比业绩、比贡献、比口碑的选拔培养机制,加大机关部门和基层一线干部双向挂职力度,加强干部在急难险重工作岗位的锻炼,真正让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真心实意为民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

坚持以“二十字”标准识别好干部。《干部任用条例》第一条明确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二十字”好干部标准,这是我们选准用好干部的基本准则。市委书记孙政才提出的选用干部“五看”导向是“二十字”好干部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实践化。我们要把“二十字”好干部标准和“五看”导向,作为选人用人的基本标尺,注重从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急难险重工作中的一贯表现来考验干部党性;注重从民意调查、民主测评等民众口碑来评判干部德才;注重从干部日常工作表现、突发事件处置、重大项目推进等方面来考察干部实绩;注重从干部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的反映来了解干部作风和操守。通过多维度了解分析,准确识别用好干部。

坚持以规范的机制选任好干部。《干部任用条例》坚持问题导向,对干部选任工作各个方面作了改进完善。我们要按照新要求,改进干部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强化党组织在动议、确定考察对象、讨论决定等各个环节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不断完善民主推荐与日常考核、年度考核、人岗相适等情况的综合研判机制,以及主要干部任免前的民主协商和征求意见机制。要严格把握内设机构中层干部竞争性选拔工作范围和力度,不断完善“先挂后任”等有效办法。进一步完善年轻干部选拔培养机制和后备干部动态管理机制,强化分级分梯次培养。要优化各年龄段干部的梯次配备,坚决防止任职年龄层层递减和“一刀切”。要进一步规范领导职务“改非”工作,完善非领导职务量化计分晋升办法。通过制度的优化完善,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坚持以严格的监督管护好干部。加强选人用人监督,不仅是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需要,也是管理、保护好干部的重要途径。《干部任用条例》明确的选人用人七条基本原则、六个基本条件、七项基本资格和“十不准”纪律要求,是我们工作的基本遵循。为此,要严把“三关”:严把程序关,完善干部选拔全程记实等制度,细化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等每个环节的操作规程,提高干部选任工作透明度。严把纪律关,明确各单位的干部职数、职级和职务名称,加强对超职数配备、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工作的清理规范。严把问责关,完善干部选任工作责任追究、干部监督联席会议、不定期抽查等制度,以铁的纪律确保选人用人风清气正。

信用提升篇10

    关键词:央视;广告;公信力

    一、广告公信力的缺失

    (一)广告的传播效应

    广告在传播产品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广告成为支配人们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以及影响人们消费节奏的驱动力。图文并茂的广告承载着相应的商品信息、企业的运营理念、媒体的运作方式以及消费者对商品的知情权。从广告的制作、播出到效果反馈的过程来看,确切地说,任何一则广告,都连接着企业、媒体和消费者。

    (二)广告缺失了公信力

    公信力是广告最有价值的内在属性,也是广告在商品销售及在市场上竞争处于有利地位的致胜因素。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广告自身的作用和其效果的评价有很大的偏差。对于广告效果的测评多数人会侧重于吸引力和销售行为,而对于人们内心真正想要的公信力却未能清晰地引入评价观念之中。

    人们在大量缺乏公信力的广告面前无法阻挡所谓的一种更多趋向经济利益的“潮流”。在这种“潮流”中广告不再单纯介绍产品,而是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广告表现手法上。同时,企业不惜高新聘请明星大腕充当代言,使得广告自身的成本一路飙升。最后为企业的巨额广告买单的却是无奈的消费者。

    久而久之,精明的消费者便开始了对消费行为的反思,并意识到如今的许多广告缺失了公信力。

    二、央视的品牌效应

    (一)央视频道的权威性、全国性、独特性

    众所周知,央视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媒体的领头羊,其地位是首屈一指的。举世瞩目的国际形象、高度明确的媒体责任、能力超群的采编播人员、精彩纷呈的栏目等都是各地方媒体无法企及的。权威性、全国性、独特性使它不仅代表了党政机关的喉舌,还成为了各地方媒体竞相学习和追逐的目标。

    (二)央视频道的市场细分化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央视对现有的频道进行了受众市场的细分化,根据不同的受众市场将栏目内容按频道归类,使电视广告等信息传播的渠道得到了足够的拓展。正如央视有一句流行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那样,进驻央视的广告平台成为了企业追寻商机的重大战略。谁能够在央视广告竞争中脱颖而出,谁就具有抢占商机制高点的能力。可见,央视频道的市场细分化为自身的发展赢得了更多的机遇,也为企业提供了传播广告的有利途径。

    三、央视打造了提升广告公信力的平台

    (一)央视的广告招标为提高广告公信力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强势媒体的中央电视台,其黄金资源广告公开招标,已经成为业界的一个品牌,有“中国经济风向标”、“中国市场晴雨表”、“中国品牌奥运会”的美誉。

    央视近年来贯彻“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战略,全面培育广告营销新体系,在积极应对中国电视市场的变化中做到了有理论、有策略、有步骤,并产生了可观的效益。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更加意识到借助央视高端媒体平台打造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因此,央视的广告招标无疑为提高广告公信力奠定了基础。

    (二)央视高度的媒体责任感成就了广告的公信力

    央视倡导先进文化,科学地发展广告市场。

    以“绿色收视率与绿色收入”不断努力地打造中国媒体第一品牌。没有单纯把广告招商作为盈利目的,央视更多考虑到的是作为媒体领军者的形象和强烈的责任感,从而实现了企业利益和自身利益的双赢。

    大量企业的广告投放是央视最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明证。正如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曾经对央视广告招标的评价:“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招标是观察来年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是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指数。中央电视台充分认识到了自身的产业推动能力,央视广告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舒咏平.广告传播公信力的缺失与导入[J].新闻大学,2004(3).

    2、靳一.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6(9).

    3、苏静.央视有责任承担制定广告标准的任务[J].广告大观,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