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礼仪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09-27 18:19:16

家庭礼仪的重要性

家庭礼仪的重要性篇1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以“牵手礼仪,相约家庭,共创和美生活”为主题的“十万家庭礼仪行”电影月活动启动仪式,目的是围绕县委、县政府“礼仪天台”的统一部署,在全县广大妇女和家庭中兴起学礼仪、树新风的热潮,进一步深化家庭文明工程,提高家庭成员文明礼仪素养,培养良好文明礼仪习惯,为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现和睦家庭、和美生活、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我们民族世代沿袭的传统。自古便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等古训。在新的历史时期,文明礼仪建设更为重要。“明礼”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内容之一,文明礼仪建设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礼仪对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二要上下联动,整合资源,营造浓厚的礼仪宣传氛围。

通过以礼仪建设为题材的情景剧、歌曲、小品和其他形式文艺作品,文艺汇演等活动,在全县范围唱响文明礼仪之歌。通过发放倡议书、文明礼仪知识手册、悬挂标语、横幅、上街咨询、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人人参与,营造浓郁的宣传氛围。通过组织文明礼仪教师和志愿宣讲员队伍举行明礼仪知识巡回讲座,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对广大家长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用自身行为影响教育下一代,为整个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文明礼仪实践活动。

三要抓住重点环节,从妇女、儿童、家庭三个层面入手,全面践行文明礼仪。

礼仪的养成,关键在于实践。广大妇女群众要从基本礼貌用语、基本礼仪开始。要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要身体力行,积极投身文明礼仪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文明礼仪知识,提高个人修养。在工作、服务、社交和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把善良敦厚、敬业乐群、洁身慎行、以和为贵等作为立身处世之本,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弘扬传统礼仪、学习现代礼仪。广大少年儿童要从小培养文明礼仪习惯。有句老话叫做“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要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参加各种礼仪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师生之礼、同学之礼。促进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广大家庭成员要充分认识在家庭中培养文明礼仪习惯的重要性。围绕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和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宣传“讲究卫生”、“崇高科学”、“文明礼貌、“相互礼让”、“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礼仪知识,建立健康、文明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

家庭礼仪的重要性篇2

《汉书?贾谊传》中说道:“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孔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古人对礼仪教育有较深刻的认识。如今,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接受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幼儿阶段渗透礼仪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品质塑造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幼儿教育暴露出诸多问题,幼儿表现傲慢、自私、没礼貌、乱扔垃圾、不尊重长辈等。所以,幼儿礼仪教育迫在眉睫。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和家庭礼仪教育双管齐下

在幼儿礼仪教育中,除了幼儿园担负的教育任务外,家庭成员的礼仪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除了在幼儿园外,大多数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的行为对幼儿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存在不良习惯或者错误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幼儿礼仪教育要坚持幼儿园教育和家庭礼仪教育双管齐下。幼儿园可向家长传递文明礼仪的知识,督促家长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幼儿教师要与家庭保持及时的联系,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同时,教师也应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中的表现,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推动下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礼仪环境和及时的礼仪教育。

二、幼儿礼仪教育与幼儿礼仪实践齐头并举

礼仪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而是落实在行动上的教育。幼儿礼仪教育是知、情、行三者的结合。幼儿教师在进行礼仪教育时要为幼儿提供一定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领会礼仪的含义。例如,在幼儿用餐时,在分发勺子和筷子时发现不够,幼儿教师可以请幼儿去询问食堂阿姨还有没有多余的餐具。当然,幼儿礼仪实践不应仅局限于幼儿园,还应该走向社会。例如,幼儿教师组织超市购物的活动,让幼儿独立购物,在购物中引导幼儿去有礼貌地向他人询问等。总之,幼儿礼仪教育要与幼儿礼仪实践齐头并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幼儿的礼仪素养。

三、幼儿礼仪教育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统筹兼顾

家庭礼仪的重要性篇3

古人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反映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教养,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个人素养的标尺。礼仪教育自孔子时代就成为对人的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在我国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所以,学校和家庭必须从小抓好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一、提升学习礼仪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礼仪、品格是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提升学习礼仪重要性认识是落实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素养的关键。从目前情况看,学校对礼仪教育存在着不够重视、无计划、随意性大、忽冷忽热的问题。小学生对礼仪知识的认识比较薄弱,更谈不上讲礼仪。要知礼,就得先学礼仪知识,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小学阶段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养成期,所以,一个人从小就应该学习礼仪常识,熟记礼仪格言,形成一定的动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有限,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说教,往往效果不大。

针对小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落实好礼仪教育,使礼仪教育取得实效,我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首先制定了《彭阳县第二小学学校礼仪教育方案》,使学校礼仪教育能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根据学校礼仪教育方案我校开设了礼仪课。礼仪课的编制以《小学生礼仪规范》和《弟子规》为蓝本,结合我校学生实际,从称谓礼仪、问候礼仪、就餐礼仪、待客礼仪、做客礼仪、穿着礼仪、行走礼仪、尊师礼仪等十八各方面系统编写了《彭阳县第二小学礼仪常识》课本。

二、家校协同增强文明礼仪教育实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较多,众星捧月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年轻父母对孩子过分娇惯和溺爱,望子成龙心情迫切,造成了家庭养成教育的淡化,忽视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缺乏礼仪教育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是,目无师长和他人,随心所欲,骄横不羁,不懂礼貌,不知礼仪;缺乏礼仪教育的家庭表现是,孩子坐上座,父母站着忙;电视霸着看,父母靠一边;家长未动筷,孩子早先吃……凡事父母“礼”让,孩子优先。小学生在礼仪方面表现参差不同的表现反映了家校教育的不平衡和家庭成员礼仪素质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影响了学校礼仪教育的效果。

三、实践活动丰富文明礼仪教育内容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关鸿羽说:“习惯培养需要训练”。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礼仪教育不是教育者将礼仪规范强加于受教育者,而是需要受教育者通过认识、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的表现活动。礼仪教育要重视做中学、实践中养成习惯。任何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自实践,通过在多次体验中反复积累,最终把外在行为表现真正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因此,礼仪教育必须开展一些实践教育活动。

1.举办礼仪教育主题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学校每学期积极组织各班召开“以文明礼仪伴我成长” 主题班会,在班会上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教育,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出自己在礼仪方面的不足,使孩子们在活动中知道“讲文明懂礼仪”的深远意义,不断纠正自己的行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2.开展礼仪教育角色游戏活动

角色游戏是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角色和遵守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是学生礼仪习惯训练途径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表现拘谨、羞怯、被动,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扮演角色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表演如何问候、就餐、待客、打电话、购物等,学生心情愉快,乐于参与,可以强化学生对礼仪常识的掌握,使学生得到良好的礼仪习惯练习,进而习得他人的行为、积累社会经验,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

3.举行学期礼仪知识竞赛活动

竞赛可以达到巩固和检查的目的。学校每学期分年级举行一次文明礼仪知识竞赛,不但巩固了同学们已具有的文明礼仪知识,而且让学生学到新的礼仪相关知识,增强礼仪意识,加强自身修养。

4.组织观看礼仪教育视频活动

各班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利用班会课时间,播放各种礼仪教育视频,内容直观形象,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当代公民文明礼仪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掌握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以及各领域的交往礼仪技巧,使孩子们对于生活中的礼仪有新的认识和具体的行为指导。

四、树立典型引导文明礼仪教育方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礼仪教育主要实施者,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做到。教师要以深厚的思想感情、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处处给学生示范。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要热情还礼,教师有错误,要敢于承认,要向学生道歉,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次,要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给他们树立身边的榜样,实效性强。我校每年三月份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在全校举行“文明礼仪示范班”和“文明礼仪标兵”评选活动,并进行隆重表彰;在宣传橱窗张贴文明标兵照片和自我介绍;利用红领巾广播大力宣扬文明标兵先进事迹;推选文明标兵轮流进行国旗下讲话,当期手,当礼仪监督岗监督员;组织文明标兵参加春游、扫墓等活动;以点带面激励、带动所有学生自觉形成文明礼仪习惯,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氛围,实现全校学生文明素质的提高。

五、注重细节做到礼仪教育的常态化

家庭礼仪的重要性篇4

对比中西方发展的历史,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鉴别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产生中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基础。西方人认为: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和个性,而千万个个性和身份独特的人才能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西方看来,只有尊重每个人的利益,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才能够有社会的发展,特别经常用“天助自助者”来阐述个人主义,这成为西方专有的文化符号,也成为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出发点。特别是在基督教的传统中,对个人更是突出和强调,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尊重个人隐私成为西方文化礼仪中一个公允的价值观念和基础,而这一点也经过不断地发展成为世界上礼仪的共识。应该看到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不等同于自私和利己,而是在尊重个人的利益与价值的同时,实现集体和社会的发展。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认同上的不同出现了西方人特有的对家庭、友谊的不同理解,出现了对个人尊重的西方文化礼仪。在中国的文化和传承中集体主义一直是广为推崇和赞扬的美好事物,无论是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是墨子的兼爱思想都对集体主义有着共同的肯定与鼓励,在中国传统意识中,有集体作为基础才能够有个人的利益,“大河没水小河干”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里更加强调集体的奋斗,个人的成功属于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鼓励那些为了集体而做出个人利益牺牲的人。在这样的认知条件下中国文化礼仪更加重视集体主义,往往会出现对集体主义的膜拜,中国文化礼仪在表现形式上就变得更加含蓄和谦虚,带有强烈的“东方智慧”的风味。

2家庭观念不同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西方家庭结构较为简单,基本为“父母———孩子”的二元结构,多数老人在经济独立或者有自理能力时采用分开居住的方式,老人更愿意从精神和荣誉上给年轻人以指引,而很少从金钱、体力上给年轻人以帮助。而青年人认为自己代表着希望,如果跟老年人长期住在一起将会在荣誉、自尊、能力方面受到损害,因此也不会轻易组成老少几代、亲戚朋友的大家庭,这是西方社会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产生了西方文化礼仪的特点,对于西方家庭,成员被视为平等的主体,每个人有平等的发言权,因此,可以看见西方的孩子直呼祖父母的名字,而这一点在中国无疑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才是家庭幸福和家族兴旺的标志,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中国家庭的结构属于“老人———子女———孩子”三元结构,家庭成员在一起居住和生活,在家庭中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和服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家庭尊重老人的经历、付出和指挥,老人在家里有特殊的荣誉和特权,特别是在经济活动中,中国家庭有彼此支持和相互依赖的特点,这使得中国家庭更加重视自身的修为,避免因自身的不足和缺失,给整个家庭的其他成员带来损贬,这就使中国家庭成为成员共同认可的单位,因此,中国家庭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荣誉感。反映在中国文化礼仪上,中国更加注重“尊老爱幼”,遵循在礼仪上突出秩序,在秩序上强化尊重。

3对民族主义认同差距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家庭礼仪的重要性篇5

我们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同样可以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如,手工课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不免要向其他幼儿借东西用,像剪刀、胶水等,我们要求幼儿在借东西时要讲礼貌,要向对方说“谢谢”;不小心把别人的作品弄坏了要说“对不起”;需要别人帮忙时,“请帮帮我,谢谢”。幼儿不但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还懂得了一些礼仪方面知识的运用。

二、针对幼儿的个性差异,礼仪教育人性化

目前幼儿园的小朋友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不良个性品质。如,自私、爱发脾气、任性固执、听不得批评、打人、不懂得向人道歉,不爱惜公物,遇到困难爱哭等。因此,对独生子女幼儿进行礼仪德育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礼仪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懂得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这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由于家庭教育环境和方式不同,家长们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礼仪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家庭;礼仪;儒家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00-03

家庭礼仪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礼仪习惯使其成为适应适应时代要求的人,传统礼仪中的很多有价值的规范被遗弃了,没有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导致现在的家庭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无礼的现象。培养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鲁洁说过,家庭不仅影响受教育者的在校学习,而且参与塑造他们的全部个性和人格行为,家庭教育复制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孕育着未来社会的貌。

一、家庭礼仪的现状

1.在服饰方面。着装不仅仅是指穿衣,它是现代文明素养的一种体现,由于现代生活具有私密化,大多数人在家中为了舒适穿的是睡衣或衬衣,在夏季甚至只穿裤衩,这在家中也无可厚非,但有些人会穿着睡衣在小区散步,甚至去菜市场买菜。这种行为很不雅观,有损国家的礼仪形象。

2.在饮食方面。现代的酒桌文化,喝酒一定要喝醉才能体现出感情深浅,使得饮酒过度,醉后又惹是生非,常常打扰到左邻右舍的休息,甚至闹到警察局,此种新闻数不胜数。

现在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娇宠,孩子喜欢吃的都摆在他们面前,任由孩子拿筷子在盘中左挑右挑弄得满盘狼藉却又不管,养成了“吃独食”的不良习惯。现在生活质量好了,很多人不爱惜粮食、节约饭菜,做饭无计划、更没有节约意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没有让孩子养成从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我曾看过一则报道,很多外国餐厅都制定了对浪费现象的相应惩罚。这对于从小就学习“粒粒皆辛苦”的我们是否要进行反思呢?

3.在居家方面。家是人们恢复体力、精神全面放松的一个避风港。但是,很多人为了放松自己,把家中的音响或电视声音开得很大,打扰到邻居的日常生活;自己在家也不打扫卫生,使得家中物品随意乱扔、垃圾成堆,气味难闻。在家庭交谈时,家人之间比其他人要亲近得多,讲话都很随意,不使用敬语也是可以的。但是,晚辈对长辈家庭成员出口不逊甚至动手,是有违“孝礼”和人伦之常的。家庭成员冲突中的污言秽语,不仅使双方的感情造成了裂痕,而且给未成年的孩子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和颜悦色是我们对长辈内心的尊重,要谦虚谨慎地听他人谈话,并在合适的时候插话,这在现代是很多人都没有掌握的。[1,2]

中国以礼仪之邦闻名,并且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国,相比之下日本接受了儒家文化的洗礼要比中国做得好很多。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大约是在五世纪以前。据《古事》记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去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日本的家庭礼仪借鉴了儒家“礼”中的“敬”和“孝”的观点。[3]“敬”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相互尊敬对方而又谦虚的道德准则。同时,这种恭敬他人的准则内化于心便形成一种庄重、谨慎而又忠诚待人、处事的态度。这种内化于心的恭敬的准则被宋明理学家发展成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孝”是儒家伦理的重要范畴,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也表现在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果缺乏孝敬父母之心,赡养父母也视同饲养犬物,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会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而孔子论孝,还讲“竭力”、“无违”、“知年”、“慎终”、“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等,都是从不同角度体现对父母的孝敬。[4]

二、导致家庭礼仪教育不足的原因

1.政府对家庭礼仪的普及力度及支持力度不到位。西方文化的流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我国的儒家思想对于现在很多家庭都是陌生的。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良的传统文化,抵制西方不好的文化,政府必须做出行动,现在人们对儒家文化的不了解,主要由于宣传不到位,没有做好相应的工作,把重心放在经济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

2.家庭内部原因。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社会和家庭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家庭的礼仪教育,并且家长本身对儒家传统文化也不了解,不能对孩子言传身教。现在家庭大多数是独身子女,很多家长都溺爱孩子,使其养成了一些坏习惯,礼仪教育缺失。

3.我国家校间的沟通不足。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家访的次数很少,很多教师都是学校要求或者是家长要求下才进行为数不多的家访,而且也没有针对性。对于学生的情况,老师反馈给家长的就不那么有效了,家校沟通次数严重不足;学校召开家长会时,由于时间过短,家长又多,家长无法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双向交流有障碍。[5]

在构建和谐教育环境方面,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既无组织性,也无制度的规范性,这样就使家庭礼仪教育困难重重。

三、加强中国家庭礼仪教育的对策思考

家庭教育须将礼仪、孝亲教育放在首位;家庭教育须重视忍耐、挫折教育;家庭教育须重视孩子自立、自信品格的培养。政府必须给与家庭教育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1.政府支持,多种形式教化。政府必须给予家庭教育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出资开设家庭教育讲座,向父母宣传普及专业儒家礼仪教育知识,通过多种形式为父母提供咨询服务,政府、社区联动,加强父母之间的经验交流。聘请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对传统文化有研究的权威组成团队,通过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的方式,传授知识与经验,解决家长们在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为了强化家庭成员的礼仪道德意识和行为,制定奖惩机制。也可以制定出一套礼仪道德教育实践的评价标准,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提高家庭礼仪教育的积极性,不过这种制度要经过家庭成员的认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实现。[6]

2.家长自觉修养,优化形象。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提高自身素质。家长要自觉进行礼仪修养,优化自身的礼仪道德形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深远,孩子对道德的认识最早是从父母那里学习而来的,父母的行为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言谈举止、日常着装、待人处事、对待老人、饭桌礼仪、生活习惯等,这些对于年纪尚轻,没有接触过社会,思想意识较为单纯,行为习惯还未形成的青少年来说会成为他们注意的重心。[7]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8]

3.营造环境,促经典教育进学校。我们要尽可能地营造一个好的文化环境,使传统文化的经典教育在进入学校教材里的同时,也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

同时,为了保证家庭和学校有效地合作和开展活动,解决家校合作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家校合作就必须制度化,成立相应组织,才能深入长久地开展下去。通过这样的方法提高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参与程度,也增强了家长教育孩子和自我教育的责任感;还可以通过制订一些政策或法律法规来保障家长参与教育的权利,使家长在参加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儒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以“和”为目标,正视儒家文化,能够对学生民族文化、心理和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中国已是国际化国家,做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人有利于提高中国的软实力。要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和内涵,就要从一个家庭做起,从一点一滴的行为习惯入手来养成。所以家庭礼仪很重要,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汉生.当代社会青少年礼仪教育的缺失及重构[J].教育与职业,2008,(3):120-121.

[2]张春侠.浅议家庭道德建设中的礼仪教育[J].才智,2011,(7).

[3]中日家庭教育内容比较[J].上海教育科研,1996,(6).

[4]杜大宁.一本书读懂儒家文化[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5]魏彤儒,王成.战后日本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7-130.

[6]付红梅.论家庭礼仪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J].怀化学院学报,2012,(4):118-119.

家庭礼仪的重要性篇7

一、调查内容及基本情况

为了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礼仪文化在当代乡土社会传承的状况,并为保留适应时展需要的礼仪文化提供决策依据,课题组于2011年底至2012年初从南昌、九江、宜春、抚州、吉安、赣州、上饶等地市中,选择具有典型性的20余个村庄,抽取了210人进行了结构式的深度访谈。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家庭类型、人口数量、男女比例、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就业状况等是否会影响其对礼仪文化传承的态度。访问结束后,经课题组甄别,共获取203份有效问卷。这203份有效问卷主要是访问中青年人获取的。平均年龄为31岁,年龄最大的65岁,年龄最小的16岁。其中男性89人,占43.8%,女性114人,占56.2%;外出读书或打工者为168人,占82.8%,在家留守或务农的35人,占17.2%。调查表明,无论是外工者还是留守农村者,大多认为乡村礼仪文化很有意义,希望礼仪文化能够继承和发扬。

二、乡土社会礼仪文化传承的现状

调查表明,江西省的礼仪文化仍有一定程度的传承。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年节活动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如91.2%的受访者描述说,春节来临时,本地有拜年、贴春联、守岁和给压岁钱的习惯;61.1%的受访者强调如果挤得出时间,一定要参加清明祭扫活动。二是邻里关系仍是村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如73.3%的受访者描述说,如果家里做房子,邻居们之间仍会相互帮工;89.9%的受访者描述说,丧葬仪式上,抬棺的“八仙”都是村里邻居组成的,送逝者上山也主要是村里人。三是修谱及修祠堂的活动日益兴盛,村居们之间的良性竞争日益增强。如55.4%的受访者认为,修谱及修祠堂是必要的,既可以激发年轻人更加上进,又可以使那些外出的精英们或务工者对乡村有一种精神归属,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意识。

尽管有上述传承礼仪文化的活动及动力,但是,目前,礼仪文化在乡村的命运仍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穴一?雪礼仪文化传承总体形势并不乐观

礼仪文化传承因乡土社会结构的变迁而大受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自然村的青壮年农民全部外出务工,村庄中只剩下儿童和老人。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是,已成家的新生代农民工一般夫妻一起外出,一部分人家庭是将孩子交给祖辈留在村庄内养育;还有一部分家庭是举家外出,选择打工城市或县城生活。青壮年农民的外流,尤其是财富的外流,使村庄生机日减,公共设施往往只破不建,集体性活动也难以组织,村庄公共生活日益陷入凋敝状态,礼仪文化传承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面对“您觉得礼仪在乡土社会的传承怎么样”的问题时,68%的回答者认为“总体上不乐观,需要改进”,;而当问及“处理个人事务时,您是否会遵从传统礼仪”时,45.3%的人回答“不会”,36.9%的人回答“看情况”,只有17.7%的人回答“会”,而且回答“会”的人多半是年龄在39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也就是说,礼仪文化在年轻一代那里的传承情况非常不乐观。

(二)传统集体礼仪文化活动渐趋式微

礼仪文化是乡土乡民们的处世规则,它已融入乡民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并已渐渐演化成为各种习俗和仪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节庆仪式。千百年来,节庆仪式往往是在农闲时间,乡村社会通过安排一些集体性的仪式活动,来感谢上苍、沟通情感、强化认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批农民外出务工,乡土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改变,部分农民象侯鸟一样,农时回家,农闲离家;部分农民只有春节几天才回家;部分农民几年才回一次家;还有部分农民不再回家。由各家各户出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办起来的集体性节庆仪式因之趋于式微。在调研时,我们特意选在春节前后,为的是能在村庄找到不同年龄阶段的调查对象。在问及“逢年过节村民会去村里祠堂吗”?78.3%的受访者说“以前会去,现在不会”;其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受访者因为保留着年少时乡土社会集体生活的深刻记忆,对集体礼仪文化活动有着很深的情感;而年轻一些的受访者,尤其是常年外出务工者似乎只是将乡土社会礼仪文化看作是乡土社会的过时特色,颇有一些无所谓的意思。

(三)传统家庭礼仪文化规则有所变异

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乡土社会最基本的结构。在传统乡土社会的家庭中,为人子女者对父母需竭尽孝道,为人父母者对子女需疼爱教诲,家庭内部其他成员相处时亦需恪守礼节。在家庭内部构建起以父母、子女之间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的,父威子服、家庭和睦的家庭礼仪文化。然而,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传统家庭礼仪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在问及“您会不会每日向家中高龄长辈请安”时,56.3%的受访者回答“不会”,27.2%的回答“偶尔会”,只有16.5%的受访者回答“会”,且他们多是在家务农的年长者。再如被问及“吃饭时,您是否能做到长辈入座后再入座”时,42.3%的受访者回答“做不到”,36.5%的受访者回答“偶尔会”,只有21.2%的受访者回答“做得到”。可见,年少者对年长者的尊敬程度大大下降了,就是说父辈的权威逐渐下滑。家庭中平等的气氛增加了。但是平等的氛围并不意味着更加和谐的家庭关系,相反,它可能带来家庭更多的不平静。如在问及“和家人有不同意见时,您是否会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时”,只有35.5%的受访者回答“会”,却有40.9%的受访者回答“不会”。

家庭礼仪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文明礼仪;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持续发展,大批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被迫外出务工,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在教育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缺失,孤僻、自卑、冷漠、暴躁、迷恋游戏;说脏话、易与人冲突、不尊重他人、不懂得感恩等。文明礼仪教育在前几年几乎是空白,同时受生活环境和地方陋习影响,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至关重要,尤其是留守儿童。

现实社会中,学生中出现的文明礼仪观念淡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学校过多地追求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而对文明礼仪教育观念淡薄,对礼仪教育不够重视。把不文明行为存在的原因过分地归结在学生生源素质低等主观原因上,没有很好地进行教育引导和教育管理,没有把教育和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

②家庭交往与家庭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儿童品德的发展。长期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频率少,同时沟通方式单一有限,一般是通过电话进行,具有较长时间的间断性、非面对面性、互动频率低等特点,家庭的教育功能缺位导致孩子社会化严重不足,致使留守儿童在行为与心理发展方面出现了许多困境和问题。监护人(祖父母、外祖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文明程度不高,就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和训练层次较低。

③社会关爱不够,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礼仪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校应承担起教育关心留守儿童的重任。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园地,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重任。这里的“有道德”也应包括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如果学校忽视礼仪教育,社会必然会形成“物质富有,精神贫乏”的畸形局面,甚至出现“道德危机”。因此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行为素质,使他们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做到举止美、语言美、外表美、心灵美,这必将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和学校德育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应坚持从礼仪教育入手抓德育工作,并把其摆在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必须有章可循。学校可组织人员从“基本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编写礼仪校本教材,增设相关的课程,以使学生尽快提高文明礼仪素养。

2.创设良好校园环境。结合人文校园和绿色校园的建设,把有关的礼仪教育内容的誓言、警句做成礼仪展板、专栏张贴在校园里,从而净化美化文明校园,使学生一入校园,就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礼仪氛围。开展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受到身边同学先进事迹的感染、熏陶、影响,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注重学科教学中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渗透,使礼仪教育内容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学校应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把每堂课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认真发掘,使课堂教学不仅完成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目标,还完成德育目标。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了文明礼仪教育。

3.突出家庭教育,完善家庭教育职能。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农村的留守儿童,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父母亲情的抚慰与关爱。因此留守儿童教育,必须要突出家庭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慎重选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充分考虑到祖辈及其他监护人抚养和教育儿童的胜任力。如果他们确实没有抚养儿童的能力,建议父母双方留下一方,承担儿童的抚养和教育任务,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其次,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当经常与孩子、孩子监护人及老师保持联系。通过电话、书信、定期返乡等形式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与孩子交流思想,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积极妥善寻找方法解决。家长不应将孩子的学习认定为教师和学校的义务和责任,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再次,树立科学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学习、考试转移到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要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的发展问题。

家庭礼仪的重要性篇9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教育,使孩子们从小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1.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环境影响人,环境教育人,好的教育氛围可以塑造一个好的人才。“孟母三迁”,这个典型的故事,也是众所周知,古往今来有许多教育学者,特别强调环境的熏陶作用。我们在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时是这样做的。①校园环境布置(包括班级布置)。让校园内处处渗透礼仪教育内容。一是设置“礼貌用语”警示牌,将日常礼貌用语(例如:“谢谢”“再见”“对不起”“没关系”等)设置在校园内;二是设置“礼仪教育”专用橱窗,宣传各种礼仪知识和礼仪教育的故事等;三是校门口设置“礼仪”主题教育小展板。每月活动主题设置于校门口,说明本月礼仪教育主题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我们将开展哪些活动等;四是每班设置“礼仪荣誉榜”,记录本班学生礼仪文明表现。②设置校园礼仪岗。上学、放学时,在校门口、教室门口设置礼仪岗,主动向教师或同学问好,打招呼,敬队礼,说问候语。③设置校外礼仪监督员。由学生和家长共同组成,专门对学生在校外的礼仪行为表现进行监督和教育,并作好记录,每周学校和各班将分别给予总结。④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等宣传阵地,宣讲礼仪知识,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2.开展礼仪认知教育活动。礼仪教育不是教育者将礼仪规范强加于受教育者,而是需要受教育者通过认知、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行为表现的活动。因此,我们的礼仪教育必须通过开展一些认知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知道礼仪规范有哪些,何种方式才是符合礼仪准则的。①认识礼仪的重要性(形成原动力)。阅读一些礼仪故事,从礼仪故事中得到深刻的教育;熟记一些礼仪格言,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礼仪的重要性。②举办礼仪知识讲座。通过开办讲座,让学生知道各方面的礼仪知识,知道一些普通场合应该做到的一些礼节要求。③编写文明礼仪三字歌。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字数比较多,学生在背记时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童谣的形式学生很喜欢,我们在学习礼仪规范的同时以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小学生文明礼仪规范》为内容编写了礼仪三字歌,这一活动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④开展礼仪教育主题队会。积极组织各班召开“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主题班队会,在班会中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教育,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出自己在礼仪方面的不足,孩子们在活动中知道“讲文明懂礼仪”的深远意义。⑤制定《小学生礼仪常规》。通过制定《小学生礼仪常规》,让学生系统地知道我们在礼仪习惯上具体应该做到哪些。我们学校“礼仪常规”包括三大方面: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⑥礼仪进课堂。充分挖掘《品德与生活(社会)》中有关礼仪的内容,组织课堂教学评比。

3.开展礼仪教育实践活动。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关鸿羽说:“习惯培养需要训练”。著名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重视做中学,实践中养成习惯。任何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学生亲眼看、亲耳听、亲身实践,通过在多次体验中反复积累,最终把外在的行为表现真正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我们的具体活动有:①“礼仪岗”角色体验。②开展了我与父母学礼仪活动。今年五一节,我们为学生及家长下发了“我与父母学礼仪”活动倡议书,要求学生带动家长学习文明礼仪,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形成一个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③系列校外实践活动。如:“我是小交警”“学雷锋”“小公民宣传员”等。④“礼仪小课题”调查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种探究性活动(小调查、小采访等),自己真切体验,主动认识而深刻感受到我们在各种场合、与人交往时应该做到哪些。例如:“我身边的服务小明星”“乘务员的一天”“礼仪现状小调查”“我们身边的不文明现象”等。⑤礼仪小标兵评比活动,使活动有始有终,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4.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作用的发挥。家庭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优势,我校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手段,与家长、社区配合,利用学生不在学校的时间,对孩子的礼仪习惯进行培养。例如: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联系卡”,与家长随时保持联系,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矫正,定时召开家长会,进行经验交流;成立学校与家长、社区联合课题研究小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好方法、好措施。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2008年秋,开展了“暑假礼仪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活动;2009年春学期,开展了礼仪教育主题教育活动———收集礼仪小故事,编写礼仪顺口溜等;今年五一节,我们为学生及家长下发了“我与父母学礼仪”活动倡议书,要求学生带动家长学习文明礼仪,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形成一个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通过学生在假期中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我校开展礼仪教育工作是扎实的,成效是显著的,但我们在开展礼仪教育工作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一是部分家长对礼仪教育认识不够充分,家长对学生的礼仪教育还需要学校教育带动;二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衔接脱节。出现“5+2=0”的现象,即学校五天教育的成果被家庭及社会两天的影响冲淡了。

家庭礼仪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礼仪常规;以身作则;结合家庭

如今我国的独生子女居多,幼儿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了娇惯任性、情绪波动大、攻击较多等亲社会行为极差的现象。因此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以多途径开展幼儿的礼仪常规教育,来培养幼儿对礼仪常规的认识和使用,使其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

一、以身作则,给予幼儿正面教育

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保证在各个场合都能做到温文尔雅、落落大方,给予幼儿正面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从各个方面尽量o幼儿做榜样,无论是在教学、教育活动中,还是在交际场合,都要讲究礼仪,做文明交际的使者,以灿烂的笑容温暖每一个幼儿及家长,微笑面对每一件事,以宽阔的胸怀容纳喜怒哀乐。多一些微笑、少一些冷漠,给幼儿亲切、和蔼、活泼、宽容、信赖的感觉,共建“和谐、快乐心灵家园”。

二、结合家庭,礼仪教育连贯化

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时,如果家庭没有以同样的礼仪规范来要求幼儿,两者之间就会出现教育断层,从而使幼儿在礼仪教育中出现时好时坏的反复现象。因此,必须结合家庭教育来培养幼儿的礼仪,使礼仪教育连贯起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如可以在家园联系栏里,为家长提供一些文明礼貌教育的方式、方法,每天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里表现如何,在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话时,是否使用了文明礼貌用语等。并且教师还应该经常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要求在家里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这样,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就架起了一座礼仪教育的桥梁,确保礼仪教育在持续稳定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将礼仪教育渗透化

1.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

从晨间接待开始,一日环节包括入园、进餐、睡眠、学习等,在各个生活、学习过程中,如果文明礼仪教育跟不上,幼儿可持续性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的养成教育,包括生活卫生习惯、行为规范及文明礼貌。幼儿园可以开展“礼仪伴我行”争星活动,设立“文明小天使”示范岗,激发幼儿个个争当“文明小天使”的愿望。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并随时关注幼儿,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2.把礼仪养成教育融入幼儿游戏活动之中,注重礼仪教育游戏性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不仅需要克服困难,还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享成功的乐趣,这时向幼儿进行礼仪行为养成的教育会获得最佳效果。如在娃娃家、小商店、小医院的角色游戏中,启示幼儿排队买东西,遵守公共秩序,并会用礼貌语言“请”“谢谢”来与管理员、售货员、 医生交往。这样,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逐步加深了对礼貌语言的理解,礼貌行为得以巩固。

3.把礼仪成教育贯穿于各种教学活动之中,注重礼仪教育的综合性

在实施礼仪养成教育过程中,各领域教育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如语言活动“礼仪故事、格言天天讲”,组织每个幼儿与父母一同收集有关礼仪的故事,并随时给同伴讲、给父母讲,另外教师可以给幼儿讲,幼儿也可以给老师讲;健康教育,可以为幼儿创编体育活动“争夺礼仪红旗”。教育“寓理于情、寓教于乐”,使抽象的礼仪道德概念在幼儿头脑中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认识观念,养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行为。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各年龄阶段幼儿生理、心理特点,设计一系列主题活动。

4.将礼仪教育列入教育课程

运用多种主题活动,生动活泼地对幼儿实施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使幼儿时刻受良好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文明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开展阅读一些礼仪小故事、观看礼仪情境示范表演以及创设体验情境等,帮助幼儿巩固礼仪的行为。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节日开展节日礼仪系列活动,以各种节日为契机,培养幼儿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能力。如每年“三八”妇女节让幼儿为母亲做一件事让母亲开心;教师节给老师送上一声祝福;国庆节向祖国母亲道一声祝福;元旦节向亲人送新年祝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