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十篇

时间:2023-09-25 18:24:22

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

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篇1

周翔(1990~),男,汉族,郑州荥阳人,郑州大学本科在读,水利与环境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

摘要:本文从论述城乡交通一体化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了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定义,揭示了当今城乡交通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可为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城乡交通一体化;问题;对策;

引言: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具体而言,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是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然而,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城乡结构、土地开发的利用率、使用功能及布局的调整使城乡交通的需求和时空分布特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了城乡边界日益模糊,原有公路网功能及等级结构的失效、乡村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不畅、地区可达性的降低及运输成本的提高等突出问题,因此,现有的交通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讨论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交通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与对策,对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具有指导作用。

1.城乡交通一体化及存在的问题

1.1城乡交通一体化

所谓城乡交通一体化,粗略地讲,就是打破城市交通和公路对外交通的界限,打破交通行政等级划分制约,打破城镇和农村分割,从城乡一体化发展高度,对路网、站场、线路、运输、市场、管理等交通要素进行统筹考虑、统一规划、整体布局、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实现城乡交通全衔接、全沟通、全畅达,体现城乡交通科学、公平、协调发展,让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同等优质、价廉、方便、快捷的交通文明服务。

城乡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健全的交通体系,它强化了城乡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促进了城乡空间网络的发展,使城乡一体化结构形态得以完善,为城乡一体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条件。没有高效的交通网络,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城市间和不同乡镇、乡村间的网络联系,保证城乡一体化经济市场体系的平衡、健康的发展。因此,合理的公路网体系是城乡一体化形成的重要基础。

1.2城乡交通存在问题

(1)复杂的交通组成

城乡道路上车辆构成不仅包括原有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小汽车、公交车等,同时在农村行驶的交通工具比如拖拉机、摩托车、自行车等也将大量涌入城市,进而造成各交通工具之间的相互影响,降低车辆的行驶速度和道路的服务水平。

(2)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乡镇(村)公路并存

在城乡一体化地区,一部分道路为连接中心城区的高速道路或通往向相邻区县的县乡道路以及其他公路连接线,按照公路标准设计;一部分为城市内各组团之间相互连接的市政道路,按照城市道路设计标准;还有一部分道路为乡镇或乡村内部的道路,属于低等级路面。然而由于其公路等级的不同,必然会对公路的管理及养护带来一定的困难,并且公路的破损程度及使用寿命不一,也会造成后期较大的维修费用。

(3)路网结构紊乱

路网结构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现有的道路网及其发展规划都是在城乡二元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因而无论是传统的公路网规划方法还是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法都无法满足城乡道路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加上城乡居民出行需求的不同,可能会引起路网结构的进一步恶化,进而限制城乡的进一步发展。

(4)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

虽然城市公共交通和公路对外交通管理体制得到了一定的理顺,但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远不只有这些,至少还应包括综合交通、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的上下对接与延伸。而在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未完全建立或真正形成之前,城乡交通一体化工作交流、沟通、协调、监督、评估机制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在这些方面,目前还难以取得重大突破,还有待于进一步突破瓶颈和加大工作力度。

(5)缺乏统筹规划

要推进和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是前提、是基础,具有明显的先行、先导、推动和带动作用。而从各地交通规划编制情况来看,虽然很多地方都编制有诸如综合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公路交通等各专业、各专题、各专项交通规划,但能从城乡交通一体化高度、视野和层面进行的规划却很少,也未见有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的范本问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交通一体化推进工作。

2.相应的对策

2.1加强道路及道路设施建设

城市道路交通一体化的顺利实施必须以顺畅发达的道路基础设施为保障,同时有高效的立体交通系统与之衔接,必须建设大容量交通配套设施与长途客运站相配套。对于乡镇中的低等级路面,要进行改建并完善相应的道路设施,力求城乡道路衔接的顺畅,与此同时加强道路的后期养护,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其次对于出现破损的道路应及时进行修复,以保障交通的顺利进行。

2.2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

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应遵循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克服不切实际、不具条件盲且推进等现象。在条件不具备或条件不成熟时,应将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合理划分各部门管理职能和合理分工上。而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沟通与协调,建立工作联系、协调机制,应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具体负责、管理。从目前工作重点来看,主要应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工作协调以及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向县级及其以下延伸的问题。

2.3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

由于现有的道路网及其发展规划都是在城乡二元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因而无论是传统的公路网规划方法还是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法都无法满足城乡道路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对城乡道路网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将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必须城市交通规划和对外交通总体规划中,并要满足近远期交通发展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的要求,以满足城乡发展的需要。

2.4建设统一交通信息平台

为方便公众外出、体现“以人为本”精神和提升城市形象,建议建设统一交通信息平台,各大客运站票务联网,同时在市内城区建立中转网络,让顾客就近乘车。市民在任何中转站

买票,中转网络定时快速将顾客送到各大客运站。

结论:城乡交通一体化具有多样性和相关性特点,解决模式也并不固定,在进行交通规划时,我们必须考虑以上要点,因地制宜,以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服务城市的发展原则为主导,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联动发展。(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毅洲,史寿山,陈鹏.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1-4

[2]付加锋,宋玉祥,马延吉,等.城乡结合部交通优化机制及其规划设想[J].城市,2001(4).54~56;

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篇2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为加快我县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切实方便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出行,根据《衢州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20*—2010年)》精神,经县政府研究,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建设城乡公交一体化为目标,整合城乡客运资源,形成资源共享、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经济便利、安全有序的城乡公交运行机制,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

二、工作目标

从20*年起,用二年左右的时间构筑和完善城乡公交网络,实现主要乡镇(街道)、中心村通公交车的目标。具体分二步走:第一步:20*年底前全部开通城区至各乡镇(街道)公交车;第二步:20*年底前开通城区至主要中心村的公交车,联结乡镇(街道)到村、乡镇(街道)之间、村村之间的城乡公交网,切实提高公交通村率,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车的目标。

三、城乡公交线路等级划分

(一)一级城乡公交网,是指城区及通往周边郊区的公交线路。

(二)二级城乡公交网,是指城区通往各乡镇(街道)、行政村的公交线路。

(三)三级城乡公交网,是指乡镇(街道)到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到行政村、村到村之间的公交线路。

四、实施原则

(一)便民惠民,城乡衔接。按照市、县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切实把城乡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管理摆上重要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合力构筑道路畅通、站点配套、车况良好、布局合理、价格实惠的城乡公交网,为城乡居民出行提供便利服务。坚持城乡联动,有序衔接,合理设置城乡公交换乘点,力争“零距离”换乘,实行旅客上车购票,尽量方便群众。

(二)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树立“大交通、大公交”的理念,坚持合理整合,加大协调力度,统筹规划城乡公交线路和站点,切实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局面,充分发挥城乡公交资源网络化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三)适度竞争,提升服务。根据规模经营的要求,综合考虑道路走向、热线和冷线合理搭配等因素,按片区划定经营范围,切实解决冷线、支线、边远山区乘客出行难问题。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整合现有经营车辆,科学确定服务标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化竞争原则,客运资源实行“服务质量招投标”配置,经营期内由管理部门对客运企业进行服务质量考核和信用考核,全面提升城乡公交品位,树立文明窗口形象,促进公交客运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五、实施要求

(一)编制发展规划。以建设城乡公交一体化为目标,由县交通部门会同县规划、建设、公安部门编制*县城乡公交发展规划,提出城乡公交线路、换乘点和公交站场的建设意见,报县政府审定后实施。

(二)合理核定票价。本着保本微利、公共服务和相对稳定的原则,合理确定城乡公交票价,并建立健全定价、票价调整机制。具体票价标准由县物价部门会同县交通部门制定。

(三)规范营运车型。投入营运的车型要求与路况配套,同线车辆原则上要求同等档次,现有车辆达不到要求的要限期调整到位。对路况良好的一级、二级城乡公交网络投入的车辆要求为带空调的中级以上客车;三级城乡公交网络投入的车型按路况条件由县交通部门会同县公安部门统一核定。

(四)统一线路编码。城乡公共交通线路实行统一的线路编码,在公交车辆前后和车身标明线路牌及标志(指示灯),统一城乡公共交通标识。

(五)提升服务标准。城乡公交营运线路按“五定、三统一”(定线路、定时间、定票价、定班次、定站点,统一排班、统一调度、统一结算)的服务标准规范运行。具体服务标准由县交通部门另行制订。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根据《浙江省交通厅、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交通班车养路费等公路规费优惠工作的通知》(浙交〔20*〕257号)精神,实行交通规费减免政策,具体标准为:二级公交网络的营运车辆养路费、公路建设专项基金按应征标准的1/2征收;三级公交网络的营运车辆予以免征。

2、对城乡用于公共交通的车辆,在20*年12月31日前免征车船使用税;城乡公交营运企业帐证健全、核算规范,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县级所得部分,由县财政给予80%的贴补,贴补期限为三年。

3、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老年人、学生等乘车实行相应优惠,政府给予城乡公交营运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对确因燃油价格调整而引起城乡公交营运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的城乡公交营运企业,由政府酌情给予一定的补贴。

(二)加强公交设施的共建共享。

1、加快公交设施建设。根据城乡公交发展需要,按照统一规划、合力建设的要求,加快完善城乡公交枢纽(中转)站、乡镇客运站、港湾式停靠站、沿途招呼站、终点站回车场等站场设施。

城乡公交站场属公益性基础设施,县交通、建设、规划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将公交站(场)建设纳入道路建设规划。

乡镇、街道(村)客运站(场)要纳入当地乡镇、街道(村)发展规划。乡镇、街道(村)客运站(场)、港湾式停靠站所需建设用地统一纳入公路建设用地范畴,享受公路建设用地政策。

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必须要配套建设公交停靠站等设施,与道路工程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所需建设资金列入道路建设工程项目。

公交设施建设资金筹集采取市场化运作、争取上级补助和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等多种方式解决。

2、实行公交设施资源共享。有条件的城区公交停靠站点等设施对城乡公交车开放,实现资源有效共享。

(三)合理核定公交车辆乘员。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相关法律规定,对城市建成区以内以及道路设计标准为一级公路的路段允许使用有站立乘员席的客车车型。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篇3

关键词:滁州、来安、全椒、三官 城乡公交一体化 交通现状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b)-0140-02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交通全网络、全衔接、全畅达的民生工程,也是落实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根本保障,它体现了城乡服务均等、资源共享、公平公正、社会事业发展等一体化,并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优质、价廉、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成果及文明服务。对于滁州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幸福宜居城市,构筑城乡一体化布局,推进城乡科学发展、全域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与现实意义。

1 城乡公交一体化现状

(1)滁州市公交。

滁州市城乡公交线网在中心城区的起始站以汽车中心站、城南客运站、高铁客运站、城北客运站4个客运枢纽为主,呈“多中心放射状”布局,城乡客流集散中心主要分布在下列城镇:乌衣镇、来安县城、全椒县城、沙河、半塔、汊河、二郎口、古河、章广。滁州市交通局规划至2020年,滁来全地区形成中心城区―重点城镇的二级公交客运网络,建立高效衔接、无缝换乘、布局合理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

2015年,滁州市交通运输局到六里-七里-八里-中坝-黄庄-三官新区-三官街道实地考察线路站并于2016年元月1日开通107路公交车且投入8辆开始运营,107路公交开通,真正使乡镇农民出行享受了公交待遇,消除了原农工客运班车破旧的安全隐患,极大地改善了三官及沿线农民出行乘车环境。而这仅仅只是一小步,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交通全网络、全衔接、全畅达的民生工程,也是落实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根本保障,它体现了城乡服务均等、资源共享、公平公正、社会事业发展等一体化,并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优质、价廉、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成果及文明服务。对于滁州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幸福宜居城市,构筑城乡一体化布局,推进城乡科学发展、全域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与现实意义,地方政府还应继续加大力度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

(2)制约滁州市公交一体化的主要原因:第一,相关政策制度尚未出台。如:市政府没有出台《滁州市公交财政补贴管理办法》《滁州市公交管理办法》《滁州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规划》等规范性文件,公交优先,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缺少政策保障,城乡二元格局尚未打破,制约了该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进程。第二,规划引导相对滞后。调研发现,无论在城区还是集镇,公交车占道停放现象十分普遍,没有达到“一镇一站、一村一亭、一站一牌”的建设要求,城乡客运车辆没有停车场地,尤其是城乡线路上的港湾式停靠站、候车亭更达不到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县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地方政府对公交站场建设重视不够,未将其列入建设规划或者预留出合适的公交站场用地。第三,“出行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①候车时间长。由于现有的公交线网密度不大,发车频率低,准点率差等原因,造成出行效率低,人们在思想上还未养成出门乘公交的习惯。②公交线路布局不完善。少数镇与镇之间公交还没有完全环起来,造成镇与镇之间群众出行不便。③镇村公交未开通。公交线路尚未完全延伸至村,除少数镇仍采用“小面的”向村运送外,全县大多数村都还未开通公交车。老百姓进城,还要换乘到镇,再乘城镇公交,从表面看票价低了,但实际算起来并没有省多少钱,反而麻烦了。第四,基础设施亟需完善。①站场建设滞后。调研中发现,城乡公交基本没有首末站,城区仅有滁州北站停车场可固定停放公交车,其余使用的停车场多为临时停车场,多数镇也没有固定停车场。②停靠点建设迟缓。全市多数镇没有公交回车站。全市每天多辆驻点车辆停放在镇(停在驾驶员自家门口或镇政府附件道路上),夜间无人看管,车辆损坏现象时有发生。③候车亭、站牌无人维护。过去通过广告招租“以站养站”的模式已不管用,2012年以来,公交公司投资建设的数百块临时站牌损毁严重。(3)滁州市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与管理对策。

①坚持城乡公交优先发展原则,加大对城乡公共交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一是逐步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规划,明确城乡公交发展战略和目标,把城乡公交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最大程度上满足城乡居民的出行需求。二是通过政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优先提供土地,减免相关费用等方式来支持公交站场建设。市财政给与适当的财政补助,来建设公共交通中转换乘站、港湾式停靠站等公交基础配套设施。

②加快开通乡镇主要路口和城区主要街道的路线。一是以现有城乡公交为基础,不断增加延伸城乡公共交通覆盖范围,逐渐减少城乡公交的覆盖盲区,使群众出行更加便利。二是尽快开通村村通公交,实现县城、街镇、行政村三级公交全覆盖,争取尽快打造“通到老百姓家门口”的便民公交网络。

③全面提升公交企业的经营服务水平。首先要规范公交企业的内部管理。在完善服务质量投诉和监督方面,通过公布投诉电话,设立投诉箱等方式,向社会公开承诺服务质量,接受群众通过电话、网络、信件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其次要强化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采取积极措施建立健全岗位考核机制,对公交司乘人员实行积分考核,凡年内累计超过规定分数的,给予停岗处理,并且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惩罚,以有力规范公交司乘人员的行为。

④优化公交线网和场站的布局,构建与城市化进程和道路建设相适应的公交线网体系。一是按照客流规律、群众需求、道路状况,调整优化公交线路网络,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的辐射状公交线路网,增加班车的密度,提高公交准点率,方便群众乘坐。二是要加快公交站场的建设,将公交站场设施纳入城镇建设范围,公交首末站、枢纽站等设施由所在镇街负责建设,对站场等公交运行的基础设施,逐步推行站运分离、资源共享、有偿使用。三是按照一体化规划、合理化布局、标准化建设的原则,针对不同镇街属性及客流特点,规划建设经济实用、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农村客运站。

⑤合理制定城乡公交收费标准。完善公交运营成本评估机制,对组织交通、财政、物价等相关部门对公交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周期性年度审计与评价,核定企业的合理成本和合理利润空间,并按照基于成本定价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及时召开价格听证会,制定合理的城乡公共交通价格,坚持企业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便民利民。

参考文献

[1] 滁州市交通局[EB/OL].http:///ShowNews.asp?cid=&id=4511.

[2] 韩峰,姜文静.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创新与探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8):72-73.

[3] 隋映辉.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共识与转型趋势[J].青岛日报,2015-01-31.

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篇4

第一条为加强规划控制线管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规划控制线的划定、审批、实施和修改等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规划控制线,是指城乡规划中确定的,具有特定用途的需要保护和控制范围的界线,分为红线(道路用地)、绿线(绿化用地)、蓝线(水源地和水系)、黄线(基础设施用地)、紫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用地)、黑线(轨道交通用地)。

规划控制线是城乡规划的组成部分。依法确定的规划控制线,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第四条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是本市规划控制线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规划控制线管理工作。

各区、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规划管理分工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范围内规划控制线管理工作。

建设、绿化、水利、文物保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规划控制线的相关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服从规划控制线管理的义务,有权监督规划控制线管理,并对违反规划控制线管理行为进行检举。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六条规划控制线是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其范围应当在编制城乡规划时确定。

第七条对规划控制线公开征求相关部门和公众意见及论证、报批和公布等工作,应当与城乡规划同时进行,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除外。

第八条划定规划控制线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应当以上一级城乡规划为依据,与同阶段城乡规划的深度保持一致;

(二)科学合理,集约、节约用地,发挥城乡规划对资源的保护控制作用;

(三)与有关规划相协调,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四)统筹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

(五)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第九条在总体规划编制阶段,应当明确规划控制线控制和保护的原则与要求。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应当根据总体规划要求,确定规划控制线范围内的控制指标和保护要求等内容,并标明规划控制线的示意位置。

在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应当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按照不同项目具体落实用地界线,提出用地配置原则或者方案,并在核定用地时标明规划控制线的坐标或者位置。

第十条近期建设规划应当明确重要的规划控制线实施时序,以及规划控制线内建设项目的规模和选址。

第十一条规划控制线内的建设项目,应当依法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城乡规划许可手续。涉及建设、绿化、水利、文物保护等其他行政审批事项的,还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应审批手续。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规划条件,审查总平面设计方案,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必须符合规划控制线要求。

第十二条进行各类建设,应当符合规划控制线要求和有关规划技术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占用规划控制线内的用地,不得改变规划控制线内用地性质。

第十三条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规划控制线内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并限期恢复。

第三章红线管理

第十四条本规定所称红线,是指通过城乡规划或者道路系统专项规划确定的各类道路的路幅边界控制界线。

第十五条划定红线,应当明确下列内容:

(一)在总体规划编制阶段,确定城市交通系统布局并确定次干道以上等级道路系统的走向、道路等级,明确主要交叉口形式的制定原则;

(二)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确定规划次干道以上等级道路红线示意位置、宽度、主要交叉口控制范围,并确定规划支路的走向及宽度;

(三)在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确定所涉及规划道路的道路等级、宽度、转弯半径、中心桩点及坐标、扩大路口尺寸。

第十六条在红线范围内,可以依据城乡规划的要求,根据城市发展建设需要,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适当设置市政基础设施。

第四章绿线管理

第十七条本规定所称绿线,是指城乡规划确定的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界线。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划定绿线,应当明确下列内容:

(一)在总体规划编制阶段,确定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指标,规定各类绿地的控制原则,按照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新城、建制镇等层次确定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等各类绿地面积和指标,确定大型公共绿地和风景区的绿地范围,明确附属绿地控制指标,并对难以确定绿线位置的防护绿地明确控制宽度等控制指标;

(二)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应当分解落实城市绿化目标,确定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等各类绿地的范围和规模,明确控制要求,确定各类建设用地的绿地率;

(三)在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应当明确城市各类绿地范围和规模,确定绿化布局或规划方案,提出绿地边界和规模,处理好建设地块与相邻的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等各类绿地之间的关系。

第十九条禁止在绿线范围内进行取土、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

第五章蓝线管理

第二十条本规定所称蓝线,是指城乡规划确定的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界线。

第二十一条划定蓝线应当统筹考虑水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安全性和功能性,改善城乡生态和人居环境,保障水系安全。

第二十二条划定蓝线,应当明确下列内容:

(一)在总体规划编制阶段,明确蓝线的总体布局,确定保护和控制的要求和蓝线的保护范围;

(二)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明确蓝线的功能、等级、断面、宽度等控制指标;

(三)在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明确蓝线用地范围和控制坐标。

第二十三条进行水体整治、修建控制引导水体流向的保护堤岸等工程,应当符合蓝线要求。

第二十四条蓝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违反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进行建设;

(二)擅自填埋、占用蓝线内水域;

(三)影响水系安全的挖沙、取土;

(四)擅自建设各类排污设施;

(五)其他对水系保护构成破坏的活动。

第六章黄线管理

第二十五条本规定所称黄线,是指对城乡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乡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基础设施用地控制界线。

第二十六条本规定所称城乡基础设施包括下列设施:

(一)城市公共汽车首末站、出租汽车停车场、大型公共停车场、城市水运码头、机场、城市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城市交通广场等城市公共交通设施;

(二)取水点、取水构筑物以及一级泵站等取水工程设施和水处理工程设施等城市供水设施;

(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设施,垃圾转运、堆肥、焚烧、填埋场所,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和修造厂,环境质量监测站等城市环境卫生设施;

(四)气源和燃气储配、调压站等城市供、燃气设施;

(五)热源、热力站、热力线走廊等城市供热设施;

(六)发电厂、变电所(站)、高压线走廊等城市供电设施;

(七)邮政、电信设施,卫星接收站、微波站,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城市通信设施;

(八)消防指挥调度中心、消防站等城市消防设施;

(九)防洪堤墙、排洪沟与截洪沟、防洪闸等城市防洪设施;

(十)避震疏散场地、地震观测场所、气象预警中心等城市抗震防灾设施;

(十一)其他对城乡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乡基础设施。

第二十七条黄线范围内禁止进行违反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建设活动以及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

第七章紫线管理

第二十八条本规定所称紫线,是指本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以外的区、县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第二十九条划定紫线,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应当包括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心地段,以及为确保该地段的风貌、特色完整性而必须进行建设控制的区域;

(二)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应当包括文物、历史建筑本身和必要的控制区;

(三)控制范围清晰,附有明确的地理坐标及相应的界址地形图。

第三十条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当依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范要求,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和各等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提出不同的保护方法和措施。

第三十一条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中心城区以外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由区、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区、县人民政府经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批准。

第三十二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一经批准,原则上不得修改。因改善和加强保护工作确需修改的,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专家进行论证,向市人民政府提出专题报告,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修改方案;中心城区以外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由所在区、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专家进行论证,区、县人民政府向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专题报告,经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审查、论证同意后,由区、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修改方案。

修改后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依照本规定第三十一条规定的程序审批。

第三十三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已经损坏,不再具有保护价值的,位于中心城区以内的,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向市人民政府提出专题报告,位于中心城区以外的,由所在区、县人民政府向市人民政府提出专题报告,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后,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修改相应规划,撤销相应的紫线。

第三十四条在紫线范围内从事各类建设和活动的,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保护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维护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

第三十五条紫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违反规划进行大面积的拆除、开发;

(二)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构成影响的大面积改建;

(三)损坏或者拆毁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四)修建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五)占用或者破坏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和古树名木等;

(六)其他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构成破坏性影响的活动。

第八章黑线管理

第三十六条本规定所称黑线,是指城乡规划确定的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用地控制界线。

铁路包括高速铁路、一级铁路、二级铁路、三级铁路、四级铁路,高速铁路现指城际铁路。

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型轨道等公共客运系统。

第三十七条划定黑线,应当明确下列内容:

(一)在总体规划编制阶段,应当合理布置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类别、走向及控制原则;

(二)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应当确定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位置示意,明确黑线范围内的控制指标和要求;

(三)在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应当确定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用地界线,并确定黑线坐标、宽度及相关规范要求。

第三十八条黑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篇5

交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区域的交通情况很直接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当地的商业发展。对于成熟、繁华区域来讲,交通所涉及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的完善,而对于一个发展区域来讲,交通问题则要复杂的多,是至关重要的经济链条。交通发展的好,居民出行方便,物流通畅,商业基础就会越积越厚,越来越扎实,商业地产的发展也会自然而然的逐步推进。

我区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交通发展尤为迅猛,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区域交通网络,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形象,为我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近几年努力,我区城区的市政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着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基本完善了全区道路标线、标志、路铭牌、红绿灯的建设,能满足道路交通畅通的基本需要。在人、车流量较大的路段采取安装人行护栏设施,设置过街设施,实现人、车物理隔离,消除人车混流的安全隐患。采取bt模式,完成了对我区部分主、次干道(松青路、春晖路、陈庹路、袁茄路、文体路、翠园路、湖榕路、九中路、区政府内外环道路)的路面改造,面层采用先进的sma沥青实施罩面,目前我区城区道路路面沥青罩面率达到86%,提高了道路的舒适性和通行能力。

就我市的畅通来讲,专家明确指出,我市道路基础设施仍显得比较薄弱,它的升级换代没有跟上交通需求的发展脚步。我市要建好畅通工程,必须在基础设施、科学管理、交通科技投入、驾驶员素质的培训、队伍管理等方面加强。

就区域交通而言,与渝中区、九龙坡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和高新区相比,我们仍然占着优势,辖区内没有出现经常性的交通拥堵,道路畅通。但作为__市主城的重要组团,要实现与外区的快速连接,促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畅通依然是一个关键环境。

要把__区建设成畅通之城,就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科学规划,着眼长远,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建立顺畅的城市交通体系,必须得从战略的高度重视问题。城市交通是城市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将体现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展现地域特点。

(一)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增加出区的快速干道。

在我区的交通规划中,对铁路及场站、港口、城市道路、乡郊道路、轨道交通、公交站点、社会公共停车场、步行系统等作了明确的规划。特别是在城市道路交通中,采用“片区网格式”布局,规划了“五横五纵、多联络线”的城市干道网,并逐步得到了落实,极大地改善了辖区的道路交通状况。应集中主要精力完成陈庹路及鱼洞长江大桥北引道的建设,加快实施双山路、金建路、福茄路,打通新九中路、拓宽大中路,实现与华福路的连接,完成规划建设沿江公路、中坝路,增加出区的快速干道。

(二)加大路网的密度,合理规划建设城市道路。

现在一些城市里的公路越修越宽,他们以为这样可以解决大流量问题,起到大通道作用,这就是个误区。大通道的作用是应该由轨道交通承担的,路面交通最主要的是要加大路网密度,路可以窄一点儿,但密度要尽量大,这样才能真正加大路面通行能力。除了主干路以外,要多建次干路和支路连接线。就我区而言,应把陈庹路、袁茄路和沿江公路作为城市主干路,把其他道路作为次干路和支路,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分期逐步完善路网,有效发挥主干道的快速连接和次支道路的集散功能。

(三)加快乡村公路建设,为城乡统筹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加强乡郊地区道路网和客货运建设,实现村与村、村与城镇建设区“通路、通客运”。在各乡郊新型社区周边布置与城市路网紧密衔接的道路系统,形成城乡一体的路网结构,从而达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目标,为乡郊地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城乡统筹,打造便捷畅通的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

(一)建立城乡一体的客运发展规划。

城乡客运要协调发展必须制定出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性规划,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从而确保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结合我区的分区发展规划,我区城乡客运一体化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规划,归纳讲就是“三环、四轴、三联、两中心,两节点”。“三环”就是指“核心区环线”——以文体路、陈庹路、锦霞街、袁茄路、钢花路组成的道路客运环线;“建桥工业园环线”——以建桥工业园a、b、c三区为节点组成的客运环线系统;“南部环线”——以跳蹬为起点、经沟口村、红胜村、小南海村、伏牛溪火车站、民胜村、新建村、四胜村、陈家坝、四民村、凤阳村、湾塘村、止于跳蹬的农村客运环线。“四轴”就是指西城大道线(陈庹路、鱼洞大桥北引道)、郭伏线(依托新郭伏路)、重钢线、滨江线。“三联”是指“双山线”、“金建线”、“福茄线”。“两中心”就是指建立两个客运枢纽站,第一个枢纽就是对现有__区长途汽车站进行改造,将其与轻轨二号线新山村站联为一体,打造为服务于我区中央商务区的城市公交枢纽站;第二个枢纽就是在陈庹路与金建路相交处,建立__区brt中心站,实现brt、轻轨和传统公交的零距离换乘,同时辐射__区目前建成区以南的区域。“两节点”就是建立黄桷堡(建胜镇内)、跳磴两个二级枢纽站,形成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次支道路客运的换乘节点,实现三种运输方式的“零换乘”。根据这一规划思路,我区可以在2020年前建成富有我区特点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实现城乡客运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互相衔接、运转协调的总体目标,把我区打造成为“便捷城区”。

(二)实施城乡运力组织一体化经营。

为了适应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应着力推进城乡客运经营一体化。所谓城乡客运经营一体化,就是由1-2家具备同时城市公交、次支道路客运和农村客运经营资格的客运公司,通过参与招投标、收购现有经营公司等手段,实现对我区城乡客运市场的区域性或线路性专营,从而实现客运经营主体的一体化。经营主体一体化可以消除原来分散经营的运输经营业户各自为战、风险承担能力差、恶性竞争不断、经营秩序混乱、社会效益差等问题,由粗放型管理逐步过渡到集约化经营;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村客运、次支道路客运同归属于一个经营主体,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无障碍地将农村客运、次支道路客运逐步过渡成为城市公交客运,确保运力过渡期间的社会稳定。

(三)完善城乡客运基础设施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构建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必须强化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应加快通村公路改造步伐,加强乡村公路管养,全面提高乡村公路通客班车能力,扫除不通客运车辆的“盲点”。其次,加强农村客运站的建设,根据农村客运市场布局,充分考虑农村客运、出租客运以及公交客运的衔接合理设置站点,农村客运场站建设与农村公路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同步规划、同步

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对客运量相对大、人口多、已实行片区经营优先建设,满足农村客运与城市公交化运输和农民出行需要。(四)构建城乡客运统一的政策环境。

农村客运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因此要促进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一体化,必须对城、乡客运实现同等待遇和统一管理。主要是要对农村客运车辆在税费上给予优惠,通过统一保险、减免费用、财政补贴等方式,让农村客运逐步向城市公交的优惠政策靠拢,从而降低营运成本,保障普遍服务能落到实处。

三、因地制宜,加强道路交通配套设施建设

在城市交通中,无非就是出发地、换乘地、目的地三者之间的流动过程,而在这三个环节中,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停车。城市停车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并反映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和水平。

(一) 合理规划、科学建设公交站点。

公安部、建设部专家暗访我市“畅通工程”时指出,公交线

路重复、停车缺乏规划是严重影响主城畅通问题之一。在我区,车辆乱停乱放、客运车辆随意停车上下客的现象尤为突出,既影响了道路交通的畅通,又损害了城市的形象,除管理方面的原因外,公交站点建设的不合理、不实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停车港的建设中,应既考虑规模又要方便使用,在公交线路密集的道路上,停车港的长度应不低于60米,最好将停车港与车行道隔离,这样,既能保证道路畅通,又能保证安全。

(二) 充分利用社会公共停车场。

在辖区的次支道路周边,应当规划建设临时停车位,并充分发挥辖区室内停车场的功效,要让来辖区的机动车都找到自己的小“窝”停下来。从目前我区的情况看,室内停车场的利用率并不高,比如沃尔玛超市停车场,由于周边道路的不畅,出入不方便,其利用率不到10%。条件成熟时,应当在__中心区建设社会停车场诱导系统,指引来辖区的车辆有序停放,提高社会停车场的使用率。

四、加大交通科技的投入,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薄书记在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指出:解决城市交通要有超前意识,创新管理方式,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

近几年来,我区在交通科技的投入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城市形象得到了明显提升。20__年,全市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率先在我区实施,将为我区建成30套信号灯系统;15处电子警察;6处交通视频监控点(目前已完成24套信号灯、15处电子警察、6处交通监控设施的建设)。我区应借此机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交通设施的建设,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进程。

(一)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城市交通涉及的面很广,需要多个政府部门通力协作,要把规划、建设和管理使用溶为一体,把规划理念、建设理念和管理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衔接,消除由于体制问题造成的工作脱节。只有这样,才能在交通科技的建设中作到科学设置,合理布局,才能真正发挥交通科技的巨大潜力。

(二)建立交通管理监控指挥调度中心。

在交通管理工作中,对交通科技的有效调度使用,既能节约管理成本,又能提高管理的效能。要科学调度使用交通科技,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功效就必须建立交通监控指挥调度系统。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交通监控指挥调度系统是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目前,渝中区、高新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北部新区等均建立了交通监控指挥分中心,在交通管理和城市畅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我区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推动我区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进程,缓解我区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也应建立交通监控指挥分中心。在建设中,应遵循计划性、先进性、可靠性、实用性、保密性、可互联性、可扩展性、高性价的原则,应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把公安、消防、交通、市政、紧急救援等溶为一体,构建一个区域性的城市管理指挥体系,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区委、区政府指挥中心。

五、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一)加强宣传教育,逐步提高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和法规意识。

全面开展“五进”宣传,要把加强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制意识变成交通参与人的自觉行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应把交通安全宣传和教育列入自己的工作日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应建立驾驶人员强制学习制度,定期组织驾驶人员学习交通法规;应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情况纳入对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以及个人的考核。

(二)优化交通组织,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紧紧围绕辖区商业步行圈,优化交通组织,既要确保畅通,又要方便人民群众。待步行商圈全面建好后,可适当调整部分公交线路,组织单向循环通行。同时,可对货运车辆实行限制通行,以此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篇6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道路建设,规范性,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性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城乡区域整合,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增大,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发展产生关键影响;城市道路建设是城市连接乡镇,工业对接农业的重要纽带,是城市规划的规范性、合理性、可持续发展性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

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学科,世界各个国家对其定义各不相同。作者认为国内的城市规划是综合运用各学科,以促进城市发展为中心,通过区域化的合理建设和合理配置方式,打造适合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等场所的手段。综合来说,城市规划最终是服务于使用者,为使用者带来便利的同时间接刺激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物质文明水平,从而推动城市快速发展。

1、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规范的模式:

城市规划需要遵循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来自多种形态赋予,有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必须要做到规范设计,规范规划。从一个城市发展历程来看,城市规划在本质上就是对城市功能区域进行规范划分,根据城市发展的空间定位、城市发展的需要、人口居住的密集度,规范的划分出对应的功能区间,譬如居住区、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发展区等等,进一步推动城市规模扩大与城市发展。

2、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合理的布局:

如上述,城市规划的本质就是规范的划分城市功能区域,所划分出来的居住区、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发展区等功能区域需要通过城市规划来进行合理的布局。合理的布局是方便人们生产、生活、娱乐等各项活动的基础手段之一,譬如休闲广场、购物商场、饮食饭店作为生活、娱乐活动场所,三者必须考虑合理的布局构成商业休闲中心区域,从而产生区域经济效益,扩大区域经济辐射,且对城市规划反作用,使得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更加符合现代化发展需要,更加符合自然生活规律的进化。

3、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可持续发展的统筹: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重要因素来自统一筹划,既要为满足当前城市发展需要留足空间,又要为今后城市发展谋划预留空间。作者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统筹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天时”代表城市规划的大环境,这种大环境要考虑城市与乡镇,乡镇与社区,社区与村组之间的联系,以城市规划促进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谋求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乡镇、社区走特色创新之路,创造改革试点机遇,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助力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地利”代表城市规划的小环境,这种小环境要考虑“因地制宜”,在规划时充分考虑区域发展,村镇发展,通过上述的规范模式、合理布局,围绕先天的地理位置、地域条件,坚持向城市中心外环发展,坚持向城郊结合部发展,减少城区与郊区建设差距,改变城市仅一个中心圈的格局;“人和”代表城市规划的“添加剂”,要充分考虑人口聚集区所处的位置,聚集区人居环境的改善,围绕“人”这一主观要素,有针对性的统一建设,统一筹划,统一调配,促进城市规划的成果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人居”。因此,“天时、地利、人和”营造了城市规划上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城市、乡镇发展中的差距进一步缩短。

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道路建设包含城区道路建设、城郊道路建设及农村道路建设。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发展,加大城市道路建设投入力度,能有效的缓解城市居住环境拥挤现状,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道路建设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中处于建设路程最长,道路建设量最大的国家,所以城市道路建设必须要有超前意识。

1、城区道路建设

城区道路是城市商业区、公共场所、写字楼等城市功能场所的联系纽带,决定了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便捷性和效率性,城区道路建设必须要超前规划,超前设计。以南京为例,至2002年底,南京市城市道路总长度为5368.53公里,全市人均道路面积11.31平方米,主城以绕城公路、内环路以及八条放射状连接线的“两环八射”快速路系统初具雏形,“经五纬八”的主干道网络已经形成[[1] 解读南京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N].扬子晚报,2004年2月25日 ][1]。但是南京城区道路建设仍跟不上城市发展需要,区域交通道路瓶颈尚未消除,缺乏建设的超前意识。

2、城郊道路建设

城郊道路是城区通往乡镇,乡镇联系城区的重要通道,城郊道路建设必须要跟上城市发展需要,必须充分考虑到地理位置以及规划布局。以南京新城区江宁区为例,作为南京中心城区南向发展走廊的主要城郊道路,南京老城区进入江宁区的最主要交通枢纽,江宁区仅有两条城郊道路将军路、宁溧路。伴随着南京市城市圈范围的扩大,城郊道路建设严重滞后,建设比例失调,阻碍了南京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尽管在南京南站建设后配套建设高架路等支干道,仍不能达到城区快速通行的要求和缓解日益增大的通行压力。

3、农村道路建设

农村道路建设是满足乡镇第一、第二产业服务城市发展的重要道路保障,为乡镇居民“衣食住行”提供便捷的绿色通道,为乡镇居民发展特色农业提高输出的“生命线”,为乡镇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机遇。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代表农村,农村代表农民。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推算,大陆范围农业人口超过总人口的半数以上,绝大部分农民还处于生产资料匮乏、生产力中下的环境当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道路建设落后于生产活动的需要,从某方面也助长了城乡差距的增大。有句俗语:“要致富,先修路”,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投资力度,加强对农村道路建设管理,必将为引进现代化生产工具增加农副产品产值,提高农民收入和缩短城乡差距带来便捷。

城市规划与城市道路建设两者的影响和利用

据世界银行研究,通常发展中国家交通需求增长超前于经济增长速度两倍以上,城市交通普遍落后于城市化进程,解决交通问题将是我们长期面对的艰巨任务。作者认为解决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道路建设的衔接,加大道路建设投入,让城市规划服务于道路网络建设,让道路网络建设来规范城市规划,两者相结合来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加快。

城市规划影响城市道路建设的合理性。如果不考虑城市规划的影响,遇阻修路,遇山开路,势必造成城市格局条块分割,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阻碍城市转变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需要。所以,规范、合理、可持续发展的运用科学的城市规划理念加强对城市道路建设管理,更好的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道路建设制约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性。如果为了城市发展,为了区域经济平衡,盲目的跟风学习欧美发达国家,规划营造出花园城市,风景城市,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城市没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所以,利用自然风景、天然环境通过城市道路建设的延伸,展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的同时转移城市中心圈,加快城市发展。

结语

自古有人活动的地方形成村落,逐步发展成乡镇,再而发展城市,可以说城市的发展始终围绕“人”这一根本;又如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写到: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城市规划和城市道路建设都是“以人为本”,通过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为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篇7

【关键词】统筹;城市规划;工作重点;城乡一体化建设

1. 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建设美好安康,是我们三百万安康人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是贯彻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结合本人的工作实际,就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谈几点认识

(1)安康市古称“金州”,位于陕西省最南部,是陕、川、鄂、渝四省市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是连接祖国西南、西北通向华北、华中、华南的重要交通枢纽,阳安、襄渝、西康铁路在此交汇。管辖一区九县和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陕西省第二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东方圣母女娲的故乡,素有“天然生物基因库、中药材之乡、中国硒谷、中国民歌之乡、中国茶乡”等美誉。

(2)2013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批复》,《规划》提出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安康市建设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和特色生物资源加工基地,建成上游地区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2009年12月省政府通过安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批复。《安康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安康中心城市确定为连接关天、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西北重要的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安康丝绸、生物医药基地;旅游休闲、生态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总规》将中心城市规划为“一江两岸、一心多区;山水环绕、桥道贯通”的结构格局,“六横七纵”加快速外环形式的路网骨架系统,以及“一心、两轴、三河、多带、外环”的点、线、面相互结合的完整绿地网络结构,形成“山水环绕、城景交融”的绿地格局。

(3)安康市远景规划为“打造核心、开发江北、西进东延、提升江南”,控制区按百万人口大城市构架,将瀛湖风景区、汉阴至安康月河川道和安康主城区区域一并进行通盘控制,其规划控制区范围为450平方公里。中心城市规划区160平方公里。按照“一江、两岸、三区、五桥、八景”的总体空间结构进行规划建设,以生态建设为主体,完善服务功能和游览功能,形成“一江两岸、一心多区;山水环绕、桥道贯通”的结构格局。

(4)按照规划,安康市将形成“六横七纵”加快速外环形式的路网骨架系统,结合高速公路形成环城高速,城市五个出入口通过快速环线与各个干线公路连接;按照力求丰富汉江水系景观、突出安康山水城市的特点,形成“一心、两轴、三河、多带、外环”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完整绿地网络结构,突现安康“山水环绕、城景交融”的绿色景观。《总规》市域规划依托阳安铁路线、汉江城镇发展带,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月河川道城镇带为主体,旬阳、平利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城镇空间结构。中心城区按照“打造核心、开发江北、西进东延、提升江南”的城市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一江两岸,一心多区;山水环绕,桥道贯通”的空间布局结构。

2. 在《总规》的指导下,统筹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1)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工作。要以安康市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的月河谷地为主体,以旬阳县和平利县为两翼,加快建制镇标准化建设,构建以城镇为支点,以农村新型社区为节点的网络城镇化发展模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城乡统筹的新格局。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城市功能,把安康市逐步建设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特色突出、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统筹城乡规划,发挥好规划的龙头带动作用,关键是阿克力拜克・加尔旦别克规划要先行。如果规划搞不好,那么这个城市的建设不是杂乱无章一团糟,就是今天建了明天拆,劳民伤财,浪费财富。要充分认识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性。以前我们的一些规划都是产业归产业,城市归城市,基础设施归基础设施,相互间协调沟通不够。在当前形势下,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个规划尤为重要。可以这么说,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先行,很多工作将寸步难行,这两个规划不做,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两个规划的重要性,切实发挥两个规划的牵头作用,各项建设必须严格依据这两个规划,搞开发区更要符合这两个规划,征地搞基础设施建设也要符合这两个规划。当然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要相互衔接、相辅相成。

3. 城乡规划引导城乡统筹发展

3.1以城带乡、以乡保城。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镇、乡和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规划前提下的管理,加强市、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保证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城市、镇、乡和村庄在资源调配、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方面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3.2空间集聚、划定城乡。

城乡规划是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区域产业和人口的合理集聚,增强城镇的辐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好城乡协调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并落实城乡基础设施、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规划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村活力和农民生活水平,拓展城镇发展空间。达到城乡之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阶段。

3.3设施先行、区域共享。

城乡规划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的理念,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规划编制要关注公共利益、长远利益和社会公平,完善城乡功能,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3.4错位发展、尊重文化。

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城乡统筹建设同时要兼顾现状和长远发展,城乡统筹建设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放在首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损害自然环境。

4. 工作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加快启动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坚持以城市规划为重点,以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托,整合城市总体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控制性规划以及各种专项规划,使规划编制覆盖到行政区域内的乡(镇)、村,构建科学、合理、合法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

4.2“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大胆创新、分类实施”的原则,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促进资源向农村配置。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大力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4.3发展区域优势,确定城市特色。

4.3.1安康城市的最大资源是山水,安康城市的特质个性是山水城的融合。通过结构的有效组织;加强城市周边的山体――龙王山、香溪洞、文武山、天柱山、鲤鱼山森林化,成为城市际线远景;培育城区汉江段及黄洋河、吉河、月河近城段河体及两岸景观自然化,并充分利用城市中的河体、局部丘陵、山体形成诸多园林化公园,成为城市片、线交织的中;加强中心区域和各片区结构的完善,充分通过桥道的贯通,和景观廊道的贯通,使整个城市山环水绕,山水城相间,从而显现山水园林城市格局。依据高速路、现有道路、铁路、高压走廊、江河走向确定城市道路格局,形成“六横七纵”加快速外环形式的路网骨架系统。

4.3.2城市规划必须要有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提出的“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统筹规划、有限开发”的规划指导思想正确,确立的“无限框架、有限布局,近远结合、有机衔接”的规划思路清晰,富有创新性,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一个真正的城市规划领导者要具有前瞻性和高层次的统筹思想,立足长远发展需要,科学谋划,切实遵城市发展自身的客观和地理位置的规律。努力实现规划目标:

(1)充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生态优势、区位交通优势,将安康城市打造成为具有区域竞争力,各类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城市。

(2)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形态完整、布局合理、适应发展需求的新安康。

(3)强调陕南独特的生态景观特色,优化城市内外生态环境,通过人工绿化环境和自然山水的有机结合,体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共生”的生态型城市理念。

(4)突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强化旅游休闲功能,营造多元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整体环境,将安康建设为旅游名城。

(5)充分结合城市建设实际,通过分期规划,为安康城市建设提供灵活、动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

4.3.3规划是建设的“龙头”。

(1)首先要高标准,高起点的定位城市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的规模,把具体的某个区域的功能也定位清楚,同时高质量的编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以及近期规划、控制性详规。从而为城市发展建设提供有力的发展体系及框架;规划做成了,并不等于城市建设就形成了,还要坚持建管并举,要着力改变重建筑、轻设计,重建设、轻精致,重建成、轻管理的系列问题,一个好的规划设计含概的并不是一个建筑的本身,一幢幢房屋,而是着力优化整合周围的一切资源和要素,形成特有的个性特点,完整的配套设施、功能齐全的小区建设,适应小区发展需要的科学体系。比如:一个完整的小区规划应有合理的供水排水能力,污水垃圾处理、社区活动场所等等都要统筹考虑,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篇8

【摘要】:大中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郊区化,其近郊的小城镇,承载了城市中心区的规模扩张和要素扩散。由于区位、资源禀赋等优势,近郊镇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与普通小城镇的明显差异,其发展趋势、规划思路等均呈现出自身的特性。研究大中城市近郊镇的成长,以期对同类城镇的规划发展提供有益的规划建议。

【关键词】:大中城市近郊镇;发展特点;发展趋势;成长机制;规划思路

【关键词】:大中城市近郊镇;发展特点;发展趋势;成长机制;规划思路

Abstract: The large and medium cities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accompanied by suburbanization, the outskirts of small towns, carrying the expansion of urban centers and elements of diffus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rowth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the outskirts of the town, in order to provide a useful planning advic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similar towns.Key words: large and medium cities outskirts of tow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trends; growth mechanism; planning Ideas

Abstract: The large and medium cities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accompanied by suburbanization, the outskirts of small towns, carrying the expansion of urban centers and elements of diffus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rowth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the outskirts of the town, in order to provide a useful planning advic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similar towns.Key words: large and medium cities outskirts of tow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trends; growth mechanism; planning Ideas

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

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

一、引言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五大统筹,其一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2008年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亦提出要统筹城乡规划,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已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小城镇作为城乡联系的纽带,不仅是服务农村地区的重要节点,也是城市功能扩散的重要载体。而位于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凭借其临近城区的区位优势,在发展速度、方向、特点上与普通小城镇具有明显的差别,研究大中城市近郊小城镇的发展对于城乡统筹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五大统筹,其一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2008年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亦提出要统筹城乡规划,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已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小城镇作为城乡联系的纽带,不仅是服务农村地区的重要节点,也是城市功能扩散的重要载体。而位于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凭借其临近城区的区位优势,在发展速度、方向、特点上与普通小城镇具有明显的差别,研究大中城市近郊小城镇的发展对于城乡统筹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所称的近郊镇,指的是距离城市中心5-15公里范围内(按常规交通工具,半小时以内可到达的区域)发展的建制镇。

本文所称的近郊镇,指的是距离城市中心5-15公里范围内(按常规交通工具,半小时以内可到达的区域)发展的建制镇。

二、大中城市近郊镇发展的特点

二、大中城市近郊镇发展的特点

近郊镇与城市中心区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近郊镇与城市中心区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共建共融。城市中心区与近郊镇一般有快速路联系,交通便捷,亦有公交车可直达,为往返的人流、车流提供快速、高效的交通支撑。两者共处同一市政基础设施网络,给水、排水、电力、信息等设施共建共享。

1、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共建共融。城市中心区与近郊镇一般有快速路联系,交通便捷,亦有公交车可直达,为往返的人流、车流提供快速、高效的交通支撑。两者共处同一市政基础设施网络,给水、排水、电力、信息等设施共建共享。

余姚马渚镇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大中城市近郊镇。它位于余姚市西部,东靠余姚市区,南接上虞市,西连牟山镇,北与泗门镇接壤。距余姚城区仅11公里,距宁波94公里,杭州120公里,是余姚市三个省级中心镇之一。杭甬高速公路、萧甬铁路、61省道东西向穿境而过,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后,连接大桥和杭甬高速公路的余姚南北大通道,临马渚镇区东侧而过,同时在镇区设有出入口。其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使其成为余姚城区重要的功能拓展区。

余姚马渚镇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大中城市近郊镇。它位于余姚市西部,东靠余姚市区,南接上虞市,西连牟山镇,北与泗门镇接壤。距余姚城区仅11公里,距宁波94公里,杭州120公里,是余姚市三个省级中心镇之一。杭甬高速公路、萧甬铁路、61省道东西向穿境而过,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后,连接大桥和杭甬高速公路的余姚南北大通道,临马渚镇区东侧而过,同时在镇区设有出入口。其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使其成为余姚城区重要的功能拓展区。

目前马渚镇区与余姚城区除了61省道的快速联系,尚有一条东西向主干道联系。现状供应余姚市域西部乡镇及余姚城区的渚山水厂亦在马渚镇区内。马渚的污水、电力、电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均依托于城区。

目前马渚镇区与余姚城区除了61省道的快速联系,尚有一条东西向主干道联系。现状供应余姚市域西部乡镇及余姚城区的渚山水厂亦在马渚镇区内。马渚的污水、电力、电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均依托于城区。

2、大型公共设施向近郊镇扩张。城市中的娱乐中心、大型超市、汽车4S店、星级酒店等公建设施逐渐向郊区蔓延,近郊镇成为繁荣和发展中心城市旅游、餐饮、住宿、娱乐等第三产业的重要辅助部分。

2、大型公共设施向近郊镇扩张。城市中的娱乐中心、大型超市、汽车4S店、星级酒店等公建设施逐渐向郊区蔓延,近郊镇成为繁荣和发展中心城市旅游、餐饮、住宿、娱乐等第三产业的重要辅助部分。

3、近郊镇为城市中心区扩容提供条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区人口、产业等不断外溢到近郊镇,一方面缓解了城市中心区的拥挤,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近郊镇的快速发展。

3、近郊镇为城市中心区扩容提供条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区人口、产业等不断外溢到近郊镇,一方面缓解了城市中心区的拥挤,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近郊镇的快速发展。

4、近郊镇具有与中心城区同向发展的基础。各城市的产业发展均具有地方特性,如绍兴的酿酒产业、海宁市的皮革产业,余姚市的塑料产业,而近郊镇产业发展具有与主城区的同向和延续特性。如绍兴皋埠镇的酿酒业、海宁市近郊马桥镇的制革业、余姚马渚镇的日用喷雾器、水暖卫浴产业等都与中心城区产业具有同向发展的目标和为产业发展所需的用地基础。

4、近郊镇具有与中心城区同向发展的基础。各城市的产业发展均具有地方特性,如绍兴的酿酒产业、海宁市的皮革产业,余姚市的塑料产业,而近郊镇产业发展具有与主城区的同向和延续特性。如绍兴皋埠镇的酿酒业、海宁市近郊马桥镇的制革业、余姚马渚镇的日用喷雾器、水暖卫浴产业等都与中心城区产业具有同向发展的目标和为产业发展所需的用地基础。

5、建设范围突破了行政限制。城市中心区与近郊镇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方面的发展都需要两者突破行政界线,协调发展,甚至近郊镇的部分用地会被划入中心城区。

5、建设范围突破了行政限制。城市中心区与近郊镇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方面的发展都需要两者突破行政界线,协调发展,甚至近郊镇的部分用地会被划入中心城区。

以马渚镇为例,余姚市域总体规划和余姚中心城区规划均将马渚镇域的南北大通道以东部分纳入余姚中心城区规划范围,而马渚镇区与余姚城区仅以南北大通道为分界,两者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创造出环境更加优美、功能更加合理的城镇空间。

以马渚镇为例,余姚市域总体规划和余姚中心城区规划均将马渚镇域的南北大通道以东部分纳入余姚中心城区规划范围,而马渚镇区与余姚城区仅以南北大通道为分界,两者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创造出环境更加优美、功能更加合理的城镇空间。

三、大中城市近郊镇成长的动力机制

三、大中城市近郊镇成长的动力机制

大中城市在快速城市化的同时,带动了近郊镇的跨越式发展,促使近郊镇大跨步地融入中心城市,区别于一般乡镇,近郊镇的成长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推力。内部动力指的是近郊镇内部现有的或潜在的对城镇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因素,外部推力指的是来自外部对近郊镇成长具有促进和拉动作用的因素。

大中城市在快速城市化的同时,带动了近郊镇的跨越式发展,促使近郊镇大跨步地融入中心城市,区别于一般乡镇,近郊镇的成长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推力。内部动力指的是近郊镇内部现有的或潜在的对城镇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因素,外部推力指的是来自外部对近郊镇成长具有促进和拉动作用的因素。

近郊镇的内部动力主要包括:①、地理区位优势。凭借临近城区的优势,可优先接受中心城区迁移出来的人口、资金和产业,同时各种基础设施亦可借助于中心城市的现有基础。②、自然资源优势。主要指区域内各种自然因素的贮量、质量。以马渚镇为例,主要的自然资源有土地资源和环境资源。大中城市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必将面临土地瓶颈,唯一的出路是旧城改造或向郊区蔓延,此时近郊镇相对富裕的土地资源就有利于接受城区的扩展延伸。而较于中心城区的高强度开发,马渚镇域内的生态环境更舒适宜居,加之镇域西部的低丘缓坡及两个大面积的天然湖泊,为余姚城区打造宜居城市和旅游为特色的宁波市域北部中心增添了新的环境和旅游资源。③、交通运输优势。主要指中心城区与近郊镇连接的交通运输能力和水平。马渚现状除杭甬高速公路、萧甬铁路、杭甬高速铁路、61省道、马渚港等水、陆交通网络外,规划即将新建的南北大通道、上层次规划预留的与余姚城区五个通道的交通联系,既密切了中心城区与马渚的联系,也为强化余姚城区的要素扩散创造了条件,促进马渚镇的发展。

近郊镇的内部动力主要包括:①、地理区位优势。凭借临近城区的优势,可优先接受中心城区迁移出来的人口、资金和产业,同时各种基础设施亦可借助于中心城市的现有基础。②、自然资源优势。主要指区域内各种自然因素的贮量、质量。以马渚镇为例,主要的自然资源有土地资源和环境资源。大中城市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必将面临土地瓶颈,唯一的出路是旧城改造或向郊区蔓延,此时近郊镇相对富裕的土地资源就有利于接受城区的扩展延伸。而较于中心城区的高强度开发,马渚镇域内的生态环境更舒适宜居,加之镇域西部的低丘缓坡及两个大面积的天然湖泊,为余姚城区打造宜居城市和旅游为特色的宁波市域北部中心增添了新的环境和旅游资源。③、交通运输优势。主要指中心城区与近郊镇连接的交通运输能力和水平。马渚现状除杭甬高速公路、萧甬铁路、杭甬高速铁路、61省道、马渚港等水、陆交通网络外,规划即将新建的南北大通道、上层次规划预留的与余姚城区五个通道的交通联系,既密切了中心城区与马渚的联系,也为强化余姚城区的要素扩散创造了条件,促进马渚镇的发展。

近郊镇成长的外在驱动力包括来自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和政策制度的推力。根据“集聚――扩散”理论,小城镇的形成具体表现在源于区域中心城市一端的扩散和落实于小城镇一端的集聚。大中城市由于其自身经济的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人才效益和设施效益等,首先会让周边区域的资源向中心城区聚集,由于城市内部容量有限,传统产业开始不断向腹地转移,部分工业项目向迁移,一些新建项目也必须布局在城市的区域,引起部分人才和资本向郊区迁移,表现为城市向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制度推力是指各级政府为了发展地区经济而给予所辖的某一地区或小城镇特别优惠的政策。以马渚镇为例,国家层面提出促进小城镇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针政策,浙江省出台了培育省级中心镇的政策措施,各项优惠政策均为马渚镇的快速城镇化奠定了制度基础。

近郊镇成长的外在驱动力包括来自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和政策制度的推力。根据“集聚――扩散”理论,小城镇的形成具体表现在源于区域中心城市一端的扩散和落实于小城镇一端的集聚。大中城市由于其自身经济的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人才效益和设施效益等,首先会让周边区域的资源向中心城区聚集,由于城市内部容量有限,传统产业开始不断向腹地转移,部分工业项目向迁移,一些新建项目也必须布局在城市的区域,引起部分人才和资本向郊区迁移,表现为城市向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制度推力是指各级政府为了发展地区经济而给予所辖的某一地区或小城镇特别优惠的政策。以马渚镇为例,国家层面提出促进小城镇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针政策,浙江省出台了培育省级中心镇的政策措施,各项优惠政策均为马渚镇的快速城镇化奠定了制度基础。

四、大中城市近郊镇未来发展趋势

四、大中城市近郊镇未来发展趋势

近郊镇未来发展趋势包括三种:

近郊镇未来发展趋势包括三种:

1、成为主城区的一个街道或者一个街坊。如绍兴的皋埠镇,随着绍兴中心区的扩大,皋埠镇成为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街道。萧山市闻堰镇,在萧山市划入杭州市成为萧山区后闻堰镇成为萧山区内的一个街道。

1、成为主城区的一个街道或者一个街坊。如绍兴的皋埠镇,随着绍兴中心区的扩大,皋埠镇成为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街道。萧山市闻堰镇,在萧山市划入杭州市成为萧山区后闻堰镇成为萧山区内的一个街道。

存入我的阅览室

2、成为具有城市职能的建制镇。如西湖区的三墩镇,原本只是杭州市近郊的一个农业乡镇,新浙江大学的紫金港校区进驻三墩镇后,5万余师生的入驻带来了三墩城镇建设质的飞跃,原本的农业乡镇,随着房地产、信息、餐饮、酒店等城市业迅速崛起,承担了中心城市应有的城市职能。

2、成为具有城市职能的建制镇。如西湖区的三墩镇,原本只是杭州市近郊的一个农业乡镇,新浙江大学的紫金港校区进驻三墩镇后,5万余师生的入驻带来了三墩城镇建设质的飞跃,原本的农业乡镇,随着房地产、信息、餐饮、酒店等城市业迅速崛起,承担了中心城市应有的城市职能。

3、近期是建制镇,远期是主城区。目前近郊镇虽然多以第一、二产业为主,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产业将逐步转为第二、三产业,与中心城市融为一体,成为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

3、近期是建制镇,远期是主城区。目前近郊镇虽然多以第一、二产业为主,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产业将逐步转为第二、三产业,与中心城市融为一体,成为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

五、大中城市近郊镇规划思路探索

五、大中城市近郊镇规划思路探索

近郊镇规划对中心城区及自身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除了做好一般乡镇总体规划的各项重点,还须加强以下几方面:

近郊镇规划对中心城区及自身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除了做好一般乡镇总体规划的各项重点,还须加强以下几方面:

首先,与主城区的无缝对接。包括标准选择、城镇职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土地使用等各方面应与主城区实现无缝对接。以马渚为例,宁波市区域性规划提出了余慈组团的概念,余姚――慈溪地域相近,规模相当,两者联合发展,将打造为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马渚作为余姚市的近郊镇,将来极有可能成为余姚城区的一个街道或街坊。故此马渚镇总体规划的各项标准均采用城市标准,高起点、前瞻性的布置各项设施。

首先,与主城区的无缝对接。包括标准选择、城镇职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土地使用等各方面应与主城区实现无缝对接。以马渚为例,宁波市区域性规划提出了余慈组团的概念,余姚――慈溪地域相近,规模相当,两者联合发展,将打造为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马渚作为余姚市的近郊镇,将来极有可能成为余姚城区的一个街道或街坊。故此马渚镇总体规划的各项标准均采用城市标准,高起点、前瞻性的布置各项设施。

城镇功能定位上,马渚镇在强化自身的特色优势外,尽量与余姚城区保持一致。余姚城区的规划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南、北两侧扩展,与马渚镇区相邻的城区北部为余姚经济开发区城西工业园,南部为物流园区,规划马渚镇区北部设置为马渚工业园,与城西工业园联合打造北部工业走廊,镇区南部作为商贸居住区,在西侧近城区物流园处规划信息、市场、金融等相关的生产业。同时充分发挥马渚优越的生态环境,利用姚江上游湾头的生态优势,大力开发房地产业,在靠近牟山镇牟山湖侧,利用两个天然湖泊开发休闲旅游,打造姚西旅游节点甚至休闲旅游板块。

城镇功能定位上,马渚镇在强化自身的特色优势外,尽量与余姚城区保持一致。余姚城区的规划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南、北两侧扩展,与马渚镇区相邻的城区北部为余姚经济开发区城西工业园,南部为物流园区,规划马渚镇区北部设置为马渚工业园,与城西工业园联合打造北部工业走廊,镇区南部作为商贸居住区,在西侧近城区物流园处规划信息、市场、金融等相关的生产业。同时充分发挥马渚优越的生态环境,利用姚江上游湾头的生态优势,大力开发房地产业,在靠近牟山镇牟山湖侧,利用两个天然湖泊开发休闲旅游,打造姚西旅游节点甚至休闲旅游板块。

在道路交通衔接上,马渚镇区预留与城区五个通道的快捷联系,其中两条城市快速路,一条省道――61省道,其余两条城市主干道直达余姚城区。600――800米的主干路网间距快速连结城区。同时增加与城区的公交线路,降低马渚与主城区联系的出行成本。

在道路交通衔接上,马渚镇区预留与城区五个通道的快捷联系,其中两条城市快速路,一条省道――61省道,其余两条城市主干道直达余姚城区。600――800米的主干路网间距快速连结城区。同时增加与城区的公交线路,降低马渚与主城区联系的出行成本。

马渚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除能利用城区的现有基础外,新增基础设施预留服务城区的扩展用地。

马渚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除能利用城区的现有基础外,新增基础设施预留服务城区的扩展用地。

其次,近郊镇在规模预测上,考虑中心城区的外溢。不仅在人口规模上,更需在用地上预留中心城区产业扩散的承接空间。以马渚为例,人口预测除户籍人口、外来人口外,新增余姚城区外溢人口,同时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外来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尽量与城区的增长率接近。在用地规模预测上,规划除满足本镇发展需求外,预留城区产业扩散的备用地。

其次,近郊镇在规模预测上,考虑中心城区的外溢。不仅在人口规模上,更需在用地上预留中心城区产业扩散的承接空间。以马渚为例,人口预测除户籍人口、外来人口外,新增余姚城区外溢人口,同时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外来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尽量与城区的增长率接近。在用地规模预测上,规划除满足本镇发展需求外,预留城区产业扩散的备用地。

再次,近郊镇在规划过程中要有长远的眼光。近郊镇未来是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街道或城区, 而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腹地和郊区,不能只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环境质量的保护。这就要求近郊镇有选择的吸收城区扩散的工业项目,比较理想的是在吸收工业的同时,吸收城区对环境治理的技术和能力,以确保近郊镇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再次,近郊镇在规划过程中要有长远的眼光。近郊镇未来是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街道或城区, 而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腹地和郊区,不能只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环境质量的保护。这就要求近郊镇有选择的吸收城区扩散的工业项目,比较理想的是在吸收工业的同时,吸收城区对环境治理的技术和能力,以确保近郊镇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刘铮 于江宁 大城市郊区小城镇成长的动力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华中建筑2010.11:51-52.

1、刘铮 于江宁 大城市郊区小城镇成长的动力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华中建筑2010.11:51-52.

2、季洁 邢海峰浅析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的特点、问题及规划对策小城镇建设 2010.7:28-35。

2、季洁 邢海峰浅析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的特点、问题及规划对策小城镇建设 2010.7:28-35。

3、丁立曹庆森近郊小城镇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及规划布局城乡建设2005.1:47-48

3、丁立曹庆森近郊小城镇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及规划布局城乡建设2005.1:47-48

4、陈白磊齐同军城乡统筹下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研究――以杭州市为例杭州(我们)2010.8:24-26.

4、陈白磊齐同军城乡统筹下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研究――以杭州市为例杭州(我们)2010.8:24-26.

存入我的阅览室

2、成为具有城市职能的建制镇。如西湖区的三墩镇,原本只是杭州市近郊的一个农业乡镇,新浙江大学的紫金港校区进驻三墩镇后,5万余师生的入驻带来了三墩城镇建设质的飞跃,原本的农业乡镇,随着房地产、信息、餐饮、酒店等城市业迅速崛起,承担了中心城市应有的城市职能。

2、成为具有城市职能的建制镇。如西湖区的三墩镇,原本只是杭州市近郊的一个农业乡镇,新浙江大学的紫金港校区进驻三墩镇后,5万余师生的入驻带来了三墩城镇建设质的飞跃,原本的农业乡镇,随着房地产、信息、餐饮、酒店等城市业迅速崛起,承担了中心城市应有的城市职能。

3、近期是建制镇,远期是主城区。目前近郊镇虽然多以第一、二产业为主,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产业将逐步转为第二、三产业,与中心城市融为一体,成为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

3、近期是建制镇,远期是主城区。目前近郊镇虽然多以第一、二产业为主,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产业将逐步转为第二、三产业,与中心城市融为一体,成为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

五、大中城市近郊镇规划思路探索

五、大中城市近郊镇规划思路探索

近郊镇规划对中心城区及自身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除了做好一般乡镇总体规划的各项重点,还须加强以下几方面:

近郊镇规划对中心城区及自身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除了做好一般乡镇总体规划的各项重点,还须加强以下几方面:

首先,与主城区的无缝对接。包括标准选择、城镇职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土地使用等各方面应与主城区实现无缝对接。以马渚为例,宁波市区域性规划提出了余慈组团的概念,余姚――慈溪地域相近,规模相当,两者联合发展,将打造为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马渚作为余姚市的近郊镇,将来极有可能成为余姚城区的一个街道或街坊。故此马渚镇总体规划的各项标准均采用城市标准,高起点、前瞻性的布置各项设施。

首先,与主城区的无缝对接。包括标准选择、城镇职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土地使用等各方面应与主城区实现无缝对接。以马渚为例,宁波市区域性规划提出了余慈组团的概念,余姚――慈溪地域相近,规模相当,两者联合发展,将打造为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马渚作为余姚市的近郊镇,将来极有可能成为余姚城区的一个街道或街坊。故此马渚镇总体规划的各项标准均采用城市标准,高起点、前瞻性的布置各项设施。

城镇功能定位上,马渚镇在强化自身的特色优势外,尽量与余姚城区保持一致。余姚城区的规划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南、北两侧扩展,与马渚镇区相邻的城区北部为余姚经济开发区城西工业园,南部为物流园区,规划马渚镇区北部设置为马渚工业园,与城西工业园联合打造北部工业走廊,镇区南部作为商贸居住区,在西侧近城区物流园处规划信息、市场、金融等相关的生产业。同时充分发挥马渚优越的生态环境,利用姚江上游湾头的生态优势,大力开发房地产业,在靠近牟山镇牟山湖侧,利用两个天然湖泊开发休闲旅游,打造姚西旅游节点甚至休闲旅游板块。

城镇功能定位上,马渚镇在强化自身的特色优势外,尽量与余姚城区保持一致。余姚城区的规划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南、北两侧扩展,与马渚镇区相邻的城区北部为余姚经济开发区城西工业园,南部为物流园区,规划马渚镇区北部设置为马渚工业园,与城西工业园联合打造北部工业走廊,镇区南部作为商贸居住区,在西侧近城区物流园处规划信息、市场、金融等相关的生产业。同时充分发挥马渚优越的生态环境,利用姚江上游湾头的生态优势,大力开发房地产业,在靠近牟山镇牟山湖侧,利用两个天然湖泊开发休闲旅游,打造姚西旅游节点甚至休闲旅游板块。

在道路交通衔接上,马渚镇区预留与城区五个通道的快捷联系,其中两条城市快速路,一条省道――61省道,其余两条城市主干道直达余姚城区。600――800米的主干路网间距快速连结城区。同时增加与城区的公交线路,降低马渚与主城区联系的出行成本。

在道路交通衔接上,马渚镇区预留与城区五个通道的快捷联系,其中两条城市快速路,一条省道――61省道,其余两条城市主干道直达余姚城区。600――800米的主干路网间距快速连结城区。同时增加与城区的公交线路,降低马渚与主城区联系的出行成本。

马渚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除能利用城区的现有基础外,新增基础设施预留服务城区的扩展用地。

马渚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除能利用城区的现有基础外,新增基础设施预留服务城区的扩展用地。

其次,近郊镇在规模预测上,考虑中心城区的外溢。不仅在人口规模上,更需在用地上预留中心城区产业扩散的承接空间。以马渚为例,人口预测除户籍人口、外来人口外,新增余姚城区外溢人口,同时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外来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尽量与城区的增长率接近。在用地规模预测上,规划除满足本镇发展需求外,预留城区产业扩散的备用地。

其次,近郊镇在规模预测上,考虑中心城区的外溢。不仅在人口规模上,更需在用地上预留中心城区产业扩散的承接空间。以马渚为例,人口预测除户籍人口、外来人口外,新增余姚城区外溢人口,同时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外来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尽量与城区的增长率接近。在用地规模预测上,规划除满足本镇发展需求外,预留城区产业扩散的备用地。

再次,近郊镇在规划过程中要有长远的眼光。近郊镇未来是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街道或城区, 而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腹地和郊区,不能只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环境质量的保护。这就要求近郊镇有选择的吸收城区扩散的工业项目,比较理想的是在吸收工业的同时,吸收城区对环境治理的技术和能力,以确保近郊镇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再次,近郊镇在规划过程中要有长远的眼光。近郊镇未来是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街道或城区, 而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腹地和郊区,不能只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环境质量的保护。这就要求近郊镇有选择的吸收城区扩散的工业项目,比较理想的是在吸收工业的同时,吸收城区对环境治理的技术和能力,以确保近郊镇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刘铮 于江宁 大城市郊区小城镇成长的动力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华中建筑2010.11:51-52.

1、刘铮 于江宁 大城市郊区小城镇成长的动力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华中建筑2010.11:51-52.

2、季洁 邢海峰浅析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的特点、问题及规划对策小城镇建设 2010.7:28-35。

2、季洁 邢海峰浅析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的特点、问题及规划对策小城镇建设 2010.7:28-35。

3、丁立曹庆森近郊小城镇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及规划布局城乡建设2005.1:47-48

3、丁立曹庆森近郊小城镇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及规划布局城乡建设2005.1:47-48

4、陈白磊齐同军城乡统筹下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研究――以杭州市为例杭州(我们)2010.8:24-26.

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篇9

为加强全区城乡环境建设管理,巩固和扩大综合整治活动成果,创造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提升城乡文明水平,经区政府同意,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管理为保证,城区为主、城乡联动,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强力推进、规范发展,进一步优化城乡布局,全面改善环境面貌,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管理及监督责任

由区建设局负责全区城乡环境建设管理工作。区城市建设秩序管理局具体负责对全区特别是新城区的环境容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同时负责全区制止违法建设工作。各乡镇(街道)、各单位按照“属地管理”、“门前三包”的原则,认真抓好各自环境建设管理工作。鼓励公众和新闻媒体积极参与城乡环境建设管理的监督工作。

三、管理范围及机构

1、管理范围。新城区管理范围为:环山路以南,青春创业开发区希望路以东,泮河大街、泰东路以北,长城路、迎胜南路以西的区域。其中,开元路、府西路以东(含两条道路)由粥店街道负责;开元路、府西路以西由天平街道负责。乡镇管理范围为:主要是乡镇驻地,区、乡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区域和沿线村。

2、机构与管理网络建设。(1)新城区两个街道组建市容管理巡查中队,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巡查人员,负责制止和纠正辖区内影响建设秩序、市容市貌的行为,并抓好各社区(村)环境建设管理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各社区(村)都要成立卫生保洁、绿化维护、市容村貌、建设秩序巡查队伍,根据实际,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实行干部分片划段包保责任制,管理好辖区内道路沿线和居民小区的绿化维护、环境卫生、建设秩序。(2)各乡镇都要组建乡镇环境管理巡查中队,根据需要配足人员,主要负责辖区内规划、建设、环境的监督、管理、考核等工作。成立环卫队伍和绿化管理队伍,人员数量可根据工作需要确定,主要负责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工作。根据实际,为管理巡查人员设立办公场所,配备交通工具,统一工作服装。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垃圾中转站,配备专用垃圾收集车、清运车。(3)将环境建设管理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专款专用,为城乡环境建设管理提供财力保障。

四、主要任务

1、规划管理工作。立足城区、乡镇功能和要求,通盘考虑城乡建设、市政设施和公益设施,高层次规划,依法审批,管理到位;严格落实《关于强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坚决制止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的意见》(泰岱发〔2007〕15号),及时发现、清理、拆除不符合规划的建设工程,高速公路、铁路和主要交通干道两侧500米可视范围内的违法建设。建立完善巡查举报和拆除的联动机制,一经发现违法搭建现象,立即组织有关部门依法予以阻止、处罚和拆除。

2、建设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区政府《关于加强全区建设项目报建规费管理的意见》(泰岱政发〔*〕82号),规范建设项目报建程序,搞好质监和安监工作,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加强道路、给排水、通讯、暖、气、排污等公用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增强公共服务功能。

3、城乡容貌管理工作。随时清理城区、乡镇驻地、乡镇主要道路和沿线村等重点区域的各类垃圾,定时收集、日产日清,做到视野之内总体面貌清洁、卫生、美观;对绿地和绿化带定期进行管理和维护;规范广告牌匾和灯箱标牌设置管理,搞好夜景亮化的监督指导工作。

4、市场和交通秩序管理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农贸市场建设与管理,消除占道经营、乱摆乱放等现象;督促各单位落实“门前三包”责任;规范市场管理,引导流动摊点进场入市合法经营;整治交通“堵点”、“乱点”、“黑点”,主次干道两侧各种车辆按指定地点整齐有序停放,客运、货运出租车无占道经营现象。

五、保障措施

1、建立奖惩制度。(1)由区建设局制定城乡容貌环境建设管理的工作标准和考核细则,并负责督导检查和考核。(2)实行押金制度,各乡镇(街道)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年终,区政府对各乡镇(街道)环境建设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对考核合格的按不同等次予以相应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进行处罚。在区财政局设立专户,对押金进行统一管理。各单位的奖励与罚款,由区财政局按照规定及时兑现到位。(3)各乡镇(街道)制定奖罚制度,对镇容管理巡查中队成员和环卫管理人员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工作认真、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因管理严重缺位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批评教育,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篇10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它是针对城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二元分隔状况提出来的。城乡一体化不是变相的“劫富济贫”,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这无论对于城市,还是对于乡村,都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在于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在改善城乡关系的过程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始终应当是核心、动力和基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包括:发展战略一体化、经济发展一体化、商品市场一体化、经济活动网络化、利益分配合理化等。有学者将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户籍管理、住房、食品供应、就业、教育、医疗等更大的领域。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也有学者将这种城乡融合扩展到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空间等各个方面,将城乡一体化看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和阶段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城市和乡村将成为一个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城乡一体化不论作为一种手段,一种过程,还是一种结果,都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趋向、必然选择。

城乡一体化早在19世纪中期就成为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改革开放后,我国历史上城乡隔离发展所造成的各种经济社会矛盾日益表面化,城乡一体化逐步受到重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已于90年代中前期开展了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策略与方案,对领导决策和管理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内地,宝鸡等城市也进行了城乡一体化战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建国五十多年的投资建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加快了太原工业化的进程,形成了较为雄厚的重工业基础。在工业化的强大带动作用下,城市化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城市化水平接近70%,已形成大都市雏形。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太原市已开始呈现出人口、产业向外扩张的离心城市化特征,这表明城市的区域中心地位在加强,城市发展进入极化与扩散并重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城乡关系日益密切,原有的城乡分离、甚至对立的状况将逐步得到转变,建立呈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利益共享的共荣互动关系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任务。1998年,太原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来的3个城区和2个郊区调整为现在的6个“城乡一体化新区”,各辖区中既有城区又有郊区。其目的是从行政上加强城市与郊区的经济联系,充分发挥城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作用。去年,太原市政府又提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率先发展”的新战略,未来太原市中心区的经济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扩散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些,为突破和改进城乡二元结构,协调城乡经济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本课题在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基础上,重点对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专题探讨。对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太原市城乡关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更好地提升太原市作为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通过城乡关系的改善和密切,更好地发挥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一、城乡关系现状

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问题提出的。简单讲,城乡关系就是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但在研究中考虑到城乡之间的联系,必须对二者做出界定。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关系取决于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状况,如城乡之间经济要素的流动性、通达性等。在我国,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体制因素对城乡关系的影响相当深刻,同一行政区划单元内由于行政上存在隶属关系联系,经济联系较为密切。不同行政单元之间,经济联系则相对较为松散。

城乡关系研究范围的确定既要考虑经济联系的强弱,又要考虑行政地区范围的影响。在本项课题研究中,城市是指太原市市区,即建成区部分。乡村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指太原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乡村部分,即近郊(现6个城市辖区的郊区部分)和远郊(市辖县、市);考虑到太原市大都市区发展已形成雏形,另一个层面系指城市腹地,即北面忻州、南面晋中等受中心市区影响明显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部分地区,即太原市都市圈。

2000年,太原市市区(6个辖区)年末常住人口达到233.2万人,占全市的75.6%,而各项经济指标(第一产业增加值除外,见上表)在全市所占比重均超过了80%,其中,财政总收入(含地方和中央)、各项存贷款余额、邮电业务总量等均占到90%以上,表明市区经济的核心地位十分突出(见表1),同时也是全省半数以上的科研机构。太原市是华北铁路交通枢纽之一,通过石太、太焦、同蒲、京原等铁路与省内外保持便捷联系,太古岚地方铁路加强了市区与古交的联系。公路以市区为中心,通过八条主干线辐射全省,同时也是山西省“大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的节点。太原武宿机场是全省唯一的4D级干线机场,现已开通72条航线及至香港的定期包机航线,通航城市达到50个。近年来,太原市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东山过境高速公路、“一桥两路”、长风大街、机场路、城市出口、城市客运站及城市次干路、支路的建设和改造,大大改善城市交通网络条件,使城市路网结构和布局逐步走向合理化。太原电网是联系山西省北部、南部、东南部电网的枢纽,也是省网的负荷中心。全市居民人均用电量204.8千瓦小时,居全国各城市第五位。城市煤气、热力生产与供应设施发展较快,城市气化普及率已达86%,城市集中供热也正在积极扩展。由此可见,太原市在市域乃至省域范围内的核心地位十分明显,并且通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建成区与近郊、远郊以至省内其它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将更加便捷。?

(一)城乡关系发展阶段的划分?

太原市城乡关系的演变与我国建国后实行的宏观发展政策密切相关。80年代以前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政策、改革开放后的城市与乡村二元工业化发展政策、90年代后的市场化发展战略等,都对太原市的城乡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太原市因其自然资源赋存条件的特殊性以及国家劳动地域分工任务的约束性,城乡关系特征显得更具典型性和阶段性。?

太原市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城乡隔离发展阶段。与全国一样,超前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以及十分严格的城乡户籍政策,基本上阻塞了应有的城乡联系通道和方式,总体上隔绝了正常的城乡发展关系。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目标是建设“工矿基地”和“生产性城市”,而乡村以农补工,不但要承担对工业化的投入,还要负责供应城市人口的粮食、蔬菜和副食品。城市建设、工业发展难以顾及农村和农业的需求,甚至还有城市剥夺农村和工业剥夺农业的现象,城乡关系完全处于分离甚至对立状态。?

第二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初,城乡自主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首先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后兴办了大量的以资源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及其初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极大地刺激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太原市郊区及辖县的经济面貌。可以说,这一时期农村的发展是依靠其自身的力量发展起来的,极少获得来自城市的支持。此间,太原市作为能源基地的中心城市,得到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能源、重化工工业发展较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也形成了超重型和资源型经济体系。其他经济功能,特别是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组织和管理职能未能得到相应的发育和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局限性很强。因此,这一阶段太原市城乡之间形成了自主发展、相对独立的关系,不仅城乡之间产业关联性薄弱,而且还存在对资源、土地、环境、市场和其他经济要素的不良竞争。这种城乡二元发展的状态,既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和高效使用,更不利于市域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和产业发展层次的提升,妨碍了中心市区和郊区乡村的共同、协调发展。?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城乡关系调整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步伐加快,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趋于弱化,我国逐步告别短缺经济,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时代基本结束。以增加供给为主导目标的传统开发模式被以区域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代替,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城市发展层次不够、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发展则面临着技术层次低、规模不经济、环境恶化、增长乏力等一系列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重新认识和调整城乡关系,使两者由对立、分离逐步走向协调、融合成为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太原的城乡关系得到一定的改善,经济联系逐步加强,城市发展开始呈现出扩散的特征,城市化地域扩展明显,以太原市建成区为核心的都市圈雏形已基本形成,标志着城乡关系正由隔离向融合逐步过渡和转变。?

(二)城乡现状的关系特征?

1.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

太原市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特征表现在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太原及周边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在“有水快流”原则指导下,以采掘和初加工为主的乡镇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建立起具有显著资源型经济特征的农村工业体系。资源型产业是一种依赖大规模动用资源的基础性产业,产业带动作用较弱且在区际贸易体系中处于依附地位。城乡工业化的二元投资格局不仅造成了城乡之间在资源利用、占有市场等方面对立,而且产业上相互之间缺乏分工协作,使得城乡优势难以得到正常发挥,无法形成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局面。也就是说,目前太原市城乡二元结构首先表现在经济的二元结构上,并支配着城乡其他关系的二元性特征。?

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乡工业化的二元性必然导致城市化的二元结构。太原市区,城市化主要地表现为外延式地域扩展,城市的职能、发展层次和极化效益未能得到合理的拓展。太原的郊区和邻近的乡村地区,乡镇企业规模偏小、空间布局分散,农村工业化对乡村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足,加之长期以来户籍管理的限制以及我国特有的“自下而上型”城市化道路的导向,小城镇发育进程不快,集聚功能较弱。上述两个方面,都影响和限制了太原城市化的一体化发展,使城市化呈现出异质性、二元性的特点。?

长期以来,郊区在产业选择、布局以及环境保护设施、法规等方面,均没有纳入城乡一体化统一管理的轨道。郊区自身也存在很多生态问题,诸如乡镇企业污染、居民生活污染、土地不合理利用、村落布局混乱等。特别是位于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高度密集,生态环境治理上又属于城区和郊区均不便管理的地段,具有城市和郊区“双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城乡之间污染扩散与生态净化脱节。乡村地区由于采煤、炼焦、炼铁、造纸等污染型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式发展,同样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破坏了乡村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近十几年,随着太原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人口以及城市设施继续集中,城市的生产与消费功能日益增强,导致城市用水、用电量增大,废气、废水排放量增多,城市绿地和规划绿地不断被蚕食,城市生态功能日益衰退,生态问题十分严重(近一两年这一情况有所遏制和好转,但尚未形成根本好转的机制和态势)。在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过程中,实施“退二进三”战略,通过搬迁污染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工业环境,但由于环境管理和技术改造方面的原因,出现了污染转移的问题,郊区和邻近的乡村地区生产、生活废物排放量增多,郊区作为中心城市的“绿肺”及生态系统的“还原器”的功能持续退化。可见,城市、乡村以及城郊地区之间的生态关系模糊,生态分工不明,生态结构亟待进行重新整合和重大调整。?

此外,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城乡在基础设施方面也存在二元化现象,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极为不利。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缺乏广域交通体系的观念,受行政区划分割,大型区域性交通基础建设的协调性与一体化程度仍较低;大型动力供应设施,如输变电设施、煤气、燃气的生产与输配设施和热力生产供应设施建设中区域联合、共建共享以及城乡一体化考虑不够,导致郊区城镇、乡村地区规划建设中追求自成系统的倾向严重。城乡各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造成相互影响和越界污染;分散建设水源和供水设施,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城市给排水管网建设自成体系,小城镇、农村及“城中村”给排水设施与管网建设滞后,城乡之间反差极大。?

2.中心城市发展层次不高?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在城乡关系中,城市与乡村具有相互依存的特点,乡村是城市的腹地,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支撑和基础作用,城市则在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这种中心地位不仅体现在城市经济规模大、技术层次高,更重要的是城市的经济功能完善且对城乡关系的影响作用大,如城市具有带动作用强大的主导产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集中有大量的金融、保险、生产服务等经济核心部门。目前,太原市中心市区传统服务业比重仍然很大,新兴服务业规模偏小,空间集聚也很不足,经济枢纽功能亟待加强。同时,资源型经济特征以及城乡工业同构现象造成城乡经济分工不明确、产业联系偏少,城市无法通过密切的横向、纵向及旁侧产业联系,对城乡经济发展发挥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3.城乡联系的渠道不畅通?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通过各类经济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合理与高效配置,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的。经济要素流动的通达与顺畅,有赖于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以及城镇体系的完善。

就太原而言,二元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了城乡之间的自主发展格局。资源型经济的固有特点,造成城乡之间依靠各自的“体外循环”完成从投资、生产、企业管理、技术开发到市场拓展、销售的整个经济运行过程,再加上产业结构的趋同与刚性,使得经济要素在产业间的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难于实现。

从道理上讲,各级城镇的正常发育以及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有助于城镇发挥中心作用、带动城乡经济的发展。目前,太原城镇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大城市、小辖区”。太原市由于城市辖区较小,造成城市腹地狭小,这样既限制了城市产业拓展的空间,妨碍了高耗能重型产业(同时也是污染型产业)的转移,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以及资本的内聚和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城乡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太原城镇体系的另一大问题就是“大城区、小郊区”。城区特别是原有三城区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密集,造成诸如住房困难、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而郊县卫星城镇和各类城镇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和经济规模。?

4.各类功能的空间布局不合理?

这一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大量“城中村”的存在和中心城区生态功能空间的缺失两个方面。“城中村”的最形象说法就是“城市中的农村”,它虽然与城市社区或广大农村社区有同一之处,但差别与特点是相当明显的。“城中村”在土地、户籍、人口、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农村属性和在地域空间和经济功能上的城市属性,形成了自身发展的二元、两难性和矛盾性,难以真正纳入城市社区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之中,与城市社区“貌合而神离”,与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不协调、不和谐。在太原市建成区范围内存在的75个“城中村”,与城市街道犬牙交错,致使市区用地边界不清,管理混乱,城市总体布局调整的难度较大,严重地妨碍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

城市的生态空间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它对城市生态环境级的维护和改善、生产和生活废物的排泄等都有着重大意义。然而在太原市的城市建设和扩展过程中,过于关注生产功能的加强,忽视城市生态功能的保护和强化,表现在空间上就是城市的绿色空间布局不断被蚕食,难以形成绿地系统和生态功能体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太原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尤其市中心区人口更加密集。城市建设用地一再突破控制指标,尤其是大量绿地和规划绿地被侵占,修建各种建筑、修建住宅。其恶果是现代化的城市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绿色空间,导致生态环境功能的严重失调。

二、城乡一体化的思路

(一)总体思路?

针对太原市城乡关系现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最终实现城乡关系的融合和整体协调发展则是长期的奋斗目标。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以城乡发展统一规划为指导,努力改善城乡经济分工,积极调整城乡经济布局,着力协调城乡经济关系,统筹建设城乡综合生态系统、城乡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网络化和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关系的转型和整合发展。?

目前,太原市城乡之间的联系有越来越密切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市场联系深化和中心市区污染企业以及其他工业企业的外迁。企业外迁实质上是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地域空间扩展和城市规模扩大的体现,也是城市空间分布格局和土地利用形式变动的结果,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城市化必将推动城乡一体化,但是仅仅依靠这一过程是远不足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还需要直接切入城乡分离的要害,从城市、乡村以及中间环节三方面着手。因此,解决太原市城乡相关问题首先要进行城乡发展统一规划,将整合城乡关系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任务;其次,针对城乡工业发展中分工不够明确的问题,整合城乡各类资源,重新确立城乡经济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乡经济的转型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增强城乡经济实力。?

鉴于长期以来城乡生态环境欠账较多且问题严重的现实,同时考虑到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首先着手进行生态一体化的建设;城乡统一市场建设是城乡关系整合的核心工作,决定着各类经济要素流动的活跃程度以及使用效率,必须消除条块分割、地区封锁,使城乡市场由传统的二元化市场区向相互依赖且等级分明的一体化网络系统转变;建设完善通畅、高速便捷的基础设施网络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城市化的地域推进、经济要素的高效利用、生态环境的整治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加大建设力度并适度超前发展将深刻改变城乡关系格局;太原市城乡关系发展变化的历程表明,体制的变革深刻地影响着城乡关系的演化,建立有利于城乡关系改善和融合的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和市场体制,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二)战略要点?

根据城乡关系演变的阶段,太原市目前正处在城乡关系由隔离走向融合的调整时期,城乡二元特征仍然十分突出,实现城乡一体化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做出巨大的努力。针对经济发展现状,综合确定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要点是:平等、协调、融合、发展。?

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是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容,是针对重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城乡不平等现象提出的。就是要改变旧的城乡关系,将城市和乡村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城乡一体化市场的建立和基础设施网络化的建设,赋予城市和乡村同等的发展机会,有助于充分发挥城乡各自的优势,比如太原市区的经济、文化、政治核心的优势,太原市近郊、远郊及相邻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等,实现经济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快捷流动,进而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协调是指在城乡平等的前提下,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分工协作,整合发展,并在空间上有序分布,城市和乡村走向互动发展。就太原的实际情况来看,城乡协调应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要本着发挥优势的原则,城乡在产业上应当各有侧重,明确分工,并通过增进产业联系,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其次,城乡生态功能的分工,无论对城市还是对乡村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城乡生态的一体化建设能够改善居民的生存环境,并提高生态还原功能,有效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基础设施的城乡协调,将极大地提高经济要素流动的通达性和顺畅性,也可保证城乡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

融合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是城乡关系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未来太原市城乡关系发展的方向。融合并不是消除城乡差别,是指在保留城市和乡村两种人类聚落形态的前提下,城市与乡村相互渗透,组成关系密切、彼此功能互补、利益共享的城市-乡村复合系统。这一系统是在保持城市和乡村特色的前提下,不同自然要素、经济要素和空间因素的优化组合。融合是指以一体化的交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为支撑的,城乡之间相互依赖、合作密切、结构合理的发展关系。?

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和最终目标。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在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基础作用,乡村的发展也需要城市在产业、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带动效应。城乡关系的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城市和乡村为了寻求自身发展而走过的曲折道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城乡经济流通的各种障碍,实现各类经济要素在城乡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并以平等、高效的方式推动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综合对策?

1.加强制度体系创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制度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保障。针对现有制度的状况,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打破城乡分割的现状,建立城乡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进行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等的规划工作,统一进行要素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整治;加大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力度,消除城乡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和集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和相关制度改革,提高城乡间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流动的自由度,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带动城乡经济的发展;创新和改革城乡土地管理制度,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土地交易市场的发育,引导城市土地集约配置,提高土地开发效益;建立城乡一体化工业生产和行业管理体系,组建跨城乡、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形成利益集团共同体,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重新组合和利益再分配;废除或修订传统计划体制下妨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关制度、法规、条例和政策,使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制轨道。?

2.重视城乡一体化规划,实现城乡各类资源的整合?

太原市行政区划调整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正面影响初步显现,城市空间扩展步伐加快,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然而,要真正实现城市与郊区以及地区城乡一体化,不可能仅仅依靠调整行政区划的办法。事实上,行政区划变动所带来的对城乡关系的改变,恰恰表明必须重视城乡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发展,改变过去那种就城论城、就乡论乡的城乡分割型的规划建设做法,把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居民点、工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尤其要重视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促使城乡职能一体化与空间一体化有机结合起来。?

3.加快市场化进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必须加快太原市改革开放的步伐,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型,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市场。在城乡统一市场建设中,要打破城乡、地区和所有制界限,建设包括商品市场、各类要素市场在内的综合市场体系,并规范市场行为,实现工农衔接、城乡衔接以及农户与市场衔接,实现经济要素向利益最大化的产业部门、空间区位的自由流动,保证资源配置效率的高效性。基于目前太原市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现状,市场建设的重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统一管理城乡就业,加速劳动力的流动,满足城乡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其他要素的流动提供人力保证。?

4.强化城市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一定要防止“城乡地位对等化”的倾向。城乡关系的平等并不是城乡地位的同等,要始终明确城市在城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带动作用,并且应当强化城市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城市的这一作用。目前,太原市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工业化扩散阶段,城市地域迅速扩展,亟待提升城市发展层次。一方面要切实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强化非生产性职能,扩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的规模;对传统商贸业进行改造,提高发展档次,扩大发展规模;加强工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产业层次,推动工业化的高度化发展。另一方面,发挥文教科研优势,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有力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此同时,引导广大科技人员转变观念,密切科研院所与乡村地区的联系,为乡镇工业和农业提供技术帮助,加快技术的扩散,并在实践中增强技术力量。

三、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既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它是一个明确分工、相互促进、双向发展过程,其目标就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形成各有侧重、有机组合的区域经济整体。城乡一体化不是空间的均衡化,而是一个有效聚集、有机疏散、高度协作的最优空间网络系统。?

(一)城乡经济关系现状和问题?

1.城乡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任何区域都是在不断立足自我优势、认识比较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和培育竞争优势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不仅如此,太原市城乡关系中,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基础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与充分的发挥。受能源基地建设影响,城乡产业结构都呈现出初级化、重型化、低级化的特点。太原市市区是全省经济、文化中心,省内核心地位相当突出。但目前来看,城市产业结构转换滞后、城市经济功能发育不全。从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旅游资源、熟练劳动力、人才资源、市场条件、技术水平、产业基础、投资环境等方面看,在省内乃至国内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或潜在优势,但目前还没有成为支持和带动市区以至周围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的动力。?

太原市乡村地域较广,清徐、古交、阳曲和娄烦等市县的经济发展地受到“资源决定论”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存在着生产方式落后、环境污染严重、技术设备陈旧、规模偏小、低水平重复建设等诸多问题,城市化滞后非农化、工业生产单一化和产业竞争力弱的现象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水平较高、邻近中心市区、面对城市消费市场是其突出的比较优势,而这些优势未能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发挥。?

2.城乡之间相互支持不够?

中心城市是市域经济活动的核心。城市系统是一个依靠一系列网络系统连接而成的综合体,包括交通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商品流通系统、金融系统、社会经济管理系统等。中心市区就位于各个系统和各条线路构成的市域系统的结点上。城市凭借自己的行政、经济、文化、交通地位,组织市域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将它与周围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自己的腹地。反过来,中心城市也依靠腹地的资源、市场、劳动力等要素支持自己的发展。如果中心城市与腹地的各种网络系统能够畅通和高效运转的话,中心城市便能够得到迅速发展,并带动市域整体发展,同时形成城乡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太原市商贸业历史悠久,但规模与影响与省会城市的地位并不相称。中心城市综合职能体系建设滞后,生产性功能过重,管理、组织、创新、服务功能发育不足,妨碍了城市对乡村和区域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制约了城市与腹地之间的功能联系,双方没有形成彼此依赖、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共建和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3.城乡之间经济关系松散?

从太原的产业结构上看,近20年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壮大,打破了城市代表工业、农村代表农业的传统产业分工格局。但太原市特定的资源赋存条件和特殊的经济发展道路,使得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出现了严重的同构现象。城乡工业都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只是在产业规模、技术层次、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资源型产业的特点又决定了这两类地区的工业经济联系都以区外为主,对当地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十分微弱。而且,彼此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还出现了争抢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环境压力剧增。目前,太原市城乡经济联系以乡村向城市提供农副产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心市区为乡村提供商贸及文教服务为主要形式,城市与乡村地区经济技术联系不够密切,尚未形成产业互补的合理分工格局。?

(二)经济一体化的途径?

目前,太原市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差还相当大,这种状况对城乡之间的分工协作与共同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当务之急是扩大乡村经济总量,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调整城乡分工,加强经济联系,密切城乡关系,塑造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互动发展关系机制。为此,需要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进程,继续强化城市综合功能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一体化的城乡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1.完善和强化中心市区经济职能?

长期以来,太原市以生产功能为主的发展策略,导致城市功能发育不全,城市化质量不高。经济组织和管理职能不强,金融、保险等新型服务业规模偏小,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与调控作用偏弱。商贸功能规模和等级有待升级,文化教育功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结合还很不够,产学研分离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是乡村地区比较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技术层次较低的乡镇工业,另一方面却是研究成果束之高阁、科研技术人员无用武之地。完善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构建城乡经济中枢、技术支撑点及文化创新高地,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有着决定性意义。?

2.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农业的现代化问题仍然是摆在乡村地区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农业的现代化才能根本上完成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实力增强的任务。农业是乡村地区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能够有效地摆脱土地对农民的束缚,提升农村经济的质态和层次,彻底改变农村地区的发展面貌。同时,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太原近郊地区,农业发展条件充分,区位、交通、农业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等综合优势突出,具有在省内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以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为重点,积极推进近郊地区农业现代化,可以实现与中心城市的高层对接,能够为城乡一体化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3.提高乡村城市化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市周边乡村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乡村工业化和非农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发展的现象产业集聚程度低,阻碍了农村工业化质量的提高;大量非农人口滞留农村,阻碍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城镇质量不高,吸纳资本、人才的能力弱;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乱占滥用耕地突出,影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问题都阻碍了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以小城镇建设为核心,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将有助于城市化质量的改善和乡村工业的规模化发展,提高乡镇工业的规模效益和技术层次,缩小城乡经济差距,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4.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市场?

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社会分工产生交换,进而出现市场;反过来,市场又推进了分工。我国乡村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如果没有城乡职能的一体化和市场的一体化,就不可能实现乡村地区的发展。对于地处内陆的太原而言,推进城乡市场的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消除城乡经济壁垒、打破城乡分离状态、促进经济要素流动、实现城乡资源合理配置,使城乡市场由孤立的市场区向有机联系的一体化市场网络系统转变,最终实现城乡经济高效发展的经济一体化目标。?

5.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

基础设施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城乡之间必须有完善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网络,各类经济要素才能保持顺畅流动,人流、物流、信息流才能具有良好的通达性,才能保证城乡关联渠道的畅通。近年来太原都市区外延扩展受交通指向作用显著,空间扩展由摊大饼式向轴线扩展模式转换,表明交通基础条件的改善对城市发展和城乡联系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市场建设一样,都是改善城乡关系的重要力量。

四、生态一体化

生态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其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包括城乡在内,生态良性循环的顶级人工复合生态群落,增强和激活乡村地区的生态还原功能,确保城市系统的开放性,建立生态循环的有效渠道和途径。?

(一)总目标:建设“内陆生态城市"?

根据太原市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现状与特点,未来生态一体化应将建设“内陆生态城市”作为生态一体化的基本目标。太原市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建设生态城市既是城市生态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转化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城市强调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系统各部分都得到协调共处和可持续地发展。生态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周围市郊及有关区域紧密相连的开放系统,它是城市内部、城市与区域之间生态共建的历史产物。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建设内陆生态城市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环境方面,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还要有完善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体系。?

第二,在经济方面,除了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生产方式,要有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高循环、高效运行的生产系统和控制系统。?

第三,在社会方面,包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市民要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并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环保工作和活动,在全社会提倡一种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

第四,在管理方面,要有健全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不仅要有关于环保和环卫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还要有节约资源以及物资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还要有一个相关的切实有效的行政与执法制度。?

(二)城乡生态一体化的空间格局?

针对太原市的生态问题和城乡生态现状,城乡生态一体化建设可以分三个步骤:第一,太原市生态建设规划,进行城乡生态分区,明确生态区的功能与目标,确定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第二,以重点工程为突破口,点、线、面结合,建设城市生态系统网络;第三,调整城乡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城乡经济与生态的互补与互动。?

1.生态功能分区?

依据太原市城乡生态环境现状的不同,生态环境的空间结构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呈南北方向伸展的半环状内陆生态景观圈层:最为森林绿色屏障,由东西北部山地丘陵地带的森林、草地及耕地组成,分布于阳曲县的西山和古交市石千峰等地的东山次生林带,面积约1.91万公顷,是太原市主要的森林分布区域;中间是汾河谷地农业景观区,主要指上兰村以南的汾河城区段和清徐段,这里经济活动与人文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建设要增加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比重,增强城市绿肺功能,实现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并重的目标;再向里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城市边缘地区,为城市绿地、绿肺,生态走廊建设的重点;建成区地处生态系统的核心,属于经济密度较高的资源型城市生态景观,今后应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旅游、科技等绿色产业比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尽快建设内陆园林城目标。?

2.城乡生态空间格局?

在建成区及近郊县范围内建设“南北两肺呼应、东西两翼保护、纵横两轴贯通"的总体绿色生态布局。具体而言:?

南北两肺:指清徐生态农业区和万柏林及阳曲果林保护区;?

东西两翼:指东西山原始林或人工次生林带。这两翼是太原市区域生态系统最丰厚的资源,也是实现太原市森林围城的基础。?

纵横两轴:纵轴指汾河主干道绿色景观带,横轴指太旧高速公路沿线绿化风景带,两条绿色轴带在太原市建成区交叉,是组成太原市生态网络的主干。?

在这个总格局内,扩建和改造中心市区范围内的大型公园、绿地、水面,将其作为有效的生态缓冲岛,同步建设星罗棋布的各类小花园、小游园和小景点;以城乡交通要道绿化为依托,形成点、线、片结合的城市生态网络格局。?

3.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汾河生态走廊:以汾河公园草地、林带、水库为绿岛,以滨河东路、滨河西路道路绿化为绿轴,建成太原市生态示范区。并以此为依托,沿汾河主干道向南北延伸,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城市绿色生态廊带。其作用在于:改善太原市主河道汾河的自然环境,保护汾河的生态环境;净化太原市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与东西山森林带遥相呼应,形成“森林围城"和“森林入城"的双重生态效应;同时形成太原市一道靓丽的生态景观风景线。?

城市园林绿地:以太原市森林公园为基础,建成一个以暖温带植物群落为中心,培育北方花卉、草地绿化优良品种,集四季园林与化石、标本为一体的北方生态博物馆。依托城市公园及社区绿化,增加建成区的绿地面积,形成点、片结合的城市绿肺,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发展水生植物观光、水产养殖、垂钓等旅游观光地,建设晋阳湖生态养殖度假区。重点对迎泽大街、水西门街、府东、府西街、北大街及滨河东、西路、五一路、解放路、新建路等城市主(次)干道进行绿化、美化,增加道路两旁植被的层次性、多样性和观赏性,建成具有园林景观功能的道路绿化林带。?

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选择生态条件较好的清徐、晋源两地,改造城市周边农业生态景观,建成生态旅游、果园观光基地,设立田野学校;在近郊城乡过度带,以道路为依托,建设绿色生态保护圈层,依托居民小区和农家院落,建设庭院生态基地;阳曲、娄烦应进行立体生态农业建设,在原有林地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按照“山上水源林、山腰经济林、山麓水果林”的布局模式,建设生态型农林复合系统。

五、基础设施一体化

城乡基础设施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项联系的基础,是城乡之间各类经济要素空间流动的纽带,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和保障。?

(一)基础设施网络存在的问题?

1.交通系统?

太原市是全省对外交通的汇集点,又是全省城市交通建设的重心。从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角度分析,目前太原市交通运输系统建设面临着如下问题:?

第一,交通体系建设缺乏广域交通体系的观念,受行政区划分割,大型区域性交通基础建设的协调性与一体化程度仍较低。太原市大型区域性交通设施和交通节点主要位于市区南部以及太原与清徐、晋中市榆次区、祁县的交界区域,太原铁路枢纽实际上是太原榆次复合式枢纽,大型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都需要跨越行政区协同解决。但受行政区的分割,太原铁路枢纽发展、太原机场净空范围的控制、太原榆次间大型物流仓储中心的建设还存在许多矛盾与各自为政现象,严重制约着交通体系的长远发展。?

第二,城市边缘区高速公路体系还不完善,对外交通与市内快速交通衔接性较差。太原市域和太原都市圈内部高速公路密度过小,覆盖面窄,无法满足城市间密切交往的需要。环城高速公路体系还未形成,城市内的高等级干道与城市周边的高等级干道的互通性较差。城市换乘系统建设不完善,对外交通与市内快速交通衔接性偏低。城市内部多纵多横的主干道路系统只是从本市出行的角度去规划的,缺乏与相邻地区的协调和连接。?

第三,缺乏从都市圈域一体化的高度建设内部交通体系的观念。连接都市圈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还很不完善,维系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仍然以公路为主,圈域内部城际快速干道还不成体系,太原与榆次之间、太原与清徐之间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未有系统考虑。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仅从本市的角度去规划,与城郊小城镇与周边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尚未建立。?

第四,城市内部“城中村”道路网布局和结构不合理,道路狭窄、曲折,不成系统,无法满足人流、物流、停车及消防的要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中村”道路交通系统往往不能与周边地区有效地进行协调和衔接。?

第五,城市交通设施建设与城市及其边缘区区域的功能区协调程度差,城市形态呈“线状”畸型发展,受“要想富,快占路”的价值观念影响,相当部分边缘小城镇和乡村盲目地沿高等级干线公路建设工业小区和商铺,省道、国道迅速“市街化”,不仅严重影响交通干线的畅通与安全,制约城镇建设的长远发展,而且还将导致耗资巨大的二次改造。?

第六,交通管理方面缺乏整体协调和规划。涉及交通管理的各部门分工太细,各管一段,各自为政,不仅条块分割严重,而且条条和块块内部也常难以协调。条条块块之间在交通用地、规划布局、管理实施等各环节都存在着利益冲突,造成道路交通零碎不衔接和建设、经营管理效率低等问题。?

2.动力系统?

动力系统包括电力生产及输变电设施,区域性煤气、燃气的生产与输配设施和热力生产供应设施。随着人民生活与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对动力供应系统的需求会不断增加,能源供应结构会进一步发生变化,从能源需求、结构变化角度分析,目前动力系统城乡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大型动力供应设施,在输变电设施、煤气、燃气的生产与输配设施和热力生产供应设施建设过程中,对区域联合、共享以及城乡一体化等因素考虑不够,导致市郊城镇、城市规划建设中追求自成系统的倾向严重。?

第二,城市内部“城中村”、城市郊区小城镇与中心村,动力供应网络建设不足或形成空白,能源利用结构转化滞缓,严重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

第三,中心城与边缘区预留线路走廊、动力设施建设用地统筹规划不够,“马路拉链”现象时有发生。?

3.给排水系统与污水处理系统?

太原市在城市给水系统建设方面发展较快,引黄济并工程竣工后,太原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会有所缓解。从河道水体的流域性特征分析和筹划,城市供水工程的规划和建设需要从市域甚至更大区域的水体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实现水源流域的高度整体协调。但是,在目前的城市给排水体系建设中“就城市论城市”的倾向仍较严重,具体表现为:?

第一,都市圈内各城市根据各自的需要,安排水源地和取水量,自成体系建设自己的给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盲目分散建设,水源利用设施的合理配置没有整体区域协调,不利于资源的优化利用。?

第二,城乡工农业用水和城镇乡村居民用水缺乏一体化规划和合理分配,城乡用水、工农业用水之间矛盾突出。?

第三,城市给排水管网建设比较完善,但自成体系,小城镇和农村及“城中村”给排水设施与管网建设滞后,城乡之间反差极大。?

第四,城市与村镇排水口缺乏统一协调规划,流域上下游相邻城镇间存在水污染矛盾。

第五,水资源管理体系仍较混乱,水务一体化的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4.其它系统?

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太原市与都市圈其它城市特别是晋中市的一体化问题,农村通信设施建设是薄弱环节。?

安全保障系统主要包括防洪和抗震两大部分。太原市区汾河干流防洪标准已达到百年一遇设防标准,存在的问题是防洪体系建设本身也是整个流域河道与水库整体整治的一体化工程,城市独立的防洪工程建设对解决防洪的根本性问题仍比较脆弱。?

(二)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思路?

太原市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可概括为:统一规划起步,协调整合为主,生产性设施先行,分区重点推进,管理创新保障。?

太原市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内容包括三个空间层次、五大支撑体系和五大系统(见图2)。其中,软支撑体系由规划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微观主体运营机制、土地管理机制和投资机制组成;物质支撑体系由交通系统、动力机制、通信系统、给排水系统、环境生态系统和安全保障系统等组成。?

根据太原市建设现状和发展要求,城乡一体化建设分区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城市内部(城市建成区范围),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的重点主要是75个“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问题,要重点解决市政公用设施与社会公共设施的一体化配置与完善。第二层次,即城市边缘区(城乡交错地带),是城市型基础设施与乡村的过渡地区,也是城市主要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分布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重点是处理好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节点的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发展、城市形态与基础设施配置的协调关系、城市型设施的合理延伸与有序发展、城市生态环境设施的建设和保护。第三层次,即都市圈域。一般而言,是以1小时交通圈作为都市圈划分的范围。从太原市经济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角度分析,都市圈域范围除太原市域(2市3县)外,还应包括晋中市榆次区、交城、文水、祁县、太谷5个县区,相当于太原二级经济区的范围。它是山西省经济社会最发达的核心区域,也是全省基础设施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都市圈域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重点是圈域各级城镇之间大型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包括圈域交通体系一体化建设、能源供应、污水处理、生态环境设施、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设施、防洪设施等的整体协调与共建共享。?

(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重点?

1.交通运输系统?

对于都市区域,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空间一体化首当其冲的是交通一体化建设。太原市交通一体化建设的主要方面是:第一,建立以大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镇交通发展模式。调整运输结构,切实贯彻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以发展常规公共汽车、电车、小型公共汽车为主体的城市交通结构。随着郊区的发展,从市内的“市区公交”扩展到都市圈范围内的全域公交,形成大公共交通体系。按照太原发展实际,都市圈内应优先考虑中心市区与榆次、清徐之间、主要小城镇之间的大公交体系,建立起公共交通与城镇布局相互支持的良性发展链。第二,筹备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立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常规公共交通为辅助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是大城市客运交通所倡导的模式。把都市圈范围内规划建设的“十字”形地铁、由同蒲铁路、河西铁路专用线、北郊铁路专用线、以及规划中的南郊铁路(义井工业站经姚村至榆次)组成的椭圆型环城快速市郊铁路等有机组织衔接,与各主要城镇环城快速干路建设相协调,形成与城市开发建设以及对外交通系统协调发展的,以地铁、轻轨为主的轨道交通体系。第三,一体化建设城市之间、城镇之间的快速干道。首先在太榆之间、太原至东观之间、太原至徐沟之间构建快速干道;创造条件,通过延伸滨河快速干道、改造其他道路,形成都市圈南部城市以及主要城镇间联系的快速干道。第四,强化广域交通体系。高标准一体化建设太原—榆次复合型综合枢纽,搞好铁路、公路、航空等各类交通设施、站场、线路的配套建设,形成便捷、顺畅、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省域交通枢纽,拓展六向对外交通通道,即与晋东、晋东南、晋中、晋西、晋西北、晋北相联系的、由省道和国道组成的六条辐射型快速干道,加快通往晋北、晋南、晋西、晋东南的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设步伐。?

2.动力系统建设?

太原市供电系统建设要摆脱本地电源自求平衡的思路,从全省大电网角度解决太原市及其都市圈的电源问题,本地电厂逐步改造为调峰电厂和热力电厂;根据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要求进行电网改造,都市圈内主要城市间建设220千伏双环网,完善各城市110千伏运行网络,加大小城镇电网和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形成区域、城乡一体化的供电网络;加强电力设施建设与城镇建设的协调,综合考虑变电站、高压走廊与城镇发展方向、城镇功能分区、城镇道路系统的协调。?

3.给排水系统与污水处理系统?

第一,实施“省水高效”战略,建设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生产体系,建立节水型的生活服务体系。第二,建立水资源利用的区域协调与整体配置体系。水资源开发应按都市圈汾河流域统一规划,对水体区域的功能分工及水资源可用量与可供量进行综合研究,合理调配区域水资源,统筹区域取水口与引黄调水的资源利用。第三,实现区域性综合用水。区域性综合用水可以在特大型、大型企业建立废水闭路循环系统,也可以在厂际之间进行区域性综合利用,还可以在工业与农业之间,居民用水与生产用水之间建立。第四,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与水源的合理保护。彻底改革现行水资源管理体制,革除多头领导、部门分割及部门之间互相牵制的局面,按照水体循环规律和区域内用水系统的特点,统一安排分区性的水资源规划、调度、分配、利用和保护,逐步实现水资源的区域性管理和水务一体化管理。第五,建设和完善供水管网等供水设施建设。应逐步建立城市分质供水系统,重点加强“城中村”与城乡结合部的供水管网建设。

排水系统一体化的重点是按照流域上下游的关系,合理划分污水分区,一体化布置排水口和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厂大型化可以降低处理设施的基建投资,便于管理,而且可以降低处理能耗,降低污水处理成本,这一点已是共识。然而过于集中,污水收集和输送的成本迅速上升,会抵消前述优点,如果再考虑污水处理后的回用,分散处理,就近回用,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污水处理设施布局中,应根据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实际,解决好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关系,合理选择污水厂厂址和回用设施布置方式。?

(四)分区建设对策?

1.城市内部(建成区)?

城市内部(建成区)应以整体协调的观点,整合中心城市内部城乡之间的各种基础设施资源,减少各区域之间、各级行政单元之间、各种基础设施之间的建设矛盾,提高各种基础设施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形成高度一体化的空间网络系统。对“城市里的乡村”的一体化改造,可根据更新改造的不同起点或不同阶段,按低、中、高三种方案,分区域、有步骤地实施。

低方案:乡村土地所有制全部维持集体所有制不变,基本按照区域现状以居住用地为主的功能,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部分改造,原则上不伤筋动骨,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配置达到三类居住用地标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标准将参照城市工程规划的标准建设和管理,在道路设施的布局、结构和其它基础设施的标准上可有一定降低,但必须保证道路红线宽度至少达到3.5-5米,主要路段拓宽到7-9米,建筑红线再退后1-2米,并为今后的拓展提供相应的预留空间。?

中方案:乡村土地所有制大部分维持集体所有制不变,逐步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用地功能及性质更新,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标准将基本按照城市工程规划的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在道路设施的布局、结构和其它基础设施的标准上略有降低,但必须保证道路红线宽度由现在的3-5米拓宽至9米、12米或15米,建筑红线再退后2-3米,同时逐步完成其它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最终达到城市建设要求。?

高方案:乡村土地所有制由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在条件成熟时进行用地功能及性质的统一更新,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标准将完全按照城市工程规划的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特别在道路设施的布局结构和给排水的标准上,对亟待更新改造的项目结合分区和控制性规划一次性改造到位。?

2.城市边缘区?

城市边缘区一体化建设的主要着眼点是城市与村镇基础的衔接和城市性设施与区域性设施的合理布局与相互协调,一体化的着手点是引导与控制。从基础设施一体化政策分区角度,本区域为引导控制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重点处理的矛盾和问题有:(1)城市道路系统与公路交通系统的协调与衔接;(2)太原市环城高速公路与城郊铁路线路的合理安排与换乘点的布局;(3)城市道路与公路线路安排与村镇发展、工业小区用地布局的协调;(4)交通线路与交通节点布局用地的预留;(5)城市大型变电站的位置选择、高压走廊与城市用地扩展方向、村镇建设的关系;(6)城市给排水、煤气、供热管网合理延伸与村镇的共享;(7)城市边缘区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

3.都市圈域?

确立城市圈基础设施一体化战略是促进大城市圈经济、空间一体化发展的当务之急。都市圈一体化建设的主要着眼点是都市圈内各个城镇,特别是主要城镇间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协调和大型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一体化的着手点是协调管理。从基础设施一体化政策分区角度,本区域为协调管理区。?

太原都市圈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重点地域是太原与榆次之间、太原清徐之间的协调建设问题,主要内容包括:(1)城际快速干道的一体化建设和地面公共交通的一体化组织;(2)太原榆次之间轨道交通的一体化规划与实施;(3)在太榆之间协调布局铁路、公路、航空设施、站场和大型仓储设施,高标准一体化建设太原—榆次省域复合型对外交通综合枢纽;(4)一体化建设信息通讯设施,实现信息设施与资源的共建共享;(5)联合进行燃气网络建设和新兴气源的开发;(6)统一进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引黄水资源的调配;(7)太原清徐一体化规划与建设汾河生态廊道;(8)太原与清徐、榆次之间统一规划建设大型永久性绿色生态空间。

六、空间一体化

城乡空间是各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物质载体,城乡空间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合理、有序的城乡空间格局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保障。?

(一)城乡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1.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土地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载体。与其它内陆城市一样,太原市长期沿袭的城乡分割型土地管理体制和刚性化的土地流转机制,形成了城乡特点迥异的土地利用格局,妨碍了城乡间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制约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城市内部,一方面土地短缺问题相当严重,另一方面又存在着闲置、浪费、低效利用等诸多问题。目前,各类用地比例不合理,道路、绿化、科教用地偏低,工业用地规模大,利用效率低,一些与城市功能要求不适应的工业企业占据了城市土地的黄金地段,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育和发展。在郊区农村,农民住宅用地比例过大,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大量占用土地。特别是城市边缘地区,仍然采用“农业方式”利用“城市土地”,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对城市化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

2.城镇体系不健全?

太原城镇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大城市、小辖区”。太原市城市辖区较小,限制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制约了中心市区的产业布局活动,不利于占地大企业的搬迁转移,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以及资本的内聚和产业的发展。太原城镇体系的另一大问题就是“大城区、小郊区”。城区特别是原有三城区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密集,造成诸如住房困难、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等一系列问题,而郊县卫星城镇和各类城镇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无法承担带动乡村发展的功能和任务。?

3.“城中村”散布于建成区?

“城中村”是指历史与现实形成的、紧紧地嵌接在城市社区内或处于该城市社区边缘地带的某些农村社区。“城中村”的最形象说法就是“城市中的农村”,它虽然与城市社区或广大农村社区有同一之处,但差别与特点是相当明显的。“城中村”由于在土地、户籍、人口、行政管理等方面与城市形成二元体制,难以真正纳入城市社区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之中,与城市社区“貌合而神离”,与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不协调、不和谐。在太原市建成区范围内存在的75个“城中村”,与城市街道犬牙交错,致使市区用地边界不清,管理混乱,城市总体布局调整的难度较大,严重破坏了城市的总体规划。?

4.城乡空间分工不明确?

长期以来,太原市走的是一条重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城市的许多经济职能严重缺失,而城乡二元化发展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状况。乡镇工业的发展,一方面造成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生态环境的过度破坏,另一方面城乡之间工业经济结构严重趋同,难以形成经济分工和经济联系,并且彼此制约,地域内在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上内耗激烈,低水平重复,经济缺乏合力和活力。在空间上,表现为城乡之间缺乏功能分化,城乡空间经济联系很差,资金、技术、人口、产业等要素的空间配置不合理,空间流动微弱,不利于城市集聚效应的发挥,经济规模难以扩大,经济结构转换迟滞,发展层次无法提升,造成经济效益低下。?

5.城市绿色空间缺失?

城市是一个人工系统,生态空间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它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维护和改善、生产和生活废物的分解还原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在太原的城市建设和扩展过程中,过于强调生产功能,忽视对城市生态功能的保护和强化,城市的绿色空间布局不断被蚕食,导致绿色空间功能体系建设的滞缓。在农村地区,农民建房用地大幅度增长,乡镇企业用地不断扩展,侵占了大量的农村绿色空间,弱化了农村应有的生态还原功能,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

6.城乡空间组织化程度低?

在太原近郊,在行政区划和户籍制度的约束作用下,乡镇企业大都就地办厂,形成了一种乡土经济格局。这种分散型农村工业化,导致小城镇不发育或城镇服务半径和人口规模过小,难以为乡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提供应有的支撑作用。从中心市区看,具有都市特色的功能性产业,尤其是高层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不快,城乡之间以交通为主的空间网络建设滞后,导致太原市城乡空间组织结构松散、组织化程度低,中心城市与各次级增长极点及腹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够。这严重影响了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作用,不仅导致空间要素的重复配置和浪费,而且造成城市化规模经济的低效运行。?

(二)城乡空间的分区划分?

中心城区:包括太原市建成区的大部分,东起建设路,西至新建路,南起南内环街,北至城北街。以城区内部经济功能的完善和空间布局的调整为主要任务,严格控制工业的发展,原则上不再增加工业用地,现有工业逐步向外迁出,向组团转移;要充分利用现有区位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视发展金融、保险、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层次和地位,增强城市的服务能力、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使之成为太原市和山西省的经济组织和管理中心;必须注重生态工程的建设,大力规划和建设园林、绿地,进一步减少污染源和严格控制污染强度,切实改善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和增强其生态功能。?

城市扩展区:包括迎泽区、杏花岭区的非中心城区部分以及万柏林区、尖草坪区、小店区和晋源区四个城区的全部。以接纳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的扩散为主。太原市市区的新增工业、外迁工业及新增的城市建设项目均可考虑到这里来寻求空间;产业的发展应依托驻地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密集型)的发展上,空间上可以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加速产学研一体化;依托太钢、太化、太重、西山等大型企业集团以及良好的市政工程设施、便捷的对外交通条件,组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发展生产技术协作和规模化生产;对现有产业要搞好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业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有效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危害;小店区和晋源区将是未来太原市市区向南扩展的主导方向,因此要搞好长远发展规划,集约化使用土地资源,各类建设用地的规划既要合理,又要具有前瞻性;此外,小店区和晋源区还应充分利用现有区位和农业、旅游业发展基础的优势,面向市区消费市场,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并逐步提升旅游业层次和规模,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生态功能区:包括太原市所辖娄烦县和阳曲县。根据这两个县的空间区位、产业基础、发展条件等多种因素,主要承担城市生态还原和绿色屏障功能。古交位于太原市上风和上水位置,生态区位重要而敏感,其发展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要严格限制污染工业的发展;娄烦县和阳曲县属于太原市的后进地区,农业基础薄弱,其发展既要考虑生态区位,又要加强与中心城市的产业关联,结合本地实际,重点发展城郊农业、旅游业、副食品供应业等,同时结合当地农业开发,加速农副产品加工和贸易的发展。

卫星城镇:包括晋中市区、古交市区和清徐县城。由于太原市自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城市的扩展以向南为主,因此位于太原市南面的晋中市和清徐县与市区的社会经济联系将越来越密切,逐渐发展成为与中心城区一体化联系的都市型地域。清徐县经济实力较强,但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要从解决乡镇工业的分散式发展问题着手,积极加强与中心城区的经济分工,更加重视小城镇建设,推动乡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乡村城市化的发展。古交市的资源型产业要向高级化、深加工和清洁生产方向发展,减少废物排放量、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古交市作为太原市的卫星城市,加强与中心市区的产业分工联系,搞好市政建设、城市布局、城市功能完善,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和内涵,营造良好的城市氛围。随着交通网络的发展和市区向南的扩展,晋中市与太原中心城区的空间距离逐渐缩短,两个城市在产业联系、市场整合、资源共享等方面互补发展的潜力巨大,晋中市区必将成为太原大都市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城乡空间一体化的重点?

1.城市多中心、沿轴线发展?

世界各城市空间布局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单中心环状扩展模式、二是多中心轴线延伸扩展模式。近年来,太原市城市空间扩展的交通指向特征十分明显,正在由摊大饼式向沿轴线扩展模式转变。要进一步强化迎泽大街、长风大街两条东西主轴的建设,使之成为太原的都市化景观带,同时依托(东、西)滨河路以及东西向城市出口道路,加快城市南进(以及西移)步伐,不失时机地拓宽城市发展空间,为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城乡结合部发展?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影响强烈的地域。太原市充分重视城乡交接地带的开发建设,引导资金和经济要素流向,改造这一地带的产业特征和景观特征,调整区域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导区域。要从改善与外界的可通达性入手,致力于道路系统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使城乡交错地带成为城乡经济技术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长风大街以南地区,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拓展空间,要尽快从体制上解决边缘区的“刚性化惯性发展”问题,缓解和消除向“城市化寻租”的不良现象,是城乡结合部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3.彻底改造“城中村”?

基于土地、户籍、人口、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为数众多的“城中村”始终游离与城市之外,难以真正纳入城市社区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之中,与城市社区“貌合而神离”,与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不协调、不和谐。“城中村”地处城市之中,与城市的各种联系相当密切,更易直接地受城市的带动和影响。城中村与城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极大地促进其产业结构的非农业化和经济效益的多元化,表现在农业基本消失,二、三产业及其土地收益成为主要的经济,比一般农村社区富裕,与广大农村社区相比,城市化、现代化要容易一些。城中村的改造,是城乡空间一体化的首要任务。

七、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

城乡一体化是从区域角度出发,在承认城乡差异的基础上,以城市为中心,明确城乡分工,实现城乡相互促进的双向发展过程。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城市突出的中心地位、城乡之间密切的联系、城乡各类资源的统一和高效配置、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以及农村经济实力的强弱、产业基础的优劣等。提升中心城市地位、稳固农业基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以及强化城乡经济联系等,都是推进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动力。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中心城市发展与城市现代化?

太原市市区作为市域和省域中心城市,目前已进入极化和扩散相结合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一方面人口、技术和其它经济要素继续向城市集聚,另一方面产业、资金、科技信息等经济要素向外溢出对周边地区经济产生影响,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共同发展。太原市作为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重工业基础雄厚;同时,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太原市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刺激乡村和周边地区的生产和开发。近年来,太原市一些初级加工、零部件加工等产业的扩散,为周围乡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太原市是全省的科技文教和信息中心,是培养人才、开发智力资源、广泛交流和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基地,能够有效地对周边农村区域进行技术、人才和信息的输出,带动周边农村区域科技文教水平的提高。?

长期以来,太原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只注意发挥其工业基地的作用,而不注重城市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等多种功能的开发,造成城市工业片面发展,而城市中心功能载体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受到抑制,严重削弱了城市应有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城乡经济联系只局限于乡村向城市提供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城市向周围乡村提供工业制品和其他服务。城乡两个子系统相互独立、彼此封闭的状态,不仅使经济低效增长,而且强化了我市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乡村城市化滞后、城市现代化受阻和乡村孤立发展,城市与乡村的比较优势均未得到充分发挥。随着太原市“退二进三”为标志的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城市功能更新、向现代化迈进创造了条件。随着城市建设日益现代化,中心城市功能日益加强,吸引、辐射能力以及服务范围的加大,对区域内乡村的发展也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乡村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

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打破了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传统观念和空间格局,使乡村经济由第一产业领域向第二、第三产业领域扩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谱写了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新篇章。太原市周边地区乡镇工业较为发达,在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虽然乡镇工业在发展的水平、质态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但它深刻地改变着乡村经济社会的面貌,不断缩小着城乡差距,为城乡之间进行广泛的联系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承包经营的农户在巩固其生产主体的基础上,围绕自己的生产,进入“产前”和“产后”两个领域,与工业、商业以及其它经济组织和服务组织建立真正的商品交换关系,从而确立了农民作为交换主体的地位,最终使农民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农业产业化从经济上彻底打破了传统农业所依赖的自然经济基础,打破了乡村地区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状态,实现了农业与工业生产诸要素的结合,同时也成为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密切联系的重要方式。?

乡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结合发展,能够在广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城乡市场体系,使生产力诸要素具有充分的活力和最大限度的活动领域,并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在产业间、区域间得到合理配置。这无疑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条件,并为城乡一体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小城镇建设与乡村工业化、城市化?

依托天然禀赋的矿产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闲散资金和其它资源,并吸收城市释放的能量,太原市乡镇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成为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乡村工业化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城乡之间进行广泛的联系和交流创造了条件。目前,太原市邻近地区乡镇工业发展结构层次较低、增长方式粗放、空间布局分散,应当借助紧邻中心市区的区位优势,利用城市的技术力量、产业扩散等有利条件,加强与城市的产业联系和经济联系,实施产业改造和优化升级,这对于实现城乡产业的合理分工、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乡村城市化是指乡村地域中传统型社区向城市现代型社区转变,从而使滞留在乡村地域上的居民逐渐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过程。目前,在太原近郊区以及乡镇工业较发达的远郊区,乡村城市化已较为明显。乡村地域的就业结构、人口居住地和居住方式、居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封闭状态正在打破。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大量乡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乡村地区的收入水平,而且也大大改善了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与居民的生活质量,加速了乡村城市化进程,而乡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又使城乡差距日益缩小。因此,乡村城市化是乡村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动力。?

从城镇体系看,小城镇是属于城市范畴,是城市居民点中的最下一个层次,数量最多并与农民具有血缘的那一部分。从农村地域体系来看,小城镇又是农村地域体系的最上层次,起着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作用。小城镇既是城乡生态经济要素的中转站,又是各种城乡矛盾的集中地和激发区。无论是乡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还是城乡一体化,都离不开小城镇的发展。从产业上,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是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空间载体。要通过完善乡村地区的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为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工业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各类经济要素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使其成为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心。从地域上,小城镇作为城市和乡村地区联系的桥梁,凭借自己的优势,为城市产业、经济技术扩散提供场地和条件。通过大中城市、小城镇和广大农村腹地等层层带动模式,传递和扩大大城市的增长带动作用,从而促进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市场的作用与政府的引导?

城乡一体化动力系统的运作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无论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空间一体化,都应该遵循市场规律,从市场需求出发,本着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原则来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与资金使用效率。要冲破城、乡二元结构思想的束缚,从城乡大系统总体发展的角度,进行城乡之间的合理分工,坚持城乡并重、城乡一体、经济为先的原则,发展城乡经济。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太原市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市场经济机制的完善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在某些方面还需要政府的参与才能够实现,比如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为市场运行提供一种宽松的、良好的环境,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城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政府观念上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引导、支持。例如,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作用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制度环境下进行的。一种有利的制度将极大地促进中心城市溢出效益的发挥,并能有效地降低城乡之间经济合作的制度成本。如城乡之间经济协作、补偿贸易、经济联合等一系列经济制度的创立,就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经济上的合作。反之,则不利于城市经济势能的溢出。政府还应当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是因为政府掌握着土地批租权,从土地批租得到的资金一部分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五)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