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工作报告十篇

时间:2023-04-11 05:28:21

乡村振工作报告

乡村振工作报告篇1

根据市委安排,2018年9月11日至13日,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xx率领部分政协委员、机关干部和相关部门同志,对xx市xx区、xx市、xx县、xx县、xx县5个区(市)县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进行了考察,通过学习考察,大家现场感受到这些地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三农”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及经验,这为我市编制县域乡村振兴规划、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将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现将考察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考察地做法与经验

xx市县市区“三农”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今日之成就,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历届党委、政府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全域规划,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科学决策、统筹推进,建立了服务xx市、四川乃至全国的“七大平台”。各县市区依据自身条件,创新举措、内联外引、聚力发展。其做法与经验:一是坚持以编制总体规划为统揽、专项规划为支撑、项目实施方案为依托,打破行政区划制定规划,纵横联合发展,做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有的放矢,所考察地在总规基础上,几乎都有多个可支撑当地阶段性发展的专项规划和配套项目实施方案;二是坚持与粮油、农经等传统产业和现有资源、生态保护相结合,一个区域自然资源、传统产业是发展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引进新元素,才能让资源和产业焕发生机与活力,例如xx市道明竹艺村在立足原生态原风貌保护的基础上,将群众留下的林盘及旧民房,通过引入古今建筑技术和文化艺术的融合性改造提升,让人耳目一新;三是坚持与创新创业和文化创意相结合,在广袤的农村,由政府建基地、搭平台,引领城市部分人到农村创新创业,将是另外一番天地,例如xx市在xx县、xx县分别建立的天府农业品牌创意孵化园、茶韵临溪·陶艺小镇,引领了部分文化艺术家、爱好者到农村开展农业品牌创意、制作陶艺,成为新村民,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赋于了新内容;四是坚持与旅游和营销相结合,“农业+旅游+营销”是促进“三农”发展及增收致富的捷径,各地在这方面做足了文章,例如xx县甘溪镇明月村不仅利用盛产茶叶优势,而且在茶园、雷竹、荷塘之间将乡村道路打造成旅游小道,将小院落打造成可供游人食宿的农家小客栈,并在村上建立游客中心,在互联网上建电商平台,推介乡村旅游特色。五是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和抱团发展。政府不超越村社权限,引导不主导,村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招引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建设,农村以集体资产、农民以自有自产入股合作社,抱团发展。

二、工作总体建议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规划先行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加快“1+6+N”县域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坚持改革创新、政府与市场协同和农民互助合作,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转型和乡村振兴健康有序推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一)紧盯“产业振兴”,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改、育、引、建、融”共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和农业质量效益提升。“改”即加快探索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在推进产业连片发展规划、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基础上,运用“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为重点的农业共营制和“管委会+投资公司”运营模式,发展特色鲜明、要素聚集、链条完善、机制创新的现代农业园区,以提高整体实力;“育”即在巩固提升我市蔬菜、生猪、粮油等三大优势产业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发展林果、花卉苗木、中药材、兔业、水产等五大特色产业;“引”即引进适合本地种养殖的新品种、新项目、新技术,成片推广发展并形成产业;“建”即全产业链深度开发,围绕农产品开发进行研究与实践,建设集研究、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全产业链条;“融”即农业与旅游业双升级,以“农业+旅游、农业+文创”等方式将其他产业融入农业,突出休闲农业品牌创意打造、市场营销及换档升级,增加农产品供给,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我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聚焦“人才振兴”,创新促进转变,内培外聚结合,努力打造一支乡村振兴的专业化队伍。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我们要做好“变”字文章,一变是把农民变为三产从业者。学习借鉴xx市做法,建立农村教育学院(校),既可以依托xx职中组建、也可以单独建设。农村教育学院(校)长年组织农民技术骨干、乡土人才及农村党员干部学习现代农业生产、家庭农场、农家乐开办、农产品品牌化营销等知识,同时,由政府每年出资推选人才到川西林盘学院、xx农村党员教育学院以及其他相关高等院校培训,加强实践运用,推广成功经验,做到永久不停课、永远在实践、永续在探索,全面提升素质和技能,让广大农民成为一产、三产双向从业者。二变是把城镇各类人才变为新农民。要加大“正面引导”,注重“感情投资”,做到“政策倾斜”,聚焦企业管理、品牌运营、电子商务等农村亟需领域,推进新一轮城市人才下乡进村,引领农业农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着力夯实农村发展人才支撑、技术支撑。三变是把回乡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变为农业创业者。大力实施人才外聚工程,制定优惠及奖励政策,引导城镇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返乡创业,回归乡村、发展乡村、致富乡村,构建全域覆盖、城乡一体、均等服务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农业创业就业人才职称评定、证照办理及就医就学养老等后顾之忧,让农村的创业就业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美丽舒心环境留住人。

(三)重视“文化振兴”,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一是集群发展文创产业。围绕李白文化深度发掘书画摄影艺术和李白诗意绣、太白奇石、太白根雕等优秀文化内涵,引领大师和高校学生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四大文化”创意培训与实践活动,设计制造适应市场的文创产品,推动太白文创产业园建设,同时,大力培育“文创+农村美食”“文创+农村休闲”等新业态,努力走上文创产业的集群发展之路。二是厚植文化自信。要充分挖掘、保护并利用好民间民俗文化,积极培养民间文化传承人,倡导并举办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民俗文化节,推动李白长寿会、青林口高台戏以及翠屏山庙会等民间民俗文化生活化、产业化、国际化,进一步丰富农村优质文化供给,提高农村群众参与及文化鉴赏能力。三是涵养文明新风。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引领文化艺术和科技卫生人才服务“三农”;培养并引导有威望、有能力、有德行、有担当的新乡贤人才,带动村民形成与邻为善、守助相望的良好氛围;发挥村社区自治组织作用,加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及“四好村”“文明村镇”建设活动,巩固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良好局面。

(四)固守“生态振兴”,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在全域推进“大美xx·宜居乡村”建设中提高幸福指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是重拳治理人居环境。持续实施环境治理“三大战役”,加强农村固体废弃物、畜禽养殖粪便污水以及水系、土壤等面源污染深度治理,实施垃圾“村社分类收集、乡镇汇集运输、分区集中处置”;继续实施农村“三建五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加快重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的大美xx,让生态宜居走在前列。二是在保护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基本农田、山林、水系的保护与开发中,坚持适度打造,突出规划引领,以多种方式筹资修建农村道路、水利设施,开展土地整理及地质灾害整治,夯实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三是实施农村全域景区打造。根据农村自然条件和民居风貌,打造富有乡村特色的小院落、小景点、小景区,如对长期无人居住的农村住房,可在群众自愿前提下由村社将使用权集中起来租赁,由投资方打造并建成乡村客栈,吸引城里人来居住并成为新村民。通过规划引领、林盘保护、院落打造和品牌打造及乡村旅游等,优化整合乡村资源,实现“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模式,扎实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

(五)坚持改革创新,狠抓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乡村振兴增强内生动能。要把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贯穿到乡村振兴全过程,坚决破除制约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弊端,依法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和其他各类资源“三权分置”及确权登记颁证改革等工作;优化农村土地利用布局,逐步推进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完善乡村振兴用地保障等机制;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大力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建立农业农村发展资金;以资源入股和土地流转、租赁等方式集中使用权,通过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入投资开发商和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农民,激活乡村沉睡资源,激发“三农”发展的动力活力。

(六)坚持政府与市场协同,化解资金和金融风险,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保障。农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离不开“有为政府”的导向式支撑。要在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保障等作用基础上,坚持政府不“越位”,不过度进入。一方面,政府财政投入应重点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等具有公共物品特征的方面倾斜;另一方面,注重引导农民自主参与产业发展和社会事务,合理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我们要在实施乡村振兴中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既坚持政府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又坚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避免政府职能过度扩张而挤压市场和村社正常功能的发挥,更不能以损害乡村社会自治组织的能力为代价,换取短期的振兴繁荣。

(七)坚持农民的互助合作,突出农民主体作用,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农民是乡村振兴最主要的实施主体和受益主体,但是,其单打独斗的“孤立式”发展毕竟能力有限,难以突破客观制约和抵御各类风险,因此,强化农民之间的互助合作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组织支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坚持以基层党组织、集体经济、农民合作社为引领带动发展,在整合分散资源、处理各方冲突、平衡利益分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实施“权力下放、赋能于民”,不是要强化农民分散的“原子化”个体特征,关键是要充分运用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成果,通过构建和完善新的组织形态及利益纽带,卓有成效地将农民组织起来,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组织力量。

三、近期工作建议

认真贯彻全国、全省乡村振兴大会精神以及《关于开展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四川省县域乡村振兴规划编制的指导意见》要求,作为全省22个乡村振兴试点县的xx市,要尽快启动乡村振兴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工作,创新制度机制,强化组织领导,探索建立适应绵阳乃至全省的县域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编制方法,为全面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积累经验。

(一)坚持多规合一,突出规划编制。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一是做好全域规划。当前和今后几个月的重任是编制《xx市域乡村振兴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工作,按照“1+6+N”县域乡村振兴规划体系要求,坚持“多规合一”、绿色生态、城乡融合、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等原则和理念,统筹衔接并优化完善xx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新村建设、环境保护等规划。二是指导乡镇规划。指导乡镇、村(社区)编制乡村振兴规划和建设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实现“一套蓝图、一套规划”。三是明确发展重点。在编制规划中,可借鉴xx市与我市均有山区、丘林、平原地貌相近的特点,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突出产业发展和全域旅游规划,宜在高山区重点发展牧业和山珍、药材等,丘区重点发展林果、养殖以及粮油种植等,平原区重点发展粮油和蔬菜、花卉种植等,依托我市现有的景点景区,利用农村自然条件和产业发展重点,因地制宜规划并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区域,做到串珠成线、连线成片,错位发展、连片发展,防止条块分割、各自为阵、同质化发展。

乡村振工作报告篇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村以产业兴旺为重点,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以乡风文明为保障,以治理有效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根本,统筹谋划,整体部署,协调推进,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脱贫攻坚成效巩固情况

**村现有脱贫户263户957人,2020年脱贫不稳定户20户50人,边缘易致贫户7户23人,2020年10月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已全部消除风险,现有脱贫户均稳定脱贫,无返贫风险和新增贫困人口。2021年脱贫户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脱贫户在校学生195人,均按照控辍保学相关政策要求进行全面监控,目前村内在校生无人辍学。脱贫户中现有劳动力人口744人,其中稳定务工599人,从事务农及其他经营性活动115人,30人待业(在家带孩子),就业服务实现全覆盖。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47套、宜居农房改造153套,全村农户均有安全稳固住房。

二、产业发展情况

**村现有农业合作社5个,均在村内建立并有效运转,效益良好,共解决本村60人有效务工。**村现引进倘浩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昆明金水优农牧业有限公司、云南金獐子养殖有限公司,共投入1500余万元建立养殖基地;引进美地峻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文化旅游项目。**村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共20.5万,其中光伏收益17万、村集体收益2万、榨油产收益1.5万,相较2019年提高18.5万元。

三、生态环境治理情况

**村已建立垃圾集中处理体制,对各小组垃圾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村内已配备垃圾池8个,标准化垃圾桶46个,垃圾箱5个,确保村内垃圾能够有效处理;实现人畜分离的共125户,全村农户共657户,达全村占比的19%目前村内畜禽粪回收利用率达到20%;村内共10个公厕,无害化处理户厕25户;庭院内内无畜禽养殖的农户达200户左右,占全村比例的33.4%;通过村内持续整治和宣传,当前本村庭院干净整洁的农户已超过全村农户的80%。村内种有苹果、李子、桃、梨、车厘子等果树,种有竹子、松树等绿化树,村庄绿化效果明显提升,村内公共环境干净整洁有序。

四、乡风文明保障情况

**村已建立小组活动室5个,所有场所均对村民开放,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并上墙,并派有专人定期清扫;村委会设立农家书屋1间,现有书籍1000余册,均向村民开放使用**村已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站一个,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乒乓球场、篮球场等设施。制定了农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制度,包括公共场地使用、电子阅览室使用、图书借阅等方面。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详细、成熟的红白事管理制度,落实度达100%。将符合标准的群众已全部申报最低生活保障,困难群众249户327人已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入保率达100%。**村现有残疾人87人,困难、重度残疾人和精神病人均已被纳入残疾人补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保障率达100%。家庭困难、身患残疾的学生2人,已通过发放补助、送教上门的方式进行了帮扶,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

五、社会治理情况

**村设立党总支部1个,下设3个党支部,支部内制定了党员先锋责任制,设立了党员先锋责任岗,制定“党员联系户”制度,党员定点联系帮扶困难群众,组织阵地战斗堡垒作用突出,党员带头发挥作用明显。制定了村规民约,在各个小组内粘贴,并安排村民小组长在各组做好宣传,知晓率达100%。设立了党务、村务、财务、其它事项、长期事项公示栏,在各小组活动室也均设立了公示栏,公示公开制度健全,村上的所有决策事项均按照工作要求及时进行公示公开,保证了群众的知情权,接受村民的监督,让各项工作在阳光下开展。凡属党务、村务中的“三中一大”事项,村支两委100%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保障决策民主性和准确性。

六、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村将依托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坚持“点线面结合,示范引领、梯次推进、整体提升”的思路,以农旅结合发展为主线,全面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一是实施万亩小杂粮产业发展项目,对景区内7000亩土地进行深耕,新建农耕道路10公里,设置70个地膜回收池,科学地对土地进行综合整治,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同时引进先进的农产品加工生产线,对红土地百花菜籽油厂及红土金荞加工厂进行体质增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建成红土地特色良种繁育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中心,预计投入资金708.33万元。

二是实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建设锦绣园、老龙树、红土大观、乐谱凹、螺蛳湾5个观景平台,景点配备统一样式的垃圾箱58个,在观景平台周围3米范围内恢复种植常年青绿植,套种季节性花卉,复绿面积3060㎡;各景点及进入景区的道路口设置统一样式的标识标牌(含景点标识、路线标识等)共10块;在上花石头、落霞沟等人员密集区域,设置洗手台4个,建设文化宣传长廊1003米。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和旅游体验,增强游客吸引力,同时促进旅游业带动当地服务业、农业融合发展,实现红土地旅游产业的品牌化、集群化、融合化和智慧化,项目预计投入资金959.43万元。

乡村振工作报告篇3

根据中共宾川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宾川县开展“进村入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调查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精准掌握农户和村民小组的现状和基础条件作为基础,毗村村委会组织县镇村工作人员到上毗四组入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找准问题及症结,认真听取民意,提出合理的下一步乡村振兴重点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上毗四组位于毗村村委会西南部,属于半山区,距离毗村村委会2.5公里,距离宾居镇镇政府7.5公里,年平均气温17.4℃,年降水量689.8毫米。全组耕地面积208亩,人均耕地面积1.02亩,适宜种植柑橘、香葱、大蒜、玉米,农户收入主要以种植收入、养殖收入、务工收入为主,2017年底人均纯收入11925元。

全组共有农户57户21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户8人,占全组的5%,总人口的53.3%,已脱贫2户6人,占贫困户的66.7%,占贫困人口的75%,未脱贫1户2人,占贫困户的33.3%,占贫困人口的25%。

二、抽样调查情况

本次抽样调查共抽查上毗四组好、中、差各5户,共抽查农户15户,抽样调查情况如下:

1.家庭人口情况:调查的15户农户家庭总人口69人,其中劳动力39人,占受调查农户总人数的56.5%;务工人员数15人(其中:镇外务工4人,镇内打零工11人)占受调查农户总人数的21%。

2.耕地情况:调查的15户农户耕地总面积116亩,人均耕地面积0.59亩。用水保障60.2亩,占受调查农户耕地总面积的51.8%,其中:集体承包(含自留田地)耕地63.6亩,占受调查农户耕地总面积的54.8%;土地流转耕种9.5亩,占受调查农户耕地总面积的8%;自开挖地40.7亩,占占受调查农户耕地总面积35%。

3.入户道路:泥土路2户,占13.3%;砂石路0户;水泥路(柏油路)13户,道路硬化率为86.7%;其他0户。

4.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农业种植收入15户,占受调查农户的100%;养殖收入7户,占受调查农户的46.7%;庭院经济收入0户;务工收入9户,占受调查农户的60%;土地流转或土地入股收入0户;经商或服务业收入2户,占受调查农户的13.3%;政策保障性收入2户,占受调查农户的13.3%;其他收入0户。

5.庭院及住房情况:庭院已绿化美化、卫生整洁的4户,占受调查农户的26.7%;一般化11户,占受调查农户的73.3%;脏乱差的0户。生活区与养殖区混在一起的0户;相对分开的7户,占受调查农户的46.7%;设施隔离的2户,占受调查农户的13.3%;砖混结构住房10户,占受调查农户的66.7%;土木结构住房4户,占受调查农户的26.7%;其他结构1户,占受调查农户的6%。户内有卫生厕所12户,占受调查农户的80%;户内无卫生厕所3户,占受调查农户的20%。生活污水及粪便无害化设施处理7户,占受调查农户的46.7%,户内自然处理2户,占受调查农户的13.3%,直排户外沟渠6户,占受调查农户的40%。

6.乡村清洁情况:自觉做好门前屋后卫生“三包”15户,占受调查农户的100%。主动参加村组“三清洁”活动15户,占受调查农户的100%;偶尔参加0户;不参加0户。主动缴纳垃圾清运费15户,占受调查农户的100%。

7. 文化建设情况:参与县镇“文化、卫生、科技”活动12户,占受调查农户的80%;不参与3户,占受调查农户的20%;不清楚0户。业余时间经常到村组文化活动场所参加文体活动6户,占受调查农户的40%;偶尔参加7户,占受调查农户的46.7%;不参加2户,占受调查农户的13.3%。

8. 乡村治理情况:主动参加村组召开的各类会议和活动15户,占受调查农户的100%;偶尔参加0户;不参加0户。主动遵守村规民约15户,占受调查农户的100%。

9. 干部服务三农情况:对脱贫攻坚工作认可15户,占受调查农户的100%。认为对宣传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政策落实好14户,占受调查农户的93.3%,一般1户,占受调查农户的6.7%;对日常社会事务管理和公益服务好15户,占受调查农户的100%,一般0户。

10. 制约家庭增收的因素:缺乏生产及产品销售信息8 户 ,占受调查农户的53.3%;科技生产技能弱7户,占受调查农户的46.7%;缺乏资金7户,占受调查农户的46.7%;土地分散及零碎,生产成本高9户,占受调查农户的60%;高效节水设施短缺7户,占受调查农户的46.7%;田间机耕路缺乏7户,占受调查农户的46.7%;劳动力缺乏0户;其他0户。

11. 乡村振兴重点及建议:村庄规划5户,占受调查农户的的33.3%;产业培植及增加收入8户,占受调查农户的53.3%;生活垃圾及污水治理14户,占受调查农户的93.3%;村内养殖污染治理12户,占受调查农户的80%;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13户,占受调查农户的86.7%;进村道路硬化1户,占受调查农户的6.7%,客事精简4户,占受调查农户的26.7%;农民专业合作社2户,占受调查农户的13.3%;集体经济1户,占受调查农户的6.7%;家庭农场0户;制定村规民约7户,占受调查农户的46.7%;加强基层组织建设4户,占受调查农户的26.7%;土地集中流转或土地入股统一经营3户,占受调查农户的20%;其他1户,占受调查农户的6.7%。

三、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抽样调查结束后,县镇村工作队召集上毗四组村民代表、乡贤人士、党员、村民小组干部15人参加座谈调查,就村民小组基本情况、主导产业、村庄规划及管理、“三清洁”工作、道路硬化、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治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讨论发言。经讨论和抽样调查,上毗四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不足:

1. 水利基础设施。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上毗村农业生产用水靠乌龙坝,洱海水,上毗村村子后面的队房箐沟,为引水主要干渠,是几十年前挖的土沟,群众灌溉时沟路随时堵塞,沟埂随时垮塌,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用水得不到保障,群众生产不方便。

2. 道路硬化。四方荡水库—赵家井岔路为泥土路,为村里的主要岔路,由于路面没有硬化,路面起伏不平,宽窄不一,尤其排水不畅,一旦下雨长期积水,道路泥泞,给村民的出行和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3. 乡风文明。由于近些年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农村除婚宴、丧事外满月、升学宴、立碑、筑大门、乔迁、入伍等客事办理越来越多,酒宴存在互相攀比、铺张浪费之风。

4. 生活垃圾治理。上毗村村子道路侧沟、幸福桥上下河道旁,生活垃圾乱到乱放,影响村容村貌,群众生活环境。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和建议

结合抽样调查结果和村民建议,上毗四组乡村振兴下一步工作重点和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改变当前大水漫灌、大引大排的粗放型灌溉方式;加大渠道工程建设力度,对渠道进行改造维修和渠道疏通,防止“跑冒滴漏”,减少水量流失;加大宣传力度,推行高效节水农业

2. 道路硬化

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积极争取多方面筹措资金硬化道路,带动本村经济发展,带给群众方便。

3. 成立红白理事会

成立红白理事会,并正常运转。严格控制农村客事办理,加大宣传力度“倡文明树新风”,推进移风易俗,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4. 强化群众环保意识。

乡村振工作报告篇4

一、主要做法

(一)实施乡村就业创业提升行动,增加农民收入。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新增返乡下乡创业人,完成目标任务的人的%。全市劳务品牌培训共人,完成目标任务的%。一是抓就业政策落地落实。以落实中央、省、市稳就业保就业系列政策措施为抓手,主动进入疫情防控主战场,稳定和扩大就业。主动对接各类企业、项目的用工需求和城乡劳动者、农民工的就业需求,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系列活动场,岗位信息 余万条,帮助家企业招聘员工万人。二是强化技能培训。紧跟人力资源市场、产业发展、城乡劳动力职业发展需求,积极回引农民工返乡创业,组织开展劳务品牌培训、转移就业培训、创业培训,截止 日,全市累计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完成目标任务万人次的%,已兑现补贴资金万元。三是主动靠前服务。扎实开展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春风行动”,坚持“面对面”收集意愿、“一对一”健康体检、“点对点”返岗服务、“心连心”跟踪上岗,累计为万农民工办理健康证明,组织专车专列专机班次,帮助万农民工实现安全有序返岗。四是做实兜底保障。坚持把疫情防控与安置就业结合起来,先后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万个、临时性疫情防控公益性岗位万个,安置贫困劳动力、因疫情无法返岗农民工等人员就业万人。

(二)实施农村社会保障提升行动,解决后顾之忧。一是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研究解决偏远地区农村居民社保政策知晓度不高的问题,出台灵活就业人员就近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全面完成退捕渔民应保尽保工作任务,针对未参保城乡居民开展精准扩面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人,参保率达到%。二是巩固社保扶贫成果。建立动态清零机制,代缴万名贫困人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万元。将5944名年满60周岁、未领取社保待遇的贫困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待遇领取人数达到55.6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4.81万人,当期累计支付基金6.73亿元,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106元。三是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上线运行全省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平均单笔业务相对以前提速60%。大力推广“掌上12333”等载体向农村延伸,基本实现公共业务“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全面推行导办、预约、延时等“家人式”服务,累计开展上门慰问式认证1000余人次。

(三)实施乡村人才创优提升行动,激发农村活力。共为乡镇事业单位招聘批次人。其中,乡镇学校招聘教师人,乡镇卫生院招聘医护人员人,乡镇其他事业单位招聘人,有效解决了乡镇机构改革人员短缺的问题。同时,配合乡镇机构改革,已对各区县余个乡镇事业单位完成了岗位设置核准。持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2020年成功招募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志愿者名,深入我市边远乡镇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争取中央和省财政“三支一扶”专项资金400多万元。

(四)实施农民工权益保障提升行动,维护合法权益。积极履行市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部署开展了根治欠薪春季、夏季专项行动,全面清理整治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全市各级人社部门共立案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22件,向司法部门移送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8件,为567名农民工追发工资待遇597万余元。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5起,将2家欠薪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列入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联合惩戒。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民工条件受限制。我市农民工达到了万余人,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的限制,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部分农民工失去了就业竞争力,很多农民工面临不能就业、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现象。

乡村振工作报告篇5

 

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继续锁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要求来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

当前,全县上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基层广大党员、干部为保证贫困户脱贫、贫困县摘帽不分白天黑夜、放弃休息日,集中精力开展走访、帮扶等一系列活动。然而,也存在少部分群众对党委、政府举全县之物力、财力实施的各项政策、对全体干部职工、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不分昼夜的辛苦付出和帮扶,表现出来的不是感激与支持,而是不讲道理、无理由、无根据地污蔑等令人如鲠在喉的问题,这些现象,也使得在乡村振兴中加强群众的自强、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一、在乡村振兴中加强群众自强、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群众自强、感恩教育是实现乡风文明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农村、农民、农业。但归根结底还是在农民。 党的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个关于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总体要求,就是着眼于中国乡村的整体振兴,要实现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系统性发展振兴,绝非单纯追求单一的农业经济振兴。正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等重要指示精神,精准扶贫的内容理应包含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加强各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群众的自强意识、对党的感恩意识,着力破除乡村振兴工作中部分群众存在的不知感恩、“等靠要”思想,增强帮扶干部“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主动意识、担当意识,不断提高群众的自主脱贫意识,激发内生动力,同心同德、克难攻坚,不断夯实各项工作基础,才能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二)加强群众自强、感恩教育是实现治理有效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40年来,乡村治理的治理主体、治理事务和治理制度三大变化不容忽视。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是国家有效治理的基石,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石。如今,中国许多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已经改善了很多,按照城市治理的模式,乡村社会的法制建设也同城市一样进行着,但乡村社会并没有出现预想的良治状态。这是由于乡村“黑”势力、聚众、高价婚姻、打架斗殴等问题是无法完全通过法律手段来有效解决的。探索适应中国乡村社会治理发展实际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就是要努力探索出一条有别于城市的治理之路。加强群众自强、感恩教育是实现德治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广泛的群众教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着力通过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自强不息,诚实守信,人人心存感恩、个个遵守公德、户户增收致富、家家和睦相处、村村倡导文明、处处体现和谐”的浓厚氛围,才能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二、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加强群众自强、感恩教育。

(一)善于学习、吸收、借鉴乡村社会文化中有教育意义的地方元素。比如,海南的椰田古寨村,每天早上9点都会播放《弟子规》,全体村民都会准时准点集体背诵《弟子规》,将德、义、孝等优良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浦江县郑宅中心小学按照当前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吸收当地“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忠孝礼仪序”家训的精华,并运用课程整合的思维,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编写并实施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德育教材《孝义风》《孝义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对于乡贤文化、好家风、好家训、好村歌、村规民约、传统经典地方戏曲等等,应善于结合当地教育实践和教育的基本要求自主设计开发为地方校本课程,或者结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传承弘扬乡村教育文化的正能量。

乡村振工作报告篇6

(一)强化理论武装,注重学用结合

坚持聚焦学懂弄通做实,努力做到真正学进去、积极讲出来、扎实做起来。一是在思想上再提高。深学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考察内蒙古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学深悟透中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二是在学习上下功夫。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通过改变和树立良好的学风,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系统学习、经常学习的自觉性。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一种提升境界的自觉行动,通过学习更好地将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用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深学笃用、学用相长。三是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加强调查研究,对包扶的两个贫困村定期展开调研,形成专项调研报告。坚持带着问题寻答案,聚焦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贫困村缺乏主打产品或龙头企业带动;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群众满意度有待提高等问题,深入研究管用实用的措施办法。

(二)层层压实责任,持续传导压力

找准招商引资和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切入点,认真履职,精准发力,勇于担当。把乡村振兴工作当作机关的日常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一起谋划、一起布置,不断推进。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逐项抓好工作落实。切实增强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担当意识,带头扛起责任,凝聚全局力量,认真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督促抓好扶贫资金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和帮扶产业项目实施,重要环节亲自过问、重大问题亲自协调,确保结对帮扶工作真正见成效。

(三)突出问题导向,发挥工作职能

乡村振工作报告篇7

(征求意见稿)

 

根据《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关于做好2021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安排有关情况的通知》(桂乡振发〔2021〕4号)、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关于下达2021年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通知》(桂整合〔2021〕7号)、南宁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做好2021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安排有关情况的通知》(南扶办发〔2021〕5号)、南宁市财政局《关于下达2021年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通知》(南财农〔2021〕125号)文件精神,自治区下达到西乡塘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共277万元。为加快项目落地,确保资金发挥效益,结合城区实际,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资金分配

   (一)投入乡村振兴扶持方向资金150万元用于脱贫村产业扶持项目:

1、金陵镇南岸村花梁三角梅种植基地项目,计划使用资金50万元,由金陵镇牵头实施;

2、金陵镇刚德村“右江-生态养鱼”基地项目,计划使用资金100万元,由金陵镇牵头实施;

(二)投入乡村振兴扶持方向资金93万元用于脱贫村人饮工程项目及污水处理项目:

1、坛洛镇同富村马道坡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计划使用资金20万元,由坛洛镇牵头实施;

2、双定镇秀山村选楼坡污水处理工程项目,计划使用资金73万元,由农业农村局牵头实施;

(三)投入乡村振兴扶持方向资金34万元,用于2021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贴息,由扶贫办牵头实施。

以上资金及项目,以实际实施及最终实际投入结算为准。

二、项目管理要求

(一)项目报备。计划建设项目需从《西乡塘区2021年度乡村振兴衔接项目实施计划》中选定,在方案下达后15日内将资金项目方案及计划报城区扶贫办、财政局备案,按时上报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安排拨付使用情况月报、季报表。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方案及计划需要明确资金具体用途、责任单位、投资补助标准、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实施时间计划、资金使用计划等内容。

(二)项目验收。项目计划完成后,项目实施主体应制定验收工作方案,明确验收标准、验收程序和责任人。验收的内容包括政策执行情况、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项目建设质量和增收效益、工程运行管理和文档管理情况等。项目的验收应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吸收受益地村干部(不少于2人)和脱贫户代表(不少于3名)参与。

乡村振工作报告篇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改革创新、攻坚破难,要着力构建“多规合一、全域覆盖”的城乡规划机制,下面小编整理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欢迎查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响应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进一步加强农村建设,发展农村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生活家园。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尽管在一系列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但很多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是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对农村发展战略的再提升。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求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各项涉农经济制度,而且注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有效推动乡村发展、农民致富。经过对相关政策学习梳理,并采取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结合南城区实际,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南城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状

南城区地处县城南部,所在辖区共8个行政村:北沙河、胡家庄、南杨家庄、孟家庄、杨家庄、申奉,2个农村社区:太纺二社区、天利达二社区。南城区把农村基础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差距逐步缩小。

(一)发展农业产业目前,农业产业调整成效明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省果树所种植技术为支撑,依托玉露香梨、早黑宝葡萄等产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海宏牧业为养殖龙头,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银行+农户”的肉羊生产模式。南城区现有耕地6105亩,农业人口8362人,年出栏育肥羊达到20000只,生猪出栏量9360余头,能繁殖母猪148余头,年产肉鸡65000余只。在坚持以农户为主体的基础上,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积极与山西农业大学、省果树所对接,在产业结构调整、新品种引进、产业技能培训上下功夫。申奉村在农综开发的基础上与农业大学合作,并签订合同共建140亩试验田,更好的促进科技成果面向实际应用和需求转化,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虽然目前南城区产业调整成效明显,但还存在很多问题:1、种植结构单一,农民基本还是以种植玉米等农作物生产生活;2、种植技术不发达,缺少专业农技人员的培训指导,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还需加强;3、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帮扶方式方法还需改进。

(二)改善生态环境,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要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农业绿色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自“拆违治乱提质”城乡环境大整治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各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形成了源于自然,用之于田,绿色环保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秸秆焚烧现象也没有了,农村大气环境得到了大大改善。畜禽养殖采取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的模式,以就地就近种养还田和农用有机肥为方向,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建设,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集中处理。各村积极响应上级指示,清理本村建筑垃圾以及生活垃圾,进行墙壁美化,大力改善村容村貌。虽初步建立了生态系统保护的长效机制,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很多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差甚至缺乏,今后还需采取设立环境课堂、加强舆论宣传等方式逐步提高村民环保意识;优质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临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农业生态环境成为短板,还需加强建设高标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三)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村级环境,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社会诚信体系等,不断提升村民的自治水平,达到改进村风民风的实效,切实营造和谐的乡村发展环境。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经过长期的不断努力,各村文化机制体制不断健全,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1、农民业余文化组织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群众自发组织各种文娱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在提升身心素养和幸福指数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2、各个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体育健身场所和图书馆等进一步完善,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免费对群众开放。3、目前,各村基本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且完善夕阳红养老院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保障。但受到教育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也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社会心理和教育有关。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致使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习,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农民不是一个体面的职业,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

(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在攻坚脱贫方面,南城区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系统内的低保贫困户7户9人,五保贫困户23户24人,全面强化包村干部责任到人,统筹推进,结对帮扶,政策兜底。为认真落实扶贫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确保贫困人口一户不落,一人不少,全部脱贫。但在在脱贫工作中,要注重新思维的培养和运用,针对不同的贫困类型采取相对的形式对贫困对象进行帮扶,并且要加强扶志的力度,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的帮扶,真脱贫、不返贫。

二、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考

实现乡村振兴,首要的要明确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思路:进一步加强扶持政策落实,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加强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建设。依据战略思路,找准战略重点,结合推进情况,全面规划,合理确定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地”是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发展的载体。长期以来,农民缺乏新动力、新途径。特别是农村耕地“碎片化”,无法大面积进行创新型生产发展。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报告中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合理合法地将手中闲置土地流转出去,盘活土地利用价值。

(二)当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小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蓬勃兴起,要继续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并重点扶持解决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难题。

(三)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农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实行长效保护机制,改变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治理、生态保护问题。有效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全面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四)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本乡村特点的有效方式,传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基本阵地建设,建立更加长久的运行机制,挖掘本土人才,从思想上振兴农村。

(五)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更加精准脱贫,强化脱贫质量是我们的目的。采取更加有效、创新的方式方法,改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情况。将扶贫与扶智、扶志将结合,鼓励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力争做到全部脱贫不返贫。

(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额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地位,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1、完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战略领导责任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2、强化干部服务意识,提高干部队伍对新思想、新任务的认识,紧抓落实,提高办事效率;3、根据党的领导,开展工作,制定适合本村的工作条例、机制。

乡村振工作报告篇9

对标对表、敬终如始,强化使命担当。以大学习大培训为抓手,把x思想、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作为各主体班次培训和基层党员干部集中学习的重点内容,今年在乡村振兴领域培训x场x人次,其中市级培训x场x人次,镇级培训x场x人次,有效教育引领党员干部增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建立督导检查机制,安排x名副处级领导分别挂点联系化北、化中、化南三大片区督查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成立x个督导组对x个镇(区、街道)、x条有精准扶贫任务行政村进行明查暗访全覆盖。目前,全市x条任务村,其中省定贫困村x条,在册贫困人口共x户x人,已全部脱贫退出,贫困村也已全部出列。

响鼓重锤、尽锐出战,建强党员干部队伍。一是选好用好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全面完成x个省定贫困村和x个软弱涣散村(社区)第一书记的选派工作,共选派全脱产驻村“第一书记”x人、驻村党建指导员x名,选派x名“第一书记”到非贫困村挂任。结合工作表现和实际需要,重新调整x条村的扶贫干部。

二是精准选配党组织“头雁”。

以村级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调整撤换x名年龄偏大、能力不胜任的村级党组织书记,规划x名“两委”干部后备人选。精准排查出x个重难点村(社区)进行集中整治,调整x个重难点村党组织书记。

三是搭建农村人才队伍作用发挥平台。

建成x个市级、x个镇级人才驿站、x个博士工作站,建立x名农村专家库。以乡镇为单位组建青年人才党支部,投入近x万元在x个镇街建设青年人才党支部活动阵地,吸收x多名农村青年进入人才信息库,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生机活力。

四是发挥党员引领作用。

高标准建成x个党员志愿服务站,构建x支市直机关党员志愿服务队,x个镇(区、街道)全都成立x支以上党员志愿服务队。今年来开展活动x多次,进社区累计服务群众x万多人次。同时构建“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的三级党建网格,组建一级网格x个,二级网格x个,三级网格x个,配备网格员x名,联系服务农村家庭约x万户x多万群众。

强基固本、夯实基础,筑牢战斗堡垒。一是推行村级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去年以来村级组织累计报告x多场次,涉村事项x项,有效地将党的工作覆盖到各类基层组织。

二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筛选确定x个村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下拨资金近x万元,受益口惠及x人,覆盖带动贫困人口x人。

三是全覆盖建设“一村(社区)一党建指导站”。

全市x个村(社区)全部建成党建指导站,并按照“x+x+x”人员体系选派了x多名党建指导员下沉农村基层指导党建工作,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等工作任务落地见效。该创新做法被评为x农村基层党建优秀创新案例。

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提升工作成效。一是打造“十大”农业产业带。擦亮打响中国化橘红之乡、中国罗非鱼之都、全国生猪输出大县、全省最大的蚕茧和茧丝产地等品牌,初步建成化橘红、罗非鱼等“十大”农业产业带。全市从事化橘红产业近x万农民,种植面积x万多亩,加工企业x家,品种x多个,销欧美、日本等x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超x亿元。罗非鱼产业已形成养殖、加工、研发、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x亿元。

二是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

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建了南盛平垌村、南盛蒲山村、石湾李山村、播扬红山村等一批“党味”浓厚的示范村。其中南盛街道平垌村先后被评为x省卫生村、x市文明村,代表x市参加省乡村振兴大擂台赛,被评为“污水治理优秀村”;石湾李山村被省评为“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优秀村”。

乡村振工作报告篇10

在报告中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省委、省政府积极践行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从省直单位抽调500名干部组成50支乡村振兴服务队下沉基层一线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乡村振兴服务工作,如同众人划桨开大船,这个场面很好,但是要开好这只船,不是简单划桨的问题,应该形成体制机制,正如一只船内部的系统:动力系统、导航系统等都需要有。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体制机制都需要有。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努力做好组织机制的创新工作,使乡村振兴服务这只“船”行驶得更稳、动力更足。

在前期广泛调研和征求市委、县委意见的基础上,服务队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系统的方案。

一、优化内部组织架构,理顺体制。

服务队到达派驻地后,成立了队长为书记的党支部,选举产生了支部委员,做好分工安排工作;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将5个服务村庄分为3组,成立由处级干部为小组长的3人服务小组,这就形成队长总负责、小组抓落实的内部工作机制。

二、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合力,促进服务队工作加速落地。

基层工作有其特点和规律,为促进服务队项目尽快落地,服务队在征求市委、县委的意见后,建立了市委、县委组织部门牵头的联系机制。县委还根据服务队的工作需要,派出由县直政法、财政、国土、水利等5个部门同志组成的县派工作组,县派工作组在服务队的领导下帮组协调解决项目落实中遇到土地、规划、设计、环评、政府采购等问题。

这就形成了服务队工作的闭环机制:重大项目,及时向市委、县委汇报请示;一般项目由服务队会同镇、村党组织研究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县派工作组负责对实施方案提出建议并协助完成项目落地工作。

三、建立队内周总结、队县月联系机制,确保部署落地落实。

(一)队内周总结制度。

年初,各组在详细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制定本组的年度工作计划报党支部会研究。通过后,各组列出时间表、任务图,实行挂图作战。每周队长主持召开例会,各组汇报上一周工作情况和本周工作计划,对计划任务未完成的小组帮助研究对策,确保各小组按计划完成年度任务,意向不落。

(二)队县月联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