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护理十篇

时间:2023-09-22 17:58:05

夯实基础护理

夯实基础护理篇1

康宁医院二病区    李德萍

从学生转变成一名精神科护士,在康宁医院工作了快两年,是感动让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我感动,同事用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服务于患者的职业文化!

我感动,病人的满意、家属的认可与肯定!

我感动,病人和医护人员其乐融融的环境!

我感动,常住病人在与亲人吃完年夜饭后称要回家,这个家却是康宁医院二病区!

我感动,病人说医院“很舒适、很温馨、很惬意、很家庭化、很有人情味”!

……

是啊只要付出了就会有回报,这句话一点不假 ,人的一生难免有不幸和伤痛,但能够永存人心的并非是那些不胜的疾苦,而是我们周密的护理,因为我们每位医护人员都深知:患者在你心中有多重,你在人民的心中就有多重。所以我们时刻将以南丁格尔“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牢记在心,将爱心和温暖献给更多的人民群众。

社会在发展,人类文明在进步,现代护理也应有了新的发展,去年全国上下又迎来争创优质护理服务的高潮,这是社会的需求也正是我们护理同仁一直努力的方向。正如有人说过的:创优无止境,服务无穷期。

我科室也即将成为全院的“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作为团队的一份子,我在深思,如何达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优质护理?如何建立起优质护理文化体系?护士长多次解读,组织学习,卫生部给我们指明了现阶段的方向,那就是基础护理。强化基础护理也是落实整体护理、提高专业水平的基石,是保障医疗安全、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临床护理工作直接服务于患者,只有通过护士为患者提供主动、优质、连续、全程的服务,才能让患者感受到护理水平的提高,感受到广大护士以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服务于患者的职业文化,感受到护理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真正落实优质的基础护理则是要依靠每位护理兄弟姐妹能够从心出发,把工作做细,全心投入工作,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由于服务人群的特殊性,基础护理在我们康宁医院也特别体现了这一点,病人的生活起居都由我们来照顾,有的病人孤僻懒散,常常一整天都躺在床上,洗漱、吃饭、剪指甲、剃胡须等等都要经过我们无数次耐心的劝导协助下才能完成;而有的病人则因智力问题或精神症状需帮助料理一切日常生活,病情严重者我们则要在挨骂受打有安全隐忧的情况下完成;但是我们爱我们的工作,我们爱自己的科室,更爱每一个精神病人因为通过我们的医治和护理,他们的病情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尽管他们大多数都不记得自己曾经对我们做过什么,说过什么,但是他们把我们当亲人,记得去年有一位常住病人回家与家属团聚,吃完年夜饭对家属说:“我要回家(医院)了”。是啊,我们的努力改变了越来越多的人对精神病院的误解,精神病院并不是像人们想象中的充满铁链、铁锁,用病人自己的话说:“很舒适、很温馨、很惬意、很家庭化、很有人情味”。

夯实基础护理篇2

关键词:基础护理 护理服务 护理质量

为全面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落实基础护理,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卫生部提出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主题是“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我院积极响应号召率先在我科开展此项活动。一、基础护理

1.基础护理的内涵

一般人认为基础护理就是简单的日常生活的料理,其实病人病情变化或者出现并发症,多数是通过一线护士为患者做基础护理时及早发现、及时进行护理干预才会避免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基础护理是提升整体护理水平的基石,是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平台。基础护理成功与否是一个护理工作者的整体护理素质的体现,基础护理工作的质量反映了医院护理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医院管理质量的优劣。

2.基础护理工作的现状

基础护理实施的主体是临床护士。然而,现实中存在着主观和客观原因影响着基础护理的质量。客观上临床护士人员缺乏,仅繁重的治疗工作都顾及不暇,更没有精力和时间做细做实基础护理工作;主观上部分护士也存在主观能动性差等,认为基础护理的技术含量低,不屑去做等轻视的观念,同时患者及家属对基础护理是否收费亦存在着不同的偏见。结果就造成了临床上大量的基础护理工作依靠护工和陪护这些非专业人员来承担。

二、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措施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营造人文氛围

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内涵和工作目标,让护士真正理解基础护理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提倡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体现人性情感关怀,关心病人,尊重病人,以病人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同时让护士走出误区:夯实基础护理不是无陪护,而是扭转家属承担生活护理的局面;护理文书不是不写而是简化;护士不是单纯给病人洗头洗脚,而是通过洗头洗脚这些看似简单、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来深化基础护理,来观察、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护士不是不搞科研,而是高级护士更加贴近临床、贴近患者。将人性化的护理服务贯穿于病人住院的始终。在护理人员中形成“重基础、重人文、重服务”的良好氛围。

2.重视细节,保障安全

优质服务“始于细微,见于平凡”,病人在医疗过程中对医护人员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倍加关注。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注重每个细小的工作,看似简单的基础护理工作恰恰是帮助病人实现生理、心理满足和康复的第一步,是为病人提供系统化、全方位照顾的基础和核心。是观察病情最佳的途径,是护患沟通的最好桥梁,是护理工作者贴近病人最直接的体现。

另外,还要强调对基础护理的督导检查,逐步将基础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由督促变习惯,使以前的“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积极为病人着想,把病人的需求时刻放在第一位。并将基础护理和人文关怀贯穿于护理全过程。

3.加强健康教育,和谐护患关系

自患者入院开始到出院,期间的饮食、用药、治疗、护理、检查、手术等一系列相关知识,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把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病人住院的全过程,并做到出院随访的健康教育工作,为患者提供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

4.强化“三基三严”训练,提高业务水平

严格的“三基三严”训练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医院示教室对不同资质的临床护士都有不同的训练考核要求,临床护士会定期培训、考核;护理部主任、大科护士长定期组织检查和考试;病区护士长不定时进行检查考核工作的落实情况。层层把关,使护士在思想上、行动上都真正的认识到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完成每一项基础护理工作。

5.调整工作模式,实行护士分层管理

根据科室具体情况把护理人员分为2个护理责任小组,每组设组长1名,负责病区二分之一病人的管理,由护理组长负责,责任分工细化,目标明确,并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个人特长和资质分管不同病情的病人。小组人员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实行分组包干、分床到护、责任到人,相互协作,24小时负责制的连续优质护理服务;进行弹性排班,加强晨、晚、午间护理人员,为重病人、术后病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病人的生活护理;实行责任护士全面落实所管病人的质量措施、病情观察、特殊检查、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扎扎实实落实病人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工作,让病人放心、让家属安心;确保基础护理和各项治疗、护理措施落到实处。

三、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体会

1.转变了观念,改善了服务态度。良好的服务态度及行为是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最佳服务的关键。在护理工作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四心:接待病人热心、解答问题耐心、接受意见虚心、执行医嘱细心;六声:病人来有迎声、问有回声、走有送声、合作有谢声、工作失误有道歉声、接电话有问候声。经常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服药情况,生活上是否需要帮助等,不但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也提高了护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2.加强了责任心,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病人从入院到出院都由一组护士提供责任制包干护理服务,护士能够更加细致全面地掌握患者病情,包括心理变化,落实基础护理,做好专科护理,使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准确无误的完成。科室每月集中组织护士学习,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增强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每周安排规范化培训。实行优质护理服务后护理质量较前明显提高。

3.生活护理到位,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实施基础护理,进行生活照顾,通过掌握专业知识对病人病情开展有效护理工作,牢记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同等重要,对患者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实施中不断规范基础护理操作流程,完善基础护理服务设施,扩展基础护理服务范围,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

4.营造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明显改善。护士通过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整体护理服务,增进了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患者可以随时感受到护士的关心,患者和家属更加信任和依赖护士了。

总之,只有以夯实基础护理为平台,才能稳步实施高效、优质护理服务,全面促进医院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S].卫生政发[2010]7号.

夯实基础护理篇3

【关键词】景观护岸;基床夯实;应用与比较

0 引言

当今沿海城市景观护岸建设进入“黄金时代”并取得了巨大成绩,可有些地方也曾出现一些足以引起高度重视的工程事故,护岸沉降严重、墙体倾斜……等等。事故发生频繁,工程质量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施工单位忽视了护岸基础工程质量管理,基础未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夯实,随着风浪的经久冲刷,出现基础掏空、下沉等现象。有相当一部分施工队为非专业队伍,资质低,技术管理水平低下,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质量意识薄弱。有些工地因紧靠居民区,大型起重设备无法进场或者海域条件不允许打夯船进场等因素就忽视了基础夯实。所有这些使得工程质量管理失控,从而最终导致了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下面就城市沿海某护岸为实例,围绕特殊地形条件下机械夯实的应用与比较进行讨论。

1 工程概况

1.1 地理位置及规模

本工程位于××市××港区内。护岸前沿线50m内遍布礁石,前沿线距离居民建筑最近距离13m。全长约125.8m。

1.2 地质条件

1)基床已很据设计要求开挖至第④层强风化花岗岩,基床标高在-3.3m~-0.65m。

2)设计水位及潮汐

极端高水位:5.51m;设计高水位:4.39m;

设计低水位:0.43m;极端低水位:-0.79m;

施工潮水位参照《2013年潮汐表》。

2 设备选择

2.1 打夯设备

由于护岸前沿线50m内遍布礁石,打夯船无法靠近施工,前沿线距离居民建筑最近距离13m,开挖放坡后距离无法满足大型起重设备进入。传统水下基床打夯为打夯船施工,但受潮位、港池条件、设备调遣等因素影响较大,履带吊设备无法进场。本工程基床初平标高+1.1m,低潮时露出水面,且离岸较近,施工机械可使用现场挖掘机,通过加装脱钩装置携带5T夯锤进行打夯。挖掘机使用PC220以上的型号,摘除挖斗,安装脱钩装置(脱钩装置的尺寸、选材及焊接均需符合要求),并在挖掘机前视窗安装钢丝网保护驾驶员防止溅石击伤。铸铁夯锤底面直径1.5m,十字分布5个φ200mm排水孔。

2.2 夯锤及落距计算

根据规范要求,单位面积冲击能=■≥120KJ/m2

式中:E■为夯锤重力势能,E■=mgh(不计浮力、阻力影响)

s为夯锤底面积,落距h。

采用5T夯锤,底面直径1.5m,根据以上公式计算落距h=3.94m,实际施工不低于4.0m。

3 打夯方案

3.1 打夯过程

挖机将夯锤放在基床夯点上,提升夯锤达到预定高度,令夯锤自由下落完成一次夯击,然后将夯锤移动到下一夯点(接压半夯),提升夯锤完成下一次夯击,依次进行。但在第一遍四夯次打夯过程中,由于夯沉量较大,接压半夯时由于夯锤两侧存在高差,夯锤下落时容易产生偏锤现象,影响夯实效果,在打夯过程中可采用不接压半夯的方式,即在基床打夯宽度范围内(横向)夯锤相接排列完成一次打夯,然后移动夯锤在各个落点之间采取接压两个半夯的方式进行补夯,横向完成一遍打夯后纵向移动机具,以相同方式进行纵向打夯。自K0+000K0+125.8按照要求完成第一遍打夯共4夯次,然后机械倒退式自K0+125.8K0+000完成第二遍打夯共8夯次。

图1

(a) 接压半夯打夯示意图 (b) 不接压半夯打夯示意图

图2

3.2 验收方法

两次夯击完成后,在已夯的基床上任选不小于5m的一段复打一夯次,夯锤相接排列,不压半夯,平均沉降量不大于30mm即为合格,否则继续打夯,直至复打一夯次平均沉降量小于30mm。

4 与传统打夯方案对比

传统基床夯实采用打夯船(方驳+履带吊)打夯,但存在较多困难:

(1)船机调遣困难,不易确定工期。

(2)由于港池较浅且遍布礁石,必须赶在高潮位施工,船机工作和进退场容易遇到搁浅等风险。

(3)水下夯实,夯锤受水的阻力影响,难以确定夯锤提升高度,效率低下,对工程质量影响较大。

(4)受船舶定位、移位等影响,容易产生漏夯现象,且难以准确测量夯沉量,对工程质量影响较大。

采用挖掘机打夯,操作方便,施工效率高。施工过程中便于准确控制夯锤点位、夯锤提升高度、夯沉量等,有利于控制工程质量和工期。

【参考文献】

夯实基础护理篇4

批准:             

审核:             

编制:             

      2019年08月10日

红和风电场一、二期风机共风机箱变73台。结合历年汛期检查情况发现发现其中13箱变基础附近形成坑洼,雨季中雨水流入坑洼处形成水坑,水坑内的雨水逐步渗透进入箱变基础,使箱变基础雨季中形成积水,现对13台风机箱变基础积水提出整改方案。

一、人员组织

外委单位自行组织。

二、安全组织措施

1、作业前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根据工作内容办理相应工作票,经当值值长审核无误后方可进行工作;

2、现场负责人应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安规”和“两票实施细则”及安全管理规定。

3、严格执行开工手续,做到“四不开工”。即工作地点和工作任务不明确不开工;安全措施的要求和布置不完善不开工;审批手续和联系工作不完善不开工;检修人员和运行人员没有赴现场检查及检查不合格不开工。

4、在检修工作前,必须办理工作票,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必须认真履行工作许可开工、间断和终结手续。

5、认真做好监护工作,在必要时增设专职监护人员,专职监必须切实履行职责,不得兼作其他工作。

6、安全员应认真履行职责,经常检查设备,监督施工过程,发现不安全的行为举动及时制止,发现隐患及时报告,及时整改。

7、工作负责人对工地安全负直接责任,必须确保正确安全的组织工作,监督和监护施工人员遵守安规,检查安全措施是否完备、是否与现场条件相符。

8、工作中互相监督、互相关照,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报告,有不安全及时制止,不违章指挥;不违章、冒险作业;不违反劳动纪律。

9、开工前,工作负责人必须检查安全措施是否符合要求,工作负责人必须向每个工作人员交代清楚当天的工作内容、现场工作范围及有关安全注意事项后方可开始工作;收工前做好现场工具和材料的清理工作;

10、挖掘机施工时,严禁在铲斗、臂杆上站人;

11、使用挖掘机取土、卸土不得有障碍物,在挖掘时任何人不得在铲斗作业回转半径范围内停留。

12、使用夯实器对箱变基础附近土壤夯实时禁止使用机械夯实靠近箱变部分土壤,应进行人工夯实。

三、安全技术措施

1、进入工作区域,作业人员需正确穿戴安全帽、劳保鞋;

2、使用夯实机夯实基础时,应在工作区域设立警戒围栏、悬挂警戒标示,并设专人监护;

四、施工内容

2、对积水箱变(Ⅰ-12、Ⅱ-3、Ⅱ-6、Ⅱ-7、Ⅱ-8、Ⅱ-9、Ⅱ-10、Ⅱ-11、Ⅱ-12、Ⅱ-13、Ⅱ-22、Ⅱ-37、Ⅱ-45)基础地面埋外延3米的范围内土壤进行夯实,并形成2度以上的下坡坡度;

3、夯实后对箱变基础地面外延2米的范围内进行水泥硬化处理,硬化厚度不小于20cm,硬化面高度距离箱变基础平台不小于10cm。

14、对箱变基础内所有电缆孔洞依次填充防火泥、水泥进行封堵,裂缝及其他孔洞使用灌水泥处理。

五、维护工艺要求

1、工艺图

2、电缆封堵效果图

3、工艺要求

2.1、夯实箱变基础附近3米以内地面的土壤,应包括散热片下方的位置,夯实后的箱变基础附近土壤平面应低于箱变安装面以下20cm以上。

2.2、进行水泥硬化时,硬化面应从箱变向外成2度以上的排水角度,水泥硬化厚度为20cm。

2.3、箱变基础内孔洞封堵时应同时对箱变基础内的裂缝进行封堵。

六、外委单位管理要求

1、检修班需在外委维护项目计划开展工作前15个工作日督促维护单位做好入场人员、工具准备,按时进场施工;

2、中标的外委单位在进场前10个工作日需向运管部提交单位、人员资质及三措一案,由运管部审核;

3、外委单位进场后应接受公司三级教育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开展工作;

4、外委单位在维护过程中由检修班负责外委单位施工安全监管,避免现场出现“三违”施工。监管过程中对于屡教不改的外委人员,检修班安全监管员可将现场“三违”现象拍照取证并上报运管部,由运管部对违章人员进行处罚;

5、外委单位在维护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维护项目进行,不得缺项、漏项。

七、应急处置原则

当外委施工人员在维护过程中遇到危及设备、人身安全事故时,应严格按照四川省能投盐边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制定的《应急预案现处置方案》进行事故处置。

1、参考方案

2.1、《特种设备、大件设备起吊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2.2、《火灾伤亡事故处置方案》

2.3、《电缆火灾事故处置方案》

2.4、《触电伤亡事故处置方案》

2.5、《物体打击伤亡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2.6、《机械伤害伤亡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2.7、《高处坠落伤亡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2.8、《高温中暑事故处置方案》

2.9、《高原反应处置方案》

夯实基础护理篇5

关键词:强夯置换法水池基坑基坑支护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某化工项目污水处理站位于南方沿海地块,建设场地系原始地貌单元,属滨海滩涂,后经填海造地形成现状地貌。该污水处理站总面积约为2300㎡,污水池设计深度5.4m。场地为吹填淤泥经置换后形成,其中西、北两侧仍为淤泥区,淤泥深度大于7m。由于场地存在大量的软弱土层,不能直接对基坑进行大面积开挖。根据工期要求,为保证工程按计划进度进行,需要在短时间内对基坑进行开挖,为确保基坑开挖安全可靠,需要开挖时对基坑采取支护措施。根据现场情况决定采用强夯置换法重点处理西、北两侧的淤泥区,经处理后的场地可以快速的放坡开挖,能够大大缩短工期。

二.设计依据

1 所采用规范及其他文件

(1)业主提供的设计委托书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

(5)用地红线图

(6)《污水处理站基坑支护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及其他国家和地方规范文件。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根据场地钻孔揭露,场地岩土层按其地质年代和成因类型的不同自上而下划分如下表所示: 人工填土层或素填土或填石、吹填含细砂生物碎屑、吹填淤泥及淤泥质粘土、第四系海相沉积淤泥质细砂、第四系冲洪含粘土卵石。

场地属地下水排泄区,地下水位于人工填土及第四系地层孔隙内,属潜水类型,主要靠大气降水及海水补给,水位受潮汐影响地下水位标高在0.2-5.40m(相对标高)之间。

三. 强夯置换法设计

1 强夯置换施工步骤

(1)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2) 标出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 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 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 夯击并逐击记录夯坑深度。当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时停夯,向坑内填料直至与坑顶平,记录填料数量,如此重复直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当夯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随时清理并在夯点周围铺垫碎石,继续施工;

(6) 按由内而外,隔行跳打原则完成全部夯点的施工;

(7) 推平场地,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8) 铺设垫层,并分层碾压密实。

2 施工监测

(l) 开夯前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2) 在每一遍夯击前,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及时纠正;

(3) 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击的夯沉量。对强夯置换深度进行检查,直到达到设计要求。

3 基坑开挖监测

(1) 基坑开挖中进行坡顶边桩位移观测,本次共布置10个边桩观测点,详见(图一);

(2) 基坑开挖过程中每天监测两次,遇雨水等其他情况,加密监测;

(3) 严格执行国家、地区和行业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和规程,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图一

四.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要求

(1)本次强夯分两次进行,如(图二)所示;

(2)第一次以低能击强夯,每次夯点下沉量>50cm时,用中风化岩加料强夯,能击为1500KN.M,夯击数9击;

(3)第二次强夯夯击能3000KN.M,每次夯点下沉在1.0m左右,用中风化岩加料强夯,夯击数20击,处理深度不低于8m;

(4)强夯夯点间距均为4.0m,梅花形布置,第一遍夯点完成后紧接着进行第二遍强夯。

图二

五. 结语

根据工程地质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基坑支护方案,并制定出施工顺序及保障工程质量的措施。该方案能够很好地完成基坑支护并最终保证基坑安全开挖,节省了工期,为后续工作赢得了时间,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夯实基础护理篇6

关键词:强夯锤击数、落锤高度、试夯要求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地基处理的方式不断的更新。现就地基强夯处理的监理重点进行论述:

监理依据

1、监理合同和工程承包合同

2、经审定的强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3、由试夯确定的施工技术参数或该地区相同施工地质条件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5、《建筑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6、《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025-2004)

7、《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8、《地基处理设计要求》(重点)

二、地质概况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资料,本次勘察35m范围揭露地层以第四纪全新统(Q4)冲、洪积细粒沉积物组成。由于受地形和沉积环境的共同作用,施工范围为第四系连续分布性较好,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差异不明显。据现场钻探资料及土工试验资料,场地地层主要以粉土为主,按其物理力学性质自上而下分为7层。

本场地地下水位为10.4~11.8m。水位以上粉土具有1~2级非自重湿陷,需进行地基处理后方可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三、强夯的目的

1、消除地基主要压缩层范围内土层湿陷(消除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5m)

2、通过强夯压实,提高地基土强度,降低地基土压缩性,减小地基变形量,要求强夯处理后承载力特征值fak >=200Kpa,压缩模量Es>=12MPa。

强夯工艺流程

1、复核场地基坑标高、夯击范围尺寸(根据设计开挖图),检查夯点位置(根据施工方提供的夯点平面布置图)。

2、审查、批复地基强夯处理施工方案。

3、现场试夯检测,记录夯击的原始数据。

4、检查夯锤落距、每点夯击数,按照规定的夯击数及控制标准监理工程师必须进行旁站监理。

六、强夯地基质量标准

监理控制要点

1、场地整平至基底设计标高以上500mm。

2、强夯处理范围:基础外边外扩不少于3米。

3、夯点布置:

点夯夯点中心间距6m,呈梅花形布置满夯夯印搭接四分之一。

4、夯锤采用钢锤,设计锤直径d=2500mm。起重机采用能力大于1.5倍锤重,使用履带式起重机。以设计试夯10击为控制标准。

A、最后两击平均下沉量小于50mm。

B、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C、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5、两遍点夯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静孔水压的消散时间。

6、点夯过程中,若发生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7、点夯完毕后,推平夯坑(或夯坑填料)进行低能满夯。

8、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临近建筑物和设备产生有害影响时,应采取挖隔振沟等隔振或防振措施。

9、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应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方能进行,粉土、粘性土一般在14-28天。

10、强夯前根据经验和试夯结果确定夯击击数,应预留20~30cm土层作为保护层,待基础面施工时将其清除。

11、夯后地基严禁轮式车辆碾压,防止形成“橡皮土”。

八、安全监理

1、机械设备的转移、安装、调试必须由专业人员来监督实施。

2、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

3、施工机械设备、使用、保养、检查及安全防护,应符合JGJ33-2001规定,不允许设备机械“带病”作业。

4、转移夯机时,提锤高度不宜大于0.5m,发现异常立即停车处理。

5、施工现场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非施工人员一律不准进入。

6、禁止人员在施工范围内坐、躺休息。

夯实基础护理篇7

一、控制建筑地基基础的质量,首先要控制施工材料质量

材料质量是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工程使用原材料不符合规定,工程质量不可能符合要求。

因此,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不许再施工前对材料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材料质量,以此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对于材料的控制,阿先要对材料供应厂家进行必要的审核,选择具有资质的供应厂家进行材料的供应。其次,要对进场原料进行必要的检验,包括:质量检验报告单的检查、外观的检查、理化检验的检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检验来保证进场原料的质量。

二、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

基础施工中,较常出现的质最问题有:基础轴线位移、基础标高误差和基础防潮层失效。这些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上部结构质量和使用要求。

1、基础轴线位移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基础轴线位移是指基础由大放脚砌至室内标高(±0.00处,其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错位。基础的轴线位移多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这将使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

1轴线位移原因。由于大放脚收分寸掌握不准确,砌至大放脚顶处时,已产生偏差,再砌基础直墙部位就容易发生轴线位移。施工中,横端基础轴线,一般应在槽边打中心柱,部分施工员在实际放线时仪在山墙处有控制桩,横端轴线由山端一端排尺控制。由于基础一般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待砌横墙基础时,基础槽中线被封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轴线容易产生更大偏差,有的槽边控制桩保护不好,被施工人员或车辆碰撞发生移位,产生轴线位移。

2控制措施。定位放线时,外墙角处必须设置龙门板,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槽边堆土和进行其他作业时碰撞而发生移动。龙门板下设永久性中心桃(打入与地面齐平,四周用混凝土封固,龙门板拉通线时,应先与中心桩核对。横墙轴线不宜采用基槽内排尺法控制,应设置中心桩。横墙中心桩应打到与地面齐平,为便于排尺和拉中心线,中心桩之间不宜堆土和放料。挖榴时应用砖覆盖,以便于清土寻找,在槽墙基础拉中线时,可复核相邻轴线距离,以验证中心桩是否有移位情况。为防止因砌筑基础大放脚部分不均匀而造成的轴线位移,应在基础收分部分砌完后,拉通线重新核对,并以新定出的轴线为准,然后砌筑基础直墙部分。

2、基础标高偏差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当基础砌至室内地平(±0.00处,常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基础标高相关较大时,会影响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

1偏差原因。基础下部的基层(沙土、混凝土标高相差较大,影响基础砌筑时对标高的控制。由于基础大放脚宽大,基础皮数杆不能贴近,难以观察所砌每一基础与皮数杆的标高差。砖基础大放脚填芯砖采用大面积铺灰的砌筑方法,由于铺灰厚度不均匀或铺灰面太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因歇停过久挤浆困难,灰缝不易压薄而出现冒高现象。

2控制措施。应加强对基础层标高的控制,尽早控制在允许偏差之内。砌筑基础前,应对基层标高普查一遍,局部低凹处可用细石混凝土垫平。基础皮数杆可采用小断面(2×2cm方术或钢筋制作。使用时,将皮数杆直接夹砌在基础中心位置。采用基础外侧在皮数杆检查标高时,应配以水准尺校对水平。宽大基础放大脚的砌筑,应采用双面挂线,保持横向水平。砌筑填芯砖应采取小面积铺灰,随铺随砌,顶面不应高于外侧跟线砖的高度。

3、基础防潮层失效原因及控制措施。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造成墙体潮湿。外墙受潮后,经盐碱和冻融作用,砖墙表面逐层酥松剥落,影响居住环境美观和结构强度。

1防潮层失效原因。施工中浆混用,将砌基础剩余的砂浆作为防潮砂浆使用。在防潮层施工前,基面上不作清理,不浇水或浇水不够,影响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结,操作时表面摸灰不实,养护不好,使防潮层因早期脱水,强度和密实度达不到要求而出现裂缝。冬季施工防潮层因受冻而失效。

2控制措施。施工中,防潮层应作为独立的隐蔽工程项目,在整个建筑物基础工程完工后进行操作,24cm墙防潮层下的丁皮砖,应采用满丁砌法。防潮层施工宜安排在基础房心回填后进行,以防填土时对防潮层的破坏。如图纸设计对防潮层未作具体规定,宜采用2cm厚1:2.5的水泥砂浆掺适量防水剂的做法,防潮层砂浆和混凝土中禁止掺盐,在无保温条件下,不应进行冬季施工。

三、几种常见建筑地基施工方法的质量控制

1、强夯法的质量控制

首先,测量定位。这是关系到强夯处理的整体效果的关键环节,在具体操作上,应由施工单位根据试夯确定的夯点布置图,逐一测放夯点位置。其次,强夯前要用推土机预压二遍,场地平整后,测量场地高程,夯点布置是否符合测量放线确定点。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应在表面铺0.5—2.0m中(粗砂或砂石垫层,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具体按照现场确定方案,以防设备下陷和消散强夯产生的孔隙水压。再次,分段进行施工,从边缘夯向中央,从一边向另一边进行。每夯完一遍,用推土机整平场地,放线定位即可接着进行下一遍夯击。强夯法的加固顺序是:先深后浅,即先加固深层士,再加固中层土,最后加固表层土。最后一遍夯完后,再以低能量满夯一遍,有条件以采用小夯锤击为佳。最后,夯击时应按试验确定的强夯参数进行,落锤应保持平衡,夯位应准确,夯击坑内积水应及时排除。夯击地段遇上含水量过大时,可铺砂石后再进行夯击。在每一遍夯击之后,要用新土或周围的土将夯击坑填平,再进行下一遍夯击。

2、注浆法质量控制点分析

夯实基础护理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 基础 施工 质量 控制

一、控制建筑地基基础的质量,首先要控制施工材料质量

材料质量是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工程使用原材料不符合规定,工程质量不可能符合要求,因此,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不许再施工前对材料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材料质量,以此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对于材料的控制,首先要对材料供应厂家进行必要的审核,选择具有资质的供应厂家进行材料的供应。其次,要对进场原料进行必要的检验,包括质量检验报告单的检查、外观的检查、理化检验的检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检验来保证进场原料的质量。

二、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

基础施工中,较常出现的质量问题有:基础轴线位移、基础标高误差和基础防潮层失效。这些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上部结构质量和使用要求。

1、基础轴线位移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基础轴线位移是指基础由大放脚砌至室内标高(±0.00)处,其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错位,基础的轴线位移多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这将使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

(1)轴线位移原因:由于大放脚收分寸掌握不准确,砌至大放脚顶处时,已产生偏差,再砌基础直墙部位就容易发生轴线位移。施工中,横端基础轴线,一般应在槽边打中心柱,部分施工员在实际放线时在山墙处有控制桩,横端轴线由山端一端排尺控制。由于基础一般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待砌横墙基础时,基础槽中线被封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轴线容易产生更大偏差,有的槽边控制桩保护不好,被施工人员或车辆碰撞发生移位,产生轴线位移。

(2)控制措施:定位放线时,外墙角处必须设置龙门板,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槽边堆土和进行其他作业时碰撞而发生移动。龙门板下设永久性中心桃(打入与地面齐平,四周用混凝土封固),龙门板拉通线时,应先与中心桩核对,横墙轴线不宜采用基槽内排尺法控制,应设置中心桩,横墙中心桩应打到与地面齐平,为便于排尺和拉中心线,中心桩之间不宜堆土和放料,挖榴时应用砖覆盖,以便于清土寻找,在槽墙基础拉中线时,可复核相邻轴线距离,以验证中心桩是否有移位情况。为防止因砌筑基础大放脚部分不均匀而造成的轴线位移,应在基础收分部分砌完后,拉通线重新核对,并以新定出的轴线为准,然后砌筑基础直墙部分。

2、基础标高偏差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当基础砌至室内地平(±0.00)处,常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基础标高相关较大时,会影响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

(1)偏差原因:基础下部的基层(沙土、混凝土)标高相差较大,影响基础砌筑时对标高的控制。由于基础大放脚宽大,基础皮数杆不能贴近,难以观察所砌每一基础与皮数杆的标高差,砖基础大放脚填芯砖采用大面积铺灰的砌筑方法,由于铺灰厚度不均匀或铺灰面太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因歇停过久挤浆困难,灰缝不易压薄而出现冒高现象。

(2)控制措施:应加强对基础层标高的控制,尽早控制在允许偏差之内。砌筑基础前,应对基层标高普查一遍,局部低凹处可用细石混凝土垫平。基础皮数杆可采用小断面(2×2)cm方木或钢筋制作,使用时,将皮数杆直接夹砌在基础中心位置,采用基础外侧在皮数杆检查标高时,应配以水准尺校对水平。宽大基础放大脚的砌筑,应采用双面挂线,保持横向水平。砌筑填芯砖应采取小面积铺灰,随铺随砌,顶面不应高于外侧跟线砖的高度。

3、基础防潮层失效原因及控制措施。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造成墙体潮湿,外墙受潮后,经盐碱和冻融作用,砖墙表面逐层酥松剥落,影响居住环境美观和结构强度。

(1)防潮层失效原因:施工中浆混用,将砌基础剩余的砂浆作为防潮砂浆使用,在防潮层施工前,基面上不作清理,不浇水或浇水不够,影响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结,操作时表面摸灰不实,养护不好,使防潮层因早期脱水,强度和密实度达不到要求而出现裂缝,冬季施工防潮层因受冻而失效。

(2)控制措施:施工中,防潮层应作为独立的隐蔽工程项目,在整个建筑物基础工程完工后进行操作,防潮层施工宜安排在基础房心回填后进行,以防填土时对防潮层的破坏,如图纸设计对防潮层未作具体规定,宜采用2cm厚1:2.5的水泥砂浆掺适量防水剂的做法,防潮层砂浆和混凝土中禁止掺盐,在无保温条件下,不应进行冬季施工。

三、几种常见建筑地基施工方法的质量控制

1、强夯法的质量控制

首先,测量定位。这是关系到强夯处理的整体效果的关键环节,在具体操作上,应由施工单位根据试夯确定的夯点布置图,逐一测放夯点位置。其次,强夯前要用推土机预压二遍,场地平整后,测量场地高程,夯点布置是否符合测量放线确定点。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应在表面铺0.5―2.0m中(粗)砂或砂石垫层,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具体按照现场确定方案),以防设备下陷和消散强夯产生的孔隙水压。

再次,分段进行施工,从边缘夯向中央,从一边向另一边进行。每夯完一遍,用推土机整平场地,放线定位即可接着进行下一遍夯击。强夯法的加固顺序是:先深后浅,即先加固深层士,再加固中层土,最后加固表层土,最后一遍夯完后,再以低能量满夯一遍。

最后,夯击时应按试验确定的强夯参数进行,落锤应保持平衡,夯位应准确,夯击坑内积水应及时排除。夯击地段遇上含水量过大时,可铺砂石后再进行夯击。在每一遍夯击之后,要用新土或周围的土将夯击坑填平,再进行下一遍夯击。

2、注浆法质量控制点分析

首先,现场钻孔情况应安排专人如实地记录在钻孔记录表上:其次,硅化加固的土层以上应保留1m厚的不加固土层,以防浆液上冒,必要时须夯填素土或打灰土层;再次,灌注浆液的压力一般在0.2―0.4MPa(始)和0.8―1.0MPa(终)范围内进行,一般自上而下进行,如土的渗透系数随深度而增大时,则应自下而上进行。如相邻涂层的土质不同时,渗透系数较大的土层应先进行加固;再次,应经常抽查浆液的配比及主要性能指标、注浆顺序、注浆孔位、孔径、孔深以及注浆过程的压力值是否满足要求,并将自己的检查结果与现在记录人员的记录相核对(可通过量测注浆管的长度的方法来检查注浆孔的孔深);再次在编好号的孔位平面图上对已注浆孔进行标记并注明钻孔日期,避免漏孔情况出现;最后,如出现地面或附近建筑物变形的情况,应立即停止注浆,分析原因,调整注浆参数。

结语:地基和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建筑都必须有可靠的地基和基础,基础是与地基紧密联系、互相依存的工程结构,不合理的基础和地基施工的质量问题,往往会导致基础工程质量缺陷与事故,因此,加强和改进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意义重大。

作者简介:

夯实基础护理篇9

【关键词】:市政道路 施工软土地基 加固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4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路基施工中的加固原理和处治对象

1、地基加固的原理

当结构的荷载较大,地基土质又较软弱(强度不足或压缩性大),不能作为天然地基时,可采取人工加固处理的方法改善地基性质,提高承载力、增加稳定性,减少地基变形和基础埋置深度。“将土质由松变实”,“将土的含水量由高变低”,即可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工程实践中的各种加固方法均是从这一加固原理出发 。提高软弱地基的强度、保证地基的稳定性;降低软弱地基的压缩性、减少基础的沉降;防止地震时地基土的振动液化;消除特殊土的湿陷性、胀缩性和冻胀性。

2、地基处理的对象

软弱地基包括: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它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特殊土地基包括:软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红粘土和冻土等地基。

拟定地基加固处理方案时,应考虑地基与上部结构共同工作的原则,从地基处理、建筑和结构设计、施工方案方面均采取相应措施,绝不能单纯对地基进行处理。其具体措施有:改变建筑体形,简化建筑平面;调整荷载差异;合理设置沉降缝;采用轻型结构、柔性结构;加强房屋的整体刚度;偏心荷载较大时,对基础进行移轴处理;施工中正确安排施工顺序和施工进度。路基防护工程宜与路基挖填方工程紧密、合理衔接,开挖一级防护一级,并及时进行养护。各类防护和加固工程应置于稳定的基础或坡体上。应根据开挖坡面地质水文情况逐段核实路基防护设计方案,应尽量采用边坡自然稳定下的植物防护或不防护。

二、软基加固的施工方法和措施

当软弱土地基的承载力或变形满足不了建筑地基的要求,而软弱土层的厚度不大时,挖去软土层将基础置于承载力大的基岩或坚硬的土层中,最为经济。

当软土层较厚、承载力或变形又与建筑地基要求的差距不大时,可在软土层上直接回填一定厚度的好土,以提高地基持力层的承载力,减小软土层的承压力。

1、换填法

软土层较厚时,将基础下面一定范围内的软土挖去,代之以人工填筑的垫层作持力层。采用砂石、三合土、矿渣、素土等材料换土的地基分别称为砂石地基、三合土地基、粉煤灰地基。

2、强夯法施工

是一种较常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它是用起重机械将大吨位夯锤(一般不小于8t)起吊到高处(一般不小于6m)后,自由落下,对土体进行强力夯实。 强夯可提高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改善土的抗液化条件。 强夯适用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及人工填土地基的加固。但强夯产生的振动对已建成或在建的建筑物有影响时,不得采用。 夯锤一般重10~25t,大吨位锤通常采用钢板外壳内灌砼,也可用局部钢板浇筑砼组合锤。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压力值可取25~40KPa。夯锤中宜设置若干上下贯通的气孔,可减小夯锤起吊时的吸力(夯锤吸力可达3倍锤重)。 在夯坑内回填块、碎石,强行夯入并排开软土,形成砂石桩与软土的复合地基,称之为强夯置换(或动力置换、强夯挤淤)。

3、预压法—排水固结法

利用压实机械碾压地基土壤,使地基压实排水固结。也可采用预压固结法,即先在地基范围的地面上,堆置重物预压一段时间,使地基压密,以提高承载力,减少沉降量。

(1)堆载预压法

在饱和软土地基上施加荷载后,孔隙水被缓慢排出,孔隙体积随之减少,地基发生固结变形,土体的密实度和强度提高。堆载预压法包括加压系统和排水系统。 按堆载材料分为自重预压、加载预压和加水预压。按加压程序可分为单级加荷和多级加荷。

(2)真空预压法

是在软土地基表面先铺设砂垫层、埋设垂直排水竖井,再用不透气的封闭膜使之与大气隔绝,薄膜四周埋入土中,通过埋设的排水竖井,用真空装置进行抽气。抽气使地表砂垫层及排水竖井内形成负压,使土体内部与排水竖井之间形成压力差。压差作用下土体中的孔隙水不断由排水竖井排出,从而使土体固结。真空预压和降水预压是在负超静水压力下排水固结,又称为负压固结。

按照竖向排水体的不同,真空预压法又可分为普通砂井、袋装砂井和塑料排水带。

4、深层挤密法

用带桩靴的工具式桩管打入土中,挤压土壤形成桩孔,拔出桩管再在桩孔中灌入砂石或石灰、素土、灰土等填充料进行捣实。其原理是挤密土壤、排水固结,提高地基的承载力,俗称“挤密桩”。包括碎(砂)石桩、石灰桩、灰土桩、CFG桩等。

5、化学(注浆)加固法

是指用旋喷法或深层搅拌法加固地基。原理是利用高压射流切削土壤,旋喷浆液(水泥浆、水玻璃、丙凝等),搅拌浆土,使浆液和土壤混合,凝结成坚硬的柱体或土壁。

(1)深层搅拌桩

深层搅拌机定位启动后,叶片旋转切削土壤,下沉至设计深度后缓慢提升搅拌机,同时喷射水泥浆与软粘土强制拌和,待搅拌机提升到地面时再原位下沉提升搅拌一次,使浆土均匀混合形成水泥土桩。

(2)高压旋喷桩

是利用钻机把带有特殊喷嘴的注浆管钻至设计深度,将水泥浆液由喷嘴向四周高速喷射切削土层,同时将旋转的钻杆徐徐提升,浆液与土体在高压射流作用下充分搅拌混合,形成连续搭接的水泥加固体。单管旋喷的成桩直径较小,为获得大直径截面的桩,可分别采用二重管旋喷(二根同心管分别喷水、喷浆),或三重管旋喷(三根同心管分别喷水、喷气、喷浆)。喷浆方式有旋喷、定喷和摆喷三种,可分别获得柱状、壁状和块状加固体。旋喷法可用于处理软弱地基,也可用于桩、地下连续墙、挡土墙、深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和防管涌、流砂的技术措施。

6、高真空击密法

是一种快速加固软土地基的新技术,它是通过数遍的高真空,并结合数遍合适的变能量击密,达到降低土层含水量,提高密实度、承载力,减少地基工后和差异沉降量的目的。高真空击密法原先是由施工人员在针对高含水量的水力吹填陆域地基加固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为吹填陆域地基往往具有高含水量、高含泥量、面积很大的特点,传统地基处理方法,施工成本高、工期长,或施工机械进场困难,施工质量难以保证;而高真空击密法因造价低廉、施工速度快、对高含水量地基适应性强的特点,显示出了较明显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吴连祥,邵锦周,宋雄兵等.高真空击密法在软土路基加固中的应用[J].江苏建筑,2009,(1):56-59.

[2]顾帅.对软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有关问题探讨[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16):79-80.

夯实基础护理篇10

【关键词】220kV线路;土石方;基础

某线路新建工程是从一220kV线路改接点至新建220kV变电站构架,长度为29.86km的220kV单回单导线1×LGJ-400/35导线送电线路。经过实地踏勘,线路沿线地形按其形态特征划分为丘陵。地形划分为:平地25%、丘陵75%;地质划分为:岩石18%、松砂石72%、泥水10%。本文就该工程土石方施工与基础施工技术进行介绍与分析。

1 土石方施工

1.1 220kV送电线路土石方施工技术特点

该线路新建工程跨越地区较多,施工长度长,而且线路穿过几条其他线路,并且跨越公路,而且施工75%为丘陵地段,坡度较大,72%的地质为松砂石。可见工程具有施工难度大、基础土方量大、施工配合困难、施工现场不便等特点。

1.2施工工艺

1)基坑开挖采用机械开挖与人工开挖相结合的方式,既提高了施工的速度,又提高了基坑开挖的施工精度。使用机械在开挖前进行基面的平整和基坑四周的操平工作,以及开挖后土石方的运输、堆放等工作。由人工进行基坑基底的操平,基坑中心桩的订立以及检查。

2)重视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基面,基坑开挖的土方弃置和堆放形式必须同时满足:①不会产生滑坡,以致影响周围设施和民房。②不会造成塔位不稳定或对塔位形成影响。③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必要的影响。④对于基坑表面所具有的草皮或耕土应将其另行堆放,回填时将还原到基础表层,以保持植皮。⑤对于不需要的弃土应转移别处挖坑掩埋,并恢复植被。

3)重视开挖过程中的人员安全。由于采用了人工开挖施工工艺,基坑深度较深,因此必须做好危险防范措施。每天开挖前,必须检查各方坑沿是否存在塌方的可能性,发现后及时处理。当坑深超过1.5米时,必须设立专用上下绳梯,坑口上方设专人监护。土石方开挖时,要注意土石松动,并做好挡墙或其它安全措施。

4)对基础的回填夯实进行分类,做到施工有序。基础的回填夯实,按其重要性不同,可将不同形式的基础分为三类:铁塔预制基础、拉线预制基础;第二类为现场浇筑铁塔基础;第三类为重力式基础及带拉线的杆塔本体基础。

(1)第一类基础的基坑回填夯实,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①对适于夯实的土质,每回填300mm厚度夯实一次,夯实程度应达到原状土密实度的80%以上;②对不宜夯实的水饱和粘性土,回填时可不夯,但应分层填实,其回填土的密度亦应达到原状土的80%及以上;③对其他不宜夯实的大孔性土、砂、淤泥等,在工期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二次回填,但架线时其回填密度程度符合上述规定。

(2)第二类基础的基坑回填方法应符合第一类的要求,但回填土的密度应达到原状土密度的70%及以上。

(3)第三类基础的基坑回填可不夯实,但应分层填实。

1.3 土石方工程施工的建议

1)注意地质变化,开挖初期核对地质勘测报告,如有变化,请设计工代确认,有针对性地采取施工措施。

2)合理组织工序,尽量缩短基坑暴露时间,基坑开挖量不宜超前于浇筑基础量的100%。

3)高度重视基坑坍塌造成的重大损失,采取在坑口设排水措施及防雨水灌入措施降低水位,根据地质情况采取护壁措施,保证护壁有足够的养护时间及坑壁安全坡度,加强工序衔接,设置各种安全设施并设安全监护人等多种措施预防基坑坍塌。

2 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2.1 220kV线路基础工程设计及规范要求

1)本工程现浇基础采用C10、C20、C25号砼,砼原材料应采用专门量器进行称量,严格按照本工程所做的混凝土配合比配料。

2)根据基础结构及地质特点,方便施工,减少植被破坏,应合理安排砂、石、水泥的堆放场地、搅拌位置、排水方式及现场电源的布置。

3)本工程所有基础,均采用机械搅拌、机械振捣,浇制前应复查基础钢筋型号、数量、基础根开、对角线、地脚螺栓型号、根开及地脚螺栓中心偏移等尺寸,符合要求后,方可开始浇筑。

4)本工程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基础施工工艺――悬吊模施工工艺,采取将立柱模板用铁丝或花篮螺栓悬吊起来的方法进行立柱位置的固定,有效地保证现场浇筑施工质量。

5)一个基础一次浇筑完毕,同时转角塔施工时应按设计位移和预偏值预偏。预偏采用受压基础顶面高出受拔基础h(20―80mm)值来实现,四个基础顶面应抹成斜面,以满足铁塔预偏。

2.2 220kV线路基础工程技术特点

1)本工程分转角铁塔正方形基础、直线铁塔正方形基础、掏挖式基础,基础型式多,技术要求高。

2)模板安装采取先进的悬吊模施工工艺,对基础工程质量的保障和提高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3)重视基础成品的保护。每基基础都必须做一组(3个)砼试块,与该基基础在同等条件下养护。用以更加明显的观察成品的现状。

2.3 220kV线路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建议

1)工程开工前,应对各种模板工程、混凝土供应以及浇筑模式进行认真的经济技术分析,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的基础上,对比选择成本低或者相差不大,却能够提升工程施工质量的设备和技术。

2)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继续引进先进工艺。先进、创新的施工工艺往往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工程的质量及施工的效率。

3)砼试块对于成品保护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应该继续发扬。

3 结束语

220kV线路工程技术在我国电网建设领域已经具有非常成熟的施工经验,但是由于每个工程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施工就具有差异化,不能生搬硬套以往的技术经验。而且,在220kV线路工程施工中,必须秉承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不断创新的精神,努力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及施工效率,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完善线路工程施工,保证电网建设的快速、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毅,浅析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