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方案设计十篇

时间:2023-09-22 17:21:22

村庄规划方案设计

村庄规划方案设计篇1

1、组织落实。作为规划建设组牵头单位承担了区村庄布点规划组织编制工作,积极指导乡镇做好村庄体系规划、中心村和自然村村庄规划以及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召集五横、、三乡镇进行工作部署,明确工作内容、职责和时间节点要求,同时在全区6个乡镇(街道)组织开展各层次规划的基础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座谈以及完成合同谈判签订等工作。目前,全区村庄布点规划和上报的全省美好乡村建设第一批10个中心村地形图测量12月15日前已全部完成,为各层次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2、规划编制。按照有关法规要求,区村庄布点规划、镇乡镇总体规划、10个中心村村庄规划的三个层次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展开,其中由市建委牵头由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村村庄规划于12月17日在合肥完成了规划初步成果,已向省住建厅总工、市建委有关领导和镇村主要领导进行了第一轮汇报,由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分院编制的区村庄布点规划、村6个中心村村庄规划的基础资料收集工作已于12月4日基本完成,待按合同屡约后,将于下周进行三个层次规划的初步方案汇报,由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编制的镇、村村庄规划和由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的村村庄规划村域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和市规划局审查,镇政府正在开展3个中心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以上规划均由具备规划乙级以上资质的设计院编制,除镇总体规划外,其余规划年内完成。

3、村庄整治。为进一步加快中心村村庄环境集中整治抓治理见成效,以“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为目标,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建设局会同区行政执法局、区环卫处,起草了《关于开展中心村庄环境集中整治的通知》,待区美好办下发,《通知》要求全区10个区级中心村和一般中心村村庄分别于2013年1月15日和2月15日两个时间节点各乡镇村近期完成工作任务和内容,目前部分村庄已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启动了村庄整治工作。

二、下步工作计划和举措

省市美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时间紧,开展的美好乡村建设不同层次的规划编制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但对我区的近远期城乡统筹规划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意义重大,我们将抢抓新时期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战略机遇,高标准编制规划,高品位建设美好乡村。近期下步工作将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抓规划编制。加快三个层次规划方案意见征求工作,推进各规划方案在区、乡镇、村等各层面的征求意见会议召开,修改方案统一意见后尽快形成规划成果进行评审报批,力争全区村庄布点规划元月中旬完成,中心村规划元月底完成。

村庄规划方案设计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尊重群众意愿、保证村民切身利益为基础,以改善旧城区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为目标,着眼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着眼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依法、有序、高效地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改变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早日将我市全面建设成为大*现代新区。

二、改造范围

城中村改造范围是指华山一路以东、青烟一级路以西、青威路以南、即墨与城阳界以北城市中心区域的村庄。

区域范围之外的村庄,具备城中村改造条件,经市城中村改造和农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可参照本意见执行。

三、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成片开发原则。在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高起点编制城中村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大力提倡组团式规划,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布局,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按照分类整合、成片开发的要求,合理确定城中村改造范围,避免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重复投资建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城市资源共享。

(二)总量控制、分步实施原则。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实施城中村改造工作,确保我市房地产开发市场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市住宅建设主管部门要结合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指标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全市房屋拆迁年度计划、住房建设年度计划,严格控制年度开发改造总量,防止一哄而起、遍地开花,确保城中村改造工作稳妥有序进行。

(三)区域统筹、合理配置原则。有关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要对辖区内城中村改造村庄进行统一摸底,按区域统筹的原则,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农民(安居)住房建设相衔接。既可以单独进行城中村改造,也可以与农民(安居)住房建设结合进行。

(四)惠及群众、持续发展原则。城中村改造必须充分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村庄经济的持续发展,统筹安排城中村改造中的居民安置用房、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用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完善城中村改造后的城市功能。同时,应充分考虑改造后村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以及村庄集体经济的发展等问题,使村庄经过改造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五)依法办事、公开透明原则。涉及城中村改造每一个环节的各项政策都要公开、公正、公平,并按程序进行公示,确保群众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做到成熟一片、改造一片,防止因政策不透明造成社会不稳定。

四、改造条件

(一)村“两委”领导班子必须坚强有力,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村庄社会环境稳定。

(二)城中村改造必须符合绝大多数村民的意愿,同意进行城中村改造并签订改造意向的村民户数须达到被拆迁村民总户数的95%以上。

(三)城中村改造项目用地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各相关专业规划要求。

(四)城中村改造项目必须符合全市房屋拆迁年度计划和住房建设年度计划。

(五)城中村改造项目应实现自身盈亏平衡并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

五、审批程序

(一)规划

有关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要对辖区内城中村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根据规划部门确定的规划范围和规划条件编制辖区内城中村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按规定程序公示,并经市城中村改造和农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查同意后,按规定程序报批。

(二)计划

有关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要根据辖区内改造区域的村庄状况、基础设施配套情况、拆迁面积、建设规模、投资额度等统一编制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年度改造计划,上报市城中村改造和农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查同意后,按程序列入房屋拆迁年度计划和住房建设年度计划。

(三)预审

对列入城中村改造计划的项目实行预审制。凡具有进行城中村改造意向的村庄,须先经村“两委”研究,召开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并经被拆迁村民总户数95%以上同意后,由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会同村庄组织起草城中村改造计划、拆迁安置补偿方案,向全体村民公示,在广泛征求全体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书面意见,由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报市城中村改造和农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预审后,方可正式提报申请。

(四)申请

城中村改造项目经市城中村改造和农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预审通过后,由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会同村庄制定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将改造申请及实施方案上报市城中村改造和农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基本情况。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名称、项目四至位置、占地面积、拆迁面积、拆迁户数、村庄土地调查表、年度用地计划、现状地形图、拟报规划方案及投资分析、村委会及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等。

2.拆迁安置补偿方案及拆迁安置成本测算分析报告(包括:总拆迁户数及面积、拆迁计划、拆迁年限、拆迁安置办法、拆迁补偿标准、土地权属、资金来源、资金量化分析等)。

3.土地调查数据及用地计划。

4.修建性详细规划。

5.经济效益测算和分析。

6.改造建设计划及存在问题的解决预案。

7.改造区域内村民的社会保障方案(包括参加社会保险情况、社会保障补贴办法、社会保险单位编号、社会保险登记证、劳动力安置情况等)。

8.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9.村庄所得净收益分配方案、安置区域内集体资产使用方案。

(五)审查

市城中村改造和农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对上报的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进行统一审查会签。

1.市城乡建设局对城中村改造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进行审查。

2.市国土资源局对城中村改造项目进行建设项目土地预审,根据规划部门的规划意见进行地价评估,并根据评估地价拟定项目标的额和收缴方式、报批供地方案。

3.市住宅发展保障办公室对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拆迁安置补偿方案、拆迁安置成本测算、项目的经济效益测算和分析、项目的开发建设计划、存在问题的解决预案等进行审查。

4.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城中村改造项目的社会保障方案进行审查。

5.市环境保护局对城中村改造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

6.市发展和改革局对城中村改造项目提出核准意见。

(六)审批

市城中村改造和农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各部门审查通过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实施方案,报市城中村改造和农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六、土地处置和项目实施

城中村改造工作应按照市政府组织协调为主导、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和村庄具体实施为主体、各部门密切配合为保障的工作要求,由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会同市国土资源局及相关部门,按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项目土地处置和项目实施。

(一)土地处置

1.城中村改造以项目综合“招拍挂”出让为主,即将拆迁安置作为条件与土地使用权捆绑,进行项目综合“招拍挂”,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竞争确定项目建设主体。具体工作程序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城中村(居)改造项目招拍挂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青政办发[20*]90号)执行。

2.城中村改造项目也可采取土地“招拍挂”方式进行处置,即由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会同村庄组织城中村改造区域的拆迁补偿安置,剩余用于房地产开发用地按照经营性用地出让有关程序办理。

3.村民安置用地以及安置区域内的社会公共事业、公用设施用地,继续保留集体所有土地性质,核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

4.城中村改造在规划确定的旧村址(含村内空地,村庄周边的沟、坎、荒地,未利用地)范围内进行,原则上在被拆迁村民住宅用地的1.5倍内规划城中村改造项目用地,拆迁安置后剩余土地使用权经“招拍挂”出让所得收益,在扣除土地储备成本、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国有土地收益基金、社会保险储备金和廉租住房保障金等有关费用后,全额返还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主要用于村民安置补偿、村民生活保障、兴办公益事业和村庄集体经济发展。如果旧村改造村庄与相邻村庄在城中村改造范围内有土地交叉情形,则城中村改造项目用地由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会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相邻村庄范围内调剂解决。

5.城中村改造涉及企事业单位房屋的拆迁,按《*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办理;经企事业单位申请,并经市城中村改造和农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也可按即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补偿工作的意见》(即政发[二零零八]30号)的有关规定办理。

(二)项目实施

1.土地处置后,项目竞得人依法向市住宅发展保障办公室申领《房屋拆迁许可证》,委托项目所在村庄实施房屋拆迁工作,负责办理房屋评估、签订《房屋拆迁补偿协议》、拆除旧房、办理回迁安置等工作。村民回迁安置区由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村庄负责实施规范化管理。

2.城中村改造项目拆迁住宅的安置补偿,原则上按照被拆迁房屋的《集体土地使用证》上载明的土地使用面积进行安置补偿。

3.城中村项目的实施必须首先建设村民安置房屋,确保被拆迁村民及时回迁安置。

4.进一步规范村庄集体资产管理。城中村改造村庄所得收益,由市

财政直接支付给村庄所在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由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按照村级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监督管理;规划建设的作为村庄集体资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律不得对外销售。若违反规定擅自对外销售房屋的,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并由相关部门依法进行查处。

5.城中村改造项目中的村民回迁安置部分,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供热、供气收费除外)、墙体节能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土地登记费、房产登记费等市级财政行政事业性收费;用于房地产开发的部分,仍按照房地产开发有关规定办理。

七、组织领导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一)城中村改造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成立即墨市城中村改造和农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重大问题,制定相关政策,研究批复改造方案,指导整个城中村改造工作稳步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住宅发展保障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二)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是城中村改造工作的组织主体和实施主体,负责规划设计、组织协调、具体推进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按规划开发建设。要严格把好辖区内城中村改造计划的初审关,认真分析研究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严格把好城中村改造条件的审查关,深入细致地审查实施城中村改造必须具备的条件,确保实事求是、真实可靠;严格把好城中村改造收益资金的使用关,确保专款专用。要开拓创新,把城中村改造与“村改居”、“集体经济股份化”相结合,推进村庄管理体制和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改革。要制定城中村改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城中村改造评估和预警机制,做好辖区内城中村改造工作中的稳控工作,确保社会稳定。要制定城中村改造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城中村改造各项政策公开、透明。

(三)进行城中村改造的村庄,应在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的指导下,稳妥做好城中村改造的各项工作。要认真分析村庄现状,广泛发动群众,按程序召开有关会议,研究制定城中村改造的计划、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社会保障方案、净收益分配方案、集体资产管理使用方案等,扎实有效地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同时,村庄要密切联系群众,关注群众思想动向,作好村庄稳定工作。

村庄规划方案设计篇3

借力有事好商量巧解村庄整治难

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既涉及到群众利益调整,同时也涉及观念理念更新,向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紫庄镇彭庄村党支部、村委会抓住机遇,借力有事好商量制度优势、社会资源优势,通过开展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活动,巧妙化解了村庄整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一个干净、整洁、靓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人们面前。

经过环境整治,最终要将彭庄村变成什么样?村里虽然找了有关专家进行设计编制,但是村两委也深深地知道,今后实际体验和使用的是居住在村里的村民,村庄整治规划方案再科学、再高档华丽,村民体验感不好,生活不方便,也不会得到村民认可。

基于这种认识,彭庄村两委牢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主动做到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先后5次组织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会,邀请镇政府主管部门、规划编制专家、驻村政协委员、乡贤代表和村民代表,对彭庄村村庄环境整治规划方案逐条逐项,反复进行协商讨论,最终确定最优方案。

虽然就村庄规划问题进行了多次协商议事活动,但是取得的效果却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专家用村民的实际体验感和生活方便性,充实完善了设计方案;一方面政协委员、乡贤代表从第三方视角,公允地评价村庄整治规划方案的科学性、适用性,进而有效提升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赢得了广大村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村庄规划方案设计篇4

一、任务目标和原则

(一)任务目标。

2016年安排硬化资金5000万元,选择200余个试点村庄,实施村内街巷硬化试点工程,努力实现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为广大群众提供干净便捷的出行环境,到2018年年底,完成60%以上贫困村的街巷硬化工作。通过试点,打造典型,积累经验,推动全面工作。

(二)工作原则

1.因地制宜、经实用原则。街巷硬化工作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大力推广环保材料和技术。确保经、适用、安全,满足农村群众出行的基本要求。

2.统筹规划、重点安排原则。原则上优先安排贫困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同时积极主动与交通部门实施的村内主干道硬化工作对接,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积极优先。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未批准前,原则上暂不安排;保护发展规划已经批准的,要严格按规划实施硬化改造。

3.突出特色、协调融合原则。在经实用的前提下,优先使用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材料,规格、尺度及色调都应展示地方特色风格,体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

4.典型引路,整村实施原则。通过典型示范,引导村民投工投劳,主动开展街巷硬化。选定村庄必须整村推进,主要街巷要全部实施硬化,做到“干一个,成一个”。

二、村庄选定和程序

(一)试点村基本要求

1.试点村应为城市规划区外镇村体系规划拟保留村或近期不具备搬迁整合条件的村庄。

2.试点村应为进村道路和村庄主干道已经或正在硬化,次要道路及背街小巷未全部硬化的村。

3.试点村应为村两委班子强,群众基础好,开展街巷硬化工作的积极性高,愿望强烈,能够筹措一定的配套资金,积极投工投劳的村庄。

4.试点村所在县(市)区和乡镇(街道)能筹措一定的配套资金,对下达的计划能按要求按期完成,管理规范有序,工程质量有保障。

(二)试点村选定程序

1.市城乡建设委根据市里资金安排情况,综合考虑各县(市)区的村庄数量、申报个数、建设与管理能力、地方财力、工作绩效等因素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和计划。

2.县(市)区建委根据市年度计划,综合考虑各乡镇(街道)的村庄数量、申报个数、硬化实际、建设与管理能力、地方财力、工作绩效等因素制定县(市)区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工作措施,扶持政策,确定各乡镇试点村数量和补助资金。

3.乡镇(街道)按照县(市)区年度实施计划,结合村庄申请,择优选择试点村庄,编制年度实施方案,报县(市)区建委审核后,确定试点村庄。

县(市)区和乡镇的实施方案必须报市城乡建设委备案,未备案项目不能列入当年试点范围。

三、硬化标准和要求

村内街巷是指除村庄主干街道外的村内次要道路和宅间道路。村内街巷硬化应结合当地实际条件和经发展状况,本着“原街巷线型基本不变,重在路面硬化,确保排水通畅”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从便利生产、方便生活的需要出发,统筹考虑经、环保、和谐等因素,形成村庄特色,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各村要因地制宜,在保证硬化质量和使用要求的情况下,路面宽度及硬化形式应根据通行方式和荷载要求,有所区别,满足不同功能要求。具体硬化要求参照如下标准执行。

1.次要道路路面硬化宽度不宜大于3.5m。路面铺装推荐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不低于15厘米,沥青混凝土面层厚度不低于3.5厘米。基层宜采用10厘米级配碎石或15厘米石灰土。

2.具有通车功能的巷道路面硬化宽度约为2.5m。路面铺装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块石路面及预制混凝土方砖路面等形式。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厚度不低于12厘米,基层整平压实。

3.不具备通车功能的宅间道路硬化宽度不宜大于2m。路面铺装宜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石材路面、预制混凝土方砖路面及透水砖、无机结合料稳定路面及其他适合的地方材料。

4.村内道路标高宜低于两侧建筑场地标高,保证硬化街巷排水通畅。原则上次要道路应设置排水设施,与主干道排水设施有机衔接,山区村内街巷可利用地形采用路面排水。各种排水设施建设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确定,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

5.村内街巷硬化应按照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和养护管理阶段分步进行。施工工艺流程及方法可按照现行相关标准规定进行,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质量监督,保证工程质量。硬化选择使用的水泥、砂、碎石等原材料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四、项目实施和管理

村庄街巷硬化点多、面广、分布零散,各县(市)区建委和乡镇(街办)要精心组织,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一)明确建设主体

村庄街巷硬化工作责任主体是县(市)区政府,工程项目所在地乡镇(街办)政府作为建设主体,负责组织实施,市、县(市)区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和指导。

(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

各县(市)区要组织调查摸底,掌握村庄街巷硬化现状,科学制定实施方案,落实配套资金,强化推进措施,统筹安排街巷硬化试点任务。乡镇的实施方案要细化到试点村,明确各村建设内容、工程量、硬化方法、工程造价、筹资方案、施工周期、建设方式和保障措施。

(三)精心组织项目实施

实施街巷硬化工程的村庄必须对全村未硬化街巷进行统一的简易规划和设计。简易设计至少应具备路线纵横断面图、路面结构图和构造物结构图。简易规划设计可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完成或由乡镇政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县级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核备。村庄街巷硬化工程要严格按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实施,择优选择施工单位,符合法定招标条件的,应依法进行招标,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必须签订施工合同和廉政合同,依据合同实施管理。

(四)质量监督和验收

建立健全“市级督导、县级监督、乡镇管理、村民参与、企业自检”的五级质量保障体系,县级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成立村庄街巷硬化监督小组,建立监督巡查机制,设立举报投诉电话,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乡镇要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或聘用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监理组,全方位、全过程严控工程质量;村庄要邀请责任心强、了解相关建筑知识的村民担任义务监督员,全过程参与质量管理和监督工作,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工程结束,由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街巷硬化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市城乡建设委将会同市财政等部门对县级组织实施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抽查。

五、资金筹措和管理

(一)资金筹措

2016年市城乡建设委安排50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由市城乡建设委会同市财政局,根据各县(市)区试点村庄数量,按一定比例,将补助资金分配下达到各县(市)区。市级补助资金主要用作材料费,由县(市)区或乡镇根据试点村工程量,综合考虑村庄实际,进行统筹安排,不平均使用,原则上补助资金不能用于已硬化的街巷提升工程。各县(市)区要采取积极措施,切实落实各项筹资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有机衔接、整合相关项目和资金。通过“市里补一点、县镇配一点、村居筹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等形式筹措村庄街巷硬化资金,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

(二)资金管理

各县(市)区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实行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并按有关资金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使用,健全内控制度,执行规定标准,直接将资金补助到项目,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补助资金要根据工程进度和完成质量拨付。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城乡建设等部门,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及时下达资金,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审计、稽查等工作。要切实加大监督检查和惩处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严重的要公开曝光,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六、组织领导和监督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主体。按照分工,市城乡建设委牵头指导全市村庄街巷硬化工作,负责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监督实施、考核验收和绩效评价等。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是村庄街巷硬化工作的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建设主管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配齐人员,制定更加详细的实施方案,抓好工作落实,及时总结经验,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自主建设的主动性,积极组织群众广泛参与街巷硬化的建设和管理。在工作推进中,做好本辖区所有村庄硬化情况的摸底调查,科学编制年度硬化计划。

村庄规划方案设计篇5

一、编制完善村镇规划,合理指导村镇建设

村镇规划是村镇建设的龙头,事关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我市以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村庄规划为重点,层层落实村庄规划编制任务,推动全市村庄规划编制(修编)工作顺利开展。按照《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规划编制层次和省“千村百镇”整治建设试点活动要求,抓紧做好试点、示范村村庄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组织编制(修编)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总体规划,解决县(区)域范围内建制镇、集镇和村庄的布点及规模、乡镇和村庄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等问题,为科学指导村庄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为保证规划编制工作质量,在区县建设局的配合下,集中时间深入到全市34个乡镇、543个行政村免费发送《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文件及张贴件)、《陕西省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省、市农村住宅设计图集”6000册,通过政策宣传、技术服务指导新农村规划建设。

为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编制和建设整治工作,我们制定印发了《关于安排全市村庄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通知》、《关于抓紧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规划工作的几点要求的通知》和《**市2006年试点、示范村庄建设整治标准》,指导区县、乡镇、村庄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同时在3月底协调规划、交通、电力、林业、农业、扶贫、果业等多个专业部门对全市100余名新农村示范村包村部门干部及村干部进行业务培训,丰富了大家在村庄建设规划、村容村貌整治、村民住宅建设方面的专业知识,增强了管理意识和工作能力。为支持新农村示范村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我市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对每个示范村规划编制补助2万元,村庄整治补助1万元,推动新农村示范村规划建设工作。截止10月底,全市51个新农村试点、示范村村庄建设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我们将51个示范村规划做成展板,到各区县进行巡回展出,推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开展。

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省建设厅年初安排,结合我市实际,将“千村百镇”整治活动同市委、市政府今年要抓的创建51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71个整体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市、区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包抓,选派干部驻村蹲点的办法,开展以“培植主导产业、营造新生活、培育新乡风、建设新村镇、创建好班子”和“改善基础设施、培植经济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和民主参与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抓两头带中间,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耀州区组织村镇干部赴旬邑参观学习新农村规划建设经验,开阔视野,增强信心。宜君县通过建章立制,落实责任,制定了《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宜君县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职能部门任务分解表》,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目标和思路。印台区加大财政投入,倾力支持新农村示范村规划建设。区通过健全机构、政策宣传和制定规划,扎实安排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抓好村庄建设整治,改善村容村貌

根据省建设厅2006年省“千村百镇”试点村镇建设整治目标任务书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抓建51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要求,将6个试点镇和51个示范村作为推动全市村镇建设事业的重点村镇。为确保村镇建设整治任务落到实处,年初,我局与各区县建设局分别签订了2006年试点示范村镇整治建设目标任务书,层层落实责任,量化考核标准,从抓好规划实施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入手,定期深入区县检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强化监督、检查,帮助建立完善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切实搞好试点示范村镇建设达标工作。通过市、区县、乡镇、村四级联动,有力促进了试点、示范村镇建设整治的开展。

1、加快完善试点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合理有序发展。

耀州区董家河镇、孙原镇,印台区广阳镇、红土镇,宜君县五里镇、太安镇6个试点镇2006年共完成投资2296万元,完成水、电、路、商业市场等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项目20个,新建工程项目质量全部合格,优良率达到25%以上,极大的提升了试点镇城镇载体功能。1999年以来,全市24个建制镇共完成基础设施项目570项,共完成投资3.16亿元。其中2006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0项,完成投资4200万元,项目建设已全部进入收尾阶段。随着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小城镇规模效益和积聚效益不断增长,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一些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企业在小城镇纷纷落户,为全市村镇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以村庄整治为重点,切实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突破口。我市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法,注重落实,讲求实效。对省市级试点镇、试点示范村庄,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完善;对移民搬迁村庄,坚持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与住宅建设同步进行。对于经济条件差、基础设施欠帐多的村庄,制定计划,逐步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近期结合镇区开发、村庄整治、移民搬迁,在全市各行政村重点开展了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通过改圈、改厕,清理垃圾、污水,治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粉刷旧宅、见缝插绿,大力开展卫生清洁活动,消除农村“脏、乱、差、散”现象,使村庄容貌在短期内有了明显改观,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截止目前,全市完成通村公路及村庄道路建设435公里,完成9处供水设施建设,解决了5300人饮水问题,完成移民搬迁3200人。大部分示范村道路骨架基本形成,修建了村庄排水设施,逐步消除道路积水现象,清理了门前乱堆乱放,治理了村庄环境卫生,进行了三改(改厕、改水、改圈),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得到逐步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3、抓好村镇住宅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村镇住宅建设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去年以来结合各区县地理特点与村民生产生活习惯,将全市农村住宅设计优秀方案和全国优秀设计共27套设计方案汇编成册,编制完成了《**市农村住宅设计方案参考图集》,结合《陕西省新农村住宅设计图集》一起免费送发到全市各行政村和国土、扶贫、发改委等部门,供村民在建房时参考选用。同时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帮助村民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经济适用、环境卫生的住宅,改进生活方式。2006年全市完成村镇建房建筑面积35.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1792万元。

三、整合资源,发挥综合效能,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健康发展

一是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我局作为城乡规划建设职能部门主要抓好村镇规划建设整治;交通部门抓好村镇公路勘察设计,加快乡村公路网建设;电力、电信、广播电视部门,做好中心村及自然村落的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工作;扶贫机构加大扶贫重点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加大对试点示范村新产业的扶持;金融部门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是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今年开始在市级财政预算中安排新农村规划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奖励试点示范村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培训等。各区县政府和乡级政府也加大了对重点村庄规划建设的投入。按照村庄建设规划,部门协作,集中安排项目建设,综合使用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推动村庄建设发展。由市、区县政府牵头,整合计划、水利、农业、扶贫、交通、乡企、卫生、林业、电力、电信、教育等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向各级试点、示范村镇倾斜,安排好建设顺序,逐年实施。

三是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农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巡察制度,加强工作督促检查。同时,通过村级自治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庄”、“信用村”、“信用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村庄规划方案设计篇6

关键字:村庄 发展建设 规划

一、调查分析项目概况

(1)、先对要建设的村庄做一个调查和分析,研究其是否拥有完整的道路系统,宅基地布和土地是怎样的情况,还有村庄主要的建筑形式,村中的绿化面积大概是多少,是否能和自然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互相协调,村庄的建设布局是否规整,是否影响对其的建设和生产发展等等。以及村庄的用水用电情况如何,是否有完善的饮水排水系统。还有关于服务设施的问题,能否跟上现在的生活需要。

(2)、开展相应的方案,根据对村庄的现状分析还要深入研究村庄建设发展模式,并制定相对方针,首先从改善村容村貌着手,科学安排建设发展顺序:1、主要以现状为基础,对村庄合理预测,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建筑质量较好的居民点应给予重视,做适当的保留;2、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重点地进行综合整治,优化居民居住环境,改善整体风貌,规划时要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在功能结构上达到合理有序,以此加速城郊型新农村社区建设;3、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应拆除,然后留下的空地应该听从建设的意见来建设和规划,从治理脏、乱、差并结合绿化入手,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基础的文娱设施,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使村庄面貌从质的方面改善;4、对有特色并且保存完好的传统型民宅、寺庙等建筑则永久保留。

二、规划构思

设计规划方案(建设规划图)

(1)分析基础资料,确定村庄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统计村庄人口规模,制订各种功能不同的建设项目的布局和总体规划基本原则。

(2)在此基础上提出其他类型的布局方案。而且要对每个布局方案的各个系统进行分别分析、研究、比较。其内容为:

1、首先,整治村容村貌是规划目标的重点,应该按照建设时间顺序,分期分批的进行一、二、三类建筑的拆建、搬迁和翻修的工作,在同时还要整治高低不同的围墙,将其修整美化;逐步完备和完善村里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基础设施,建造一系列如村委会、医疗机构、大小超市、文化院、学校和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还要结合相应的规划,按部完成村内水、电、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或者修改工程,增强以上各种设施及基础设备、机构,完善了乡村环境,美化生活,农民收入才能稳步提高,从而踏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2、规划的结构:(一)建设新村庄的布局结构要总体呈现出以“中心集聚、轴线拓展”这样一种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用了这种结构形式:以建设的村庄现状为基础,从而进行整顿和改善。以道路规划为核心骨架,构建灵活的布局、使用地紧凑,形成便捷的交通组团式的用地结构。(二)把村内的道路划为三个等级,依次是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支路。把散乱的布局规整起来,从低级道路上升到高级道路,构建起一个规整有序、畅通无阻的村庄道路。

(3)在进行经济和技术的分析和比较之后,提出适用的一个相对经济合理的村庄布局方案。

(4)在村庄布局方案的基础之上,设计不同的建筑物造型以及空间布置景观。将建设的规划方案与对方进行沟通了解,然后记录并修改意见。

三、实施村庄建设规划

(1)根据村庄建设用地现状来规划总体布局,是采用集中和分散融合的布局结构,能够更合理的划出功能分区,有效进行迁建散户工作,进而达到土地资源的整合最佳。把生活区与生产区互相协调起来,解决村庄建设和城镇规划间的一些矛盾,并且要完善村庄对内外的道路网,建立起良好畅通的现代化的交通体系。

(2)土地规划

1、村民居住和建筑用地规划(a)把1到2层联排式住宅作为主要建筑,每家每户都应有各自私有的庭院,若有许多户村民有要求,按规划进行联合住宅建设也是允许的。(b)可以进行一定的绿化建设,比如在屋前屋后、墙边、房顶、阳台等的地方植树种花,这样可以形成绿荫,美化环境。(c)要有村民社区物业管理,实现定点回收垃圾的管理,使周围环境保持清洁和安全。村庄里的主要道路要设置路灯在两旁,消防栓也要定点安置,达到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的基本要求。(d)集中建设居民住宅,还要尽可能的满足就近农业生产这一条件,利于人们生产活动。

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用地规划(a)行政管理用地:更新改造现有的村委会,建造一个文化大院。(b)教育机构用地:对原有小学也保留,但要进行内部设施和环境的更新改造工作,还要在小学附近开采一片空地,建设供孩子活动的地方。(c)文化娱乐活动设施用地:多建设几处以供人们使用,活动和娱乐不可缺少。(d)医疗卫生保健设施用地:规划几处医疗卫生用地,原有的也可以保留,不过要进行更新。(e)金融和商业用地:也要适当进行建设,发展起来当地的金融商业事业,可以在主干道或者中心部位进行建设。

(3)实施近期规划

1、把建筑划分一类,二类,三类,根据对房屋的综合因素的分析来整治和改建农房,一类建筑不是整治的对象,除非其是严重影响交通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工作;二类建筑则属于主要整治对象,主要应根据房屋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修整和翻新的工作,还要以不影响交通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为主;三类建筑属于应当拆除的建筑,对这一类的建筑,应该进行原地翻新和修整,不然要按土地置换原则视作搬迁建筑来处理。对近期规划内不涉及拆建和搬迁,但远期规划里在最后还是要进行拆建和搬迁的一、二类建筑,仍旧要提前做好拆建和搬迁的前期准备工作。

2、修扩建道路主要按照村庄道路的整体发展思路,率先考虑其影响到村庄发展的主要道路,以不影响居民生活和出行为前提,村民也可按实际情况自行自主对路面进行硬化处理。

3、修建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体现在提高村民之间的各种娱乐休闲活动上,还有文化、教育和医疗设施的项目上。其内容有:更新改造村委会,修建集会广场在文化娱乐用地之处,敬老院规可以选择划建在村委会附近,还可在敬老院周围选址新建一处卫生所。

4、设施和布置绿地景观,规划建设绿地阴凉带,让其成为村民茶余饭后聚集一起休憩聊天的舒适之地。按照规划发展区域内景观绿地,根据整体规划发展思路中的点,线,面原则进行。

点:主要是居民自家附近的绿化环境装饰。线:沿着主要道路种植绿树,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也可增加其他地区的树种,能够突出地方特色即可。面:对原本就有的绿地以保留,对因搬迁而空出的用地,可以规划成街头的休闲绿地;由本来的住户房屋进行设施的规划,对自然形成的院落空间改造升级进行绿化休憩,建设成亲和舒适的邻里空间,能够增进交流,使固有的社会邻里文化更加稳定团结友爱。

5、实行对村庄及周边环境的卫生治理规划,在村内可在道路两旁安放小型垃圾回收处,将垃圾集中倾倒。必须由专人管理并收集,安全密闭的运输及储存,然后再交由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公害化处理。

四、结语

关于新村庄的规划建设比起城市的规划建设虽然少了许多的复杂性,但是它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差异和相当复杂的文化、经济冲突的特征性,因此村庄的整顿规划问题将是伴随着农村改革和建设中的一个长期并且艰难的任务,但是我们依然能够攻坚克难,完成好这个繁重的任务,建设起来新型的农村,让今后群众的生活家园越来越好,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陈万蓉.《规划建设有空间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城市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年

[2]阎质杰.《各地新农村建设模式分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

[3]《汤阴县宜沟镇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说明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建筑学院,2007

杨吉花(1981年7月——)女,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人,大专,助理工程师

村庄规划方案设计篇7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幸福家园”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为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实施意见》,有序推进“幸福家园”试点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经研究,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组织领导

经研究,决定成立城乡一体化“幸福家园”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根据市、区两级要求,做好辖区内试点建设的指导工作。

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局村建站,办公室主任由吴剑武兼任,负责协调处理日常工作。

二、工作范围

第一批“幸福家园”试点村为“一片两点”共5个村。其中,“一片”即东峤镇上塘珠宝城片区,包括上塘村、渚林村和汀塘村,“两点”即埭头镇石城村和月塘乡东潘村两个点。

三、工作内容

(一)村庄规划编制(责任单位:村建站)

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是促进集聚发展、节约土地资源的关键措施,是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的重要基础。

1、区住建局负责指导埭头镇石城村和月塘乡东潘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包含方案编制、意见征集、方案论证及报批工作)。上述两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已于2012年10月中旬完成论证并上报市规划局批复。

2、东峤镇上塘村、渚林村、汀塘村片区村庄规划由东峤镇委托设计单位编制。计划2013年元月上旬完成初步方案,并完成村民意见的征求工作,元月中旬完成论证工作,2013年元月底完成报批工作。

(二)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城建处、排水办)

1、每个试点村都要建设(扩建、修建)一条通往城区的主干道,建设一个标准化的公交站点,方便群众出行。

2、根据村庄规模和需要,科学规划建设改造村庄内的公共厕所。

3、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村庄规划要求,同步规划建设生活污水管网工程。能就近连到污水处理主干管的,就近连接并入城市污水管网;不能就近连接的,因地制宜地建设小型污水处理或大型沼气处理设施,有效处理村内生产、生活污水。

基础设施建设由各试点村组织实施,城建处、排水办做好指导督促工作。

(三)住房保障工作(责任单位:住房保障中心)

按照《住房保障的实施细则》,对让出宅基地并离地进城镇的农村居民按照相关规定安排至户籍所在镇统一规划的新社区,按人均不低于20平方米的套房予以安置(独生子女按2人份额计算)。对让出宅基地(包括承包地)并离地进城区的农村居民,对原宅基地(包括承包地)按实施细则规定的标准给予货币补偿,可享受保障性住房政策。

住房保障性中心负责指导收集信息,对符合保障性住房准入条件的予以优先考虑。

(四)农村家园清洁(责任单位:城建处)

进一步完善试点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清运、区处理”的运作模式,实行试点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城建处按照标准(每户一个垃圾收集器、10户一桶、100户一池,每千人配1-2个保洁员,每位保洁员一辆垃圾收集车)指导督促各试点村对保洁人员及配套设施配置到位,同时指导督促试点村启动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卫生费按村规民约进行收取,专款专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指导和统筹各项工作的推进。

村庄规划方案设计篇8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乡村规划

1背景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因此,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以及“美丽乡村”两个概念,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乡村建设本身存在复杂性,加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乡村提出了更高的规划建设要求,从而使乡村规划难度增加;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模式的应运而生,极大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的生活环境,但在推广与规划设计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引发了思考。

2传统的村庄规划问题

2.1传统的村庄规划设计不科学

现在大多数乡村规划建设生搬硬套地模仿城市建设模式,将村庄规划成“住宅集中布置、形态、村庄道路布局整齐规整、并配有宽敞的广场及公园”的城市模式,将乡村规划建设成现代小城市,忽略乡村原本具有的形态特征。有时为了过分强调村庄规划布局,不惜推山填湖,破坏原有的生态地貌。生态、和谐乡村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首要原则,而那种过分强调布局形态的规划方案,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相违背,规划者仅仅只是从自身设计角度出发,没能够将乡村现状融入到规划设计中,盲目模仿城市建设模式,很难有效地实现美丽乡村建设。

2.2风格特色缺乏统一

在传统的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乡村整体建设缺乏统一风貌。首先,在周期长的乡村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村长或者书记换届调任,对乡村建设的专业角度解读不同,导致村庄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风貌。其次,当地居民根据自主意愿来建设房屋,这就导致凌乱的建筑风格,失去了村庄特有的传统风格。长期的村庄建设活动,需要全体村民自觉把控村庄文化精髓,保持传统建筑特色,在满足房屋的实用性条件下,实现村貌统一的韵律美感。

2.3产业和文化特色不鲜明

目前,多数村庄通过亮化、彩化等方式来改变乡村旧貌,村庄整体生活生产的局面未能得到全新的改善,整体村庄文化内涵无法得到诠释,此种速效的村庄规划设计的持续性不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规划设计前期,没能考虑建设有乡村特色的产业,在传统乡村规划设计周期性长的情况下,仅仅依赖政府财政支持,很难实现美丽乡村的目标;其次,规划设计时未能结合村庄的传统文化,致使村庄的文化特色消失,而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乡村传统的文化元素。

3美丽乡村规划的建议

3.1根据现状地貌,整体布局设计

在村庄的整体空间布局规划中,除了参照乡村原本的地形地貌,还应充分考虑村庄现状的居住分布。充分把村庄特有的山川河流、绿化植被以及农作物等元素融入到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中,打破原有整齐划一的布局模式,从而规划设计出符合当地地形地貌的布局方式。目前,多数乡村充分地利用自身的特征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有的根据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出生态村,有的根据自身悠久的历史古镇从而规划设计出历史古村,因此,只有充分地融入自身具有的优势,才能规划设计出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风光。例如长乐市江田镇南阳村在规划设计美丽乡村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自身具备特有的元素,同时结合山水以及独特的山川河流元素,进而规划出具备自身特色的美丽乡村。

3.2利用地理优势,完善自身产业链条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具有周期长的特征,它既要实现生态上的完善,还要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需要完善的产业链条提供资金的支持。传统的乡村发展模式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从表象上来看,乡村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相互制约,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要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因此,在规划设计时,需结合乡村的本土地理特征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乡村品牌,实现乡村的知名度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城郊村凭借靠近城镇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从而为城镇提供生活便利,其道路、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均按照城镇标准来规划设计,能够更好地实现与城镇的对接。

3.3统筹配套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与城镇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给水、排水、采暖、燃气等市政管道的敷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前要先做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规划。因为配套设施建设需求资金较大,一般乡村无法独立完成建设要求,因此要求乡村与城市之间、相邻乡村之间应统筹考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如江田镇邦上村在配套规划时,对接上位规划,对村庄市政配套规划整体考虑。

4结论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要想得以实施,必须有一套完整的、适合乡村发展以及具有乡村特色的规划方案。它需要从美学、历史学、生态学等多方面学科着手,既做到不破坏乡村的自然肌理,又要满足乡村经济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融入文化内涵及乡村特色等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美丽乡村实施建设做好铺垫,才有可能规划建设出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刘建.美丽乡村要表里如一[J].西部大开发,2014(11):1.

[2]谢汉能.探究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09):1.

[3]王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的规划与建设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村庄规划方案设计篇9

关键词:村庄规划;GIS;空间分析;人和镇;

1 引言

村庄规划以现状调研为基础,遵循城市总体发展趋势,重点解决村庄内部村民居住及生活的问题。在广州市全面开展村庄规划机制的背景下,村庄规划前期现状调研及资料收集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囊括影响村庄规划决策的各种信息,将贯穿与规划的整个过程。如何有效管理与运用这些数据,是规划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2 GIS空间分析技术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

GIS 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简称。GIS 整合了硬件、软件、数据,具备获取、储存、分析、管理与显示地理空间信息的功能。GIS 可以将地理空间要素的状态、相互关系,以及变化发展的趋势等信息可视化,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数据信息背后的信息[2]。它不仅可管理数据、文字信息和图形,而且是以空间数据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为工具,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数据和相关的属性信息进行有机的结合和综合分析查询,实现计算机信息处理,是综合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一种有效的新技术系统。同时,它具有及时、迅速、准确、完整地查询各种资料信息,实现图形与属性数据的空间查询、分析计算及编制专题地图等功能,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资源共享等优点[3]。

2.1 空间数据的整合

将规划前期所收集到的各种图文信息整合到一起,创建数据库,形成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对应;建立不同类别信息之间的联系,实现多种数据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并通过数据库的管理,实现与其它相关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与对接。

2.2 统计空间数据,便于指标控制

在GIS系统中,各层面的数量指标都位于同一数据库平台之中,由于GIS技术能够将空间属性和非空间属性较好的结合到一起,基于空间数据的各类非空间属性的统计和分析工作轻易就被完成。通过GIS技术中的选择、裁剪、计算几何、汇总等工具,便能分析统计出各种限定条件下的指标数量,有利于对规模指标进行准确高效的控制。另外,在村庄规划过程中,经常面临着由于用地方案的调整及道路公路建设所带来的建筑拆迁问题,拆迁建筑量的计算是一个繁琐的过程。由于GIS技术具备较好的空间选择功能和缓冲区分析功能,在拆迁范围内的所有建筑都可以被提取出来,之后在对这些建筑的各类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就可以准确的计算出它们的拆迁量以及拆迁总量。

2.3 实现AutoCAD数据的空间转化

广州市村庄规划编制辅助设计工具基于 CAD 环境,可以更好地贴合规划设计软件与规划设计人员的工作习惯,提供配置管理、数据规整、数据转换、数据检测等功能;同时,规划设计的成果可以直接存储到 GIS 空间库中,免去了大量的数据转换工作。 设计人员利用软件中属性录入、图形检测及其他辅助处理功能,协助完成村庄规划 CAD图件的标准化工作,使之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同时,设计人员利用软件中数据入库功能,将检查通过的村庄规划 CAD 图件,转换入库到 ArcGIS 个人地理数据库中[7]。

3 结论与讨论

村庄规划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其地位愈来愈明显,在城市规划的实践中不断的普及与发展。GIS技术应用于村庄规划,不仅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存储与查询,还可以对数据进行系统计算、空间分析等操作,为规划前期现状因素的分析及规划方案的形成,提供直观理性、更为科学合理的依据。广州市村庄规划实践过程中,已经对GIS技术应用进行了一些尝试与实践,为国内其他地区的村庄规划在技术平台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典范;但是,GIS如何针对村庄规划自身的特征,更合理高效的发挥其技术作用,仍需要不断深入的实践与创新。

3.1 GIS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于村庄规划的优势

在村庄规划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各类数据之间纵横交错,相互重叠,经常会出现图形数据反应的情况与属性数据不相符的情况;此外,在分析、处理和管理这些数据时,很容易出现错误。GIS系统可以通过数据库管理功能管理各种信息数据,建立不同类别信息之间的联系,通过建立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之间的联系,保证了图文数据的准确性。同时,GIS技术可运用系统内的拓扑分析工具,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并提供自动检测功能。另外,GIS系统中具有多项统计计算命令,可以对数据进行自动计算,确保了数据计算的精确性。

3.2 村庄规划GIS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中的问题

GIS技术应用于村庄规划,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也伴随着许多问题。首先,GIS技术适用于对数据的长期积累应用与分析,目前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难以建立完善的数据系统,所获取的信息也不够全面;其次,运用GIS系统建立村庄规划数据库过程中,信息录入工作繁杂,消耗的时间长、耗用人力多,且规划技术人员还不是很熟悉GIS技术领域的操作,需要进行培训,前期投入较多。然后,GIS系统对操作的指令要求很高,运行过程中经常因为某一步骤的操作出错就导致成果失败,又不容易找到出错原因,从而降低规划的效率;再次,目前对GIS技术的应用仅限于数据管理的层面,偏重于辅助规划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而没有发挥GIS技术在规划方案方面的作用;最后,村庄规划属于城市规划中比较特殊的一项规划,具有其自身的特征与功能,对于GIS的应用应该结合GIS技术的特点与村庄规划的特征,发挥其优势。

3.3 村庄规划GIS空间分析技术应用的展望

3.3.1 建立统一的地理坐标系,提供各类资料的空间操作平台

村庄规划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摸清村庄自身的发展建设情况,更需要严格恪守相关上位规划对村庄的定位与限制,因此需收集资料繁多,主要的包括:矢量地形图、卫星影像图、以往各版总体规划、已批复各层次规划、已批复各类用地红线、各类专项规划等等。各种资料来源于不同的部门、权属,数据格式和种类样式不一。通过GIS系统建立统一的地理坐标系(如广州市建立广州坐标),可以将各类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汇集于同一工作界面之中,便于数据的叠合分析与运用;应用GIS技术实现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之间的相互转化,可以为村庄规划的数据收集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为村庄规划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村庄规划方案设计篇10

关键词:援疆、新农村、理性、环保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规划背景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新疆发展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010年以来,在“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战略背景下,随着中央战略的稳步推进和对口省市援建工作的逐步深入,为新疆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上海市对口喀什地区包括莎车在内的四县的援建工作。在中央支持和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切实努力下,莎车县已建起了多个高起点、高标准的富民安居工程示范点,成为了援建的一大亮点。全面推动莎车县奔小康,则必须设计一套覆盖面广的长效机制,其中的农村工作是重点。

莎车县的农村发展建设就更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从而能充分统筹各项资源,有序满足农民需求,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使得农村的建设行为理性化、科学化、高效化,更好地起到“规划为先”的作用。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规划指导思想

认真分析县域和乡域村庄的基本情况,根据村庄布点的规划要求,确定村庄的空间布局;明晰村庄的名称、时序以及规划村庄的产业规模与特点;确定村庄的等级规模、发展方向和建设标准,提出村庄建设的发展目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项目的工程名称及规划布局;确定城镇与村庄以及村庄之间的道路系统及相关设施,提出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总体安排;提出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农田、林地、湿地的保护措施和建议;提出对具有历史意义、纪念意义和艺术、科学价值的建(构)筑物、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名胜景物或景点保护及利用的措施。

在乡镇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村庄布局规划基础上,明确村庄建设的规模和标准,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范围和建设时序,科学进行村庄规划布局,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舒适、和谐、适合当地特点的人居环境。

规划原则

尊重现状,因地制宜

充分了解村庄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用地布局、人口特征、设施水平等现状情况,注重保护当地的地域文化、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风俗习惯、特色风貌和生态环境。坚持实事求是,规划方案符合村庄特征和农民诉求。不盲目提升产业定位,不设置不必要的设施,不搞大拆大建,不影响农民生产生活。

远近结合,易于实施

坚持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注重设施建设、住宅更新、环境整治等任务在时间序列中的合理分布。明确各项设施和住宅的建设标准,明确建设用地的空间增长边界,尽量少占用耕地、不占用果园,使规划能更高效地实施。

设施提升,服务同质

以提升道路交通、供水供气、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为首要任务,确保市政服务水平和村容村貌有明显改观。在市政、道路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上,全县农村采取统一标准,并尽量做到城乡服务均质化。

控制为本,引导为主

规划实施以控制为基本手段,新建住宅和设施必须在划定的范围内,以规划明确的标准进行建设,在规划远期时通过老旧住宅和设施的自然淘汰,达到拆旧建新的目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杜绝强拆强建,科学引导个体建设行为,从而从整体上达到规划的空间优化目标。

环境优先,多元统筹

把环境保护放在新疆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突出位置,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的利用,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合理安排村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突出环境生态优化、土地利用优化、道路交通优化、城镇与农村关系优化和人文素质提高。

规划现状

概况

莎车县塔尕尔其乡斯也克村位于莎车县叶尔羌河以西地区,位于莎车县城以北4.5公里,塔尕尔其乡乡镇驻地以南约6公里。本村所属的塔尕尔其乡总人口39726人,7696户。斯也克村以水浇地和果园为主。各项种植业、林果业发展较为均衡,由于距离县城较近,因此本村及邻村已开始发展大棚农业。现状村庄四个村民小组,相对分散的沿着村庄现状主要道路排布,没有形成集中的居住点。

村庄发展条件

建设用地人均规模较大;建设用地沿主要道路线形布局,布局分散而且不利于市政设施的集约化服务。旧宅建筑质量较差,正处于改造时期;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落后;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严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功能定位

根据在编《莎车县塔尕尔其乡总体规划(2012-2030)》,斯也克村为基层村,主要功能为特色果业、高效科技农业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

土地利用:优化居民点布局,通过引导农民建设行为,达到零星建设用地逐步还耕,主要居民点逐步向村委会集中为目标,控制宅基地面积,降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道路场地:确保道路安全、可达,逐步实现道路硬化率100%,加强道路景观建设,改善村庄面貌。

公共服务设施:根据上位规划,按基层村标准配套各类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均质化。。

基础设施及环境卫生:确保卫生、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100%;确保供电安全,鼓励使用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合理安排污水污物处理方式。

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划分符合当地传统生活习惯,建筑结构安全,建造成本经济,建造工艺容易。优化住宅设计,合理规定宅基地规模和布局,减少用地浪费。

村域规划策略

发展规模

结合对莎车县未来城镇化趋势的判断,规划预计斯也克村的人口规模不会有超常的增长。远期2030年按350户规模安排用地布局,可容纳人口约1600人。

居民点规划原则

积极推进旧村的改造和整治,充分挖掘村庄用地潜力,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加强绿化与环境卫生建设,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提高宜居生活环境质量。为使农民有更好的生活环境,降低各项配套成本,提升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规划对现状居民点做适当拆并,遵循以下原则:方便生产,拆小并大;依托现状,服务便利;少占农地,集约用地。

农村居住点规划

居住点规划总面积为41.6公顷,其中集中建设区范围面积为20公顷。

规划形成集中紧凑的布局形态,避免无序蔓延,做到新村和旧村有机结合、协调统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尽可能延续和发展原有的村庄格局,衔接好新村和旧村的社会网络、文脉特征、道路系统、空间构成等要素,选择适宜的发展方向,促进村庄合理有序发展。

规划布局和结构

规划居住点由两条生态绿轴、一个服务核心、四条居住带组成,形成“一核、两轴、多片”的空间结构。

土地使用规划原则

尊重现状和民意:规划村庄集中建设用地的选择基于现状居民点用地和目前宅基地选址意向。

节约用地和珍惜农用地:根据规划人口规模计算宅基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的总量,并通过详细规划的方案比选,选择最经济的方案。

居住规划

形成集中的块状居民点

目前“延路建房”的模式是最经济,最符合农村生活以及建造模式的。但会导致村庄延续地过长,增加了配套设施的成本,不便于村民享受公共资源,丧失“聚落”所拥有的聚集感和亲和力。

规划在此基础上,对村庄的范围进行了控制,并在道路两旁进行了空间延伸,从“线状”转为“块状”。村舍的排列根据原有房屋的肌理,沿道路向里发展。力图在不改变原有肌理的情况下,改善农民居住质量。

渐进式发展,逐步建设

规划提倡逐步调整,渐进式建设,提高方案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尽可能避免在近期对农民家庭造成过大的经济负担。

建设实施起步时,可先在规划居民点的临街进行保留改造、拆旧新建和完全新建。在过渡期内,按规划需归并的农户,可以结合其自身农宅更新需求时,建议其在规划居民点内选址建设新宅。

在居民点内形成线形绿化环境

本村道路和现状建设边界较平整,较难形成组团利用。规划因势利导,利用宅基布局的空隙,形成居民点内部的线形绿化廊道。该绿化的功能灵活,可根据需要作为组团活动场地或果园。

宅基地设计

根据当地宅基地的相关政策,斯也克村采用0.8亩的标准建设。设计注重安居与富民相结合,充分展示维族风情,充分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基于莎车县的自然特征、农民生活习惯和入户朝向等情况,规划提供了五组住宅院落和建筑物布置方案,以供选择参照。宅基地大小分为两种,均并预留了庭院。

在建筑形式上引入了当地民居通常使用的元素和形式:大院、葡萄架、棚架、外廊和夏室,力图保持当地独特的居住气氛和场所魅力。同时,基于“可选择、可加建”的理念,提倡渐进式发展,农户可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逐步扩大建筑的范围,增加房屋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