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十篇

时间:2023-09-21 17:35:39

关于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

关于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篇1

关键词:高中英语;复习课;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02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015

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关于高中英语,在目前高等院校招生模式中占据重要位置,关系学生入学深造及发展。基于目前新课程改革及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高中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应用,力求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英语成绩。复习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高复习效率对于高三学生更加重要。本文就目前高中英语复习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英语课程复习中加强模块化教学的意义及措施,以供参考。

一、当前英语复习课教学中主要问题分析

(一)复习模式过于单调

目前,大多高中英语教师普遍存在一种意识,其认为复习的目的及意义在于将课本知识重新讲述,以求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于这种情况,在后期英语教学中应引起重视。采用这种方式,教师可实现对课本基本知识的了解及掌握,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提高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学生在日常授课中对课程知识已有一定掌握,部分知识点甚至完全掌握,如采用通讲的方式,不仅浪费资源,同时还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在复习教学中应对学生课程基本掌握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明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及策略,并做好对知识点的分类,以便学生掌握。

(二)基础知识未得到巩固

关于该点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教师对基础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其对知识点分析及复习解讲不到位。如英语教学中常存在教学三大要素,语言、词汇及语法,学好英语的主要方法在于做好语言、词汇及语法的配套讲解。但是由于部分教师不尽责及忽视重要语法及关键点的分析与领会,导致学生英语复习效率不高。对于该点的改进,教师在复习课中,应注意三大要素配合,如对于部分知识点,教师应加强对复习过程教学知识点的讲解与领会,以便学生能够对英语学习有全面的认识,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三)未能准确把握英语复习教学重点

在英语考试中,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题型,选择题、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作文四大主要题型,其中,选择题所占比重较大,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阅读理解分值在高考英语试卷中分值占据一半以上。基于此,英语复习应要求学生抓好“主次矛盾”,加强“对文章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力求从最大限度上抓住高考英语的主要得分点。换句话讲,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提高阅读和理解英语的能力,对学生运用英文交流也具有较大意义。因此,对学生来讲,英语复习中,要分清主次,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提高自身阅读文章水平和能力上,以实现提高英语成绩的目的。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模块化教学的应用与创新分析

(一)加强词汇模块复习中的词汇语义理解与应用

语音、词性及语义作为词汇构成的主要要素,在阅读与交流中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词汇复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词汇基本要义出发,对语音、词性及语义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深入讲解,并指导学生用所学单词进行造句,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根据大纲要求,高中学生在毕业前应掌握4000左右词汇量,并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基于此,教师应根据考纲要求,重点对1500左右常用词汇进行深入学习,并针对学生在日常单词学习中的难点及易错点,反复性挑选复习,使学生能在反复记忆中加强理解与掌握。另外,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加强对词汇的记忆,激励学生自我复习,加强学生语言感知。还有,结合课本实例,对词汇所在语句进行翻译及应用词汇造句,也是加强记忆及扩大词汇量的主要措施。

(二)阅读理解模块应学会举一反三

这几年高考英语阅读试题,大多题目来源于生活,且与课本文章类似。因此,作为教师,复习过程中应结合文章具体类型,教会学生阅读同类型文章的方法及对重点语句的判别。如英语阅读理解中,教师对一些人物传记类文章的讲解,应结合实际情况,教会学生如何快速查找文章中心内容及重点语句,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更好地掌握文章大意,以便学生能够在考场上以最快速度查找答案,提高考试答题准确率。另外,在阅读理解复习中,应加强对学生理解能力的锻炼,如在对文章Broadening borizons复习中,可根据文章内容,安排学生收集素材,结合目前实际情况,就What did you read from the article?Do you Know how to settle the problems?等问题进行思考与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写作模块复习应加强阅读与反复练习

写作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环节,写作能力的提升不仅与长期写作练习有关,同时也与学生词汇量的积累及阅读量的掌握有关。可以说,若学生仅掌握了基本连词及相关词汇,且平时英文阅读量少。教师即便组织大量练习及讲解,学生所写内容也过于空洞,无法满足大纲要求。关于加强学生写作,笔者认为,首先,应要求学生能够仔细揣摩文章意境,并从文章主要构思、写作内容等进行充分理解。其次,根据文章类型,选择合适的题目要求学生实施写作,不断培养学生文章写作能力及考查学生对英文单词的掌握程度。此外,教师可结合学生写作情况,为学生制定写作大纲等,并对学生写作过程进行指导,以使学生写作水平得以提高,满足当前应试教育的要求。

关于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篇2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语文 复习技巧

按照我国新课改提出的相关要求,对传统语文教育进行内涵的深刻理解,将先进的语文教学方法渗透到高中语文的最终复习阶段,使之不断推广扩展,并最终在根源上铲除总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使得教师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不仅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积淀,还有效地保证学生在之后的高考中获取优异的成绩。

1.高中语文总复习中出现的困难

(1)在夯实基础知识过程中往往较易忽略其中的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涉及知识点众多,并且知识点比较杂乱,学习强度随之会不断加大,很多情况下教师为保证学习效率的提高,争取较多的时间进行其他知识点的复习,往往会顾此失彼。语文复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没有夯实基础,就进行下一步的复习,将导致对后续的复习不能很好贯彻,对于后续的作文模块造成严重的现象,阻碍语文素养的提高,使得语文复习效果不佳。

(2)语文复习题海战术、考试频率过大,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高中语文最终实现形式就是通过高考考试,因此,很多学校为保证语文教学效果,无限制地进行模拟考试,不断地通过做题、考试进行知识的检验,无形中会使得学生产生麻木的心理,背负沉重的考试负担,学校效率就很难提高。

(3)做不到以学生为主体。在进入高中语文总复习后,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理论知识的练习。这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会有所剥夺,对其语文素质的培养就会造成阴影,同时由于教师采用不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最终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中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2.高中语文总复习的技巧

(1)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目标,把握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高三语文学习中,通常其内心都会焦躁不安。在语文总复习中,首先要做的应该是目标明确,把握正确的方向,不要像无头苍蝇乱撞,毫无目的性可言,明确的目标可以避免造成学习混乱。而学生则需要严格地按照教师制定好的复纲,并结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语文总复习,从而促进复习效率的提高[2]。

(2)教师要对新知识的学习及旧知识的复习做好有效的衔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高中复习时,要把教材中的内容作为基础,进行系统的语文复习。这样在复习过程中,不仅有效地对既有知识进行巩固提升,而且会对新知识有更深层次的感悟,从而形成一个知识学习的良好循环,最终获取一套完整的体系进行有序的复习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对基础知识进行加倍的重视,做好和新知识的无缝对接,提高高中语文复习效率。

(3)学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核心。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是传统的语文学习模式,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只能任由教师在上面讲,对于学生的真正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因此,对于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真正渴求的要点就无从知晓,随之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成果不显著。

(4)因材施教,尊重个性。高中生已经都有主见,都具有自我的思想,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体,把握不同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复习。此外,教师还应当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足加以指引,针对性、计划性地量身定做一份属于自我的复习计划,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5)树立自信心,坚持我能行。高考是中国学生最重要的一个考试,是人生中较重要的转折点,学生往往在面对高考时内心都会非常紧张,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总复习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正确引导,使其坦然面对即将而来的高考考试,良好的心态是高考考试的重要点,只有心理素质高的学生,才会在高考中不至于失利。这样对学生的人格进行有效的培养,会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复习,并以轻松的心态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

3.结语

在高中语文总复习中,语文的琐碎知识点是学生复习的重中之重,需要得到师生的共同关注和重视。在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既有的教学理念应当逐步退出教学的历史舞台,以往的死记硬背已经无法满足高中语文复习的需要,而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总复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更好地完成高中语文的总复习计划,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李艳江.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总复习技巧[J].考试周刊,2015,45:39.

关于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篇3

关键词:高职英语 教学过程 特色

高职英语教学应该在依据学生语言学习认知规律和优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技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综合素养。高职英语教学的实践证明,创新教学思维模式,彰显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和交际性,不仅能够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内驱动力,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帮助学生积累丰厚的语言文化知识底蕴,促进他们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生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围绕高职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创设富有特色的语言课程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要求,还能够让学生的语言学习得到发展,帮助他们适应未来学习发展的需要。

一、把握教学主体,塑造“主体有为”特色

外语习得理论认为,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心理需求,不仅能够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奋发有为的学习自信心理,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该理论运用于课程教学,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营造自主、和谐的特色学习氛围。

这种主体特色教学运用,不仅让学生的语言学习才华得到充分地展示,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他们的学习心理需要。这种特色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彰显学生是学习主人翁的氛围;其次,深入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究;最后,鼓励学生对英语课程教学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和见解,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

我们以《阅读教程》(外研出版社)中的“Reading”教学为例予以分析。在该阅读环节的教学中,为了发挥好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我们不妨从如下的教学环节做起:建议学生围绕单元学习目标要求进行自我归纳筛选有效信息;深入研读文章,建议学生根据文章的题目思考“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样化的阅读学习形式,对文章予以发散性思考,建议学生能够围绕“What do I learn from the article”来予以交流探讨;鼓励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学习心得,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注重专业特征,创设“英语技能”特色

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能够在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表达习惯和使用规则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本专业技能,以发挥英语教学的特色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注重专业特征,融入英语技能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值得注意的有效话题和方法。

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基于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英语讲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本专业技能水平。在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意识,要求学生能够在本专业涉及的学习领域中能够广泛地学习和使用语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其次是,多元化搜集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最后,建议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实际情况能够通过一定的形式予以表达呈现,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运用水平。

在《新视野英语教程》第一册第二单元的“If you don’t make mistakes, you won’t learn”一文的教学时,我在导言部分让学生思考“What will you do if you meet your friend”。该题目的设计就是针对外贸英语教学的特征,要求学生能够从外贸语言交流、文化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去思考,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运用水平。

三、突出实践活动,构建“自主参与”特色

语言的交际性特点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语言实践需求运用于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参与意识和语言综合运用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突出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互动,帮助学生形成长期的有意识注意力和记忆力;另一方面,能够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自主参与教学”具有如下的积极作用: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能够更为轻松自由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以发挥他们的学习自觉能动性;帮助学生把一些较难记忆的语言项目通过轻松实践活动来予以理解记忆,提高学习运用的效果;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发展创新等学习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悟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促进他们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内化生成,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讲解《新视野英语教程》第一册第六单元“Happy New Year”时,根据教学重点“中西文化节日差异”来设计教学思路:首先,要求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语言概括西方的节日风俗特征;其次,要求学生讨论“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有哪些”,以此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最后,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What do we do on New Year's day”为话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水平,还能够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关注高职英语的特色教学,具有深远意义:构建富有人文性的课程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优化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内化生成;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提高他们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蓓.关于高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2]王金洛.关于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5,(5).

[3]付,胡俊开,郑金胜.关于高职英语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技广场,2007,(2).

关于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篇4

[关键词] 双语教学 人文课程 学风建设

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在西南政法大学透露,全国高校开始启动“质量工程”,鼓励高校实行双语教学。“4年后要使60%以上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解决英语听说问题。”可见,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进行双语教学已成必然,也十分必要。高校实施双语教学以来,理论界对有关教材、教学、师资等问题进行了各种研究,本文主要探讨高校人文课程实施双语教学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一、双语教学的含义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就是:“Two Languages”(两种语言)。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

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

因此,双语教学是通过在学科教学中部分或全部使用外语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水平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高校人文课程双语教学实施的优势

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指出,在进行双语教学时,“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所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要先行一步”。“而对于人文科学,在进行学科选择时,应当首先考虑那些国际化程度高或者直接起源于西方的学科。对于那些民族性、区域性强的或者某些我国所特有的学科,则不宜开展双语教学。”

的确,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经济学、法律等领域,我国在本科教学方面与国际一流大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进行双语教学则有助于缩小这个差距。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自然科学的基础课大部分属于多学时、难度系数高的“大”课,即使用母语教学,也需要授课老师具备相当雄厚的知识功底和较好的教学技巧,并且还需要学生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这些课程一般在大学低年级开设,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在当前条件下,自然科学基础课反而不宜采用英语授课,相反,人文学科实施双语教学有其独有的优势。

双语教学是利用外语讲授非外语课程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涉及到母语(汉语)与第二外语(英语)两种迥然不同的语言。而语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普遍的象征,它会深深地打上民族的文化烙印。尽管科学课程研究的是客观现象和客观规律,但它需要用语言来表述,其背景脱离不开现实生活,亦脱离不开语言文化。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双语教学中东西文化的碰撞。若不顾我国实际,一味照搬,双语教学将难以实施。如何扬长避短,找出东西文化的契合点,是双语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一方面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习惯,吸取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也应结合我国实际,从符合我国学生文化习惯出发,在讲授科学知识之时,进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最直接、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英语水平。而目前我国有的高校在双语教学的专业或课程的选择上,往往忽视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双语教学整体效果出发,只一味地盲目求“全”、求“多”,不利于双语教学顺利开展。我认为,考虑到当前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师资队伍状况,高校双语教学的目标先在加强中西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语言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其英语水平。

三、双语教学的实施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学风,从广义上是指整个学校治学的风尚。狭义的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是指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渴求,以及学习作风的勤奋,学习纪律的严明,学习效果的优良等的综合表现。学风直观反映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优良的学风是一种积极氛围,使处于其中的学生感觉到一种压力,使学生能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制约懒散的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优良的学风还具有一种凝聚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学风建设是指学院各级组织及教职工对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考核、治学精神、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学籍管理等方面所实施的措施和方法。就培养人才而言,它渗透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之中,就是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对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帮助学生形成“勤奋、求实、严谨、创新、进取、成才”的优良作风。

据此,我认为在高校人文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校整体学风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实施双语教学能把传授知识融入到创造的意境中,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学工具的操作者,更是融入到教学所营造的情景中,与学生协作学习、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基础的学习资料,从低到高,从易到难,一步一步进入学习的境界之中,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好基础。

实施双语教学能提升师资素质,又能促进学生学习。在双语教学中,教师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不仅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这样,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无形中得到了提高,从而也提升了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同时,实施双语教学还要求老师多熟悉和了解自己的学生,无论课堂中还是课堂外,做他们的朋友师长,懂得他们的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和学生用英文沟通、帮助他们。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英文进度、专业理解能力,设定自己的教学进度,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共同学习,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努力奋进的浓厚学习氛围,以带动整体学风的建设。

实施双语教学还可以多给予学生以国际的人文关怀,这正是教育的根本。 总理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实施双语教学,提高了英语水平,语言将不成为学习西方知识和文明的障碍。师生在传授和学习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的同时,也传授和学习着世界上各个种族人与人之间的善意美好的一方面,从而形成严谨治学、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培育自身的文化气质和人文素养。

总之,有效地实施双语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英语的普及和提高,同时也促进浓厚的学习风气的形成。尤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课程内容消化理解、有利于学生复习和自学,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过来又可促进双语教学的开展,从而实现双语教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德宁:面向21世纪深化大学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8(2).

[2]文雪李家强:清华大学面向21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8(3).

关于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篇5

一、语文教育的定位更精确

“新课标”在“前言”中提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细读这段修改文字,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以下信息:语文课程除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外,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这就给语文教育作出了更加精确的定位。教育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语文教育更是如此。满足“时代的进步要求”是语文教育的崇高使命,语文教育担负着教化人的神圣职责,首先要让学生具有社会意识。所谓社会意识,就是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与社会进步同呼吸、共命运,不仅认识社会,而且要融入社会、建设社会。由于学生知觉社会的能力还很差,尚处于“自我中心”、“生理自我”向“去自我中心”、“社会自我”过渡的阶段,无论对人还是对物知觉偏差和错误时有发生,所以,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十分必要。有人说,真正的语文教育在于促使人性的提升,使儿童从自然性走向社会性,从个体性走向整体性。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应是学生的生命意识发展。所谓生命意识,就是学生为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基础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对小学生而言,生命意识就是对社会密切的关注、对人类热情的关爱、对环境热忱的关心以及良好的思想、高尚的道德、优秀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因此,“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在“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二、语文素养的内涵更准确

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可以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教育学思想理论基石就是由语文素养化炼而成。关于“语文素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是这样陈述的:“《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这种“定义”仅是解读者的一种推断性微观解说,那是课标以外的“话外话”,没有执行力度。

“新课标”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了如下补充:“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句话的添加对“语文素养”内涵的表述就更加全面准确了,弥补了“实验稿”关于“语文素养”概念表述的缺失,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法律”依据。“素养”本义就是“平日的修养”。可见语文素养的形成实质上是一个动态修炼的生成过程。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有位心理学家说得好:“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习得”即在语言实践中获得的方法和养成的习惯,学习方法与习惯在语文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同属于“语文素养”三维目标框架中的“过程和方法”范畴。在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潮流中,方法、过程的问题被提到很高的地位,已经引起研究者、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三、课程改革的性质更明确

新课程究竟是一项什么性质的改革,很多教师在一段时间是迷茫的。以为只要上课言必称“自主探究”,动辄搞“合作学习”,丢掉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新课程改革了。“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第四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首句添加了“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再次发出了课改性质的明确信号:新课程是一次“改革”,不是一场“革命”,即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扬弃”,绝不是全盘否定。关于“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叫得出名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有40余种。从中国教育鼻祖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快乐学习法”和《学记》的“启发式教学法”,到现代语文教育大师于漪的“情感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再到国外布卢姆的“目标教学法”和“掌握学习教学法”、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奥斯本的“创新教学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教学法”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岂能将其拒之门外。

关于学习方式问题,“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再次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对于学习方式和策略,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就是合理的;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是有用的;只要有利于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就是有效的。

四、学段目标更科学

“学段目标”是新课程具体实施运作的教学准则。“新课标”作了多处改动,情况如下:①指标明确。识字与写字,第一学段把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修改成“1600个左右”,把会写“800~1000个”修改成“800个左右”,识字指标由幅度变为“底线”,便于评价检测;第二学段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由其中“2000个”会写修改为“1600个左右”会写,降低了标准。②要求科学合理。将第一学段的“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删除,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年级的学生要达到这样高的写话要求,显然是办不到的。第三学段删除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的要求,符合当前大多数学校的校情、学情。因绝大多数学校连一个像样的图书室都没有,更别说图书馆了;网络也不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尝试探究性阅读。把“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修改成“习作要有一定速度”,将具体指标模糊化,承认差异,不搞“一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科学地体现了学生生理、心理和语言能力的实际。③语言简练。第二学段“口语交际”将“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修改成“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不仅简练了语言,而且提高了要求,由原来口语交际的方法、态度上升到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概念表述更严密

“新课标”是指导这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不仅目标更加科学,语言更加规范,而且概念表述也力求严密、准确。教材是“有关讲授内容的材料,如书籍、讲义、图片、讲授提纲等”,“教材编写建议”同时为我们编写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放、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彻底摒弃“外来和尚好念经”的陈旧观念,编写教材要充分开发学校和师生中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性的资源因素,比如师生在实施新课程中总结发表的经验文章,尤其是“问题反思”,这些“土和尚”念出来的“经”也管用,他们实施新课程的正反经验、得失与教训,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任何先进的理念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上升成为一种正确理论,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六、教师引导的内容更丰富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有效引导,“新课标”丰富了其内容:①钻研教材;②精心设计教学方案;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⑤培养综合实践能力;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机会主动识字;⑦引导学生钻研文本;⑧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⑨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和读书笔记等;⑩评价学生阅读要关注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这些新提出的要求,既有对教师的殷切期望——由教育者成为研究者,又有对教师的职责诉求;既有对教师素养的具体标准,又有对教学方法、原则及评价要求的谆谆告诫。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七、评价体系更完善

“新课标”对“评价建议”作了重大修改,增添四个标题,条理更清晰:(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化和综合化。

——关于“评价的多种功能”,包括“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6种功能。特别强调“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不应该谈“考”色变。前些年,总把考试作为衡量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试金石”,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考试,考试就是应试教育。试想:素质教育到了位,还怕考试吗?再说,人生何处不考试!“”取消高考,我们的苦头还没吃够吗?我们是炎黄子孙,血液里流淌着“中庸”的文化基因,思考问题应该多一点辩证思维,少一点非此即彼,这样,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就会顺利得多。

——关于“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新课标”提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激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这就为教师全方位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方法依据。

——关于“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新课标”增加了“根据需要,可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争取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更多关注和支持。”这样,建立一个由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评价网络机构就有“法”可依了。小而言之,可以立体性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大而言之,可以全面监管学生的学习行为,保障学生在校成为好学生,在家成为好孩子,在社会成为好公民。

——关于突出“评价的整体化和综合化”,“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评价“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这是从“整体化和综合化”提出语文评价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把三维目标作为评价体系的核心标准。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灵魂,是语文素养的骨肉,是语文评价的标准。“三维目标”的“交融、整合”,就像晶莹透明的水晶三棱柱,共同矗立起“新课标”这座宏大殿堂。从“水晶三棱柱”的三个面可以分别看到不同的三个目标,但它们又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真福先生的话说,“知识与能力”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显现的基础,是关乎语文素养的基础论;“过程与方法”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手段、途径,反映了新课程的最新要求和较高要求,是关乎语文素养的过程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又是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动力或激励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被赋予了新鲜内容,它指向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的高层次目标,是关乎语文素养的思想论。

关于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276-02

众所周知,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以我们要从这两个方面来探索分析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广泛存在着“学生学得很苦,老师讲的很苦,大多数情况下教学效果很差”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切实推进有效教学,这也是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必须探索的环节。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高中语文高效教学的开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构建和谐平的教学环境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除了基因,就只有环境因素了,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学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个性千差万别。民主意识也大大增强。我们应顺应时代要求,研究学生特点,做一名民主型的教师,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富于爱心的交流,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宽容。宽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于苛刻,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课堂教学意味着交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是师生心灵的碰撞。建立师生交往的互动和对话的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是当前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高效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思想。高效教学对于教师有着严格的要求,教师是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的要素,有效教学必然要从教师这一要素抓起。作为一名教师,有效地准备教学内容,教师的责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再度开发”。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改变传统教学中让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的做法。为学生提供整合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才能确保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有效地促进其发展。同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对于高效教育的基本。教师要研究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教学目标,围绕教材想点子、做文章。每课的教学目标应不求全而求精,集中一点打攻坚战。对不同的文体应依据其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授课程序:对篇幅长短不一的文章,可运用长文短教、短文长教的方法。一句话,要始终抓住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从有效教学过程来看,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指导”。即通过讲授向学生传达思考问题的方法,再通过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活动教师讲授也是必需的。教师清晰有效的讲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点拨、引领、启发、强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高效教育方面,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反而要更加重视,只有重视教师的作用,只要教师努力的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是的高效教学有效开展起来。

三、高效教学对于学生的要求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真正有效的教学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各种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让学生学会理清、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见解,学会相互接纳、欣赏.求同存异。现代教学还要求应确立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之一的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评价教师的教,评价自己的学。可以自评,也可以互评。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语文学习方式。主动性是自主学习基本品质,学生主动的语文学习有内在需要,一是学习兴趣需要,另一是学习责任。突出表现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高中语文合作学习是一种把个人竞争转换为小组竞争,以小组活动为主全异质分组之下的团体之间合作互助,由教师或学生设计学习,分配语文学习任务和控制学习进程,有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

语文合作学习实现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开放、创新。学习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重视学习任务的设置,把握活动过程的舒展,关注合作学习的评价。

四、加强师生间互动、交流

关于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篇7

关键词:需求分析 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一、外语需求分析理论相关研究

需求分析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方法(陈冰冰,2010),其理论背景主要源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课程开发理念,即课程开发需要遵循的针对教学群体调整教学和训练学生学习的原则。文献显示,在外语界不同研究者基于不同视角、对象和背景,对需求的定义、分类不尽相同(陈冰冰,2010)。需求分析理论最初用于外语教学中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后来逐步应用于学术英语和普通用途英语及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中。本论文采用的是Hutchinson&Water的需求分析理论。将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同时还把目标需求细化为必须知识、欠缺知识和想学知识。学习需求则包括学习环境条件、学习者知识、学习者技能和策略及学习者动机等。

二、国内大学英语教学需求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最新版)》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然而,目前多数高校仍停留在通识教育的分级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对这一新提出的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事实上,同一所高校的学生由于学生英语基础不同,对英语教学的需求不同:同一高校的学生由于专业不同。毕业后对英语的需求程度也不同。社会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需要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程度也不同。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应该由最初的仅考虑学生个体需求(因材施教)而逐步转向同时关注社会需求(因需施教),构建“专业分类+水平分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参照陈冰冰的学生个人需求分析模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基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为目标需求;第三部分为学习需求,共16个问题。

(二)调查对象

本研究针对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2015及2016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问卷星”网络调研软件,收回1878份有效问卷。

(三)研究问题

(1)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大学英语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是什么?

(2)与学生需求分析的结果相比,现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需做哪些调整?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者基本情况

此部分主要就学生的目前英语学习基本情况设置了4个问题:专业,高考英语成绩,目前英语水平自我评价,目前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数据显示,西方语类别下各语言专业学生(德、法、意、西、葡、俄)的英语水平较高,高考英语成绩绝大多数在110分以上;东方语类别下各语言专业学生(汉、日、韩、阿拉伯)的英语水平一般,高考英语成绩绝大多数在90分至110分之间;经管类的非语言专业学生(国贸、工商)的英语水平相对较低,高考英语成绩有近三分之一在90分以下。但所有学生普遍认为“听”这项英语技能在学习过程中最为困难,比例达40.31%,其次为“说”(26.41%)和“译”(18.8%),认为最没有困难的是“读”这项技能(2.61%)。

(二)学习者目标需求

此部分针对学生的目标需求共设置了6个问题:期望达到的英语水平。您认为未来职业最需要的英语技能,课堂教学内容。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否有必要增加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大三后续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英语的动机。

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个人的目标设定较高。近90%的学生希望自己能达到中级偏高或高级水平。93.66%的学生认为未来职业最需要的英语技能为口语。其后依次为翻译(61.5%、听力60.01%、写作27.48%、阅读26.68%)。而关于教学内容方面和大三之后的后续课程等问题。除期待比例较高的等级考试知识以外。60%以上的学生还都希望讲授与专业或就业相关的内容(职场类英语,专业相关英语知识,跨文化交际内容等)。而关于学习英语的动机则更为明确,80.09%是为了更好就业。69.76%是为了考取四、六级证书,这一数据符合目前社会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其他数据则体现了外语类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特点,有33.87%的学生是出于个人爱好。

(三)学习者学习需求

此部分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共设置了6个问题:学学英语的常用学习策略。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评价,学学英语课程的收获,对“专业分类+水平分级”教学的态度,最喜欢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对大学英语教学感到不满意的方面。

数据显示。75.08%的学生选择背词汇的学习策略来学学英语。65.18%选择学习教材。由此可见学生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多数为被动地或机械地学习。但41.32%的学生选择使用手机英语APP来学习英语。这也充分体现了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手段和策略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针对大学英语课程,50%以上的学生对现有教学内容感到比较满意。认为收获较多。但仍有20%的学生认为现有教学内容陈旧、缺乏特色、不实用、学习收获较少。这也反映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仍然不够。仍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针对分级教学,88%的学生表示赞同。但仍有12.41%的学生认为当前教学内容难度较大。理解有困难。这说明F有的分级教学的梯度设计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没有足够的考虑。学生对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比较满意。49.89%的学生喜欢英语社团活动。34.89%的学生喜欢英语角活动。对英语竞赛类活动热情较低。仅为10.65%。此数据也基本符合分级教学的预期.竞赛类活动更适合英语程度较高的A级学生。

五、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就学生而言,基础不同,需求各异,必须根据学生的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任何不顾学生差异复制教学过程的教学都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笔者在需求分析的理论指导下.根据目标需求将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所面向的专业分为商务类专业、外语类专业和汉语类专业三个类别。同时根据学生个人需求将每个类别分为A级和B级。针对每个类别的每个级别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不同的评价标准。从而构建基于目标需求和个人需求的“专业分类+水平分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分类+分级

商务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侧重学生的商务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需求.特别是商务领域所需要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商务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外语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侧重于社会交际需求,突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英语媒介,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的专业思想。汉语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侧重工具性和人文性。加强中西文化导入的深度,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从事语言或文化研究及交流的基本能力。

因为我校为外语类院校。学生入学的英语成绩相对较好,因此每个类别的A级要求达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的发展目标,B级要求达到提高目标。

(二)教学内容分类+分级

商务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应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战能力。在语言基础知识讲解与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以专业基础为背景的内容和材料。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专业词汇及短语。使其能够进行基本的专业知识阅读和翻译,以便将来工作后能更好地适应对专业英语方面的要求,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外语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应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增加日常各类话题和时事交流内容,加强文化导入,让学生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障碍,从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汉语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应突出对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增加中西文学、文化知识的输入,重点培养语言文化知识传播的能力,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能力。

各类别A级的教学内容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加快教学进度,增加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强化听说能力的训练。B级在完成现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注重知识构建。加强基础教学,掌握好基本知识结构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分类+分级

商务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应侧重实践教学法。依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实际市场和职场为依托.适时采取典型案例教学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商务知识和商务实例。让学生在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熟悉商务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商务语言综合能力。

外语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应侧重交际教学法。采用以启发式为主要模式的交际教学法原则。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为学生创造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汉语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应侧重任务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模拟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环境。强化学生的口语训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语言或文化交流的基本能力。

每个类别的A级主要采用启发式和任务式教学法。用具有适度深度广度的问题作为激发学习兴趣的引入和扩充。引导学生大量查阅资料。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B级主要采用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教学评价分类+分级

关于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篇8

论文摘要:关于英语教学大纲设计的讨论在全国高校已经进行了多年,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们对于此问题都已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本文除了对学生需求的分析之外,还对影响课程设置的另一因素一社会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两份问卷的分析,根据所得结论从学习者和用人单位两方面进行需求调查,探讨需求、学习动机与课程设置的关系,从而对我校英语强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建议。

引言

    在教学大纲改革中,改什么(课程目标),怎么改(课程目标的实施),改的结果如何(课程评价)三个环节紧密联系,缺一不可(Numan, 2004)。而其中“改什么”是指引改革大方向的重要环节。随着2004年初“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颁布和实施,在将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模式己逐渐明朗:大学英语教学应完成从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当然这种转变不仅仅存在于大学芙语教学中,随着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注垂,如何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的多方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各高校一直探索的问题。

    针对高校如何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的多方面发展的人才,结合心理学中的需要层次理论(Maslow 1943),国内外很多研究者开始广泛关注教学大纲的改革。Nunan曾经提出课程设置的三个关键性联系,即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实施和课程评价下个环竹密不可分(Nunan 2004)。蔡慧萍,陆飞(2005)指出:教学改革应加大专业课程实践的力度,发挥校外实习草地的作用,建立校外导师制度;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课堂教学的方法应紧跟时一代的要求,不断改革创新;栗小兰(1994)初步探讨了学生需求与教学大纲设置关系,她认为: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它们决定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具体的教学要求。对于专门的课程设置问题,如商务英语课程的需求分析研究则主张:原有的从课程性质维度划分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操作技能课程应按其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程度和运用的广泛性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吴亚,2004)。在学习动机与教学关系的研究方面,有英语学习动机强度对自我认同影响的研究表明:显示动机强度对六种自我认同变化均有显著影响。在自信、生产性、附加性变化方面,动机强度越高的学生变化越大;削减性变化显现出相同的趋势,而零变化的趋势则相反;在分裂性变化方面,动机强度中等的学生变化最大,动机强度最高的学生变化最小。(高一虹,2003)。上述研究对课程改革和学生需求的关系都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但是还不够完善,研究的着手点过于片面,不能满足新课程设置的要求。如蔡慧萍,陆国飞的研究只是对社会需求的研究,忽略学生个人需求与课程设置的关系。鉴于此,本论文同时兼顾以上两种需求及其与课程设置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探明学生个体需求、社会需求,从而为课程改革和教学大纲的设计提供明晰的理论参考和改革依据。

1.研究方法

    1. 1调查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250名大连理工大学英语强化专业年级学生和涉及大连30家跨国公司和中小型企业的200名人事主管部门人员。他们作为被试从两方面来调查分析大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需求及社会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看法和需求情况。

    1. 2调查工具

    本研究调查工具为《学生个人需求问卷》和《社会需求调查问卷》两份自编问卷。其中《学生个人需求问卷》结合大连理工英语强化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需求理论和学习动机理论为参照编制。它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明了学生需求与个体自然情况的关系。第二部分调查学生学习情况。第三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定法调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机及强度;而《社会需求调查问卷》则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编制,由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和调查对象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情况两部分组成。

2.数据分析

    2. 1个人需求

《学生个人需求问卷》共发放250份,收回246份。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整理和分析发现被测对象都是对英语有很强学习动机的学生,尤其注重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以下为该问卷后两部分的统计结果:

(1)英语学习目标

    结果发现,66. 6%的同学表示最想提高的是听说技能,反映出针对语法,阅读,写作等能力培养的英语教学己经不能满足学生个人的学习需求,他们更希望能补充听说上的不足,从而达到应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目的。问卷中58. 33%的同学希望大学毕业时能熟练准确地与外国人交流,20. 8%希望能与外国人进行一般的交谈。由此可见,英强专业的大部分学生练习口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而不仅仅是通过考试,所以他们的学习目标是长期目标并非短期的。

(2)自我评价与英语学习中的困难

    调查显示66. 7%的学生不认为他们的英语成绩很好,但都有一定的潜在动机。

    在英语学习中,大部分学生们认为他们的词汇量小,语法规则搞不懂,而少数同学认为他们在听力和口语方面有很大困难。这个结果很有趣也令人深思,一方面,同学们想要提高口语和听力,也觉得提高并不困难;另一方面,较难的语法词汇方面却不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语法与词汇使学习英语的基础,同学们只有将这两方面学好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听力和口语的水平。

(3)学习环境和条件

    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想要更灵活的学习环境,除课堂教学环境外,利用网络进行英语学习已成为另外一个主要途径。75%的同学利用自己的电脑学习,8. 3%的学生用寝食同学或朋友的电脑,16. 7%的同学利用学校的计算机或到校外网吧进行英语学习。因此,学生有条件利用网络条件学习,且四分之三的同学表示喜欢通过网络学习英语。

(4)教学方法

    对课堂上所用教具的看法:大部分同学喜欢他们的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电脑或视频来教授,他们都不喜欢老师用传统的教学用具如黑板等,这说明同学们喜欢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用具。同时也可看出,学生的需求也随着科技条件的进步而有所变化。

    对课堂上用何种语言教授的看法:70. 8%的同学希望他们的老师主要用英语教授并辅助必要的汉语提示,29. 2%的同学希望老师用全英教学。反映出同学们希望能利用课堂环境提高口语和听力。

(5)教材

    对于现行综合英语教材,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教材编纂不是很合理,难度设计不恰当,内容无趣,不能提高大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表现在:50%学生认为现用教材忽略了写作技巧的传授,29. 2%的同学认为教材忽略了口语和听力的训练,另外29. 2%的人认为教材忽略了翻译技能。

(6)课程设置

    综合英语是同学们认为最最重要的课程,口语和听力其次。如55%同学从综合英语这门课程上收获最多,其次20%的学生认为是口语课而13%的同学认为收获最多的是听力课。

    对课时安排的看法:83. 3%的同学认为英语课课时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是很合理的,而且有必要再延长英语课时,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9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三,四年级设立英语课程是必要的,这样既可保持英语学习的延续性,也有利于他们通过专业八级考试。78. 1%的同学认为,为了提高他们的英语技能,发挥他们英语强化专业的特长,应用英语教授一些专业课程。

(7)学习方法与策略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很少学生喜欢通过教师讲授或家教的帮助来学习英语。因此,学生喜欢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学习英语,而且他们认为英语原著材料对于他们的英语学习很有帮助。而在学习过程中,有58. 3%的同学喜欢学习与英语国家有关的背景文化,20. 8%的同学认为他们更喜欢学习语音语调,只有 4. 2%的学生喜欢语法,另有16. 7%的学生选择了词汇。由此可见,如何计语法词汇与语音文化相互结合来帮助学生们提高英语技能是很必要的。

(8)学生的学习动机

    ①工具型动机

    学习动机情况显示:8. 3%选择了为得到毕业证,45%的同学为了在出国考试,升学考试和求职考试中得到好成绩,30%的同学认为学好英语有助于学习其他学科,66. 7%的同学为了找到好工作,66. 7}’0的同学为了出国移民,37. 5%的人觉得学好英语能更好地掌握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②成就型动机

    83. 3%的同学认为学好英语能让他们有成就感;66. 6%的同学觉得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是教育程度和修养的象征:50%的同学是为了很好的为中国的富强尽力;55%的同学认为学好英语才能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③内在动机

    除以上两种动机类型外,还是有一部分同学学习英语的动机来自于兴趣,只是感兴趣的对象略有差异:4. 2%的同学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人感兴趣,23. 3%的同学对语言本身感兴趣,20. 8%对英国文学感兴趣,51. 7%的同学对英文歌曲和电影感兴趣。

    对于内在动机的同学的教导比成就型与工具型动机更容易,因此如何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是教学大纲设计中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2. 2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163份,达到82%的回收率。其分析统计结果如下:

(1)人才学历和人才类型

    6. 67% 的用人单位表示急需非相关专业但是有相关专业知识积累,英语水平较高的研究生,13. 33%最需要相关专业的研究生,20%的用人单位需要对多领域知识具有相当程度了解且英语水平较高的本科生,53. 33%的单位最需要相关专业知识扎实且英语水平较高的本科生。司以看出,大部分企业需要专业对口,知识面广,英语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传统的高学历单一型人才。

    (2)英语复合型人才的素养

    9. 7% 的用人单位认为他们需要通览各方面知识英语复合型人才,16. 1%的单位注重人才扎实的专业知识,38. 71%看重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6. 1%的单位认为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由此可见,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英语复合型人才最主要的是“复合”。与单纯的英语好相比,“复合”意味着全面的知识摄取,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健全的思想品德。至于哪个阶段是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阶段,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是高等教育阶段 (大专以上),少部分认为是工作之后的专业培训。}sJ见,高校对于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注意到的是,一部分用人单位认为中等教育阶段也是相当重要的。这说明现在中等教育阶段对于英语复合行人才的培养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3.讨论

    通过对学生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问卷调查,收集了大量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初步了解当前学生个人对于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方面的需求状况,也了解了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于英语复合型人才一的需求重点,有助于帮助我们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英语强化专业的培养机制。

    在学生个人需求分析方面,我们能了解到当前英语强化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还是具有一定兴趣的并且希望能多开设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例如与其专业知识有关的英语授课课程或是与英语国家文化比背景,科技前沿,最新动态有关的英语课程,而不仅仅是训练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知识的基础课。我们还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希望在三,四年级继续开设英语课程,特别是通过选修课的方式,有目的的进行专业性较强的培训内容,从而使他们的英语水平持续提高,知识面更加宽广,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英语八级的通过率。

关于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篇9

一、指导思想《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当加强劳动效育,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据语文这个最基本的工具。”今年,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应该把《大纲》对小学阶段人才培养和语文学习的总要求作为总的出发点,强化纲本的标尺意识,以统编六年制小学课本第十二册(统编五年制小学课本第十册)为主要内容,具体指导和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促进其语文能力的提高。复习时,要有明确的目标,适度的要求,科学的态度,实用的方法。要避免盲目性,加强针对性;避免随意性,加强规范性。要坚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消极影响,面向全体学生,因村施教,切实减轻学中过重的课业负担,扎扎实实地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从而有效地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复习要点(一)关于汉语拼音

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全部目的在于发挥汉语拼音在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方面的辅助工具的作用。复习汉语拼音,应该紧紧围绕上述这一目的来进行。具体要求是:1.巩固23个声母(包括Y、W),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

2.能准确、熟练地拼读音节;认识隔音符号。

3.能默写小写字母,认识大写字母,会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

4.能正确地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5.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和学习普遍话。

(二)关于识字、写字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在复习时,应该予以重视。具体要求是:1.巩固已学会的常用字2500个左右。

2.进一步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字形结构,能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并有一定的速度。

3.能比较熟练地用字典,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字义。

复习中,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如:1.听写或看拼音写字。2.辨析同音字。3.查字典。4.旨在检查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字形结构的写字练习。

(三)关于听话、说话

听说能力是构成人才素质的重要方面,在复习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听话和说话的训练。具体要求是:1.在理解和表达上:做到清楚明白,有中心,有条理。

2.在普通话使用上:能听懂普通话,正确地使用普通话。

3.在态度、习惯上:听话,要注意力集中,边听边想;说话,要声音适度,态度自然。听话、说话时,都要有礼貌。

复习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如:1.听故事,口头复述梗概。2.听一段话,口头回答问题。

(四)关于阅读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即《大纲》所要求的“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独立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可以分解为理解、记忆、速度、习惯等几个方面。其中核心因素是理解。小学毕业班语文在阅读方面的复习应紧紧围绕这一目的进行。具体要求主要有:1.具有一定的辨析词语的能力,对学过的词语大部分会用,对程度适合的读物中的词语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意思。

2.能读懂每一句话。

3.初步理解句,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初步认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要求掌握名词术语)。

5.注意语文积累,指定背诵、默写的课文。

6.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边想,一边划、批、注;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经常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等。

7.认识并运用句号、句号、略号,认识分号。

(五)关于作文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

一个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学生语文能力的强弱。

关于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篇10

关键词 教育教学改革 中职语文 教育部政策性文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本次《意见》的印发距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已经过去了7年。从今年教育部的《意见》对公共基础课的要求可以看出,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更加重视包括语文学科在内的公共基础课,更加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更强调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性教学,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意见》要求:“职业院校也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具体而言,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开齐、开足、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艺术、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职校学生作为一线劳动者储备队伍,他们文化水平的高低,不但是衡量劳动者素质高低的标准,更是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职校学生文化基础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加强学生文化基础教育,提高文化课实效,是新一轮中职文化课改革的首要任务,而中职语文课作为中职基础课程,是文化基础中的基础,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身兼重任。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中职语文教师首先要对中职学生的学情有个清晰的认识:职业教育面对的生源的文化基础水平相对较差,尤其是中职学校主要招收的是在选拔考试中被淘汰的学生,不少中职入学新生文化水平低、学习习惯差,具体到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也是令人担忧的,比如,学生对语文课提不起兴趣,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较差,尤其是对语文中最基础的字、音掌握情况也令人担忧,经常读白字、写白字。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中职学生中也存在一些语文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他们中考失败是因为数学、英语等其他科目成绩较差,这类学生他们对通常有较大的阅读量,文笔和口才也比较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只是由于长期不良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和掌握情况还存在欠缺。

针对不同语文水平的学生,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模块教学的方式。分层模块教学的实施,可以在夯实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水平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高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按难易程度切分的模块,将语文分为基础层次模块、提高层次模块两类。语文基础好、升学有要求的学生可以在学习基础层次模块的基础上,再另行选修提高层次模块。这样可以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时都能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都能在原有语文水平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2开展实践性教学,服务学生专业学习

在推进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方面《意见》规定:“要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要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由《意见》可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一直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方针。而“实践”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金钥匙,无论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不能离开“实践”。另此外,我们还要认识到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其实并不冲突,公共基础课能够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提升奠定良好而扎实的基础,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教学力求与专业需求挂钩。语文教学中加入与专业课程有关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并为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文化基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授课前要深入专业系部,了解专业特点和对所授课程的要求,甚至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语文教学不搞“一刀切”,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所需的职业岗位能力特点、职业个性需求,调整实践课的内容分配。其次,语文课程的选编要与“市场”接轨,让学生通过中职语文课程的学习,充分了解市场经济对人才需要的标准,培养各项工作中所需的关键能力。在来自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的一线调查报告中,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一线岗位从业者的语文知识要求最高,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和理解力、观察力、注意力。数据显示,83.19%的用人单位把对文化知识的应用能力排在首位,只有很少的用人单位把文化知识的深度、广度看得很重要。

3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意见》特别指出:“要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拓宽选修课覆盖面。”

此外,我们要认识到语文课是中职毕业生今后更新知识、技能和继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职中语文课要满足学生升学、就业以及日后发展的重任。

中等职业教育要帮助学生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适应职业的发展。因此,中职语文课程应定位于通用性能力的培养,即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和掌握。比如,一个人要获得基本听说读写的能力,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课程就应当定位于此,而不必要多讲有关于文学文体的一些专业理论知识(那是文学的学生应当学习的),适量增加应用文写作、口语交际表达的内容,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变化多端的世界中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

4总结

《意见》给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思路,语文课程作为中职教育公共基础课中的必修课,它特殊的课程性质就决定了其要肩上担负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作为一名一线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试从“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开展实践性教学,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三个方面来解读教育部印发的《意见》,对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进行自己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信息公开部,[2015]6号.

[2] 蒋乃平.文化课应该让中职生“用得上”――来自一线的报告之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