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核心方法十篇

时间:2023-09-19 16:51:20

高考数学核心方法

高考数学核心方法篇1

[论文关键词]核心能力 职业教育 数学教学 评价

核心能力也称为关键能力,最早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提出,它是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它区别于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强调贯穿人生始终的最基本的能力,是当人们从一个职业过渡到另一职业甚至是从一个行业进入另一行业时所必需的能力。显然,核心能力是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不仅看中高校毕业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看中他们是否具备一些良好的职业品质。专家表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人际关系处理、团队协作等非专业技能的缺乏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

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各国都在探索符合国情的培养模式。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多是介绍国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对于如何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评价考核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试图对高职数学课程蕴涵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分析与界定,开发和选择适合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考核评价方法。

一、高职数学课程蕴涵的核心能力

1972年梅腾斯在向欧盟提交的一份题为《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的报告中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在此期间世界各国对核心能力定义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德国西门子在培养核心能力的细化表中对“科学的学习与工作方法”培训项目列出了如下内容: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识图能力、形式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抽象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重视职业教育的澳大利亚则认为核心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应用能力、搜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活动规划组织能力。我国定义的八个模块的核心能力体系为:交流表达、数字运算、创新创造、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应用。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核心能力不同于专业技能,它的培养应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高职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也具有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功能。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表示,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用学数学或是数学成绩较好的毕业生。他们认为,这类学生思维能力强、反应快,善于把各类纷繁复杂的工作有序化。因为数学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统计归纳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认为,数学知识通常在学生走出校门后的一两年内就会很快忘掉,但是那些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会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随时发生作用,使其受益终生。高职数学课程既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更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载体,要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更新数学教育观,改革现有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考核方法,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考核渗透到课程中。

二、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1.更新数学教育观,树立能力培养观念。目前,数学课程作为理工类和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高职院校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教学主管部门、院系以及教师对于数学课程的认识与定位仅仅局限于它是一门为后续学习准备必要数学知识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没有上升到能力培养的高度,因此在教学中简单地将教学任务理解为教会学生利用公式、法则解常规题,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而忽略了数学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对数学课程学习有畏难情绪,甚至一些学生还存在数学无用论的思想,加之数学课程一般只有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时间,所以学生普遍具有应付了事的心理。因此,要改革现有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贯彻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从更新数学教育观入手,认识到数学课程应有的能力培养功能,付诸行动,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服务于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2.改革传统教学策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比有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抽象性表现在数学只保留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而舍弃了这些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产生的现实背景。精确性表现在数学推理的逻辑严格性和数学结论的相对确定性和无可争辩性。正是基于数学的特点,我们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时,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学科的教学法,而是要合理采用,加以整合。

第一,基于数学思维培养的课堂讲授教学法。它是数学课程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站在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角度,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要将抽象的、有形的数学知识,如概念、公式等讲解透彻,注重向学生剖析教师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想方法。

第二,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事先与学生或与学生所在专业的教师讨论,共同确定项目。如在讲到数理统计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对班级里所有同学的身高进行统计,要求学生给出身高的分布情况,并说明理由。教师设置完项目后,可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按能力、性别、生活环境等因素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围绕项目检索、查找相关数学知识和资料,让学生在实施、解决项目时有选择地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检索和处理的能力,小组成员间以及小组与小组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同时,由于解决一个项目通常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项目无法顺利开展实施,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挫折承受力。

第三,小组讨论教学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完一段内容或一个章节后,会给学生归纳、总结、整理知识点,帮助学生再次梳理知识,建立起知识间的结构,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事实上,教师这种做法,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并未参与到知识梳理、重新建构的思维过程中,所以,教师可以在一个章节结束后,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行归纳、总结知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阐述。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自我提高的能力,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的交流表达能力,提炼知识要点、重新整合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三、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评价考核方式

目前,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大多沿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考核模式,一般平时成绩占30%~40%,主要包括平时的课堂出勤、作业、课堂回答问题等;期末考试一般沿用常规的闭卷考核形式,试卷内容主要是基本知识、常规计算方法等。显然,这种评价考核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无法对数学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做出客观的评价。因而,我们可以探索实施“30%过程考核+20%实践考核+50%期末考核”的方式。

过程考核,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出勤、作业、课堂提问情况以及小组讨论情况。可以采取教师、学生共同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体现公开、公平的原则,培养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能力。实践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完成预置项目的情况。实践考核指标应包括小组分工明确、有项目计划方案、小组活动记录、项目完成报告等。在考核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报告或答辩,采取教师、学生共同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分享、学习他人的思想与创意。期末考核,主要采取试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数学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工具。

高考数学核心方法篇2

数学题是指数学上要求回答或解释的事情,数学题的标准形式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条件(已知、前提),结论(未知、求解、求证、求作).1988年第6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报告中又提出作为“问题解决”的数学题应具有接受性、障碍性、探究性、情景性和开放性.单教授的《解题研究》一书不仅讲怎样解题,而且提供了一批“高质量的问题”(其实就是核心题),通过这些核心题学习解题是该书的一大特色,既帮助学生提高了解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享受到了解题的乐趣.2006年9月全美数学教师联合会为了改变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泛而不精的问题公布了《数学课程焦点》文件,该文件强调打好基础的“核心结构”,“核心结构”是组织教学内容、建立内容联系的强有力纽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研究室主任章建跃博士主持的课题“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该课题对中学阶段的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进行了梳理,析出中学阶段的数学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并对它们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是可供我们在研究“如何确定、构建核心题”时进行类比和借鉴.

1.1 构建的预期目标

通过研究与实践,遴选出一批高质量的核心题并形成题库,以满足课堂教学、课后练习及单元测试所需.针对目前的题海战术,重复练习太多,学生负担很重,必须研究和改进习题教学研究的方法,贯彻少而精原则.数学核心题是战胜题海战术的有力武器,发挥核心题的导向作用,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多题一法等做法,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习负担,使学生能享受到解题的乐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构建的基本流程

(1)确定核心题的遴选范围

核心题主要选自课本的经典例题和习题,各类教辅和期刊中的优秀命题,历年全国各地的优秀中考题和竞赛题,数学史上的著名问题以及自编和改编的新题.

(2)剖析核心题的特点

核心题具有新颖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问题情境.核心题具有探索性,能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操作实践到探索研究的过程.核心题具有综合性,能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技巧来解决问题.核心题具有变式性和开放性,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但不同的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和学习水平.核心题具有拓展延伸性,具有进行连续学习、不断探讨的可能性,能使学生从中得出进一步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3)确立核心题的编制原则

核心题的编制应遵循如下原则:基础性原则,探究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少而精原则和拓展性原则.

(4)构建核心题的教学模式

在深入研究新课标、新教材以及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以知识点、考点、承前学习、后续学习为主要内容,进行深入的、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最后形成以每一节课的核心题为基本载体的教学模式.在构建核心题的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两个体现”:研究与每一个知识点相关的核心题的层次性以体现认知规律和因材施教;研究与每一个知识点相关的核心题的探究性以体现承前学习、后续学习对该知识点的不同要求.在核心题的教学形式上,要突出“两个方便”:方便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和课外批改,以减轻教师负担;方便学生高效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力争达到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但,又提高了学习效率的目的.

(5)形成以核心题为特色的校本作业

课内外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作业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初中数学核心题的构建技术”的研究与实践,编写出一套目标明确、内容科学、形式多样、富有特色并与教材相配套的校本作业,使之成为师生教学的好帮手,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2 案例分析

案例1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其应用非常广泛,相关习题也非常多,但最核心的问题应是根据所给方程的特点确定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

题组 (1)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1)x2+4x+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2)已知关于x的方程(k-1)x2+4x+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3)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1)x2+=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分析 在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确定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时学生常常忽略二次项系数不为零,设置习题(1)(3)的目的就是提醒学生能关注到二次项系数不为零.习题(2)(4)同习题(1)(3)比较后发现少了“一元二次”字样,其他条件相同,学生解题时往往认为此时二次项系数也必须不为零,而事实上此时二次项系数可以为零,所以应就二次项系数为零和不为零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在确定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还应考虑其他条件(包括隐含条件),设置习题(3)(4)的目的在于提醒学生还应关注到被开方数为非负数这个较隐蔽的条件,设置这两个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单一的习题功能较少,在构建核心题时应多采用题组形式,各小题之间要有联系,但又有所不同,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点来揭示解题的规律和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

案例2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教材习题 如图1,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经过点O的直线交AB于点E,交CD于点F.求证:OE=OF.

分析 教材配备的习题难度一般不大,有的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有的是为了形成技能技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但有的习题看似简单,却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具有变式和拓展功能,像这种习题就可以选作核心题.本题作为教材习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来证明线段相等,这类问题一般通过寻找适当的全等三角形来解决.如果让经过点O的直线“动起来”就可以引申出很多的结论(如变式1─3),这些结论尽管不同,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基本相同,都可以通过寻找适当的全等三角形来解决,而且这些结论正反映了平行四边形的根本性质──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在学习后续内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仍然可以使用这个题组,只须把求证的问题改为判定相应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通过这种“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法”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学习的效果也很不错,真正达到了“减负提质”的目的.

案例3 2014年衢州市中考数学试题第23题.

提出问题:

(1)如图5,在正方形ABCD中,点E,H分别在BC,AB上,若AEDH于点O,求证:AE=DH;

类比探究:

(2)如图6,在正方形ABCD中,点H,E,G,F分别在AB,BC,CD,DA上,若EFHG于点O,探究线段EF与HG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综合运用:

(3)在(2)问条件下,HF∥GE,如图7所示,已知BE=EC=2,EO=2FO,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高考数学核心方法篇3

1. 2013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纵观2013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整卷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平和”但不失“丰实”,“平易近人”但 “柔中有刚”, 注重基础与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核, 对2014年的高考复习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1.1尊重考纲,立意明确

《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就命题指导思想明确说明高考突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重视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仔细研究2013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可以发现这一指导思想在知识、能力、思想方法三个层面上都得到体现,解题入手容易,有路可循,内容亲切,平易近人,当然,取得高分并不轻松。填空题第1~4题直接考核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结论,可以在短短的一二分钟内完成,第5~10题有一定的运算要求但运算并不复杂,体现了“小而精”的特点,第11~14题注重基本数学思想和思维能力的考核,但难度明显要比往年低,给考生一种宽松平和的应试空间,有利于学生考场上的正常发挥。解答题第15、16题主要考核基本数学知识,容易上手和得分,第17、18题与课本知识和习题有深刻的联系,分别考查了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建模方法,属于中档题;第19、20两小题一改往年压轴题“高高在上”的特点,题型常规,但在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上稳中有变, 柔中有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有不同的收获。

1.2保持特色,稳中有变

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对高中数学各部分内容从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分级要求,多年来江苏高考数学命题基本遵循了这一要求,从而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备考明确了方向,提出了切实的指导,重点内容重点考,使很多知识的复习要求不再无限拔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师生负担,形成了江苏数学高考的特色。与往年一样,今年高考试卷充分体现了重点内容重点考这一基本特点,下表是2009到2013年江苏高考涉考知识点的分布情况: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历年高考注重了重点内容重点考这一基本要求,A、B、C三个不同等级知识点的涉考比例依次增加,在保持这一特色的前提条件下,2013年三个不同等级知识点的涉考比例比往年有所提高,特别是对重点内容的考核更是如此,2013年高考涉及了所有8个C级知识点,说明今年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广度。

此外,今年的考题,尤其是解答题,在题目结构、知识内容的顺序安排上也与前几年有区别,如解析几何提前到第17题,对“算”的要求有所降低,更侧重于对“想”的考查,即对解析几何基本思想的考查。

1.3注重“三基”,柔中有刚

2013年高考数学考试说明对“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整份试卷从填空题的第1小题到解答题的第20题,无不注重对学生“三基”的考核,即使往年不少同学“可望不可即”的最后两个大题,尽管在试卷中属于最后的“压轴题”,但在今年的高考中也渗透了更多的基础成分,给学生一试拳脚的机会。

总体来讲,今年的高考试卷难度平和,选题很多来源于课本,考查的也是学生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而不是考查学生没学过或偏怪难的方法,与往年相比,试卷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难题,只要学生有良好的考试心理、相对扎实的基本功,是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分数的,这一点对2014年的高考复习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从另一方面看,今年考卷柔中有刚,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刻理解以及思维的严谨性、完备性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如解析几何第17题,貌似平易,实则要求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如掌握解析几何里经典的阿波罗尼斯圆,更有利于看出本质、快速解题),因此该题得分总体均分不高;今年数学解答题中“证”多于“算”,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解题规范,学生得高分不易。如立体几何考题虽然不难,但所用定理颇多,这就需要考生演绎推理具有很强的严谨性。第20题,对分类讨论的完备性和证明的严格性提出了高要求,也是考生易失分之处。

1.4把握核心,突出通法

2013年高考在基础知识、数学思维以及核心内容的考查方面做了较好的尝试,填空题的第13小题和解答题的第4题(总第18题)都考查到了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填空题的第11小题考查数形结合思想,解答题的第15题考查了三角与向量的知识,解答题的第19题考查到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特别是填空题的第8小题,一眼望去考查的是柱、锥、台的体积问题,但实际上要求学生比较深入地理解体积公式,明确体积决定于底面积和高,因此只要知道两个多面体的底面积和高的关系就可以求出其体积之比;再如第20题主要考查最值与导数的关系、函数零点个数的研究,这些都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此外,试卷对学生常规数学思想、通用数学方法的考核也恰到好处,如填空题的第7小题,尽管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对文科考生不作要求,但这一小题对相应的思想方法进行考查。纵览全卷,可发现对核心内容的考查是今年高考的一大亮点,于平和中见丰实(充实数学的核心内容,考生易于把握)。

2. 2014年高考数学复习建议

江苏省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卷有难有易,但总体趋于平稳,遵循重点知识重点考、主干知识常常考的基本原则,历年的试卷都没有出现过分偏难怪的题目,而且三个等级要求的不同知识的涉考比例基本保持一致,基于以上原因,本人对新一轮高三复习提若干建议如下:

2.1细读课标与考试说明,精细策划复习方案

《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以及每年的高考试卷都是我们新一轮高三复习的“指挥棒”,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较好地起到了这一指挥棒的作用,对引导高三规范复习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因此,新一轮复习开始之际,务必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熟悉高中数学的重点知识及考查要求,所有数学教师都要“三做”高考试卷,这三做便是初做、细做、研究性地做。在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三做高考卷的基础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三轮复习计划和时间表,建议第一轮复习时间长些,通常在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前完成,以复习基本概念、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为主;第二轮复习时间略短些,以训练解题思想、设计解题计划为主,通常在二模考试前结束;第三轮复习以重点知识的小专题形式为主,这样三个轮次的复习点面结合,环环相扣,有序推进,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益。

2.2强化基础知识复习,引导学生走数学大道

根据上文分析,命题者重视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2013年的高考更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务必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以及典型结论的记忆,弱化单一、特殊技巧的传授,使学生复习稳扎稳打,对高考充满信心。

更要求学生明确求渐近线方程实际上就是将双曲线标准方程中的常数1换成0,而若将常数1换成-1,便得到了原双曲线的共轭双曲线的方程,获知这一结论不仅帮助学生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数学记忆方法的多样性,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平面几何中射影定理的基本图形和相关结论、圆幂定理的三个常规结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基本图形和结论、几组重要的勾股数、圆锥曲线中几个重要的几何量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在历年高考中都有所涉及,如2013年江苏高考的第12小题,涉及射影定理基本图形、三角形等积变换和椭圆的几何量。

2.3注重小专题专项训练,突出数学的核心内容

经历过高三复习的师生都有这样一种体会:二轮复习后(二模以后),师生都进入一种矛盾状态,对教师而言所有内容都已复习了二遍,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再讲解,但学生解题结果反馈出来的信息不尽如人意,于是教师感觉到似乎有必要再从头来一遍;对于学生而言,似乎什么都知道了,但做起题目来又好象什么都不熟悉,最好老师能够再复习一遍,但由于高考在即,再也没有时间进行一轮完整的复习,在这种两难的矛盾状态下很多老师采用的方法是“全面铺开,以考代练代复习”,于是“考、考、考”真的成了教师的法宝,但效果并不理想,如何让最后一个月的复习更有效? 根据江苏高考注重考查核心内容、通性通法,重点内容重点考的特点,以及数学学科本身“化繁为简”的本质,我们认为采用小专题的复习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做法。根据对数学核心内容的研究分析和历年高考的信息,将高中数学中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编成若干小专题,制订出精细的倒计时小专题复习计划,可有效避免上述“以考代练”造成的低效复习。如二次函数区间最值、方程根的分布、“四个二次”问题的联系、典型的数列递推关系、三次函数研究、动点轨迹方程的探究、高中数学中几种典型的换元方法、不等式恒成立能成立问题、图象变换问题例说、典型函数值域问题等都可以成为最后一阶段复习的小专题。

2.4运用通俗化数学语言,让数学回归大众

从今年江苏高考试卷可以看出,命题者力图改变数学繁难艰深、高不可攀的形象,将数学以朴素平和的面目示人, 使每个考生有得分的机会。虽然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但现在高校录取率已经大大提高,因此,高考试卷里除了少量难题让优秀学生崭露头角以外,大多数试题均为基本题、中档题,以考查基本知识和通性通法为主,一般学生只要认真学习备考,是可以掌握并取得较好成绩的。因此,从招生规模扩张、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数学更多地体现大众数学的特点,让数学回归大众、让数学文化浸染每个学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呼声。让数学语言通俗化是达此目标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数学语言的通俗化教学,让学生会用自己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颇有益处的,如函数奇偶性问题,“将函数自变量x换成其相反数-x,其函数值始终保持不变”是偶函数的本质含义,如果学生理解这一点,那么当学生看到“对任意的x∈ R

综上所述,笔者对今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的特点做了分析,并结合以往高考、课程改革等多种因素,对来年高考数学复习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是笔者一家之言,有的教师认为今年江苏数学高考试题过于平和,缺乏新颖性、挑战性,建议今后在今年试卷的基础上,略加一点思路新颖、富有灵气的问题,或者设计个别新情境、新定义以及富有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可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的空间。但总体而言,笔者认为坚持今年高考数学平易近人、柔中有刚的命题大方向,对今后的数学教学、课程改革将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高考数学核心方法篇4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分数利益化

目前多数课程的试卷仍以考核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强调分数的能级表现,过分突出考试分数的价值功能,尤其是考试成绩与学生奖、助学金评定、评优评先、入党等紧密地结合,使学生产生了功利化倾向,并在低层次上满足了部分学生短期虚荣心。同时一门课程考试的分数是否呈正态分布是评价教师授课质量好坏和是否敬业的手段,并与教师年度职称考评和效益津贴挂钩,导致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非常关注考试分数。

2.试题内容较多依赖教材

教材仍是高职教育对学生传授基本知识、训练劳动技能和拓展智力的主要工具。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劳动技能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授课被要求不断充实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新工艺。这种要求与现行的教材编写、发行无法完全适应,两者的不匹配导致试卷内容主要以教材、教师为中心命题,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应有的职业素养与技能要求。

3.考试命题标准化

标准化考试虽提高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减少了人情分、误差分。但由于高职学院教师命题时并不能完全依照标准化考试的要求,大多只是流于题型的标准化,使得考试限于对知识的检验,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便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再就是考题设置的科学性。在这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缺乏专门训练,考试内容随意性、个体性比较强。

4.考核方式单一

现行考核形式虽然有面试、笔试与综合考试,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仍习惯于传统笔试中的闭卷考试,而对于开卷笔试、口试、操作考试、笔试与操作相结合的考试形式较少采用。即使采用了也未做到扬长避短,全面考核,其主要表现是仍把卷面分数看成是学生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结果导致学生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能很好地按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检测学生的最终质量。

二、对策

1.认真建立以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核体系

在考试考核内容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应是”。要把课程终结考试与过程考核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不同课程,其评分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对达标课程,可采用达标与不达标或及格与不及格;对论文、设计、制作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可采用评语加评分,确认成绩。考试内容、方式和方法的多样,要求学校制定加强教学考试考核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以确保教学考核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还应把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测评要求固定到培养计划中,成为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学习目标。

2.考核方式尽可能多样化

根据考试课程的特点,尽可能采取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闭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或采取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或采用无标准答案试题,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等。并进一步实行“讲、练、考”,以检验学生获取信息与实际操作能力。

3.加大考试改革投入与管理力度

高职教育考试方式的改革涉及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过程的改革。这无疑要求相关管理部门也要做出相应的工作改革,如:如何计算教师在改变考试方式后增加的教学工作量;在技能考核中如何保证资金、耗材的供应?同时完整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考试制度,既是师生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有效管理的依据,也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调节。

高考数学核心方法篇5

改变数学教学理念,树立能力培养观。目前,数学课在职业学校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对于数学课的认知仅限于它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没有上升到能力培养的高度;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学生的数学基础大都较弱,害怕学习数学,有逃避学习的现象,还有的学生认为数学无用,导致应付数学课,得过且过。因此,要改革现有数学课的教学,就要从改革数学教学观念开始,重视数学课应有的能力培养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改变陈旧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加大核心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改革旧的教学方法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摸索数学课独特的教学法。

1.1少用课堂讲授法教学,试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如情景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等。以项目驱动教学为例,教师设计数学教学时,事先与学生讨论,共同确定项目。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应用时,可以让学生到校门口的农行储蓄所,调查储蓄、贷款的不同利率,要求学生算出存入银行1万元和从银行贷款1万元,1年的利息各是多少?分析不同的计算公式,讨论两种利息相差巨大的原因。教师设置好项目后,将学生按成绩、能力、家庭生活环境等因素进行分组,引导学生根据项目在网上查找相关数学知识和资料,让学生在建立、解决项目时有目的地运用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成员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2小组讨论教学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讲完一章节后,会给学生归纳、整理本节学习要点,帮助学生把本节知识系统化,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标。实践中,教师辛苦做了,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很多学生没有跟着老师的步调走,所以,教师可以在一个章节结束后,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行归纳、总结知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各自陈述和讲评。通过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对知识要点整合的创新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

2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考评方式

职业学校现在大多采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平时表现”的考评模式,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表现只占10%。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一般是闭卷考试形式,试卷内容主要是基本知识、公式计算和定理证明等;而平时表现只是教师对学生的印象分。显然,这种考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更无法对数学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做出客观的评价。因而,我们在数学教改中尝试新的考评方式:过程考核+实践考核+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过程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提问情况以及小组讨论情况,占总分的20%。让教师、学生共同对统计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参加到评价中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欲,提高兴趣,且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实践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预设项目的完成情况,占总分的20%。实践考核内容包括:小组分工明确,有项目详细计划、活动记录、项目完成总结。在考核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教师、其他学生共同参加评比,这样会使学生分享和学习其他学生的成果、灵感。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各占总分的30%,采取闭卷考试形式,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上述4种考评方式所占的比重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更,取得一定效果后,可在全校各班推广。

3结论

高考数学核心方法篇6

大学数学课程是非数学专业学生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其教学模式有其特殊性,尤其是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的考试模式更有别于传统数学课程的考核方法。文章主要分析了如何在通识教育的范畴内,通过有效的考试方法设计,构造出一套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辨析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的,将考试反馈功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考试方法及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

通识教育;考试方法;改革

一、通识教育与考试方法

大学数学课程考试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该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教学具有调节和评价的功能,恰当的考核模式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制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可以公平、恰当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1,2]。在通识教育的思想下,数学教育的重要作用是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或者数学修养是衡量人的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素质或数学修养本质上不仅是指人的数学学历,更重要的是指人实际具有的数学文化水平。大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论证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运用数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自学所需的更深入的数学新知的能力[3]。大学数学教育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数学知识的传授,二是严谨的逻辑思维、定量思维以及计算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4]。大学数学课程考试的目的、设计、实施和反馈构成了大学数学课程考核的要素,它们通过彼此交互和变化形成了大学数学课程考核运行的机制。从通识教育的观点看,大学数学课程考试的目的就是考核学生是否掌握数学基本技能,是否具备创新思维能力[5]。这一考核目的是大学数学课程考试运行的核心,围绕这一中心,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实施考试。通过考试结果的反馈,检验整个教学过程实施的效果,调节和评价教学效果,达到检前导后、健全完善的作用。因此,课程考核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对人才培养有关键性作用,课程考核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大学数学考试现状及改进措施

目前大学数学课程考试普遍具有以下特征:首先,考试功能实现不全。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学生成绩构成单一,期末一次考试成为结论性评价。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测与评价。其次,考试形式单一。数学考试大多以笔试闭卷为止,题目多是套用公式的成题。另外,考试的反馈功能没有得到发挥。课程结业考试后即面临学生放假,考试信息缺乏反馈,学生无法了解自己对课程的掌握情况。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少于测评,与教师缺乏沟通。针对以上问题,2013年,在学校教务部门的安排下,东北林业大学首先启动了考试方法改革的工作。高等数学A课程作为第一批试点课程,全程参加了4+1模式的试点工作:学生每学期参加4次阶段考核和一次期末考核,学期高等数学A结业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10%,4次阶段成绩分别占15%,期末成绩占30%。经过统计评估,该考试方法有助于减少学生考试作弊,促进学生平时多下工夫、减少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大大促进了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2014年起,大学数学系列课程:高等数学A,B,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全部参加了考试方法改革工作。在考试方法改革方面,按照学校与学院的要求,32、40及48学时的课程,采用1+1模式(1次阶段考试+1次期末考试),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40%,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50%;48-80学时(不含80学时),采用2+1模式,每次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25%,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40%;80学时(含80学时)以上,采用3+1模式,每次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20%,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40%。同时也要求根据课程特点,考试方式灵活多样,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除了闭卷考试外,对于作业成绩、随堂测试等的评分,也按一定比例计入总评成绩。命题过程中,教研室对考试命题严格把关,命题、审题教师认真职责,保质保量完成命题任务,保证命题的科学性,试题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覆盖面广,难易程度合适,考试成绩分布合理,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试卷效度和区分度。考试有监考记录,试卷有评分标准。任课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评判试卷,并按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的计算比例给出总评分数。教师非常重视考试总结,对试卷的内容、考生的成绩分布以及试卷的效度、覆盖率、难度、区分度等指标都做了详细的分析,总结试卷存在的问题和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为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了很好的依据,这些都写入试卷分析中。试卷分析表、监考记录表、评分标准等见归档试卷。实践证明,考试方法改革起到了督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的反馈作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对每次阶段考试成绩和试卷的分析,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有目的改进教学工作,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通过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探索考试方法改革模式,把通识教育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探索融知识、素质、能力在内的综合性的水平考核模式是当代数学课程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于数学课程教学的探讨越来越多,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即学生拥有数学思维,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当今数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改革考试模式无疑是最直接的方法。文章只是抛砖引玉,针对大学数学课程的考试方法改革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改良和革新,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知识型人才。

作者:张春蕊 郑宝东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理学院数学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

参考文献

[1]张冲.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他山之石———评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本科通识课程体系之争[J].复旦教育论坛,2011(1):43-46.

[2]李楠.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0):65-69.

[3]张春蕊,臧睿,王文龙.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方法总结[A].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244-246.

高考数学核心方法篇7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方式;多元化;分层次

作者简介:朱波(1977-),女,满族,辽宁锦州人,黑龙江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讲师;韩仁学(1961-),男,朝鲜族,黑龙江鸡西人,黑龙江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大学物理实验室主任,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科技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Y12-178)、黑龙江科技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Y12-18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169-02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确立了“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迫切需要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现代工程师与之相适应。这就给我国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物理实验课是高等理工科院校的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受到系统实验方法和技能训练的开端,也是后续实验课程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提高其科学素养与应用实践能力,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考试(成绩测验)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测量的主要方法,也是测量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方法。在当今大工程背景下黑龙江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提出的多元化、分层次的实验考核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技能,还有利于教师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了当今大工程背景下的素质化教育。[1-8]

一、大学物理实验中常见考核方式[1-6]

如今,各高校对大学物理实验都很重视,也在不断改革考核方式,但迫于场地、时间、人员要求等限制,至今主要还是以笔试考核、实验操作考核、平时实验考核为主,但这几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不足,值得我们继续改进。

1.笔试考核

笔试考核主要是期末时,教师针对实验原理、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实验的数据处理以及与实验相关的基本定律和基本概念统一做出试卷,然后学生统一作答,以试卷的成绩作为学生大学物理实验最终成绩的一种考核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理论,但由于学生在实验前只要突击背好理论知识、具体实验操作步骤等,也能得到高分。因此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准确评价学生,也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技能。

2.实验操作考核

实验操作考核是目前各高校采用较多的一种考核方式,即期末通过随机抽取学生一学期做过的一或两个实验,由任课教师现场考查学生对这个实验的掌握程度和动手能力。这种方式经多年总结,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1)由于所有的学生不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考试,考试内容也要依托实验仪器,没有多样性,这就导致后面考试的学生可能了解到考题内容而影响考试的公平性。

(2)学生即使在对实验原理不了解的情况下,只要记住实验注意事项,再按照教材的步骤进行操作,也有可能顺利通过考试。

(3)由于实验室自身条件限制,考核的一两个实验并不能真正代表学生真正实力,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3.平时实验考核

大多数高校主要把学生的实验报告成绩作为平时实验考核成绩。由于平时实验中学生人数较多,实验报告中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内容又要在课后完成,不可避免存在抄袭和篡改实验数据现象,因此教师必然不能客观公正评价每一个学生,单独的实验报告成绩也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真实的实验能力,实验课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技能。

二、多元化、分层次的考核模式

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物理实验中对考核方法的改革也成为必然。作为教学型普通高校,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本科应用型。这就要求物理实验课程在当今的大工程背景下,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实践学习环节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我校根据实验开课形式的不同,二本、三本学生的差别,不同专业的要求,逐步建立了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多元化、分层次的实验考核模式。

1.多元化考核模式[7]

我校在物理实验成绩考核上采取以对实验的理解、科学作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索精神等为基础,主要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的多元化方式。总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50%。物理实验课成绩分别为优秀(9-10分)、良好(8-8.9分)、中等(7-7.9分)、及格(6-6.9分)和不及格(5.9分以下)。

(1)平时成绩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校经过多年经验总结,认为平时实验考核应该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的始终。包括课前预习成绩、课上的课堂操作考核、课后实验报告成绩。

课前的预习成绩占平时成绩的20%。首先任课教师要在课前检查学生的一卡通情况,出现旷课或者替做实验现象,本学期实验成绩为零,然后检查预习报告。对于预习报告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明确书写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是否完整和正确书写了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然后为了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情况,也从侧面督促学生必须做好课前预习,实验教师在课上要对学生提出几个相关问题,对问题的回答程度可以作为预习成绩的参考。

课堂操作考核部分占平时成绩的40%,是实验教学的重要过程,也是实验过程的核心。这部分不仅能够充分考核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吸收,也可以正确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课堂操作考核主要包括学生实验纪律和操作考核两方面。课堂实验纪律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态度是否端正,以及实验室卫生的维护和实验后仪器的整理情况等,由当堂教师酌情处理,一般占平时成绩10%。实验操作是实验过程的核心,这部分要求教师在讲授完实验内容之后,在课堂上要加强巡视,时刻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密切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方法是否符合要求,实验数据的测量是否正确合理,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在实验中积极主动地解决实验中发生的一些问题,能否深入思考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并在实验结束前要求学生正确上交实验数据,确认正确无误后,教师在原始数据处签字。

实验报告(数据处理)部分,占平时成绩的40%。由于实验报告可以如实地把实验的全过程和实验结果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因此这部分重点考查学生的原始数据是否准确,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否正确,实验误差的处理是否在合理范围内,实验结论是否正确完整,同时还可以考查学生能否准确地分析实验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对实验是否有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对能够提出合理、创新想法的学生,教师可以考虑适当加分。

(2)针对不同专业,期末采用不同考核办法。我校所有理工科专业,如理学院的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力学、应用物理学3个学科,安全工程学院的安全工程和煤及煤层气工程2个学科,电信学院的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6个专业,机械工程学院的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等共8个院系29个专业均开设大学物理实验。但对于不同专业,由于培养目标不同,教学内容偏重的方向有所差异,因此实验考核的方式、方法以及内容也都有所不同。例如,计算机学院的计算机专业、理学院的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一些专业,大学物理实验成绩主要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的综合成绩为准,期末考核又包括操作考核、理论考核等多元化考核方式。而对于物理学专业和单独设立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一些专业,实验考核不仅有平时成绩考核,期末还要单独进行实验考核,期末考核除了操作考核、理论考核,还增加了口试、小论文形式、仿真实验考核等其他考核模式。

除此之外,为配合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还建立了物理实验课程免修制度。申请免修的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由物理实验室主任布置的若干结合工程实际、着眼于应用创新设计能力的免修课题,由实验室成立评分小组评定成绩,分别为优秀(9-10分)、良好(8-8.9分)、中等(7-7.9分)、及格(6-6.9分)和不及格(5.9分以下)。

2.针对不同学生,分层次考核模式[8]

由于我校二本和三本学生同时开课,因此考核中分层次考核尤为重要。在考核中对二本学生的考查倾向于应用创新、探索实践、团队协作等,对三本学生则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等的考查。

因此针对二本学生在物理实验成绩上的考核,主要采取以对实验的理解、科学作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索精神等为基础,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的方式。对于验证性、技术性实验项目,主要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能力,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以及实验中对问题的处理技巧。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重点考核学生完成项目的思路、质量、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和研究创新能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允许反复、允许失败、允许课后重做,鼓励学生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并发现现有实验的缺点与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优化措施。对于三本学生,在物理实验成绩考核上主要采取以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内容的把握、操作技巧的应用为基础。对于各类实验项目,主要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也允许反复、失败及课后重做。

原则上不考虑三本学生的免修申请,对于个别成绩优异、实践能力强的三本学生可予批准。

三、结束语

经过我校师生的多年努力探索,结合大学物理实验课的特点和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办学水平、学生素质等各种因素,我校这种多元化、分层次的考核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改变了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课不重视、不积极的现象。比较适合当今大工程背景下的高校教育要求,为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物理实验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云芳,罗积军,等.大学物理实验考核的探索[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6(S2):154-156.

[2]穆松梅,刘文成.大学物理实验课考核方法探析[J].考试周刊,

2011,5(56):9.

[3]杨燕.物理实验考核方式的研究[A].2005 年全国高校非物理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8-40.

[4]张丽,潘华锦.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方法的研究[J].实验教学,

2012,20(1):112-115.

[5]朱红.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4):108-111.

[6]林伟君.多元化实验考核的实施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1,

高考数学核心方法篇8

摘 要:通过将核心力量训练运用于高考体育考生的训练中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高考体育考生力量、爆发力、弹跳力、速度等有着明显的效果,建议在日常的高考训练中,增加核心力量的训练,更快有效地提高考生的素质成绩。

关键词:体育高考;核心力量;基本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2.007

1 前言

1.1 背景

随着广东省体育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目考试标准越提越高,得分区间差异拉大,难度提高。100米的满分标准基本不变, 50分的标准由原来的12.42秒提高到现在的12.22秒,实心球满分标准由原来的16.75米提高到17.50米,而50分的标准由原来的14.45米提高到现在的15.19米,三级跳远满分标准由原来的9.4米提高到9.5米,而50分的标准由原来的8. 4米提高到现在的8.75米,对于身体素质和力量较差的考生来说,在这三个项目上失的分会很多,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上本科线。如何去探究有效的训练方法,而且还不要练伤,从而提高训练成绩。是现阶段每一个高考指导老师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1.2 核心力量的概念

核心力量,国外称之为Core strength,已经成为体育锻炼的新名词。是人体核心部位的肌肉在神经支配下收缩所产生的力量,即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了主要目的的力量。核心肌肉是指附着在腰椎—骨盆—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包括由腹横肌、多裂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中部、腰方肌、隔肌和骨盆下底肌肉[2]。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东莞市济川中学2014届体育专业考生32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6人,实验时间为2013年10月-2014年1月。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并阅读了有关力量训练、专项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了解有关核心力量训练和100米、实心球、三级跳远的相关技术结构与练习方法和手段,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2.2.2 实验研究法

2.2.2.1 实验设计

本次实验将学生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进行不同的训练内容设计。

2.2.2.2 “对照组”训练内容设计

对照组根据本校高考训练的常规训练方法,主要内容有:速度练习、力量练习,柔韧性练习、弹跳力练习、基本技术练习。

2.2.2.3 “实验组”训练内容设计

在原有的日常训练中增加、穿插核心力量训练项目:实验组每周进行3~4次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20~80分钟不等,根据每天不同的训练内容穿插进行不同时间、内容和次数的核心力量训练。共计约4个月。具体训练内容见表1。

2.2.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7.0中文版统计软件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核心力量的作用与技术特点

核心部位的力量不单纯涉及单块肌肉收缩力的大小,更重要的是神经对多块肌肉的支配和控制能力。核心力量在几乎所有的运动中都不是直接的发力源,它主要是通过对核心部位稳定性的加强、稳定程度的调整和稳定与不稳定之间转换的控制,为力量的产生创建支点,为力量的传递建立通道[2]。核心稳定力量对几乎所有的竞技运动项目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所有体育动作都是以中心肌群为核心的运动链,人体的核心部位正好是处在运动链的中心环节,对于竞技运动中力量的产生、转换、传导起着重要的作用[3]。

3.2 实验分析

3.2.1“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检测成绩分析

从表2的检测结果表明,体育考生的三项素质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值(P>0.05),说明“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学生的基础条件和基础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前起始水平相当,实验可以继续。

3.2.2“对照组”实验前后成绩分析

从表3中数据结果表明,“对照组”经过4个月左右的传统方法训练后,考生的三项素质实验前后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0.01),成绩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实心球均值提高0.72米、100米均值提高0.25秒、三级跳远均值提高0.37米。因此通过传统方法训练也有提升空间,说明原有的训练方法是有效的,也可以提高各项成绩。

3.2.3“实验组”实验前后成绩分析

从表4中数据结果表明,“实验组”经过4个月左右的传统方法训练和增加核心力量训练后,“实验组”三项素质实验前后成绩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在原训练方式方法基础上增加核心力量的辅助训练可提高成绩,而且提高的幅度比较大,实心球均值提高1.52米、100米均值提高0.43秒、三级跳远均值提高0.66米。特别是实心球项目,效果非常明显。主要原因是核心力量它对身体不同部位和环节力量的衔接、传递和整合具有一定的作用,且对整合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3.2.4“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后成绩的对比分析

上述数据结果表明,考生的三项素质中,实心球和三级跳远“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0.05),100米“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考生的三项素质中,实心球和三级跳远项目通过增加核心力量训练取得的成绩比原来的训练方法取得的成绩更有效果,实心球项目成绩提高均值“实验组”比“对照组”成绩提高了0.778米,三级跳远项目成绩提高均值“实验组”比“对照组”成绩提高了0.29米,而100米项目通过增加核心力量训练取得的成绩比原来的训练方法取得的成绩没有明显差异,两种方法效果差不多,成绩提高均值“实验组”比“对照”组成绩仅提高了0.1秒。总体来说通过增加核心力量的训练对提高考生三项素质的训练方法还是有很大的效果的,值得推广。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高考体育考生的力量、爆发力、弹跳力有明显效果。特别是一些力量性要求较高项目效果很好,如实心球等。

4.1.2 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高考体育考生的力量、爆发力、弹跳力的效果要优于速度效果,但对速度力量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4.1.3 核心力量训练是对传统力量训练中核心肌群训练不足的一个补充,它与传统力量训练是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

4.1.4 核心力量训练可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协调性和平衡性,预防运动损伤,保持竞技状态。

4.2 建议

4.2.1 建议在体育高考考生训练中,每星期根据力量和技术训练安排穿插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每周安排三次大强度的,也可以每天安排一点时间小强度的。

4.2.2 核心力量训练应遵循由易到难逐渐增加难度的训练原则,即由稳定到非稳定、由静态到动态、由徒手到负重的难度递增顺序。根据个体差异,提倡适量适度,需要指导教师观察了解学生的基础,根据学生能力来制定练习时间与次数。

4.2.3 核心力量训练中应强调考生精神集中,注意采取适当的安全保护措施。强调力量素质与平衡、协调能力结合,把核心稳定性训练与传统腰腹力量训练结合起来,有助于一般力量向专项力量转化。

4.2.4 建议今后有关核心力量训练应用的研究中,能够采用更多的训练手段,不断深入创新,研究出更多与基础素质、专项技术相结合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4.2.5 在三项素质训练中,从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实心球项目后期训练的成绩进步最大,其次是三级跳远,再到100米。所以在后期的训练中应加大实心球项目的训练,使考生能得到更高的分。

参考文献:

[1]粤考试院(2012)371号, 广东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体育术科考试大纲[S].

[2]代毅,张培峰.健身理论与方法[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3] [4]王卫星.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

[5]朱玉龙,王品,尹佳琪.将核心力量训练融入短跑项目训练中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6.

[6]于红妍,王虎,冯春辉,贾嘉.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6.

[7]林华,王润生.核心力量训练原理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 24(2).

[8]黄继珍,赵嗣庆.核心力量训练的实质及我国竞技体育的实践[J].体育学刊,2010, 5.

[9]李宁.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 (9): 45-47.

高考数学核心方法篇9

关键词:小群体创编比赛法 健美操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48-02

现行的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考核评价,普遍存在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方法简单等滞后现象。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体育课程发展的需要。通过在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实施“小群体创编比赛法”的考核方法来探讨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及推广性。在健美操教学考核中,探索和创新“小群体创编比赛法”的考核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并组织健美操竞赛,加深对健美操运动的系统了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小群体创编比赛法”考核方法的形式与特点

“小群体”:是指在教学班中组织的几支健美操队。每支健美操队按一定的条件组成:每组6~10人、一名队长。自愿结合、实力平均并冠以队名。组完队后到结课后考核保持不变,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默契配合及相互帮助下技术动作的共同提高。“创编比赛法”:就是把所学成套健美操动作,用再创造的形式组合成比赛套路,除按规则完成设定要求外,可以加入个性的多种创作(如音乐、队形、造型等),并用团队比赛的形式来完成教学考核评估。个人考核评估得分由团队得分加个人完成得分两部分组成,按成绩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它是以围绕“学生为中心”的主旨思想展开,强调教学措施和目标的对应性,以团队合作方式为手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进而形成全新的组合式考核评价方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黑龙江科技学院2009级健美操选项课随机抽取的4个班为研究对象,其中1班(24人)和2班(24人)为实验班,3班(25人)和4班(23人)为对照班。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理论和方法。

(2)教学实验法。学生在初始水平相当、教学条件相同、教学内容的一致下进行学习,对照班运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与考核,即教会一套操就考核该操,实验班运用小群体创编比赛法进行比赛考核和教学评价模式,学成套健美操动作,用再创造的形式组合成比赛套路,除按规则完成设定要求外,可以加入个性的多种创作(如音乐、队形、造型等),并用团队比赛的形式来完成教学考核(具体方法见图1)。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对比模拟实验。

(3)数理统计法。采用数理统计法,将所获得数据经数理统计后把对照班与实验班的考核成绩等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测定的各项指标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结果。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通过一学期教学实验后进行教学考核,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考核成绩均没有不及格人数,可以明显看出实验班的学生考核成绩等级向优秀和良好集中,而对照班的考核等级多集中在良好和中等处(见表1)。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出现显著差异,实验班成绩优于对照班。

2.分析。

(1)传统的教学方法内容单一,使人容易产生单调感,自然就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小群体创编比赛法”这种比赛考核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创编动作并利用业余和休息时间进行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相互鼓励、合作、交流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和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速了动作的形成,有效地缩短了学习动作的时间,增加了练习密度和运动量,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促进了学生主动的增加。

(2)以往的考试模式就是考一套固定的操化动作,学生只需在很短的时间里突击一下就可以了,考完马上就遗忘,对于健美操相关的理论知识更是一无所知。而在“小群体创编比赛法”考核的引导下,我们采用“学好步伐操―自编比赛套路一比赛”的模式,这样在教学中,强调讲授动作的变化及其规律,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素材,学生在创作中对动作、音乐及整套动作的选编进行发挥创造,这样在学到了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群体创编比赛法”的考核方法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展示和发展。“小群体创编比赛法”的考核方法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长处,根据考试的标准和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又根据自己的基础,创编不同风格不同难度的健美操,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充分表现和发挥,增强了自豪感,同时又体验着成功感,锻炼和提高了自信心,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个性。在创编的同时,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将比赛套路练好,有什么问题大家共同切磋,又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四、结论和建议

1.“小群体创编比赛法”考核模式考核评价内容多元化,能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能、身心健康、运动参与、道德品质、合作与交流、情感表现等诸多方面的发展状况,符合“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要求。

2.“小群体创编比赛法”考核方法来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强调教学措施和目标的对应性,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采用衡量“小群体创编比赛法”整体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方法,突出团结互助精神,发挥小群体内优势个体的教学能力,激发弱势个体的进取精神,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小群体创编比赛法”的考核方法能灵活有效地适应和检验教学改革的成果,并反过来促进教学改革,建议把它引入高校健美操教学,并作为考核健美操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蔡春霞.在健美操教学中运用小群体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教学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

2.洪涛.高校健美操教学模式的改革[J].辽宁体育科技,2005(2)

3.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健美操指导员培训教材[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5.张晚平.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小群体学习法[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高考数学核心方法篇10

关键词:高职数学;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学校数量增加,招生规模扩大。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入学新生数学总体水平明显下降,层次参差不齐,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堪忧。高等数学的开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难以满足学生对专业学科的需要及学生实践对数学的需要,难以起到数学的“育人性”和“工具性”的作用。如何在高职高专的高等数学教育中,充分体现数学的“工具性”作用,如何使高职教育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观察问题、归纳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值得数学教师不断探索,这也正是文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改革教学内容,使教材内容模块化,内容讲授实用化

根据高职高专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结合我院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在制定数学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时,我们提出了“教材内容模块化,课程模式多样化,内容讲授实用化”的教改模式。首先,在保证理论充足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删掉一些难度较大且不必要的知识点、一些难度较大的例题和习题。增补一些初等数学的相关知识(如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和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如概率、统计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解构和重构[1],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的设置,将内容分为平台知识和专业知识,其中专业知识要求完全按照各专业(群)对数学知识的具体需求来制定,最终形成了针对不同专业群的课程标准。以课程资源建设为契机,针对不同的专业群收集与专业相关的例题,形成了案例库。

二、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四大常规教学方法同时引入数学软件,将数学建模思想贯穿高职数学的教学中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上,首先是进行了常规教学方法的改革[2],提出了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四大常规教学方法,即: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讲练接合法、小组讨论法。其中,在介绍各种概念的时候,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引入,使概念尽可能不以严格“定义”的形式出现,而是结合自然的叙述,辅以各种背景材料,因此顺势引入案例分析法,可以减少数学形式的抽象感;在讲解知识点应用的时候,采用任务驱动法,抛出与专业相关联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解决了相关专业问题,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以及学会了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在讲解数学运算方法的时候,采用讲练接合法,首先以例题的形式,讲解如何运用公式法则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技巧,然后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计算方法和技巧,讲练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巧;在讲解某个数学思想的时候,采用小组讨论法,通过例举几个相关例子,引导学生从具体案例中通过思考、集体讨论,最终得出相关数学思想和方法。小组讨论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精神和自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数学问题本身就是非常抽象的,如方差、函数、立体空间等概念,再加上高职学生的数学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数学教学软件的应用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加以具体化,在计算机上绘制三维立体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以及把握问题的本质,例如:对于极限的趋近问题、爆炸函数的变化可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职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学手段的改革方面,除了继续优化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我们还引入了数学软件,将数学建模思想贯穿在整个高职数学的教学中,以此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三、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形成课程考核标准

高职数学考核目的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而限时完成的规范化试卷不可能做出全面系统准确的评价,因此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4]。首先,高职数学课程的考核应该体现科学性、系统性、时效性、开放性的原则,并遵循高职数学课程“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原则,多维度、全方位的设置评价指标。为了让期末测试与专业相结合,侧重考察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本学期将在原有的考核评价(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基础上继续加大形成性考核所占比例,使总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并最终形成了全面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

四、探索高职数学课程的定位

在我们不断地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方式,以此来体现高职数学的“工具性”的同时,我们学习了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相关理论,通过学习、研究以及深入企业专业的调研,我们发现高职数学课程研究的重心除了要放在高职高专数学“工具性”的研究上,还应该融入对数学素质培养的研究,并强调只有将高职数学的“育人性”和“工具性”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素质技能型人才[5]。因此,对高职数学课程的定位是:1.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公民素质教育课程,能为每一位公民提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技巧来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2.数学是一门“工具课”,能够为后续专业课提供必要的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上是在高职数学定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评价方式改革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与探索,但是数学课程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继续向改革的深水区前行,不断地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10.

[2]彭瑞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1):85-86.

[3]王珍娥.工科高职数学改革应与专业需要相融合[J].教育与职业,2008(23):87-88.

[4]张峰.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2(3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