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十篇

时间:2023-09-18 17:58:33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1

目前,为数不少的家长在评价自己的孩子时,产生了非常明显的误区。就是没有真正搞清楚“成长”二字的丰富而科学的内涵,以考试成绩这一项简单的评价指标对孩子作成长状况的全面判断,以偏盖全的结果是忽视了许多更重要的内容和标准。严重地影响着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及教育内容和方式,阻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其实,孩子的成长最根本的评价标准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化发展良好。孩子具有了这些良好的基本素质,智慧的发展、学习能力的获得、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了最根本的保证。

一、身体健康。对身体健康的评价也决不仅仅是没生病、吃得饱、睡得着。而是有一系列可以检测的标准。比如:心率不超,血压不高,发育良好,有与年龄相称的身高体重,四肢发达,五官端正,头发乌亮,皮肤光泽,牙齿坚固,视力良好,耳听灵敏,感觉正常,食欲良好,神情安详,睡眠良好,精力充沛,耐力达标,无慢性疾病,抗流行性疾病的潜质好等等。要达到这个健康标准,家长不仅要在孩子的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格外关注育儿知识的掌握运用,让孩子获得平衡的营养和健康的保护,而且要教育和培养孩子形成体能锻炼的习惯以及小病及时治疗的科学意识。

二、心理健康。这是极易被家长忽略的方面。心理健康的指标也很多,按这些指标衡量,依北京的王极盛教授研究的结果,每三个中学生大概有一个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呈现的积极的、和谐的、平衡的一种心态。情绪稳定而愉悦是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志。在学习和生活中孩子会遇到令人兴奋快乐的事,也会遇到令人痛苦愁闷恐惧的事,但心理不健康的人会反应过度,或喜不自胜或长期郁闷甚至痛不欲生,这就是心理健不健康的重大区别。心理健康的人不是没有痛苦和愁闷,而是会调节和自控。有了坏心绪会排解,会在较短的时间里转化成正常心态,从而不损害自己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有专业测量的一套比较复杂的系统,是供专业人士掌握的,家长只需把握一般性的观察标准就可以大体上检查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A.智力正常。即孩子聪明程度,也就是孩子认识事物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与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达到的水平。判断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自己的孩子与大多数的孩子比较,是相等还是较高或较低。第二种方法是看孩子是否适应工作、生活、学习,如果基本上能适应,那么大体说他的智力在心理健康方面就是没有问题的。

孩子的智力会随年龄和正确的家教引导获得提高。

B.情绪稳定愉快乐观。这是检查孩子的神经系统处于活动状态时是否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如果孩子经常情绪不稳定,情绪忽高忽低,喜怒无常,常常一点小事就愁闷、焦虑、怒不可遏且难以控制,那就是心理不健康。

情绪是不能遗传的,但情绪是可以感染的。孩子的心理情绪受家庭的影响极大,如果家庭中有乐观、上进、和谐的氛围,那么孩子偶尔有不良情绪也会获得疏导和排解,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C.有自制自控的意志力。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在奔向自己的目标时,既能坚决地行动,又能在行动中有效地约束自己,能克制急躁或冲动的行为,使行动与目标时时保持一致,使要做的事易于成功。而自制力差的孩子往往冲动得控制不了自己,一旦不顺利不遂意便发脾气、骂人、哭闹,甚至动手打人。另一种孩子则束手无策、萎靡不振。这往往是家庭不善教育形成的或任性、不计后果,或灰心丧气失去信心。这两种表现也是心理不健康的特征。

D.行为协调。一是意识和行为一致,二是在类似的情景下有一致的行为表现。如果孩子经常产生想的和说的不一致,说话语无伦次,表达意思支离破碎,那就说明他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E.行为反应适度。有人对当前发生的事物反应快,有人反应慢,但反应敏捷或迟钝要有一个限度。反应敏捷不等于反应过敏。过敏反应就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行为。如被敲门声吓得大喊大叫,一听到有人议论自己就立即怒火冲天要和人拼命,一听到对自己有点批评就心跳加剧、热血冲脑,这就是过敏反应。反应过于迟钝也属不正常,如孩子对任何评价都无动于衷,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没感觉,没有反应,迟钝到了麻木的地步,也是一种心理不正常的表现。

F.人际关系适应。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是否适应,表现在交往是否自然、轻松,有无交往恐惧或与他人格格不入,在伙伴中能否被接纳,与成人交往是否得体有礼、落落大方,给人以良好印象。凡人际交往特别紧张敏感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不健康。

G.心理特征符合年龄特征。儿童天真活泼、幼稚可爱;青年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中年成熟富有责任心;老年沉着、宽容、慈祥。这是各种年龄段的人们的心理特点。如果一个人十分显著地表现出与自己年龄特征不符合的现象,那也正是心理健康有问题的表现。

三、社会化状况良好。即按年龄的要求达没达到他应有的适应社会、懂得社会种种规范、游戏规则的程度。会办他这个年龄的人应该做得到的事情,不是过分地幼稚、无知、无能。

以上三个标准是评价孩子成长的最基本标准,它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状况及智慧发展的基础。家长以上述三项指标去衡量和培养孩子,家庭教育便开始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每期测验

编者按:“朝阳园地”设立“每期测验”一栏,分问答题和填空题各若干条,供开展“朝阳读书”活动的学校在校同学回答,也欢迎他们的老师、家长参加测验,“园外”的其他读者,如有兴趣,也可以参加,并一并把答案寄到广州市永福路42号永福楼西塔504室本刊编辑部来(参加者注意写清楚自己的姓名、地址,在校同学写明校名、班级、邮编等)。本刊将认真对各位的答案进行评选,每次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0名。一等奖免费赠阅本刊一年;二等奖赠阅本刊半年;三等奖赠阅两期本刊。本刊将在下一期刊物上公布获奖者的名单,以示鼓励。

一、问答题

1、季羡林先生说过:“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八个字。这八个字做到了,才是一个较完美的人。”回答这八个字是什么,并请解答当前应如何向任继愈、季羡林两位先生学习,纠正哪些不正之风?

2、作家筱敏为何至今还渴望重返学生时代,她写这篇短文的用意何在?

3、家长应该从哪几方面正确评价孩子的成长?

4、你对上海考生所写的满分作文“() ”一文如何评价,它好在什么地方?

二、填空题

五、同志主政广东仅仅三年时间,在此期间,得到和解脱问题的干部群众多达( )人。

六、任仲夷同志在不久前群众评选的广东改革开放3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20位代表人物中()。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2

关键词: 幼儿 心理健康 家庭因素 对策 建议

在个体发展中,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对幼儿的教育观、教育方式及家长本身的行为习惯等,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幼儿阶段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理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质对孩子的影响上。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家庭和幼儿园尤为重要。家园要共建科学教育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幼儿心理健康不良现象的分析

现今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竞争危机和生活压力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隐患也就如影相随。在教育工作中,家长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在平时的仔细观察、参考,我发现有以下几种现象:

1.个性孤僻。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每天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在生活中没有同伴与之交流、玩耍,在家陪伴自己的永远是玩具、电视。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幼儿不善于与人交往、孤僻。例如:我们班上有个孩子上幼儿园2个月了,做早操所有小朋友都跟着做,就她站得直直的一动不动,她在幼儿园一句话不说,让她过来她从来不听,非要拉她才行,问她话回答的声音小得听不见,这样下去肯定跟不上,真的很急人。

2.幼儿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学前儿童总是根据成人的评价和态度来认识自己,有时在与他人的比较和交往中认识自己,有时则在分析自己的行为结果中认识自己。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儿童对自己的认识被歪曲,从而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影响了心理健康的发展。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常常体现在:(1)入园时大哭大闹,跺脚、往地下赖,拼命拉住家长不放手,不吃饭,不上床睡觉。(2)在活动中不明原因地大哭,有时是因为受了小伙伴的欺负,有时是因为想小便,总之什么事都用哭来解决。(3)不由分说地抢玩具,一边抢一边说:“我的,我的……”当老师告诉他不能抢玩具时,通常都是若无其事地说:“我要玩。”(4)有的孩子远离群体,喜欢一个人玩,经常一个人在班上走来走去,嘴里还念念有词。(5)即使是共同性活动,孩子们也经常各做各的,互不理睬,活动室中安安静静。(6)在合作活动中,大多数孩子不会主动地去寻找合作伙伴,而是原地不动,等待着别人。(7)在游戏中不让别人碰自己的东西,打人等现象屡见不鲜。

3.畏惧心理,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儿是人,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丰富的心理,有着自己的需求,他们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与认识,得到父母的尊重,而不是以父母的标准,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3]这样,在面对幼儿的一些所谓“不正常”的举动时,我们就不会生气,不会以父母世界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幼儿。例如:一天早晨,陈维民的妈妈来幼儿园问我,为什么在幼儿园不教本领。当时我很吃惊,就问陈维民,我们在幼儿园真的没有学本领,教知识吗?我们学了手工,折的东西怎么没有带回家给妈妈看?待陈维民的妈妈走了以后,我问他为什么要撒谎,为什么不带回家。在我的一再追问下,陈维民才说每天回家妈妈都让他把在幼儿园学的本领表演一遍,他不会,害怕妈妈打他,所以说了谎。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父母是子女最亲近、最信赖的人。亲子之间的关系也最亲密。父母的人品、教育观念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身心发展。父母在对子女关心和爱护的过程中自然地塑造了他们的个性。父母的心理障碍也很容易在子女的心灵上留下痕迹,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目前,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空间狭窄。

现在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二加一的简单结构。父母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一家三口独居单元房。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和他们相伴的大都是玩具、电视、游戏光盘等。生活空间的狭小,造成很多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胆小,独立性差。再加上一些外因,如父母离异、家长心理不够健康、行为表现粗鲁、综合素质差,忽视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等。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举例来说,我朋友的姐姐,从小就生长在“二加一”模式中,由于父母平时对其照顾除生活上的,对于心理上的交流照顾少之又少,幼儿期就反复强调不要太多接触陌生人,长此下来,她就养成了特内向、孤寂的心理状态,我认为想在当今社会中寻求一份稳定又优越的工作,不仅要有学识,口才和人际关系更为重要。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关注和逐步提高,但由于教育观念的滞后,很多家长在教育上存在偏差,他们重事业轻品德,重身体轻心理,重物质轻精神,总是认为吃好穿好学习好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孩子的品德、心理、精神上等方面的教育。[1]有些家长过分依靠书本和专家的见解,只相信权威。凡是书上说的,专家讲的都是坚信不移,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达标”。遇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达不到“标准”,便产生不安情绪。

举例来说,在幼儿期父母对孩子就说:“不要和陌生人走,不要相信其他人,稍大了以后就说别人的事你不要多管,自己管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我认为从小教育的思想将影响每个人的一生,要是父母从小对孩子说“做人要有正义感,当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无论你是否认识他,给予他一定的帮助是基本品德”,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团结起来就会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3.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心理的特点是比较幼稚、脆弱和不稳定的,富有极强的心理行为依赖性、模拟性,特别是对所尊重、崇拜的人极其依赖和模仿,甚至连其口音、声调、语气、表情、动作,以及情绪情感、待人态度和行为习惯等都会进行观察,并学习模仿。因此,父母的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幼儿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很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行为不当之处。我认为父母要以身作则,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甚至所有行为都将影响孩子将来的一生。

三、家庭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与建议

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1.拓展幼儿活动空间,引导幼儿与人交往。

交往的需要,又称归原和爱的需要,是一种社会需要,包括同人往来,进行社会交际,获得同伴之间、朋友之间的融洽关系。父母要在这一领域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就需要付出时间、情感和智慧。

首先,要鼓励和支持孩子与同伴、朋友交往。一味限制只能适得其反。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不准孩子外出和同伴玩,即使外出也要具体报告去哪里,去做什么,什么时候回来。

其次,父母本人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正如一位家长所说:“父母要和孩子真正做到心贴心,你就得用孩子的方式,就得把自己还原成儿童。我不但要参加儿子的生日聚会,还经常在聚会上给儿子的朋友赠送礼物。”

最后,家长还要积极为孩子寻找朋友。如有的家长经常在周末或假日带着孩子串串门,或邀请有孩子的亲友、同事到自己家中来为孩子寻找玩伴,成为孩子的朋友。为孩子寻找朋友,既可密切亲子感情,又可对孩子交友进行指导,主动预防孩子结交不良朋友。

2.引用合理的教育方法。

家长应意识到教育子女是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是一种法定的社会责任,要不怕麻烦,不嫌累,理智而合理地安排好教育时间和内容,把教育孩子当作国家交给的任务,严格地要求自己去完成家长的职责。

首先,家长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掌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努力学习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以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

其次,家长应掌握爱与严的分寸,合理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家庭教育的一门艺术。父母热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天然的本能,但是应把爱和无原则的娇惯、溺爱、放纵区分开,爱孩子要表现得有节制、有分寸、有理智,表现在满足孩子的正当需要、听取孩子的合理意见,尊重孩子的人格、抵制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无原则的迁就和让步,不放任孩子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严是严格执行一定的行为要求,但决不是板起面孔、动辄训斥、打骂、处罚,使孩子望而生畏,退避疏远;[2]赏识孩子,倾听孩子的诉说,控制不良情绪,无疑是建立良好亲子感情的重要基础。

再次,父母应把建立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整洁有序的家庭物质环境,看作孩子受教育的途径之一。家庭气氛愉快和谐,家庭环境整洁有序,家庭成员好学上进,对教育幼儿有特殊的作用,为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幼儿以后正确的待人处事打下基础。

最后,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建立真正的威信,这是家庭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3.提高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为新时代的家长,要认识到幼儿不仅是家庭的核心,而且是祖国的希望。因此,要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家长首先应注意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应该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合理排解工作、生活压力,保持自信、乐观、开朗、向上的良好心态;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幼儿以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宣泄不良情绪,不应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影响孩子,更不应向孩子发泄。[4]一般说来,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认知正常,情绪健康,人格健全,良好的心理适应和人际关系。

影响幼儿心理的因素还有很多,家庭、幼儿园中的影响普遍存在。只有让它们相互融洽,相互配合,才能使幼儿快乐成长,才能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总之,为了祖国的明天,社会、家庭和幼儿园要全方位地给予关注,抓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戚明芳.教育过程中的心理伤害[M].幼儿教育,2004:3A版.

[2]张忠山.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投资[M].家庭教育,2007:10.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3

摘 要 利用家长QQ群平台,邀请心理学专家讲授《儿童情绪与行为管理》,使家长认识现代育儿的理念和方法,从转变观念做起,培养自己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编辑并分享网络医生的《营养与健康》保健讲课稿,使家长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学会科学生活,培养良好的饮食和锻炼习惯,增进孩子的身体健康;最后邀请身边的优秀家长传授育儿的先进做法,让家长们以优秀为榜样,使自己的孩子也逐步优秀起来。

关键词 QQ群 家长 体育与健康 教育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反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长。”可见,家长的教育地位极其重要。体育锻炼可使人体健康发展,可促使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可提高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体育与健康课是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生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达到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的。体育教师在各年级建立家长体育课QQ群,除了让家长了解每学期、每单元的考核项目和达标细则,以及每日课外体育作业、课外体育特色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测试成绩的反馈等信息外,还可利用身边家长的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与家长们分享育儿心得和健康常识,包括小孩的行为习惯问题以及纠正的办法,小孩体育能力是如何提高的经验之谈,通过网络医生专家了解小孩身高体重受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等等,让家长们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增强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提高自己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一、心理学专家传授知识,促进家长科学育儿

目前家庭中只有一个宝宝,养育者又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免对孩子有所溺爱和娇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已习惯成自然,但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或者小学这个社会环境后,孩子所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对此大家都抱怨重重又苦无良策。我们只有意识到孩子所表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孩子今后的身体、学业、人际关系有多么重要的负面影响,才能明白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重要性,才能痛下决心采取行动。

体育课上我们常常见到学生们经常动不动就打架的现象,有的有生理健康问题,不合群,怪声大叫或到处走、爬高等等,险象环生;在其他学科课堂上有的做作业走神,搞小动作,半天也写不上几个字,急坏老师和家长;有的男生喜欢亲吻女生或者抱着女生不放手,搞得女生频频尖叫;有的不听老师的话,还跟老师顶嘴或者擅自离开课堂也不打招呼;有的在家里被宠坏了,情绪容易激动,一发不可收拾,闹得课堂鸡犬不宁;有的鞋带松了不会自己系,要老师帮忙;有的连自己的书包也不会收拾,书桌下面到处都是文具,一片狼藉;有的回到家里就看电视或者玩电脑,不做作业,家长也管不住……鉴于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为给家长们提供一个解惑和根治的办法,体育教师可利用自己了解身边有家长是心理专家的信息,邀请该家长专家通过QQ平台,通过文本宣传和视频讲课,对家长们进行《儿童情绪与行为管理》的心理专业知识的传授,让家长们思维开阔,有所领悟,最终找到科学育儿的方法。比如授课内容有以下这些:《什么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怎样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情感?》、《我的孩子怎么这么多毛病?》、《孩子易发脾气怎么办?》、《这样管教孩子有错吗?》、《如何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孩子好动是否行为异常?该去哪里看医生?》、《家长是什么出了错?》、《当你打了孩子后,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你知道你的孩子需要什么?》、《你知道孩子的好朋友是谁?》、《孩子的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品质》、《创造愉悦的生长环境》、《儿童常见心理病》等。

通过以上方方面面的心理学专业学习,让家长们对照孩子的表现以及自己日常的教育方式,检讨自身存在的不足,特别是认识到“要爱孩子,先爱自己做起”的道理,然后有的放矢地加以改进,包括自己和教师解决不了的问题,到医院咨询医生进行积极治疗等手段,并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加强反馈与引导,有时也请家长到课堂里观察孩子的表现,对比孩子间的差距。作为体育教师本人也应自觉反思自己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与家长和学生一起成长。要通过有建设性的手段促使学生有明显的进步,比如通过发“表扬信”和口头表扬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们继续努力,使他们不良行为习惯逐步得到纠正,学习效率也逐步提高。

二、网络医生传授营养与健康知识,带动家长提高健康意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强调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身体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激励学生的主动、自觉地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标准,其中身高标准体重评价学生生长发育的水平及营养状况。

然而,我们在每年的身高体重测试中发现,每个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身高体重标准不达标,甚至有个别班有一半人数不达标,尤其是偏瘦的比较多,表现在普遍厌食、挑食,营养不足,影响了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育;超重和肥胖的人数排第二位第三位,表现在营养过剩,运动消耗不足,对成年后患上类似高血压的心血管病埋下了隐患。为了使家长们全面了解身高标准体重的重要性以及造成不标准的原因,体育教师通过网络医生的讲义,编辑了一批有关“营养与健康”的知识网文,再经过QQ群平台,分段逐个发上去,让家长们仔细阅读,同时还配上相关的图片,以此互相对照,加深认识。比如网络医生讲课的内容有:《纠正非疾病因素引起的厌食症》,讲明“定时进餐,适当控制零食;节制冷饮和甜食;饮食合理搭配;讲究烹调方法;防止挑食和偏食、保证充足睡眠,适量活动,定时排便。”《小孩子体重偏瘦怎么办》中讲到“考虑是否有肠道寄生虫;小儿的活动量是否过大;小儿的睡眠是否充足;建议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以便明确原因,以便对症治疗。”《小孩肥胖怎么办》中“要求家长掌握一些有关方面的知识,如不让孩子偏食、过食,不给予高糖、高脂肪等高热量饮食。在进行饮食控制之前,务必将肥胖的危害,节食的道理和治疗方案,耐心而详细地告诉给孩子,以求得他们的配合,这一点对于治疗的顺利进行与否,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课间喝奶好处多》中讲到“上午10点左右,不少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出现血糖偏低、注意力低下等问题。所以第二节课后加餐喝牛奶就显得非常必要。在《如何长得高》中提到“莫错过生长快速期;应注重营养补充;莫忽视运动锻炼。”

通过以上“少儿营养与健康”的学习,推动家长们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促使他们扭转孩子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的观念,从科学育儿的角度出发,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变,做到调整饮食,加强体育锻炼,让孩子身高体重逐步达到标准的水平,为提高整个民族的体质健康做出贡献。此外,体育教师还应该利用课堂传授“营养与健康”知识,通过学生自己身边的例子,加深了不良饮食习惯对身体发育所造成的危害的认识,从而树立不挑食、不过量饮食、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生活习惯的理念。学生爱听老师的话,所以作为老师应积极配合家长的教育,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健康的成长。

三、优秀家长作经验介绍,学习身边的榜样

我们发现有些孩子被家长培养得很优秀,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很懂事,从不给老师添麻烦,能够自己管理好自己,学习成绩很不错。这些优秀的孩子身上凝聚着家长教育有方的智慧,是我们值得学习的身边榜样!体育教师可留心观察并挑选几个在各方面都表现突出的学生,请他们的家长写写有关育儿心得的文章,然后通过QQ平台分享给大家,让家长们学习他人宝贵的教育经验,提高育儿水平。

例如,甲妈妈写的《养男孩子难》,文中写道:“因为见过放任不管,后来孩子长成了歪脖子树,所以我从生下来就严格管理,亲自管理,从不假手于人。我的教育理念,遵从于改良的传统教育。”“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从不欺骗,从不妥协。每阶段给他设立不同的目标,只要努力就能达到的,达到后就有奖励,说到做到。建立正向的荣誉感。多带孩子看看体育比赛,尤其是颁奖仪式,感受一下获胜的神圣。当他每次获奖了后,我就一再强调就是因为你练习得多,所以你收获了果实。骨子里形成一种要得到,就要付出辛勤的劳动的意识。所以他总能把老师布置的做操,跳绳,压腿当作正事来做,当成和书面作业一样重要的事来完成。”

乙妈妈在《漫谈我的育儿心得》写道:“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有些不良习惯,对于这些不良习惯的改正必须一步到位,如果第一次不能成功,以后就几乎不能指望了。”“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为了让孩子成为优秀的孩子,家长必须努力成为优秀的家长。上小学的孩子,自觉学习意识的培养尤其重要。经常和孩子以及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发展。” “杜绝望子成龙心态。我从来不奢望我的孩子成为最优秀的,只要他比较优秀我就心花怒放了。我认为,总是拿第一的孩子会心理压力过大,不易接受挫折。而挫折则是一个人生命中必须接纳,不可回避的。这样,孩子就比较容易保持一份良好的乐观心态。”

丙妈妈在《和孩子一起快乐运动》中介绍说:“在亲子运动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孩子变得开朗、乐观、自信,开始接受竞争的输赢,知道努力可以进步,知道进步需要付出。”“ 不过培养一项体育专长的过程可能会有点枯燥,孩子会有畏难的情绪。引导孩子战胜畏难情绪、坚持训炼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坚韧不拨、吃苦耐劳品质的过程,这对孩子将来性格、品质和情商的形成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在她受批评低落的时候,我告诉她――脸皮厚一点,进步大一点。我常常和她进行小比赛,坚持互有输赢的做法,不仅让她体会到赢的快乐,增加自信,也让她知道输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爸爸妈妈都会输,让她逐渐认识到失败也是学习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的事情,坦然接受。”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4

上海闵行区徐女士问:我从小就有偏食的坏习惯,但我身体一直很健康。我的儿子现在3岁了,最近我发现他也有偏食的倾向。比如说他不喜欢吃胡萝卜,不管怎么哄他,他就是不肯碰一下,可是儿子的身体却也很健康。看到儿子那么健康,再想到我自己的情况,我是否还要为他的偏食而担心呢?

――偏食的宝宝往往有一个偏食的妈妈。妈妈偏食,家里餐桌上自然就少了许多营养丰富但妈妈不爱吃的东西,宝宝也就很自然地对不同的食物产生好恶了。其实,我们的生长发育依赖于多种多样营养物质的摄入,这些营养成分最好的来源就是多种多样的食物。偏食但身体发育健康的宝宝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但时间久了,偏食对宝宝的情感发展和智力发展会有不良的影响。

经研究,偏食的宝宝比起不偏食的宝宝来较没有耐心,注意力集中的持续时间普遍较短。这些宝宝做什么事都只是浅尝辄止,即使是看自己喜欢的电视,不一会儿就会觉得没趣;看图画书时,周围一有什么动静,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分散了。

除此之外,偏食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因为偏食,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很可能不平衡,今后很可能会变得脾气暴躁。所以,偏食,但表面上看来身体仍然很健康的宝宝,心理不健康的可能性非常高。3~4岁正是孩子个性发展的开始,在孩子4岁之前纠正他的偏食习惯,对孩子今后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小 学)

我的宝宝太瘦吗?

上海金山于美媛问:我8个月大的儿子看上去不胖也不瘦。但我婆婆却说他太瘦了,不健康。我的宝宝真的偏瘦吗?这会影响他的生长发育吗?

――今天的儿童营养学家认为:你婆婆那种认为胖宝宝最健康的观点已经过时了。

一般认为,宝宝出生时的胖瘦与否对他将来的体型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研究显示,宝宝18-24个月时的身高体重不能作为预测将来身高的依据,这些数据仅仅反映了他婴儿时期的体型特征。事实上,父母体重标准的新生儿,有70%都是胖宝宝,但是2岁时,50%的婴儿都会瘦一些,降到了标准体重。

体重并不是衡量宝宝健康的好标准。较好的标准应该是看宝宝是否有光滑的皮肤、明亮的眼睛,动作是否有力,能否对你做出各种表情。另一个健康标志是宝宝是否有“好胃口”。健康的宝宝食欲较好,饭后会显得很满足,一段时间后就又会觉得饿――这段时间是因人而异的。另外,健康的宝宝的大小便也应该是有规律的。

如果新手妈妈拿不准自己的宝宝是否健康,不妨请教一下儿科医生,医生们可以精确地告诉你,你的宝宝的身高体重应该达到怎样的标准。负责的医生还会根据宝宝不同月龄身高、体重的变化情况,判断宝宝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如果宝宝的体重增加太缓慢,医生会决定是否该让宝宝服用一些营养药品或改变一下食物结构。当宝宝的体重突然增加的时候,医生也会作出相应的决定。如果你的宝宝生长发育一直正常,那么医生会向你保证:你的宝宝虽然瘦,但不用担心,他很健康。

此外,现在也有一些妈妈为宝宝的“胖肚皮”体型担心,其实,这并不意味着宝宝长大后会发胖,这只是表明宝宝的腹部肌肉正在生长中――宝宝的“胖肚皮”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就会消失的。 (其 祁)

孩子为什么突然不动了

浙江杭州市莫干山路杨誉问:大约从1岁半开始,我女儿会玩着玩着就突然握紧拳头,伸直手臂,眼睛盯着一点,直盯上好几秒钟,身体一动不动。这种情形每个月发生2次。我担心这孩子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5

关键词:初中教学;人文关怀;学生管理;人格

一、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1.人文关怀是形成完整人格的必需元素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三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是祖国的栋梁,肩负着祖国未来的希望,所以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具有完整和独立人格的人,家长、社会乃至老师承担着巨大责任。

目前的初中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像住在温室里一样,见不得任何风雨,受不了任何挫折,父母也过度地溺爱孩子,然而孩子正处于叛逆时期,他们意志薄弱,自我、任性又自大,总喜欢和家长唱反调,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疯狂、不计后果的行为。为了不让这种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家长、学校和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的培养形成和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对学校教育事业的贡献,更是对孩子的家庭和整个社会的贡献。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够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念,从而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对于家庭来说,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父母最开心、最幸福的事,会让家庭更加美满。对于社会来说,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塑造一个个栋梁之才的良好开端。

2.培养一个健康乐观的初中生需要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教师,对于一个学生未来的性格养成、人生观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人类的文化传承就是在这样一代一代的教育中延续下去的。所以,教师的素质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是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基本要求。如果一名教师缺失了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那么在教育的工作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人生观和性格养成。

二、初中教学人文关怀缺失的分析

初中教学中,出现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在如今的社会屡屡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复杂的。(1)出现这种现象,与老师的个人素质和性格分不开。对于广大的人民教师群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方法,对于有部分教师,只注重于学生成绩的高低,而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部分人民教师在教学中缺失人文关怀的重要原因。这种原因造成的教学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是最广泛存在的。(2)学校的原因,与教师的原因类似,部分学校过于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中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这种原因所造成的教学中缺失人文关怀的现象也是十分普遍的,而且,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后果也比教师个人原因造成的后果要严重。(3)社会上存在的过度依赖成绩来评判一个孩子的好坏的标准的不正风气,也是造成初中教学中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的重要原因。社会中这股风气,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评判标准,从而影响到家长,家长又只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老师的标准,而忽略老师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所做出的努力。然后一环一环地又影响到学校,再反馈到社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初中教学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初中管理中对加强人文关怀的对策

加强初中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对策主要从三个方面。(1)对于学校的管理中加强人文关怀的政策,学校的政策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绝大部分教师都会按照学校的政策来进行自己的教学。所以学校的教学政策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单一地偏向学生的成绩,只注重学校的升学率,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更注重学校层面的人文关怀。(2)要从教师的个人观念和素质中,加强人文关怀的观念,教师在教学一线,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所以要让教师改变自己的观念,摒弃成绩是最主要的目标的不正确的观念,让教师认识到人文关怀对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加强初中教学中的人文关怀。(3)学校应组织家长会,仔细而耐心地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改变固有成绩评判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引导正确的社会风气,从而使家长能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使学校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初中教学管理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原因复杂,不仅需要教育界的努力,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夏雅.拉萨初中英语教学的人文精神研究[D].大学,2015.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6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学习适应性;研究

心理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适应性。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心理健康是学习适应性的基本保障,对它们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一、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让小学生正确认识学习

小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对学习没有一个很正确的认识,老师应该根据实际,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才能增强学习适应性。

例如,新课标五四制鲁教版小学心理健康教材中会学到关于“假期与开学”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开学前必须要做好假期作业,这是重中之重。在讲这课时,老师就要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告诉他们开学前需要准备哪些内容,不可留恋假期的玩乐,要端正心态,投身于学习中。让孩子们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其看作一种任务,更不能产生厌烦情绪。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适应性进行研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让小学生正确认识学习。

二、举办心理健康交流会,探讨学习适应性

小学生很单纯,他们心里藏不住事,喜欢与人分享。老师根据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举办心理健康交流会,这种交流会给予大家一个平台,让孩子们知道该如何增强学习适应性。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7

关于教育质量的问题,迄今众说纷纭,在我国认同度较高的有两种说法。一是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效果的优劣程度。它对教育质量的定位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一般的质量要求,也是教育的根本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二是陈玉坤、沈玉顺等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的结果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这一定义,凸显了教育质量的社会性、过程性、结果性和发展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是对质量概念的最新发展,也是对教育质量标准的权威界定。2013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着力构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可见,教育质量是指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培养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质量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儿童的体质健康严重堪忧。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总体上逐步得到改善,形态发育、运动、营养状况等不断提高,7~18岁中小学生的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止跌趋升。但是,仍然存在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表现为:

肥胖率日趋增长,超过“安全临界点”。与1985年相比,2010年中国7~18岁城乡学生身高、体重显著增长,但肥胖率也增长了7.9%,尤其是城市男生肥胖率已达14.2%,“小胖墩”越来越多。目前,肥胖率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0%的“安全临界点”。

心肺功能下降,运动能力趋低。与1985年相比,2010年中国7~18岁城乡中小学生肺活量下降了11.4%、大学生下降了近10%。小学生50米×8往返跑,初中、高中、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8.2%、10.3%和10.9%。中小学男生引体向上最大降幅达到40.4%。

视力不良检出率不断攀升,位居世界前列。2010年,视力不良检出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分别为40.9%、67.3%、79.2%、84.7%。我国“眼镜娃”的比例高、增幅大、低龄化,已居世界前列。

北京市人大代表、首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鸿江指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其中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素质全面下滑,肥胖、“豆芽菜型”孩子和近视孩子的数量急剧增长。以北京为例,2011年北京高中生的体检合格率仅为一成。2012年北京一所大学学生军训,3500人的学生规模,累计看病人次达到6000余次。

除此之外,中小学生男孩女性化倾向也很突出,从生理学讲,根本原因是没有足够的运动来激活生命体应有的激素。

儿童情感素质(情商)极不乐观。学生情感、心理素质极不乐观主要表现在学生自闭现象严重、青少年犯罪率有上升趋势和理想信念淡薄。据《南方日报》2010年9月28日的报道,与发达国家青少年犯罪的情况(犯罪率)相比,美国常年保持5%上下,英国约为3%~4%,我国青少年犯罪率为18%以上。根据广州市少教所的数字,目前青少年重复犯罪率竟高达30%以上。近年来的儿童跳楼、“虐猫虐狗”、摔童等事件均反映出儿童情感素质不高、情绪调控欠佳、情商较低等问题。

儿童的创新、想象能力排名世界倒数。资料显示,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教育的第一质量究竟是什么?

根据教育部2013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意见及人全面发展的需要,鉴于当前基础教育质量出现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将儿童健康列入教育的第一质量,并将其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青少年体质健康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同时也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亿万家庭的美满幸福。因此,让孩子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一生幸福,是每个家长的愿望,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

党和政府历年来十分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新中国刚一成立,同志就针对当时学生的健康状况,指示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先生:“要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并强调“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健康第一”的思想被逐步提升到了国家教育战略的高度。

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2010年7月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指出:“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把“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列入了战略主题内容。

不重视儿童体质健康质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学校领导的不作为。据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的调查,半数以上的学校几乎没有进行过《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部署的任何工作。为什么这么多的学校可以不作为呢?毛振明说:“主要是因为主管部门对学校、对校长必须完成学校体育相关工作的考核力度不够,学校觉得这些工作可有可无。”当然,更为深层的则是这些学校领导对学生健康、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从战略高度的正确认识,目光短视、决策缺位、行动乏力。

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不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1.每天1小时,总体18%,高中生12.5%,小学生22.6%;2.每天0.5小时,总体42%。数据表明: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不足,且随着年级增高,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逐渐减少,高中学生最差,小学生最好。学生锻炼时间不能保证,运动不足,缺乏经常有效的体育锻炼,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最直接原因。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与日、美等国比较,差距甚大,正常体育活动经常被挤占且缺乏自觉锻炼意识:1.每天锻炼2小时,日本学生21.3%,中国学生6.3%;2.每天锻炼3小时,日本学生21.3%,中国学生1.3%;3.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初中生中,中国8%,日本65.4%,美国为62.8%,而高中生中,中国10.5%,日本34.5%,美国53.3%;4.美国5~12年级学生每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平均为12.6小时,每周体育课时间平均为2.35小时。

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负担调查显示:1.学生每天在校平均总课时为7.4节,其中高中8~9节,初中7.7节,小学6.7节;2.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占比分别为城市小学生67%、农村小学生64.6%,城市初中生60.5%、农村初中生61.6%;3.学生每天写作业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按小学中低段和中高段来看,小学1~3年级城市67.2%、农村45.6%,小学四至六年级城市36.8%、农村26.3%;4.调查显示在休息日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沉重;5.中小学生在闲暇时间完成家庭作业和从事学习提高,其中有84.1%的学生“做家庭作业”;6.平均做作业时间――城市小学生107.12分钟,农村小学生72.26分钟,初中学生平均做作业在180分钟以上的高达27.6%。总的情况是做作业的时间城市学生多于农村学生,高年级多于低年级。这些数据表明:学生的学习负担主要来自片面追求升学率,致使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闲暇时间过少,体育活动时间更少,这是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

青少年行为方式的改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键博士新近研究的国家社科课题《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表明。因城市化的发展,我国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因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三件事是:上网聊天玩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因家庭教养方式过于溺爱和娇惯,我国74%的家长从来不带孩子一起运动,近70%的学生放学回家后就不允许出去运动。吴键博士的研究,从青少年行为的角度分析了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

此外,学校体育开课率不高,学校体育经费严重缺乏,体育场地、器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睡眠时间严重不足,膳食结构不合理等,也是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将健康列入教育第一质量的基本实践是什么?

笔者以为:做教育就是做善事,想把教育做好的人都是想把善事做大的人。教育的最大善事,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教育的第一质量就是儿童健康。

为了儿童的健康,为了拯救孩子的健康,我们必须从具有导向作用的评价机制入手,将其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把儿童健康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儿童健康包括三个方面: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健康。

为此,我校主要打造了制度、物质、时间“三个保障”;将学生是否“长得高、立得稳、跑得快、坐得住、看得远、想得通、处得好”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的第一项;学校还成立了师生体质健康工作室,负责对全校师生体质情况实时监控;完善各种体育设施,全校有两个塑胶运动场、一个标准网球场,每个学生有一只乒乓球拍、一根跳绳。全校乒乓球桌已达300 张,墙角下、大树下、花坛旁,到处都精巧有序地安放着乒乓球台。《人民日报》一位资深记者惊叹:“这是一个奇迹,简直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记录了!”除正常的体育课、课外活动外,全校大课间活动延长到50分钟。经过精心计算,学校发现原来大课间只有30分钟不够用。因为学生下楼、上楼各需要6分钟,再留给学生上洗手间8分钟,这样只剩下10分钟左右进行锻炼。延长后,可保证学生有半个小时的锻炼时间。

虽然,我校的实践在实施后不久迎来了:赞成的、抨击的、抗议的、质疑的、担心的等不同观点;虽然,有些家长认为运动时间长了,耽误孩子学习,夏天怕孩子晒黑了,冬天怕孩子吹病了,运动强度稍大又怕孩子累了;虽然,还有的家长要求学校增加课时和作业,减少活动时间。然而,我们一直坚持着。因为,青少年一代体质、综合素质持续下降,意味着生存能力退化!因此,我们坚持将儿童健康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如果以牺牲孩子健康去换分数,这才是中国教育的最大隐患!

我们的坚持换来了这样一份数据:以2012届毕业体检和小升初考试成绩来看,电子科大附小的学生平均身高1.526米,比全国12岁学生的平均身高高出两公分,近视率也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感冒缺课学生数量不足3%。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8

摘 要 近年来,学生体质下降,肥胖学生比例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上升,小学生性早熟的几率逐年在提升,这些问题在学校中已经普遍存在。学生体质健康成为学校发展最关注的问题,“阳光、运动、快乐、健康”已然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体育让人格健全、体育让校园充满魅力、体育让教育和谐生动、体育让孩子健康成长,体育让孩子打好人生的阶梯,抓好阳光体育运动观念深入人心。学校应践行“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办学理念,通过体育运动为孩子们缓解学习压力、呵护身心健康、促进快乐成长、培养健全人格,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学校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展富有特色的“阳光体育”,让阳光与梦想同在,运动与快乐同行。

关键词 体育 大课间 学生 运动

一、强化体育改革建设,有效保障校园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

学校把“阳光体育”纳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对照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总体要求和阶段任务,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检查落实,总结提高,持续推进,增强实效。建立“阳光体育”评价激励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多维评价体系。学校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改进学生评价系统。学生评价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成绩进步幅度、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加以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锻炼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班级评价对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班级和个人给予表彰,吸引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支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确保“阳光体育”运动有声势、有影响、有内容、有结果。学校在“阳光体育”活动检查评比考核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评价内容标准,建立年级、班级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教师考核办法,并与教师绩效工资考核挂勾,初步形成了较为科W、规范、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

二、创新体育组织形式,促进校园体育活动的参与率

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学校应以“竞赛促活动,以活动促素质” 为宗旨,在校内掀起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潮,在学校的精心策划和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下,每学期都举行一系列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的阳光体育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运动与健康,竞争与合作的乐趣。

体育运动要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和自身的生命力,就要在形式上求创新,就要不断增加体育比赛的趣味性。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在传承本地特色体育项目中,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踢毽子、抽陀螺、跳皮筋、拔河、斗脚、滚铁环等活动,确保学生人人都参与,个个有项目。如三年级别出心裁地将啦啦操的彩球变换成各种不一样的玩法,有抛接、投远、摆造型、投准等;四年级将立定跳远设计成“踏石过河”的形式。五年级把开发滚铁环的多种玩法,滚铁环接力、丢圈套物、铁环操……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活动不断创新,又不断更替,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发展学生速度、灵敏、协调等体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均有良好的效果。

三、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校园体育活动的多样性

不断创新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内容,让课间活动和体育节成为孩子们向往的“节日”。 一是挖掘传承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及课外活动内容。体育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开发传统的民间体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如开展踢毽子、跳皮筋、转陀螺、跳方格、玩冲关等传统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集运动和娱乐为一体,不受场地、器材及人数的限制,易于开展。这些集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体育活动,井井有条地在校园里展开着,大大地活跃了校园的体育气氛。二是开展一年一度的体育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如一二年级的转呼拉圈、短跑、跳皮筋等,三至六年级的田径、篮球、乒乓球、转陀螺、跳方格、玩冲关等活动,使整个校园像过节一样热闹。除此之外,每学期至少还开展2-3次小型的体育运动会。如50米接棒接力赛,运球接力赛、足球传球接力赛,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做到班班有活动,人人有项目,月月有比赛。五彩缤纷的开幕式,各种竞赛生动有趣,紧张激烈,赛场同学的呐喊助威……孩子们的欢笑声、加油声、让整个校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丰富多彩的活动真正让学生感受到阳光下的运动带来的无限快乐。

四、关注学生体质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良好氛围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9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职业技术学院 德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发展变化,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导致青少年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在人的职业素养中,人的心理素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使青少年学生能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我们有必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自然成为德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德育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德育教学的总体目标。针对学生的某些错误习惯,只有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入手,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才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形成完美人格,达到教育应有的效果。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我们通常运用批评教育的手段,往往学生还对我们的批评不服气,如果能从问题产生的成因分析入手,效果应该较明显。比如对最常见的不诚信这种不良品行,一方面要教育他们诚实守信,另一方面需要从心理辅导角度进行正面引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从而杜绝此类行为的发生。为此,我们只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才能切实收到教育成效。

二、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

1.家庭因素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因此,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引发许多心理问题。比如:自卑心理、性格孤僻、情绪恍惚、固执己见等,这些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危害非常严重。不良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环境不好的家庭。家庭关系紧张,矛盾冲突不断。第二,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如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宠爱,失去应有的原则,这种情况在隔代抚养的家庭比较严重。第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增加他们的精神压力,对学习产生焦虑、恐惧,甚至厌学。当代社会充满竞争,家长比较焦虑,为了激励孩子,父母总是向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有时会把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对比,希望孩子能像他们一样或者比他们还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可能超出了孩子的能力,使孩子心理压力较大。第四,家长自身不良的素质。有的家长自身存在不良行为,往往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染上某些不良习气。

2.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的时期,社会竞争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日益增加,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来越多。在社会现实下,青少年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可能会导致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我认为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据调查,有人把电子游戏机室设在学校附近,故意把青少年学生作为主要客户,为青少年上网提供便利,违背社会道德。青少年迷恋上网,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和身体健康;很少有人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有利于学习的知识。第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导致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如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等。它们在不同程度地污染着单纯的中学生的心灵,影响他们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使他们形成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第三,不良传媒文化的影响。一些不良的非法出版物大力宣扬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冲击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使他们心理发生扭曲,影响正常人格的形成,严重的话,会误导他们走向犯罪歧途。

3.青少年自身因素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上述客观因素外,还有主观因素即学生自身的因素。心理学家认为,13-17岁是个体发展的“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阶段。这个阶段是非常危险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理想、信念迅速变化;形成初步的价值观、人生观;此外,在这个阶段,他们生理迅速成熟,心理发展跟生理发育不协调;自制力较差, 在很大程度上会出现逆反心理。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塑造青少年的良好心理,我们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营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良好环境,克服不良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干扰,促使其健康心理的形成。比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全方位发展,拓宽学生评价体系,改变过去把成绩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错误做法。为此,教师和家长应密切配合,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入手,共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另外,要改变传统的心理教育策略,建立新型的教育机制,明确心理健康重在预防。平时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促使他们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形成健康心理。作为学校来说,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要在各项工作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除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等专门渠道外,还要求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要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依赖德育课堂;学校要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活动,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其次,要客观定位心理咨询。要开展宣传活动,一方面,力求消除社会上对心理异常存在的种种误解,改变过去有人把心理咨询者和精神病患者联系到一起的错误认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另一方面,不要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意识到心理咨询需要专业知识,一般人不具备开展心理咨询的资格。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推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有必要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实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经常研究和分析不同阶段的心理档案,制订科学的教育计划,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学生心理档案是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材料;是评价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入手,切实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以徐州技师学院为例,我们不仅通过德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学院各项工作中都会按照心理咨询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院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了心理咨询师,为全体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心理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益民.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教育与职业,2000.

[3]刘先和:从心理学视角浅析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文教资料,2009(20).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10

如今,很多专家、学者对健康又有新的诠释:将健康分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生理健康有很明确的规范标准,比如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等,更量化一些,体温36℃~37℃,血压:低压60~90毫米汞柱、高压90~130毫米汞柱,心率60~80次/分,这是人体生理运动的正常指标;而心理健康的定义,由于受社会文化、生活环境,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量化的标准就相对比较模糊了。

目前,国家正处在飞速发展的转型期,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生活设施需求的完善,促使在生理健康的前提下,当代人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喝足,冷暖相宜,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追求生活舒适,身心安宁,和谐幸福,这是时展、人民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特征。说到这里,不禁要问:促成这一幸福感的来源在哪里?无非就是平日里亲人互敬互爱,夫妻和睦相处,孩子乖巧孝顺,朋友互帮互助,工作学习顺心等等,这确实是个美好的愿景,也是人人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但镜头一转:如果您的身体很健康,心理状态不好,每天心情焦躁、疑虑、烦闷、抑郁、甚至狂躁等,您还会有幸福感吗?

回到我们熟悉的中职校园,未来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调查显示,20%的学生有各种心理问题,近几年,中职校园内频现学生打架斗殴、厌学、自残和自杀事件,因恋爱不成产生消极、报复心理的个案频发,学生自杀、出走、自残的事件屡见报端,这是一个信号,证明在校学生承受了学业、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经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这个群体因其生理、心理的特殊性,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触目惊心的校园案例也在逐年递增。人民网时评称:“对于发生在学生中的极端案件,教育部门、学校是否引起高度重视,补上对学生缺失的教育”?

可见,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中职生是花季,是五彩缤纷人生的开始,拥有生理健康固然很重要,但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因为它是生活质量的保证,是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前提。为了给我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我们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并探索组建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做为科学教育依据,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服务。

什么是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笼统地讲:就是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成长规律,身心要求,个性特点等各项评定指标得到的宝贵原始数据,可以为学校的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提高教师教育决策和科学研究水平,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从而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工作提供有效的操作指南,切实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纸质或者电子记录信息资料。

以我校为例,在新生入校后两三个月的时间内,从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和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的基本资料入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统计学习适应性、人际关系、学习焦虑、能力评估、个性评价、心理健康状况等指标数据,方便今后做数据对比;通过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性格特征的测试,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建立预警工作机制,筛查出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分析,实施心理干预。

通过几个学期的实践、总结,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甚至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实际意义:

1.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运转的保证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得到学校的重视,而心理健康辅导成功与否又跟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医生诊断病患,首先要翻阅的是病患的病历,再探询目前的病情,然后再加以综合分析,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也是一样,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必须以深入、正确地了解学生为前提,用可靠地依据来确定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后做到“精心把脉,一人一方,对症下药”,保证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效、有序、健康的发展。

2.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为评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阶段性进展,记录了科学有力的凭证

每份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都记录了学生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及职业能力特点等方面较为具体的教育建议或培养策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面上的教育和沟通,针对那些问题较多或较严重的学生,我们逐步创造条件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个别辅导时,可以是针对学生的某一方面问题,也可以是多方面或全方位地进行辅导,一个学期结束后,通过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的科学评价体系,真实记录学生取得的阶段性进步和问题,这是见证学生稳定心理状态的良好办法,也是检验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稳步推进的有力凭证。

3.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架起了家校互联的沟通亲情桥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和家庭环境深深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通过问卷调查显示,职校生很多生长在父母离异,再婚或者单亲家庭里,平日承受着家庭关系复杂、亲情缺失的心灵煎熬,中考的失利让他们的自尊心再次受挫,在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过程中观察到,这些孩子大都有自卑、感情冷漠、愿走极端、自我约束力差、责任心和进取心低的特点,如何让家长了解孩子,协助学校一起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让学校的教育成果在家中显现?在建档初期做有针对性的重点分类和标识,制定家校互联沟通方案,以心理健康成长档案为记录载体,让家长了解孩子,知道孩子出现问题的症结,在学校的表现等等,经过家校沟通,任务实践,成果展示,逐步解决学生在校一个样,在家一个样的突出问题,搭建起一个个家校互联、和谐沟通的亲情桥梁。

4.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是提高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