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谨慎性要求十篇

时间:2023-09-13 17:17:14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要求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要求篇1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会计核算 应用

谨慎性原则也称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在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引入该原则,其为会计核算中的去确定因素提供了衡量的办法,在会计实务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在运用核心是“不高估资产,不低估负债”因此可以使企业投资者提前预知企业经营存在的状况,从而起到预警作用,经营决策者可以据此及时发现问题,把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随意性,可操作性不高,易受人为因素干扰,在会计实务中容易被滥用。

一、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经济社会的发展,既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给企业运营带来了很大风险,谨慎性原则针对经济环境的不确定的因素,要求会计人员合理的预测可能的收入和费用,让投资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可以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作用也越来越大。谨慎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不高估资产不低估负债。谨慎性原则在收入确认和计量、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或有事项的确认等方面都有体现。谨慎性原则可以对经营环境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预测,这就提供了财务分析中不确定因素计量的途径。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分析中以报表的形式体现企业的经营状况,并进行财务评价。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在以下方面有所体现:企业债务的确认、流动比率的计算、速度比率的计算等。

二、目前我国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其了解充分,在会计核算中认真贯彻并持持谨慎态度,充分考虑到可能的收益和费用,不高估资产不低估负债,使投资者和决策者对可能的风险保持警惕,把损失降低到较小的程度,因此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谨慎性原则的主观随意性及人为因素干扰,如果谨慎性原则不能得到恰到的运用就会导致不利的一面。一是过度谨慎,如某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经营者采取瞒报利润的手段达到逃避税收的目的。上市公司故意夸大利润以达到提高股票市值的目的。目前,我国的会计核算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问题。

(一)可操作性差

由于谨慎性原则是日常经济生活复杂多变的前提下产生的,针对的是会计核算中的不确定因素,众多的不确定因素给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带了困难。因为没有确定的标准衡量,在实际使用时,谨慎性原则的可操作性不高。如何把握谨慎的“度”是谨慎性运用的关键所在。

(二)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低

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国家、企业、投资者的经济利益。经济知识更新很快,很多会计人员忽略知识的更新,对会计制度不理解。另外虽然我国对会计工作有法律要求,但会计核算中做假账的现象并不少见,同时由于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企业有了进行暗箱操作的空间达到高利润、逃税的目的,同时企业的财务信息失去了真实性。

(三)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差

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各企业相同交易信息可以相互对比,这对审计部门的统计并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状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就需要不同企业在会计核算中使用相同的会计政策,谨慎性原则的主观随意性必然导致企业之间的核算方法不尽相同,从而影响其可比性。

三、坚持谨慎性原则

虽然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在现在仍存在很大的争议,滥用谨慎性原则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的现象很难根除。但市场经济复杂多变,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可以让企业预知潜在的风险,及时作出反应,其作用无可替代。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趋利避害,发挥其最大作用。

(一)改善企业经营环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得到很大发展,这也给企业的生存带了更大的挑战,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会滥用谨慎性原则。国家应做好宏观调控,及时公布市场信息。

(二)增强谨慎性原则的可操作性

必须在协调会计各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操作的会计政策,建立一套可以被广泛接受的会计核算标准。

(三)加强审计监部门监管

谨慎性原则在执行中没有规范的标准参考,再者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难以避免谨慎性原则被滥用,导致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为防止滥用谨慎性原则的行为,必须加强审计部门对企业财务的监管,在会计报表中应详细说明谨慎性原则的使用情况,对滥用现象及时纠正,确保谨慎性原则的正确使用。

四、结束语

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基本原则之一,在会计核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在会计核算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处理上持谨慎态度,不高估资产不低估负债,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同时可以对潜在的风险起到预警作用。因此会计人员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认真贯彻谨慎性原则的运用,监管部门应做好监督工作防止谨慎性原则滥用,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静.会计职业道德探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2]李建金.中英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若干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

[3]美国会计学会.未来的会计教育[Z].1988

[4]黄裙,蒋颖歌,潘美霞.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0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要求篇2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资产计量;决策信息

一、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谨慎性原则亦称审慎原则、稳健性原则、稳健主义、保守主义等,即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二、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

在竞争加剧、风险增加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核算经营风险,反映经济风险的信息,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作出准确的经营决策、保护债权人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目前,会计信息不透明现象日益严重,强化企业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三、谨慎性原则在资产计量中的体现

(1)谨慎性原则在存货核算中的体现。存货是企业的流动资产,主要包括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产成品以及自制半成品等,这些资产因其流动性较大,其价格变动也较频繁。谨慎性原则要求选择不高估资产的核算方法,具体可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即按照成本价与市场可变现净值两者中较低者计价的方法对存货计价。此外,谨慎性原则还提出了存货跌价准备的概念。(2)谨慎性原则在固定资产核算中的体现。而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可以保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成本费用的连续性,更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3)谨慎性原则在应收账款核算中的体现。在商业信用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只要赊销存在,就有发生坏账的可能。为了正视发生坏账的风险,正确的反映企业的资产质量,保证企业的资金运营,企业应合理地估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采用相应的方法计提坏账准备。

四、谨慎性原则在资产核算中的应用

(1)存货的计价方法及其提取跌价准备谨慎性原则要求选择不高估资产的核算方法,具体可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其中又可分为单项比较法、分类比较法与总额比较法三种。成本与市价的差额采用备抵法核算,在平时提取跌价准备金,借记存货跌价损失,贷记存货跌价准备(2)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目前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主要有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年折旧率为直线法的两倍,即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100%,每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年折旧率;年数总和法的年折旧率是一个逐年递减的时间数列,年折旧率=(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年数和,年折旧额=(原值-净残值)×年折旧率,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都是逐年递减的。(3)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在备抵法下,企业按期估计坏账损失,计入管理费用,同时计提坏账准备金,设置“坏账准备”科目,当某一应收账款全部或部分被确认为坏账时,应根据其余额冲减坏账准备,同时转销相应的应收账款金额,使资产负债表上的应收账款反映扣减估计坏账损失后的净值。(4)或有负债的计量。根据谨慎性原则要求,对或有负债应通过预计负债这样账户进行核算,并规定对于某些经常发生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较大影响的或有负债,即使其导致经济效益流出的可能性很小,也应该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五、我国对谨慎性原则应用的现状及改进

(1)谨慎性原则应用的现状。一是谨慎性原则的运用程度不均衡。这就使得不同的企业在处理相同或相似情况时由于采用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企业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二是某些上市公司基于保盈利、保配股资格的需要,无视企业现状,滥用谨慎性原则,甚至将各种“准备”的计提与年度间的转移作为新的粉饰手段。三是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有待于提高。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会计领域的不确定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存货跌价准备、坏帐准备等的计提,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职业判断力。(2)谨慎性原则的改进思路。首先,在适度谨慎性的会计实务中,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其次,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再次,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应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春金.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制度中的体现[J].财会月刊.2001(11)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要求篇3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应用

一、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

谨慎性原则即稳健性原则,是指某些经济业务有几种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选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最小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即所谓“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可预计可能的收益”。

二、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与体现

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体现具体会计准则的诸多方面:1.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各别计价法。在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会使本期成本接近当期水平,减少利润中水分,期末存货价值偏低,体现谨慎性原则。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使本期成本降低,利润中水分加大,期末存货价值升高,实现不了稳健性目的。

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速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若企业选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则可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提折旧,从而减少利润,少交所得税,等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又可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体现了谨慎性。

3.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由四项增至八项。

4.设置资本公积准备项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于因接受捐赠而持有的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因被投资单位增资、扩股、接受捐赠等原因引起本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增加时,暂不确认为普通权益,而计入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待非现金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后,才将实现的收益转入一般公积项目。

5.债务重组。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只能确认重组发生的损失,不得确认重组发生的收益,不预计未来的或有收益,但预计未来的或有支出。如果存在或有收益,也只能在实际收到时,才能作为当期收益处理,完全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内涵,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调节利润的现象发生。

6.收入的确认与计量。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对收入区别不同情况予以确认和计量,方能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

7.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不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当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企业应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

8. 投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于对外投资投出非现金资产评估高于其账面价值,不确认收益;对于股权投资差额,若为借项,按不超过十年的期限摊销,若为贷项,按不低于十年的期限摊销;企业收到短期投资的股利或利息时,不确认收益,而是到处置时再体现在净损益中。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两面性

1.谨慎性原则的优点。为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公平、公允原则,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后对资产计提项目增加了,引进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项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生存面临风险,高估利润无疑使企业生存的风险更大,盲目乐观会使企业面临无法维持经营的局面。因此,运用谨慎性原则可以预计企业未来损失,防范经营风险,体现了资本保全制度,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实力。

2.谨慎性原则的弊端。一是具体操作烦琐,愿意完全采用的企业数量不多;二是谨慎性原则仅是对某一时间上而言的,对于整个会计期间则无法体现。如:计提坏账准备对当期利润起了稳健作用,但对于以后的会计期间也会造成利润反弹的现象;三是上市公司利用谨慎性原则操纵利润的现象并不少见。上市公司视自身经营情况决定谨慎原则的取舍,若其需要体现公司业绩时,往往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有的公司在经营不景气时,采用稳健的做法,制造前期亏损后期经营业绩持续上升的假象,提高公众对其的期望值;四是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存在不协调,使企业因选择稳健而导致利润虚减。如:当期产品保修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但按照税法规定于实际发生时从应得税中扣减。这使得当期费用增加,所得税却未能相应抵减,造成当期利润虚减。

三、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相关准则的关系。从中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二)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关系。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范围作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鉴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要求篇4

(1)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正如前文提到的,谨慎性原则的实务操作与会计人员是分不开的,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业务素质和较多的工作经验,对会计处理方法的采用和各种计提比例有客观的决断,现今会计人员的整体水平仍然不能完全满足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如会计人员对或有事项的判断需要较高的职业经验和专业素质,预计负债一般基于对未来损失的估计,它是一种未来的估计,而不是现在,因此也需要谨慎对待,不然将影响会计信息的决策的有用性。(2)市场价格机制的不完善。企业会计计量很多都需要市场信息作为其基础,特别是公允价值的使用,如果没有准确的市场信息作为支撑,公允价值是无法使用的。如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使用中的一条要求就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它相关信息,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可见完善的市场价格机制对于谨慎性的使用多么重要。我国现在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各项措施和规定尚不完善,市场价格机制缺乏对相关信息的有效参考,导致公允价值和资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受到一定制约,加上市场信息的披露状况不够完备,谨慎性原则一直难以切实运用。(3)谨慎性原则与税法的矛盾。我国的会计核算与税收的计算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从不同的目的。会计核算遵循会计准则,完整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它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税法是为国家征税为目的,确定一定时期内纳税人应交纳的税额。我国现行税法和新会计准则对税前列支的费用出现不同的规定,导致企业提取准备金后减少当期账面利润时,还应补交所得税,这就直接增加了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侧面造成企业的纳税负担。因此税法限制了谨慎性原则的使用。

(1)正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度”,适度应用谨慎性原则。要正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度”,必须先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企业面临的风险较多,主要有投资方面、筹资方面、流动资金运作方面和企业收益处置方面的风险。我们应该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适度应用谨慎性,要求高层管理者全面提高对谨慎性原则的认识,建立风险责任制,重视单位执行谨慎性原则的“度”的精髓。当企业面临的风险较大时,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程度较高;风险较低时,则谨慎性程度较低。其次在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对其本身的局限性有充分的认识,正确适度DE运用,尽量避免或减弱自身缺陷产生的可能问题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最大程度地发挥谨慎性原则的优点。(2)规范和逐步完善准则中谨慎性的相关规定。任何准则和制度,只有经过实务中的应用才能发现它的优点和不足。在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发现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充分审视,在总结中积累经验,寻找解决措施,创新谨慎性原则的相关规定,有效提高谨慎性原则的积极作用,防范于未然。如对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度加以限制,来确保谨慎性的应用。(3)充分披露谨慎性原则的执行信息。我们不仅要在表内会计核算中应用谨慎性原则,而且要在表外披露相关谨慎性原则的执行情况。只有将谨慎性应用和披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防止谨慎性的滥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披露会计信息时对表外信息采取回避的态度,只注重表内信息,所披露的信息含量不完善,大多数把重点不放在经济实质上,却放在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上。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相关的信息都应该在财务报告的表外形式中进行全面陈述,包括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产生的影响及其应用的背景等。(4)分清各个原则的轻重,防止谨慎性原则与其它会计原则发生冲突。为了防止谨慎性原则与其它会计原则发生冲突,首先考虑各个原则的优先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合理确定。其次,对冲突状况予以充分披露,防止冲突恶化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造成使用者的利益受损。最后,约束谨慎性原则的使用,协调统一其它会计原则,尽量权衡,避免不必要的冲突。(1)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应加强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第二、会计人员应全面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第三、会计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加强后续教育。同时,我们应该鼓励会计人员勤于思考,树立发展创新意识,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会计决策相关的各项具体专业活动,会计人员在参与决策时必须要考虑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税收、政府管制以及各种经济状况,了解经济走势、利率以及股票市场,还要具有战略眼光,通盘考虑问题,才能具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2)完善市场价格机制。完善市场价格机制主要在于政府的推动。政府可加强宏观调控,定期公布市场主要产品的价格;建立期货市场,由市场供需求来确定实时的价格;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提供合理的计价依据,使企业随时掌握相关信息,对公允价值和可变现净值等进行合理准确的估计。完善价格机制还在于对市场经济完善,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市场机制尚不十分完善,我国政府还在根据市场的发展不断推出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完善市场经济,使市场更加开放和透明,将更有利于价格机制的完善。(3)协调好税法和企业会计制度。税法和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之间一直存在着差异,这差异也体现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上。建议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化解冲突,促进税收的合理化和人性化,从而加强谨慎性原则的积极适度运用。如可以将谨慎性原则产生的费用可以税前列支,则可以大大促进谨慎性的应用。同时,我们可以选择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协调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对于有条件的大企业,可以在会计核算之外增设税务会计核算,以保证经济业务正确核算前提下应纳税款核算的效率和准确性。对于众多的小型企业,可以严格按照税法的规定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或者提供可以保持一致的备选方法,如取消8项减值准备和预计负债,实行资产报损和预计负债经税务部门批准后据)实入账的方法,这样可以消除时间性差异。

当企业有两种或以上的会计方法选择时,要很好地考虑商业中的不确定性和减少企业未来面临的风险就需要应用谨慎型原则。但谨慎性原则仅要求对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采取谨慎的态度进行处理和反映,尽量及早规避不确定性,这是其理性的一面。然而,它对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不确定性不进行处理和反映是其非理性的一面。从决策有用观的角度看,不管是能带来未来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还是能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不确定性,只要是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会计系统都应该予以处理和反映,从而达到有效决策的目的。由此可见,只有有效解决谨慎型原则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谨慎型原则更好地为会计服务,从而确保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时,最大化地减少未来风险。

本文作者:徐俏工作单位: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要求篇5

关键词:现代企业 会计 谨慎性原则

企业的会计活动主要是对企业各项资金流动进行管理,以保证企业活动顺利进行并进一步提升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国家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颁布了一系列相关准则和规定,企业会计在这些准则的引导和约束之下得以顺利进行。其中,企业会计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工作中需要实施的重要原则之一,这一准则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下面从介绍谨慎性原则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企业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

一、企业会计谨慎性原则概述

(一)谨慎性原则的概念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小企业的不断涌出,每个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都有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面对这些可能会给企业会计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必须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努力把企业的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根据这些情况,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在进行会计活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核算。对于资产收益、负债费用都不得多计或少计。谨慎性原则又叫稳健性原则,也称审慎原则。谨慎性原则主要适用于在会计实务中出现几种不同的会计方法与程序的情况,这个时候,会计工作人员应当秉着谨慎小心的态度,在不影响会计计算结果的基础上,选择对企业效益影响最小的会计方法和程序。

(二)谨慎性原则的基础

1、会计实务环境中的不确定性

谨慎性原则的最初产生理由即为会计实务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又来自于以下两种方面。首先,企业从事的经济活动通常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自于企业内部,可理解为企业要面对的各种内部风险和漏洞。其次,会计核算具有不确定性。具体来讲,这种核算的不确定性既来自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也来自于会计实务。在整个会计核算过程中,工作人员有时无法避免要对相关数据进行大量估算,这也是谨慎性原则由来的基础,谨慎性原则可以稳定并约束这些不确定性。

2、企业管理之稳健主义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负责人会对自身企业大力奉行乐观主义,以此来保持积极良好的态度,鼓舞员工气势。这种乐观主义也会影响到会计活动中来,导致会计信息不能科学公正的表示企业的财务状况。所以为了满足股东们或其他报表使用人的要求,真实客观地反应企业资金状况,工作人员会将稳健主义的风格渗透到财务报表中来。这也是谨慎性原则的依据。

3、企业的资本保全

谨慎性原则能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做到资本保全。这是因为,盲目的对企业资产和利润进行高估将会使得企业资产不实,进而做出错误的经营和投资决算,带来的经济损失是不堪设想的。正是为了防止此类状况的发生,才有了谨慎性原则,以保帮助企业资本保全,维持企业最基本的流动资金和生产能力。

(三)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谨慎性原则和保守主义。可以说,谨慎性原则是由保守主义演化而来的,但是不能把谨慎性原则完全理解为保守主义。保守主义的精髓是明确所有潜在的损失,同时避免潜在的收益,盲目奉行保守主义可能发生的极端结果是人为控制收益,造成信息误导。而谨慎性原则则是强调对于财务信息使用者负责的态度,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合理的分析,明确可能的风险和损失,注重理性判断。

其次,我们需要理解谨慎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的关系。谨慎性原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客观性原则的补充和完善。客观性原则要求工作人员对于财务信息做到彻底公正、完全客观,谨慎性原则则允许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会计处理。它以维护客观性原则为前提,在二者发生矛盾时,根据不确定性的轻重选择合理的手段处理。

二、企业会计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

(一)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最大的意义即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外界环境,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必须能够预先确定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和会计处理来规避损失,以此维护企业的稳定和安全,这就是谨慎性原则的最大效果。

(二)为债权人和股东权益提供保障

如今在企业的发展和管理中,所有者的权力与经营者的权力分离,投资人是通过经营人对企业的管理来获取利益的。在企业会计中充分运用谨慎性原则能够避免对资产的过高估计和对负债的过低统计,也就保证了债权人和股东获得能反映真实信息的财务报表,进而为债权人和股东权益提供了保障。

(三)降低企业合同风险

因运用谨慎性原则而保证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也就降低了企业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这样一来,在合同签订时因财务报表真实性有误而造成的经济纠纷就能够得到避免,也就是降低了企业合同风险。

三、企业会计谨慎性原则应用

(一)谨慎性原则于资产应用

首先是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通常有平速折旧法,包括年限平均法与工作量法;还有加速折旧法,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法。根据谨慎性的原则,可选择使用加速折旧法。通过加速折旧法来计提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能够使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在使用的前几年就多提折旧,这样就减少了需要缴纳的所得税,可以说是为企业谋得了一份无息贷款,还能够尽早回收所投资金。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即以谨慎态度进行会计活动。

其次是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算。企业在进行自主开发项目时,研究阶段的支出与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区别对待。不能将研究阶段的支出资本化,而应将其在产生的一刻开始全部算到当期损益中来。开发阶段的支出可以资本化,但需符合一定的条件,资本化以后可计入无形资产中来。并且,如若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不能确定,则不可摊销。

再次是对于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企业在进行存货成本计算式,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通常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当物价发生上涨时,企业应选择后进先出法尽心发出存货计价,这样一来,可使得计算所得的本期成本与当期水平更加接近,也避免了期末的存货价值太低。

最后是有关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应当定期或者在每年度的最后对企业的各类资产和利润进行全面的检查与核算。通过检查与核算,预先估计出可能会发生的潜在的风险与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考虑到企业资产的价值损耗,为资产的真实性与科学性提供保障。

(二)谨慎性原则于收入应用

首先是谨慎性原则对于劳务收入确认的应用。根据谨慎性原则,企业应当针对下列不同情况对劳务收入确认。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经估计核算是可以在日后得到补偿的,那么要按照已发生的劳务成本来计算确认该劳务收入,同时还需对成本按同样数额结转;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经估计核算是不可以在日后全部得到补偿的,那么要根据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动成本数额确认该劳务收入;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经估计核算是全部不可以在日后得到补偿的,那么需计入当期费用而不确认该劳务收入。

其次是完善收入确认的标准。根据谨慎性原则,企业对于收入确认的标准,应当更加谨慎小心。需要在相关行为的经济利益完全流入企业之后、确认结果可以进行完整计量之后再确认收入。

(三)谨慎性原则于或有事项应用

所谓或有事项,是指一些由过去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而结果需要以后发生的事项来决定的不确定的事项。对于或有事项的处理,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内涵,即对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和损失进行预测和估计。

四、企业会计谨慎性原则应用所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计量出现偏差

由于目前我国的价格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许多企业产品和股权的价值很难进行准确的计算和估量,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具体财务状况以及债务都很难进行把握和估量,在加上要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工作人员往往会在计量的过程出现偏差。

(二)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带有主观性

在使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实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对利润和成本计算时有一定的估算空间,那么企业对这些空间进行处理时,往往会根据自身利益钻谨慎性原则的缝子进行修改。这就使得保存的数据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工作人员错误利用谨慎性原则,人为主观的更改企业的资产和利润,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企业应当意识到,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是应当保持充分的客观性。

(三)谨慎性原则与所得税目标存在冲突

我国的企业在征收所得税的时候,通常会有因特殊情况提前确认收入或推迟确认支持,甚至多计算收入或少计算成本的现象,以保证税收的及时效果和稳定性。这一点与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存在一定冲突,企业应当注意衡量二者之间的度,选择最为合理的途径和方法。

五、企业会计谨慎性原则应用改善

(一)增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

无论是应用何种会计准则,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都是最关键的。只有高水平的会计人员才能保证会计活动的规范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强计算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不断积累会计实务经验;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当注重对工作人员职业操守的培训和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法律法规牢固法制思想,通过学习反面教材警示,充分意识到会计违法违规操作的危害和不良影响,使得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能够自觉履行义务,遵守相关规定,将谨慎性原则应用的更加完善。

(二)加强内外监督体系

加强会计系统的内外监督体系对于更好的应用谨慎性原则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加强企业内部的约束和管理机制,深化外部的法律法规,加强上下级之间,同级部门之间的互相监督,最大程度上防止对谨慎性原则的恶意利用,避免会计人员或其上级领导的主观意识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三)会计信息透明化、公开化

从根本上说,谨慎性原则体现的是企业对于会计事务处理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客观、谨慎态度。这种态度能够指向科学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通过采取不同的判断和方法将会产生不同的企业资产和利润状况,而这些状况分析又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债权人的决策。所以在应用谨慎性原则的时候,企业应尽量保证会计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化,所有将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全面完整的描述。这样得到充分披露的会计信息能够与谨慎性原则相互促进,有机结合,最终保证企业会计事务的科学与合理。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谨慎性原则是一项能对企业会计起到良好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的会计准则。面对我国当前竞争异常激烈的企业发展环境以及错综复杂的外部影响,现代企业需要在充分认识到谨慎性原则重要性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要求,活学活用,充分发挥谨慎性原则的优越性,减少刻板应用原则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总之,如果企业能够有效应用谨慎性原则,将切实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企业的资金信息安全,推动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问题探讨[J].中国连锁,2014,03(08):133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要求篇6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局限性;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9-0034-04

一、引言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对经营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所作出的一种反应,也是一种对企业负责、巩固其经济基础、避免在一般情况下发生意外风险的措施。它要求企业在经济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同时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其实质就是资本保持并对企业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加以维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与风险日益加大,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以投资者为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

二、谨慎性原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贯穿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在会计实务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使损益计算和资本计价更加稳健可靠,但由于其存在的基础是经营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在实务操作中存在主观随意性,使其在实际操作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法规与谨慎性原的背离

会计是税收的微观基础,为税收提供信息支持,同时,税收征纳要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税收立足于宏观层次而作用于微观领域。从法律和制度方面影响会计发展。两者的职能与服务对象不同,决定了两者在其制度设计的过程中遵循不同的目标与原则,这必然导致税收法规和会计政策之间的差异。税收行为需要可靠的依据做支持,不能建立在对或有事项的会计估计之上,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同时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不相一致,这些都造成税收法规与谨慎性原则的背离。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已成为所得税法与会计制度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源泉,二者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比如,如果税法承认会计采用的谨慎性原则,必将减少或递延企业应交税款,这无异于让税务部门替企业承担部分风险。

(二)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首先是与客观性原则的冲突。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谨慎性原则所针对的是经济活动中“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事项,显然与其矛盾。其次是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的冲突。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在确认和归属收入、费用时,应当以各期是否发生相关权利、义务为标准。配比原则是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延伸和具体化,主要强调企业各项收入应与其对应的成本、费用相互配比,以便准确计算各期损益。而谨慎性原则体现的是将现在没有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人损益,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必然影响到企业当期损益的正常计算。再次是与实际成本原则的冲突。实际成本原则要求整个会计核算工作应当以实际成本为计量基础,这显然与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基础相背离。最后是与一致性、可比性原则相冲突。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否则会计信息及指标就会失去可比性。而谨慎性原则在诸如坏账准备金计提等方面的要求破坏了会计的一致性、可比性原则的要求。

(三)配股条件对谨慎性原运用的制约

证监会在规定配股条件时,希望社会资源尽可能配置到经营业绩(以净资产收益率ROE为参考)较好的公司中去,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际上也诱使上市公司对ROE的操纵,随着证监会配股条件的改变,上市公司的ROE也会随之改变。上市公司存在着明显的为满足证监会的配股条件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证监会的配股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信心。从而导致那些急需资金、规范运作的公司深受其害,整个配股市场不断边缘化。上市公司发展所需资金的筹资渠道是配股,因而保留配股资格便成为许多上市公司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保留配股资格而操纵利润的行为严重影响会计核算的程序和方法,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候容易谨慎不足,使得谨慎性原则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可能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当期利润的手段。比如存货跌价准备的提取是以可变现价和账面价值的差额为依据,企业如果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则可以高价出售少量此类存货,从而使利润得以保证在配股条件以上。

(四)价格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人员素质的制约

目前,由于多种原因中国的价格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大多数商品和股权没有价格信息,这就很难确认其公允价值,即很难确认资产的可变现价值,其中应收账款回收的可能性和各种准备金的计提都是会计人员难以把握的,既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又与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关,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虽然中国会计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但是所培养出的会计人员素质还存在较大的缺陷,他们的职业判断能力还不能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一是因为部分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难以掌握新的核算要求,更谈不上在会计实务中正确应用新制度;二是因为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虽然他们知道如何准备应用谨慎性原则,但基于某种特定目的,往往会对这一会计政策进行滥用。这些都势必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五)谨慎性原则在运用申存在倾向性而且缺乏可操作性

谨慎性原则在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它以种种方式促使企业采取“审慎”的行动达到既定目标,最终可能失去“不偏不倚”的立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对遏制“粉饰”会计报表的行为有着积极作用,但在中国当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尽合理和内部控制不很完善的情况下,企业还是可以利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来达到人为调节利润的目的。这样就缩小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空间,降低其可操作性。如在计提准备金时,利用计提比例和可供选择的方法,在某一年度内提高提取比例,即计提“秘密准备”和“隐匿资产”,使当年利润计算偏低,后期采取相反方法。有些企业还利用各种过度的谨慎性原则来调减当期利润,从而使他们少交所得税等,以达到他们在年度间调节利润、资产的目的,从而操纵会计信息。

三、谨慎性原则应用中的改进措施

谨慎性原则是一种原则性的硬性规定,如果不遵循谨慎性原则,企业就可能承受更大的经营风

险;而用之过度,又会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玩弄数字的工具,同时使国家财政蒙受损失。经济活动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决定了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作为谨慎性原则自身的局限性和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避免,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使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为真实、可靠、公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谨慎过度和谨慎不足带来的损失,克服其局限性,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一)尽量缩小会计规定与税收政策之间的差异

在制定税法和会计准则时应该尽量缩小两者之间的差异,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使财务状况不仅能反映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也能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税法可以放宽对企业会计方法选择的限制,也可以有限度地允许企业对风险的估计。企业在平时进行会计核算时,可以按照会计的有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但在申报纳税时。对会计制度法规与税收法规之间的差异,要按税收法规进行纳税调整,比如,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根据税收法规要求计算出来的结果与依据财务会计制度计算的利润总额往往不一致,这时对按照有关财务会计规定计算的利润总额,要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作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所得税。

(二)确定各会计原则的优先级

会计要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财务成果以及现金流量,就必须把客观性放在12个会计原则之首,谨慎性原则必须在维护客观性的基础上加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一致性、实际成本原则发生冲突时。应该充分考虑不确定性的影响,根据各个会计原则此时的重要程度,重新确定它们优先考虑顺序,尽量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对于在会计实务中会计原则之间的冲突,应在信息披露时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序等,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及变动情况。这样可以较好地缓解在会计实务应用谨慎性原则时与其他原则之间的矛盾,使它们之间得到很好的协调。

(三)适度扩大谨慎性原的运用范围,增强其可操作性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最初主要体现在对资产的低估。然后扩大到对收益的确认和会计报表的披露,这说明随着会计环境的变迁,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会计目标已从报告经营责任转化为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谨慎性原则越来越重要。通过不断扩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促使各个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其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另外,谨慎性原则应用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运用程度,过度谨慎和谨慎不足都会降低应用谨慎性原则的效用,使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的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做决策时受到误导。可行的方案是寻找一个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使其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将其自身存在的问题约束在最小的范围内。在适度稳健的会计实务中,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人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例如,对在应用谨慎性原则中的“成本和市价孰低法”时可制定:(1)预期销售价格将下降;(2)制成和销售存货的成本将增加两项应用前提,并且规定存货的市价只能在一个有上下限的范围内应用,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额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这样就能较好地使谨慎性原则应用的操作性进一步得到加强。

(四)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与会计信息披露充分结合

当前财务报表附注已成为财务报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关注。它不应仅仅是报表数据的延伸,更不应只局限于财务数据,而应有不依赖于报表表面而存在的信息。凡是与谨慎性原则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或附表中做出恰当陈述。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度,以揭示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成果、现金流量和税法对当期利润额的影响程度。由于谨慎性原则在实务中缺乏刚性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夹杂了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考虑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企业对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尽量予以初步的量化,如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发生、可能发生、未必发生等几个类别,针对资产、收入、费用、负债等不同的会计要素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可分别做出如下处理:(1)相关的报表内予以确定;(2)表外附注或财务情况说明书中予以说明;(3)不必做任何说明等。这样将应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能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五)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并通过审计监督加强对其约束

通过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培训和后续专业教育,不断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提升其业务素养,使会计人员能够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和制约因素,把握好使用中的“度”的问题。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的准确性。同时,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加强审计监督,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使谨慎的会计处理能够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不至于以运用谨慎性原则为借口而随意变更会计核算方法,从而减少会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要求篇7

【关键词】 谨慎性原则;资产减值;新会计准则

导言

会计核算原则虽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制度变迁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认知的深化也会发生渐进的变化。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谨慎性原则就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演变过程。

本文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减值准备规范的变化为线索,论证谨慎性原则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制度变迁、认知深化而不断变化的。

对持有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是谨慎性原则的典型体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或企业会计制度)对谨慎性原则与具体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经历了四个阶段。(参见表1)

第一阶段特征及分析

贯彻谨慎性原则第一阶段是1985年-1992年,实现了“谨慎性原则”零的突破,主要制度载体――《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

1.首次提出减值准备概念的企业会计制度是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要求:合营企业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其他应收应付款,应分别不同货币设账登记。对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应查明原因追究责任,确实无法收回的,经严格审查,按董事会规定报经批准后,作为坏账损失,不提“坏账准备” 。该制度在我国首次提出了“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虽然没有采用计提减值准备的“谨慎性原则”,却把计提“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理念引入了我国企业会计。

2.第一次正式提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企业会计规范,是1992年颁布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要求:“以应收账款余额的规定比例提取坏账准备的,其提取的坏账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

3.199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在计提坏账准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计提“存货变现损失准备”的要求:“企业的商品、产成品或者可以对外销售的自制半成品,如有因残次、陈旧、冷背等原因而造成其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实际成本的,经主管财政部门或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将损失计入本年销售成本,并同时作为存货变现损失准备单独核算,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存货的减项反映”。这一会计规范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由1项变为2项,即“坏账准备”与“存货变现损失准备”。“谨慎性原则”得到进一步深入。

这些变化主要源于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变。这一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是“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外商投资企业迅猛发展。与之相适应,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规范中,引入了国际会计确认计量的新理念,即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使投资者通过财务报告了解被投资企业真实、潜在的财务经营风险,以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1985)是我国第一部引入“谨慎性”理念的企业会计规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国企业会计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的前奏。

这一时期还没有将“谨慎性”作为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原则。该时期的会计原则共有11项:分别为真实性、相关性、统一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重要性、权责发生制、配比、历史成本计价、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但是,“谨慎性原则”的雏形基本形成。由此看出:我国计提减值准备的实践早于“谨慎性原则”的提出。

第二阶段特征及分析

贯彻谨慎性原则第二阶段是1993年-2000年,进入适度谨慎阶段,制度载体――《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1992年)。

1.首次将“谨慎性”作为企业会计核算一般原则提出,是1992年11月30日颁布并于1993年开始执行的我国第一部《企业会计准则》。该原则指出:“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以及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2.对应收账款和存货计提准备账务处理作了论述,并扩大到对短期投资、长期投资也计提减值准备 。这一阶段,我国市场经济进入纵深发展时期,国际间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投资业务在企业逐渐增加。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内部环境中的经济活动也变得日益复杂,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在增加,谨慎性原则此时就显得愈加突出。“两则两制”的和实施,是适应当时环境而产生的,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模式向市场经济的转换。会计准则首次明确提出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控制企业虚夸资产和收益,防止虚假的会计信息误导投资者对被投资企业作出错误的判断、决策。

减值准备制度在这一阶段有了更明确的规范。上一阶段只有应收账款和存货计提减值,但没有要求企业强制执行,可提可不提,而且对减值事项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等也没有统一的规定。此阶段,会计制度对上述问题均作了明确规定。减值准备制度作为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制度确定下来。

这一阶段,主要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应收账款下方列示科目为坏账准备,存货备抵科目为存货跌价准备,短期和长期投资备抵科目分别对应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跌价准备。在报表上列示资产的原值、减值准备和净额,能够使报表阅读者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情况;可以反映出公司投资、经营方面的潜在风险;投资者还可通过不同时期的比较,看公司的发展前景,调整投资结构。

由于计提减值准备范围的扩大,导致企业利润表确认的减少。但是在利润表中,没有将资产减值损失单独列示,将其混入一般费用损失。

第三阶段特征及分析

贯彻谨慎性原则的第三阶段是2001年-2006年,进入充分谨慎阶段,制度载体――《企业会计制度》(2000年)。

1.充分强调了谨慎性原则的作用,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不得设置秘密准备。

2.资产减值的计提增加了更多的资产项目,包括应收账款及其它债权、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委托贷款、在建工程等。

这一阶段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上一阶段的延伸,是谨慎性原则的全面发展阶段。充分运用谨慎性原则,能提供更加可靠的会计信息,防止投资者盲目乐观。

《企业会计制度》与以往相比,更加全面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减值准备制度得到了充分全面的发展。关于减值准备的会计制度专门增设了一章节用大量篇幅来叙述。从51条到65条,内容更加全面具体。操作更具体,减值准备的计提适用企业扩大。从外商到上市,从上市公司扩大到境内所有企业。扩展了计提的资产项目,从四项到八项。减值准备的内容也更详尽。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有所扩大,在允许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外,还包括其他应收债权:原制度规定按照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3‰-5‰计提坏账准备,新制度对于计提比例没有作出具体的限制性规定,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以往经验、债务人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合理估计,自定提取比例。

充分的谨慎性原则迫使企业要对外暴露潜在的风险,并把很可能发生的损失提前确认,使投资者通过正确的经济决策防范未来可能的不良结果。

第四阶段特征及分析

贯彻谨慎性原则第四阶段是2007年至今。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现金流角度计量资产的可回收额;在计算资产可回售额时引入了“公允价值”与“折现值”理念,在充分谨慎的基础上提高了合理性;对除债权、生物资产以外的长期资产不允许“减值恢复”。制度载体――《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

1.对“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提法修改为“应当坚持应有的谨慎”。新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坚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是我国首次就谨慎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之一明确提出的,进一步提升了谨慎性的地位,体现了适度谨慎性的要求。

2.新准则体系中增设《资产减值》具体准则,分七章三十一条,内容更加详尽丰富,规定更加明确。主要变化有:资产减值的对象更加明确,引入了资产组和总部资产概念;新准则专门在第三章第六条至第十四条中明确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按照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新准则还对如何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及其预计处置费用、如何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等提供了操作指南;对计提时间做了明确说明,即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

3.《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规定:“对除债权、生物资产以外的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主要防止企业利用“减值转回”“扭转亏损”虚计利润。

这一阶段,谨慎性原则在充分的基础上得到了合理的运用:专门以资产减值准则的形式出现;在这项新准则中资产减值进一步扩大了运用范围,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成本计价的投资性房地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油气资产,在建工程,开发中的无形资产等非存货,非金融资产,由原来的8项扩大到更多项,即除货币资金和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外,其他资产出现减值迹象后都要进行减值测试,计提减值准备;新准则在计提减值准备的对象上,引入了资产组概念;在减值迹象判断上,新准则比现行制度更加明确。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比现行制度更具实务操作性;在资产减值计量方法上,引入了“公允价值”和“现金流量折现值”理念,使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更加合理。

2006年谨慎性原则的变革,主要是因为原有资产减值内容不够完善。我国会计实务中,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操纵,所以对减值准备的转回进行了限制。

这次变革要求: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资产减值损失”,因为这种损失不同于一般损失,是谨慎性原则的产物,是未导致现金流出的持有损失;将资产减值损失全部列入“营业损失”反映经营者在资产投资管理上的决策失误;由于对非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普遍计提减值准备,因此在资产负债表中,不再单独列示每一项资产的“减值准备”,而是直接按“摊余成本”列示。

结语:从资产减值准备的变迁来看:我国企业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仅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无到有,从适度到充分,从充分到合理的主要过程,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S].1985.

[2] 财政部.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S].1992.

[3] 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S].1992.

[4]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1992.

[5] 财政部. 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S].1998.

[6] 财政部. 企业会计制度[S]. 2000.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要求篇8

1.1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提供反映经营风险的信息,这样有利于保护投资人的权利,也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但谨慎性原则若使用不当也可能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使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有必要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进行严格规定,以扬长避短,发挥其最大作用。《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第18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第11条第12项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这是《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对会计核算中贯彻谨慎性原则的一般要求。

1.2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就短期偿债能力、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等进行初步分析,旨在分析谨慎性原则在中国目前财务会计中的运用情况。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运用。谨慎性原则在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作用是通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体现的。在计算流动比率指标时予扣除或根据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扣除。另外,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负债中最好应加上将有可能发生的可以预计的或有负债,如产品质量保证金、诉讼赔偿金等。速动资产是指变现能力较强的流动资产,速动比率更充分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2)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分析中的运用。谨慎性原则在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分析中的运用是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来体现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次数。存货周转率指标反映在一个会计期间存货周转次数,一般越高越好。固定资产周转率指标越大,表示固定资产周转率越高。

2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改革实践中的运用情况分析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改革过程中曾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的争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度谨慎性。我国企业在实施承包经营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行为短期化进行掠夺式生产,而谨慎性原则成为企业承包者隐瞒利润,逃漏税收的秘密武器;另一个是谨慎性不足问题。我国企业谨慎性原则实施范围仍显狭窄,离充分谨慎性原则还有一定距离。比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导致后期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房地产开发公司)来说,这不失为操纵利润的手段。由此,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注销巨额呆滞存货,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巨额冲销,然后次年就可以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盈余管理只需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而无需在次年度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即可实现,因而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因此,提供客观、真实和公允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应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只有对基于谨慎性原则指导下编制的财务报表有充分的理解,广大投资者才能进行更为准确客观的财务分析并最终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2.1谨慎性原则实际运用的局限性

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使资产和利润达到客观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

(1)实际成本计价下,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企业作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2)固定资产采用快速折旧法还是采用直线折旧法,也会影响到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3)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时,可分别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单项投资计提。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比较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金额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计提跌价准备,但究竟采用哪一种,企业自定。

(4)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一般有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销货百分比法)和比例由企业自定。诸如以上情况,都会由于选择性较强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形成资产价值和利润不实的情况。

2.2谨慎性原则在我国实际运用中的不均衡性

《制度》明确规定境外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和香港上市的上市公司必须按上述方法计提四项准备金。其他上市公司则只是参照执行,而对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非上市国有企业,则更未明确,因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范围上就存在极大的不均衡性,这对于同为发行A股的公司和在同一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来说存在着苦乐不均;他们体现出来的业绩更存在着不可比性,因而同样经营效益的企业由于有着A、B股的区别,则有B股的企业不具备配股条件,而无B股只有A股的企业则具备配比股条件;同时,他们的市场形象、股票价格及信用等级也大不一样,这不能不说是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运用的一大局限。

2.2.1《制度》中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对会计实务的规范,但是,随着各个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谨慎性原则应用倾向明显增强,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的弊端也明显显出,表现在:

(1)计提减值准备比例不规范。如《企业会计制度》第51条规定“企业应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制度未对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作出明确规定。这就使某些情况相同或相似的企业在会计报告中出现较大差异,而企业在计提准备时没有披露充分信息,也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报告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产生质疑。

(2)制度要求对会计政策变更引起的差异要进行追溯调整。而某些差异,如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变更引起的差异进行追溯调整可能好几年甚至几十年,既要调整企业所得,还要调整所得税费用,操作难度及工作量很大。

(3)将计提准备作为盈余管理手段。《制度》明确规定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不得设置秘密准备”,但某些企业迫于业绩考核、申请贷款、发行债券或配股等需要,将计提准备作为粉饰业绩、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手段。

2.2.2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仍然以利润为主。企业主管部门和所有者对企业经理业绩评价也以利润为主要指标。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通过不计提准备或部分计提准备的做法达到目标。财务分析中,“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利润指标,往往对企业上市、配股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做法无疑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设置了制度障碍。

2.2.3实务操作中带有主观臆断性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如何计量确定,《制度》中表述为:“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这三个估计,任何一个估计脱离实际较大,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在无取得发票账单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制度》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计算多少,折现率选用多大,都需要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低。由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臆断和不可验证性,致使该原则易被滥用,从而极大地破坏了会计信息的宏观性,使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而为不同企业、不同经营者用于不同目的,为企业经营者调节年度损益,均衡股利分配甚至逃避税款大开方便之门。

3谨慎性原则的改进思路

3.1扩大谨慎性原则运用范围与适度运用相结合

通过逐步扩大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范围,促使各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其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运用程度,过度谨慎性或谨慎性不够都会降低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点,使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的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等方面受到误导。可行的方案是寻找一个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将其自身的缺陷约束在最小的范围内。当然,“适度”的把握有赖于会计人员准确的职业判断,需要会计人员正确理解和把握谨慎性原则的精神实质与制约因素。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确保谨慎性原则适度运用的关键所在。

3.2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在适度谨慎性的会计实务中,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例如,对存货应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制定了预期销售价格下降;制成和销售存货的成本将增加两项应用前提,并且规定存货的市价只能在一个有上下限的范围内应用。此外,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额不能超出其原始成本。由于这些约束条件限制,使得谨慎性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将要依据客观前提而定,减少了操作上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冲突。

3.3推行谨慎性原则要循序渐进

由于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个方面,因此,设计各个方面利益关系,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监管,在非上市公司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应指定若干事实细则和操作指南,推行时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有计划的进行。

3.4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制度和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

从我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因此,应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指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

3.5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职业水平和判断能力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要求篇9

关键词:倾向属性,不均衡性,谨慎性。

1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间的冲突

是谨慎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之间的矛盾。按照客观性的要求,只有企业真实的经济业务往来才能作为接下来会计核算的证据,如此才能保证企业的经营状况得到真实可靠的反映;但谨慎性原则的想法是尽管该费用还还没有实际产生,但只要有发生的机会存在,企业仍应将其确认,这一点与客观性原则不同。而且市场价格与成本孰低法中,在核算或有损失时,或者是确定市场价格时,都受到某些主观的难以控制的因素的影响。另外谨慎性原则具有的明显倾向性会影响会计人员做出判断,因为这种倾向性的存在会给企业可乘之机,利用各种方式来采用所谓的谨慎的行动来达到企业想要的目标,因此最后谨慎性原则也会失去公正的态度立场。

二是谨慎性原则与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矛盾。首先权责发生制原则是这样认为的:只要是本期实现了的,企业就都应该确认相应的收入和费用,款项是否到账、是否支出都不造成影响,企业仍应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由此可见权责发生制的关注点是费用是什么时候发生的、确认收入的条件是否满足;可是按照谨慎性原则的想法,则企业应将未来或许会发生的支出或是还没有发生的支出预先计入损益,这种做法很明显于权责发生制原则背道而驰。根据配比性原则的想法,企业应该在相同的财务会计期间确认和核算收入和其对应的成本费用,这样才能够真实可靠的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果;然而谨慎性原则所展现的是:在当个会计期间进行确认可能的费用和损失、延后确认或者是不确认可能产生的收益和利润,而这必然会影响到企业计算利润。

2谨慎性原则的可操作性不强

由于会计准则和政策的某些规定并没有特别的明确,定义和边界还有一些模糊,导致了关于谨慎性原则的某些规定的条款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给了企业可乘之机。某些企业进行会计业务核算时,他们会选择能达到自己目的的会计核算方法,这样做的后果是造成企业当期核算的利润失真。我们知道,企业的资金流转能够正常持久运行是进行会计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以及相关报表的分析能够帮助管理者制定出符合企业情况的发展计划。由此可见,会计管理的工作常常需要和货币资金这些可以进行量化的事物打交道,因此,其工作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可以利用量化的方式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传达。可是,当前多数企业在进行相关的会计管理工作时,尽管满足了谨慎性原则,但是缺少某些量化的指标来帮助企业将谨慎性原则转化为企业的相关条款和规定。例如根据制度的规定,企业在计提资产跌价准备时,必须要考虑相关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者是可回收金额以及市场价格。其中,"可变现净值"、"市场价格"、"可收回金额"等数据金额的确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会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这就给真实地核算出市场价格的工作造成了困扰。 另外考虑到"可收回金额"和"可变现净值",这两个因素需要能够做到合理地预计未来会计期间内的折现率以及资产带来的现金流量,这更加困难。

3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给了企业调节利润的空间

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行为,但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到我国当前存在着企业法人管理结构不科学以及内部控制不够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漏洞来进行利润操作,虚增自己的利润。比如企业在计提准备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相应的计提比例和计提方法,另外可以通过调节某个会计年度内准备提取的比例,多计提形成企业的"隐藏资产"和"秘密准备",从而降低企业的利润,少交税费。另外谨慎性原则倾向性较强,可能会产生当期利润谨慎而下一期谨慎不足的现象,例如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会使得当期核算的利润偏低,期末存货的价值也因此降低,这就使得后期销售成本较以前低,所以利润强力反弹。如果是存货所占比例较大的企业例如房地产开发企业,那么企业可以利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来操作利润。可以想象,如果企业在个会计年度中堆积了许多卖不出去的存货的话,企业会对此计提大额的存货跌价准备,那么在接下来的企业会计年度中企业可以借此拉高利润。正如上述的盈余管理的实现,企业在评估存货可变现净值时如果低估,那么到了下一个会计年度企业不用冲回存货跌价准备,这种做法难以发现。某些企业为了实现减少应缴纳的所得税、调节利润以及资产的目的,会采用各种方式过度地使用谨慎性原则,从而进行操控会计信息。

4会计人员的素质对谨慎性原则应用效果的限制

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在确认和计量各种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各类事项时,尤其是亏损和费用之类的,谨慎性原则要求做到合理的进行会计计算,也就是说要对可能会发生的负债、费用,一方面不能够谨慎不足从而忽略,另一方面不能够趁机计提某些 "秘密准备",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会计人员的个人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谨慎性原则的效果。目前我国的会计行业发展形势较好,但与此同时社会、学校培养出的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还没能跟上总体行业的发展速度,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够要求,在应用新型的会计核算方面上,有时候难以全面的把握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举个例子,新制度中对于某些表述的限制有所改变和完善,比方说在准确地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数额方面,还有在计提坏账准备选择合适的方法方面等,在这些方面应用谨慎性原则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二是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上具有主观调控性,可能会产生谨慎不足与过度谨慎的现象。特别是涉及到有些企业领导或地方政府的"政绩"时,他们为了提高与个人业绩相关的经济考核指标,有可能会对会计人员施加压力影响谨慎性原则的使用,从而获取自己的利益。三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会计人员为达成个人目的,随意使用谨慎性原则,而不是由于个人自己能力不足而错误地使用谨慎性原则。

5企业的部分会计处理未实现合理预估

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没有合理预估某些事项对于企业财务状况可能带来的影响。例如:或有事项准则,由于或有事项的结果是否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在会计处理中,总是尽可能高估负债低估可能的资产或利润。因此,对或有资产不予确认,一般也不披露,而对于或有负债虽不确认,但只要可能发生,均在附注中披露,这样的规定显得过于谨慎了,反而没能准确反映。因此在使用谨慎性原则方面,应该要保护适度稳健,也不可过于偏激或过于保守,最好能将其标准化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迟弘,赵丽. 对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几点粗浅认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09).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要求篇10

关键词:适度应用 会计 谨慎性原则

0 引言

随着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面临的客观环境和风险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市场的多变性要求会计人员不得不采用会计估计的方法确定特定会计期间的收益。为了减少会计估计的随意性,降低财务会计报告的风险,重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成为必然。现在如何理解和应用谨慎性原则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下面就此问题本人谈些看法。

1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主要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国外的应用有两种情形:一是有限应用,如美国应用谨慎性原则的方法大致为广泛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谨慎估计或有损失、不设秘密准备。二是较广泛应用,如德国、日本等,允许计提各种形式的准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都要求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可见,谨慎会计原则在我国属于有限应用情形。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呈阶段性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现阶段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会计中的运用可以归纳如下方面:①从资产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充分预计可能的损失和费用,避免虚计资产价值。②从负债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确认与计量负债时,应避免延缓确认负债和少计负债。③从收益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益,即在确认和计量收益时,取其迟而不取其早,取其少而不取其多。④从财务分析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就短期偿债能力、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等进行初步分析,旨在分析谨慎性原则在中国目前财务会计中的运用情况。

2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运用的两面性

谨慎性原则运用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各个方面。但是,在所有会计原则中,谨慎性原则是最具有争议性的。

2.1 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通过适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理确认费用、谨慎确认收入,挤干资产中的“水分”,夯实利润确定基础,使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稳健。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好处主要体现在:①考核经营者真实的经营业绩,评价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②企业生产经营面临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实行稳健会计有利于企业增强抵御经营风险能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③谨慎性原则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充分估计、可以减少决策风险,因而适度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2.2 谨慎性原则的不足

2.2.1 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由于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加之债务企业和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及持续经营状况很难认定。实际操作主观性很强,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影响,会计信息很难验证。

2.2.2 计提被滥用,因为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而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两年亏损将ST处理,三年连续亏损将停止上市,上市公司就可能少提减值准备虚增利润,而有些上市公司股东为了逃避债务而多提减值准备。同时可能会产生前期谨慎后期不谨慎,或前期不谨慎后期谨慎自相矛盾的情况。

2.2.3 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的规定,当计提减值准备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增加企业现金流出,限制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并且谨慎性原则与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存在相冲突的方面。

2.2.4 有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有的资产按市价计价,缺乏一致性,当市价高于成本时资产负债表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可能会歪曲企业的年度收益状况,在短期内延缓国家税收,而且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管理者不能做出最优决策。并且在不同企业实际运用不均衡,只在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而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非上市国有企业未明确规定。

谨慎性原则屡遭诟病,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其在实务操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以及如今演化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的工具。

3 实施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3.1 对会计准则进行不断完善,使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首先,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如何把握“度”是关键。建立完善相应的会计准则,使其条款尽量有可操作性,如对不同方法下的计量比例设置一个上下限,应收账款的收回应用后进先出法,既可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又可避免企业应用不正当手段粉饰报表,这样各公司提供的信息才具有可比性。其次,为了解决企业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后顾之忧,在国家财政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缩小税收政策和会计政策的差异。如各企业在会计政策范围内自行选定准备的计提方法及比例,报税务部门备案,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应允许在税前列支。再次,逐步扩大谨慎性的运用范围,谨慎性原则在上市公司实施试点以后,应将其运用范围扩展到非上市公司,促使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最后,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详细地披露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情况,规范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披露范围,增加公司运用谨慎性的透明度。

3.2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综合素质,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要做出合理的核算,必须把握好一个度,过度谨慎或不够谨慎都会使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等方面受到误导。因而需要找出一个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将其缺陷约束在最小范围内。然而,谨慎性原则在实务中的贯彻和运用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而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确保谨慎性原则运用适度。因此,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适度运用奠定基础。

3.3 企业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应进一步健全信息、价格等市场机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定期公布各种资产的价格、信息资料,为计提各种减值准备的可操作性、公允性和客观性扫除障碍。另外,应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3.4 改进对上市公司的考核评价指标,以营业利润作为考核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改进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考核指标之间的联系,减弱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动机。

3.5 应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进行充分披露。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在于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保证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全面披露,以便信息的使用者明确事实,独立判断。

3.6 就企业的内部管理者而言,不应过分依赖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潜力而忽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因为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会计中对风险加以防范和管理的一个环节,它相对于经济业务的发生而言具有事后性。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地位。因此,我们在会计实务中必须认真地贯彻谨慎性原则的要求,真诚做到用好用活。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2006.

[2]夏成才.中级会计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