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十篇

时间:2023-08-29 17:16:52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 舟山群岛新区;GM(1,1)模型;海洋经济;增加值

随着国家“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海洋经济试点工作的开展,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的关键点。舟山群岛新区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部级新区,其功能定位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增长极。为实现《舟山群岛新区规划》提出的“努力打造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桥头堡”战略目标,本文通过对舟山群岛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并针对未来发展态势所产生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1 发展现状

1.1 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呈不断上升趋势

在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背景下,舟山市海洋经济迅猛发展。2012年,全年海洋经济总产值已达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为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的68.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增长252%。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是,与2011年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总产值达亿元(占滨海新区经济总量的54%)相比,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远不及天津滨海新区,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1.2 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呈不断优化趋势

2011年,舟山群岛新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76.09亿元、第二产业344.82亿元、第三产业344.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10.9%和13.0%;三个产业结构比重从2006年的12.3∶41.6∶46.1调整为9.9∶45.1∶45.0。2012年,舟山群岛新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83.05亿元、第二产业385.42亿元、第三产业383.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12.3%和9.1%;三个产业结构比重为9.8∶45.2∶45.0。舟山群岛新区三次产业结构呈不断优化趋势,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而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长但有所控制,基本与第二产业保持平衡。由此可以看出,其中占有较大比重的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和升级,这对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3 新型海洋产业群将成为拉动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

舟山群岛新区依托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海洋学院以及其他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其中,海洋生物、海水淡化、风力发电、海洋工程等新型海洋产业迅速崛起。

2010年末,舟山市海水淡化能力已达43 350 ;2011年,在舟山投产的太平洋海洋工程(舟山)有限公司承接并完成了中海油“海洋石油942”自升式钻井平台的修理业务;2012年,舟山市10个海洋生物项目被列入重点推进建设项目库,同年,舟山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销售规模达3亿元。按照《舟山市风电发展规划》初稿,到2015年全市风电场总装机容量约87万kW,其中近海风电场可达60万kW,到2020年舟山市风电场总装机容量将达182万kW,近海风电场约150万kW。

虽然新型海洋产业群将成为拉动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但是其经济地位不突出,缺乏高科技人才和相关专业人士,产业发展缓慢。

2 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增加值预测

2.1 预测模型确定

灰色预测模型由于具有建模信息少、运算方便、建模精度高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是处理小样本预测问题的有效工具。本文利用该模型对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增加值进行预测分析。

2.2 数据选取

根据20042012年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增加值的统计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具体数据见表1。

2.3 预测分析

利用上述原始数据作累加处理,代入响应方程,最后得到灰色预测模型:

x(1)(k+1)=1 005.781 0.168 7 k-861.981

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到预测值、相对残差和相对误差等结果见表2。

根据GM(1,1)预测模型检验公式,得出S2=,S1=;对模型进行评价:方差C=0.084 60.95,精度等级一级。因此,灰色预测模型是海洋经济增加值最为理想的预测模型。

3 发展建议

根据上述预测分析,舟山群岛新区从2013年到2015年完成“十二五”规划时,海洋经济发展呈明显快速增长趋势,预计增加值将突破1 000亿元。在海洋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应考虑到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为此,提出针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3点建议。

3.1 遵循一项制度,坚持二项原则,把握三个统筹

舟山群岛新区应将海域使用权审批管理制度纳入其规范海域使用的法律体系范围内,并向国务院提出申请赋予立法权,独立建成一套完整的地方海洋法律,以维护地方海洋权益及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坚持“遵守可持续,首要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原则。应坚持海洋综合管理的原则,以海洋经济整体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发展战略、政策、规划等行为,在统一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的体制下,对舟山群岛新区所管辖海域的空间、资源、环境和权益实施协调管理,实现海洋资源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的和谐环境的新型发展模式,提高海洋经济内在潜力和竞争力。

促进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把握3个统筹。首先,统筹协调经济、环境、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海洋经济发展初期,必须将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纳入经济成本预算中,建立经济、环境、社会利益平衡机制;其次,统筹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协同发展,在海洋经济发展初期,利用陆域经济带动海洋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一体化,资源配置最优化;最后,统筹立法和规划与实践之间的协同,保证每一项实践前期均有科学的立法和规划,凡在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并且在不触犯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鼓励新区先行先试,使法律实施在新区建设中机动灵活化。

3.2 推进海洋科技应用,构筑海洋技术堡垒

引进海洋科技人才是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海洋科技的重要切入点。应根据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的特点,引进对口的海洋人才,鼓励海洋人才积极参与全球性或区域性的交流和合作,并同时发展新一代海洋人才,加大对浙江海洋学院及其他涉海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资金、设备的投入。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实现科技成果应用的重要前提。加强科研成果扩散渠道的构建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的价值所在,有利于实现舟山群岛新区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共享,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普及和互享,进而带动海洋经济科学、快速发展。

3.3 树立正确的海洋经济价值观

发展海洋经济,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海洋经济价值观,要加强海洋资源获取者的自我约束力和海洋自我保护意识,不可盲目用海、围海、填海,避免粗放型、掠夺型的资源获取方式。积极做好海洋生态和海洋资源保护工作,坚持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未来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海洋经济应从“拼资源”向“拼技术”转变,在提升海洋资源型产业科技含量的同时也要发展海洋非资源型产业。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以及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先后批复,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担负起国家海洋经济发展重任,其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因此,关于这4个国家海洋经济区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的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海洋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在对海洋经济发展进行研究之前,需了解海洋经济的内涵。海洋经济的研究由来已久,其定义也较为完善。采用2003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的定义,即: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因此,涉及到的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

目前,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定量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海洋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海洋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以及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等。李佩瑾等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沿海11个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并进行分类。殷克东等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构建了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测度以及通过动态分析结构得出了影响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韩增林等从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发展速度及产业结构结构变化等方面出发,通过标准差、变异系数、塞尔指数等指标研究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地区差异,并提出缩小区域差异的建议。Karyn M等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计算了2007年爱尔兰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发现:大部分海洋产业,特别是海洋运输业,对爱尔兰经济有重要的影响。Charles S C建立了美国海洋经济的数据库,统计分析得到:2007年,美国海洋经济创造了2%的就业机会和1.7%的国民生产总值,并预测海洋经济将成为城市经济最大的领域,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也将增大。定性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等方面。Kildow J T等指出:由于人们缺乏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认识,海洋环境处于一个日趋恶化的境地。因此,提高人们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认识,能够帮助政府更好的解决由于人口和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影响。曹忠祥从树立全球性海洋经济战略观、海陆联动、科技兴海、调整海洋经济布局以及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出发,提出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本文紧扣时代主题,从我国四大海洋经济区出发,研究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海洋经济的规模、产业结构、科技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对比,得出四大海洋经济区各自的优劣,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实现我国海洋经济区的优势发展、错位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于海洋经济的比较研究设定的区域范围为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分别从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业机构以及海洋科技竞争力进行比较。其中,海洋经济规模的比较包括海洋生产总值的比较、涉海就业人员的比较;海洋产业结构的比较包括历年变化的比较、变化程度的比较以及发展形态的比较;海洋科技竞争力则是通过一个评价体系,对2010年四省科技竞争力进行比较。

2.1 海洋经济规模的比较

2.1.1 海洋生产总值的比较

海洋生产总值是衡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的规模。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的海洋生产总值比较,如图1所示。由于数据只有更新到2010年,因此,采用2000-2010年的数据。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省海洋生产总值排名大致保持不变,即:广东省排名第一;山东省排名第二;浙江省排名第三;福建省排名第四。但是从四省这1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浙江省和山东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为,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7.39%;25.92%;21.64%;21.76%。

四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比较是从绝对量的角度出发,而四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地方生产总值和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则是从经济贡献度的角度出发的。如表1所示。首先,从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度来看,四省都处于波动状态,但有上扬趋势。其中,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贡献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省。2001-2005年,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贡献度处于波动状态,三者排名处于变动中。2006-2010年,三省排名则处于稳定状态,分别为:山东省、广东省和浙江省。其次,从海洋生产总值对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度来看,广东省的经济贡献度遥遥领先。2001-2003年,三省的排名不定,但之后处于稳定状态,分别为:山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其中,山东省明显高于其他两省,浙江省和福建省相差不大。

2.1.2 涉海就业人员的比较

涉海就业人员是衡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又一指标,反映了一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对地方就业的贡献。由于统计年鉴口径的变动,采用了2006-2010年的数据,并且据统计年鉴中的阐述,此数据均为推测数据,如表2所示。从绝对值来看,四省的这6年涉海就业人员的排名稳定,即:广东省排名第一;山东省排名第二;福建省排名第三;浙江省排名第四。其中,福建省和浙江省涉海就业人员总数差距甚微。从相对值来看,四省的排名也不变,福建省位列第一,接下来分别是广东省、浙江省和山东省,这与绝对值的排名不一致。

2.2 海洋产业结构的比较

2.2.1 海洋产业结构历年变化的比较

通过海洋产业结构的历年变化,我们可以了解

各省海洋产业的演变过程,也可以看出各自的产业转型升级情况。从绝对值的角度进行衡量,四省海洋产业结构变化如图2。首先,海洋第一次产业走势图中,山东省略微领先其他三省。在2006年和2007年的两年中,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海洋第一次产业产值排名波动不定,但是随着三省产业转型升级及各自功能定位,之后三年排名稳定,分别为:福建省、浙江省和广东省,但差距不大。其次,海洋第二次产业走势图中,广东省和山东省远领先于浙江省和福建省。这几年中,广东省通过较好的产业转型升级,海洋第二次产业明显超过山东省,位列第一,而浙江省和福建省分别位列三四。最后,在海洋第三次产业走势图中,和海洋第二次产业一样,广东省位列第一的优势得益于其成功的产业转型升级,山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分别位列二三四。

从相对值的角度进行比较,通过计算四省海洋三次产业占各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得到,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首先,从海洋三次产业占比的大小比较来看,福建省海洋第一次产业占比最高,其次是浙江省和山东省,广东省海洋第一次产业的占比远小于其他三省;山东省海洋第二次产业的比重遥遥领先于其他三省,接下来依次是:广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广东省海洋第三次产业占比大于其他三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大致相当,山东省占比最小。因此,山东省海洋产业是以海洋第二次产业为主,而广东省则是以海洋第三次产业为主,浙江省和福建省的海洋产业结构大致相当,但是福建省的海洋第一次产业比重略高于浙江省。其次,从海洋三次产业占比的变化趋势来看,山东省、广东省、福建省的海洋第一次产业占比都处于稳步下降趋势,而浙江省海洋第一次产业的比重虽然较低,但波动不定;海洋第二次产业占比变化中,山东省的占比最高,而且处于稳步上升趋势,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处于变动之中,但浮动不大;海洋第三次产业占比变化中,四省的占比都处于变动之中,但变化程度较小。

2.2.2 海洋产业结构变化程度的比较一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数

在海洋产业结构历年的变化中,可以看到,三次产业都处于变动之中,因此,需要选取一个指标来衡量海洋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有多大。本文选取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数来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其中:L为产业结构变动值;cit为报告期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cio为基期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L越大,表示产业结构变动幅度越大。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结果的稳定性,本文基期为2006年,报告期为2010年,并采用海洋三次产业的占比进行计算,得到结果:山东省为0.0413,浙江省为0.1150,广东省0.1523,福建省为0.0645,而全国为0.0306。可见,四省的海洋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均高于全国,表现海洋经济区具有较好的产业结构变动能力,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带头示范作用。对四省进行比较,广东省和浙江省明显高于山东省和福建省,体现了这两省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具有优势,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附属的陆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2.2.3 海洋产业结构发展形态的比较——产业结构熵数指数

为了了解四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态,即为多元化还是单一化,本文采用了产业结构熵数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et为t期的产业结构熵数值;Wit为t期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et越大,表示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态趋于多元化,各产业部门发展均衡;et越小,则表示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态趋于单一化,各产业部门发展程度相差较大。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2006-2010年四省海洋三次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熵数指数明显低于其他三省,并处于下降趋势,这与广东省大力发展海洋第三次产业的政策导向有关。而福建省则高于浙江省和山东省,另外,福建省和山东省该指数处于小幅下降趋势,表明两省产业结构也开始趋于专业化,浙江省则波动不定。

2.3 海洋科技竞争力的比较

关于四省海洋科技竞争力的比较,本文采用伍业锋、施平的计算方式,由于计算的复杂性以及历年统计年鉴统计口径的变动,本文仅选取2010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由于在《2010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没有生产性活动一栏,因此,该权重平均分配给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具体计算方式及赋权,如表5所示。

由计算公式:各地区关于某具体指标的竞争力得分=(该地区该指标实际值一该指标所有地区之最小值)/(该指标所有地区之最大值一该指标所有地区之最小值)*50+50,得到结果如表6所示。首先,从海洋科技投入来看,山东省的得分最高,说明其海洋科技的实力最强;其次,从海洋科技产出来看,广东省的得分最高,说明其海洋科技的工作能力最强;最后,从海洋投入产出效率来看,广东省的得分最高,说明其海洋科研的效率最强。通过一定的赋权,计算得到四省海洋科技竞争力,其排名依次是:广东省、山东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其中,广东省和山东省差距不大,并远领先于福建省和浙江省。

3、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的结论

首先,从海洋经济规模看,以绝对值进行衡量,广东省和山东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和涉海就业人员明显高于福建省和浙江省,但是以相对值进行衡量,福建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度及涉海就业人员对社会从业人员的贡献度均最大,说明福建省的海洋经济在整个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浙江省海洋经济的经济作用较小。

其次,从海洋产业结构来看,广东省海洋经济第二三次产业的产值高于其他三省,其次是山东省和浙江省,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陆域经济存在一定的关联。通过产业结构比重的计算,广东省海洋第三次产业比重较高,说明其存在海洋经济的“轻型化”,而山东省海洋第二次产业比重较高,福建省海洋第一次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三省,其海洋第一次产业具有一定的特色,而浙江省与三省相比特色不明显。另外,通过四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动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区都处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阶段,并且广东省和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较快,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最后,从海洋科技竞争力看,山东省的海洋科技实力较强,而广东省的海洋科技工作能力及工作效率均较强。通过计算四省的海洋科技竞争力,广东省和山东省的差距不大,位列一二,但遥遥领先于浙江省和福建省,浙江省的海洋科技竞争力最弱。

4、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提升海洋经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海陆联动开发,增强海陆之间产业的关联性、互动性,促进海洋产业链的延伸。陆域可以为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利,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从而提高海洋经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4.2 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海洋科技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省要以“科技兴海”为导向,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同时,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此外,各省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加快海洋科技人员的培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篇3

究三大海湾地区的海洋经济规模总量和海洋产业关联效应的差异,运用多种预测模型预测未

来十年三大海湾间地区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和贡献的差异。结果显示:三大海湾空

间地区海洋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2007年后呈现协调优化发展趋势;滨海旅游

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渔业分别对应辽东湾、渤海湾、莱州

湾三大经济区的拉动效应较大,形成各具区域特色的重要优势海洋产业;据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到2015年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海洋经济比

重将分别达到34%、21%、25%;莱州湾、渤海湾的海洋经济直接贡献率分别平均以2%和1%的速度递增,而辽东湾则平均以0.1%的速度递减,到2020年辽东湾、渤海湾、

莱州湾的海洋经济直接贡献率将分别为36%、29%、46%。

关键词 海湾空间;海洋经济;产业关联效应;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2-0170-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28

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目前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区之一,是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区。渤海内有三个主要海湾,即: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由于海洋地理构成、自然资源赋存、科学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发展基础等不同,海湾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如何均衡协调发展渤海内三大海湾的区域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有关海洋经济差异的研究多以省际为空间尺度,对海洋产业地域系统及三次产业结构的空间演变进行分析[1-3],少数学者从产业集聚空间变动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差异性研究[4- 5]。本文以海湾地理完整性为研究边界,研究分析辽东湾(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秦皇岛)、渤海湾(唐山、天津、沧州、滨州、东营)、莱州湾(东营、潍坊、烟台)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总量规模、海洋产业关联效应以及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并进行差异性对比分析,为制定区域性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与管理提供分析方法和决策参考。数据以所收集的海洋统计报表为准,跨海湾城市数据近似以大陆岸线比例系数分割处理。

1 海洋经济规模总量差异

2001-2008年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海洋生产总值(Gross Ocean Product,GOP)发展速度比较快(图1),平均年递增率2791%,相比各海湾地区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平均递年增率19%,GOP的增速均超过GDP的增速,海洋经济成为三大海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的基底与增长速度的不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各异,差异较为显著,为分析差异演变过程,引入泰尔指数法和变差系数法[6],泰尔指数和变差指数都是一个熵指数,反映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程度,熵指数越大,表示经济发展的地区间差距越大,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泰尔指数:T=∑ni=1Xi∑ni=1X×lnXiX

变差系数:V=

∑ni=1(X-X)2n

X

式中:Xi为各海湾海洋经济总产值,X为渤海海洋经济平均值。

通过计算,结果(图2)显示:2001-2008年间,三大海湾海洋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2003-2007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差异较大,以2005年为界,可以将海洋经济差异演变划分两个阶段:一是,2001-2005年三大海湾地区间海洋经济差异逐渐增大,主要受首都大经济圈、京津冀城市圈的快速发展对渤海湾地区推动作用,促进渤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拉大了与其他海湾地区的差距,迎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期;2004-2005年渤海湾地区进一步受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影响,差异急剧扩大。二是,2006年受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半岛城市群对辽东湾、莱州湾的推动作用,差异急剧缩减;2007年后小幅度缩减,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进入均衡发展趋势期。

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目前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区之一,是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区。渤海内有三个主要海湾,即: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由于海洋地理构成、自然资源赋存、科学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发展基础等不同,海湾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如何均衡协调发展渤海内三大海湾的区域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有关海洋经济差异的研究多以省际为空间尺度,对海洋产业地域系统及三次产业结构的空间演变进行分析[1-3],少数学者从产业集聚空间变动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差异性研究[4- 5]。本文以海湾地理完整性为研究边界,研究分析辽东湾(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秦皇岛)、渤海湾(唐山、天津、沧州、滨州、东营)、莱州湾(东营、潍坊、烟台)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总量规模、海洋产业关联效应以及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并进行差异性对比分析,为制定区域性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与管理提供分析方法和决策参考。数据以所收集的海洋统计报表为准,跨海湾城市数据近似以大陆岸线比例系数分割处理。

1 海洋经济规模总量差异

2001-2008年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海洋生产总值(Gross Ocean Product,GOP)发展速度比较快(图1),平均年递增率2791%,相比各海湾地区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平均递年增率19%,GOP的增速均超过GDP的增速,海洋经济成为三大海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的基底与增长速度的不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各异,差异较为显著,为分析差异演变过程,引入泰尔指数法和变差系数法[6],泰尔指数和变差指数都是一个熵指数,反映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程度,熵指数越大,表示经济发展的地区间差距越大,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泰尔指数:T=∑ni=1Xi∑ni=1X×lnXiX

变差系数:V=

∑ni=1(X-X)2n

X

式中:Xi为各海湾海洋经济总产值,X为渤海海洋经济平均值。

通过计算,结果(图2)显示:2001-2008年间,三大海湾海洋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2003-2007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差异较大,以2005年为界,可以将海洋经济差异演变划分两个阶段:一是,2001-2005年三大海湾地区间海洋经济差异逐渐增大,主要受首都大经济圈、京津冀城市圈的快速发展对渤海湾地区推动作用,促进渤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拉大了与其他海湾地区的差距,迎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期;2004-2005年渤海湾地区进一步受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影响,差异急剧扩大。二是,2006年受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半岛城市群对辽东湾、莱州湾的推动作用,差异急剧缩减;2007年后小幅度缩减,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进入均衡发展趋势期。

图1 2001-2008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变动

Fig1 Changes of gross ocean product of three bays, 2001-2008

图2 2001-2008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差异

Fig2 Difference of marine economic changes of three bays, 2001-2008

方春洪等:基于海湾空间的海洋经济差异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2期

2 海洋产业关联效应差异

海洋经济规模总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大海湾地区海洋产业发展程度及其关联效应的不同。海洋产业关联效应是指以灰色关联理论为基础,通过具体测算海洋产业要素与区域经济要素之间的相关程度来分析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关系[7]。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对象是两个系统或是系统的两个因素(原始因子和比较因子)随时间变化时其方向和速度的关联系数,关联系数的大小体现了原始因子受比较因子的影响强弱,运用其对GDP与各海洋产业间时间序列的相对变化进行计算和比较。关联系数计算公式:

ε0j(t)=Δmin+ΔmaxΔ0 j(t)+σΔmax

(t=1,2…,n)

式中, Δ0j(t)=X0(t)-Xj(t)为母序列与子序列之间的绝对差值;

Δmax=maxj maxiΔ0 j(t)

为母序列与子序列之间最大绝对差值,是系统整体性关联空间的反映;Δmin= minjminiΔ0 j(t)为母序列与子序列之间的最小绝对差值;σ为分辨率,取σ=0.1。

通过2001-2008年数据均值化处理代入模型运算后,结果(表1)显示:辽东湾地区对GDP拉动效应较大的海洋产业依次有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渔业;渤海湾地区对GDP拉动效应较大的海洋产业依次有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水综合利用与电力业;莱州湾地区对GDP拉动效应较大的海洋产业有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由此可见,渤海内三大海湾地区各自依据海洋资源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产业格局。

辽东湾地区滨海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关联系数为0616 22,滨海旅游业产值在海洋经济中比重较高,辽东湾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秦皇岛、大连等国内知名旅游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对辽东湾地区的“食、宿、行、游、购、娱”的带动作用较明显;辽东湾地区海洋船舶工业发展较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系数为0508 44,2008年辽宁船舶工业总产值31324亿元,居全国船舶工业第三位,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为龙头形成的船舶产业集群,极大丰富了海陆产业联动的产业链条,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渤海湾地区海洋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关联系数为0836 32,天津港、京唐港、黄骅等大港集中分布,2008年渤海湾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值85亿元,渤海湾是京津冀经济区的核心区,也是对外贸易往来的重要出口之一;海洋油气业对渤海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关联系数为0726 35,海洋油气业是渤海湾地区的重要海洋产业,2008年天津市海洋原油产量1 55715万t,居全国首位,同时天津是全国石油与天然气产业基地。

莱州湾地区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关联系数分别为0745 01和0716 92。海洋渔业是莱州湾地区传统优势产业,2008年渔业产值达19779亿元,产业发展成熟且上下游关联性强,随着养殖技术不断升级,其产业效益和产业带动作用也不断提高,海洋化工业是莱州湾地区重要支柱产业,潍坊市属于全国海洋化工基地之一,2008年潍坊海洋化工业产值223.7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关联系数0.778 03,但受港址资源建设条件限制,港口规模不足,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同时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的海洋三次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也有所不同。分别将各海湾地区2001-2008年海洋三次产业产值和地区GDP历史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2)显示:辽东湾和莱州湾两地GDP发展均与海洋三次产业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在09以上,海洋三次产业的发展推动了GDP的增长;渤海湾地区GDP与海洋第二、三产业密切相关,尤其是海洋第二产业推动了GDP的增长,而海洋第一产业对其推动作用不明显,相关系数不到06。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各海洋产业关联效应系数基本一致,从侧面证实海洋产业关联效应的合理性。

3 海洋经济发展贡献差异

随着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日益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2008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占当地GDP比重逐渐上升,其中辽东湾地区比重高于渤海湾、莱州湾两地区,由1708%上升到3282%。为了更好把握未来海洋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采用二次曲线拟合法、一元回归、幂函数、灰色理论(GM(1,1))模型同时结合各地“十二五”规划[8-11]分别对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总值进行综合均值预测,计算出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贡献度(见表3)。

拟合预测结果(见图3)显示:未来十年莱州湾地区GOP占GDP比重上升趋势更加强

烈,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力推动下,将进入海洋经济腾飞阶段,到2015年和2020年比

重将分别达到25%、31%;渤海湾地区海洋资源开发强度高,“十二五”期间天津市将大力发

展海洋新兴产业,推动海洋经济发展,预计到2015年和2020年渤海湾地区海洋经济产值分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滨海新区;天津市

海洋渔业是滨海新区经济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以来,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成上升趋势,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及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多重约束下,新区海洋渔业发展上升势头有所下降甚至倒退,渔业产量下滑影响渔业产值和渔民收入,渔业产业结构亟待升级优化。

一、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一)海洋渔业发展态势良好,稳中有进

2014年底,天津市海洋经济总值达到5027亿元,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为13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0.26%。2014年天津市水产品产量达到40.90万吨,较之2013年增加2.36%,2013年水产品产量为39.86万吨,比2012年增加了9.2%,水产品产量逐渐稳步增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达到23.9299亿元,其中渔业生产总值(现价)为10.9960亿元,占滨海新区第一产业的45.95%,所占比重较大,与2011年相比而言,农林牧渔业增加了9.3790亿元,渔业产值增加了4.1981亿元。与全市相比,2012年天津市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375.62亿元,渔业生产总值为61.66亿元,其中滨海新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全市6.4%,渔业产值占全市渔业总产值的17.83%。到2013年,天津市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412.36亿元,同比增长3.8%,渔业产值达到73.20,同比增长5.4%。

(二)渔业结构比重逐渐上升

2011年天津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349.48亿元,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为179.87亿元,2.46亿元,98.52亿元,58.61亿元,10.03亿元,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15:0.007:0.282:0.168:0.028,2012年天津市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22:0.007:0.28:0.164:0.027,2013年天津市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3:0.075:0.263:0.178:0.025,渔业产值结构从2011到2013年分别为16.7%,16.4%,17.8%,渔业比重稳中有进,渔业结构在数量关系上呈上升趋势。与天津市整个地区相比,滨海新区2012年农林牧渔总产值23.9299亿元,农林牧渔产业结构比为0.27:0.002:0.273:0.46,其中渔业产业结构占第一产业比重较大,而海水养殖,海洋捕捞等海洋渔业总量逐渐上升,海洋渔业结构日趋合理。

(三)渔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滨海新区海洋渔业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天津市海洋渔业水产养殖面积4.13万公顷,海洋渔业生产总值为7.9亿元,与全市相比,滨海新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0.89万公顷,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22%,其中塘沽水产养殖面积为2014公顷,汉沽水产养殖面积1129公顷,大港海水养殖面积5733公顷,淡水面积为5107公顷,水产品产量5.3090万吨。到2014年末,滨海新区已兴建了100万平方米的工厂化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加工业,石斑鱼,大菱鲆等水产品年产量可达万吨,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杨家泊镇为例,该镇以打造新区水产集聚区为目的,加快发展工厂化水产品养殖,目前已有水产养殖面积9800亩,海水养殖面积6600亩,淡水养殖面积3200亩,海水养殖占比较大,设施养殖企业达41家,主要从事海水产品养殖,海珍品养殖,及育苗孵化作业。渔业规模不断扩大。

二、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捕捞致使近海资源衰竭

目前我国渔业资源存在着衰竭的现象。由于近30年来渔业资源开发几乎是消灭特种式捕捞,导致大量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获物常年处于低劣化状态。

过度捕捞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起初捕捞的目标是海域中个体大、价值高的鱼类,当系统中这类的鱼类资源枯竭时,捕捞的目标是转向相对价值较小的物种,而当这种资源也消耗殆尽时,捕捞的目标则转向下一级。这样海域中所有的资源都趋于枯竭,渔业资源等级退化。

如今海区的鱼群分布密度日趋降低,比20世纪50年代降低了80%。获取的鱼类中传统经济鱼类日趋减少,日益衰退趋势加快,较之前年份更多为个体小、价值低的鱼类,原本优势鱼类转变为稀少物种。

(二)海域环境日趋恶化

海域环境是近海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空间环境。海域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海洋渔业的前景与发展,而我国日趋恶劣的海域环境,严重限制了渔业与养殖业的发展前景。

天津市滨海新区近海海域环境的污染源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第一,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的未经处理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废水、废物是造成海域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根据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4年度天津市14个陆源入海排污口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陆源排污口达标次数仅占监测次数的8.5%,低于2013年,达标率较低逐渐下降,排污情况严重,对永定新河潮白新河和蓟运河入海排污口排污监测数据表明,氨氮超标率达50%,铅超标31.8%,石油类和泵超标率均为27.2%,对海水污染较大,滨海新区近海水域环境不容乐观。第二,目前新区大面积、单品种、高密度的养殖格局也造成了对海域环境的严重破坏。近海水产品养殖以高投放、高施肥为主要方式,未被吸收的饵料以及鱼虾粪便、残骸沉入海底,滋生大量细菌病毒。加之养殖密度大、海洋自净能力差,污染得不到控制,导致滨海新区渔业资源的衰退。

(三)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有待加强

渔业信息化是指将遥感信息处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电子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渔业生产活动中,推动渔业现代化进程,对渔业增长起越来越多的积极作用的过程。通过提升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来推动海洋渔业提质增效,是海洋渔业深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国的相关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综合能力差;相关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不能快速、准确地发现、解决问题;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脱节;相关技术推广较为滞后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着海洋渔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成本等因素限制,养殖业遥感技术监测不能大面积实施,渔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人才等都阻碍了海洋渔业信息化发展,因此,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三、促进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对于促进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从以下五个角度探讨:明晰产权,加强海洋渔业管理制度;加大海域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以渔业科技园区发展来带动海洋渔业经济进步;发展现代远洋捕捞渔业;大力发展海洋休闲渔业。

(一)明晰产权,加强海洋渔业管理制度

产权不明晰是造成海洋渔业捕捞“公地悲剧”的原因之一,由此而引发海洋生物性递减,资源衰竭等问题,首先,要明晰海洋捕捞产权,将海洋渔业资源的使用权和拥有权分离,使渔业资源产权实现市场交易,尽可能的达到渔业资源最优开发利用。其次探索个人可转让配额制度,防止过度捕捞。第三,按照《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来制定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政策法规,建立健全与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相适应的海洋渔业管理制度体系,使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保护,增殖,开发和利用等有法可依,更加科学规范合理。第四,严格制定科学的捕鱼量,建立合理的休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渔业资源的产卵场及鱼苗的生存,降低渔业资源的总捕捞量。

(二)加大海域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要加大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减少渔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污染排放,为海洋生物生存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完善海洋生态保护制度,从制度角度限制人为的污染海域环境的行为,减少海洋渔业生产作业过程中的海域环境污染。第二,建立滨海新区涉渔工程项目的生态补偿机制,降低对近海水体的污染,加强对海域水体的检测,提高应对海洋渔业事故的突发应急能力,比如石油泄露,赤潮等灾害,提高预防控制能力,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此外,建立涉渔生态保护区,充分发挥滨海新区近海资源优势,推广生态海洋渔业发展模式,有效降低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三)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及海洋休闲渔业

伴随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渔业装备的级别及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提高海养鱼业产值,提高海水产品产量,发展匹配产业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海洋渔业成为海洋渔业发展的新的方向和领域。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完善海洋渔业基础设施是推动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不断提升和改进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从外部硬件设施上提高海洋渔业装备信息化水平,加强海水养殖、海洋捕捞装备和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海洋渔业养殖、捕捞效率。从软件条件上要加强互联网技术在海洋渔业领域的应用,创新海洋渔业发展方式,销售模式,提高RS技术,GP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海水养殖业的带动作用。

其次,海洋休闲渔业将旅游、观光,休闲协调起来发展,实现了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创新了海洋渔业发展业态及模式,对于提高渔民收入,壮大滨海新区渔业经济作用巨大。首先,通过海上垂钓,海底观光,水族馆观赏,渔家乐等休闲活动与渔业作业生产相互渗透发展,激发海洋渔业发展的潜力,推动海洋渔业产业链的延伸。其次,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带动新区海洋渔业结构升级,促进渔村环境整治改善,加快海洋渔业现代化发展,不断打造滨海新区海洋渔业经济升级版。此外,大力发展新区海洋休闲渔业还必须发挥新区资源优势,突出新区特色品牌;提高新区渔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政府支持力度等进一步实现滨海新区海洋渔业高质量高层次发展。最后,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将滨海新区海洋休闲渔业服务,渔家乐,渔业景区参观等项目进行网络营销,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旅游消费,既带动了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促进渔民增收,也有利于形成滨海新区新的产业增长极。

参考文献:

[1]权锡鉴,花昭红.海洋渔业产业链构建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2]王淼,刘勤.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外部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7(09).

[3]中国政府网站.2014年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http:///tjep/ConInfoParticular.jsp?id=56430,2015-05-18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海洋石油;钻井技术;重要性;现状;发展趋势

0.前言

海上石油工业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内,我国的海上石油钻井技术日趋完善,无论是在制造还是实际应用上都已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国,在此领域,我国总体技术水平已达世界先进水平。由此可见,今后我国的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并且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为了加深对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了解,本文接下来就对其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1.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重要性

1.1为经济发展提供前提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油气资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是有限的油气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油气资源供应不足将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大力研发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开发海洋石油资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1.2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保障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个经济增长目标。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开发与使用,已经成为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并且为其提供了保障。近些年来,我国提高了油气资源的占有量,加快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大力拓展海外,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从而保证石油安全稳定的使用。

1.3为促进国家能源稳定提供条件

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使用是直接关系到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影响国家能源稳定和经济安全的战略产业。随着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创新,我国的石油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弥补了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这为促进国家能源稳定提供条件。

2.海洋石油钻井现状

海洋石油钻井发展现状主要是通过海上钻井可及水深、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的发展以及海洋石油钻井装备产业的发展等三方面进行概述。

2.1海上钻井可及水深的变化

20世纪40年代,海上石油工业开始发展起来,随着海上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海上钻井可及的深度逐渐加深,由此水深的定义也在逐渐变化。最初,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实现了在水深100m的区域钻井并生产油气, 又用了20多年达到水深近2000m的海域钻井,而最近几年钻井作业已进入水深3000m的区域。

2.2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的发展

海上石油钻井技术快速发展的另一个标志就是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数量的增加。20世纪50年代初,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德朗1号”建立,标志着海洋石油勘探事业步入一个新阶段。自此以后,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增长很快。如:1986年巅峰时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拥有量达到750座左右。至2010年为止,全世界海上可移动钻井装置共有800多座。其中,钻井装置的使用率在83%左右。目前,海上装置的使用率已达86%。由此可见,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数量明显增加。

2.3海洋石油钻井装备产业的发展

近些年来,海洋石油钻进装备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油气开发装备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国产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建造技术日趋成熟。目前,我国在海洋石油装备建造方面的技术已经逐渐完善,先后建立了很多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这为我国海洋石油的开采以及钻井设备立足海上提供条件。二是部分配套设备性能稳定,可以完全满足海洋石油钻井工业的需要。三是我国海上油气的开发已经由浅水区域迈向深海区域。由于浅水区域能源有限,满足不了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为此我国已经向深水区域推进。

3.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发展趋势

3.1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要求

3.1.1工作质量要求高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工作地点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需要、要求、环境、水深、方位、不同海域等方面的要求随时移动。由于海上风暴自存、生产作业等复杂工况,风险性大,作业质量要求高。

3.1.2安全要求高、技术要求严格

由于海洋石油开采属于海底工作,并且油气开发逐年向深海区域发展,因此,对海上安全要求高、技术规范要求严格。特别是对包括设计与要求、火灾与消防及环保设计等HSE的贯彻执行更加严格。

3.1.3生产要求高

对于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生产要求十分高。这是因为海洋石油钻井工作位置永远是海上,因此也就避免不了经受风、浪、流、冰、地震等外力的作用。如果海洋钻井平台使用寿命短、结构防腐能力弱、使用材料质量差等是非常危险的。

3.1.4科学技术水平高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设计领域广、学科多、技术复杂,如:涉及了海洋环境、流体动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钢结构、船舶技术等多门学科。因此,这就需要高科技水平,运用当代造船技术、卫星定位与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作保证,才能确保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安全性能。

3.2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方向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且发展速度十分快,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海上石油钻井技术逐步向深海域扩展,而且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由此看见,海洋石油钻井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十分可观。

3.2.1平台负荷量不断增大

自升式平台负荷量不断增大,这是因为材料中采用了高强度钢,它不但提高了平台可变载荷与平台自重比,而且还提高了甲板空间和作业的安全可靠性以及全天候工作能力和较长的自持能力,由此,平台的负荷量大幅度增加。

3.2.2新型技术FPSO的使用

新型技术FPSO具有面向大型化、深水及极区发展的特点,而且具有抗风能力强、投资低、见效快、可以转移重复使用等优点,还具有储油能力大、分离油水气、处理油污水等功能,是目前海上油田开发首选的装置。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油气资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是有限的油气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油气资源供应不足将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但是自从研发与使用了海洋石油钻井技术,我国的海洋石油得到大幅度开发,并且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石油开采逐渐向深水领域推进,而且向安全性能更高、质量更高、科学技术水平更高等“三高”迈进,进而为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将不断发展,不断扩大,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Phil Rae.Lightweight Cement Formulation for Deep Water Ce-menting:Fact and Fiction[A].SPE91002,2004.

[2]Thierry Botrel,Patrick Lsambourg,Total Fina Elf.Off SettingKill and Choke Lines Friction Losses,a New Method for DeepWater Well Control[A].SPE67813,2001.

[3]卜善祥,吕宾.关于我国建立石油储备的思考[J].资源・产业,2003,5(4):37-气可持续供应战略的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02(10):27232.

[4]潘志坚,胡永乐,胡杰.国内外油气资源形势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2(11):28-31.

[5]潘继平.对中国油气可持续供应战略的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02(10):27232.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海洋产业经济;现状;问题

海洋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宝库,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资源不仅是包括海洋水域范围及其范围内的生物等可再生自然资源,还包括海域内所蕴藏的石油、天燃气等不可再生矿产资源。而海上航运的快速发展也是海洋资源的一种利用方式,给我国的海洋经济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海洋风能、潮汐能等海洋能源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重点之一,对我国能源结构的构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我国海洋产业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和新兴产业亟待发展的局面。

一、海洋产业的类型

传统的海洋产业主要集中在海洋捕捞业、盐业和海洋航运业方面。

海洋水产业和捕捞业可以被看作是我国海洋经济的第一产业,近年来维持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我国海洋生物种类多样,而且我国的捕鱼业发展较快,渔业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位,海水养殖发展迅速,在海洋产业中的占比逐年增加。但第一产业随着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占比有所下降,面临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等问题。

海洋经济的第二产业多指海洋盐业、油气产业等。我国海盐产量居于世界首位,海洋油气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虽然起步较晚,但油气产量逐年增长,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

海洋产业中新兴的海洋滨海旅游业和远洋航运业以及海洋生物医药业也迅速崛起,海洋能源的利用也得到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居于海洋产业经济的首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滨海旅游也发展迅速,同时也带动了区域内餐饮服务、海水养殖以及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生物医药发展的新兴产业,也提高了海水养殖和渔业的附加值。风能和潮汐能是可再生新能源,对它们的利用还刚刚起步,但发展潜力巨大。海洋运输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近海港口的吞吐量逐年稳步增长,新的现代化集装箱及散货深水港口的建成与投入使用,使得其功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高效,不断趋于国际化的管理水平,使得我国的海洋运输能力不断增强。

二、海洋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洋产业经济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同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近年来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使得海洋资源面临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近海旅游业的发展尽管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区域内人们丰厚的经济回报,但对海域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

过度的捕捞和近岸开发使得海洋生物资源面临日益匮乏的不利局面,这些都需要国家和政府的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和限制,并引导渔民利用高科技进行产业转型,开展深水养殖和水产品的二次开发利用和深加工等,给海洋产业经济一个长久的科学的发展环境。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造成近海排放物严重超标,入海的污染物的总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海域内海水的污染情况日趋严重,海洋的净化能力出现超负荷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海产品的质量安全,也不利于海洋生态h境的健康发展。

海洋产业经济的产业结构近几年来的发展虽然日趋合理,但仍面临产业升级和转型问题,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着政策的支撑,但真正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我国近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海洋产业的趋同现象非常严重。各个滨海经济区中海洋渔业、旅游业的产值都很高,但其他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海洋产业的经济结构还需要作一定的调整。

三、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展望

面对海洋产业经济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对海洋开发的规划和调控力度,制定适合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的管理机制,加强各部门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应用高科技的技术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发展新兴的海洋产业,同时发掘传统产业的新的增长点,不断提高我国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海洋产业经济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一些海洋产业发展较快,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海洋产业的结构逐渐走向合理化,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海洋产业的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我国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孙福明,蒋蕴琪.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33).

[2]刘妍,勾维民.大连在辽宁“五点一线”战略下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01).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篇7

(一)资源禀赋优良,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辽宁省海洋资源丰富,全省海岸线长2920公里,其中大陆岸线2292.4公里,岛屿岸线627.6公里。共有岛屿506个,总面积191.5平方公里,其中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266个。海域(大陆架)面积15万平方公里,近海海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滩涂面积达2070平方公里。辽宁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200多种,虾、蟹、贝类30多种,藻类100多种,资源量超过100万吨。宜港海岸线1000公里,尤其有较长的基岩港湾岸段,适合建设深水港口。滨海沿岸自然风光秀丽,优质旅游业基本要素完备,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有著名的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45处,天然海滨浴场72处。

(二)经济总量逐年上升,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巨大

2009年,辽宁省海洋经济总量(海洋生产总值)2281.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其中海洋主要产业1129.2亿元,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310.4亿元,海洋相关产业841.7亿元。近十年来,海洋经济总量逐年上升,从326.5亿元增长到2281.2亿元,增长了近6倍,年平均增速达到24.11%。横向看,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辽宁省海洋经济总量排序却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由表2见,2009年辽宁省海洋生产总值在广东、山东、上海、浙江、福建、江苏之后,位列第七。与第一名广东相差4379.8亿元,与第六名江苏相差436.2亿元,比第八名的天津仅高出123.1亿元。这与辽宁省的海洋资源禀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并未充分得到体现,但从另一侧面也预示了辽宁省海洋经济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空间。从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的角度我们也可以观察到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状况。2000年辽宁省海洋生产总值仅为326.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而到2009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上升到了15%左右,表明海洋经济的发展在辽宁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对比海洋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也可看出,除2005年和2009年以外,其他年份海洋生产总值的增速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这也反映了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海洋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2009年辽宁省海洋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占14.5%,第二产业占43.1%,第三产业占42.4%。横向比较可以看出辽宁省海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在11个沿海地区当中是比较大的,排在海南和广西省之后列在第三位;比同处环渤海区域的山东省高出一倍以上,更是海洋经济总量最大的广东省的5倍多。而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占比上,二者较为接近,第二产业仅比第三产业高出0.7个百分点,而其他海洋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省份,如广东、浙江和山东等省,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也都在40%至50%之间。如果纵向比较2007年至2009年三年间辽宁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构成可以发现,海洋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逐年上升,表明海洋水产业作为优势产业的地位不断加强;第二产业略有下降,而第三产业则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一趋势符合产业结构的基本演变规律和趋势,是一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表现。因此,从海洋产业构成上看,在辽宁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向更趋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海洋科技教育发展较快,应用型科研能力突出

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资源,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国际公认的事实,甚至有观点认为海洋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知识经济。因为相对于传统的海洋经济活动,如海洋捕捞或海盐晾晒,其应用的只是海洋的表层空间,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对海洋的认识范围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不仅能下到数万米的深海一探究竟,也能通过高倍显微镜分析海水的分子结构,这也就为我们开发海洋、利用海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辽宁省在发展海洋科研与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传统优势,拥有一批像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国内知名的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从统计数据看,截至2009年,辽宁省共有海洋科研及教育机构33家,其中科研院所17家,高等教育机构16家,从业人员一万余人。从全国范围来看,山东作为传统的海洋科技教育强省,这几项指标均优于辽宁省,而广东作为海洋经济总量第一大省,虽然教育机构数只有14家,但其科研机构的数量高达28家,全国第一,且从业人数也超过辽宁省。同时,北京作为我国文化教育的中心,在海洋科研和教育方面拥有相当的实力,25家科研机构数列全国第二,尤其是拥有12115人的科研机构从业人员,远远超过任何沿海省市。尽管辽宁的海洋科研与教育在横向比较中并没有明显优势,但我们的发展还是很快的,近10年来科研机构和从业人员等增长较快。从科研及教育成果上看,2009年辽宁省科研机构共243篇,专利授权118项,拥有专利发明总数895项;培养海洋专业本专科人才2693名,博士研究生42人,硕士研究生342。横向比较来看,辽宁省的基础教育和基础性科研成果,与海洋科技大省的山东、广东均有不小的差距,而且上海、江苏两省的综合情况也要优于辽宁省。但在应用型科研成果上我们拥有相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专利授权数和拥有专利发明总数这两项指标上。2009年辽宁省118项专利授权数列全国第四,沿海第三;拥有895项专利发明,总数位居全国第一。总体而言,辽宁海洋经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辽宁省正在逐步从一个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迈进。但是,通过对比我们也应该看到,相对于其他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辽宁省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

(一)海洋渔业:传统优势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海洋渔业是人类在海洋中捕捞、采集、栽培、养殖,以及增殖具有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资源及海洋水产品加工的总称。海洋渔业的特点包括:①受自然条件和水生经济动植物资源影响较大,生产具有一定的波动性;②鱼汛集中,生产时间性强,周期短;③一次性投资较大,单位水域面积投资少,经济效益较好;④资源种类多,且丰富,营养价值高。从自然资源看,辽宁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六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内生活着鱼类上百种,虾类20余中,蟹类10余种以及其他丰富的海洋生物,总储量上百万吨。2009年辽宁海洋渔业捕捞量1483097吨,在11个沿海地区中排名第五,虽然与排名第一的浙江省3152295吨的产量相差近一倍多,但与排名第四的广东差距很小。特别是在远洋海产捕捞上,辽宁依托其区域内优秀的国有渔业企业和雄厚的产业基础,排名较为靠前,在环渤海区域内远远超过山东、河北及天津地区。同时,广阔的近海滩涂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也为辽宁近海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9年辽宁海水养殖产量2896175吨,仅落后于山东和福建两省排名全国第三。但是,对比沿海各省海水养殖面积(见表10),可以看出,作为产量最大的山东省,其海水可养殖面积仅是我省的一半,养殖面积也比我省少了仅20万公顷,而产量却高出近百万吨。这中间固然有气候、地理因素和养殖品种之间差异等因素,但辽宁海洋养殖业在单位产量、产值和养殖效率等方面仍有提高改进的空间。

(二)海洋船舶工业:工业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强劲

海洋船舶工业是辽宁发展海洋经济的又一优势产业。2009年,辽宁省造船企业完成海洋船舶46艘,造船完工量504万综合吨。船舶制造业的主要优势在其建造大型船舶的能力上。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数量众多的中小规模造船企业相比,辽宁省船舶制造业聚集程度较高,聚集着一批传统的国有大型造船龙头企业,例如,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葫芦岛的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优势,更为海洋船舶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辽宁船舶企业主要分布于大连、葫芦岛、盘锦、营口等地。随着辽宁省船舶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已逐步建成大连湾、大连旅顺、长兴岛、葫芦岛、辽河入海口(盘锦、营口)五大造船集聚区和10个专业化船舶配套园区。近年来,由中船重工集团、中远集团、韩国STX集团、新加坡万邦集团等世界知名企业投资建设的大型造修船及海洋工程项目纷纷落户辽宁省。环渤海区域的大连、葫芦岛、辽河入海口三大造修船基地实现了错位竞争、均衡发展。沿海六市船舶工业发展方兴未艾,其造船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紧随上海和江苏,位居全国第三,行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三)海洋交通运输业:以航运中心发展为契机,积极寻求新突破

辽宁省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历史悠久,大连港作为我国传统的五大外贸港口,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航运中心。近几年,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营口、锦州、丹东港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辽宁省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特别是港口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截至2009年,仅大连港就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196个,其中万吨级78个,码头长度33318米。这一规模在国内也只有上海、宁波—舟山、广州、深圳等几个大港可以与之匹敌。同时,近年来营口港异军突起,2010年的吞吐量已经进入全国前10位。拥有大连和营口两个超大型港口,无疑为辽宁省发展海洋运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辽宁港口货物吞吐量55259万吨,旅客吞吐量670万人次,集装箱吞吐量812万标箱。从全国看,辽宁省货运吞吐量排在广东、山东、浙江之后,位列第四位;但是,作为现代航运业发展重要指标的集装箱吞吐量辽宁省仅排在第七位。与之相对的天津和上海两市尽管货物吞吐量少于辽宁,但集装箱吞吐量却都超过辽宁省,特别是上海市2500万标箱的吞吐量是辽宁省的三倍多。

(四)滨海旅游业:自然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巨大

滨海旅游业是我国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均把“滨海旅游”列为新兴的支柱性海洋产业予以重点发展。根据国家海洋局的定义,滨海旅游业是以海岸带、海岛及海洋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依托的旅游经营、服务活动类型产业,其主要内容包括海洋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度假住宿、体育运动等活动。辽宁省沿岸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是我国传统的旅游城市,还有富饶的边贸城市丹东,以及历史悠久的温泉之城兴城等地,每年都接待了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外旅客。2009年辽宁省沿海六市共接待国内游客9800.4万人次,入境旅客77.5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977.7亿元,外汇收入104349万美元。相比于南方发达省份如广东省——国内旅游收入1873.1亿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884865.8万美元是让我们望其项背的。但是与同在环渤海地区的山东省相比,其1226亿元的国内旅游收入和125740.8万美元的国际旅游收入。表16是根据各地区2009年滨海城市旅游业收入情况进行的简单排序,从表中大致看出辽宁省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总置,广东、浙江、上海等收入超2000亿元的地区构成滨海旅游第一集团,辽宁省基本处于第二集团中靠前的位置。为了更好的比较沿海地区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我们对全国53个沿海城市的旅游收入、旅游人数和星级饭店数进行了加权排序。从结果看,除大连市旅游业发展较好——排名在第8位外,其他五市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丹东24位、锦州31位、盘锦34位、葫芦岛38位,营口40位。总体看,辽宁省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与前文我们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上海、天津为直辖市,广东省占了三席,福建省则有厦门和福州两个城市,而大连作为非省会城市进入前十,并且排在福建省省会福州之前,但与此相对的是其他五市都相对靠后,表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实际上,滨海旅游业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是与海洋有关的岸线风光,其内陆地区很多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遗迹也都被纳入了统计范畴。因此,在我们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资源的时候,更应该注重能够体现海洋特色的旅游项目的创新和开发,如海上观光垂钓、海岛旅游、水下探险等,充分利用好海洋这个蕴含丰富的宝藏,吸引更多的游客,创造更好的效益。从行业发展上看,海洋渔业、船舶制造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业是其传统的优势产业。但是,从全国范围的对比看上述四个行业并没有哪一个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因此,只有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才能将辽宁省海洋经济真正做大做强,才能使海洋经济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同时,在海洋经济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必须正视来自国内外特别是我们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挑战与竞争。一方面,韩国、日本凭借其雄厚的海洋科技实力,正在不断强化其区域海洋经济强国的地位,另一方面,与辽宁省同属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山东已被列为海洋经济试点省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部分抵消了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政策优势。

三“、十二五”将是辽宁海洋经济的爆发期

尽管辽宁发展海洋经济面临来自国内外的激烈竞争,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沈阳经济区获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先期布局发展的临港、临海产业,都将支撑辽宁海洋经济在“十二五”时期迎来爆发式增长。

(一)海洋经济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应有之义

由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早于国家海洋经济总体战略安排,在空间布局和产业选择等方面海洋经济特征并不十分鲜明。但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规划中海洋经济意蕴却非常突出,战略定位明确提出“,立足辽宁,依托环渤海,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建设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带、生态环境优美和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形成我国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但其中的“对外开放平台”、“国际航运中心”和“临港产业带”其实质均指向海洋经济,而且规划布局的造船、临港重化工业、海洋工程装备、港口运输、滨海旅游等产业也是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三个发展海洋经济试点省产业选择的重点。

(二)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叠加效应明显

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的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尽管没有指向海洋经济,但海洋经济无法摆脱陆地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海陆联动”是现阶段发展海洋经济的必然选择,拥有雄厚的腹地经济和陆域产业基础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坚强后盾。沈阳经济区将营口作为其出海口纳入其中,这为辽宁省海洋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的互动与协调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十二五”时期沈阳经济区城市化和新兴工业化的大发展为辽宁省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充足的市场需求和空间支撑。

(三)临港和沿海产业的布局为辽宁省发展海洋经济赢得了先机

经过“十一五”时期沿海经济带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的建设,大量临港和沿海产业已经完成布局,陆续投产和达产的造船、海工、石化、钢铁等临港和沿海产业将在“十二五”时期出现一个爆发式增长,这将为辽宁省在与其他沿海省市竞争中发展海洋经济赢得重要的先机。

四、辽宁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借鉴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的经验,依托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明确“向海发展”战略方向,拓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向海洋要资源、向海洋要产业,向海洋要发展空间。大力推进“海上辽宁”的战略实施,尽快实现“海洋强省”的战略目标。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海洋知识宣传力度,培育现代海洋理念

与山东、浙江和广东三个海洋经济试点省相比,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陆域经济思维仍占据支配地位,海洋意识相对较弱。面对新一轮沿海开发开放的新局面,我们急需转变传统的发展思维模式,培育现代海洋理念,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主动争当“蓝色经济”的弄潮儿。为此,我们建议在全省广泛开展海洋知识和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以及互联网络等媒体,充分宣传“海上辽宁”的发展战略,在全省范围内掀起海洋经济发展的舆论热潮,借此统一思想认识,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全面充分理解海洋的多元价值,不仅要“转身向海”,更要“走向海洋”,向大海要资源,向大海要产业,向大海要发展空间。

(二)坚持海陆联动,通过“扶、聚、孵”实现海洋产业的快速崛起与发展

辽宁老工业基地拥有雄厚的陆域产业基础,这在技术、设备、人员以及市场等要素方面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整合沿海经济带的政策优势,通过“扶、聚、孵”做大做强辽宁省的海洋产业,即“扶持一批‘出海’产业,在沿海聚集一批海洋产业,孵化一批新的海洋产业”。

1.扶持一批“出海”产业,向大海要资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海洋经济向深海和远洋发展的趋势日渐清晰,远洋渔业、深海勘探、海洋石油和矿藏开采成为争夺海洋资源的热点。辽宁省应充分发挥海洋石油开采、远洋捕捞、远洋运输、海洋风电等产业的比较优势,制定和实施积极的扶持政策与措施,扩大以海洋资源利用为基础的产业规模,迅速做大做强优势海洋产业,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赢得先机。

2.聚集一批海洋产业,发挥集群效应。以海工装备、修造船、石化等为代表的临港产业已经在辽宁省沿海形成一定的聚集,成为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海水淡化、海洋化工、海洋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正蓬勃兴起,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针对辽宁省海洋产业发展实际,可否考虑在沿海经济带设立海洋产业园区,围绕海洋产业链的延伸,从全球引进一批海洋新兴产业,填补辽宁省海洋产业的空白,促进沿海经济带上海洋产业的大规模聚集,并以此带动其他海洋相关产业的发展。

3.孵化一批新的海洋产业,提升海洋产业的丰厚度。发挥辽宁省海洋科技专利多的优势,通过设立海洋科技孵化器或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等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引导这些专利向产业转化。同时通过优惠的孵化政策,吸引域外科研机构、大学及科技型海洋企业进驻孵化器,孵育一批新的海洋产业,拉长辽宁省海洋产业链,提升海洋产业的丰厚度。

(三)发挥海洋科教资源优势,提升科技对海洋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海洋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科技的支撑作用越来越重要。借鉴国内外海洋科技发展经验,整合辽宁省的海洋科技资源,大力加强海洋科技能力培育和创新平台的建设,全面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突出海洋科技对海洋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和支撑作用。增加海洋科技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的技术攻关及重大海洋科研项目;重点扶持大连海洋大学和海事大学等涉海大学的学科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扶持专门海洋专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培养海洋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海洋产业大军;创新体制机制,搭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在沿海六市和重点海洋企业建设海洋研发中心、科技园和孵化器,推进海洋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依托《2010-2020年辽宁人才发展规划》中“重大人才工程”的实施,推进辽宁“蓝色人才”计划。建议由人才及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海洋经济发展相关部门与机构,针对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和科研团队,制定专门的引进政策和培养机制,加强国内、国际海洋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内外并举,造就一支与海洋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撑。

(四)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充分发挥沿海经济带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市场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各种要素聚集的重要载体。辽宁沿海是东北地区最主要的出海口,担负着打造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平台的重任。建议依托沿海主要港口,根据其服务和辐射的腹地产业布局,在主要港口城市择机建设矿石、粮食、原油、煤炭、海产品、船舶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促进各类要素向沿海聚集,形成区域性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增强对腹地的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增强对资源配置权和国际贸易话语权的掌控,增强临港、沿海、近海传统产业以及海洋产业的竞争优势,提升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国际竞争力。

(五)坚持科学用海,大力发展海洋环保产业

辽宁濒临的渤海属于内海,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因此,我们建议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对产业布局和产业选择一定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把环保评估关,坚持科学用海,审慎推进“围海造地”,避免大规模“蓝色国土”的“黄色”化,确保沿海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建议由省政府组织沿海六市政府,共同设立“辽宁沿海发展环保基金”。一方面加强沿海区域海洋环境治理和修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海洋环保产业,扶持本地区环保企业的发展壮大,并将海洋环保产业培育成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六)大力发展高端船舶制造,提升辽宁省海洋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船舶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装备,辽宁的造船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目前已经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为了在愈加激烈的海洋竞争中赢得先机,我们建议大力发展专业化特种船舶制造,向高端船舶制造进军,提升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装备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从当前全球船舶制造业发展趋势和船舶市场需求变化情况看,辽宁省特种船舶制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要适应当今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加快推进辽宁省特大型船舶的制造;二是要适应未来深海探测和远洋开发工程的战略需要,鼓励建造适合海上石油开采、海洋勘探、海底作业以及远洋运输的专业化船舶,为辽宁省乃至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装备支撑;三是要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海洋休闲度假需求,尽早部署游艇、邮轮等游乐型船舶的制造与发展规划,以满足新型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要求。

(七)整合海滨、温泉和文化古迹,打造适合四季游的千里滨海旅游带

滨海旅游业在海洋经济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美国等海洋经济发达国家的滨海旅游业占整个海洋经济总量在三分之二以上,而目前辽宁省的滨海旅游业占比还不足40%,提升空间巨大,因此,发展滨海旅游业是辽宁省海洋经济总量实现突破的重点。“十一五”时期辽宁省温泉产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温泉大省的建设初见成效,进而破解了始终困扰辽宁省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冬季时间过长。因此,我们建议整合延绵1400公里的滨海公路沿线的海滩、海岛、温泉和文化古迹等旅游资源,发展游艇、休闲海钓等新兴海滨旅游项目,打造适合四季游的千里滨海旅游带,将其建设成为集休闲度假、会展商务、文体旅游、生态旅游、游船旅游、温泉旅游、冰雪旅游、探险旅游、自驾游等多功能的滨海旅游区域。

(八)扎实推进航运中心建设,打造海洋经济的“桥头堡”

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核心任务,是实现海陆联动的纽带,是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应作为辽宁省“向海发展”的突破口。扎实推进航运中心建设,重点在于建立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尤其是发展航运金融与保险、航运法律与信息咨询、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业,通过完善的服务功能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桥头堡”。港口运输是航运中心的基本功能,也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省港口经过近10年的迅猛发展,已经为整合打下了良好基础。为此,我们建议由省委、省政府牵头,联合国家交通部等部门,以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为总体目标,通过资本市场的科学合理运作,对辽宁省的各主要港口进行战略整合,完善航运中心组合港的功能定位,促进辽宁省港口行业的整体提升,在“十二五”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中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再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优势产业 海洋资源 区域经济一体化

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广阔的海岸线与海域空间、相对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深厚的海洋经济与科技基础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条件,是领先于其他沿海省市的相对优势。但同时,海洋资源衰退、近海环境恶化、海洋科技转化不足及传统的海洋管理体制都严重制约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深入挖掘海洋资源与空间优势,突破传统的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蓝色经济区建设为起点,推动海陆一体化发展,加速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提升,领跑国内蓝色经济区发展是山东所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

半岛蓝色经济区定位与方向选择

一般而言,蓝色经济区是指以海洋资源为基础,海洋产业为特色,临海经济集聚发展为支撑的沿海经济功能区,但蓝色经济区又不同于一般的沿海经济区,其根本差异在于对“蓝色”的理解。关于蓝色经济区“蓝色”的理解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蓝色”是指采取开放政策,突破陆地向海洋发展,即依托海岸带空间,大力开发海洋资源,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推动外向型临海经济区发展;二是从资源环境角度出发,实施“蓝海战略”,推动海陆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即以海洋资源承载力为基础,海洋生态环境维持为前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及绿色经济等环境友好型临海经济,打造“蓝色社区”。

结合山东发展现实,半岛蓝色经济区定位存在以下几种选择:一是从区域经济发展入手,把半岛蓝色经济区定位为国家海陆统筹试验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化先行区、国家海洋经济高地及沿黄流域主要的区域增长极,带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及向内陆辐射,拉动中西部地区全面发展;二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入手,将半岛蓝色经济区定位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国际宜居城市群和国家海岸带综合管理试验区,通过大力推动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建立持续协调的临海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三是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应瞄准科技含量高、生态环境影响小、自然资源消耗低的临海高端产业发展,重点打造国家海洋科技产业化中心、临海高端产业集聚区和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实现以科技产业化、产业高端化和生态文明化为导向的临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优化提升目标。

海洋优势产业选择与培育

科学合理地选择并重点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群是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因素。海洋优势产业的选择要从长远着眼,既要考虑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和规模,又要分析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和产业带动力。未来海洋优势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提升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总量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功能,还具有拉动临海产业集聚发展、完善产业链和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的作用,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从山东现有的海洋产业类群来看,中短期内既有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又具有产业带动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海洋产业类群包括港口与海上交通运输业、船舶装备制造业和滨海旅游业三大产业类群,但其口与海上交通运输业发展不仅面临着釜山港、上海港、天津港及大连港等国内外大型港口群的强力竞争,也面临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造成的海运货物构成变化的压力,长远发展形势严峻;船舶装备制造业受到国内外市场需求低迷及相关产业技术储备有限的双重打击,短期内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而滨海旅游业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规模有余而水平不足,所产生的问题大于机遇,现实发展空间也有限,除非在海上旅游等新领域短期内有大的突破,否则产业难以实现质的突破。从长远来看,具有产业发展潜力和带动力的新兴海洋产业包括海洋科技服务业、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及深海矿产开发等,但上述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现有科技水平的制约,其产业化发展进程严重依赖相关海洋科技的突破;而在一些相关科技转化已基本成熟的产业领域,也受到国内外市场和相关政策的高度制约,市场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可以说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多数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海洋新兴产业市场化培育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作为战略优势产业进行培育时需要格外谨慎,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成效。

海洋资源支撑与环境承载

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离不开海洋资源与环境的支撑,山东半岛海洋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水平决定了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规模与方向。从海洋资源基础来看,山东半岛沿海地区除了丰富的岸线与空间资源外,其他重要的资源种类,包括生物资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及能源等与国内沿海其他地区相比并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特别是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发展,近海生物多样性下降、渔业资源枯竭、岸线与滩涂等空间利用冲突、淡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将进一步制约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在环境承载方面,随着经济总量的提升,未来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提高、近海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衰退、重点河口、港湾海域环境恶化的趋势将持续存在,特别是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围海造地、海岸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近海滩涂湿地面积破坏与丧失,重点海域生态环境恶化、恢复力下降的趋势明显,半岛近海海域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恢复将成为影响半岛蓝色经济区未来发展的根本因素。总的来看,在制定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相关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半岛地区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不足,科学地评价及合理地利用半岛地区的海洋资源与环境承载水平是确保未来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素。

管理体制与政策机制

除了资源与环境支撑外,管理体制与政策机制支撑是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顺利实施的又一关键因素。现有的海陆分离、条块分割的沿海行政管理体制并不适合未来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蓝色经济区建设需要一个海陆统筹、产业协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这就需要在蓝色经济区统一领导、区域规划、产业发展和城乡发展领域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与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和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协调机制。

目前,受到现有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的影响,沿海各市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发展定位类似、产业结构趋同、发展政策攀比等问题。海洋主导产业单一,传统产业竞争力不足,新兴产业发展缺乏后劲,环境资源恶化等普遍性问题使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面临两难选择。多数沿海地市资源环境条件类似,除少数落后地区外,经济基础与产业条件也相差无几,再加上政策相同,可供选择的战略优势产业和重点支柱产业有限,因而形成目前各地产业结构雷同的竞争格局。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不仅导致了这种行业的无序竞争,而且由于行政干预的存在,使这种恶性竞争难以通过市场调节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来缓解,从而降低了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这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主管部门决策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超越行政边界,实施跨地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和流域环境管理,同时简政放权,充分运用各种政策引导措施,通过市场手段来协调产业竞争,实现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是实现区域产业良性竞争和经济结构优化提升的一种可行选择。

区域协作与经济一体化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应尽快打破行政藩篱,密切合作,有序竞争,扬长避短,发展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蓝色经济体系。实现半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将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如何进行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提升半岛经济的开放度和外向度。加快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开发的国际合作步伐,特别是与欧美等海洋强国在海洋科技与海洋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开发步伐,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海洋科技,主动承接国际海洋产业转移,实现海洋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国际接轨,可能是加速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捷径。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海洋产业;海洋优势产业;优势产业选择

一、优势产业

(一)定义

优势产业是指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具体到海洋产业,优势产业是指那些在当前的海洋产业总产值中占有一定份额,利税位于海洋产业前列,运行状态良好,能够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配置海洋资源,带动海洋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产业。

(二)与其他产业概念之间的区别

1. 从产业产值来看,支柱产业是指净产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支柱产业严格来说仍属于优势产业的范畴,但优势产业不一定都能成为支柱产业,因为它更强调某一产业在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2. 从产业寿命周期来看,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而优势产业一般处于发展的中后期到成熟的中期这一区间,它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处于或即将处于鼎盛时期,同时也处于后劲不足的衰退前夕。

3. 从产业目标来看,各自强调的目标利益不相同。主导产业强调创新,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优势和带动效应;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则立足于现实经济的效率和规模,更加注重可靠性和效益。

二、山东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海洋大省,山东省历来都非常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山东省海洋产业规模逐年扩大,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一)主要海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作用突出

2011年山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出78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7.4%。主要海洋产业较去年都有大幅增长,其中海洋渔业产出2388.2亿元,增长16.7%;滨海旅游业产出1917.1亿元,增长19.1%;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出655.8亿元,增长11.1%。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出81.1亿元,增长15.9%。

由下图可以看出,山东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从2004年至今一直保持着较稳定的增长趋势,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发展迅速。其中从2009至2011年,山东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出平均增长率在20%以上。主要海洋产业的持续扩张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俨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海洋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近年来,山东省不断加大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0:37:43调整到2011年的6.7:49.4:43.9,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升,海洋三次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三)海洋产业布局趋于集中

山东省海洋经济已初步形成了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船舶工业、石油化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的发展格局,并且这些产业逐步向区位、资源、技术等优势比较明显的几个沿海城市集中。

三、海洋优势产业选择的国际经验借鉴

世界上的海洋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都将海洋产业的发展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非常重视海洋优势产业的培育,这些国家都依托于各自的优势来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促进海洋经济的增长。他们的经验对于山东省海洋优势产业的选择颇有借鉴价值。

(一)美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作为世界一流的海洋强国,美国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位于国际前列,其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海洋油气业、海水利用业、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制药等领域。

美国是世界上拥有海洋科研机构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国家,如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及国家海洋大气局所属的水下研究中心等,这些机构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此外,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为了保持其在海洋方面的竞争力,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其中包括《美国海洋学长期规划(1963-1972年)》、《全国海洋科技发展规划》、《90年代海洋科技发展报告》、《2001-2003年大型软科学研究计划》等,这些规划的出台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导向和推动作用。美国还组织了全国海洋资源技术总公司,用以加速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产品的发展,建立产业界、科研机构和大学三者间的亲密联系。正是由于这些要素的支撑,美国在海洋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目前美国是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海水综合利用的国家之一,是最早实现海洋热能利用的国家。

(二)日本-海洋运输业

日本海洋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要产业当属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不仅是日本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产业,还是现代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日本是典型的岛国,国土由众多小岛组成,而这些星罗棋布的小岛和填海建造的人工岛为港口和港口机场的建立以及扩展交通运输业提供了“锚地”。例如以交通运输为核心产业的人工岛:大阪湾关西空港人工岛及福冈近海博多湾人工岛。前者用于满足关西地区对空港的要求,后者则用于扩展海上交通运输能力。产业的集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扩展具有强烈的放大效应,然而产业集聚的先决条件是较低的运输成本。如何降低海洋运输成本是海洋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无论日本的人工岛还是固有的小岛,链接陆岛的交通运输建设都先行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而且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往往是立体构建的,包括机场、铁路、公路、轮渡码头等,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当属神户湾人工岛。正是由于对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及对运输网络的先行规划才使得海洋运输业成为日本的优势产业。

(三)澳大利亚-滨海旅游业

澳大利亚地处大洋洲,滨海旅游条件优越,其中尤以滨海生态旅游最为突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先开展生态旅游的国家之一。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很大关注和帮助。每年举行两次会议共商发展旅游产业的大政方针;同时政府鼓励私人资本积极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利用电视、网络、广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并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推广促销和市场开拓,将旅游的资源优势积极转化为市场优势;联邦政府十分重视举办大型的活动来吸引游客,促进本国旅游业的发展。此外政府还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制定各种制度来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如凯恩斯市实行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许可证制度,有效控制对资源的盲目开发和项目开发的无序状态。正是由于政府的大力关注,在良好的资源环境和产业战略环境的支持下,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自然环境的原生态,同时又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英国-海洋新能源

英国拥有欧洲最大的波浪和潮汐资源,在海洋新能源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目前在海洋能发电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制定了强调能源多元化的能源政策,鼓励发展海洋可再生资源。近年来,英国在海洋新能源研究方面表现得尤为积极, 2004年8月英国政府设立了5000万英镑的专项资金用以重点开发海洋能源。同月,世界上首座海洋能源试验场正式启动。此外英国政府还制定了海洋新能源战略规划,以保障海洋新能源产业的顺利发展。例如英国在《海洋(波浪、潮汐流)可再生能源技术路线图》中,将海洋能源的开发过程分为6个阶段,并提出到2020年英国海洋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目标。《海洋能源行动计划》中设定了英国海洋能源领域到2030年的远景目标,并概括了在私人和公共两个方面所需要的行动。此外英国政府还对整个海洋可再生能源可开发地区的开发权进行招标,采用单一的海洋许可证,加速项目规划与审批。英国政府在海洋新能源上采取的多项举措,推动了英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海洋新能源产业最发达的国家。

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海洋产业发展经验启示我们,海洋优势产业的选择离不开以下要素的支撑。首先依托于本国的资源、区位、技术等优势,其次政府营造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制定各种专项规划,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其发展成为优势产业或者巩固优势产业的地位。

四、山东省海洋优势产业选择

山东省是海洋大省,自然条件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文章在比较分析山东省资源、区位、技术、政策等优势的基础上选择了一系列海洋优势产业。

(一)海洋渔业

在资源方面,山东拥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15万平方公里的浅海海域,几乎相当于全省的陆地面积,这为发展海洋渔业提供了良好的水资源条件、广阔的海洋空间和巨大的开发潜力。此外山东省渔业资源数量丰富、种类繁多,栖息或洄游于山东近海的渔业生物资源主要有鱼类、虾蟹类、头足类、贝类等,较重要的经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有109种;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分布于滩涂、浅海的贝类资源百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有20余种,藻类131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近50种,丰富的渔业资源为海洋渔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政策环境方面,山东省还先后出台了《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实施〈渔业法〉办法》、《山东省渔业资源保护办法》、《山东省渔业船舶和渔业港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规章来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目前全省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海洋渔业地方法规体系,为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法规保障基础。

借鉴国外海洋优势产业选择经验,山东省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海洋渔业可以作为山东省传统优势产业,应继续加大力度巩固优势地位,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滨海旅游业

山东省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沿海及其海岛风光旖旎,气候宜人,优质沙滩资源位于全国前列,齐鲁文化底蕴深厚,其优势主要集中在集山、海、城、湾与一体的自然海滨和城市风光,主要产品包括滨海城市观光度假、海滨观光、海滨度假、胶东渔家民俗旅游等。此外为丰富滨海旅游内涵,沿海各地区先后推出了以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国际海洋节、威海国际海民节、潍坊国际风筝节等为主的滨海节庆旅游,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沿海现已形成三个旅游带,即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滨海旅游区、潍坊民俗旅游区和黄河口旅游区。青岛的海滨旅游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烟台的人间仙境蓬莱阁,壮观的黄河入海口,美丽的港湾沙滩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来游玩。

山东省滨海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当地政府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继续积极巩固其优势产业地位。

(三)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

在资源方面,山东省沿海岛屿数百个,风能密度大,山东半岛及附近岛屿年平均风速5.4米/秒,是全国9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在政策支持方面,山东电力从加快智能电网建设、规范风电并网管理、持续优化电力调度等方面入手,保证全省风电等新能源的合理接入和有效消纳,以及并网风电场的安全稳定运行。在规划方面,山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已通过评审。根据规划将建设海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到2030年开发建设鲁北、莱州湾、渤中、长岛、半岛北、半岛南6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此外,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还进一步加大电网建设力度,规划“十二五”期间在烟台的海阳和招远、滨州的沾化、日照的莒县、威海的乳山等地建设8座220千伏风电汇集站,满足大规模海上风电的接入需要。除了风能资源,山东省还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资源,尤其是山东省的黄海段潮汐资源比较丰富,是我国北方海域最具备建设潮汐电站条件的海区之一,现建有乳山白沙口潮汐电站、即墨30千瓦岸边摆式波浪发电站、长岛海上风力发电系统。

山东省海洋可再生能源丰富,相关政府已积极制定专项规划,完善政策环境,有必要发展其成为优势产业。

(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我们这里所涉及到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产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化工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海洋科技的支撑。山东省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农业部黄海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中科院海岸带可持续利用研究所等一批海洋科研、教学机构;科技人才优势突出,中高级海洋科研人员占全国的60%以上。其中,涉海两院院士占全国70%以上,海洋科技创新体系较为完备。近年来,山东科研部门和单位承担了国家海洋领域“973”“863”等计划项目500多项,在研的海洋科技项目1700多项,为海洋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拥有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海洋科技项目众多,有能力成为山东省海洋优势产业

五、结论

本文是在总结国外海洋强国海洋优势产业选择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选择海洋优势产业一方面离不开资源禀赋的支撑,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制定相关规划、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注入相关产业,这样才能够使其发展成为优势产业或者巩固现有优势地位。因此,文章在分析山东省各种要素的基础上,选择了一系列海洋优势产业,旨在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以便加大对相关产业的关注力度,制定相应的策略,保持山东省海洋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周海霞,相明.区域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2(03).

[2]邵桂兰,陈昊,李晨.海洋优势产业相关研究综述[J].对外经贸,2012(12).

[3]谢子远,闫国庆.澳大利亚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及我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11(09).

[4]宋军继.美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J].东岳论丛,2013(04).

[5]陈华,.基于海洋产业发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J].理论学习,2010(02).

[6]刘.发达国家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02).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粤琼;海洋经济;合作;战略

“十二五”期间,粤琼两省海洋经济必将借政策东风获得快速发展。粤琼两省都是我国的海洋大省,海岸线极长、海域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两省海洋经济总量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两省按《广东・海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相关协定不断加强海洋产业方面的合作,加快经济发展形式转变,增强海洋国土意识,开发利用和保护两省海洋资源,大力发展两省海洋经济,实现两省海陆经济统筹规划,意义深远。

1.粤琼海洋经济合作发展基础

1.1粤琼海洋经济合作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东省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海洋生产总值连续18年位于榜首。海南省各种资源丰富,特别是油气资源储蓄达200多亿吨。“十一五”期间,海南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同时,海洋生产总值高速增长,增长率达88%。海南不仅合理布局海洋产业、结合海洋资源和市场需求形成了四大产业支柱,还以增强海洋产业带动能力来刺激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和完善海洋管理水平、海洋公共服务体系,从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5―2013年期间,广东省与海南省合作投资总额超过千亿元。2010年,双方在海洋经济范畴的合作投资呈上升趋势,并于该年年底签署了《广东・海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谋划定位,到两省海洋经济发展理念和政策互动、产业、旅游业等领域的合作都有明确界定,为粤琼的全方位海洋经济合作,两省的海洋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日前,随着广东省肇庆率先和海南三亚强强联手,实现多层次多元化的合作与交流,粤琼两省合作深度逐步加强,一条“强”、“大”的联合道路即将到来。

2.海洋经济发展与南海开发合作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

2.1 合作发展战略定位

充分考虑粤琼双方海洋经济地位、制度差异、产业结构、资源优势等,确立两省海洋经济合作策略。首先,两省要明确自身海洋产业发展定位,必须要把传统海洋产业和新兴海洋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准确定位海洋产业发展路向,才能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然后,结合现有的海洋产业基础和未来海洋产业发展趋向,可初步确立粤琼两省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为:到2020年,构建具有粤琼海域特色、海洋产业优势明显、发展重点突出、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在发展战略的带领下,粤琼可通过强强合作,共同打造出独具魅力的粤琼海洋观光带;独具粤琼风格的休闲海岛及创意旅游和一程多站线路;开辟以高兴技术产业为主导,传统海洋产业为辅的海洋经济模式。

2.2 发展目标

粤琼未来海洋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粤琼海洋经济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重点支柱产业,海洋经济总值稳居前列,海洋科技能力和成就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海洋环境与安全体系完整,海洋生态发展可持续模式初步建立。具体每个阶段目标见表1。

表1 粤琼海洋经济分阶段发展目标

阶段主要内容

近期目标(5-10年)1、改革体制,重组资源,调整结构,夯实基础。2、拓展融资渠道,吸引国内外投资,增加对海洋产业投入,以海洋产业园区发展和项目发展为抓手,量与质并进。3、发展目前具有较大市场规模和相对优势的传统海洋经济产业,促进新兴的具有良好前景的产业门类的发展。4、完成海洋事业单位的改革转型和政事、政企分开,初步形成若干海洋产业发展基地和一批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海洋经济企业集团。

远期目标(10年以上)1、着重促进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使部分产业的优势大步凸显和巩固,海洋经济产业整体素质提高到高水平。2、构建完善的海洋产业链,新兴产业集群体。3、建立适应国情且与国际接轨的海洋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4、实施重大海洋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两省处于龙头地位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团、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5、引进和培养一批海洋高新技术的大师级人才,形成一批海洋优势行业和海洋品牌,打造一批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海洋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海洋经济产业群。

3.粤琼海洋经济合作发展保障措施

3.1 机制保障:理顺各方机制,促进产业发展

3.1.1 建立组织领导协调机制

两省按照《广东・海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要求,瞄准海洋生物、能源、矿产资源的持续利用,近海生态安全系统和可持续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壁垒,建立以海洋管理局为统一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分管负责人靠上抓,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以加强粤琼创新单元海洋科技力量的整合,加强粤琼海洋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两省海洋组织领导的沟通交流,完善交流及协调机制,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3.1.2 加强海洋产业管理机制

两省逐步建立海洋产业准入制度,推行和完善海洋产业管理制度。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海洋产业与海洋资源、政府、相关陆域产业形成新兴产业链。加强海洋产业的管理,强化海洋产业自律机制,规范海洋产业经营行为,发挥专业性海洋协会的作用。依法对海洋产业的经营行为、发展规划进行指导、控制和监督,使海洋开发与产业发展规划、合理、有序地进行。

3.2 资金保障:开拓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大产业建设投入

3.2.1 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

粤琼两省加大对海洋合作项目的政策扶持、财政资金投入。鼓励广东大型企业在海南投资;给予投资性企业资金补助;加大两省海洋资金运用统筹力度。充分运用广东制造业优势和海南丰富资源优势的互补性,加强两省市、县间交流,选准地区间的产业对接点,促进两省中小企业合作与交流,建立起能够有效整合双方资源的产业集群。确保实施于各大合作项目的资金落实到最小工作点,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化效益。

3.2.2 拓宽投资渠道

打破传统的单一式海洋投资渠道,拓宽投资渠道、加强有效配置形成新兴的多维投资模式。降低海洋投资准入门槛,积极鼓励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一般竞争性行业。构造一批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海洋产业投融资运营主体。鼓励非公有资本以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项目融资、兼并收购、租赁等形式进入海洋产业领域。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和结构调整功能为大型海洋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保障。全面深化两省海洋经济体制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海洋企业加快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造步伐。(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政府.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1(4).

[2]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海洋出版社,2012(3).

[3] 海南省政府.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12).

[4] 广东省政府.广东省海洋经济“十二五”规划,2011(7).

[5] 孙珍.中国海洋油气产业[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

[6] 殷克东等.中国海洋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