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的功能十篇

时间:2023-08-07 17:39:31

体育教育的功能

体育教育的功能篇1

关键词:谈 体育教育 多功能性

前言:

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人类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体育活动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集合体,这些集合体实质上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从这一层面来看,体育教育与人文精神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因此,体育对学生的教育是多功能性。

一、体育对学生文化性教育的培养

体育教育应通过文化积淀、传递、创造的不断循环,使其由工具化向文化化转化。体育课程文化是一种较强的价值涉入文化,而知识、经验、技术本身却不能赋予体育课程文化充分的教育性价值。

1 、体育课程传承文化是一项根本性的任务,但却不是唯一的使命,更不是什么法定的条例。体育课程传承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不让体育教师永远循蹈过去或现代的文化节律,而是通过了解文化,去开创新的体育课程。

2 、从体育课程结构去看当前的体育文化研究。对体育课程的研究更需要的是立体性的纵向拓展,是深层的文化阐释和学理性描述。这样的工作不可能只靠量的扩大就能完成,而应从课程结构的平衡入手,通过课程本身的健全和完善来激活其良性循环的机能,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育课程文化缺失的这一难题。

3 、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素养,没有人文,就没有做好体育教师的基础。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求美和关注情感体验。体育教师的行为越符合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就越善。没有足够的人文素养的体育教师不可能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也不可能有活跃与完善的思维能力,更不可能真正理解体育教育的价值,以及正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社会与人民。

4、体育课程具有文化的先进性,判别体育课程文化是否先进,首先应坚持历史的尺度对体育课程文化进行评价。从体育课程文化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来评判体育课程文化是什么历史阶段上的什么性质的文化,看这种文化是否具有现代性,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其次应坚持科学的尺度对体育课程文化进行评判,看体育课程文化是否客观地反映了人类对生命与健康规律的认识。再次应坚持价值尺度对体育课程文化进行评判,就是要看体育课程文化对增强人民体质健康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它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利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二、体育对学生生理和心理教育的培养

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中要注意男女性的差异教学,关注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同一体育项目,男生与女生在要求上应有不同要求,就是同性别,由于生理的差异,也有其不同需求的差异,就是同一体育项目,同一性别都有不同要求。例如篮球项目男女生都喜欢,但由于高矮、体型的胖瘦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生理的差异性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理需要去渴求自己喜欢而受益的体育项目,要一律苛求。体育课注重培养学生心理和胆量。田径项目在教学时,由于心理素质不同所达到的教学成绩所不同,同一个距离,男女生很大差异,女生中心理素质、胆量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成绩,跳高哪怕高一公分,往往许多女生提高了一点就怯场了,望而止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与培养。

三、体育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培养

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生活,使人们更懂得美的价值、体育是美的外延,美的享受以及美的自我塑造。正如体育中健美操则具有艺术性的项目,长期从事该项运动可以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提高音乐素养,从而提高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直至创造美的能力。它符合大学生“求动、求美”的心理,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长期进行健美操锻炼能增进健康,改善体形体态,调节心理活动,陶冶美好情操,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它对塑造我国的人体美形象,改善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四、体育对学生趣味性和娱乐性教肓的培养

运用体育游戏和谐体育教学内涵。体育游戏是一项综合性的、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和训练的重要内容,故不容忽视。

首先,体育游戏具有突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可大大激发学生爱好体育的兴趣。因而,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在体育活动中,由于体育活动的独特性,使得学校对体育课的安排有其特殊性,大多数时间是安排在上午第三、四节和下午,而这些时间又正是学生精神状态欠佳的时候,再加上在体育课中,学生对某些项目和动作多次重复感到枯燥和单调,这就给课堂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穿插一些体育游戏,来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兴奋性,这样,将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例如:我们在接力跑教学中,在学生对接力跑中的各种技术基本掌握的情况下,要提高他们的运动成绩,就不得不重复练习。对于这种反复练习,在一般情况,我们都是采取一个接一个反复跑,这样,时间一久,循环往复,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和积极性,如果我变换一下训练方式,采用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分成组,两个或三个手挽手一起跑或者两个人用三条腿跑,且组与组之间分出胜负,实行惩罚,这样做起来,就使得学生觉得有一种新鲜感,觉得更有趣味,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了运动成绩。

其次,相应的体育游戏,同样可以达到锻炼素质的目的。例如,在一节课,如果我们要训练学生的手臂力量素质,在一般情况,有做俯卧撑这样一个环节。如果一节课单纯做俯卧撑,连做几组,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就将单纯的俯卧撑改为游戏—推小车。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成横队站在相距十米的起点线后,前后两人为一组,前排学生俯卧撑分腿做“推车人”,发令后,各组“小车”到终点线后推车人和小车互相交换返回起点,最后以小队到达的先后顺序排列名次,通过几组来回循环训练,既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又达到了锻炼他们手臂力量素质和腰腹力量素质。

总之,体育培养学生强健体魄的同时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在体育教育中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来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以适应多元化社会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健康水平。

参考资料:

体育教育的功能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功能定位;现状分析

1.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纵观我国学校体育近代史,可以发现在内外动力的驱动下,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演进与拓展始终是围绕着育人和促进社会发展两条主线来进行的。十九世纪时,为了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洋务派”兴办了多所大学堂,均设有体育课(当时称体操课),那时的学校体育带着浓烈的民族自强的时代意识。到了20年代后期,一批留学生归国,带来了影响当时西方欧美教育界的实用主义,体育教育功能强调以自然为本,健身强体,陶冶情操,以身体运动发展人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教育体制仿照苏联的模式,学校体育以身体素质达标考核为标准,强调组织化,注重集体主义观念和纪律性。这一系列的转变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息息相关,也反应了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需求。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趋于多元化的特征,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学校体育的教育、健身、娱乐、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的功能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

2.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与目标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才能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和思想道德问题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报告提出教育要率先实现现代化,教育要保证我国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也提出明确的要求,教育现代化包括学校体育艺术的现代化。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大力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一文中也提到:“体育是积极进取的事业,蕴含了拼搏奋斗、超越自我、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体育是为国争光的事业,极大地激发了民族自信心、凝聚力、自豪感,激荡着人们的爱国情怀;体育是公平公正的事业,生动体现着崇尚公正、平等的价值观;体育是规则至上的事业,体育精神与法治精神天然契合,追求诚信、崇尚秩序、尊重规则;体育是团结友爱的事业,有效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了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风和谐和世界和平”。可见,体育的这一教育特质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大学人文教育具有特殊的贡献和意义。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大学生群体,体质持续下降,市场经济社会的一些不良思想也不断地冲击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生中发生的几个案件如“马加爵案”、“我爸是李刚”和“药家鑫事件”更是骇人听闻。因此,如何使得高校体育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传承优良的体育文化,塑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体育教育功能如何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利用文献资料间接考察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首先,本研究通过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搜取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其次,甄选与本研究相关的经典著作、优秀硕博论文、学术论文等文献,通过进一步的文本分析,挖掘、整理,获悉目前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动态、先进研究技术和前沿理论,为本研究的立论、设计思路和方法应用提供参考。最后,查询、收集、整理有关高校教育的方针、政策等文献资料,以了解国内外高校教育改革的动向。

3.2.专家访谈法: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电话访谈形式的访谈国内学校体育专家,初步了解了他们对高校体育教育现存问题及原因、现行状况的看法,及他们对大学体育教育功能定位的现状分析;通过无结构式访谈的形式访谈了不同地区的高校体育工作者、学校管理层、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了解他们对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现状的态度、对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等,为本文探究开拓思路和增加视角。

3.3.头脑风暴法:本文运用头脑风暴法对本文中的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的定位进行了提出新观点新方案、并获取高校体育教育功能定位及对策研究最为理性的方案。

4. 结论

4.1高校体育教育功能定位的现状分析

体育教育的功能定位是一种复杂的教育工作,它不仅体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领悟深度,还决定了体育教育的成功与否。分析以往的观点认可度,部分学者赞同体育教育功能包括教育功能、强身功能、情感培养功能、创新培养能力等,并拓展到社会、经济、国家等多个领域。而有的学者认为复杂的社会人格与体育教育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的性格、情感、态度、气质等特性,个体所具备的思想道德以及在社会化中所表现出的权力、责任、义务等一切的社会化发展过程,都受到体育教育的影响,并与体育教育功能相互融合得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整合。而体育功能在此基础之上还应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呈现多重“辅助功能”,这些“辅助功能”需要依据现实需要和高校人才培养特点而制定。

4.2 对高校体育教育功能定位的措施与对策

4.2.1各级领导重视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研究和实施

构建高校体育发展理论体系,第一涉及对高校体育的认识问题。高校体育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直接关系着大学体育的生存和发展。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行政主管部门才会知道怎样管理大学体育,具体职能部门才会知道怎样办好大学体育,体育工作者才会知道怎样对待大学体育。认识大学体育问题不能孤立地从教学的角度进行,而应该把它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去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

4.2.2设计科学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和体系

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忽视了自身的学科建设,不仅不能和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高校教育的主流相融合,而且也会因为缺乏应有的学科动力而影响大学体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国大学体育工作的低水平徘徊局面与忽视自身学科建设有很大关系。大学体育的发展思路,指导思想来自于大学体育的实践,大学体育教学训练的理论与方法来源于大学体育的实践,同时,这些发展思路和指导思想乃至教学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必须经过理性的探索,才能形成新知,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动力”保障。

4.2.3人文教育与专项教育相结合,注重体育文化传承

从本质上讲,人类教育的过程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过程。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的传承,塑造其高尚的人格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带领学生领略体育的发展历史,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审美观,学会欣赏、学会娱乐、学会愉悦身心。这些都是高校体育教育可以承载也是必须承载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体育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4.2.4优化教师知识结构,重塑“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

教师培训工作是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素质最关键和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既懂体育教育又懂人文关怀、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探索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相配套的优质教学内容,注重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卫平.学校体育功能的生态学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0,9: 88-89.

[2]王荣.从系统论看学校体育的功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 19(1): 64.

[3]王明献,李王杰.略论学校体育的功能回归[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5): 63.

[4]李林,周登嵩.现代学校体育功能探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2): 20-21.

[5]胡飞燕.现代学校体育功能多元化拓展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6, 3: 66.

[6]仇军.21世纪大学体育的使命[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4): 81-86.

[7]彭庆文.广义大学体育导论一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74.

[8]唐炎,周登嵩等.对我国学校体育功能研究的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

体育教育的功能篇3

关键词: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66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严重挑战,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备受各界关注。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包括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助于养成中国精神、提升法制观念与规则意识、培养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培养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协调身心健康发展与塑造健全人格。以体育为载体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体育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对象,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 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育人环境

体育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在体育方面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它由体育物质文化、体育精神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三个部分有机组成。体育文化既是人们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也为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是实现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

(1)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体育文化建设成果的物质体现,更能够直接反映出各界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与建设水平。具体来说体育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服饰、体育塑像等。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不仅要注重增加其数量,更要关注提升其品质。在数量上,要建造体育场馆、添置体育设备,并合理使用场地和器材,尽量能够满足人们开展体育活动与参与体育锻炼的需要;在品质上,要具有教育效果与美学价值,能够使人们受到感染,激发其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如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体育塑像能对人们产生心灵的冲击和对体育运动的向往,体现着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志与价值观念。

(2)加强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观念、体育知识等,在体育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催人奋发进取的无形的推动力。且体育精神文化一经形成即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体育活动及其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加强体育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体育中正能量的宣传力度,如对体育目的与意义的宣传可以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对于我国体育事业成绩的宣传可以提升国民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对体育活动中模范人物与事迹的宣传可以为人们树立学习的榜样……这些正能量的宣传都可以在社会公众中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人们热爱体育、参与体育的热情,并在体育活动中不断提升自我。其次要提升人们对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与体育道德规范的掌握,在此基础上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利用体育活动来培养人们的参与意识与集体观念。再次要加强对体育精神的凝练,用体育精神来鼓舞人、教育人。“体育界创造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警句、格言和经验,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精神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也体现在通过广泛的社会体育活动为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扩大了阵地,提供了有利的方式和手段。”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等等,都对社会公众起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3)加强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体育制度文化是在体育中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办事规程与文化体系,它包括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体育运动等一切与体育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规章制度。体育制度文化是社会成员体育组织和体育意识的集中体现,也是各项体育活动顺利进行、体育设施充分利用以及体育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衡量社会体育运动水平的重要标志。回顾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体育制度文化作为链接体育物质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的纽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作用,它不仅对体育参与者的思想与行为具有导向、调节、约束和规范的作用,约束参与者在既定规则下进行体育较量与比赛,培养其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而且体育制度文化所倡导的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也对体育活动参与者道德素养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加强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一是要提高重视加强领导,制定各项具体的办事规则与行为准则,充分发挥各个体育组织的宣传与带动作用;二是要加强规划,将体育文化建设置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体育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统筹建设;三是要建立健康有序的体育活动实施机制,包括监督机制和管理体制,促进各项体育活动的蓬勃有序开展。

2 倡导体育实践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鲜活载体

“恰当的载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沟通的桥梁,是传递教育信息并促其内化的必要工具和手段。”体育运动以其群众性、趣味性、多样性而对社会公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以体育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生动活泼、喜闻乐见,教育效果自然是其他载体无法比拟的。我国将体育分为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在每一类体育活动中,都要大力倡导体育实践活动,以期为思想政教育提供鲜活的载体。

(1)倡导竞技体育实践活动。在竞技体育中,各项体育赛事不仅对运动员,也是对社会大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对于运动员来说,参与竞技比赛能够磨练其意志,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与胜负观,更有助于其优良道德品质与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形成,从而使运动员终身受益。对于社会大众而言,竞技体育通过其特有的方式对人们产生长久的鼓舞激励与正面的教育影响,尤其是对人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民族自尊自信为核心的文化认同具有深度促进作用。同时,运动员们将训练中的劳累与伤痛转化为完善自我并为国家和集体争取荣誉的动力的精神,也会对社会大众形成激励作用,鼓舞其在工作和生活中为实现理想而持之以恒、坚忍不拔。以四年一度的大型体育赛事奥林匹克为例,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宣传与学习可以引导人们形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使人人公平与尊重规则的理念得以彰显推广;对中国运动员的关注以及为其夺冠而自豪则可以培养人们的爱国观念与民族自豪感;对他国运动项目的观看可以使人们放眼世界知己知彼;而参与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则可以培养其奉献精神与责任意识,等等。这种鲜活的教育载体因其独特性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倡导学校体育实践活动。在学校体育中,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课余训练、课外活动以及体育竞赛等众多途径来实现。如体育课堂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有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两种形式。理论课教学通过教师讲授重在使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意义,传达体育道德规范与终身体育意识。实践课教学则是在教师的讲解示范与学生的身体实践过程中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在实践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抓好组织教学使学生形成规则意识与责任意识,也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团队意识与拼搏精神、坚韧顽强与果断勇敢,还可以通过对教学中一些偶发事件的处理来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与客观公正的立场。当然,无论在理论课还是实践课教学中,教师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践行的道德规范与对学术的精益追求也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并感染着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体育锻炼作为课堂体育的延伸与发展,则可以对学生的自律精神、道德规范、吃苦耐劳及自我实现等品质的形成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竞赛作为学校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比赛的总称,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有效的途径。如赛前动员可以提升集体观念与参与意识,比赛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拼搏意识与进取精神,赛后表彰可对学生进行正面肯定与激励教育。总之,在学校体育的各种形式中教师都可以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学校体育也可以使学生们走出教室和繁重的课业压力,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进而以更佳的状态投入学习,这也是我国于2007年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原因所在。

(3)倡导社会体育实践活动。在社会体育中,民众一般不追求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而是以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社交为目的自愿参与的,所以运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而每一种形式的社会体育运动都对参与者具有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如以深受社会各阶层女性喜欢的健美操为例,参与健美操可以帮助人们形成以身心健康和谐为标准的审美观,还可以帮助人们形成一定的团队意识与组织观念,提升人们的自尊自信与积极乐观。男性比较钟爱的篮球、足球等体育活动也同样具有培养团队意识与协作观念、果敢刚毅与拼搏进取等优良品质。除此之外,在当前倡导体育运动与全民健身,还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让越来越多的体育运动项目得到普及,不仅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人才队伍是发挥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第一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为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有力保障。

(1)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容。根据发挥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需要,人才队伍结构应主要包括体育人才队伍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同时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应注意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即在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中要始终坚持既关注其运动技能又关注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双重标准,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中也要坚持既关注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又关注其跨学科运用隐性教育资源能力的双重标准。为实现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应主要包括以下人员。第一,体育管理人员。当前,我国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不断迈进,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都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这就对体育管理人员的数量与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要充分发挥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要求这些管理人员不仅仅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卓越的管理能力,更要懂得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和教育方法的把握。第二,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人员与指导员。如果说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人员主要为社会体育活动进行组织管理,那么指导员则主要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这一群体是与社会公众联系最为密切的体育工作人员,其工作能力与知识结构对于切实发挥社会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至关重要。第三,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强化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保障,教师的言谈举止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培养其优质品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四,体育专业技术人员,即高水平的专业运动员与裁判员。另外,还需要培养大量的农村基层体育骨干人员、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体育外事人员等。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完善人才队伍的培养开发机制与管理机制,创新人才队伍的合理配置机制与评价激励机制。

(2)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

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从业人员进行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与提升,使其能够承担发挥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工作职责。当前人才队伍建设可采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各级院校的人才培养。学校教育是人才队伍培养的主要阵地。学校课程的专业性与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教学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知识的讲解则可以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各级各类院校普遍都开设有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类专业,可以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专业人员。如在很多院校开设的社会体育专业,即可以培养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而体育教育专业则以高质量体育教师的培养为主要任务。第二,教育与体育管理部门的研修与培训。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对相关管理部门的知识结构与工作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相关管理部门加强了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根据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可定期举办以相应主题为内容的研修班或培训班,并构建规范有序、内容科学、效果显著的培训机制。第三,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服务。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市场的快速发展,大量社会资金进入培训行业,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为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一定贡献。如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中青年体育教育发展中心开设了“青少年体育管理干部培训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则举办了系列的“体育场馆建设、经营与维护讲习班”等。但总体来说,这一培训方式刚刚出现,是培养人才的新力量,还有着很大的培训空间,其作用也需要进行进一步拓展。

4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任何教育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一定的舆论氛围,实现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样如此。对竞技体育运动员优秀品质与成绩的奖励、对社会体育参与者持之以恒精神的宣传以及对学校体育中表现突出者的认可都会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产生一定的舆论氛围,也会对其他人产生巨大的榜样示范作用与感召力量,激励人们不断自我提升。在当前形势下,做好体育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途径着手。

4.1 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力量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而言的,即通过某种方式定期向社会公众信息或提供平台的媒体,主要包括电视、广播、报刊、户外媒体等。传统媒体因其内容的权威性与受众的广泛性,一致维持着自身在大众心目中的优势地位,也是对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宣传以发挥导向作用的首选途径。如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体坛风云人物年度评选”可谓是最好的诠释,不仅在体育界,在社会各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体坛年度风云人物的获得者不仅仅需要成绩优异,更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的承担,其事迹应能为体育界及社会公众树立标杆和楷模。也就是说,社会各界通过这一电视节目感知到的不只是获奖者冠军的殊荣,更是对体育精神及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刻感悟。在发挥和实现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力量播放、发表、展示优秀的体育节目或相关文章,对社会公众进行价值观念的引导。

4.2 开发新兴媒体的宣传途径

新兴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区别、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媒体形态,它以网络与智能手能的普遍使用为主要标志。新媒体以其快捷方便、信息海量、受众门槛低等优势而快速崛起,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应该成为利用体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重要途径。如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当前人们广泛使用的微信、微博等平台,对体育新闻、体育人物、体育项目等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并对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深度嵌入。还可以创立相关主题网站进行宣传报道。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6).

体育教育的功能篇4

一、给体育教育以准确的定位

体育的作用决定了它是一门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教育,它不像数理化语外,只承担某一学科的教学任务,而是要承担对学生的全面教育。然而在过去,由于传统封闭观念的影响,学校体育成了与数理化一样的学科课程,属于学校体育中的课外活动和课间操更没得到应有重视,课外活动可被占用,课间操可以砍掉,学校体育教育功能出现混乱。自1985年迄今,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出呈下降趋势,而且趋势越发严重,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现的病症,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近年来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患病年龄提前了10到20年。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我们必须从强化学校体育的地位入手,给予体育教育一个合适的位置。

二、用体育精神焕发健全的人格

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曾写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这句话堪称对体育之人格教化功能的简明总结。在学校建立起真正的体育氛围,在教育中倡导真正的体育精神,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关心方面,同时也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可依赖途径和可操作手段。因为体育是讲究秩序规则的,是讲究竞争并讲究合作的,具备良好的体育精神,可让人充满活力、毅力和进取心,可培养荣誉感,懂得尊重秩序,能正视失败与成功……不难看出,这正是一个“道德训练”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易于被未成年人接受,远胜于干巴巴的道德说教。

1.发展社会认知,在体育的社会交往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是社会的细胞,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应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竞争,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让学生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将会成为一个人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2.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与自主精神。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都能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独立地观察判断,独立地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3.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体育运动是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我们应教育学生遵从规则与规定,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不装孬使坏,不投机取巧;教育学生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摒弃,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

三、通过体育训练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走向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1.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人体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能力。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面对季节变化、气候变化,必须能承受适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才能生存发展;不适应自然环境的恶劣变化,又无法改变自然环境,在这样情况下,只有灭绝淘汰。体育活动、体育锻炼是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最佳方法之一。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学生能增进健康,强壮体格,身体的各个组织系统在中枢神经支配下,承受外界刺激和协调各组织系统能力都将得到增强。

2.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体育活动、锻炼、比赛能够改变、调整、强化人际交往。体育历来是人生的友谊使者,共同的体育爱好和活动,能够增加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互相之间的距离,外向型者可以通过体育活动使社会交往得到满足,性格内向者则可通过多次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消除孤独感,逐步形成与人交往的意识和习惯,使个性逐步得到改变。如篮球赛中协调高超的球艺、快速超人的弹跳素质;体育舞蹈比赛中优美的舞姿、标准的身材;健美比赛发达的肌肉、优美的造型,都给人们留下了美的第一印象,给人际交往增加了无形的情感成分。同时,体育运动又是一项缩短人际交往距离的项目,例如舞蹈、球类比赛等都要通过互相的配合及接触,并在运动中表现出每个人的个性、能力,以及相互之间类似的兴趣爱好,为进一步的互相交往打下良好基础。

四、积极探索体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

体育教育的功能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舞蹈课,健身功能,心理功能,美育功能,社会功能

 

1. 体育舞蹈的起源与发展。

体育舞蹈起源于西方的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1、12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将民间舞蹈加以规范和精练,引进了贵族家庭,形成了“宫廷舞”,成为一些王公贵族们的消遣娱乐社交工具。宫廷舞的舞姿端庄、典雅,舞步严谨规范,颇具绅士风度。当时被称为欧洲学派的“社交舞”。后来经过时代的变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从劳动人民的文化中吸取营养传承、改编、创造。使体育舞蹈逐渐风靡世界。现如今已经发展为多个舞种,如摩登舞、拉丁舞、街舞、钢管舞等不同的舞种。体育舞蹈不仅成为民间的体育活动项目也成为世界竞赛性的体育项目。

我国体育舞蹈的开展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自三十年代率先进入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八十年代在全国普及开展。九十年代进入高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通过一些专业人士以各民族舞蹈元素为基础创编了大众化、普通化、通俗易懂不管男女老少都能接受和学习的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体育舞蹈。如杨艺创编的北京平四。体育舞蹈是一们无声的艺术,使人体动作的完美呈现,它融音乐美、服饰美、风度美、体形美、造型美于一体,使体育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是运动和观赏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之一。他能把人们的审美经验带到崇高的层面,使人们从中获得体育艺术的力量。从竞赛的角度上看,在比赛中所表现出健康的形体高超的技术、协调的配合、充沛的体魄,使审美的主题——观众在欣赏中达到高层次美的享受。它既有观赏价值又能激发人们参与的作用,被认为是一项拥有艺术魅力的项目。加里宁说:“会跳舞的人走路姿势都好看”。

体育舞蹈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及人才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开设体育舞蹈课是学生的迫切需求,绝大多数非常欢迎,特别受女同学的青睐,尽管在九十年代中期体育舞蹈已经入到地处一些大城市的高校,但由于一些二线城市的高校开展较晚。学生们对体育舞蹈认知颇浅。昔日的传统体育项目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学生们对追求优美端庄的姿势、均匀健美的形体、举止潇洒的风度非常重视。追求美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内容,是学生们心理需求体育舞蹈是一种独特的媒介,他可以使每个舞者在优美悦耳的音乐声中以肢体语言去表现自我锻炼自我充实自我。

2. 体育舞蹈的健身功能。

体育舞蹈与中国古典舞蹈、民族舞蹈和西方芭蕾舞一样,是一个完整的舞蹈体系。它具备有“多一分嫌过、少一点欠火”的规范特点。它是一项人体在音乐伴奏下有节奏的全身运动。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这时人体的全部肌肉关节韧带神经系统都参于其中。对提高人体协调性、灵活性有着很好的作用还能使心肌纤维增粗,从而使心肌力量增强,心血输出量增强,提高心脏的供血功能。还能改善血管壁的营养状况,从而延缓血管硬化。免费论文。肺活量会成倍增长,提高吸氧量,使机体有很强的有氧代谢能力。同时研究显示连续跳三支舞曲以上人体的能量代谢为7.57高于网球7.30与羽毛球的8.0相近。最高心率为女子190次/分男子为210次/分。如果每天坚持跳三十分钟的体育舞蹈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健身效果。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体育运动进入高校体育课堂,能非常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健身的功能。

3.体育舞蹈的心理功能

现代大学生任务繁重学习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日益严格,他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逆反心理强社会交往能力较弱,这种现状是我国教育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体育舞蹈能消除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的精神紧张和情绪不安。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心理,使人的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还能调节某些不健康的情绪和心态,如意气消沉和情绪沮丧等。美国心理学家“德里斯考”发现舞蹈能够成功的减轻学生们在考试期间的忧郁情绪。通过舞蹈练习可以松弛人的烦恼情绪消除疲劳缓解心中的压抑,使心理得到放松。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舞蹈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除相互对立和敌意,改进自己不文明的言谈举止对自己的人格有所提升。调查表明参加体育舞蹈锻炼有个共同感觉不管工作有多累多忙,学习有多紧张生活有多烦恼,一踏进体育舞蹈这块天地就如同到了一个奇特的只有感觉和节奏的世界。生活中的一切烦恼都消失怡尽,视乎全身心都注入新鲜的血液,心情非常愉悦。

4.美育功能

体育舞蹈是即体育舞蹈服饰音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其综合性、艺术性具有丰富的美学功能,现状体育运动,许多项目对美的要求愈来愈高,如艺术体操、健美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武术等。而体育舞蹈是美中的佼佼者,它为人们创造了大量的审美客体。通过体育舞蹈训练,可使人体外形更加匀称和谐体态更加刚健、优美、动作刚柔并济,这既满足自我实现美的愿望,也能成为他人的审美客体,另外,体育舞蹈中的团体舞更是美不胜收。群体的配合位置队形的变化伴以相应的音乐,构成一幅幅刚健优美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给别人以欣赏的同时,把自己看到的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服饰美和听到的音乐美结合起来,在情感上进行调整梳理自我欣赏得到美的享受。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除了和社会条件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有关外还受自身条件限制,经常参加体育舞蹈,会改变自我的形体姿态等身体条件不断进行着感知情感形象,想象、理解等审美活动提高审美能力。免费论文。

5.社会功能

当今社会工作的快节奏使人们去选择一些释放调整身心理的运动项目和娱乐项目。去放松锻炼自己。全民健身是社会家庭对每个人的要求。免费论文。体育舞蹈是一项不受年龄职业、性别、场地、时间、体质限制的项目。在节奏强烈旋律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舞者以漂亮的仪表、协调的配合、优美的动作、文明的礼节,去从事锻炼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助于个体参于群体,培养社会交往能力满足人们社会交往需要,从而获得了有益的信息机会。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培养他们在校期间掌握一到两门体育项目。当走向社会无论到那个年龄段,都可以去参与终身受益还可带动自己身边的人体育舞蹈的开展也丰富了校园文化。

结束语

学校体育教育正向多功能,多元化方向发展,体育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体育舞蹈的健身功能、心理功能、美育功能、社会功能已日渐突出。它是一项高价值多功能的项目,它的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是当今高校不可缺少的一项高雅体育活动,故在高校中普及开展体育舞蹈课是必要的可行的。

参考文献

《论体育舞蹈与身心健康》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4期 章巧珍 吴龙等

《体育舞蹈运动对高校大学生生理指标影响的初步研究与分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年 汤小勇

《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舞蹈锻炼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福建体育科技2007年第一期 张磊

《高校体育舞蹈的创编及教学方法》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张诚 刘大平

体育教育的功能篇6

就高校而言,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进行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基础,也是培养高素质和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加强大学生学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和无线电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从50年明至今,已经成为知识信息处理、存储和传播的有效手段,以课堂和书籍为主的传统的知识传播技术已经落伍,社会已经变为学习化社会,学习成了人的一种终身化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教和学的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以及其他传媒技术学到许多知识和技能,学校不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重要的渠道。对学生来说,在学校中需要掌握的主要是知识管理的技能、语言和交流技能、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技能、历史和文化知识、养成尊重知识及其文化差异的态度。可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富有成效的现代化学习,已是机快马加鞭、时不我待重要举措。手机在当代高校大学生中(甚至在中学生中)已基本上普及,几乎达到了人手一机、机不离身。手机具有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录音录像、上网收索、浏览下载等无所不能,而且手机的技术更新日新月异,随着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新功能的不断拓展,特别是它与互联网的接通,使手机成了人们现代化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日用必需品。如今的手机逐渐成为人们的“万能”伴侣,成了当代人小巧贴身的“外脑”和“百科大典”。借助手机我们又可实现网上教学、专业学习、阅读浏览、文化娱乐、艺术欣赏、友好交往、信息沟通、商业谈判、业务拓展、休闲购物、旅游订票、疾病问诊、健康养生等等,实现各种各样的心愿和目标。手机已经成了当代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存发展和生活享受的“高科技朋友”,一机在手可知天下、可游天下、可“得”天下,如今的手机几乎成了科幻电视连续剧中所谓的“魔幻手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借助手机的多媒体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相长和教书育人的目的,应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的一条新思路,也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一个好帮手,必将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

2手机的视听录放和资料储存功能在高校体育课堂上的应用

把体育课堂搬在手机视频上,成为课后复习的有力助手,这应该成为现代化教学的标志之一。手机能够录音录像、声情并茂地把高校体育教学的学习场景和教学画面,使其长久地保存在内存之中,便于课后的温故知新与巩固提高,起到了对课堂体育教学的延续和加强作用。体育课堂上常常有一些比较高难的体育动作不能当堂掌握,还有老师所讲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大家在当时并未理解,如果我们把它存放在手机视频上,并在课后进行不断的回放和慢放等,就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清、听懂和悟透这个动作的特点与规律,从而使学生比较快速地学会并扎实地掌握它。手机实拍图像主要来自于课堂上的教学实拍,以我校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太极拳为例,学生们常常利用手机实拍任课教师的示范动作和套路演示,在课后复习起来就显得非常方便有效;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拍摄,作为彼此切磋与交流借鉴的参考。现在,手机已成了大学生必备的多功能的贴身工具,体育课堂上用手机拍摄教学过程与体育动作,应该成为高校体育课堂的创新之举。例如,大学生对24式太极拳的“左下式独立”和“右下式独立”总是掌握不好,此时,如果在自己的手机视频上反复观看指导教师的示范动作的慢动作回放,并且跟随慢动作进行练习,很快就能掌握要领。然而,如果我们用摄像机进行教学录像跟踪拍摄,则教学成本会太高,而且,在多媒体教室播放还要经过技术加工处理,既麻烦又费时,播放时还得专门给学生们安排适当的时间,给教学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用手机拍摄则不然,它既经济又便捷,而且可以因人而异选择拍摄重点和难点,非常随意自由。所以,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体育课堂使用手机拍摄和录制,就能把课堂的重点或富有价值的录音录像资料保存下来,以便于课后的复习、模仿、巩固和提高。所以,把手机应用在体育课堂上,能够极大地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符合体育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趋势。

3手机的互联网功能给课外自学带来便捷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中国互联网的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由此可见,微博在网络新媒介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调查同样显示,微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影响越来越大,已渐渐成为其交流与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CNNIC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12月,我国微博群体占微博总数的57.2%,其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为72.3%。互联网开通了网上教学和网上授课的平台,为大学生在网上自学提供了机动灵活和方便快捷的契机。手机上网成了当今社会的常态,就连不少小学生、初中生也能运用自如。因此,大学生们手机网上学习就变成了一件随时随地和轻而易举的事情。现在许多普通高校都有校园网,网上授课也成了当今高校的教学时尚。高校许多体育项目也可以在校园网上授课,因为网上授课的优势就是时间上的自由与便利和学习上的快捷与高效,而且大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在网上学习。上网学习应成为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大学生要充分地利用好之一优势,为学习的现代化创新和人的现代化进程服务。社会上俗称的当代人的“三大技能”,即所谓的电脑、外语和开汽车。手机的“电脑”功能,使得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既学习了“电脑技能”,又节约了去电脑机房专门上网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当然,还可以利用手机学习外语,学习开汽车的理论知识等。当前,我们主要是要学会如何利用手机来进行高校体育的学习和应用。大学生最为关键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最主要的是学会自学,而自学多半是在课后和课余时间,包括课外自习时间、星期天、假节日、寒暑假期等,因此,整天陪伴在手、与人不离左右的手机,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下最理想的学习工具和“体育业余”指导老师。

4未来的手机将为大学生带来“无师自通”的学习时代

过去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闻”,现在是“一机在手,应有尽有”。我们生活在一个高科技的时代,一个全球联网、手机“横行”的时代,有效地利用手机进行学习,就是借“机”生蛋、借“脑”生智。手机连接了互联网就使得手机具有了强大的功能,而且,我们过去传统的学习方式也将会发生巨变,过去的学习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学生尽管“处处留心皆学问”,结果还是“书到用时方狠少”;今天的学习则成了“知识和信息全球通,知识爆炸、信息泛滥”、“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机在手、瞬间全有”等。相信在未来社会或不远的将来,手机将具有无限的高科技和高效能方面的功能扩展,诸如像纳米技术、芯片技术、液晶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卫星遥感、光电通信、计算机技术、远程教育等等,为数众多的高科技元素将会在手机上被加载应用,未来的世界或许将真正成为了“魔幻手机”的世界,将来的手机的功能和价值我们现在甚至还无法想象,对此,我们只能充满热切的期待和无限的憧憬。相信未来的手机一定能够当好一名“课余体育老师”。手机对于自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为未来属于一个自我教育大变革时代,传统的学校教育体制也将面临着挑战,学习将变成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人们不能只拘泥于传统教育的束缚,自学将会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如有关专家所言:“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而且,“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床头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由此可见,及早地利用并开发手机的自学功能,将是学习化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5结语

体育教育的功能篇7

关键词 新闻媒体;媒介;信息;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1-0173-0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媒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完善,特别是在全球化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媒体产业迅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新闻媒体的文化传媒功能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并增加了新的社会主体身份,在社会文化生活中逐渐扮演起现代教育者的角色。而且,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实施,新闻媒体传统社会文化传播功能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同时,又呈现出其作为现代教育者的新的功能特点与独

特性。

1 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者的特殊性

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者所具有的特殊教育功能,在传统的新闻传播理论领域,都没有明确的阐述与说明。在传统社会文化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出,新闻媒体实际上还具有教育的功能,特别是伴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新闻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者的身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

首先,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的主体,不仅包括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还包括现代的如互联网、手机终端等。在引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还具有监督社会生态体系、服务大众文化娱乐等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在日常的传播活动过程中,由于受自身特点的限制,以及传播客体所处的社会即时背景与客观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完全的呈现所有事件。而且新闻媒体本身作为社会文化舆论的引导者,代表的是公众的主流意识,因此在对信息的选择、信息的加工报道方面,必然会以社会文化舆论为导向。

其次,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者针对的教育客体更加广泛。这也就无形中提升了新闻媒体发挥好教育功能的难度,一方面新闻媒体要在现代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下,抓住所有机遇与挑战,充分发挥其原有的新闻传播功能,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多的争取受众,最大化的发挥其教育功能。根据信息传播的然率公式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信息的接受通常是由一定的选择性的,与需要浪费更多时间获取的信息相比,更喜欢接受花费时间较少,更容易被理解的信息资源。因此,在现有的社会生活语境中,新闻媒体要想获取更多的受众,即现代教育对象,就必须最大可能的降低教育客体媒介接触的时间及物质成本,同时提高教育客体对新闻媒体传播教育内容的满意度。

除此之外,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主体,其教育内容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与传统教育主体为学生传授单一的理论知识或特定的技能水平不同,新闻媒体作为现代信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特殊的教育者,无形中就会对人们的思想言行、价值取向等起到一定的影响。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说,新闻媒体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本身就具有教育和引导人们的思想价值、社会理念的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看,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原本已经具有特定的教育功能。

2 新闻媒体在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发挥教育功能的特点

新闻媒体发挥现代教育功能的实质就是通过对社会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传播力与社会公众影响力,从而达到引导和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目的。新闻媒体在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本质上是其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所具备的一种特有的功能。而且由于新闻媒体传播信息来源的权威性,传播过程的专业性,以及媒体受众的广泛性等特点,使新闻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媒介比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具有影响力。新闻媒体对某一事件的关注报道,促使受众对事件本身以及事件相关事件进行广泛讨论,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促进事件本身的解决或相似事件的规避。

与传统教育形式不同,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特点的发挥是建立在新闻媒体本身所特有的作用机制与作用方式之上的,主要具有非线性、隐含性、两面性的特点。

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非线性特点主要是指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者对公众的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途径与教育方式,它在教育方式上并不是对公众直接单纯说教,在教育内容上也不是从低到高的系统线性教材,它对受众的教育具有曲折性的特点。但是另一面,新闻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者,其教育功能的发挥,并不像传统的教育主体那样有着明确的教育目标、严密的教育体系、固定的教育模式等等,它是通过信息传播来实现的,但是信息传播过程的本身又具有发散性、复合性等特点,这也就决定了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非线性特点。

新闻媒体作为特殊的教育主体,其教育功能还具有隐含性的特点。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家庭或学校的教育通常采用一种向受教育者明确教育目标、教学任务、教学预期达到的效果等显性的教育方式。一方面是因为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其本身并不具有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功能,信息本身所蕴含的教育内容就需要受众去挖掘、去发现。另一面,公众在轻松地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完成对信息承载的内隐性教育内容的接受。因此我们说,新闻媒体无论是在教育方式还是教育内容方面,对受众的教育都是隐蔽的。

新闻媒体教育功能除了非线性与隐含性之外,同时还具有两面性的特点。新闻媒体在发挥其教育功能正面影响的同时,还带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新兴的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例如在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特别是互联网媒体,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从传统的单一理论知识灌输转变到了双向互动交流。随着新闻媒体的飞速发展,国家相关的新闻监管部门很难对所有的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审查。而且面对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有的新闻媒体为了自身了利益的需要,在信息传播报道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代表与其利益相关的群体或个人的新闻内容,或者迎合某些低俗审美趣味群体的新闻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又会给受众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总体上来说,新闻媒体作为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成长发展起来的特殊教育者,它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传递、人们思想价值的引导与道德的培养等起到一定的作用。新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只有对新闻媒体这一新兴教育者的独特性,以及教育功能的特点进行充分的认识与理解,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实现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与教育受众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曹顺庆,熊兰.三十而立――四川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三十年[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1.

[2]辛欣,雷跃捷.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陈裙.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中美高等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比较[D].安徽大学,2010.

[4]范以锦.新闻教育要为推进学界、业界的交流与创新发展服务[J].中国广播,2012(8).

体育教育的功能篇8

关键词:高校体育;多重功能;实现机制;构建

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似乎更多时候是从理论层面进行着探讨,而未能在实践领域进行组织和制度创新。关于这一点,可能归因于学校管理层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问题。然而,在增强学生体质的传统认识下,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还承担着构建校园文化方面的重任。根据文化建设的圈层理论可知,行为文化建设成为了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高校职能相结合的行为文化建设,不仅需要从学生行为操守上进行塑造,还应在精神面貌上给予提升。惟有这样,才能全面支撑校园文化的形成。

从上述阐述中不难看出,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存在着多重功能定位。此时便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如何将文化建设功能引入到管理创新之中呢。问题的回答实则仍须从组织和制度两个方面展开。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对多重功能的理解

根据本文主题所要表达的意图来看,多重功能可以从主导功能和衍生功能两大部分来进行理解。

1.1主导功能

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来看,其承担着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并使其获得体育人文精神熏陶等任务。因此,主导功能可具体表述为:(1)提升身体素质。提升身体素质依赖于科学的体育教学内容支撑,这不仅需要在课程设计上下工夫,还应在师资素养和场地配置上做文章。不难看出,只有通过三者的高度融合,才能满足高校数目庞大学生的需要。(2)获得人文熏陶。体育不仅是一种运动,也是内含着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浓缩于体育人文精神之中。将这种人文精神灌输到学生思想中,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岗位上不断开拓和进取。

1.2衍生功能

关于衍生功能实则就是开篇所提到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包括思想文化,还包括行为文化。其中,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将有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也能够满足大学生勇于章显个体的心态。从这一点出发可以看出,衍生功能主要就指向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然而长期以来,受到体育教育管理只针对课程教学,而学生活动受团委和学工部管理的割裂状态影响,管理活动很少涉及这一衍生领域。为此,在多重目标的实现上应积极解决两大版块的融合问题。

2.理解基础上的实现目标定位

理解基础上的实现目标定位可分别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2.1针对主导功能的目标定位

(1)提升身体素质方面。不可否认,受到课程设置要求的限制,高校体育教学只在低年级中开设。这就意味着,每周两次的体育教学根本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同时当学生处于高年级之后也就更无法从体育教学中获益了。为此,此处的目标定位应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自觉相契合。通过学生体育锻炼自觉的形成,来推动自身今后的体育锻炼实践。(2)获得人文熏陶方面。体育人文精神的释放与接受无法单纯通过体育教学来实现,而需要在学校体育活动氛围下来逐渐吸收。关于这一问题似乎与下面的衍生功能相接近,实则不然,其更需要从正式的体育活动安排上下工夫。可见,这正是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重点之一。

2.2针对衍生功能的目标定位

本文的衍生功能主要是指行为文化的建设,而这中建设可以通过正式程序来开展(如,运动会),也可以通过非正式程序来实现(如,班级体育活动)。目前,正因存在着正式与非正式间的割裂状态。因此,目标定位可归纳为:(1)跨部门联动方面。应在高校管理层的亲自关心下,建立以体育教学部门为核心的跨部门联动机制。通过联动团委、学工部来更好的推动高校校园行为文化的建设,最终培养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2)体育活动协调方面。体育活动协调方面主要涉及到体育器材的供给,以及裁判人员的配备与培训。其中对于后者,主要仍承担对系、班级成员的培训工作,从而促进他们在非正式程序下能够充分开展体育活动。

3.目标驱动下的实现机制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目标驱动下,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机制构建:

3.1主导功能方面

(1)基于学校现有的组织资源。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考察“组织资源”范畴,实则是指:师资与教学设施设备。其中,师资处于关键地位。为此,大学体育教学在探析与创新中应基于这两个前提。师资之所以处于“关键地位”,在于:1)课程教学创新需要他们的参与和推动;2)课程教学创新的有效性,需要他们在实践中来检验。(2)植根于学校的教学实践需要。大学体育教学包含于大学学科教学的体系中,本身具有明确的教学大纲的指导。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其目的与结果评价指标是统一的。为此,植根于学校的教学实践需要,则主要体现在:通过构建具体的教学实施手段,来实现与达到明确的教学目标与结果。

3.2衍生功能方面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这里需要高校管理层来牵头。或者可以在组织和制度建设下,推动三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这里笔者只是强调,应充分进行非正式程序下的体育教育管理创新,因为这中基于系、班级的学生活动,具有很强的学生基础,并在组织管理上的难度也较小。因此,这值得以后进一步去思考。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不难看出,本文从独特的视角下对文章主题展开了有意的探索。

4、小结

本文认为,根据主题所要表达的意图来看,多重功能可以从主导功能和衍生功能两大部分来进行理解。机制构建应围绕着:基于学校现有的组织资源、植根于学校的教学实践需要,以及发挥非正式程序下的体育管理功能来展开。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李汉桥.高校体育创新教学与学生兴趣的培养[J].大众科技,2011,(7).

[2]丁勇江.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高校体育创新教学初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12).

体育教育的功能篇9

摘 要 新的形势、环境对于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对其功能进行重新定义,这不仅是克服当前弊端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立足于体育教学的本质,并结合学生心理、体育行为、身心健康等方面对其模式进行重新梳理。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体育本质 功能 模式

一般来说,体育是以身体的各个部分的机理活动为基础的,它的目的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表面的个人体质的增强,二是表现为群体素质的上升,包括心理、生理、思想等。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融合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以体育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根植于体育本质,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来达到学生体质及身心的全面发展。当前,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因此,如何使我们的体育教学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其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功能,这是我们当前教学面临的主要课题。

一、体育教学的思想认识引导模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思想认识的引导下,人往往能够主动进入到全新的领域,并通过个体实践来深入体验。体育的本质在于增强人的体质、促进身心的全面提升。因而,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先让学生真正理解“健康第一”的人本理念。关于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体育的概念可理解为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兴趣的广泛培养、情感的全面投入以及时间、金钱等方面的投入。对此,笔者比较赞同这一观点。体育兴趣是“导火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感受到体育所带来的“别样乐趣”。情感投入是保障,在兴趣的引领下,学生会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并尽情地释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当兴趣、情感都具备的时候,再辅之以相应的时间、物质投入,则身体素质就会在不经意间向上提升。当前,高校学生的压力日益增大,学业、就业、房子、小孩等无一不像巨石般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来,久而久之,不仅是身体发生了问题,而且还导致心理日益走向极端。因此,在这时就急需心理压力的释放,而体育活动则能让他们紧张的身心松弛下来,从而以轻松的心态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这正如有学者说的那样: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有很好的作用,主要集中在精神病性、抑郁、躯体化、焦虑和偏执等因子上。

二、体育教学的兴趣激发模式

由上文论述可知,兴趣是进行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引子”,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从事体育活动。因此,在兴趣激发基础上的体育教学模式应该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高校学生的生理日渐成熟,在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同时也极其渴求与他人、与社会的交流,很多学生爱好诸如足球、篮球等团体性活动就是很好的证明。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挖掘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去。譬如某些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会刻意地安排团体性活动,将不同的班的学生进行交叉,并交由同一个老师教学,或者是将一个集体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竞技性”的活动,形式可以包括拔河、热身等非球类项目,也可以包括足球赛、篮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等球类项目。目前,高校的体育是以公共加选修的形式存在,公共体育课程以一种近似“强迫”的手段促使学生加强锻炼,而选修体育则完全照顾了学生个体的兴趣指向,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决定进行哪项体育活动。笔者以为,为了将兴趣的功以发挥到最大,高校是不是可以尝试着将公共体育课与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方面进行重新安排,主打选修课,其中夹杂公共体育课程的内容。这样一来,效果也许会更好些。

三、体育教学的心理健康模式

现代教育提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而,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既是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也是丰富完善体育教学内容的必然要求。关于二者的融合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教学目标的确定。由于环境的原因,当代学生的心理可能会出现矛盾、反复、错综复杂等特征,为了精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教学调研,了解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然后安排相应的体育活动,对症下药;二是立足体育教学本身,从中挖掘心理健康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当一项体育运动同时所具备的条件越多,那么它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就越大。因而,我们需要立足于现有的体育教学条件,通过变换练习、设计练习、确定适宜难度、营造合作情景、创设竞争氛围等手段来发挥体育活动增进心理健康的功能;三是丰富形式,突出体育教学特点。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既要体现出心理健康的教学效果,当然也不能掩盖体育教学的特点。一般而言,团体型的立体交互式形式有利于二者的塑造,包括分组练习、分组比赛等。

参考文献:

[1] 田菁,杨金田,霄文彤等.体育本质实或论[J].体育学刊.2007.

体育教育的功能篇10

关键词:影视媒体;教育;功能

影视媒体虽然是新兴产业,但发展迅猛,正以强大的生命力、辐射力和渗透力,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大众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不单纯是一种传播信息、知识以及娱乐消遣的手段和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引导者,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创新思维、生活方式、艺术修养等,是道德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其教育功能毋庸置疑,在提高全民素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一、影视媒体的功能和特征

按照影视媒体的传播途径和方式,主要可分为六大类别: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杂志、手机,它们承担着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和信息服务的功能,通过连续、定期的传播活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1]。通过解析影视媒体的文化内涵,可将其定义为以多媒体方式进行的文化教育,并概括出以下特征:

1、直观的视听感受

影视媒体集绘画、摄影、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采用先进的数字化多媒体功能,为人们呈现直观、生动的画面和形象、真实、立体的音响效果,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记录和讲述某一事态的发展和结果。通过直观的视听感受,人们更易于接受影视媒体所带来的信息和知识,从中汲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内容,不断提高综合素养[2]。

2、快速的传播速度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诞生打破了传统影视播放中的时空限制,使得大量的影视作品可以通过网络被迅速传播,各种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也变得更加快捷。影视媒体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交流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3、便捷的传播方式影视媒体的传播方式多样化,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人们不再局限于在电影院、图书馆等固定场所才能欣赏影视作品或查阅资料,笔记本电脑和手机让人们随时可以观赏到喜欢的影视作品和获取需要的信息。便捷的传播方式为影视媒体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4、全方位的教育空间

影视媒体的教育内容是全方位的,它包含了音乐、绘画、语言、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科学的处理手段,使这些艺术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有故事情节、有内涵的影视作品,带给人们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影响。

二、影视媒体在学生教育上的重要意义

1、提高政治思想素养

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和枯燥,老师授课时也大多是空洞的说教,学生对这门课程兴趣不大,甚至反感,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而把影视作品应用于政治思想教学中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好的影视作品以唯美的画面、动感的韵律、深刻的内涵,向学生诠释做人的道理,宣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情感上的认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上的教育,提高政治思想素质[3]。

2、改变人生价值取向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能够改变人的一生,这正是影视媒体在教育上的独特魅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分析和讲解,吸取其中的精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教育意义重大。

3、培养创新思维

影视媒体是一种传播信息和知识的工具,它具有其它传播工具不可比拟的优势,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传播形式多样化,以书籍、报刊、影视等多种形式渗透在不阶层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在教学中,能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递不同领域的大量知识和信息,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影视媒体的负面影响

如今,影视媒体已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方便人们的生活和提高生活情趣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影视作品内容低俗

影视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一些影视作品充满色情暴力镜头,内容低俗,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极大,扭曲了他们对伦理道德的正确理解,对学习产生消极态度,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2、观念导向偏离

一些影视作品为追求高收视率,内容市场化,极力宣扬高档、奢华的物质生活,误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助长了私欲和不良习气,使更多的人迷失方向,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

3、倾向快餐文化的传播

人们通过影视媒体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但这些信息通常是简单通俗的、表面化的,还需要慢慢挖掘,深入体会。快餐文化容易导致人们想问题过于简单化和思维定势,逐渐养成消极的学习态度。

四、提高影视媒体正面教育的对策

影视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何汲取精华,去除糟粕,是提高影视媒体正面教育功能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可采取有效对策,充分发挥影视媒体教育的正面效应:一是多传播有教育意义的、健康的信息和文化,宣扬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主旋律,在社会上形成较大反响,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并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加强网络管理,开发功能强大的杀毒软件,对有负面影响的、不健康的内容进行屏蔽,不让其传播,杜绝内容低俗的影视作品和不健康的信息出现在网络上,净化影视媒体传播内容;三是严格影视文化作品的审查、审批程序,加大审查力度,禁止宣扬消极的、不健康思想的影视作品进入市场。

五、结语

影视媒体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迅速,生命力强大,以快捷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在提升思想认识,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面对影视媒体带来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应正确判断,吸取有益于健康发展的内容,并采取有效对策,打击低俗、不健康的传播内容,充分发挥影视媒体的正面教育功能。

作者:张笑晨 单位: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赵付州.多媒体影视资料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成才之路,2012,(1):I0012-I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