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十篇

时间:2023-08-07 17:39:00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篇1

一、管理实践的主要内容

研究所通过对多年来发生的质量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多数问题存在技术层次不高或重复性的情况,反映出研究所在知识管理和经验教训的总结利用方面没有找到有效方法。近几年,高密度发射和批生产研制并举的形势下,研究所人力资源结构从过去的老人、新人同岗传帮带,变为现在的新人、老人各自分担不同的重要岗位,使得人力资源基础能力与任务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较为突出。为提升设计人员能力,研究所依据归零“双五条”标准、“眼睛向内、系统抓总、层层落实、归回基础、提升能力”归零新五条原则以及“梳理模式、提炼准则、统计分析、完善基线、积累数据”的知识管理原则,从2014年开始组织开展“吃透技术”质量管理专项实践工作,以质量问题为抓手,系统分析问题产生的机理和特点,提炼控制要素并落实到过程控制的各个环节中,将成果在知识管理系统中展示和共享,以形成质量改进的长效机制。

1.顶层策划,稳步推进

每年初将“吃透技术”质量工作作为研究所年度质量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目标及要点,并列为最高管理者管理评审决策意见之一,同时相关处室、型号也将此项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以便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质量部门按照工作要点和管理评审决策意见开展“吃透技术”专题策划,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计划中包括知识采集、知识辨识、知识管理策划及执行、知识架构审查、知识形成等工作项目。

2.过程把关,确保知识成果

为保证“吃透技术”质量工作和知识成果输出有效,研究所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流程、立题原则和重点审查要素等,以便加强过程管控,细化相关工作要求。一是制定工作流程,以保证工作的有序推进。二是制定立题原则:立题方式多样化,以“选题+命题”相结合的方式,鼓励自动自发,集智攻关;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比,要具有普遍性和工程意义;围绕主营业务、质量体系评审所长决策意见及质量工程安排选题;确定问题来源,不局限于已归零问题。三是制定立题及审查要素表,审查要素为立题的基本要求,立足以工程技术知识输出为目标。四是开展典型案例剖析。深入基层,挖掘和推出典型“吃透技术”课题范例并进行剖析,以供大家学习借鉴。同时,积极总结和优秀案例,以点带面,形成工作有比较、有参考的局面,以便更好的推进工作的开展。五是组织交流,信息共享。质量部门负责“吃透技术”质量工作的组织实施,课题组在结题后将知识成果上传至知识管理系统进行共享。技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技术知识成果和交流,随着知识成果的逐渐增加和迭代,技术交流基本可以达到每周一次,在普及技术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队伍。此外,研究所信息中心定期对知识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维护,为技术文件和资料的分享做好保障工作。

3.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结合研究所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在技术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及时输出作业指导书、控制要素等成果,将知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质量部门与知识管理部门也要持续总结和不断完善管理流程及方法,形成“吃透技术”质量工作长效机制,提升质量管理和知识管理应用的效率。2015年,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所全年共召开会议45次,审题共计110类,取消10类课题,结题100类,41类课题确定为优秀。课题组参与人员共计643人次,审查会参与人员818人次。其中,审查材料共计390份,形成指导性文件共计218份,提出产品措施共计253项,提出能力资源需求18项,这些成果全部在知识管理系统进行了共享,并持续开展了技术成果交流活动,有力推动了研究所基础能力的提升。

二、取得的成效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化监理知识结构

信息工程监理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保障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一种约束机制。它采用“五控两管一协调”的控制模式,对业主、承建单位的项目行为实施监督,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信息资源为基础,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全面整合或再造组织业务流程的过程。知识管理是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创新知识的管理控制过程。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政府等组织通过知识管理,从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中,挖掘、获取并确定各类知识资源,定位拥有专业知识、经验的个体,将个体的知识、经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知识资源,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承建单位实施信息化建设中,知识管理是通过公司内雇员、部门、可能的跨国公司合作、与业主的沟通协调,传递、整合、有效利用本单位的知识资源,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设计最优技术方案、控制施工质量,共享和创造知识价值。

在信息化建设中,对组织内各种各类知识进行评估,挖掘、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知识不仅仅是信息,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集合。通过评估,区分知识和信息、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应用。

整合或再造业务流程,是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MichaelHammer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的概念,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对用户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的变革,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持续改善。在业务流程重组中,信息(知识)的获取、分类、存储、利用,只有与知识管理结合,才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知识管理技术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始终,它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在知识获取、学习、共享、创新的过程中,整合各种信息技术,构建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二、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InformationResourceIntegrating,IRI)的前提是进行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ResourcePlanning,IRP),消除“信息孤岛”,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规划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础,IRP的基础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IRI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重建或重构数据环境。信息产业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中定义信息资源系统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储存、处理的资源系统”。

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规划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及其它显性资源,也存在各种各类的知识、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个体等隐性资源。信息资源规划是对实施信息化后产生、控制、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评估、挖掘、获取、共享各类知识;对承载信息资源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和指导。

(一)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

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是对支撑业务流程的逻辑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具有结构化、标准化、一致性的共享数据库。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后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理解数据的共享要求和应用策略以及数据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资源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的管理要求。

(二)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是指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标准。威廉·德雷尔1985年在其《数据管理》专著中总结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数据管理五项标准,内容如下:

1.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DataElements)是信息资源中最小的信息单位,是抽象的数据对象。它的质量是构建稳定的数据结构基础的关键。数据元素标准包括数据元素命名标准、标数据元素识标准和数据元素一致性标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基础标准。信息分类编码(InformationClassifyingandCoding)的对象,是一些最重要的数据元素,自动处理、检索、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质量及效率与这些元素紧密相关。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将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信息分类编码工作要确定每个编码对象的编码规则、码表结构和代码表。

3.用户视图标准。用户视图(UserView)是一些数据元素的集合,表示用户对信息需求和数据实体的最终解释。用户视图是数据的系统外在表现形式,是系统的输入、输出媒介和手段。用户视图与外部数据流是同一词,来自某个数据源或流向某个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流。常用的用户视图有纸面的,如图纸、单证、表单、报表、账册等;有电子的,如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ConceptualDatabase)是用户对数据存储的最终解释。用户的信息需求,应首先界定概念数据库。概念数据库是综合信息资源用户的数据要求构成的全局数据库,表示数据库的整体数据组织状况和逻辑结构。

5.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LogicalDatabase)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解释。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BaseTable),是从概念数据库中映射出的所需信息。逻辑数据库表示的是局部数据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三)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在定义数据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依据,为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将隐性资源转变为显性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各类知识资源。因此,信息资源规划是资源的知识管理规划。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因为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转变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规划,如果不实施知识管理,将不会产生显著的信息化效益。

(四)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信息资源规划的关键。不仅仅信息整合,也包括各类显性、隐性知识的整合。如何在整合各类知识资源中创新,是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目的。在资源规划中,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前期的知识挖掘、分类、整合;也要考虑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资源的收集、分类、整合,如何有序传递、有效利用;

还应考虑后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将要形成的分散的、孤立的、相互关联的各类资源的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资源最大可能的高度共享和有效利用,使内容和服务提升到新的高度,消灭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岛”或“信息烟囱”,获得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使信息技术的投资获得增量,将潜在价值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工程监理

在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信息工程监理的控制目标。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鲍姆(A.V.Fergenbaum)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学科。其深刻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意义的质量管理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

如何在信息化建设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以保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的。信息化建设监理机制是保障信息系统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三控、二管、一协调”及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控制是监理的核心,也是在监理过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在ISO9000族标准中的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管理应向知识管理延伸和发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建立质量控制的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贯穿信息化建设的始终,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得到体现。通过知识管理,帮助企业从已存在的信息中挖掘、分析、整合有用的知识,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提升质量管理的质量。信息化的特征是技术和服务,在知识管理中实现创新是信息化发展的源动力。

(二)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的内涵

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融合个人知识(经验、专业、技术等)积累和企业知识(记录、文档、文化等)积累,使质量管理不仅仅停留在文档化、参数化、流程化、制度化的作业中,而具有质的提高,促进个人知识和企业知识的相互转化。

在监理过程中,促成业主与承建方、业主与监理方、业主与业主、承建方与监理方之间的知识转移。在信息化建设中,由于业主缺乏相应的技术、知识、经验等准备,监理的介入可以帮助业主与承建方沟通,了解承建方的技术路线、设计思想、公司实力、技术服务和支持等;帮助业主与已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交流,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规避风险;提供对承建方的评价、解决方案的评价、项目实施方法的评价、项目阶段和完成的评价以及技术服务和支持的评价等;提供风险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投资管理、安全管理、文档管理等相应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多样性、多方位、多层次的知识转移。

信息工程监理在信息化工程中,通过实施零缺陷、戴明环、6σ等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提高对质量、质量管理的认识,形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作业流程,保证信息工程的质量。实现信息和知识资产的积累和保存,促进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达成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

四、信息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一)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

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由5部分构成:⑴监理目标是信息系统工程总体目标和任务,包括五个阶段,即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验收测试和运行维护;⑵监理范围,即监理职能×监理内容;⑶监理实施;⑷监理支撑;⑸系统评测。

(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由5个维度的知识空间组成:

1.监理范围。这个知识维度是由监理职能和监理内容构成的一个矩阵。监理范围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的核心,其它知识元素都是以监理范围为中心,辐射信息系统工程整个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包含7项职能:决策与领导、规划与设计、组织与人事、协调与沟通、控制与监督、投资、评测与创新。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知识产权控制、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组织协调。

2.监理目标。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总体架构中监理目标是对应的。这个知识维度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1)信息系统工程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因项目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协助用户在目标选择、制定中,考虑系统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业务流程重组或再造等。监理的目标就是支持和保证这个总目标成功实现。

(2)信息系统工程的任务。信息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测试验收、运行维护等。监理的目标就是保证工程项目各个阶段任务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投资目标、安全目标、知识产权目标的顺利实现。

3.监理实施。在这个知识维度中,根据工程的特点、用户的需求、进度的安排、资金运用及相关条件等,并参照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划分监理实施各阶段。监理的实施一般分为4个阶段:前期准备、监理规划、过程控制、监理结束。但监理实施的阶段划分并不一定与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各阶段有对应关系。

4.系统评测。这个知识维度强调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价、风险评估、安全评测等。评测是在监理范围的知识维度内调控。

5.监理方法论。在监理范围内,根据项目特点,为实现监理目标采用的知识原理、方法、设施、工具、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的集合,是实施监理的依据和手段。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一般是按照各个维度的知识展开,但5个维度的知识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由此构成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空间。

信息工程监理,是我国独特的项目管理约束机制。实施知识化监理,是项目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监理单位应注重信息化过程中,在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化规划中展现的知识特点、知识结构和知识转移等,注重企业内部外部的知识积累和共享,用知识指导监理。实现监理过程的知识管理,极大提高信息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郎庆斌等.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M].人民出版社,2005.7.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应用素质:培养导向;人力资源管理

自从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事务性人事管理、专业性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三个阶段。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育几乎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同时起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教育起步较晚。199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招收第一届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学生,至今毕业生才刚超十届。目前,全国已有178所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我国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可分为五种类型:一类是综合性大学:一类是财经管理类专业院校:一类是理工科类专业院校;一类是各种职业学院;一类是成人继续教育院校。从培养计划来看,除工科类院校有一些反映原专业类型特点的工科类课程外,五种类型学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并无实质的区分,基本都偏重于理论教学这种模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需要一定数量的高端研究和开发人才外,更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基础理论较为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够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教育部部长周济2005年12月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突出强调高校“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应用素质培养模式及课程结构体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状况

西方高等教育对管理类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设计,一般有三种典型的模式。第一种是所谓“事业模式”(Institutional approach),即按照各种特定行业(即专业)所需要的技能或知识来制定课程设置方案。这种模式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部分高等院校各类专业的课程结构模式很相似。第二种是所谓“职能模式”(Functionalapproach),即按照各管理职能所需要的技能或知识来制定课程设置方案,其主要内容以学习职能管理(如决策、计划、组织、财务、营销等)的基础课程为主,并培养学生从事某一具体职能管理的工作能力及方法。第三种是所谓“整合模式”(integrating idea approach),即按照高层管理人员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观念意识等制定课程设置方案,这是一种整体性的能力培养方案,其主要内容以培养高层管理者的管理观念为主,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经营环境,识别核心问题,制定战略目标。研讨可行方案,把握发展方向等高级综合管理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传统分类方法为四大块,即通识基础课类、专业基础课类、专业课类以及实践环节课程类。通识基础课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是高校本科生必备的高等基础教育知识和技能,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概论、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高等数学、英语、军事理论、体育等。各高校通识基础课程的类似度、标准化程度非常高。而各高校现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课程体系结构模式则较为混乱,没有清晰的定位。或“事业模式”,或“职能模式”,或“整合模式”。而且各高校普遍是极为侧重理论教学课程,应用实践环节教学课程严重不足。

综上所述,培养我国大学生的应用素质,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而言,构建基于应用素质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r分必要。课程体系的构建,笔者认为离不开以下四个路径,即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应用素质培养目标,构建应用素质培养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应用素质培养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及加大案例教学课程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份量。

二、构建基于学生应用素质培养的人力资

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路径分析

1 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应用素质培养目标

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无疑要依赖于其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指导性意见,以及当前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应用素质的要求,来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素质型人才培养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素质导向的培养目标应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操作原理与方法,能够在各类组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而该专业应强调的不仅是职能管理素质的培养、事务性管理素质的培养,而且还应强调综合管理素质的培养。而相应地,该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应采用“整合模式”、“职能模式”、“事业模式”的结合,即“综合应用模式”,其课程体系内容应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原理、原则、理念及基本方法为基础,要特别突出有关人力资源的规划、吸收、激励和开发等方面的实务内容,以体现该专业应用性特色,并兼顾学生价值观、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2 构建应用素质培养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可按照素质教学型模式,分为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与素质修养课等四类。

通识基础课按照教育部目前的规定。是高校本科生必备的高等基础教育知识和技能,主要通过规定模块的教学,使学生除塑造符合意识形态需要的政治理念外,还要除塑造符合现代文明社会需要的人文理念,除掌握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必要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学科基础课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普通心理学、企业战略管理、经济法、统计学、会计学、财政与税收、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等。通过本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功底,懂得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为掌握各项管理技能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专业课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主要育工作分析与设计、绩效管理、人员素质测评、薪酬管理、培训管理、招聘管理、员工关系、企业文化、社会保障学、定量分析技术与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档案管理学等。通过本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本课程模块主要根据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各项管理技能的要求

进行设计。在设计这一模块的课程时,我们需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侧重几种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培养,努力创造出自身的专业特色。

专业拓展与素质修养课程旨在拓宽知识领域,本模块课程的设置形式主要是任意选修,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选择权并拓展知识空间,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有利于特长脱颖而出。任意选修课提倡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规定学满一定学分。本模块设置的课程如下:创造学、军事理论、广告学、产业经济学、证券投资、网络营销、人才学、社会心理学、人际沟通、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网页设计等。另外还有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名著、相关的学术期刊杂志阅读课程等。

3 构建应用素质培养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教学的特点,应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即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整体素质、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通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做到强化技能、增强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按照“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系统发展”的建设思路。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该包涵教学的整个过程,大体由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综合实践素质培养三个模块课程组成。专业基本素质培养课程主要有认识实习、课内实验、计算机操作、课程设计、教学实习、课堂主题辩论、HRMS认识及应用、人力资源测评系统应用等,可穿插在理论教学之中分散进行。专业技能培养课程主要有学期论文、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安排相对集中进行。综合实践素质培养课程主要有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体验、思想政治教育)、课外科技活动、学习竞赛、创业体验等。可分散安排在相应学期进行。另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中,应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始终,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将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课程。

4 要加大案例教学课程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分量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的案例教学课程,一直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发现企业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案例教学课程的问题,可从下列途径来尝试解决:

首先,高校和相关主管部门应对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案例教学课程予以充分重视和支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是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从保证教育质量、保证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应对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案例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资源支持,划拨相应经费,引进、配备资深师资,加大投入力度,来保证教育质量。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科技 图书资料管理

一、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最为广泛的是应用在企业管理领域。企业目标可分为战略性目标、策略性目标以及方案、任务等。一般来说,经营战略目标和高级策略目标由高级管理者制订;中级目标由中层管理者制订;初级目标由基层管理者制订;方案和任务由职工制订,并同每一个成员的应有成果相联系。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和自下而上的目标期望相结合,使经营计划的贯彻执行建立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把企业职工吸引到企业经营活动中来。目标管理方法提出来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最先采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其后,在美国、西欧、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迅速推广,被公认为是一种加强计划管理的先进科学管理方法。我国80年代初开始在企业中推广,目前采取的干部任期目标制、企业层层承包等,都是目标管理方法的具体运用。目标管理的具体形式各种各样,但其基本内容是一样的。所谓目标管理乃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目标管理指导思想上是以Y理论为基础的,即认为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具体方法上是泰勒科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它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有鲜明的特点,可概括为:目标管理的具体做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目标的设置;第二阶段为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第三阶段为测定与评价所取得的成果。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我国图书馆积极探索先进的管理方法,为寻求符合目前的图书馆管理体系,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如何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运转效率,实现高质量的服务,是图书馆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全面质量管理(TQM)为图书馆的管理带来一条新的出路。全面质量的概念和思想诞生于美国,在美国取得的成功令世人瞩目,各国纷纷引进,并结合自己的国情加以改造,终于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质量管理大潮流。全面质量管理的质量观已从传统质量管理的符合性标准作为一项长期、动态的战略系统工程,是使质量管理引向系统化、规范化、群众化的深入发展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基本特点是: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管理是一种管理途径,既不是某种狭隘的概念或简单的方法,也不是某种模式或框架;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组织必须以质量为中心来开展活动,其他管理职能不可能取代质量管理的中心地位;全面质量管理必须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同时要求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坚持强有力和持续的领导、组织、扶持和开展有效的质量教育和培训工作。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组织的长期成功、而不是短期的效益或哗众取宠的市场效益。这就要求组织要有一个长期的富有进取精神的质量战略,建立并不断完善其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培育不断发扬其组织文化,使组织的运营建立在提高自身素质和实力的基础上,以此保证组织经营的成功。

三、集成管理的模式

集成管理就是要通过科学而巧妙的创造性思维,从新的角度和层面来对待各种资源要素,拓展图书馆管理的视野和疆域,提高各项管理要素 的交融度,以利于优化 管理对象的和谐有序性,增强企业的集成效应。 协同、组合、协调、合作、交互包含了综合、融合、沟通、交互,使成为整体的意思。“集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同类事件的汇集,从一般意义上被理解为聚集、集合、综合之意。

集成管理模式指集成管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方式,它反映了集成管理要素之间物质、信息、能量等的交流关系。在集成管理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集成关系。因此,从集成主体行为方式来看,集成管理要素形成集成体的行为方式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互补型集成管理模式 在互补型集成管理模式中,集成管理要素之间是以优势互补为前提,形成的集成体。当某一集成管理要素的优势(或劣势)恰恰是另一集成管理要素的劣势(或优势),集成管理要素的集成以实现优势互补为目的构成的集成体,即是以弥补各自不足而构建的这种互补型集成管理关系。2.互惠型集成管理模式 在互惠型集成管理模式中,集成管理要素为更好地发挥自身能力,各方以互惠互利为基础,以供需关系为主要结合方式,建立起来的集成体。从而实现自身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展现,达到集成管理要素各自无法完成或无法实现的能力。如,以虚拟化组织形式、上下游产业间的关联、企业与上游供应商的合作等均属互惠型集成管理模式。3.协同型集成管理模式 在协同型集成管理模式中,集成管理要素为改善各自的能力和功能,通过聚合重组,各集成管理要素集成后,形成一种浑然一体、协同一致的整体性的功能,以实现集成体。在协同型集成管理模式中,各集成管理要素所表现出的特征与集成体特征相一致。对集成管理进行划分,它们的共同目的,就是使集成要素经过集成所形成的集成体功能倍增或涌现。

集成管理模式,不仅为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新思维、新途径、新模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企业科技含量,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篇5

科技档案是设备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工作,科技档案的质量好坏和完整程度影响到设备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设备监理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对重要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储运、安装和调试等过程的质量、进度和投资等实施监督,设备工程质量是对工程性质、品质和安全的综合表述是,对设备工程质量的评价就是以科技档案为基础,以量化的指标进行综合测评。因此作为项目负责人应当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意识,从思想上重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注重培养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作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转变思想,增强科技档案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把科技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摒弃科技档案工作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思想意识,要注重加强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提高科技档案质量,要积极探索科技档案管理模式,确保科技档案工作更科学、更实用,为设备工程项目管理提供有利资源保证。

2建立健全有效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规范科技档案工作

设备工程项目管理科技档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和结果都是需要建立真实、完整、系统的工程档案,因而需要从积累、形成、鉴定到整理、归档、利用,所有环节都需要有符合设备工程项目管理实际情况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和设备监理工作程序,实现动态管理和绩效考评,才能客观反映设备工程项目管理的完整面貌,为设备工程建设项目服务。为此建立档案需要遵循以下要求:①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要体现合理性、有效性。建立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和程序需要考虑设备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和科技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②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要体现实用性、科学性。依据GB/T26429-2010《设备工程监理规范》,建立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和程序应当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于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指导性和规范性。③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要具有权威性。建立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制度既需要有效执行就要监督落实,因此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做到有功奖赏,有过惩罚,充分体现制度的权威性。

3加强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做好设备监理科技档案,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是保证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决定着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质量的好坏,因此需要加强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按期参加内蒙古档案局和呼和浩特档案局组织的档案系列专业知识继续教育培训和岗位培训工作,提高理论知识和水平,不断加强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完善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培养较强的档案技术能力,同时重视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以适应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②注重加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和档案管理单位之间的业务交流。同时参加设备监理单位之间的业务交流,通过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吸收更好的经验应用于自己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当中。③注重加强个人素质教育和自身修养的培养,科技档案工作枯燥繁琐,不容易被支持和理解。对于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来讲,就需要注重个人素质教育和自身修养的培养,要耐得住寂寞和失落,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做好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同时为科技档案利用者提供方便,不断提高科技档案利用率,为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开创局面。④注重加强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和学习。设备监理科技档案是设备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完善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可以为公司质量体系认证提供原始凭证和法律依据,也是公司通过质量体系审核的前提条件和必要的保证。为此作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加强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4加强设备监理科技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科技档案的利用是实现科技档案的价值重要途径,也是科技档案发展的力量源泉。丰富的,高质量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是档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科技档案资料匮乏、不专业、不系统、不准确、不完整,就难以保证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如果科技档案放在档案柜里不使用,也会失去科技档案的价值。保管是一种手段,利用才是目的。如何提高档案管理的利用价值呢。必须加强科技档案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①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转变思路,不断创新,深入设备工程项目现场,根据实际需要和设备监理工程项目程序和工作规范到项目和制造厂家对各监理项目和监理人员进行指导,了解工程进度,帮助项目部和监理人员做好基础资料的形成、整理、归档工作,确保设备监理科技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地归档保存。②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好科技档案的基础性工作。丰富的、高质量的科技档案材料是科技档案利用的前提和条件,科技档案材料如果缺乏、不系统、不规范、不准确、不完整、不专业是很难做到合理和有效利用。作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应当了解设备工程技术资料和设备监理工作内容、范围,按照科技档案管理专业方法,开展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立卷、鉴定和保管工作,确保科技档案基础性工作,以提高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价值。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适宜的科技档案存储空间,配备相应设备设施以顺利开展各项职能工作,建立健全方便快捷高效提供利用科技档案平台等。设备监理单位要根据档案数量和档案内容重要程度,完善科技档案设备设施,争取能够确保有效管理各种载体的科技档案,进而确保科技档案资源体系的建设,促进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与时俱进。④加强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要想对科技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需要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科技档案进行信息存储、检索、利用公司网络平台实现科技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从而实现科技档案资源共享。⑤加强科技档案的宣传工作,提高科技档案意识。利用公司的网站、局域网、微信群等现代化办公条件,从档案基础知识、馆藏资源、档案查阅利用等几个方面开展档案宣传工作,从而体现科技档案开发利用所产生的作用和为公司各方面带来有益的帮助。

5结束语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篇6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人才都将面临国际竞争,我国现在产品的质量情况和经济发展要求还远落后与国际水平,企业难以对质量有所保证,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没有专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支撑。我院紧跟市场需求,开设了《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课程,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校园网优势,设计开发“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教师的备课,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作为一种代替传统教育模式的新兴教育模式,打破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普遍存在“个性不突出、开放性不够、柔性差”等方面的问题[1],将对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代表着科技进步的潮流。

1 资源库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与开发平台

1.1 资源库的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设计和开发资源库的基础和前提[2]。本课程所考取的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初级)证书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光学加工与检测方向)的就业岗位证书,是专业必修课。课程的任务为通过系统的学习质量专业相关知识和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掌握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检验以及计量基础的有关知识,能够根据概率统计知识、抽样检验、统计过程控制的有关知识发现并处理实际生产中的异常,能够结合所学的质量改进的有关知识,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参与质量改进。通过参加“全国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初级)”,取得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初级)证书,既可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也可以作为质量专业岗位的上岗证。本课程实用性强,做为新兴的教学和学习模式,资源库主要考虑教师和学生方便使用,资源的搜集、整理和调用方便快捷。未解决数据库大容量问题而对数据库重新设计,可以在硬盘上储存数据(图片、图表、Flash等),只将数的储存相对路径存于数据库。数据表结构构成了数据库。对应储存单元模型相关数据、图片图表相关数据、PPT和文档素材。查询和文件归档的时候使用标的数据库章节字段进行。

1.2 功能模块

将操作界面根据需求分析设计成树状网页结构,这样添加、修改、删除、查询以及浏览资源等功能得以实现。主要功能模块分为三种:图片图表库、单元模型库及电子教材库等。图片图表资源主要储存英语图片图表模块,Flash素材主要储存于单元模型模块,PPT和文档素材则主要储存在电子教材模块,将各模块按照章节进一步划分。

1.3 开发平台

系统主要应用J2EE的开发平台和Server SQL 2000数据库。

2 后台主要功能模块

“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后台管理主要包括文件管理、资源库、教师登陆、新闻管理、论坛管理5 个模块。

2.1 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模块包括文件的上传和删除。文件上传用于实现HTML课件、视频、试题、练习题、作业、疑难问题等文件的上传,在上传没有写数据库的文件时,操作为覆盖已有文件。在数据库中对所有文件全部用数据表存储,并且用“类型”字段进行区分文件类型,当要增加和删除文件时,为了保证硬盘和数据库数据的一致,首先要判断硬盘上是否有该文件。在进行文件增加时,要先上传文件,对于Office文档需要通过后台先将文件传到服务器,然后通过服务器将文件转换为HTML格式。当文件上传且转换成功数据库才会执行数据写入;在进行文件删除时,首先删除硬盘上的文件,对于Office文档源上传文件和转换后的HTML格式的文件,都会被删除掉,当所有相关文件都删除后才会执行数据库数据删除。

2.2 资源库

资源库文件管理主要是对课程资源的上传和删除,主要使用者是教师。包含两个主要子模块,主要进行资源的添加和删除操作。例如,要添加或删除图片图表、单元模型。教师登陆页面后会显示上传的文件,为了防止出现误删除,删除功能里有预览操作。每一个模块都有一张对应的数据表,为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数据的增加和删除和文件管理相同。

2.3 用户登陆管理

用户管理账户的时候需要用户登录管理,可以使用分配的相对应的网络资源权限,可以添加和删除用户账户。使用用户名以及密码登录账户。删除账户就是将用户的资源使用权限取消。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各种操作系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漏洞,而非法用户则可通过这些漏洞未经授权访问系统。考虑到用户权限、以及文件的安全性,因此选用MD5加密技术。

2.4 新闻管理

新闻管理主要是“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课程相关领域资讯,使学生及教师紧随学科前沿。包含新闻添加、新闻编辑、新闻修改和新闻删除等操作。将学科相关领域资讯在“学习参考”页面。在数据库中,具有一张单独的数据表专门存储新闻,存储类型为“类型”。数据表同时包含并存储新闻的日期、来源和点击量等。

2.5 论坛管理

对“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的论坛进行管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模块。

(1)板块管理。包括分区和版面管理,分区管理做为论坛最大的板块,主要是添加和删除版块,只要删除一个区,属于这个区的所有帖子都将被删除。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增加区块,比如增加一个实践版块等等。版面管理是对每个分区下面的版面进行管理,比如说“难点分区”里面就有8个版面“第一章难点、第二章难点”等,可以进行添加和删除操作,同样当删除一个区后,属于这个区所有帖子都将被删除。教师同样可以根据情况增加版面。

(2)用户管理。主要是对分区、版面的管理人员进行授权,使其对论坛进行管理。按照权限划分为2级,为区长管理、版主管理,区长和版主均可对用户进行删除操作。

(3)帖子管理。主要是管理论坛中的帖子,主要是删帖子,假如用户拥有权限,可以在论坛中直接删除帖子。按照删除对象的性质,删除分为主题删除和帖子删除。主题删除就是删除发起的一个话题。删除主题后,属于该主题的所有帖子都将被删除,比如该主题的跟帖等。帖子删除就是删除回复的帖子。删除的是每一个回复帖子,不会影响其他的主题或者帖子。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篇7

近几年来笔者在《晶体管电路基础》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的实践证明:通过观察投影图示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能力、自学能力,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现代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电教手段合理安排课堂内的45分钟,加大课时密度,多用时间做巩固知识的练习提高课堂效率,是一条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可靠途径。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观察投影图示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能力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只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自我也无法判断其"想得"正确与否,而电化教学却是有化想象为直观的特点,它能通过多种电教手段,把抽象的文字叙述,化为可见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立刻被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画面所吸引,置身于电子技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五彩缤纷的电子世界中激荡,更形象更深刻地看到了电子技术知识和广泛应用,这样就在学生心中撒下了为祖国而学习的种子。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启迪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了学生学习《晶体管电路》的兴趣。

一堂电教课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能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何生动地导入新课,而不是直接提出课题,具体方法因题而异。笔者认为:可以用电化投影演示导入。总之要以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注意力为目的。以教材中PLC串联谐振一节为例。提问:

(1)以电流为参照矢量分别在自备玻璃板(便于投影仪检查结果)上画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的矢量图。

找三名同学将绘制制版结果分别在投影仪映出展示在银幕上,学生集体评改、找出正确矢量图。加深对RLC各矢量图的理解和巩固,懂得各元件单独接入正弦交流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相位关系,为导入新课奠定理论知识基础。

(2)以电流为参照矢量将RLC串联起来的矢量图如何绘制?质疑后学生开始动脑构思绘制,绘制后、多找几名同学分别将结果用投影仪展现在全班同学面前,众人评议,选出正确的矢量图:(如图)

用投影仪检查正确方案:

总结:在不同条件下会出现三种不同的矢量图,标志着三种不同性质的电路:

①为感性电路;

②为容性电路;

③为电阻性电路。

前两种性质的电路已讲述过,③性质的电路就是本节所讲的RLC串联谐振时必备条件,只有在此种情况下电路才能发生谐振(由此导入新课)。

用电教的手段复习旧知道导入新课,学生接受新知识程度明显提高。经过试验一堂课下来后,有85%的学生能当堂讲清楚课堂所授内容,18-32%的同学能完整地叙述这些投影矢量图产生过程,89%的同学能说出其矢量结构含义和串联谐振条件。

二、采用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加大课堂密度,用更多时间练习巩固新知识

由《晶体管电路基础》教学特点所决定,在课堂上往往出现这样几个问题,首先是理性性强,为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需在课堂预习十分左右,这就得巧妙设计课堂时间分配,纠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单纯浏览教材,积极引导--阅读--钻研--思考良好的预习方法。预习时先以投影形式将阅读提纲展示在银幕上(并非普通的陈述教材内容的阅纲,而是具有一定难度,有助加深理解教材内容的思考题)。如:在"半导体基础知识"这节

(一)导体、半导体、绝缘体;

(二)物质的原子结构;

(三)杂质半导体,结合本节内容给出阅读回忆旧知识加深思考题:-铜、铅、云母、陶瓷、锗、硅都是哪类物质?虽然同学很快的会说出铜铅是导体,云母、陶瓷是绝缘体,对硅、锗元素就认识不清,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头脑会深思什么是导体、绝缘体,硅锗属于哪类物质?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加深阅读理解内容,从①中推理一定隶属于半导体。②查化学元素周期表:硅锗为几价元素?(这一思考题是弄清本节(2)、(3)问题),这样的思维题将每个学生引入一定的思考范围,以减少盲目性,使学生思维有路,即巩固旧知识又预习了新知识。其次是图示(物质结构、二极管、三极管示意图,晶体三极管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及放大电路原理等图)多,在课堂上画一张图时间长,量又大。过去解决的办法是先画在小黑板上或在课堂上画出,即费力又误时,使用不方便又不易保存。采用电教手段后,我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彩色,黑白投影片,来帮助教学,迅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可用大量的时间做巩固练习。

三、采用电教手段,有效地讲解与实践有关的专业知识,即提高教学效果,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晶体管电路基础》的教学中,许多知识都涉及到其他知识和电子设备的实践知识,而且这些知识一般都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对他们要讲细、讲透、分析清、总结好是必要的,但不要讲得过细过多,学生的大脑兴奋点不易集中,也不易抓住重点;过细,学生依赖老师讲授,不动脑思考,被动的接受知识。

要精讲,精讲与一 般讲课不同,不是照本宣科或少讲,要用精练而概括的语言把重点或难点讲透,一定要抓住难于接受的内容,抓住学生易于混淆的内容,抓住学生中带共性的内容精讲,学生听得即认真,又可以克服他们阅读不思考预习不质疑的毛病。如《晶体管电路基础》一书结束后,需要选讲各类放大器功能,综合应用到实际电子线路中(选晶体管收音机电路为宜)就不用范范重复讲解,此内容正是电教手段大显伸手的良好时机,可将各部放大电路单一绘制构成组合投影片,最后将全部工作原理图展示在银幕上。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直观状态,清晰地看到组合电路中的各放大器,同时还可以对晶体管收音机电路原理图整体功能得到直接观察以及各放大器功能横向联系所起到的综合作用。

四、电教手段能提高学生对学习《晶体管电路基础》课的兴趣,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现代化教育

一般地说,职高的学生素质低,基础差,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由于长期学习文化课,初次接触职业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头脑中没有一定的记印,学习兴趣不浓,特别是《晶体管电路基础》理论性强,个别学生由于陌生而产生厌学情绪,而电教则可利用其新奇、广博、多角度、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能在深入浅出完成学习过程。

在整流与稳压电路一章对半波整流电路,全波整流电路,将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的全过程只能从理论上来讲,正弦交流电利用二极管单向导通的特性整流为直流电,学生不能直观二极管整流工作过程,更难想象出整流的全过程。

我设计两套投影片(半波、全波整流),将半波、全波整流全过程化静为动,形象地具体地展示在银幕上,学生信服了二极管利用单导电特性将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真实性,而且能启迪学生发散的思维力。

参考文献

[1]彭龙商等编.模拟与数字电路[M].四川科学出版社.1984.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时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掌握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模式。笔者就如何提高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浅析。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难懂,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由于技工院校学生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时难度较大。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仍采用相对落后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授课方式,以致教学质量不高。

二、提高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情境问题教学法。为避免灌输式教学,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辅助教学,例如教学半导体三极管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电脑主板、电视机主板和门铃电路板中的三极管,让学生了解三极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借此提出问题:三极管在电路中有什么作用,三极管在电路中与其他元件如何连接,三极管的三个电极如何排列?教师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在课堂中带着问题主动学习,探究出三极管在电路中具有放大的作用,知道了三极管与其他元件怎样连接以及三极管三个电极的排列规律。(2)实验探究法。在授课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时,如果单纯讲解原理知识,学生难以接受,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流过三极管各个电极的电流,然后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流过三极管三个电极电流之间的关系。学生知道了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的作用以及电流放大的实质。实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理论分析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3)任务驱动法。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安排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例如:在教学单管放大电路及其应用时,用已准备好的教具演示,让动听的音乐从扬声器中传出,学生耳目一新,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笔者给学生布置任务:完成单管放大电路的装配和调试。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分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先根据原理图找到需要的元器件自行设计装配图。学生完成装配后,通电前笔者再让学生用万用表进行短路测量,无故障时可进行通电调试。学生自己动手将MP3播放器的输出与装配好的电路板连接进行调试,对比电路调试前后放大音乐的效果,这样可以使学生懂得电路装好后需要经过调试才能正常工作。任务驱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有些元器件的结构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内容变得形象生动。例如讲授半导体三极管的结构时,内容比较抽象,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极管的结构,其结构变得形象具体了,然后再结合课件让学生思考讨论三极管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三极管的结构由三个区、两个PN结和三个电极组成。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不仅内容容易理解,还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如直流稳压电源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单纯讲解工作原理,这对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技工院校学生来说会有很大的难度。这时教师让学生利用装配好的直流稳压电路,先用示波器观察每一部分电路的输出波形,再分析各部分电路的作用,最后讲解工作原理,学生理解起来轻松自如。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由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学生学习难度大,在教学中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有效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来延苓 单位:邹城市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计算机教学;教学管理

正在被快速推广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是一种被企业长期实践证明科学的、 有效的改进质量的管理思想动,现已被引入的教育领域。中国职业教育目前进入全面质量管理模式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保证过级率的教学相结合,构建以质量为基础的高职计算机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意义。

计算机教学工作是繁重、琐碎、艰苦的,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研究“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运用于学校管理,更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计算机等级考试是我学院学生毕业必须通过的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必修课程,而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也是学生毕业后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掌握技能越多,对求职也越有帮助。因此如何将全面质量管理的运用使计算机教学更好的与等级考试相结合。如何让学生提高技能,提高对计算机兴趣,顺利通过等级考试,同时避免出现应试教育,考完即丢的现象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计算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包含的基本工作程序是:P――计划(PLAN),大纲的制定,授课计划的编写,教学方法的设计;D――执行(DO),练习、作业;C――检查(CHECK),批改作业,单元考查,期末考试;A――处理(ACTION),计算机等级考试是我学院学生毕业必须通过的考试。全过程管理教学法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中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等7个模块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便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提高应用能力的同时顺利的通过等级考试(CCT)。

依据学情考纲制定教学计划,依据教学大纲结合7个模块提炼出各个模块用于教学的项目,课程中共分为7个模块,其中必学的教学内容为4个模块,分别是:基本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字表处理(Word、Excel)、计算机网络技术(Internet);选学的教学内容为3个模块,分别是:数据库(Access)、多媒体技术基础(含Flash)、信息获取与(含PowerPoint),针对这7个模块进行知识点挖掘,以便有效地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对必学模块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相同班级的学生一起学习;不同模块由不同的教师担任教学;对选学的三个模块,安排同一时间授课的2至3个班级学生同时开设三个模块的教学,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授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一个模块学习,完成“4+X”(4个必学模块和1个选学模块)的课程学习。

1 教学计划的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课程安排、实训开出安排等

(1)建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及计算机学习的方向和标准是制定计算机教学计划的核心。

(2)设置计算机课程里每个模块的具体搭配,构成计算机教学体系,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通过等级考试取决于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这些都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实现。

(3)时间分配。教学执行计划中要列出每个模块的教学时间分配。

2 组织实施

计算机考级的通过率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受到组织实施过程的质量的直接影响。理论课和实训课相结合是计算机教学的主要模式。组织实施是对计算机考级管理的中心环节。本文主要讨论实训课程的实现过程。

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在注重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重视操作技能的掌握。特别是课堂实训和课外加强练习等环节的质量管理。首先,要通观全局搭建相对独立的实训项目。制定课程实训教学大纲,实训学习指导书、实训报告等。完善实训成绩评定办法,从学生的实训操作、实训结果、实训报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为保证和提高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掌握,计算机的学科特点决定,可以开展的课外活动和科研训练很多。我们学校很重视计算机与课外活动和科研相联系的环节。组织过大多次的电子板报创作比赛,收效甚佳,同学们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计算机操作水平,也使得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出现很多优秀。我校还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例如,计算机协会。

3 学习成果考核

项目模块检查按项目特点分为不同的检查方式,学习初检查学生出勤率、教师到课情况,课件教案准备情况等;中期检查教学运行情况,项目教学质量和学生计算机过级率的反馈等;教学督导由教学、管理部门改进管理提供支持。课程考核分两种方式,一个是课程要求,即期末考试,评分按考勤10%、实训作业20%、期考(含理论与上机考试)70%计分;另一个是毕业要求,只有通过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一级考试才能达到毕业要求。

4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基于一定的标准和指标对某些课程进行评价的过程。通过收集信息,教师和学生联合实施一套完整的"项目"工作和教学活动。其旨在把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将传统知识在学科体系中的内容转化成围绕项目组织的几个程序去展开,并且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让各类学生都能亲身体验解决工作任务的乐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计算机教学过程将教学评价有计划地去开展,吸取经验教训,找出问题,将推动科学化的教学管理,促进教学体系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包括教学水平评估、 课程评价、 项目考核、 实训室评估,以对教学质量进行多个角度和多层面教学质量评估。

5 总结经验提高自身

教学总结是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最终环节。经过对前几个阶段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出行之有效又各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在“边教、边学、边练”的格式化教学基础上,注重对学生作业的课堂讲评,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教学特长,展现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比如:(1)使用“知识连贯式教学”与设置“知识障碍”,提出问题,设置障碍,解决问题,逐渐提高难度。(2)使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任务驱动的原则为教学模式,即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3)在计算机教学中通过设计一定量的开放性练习和研究性习题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根据TQM提高计算机过级率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通过对提高高职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调查和研究,力求打破现状,深入探讨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建立,以计算机实训课程教学为切入点,不断积累成功经验,以期以此为基础提高高校各实训课程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邢永富.现代教育方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赞科夫.教育与发展[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3.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酒店管理;教学计划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70-02

收稿日期:2006-12-20

作者简介:游富相(1976-),男,四川成都人,讲师,从事旅游教学研究。随着酒店业的发展及酒店管理的日益规范,人才需求的数量将大幅增加,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然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原有的教学计划相对滞后,课程设置已明显“传统”,培养目标与酒店业需求有所脱节。因此,根据地方酒店业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修订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学计划制定的原则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仍比较模糊,自觉不自觉地把高职教育引向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方向。表现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课程设置基本照搬本科院校的名称,教材选用也与本科院校大同小异,实验实训也体现不出高职教育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特色。造成这种现象的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未遵循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修订的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时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一)要以专业为背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和独立工作能力,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良好的综合素质,适应性强,能受社会欢迎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基于上述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应对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明确自己培养的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以主动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要以素质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是高职教学的核心,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有助于人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既要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又要打破“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树立“能力本位”的指导理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此体现高职的“职业性”特点。

(三)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要把握好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比例。基础课以适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体现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原则,加强实践环节,突出专业技术训练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保证实践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教学时数的40%。

(四)要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平台+模快”的课程体系

在设置课程体系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淡化专业意识,按学生应具有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作为课程整合和重组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以岗位能力培养、职业素质提高为教学主线的动态的“平台+模快”课程体系。

二、教学计划制定方法

根据酒店管理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我们认为,制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宜采用扩展法。扩展方法主要适用于学科知识结构为扩展结构,核心基础知识比较稳定且比较小,而其他知识具有发散性特点且多由核心知识通过扩展而形成的学科,如应用文科、农学、生物学、艺术等学科。因为,这些学科人们只要弄清楚它的最核心的知识后,根据不同的学科思想、观点和方法,就可能发展不同的学科方向和流派。因此,在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时,在保证核心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可以大量涵盖其他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三、教学计划制定过程

(一)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严肃、认真、广泛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之上,其着眼点主要是行业生产经营的具体状况及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借鉴CBE方法,进一步做好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及行为规范的分析与分解。根据社会调查,我们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酒店管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现代酒店管理与服务所需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能胜任大中型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确定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结合行业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现状,我们确定了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体如下:

1.政治思想基本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品质。

2.基本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具有本专业大专层次学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作技能,具有本专业所要求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职业转换的能力、文化修养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

3.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

(1)专业知识要求。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酒店管理学、心理学、营销学、公共关系学、政策法规、英语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2)专业素质要求。具备现代酒店管理与服务所需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团队理念与合作意识,具备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文、心理与身体素质。

(3)专业能力要求(见表1)。

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结构体现了课程间的排序和关系,是课程内部各种科目和各种活动符合培养目标、合乎教学规律的组织形式。一般地讲,课程体系结构主要有阶段式、纵条式、交替式和自由式几种。各种课程体系结构各有其优缺点,过分强调某种体系结构对高职教学改革是不利的,应该允许其多样化。课程体系结构的关键是课程方案的设计原则,它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又要针对专业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规律、认知规律和知识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基于此,我们采用扩展法,先确定专业主干课,再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专业主干课方面:确定现代酒店管理学为主干课。

“平台+模块”方面:“平台”体现在基础课设置上,“模块”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其中,基础课设置有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邓小平理论、大学语文、法律基础,专业课程则根据专业能力要求,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模块(见表2)。

参考文献:

[1]罗德清,蔡平.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91-93.

[2]章宗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J].现代技能开发,2003(5):10.

[3]陈建军,潘洪军.教学计划构建的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2006(5):44-47.

[4]毛历辛,庞力萍.关于高职旅游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思考[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