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与安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1:42

质量与安全

质量与安全范文篇1

1电梯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电梯作为高层建筑运输的必要设施,其质量安全的性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电梯质量安全是指电梯在实际的运行中的质量,这与电梯的安装施工和电梯的定期维护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电梯作为一部敏感的设备,任何一处细小的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电梯出现事故,产生危险隐患,因此电梯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2电梯维护保养与安全管理的现状问题

2.1缺乏维护保养。电梯属于高灵敏度的设备,必须要定期进行维修保养才能保障电梯的正常使用,国家颁布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条例》明文规定,除了军事设备、航空航天设备、核设施以及其他特殊行业所使用的特种设备外,一般场所所使用的电梯必须进行不少于一次的年检,这样才能保证运行的安全,避免出现意外事故。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主动申报的单位少之又少,正是由于很多单位对于电梯检修与维护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维护保养,所以才通过立法建立相应的年检制度[4-6]。2.2电梯维修人员专业水平不够。电梯的使用已经广泛普及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随处可见的高层建筑中电梯是必不可少的设施工具,而电梯使用量的大幅增加也必然会产生对专业的电梯维修人员的需求。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电梯维修人员既不懂得电梯的结构原理,也不懂得运用设备技术的知识,只是通过短期的、并不规范的培训就上岗工作。这些维修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够按照规范流程进行维修操作,对于电梯故障问题缺乏工作经验,使得电梯的故障得不到有效排除,为电梯运行埋下了安全隐患。2.3操作不规范。电梯的构造是十分复杂的,在电梯使用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合理使用,才能保证电梯不容易发生故障。但是在实际的电梯使用中,很多人并不遵守规章制度,往往是造成电梯事故,产生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人们安全意思淡薄,不能正确使用电梯的行为有:首先很多人为了加快电梯上下行的速度,会有用力按压开关按键的习惯;其次一些情况下为了阻止电梯关门,会用身体或者其他物品挡住电梯门;还有一些小朋友在电梯运行的过程中,喜欢在电梯厢中蹦蹦跳跳;另外还会出现用东西代替手指按压按钮的情况。这些情况都会加剧电梯运行中产生故障的风险性。

3电梯安装的技术管理

3.1井道技术。井道在设计上要保证电梯底坑有足够的空间适合人员的安装与维护工作,对重缓冲装置必须要安装在实心桩上,并延伸到坚固的地面上。在电梯安装过程中,各层的电梯层门要预留出一定强度的孔洞,并且设置高度大于1.2m的安全保护围栏。井道建设的尺寸要保持与电梯设计图纸的一致,对于安装井道尺寸的误差也有明确的规定:当电梯高度小于30m时,误差范围值为25mm;当电梯高度介于30~60m之间时,误差范围值为35mm;当电梯高度介于60~90m之间时,误差范围值为50mm。因此,井道的施工要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并做好验收记录。3.2机房。电梯机房内的接地装置的防护电阻值应该不大于4Ω,并且对于机房要做好防漏水、防渗水的安全措施。3.3导轨。导轨的安装要按照设计图进行,并在井道壁上安装导轨支架,使用膨胀螺丝将导轨固定在井道上,并且要满足承重能力的需求,导轨的工作面在井道壁上的高度不应大于0.15mm,对于没有设置安全钳的导轨接头处的缝隙要小于1mm。3.4驱动主机。驱动主机的紧急操作装置需要长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而可拆卸装置也要安装于驱动主机的旁边,并且将紧急救援的操作流程张贴于醒目的地方。埋入承重墙中的驱动主机承重梁的长度最少要有75mm,并且埋入到承重墙中的长度也要大于到墙体中心处20mm以上。电梯机房中楼板孔洞到钢丝绳的距离应该介于20~40mm之间,并且与井道相同的孔洞周围,必须设置50mm以上的台面。3.5安全部件。电梯安装中安全部件也是安装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安全钳与限速器的固位封印必须要保持完好无损。其中限速器的核心是限位开关,必须要保证其与紧张装置的位置安装的正确。另外,安全钳的安放与导轨之间的距离要符合电梯的设计要求。电梯厢在井道两端的位置时,电梯厢与缓冲器、缓冲器撞板之间的距离要符合电梯的图纸设计,并且要保证误差值小于20mm。

4电梯质量安全的维护策略

4.1建立良好的电梯监管制度。电梯质量安全的维护必须要建立良好的电梯监管制度,以确保电梯维护管理的有效落实。第一是每一部电梯都要配置专业的维修人员,定期对电梯进行检修,排除电梯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第二是对电梯运行中的安全设备及核心电气重点进行检测,建立信息档案,详细掌握重点零部件的情况;第三是对于电梯的机房以及井道建立定期清洁制度,查看电路线路使用情况。还要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让工作人员接受群众的监督以促进对于工作的责任心,保证电梯的安全稳定[7-8]。4.2加强日常检查与保养。电梯的日常维护与保养是保证电梯安全运行最为有效的方法策略,在日常的检查与保养中可以将电梯存在的安全问题排查出来,将危险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这就需要维修人员在日常检查与保养中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进行操作。为了保证检查与保养的效果,可以将电梯日常检查与保养单独进行合同的规范,比如制定电梯日常检查与保养计划,建立检查与保养档案,按照要求详细记录电梯各个部件的情况。加强完善的日常检查与保养,电梯的运行可以得到更好保障。4.3建立完善的电梯安装质量控制制度。电梯安装质量控制制度是为了保证电梯在安装的过程中更够顺利,并且有效提高电梯的安装质量。安装质量控制制度使得电梯的安装能够科学、合理,而且根据情况合理安排电梯安装的顺序,加快电梯安装的施工速度。与此同时,完善的制度严格要求这电梯安装的每一个环境都要精细处理,保证电梯安装的质量效果,确保电梯运行的安全稳定。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高层建筑越来越普遍,也使得对于电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电梯的稳定、安全运行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事情。当前,由于一些原因导致电梯在实际的运行当中存在不少问题,导致电梯事故的发生。这需要充分认清事故发生的成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从而保证电梯的安全运行。电梯安全维护的策略不仅要提高专业人员的能力水平,也要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使电梯的质量安全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冷文学.一种低成本电梯节能控制技术[J].化工管理,2014(06);99.

[2]钟庆文.关于电梯质量安全与安装维护问题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01):216-217.

[3]陈永华.对电梯使用中安全事故及其防范的研究[J].科学传播,2014(18):51-52.

[4]丁卫.电梯安装质量问题的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8(01):232.

[5]刘立磊.关于电梯质量安全与安装维护问题的探讨[J].门窗,2017[10]:206.

[6]周道根.电梯安装及维修保养成本控制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7):176-177.

[7]黄玮华.浅谈电梯维修保养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学之友,2010(16):13-14.

质量与安全范文篇2

根据食品包装的材料和功能的不同,国家规定了相关的产品标准及卫生标准,主要有GB/T10004-2008《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干法复合、挤出复合》、QB/T1871-1993《双向拉伸尼龙(BOPA)/低密度聚乙烯(LDPE)复合膜、袋》、GB/T21661-2008《塑料购物袋》、GB/T19741-2005《液体食品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BB/T0002-2008《双向拉伸聚丙烯珠光薄膜》、GB/T17030-2008《食品包装用聚偏二氯乙烯(PVDC)片状肠衣膜》、GB/T18454-2001《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用复合袋》、QB/T2197-1996《榨菜包装用复合膜、袋》、BB/T0014-2011《夹链自封袋》、GB/T24984-2010《日用塑料袋》、及卫生标准等。

1.1拉断力、断裂标称应变(断裂伸长率)

拉断力是指试样受拉力作用发生断裂时的最大应力。断裂标称应变(断裂伸长率)是指试样断裂时,原始标距单位长度的增量。通常以断裂标称应变(断裂伸长率)的大小来衡量塑料属于延展性材料还是脆性材料。反映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承受拉伸的能力,食品塑料包装材料只有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才能在使用中耐用,保证食品包装袋在运输过程中不易破裂。在检测的过程中断裂标称应变(断裂伸长率)的数值小、拉断力的数值也相应的小,这与生产过程中拉丝严重,造成薄膜容易拉断,使产品不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

1.2剥离力

表征了两种不同材料间复合质量的好坏,将规定宽度的试样,在一定速度的条件下,进行T型剥离,以剥离15mm宽复合层所需的平均力值表示。通常复合膜(袋)会有印刷、裁剪、封合等后加工,剥离力不良的产品在随后的加工、包装、使用中可能发生层间分离,而层间分离的包装袋将引起其力学性能、阻隔性能的下降,从而影响包装物的质量或保质期[12]。造成食品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注重原料的选择和生产工艺等因素。

1.3封合强度

它反映食品包装袋封口的牢固性。作为包装材料要求包装后有良好的密封性,封口处不能出现封合不严或封合强度不够而出现开口现象,使包装物泄漏或漏气,导致包装食品变质[12]。不同材料的薄膜在热合时,应选择适宜的温度、压力、时间条件,如果温度、压力和时间达不到要求,包装袋的热合部位不牢固,造成热合强度达不到标准要求,使用时容易开裂。1.4抗摆锤冲击能是指在高速冲击负荷作用下一次冲断时单位面积上所消耗的功,是衡量材料抗冲击能力的指标。复合膜(袋)包装食品后在堆放、运输过程中对外界冲击或撞击破坏的抵抗能力。这种外界的戳穿可能来自于包装物品后的装箱、运输撞击,也可能来自有锐度的包装物品,因此包装材料需要有一定的冲击韧性,确保包装后的产品在装卸、运输、销售过程中的完好性[12]。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薄膜表面拉丝严重,薄膜的抗冲击性能就会下降,容易造成薄膜破裂。

1.5水蒸气透过量

水蒸气透过量是指在规定的温度、相对湿度,一定的水蒸气压差和一定厚度的塑料薄膜条件下,1m2的试样在24h内透过的水蒸气量。阻隔性能好的材料能有效的防止水蒸气的渗透对食品带来影响,对食品起到防潮、防水的作用。水蒸气透过量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工艺控制不到位,基材种类选择及产品结构设计不合理所导致。水蒸气透过量的检测有效的防止企业过度包装,帮助企业节省成本,企业也可以根据产品的保质期设置包装材料阻隔性能的参数。

1.6氧气透过量

在恒定温度和单位压力差下,在稳定透过时,单位时间内透过塑料薄膜单位面积的氧气的体积。材料的阻隔性能对食品中的活性物质影响显著,会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使食品变质、发霉,因此不同功能的食品包装材料都对阻隔性能提出了要求。氧气的存在是食品发生变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不同的保存期、不同种类的食品,包装用复合膜(袋)对氧气透过量的要求不同。氧气透过量达不到要求的主要原因有:(1)薄膜外观不符合要求,例如薄膜存在硬块、气泡、折皱、破洞等;(2)使用的材料不满足包装要求,不同的食品应选用不同材料进行包装。

1.7耐压性能

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包装袋能保持一定的时间不出现破裂、渗漏。包装袋在运输储存的过程中承受外界的压力,受到挤压或堆码过程中出现破损、渗漏的情况,从而影响包装质量性能。食品包装袋在耐压性能试验时,样品在一定压力和时间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和渗漏,特别是热封部位受力大,容易造成热封部位开裂。1.8跌落试验跌落试验是将包装件按规定高度跌落于坚硬、平整的水平面上,评定包装件承受垂直冲击的能力和包装对内装物保护能力的试验。用来模拟产品在搬运期间可能经受到的跌落。食品包装袋在跌落时,由于包装袋内部的气体对包装袋体产生一定的冲击力,若包装袋的抗冲击性能差,则包装袋易在袋体发生破袋。

1.9耐热性、耐高温介质性

是指塑料抵抗高温引起的变形、变软、尺寸改变、强度下降、老化和分解的能力,用于高温、高压蒸煮灭菌食品包装袋或用于微波炉加热食品包装时,材料要具备耐高温性[13]。拉断力、断裂标称应变(断裂伸长率)、剥离力、热合强度的不合格,直接影响耐热性、耐高温介质性项目不符合要求。

1.10溶剂残留量

单位面积塑料复合膜(袋)中残留溶剂的量,包括溶剂残留总量和苯系溶剂两项指标。检验的主要成分有乙醇、异丙醇、丁醇、丙酮、丁酮、乙酸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丁酯、苯、甲苯、二甲苯(含对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苯类溶剂对人的神经系统、呼吸道和皮肤都有刺激作用。复合膜(袋)在加工过程中印刷油墨和胶粘剂中有大量的有机溶剂,在使用过程中会迁移到食品中,危害人的身体健康。生产企业应选择环保的油墨和胶粘剂,印刷设备的干燥能力的提高,都是有效控制溶剂残留量的方法。

1.11甲苯二胺

甲苯二胺是致癌物质,是复合包装用胶粘剂的一种组分,甲苯二胺广泛存在于复合食品包装袋中,不合格的复合食品包装膜(袋)中可能含有高残留。由于其对呼吸道粘膜及皮肤有刺激作用,毒性大,在实际生产与应用中均应对复合食品包膜(袋)中甲苯二胺的含量及迁移量应加以严格控制。

1.12蒸发残渣

总迁移量代表向食品中迁移的总可溶性及不溶性物质的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卫生指标,反映了食品接触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遇水、醋、酒、油等液体时析出的化学物质量。总迁移量数值越高,表示产品溶出物质越多,对人体的危害越大。导致总迁移量不合格的因素有:厂家用非食品级原料甚至是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废旧回收塑料生产包装袋,或在生产中过量添加助剂。

1.13高锰酸钾消耗量

浸泡后的蒸馏水溶剂中的高锰酸钾消耗量或叫做耗氧量,代表向食品中迁移的总有机物质及不溶性物质的量。高锰酸钾消耗量不合格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不明有机物进入食品中,导致污染食品。导致高锰酸钾消耗量超标的原因很多,如油墨、胶粘剂、添加剂等都有可能导致不合格,企业在生产中应加强对原料的检验,生产工艺的控制。

1.14重金属

重金属因其不易通过代谢排出人体,同时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危害,例如慢性铅中毒主要对人的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有影响[12],因此,无论什么材质的包装材料都对铅含量做出了规定。通过规定体积的4%乙酸溶液浸泡包装袋的内侧,测定浸泡液中铅的含量。生产企业在生产中应正确选择原料、添加剂和颜料,才能使产品符合卫生要求。消费者在使用塑料包装袋时,应注意不要将热的食物直接装入包装袋中,以避免重金属及有害物质的析出。

1.15脱色试验

脱色试验项目的检验主要是考核食品包装材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脱色情况,脱色试验不合格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导致添加的颜料进入食品中[14]。有颜色的塑料包装袋,例如:蓝色、红色、绿色等,是生产企业使用着色剂的原因。着色剂含有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脱色试验是检验着色剂脱色的情况,避免着色剂迁移到食品中,损害人体健康。

2提高食品塑料包装质量的建议

大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进行跟踪检验,配备了较齐全的检测设备,对产品严把出厂关;对生产原料的采购、运输、储存各环节均达到洁净化要求,对生产环境控制严格,设有防尘、防静电、杀菌等设施,并严格控制人员的出入;在生产上注重产品的安全性,严格按照食品安全的相关条件组织生产,有效保证了产品质量[15]。(1)从源头抓起,控制产品的质量。企业应掌握主要原材料的检测,对出厂产品应进行出厂检验。原材料没有检测能力的应从正规厂家进货,进货前应查验检测报告。出厂检验无检测能力的应到专门的检测机构进行送检。对配方不得进行随意更改,更改配方的新产品需进行型式检验。(2)对主要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企业生产的主要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从业水平。(3)生产设备和计量设备加强管理。对于常用的计量设备应定期进行检定,以防止因计量不准影响产品质量。(4)企业应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注重企业形象的提高,注意培育自身品牌知名度,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作者:张辰 单位:营口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参考文献

[1]陈为忠.包装材料对软罐头食品质量的影响[J].食品与药品,2005,7(1):65-67.

[2]王晓东.食品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J].科技与企业,2013(11):257.

[3]涂阳军,杨智.包装对食品味觉体验的影响述评及启示[J].包装工程,2013(6):68-72.

[4]杨美娟.浅析食品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隐患及解决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3(30):60.

[5]陈勇.食品塑料包装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生物技术世界,2014(2):57.

[6]梁琼,张玉霞.食品包装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J].食品安全导刊,2014(26):23-24.

[7]赵晓燕,陈相艳,彭晓蓓,等.食品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及控制措施[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20(4):21-23.

[8]王允,洪建光.食品用塑料包装产品质量对食品安全的影响[J].南方农机,2015(4):90-91.

[9]李沛生.食品用塑料包装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J].中国包装工业,2015(8):8-10.

[10]黄爱妮,刘宇翔.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J].食品安全导刊,2016(25):77-79.

[11]戴宏民,戴佩燕.包装从多方面保障食品安全[J].中国包装,2016,36(4):81-85.

[12]李洁涛,刘山生.“揭开”食品包装用塑料复合膜[J].监督与选择,2007(10):54-55.

[13]王志伟.食品包装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4.

质量与安全范文篇3

【关键词】职业服务意识;规范化;麻醉学三基;新理念;多学科合作;避免用药错误

2018年8月17号国家七部委联合签发的“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以下简称21号文件)正式对外。文中强调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是健康中国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适应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并明确指出要提升麻醉医疗服务能力,加强麻醉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保障患者安全[1]。

如何把握历史机遇,迎接挑战,做好麻醉工作,首先我们要有职业敬畏感,要有服务意识。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医学与人文的融合,解除人类痛苦,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处处体现出对人的关爱[2]。古今中外名医大师无一不有高尚的职业精神。他们对生命充满敬畏和关爱之心,在医学事业上全心投入。以人为本、济世救人、仁爱为怀、淡薄名利、尊重患者、关爱生命、不分贫富、平等医治、谦虚谨慎、博采众长、细辨真伪、精益求精、不畏艰险、全力赴救等医学伦理思想对当代医生仍有重要指导意义[3]。麻醉医生更是生命的守护者,“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麻醉医师更应该对这份职业充满敬畏感,应该具有更强的服务意识。麻醉医生奋力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无一例患者受到麻醉伤害”[4]。提高麻醉临床安全、提供优质医疗质量是麻醉医师永恒的职责与使命[5]。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严重,疾病谱变化,患者合并疾病更加复杂,外科手术不断发展,种类多,难度大,麻醉医师面临挑战;但近年来麻醉学不断发展,规范化,流程化,学习途径多样化,麻醉学理念不断更新,麻醉技术不断发展,这为麻醉医师增强服务能力,提高麻醉质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我院近20个手术工作地点,散布在中心院区以及城市的不同区域,手术室2~18个不等,在人力资源配置上,重视资质管理,三年以上主治医师经核心领导小组评估后,方能派往不同院区轮岗负责,一线医师由转科医师,基地培训医师,进修医师,本院住院医师组成[6],人员安排同样需要考虑工作地点手术室个数及手术类型特点进行匹配。加强术前访视与评估,提高安全准入。

我院麻醉科团队和临床各专家团队共同制定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择期手术患者院前准备指导意见》,以此为依据术前将平诊手术患者重要器官功能状态调整到最佳,增强围术期安全和降低并发症发生[7],急诊手术迅速评估,识别风险,积极备术。临床麻醉工作中,遵守科室规范化制度,重视三基,加强学科进展追踪是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必要途经。基于此,全面掌握患者疾病信息,制定个体化优质麻醉方案,精准麻醉。重视术后镇痛,力求患者平稳舒适度过围术期,为促进术后患者康复做好麻醉环节。“三基”,医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掌握的。扎实的基本功是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8]。回归基础,夯实基础,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学科新进展新理念。近年来麻醉学有很多理念涌入。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美国国家工程院(NA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及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B)共同发出迈向精准医学的倡议,提出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体特征"量身定制"治疗方案。“精准麻醉”的概念随后被提出[9]。麻醉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为精准麻醉提供了物质基础。不同以往,麻醉医生用经验积累后形成的麻醉理念和操作习惯做麻醉,精准麻醉借助于麻醉深度监测、肌松监测、麻醉气体分析、呼末二氧化碳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气分析、血浆胶体渗透压监测、血栓弹力图监测以及可视化技术等手段[10],强调个体化、量化、精细化管理,通过精准的麻醉实施、麻醉管理、麻醉用药,融入个体化因素去实现麻醉平稳、循环和内环境稳定[9]。精准麻醉的意义在于通过监测患者的全要素,将其控制在正常生理波动范围内,使麻醉逐渐脱离经验的范畴而更加接近科学,逐步达到精确,令实际的安全范围逐步加宽[11]。精准麻醉理念使麻醉更加安全高效,熟练掌握运用各种麻醉学新技术新手段对以麻醉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经验麻醉而言,无疑是锦上添花。

“舒适化医疗”理念提倡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生理及心理上的无痛、舒适和愉悦感[12],该理念与21号文件提出的目标高度契合,是提高麻醉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重要途经。舒适化医疗的基础是无痛治疗,无痛腔镜检查、无痛门诊手术极大地提升了门诊患者的舒适感。麻醉学的初衷就是要消除患者手术疼痛,由于现代麻醉药物的发展,特别是全麻患者可以迅速从麻醉与镇痛状态苏醒,关注术后镇痛,首先要重视苏醒期患者镇痛以及镇痛药可能带来的恶心呕吐等副作用,预防为先,避免患者在剧烈手术疼痛中苏醒,恶心呕吐进一步加剧伤口疼痛。加强镇痛管理迎合患者需求,对加速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意义重大。如果说“精准麻醉”“舒适化医疗”更多着眼于点,“围术期医学”理念的提出则代表着一种延伸,麻醉不只是一个独立的中间环节,而是一个连通前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麻醉前患者的器官功能状态需要调整到最佳,提高麻醉安全性,麻醉中的管理需要考虑到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提出麻醉学科发展方向为“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号召麻醉医师在保障术中无痛和安全的同时,同样要将手术后的良好转归作为麻醉学的目标[13]。围术期医疗管理新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以麻醉医师为主导,多学科合作优化诊疗方案,以降低围术期并发症,提高临床诊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的手术诊疗新模式[14]。纵观这些麻醉学领域新理念,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保障生命安全,提升生命质量。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制。危机面前,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利益最大化加强有效沟通。临床学科分类日益细化,当手术患者合并复杂、特殊内科疾病需要专科治疗,或者手术部位涉及多个器官,需要借助科间会诊或全院疑难病例大会诊共同制定方案。科间会诊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会诊质量是衡量医院医疗环节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15]。院内大会诊能够提高疑难危重病例的诊断质量和医疗质量,确保了医疗安全[16]。用药安全是医疗保健服务中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17]。

质量与安全范文篇4

(一)粮食生产的官方数据

据2011年年鉴,全市耕地295.05万亩,人均1.14亩,低于1.38亩的全国水平;年粮食、花生总产在105万吨和25万吨左右。历史上我市是粮食自给有余,每年都有数万吨粮食调出。九十年代,粮食生产达到高峰,平均年产量115万吨,其中,1990至1998年9年间,年均产量在120万吨左右,花生年产量在20~30万吨之间。1999至2007年,因农业结构调整,全市粮食产量降到100万吨以下。2011年,全市人均占有粮食407公斤,较全省人均水平少50公斤左右。

(二)粮食消费平衡数据

2005年以来,全市社会粮食消费总量由120万吨增长到130万吨,年递增率在2%左右。目前,全市粮食供需自给率约77%,产需缺口在30万吨左右,且结构性短缺特征明显。按当前粮食生产、消费变化速度发展,全市粮食产需缺口会越来越大,至2020年将达到50万吨以上,自给率下降到67%左右,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压力较大。

(三)骨干企业的收购形势。

1、从收购数量和商品粮源看,90年代,在国家粮食定购体制下,年均收购量达到23.5万吨,其中定购10万吨左右。2000年以后,受农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化影响,社会粮食收购量大幅度下降。2000年~2004年,全市骨干企业每年收购总量在12万吨左右,其中从本地生产者纯购入近10万吨。而近年来,除个别丰收年景外,骨干企业年纯购进粮食6万吨左右。为弥补供需缺口,企业不得不以较高成本从市外、省外购粮。2010、2011年,骨干企业累计从市外购入粮食18万吨,为之前5年外购总和的2倍多。

2、从收购价格看,我市小麦成熟期和上市较西部主产区晚2~3周。在多主体争夺粮源的刺激下,夏粮收购价格通常呈上行趋势。我市夏粮收购是在已被产区抬高后的市场价格起步且继续攀升,收购成本明显较高。

3、从收购品质看,(1)受季节天气影响,我市小麦成熟期处于多雨时期,发芽、霉变的情况时有发生。少则三两年、多则三五年必出现一次。(2)我市优质小麦无规模种植,在收购中几乎看不到优质小麦。仅有的少数村镇的烟农系列小麦的商品量仅为三五百吨。(3)从消费品质看,用本地小麦加工的馒头,口感、滋味、适口性明显不如外地,我市小麦因生长期长而形成的品质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4、从工作实际看,(1)优良品种在那?建市以来,一致做粮食业务工作,走遍市内所有的镇,看过数不清的收购现场,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成大片、成规模的优质小麦粮源。过去,在、镇,还可以组织三、五百吨烟农15、19,现在已是不可能。优质小麦不是一点没有,零星的还是有的。但是,一个村种植多少个小麦品种、许多农民都不知道自己种的啥小麦,农户间靠种子串换自由种植,从何谈产业化优势?(2)麦香那里去了?我们从农村亲戚那里吃到的馒头有可口的麦香,可市面上买的本地加工厂的面粉,不加鸡蛋和糖,就无滋无味了。那里还有麦香的影子?以前出差是外地的面食不好吃,现在反过来了。(3)在国内粮食主产区主流小麦优良品种全面推广的情况下,已经没有多少传统品种的影子。我们比他们晚了10年,尽管粮食的经济价值不是很高,但是,我们必须种植100万亩的小麦,品种优化的好处不言而喻。我市为啥有这么大的差距?无须讳言,我们小麦生长期长的品质优势,无疑已无影无踪。

二、趋势性的问题

我市粮食安全,面临国内经济调整和国际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的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失衡的问题。差距显然是在别人的进步中形成的。

(一)从统计数据看趋势。90年代以来,我市粮食播种面积呈总体下降趋势。2011年我市小麦播种面积为117.79万亩,较2006年减少了5.18%,较2001年减少了23.14%,较90年代初期减少44.50%。

(二)从财政直补看趋势,2011年市农业部门核定小麦直补面积为110.70万亩,较2006年减少3.74%,呈总体下降趋势。无须讳言,实际的粮食种植面积大大小于直补面积。统计数据和市场情况差距很大。

(三)从农民种粮动机看趋势,现阶段农民种粮主要是为了满足自给性口粮需要,只在丰产有余粮时,才有少量的商品粮出售;从种植结构看,花生的种植面积基本左右了粮食的种植面积。“隔茬轮种”是自然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花生可以不受限制的连续种植的话,会减少小麦种植面积一半以上。农民的种粮自给取向,决定了我市商品粮源逐年减少的趋势性现实。2005年至2008年间,我市从农民手中直接收购小麦数量稳定在6万吨左右;2009年因夏粮特大丰收数量达到8万吨,而2010年迅速降至4.8万吨;2011年,只有4万吨直接购自本地。从数字层面讲,这两年都被认为是连续增产的第7、8个年头。按此趋势发展,5年后,我市将面临本地基本无商品小麦收购的局面。

(四)从粮食种植品质看趋势,受意识和个体技术限制,我市粮食品种改良工作滞后,粮食生产难以实现主流优良品种的普及推广和区域化种植,市场上形不成上规模的优质粮源,直接影响到粮食加工品质。受其影响,基于本地粮源生产的粮油产品,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现代粮食流通新体制中,缺乏市场竞争力。

(五)从收购现实看趋势,由于粮食面积大幅度减少,传统的产粮大镇已无粮可收。每年麦收时节,鲜见农民路边晒麦的风景。大面积的种植小麦的,每个县级市仅有几个镇。不用心跑很难找到大片晾晒小麦的场景。竞购带来的高水分小麦入库,直接影响到小麦品质。四年的小麦储备期,继续损失了小麦的内在质量。

(六)从消费规模看,数量扩大和品味提升,彰显生产的差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过去的生产者变成消费者。截至2011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为258.84万人,较2008年增长了2.62%。其中,非农业人口130.07万人,增长了7.69%。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在影响粮食生产的同时,也使农户存粮减少,买粮消费数量不断攀升,很多村镇在传统节日期间以面粉、大米等粮油产品作为福利,发放给农村居民。另外,我市渔业、养殖业发达,对外贸易和劳务输出较多,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暂住人口规模直线上升,仅去年1年就增加近8万人,总规模达到48.34万人,较2008年翻了一番。综合上述因素,我市2011年需保障人口数达到198.88万人,较2008年增长约20%,全市社会粮食消费总量较2008年增长4%左右。

(七)从饲养业发展趋势看,转化用粮显著增加。我市渔、牧饲养业发展迅速,年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例达70%以上。据统计,1990~2000年,全市饲料用粮增长57.8%;2001~2010年,增长26.3%;2011年,全市饲料用粮达到48.7万吨。目前,本市地产玉米,大部分被规模小、布局散的渔、牧饲养企业消化,年消耗量在40万吨以上。饲养业的发达,带动了饲料加工企业的发展。仅市,近3年就新增5家规模以上饲料加工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46万吨,年玉米需求量在27万吨以上。为满足生产需要,饲料加工企业70%以上的原料依赖从东北、河南等粮食产区购入。

(八)从市场形态看,粮食物流基础薄弱,市场调节能力匮乏。我市处于国内陆路交通网络的末端,粮食市场发育滞后。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我市粮食生产、流通形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粮食自给率明显下降。小麦自给自足的平衡被打破,全市每年外购4万吨左右面粉供应市场;稻谷、大米完全依赖外购,且消费比例呈上升趋势,年消费量12万吨以上,年均增长率约3%;玉米需求旺盛,消费量占全社会粮食消费量的40%以上,供应缺口在15万吨左右。我市粮食市场价格和流通形势,整体上受粮食产区大格局影响和控制。古来就有“千里不贩粮”的说法,足证外购粮食的无奈。外购粮食运输距离长、费用高、困难大,长期的流通保持需要市场配置资源。目前,我市仍没有成熟的粮食批发市场,市场经济“无形之手”的调节作用发挥不畅,阻碍了全市粮食经济的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有效利用耕地资源,保护粮食生产能力。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保护粮食生产能力最根本措施是保护耕地。要严格控制数量,有效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减少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2009年,国家提出了18亿亩耕地红线的约束指标。我们要严格贯彻国家和省耕地保护政策,实施健全的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制度;尽可能加大复耕、开垦耕地面积。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力争将我市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10——120万亩间。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粮食品种改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要改变小麦品质问题,必须从政府层面采取综合措施,可借鉴粮食产区优质小麦区域化种植的做法,实施优质良种小麦区域化种植,促进我市粮食产业良性发展。

质量与安全范文篇5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品质;质量安全;生鲜超市

生鲜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随着国民经济水平提高,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生鲜超市应运而生。生鲜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历多个环节,例如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和销售环节等。由于每个环节都很独立,使得生鲜农产品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直接影响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品质[1]。

1研究背景

1.1生鲜农产品供给安全问题频发。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概率较高。如何保证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安全是一个难题。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挑战着消费者的心理承受底线,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随着生活质量提高,居民对安全放心的生鲜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强烈。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保障生鲜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安全刻不容缓[2]。1.2研究意义和贡献。生鲜农产品具有易损性、鲜活、容易腐烂、规格多样性和质量差异性等特点,安全供应难度较大,质量和品质难以保证。在非一体化的供应链环境中,我国生鲜农产品的种植生产、采购、流通和销售等环节是分散孤立的,难以对信息进行全面的追踪,不方便监督管理。近年来,生鲜超市快速发展,增加了消费者购买的途径。生鲜超市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首要要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品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是当前保障生鲜农产品品质和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建立和优化供应链一体化的生产供应销售模式,提升生鲜农产品的物流水平,能很好地解决生鲜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安全问题,提高生鲜农产品的竞争力,保障食品安全[3]。

2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分析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主要表现为功能一体化,即保证生产源头农产品的质量,在流通环节快速运输,在销售环节不囤积农产品。生鲜农产品每经过一级中间商,其价值都会增加,但大部分都属于无效的增值,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难以保证生鲜农产品质量。生鲜供应链的主体通过不断提高一体化程度,从生产源头上保证质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流通速度,保证品质。例如常见的产销一体化,产地直供等,并涌现出包括钱大妈、永辉超市等一系列典型的生鲜超市[4]。

3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的必要性

3.1保证质量安全和品质。生鲜的易损耗性和质量的差异性决定了生鲜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拥有高效一体化的供应链。在没有整合供应链资源之前,生鲜农产品由于自身的独特性和交易的不确定性,再加上不易运输和储存,质量得不到保证。生鲜农产品超市构建供应链一体化体系,从生产源头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运输流通过程中保证产品质量,实现生鲜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的无缝对接。高效一体化的供应链克服了生鲜农产品自身特殊性的劣势,保证了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安全[5]。3.2提升市场竞争力。传统农户大多自己销售生鲜农产品。农户在生鲜农产品成熟后,将生鲜农产品带到农贸市场自己销售或者被超市等收购。这样简单的交易模式使得农户缺乏竞争意识,不能准确、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具有盲目性,与市场大众的需求不符,可能会出现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情况。同时,生鲜农产品具有易腐性和鲜活性,会因供大于求而损坏变质,造成浪费,给农户造成损失。生鲜超市如果只是零散的收购农户的生鲜产品,没有整合供应链,就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在生鲜供应链一体化模式下,整合供应链资源,根据市场需求,以合同订单的方式组织生产、流通和销售,与传统的交易模式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提高了生鲜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使得生鲜农产品超市的生鲜产品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也能迎合消费者的需求。3.3生产规模化,提升性价比。生鲜是每个家庭每天的必需品,消费者在购买时更看重性价比,同等价格是什么品质,同等品质卖什么价格。人们并不会因为购买便捷而持续购买。性价比是由供应链水平决定的,因此生鲜超市要建立供应链一体化。如果生鲜超市零散收购农户的产品,会造成产品种类单一,收购成本偏高,无法满足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高品质低价格的需求。生鲜超市建立供应链一体化,将零散的农户整合起来或者自己建立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也能保证品质。

4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优化对策

4.1建立种植基地,加强与农村合作社联系。生鲜超市直接向农户采购或者创建本地生产种植中心,将超市与生产环节紧密联系。我国农产品种植区域分散,规模较小,自动化程度不高。生鲜超市与农户通过直接合作模式,可以让生产生鲜农产品的农户了解市场的需求,达到供需平衡的目的。另外,生鲜超市与农村合作社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将最新的种植技术引入种植基地,邀请和聘请生鲜农产品生产种植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地指导,对普通农户进行培训,保证生鲜超市采购的生鲜农产品的质量。4.2优化流通环节,建立直接采购中心。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产生于流通环节。从生产方面来看,各地的生鲜农产品品种单一,基本上由本地的气候环境决定。由于消费者对多样化、品质优良农产品的需求,生鲜农产品超市就要扩大采购范围,这就要求优化物流环节。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一般具有冷链物流设备,能保证运输途中农产品的质量。因此,生鲜超市应加大与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的合作,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又能保证交易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4.3优化销售环节,做到零库存。生鲜农产品易损耗,不能通过大规模囤货来增加竞争优势,高效能一体化的供应链才是关键。生鲜农产品超市根据当前及以前的销售数据,预测安全存储期内的商品需求,判断价格行情,精准采购。同时根据商品的销售数据,提升商品的库存周转率。精简库存量,选择本地区消费者喜爱的主流生鲜农产品和季节性生鲜农产品进行销售,保证不积压库存。生鲜超市可以通过优化销售环节做到零库存,保证每天都是新鲜的产品。生鲜超市还可以进行清仓甩卖,定时清货。例如钱大妈生鲜超市每天晚上7时产品开始打折,7时打9折,每隔0.5h降低1折,时间越晚生鲜农产品的折扣就越大。这样的打折方式适应了人们的需求,大爷大妈坐等清仓时刻,而上班族、白领早已在清仓之前买好产品回家。对于白领来说,时间是最重要的,而对于大爷大妈来说,经济实惠是最重要的。这样的清仓打折适在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保证了生鲜农产品的质量,也能做到零库存。

5结束语

在国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鲜农产品超市应运而生。生鲜农产品超市要想谋求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对于生鲜农产品超市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供应链一体化的竞争,没有供应链,最终会被市场淘汰。因此,生鲜农产品超市需优化自身供应链,从生产采购环节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从流通环节保持运输过程品质的一惯性,在销售环节做到零库存,从而使各个环节融合,优化供应链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周方舟,王怡.泾阳县蔬菜供应链一体化渠道建设的思考[J].辽宁农业科学,2019(5):55-58.

[2]阮安辉.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及优化的路径分析[J].会计师,2019(19):76-77.

[3]姚冠新,范雪茹,徐静.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J].物流科技,2019(9):127-131.

[4]林川.一招土法,竟能5年开500+家猪肉店[J].农家之友,2018(8):26-27.

质量与安全范文篇6

1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义

1.1保障群众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是一个人口庞大的国家,农产品安全问题关乎14亿群众的健康和安全。一起起农产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也引起了社会的恐慌,出现诚信危机,不利于社会稳定[1]。所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出于对群众安全的保障和社会稳定的维护。

1.2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

“三农”问题是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民财富是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农业回报率低,农产品价格始终在低价徘徊,尤其农产品安全问题频发、质量不过关等,使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所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

1.3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给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但也面临着重重挑战。许多国家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极其严格,我国农产品面临质量不过关、安全有问题的尴尬窘境,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迈向国际市场的步伐。所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2]。

2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2.1生产安全意识不足,生产技术水平低下

当前,很多农户由于自身素质问题以及利益驱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增收而大肆使用农药和化肥,有些甚至是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而自身知识水平受限带来的安全意识不足等问题,使得农药化肥的使用缺乏正规和安全,严重威胁大众的生命健康,也破坏了农田耕地,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3]。同时,我国农业生产仍是以个体农业户为主,缺少集约化和机械化,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2.2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质检标准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是有部分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的结果,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违法成本低是造成他们气焰嚣张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当前的农产品质检标准体系还不够健全。分散式经营,缺少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使得我国农业生产难以实现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很难控制。质检人员的缺乏、设施设备的简陋、检测方法的不配套等也极大地制约了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的开展。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3.1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素质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原因,当前农民知识水平不足、素质不高,农业专业人才不足。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强质量安全必须加大人才资源的投入。一方面,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更多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加强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应不断提高现有农民的素质,可以通过举办知识讲座、专家对接指导、优秀户定期经验交流等形式,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安全意识。

3.2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生产技术

个体农业户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现状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开展带来诸多困难,所以必须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鼓励家家户户的分散式经营联合起来形成规模效应[4]。同时,规模化生产也可以促进生产技术的更新,便于大力引进机械和电子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3.3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从田间到餐桌,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把牢安全关,针对每个环节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极易被不法分子钻漏洞,趁机敛财。所以必须针对每个环节,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对于不法分子一经查处,必须予以严惩,提高其违法违规的成本。

3.4健全质检体系,严控安全关口

一方面,要加快制定和健全与国际标准接轨、与国家标准配套的质检体系,使农产品的产能够形成统一的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质检专业人才的培养、生产高质量的设施设备、完善相关检测方法等,健全质检体系,提高质检水平,严控每个安全关口。

4结语

针对当前农业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有效解决。不断推动人才资源的投入、优化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技术、完善法律法规、健全质检体系等,从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人们绿色健康、安全放心的生活保驾护航。

作者:牛景景 单位:济源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参考文献

[1]王存波,程玉兰,李翠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6(31):30-33.

[2]吐尼沙古丽•司马义.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安全控制现状分析[J].现代食品,2015(19):44-45.

质量与安全范文篇7

关键词:棉花产品;质量安全;质量现状;监督抽查

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受农业部种植业司的委托,自1996年开始,连续20年承担着棉花生产领域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对全国15个省市,优质棉基地县、种子公司、科研院(所)、良种棉加工厂、轧花厂、良繁基地、制种基地等进行抽样调查。抽查样品达到3889份,涉及品种560个。通过抽查分析,我国棉花质量总体来说相对较好,年度间有好的发展,但质量问题也比较突出。

一、棉花生产领域质量和纤维品质现状

1.棉花品种多。棉花品种多、乱、杂影响棉花质量。随着棉花市场的放开,市场上的棉花种子种类繁多,农民购种选择范围扩大,但农民在购买时对于种子的认识不够,有些地市县棉花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自育品种较少。有些好的品种棉花更新换代较慢,农民愿意种植自己熟悉的品种,特别是主栽品种一般推广年限多在5年以上。因而,主栽品种退化日趋严重,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有些品种更新较快,新引进的品种由于气候等因素,栽培适应性不强。棉农对品种的认知还不够,种植管理经验不足,新品种的试种摸索着前行,从而会影响到棉花的产量。同时,农民会试探性地种植几个品种,容易导致棉花交售时,在分晒分堆过程中不同品种混杂,影响棉花质量。2.棉花生产面积和销售价格波动较大。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棉花总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总额的四分之一,总产和单产均位于全球产棉大国首位,植棉面积仅次于印度,位2016年1月中国纤检37列全球第二位。我国棉花的遗传品质、生产品质和初加工品质处于全球中上等水平。我国棉花种植区域跨度大,气候与生态类型差异明显,棉纤维品质类型多,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粮棉争地矛盾突显,多熟种植方式的棉花面积扩大,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棉区棉花面积萎缩严重,我国棉花主产区呈现“西进、北上和向滨海盐碱地转移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棉花种植面积由2001年的7217万亩,逐步扩大到2007年的8889万亩,此后逐年递减,2014年缩减至6328万亩。原棉总产量从“十五”初期的500万吨左右上升到“十一五”时期的750万吨左右,此后逐步回落至2014年616万吨。同时,原棉进口量呈现急剧上升趋势。我国棉纱年消费量略大于供给量,棉纺织行业每年使用的棉纤维量占整个纺织纤维总量60%以上,国内部分棉纺织企业高价从国外进口棉花,以满足纺高档棉纱的要求。受棉花价格的影响,棉农的植棉积极性在逐渐降低,一些棉农宁可出去打工挣钱也不愿意种植棉花。3.农药的使用和对棉花质量安全的影响。随着棉铃虫、红蜘蛛、枯黄病等病虫害发生,过量用药情况时有发生,直接影响棉花产量与质量。调查显示,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棉花苗病(如立枯病)和枯、黄萎病是影响棉花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黄萎病在两大棉区发病相当普遍,半数以上的棉农都使用了杀菌剂。近年来,化学调控剂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已十分普及,成为高产优质的一项重要栽培措施。100%的棉农使用化控剂来调节棉花的生长发育,使用次数一般为1~3次。新疆棉区化控剂的用量较大,使用次数也多,一般为3~5次。除草剂在棉花生产中也得到广泛使用,而催熟剂在新疆棉区则很少使用,这与新疆棉区棉花收获季节天气晴好、光热资源丰富有关,而山东、河北、江苏约有40%的棉38中国纤检2016年1月催熟剂。棉花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几乎没有限量,杀菌剂、化控剂、除草剂和催熟剂也在棉花生产中普遍使用。如此大量地使用农药,不但使棉花产品上带有农药残留,对生态纺织品带来严重隐患,而且与棉花间作套种的粮食、蔬菜、水果以及生态环境也会受到污染。在棉花生长过程中使用的农药,有一部分会被纤维吸收,成为棉花质量安全的隐患。另外,棉籽饼粕和棉籽油是我国重要的饲料源和食用油,与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存在直接的利害关系。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影响棉花质量安全,也对棉副产品的质量安全构成威胁。由于大量化学物使用,特别是氮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4.气候变暖影响纤维品质的变化。通过每年的抽查取样及对棉花纤维品质有系统的测试分析可以看出,年度间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通过比较黄河、长江、西北内陆三大流域棉区纤维各指标之间、年度间的纤维品质的差异,分析表明我国生产领域棉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以中绒28.0mm~30.9mm为主,占77.1%,主要分布在中等档次。棉花纤维的断裂比强度分布在26.0cN/tex~28.9cN/tex的样品占44.51%,马克隆值主要分布在4.3~4.9,占49.34%。棉花综合品质年度间逐年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西北内陆棉区近几年纤维品质逐步好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从纤维品质的变化趋势看,马克隆值在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变化非常明显。总体趋势是: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其中,长江流域棉区马克隆值基本稳定5.1左右,黄河流域棉区马克隆值在5.0左右,但近年来逐年递增,到2013年黄河流域棉区马克隆值超过了长江流域。西北内陆棉区马克隆值明显低于长江和黄河流域棉区,基本稳定在4.2至4.7之间,但受气候影响,2015年度也表现出历年来的高值。黄河流域马克隆值提高幅度较大,成为马克隆值最高的棉区。马克隆值的变化增高,直接导致纺纱过程中增加疵点。纺纱均匀指数是综合性指数,反映出原棉性能的纺纱能力。西北内陆棉区纺纱均匀性指数明显高于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整体上,纺纱指数差异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参试品种纺纱均匀性指数的表现,从2005年逐渐增强到2008年的峰值160,可纺80~100的高支纱,而后开始下降。到2014年,降到145,可纺50左右的中等纱支。长江流域棉区2005年纺纱指数在135以下,以后逐渐递增到2011年的峰值148。但长江流域棉花总趋势是逐年递增,近10年来,在品种选育和品种审定上都非常严格。黄河流域棉区纺纱均匀性指数总体趋势是在下降,尤其在2011年以后下滑明显,这可能与近年来黄河流域气候异常导致马克隆值变粗有很大的关系。5.异性纤维和“白色污染”问题。棉花市场放开后,质量的把控不如计划经济下的严格监督与管理,尤其异性纤维影响棉花的质量。随着棉花拾花用工紧张,对拾花过程要求放松,导致发丝、纤维等混入棉花的几率增加。在追求棉花高产目标的驱动下,由于地膜覆盖的大量推广使用,导致了棉田“白色污染”增加。特别随着机采棉的大面积推广,残膜被卷入棉花纤维中的可能性增加。6.大容量多功能快速测试仪对棉花质量检验起到很大作用。近些年来,国家投资大批经费引进国际上快速大容量多功能纤维测试仪,对棉花质量检验起到很大作用,对加工生产的每一包棉花都标注有一定的质量监控信息,保证棉花在流通过程中信息的安全。

二、保证棉花质量安全的建议和应对措施

质量与安全范文篇8

关键词:房屋质量;安全检测监督;管理要点

1引言

房屋工程建设行业兴起,不仅为城市体系化建设,提供了开发新动力,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行业。为了进一步彰显现代房屋建筑,“高效率、高质量、低损耗”的实践特征,就必须准确把握,房屋建筑质量与安全检测监督的两方面管理要点,辅助房屋建筑工程有序实施。

2房屋质量管理与安全检测监督管理

房屋建筑质量与安全检测监督,是房屋建筑管理中较为重要的两个环节。房屋建筑质量,是指房屋工程施工中,材料、技术、以及从业人员水平等方面的质量审核。如,房屋建筑工程中应用的混凝土、钢筋等方面质量检查,均属于房屋建筑质量管理内容。房屋工程安全检测监督,是指房屋工程施工期间,施工设备应用环节、人员施工等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预防与处理。如,工程施工前,做好周边施工围栏,加强对施工区域内闲杂人等进入问题监管,均属于该类问题。

3当前房屋质量与安全检测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房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国内房屋建筑行业,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逐步更新,实现了较大程度的进步,但由于传统的房屋工程建设质量管理问题,仍有部分遗留在当代房屋质量管理中,进而导致房屋质量管理中,诸多问题依旧存在,笔者结合国内房屋管理相关资料,整合如下:1)房屋质量管理标准形同虚设。许多房屋建筑开发商,为了追赶进度、或降低施工成本,往往不按照房屋建筑质量标准施工,进而导致房屋建筑后,多项质量检验指标不合格,房屋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2)工程施工图纸应用不规范。房屋建筑施工图,是工程建筑实践的主要参考依据,它不仅从工程施工建设的自然环境层面进行设计,也从工程人员调配、现代物理力学角度,对工程安全施工进行了要素分析。但实际施工期间,许多施工人员很容易受到“经验论”思想的影响,不按照工程施工图的设计结构进行施工,或者颠倒施工顺序,也会致使房屋施工后出现质量监管结果不合格的问题。3)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随着国内房屋间施工范围逐步扩大,房屋建筑质量管理内容也在逐步增加,发展至今,房屋质量管理已经不再局限于建筑材料、建筑方案等方面的质量审核,也包括施工、后期资料整理等方面。但从国内房屋建筑的实际情况来说,房屋建筑质量管理工作,依旧停留在初期阶段,后期具体施工环节的质量检测管理工作落实效果不尽如人意,这种失衡的质量管理方式,也是导致房屋质量管理问题之一。3.2房屋建筑安全检测监督管理中存在问题。房屋建筑安全检测监督管理,是近年来房屋建筑管理体系中,安全问题进一步细化出来的监管内容,它将房屋建筑安全问题,设定为更明确的管理项目,进而成为推进建筑工程体系优化的主要环节。但由于国内房屋建筑安全监管体系形成不够清晰,具体实践中依旧存在着诸多不足,笔者将其归纳为:1)安全管理意识不强。依据国内建筑工程事故统计相关数据可知: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国内房建筑安全事故共计32017例,其中由于施工单位安全宣传意识不到位的占49.75%;工程施工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占53.76%,违章作业的占49.11%[1]。从以上数据变化足以说明,我国房屋建筑施工期间,安全管理监管意识,始终处于受忽视的状态,从而也就出现了工程上层监管部门、下层施工环节安全监管意识全面缺乏的局面,对于国内工程施工期间,安全问题频频发生问题,也就能够解释通了。2)安全管理范围不够全面。当前国内房屋建筑安全检测管理存在问题的环节,也体现为工程安全管理的检测范围不够全面。国内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追求工程实践底层本,少量物质应用的效果。经常会在安全实践期间,对建筑安全管理环节实行“偷工减料”。即,房屋建筑安全检测,仅仅对施工期间设备应用、周边安全防护等表层环节进行进行管理,而工程真正施工期间,水、电应用安全情况,房屋建筑地基施工安全检测等方面的管理却较为模糊,安全监管人员,仅仅以“质量合格”为标准,致使国内许多房屋建筑施工后,出现了施工后质量检验合格,但实际应用中,也会隐藏着地基坍塌、房屋内部水电应用混乱的问题,这也是巨大的房屋建筑安全检测监督管理问题[2]。3)安全监管落实效果不佳。房屋工程安全监管落实效果较差,一方面是指工程中安全防护结果,未能实现将安全监管理论落实到实处,进而造成工程安全监管理论与实践之间相背离。另一方面,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监管工作实施,缺乏明确的安全检测管理制度作为引导,以至于工程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时,多个监管人员多个标准的问题出现,且施工人员在长期模糊的安全引导状态下,产生了安全管理逆反心理,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安全监管工作的有序推进。

4优化房屋质量与安全检测监督的管理策略

4.1优化房屋质量管理策略。1)重视房屋质量管理标准加强现代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首要策略是重视房屋质量管理标准,并严格按照房屋工程建设标准,实行质量监管。如,A工程的房屋建筑中,要求剪力墙与辅助墙体的重力承载比应达到3:1的标准,则A工程质量监管人员进行质量监管时,就要严格按照这一标准进行墙体质量检验,切不可为了提升施工速率,不注重施工质量的状态。同时,A工程房屋建筑初期确定工程中应用钢筋强度在3500Pa上,质量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时,就必须按照这一标准进行质量监管,若发现质量检验结果不符合其标准,应及时进行质量问题调控,发挥质量管理标准的引导作用。2)工程施工图纸的规范化应用房屋建筑工程图纸合理应用,是确保房屋建筑施工的主导因素,加强房屋质量监管,也必须纠正当前房屋建筑工程中,施工图纸应用应用不够规范的问题,方能够解决房屋施工图纸环节质量审核不过关问题。首先,房屋建筑施工图纸应用时,必须按照图纸设计中,所标注的数据内容,适当的进行房屋建筑施工。若施工期间,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必须对房屋建筑图纸内容进行更改,应聘请专业人员解决问题,进而选择更为合适的图纸应用方案。如,某建筑工程开展质量管理时,工程质量监管人员,始终坚持以工程初期确定的建筑施工图进行施工。当施工中图纸参数出现问题时,首先重新核对已实践部分的图纸参数变化情况,确定其他部分准确无误后,再进一步对施工区域进行问题分析,并第一时间与工程负责人取得联系,讨论问题处理方案。案例中提到的,房屋建筑施工人员,质量处理方案探究要素的把握,就是房屋施工方案施工环节,质量探究的实践表现。其次,房屋建筑施工图环节的质量管理,也体现为严格按照房屋建筑的设计流程按序施工。施工人员切不能受到“经验论”的理念的影响,只注重房屋建筑的一般性特征,而忽视了房屋建筑施工的特殊环节。如,房屋外墙混凝土施工时,应注重一气呵成,而内墙施工时更注重墙体边角检验。施工人员施工时,必须按照要求有序施工,才能够发挥房屋质量图纸应用环节的质量监管作用。3)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健全房屋建筑质量管理体系,也是房屋建筑质量监管的重要策略。其一,房屋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需在适当保留原有质量监管要素的基础上,加强对工程具体施工环节的质量监管,从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入手,实现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综合检测。如,某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期间,质量监管人员,不仅要结合房屋质量监管设计方案,核对施工材料、施工设备质量检验参数,也采取动态质量监管策略,通过远程传输程序,加强监管人员与施工人员具体施工质量管理,确保该工程建筑期间,工程具体施工环节质量跟踪式监管,减少工程施工中质量管理漏洞的情况。其二,形成体系化质量监管制度,始终坚持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要“有参数,有条件”的开展。这种房屋质量管理方法的实施,不仅能够得到施工人员的认可,也能够减少工程质量检验问题责任无人承担的情况,是现代房屋建筑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4.2优化房屋安全检测监督管理策略。1)提升房屋建筑安全检测监督管理意识提升房屋建筑安全检测监督管理意识,是现代房屋安全检测监管理的首要方面。一般来说,房屋安全质量质量管理,必须提升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上层的安全管理意识;同时,也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3]。具体来说,H房屋工程施工期间,为了确保房屋建筑施工的安全问题,H工程管理人员,开展工程施工管理环节的安全监管工作具体化调节。其中包括:加强工程中技术、人员、以及设备应用等环节的安全监管,也要做好H工程施工期间,施工周边区域的安全监管,尽量规避工程施工误伤的情况;其次,H工程安全检测监督管理,也加强了对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引导,并着重强调了具体施工环节的安全防范措施。案例中提到的,H房屋工程中安全意识传播过程,就是结合房屋建筑的实际情况,开展目标明确的房屋建筑安全结构管理,开展安全监管意识具体传播的过程,为当代房屋施工工程提供了保障。2)确保房屋工程安全检测监督全面开展房屋建筑工程实践期间,加强安全检测监督管理工作的全面实施,也是确保房屋建筑施工期间,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首先,房屋建筑安全管理工作,需承接原有安全管理内容,最大限度的保障房屋建筑期间,施工设备合理应用、房屋承重力达到最佳,房屋施工建设周边安全防护工作有序实施。如,常见的建筑施工区域电子终端监控管理,就属于房屋建筑工程最基础的安全监督策略。其次,进一步拓展房屋工程安全管理要点,进一步做好工程施工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管理。如,Y工程施工期间,施工人员做好地基建设、房屋主体建设、房屋内部管道建设、以及施工期间应用的水电线路,四大方面的安全管理,并在每一个环节上,均采取专人专管的安全管理战略,最大限度开展房屋施工建设安全管理工作。Y工程的案例情况,就是房屋建筑施工安全检测管理全面实践的体现。3)注重安全监管落实效果推进现代房屋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有序实施,也应注重把握工程实践安全质量监管条件,确保安全监管落实效果,这也是现代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做好施工安全监管工作的必然性选择[4]。首先,当代房屋建筑工程,安全检测监督工作开展时,应注重安全监管理念,与安全监管工作两者的协调推进。如,A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安全管理人员,为了推进工程施工工作的实施,不仅每天会进行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理念传播,也会结合当前工程实施具体情况,着重强调混凝土施工、脚手架应用、以及水电应用等具体施工方面的安全问题,该工程中关于安全监管落实中,同时加强安全管理理念传播,与安全监测监管的具体实践落实工作,是推进安全监管落实工作的具体表现。其次,房屋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落实,也体现为安全管理要有具体的实施制度,其中包括施工人员安全规范参考依据,安全施工责任管理规范等。通过建立清晰的房屋建筑工程安全监管制度,也可以实现对房屋安全管理制度全面性推进的效果,也是做好房屋建筑工程,安全监管策略的协调化实施的方法。4)人员素养循序渐进提升房屋安全检测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也可通过人员素养循序渐进提升方法,实现房屋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化落实。如,N房屋施工建筑安全管理时,工程安全管理人员,每天都会结合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问题实践归纳要点,进一步拓展工程实践的具体防护方法,进而达到了提升工程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的目的[5]。

5结语

综上所述,房屋质量与安全检测监督的管理探究,是当代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主要理论归纳,它为当代房屋建筑提供实践指导。在此基础上,为了突破当前房屋质量与安全检测监督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重视房屋质量管理标准、工程施工图纸的规范化应用、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房屋质量管理;通过提升房屋建筑安全检测监督管理意识、确保房屋工程安全检测监督全面开展、注重安全监管落实效果、以及人员素养循序渐进提升方式,加强工程建筑中的安全检测管理工作。因此,浅析房屋质量与安全检测监督的管理,将为当代房屋建筑工程优化实践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晋平.房屋质量与安全检测鉴定分析[J].山西建筑,2017,43(33):210-211.

[2]周永杰.探究房屋质量与安全检测鉴定实践及管理[J].智库时代,2017(07):138+141.

[3]张华.关于检测技术在建筑房屋安全及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水泥,2015(11):341.

[4]钟晟.浅谈房屋质量与安全检测鉴定实践及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2(08):76.

质量与安全范文篇9

[关键词]饲料;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快速提升,对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提升。因此,畜产品自身的质量情况对人们生活中身体健康状况、社会稳定发展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饲料与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方法。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经常发生各种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现阶段虽然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饲料与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但其中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对饲料与畜产品质量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

目前我国饲料与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着相关的问题,从宏观层面对其进行分析,饲养人员、销售人员、消费人员在经济利益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不合理操作饲养行为,是导致畜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微观层面进行分析,现阶段我国在对饲养制作生产期间,饲养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等存在一定的问题,进一步导致饲料与畜产品质量的经常发生。1.1各部门、机构之间协调性较弱。首先,我国各饲料生产管理部门在政府部门具有较强的职能性,受到政府相关管理人员的领导,同时上下级之间在相关的业务中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两者之间没有领导管理关系。其次,在相关因素的影响下相关管理机构在建立时期工作需求相对模糊,许多地方在对饲养生产进行管控过程中通常使用多方面管理、重复检测与收费等,在提高各饲料生产企业自身经济压力的同时,也使其饲料生产行业市场运营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还有一些地方在进行相应改革过程中,对饲料管理部门进行相应的弱化,进一步导致饲料生产行业的管理与执法等落实存在问题。其中一些地方政府在相关因素的影响下没有设立饲料生产管理机构,其实对其行业的管理出现真空问题,致使没有工作人员对饲料生产质量进行检测。1.2饲料与畜产品质量与行业标准制度不完善。首先,我国对于各畜牧业可以使用的饲料添加剂仍然没有相应的规定与标准,致使相关工作人员对饲料质量进行检测过程中没有相应的依据进行工作。其次,我国自身的饲料质量检测工艺在相关因素的影响下,还存在相应的问题。当前各畜牧业饲料医药检测机构主要对利用常量与微量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工作,同时,世界先进国家已经开始使用衡量级方法对其质量情况进行检测,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使用超衡量级方法进行质量检测工作。再次,各质量检测机构相关资金投入量相对较少,致使饲料质量检测设备过于老化,对饲料质量进行检测过程中其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小,不能更好地适应新质量检测环境。最后,管理与服务力度相对较小。其主要体现在各畜牧业饲料药物虚假广告数量相对较多,饲料的非法生产打击力度相对较弱等。同时不能对各饲养人员定期进行相应的培训与宣传。

2饲料与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措施

2.1完善饲料安全管理制度。各政府领导人员应该在第一时间中对饲料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并对饲料生产过程中相关添加剂的使用情况进行明确。对饲料生产记录、饲料生产添加剂使用数量与香瓜检测制度进行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饲料安全生产进行制定并严格进行落实,使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相应的法律依据对饲料与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检测工作。领导人员在对各质量标准参数进行明确过程中,在对我国相关行业进行充分了解的同时,还应该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在提升我国饲料畜产品标准的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促进饲料与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2.2优化饲料与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首先,各地方政府管理人员应该利用科学的方法对饲料生产行业中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与公布,使饲料检测部门逐渐向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饲料生产行业信息公布机构、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局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构等进行转变。提升饲料安全工程落实进程,对饲料生产检测部门的检测设备水平进行提升,使地方饲料检测部门整体的质量检测水平得以提升。其中主要针对具有较多专业技术人才的质量检测机构进行重点培养,存进饲料生产安全评估机构的建设,更好地为饲料与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提供相应的技术鼓励。同时还应该对对相比产品与饲料质量检测机构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与融合,提高资金的投入程度,优化饲料与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其次,各政府领导人员还应该建立科学的饲料与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审核制度与审核方式,提高其对饲料与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方法的合理性,并用过相关途径建立完善的饲料与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资金与饲料与畜产品质量安全储存体系等。最后,相关领导人员应该通过实际情况建议完善的饲料与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解决方案。饲料与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解决方案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对个饲料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充分的掌握,使其可以更好地对其制定出完善的解决措施。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对畜产品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但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饲料与畜产品质量安全才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通过完善饲料安全管理制度等方法加快饲料与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作者:于福秋 单位: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兽药饲料监察所

参考文献

质量与安全范文篇10

【关键词】风险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研究与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得到明显的改善,对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加大的关注的力度。受政府监管的影响,食品企业若是生产质量不安全的食品就会受到严重的惩罚,这样不仅对企业的名誉造成影响,同时很难会再次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这种背景下,企业应该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问题。但是在实际上,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仍然经常出现,若是将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视为企业经营的风险,就会有效的改善这种情况的频繁发生。

一、风险控制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作用

1.内部环境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促进作用。内部环境设定了企业中人员怎样认知和对待风险的基础,其中主要包括了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的容量、道德价值观以及权利职责等。其中风险管理理念一般反应的是主体的价值观的体现,当企业都对食品质量安全提高重视程度时,并且人员能够对其理解和信任,企业方面就能够很好的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而风险容量是指企业愿意承担风险的数量,若是企业对食品质量安全非常讨厌,那么在进行战略制定的过程中才能够进行合理的控制。此外,营造良好的诚信和道德企业文化是企业构筑的道德底线,它对于企业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其它构成因素的设计等有着一定的影响。其中胜任能力主要反映出了食品安全所需的技能与知识,权利和职责反映的是人员发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般这种情况指的是食品质量安全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若是将责任与权利授予员工就会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控制程度有所提升。2.风险评估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促进作用。风险评估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检测和管理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潜在事项,是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控制方法和基础。相关的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从对食品的影响和可能性两个角度来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在其过程中要对预期事项和非预期事项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在原料、生产阶段、运输和销售过程界定出固有风险和客观影响因素,并且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的标准,若是在其中有问题的发生就会有报警,从而能够有效的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科学的控制,降低风险的发生。3.信息与交流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促进作用。现阶段,信息与交流是企业收集、传递以及风险控制的内外部信息,是能够有效的保证信息在组织内外交流沟通的过程。因为在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的检测与识别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需要处理和提取,所以这种情况下要建立信息系统来进行合理的解决。另外,根据内外部的合作情况,信息系统就要与关联供应商、销售商进行一定的融合,与此同时还要详略得当并且及时准确的获取数据信息,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风险控制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企业风险容量的沟通也同样重要,企业应该让员工以及合作伙伴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防止在其中有问题的出现。4.内部监管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促进作用。正常情况下内部监管指的是企业对风险控制的建立以及实施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管和检查,从而对风险控制的有效性进行严格的评价,若是其中风险控制中存在问题,可能够及时的改进。受企业内外部环境作用的影响,控制活动因此会变得毫无相关。所以说,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要时刻对风险控制提高重视程度,并且要设立专有的部门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管,及时进行反馈,从而更好的促进食品质量安全的风险控制工作。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保障人们健康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现阶段,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企业来说,做好食品质量安全的风险控制,加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交流以及控制活动的建设,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对于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加强他们的培训工作以及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的认知。此外,对于风险控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处理和完善,加强企业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从而更好的促进食品质量的安全。

作者:范梦龙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秦江萍.内部控制水平对食品安全保障的影响——基于食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经验证据[J].中国流通经济,2014,(12):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