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目标十篇

时间:2023-08-02 17:34:33

低碳经济目标

低碳经济目标篇1

[关键词]和谐会计;和谐社会;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256-01

一、和谐会计构建的时代背景分析

(一)企业效益受宏观经济的影响

宏观经济作为外部大坏境,对个体即企业的发展必然有一定的的制约和影响。影响企业的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国际经济形式的影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周边邻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企业不能提高信息的获取能力,及时地了解国际形式并可以快速地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那么就会可能会面临国际经济形式变化的影响带来的风险。二是国家政策的不完善带来的影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在发展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共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家侧重宏观上调控经济,关于经济方面的政策难免不够完善和健全。这给企业的一系列管理和运作活动如消费市场、进出口贸易等带来了不便。三是市场经济波动的影响。市场经济变化莫测,各种因素如政治、技术和人为等的单一因素或多个因素共同作用,都有可能带来市场经济的大幅度波动,从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微观经济环境影响着企业的财务

微观市场的经济主体――企业,其内部的经济环境极其细微的变化都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其影响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企业管理方面的漏洞。很多企业对于财务管理方面由于信息获取不全,造成在财务分析上形成分歧,使会计之间产生不和谐的现象。并且,一部分的财务管理人员只看到眼前的情况,缺乏长远的眼光,风险意识薄弱,无法在风险来临时及时做出评估和决策,这种企业管理上的滞后将给企业的营运带来重大损失。其次,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欠缺。有些企业的财务人员并不是经济财务专业,很自然就不熟悉金融方面的业务。加上会计行业在新时代也是不断地知识更新和发展,复合型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是企业内部职能划分的界限不请。财务是一个企业的重心,,其担负着将资金集中并采取相应的方法以提高对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令人担忧的是,大多数现行企业的财务并没有起到对实质资金的管理作用,只是简单的资料整理,更多是由决策者来管理分配,财务本身却成了执行者。

二、低碳经济与和谐会计的关系分析

(一)和谐会计在低碳经济目标下应运而生

随着当今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当经济发展到低碳的阶段,便催生了和谐会计。和谐会计是指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以资金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会计行为,采用会计手段进行规范,以便促进民主、法治、公平、诚信、有序与协调的会计”。个人认为,和谐会计是各种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思想融合的总称。和谐会计的构建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对和谐社会的一种回应,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体利益关系。

(二)低碳经济与和谐会计的交集

首先是关于环境和资源的方面,保护环境和资源是低碳经济的主题,而如果会计忽略企业的环境资源成本,那就使低碳经济的理念付之一炬了。其次,社会大众都逐渐意识到低碳消费的重要性。市场只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持续发展,所以说,消费者在经济发展模式上起着重要作用,对会计行业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低碳经济的主体内容离不开消费者的参与,因此,消费者的支持是低碳经济的实现的保证。最后,低碳经济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减轻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即要求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和技术的研究开发,以此来减少产品对资源的过度消耗。而和谐会计就是对人力资源的确认,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低碳目标下构建和谐会计的若干建议

(一)树立和谐会计理念,营造和谐的会计环境

构建和谐会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和谐会计的理念,注重对和谐会计环境的优化。和谐会计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如会计人际关系和谐、会计环境和谐、会计信息系统的和谐、会计规范系统的和谐、会计工作内部和谐、会计工作与外部工作和谐、会计管理系统的和谐等等。

会计与政治和谐,可以贯彻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从而有助了和谐会计的构建。会计和经济和谐,会计工作的出色可以推动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展,而经济的发展也带动着会计事业的发展。会计与社会和谐,加强会计与社会其他行业的交流,可以提供正确实际有价值的会计信息给利益相关人,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推广。总而言之,和谐会计的构建是满足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需要的必然趋势。

(二)和谐会计职责的明确

财务是一个企业的重心,其担负着将资金集中并采取相应的方法以提高对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企业会计基本职能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给利益相关人,在现有的会计职责中加入对资金以外的部分的核算,如生产消费、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等的价值,而不是单一只对资金进行核算。随着低碳经济的推广,和谐会计建立在低碳经济的目标下,企业会计的任务也因此要扩展,主要是注重低碳资产的核算,以及扩展低碳成本、低碳利润或者低碳负债等,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三)健全和谐会计相应的法律法规

任何一个政策的落实和推行,都需要法律法规做根本保障。因此,和谐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迫在眉睫,利用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会计制度和准则进行确认,为企业会计人员提供理论和法律依据,形成一系列的强有力的处理措施和惩罚体系。

结语

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谐会计的构建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我国的会计行业仍存在着一定问题,和谐会计的构建的路上会有阻碍和艰难。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会计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和谐会计的构建会有更好更有效的方法策略来推动,与低碳经济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9;10.

低碳经济目标篇2

世界金融危机催生了低碳经济的到来。2008年世界环境日确立的“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的主题,必将引起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必然之路。勿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举世瞩目,但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惨重的代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的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但消耗量却迅速增加,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单位GDP 的碳排放强度很高,生态承载力不断下降,自然环境逐渐恶化,我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着资源瓶颈与环境代价的双重困境,而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增长则成为破解这种困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09年11月26日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会议召开前夕,中国政府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其后于2009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形势、新环境下,我国企业要摆脱困境,要复苏,重振雄风,必须正视困难,认识到企业生存的严峻性。从统计数据看,我国可以称得上是“超级制造大国”。然而,在高产销量的背后,我国绝大数企业的现状却是“大而不强”,目前企业实行的基本上是旧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是以“高开采、高生产、高消费、高排放”为导向,因而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很低,大量高耗能、高排放的“两高”企业,已进入高成本经营时代。反之,在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资源紧缺背景下,“绿色消费”意识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目前,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的企业比例大概在30%,而这一比例今后将越来越高。许多世界500强企业,紧抓低碳产业发展潮流,通过绿色经营,抢占了发展机会多、潜力巨大的绿色产品市场,在满足绿色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为其品牌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巩固了在世界产业中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500强企业,多数是“三高一低”型的垄断企业,管理手段不高,设备陈旧,技术工艺落后,只追求经济效益,轻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约有上百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不符合环境要求而遭受各种损失。我国数百个品种、7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不符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而被限制或禁止生产和销售;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环境标志,而面临市场准入问题;因农药残留量超标,我国部分粮油食品出口受阻;部分纺织品出口,也因染料等问题面临退出欧盟市场的风险。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在他国“绿色条款”的限制下,一批国内企业已经败下阵来。为此,作为直接反映理财环境变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随着企业所处的国际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的变迁而随之变动,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新认识

确定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目标应是首要任务,为了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趋势,确保企业具有持续的竞争力,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强化管理,制定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其一,提高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深层次认识。企业环境复杂多变,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为防范风险,企业财务必须实施战略管理。即财务管理要以企业发展为核心,在低碳经济新环境下,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以求获得企业效益增长的战略。从另一角度看财务管理战略是以企业战略来制定的,财务管理整体目标就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目标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也就是由单一的财务资本运作和收益分配等传统的财务管理提升到与企业发展战略同等重要的核心管理,这即是一种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也是一种以企业为核心的理财理念。实施战略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力求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保证企业未来持续的获利能力,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只以企业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主体,只对其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不能超越主体,不能以企业在降低各类经营成本和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寻找平衡点来研究外部环境,忽视环境的战略关联,因此企业需要将战略管理延伸到财务管理领域,将战略渗透到对财务资源的管理上。财务管理与战略的结合是必然的。所谓财务战略管理是指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使资金长期、均衡、有效地流转和配置为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标的战略性思维和决策活动。即其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本流动,根本目的是维持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为了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对传统财务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那么,开展战略型财务管理活动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其二,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紧扣战略管理制定。作为企业总体战略和战略目标的具体化,财务管理目标随企业总体战略和战略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终极的静态过程。战略管理视角下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全局性,涉及内容广泛,既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更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既重视非人力资产的管理,更重视人力资产的管理,而且同时注重现有的活动和将来可能的活动,可以提供更多的重要的非财务信息。战略财务管理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活动,更加强调外向性,更加注重观察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及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增强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战略财务管理目标不再只追求短期效益,而是从战略角度制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以增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在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综合价值达到最大。在量上体现为企业价值即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的不断增长,在对企业评价着重的不是企业已获得的利润水平,而是企业潜在的获利能力:在质上则体现为职工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目标思考

其一,低碳经济和财务管理目标理念的结合。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财务管理目标则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成功经营企业的关键。低碳经济“经济”是核心,低碳是一个修饰词,关键是如何借助低碳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建立以低碳思维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目标,提升和变革财务管理目标的内涵,才能有效进行理财,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所需资金所好准备,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其二,明确低碳战略的财务管理目标。我国企业应该深刻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对于各国而言都是一个历史性机遇,我国企业应该把握机遇、把握商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才能抓住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脉搏,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所谓低碳战略,就是以低碳作为发展模式、产品标准和无止境目标的宏观架构。低碳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企业使命与理念、产业结构与项目规划、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及其他上下游供应链采购、生产销售与物流、产品服务与回收、企业文化与品牌传播、人才团队与规模控制、建筑节能与资产管理、资本运作与融资模式等。企业要谋求长期的稳定发展,必须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确立战略性目标。通过战略性地将气候变化问题纳入企业运营管理的决策之中,确立低碳战略,企业就能够减少气候变化问题带来的影响,降低由此带来的相关的气候风险、法规风险和市场风险,并且在降低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的同时,提高企业的资源环境利用效率,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并最终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目标可划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财务管理总目标应体现企业的战略发展思想,避免财务管理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的短期化行为,同时企业应审时度势,制定和实现不同时期的具体的财务目标,取得阶段性利益,积聚发展实力,在确保长远利益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短期利益.以期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战略一旦制定就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总目标,作为发展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科学的发展规划。通过财务管理的理财,调整企业的资产管理和投资、融资战略、开拓创新,为未来市场做好低碳技术、产品服务、资金保障等准备,围绕财务管理总目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企业积极发展获利丰厚的低碳经济产业,分享低碳经济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低碳经济目标篇3

低碳、节能已经成为全世界为此,全国上下针对国家政策制定了切合城市自身发展的低碳经济政策,对于热电行业低碳经济发展,更是有着新的要求。针对于热电行业,如何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碳排放问题,是切实推荐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 

二、低碳经济的概念以及研究现状 

1.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这个概念来自于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其当初的主要意义在于节能环保。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低碳经济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已经由单一的经济效益延伸到了社会的其他生活领域。现如今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发展模式以技术创新和制度改革为支撑,建立一种高效低排的低碳产业链,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研究现状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具有先进性、全面性、经济性以及可持续性特点。为此,低碳经济的研究已经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广泛的开展,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广泛达成的共识。就目前来看,建设低碳经济的方向主要从能源消费角度、城市综合排放的构成角度、城市空间结构的角度来研究低碳经济的实现和发展问题的。 

而我国的经济学者则认为,城市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主要分为目标层、标准层、指标层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涵盖了产业经济发展指标、农业发展支撑指标、科学技术支持指标等内容,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集中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城市的合理规划和节能减排问题来看。 

三、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级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简明扼要,反应低碳经济的内涵,同时也要注意到其可行性,尽可能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要坚持系统优化与层次化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原则。 

热电行业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主要在于指标体系的量化,对低碳经济系统各层次、各环节进行高度概括,实现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选择评价指标体系过程当中,通常选择能够反映出该指标各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根据其反应的特征和状况,来健全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除此之外,在进行热电行业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当中,需要对指标进行宏观掌控,使评价指标能够尽可能量化,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 

四、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方法及相关步骤 

1.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方法 

热电行业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产业生产过程,其碳排放量受到生产技术、生产企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设计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要根据热电行业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设计,将各个方面的因素都要考虑进来,避免因为遗漏而造成评价指标的不准备。本文当中涉及的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主要来自于《火电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主要参考依据。 

就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来看,低碳经济评价主要方法有层次分析法(AHP)、物质流分析法(MFA)、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相比较而言,针对于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来看,模糊综合评价法更适合于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主要从定性的模糊选择入手,基于其变化原理,需要建立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式,并且将其转化为一个较为简单的运算,其结果设定为X、Y的因素集,其中对于任意属于X因素集的因素为其特征指标,属于Y因素集的因素同样为Y的特征指标,以其变量作为矩阵R=(rij)nxm,就可以得到X到Y的模糊关系矩阵。 

2.评价步骤 

进行热电行业低碳经济指标评价,首先要确立其基准值,基准值是衡量该项指标是否符合低碳发展基本要求的评价标准,该项指标已经有明确的要求值,通过与该指标的要求值进行比对,就可以判断低碳经济指标是否达到相关标准。在热电行业低碳经济指标的考核当中,各项指标存在正、逆向指标,正向指标为低碳综合利用和科学管理,逆向指标则为低碳能源消耗、低碳污染排放,因此在判断低碳经济指标过程中,需要进行数据无量纲化处理。除此之外,指标的权重值反映了该项指标对热电行业低碳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也需要将其考虑到低碳经济指标的算法当中。 

五、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方法采取的技术路线 

热电行业低碳经济发展是一个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技术系统、环境系统四方面组成的复杂系统,要想确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必须以这四个系统为指标体系框架,从而反应出热电行业低碳经济水平。 

第一,以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确定目标层,明确热电行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差异,从而达到一个宏观上的掌控。

第二,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确立后,需要对各个环节目标进一步明确,从生产过程、生产技术、生产机械等方面考虑,查看哪一方面影响了碳排放量,之后针对这一方面进行整治,以确保指标合理化。 

第三,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体系有着明确的指标,这个指标是根据国家政策所确立的。在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价后,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会得到一个指标数,这个指标数是否符合政策指标,是最终判断热电行业低碳经济是否符合标准的关键。 

六、针对热电行业低碳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 

低碳技术的发展,对于降低热电行业高污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确保我国热电行业低碳经济指标的达成,我国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热电行业低碳经济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发展先进能源。热电行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对燃料的燃烧,以此来提供电能供应,如何以清洁能源代替原本的高污染煤炭资源,是减少高污染排放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为此,我国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改善热电行业的设备,促进新能源投入生产,例如核能、动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以此减少二氧化碳等排放。 

为了发展低碳经济,要积极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目前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节能减排技术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加强与先进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合作,将有利于我国技能减排技术的提升,这对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全球气候变暖而引起的温室效应是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难题,必须要坚持低碳经济发展,加快低碳新技术尤其是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从而促进热电行业排放量减少,促进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 

低碳经济目标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概念;核心要素;评价指标

Abstract: a low carbon economy is climate chan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uman inevitable choice. Through discussing the concept of a low carbon economy and core elements, according to a certain principle, model with low carbon output, low carbon consumption, low carbon resources, low carbon policy and low carbon environment as the dimension of multi-leve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method to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for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potential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Concepts; The core elements; Evaluation index

中图分类号:F2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为应对大量消耗化石能源所引起的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发展方式和经济形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含量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以及环境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低碳经济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消费模式和技术水平等驱动因素密切相关,并且通过低碳化进程得以实现。怎样衡量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是否达到了低碳经济或是否处于低碳化进程中呢?对于我国而言,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现实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可能完全低碳化, 而且东西部地区化石能源资源禀赋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使得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必然有显著的区域特征。为此, 有必要建立一套全面反映低碳经济内涵与特点的指标体系,对各省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做出评估,这有利于摸清我国省域尺度的低碳经济发展现实水平, 对于促进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核心要素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虽然低碳经济的术语在20 世纪90 年代后期的文献中就曾出现, 但其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是2003 年2 月24 日由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他在白皮书中指出, 英国将在2050 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 水平上减排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6 年10 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 Stern Review) 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 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 - 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低碳经济概念引发了各国以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兴趣。日本要打造成为全球第一个“低碳社会”, 美国也在2007 年7 月向国会提交了一项包括《低碳经济法案》的法律草案。与此同时,各国政府提出了无数的低碳举措, 企业领导人也在积极行动。今天的问题不再是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否必须, 而是如何迅速并且在什么规模促进向低碳经济转型。

1、低碳经济概念

对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还是一种发展模式,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学术界和决策者尚未有明确共识。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庄贵阳利用碳排放弹性作为指标,分析了全球20 个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不同发展阶段人均收入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长之间的特征,指出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具有阶段性特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 报告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旨在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一定的水平, 以防止各国及其国民受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并最终保障可持续的全球人居环境。英国外交部自2003 年以来开展的《战略方案基金》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全球经济的低碳高增长。实际上,上述概念都部分地把握到了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 即低碳排放和阶段性特征,并且都指出了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为了应对环境、能源和气候变化挑战,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是技术创新、提高能效和改善能源结构等。但是,上述概念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方面,对于低碳排放的含义及其与经济的关系未作具体深入的阐释; 另一方面,对于低碳经济的内在驱动力未作深入剖析。本文认为, 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碳生产力指的是单位CO2 排放所产出的GDP,碳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用更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产生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人文发展( humandevelopment) 意味着在经济发展、居民健康与教育、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公平等人文尺度( human dimensions) 上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这一概念的特点在于,一方面对于人文发展施加了碳排放的约束,另一方面强调碳排放约束不能损害人文发展目标,其解决途径便是通过技术进步和节能等手段提高碳生产力。这一概念并未刻意区分绝对或相对的低碳排放。但是,从短期来看,可以在不改变其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前提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碳产出效率,实现相对的低碳排放;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能够借助清洁能源替代、低碳技术应用等手段实现一国碳排放总量的绝对下降。

2、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

低碳经济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消费模式和技术水平等驱动因素密切相关,并且通过低碳化进程得以实现。低碳化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的比重不断下降,即能源结构的清洁化,这取决于资源禀赋, 也取决于资金和技术能力;二是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 即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来看,由于技术进步、能源结构优化和采取节能措施,碳生产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低碳化进程也就是碳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根据前述概念解析,低碳经济应该包涵四个核心要素: 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其中生产过程的低碳化、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和消费模式的低碳化都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低碳经济可用如下概念模型如下所示: LCE= f ( E, R, T , C) 。其中, E 代表经济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人均收入和城市化等方面;R 代表资源禀赋,包括传统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汇资源等。显然,此处的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也包含人力资源, 没有人力和资本的投入,可再生能源、核能等不可能得到高效利用; T 代表技术水平, 指主要能耗产品和工艺的碳效率水平,通常情况下,技术水平是发展阶段的产物,但对低碳经济来说不一定如此, 一些国家可以利用先进的低碳技术,超越许多发达国家经历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的低碳发展; C 代表消费模式,主要指不同消费习惯和生活质量对碳的需求或排放。

二、选取指标所遵循的原则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确保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为总原则,结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特点,设置一套各指标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评价指标体系,其基本原则如下:

应能明确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中的经济模式,不同地区、国家具体条件不同,其发展阶段、形式、重点各异。因此,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能适应各种复杂性和动态变化性要求。

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含义必须清晰。也就是说,各个指标都有特定的含义和范围,切忌模棱两可,反映的内容确切,使人一目了然,准确无误。

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都可量化。也就是说是可计量的,而且要求简便并能予以比较, 因此,其指值应与国民经济统计口径一致,或在调查研究中采取统一口径的数值,得到人们认可的数据。

4.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应少而精。应抓住反映本质的主要指标,主次分明、层次清楚,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完整性和全面性。总之,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设置必须体现科学性、客观性、可测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三、指标体系构建

国内学者对低碳的评价指标进行了一些研究, 但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低碳评价指标多以城市为研究尺度,且以城市功能规划角度来设计评价指标;二是评价指标的选取多没有考虑低碳化进程,即为低碳化而付出的努力;三是评价指标体系没有考虑评价区域内的经济发展阶段,很明显,东部和西部是不能用同一套评价体系的。国内目前还没有出台较权威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 唐笑飞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构建了一套包括社会经济资源基础、能源消费、碳排放、碳吸收能力和低碳产业发展等5 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又包含数量不等的二级指标,合计23 个二级指标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付加锋等同样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包括发展能力指标、低碳产出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低碳环保指标5 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包含数量不等的二级指标, 合计19 个二级指标来衡量低碳经济发展能力。二者选取的评价指标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侧重评价我国各省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是现在的发展水平;后者侧重评价各省的低碳经济发展能力,重在发展潜力。潘家华等首先界定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是考虑经济发展阶段前提下的资源禀赋、技术因素、消费

模式,并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 Force-Status-Response,称DSR)模型构建了包括碳消费指数、碳产出指数、碳资源指数、人类发展指标4 个一级指标的低碳发展指数,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根据人类发展指标对各国的低碳发展指数进行了调整。我们可以在构建以省域为尺度的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加以借鉴,因为各省的人文、经济发展的程度存在较大区别,在各省的低碳评价体系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省不同的人文和经济发展程度。

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综合以上3 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出发构建出省域尺度的低碳评价体系。低碳经济应该包涵4 个核心要素: 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低碳经济可用如下概念模型表示为LCE=f(E,R,T,C),其中,E 代表经济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人均收入和城市化等方面;R 代表资源禀赋,包括传统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资源等;T 代表技术水平,指主要能耗产品和工艺的碳效率水平;C代表消费模式, 主要指不同消费习惯和生活质量对碳的需求或排放。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是评价一个区域是否达到低碳经济或是否处于低碳化进程的最重要的因素, 本研究以低碳经济的4 个核心要素和废气排放作为一级指标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体系。每个一级指标下有数量不等的二级指标, 指标设计遵循的原则:一是指标简化原则,主要看是否促进了低碳化进程;二是指标的可操作性、可考评性;三是指标的适应性,不同地区的人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 设置经济发展程度B1指标主要基于此考虑。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A、准则层B 和指标层C 等3 个层次,第1 层目标层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第2层准则层由经济发展程度B1、低碳资源B2、能源消耗B3、低碳技术B4、废气排放B5构成;第3 层为指标层,合计20个指标,最终构成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结果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结构较复杂、决策准则多而且不易量化的决策问题[10]。它把一个复杂问题表示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人们的判断,对社会经济系统进行决策分析。本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在对指标进行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后,用线性加权法(标准指标×指标权重)评价各省的低碳经济发展。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在考虑经济发展程度的前提下构建了一套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对我国30 个省进行了类型划分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1)考虑经济发展程度前提下,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大致与经济社会发展一致;反过来,经济发展程度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子,要避免低碳不经济。因此,在评价某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时,需要考虑其经济发展程度,使评级体系具有弹性。

(2)从数据来看,虽然各省得分参差不齐,但是低碳资源类指标的得分均低于其他类指标,这说明我国低碳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不足。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低碳能源,对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国总体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消耗量增加是必然趋势,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必须在控制总量增长的同时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与低碳技术水平不可分割的,为此必须研发和提高低碳技术水平。

低碳经济目标篇5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评价指标; 陕西省; 对策建议。

“ 低碳经济” 的概念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在 2003 年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 - 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提出,即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来实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相关的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自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后,各国纷纷响应,积极制定本国、本地区“低碳化”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如英国政府提出,到 2020 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 ,到 2050 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于 1990 年削减 60% ,并于 2020 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将英国创建为低碳经济国; 日本提出温室气体减排长期目标是: 到 2050 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 60% 至80% ; 2007 年 11 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奥巴马总统上任后提出,大力发展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带领美国经济走向复苏。2009 年7 月8 日,G8 峰会提出,到2050 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 1990 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 80% 以上,到 2050 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 50%。这预示着,从现在开始到 2050 年的 40 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1 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分析。

陕西省属于西部落后省份,从资源禀赋看,陕北地区不但是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自 80 年代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支撑陕西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形成巨大的压力。同时,陕西省能源结构相对单一,尚未形成以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等多种模式构成的能源生产体系,因此,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艰巨。同时,陕西也是全国用煤大省之一,自 1978 年以来,煤炭消费量所占比重一直稳定在 70%以上。根据统计资料,2007 年全省工业原煤消费 7400 万吨,保守估计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 1. 66 亿吨,人均排放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 1. 6 倍。

按照陕西省目前的煤炭工业规划,到 2020 年全省原煤生产将超过 5 亿吨,其中煤化工超过 2 亿吨,每生产一吨甲醇要排放约 2 吨二氧化碳。如果规划中的煤化工项目全部上马,年排放二氧化碳至少 4 亿吨。

与高碳消耗相对应,从陕西省工业结构看,重工业所占比重达到 78. 1%,2005 年陕西省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 83. 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4. 8 个百分点。年耗标煤 5000 吨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 565 家,实现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74. 5%,而消耗的能源所占比重则高达 97. 8%。从经济发展方式看,陕西经济增长依然沿袭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遵循“资源消耗 - 产品工业 - 污染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经济的数量型增长是建立在资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每万元生产总值消耗能源数值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能源利用上看,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不会逆转,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现状和粗放式的生产方式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些即给陕西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低碳产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提供了有利条件。

2009 年 12 月 7 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开幕当天,“ 应对气候变化与陕西可持续发展” 论坛在西安举行。此后不久,陕西出台《陕西省新能源发展规划》,在能源化工产业已成为陕西省支柱产业的时候,陕西省意图通过发展新能源来优化能源结构,培育新型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实现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随后的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0 年,要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发展理念。陕西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一个新兴产业就是环保产业。而节能减排也有了明确目标: 万元 GDP 能耗同比下降 4. 5% 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同比削减 3% 以上。

在此背景下,建设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英国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却没有给出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和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也没有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我国国内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利用层次分析法把所选取的指标指数化,赋予权重后加总,以得分的高低排名( UNDP)[1]; 另一种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UNCSD) 提出的驱动力 - 状态 - 响应( Driving Force - Status - Response,DSR) 模型[2]。张亚欣( 2011)[3]采用碳产出水平、碳排放水平、低碳资源和人民生活等四项指标,评估比较了吉林省、辽宁省、浙江省和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朱守先( 2010)[4]选取人均碳排放、碳生产率和碳能源排放系数三项指标评价了吉林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付加锋( 2010)[5]分析了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为维度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 朱有志( 2009)[6]等基于层析分析法,构建了包括碳排放、碳源控制、碳汇建设、低碳产业和碳交易合作在内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来看,目前国内有关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文中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实际,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以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参照,对比分析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不足,以期能够为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经验支持。

2. 1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构建。

根据相关研究( 付加锋,2010; 潘家华,2004)[5,7],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达到低碳经济,核心在于考核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是否达到低碳化。而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的低碳化都与一定的发展阶段相联系。此外,还应该考虑各国或地区向低碳经济转型所作的努力。基于以上分析,文中构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是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准则层由五个方面构成,即低碳产出指标、低碳排放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人民生活( 表 1) 。

2. 1. 1 低碳产出指标。

低碳产出指标包括三个具体指标。单位碳排放产出即碳生产力,表示排放一单位碳的经济产出; 单位能源产出衡量消费一单位能源的经济产出,这两个指标主要衡量低碳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加工转化率则是衡量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的先进与否,是衡量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 低碳产出指标是衡量低碳化的核心指标,其指标值的高低能够体现一国在货币资产和技术积累达到一定水平时,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潜力和保障。

2. 1. 2 低碳排放指标。

低碳排放指标包括五个具体评价指标,是衡量一国或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直观指标,其指标值的大小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低碳化”状况。碳排放总量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内排放的二氧化碳的绝对量指标; 人均碳排放衡量按总人口分摊的碳排放量,这一指标与消费模式有关,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碳排放越少,消费模式越节约; 能源碳排放系数即碳强度,衡量消费单位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该指标与能源消费结构相关,能源种类不同,碳排放系数相差很大。能源强度反映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量,能源强度越低,意味着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越小,相应的碳排放量也越小。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衡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费量。

2. 1. 3 低碳消费指标。

低碳消费指标从消费方面衡量碳排放水平,包括三个具体评价指标。居民消费碳排放和政府消费碳排放是界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影响的综合指标,居民消费碳排放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等自然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 政府消费碳排放反映政府部门发展水平和社会组织形式等社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人均零碳资源消费量的大小衡量人均清洁能源消费状况,也从侧面衡量零碳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潜力。

2. 1. 4 低碳资源指标。

低碳资源指标衡量低碳资源开发现状,包括三个具体指标。零碳能源作为低碳资源的主要指标,可以用能源消费总量中零碳能源所占比重来衡量; 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缓冲器和碳储存库,森林碳汇投入少、效益高,是理想的减碳途径,森林覆盖率越高,则森林的碳汇作用越强,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作用也越强; 城市绿化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居民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的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林的覆盖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越高,城市碳汇水平越高,对城市碳源的拟制作用越强。

2. 1. 5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选取居民收入和恩格尔系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来衡量。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高产出、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将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不断提高,碳排放量也会逐步降低,进而实现生活方式的低碳化。

2. 2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根据以上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计算了 2008 年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代表我国总体.

2. 2. 1 碳排放产出水平.

评价碳排放产出水平即碳生产率,表示每单位碳排放的经济效应。陕西省 2008 年单位碳排放产出为 0.4873 万元 / 吨碳,全国平均水平为 0. 5668 万元 / 吨碳,每吨碳排放产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 0795 万元,距离全国平均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从单位能源投入的产出看,2008 年陕西省为 0. 9208 万元/吨标准煤,全国平均水平为 1. 0550 万元/吨标准煤,陕西省消耗一吨标准煤的产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 1342 万元。

从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看,陕西省为 69. 23%,全国为 71. 55%,陕西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32 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陕西省碳产出水平与全国相比均有较大差距。

2. 2. 2 碳排放水平评价。

社会活动的最终表现即为现实或未来的消费活动,因此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等从根本上受各种消费活动的驱动。2008 年陕西省人均碳排放量为 3. 7373 吨碳/人,低于全国( 3. 9945 吨碳/人) 平均水平 0.

2572 吨碳 / 人。平均能源碳排放系数 1. 8896 吨碳 / 吨标准煤,接近全国( 1. 8613 吨碳 / 吨标准煤) 平均水平。单位产值能源消耗 1. 0860 吨标准煤/万元,全国平均为 0. 9479 吨标准煤/万元,每万元产出的能源消耗高于全国平均 0. 1381 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 2. 01 吨标准煤/万元,全国平均 2. 19 吨标准煤/万元,每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国 0. 18 吨标准煤。从碳排放水平的对比看,陕西省目前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对于降低单位能源投入的碳排放,进而减少碳排放量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2. 2. 3 低碳消费水平评价。

由于各国( 或地区) 居民消费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消费模式的不同,会使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产生较大的差异。2008 年陕西省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为 3. 6076 吨碳/万元,全国平均为 4. 3794 吨碳/万元;政府消费产生的碳排放 11. 3917 吨碳/万元,全国平均为 12. 7055 吨碳/万元,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碳排放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人均零碳能源消费量陕西省为 0. 0178 吨碳/人,全国平均为 0. 1910 吨碳/人,陕西省平均每人零碳能源消费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 1732 吨,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9. 3%,距离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值尚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目前的关键是发展清洁能源,增加零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人均零碳能源消费水平。

2. 2. 4 低碳资源水平评价。

低碳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和碳汇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低碳物质基础。2008 年陕西省零碳能源比重为0. 90%,全国平均为8. 9%,陕西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 0 个百分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 1%。

森林植被作为地球上最有效的碳汇资源,森林低碳投资少、效益高,是理想的减碳途径,陕西省目前森林覆盖率为 37. 3%,全国平均为 20. 36%,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对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作出了重要贡献。城市绿化覆盖率对城市碳源减排具有重要的拟制作用,目前陕西省城市绿化覆盖率为 38. 8%,全国平均为 38. 2%,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从低碳资源的总体评价结果看,目前的关键是大力开发零碳能源资源,如水能、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2. 2. 5 人民生活。

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理想状态是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碳排放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2008 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3136 元,全国平均为 4761 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625 元,在全国 31 个省市中排名第 27 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2858 元,全国平均为 1578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923 元,在全国排名第 22 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与全国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人民生活水平的评价结果看,提高陕西省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3 研究结论及建议。

文中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实证评价了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所有评价指标中,有七项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七项指标分别是: 人均碳排放量、居民消费碳排放、政府消费碳排放、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面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能源碳排放系数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各项指标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正确认识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不足,对于制定科学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 1) 陕西省产业结构、产业能源消费和产业碳排放均呈现“二三一”的特征,且低碳产出的三项评价指标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实现“二产”的低碳化。对于那些单位产值能耗大、碳排放多的产业,应限制其发展; 鼓励能耗小、碳排放少的产业的发展; 逐步建立以新型能源、航空航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和食品等为主体的新型工业结构,有选择的淘汰以化石能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高碳排放产业。同时,依靠政策引导,利用自身科技优势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低碳产业。

( 2) 陕西省能源强度、单位产值能耗和零碳能源消费与全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一是由于陕西省独特的资源优势所致,二是由于能源的利用低效。虽然陕西省短期内依赖化石能源消费的现状难以改变,但可以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资源。同时,陕西省的邻省内蒙又是我国最大的风电生产基地,陕西省可以利用地理邻接的优势,争取利用内蒙古的风电资源,以减少自身的碳排放。在短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调整困难的情况下,除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资源外,更为可行的减碳途径是发展清洁煤炭技术,将储量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高效、清洁的能源资源,实施清洁生产,清洁利用。

( 3) 陕西省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而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其消费模式。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如向居民普及低碳常识,鼓励居民使用节能灯等节能家用电器,倡导居民空间装饰的低碳化,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对于广大的农村居民,应该有重点、有力度的引导农业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如最大幅度地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采用秸秆还田、气化等方式综合利用秸秆资源; 以生物或自然的方式保障农业生产能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如开发沼气获得生物质能,在陕北太阳能丰富的地区推广发展太阳能的使用等。

( 4) 植树种草,继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面积,扩大碳汇。陕西省自 1998 年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以来,2008 年森林覆盖率提提高到 37. 3%,城市绿化面积已达到 38. 8%,但可开发提高的空间较大。首先,在陕北地区继续推进并扩大退耕还草工程,扩大草地种植和保护面积; 在关中地区推行平原绿化工程,重视城市屋顶、路边草地、休闲旅游地的绿化; 加强三北防护林建设,以及秦岭南北麓、渭北山地、黄河湿地的保护和建设工作;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生态园林城市群和生态区,如关中生态园林城市群、西安浐灞生态区等,也不失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省份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UNDP.2007/2008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8.

[2]CSD.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ies( Third Edition) [M]。 New York,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2007.

[3]张亚欣,张平宇。 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 6) : 43 -47.

[4]朱守先,庄贵阳。 基于低碳化视角的东北地区振兴 - 以吉林市为例[J]。 资源科学,2010,32( 2) : 230 -233.

[5]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 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 8) : 38 -43.

[6]朱有志,周少华,袁男优。 发展低碳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 - 低碳经济及其评价和指标[J]。 中国国情国力,2009( 12) : 4 -6.

低碳经济目标篇6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目标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构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首先要根据中国国情设定相应的发展目标。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目标可分为阶段性目标与最终目标。

(一)阶段性目标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提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第一个阶段性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这一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第二个阶段性目标可以设定为到2050年建成低碳经济社会。

(二)最终目标

从发展阶段来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高碳社会向更高一级的无碳社会发展的过渡阶段,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增长摆脱了高碳排放模式,协调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标是要增强人类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衡量指标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对于高碳经济发展模式而言,是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权威数据表明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超过80%,因此可以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代替温室气体排放量,作为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最重要指标,具体来讲,碳排放量又可分为总量指标和单位指标。

(一)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Kaya恒等式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总量Q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人口(P)、人均GDP(GDP/P)、单位GDP能耗即能源强度(E/GDP)和单位能源供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即二氧化碳强度(Q/E),即Q=P•(GDP/P)•(E/GDP)•(Q/E)。

(二)单位指标

单位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是一个绩效指标。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要考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对中国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要考察其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规定发展中国家为了保证自己的民生需要,以及体现共同的差别责任,是不需要承担实质性减排义务的,温室气体排放可以有一定的增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考虑到经济将按照一定的增长率在增长,那么中国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还是会有一定的增量,所以用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衡量指标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参与主体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参与主体既不是单一的政府,也不是仅有市场微观主体企业和居民,而是由政府、市场微观主体、非政府组织等共同组成的、相互影响的多元市场主体,每一个参与主体都在其中承担不同角色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政府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政府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这既是因为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外溢性,符合中国和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也是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符合中国的国情。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引导、监督和宏观调控等,具体包括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和发展战略,制定和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运用税收、补贴、信贷、直接投资等财政货币手段刺激低碳经济发展,推行低碳经济区试点工作等。[1]

(二)企业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虽然政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和无所不包的。特别是目前中国已经不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运用市场机制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是基础和核心。市场是供求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和相互关系的总和。企业作为市场微观经济主体之一,是低碳产品的供给方,是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其能否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进行低碳生产、节能减排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生产者,企业是最主要的资源使用者和环境污染者,因此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应该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为此,企业要强化环境责任,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从材料采购、生产、包装、销售等环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定期向社会企业的相关环境信息,积极推行低碳产品认证制度等。

(三)居民

居民作为消费的主体,是另一重要的微观市场主体。有关调查显示,1999-2002年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2]所以,只有居民实行低碳消费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低碳生产,并最终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低碳消费关键是居民要将环境保护和满足自身消费需要相结合,要改变高碳消费倾向,摒弃不合理消费,自觉践行低碳消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的损害。

(四)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是指处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社会组织。其分布广泛且深入社会各阶层,比政府能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所以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早些时候的调查所表明的,当谈及环境议题时,人民对环境组织要比对国家政府或者公司更信任。”[3]国外的非政府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地球之友等在宣传环境保护、倡导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政府和市场所不能及的作用。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如中国环境保护协会、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中华环保基金会、自然之友、地球村等民间环保组织,虽然存在数量较少、规模有限、财力困难、法律制度欠缺等制约因素,但要充分利用其来自民间、扎根民众的优势,弥补政府与市场的空缺,做低碳经济发展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重点

低碳经济发展贯穿于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生产和消费领域的低碳化是重点。

(一)生产领域低碳化

如何实现生产领域的低碳化,许多学者认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对此,笔者认为不能盲目地寄希望于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4]首先从产业结构来看,其变化有自然规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三产业不可能占主导,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空间有限。其次从能源结构来看,我国受 “富煤少油贫气” 的自然资源禀赋、技术、资金、收入水平等限制,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改变。

综合考虑我国的产业发展阶段、自然资源禀赋、资金、收入水平等因素,提高能源效率是实现低碳生产的最有效途径。中国在1971-2005年间,约89%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来源于单位GDP能耗的不断降低。[5]而提高能源效率,技术创新是关键,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从而在能源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碳排放强度。相关学者的研究证实了技术因素对我国能源强度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在1980-2005年间技术因素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贡献率在80%以上。[6]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认为低碳或无碳技术的研究规模和速度决定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的规模。低碳或无碳技术也称为碳中和技术,包括温室气体捕集技术、温室气体埋存技术和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等。[7]为此国家要加大对碳中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可以通过设立碳基金的方式促进碳中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市场加快其推广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

(二)消费领域低碳化

保持经济增长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在追求的目标,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为了减少碳排放而放弃经济增长。然而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可以改变的,即转向低碳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是消费者以对自然、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但是低碳消费仅靠消费者的自觉转变将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因为消费者长期形成的消费倾向具有惯性,难以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因而需要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引导。在对消费者的消费活动进行有意识、合理、科学的引导,实现消费行为的低碳化方面,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都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政府要借助于其所特有的公信力和重要的社会职能,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学校等,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倡导低碳消费的价值理念和消费伦理,营造有利于低碳消费的社会氛围,将低碳消费转化成消费者的自觉行动。企业要向市场提供数量丰富、种类繁多的低碳消费品,还要充分利用广告等营销手段,促进低碳消费。非政府组织也要发挥政府与企业所不具有的优势,积极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

参考文献:

[1]熊春兰.低碳之路,政府先行――浅议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0(4):31-35.

[2]殷耀.聚焦城市居民“低碳生活”[N].经济参考报,2009-09-08(7).

[3]克里斯托弗•卢茨.西方环境运动:地方、国家和全球向度[M]. 徐凯,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31.

[4]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绿叶,2009(5):20-27.

[5]冯相昭,王雪臣,陈红枫.1971-2005年CO2中国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1):42-48.

[6]王群伟,周德群,张柳婷.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探析[J]. 统计与决策,2008(8):72-74.

低碳经济目标篇7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低碳经济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本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特征进行了剖析,从发展目标、发展动力、以及发展路径与方法等不同角度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节能减排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世界能源消费剧增,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其中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低碳经济除环保效益外,还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为此,一些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行动,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产业先机。而我国“十一五”规划中也指出减少单位能耗20%,二氧化硫减少10%左右。2009年我国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处于发展中的我国,都需要走低碳发展道路。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其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英国虽然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明确了自身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和时间表,但并没有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加以界定,也没有给出可以在国际上进行比较的指标体系。一般而言,对低碳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第二种情形是零排放;第三种情形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实现以上三种情形低碳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经济正增长(GDP增长率大于零)。对于英国等发达国家来说,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绝对的低碳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目标应该是相对的低碳发展。通俗地讲,低碳经济就是为了实现 “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威胁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的目标。政府采取低碳经济政策的终极目标就是切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为核心,以市场机制、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为先导,以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和谐为目标的新型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经济增长性。这个特性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必须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技术创新性。低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直接手段,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如照明、家用电器消耗等)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

目标和谐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使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要在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保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含碳气排放脱钩,不能保持同步增长,并进一步需要开发与利用新型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及动力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低碳道路的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第二,利用目前国内外相对较好的资源能源条件加速完成重化工业化任务;第三,选择重点行业,提高这些行业在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与产品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最后,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国内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应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至60%,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

首先,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 ,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深深地依赖于廉价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巨大而持续增长的人口,使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都会大幅度增加。因此,我国未来的发展需要较大的能源供应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增长趋势严重不协调,这更加凸显了我国减排形势的严峻。节能提效与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未来20-50年间,我国必须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寻求平衡。

其次,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必然带来公路、铁路、桥梁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有专家甚至预测,中国在2020年前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我国在减排方面遇到的国际政治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要树立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国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第三,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朝阳产业。以太阳能为例全球太阳能产业经济效益潜力无限:到2006年底,全球太阳能领域的资本总额已经从1年前的60亿美元增加到220亿美元。到 2010年,全球太阳能产业的收入有可能达到200亿美元。同时,可再生能源领域劳动力就业稳步增长,到 200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劳动力已经增加到20万人。因此,不论从产业盈利潜力还是创造的就业机会来看,低碳产业都是未来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这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直接动因。

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一)将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低碳经济的理念需要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发展型”社会作为国家战略理念和战略目标。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应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来考虑,着眼于未来30~40年的国际竞争力来培养。 应制订国家战略层面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制订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指标下降纳入考核体系之中。

(二)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

我国产业结构应该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低碳行业,一方面,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它包括金融、保险、物流、咨询、广告、旅游、新闻、出版、 医疗、家政、教育、文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我国现代服务业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制造”,更应该关注“中国创造”,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 设计制造品牌” 三个环节,我国仅仅拥有中间的制造环节是不够的,中间制造环节正好是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大、排放大的环节。制造业前端产品的技术设计和开发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后端的品牌是与产品的物流和销售网络平台的搭建密切相关。而先进制造业的前后端都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属于高附加价值的环节。另一方面,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IT产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

(三)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我国化石能源的 “富煤、贫油、少气” 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当前,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 %,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10年得到根本改变。这就需要碳中和技术,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四)构建以点带面的低碳经济试点区

低碳经济也需要一些有条件的地区作为发展模式转型的试金石。可以考虑按照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特点,选择试点区。比如,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各选择低碳经济试点区,采取相关政策吸引研发及高端制造业投资,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示范区。也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率先试点,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我国以上海和河北保定两市为试点,推出了“低碳城市 ”发展示范项目,希望从上海与保定这两个试点城市的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中,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向全国推广,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五)设立碳基金以激励低碳技术的研发

碳基金设立主要可采用政府基金和民间基金两种形式,前者主要依靠政府出资,后者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形式筹集资金。目前,我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但是,现有的这两个基金主要资助碳汇的项目,还未将基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激励上。碳基金的目标应该除了关注碳汇的增加外,还需要更加关注通过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从而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三是投资孵化器。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

(六)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一方面要强调我国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在《京都议定书》的执行框架下,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市场正逐步形成,我国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全球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力争在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碳减排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结论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挑战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陈英姿,李雨潼.低碳经济与我国区域能源利用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

低碳经济目标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创新;区域学习;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倪外(1980-),男,湖北黄冈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发展模式、低碳经济。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0ZD&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1071093。

一、问题提出

低碳经济研究源起气候、能源方面的研究,区域经济学视角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1-3]]。独立分隔的节能减排、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本质仍然是“工业文明+节能减排”、“工业文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有效实现人地关系和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4]]。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目标由传统工业文明模式下经济利润最大化,转向社会成本最小化、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民生最优化等综合目标,传统的工业文明与外部治理结合的模式,转向于生态环境内部化的生态经济模式。

由于不同类型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任务、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欠发达地区工业开发强度低,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可以借助建设低碳经济发展的契机,实现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发达地区工业发展水平高,自身经济实力较强,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优化、外部性内部化等途径寻求区域转型的新模式、新路径。目前,低碳经济发展在我国由理念层面转向实践层面,但我国低碳经济的理论认识尚存在不足[5-7]],急需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相应的低碳经济理论指导,从理论上厘清低碳经济的内涵,构建低碳经济理论体系,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二、低碳经济内涵的三维解析

低碳经济是区域在更高层次发展的实现模式,其目标是促进经济产业活动以更快、更科学的发展方式进行,实现区域可持续化发展,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多目标协调发展。低碳经济不是简单的区域碳排放水平的降低,而是区域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8-9]],低碳经济的本质内涵涉及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及国际低碳政治博弈。

低碳技术创新是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低碳经济及其建立其上的低碳社会形态发展的核心是相关的技术突破与创新:首先是与区域碳减排直接关联的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等低碳技术的突破,通过能源技术和碳减排技术的创新,有效控制区域碳排放水平;其次是产业技术的创新,产业经济活动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快速发展中的新兴地区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以技术创新促进三次产业的发展,提高三次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经济效益,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转变支撑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再次是具有革命性的低碳技术的突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技术革命,建立新的产业体系,能够改变人类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基础。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由以经济增长为主,向经济、环境、生态、民生等多目标协调发展转变,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的以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主导向着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治理模式创新等创新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变,区际关系由传统的基于产业链分工合作的垂直式关系向基于创新合作的水平式关系转变。区域发展模式转型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区域学习、区域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形成以区域创新体系为核心,创新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低碳指标与创新指标一起作为衡量区域新型发展模式的核心考核指标,是外在的直接表现形式。

低碳经济涉及未来全球经济、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空间及相关权利与责任的确定,碳排放权的界定与划分延伸到以确定环境权益为表现形式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发展。国际低碳政治博弈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外部环境,低碳经济在国际政治治理框架下的实质是将环境问题政治化、全球化,并上升到法律层面,对国家经济竞争力具有巨大影响。发达国家主导并力图实现的国际碳减排路线图及其治理框架,实际上是将发展中国家纳入新的世界治理框架机制,维持其规则制定者的最大利益。因为,一方面,新技术革命背后隐含着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碳排放”经过法律建构以后,具有引发金融扩张的潜力,能使处于制定交易规则强势地位的发达国家重新主导世界发展框架机制。低碳经济是基于对全球气候变暖,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全球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

三、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生态因子从传统的附属支撑要素或“负效应”,转为核心要素,转变了传统的区域发展要素结构,突出了生态因子,创新因子的重要性。创新成为区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区域发展由资源要素投入主导向创新主导转变,区际关系随之发生改变。可持续化发展思想在区域的具体化、标准化,可量化的最新实践即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创新。所以,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低碳经济目标篇9

(一)专业生产要素和创新体系加速形成和构建

发展低碳经济,创造其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是首要条件,低碳经济需要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专业的生产要素,比如低碳技术型人才、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良好的碳金融融资渠道等。同时,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低碳技术创新,高效的低碳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专业生产要素的获得和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长期投资和建设。以2008年清华大学率先成立的“低碳经济研究院”为标志,企业通过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我国在低碳技术性人才培养、先进的低碳知识生产和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

(二)区域性的低碳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近年来,中国低碳环保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5%~20%,未来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国家环保部等部门将通过多种措施推动低碳环保产业发展,预计我国低碳环保产业投资将超过3万亿圆,这将进一步促进相关低碳产业在一定区域内聚集,形成低碳产业集群。在集群内部,低碳产业、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共用某些技术、共享营销渠道或服务,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些产业通过空间集聚而形成经济增长极,这个经济增长极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增长能力,并能通过扩散效应以自身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和周围腹地的发展。

(三)经济活动主体通过市场或非市场的行为获得合理的低碳发展成本收益

低碳经济是作为市场经济的经济形态之一而出现的,它从属于市场经济,但在市场经济之外又有所突破。它在运行和发展过程当中,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市场机制仍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建立一个同时获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低碳经济市场体系。同时,它又允许或者说是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等非市场行为,以此来推动可持续性的低碳经济市场体系的构建和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拓展。任何一种理论分析都要以一定的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作为前提和基础,在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践行主体,研究其经济行为目标演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制度的选择与安排方能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

二、低碳经济发展新趋势关联并加速

国有企业经济行为目标的演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证经济循环正常进行的动力应该是经济利益。由于我国在经济体制发展过程当中曾经出现过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种体制,所以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行为目标的演变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中,国有企业经济行为目标先后出现过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四种倾向。但这种“最大化”的目标是一种极端化的要求,带有浓厚的单边治理色彩。在47低碳经济框架下,微观经济主体往往处于多边治理的情境中,若仍以“最大化”作为行为目标,将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微观主体的目标确定存在较大冲突。因此,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重要性日益显著时,国有企业经济行为目标发生演变则高度关联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前所述,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非常特殊的经济主体,它不仅在主要领域和关键行业中拥有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而且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政策调整的重要工具。在国际低碳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显性化环境成本和环境激励机制等新措施也不断出现,我国国有企业应该很好地利用自身在政策、资金、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和国际接轨,率先践行绿色技术创新,引导全社会企业关注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应当肩负的特殊社会责任。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法看到,企业由传统耗能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成本收益比是会发生变化的,由于我国碳金融市场长期发展滞后,碳金融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加上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上缺乏定价权和政府在节能减排补偿方面量化政策模糊,导致在经济发展中,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经济主体成本收益比一直居高,企业很难自发产生走低碳经济转型之路的动力。这种市场失灵情况的出现,使得政府干预成为了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在此情形下,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就是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低碳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在一定区域内低碳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经济行为目标沿着市场化和公益性路径的演变步伐势必加快。

三、低碳经济发展新趋势支撑国有企业改革路径

不管是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定位为公益性还是竞争性,都是为了优化国有企业发展模式、整合各种资源、打破国有企业改革瓶颈,增强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公益性国有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需要提供保障,是国有企业当中能够率先践行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在体现公益性企业性质的同时,它也面临着政策性亏损的状态。我们可以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吸引和鼓励非公资本共同参与公开、公平的竞争。也要从政策层面及时纠正和弥补出现的问题,优化公益性国企的内外部环境。竞争性国企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同时,要意识到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针对竞争性国有企业,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方面,既要按照市场化规则来考察其企业价值增值能力,又要考虑到竞争性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注重对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考核。公益性和竞争性两种国有企业改革路径,是从服务经济和发展经济两个方面来设计的,排除非经济等因素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阻碍,如果两种类型的国有企业能够运用各种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的经济手段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来源从而走向改革成功的话,那么未来我国经济成功实现低碳转型发展之路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四、结语

低碳经济目标篇10

关键词: 低碳会计;企业财务管理

人们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恶化。现在人们都开始关注维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绿色环保的低碳经济。将以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作为全新的经济模式,清洁能源结构问题以及高能源利用效率就是其实质,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其核心。在低碳经济中应该提高低碳会计的应用水平,并将其应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

一、低碳会计的定义

能源环境法律和法规是低碳会计的依据,低碳会计是一门新兴的科学,通过货币、实物单位进行计量或者通过文字进行表达的形式,承担企业应该履行的低碳责任,确认并计量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对企业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进行报告和考核,对企业自然资本效率和社会效益加以披露。低碳会计的目的在于将企业的节能减排和最大化绿色利润实现。

二、低碳会计研究的意义

(一)能源结构现状要求发展低碳会计

煤炭是我国目前能源结构中的主要能源,而且现在能源十分紧张,在应用国际油气资源方面,有着过高的成本,同时也有一定的限制,可以选择的低碳能源也很少。煤炭是高碳排能源的一种,根据计算,每吨煤碳燃烧后制造的二氧化碳气体为4.12 吨,比石油要多出30%,比天然气要多出70%。水电比重在电力中仅仅占 20%左右,火电比重却高达超过77%,可谓是很高的碳排放量。

(二) 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发展低碳会计

由于我国目前的快速发展,对于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大。环境的温度因为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升高。对于能源的过高消耗,导致碳排放量日益增加。我国的碳排放量是因为能源的现状和发展需要而提高的,对于低碳经济和低碳会计问题的考虑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企业应该将低碳会计体系积极的构建起来,对全面计量企业碳成本和收益提供帮助,这样就可以对企业正确的分析判断同环境有关的决策产生促进作用,进而走好低碳发展的道路。

三、低碳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主题是环保和绿色,以新时期的全球经济发展为基础,能够同经济市场变化相适应的有效办法就是企业财务管理。但是我国传统财务管理理念里面并不具有有效地环保理念,企业因此并不能够适应新时期的管理要求。换句话说,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在低碳经济环境背景下依旧有不少的问题。下面进行一一阐述:

财务管理的基础差。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相对较为薄弱。特别是很多国有企业,都是老旧的设备和管理方法,这就导致很难进行资金管理。与此同时,现代信息平台的管理才刚刚开始,这就导致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基础依旧十分薄弱。

财务管理目标不够长远。目前企业都将利益最大化的短期目标作为其运营中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受到短期盈利的诱惑,在盈利的同时将牺牲环境作为其代价。企业今后财务管理创新性改革的关键在于企业盈利目标的长远性。

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企业管理层没有足够的环保意识,这就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改革遇到很大的阻碍。可是在企业的经营方面过分重视利益化,这就容易导致企业盈利污染化。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改革同企业管理者的素养情况息息相关。

监管力度不够。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监管制度对其进行监管。可是,在实际运行中,并不能够进行有效地监管,特别是相关的环保部门,监督的力度更是不够。我国企业低碳财务管理的执行力度也因此不够强,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消耗能源。

四、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变革

对企业理财活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完成理财活动的目标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能够经营的成功同一个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目标息息相关。对于财务管理的目标,一直存在争论,其中主要有“最大化利润”、“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股东财富最大化”等,它们各自阐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不同本质,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特征和要求加以反映,不能说那个观点是对的,或者哪个观点是错的,这些观点各自有各自的合理之处,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是在经济学角度看来,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有着一定的间接性,不能够将目标对企业财务活动的指导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以上目标更加重视的都是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如此一来,就会对生态效益及环境保护过于忽视,不能够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谐、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理念、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同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运行财务管理活动联系十分紧密。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新环境之下,应该将自己的低碳核心竞争力积极提升,让自己的竞争力变成低碳约束,对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重新的审视,对自己的战略目标以及财务管理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对自己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促进作用,对产业结构进行整顿,创新财务管理,让财务管理目标能够融入低碳经济发展中,让分配投资资源和成本的降低更加合理,将企业自身和产品的绿色竞争力不断提升,始终坚持技术上的创新,进一步推动低碳经济。让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我国低碳会计体系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建设的措施

(一)制定健全低碳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低碳经济稳步推进的背景下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应该将低碳会计的有关准则和理论加入到新的环境会计准则当中,为进一步有效推进低碳经济提供根据。不少企业由于没有有关的法律、法规准则的约束,并不会轻易的为避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去增加这方面的支出。凭借有关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可以在法规方面对环境会计的地位及作用加以确定,这样一来低碳会计也就能够有法可依,在披露相关信息方面也能够统一标准。

我国应该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向发达国家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有关的法律法规构建并完善起来,使企业在低碳经济的构建问题上可以有一定的参照依据,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这样一来,政府在进行监督的时候也可以有法可依,实时的对企业的低碳规范加以监督,让企业和社会的安全得到保障。

(二)增强低碳经济的意识

低碳会计的发展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应该让人们在生活中自觉地产生低碳意识,将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在实际中紧密的联系起来,不可以再只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前提条件就是将自身的低碳经济意识提高,在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的时候使用低碳经济下的会计核算方式,将碳排放自觉地降低。当然也可以凭借发传单、贴宣传海报、展开低碳经济和低碳会计的相应培训课程来将社会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提高。

(三)注重低碳会计理论研究 在低碳经济下将企业的低碳会计体系构建起来,应该将低碳经济和低碳会计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不断提升,对现有环境会计系统进行完善。低碳会计在现在的形势之下,依旧有不少仍未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研究机构及人员对低碳会计的最新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例如对于低碳会计理论体系的设计问题、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的问题、信息披露的问题等。

我国应该让一些专业的学者前往西方国家进行低碳会计理论的研究和学习,之后再同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方向相结合,将有着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会计理论构建起来,让企业在低碳会计的构建中能够拥有成熟的理论基础,让企业的低碳经济制度能够顺利的构建起来并加以健全,让企业的发展能够始终处于最好的状态,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完善低碳经济市场交易机制,注重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定制方面,各高校应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重视起来,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应该对会计的技能以及经济管理知识掌握的十分熟练,还应该对环境资源的知识有所了解。对于已经在会计行业工作的从业人员就应该将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分明白环境保护同企业经营之间的密切关系。凭借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让会计可以充分的了解低碳会计,同时对低碳会计的处理方法加以熟练掌握。

(五)经营活动核算

企业进行同低碳经济相关的活动就是低碳经济下的经营活动,其中具体的有采购、生产、销售、存储与运输等几大重要环节。企业应该在各个环节中都加入低碳经济理论,全方位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展开。在进行购买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采购低碳环保的原材料、燃料及动力,整条生产线都保证低碳化。同时还应该设立碳资产类二级科目。另外,低碳会计在用货币计量方法来对采购的材料和能源价值进行计算的时候,应该将应用非货币方法(比如含碳比等非财务指标记录材料、能源的碳含量)记录在业务摘要中;生产环节应该保证低污染、低能耗,尽可能将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企业还可以以自身情况为根据,将合理的分配标准计算出来,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分配碳成本。对于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低碳材料及耗费的碳燃料等经济业务,可以在“碳资产”二级科目下设立部分明细分类账户,分别进行核算;已经完成的产品应该将碳含量等必要的信息标在产品上,同时应该贴上碳标签,还应该将有关产品碳成本的核算以及碳含量的披露做好,这样既能够使企业对碳成本核算的正确性得到保证,还能够让产品的价值得到真实的反映。

通常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共同构成了经营活动产生的

收益。像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之下的减去销售成本的低

碳产品的销售收入所剩部分就是直接收益,像因为能源利用率的提升所引起的能源节约同低碳技术及设备超额投资部分的差额就是间接收益。通过低碳经营所获得的收益,企业可以将它用来对低碳绿色产业链的构建进行支持。在低碳环保的进行原材料的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等重要环节的基础之上,凭借低碳收益反哺和回馈的形式对产业链条的绿色变革加以带动,最终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得以实现。企业只有保证其低碳产业链,才能够将低碳产业圈构建起来,显示企业最大的价值所在。

(六)低碳运营

安排资金的时候确保不损害生态环境所应用的资金情况就是低碳营运管理。低碳运营管理的营运过程需要对资金的合理配置加以保证,让资金达到动态平衡。不会产生多余的低碳成本,比如说因为触犯了有关的环境、环保法律、法规而受到的惩罚;因为企业环保形象差进而丢失的市场份额,最终导致收益降低等。因此,应该使资金的充分供应得到保证,同时应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做到这些就应该对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情况加以掌握,这样就能够使动态资金的安排更加方便,使财务管理的平衡性原则得以实现,进而使资金使用效率得到提升。

(七)低碳分配

现在很多企业进行的低碳财务管理都是单一环节,也就是说在企业投资之前,考虑的问题仅仅是是否同生态环境问题有关、应用什么方式来避免环境破坏、同时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如何可以将成本降到最低并获取最大的收益等,可是企业在筹集资金、分配利润以及整体运营方面依旧存在很多困难,大部分也还没有落实。这就导致企业缺少低碳分配的能力。针对刚开始进行低碳财务管理的企业,应该根据主要利益进行分配。提供资金的人是目前最主要的利益人,也就是低碳投资者、低碳债权人。

参考文献:

[1]桑军朝.低碳会计理论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2]张瑞,江书军.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