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十篇

时间:2023-08-01 17:39:21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性;学习方法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各个环节,其中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也十分重要。高中阶段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点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积极掌握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本文就有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进行探讨。

一、积极进行课前预习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科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喜欢在课余时间进行数学和英语等学科的课前预习,但是很多学生却没有进行语文学科预习的习惯,实际上学生进行语文学科课前预习也十分重要。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对于课堂上教师要讲解的内容,在没有教师的指导的情况下积极去探索知识,学生独立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能够给学生带来的学习体验,是任何阶段的学习无法代替的,也是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关键阶段。为了提高高中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预习。

二、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

在众多能够帮助高中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方法中,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就是一种有助于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导致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学习方法等对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产生关键影响的因素,学生难以及时掌握,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就越来越难以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为了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本人认为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及时弥补知识盲区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知识盲区,因此学生为了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应该对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盲区及时加以弥补。例如:教师在高中要讲解的一些重要修辞方法就是“暗喻”,学生可能在听讲的过程中难以明白其含义,也难以理解其实际的应用方法,那么学生就应该及时弥补与暗喻知识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可能并不明白什么是比喻修辞方法,这时学生就要及时掌握什么是比喻修辞法,这样再去理解什么是暗喻就显得十分容易。语文也是一门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因此,只有打好基础学生才能逐渐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二)注意力高度集中

为了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还要求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高中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点的过程中,有些知识点只需要教师简单地讲解学生便可掌握,而有些知识点则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体会才能掌握,因此,学生如果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很多知识点就很难理解,也就很难再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要求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教师的讲解引起重视。教师也应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才能更加高效的开展。就学生的学习而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一个有效的语文学科学习方法,就是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积极的进行思考。

一些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虽然下了大工夫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然而结果却并不理想,尤其在考试的过程中,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但在作答的过程中却难以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有效应用,灵活的应对不同的题目。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这种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自主思考不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思考能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不仅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十分有利,对提升学生的考试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在学习的过程中巧妙设问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可以针对讲解的知识点巧妙设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针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巧妙设问,学生自主设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所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巧妙设问,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并结合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学生一旦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还要积极的进行思考,及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才能更加深入,学生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同时对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五、注重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33-01

一、高中语文新课改使教学方法更注重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主要是基于目前的教育新形势而做出选择。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滞后,不能很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制约教学成绩提高的现象。因此,对高中语文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新课程改革的侧重点在于教材和教学两大方面,而对于高中语文而言,教学方法的改革刻不容缓。从目前的高中语文新课改来看,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方法的重要影响在于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方法需要以学生为本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最根本的学习需要是充分了解书本内容,全面掌握书本知识,并具备一定的语文技能,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以此为需求,根据这些需求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策略。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学生的学习需要重视不足,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开展新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这是新课改对教学方法的重要影响。

2.出于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方法需要以学生为本

高中学生具有丰富的个性特点和性格特征,老师在制定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方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提出,反映出了高中语文教学已经逐渐开始了人性化教学的转变,充分体现出了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尊重。从这一点来看,高中语文新课改更有利于推动先进的教学方法。

3.出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性,教学方法需要以学生为本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力。考虑到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注重成效,高中语文教学也必须要围绕着教学目的而展开。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很好地关注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性,要求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因此,对现有的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二、高中语文新课改使教学方法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方向转变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实际是一个老师启发,学生领会的过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积极的效果,不但要发挥老师的启发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非常关键。从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角度来看,目前已经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当做了教学方法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积极利用这一有利影响,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方向转变。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的学习状态非常关键,如果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和学习状态中,老师的教学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积极思考,也没有自主学习意识,只是消极的等待老师讲授的话,那么将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从教学结果而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发展的方向

目前,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已经成为了教学方法发展的新方向。这主要是考虑到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学制度下,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能够达到语文教学要求,能够满足目前的高中学问教学需要。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势必成为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发展的新方向。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符合新课改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要求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新课改中,其中一项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更丰富的语文知识,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因此,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我们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执行。

三、高中语文新课改使教学方法更注重培养师生的平等关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始终倡导要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这不仅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也是改善师生关系的基本做法。在高中语文新课改中,对于教学方法的要求,推动了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使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师生的平等关系。培养师生平等关系的意义在于,不仅有利于改善语文课堂气氛,更有利于推动教学方法的转变,使教学方法的制定更好的为语文课堂服务。此外,还有以下的积极影响:

1.培养师生的平等关系促进教学方法的积极改变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师生的平等关系十分重要。从提高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培养师生的平等关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学生与老师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理念,使老师在制定教学方法的时候,可以多一些积极地尝试。因此,培养师生的平等关系可促进教学方法的积极改变。

2.培养师生的平等关系使教学方法更适应课堂需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必须与课堂教学相适应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很大,老师能够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来制定可靠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因此,培养师生的平等关系使教学方法更适应课堂需求。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了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教学方法存在的三点影响。从这些影响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但有效推动了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也对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成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要利用新课程改革这一有利契机,努力改变现有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使其更适应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梅.论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方法新思维[J].中国教育理论研究.2010年12期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篇3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许多教师在面对学困生时都会显得比较无措,由于对学困生关注度不足,导致许多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平庸,无法掌握相应的学习技巧,最终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找到适合学困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

(一)学习方法不够科学

大多数学困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方法不科学,导致学习质量较低,学习效率不高。他们还被束缚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中,无法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语文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需要从实际生活出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将语文生活化,从而降低其学习难度,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学生没有掌握学习要领,课后又不重视复结,结果无法掌握语文课程中的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

(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许多学生认为语文知识比较琐碎,而且自己从小接触语文,认为不需要下太多功夫进行学习,导致自身的阅读量以及语文知识储备不足,进而不利于他们今后语文课程的学习。还有一些学生学习时走马观花,阅读文章时不能从其整体出发,文章分析不到位,这样也不利于他们语文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学困生由于不能严格按照教师要求来完成相关任务,其学习积极性不足,也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低下。

(三)教育环境的变化

教育环境对学困生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教师更乐于教导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得不到教师的关注,会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成为学困生。语文这门课程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但是许多教师急功近利,过多地为学生讲解一些应用性的技巧,忽视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语文水平低、学习吃力等问题。

(四)教师对其尊重度不足

当前我国许多学校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所带学生的“优秀率”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因此那些语文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成为老师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认为正是这些学生拖了班级的后腿,在与这些学生交流谈话过程中会与好学生进行比较,这样会严重伤害学困生的自尊心,进而会降低他们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其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正是由于教师的方式不够妥当,造成学生对语文的恐惧,最终不利于他们语文知识的学习。

二、学困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

(一)掌握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想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水平,就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结合其实际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大部分语文学困生对语文会产生一种抵触心理,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失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对语文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将语文课程当做一种学习负担,使得语文成绩得不到相应的提升。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指导他们掌握更多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通过对周边事物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语言总结概括水平,面对不同的文章可以把握其解题思路,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目标。

(二)制订科学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师在提升学困生学习水平时,应该要制订科学的教学方法,对症下药,满足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树立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师需要意识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高对学困生的重视度,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增强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并制订出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技巧,为他们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遇到不会的知识要敢于向老师和学生询问,及时解决学习上的困难。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逐渐找到学习方法,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其次,教师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探索语文奥秘,储备更多语文素材,在写作或者阅读时可以运用自如。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在每节课结束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消化知识点,并进行相应的总结,帮助他们掌握课堂重点,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效率。

(三)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满堂灌”教学形式下,学困生往往抓不住学习要领,导致其语文成绩越来越差,最终影响到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语文不再显得那么枯燥无味,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改变其评价方式,以更多样的眼光看待不同学生,提高学困生学习语文的信心,让他们感受语文学科魅力,并逐渐去探索语文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还要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能够用心去感受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并体会作者表达的主旨。通过教师科学的引导,学生可以掌握更加科学的语文学习技巧,提高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也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困生,为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于与教师交流,提高语文学困生学习水平。

(四)优化语文课堂环境

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仅需要转变其教学方法,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帮助他们克服语文学习的困难。教师要学习相应的心理学知识,了解语文学困生的心理状态,并结合其心理调整教学方案,增强语文学困生的学习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教师也要掌握更多的教学技巧,引导学生找到语文学习技巧,降低他们学习语文的难度,拓展他们的文学视野,为学困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三、总结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更加关注学困生的状况,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教学策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同时,学生也要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拓展自身的文学视野,按照教师要求来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技巧,从而提升其语文学习水平,为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资料:

1.费洪春《提高学困生对数学学科学习兴趣的方法》,《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第10期。

2.刘卫东《怎样提高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内蒙古教育》2014年第6期。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篇4

关键词:外语教学法;大学英语教学;学生

外语教学法是一门研究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外语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的学科。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界最为重视的就是外语教学法,因为“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束定芳等,2004)。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受到了许多教学法流派的影响。本文以近二十年来发表在国内主要期刊中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法流派研究的重要文章为依据,分析、概括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法研究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一、影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流派

1.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始于18~19世纪,是外语教学中历史最悠久、使用范围最广的方法之一,中国早期的大学英语教学也主要采用此方法。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基本上以语法为纲(李荫华,2001)。不过,自80年代起,由于交际法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日益广泛的推广和运用,语法翻译法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和批评。但调查表明,语法翻译法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仍占主导地位(郑树棠等,1996;戴炜栋等,2001)。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中有关此法的文章不多,但其中的多数文章分析了此法的长处,如罗立胜等(2004)总结了语法翻译法对外语教学的重要作用。鉴于语法翻译法在外语教学中有许多优势及其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广泛存在的事实,不少学者认为不可完全抛弃此方法,而应当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进,以使其更能适应并促进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温厚一(1998)、罗立胜(2004)、郝兴跃(2004)、张香存(2005)等都认为应把语法教学和交际法结合在起亚,在交际中教语法。即将语言的意义与形式结合在一起,语言教学以交际为中心,但又不忽视语言形式的学习。

2.认知法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在语言学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以皮亚杰等为代表的认知学派取代了行为主义并在心理学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认知法主要是受到了上述两种理论的影响而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认知法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听说法等方法的片面性、机械性,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的种种弊端,使外语教学方法更加科学。不过,此法对大学英语教学影响不大,国内英语界有关认知法的研究很少。聂清浦等(2002)提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认知法。而且,他们总结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即提问一讨论式语篇教学模式。通过此模式,教师充分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相关知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地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3.交际法

交际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此法主张以交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自从80年代以来,交际法对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也大量出现。其中李予军的《交际法研究在中国:问题与思考》(2001)对交际法在中国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概述,文章将交际法研究分为三个时期:

(1)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主要是交际法理论介绍引进时期。

(2)80年代中后期:这一时期交际法的研究的特点正如李观仪所说“最初新奇、茫然、疑虑,经过学习、思考、研究、讨论,再结合我们的实际经验,基本肯定了交际法英语教学的原则……。”

(3)90年代:进入9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交际法的研究规模更大,研究范围更广,水平也更高。

自本世纪以来,有关交际法研究的文章不多。其中孔燕平(2004)、王丽萍(2004)等的文章具有代表性,这些文章更注重交际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分析国内交际法方面的文章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交际法在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影响巨大。关于交际法研究的文章出现频率最高。第三代及第四代大学英语教材都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李荫华,2001;夏纪梅,2002)。

第二,多数研究文章在肯定交际法的同时也指出了交际法在中国大学英语实际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董晓红(1994),高圣兵(1994),辛斌(1995),李瑛等(1998),韩彩英(1999),李祥坤等(1999),武和平(1999)等的文章具有代表性。上述文章所分析的具体问题可归纳如下:(1)学生的需求分析。交际法要求外语教学首先要分析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并尽可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但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的需求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及模糊性等特征。而且,随着这几年大学的扩招,班级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水平更加参差不齐,这就使得教学很难满足众多学生的兴趣需要。(2)如何处理准确与流利的关系。交际法对教师在交际活动中如何处理学生的错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使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感到很棘手。(3)如何处理语法。只重视交际而轻视甚至忽视语法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运用语言,也有碍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中杂乱无章地接触语法的方式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传统因素及测试。中国长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对交际法有效地实施带来了很多困难。而且,中国传统的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也阻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5)师资。交际法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体现在教师的语言能力方面,而且体现在教师的观念、组织能力等方面。与高要求相反的是中国的许多英语教师水平有限,尤其是广大偏远地区的英语教师。(6)交际法没有有效地解决输入和语言输出的关系,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片面强调输出,在课堂教学中用大量时间进行会话便是证明。然而,输出并不一定比输入更有效(秦洪武等,1998)。

第三,关于交际法的实验很少,如何在教学中结合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殊环境运用交际法的研究亦不够,尚未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只有顾桂菁等(1992),李瑛等(1998)在这方面做了较长时间的实验。而大多数文章仅限于理论介绍,或关于交际法得失方面的分析。

4.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交际法被广泛采用的历史背景下,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为基础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新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对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内多种大学英语新教材的编写都借鉴了任务教学法,国内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相关文章也日渐增多。覃桂修等(2004),岳守国(2002),袁昌寰(2002),夏纪梅(2001),丰玉芳等(2004)等文章主要涉及到任务的界定、任务的类型、任务教学法的定义及优势、任务的设计原则等方面。

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文章多对任务方法持肯定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度,只有覃桂修等(2004)指出了实施任务法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尤其是对教师的语言能力和精力的投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班普遍人数偏多,具体实施过程中则可能难度更大。

国内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文章目前尚处于引进、介绍阶段,大多数文章未能结合中国外语教学的具体情况来探索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更缺乏这方面的实证性研究。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5.整体语言教学

整体语言教学自80年代在美国出现以来,引起了语言教学界的广泛关注,有关整体语言教学的研究文章多对其持肯定态度(唐力行等,1998)。但是,有关整体语言教学,语言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普遍认可的观点,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戴炜华,2001)。尽管如此,国内的许多文章就整体语言教学的规则进行了探讨(唐力行等,1998;戴炜华,2001;卢凌,2002;周红,2005)。但国内对整体语言教学的研究较少,现有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尤其是缺乏实证性研究。

6.折中法

过去的几十年里,受到国外外语教学法频繁更迭的影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也出现过不少方法。然而,“过去二、三十年对外语,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研究,都未能提供一种普遍认为是‘最佳的’外语教学方法,于是人们开始支持一种折中主义的观点”(樊长荣,1999)。

折中法即博采各家之长,根据每一阶段的具体目标及学习者具体情况灵活采用各种方法,融合各教学法的长处。国内主张在教学中运用折中法的呼声也很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要求“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但“也要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国内最新的几套大学英语新教材的编写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折中的。例如,夏纪梅(2002)以《“五性”与“五法”的综合体现》为题来评价《大学英语》(全新版)。国内主要外语刊物上也发表了不少有关折中法的文章,这些文章大都对折中法持肯定态度。

国内有些学者在文章中探讨了折中法产生的原因(戴炜栋等,2001;饶振辉2000;郝兴跃,2001);有些学者强调折中法并不是各种教学方法无原则的拼凑,而是各种方法的优化融合。如何做到优化融合,樊长荣(1999),咸修斌(1999),张治英(2000),罗立胜等(2001)都在文章中探讨了一些总的原则,他们都指出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结构与功能、传统法与交际法的侧重应有所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方法也应不同。

有关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折中法的实证研究极少,也缺乏对折中法在运用中所存在问题的研究。这些都制约了折中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好的运用。

7.写长法

“写长法”是王初明教授(2000)首先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几年来,王初明(2000,2001,2005)多次撰文阐述了“写长法”的教学理念、具体实施步骤及实施意义等。“写长法”是以写的方式促进外语学习的方法。“写长法”不同于传统的外语写作教学,因为前者是针对学外语多年而不会运用的困境,以设计激发写作冲动的任务为教学重点,给学生提供一个操练外语的平台,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愿意写,能够写,写得长,“写长法”是一种新颖的外语教学方法,几年来小范围的实验(方玲玲,2004:郑超,2005)结果证明它为改变我国外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外语教学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实验范围的逐步扩大,“写长法”将会进一步推广和完善。

8.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始于80年代初,到了90年代末,西方语言学界及语言教学界对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在广度与深度等方面几乎可以与80年代流行的交际法不相上下(彭金定,2002)。《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也提出“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国内有关自主学习的文章也越来越多。高吉利(2005)检索了1991至2003年国内主要外语期刊,有关自主学习的文章共二十篇,多发表在后几年。国内的研究多集中在自主学习的界定(华维芬2001;惠亚玲2003:王笃勤2002:魏玉燕2002:彭金定2002:外语自主学习的必要性(王笃勤,2002;惠亚玲,2003):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黄月圆等,1996:魏玉燕,2002:王笃勤,2002:惠亚玲,2003:华维芬,2003)等方面。还有些文章探讨了自主学习在实施中所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高鹏等,2005)。

尽管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遇到了种种困难,但从一些教师的实证性研究来看,学生赞同自主学习,而且他们的实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王笃勤,2002:彭金定2002:华维芬,2003;高鹏等,2005)。随着有关自主学习研究的深入,自主学习外部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自主学习将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广泛地开展,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评 述

通过对国内主要期刊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法文章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以语法翻译法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法影响力依旧巨大。几十年来,各种教学法流派对传统教学法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传统法仍广泛地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教学法有其很大的优势,此外,传统教学法对教师的语言水平要求相对较低。而且,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已习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学习习惯的转变尚需时日。简而言之,传统教学法将继续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发挥作用。

2.博采众长,各种教学法的优化融合可能会成为未来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趋势。过去几十年,各种新的教学法并没有带来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实使教师认识到外语教学是没有灵丹妙药的,每种方法都有其长处,也有其缺陷。重要的是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

3.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已由研究教转向研究学,即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这一变化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也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和挑战,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4.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已不再是完全照搬国外的教学法。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开始在教学中把国外的教学法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对国外的教学法加以改进。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王初明教授所首倡的“写长法”已被一些教师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正在对多媒体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在方法上越来越趋于多样化、折中化、本土化、学生中心化和学习自主化,这些变化促进了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但是,大学英语教学及相关的教学法研究尚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一定程度上盲目地崇拜、照搬国外的方法,脱离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对国外的教学流派引进得多,但实证性研究少;对国外的方法盲目赞扬者多,而客观的分析、批评者少。结果造成了大学英语教学法方面的研究比较空洞,缺乏说服力,未能给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应有的支持,做出应有的贡献。大学英语界的广大教师应在今后的教学与研究中克服上述问题。在充分吸取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外语学习的特殊性、师资水平等,针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目标和环境,探讨和设计出符合不同水平层次、不同年龄层次学习者需求的教学方法。敢于直面现实,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唯上”主义,敢于突破教条主义,敢于突破现有教学体制所造成的诸多限制(束定芳,2005),努力探索出符合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推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篇5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学科 作用

【中国分类法】:G623.2

语文和数学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两门课程,也可以被认为是其它学科学习的基础,特别是语文,它贯穿着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离不开语文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小学语文教学在整个小学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其它学科的作用也非常多。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对于其它学科的作用

1、小学语文教学是其它学科学习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其它学科的作用,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基础性作用,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本质内容决定的。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生入门学习最先接触到的学科,从最开始的拼音学习到汉字学习,再到对于句子的理解,基本语法掌握,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这些内容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必要基础。首先,只有有了基本的汉字掌握量,才有可能进行其它学科的学习;其次,语法等内容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这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其它学科的基础性作用还有很多,不管是历史、政治等文科类科目的学习,还是物理、化学等理科类科目的学习,甚至是外语的学习,都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反思能力,自我提高的能力等,而这些能力都是要以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为基础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是其它学科的基础。

2、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小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小学生刚刚进入校园,刚开始接触校园中的学习环境,同时小学生的年龄又决定了他们贪玩、喜闹等性格,这样一来,他们就非常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由被迫学习转变为自愿学习非常重要,而语文教学则在一定层面上就可以解决这一个问题。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讲,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近,毕竟语文教学是一门以语言为基础的教学,小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表达能力,所以他们对于语文教学的内容相对不是非常陌生,这就使得语文教学显得相对简单,所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一些。此外,语文教学的内容相对灵活,教学方法的应用也非常灵活,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的,比如做游戏、表演式教学等,这些对于小学生而言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这样,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了解到学习中的快乐,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语文课学习兴趣的提高,自然可以影响到其它学科,因为在语文课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已经开始逐渐接受学习,乐于学习。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对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影响,所以说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其它学科学习的作用之一。

3、小学语文教学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其它学科学习的作用之一。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正确的学习态度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上面已经提到,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也更愿意接受的是语文学习,因此语文教学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影响相对更大。在语文教学内容中,会有关于德育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心智的成长,思想的形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内容,而学习作为一项传统美德,自然会在语文教学中出现,通过在语文课上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慢慢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学习的最终目的,最终端正学习态度。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学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使得学生更好的看待其它学科的学习,对于学习态度的端正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其它学科学习的一项重要作用。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点外,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其它学科学习的影响还有很多,比如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容易等。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其它学科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多的,并且是不容忽视的。

二、利用语文教学拉动其它学科学习的方法

在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其它学科的作用只有,与之紧密相关的就是如何利用好小学语文教学对其它学科学习的作用进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对其它学科的拉动,总的来说,其方式主要有:

第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有通过语文教学实现对其它学科学习的拉动的意识,只有教师有足够的相关意识,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涉及关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态度的端正等问题,进而通过这些内容实现对其它学科学习的拉动作用;第二,是要增加小学语文教师同其它学科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使小学语文教师能够适当了解其他学科,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拉动其它学科学习的重要途径;第三,创新语文教学方法,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寻找合适教学方式,语文教学的内容的灵活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式的自由性,所以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尝试可以为其它学科的学习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参考,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其它学科的拉动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利用小学语文教学拉动其它学科学习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都需要各学科教师之间的配合以及小学语文教师的努力。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学中一项基础教学,对于其它学科学习的作用的体现是多方面的,要充分发挥这些作用,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学习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篇6

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本文主要描述了这两门学科的发展概况。对它们的基本含义,发展历史,研究方法上的关联性做了深入的剖析。文章采用了文献法和比较法这两种研究方法。分别从概念意义,发展历史,研究方法这几方面阐述了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关联性的基本发展情况而且,以中介语对比分析理论的应用为例,进一步就对比语言和二语习得关联做了分析。

关键词:

对比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关联性

早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最早出现了对比语言学概念。所谓对比语言学,指的是通过对二种或二种以上语言进行对比研究,一般采用语音,词汇,语法,语意,语用这几个方面对比,从来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解决翻译问题的目的。第二语言习得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以描述二语习得过程和解释二语习得特征为重要目的。也是语言学的新兴分支学科。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背景下,我们越来越重视对两者的研究。两者存在的主要联系包括:首先,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都可以归类于现代语言学范围,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用,文化层面;而后,研究的过程也和母语,目的语,教育学这几门学科有关联。通过对比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依据

(一)中介语对比分析中介语包括语音,语法等层面,作为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语言系统,中介语和目标语以及母语都存在不同。它是一种动态,介于目标语与母语之间的语言系统。由Granger(1998a)提出。目的在于对比本族语学习者和非本族语学习者的语言行为。

(二)语言迁移目前,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很多,但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其进行阐述。我们把目的语和其他可能习得或尚未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引起的影响称为语言迁移。它是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中心课题。语言迁移分为正负迁移。具体来说,正迁移是指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的语是一致的。这样的迁移对目标语有正面影响。负迁移是指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的语不一致。这样的迁移对外语的学习则产生消极的影响。作为近年来渐渐萌芽的一个新的二语习得视角,概念迁移也是语言迁移的一种,语言具有相对性,这种相对性被描述为语言对思维的假设影响。影响母语和第二外语的理解和生成。也可以认为是第二语言情况下的语言相对性。是结构层面和语言表象的迁移。

(三)生成学习生成学习理论是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提出的理论。我们可以从人类学习的实质,学习生成过程的一般模式,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这几个方面来理解它的理论含义。生成学习告诉我们,人类对事物的感知,是通过与业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的,不是单纯的信息输入过程。我们在看待某样事物时,一般大脑中已存在的知识经验会通过已经构建的模式对人产生反射,来对各种信息做出判断和理解。同时,不同的年龄,性别,对知识经验积累的程度差异,使得学习者对语言的获得程度不一致。

二、对比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关联性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背景的发展,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作为重要的语言领域学科飞速向前。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的教学翻译层面,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对比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包括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用,并涵盖了社会,文化,历史,教育等方面。二语习得一样存在相交性和相似面。这两者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一定存在互用以及重叠。例如,以中介语对比分析理论为例子。词汇习得研究因素包括词汇的产生,构成,意义,用法,文化背景等。对比语言学对母语和外语差异进行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则是通过母语和外语的中间过渡的语言系统来解决二语习得的问题。为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学习构建了支撑。其次,作为新兴的语言学发展学科,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存在着不成熟和不完善的问题。它们的理论成果是依附于其他学科的理论而产生的。再次,在研究目的上,两者具有一致性。通过对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研究探讨,目的在于解决现实的语言教学问题,翻译应用问题。语言是交际的载体,只有在良好运用的基础上,才能发挥语言的沟通交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二语习得研究和其它学科合作的领域得到扩大,对其他学科有价值的借鉴吸收,纳入体系。理论研究必将有所突破、创新和发展。同时,二语习得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不仅对教育改革指导启示,对人类在语言普遍性规则、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生理发展、社会语言问题及文化普遍性等问题正在产生积极影响。究方法最根本的方法是在高校加强现有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研究问题逐渐深入发展。中国的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逐步融合到国际性研究当中,不仅在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上进一步和国际接轨,而且在整体上接近国际研究水平,与全球范围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潮流同步,并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在许多重要研究课题上站到本学科的前沿。

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作为现代语言学两个新兴的学科分支,其理论和应用在几十年的研究探索中不断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丰富。有力推动了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发展。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着一定关联。本文是采用文献和比较法,在描述两者的概念意义基础上,总结出两者的关联性:在概念上具有相交性,不仅共同对语音,词义,词汇,语法,语用进行研究,而且对社会,文化,教育,心理非语言领域也进行研究;在理论发展历史上具有相似性,都属于新兴的学科,依附其他的学科理论基础而产生。研究目的具有一致性。研究目的在于解决具体的语言教学,翻译,以及语言研究上的种种问题。帮助人们沟通和交流,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本文希望能引起语言工作者的重视,采用关联性教育方法教授语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记忆。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得认识到存在的不足,继续努力为中国的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创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局面。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

【参考文献】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篇7

关键词:海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课堂教学;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导入”说与海外对外汉语教学

近几年来,随着海外汉语教学的推广与发展,文化与语言并重的对外汉语教学思路越来越为对外汉语教学界所认同,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思考文化导入,主要体现在教材设计的文化导入上。随着国际汉语教育的推广,从海外汉语教学的立场上思考文化导入的研究逐渐增多。周士平、张林军认为“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四大环节的中心环节”。海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地域特性不容取代。所以,本文采取“文化导入”的概念讨论“文化”与“导入”的关系。这包含“导入文化”与“文化导入”两个概念,前者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文化类教材的设计上反映比较集中;后者作为教学的方式媒介,其范围主要在课堂教学上。本文尝试从海外即对象国的独特性角度上,探讨海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原则和策略。

二、海外汉语教学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差异

随着国际汉语教育工作的推广与深入,截至2016年12月31日,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在全球14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12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发展极为迅速。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向“国际汉语教育”的转变,如何适应“对象国”的汉语教学的问题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对外汉语教学的阵地转变究竟造成了海外汉语教学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哪些不同?这些不同对思考、对文化导入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从目的语国(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与对象国(海外汉语教学)的不同之处做了以下思考:1.目的语国与对象国文化环境的差别来华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是在目的语国进行的,文化环境既在课堂上得以体现,又在其课下生活中时刻以“跨文化交际”的形式发生着;海外汉语教学是在对象国进行教学,学习者所接触的汉语文化环境主要是汉语教学课堂。目的语文化环境的差别使得很多教师、学习者认为,目的语(国内)环境显然优于对象国(海外)环境。为了弥补对象国(海外)的文化环境的缺失,文化导入显得势在必行,但是,海外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平衡有限的时间与无限缺失的文化环境呢?这就与教师在导入中国文化教学上的原则与心态有关,同时受教师的心态与观念的影响,海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导入是在有限的时间下展开的,那么文化导入应该导入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语言教学的关系又应该怎么处理?等等问题均值得去思考。2.目的语国与对象国外语教学系统不同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大学,目前相对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也是针对来华大学留学生课堂上,基本以分语言技能课型为主,文化课程为辅的课型模式。而在很多国家,海外汉语教学也是纳入对象国外语教学系统中,有自己基于外语教学框架下的具体要求。以美国为例,除了很多大学将中文纳入外语学分课以外,中学开设有汉语AP(Ad-vancedPlacement)课,美国开设汉语教学的小学也有三种外语教学系统:即小学外语教学模式(ForeignLanguageintheElementarySchool)、探究式外语教学模式(ExploratoryFor-eignLanguageProgram)和沉浸式外语教学模式(ImmersionProgram)。这些不同的教学系统是一个宏观层面的问题,具体则引发了一系列与海外汉语教学相关的问题:教学目标、课程大纲不同,教学对象、教学法不同等等。这些不同在海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上又互相牵涉、互相影响。3.海外汉语教学与对象国其他外语教学的竞争关系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意识到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性,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但从学习者来看,与英语相比,汉语还没有像英语一样成为普遍的第二语言。从英语以外的语种来看,TerrenceG.Wiley(2016)提到,至2010年,除英语以外,美国说西班牙语人口在所有语种中排第一位,数量约在1亿左右,汉语的人口,约为400万人口,从某种程度上,母语裔人口的数量决定了学习该语言的人口基数。当然,母语裔人口与该种语言作为第二外语学习的人数不一定是正比。该文章还列举出了美国5个地区,5~18岁儿童中,母语裔人数与在ACTFL登记学习该语言人数比,以纽约地区为例,德语的人数比为9.4∶10,法语为3.7∶10,西班牙语为10∶10,汉语为100∶10。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学龄青少年中,非汉语裔的学习者与汉语裔青少年的比例相对较低,这就说明汉语教学在美国青少年中还有很大的推广空间。

三、海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原则与策略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研究兴起,从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的方法上来看有:陈光磊(1992)提到的四种方法,直接阐释法、交互融合法、交际实践法和异同比较法;从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内容的原则上看有:李泉《文化教学的刚性原则和柔性原则》;从文化导入教材设计及教师心理上看有:李泉《文化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等。讨论的角度主要基于来华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并非完全立足于海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基于前面所分析的海内外对外汉语教学不同特性,本文对海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文化导入做了以下思考:1.海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的“语言适用”属性赵金铭先生认为(2014《国际汉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思考》)“文化就是语言习惯,文化就是生活习惯,文化就是风俗习惯”。对外汉语教学中,从“语言习惯”与“文化”的关系思考汉语教学及文化导入,是对外汉语的第一要义。所谓“语言习惯”即在解释及使用某一语言现象(词汇、语法点)时的“典型语境”。冯胜利、施春宏教授提出的二语教学语法体系———“三一语法”,构成该体系的第三点就是教学语法需要考虑“(语法)功能的典型语境”。这与文化导入应用于构建学习者理解、运用某一语法的典型语境的,尤其是区分相似的语法现象(近义词,语法功能有相似之处的句型)的做法是不谋而合的。汉语语法现象中很多与语体色彩有关,这就与文化息息相关,如打招呼用语“您身体好吗?”与尊老的传统有关;询问姓名时“您贵姓?”与中国文化的自谦、尊敬对方的传统有关;又如“哪儿”与“哪里”与南北方用词习惯有关;又如“意思”一词延伸出的“有意思”“没意思”“意思意思”的不同内涵,则与国内社交文化有关;用“正……呢”与“正在……呢”表示动作进行时,“正……呢”的情绪色彩比“正在……呢”强烈等,这些均是需要进行文化导入的语法现象。通过直接阐释、演绎的方式导入文化,可以使学习者更好地体会到语言现象(词汇、语法、句型)的典型使用环境。2.文化导入适应学习者语言程度原则由“语言适用性”的原则延伸开,文化导入不仅要为构建某一语法现象的典型语境服务,在设计文化导入时,还应兼顾学习者的语言程度,文化导入所使用的语言及方式应于学习者的“语言难度”相匹配。海外课堂文化导入受课堂时间及对象国文化环境所限,在教学时间分配上所占时间不多,所以文化导入要适应学习者的语言程度,尽量减少中介语的介入。教师在设计文化导入环节时,应对用于表述该文化导入的语言进行全面检视,如是否可以用学习者已掌握的词汇语法对该文化导入内容进行表述?超出现有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文化导入是否适当?在必须用到超出现有学习者语言水平的表述时,有什么媒介手段(图片、图表、实物、演绎、视频)可代替或辅助?3.文化导入利于“文化产出”的原则从教学环节的完整设计的角度,文化导入的语言适用性也应考虑利于“文化产出”的原则。二语习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在海外汉语教学课堂中,这种最终目标可以分解为:学习者运用习得的语言,进行表述、交流完成课堂活动的阶段性目标,形式上则可以是单人或小组,书面或口语、传统形式或多媒体等。这一过程可视为学习者的“文化产出”的过程。从利于“文化产出”角度出发,文化导入作为课堂设计环节的一部分,应考虑到与“文化产出”的关联性,即导入内容应与该课的语言教学内容一起构成有层次的示范。这种有层次的语言示范既应考虑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也应考虑到相邻、相关的主题构建。如在初级汉语教学中旅游、参观的教学主题,与表述方位、地点的主题在教学大纲里的安排常常很相近。在进行单个主题的文化导入时,就可以互相关联。关联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利用相同的素材进行导入,同时也可以是利用学习者所完成的其中一个主题的“文化产出”成果进行导入。4.文化导入的“跨文化”双向兼容原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属性及培养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这一根本目的所决定的”。李泉、丁秋怀(2017)对外汉语教学是本身就具有跨文化的特点,以往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在于帮助来华留学生实现汉语的跨文化交际上,汉语文化是跨文化的唯一的、单向性的目标。随着海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汉语文化作为目的语国文化与对象国文化形成双向性互动的特点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海外汉语教学因发生在对象国,学习者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从文化导入的角度,反而可以利用成为优势。即用学习者所熟悉的对象国文化作为媒介和载体,带入陌生的文化,增强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实现文化比较的外语教学目标。如可以用学习者所熟悉的对象国歌曲串联系统性名词的教学,如流传甚广的哈佛大学教授用《两只老虎》串联了中国朝代简称,流行的舞曲串联的身体名词和方位词,利用学习者所熟悉的绘本及故事创作汉语版绘本及故事,等等。此外,用学习者所熟悉的歌曲、绘本、游戏等载入中国文化内容,还有利于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向非汉语学习者行展示,使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自然深入对象国普通民众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四、总结

海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迅速,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运用好文化导入,显得日益重要。文化导入可以配合多种教学法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加强与学习者的母语、中介语文化的联系。对于海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导入的研究还可以结合不同国家地区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积累丰富经验,提升理论规范,使海外汉语课堂教学更加规范化、效率化。

参考文献:

[1]周士平,张林军.国外外语课堂教学研究对开展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的启示[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2).

[2]TerrenceG.Wiley,OfeliaGarcia.LanguagePolicyandPlanninginLanguageEducation:Legacies,Consequences,andPossibilities[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100(Supplement2016).

[3]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4]李泉.文化教学的刚性原则和柔性策略[A].留学生在华汉语教育初探[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李泉.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J].世界汉语教学,2011b,(3).

[6]赵金铭.国际汉语教育中跨文化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6).

[7]冯胜利,施春宏.论汉语教学中的“三一语法”[J].语言科学,2011,10(5):464-472.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篇8

关键词: 外语教学研究 学习策略 分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外语教学方法研究开始进入停顿期的时候认知心理学却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个背景之下外语教学研究的焦点从教师如何教转移到了学生如何学上。众多学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了语言学习策略上。无论是教育学还是教育心理学,其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揭示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方法,研究如何培养学习者独立学习的意识,如何帮助学习者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的问题。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则是在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基础上在语言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最早进行这些研究的学者包括Rubin(1975),Wong-Fillmore(1976)及Naiman等(1978)。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习策略的研究被认为达到了一个顶峰。O’Malley和Chamot共同撰写出版了《二语习得中的学习策略》,Oxford编纂并在同年出版了《语言学习策略:教师必读》,Wenden发表了《学习策略与学习自主性》,这三部著作在语言学习策略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的众多研究者基本上都是按照这几位学者的研究思路进行研究的。在中国文秋芳教授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为语言学习策略理论框架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1.O’Malley和Chamot的学习策略分类

在《二语习得中的学习策略》中O’Malley和Chamot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监控、调节等具体方面,主要回答了语言学习中遇到的“何时做,如何做”等问题。元认知策略的主要作用是对整个语言学习过程或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进行评价、管理和监控;认知策略具体可以分为复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等。认知策略贯穿于语言学习活动始终,针对不同的学习材料,学习者要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语言教育工作者则要根据学习目的积极的引导通过设置恰当、有效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社会情感策略包括降低焦虑程度、求助、商讨等在语言学习中的运用。恰当充分地利用社会情感策略可以使语言学习者获得更多更近接近目的语的可能。在以上三个领域中元认知策略被认为是高于另外两种策略的,同时每一个大类中又包含众多具体的策略描述。

2.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

Oxford在《语言学习策略:教师必读》中将语言学习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前者是语言学习者可以直接运用到语言中的策略,后者是指学习者对于自己学习过程的管理和控制。Oxford的直接策略强调了记忆策略的重要性,包括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动作,声形等掌握知识,同时亦包括认知和补偿策略等;Oxford将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等划分到间接策略之中。

3.Cohen的学习策略分类

Cohen将学习策略划分为两个极为宽泛的概念:语言学习策略和语言应用策略。前者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后者指运用语言的策略和技巧。语言学习策略包括:(1)识别出需要学习的材料并于其他材料区别开来;(2)为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简单进行的分类;(3)保持与语言材料的联系并努力记忆。语言应用策略包括重现、排练、交际和掩盖策略等。其中策略是指语言运用者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为掩盖其不足之处而使用的策略或技巧。

总体来说西方国家语言学家对与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学习策略的意义、分类,以及学习策略运用于学习中介语的方法,从而揭示影响相关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调查学习策略运用情况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训练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以及总结成功的语言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提高成绩的方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外语学习研究者们开始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学习策略指导和训练上,并且开始关注学习策略和文化的关系。

4.文秋芳的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

文秋芳教授根据应用语言学家Skehan的理论,将学习策略分为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前者关心的是学习过程而后者则与学习材料有关。国内关于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策略调查,即主要描述外语学习者如何运用策略;(2)策略运用情况和外语水平之间的关系;(3)性别差异同策略运用的关系,主要探索不同性人群策略运用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与成绩之间的关系;(4)策略训练,主要关注策略训练方法及策略训练方法同成绩之间的关系。国内研究更多关注成绩的优劣而较少关注动机和兴趣的培养,而且大多数研究表现出了样本小,区域狭窄或缺乏系统性等问题。

O’Malley和Chamot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与Oxford的分类相近似,其中Oxford的直接策略和O’Malley和Chamot的认知策略相似,间接策略和O’Malley和Chamot的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相近似。这两种分类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影响巨大,后人的许多实验研究经常采信这种分类方式。O’Malley和Chamot的分类来自于实验研究,因而更加全面更加具有代表性。这种分类方式的优点在于将元认知策略推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揭示了居于不同种类策略的位置关系,也可以说元认知策略是更高级别的执行技巧。这一分类的缺点是对情感策略的关注不够充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情感是语言学习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在学习策略分类上Oxford的分类方式所涵盖的内容也很广泛。Oxford采用实验研究方式比较分析了语言策略分类理论,使其分类非常贴近学习者的实际策略运用情况。在她的分类中突出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与O’Malley和Chamot不同的是Oxford将元认知策略和其他策略放到同一个层次上来讨论而且坚称元认知策略和其他策略之间并不具有层级关系。文秋芳的分类在多个层面上都做出了进步,具有系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但她的分类主要来自自己的主观推断,而不一定能够完全反映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真正运用策略的情况。这种策略的分类方式还有待实验的进一步证实。Cohen的分类极为清晰,但它没有涵盖元认知策略,并且忽视了情感策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这是其明显的缺点。

以上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虽然各有千秋,但并不影响其对外语学习具有的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相信在教师正确、有效的指导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合理运用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自主能力,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学习者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Cohen,A.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O’Malley,J.M.,Chamot,A.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O’Malley,J.M.,Chamot,A.U.,Stewner-Manzanares,G.,Kupper,L.,and Russo,R.Learning strategy applications with students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TESOL Quarterly ,1985.19:285-96.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篇9

(湖州师范学院教育与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陈 斌

摘要:随着英语在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中的普及,针对小学生如何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一问题,笔者总结了在英语学习上一些记忆层面的策略,同时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能更好地将英语教学应用于生活中做出思考。主要有重视英语课程、加强师资等方面

关键词:小学英语

记忆策略

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增加,外语教学年龄的提前,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对于广大小学生来说是一门新课程,小学生们在学习英语时基本上是充满好奇,但是往往却不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教育界也着手研究采用何种方法能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对此,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相应提出对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几点看法。

二、记忆策略的方法的总结

记忆策略是认知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对策略所下的定义有不同,但总的来看,他们都认为策略是指经过主观努力,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用以提高记忆成绩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一般来说,记忆策略可以分为两大类别:储存策略和提取策略。

(一)、存储策略的方法总结

储存策略主要包括三种:复述、组织、精加工。

关于复述策略的研究:复述策略是指对学习材料的维持性的言语重复或在选择基础[文秘站:]上的保留重复。它的获得在个体记忆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常用的复述方法有:a.机械重复;b.意义复述;c.过度学习;d.及时复习;e.睡前复习;f.清晨复习;g.分散复习;h.集中复习;i.试图回忆;j.过电影等。这些都是学生平时学习时常用的方法,但是在复述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中文和英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复述的习惯。

关于组织策略的研究:组织策略是指找出记忆材料中各项目之间的意义联系,并根据这些联系进行记忆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归类和语义组织。

①关于归类策略的研究:10--11岁的儿童基本上能自发地应用对刺激的归类作为提高记忆结果的策略,其他年龄的儿童则不然。然而,经过短暂的归类训练,低年龄组的儿童也可以达到10岁、11岁儿童自发的水平。目前,常用的归类方法有:a.意义分组法;b.主题联想归类法;c.按词语的首位字母分组记忆法;d.按词语在词表上的位置分组记忆法;e.按发音的相近程度分组记忆法等。

归类策略是小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简单的符号,来记住复杂的英语单词和语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乐于学习英语的心态,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②关于语义组织策略的研究:语义组织策略是一种用于记忆复杂材料的重要记忆策略之一。它是一种高级的信息加工过程。在我国,有关语义组织策略的研究多集中在课文的识记方法方面。常用的课文组织识记法有:a.逐句识记:按各单句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句识记法和逐句迭加识记法;b.分段识记:按分段依据及理解情况,分为四种:定量分段、意义分段、自然分段、分段分层(逻辑结构)等。

在小学阶段,英语课文都比较短小,但是我们要从“小”的用起,帮助他们养成这样的习惯,有助与进一步的英语学习,因此掌握这种方法至关重要,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关于精加工策略的研究:精加工策略与组织策略相似,都是找到记忆材料中的语义联系,来帮助记忆。但是精加工策略更注重两个或更多项目间的描述性的联系,如形象方面的、句子或词汇方面的联系。常用的精加工策略有:a.内容形象化;b.联系旧知识;c.方位线索;d.首字、首句提示等。

(二)关于提取策略的研究

提取策略是指为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而进行的一种深思性的操作。这个主要适用与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段落的主要意思,提取大意,然后来记住文章。主要的方法是:提取关键词、提取段落中心句、提取文章的中心句。

综观记忆策略研究的进展情况,我们发现有关记忆策略的发展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应用性、训练性的研究却比较少。

三、对当今小学学习英语过程中如何运用记忆策略的思考

小学英语学习中如何运用好记忆策略是小学生学好英语的一个关键,笔者在对小学英语教师、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及高校老师的访查中总结出如下看法:

(一)、重视偏远地区及农村小学英语课程的普及和发展。由于英语课程进入基础教育尚属起步阶段,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及其家长对此科目的了解程度不够,这也致使他们对在基础教育中开设英语教学的重视度不够,考虑到英语学习在今后社会中所将占据的重要地位,因此建议从国家到各市区级教育部门在对偏远地区及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的普及上给予有力扶持,而各偏远地区及农村学校无论从领导、班主任或是英语教师都应高度重视这门课程;

(二)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高校的小学英语教育专业也是最近几年才开的,因此无论是高校小教专业课讲师或是已站在教育岗位上的小学英语教师,在专业水平上还存在一定不足,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对已教学的小学英语老师进行专业岗位培训,另一方面,要对师范类小学英语专业的在读学生要求和定位放高;

(三)、英语教师要灵活运用记忆策略而不能滥用误用。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大部分是“以师为主”,即教师说什么,他们照着教师教给的做。试想,若英语教师自己尚不能灵活运用记忆

策略,又怎能教会学生?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滥用记忆的方法,造成学生的压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找出适合各个学生的记忆方法。(四)、充分树立学生的主导地位。儿童掌握任何一个概念都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此,教师是“授”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在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自己学习,对于学生的错误耐心加以纠正。

小学所开设的英语学习内容是学生一生英语学习的根源和基础,这一阶段的学习将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起到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充分认清问题重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也应该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从而完成这一过程。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林崇德、董奇、申继亮:《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

3 伊翠端: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和方法的现状分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4期,7-10

4 Flavell,Beach, & Chinsky,1966; Flavell,Keeey & Cannizzo1967

5 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用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 贾冠杰 《外语教育心理学》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7年

7 裴娣娜 《小学教育与科学研究》 科学出版社 1997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篇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国外的合作交流也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外语人才必备素质之一。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起,英语教学研究者开始提出要把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而不仅仅是语言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目标,到八十年代初,中国开始出现文化教学的讨论,有些英语教学研究者开始著书立说,提出了应该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观点。此后,培养英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英语教学的重点,并延续至今。我国的英语教学学习并实践了国外各个时期的先进教学方法,也尝试了大胆改革,但是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例如,我国英语学习中出现的Chinglish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错误时发现,文化错误的性质非常严重。例如,中国学生在与外籍教师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友善、热情、有礼貌,但交流中的有些问题“Whereareyougoing?”“Whatareyougoingtodo?”“Haveyoueatenyourbreakfast?”等让对方感到尴尬和不快,因为内容涉及到个人隐私,违反了英美的交际文化规则。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无论英语教学研究者还是英语教师都应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原因,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导致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的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界的教学理念和追随的教学法流派更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文化因素,造成了语言与文化的脱离。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所说的句子完全符合英语语法,但跨文化交际能力却很差。今天,外语教学界似乎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即英语教学应该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虽然成了英语教学界的热门话题,但是,透过热闹的表面现象,我们发现,英语教学工作者对交际能力培养的认识大多还是比较肤浅的,对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研究,没有从根本上弄清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和深刻含义,对教学中具体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缺乏对文化教学的明确认识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使得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工作者认识到,要成功地进行外语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语音、词汇、语法规则,还应将目的语的文化内容纳为教学的重要部分。但是,目前对已经进行的文化教学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实践这个层次,缺乏从哲学高度的基础性探索与研究。与此同时,对具体方法的讨论也不多,这可能跟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有关,对于所受训练主要在语言方面、相对缺乏全面人文素质和系统社会科学教育的外语教师来说,具体涉及到文化问题难免有些力不从心。[2]有人曾将语言教学中对文化教学的探讨归结为三个问题,即教不教,教什么,如何教。[3]关于教不教的问题,似乎已达成共识,但是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文化与语言不同,无法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只能通过生活在某一文化环境中慢慢习得。英语课堂上所能教的只有关于英语文化的某些具体知识,而这些文化知识对英语的使用没有太多有效作用,如在我国许多院校,英语专业开设了“英美概况、英美文化”等课程,其中有大量关于英美文化的内容,但对英语学习者英语使用能力的提高不一定会有多大直接作用。反而如果这类内容太多,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有可能影响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不利于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当然这些反对声音并不能阻止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却能引发思考,从科学辩证的角度探索这个问题。文化内容包罗万象,外语教学工作者对英语教学中应该教授什么样的内容,也各执己见。胡文仲和高一虹曾认为,文化教学可能包括的内容有五个方面:语言交际(包括词汇、习语、语法、语篇修辞)、非语言交际(表情、眼神、手势、姿势、体距等)、交际习俗与礼仪(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送礼等)、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和同事关系、社区关系等)、价值观念(个人与集体、人与外部世界、思维方式、知识与价值等)。[4]当然,这不是文化的全部内容,已经做了很大程度的取舍,所选择的是一些与语言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内容,而且由语言推及文化,由具体推及抽象,由微观至宏观,很有层次与系统。但是,当我们在进行实际文化教学实践时,就会发现事情远比想象的复杂得多。要想进行有效的文化教学,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对文化教学的具体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研究,文化教学讨论的焦点主要围绕四个关键性的问题:其一、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究竟是指什么?其二、如何构建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来指导语言文化教学实践?其三、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使外语和相关文化有机融合,以使外语学习者既习得语言又习得文化?其四、建立什么样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最适合中国国情?[5]

(二)缺乏对跨文化交际的深入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却从未中断。只是在很大程度上,我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引进和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为主,还缺乏足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以建立适用于我国外语教学情况的理论指导体系。关于这一点,刘润清教授曾经指出,国内学术界对跨文化交际学研究“零散罗列现象为多,整体系统研究居少;低层次概括为多,高层次的抽象居少;实用性建议为多,理论建树居少”。[6]从另一方面讲,长期以来,国内外语教学所崇尚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大都不重视文化在外语教学和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科发展和课程设置上没有给予跨文化交际学应有的重视,外语教学界也没有形成成熟完善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特别是跨文化英语教学模式。这不仅限制了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发展,还导致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因此,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首先是学习并引进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在系统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并且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为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尽快确立和提升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学术地位。其次,我们还应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研究,通过差异分析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我们既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理念、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研究成果,又要开展适合于我国外语教学的跨文化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尽快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三)将文化教学与传统教学对立起来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外语学术界引进了跨文化交际学说,并在很短的时间内确立了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我国的外语教学开始引进新的外语教学理念、尝试了各种新的外语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就是颇受推崇的教学法之一。交际教学法是在功能主义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张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意义的交际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实现语言学习。交际法语言教学认为,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因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必定是“交际性”的,即通过交际学习交际,尤其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际。[2]然而,实践和研究均表明,要保证学生有效的语言习得,完全依靠以交际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是行不通的。在教学中,把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视为相互分离的两个东西而对立起来,势必造成只重视学生的表达而忽视了语法、语音、用词等方面的准确性,这种教学法培养出的英语学习者很难具有出色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事实表明,交际教学法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种种尝试,效果并不像预期的那么好,它留下了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其中之一就是,英语教学日渐淡化了对学习者语言掌握的“准确性”和“地道性”的要求,追求交际双方语言形式的“可理解性”、语法上的“可接受性”,以及言语行为的“得体性”。有人甚至说:“英语教学的目的不是学习英语文化,不是拓展思想,不是学习新的思维方式,而是增强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文化的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一是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缺乏专门的文化教学大纲和配套教材,二是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三是没有和传统教学法进行有机的结合。综上所述,笔者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根据实际教学环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法如前面所述,英语教学一味追求以交际教学为中心并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有效的语言习得。语言学习需要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而不是隔离起来在“真空”中进行。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差异、文化环境和社会需要等诸多因素,不能盲目地以为在西方收到了良好效果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完全照搬到中国课堂上来。而且,交际教学法虽然在某些方面有可取之处,但是在语言训练方法上似乎并没有什么新颖、独到之处。事实上,传统的翻译法、听说法等有它们的可贵之处,在我国的英语教学课堂中仍然很有影响力。不管哪种教学方法有多么好,在进行具体的课堂实践时都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甚至是那些被认为是早已过时的传统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情境中,对于特定的学生,或许会成为无可替代的教学方法。和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对于外语教学活动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其方法的选择要视具体的环境而定,充分认识教学的大环境和小环境的特殊性,选择适当的方法才能取得教学的成功。

(二)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语言能力是一个内化的有限规则系统,它使语言使用者能够据此而生成并理解无限多的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交际能力是一种社会文化能力,是人们利用语言及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不仅仅习得语言能力,还包括交际能力。对外语学习者也是如此。由于语言学习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判断学习者所具备的语言能力如何,不仅要看其所掌握的语法规则,还要看语言的运用规则。语言习得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并不止步于对语言形式结构的掌握,而是要掌握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交际能力。人们说的话要符合语法,更要适合语境。Hymes主张将语言能力与运用结合在一起,反对把语言与言语区分和对立的做法。

[8]交际能力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对语言能力的认识,也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超越句子界限的语境对于得体地运用语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人们还认识到语境与语言使用本身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认识到人类交际是一个比纯粹传递信息复杂得多的活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应和交际能力以及文化导入相结合,才能培养英语学习者有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