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3-07-25 17:19:25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篇1

关键词:城市艺术;景观文化;现代思潮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02-01

城市景观主要是指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所呈现的艺术形式,通过视觉感受,体现了城市环境建设与城市人群、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特定的时空序列。通过对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向人们呈现出一种视觉美感。现阶段城市景观主要分两部分,即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城市景观建设中的物质性主要通过城市的景观节点、景观轴以及其所形成的区域组成。而非物质文化景观则以一种抽象的形式体现,人们看不见、摸不着,却对城市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风俗习惯、、礼仪风尚、生活习惯等等,以人文景观的形式呈现。

一、城市景观建设的内涵

城市景观建设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景观是指进行城市景观建设时,各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呈现的文化、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征,为城市人群提供一种新的视觉感知。而狭义的城市景观是城市进行景观建设的主要部分,即城市中具有观赏价值、富有表现力的景观,强调城市景观为人们呈现的视觉美感。

二、城市景观艺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现阶段,城市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群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的发展。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将绘画、建筑、文化、历史、园林艺术等各要素进行有机融合,使之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然而,从城市景观建设的设计角度出发,城市景观建设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城市建设的景观渊源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开始以“乌托邦”为蓝图进行城市设计。虽然这些城市环境建设都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它对世界各国进行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中期英国城市环境建设又有了新的发展,开始强调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的和谐发展。这一城市建设的观点,至今仍然影响着众多国家的城市景观建设。

(二)风景园林的发展进程

19世纪中期,欧美等国家开始重视城市公园、绿地的改良运动,为风景园林建设提供了新机遇。20世纪上半叶,现代运动已经为城市的风景园林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哈佛革命后,城市景观建设正式加入城市建设。这一城市建设方式,打破了风景画式的局限,通过新的建设材料、技术,使城市城市景观穿创作中具有理性、自由的特征。经过对长期景观建设的探索,风景园林建设已经成人类整个生活环境中的到应用。

我国的园林景观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城市园林建设以“宜”为中心进行园林设计。由于上述园林建设理念对我国现代的城市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导致我国的园林建设仍然停留在对传统建设方式的模仿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近几年来,我国开始引进国外风景园林建设理念。

(三)现代思潮艺术的影响

工业革命发展前期,人们社会仍然采用原有的方式进行城市景观设计,将城市建设和艺术设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进行城市建设的工匠们艺术、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将其融入其中,建造了极具时代特征的标志性建筑。传统园林在建设过程中,更贴近艺术的表现形式。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明显,技术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导因素。以技术来进行城市建设,忽视了城市坚实中的审美价值。现阶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开始偏向城市将艺术融入城市建设中,强调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更注重人们对精神文化深层次的追求。

三、城市景观设计研究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的发展,城市建设也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实现了城市景观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共同发展的目的。通过对城市景观建设帮助人们了解城市景观中经济、文化的演变情况,并将其运用到城市建设中来。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不断受到经济文化、城市发展现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决定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设计形式。因此,研究城市景观建设演变历程,可以让人们在进行城市景观建设中,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引导城市景观的渐进式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科技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人们通过科技对自然进行改造,为城市景观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然而,科技的发展也导致一些人对城市建设产生了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其美学意义。城市景挂的演变历程中,自然规律、生活方式、审美价值等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应注重具有美学精神,使得城市景观设计研究传达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情感。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篇2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一、城市公园概述

1、城市公园定义及分类

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还可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1]。城市公园主要包括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等

2、城市公园对城市的重要意义

(1)景观意义

公园是城市园林中的精华,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城市公园是城市中最具自然特性的场所,是城市的软质景观,它和城市的其他建筑等灰色硬质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城市景观得以软化。

(2)社会意义

在公园的林下、湖边、绿荫广场上,通过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士对科技文化教育的需求,同时对促进老年娱乐,青少年综合能力培养,陶冶人的情操等各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因而,公园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2]。

(3)生态意义

公园中所种植的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吸收有毒气体,调节温度、湿度、减低噪音,对净化土壤,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

现在许多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忽视了公众的行为活动需求,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强调视觉上的审美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追求"档次"

公园设计方面太过于追求档次,尤其是对于大城市的公园设计,似乎成了"比美的竞赛"。对于公园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但对于精品景观的创作并不一定就是要上"档次",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认真思考和对待。

(2)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

(3)忽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的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如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3]。

2、关于城市公园建设的几点建议

(1)城市公园的设计不应过于追求档次,应全面考虑公园对人们的需求,设计出符合人们休息、娱乐的公园。

(2)城市公园的设计应考虑景观美学,又要重视人的行为活动,为人们提供活动、休憩的场所。

(3)重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专设有残疾人通道和休息娱乐场所、儿童活动区和老年人活动休息区等,设置适合不同年龄段需要的公园。

(4)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不同城市或区域的定位以及城市的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做到平衡建设,根据各自区位的特点、亮点规划综合公园或主题公园。

(5)精心设计,用心建设。设计出题材多样、内容新颖、彰显特色、游客喜闻乐见的主题公园或综合公园 ,结合水系生态建设、植树造林建设,把公园建设成生态精品、文化精品、娱乐精品和旅游精品,突出当地的特点、亮点,建设一个核心公园,提升城市品位,提升环境软实力[4]。

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未来发展展望

(1)在继承中发展个性化风格

在设计时,要在公园中体现我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讲究含蓄、蕴藏意境的特点,充分运用"小中见大"、"园中有园"等造园手法,在设计过程中力求做到借古建今。我们继承古典园林艺术不是去照搬照套古典园林,而是要学习和借鉴古典造园艺术的手段和方法,设计出既有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又符合城市的地方风貌,富有时代特征和极具个性化风格的城市公园。

(2)因地制宜,遵从自然

城市公园地形地貌的处理,既要尊重自然,又要高于自然。地形设计不仅是创造不同空间的手段,也是创造不同生态环境的手段,因为地形的起伏变化可以创造阴、阳、向、背不同的景观;不但能创造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的小环境、小气候,而且还能显示出不同的景观效果。在地形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们的观赏习惯和接受能力,特别注意设计区域的原始地形地貌、土壤土质特性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就地掘池,因势掇山,力求轮廓线连贯清晰,起伏顺畅有致,富于变化并与周边景观保持和谐。

(3)景点布局要体现景观的多样性

城市公园景点布局要体现景观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群体观赏、游玩的需要。在设计时,城市公园各景点、各区域的多元化布局要科学合理,做到主景突出,次景丰富,景观不重复,休闲区、娱乐区、观赏区等功能区块特色鲜明,过度自然。在公园各景点的设计中,可以两三处主景为构图重心,利用园路、溪流、土丘等造景要素,和回廊、花架、花坛、景墙、公园小广场等景观连接各景区,使其前后呼应,有机地组织公园的各个部分,构成协调的园林空间序列,形成和谐的公园景观。

(4)保持城市公园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保持城市公园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公园设计者的重要任务之一。绿化造林和植树造景是城市公园景观和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法。充分考虑栽植植物的林相和季相,植物栽植时松紧适度、疏密有致,林冠线与林缘线层次分明、错落顺畅、连贯美观;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阔叶树种与针叶树种,以及有色叶树种与观赏性树种等的选择与搭配要科学合理,要高度满足环境美的需求和人们观赏要求;利用各种栽植手法,如群植、片植、孤植、对植、悬植等,充分考虑植物生态的群体美和个性美[5]。

参考文献:

[1] 董晓华主编 .园林规划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0):209

[2]王秀娟主编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1):23

[3]李承承,郭高燕,李先源. 浅谈社区公园的功能和特点[J] . 南方农业,2010(2):64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篇3

关键词:桥梁景观;城市建设;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正面临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的阶段,这对于我们建筑行业来说,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试图从桥梁景观角度略谈一下自己对城市建设的一些浅言拙见。

对桥梁造型进行符合美学规律的组织与优化一直是那些懂得桥梁结构规律的建筑师的行为,到上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认识到桥梁的设计不仅仅要“关心自己”,同时还要“关心别人”,如关心桥梁对城市、大地的影响,关心桥梁的地标意义;景观生态学更将桥梁上升到解决被道路切割的大地之物种的生存与繁衍的高度,亦即桥梁还要“关心”生态环境等。这些问题均非桥梁美学所能涵盖,而其综合解决之道是对既懂得桥梁美学规律又深谙景观科学构筑规律的专业人员的需要。这便是桥梁景观学的诞生基础!美国学者Frederick Gottemoeller于上世纪九十代将Bridge与Landscape合成了一新的词汇Bridgescape用于表述这种新的结合。

但人们对桥梁建设中景观问题的关注却较此为先。日本的本州——四国联络桥工程总长178km,如此超大规模的桥梁建设活动在人类历史上还是首次。人们不得不慎思桥梁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干扰,也更希望新建的桥梁对所通过的历史、文化及自然保护区域在关爱的同时还能成为一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景观。这使日本政府将桥位周边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与把发挥桥梁的观赏功能和文化功能、“追求世界一流景观”的目标链接为一体。类似的实践活动为桥梁景观设计在提供实践平台的同时,也奠定了桥梁景观学科的科学基础。

我国对桥梁景观的理解一般反映在“景观”一词的分解上,即“观”桥与桥上观“景”,两者合成便为“景观”。这种观念有其历史传统。古典园林桥梁在“景”与“观”方面便早有此独到考虑,中国的风景园林更是深谙此道。我们说“景”与“观”之关系确实反映了人、桥、环境的空间联系,其寓意颇具中国特色,这是我们文化智慧的结晶!但这种观念只有“与时俱进”地和景观科学的构筑理论结合才能产生具有更积极的尊重与改造自然意义。

一、桥梁景观学研究的意义

(一)推动景观设计在桥梁建设中的深化与体制化。

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建成了22.4万座公路桥梁,但桥梁景观设计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便发展成熟的以桥梁形式美为主导原则的水平。这完全不能适应物质文明大踏步前进的祖国对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

(二)满足社会对桥梁景观的更高要求。

桥梁景观设计跟不上社会的要求,这是因为:

1.桥梁的大规模建设不仅意味着要耗费巨额社会资金,还反映出社会物质的频繁互动对空间跨越的要求。桥梁已成为遍布城乡的一道风景线,其景观面貌作为一种现象便与物质文明挂钩,使桥梁景观有物质文明特性。

2.桥梁景观因其巨大的体量及独特的造型成为城市居民的骄傲,在蕴涵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还表达出一种对社会制度、人类力量的讴歌。此外桥梁景观还有一种作为地理沟通的意味,亦即所谓“纽带”的战略意义,这使桥梁景观往往成为城市文化的聚焦及城市形象的窗口。也使桥梁景观有精神文明寓意。

3.桥梁景观除以其流畅的形态、简约的造型、大空间的跨越产生巨大物质景观的震撼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现出的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使桥梁横生出文化景观的韵味。

上述诸点使各地政府或投资商对桥梁景观的营造更为倾情,也是社会意识超前的原因。这是桥梁景观设计研究的压力,也是桥梁景观学发展的动力!

(三)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意义。

我国不少城市、乡镇因桥而名。大多城市几乎都有与桥有关的地点、街区或行政区划称谓。这里既有桥梁景观的历史沉积也有现代桥梁景观的功劳。这是桥梁景观对城市的地标作用。无论江河湖海上的水桥、城市立交之旱桥或高速公路互通,他们一般均处在城市或区域的结构要害,这使桥梁对城市或区域形象的塑造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如50年代木桥,60一70年代拱桥,80年代梁桥,90年代斜拉桥,20世纪末悬索桥、立交桥。每个时代的桥型高潮均是其结构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使桥梁景观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其时代特征又会感染城市,从而产生以点击面,一俩拨千斤的作用。

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伴生。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同时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表现。

(四)对桥梁建设提供景观方面的理性决策参考。

我国桥梁景观设计还无相应的技术规范,这使桥梁景观的思考缺乏科学依据。在桥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中景观仅为结构后的包装或结构关系的美学调整。桥梁景观学研究除力图揭示更多的桥梁景观发展的新趋势,还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等方面综合考量以便整理出景观设计原则,使决策或方案深化有据可依。

二、桥梁景观的特点

(一)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性。

桥梁不能为绝对的美学而景观。其首先是解决通行功能并在技术可能与经济之间优化。这是桥梁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因此桥梁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技术、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原则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如桥型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护涂装与城市整体色彩中的联系等。桥梁景观的这种以功用与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其技术美学特性。但当景观价值有明显优势而功能得以满足、技术也可行的情况下,有时经济因素还可向后靠。如风景区的桥梁或城市结构要害之桥梁等。因此桥梁景观设计的某些关联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位次会有不同。

(二)桥梁景观的时代性。

如前所述,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时代性有一层重要含义既是“新”,如新事物、新发展、新现象、新景观、新知识、新文化、新科技等均可表达出时代寓意。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是使桥梁景观产生深刻时代烙印的主导因素。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使桥梁景观成为城市中的视觉识别要点,这就使桥梁景观对时代的表述延伸至城市。因此把握好桥梁景观的这种特点并恰如其分在城市中发挥是我们在桥梁景观设计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桥梁景观的地域性。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篇4

Abstract: Study on urban color and urban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had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he urban development. The influences on urban color landscape were discussed, and the overall strategy, control model and designing method for plan and design of urban color and landscape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 to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for the architecture designing.

关键词:城市色彩景观影响因素规划设计

Keywords: urban landscape colorinfluence factorplan and disign

中图分类号: P901文献标识码:A

城市色彩景观是指城市实体环境中通过人的视觉所反映出来的所有色彩要素所共同形成的相对综合的、群体的面貌。城市色彩景观的规划设计即是根据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学科理论(如景观建筑学、城市设计学、建筑学、色彩地理学、色彩学、色度学等)和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多种限制因素,对城市环境中的色彩因子进行系统性、控制性的规划和设计,以期形成视觉宜人的、具有地域特色、展现地方文化的城市景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但相应在城市色彩领域上的观念和研究水平却较为落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缺少系统控制和管理的科学依据,使得许多城市的色彩景观呈现混乱、不协调的局面。因此,研究城市色彩与城市景观特色对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城市建设实践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探讨了城市色彩景观的影响因素,以及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总体策略、控制模式和操作方法,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有所启示。

1、城市色彩景观的影响因素

1.1 城市色彩景观的重要介质——建筑

组成城市视觉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天空、山脉地形、江河湖泊、绿化植被、建筑物以及城市设施(路灯、座椅等)等等,它们的色彩都对城市的色彩景观产生影响。其中人工元素能够较大程度地进行客观分析并控制和设计,而在组成城市色彩景观的所有可控制的人工元素中,建筑无疑是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在城市景观的视域面积组成中,建筑无论形象还是色彩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所以建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力是决定性的。

1.2 色彩地理学——城市色彩景观形成的特殊制约

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克洛率先提出了“色彩地理学”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建筑色彩会因为其在地球上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大相径庭,这既包括了自然地理条件的因素,也包括了不同种类文化所造成的影响,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建筑的色彩,而独特的地方或城市色彩又将反过来成为地区或城市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除了对城市色彩完成在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提升,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挖掘和研究地区或城市的传统地方色彩,并在新的城市建设中以适当的方式体现出来,成为地方人文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2、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总体策略

城市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结晶,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复杂和庞大的体系,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城市性质、规模、历史传统和文化,这些都会在一个城市的景观特色中有所体现。因此,制定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总体策略时,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城市的历史文化特性是3个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2.1 城市的性质

城市的性质指出了城市的不同特性和发展方向,是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基础依据,对城市的结构和发展布局具有决定意义,因而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实际操作中,对于城市功能区域的划分、重点景观的确认等都有着指导意义。同时,城市的性质可以为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展现城市的特点和个性等文化层面的意义提供依据,在进行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时应对相应的城市特性进行强调和凸显。

2.2 城市的历史文化特性

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便是对地方文化的直观展现,因此城市的历史文化特性必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制定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总体策略时,通过对城市的传统历史和地方文化进行深入的考量,在城市色彩景观中对突出、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应予以保护和发扬。例如:深灰、白及小面积深赭红是苏州民居建筑的标准色系。著名的网狮园所在的苏州十全街,道路保留了小尺度,两侧建筑严格限高,不同年代的建筑和谐地编织在一起,除建筑形式外,白、灰、黑的无彩色系地采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 城市的规模

城市规模的大小在城市形态上直接反映了城市功能分区的明确及完善程度、人们对城市面貌进行认知的方式和能够把握的完全程度。不同规模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发展、形态构成和运转方式,人们体验和感知城市色彩景观的方式以及城市色彩体现地域性所能达到的程度都将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小城市更容易形成自己整体、独特的城市色彩环境,而对于大中型城市,则应仔细分析、认真研究城市的发展形态和状况,从而得出真正适合该城市的色彩景观规划设计模式。

3、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控制模式

城市的形态构成非常复杂,对城市景观的把握和控制也需要系统性、分层次,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城市,是一个需要与操作对象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立足于个案的研究设计过程。本文提出了4种主要的控制模式,即:城市功能区域模式、城市街道景观模式、城市特性景观模式以及城市公共空间模式。在进行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各城市本身的复杂多样性及发展的动态性,灵活运用4种模式。

3.1 城市功能区域模式

当城市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具有明确功能的区域时,这种分区可以作为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一种模式。根据这些区域的不同性质特点进行建筑和其他视觉元素色彩景观的规划和设计,从色彩的角度强化其特定的功能特性,展现不同特性区域的不同景观特色,这即是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城市功能区域模式。如:中心商务区CBD,商业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科技文教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等。

3.2 城市街道景观模式

在所有感受城市景观的方式当中,城市的街道景观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因而也是城市色彩景观控制的重要模式之一。街道景观模式更基于一种线形的、动态的、连续的体验方式,城市街道景观的色彩控制模式应遵循以下几种特性:同时性和连续性、系统协调性、主次层次性。

3.3 城市公共空间模式

城市的公共空间往往是一个城市重点景观的所在地,在位置上具有相对重要的节点作用,因此,对城市的公共空间及其周围环境进行色彩规划设计非常重要。在对一个城市进行色彩景观规划和设计时,可以从城市所具有的重要的广场空间入手,通过对城市公共广场建筑和其他视觉元素色彩的设计和把握,突出其在城市中的节点作用,并逐步推行和完善整个城市的色彩景观。

3.4 城市特性景观模式

城市特性景观主要指特定的自然景观,即城市特有的自然地理面貌特征,如水系、山脉、植被等,对这一特定地段区域中的建筑及其他视觉元素的色彩进行控制和设计,是形成和保护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方面。

4、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方法

影响一个城市色彩景观的因素是非常复杂而多样的,在实际运用中如何既全面地将各个方面纳入考察范围,又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是能否真正实现城市色彩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关键。城市色彩景观的设计是一个解读已经存在的条件信息和制约条件,然后在此基础上依据理想目标创造新信息的过程。因此,充分了解现有的各种条件和制约因素是进行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第一步。

首先是现状调研。需要经过调研掌握的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条件、人文环境条件、以及收集设计对象的现状信息3个方面。其次是要明确制约条件,包括该地的城市规划原则、城市设计要求和城市及区域的基本性质,还要了解当地使用者的意向和意见。随后要建立数据库归纳色彩样品。即对收集来的色彩信息进行整理,对过于复杂的色彩组成进行精减,将有代表性的色彩纳入数据库。然后进行色彩样品分析,确立城市色彩的设计概念。最后,根据色彩设计概念归纳总结出推荐色谱。既可以是推荐使用的色谱,也可以是“禁用”的色谱。

5、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色彩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因素,做好城市色彩景观的规划设计对人居环境的提升、地方文化的发扬与展现、城市的发展等很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每个城市都能在总体的色彩设计原则指导下,获得既和谐统一又丰富多样的城市色彩景观。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任致远.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郭磊.城市和它的色彩.中国城市规划行业信息网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篇5

关键词:桥梁景观 城市建设 重要意义

对桥梁造型进行符合美学规律的组织与优化一直是那些懂得桥梁结构规律的建筑师的行为,到上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认识到桥梁的设计不仅仅要“关心自己”,同时还要“关心别人”,如关心桥梁对城市、大地的影响,关心桥梁的地标意义;景观生态学更将桥梁上升到解决被道路切割的大地之物种的生存与繁衍的高度,亦即桥梁还要“关心”生态环境等。这些问题均非桥梁美学所能涵盖,而其综合解决之道是对既懂得桥梁美学规律又深谙景观科学构筑规律的专业人员的需要。这便是桥梁景观学的诞生基础!

一、桥梁景观的特点

1.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性。

桥梁不能为绝对的美学而景观。其首先是解决通行功能并在技术可能与经济之间优化。这是桥梁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因此桥梁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技术、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原则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如桥型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护涂装与城市整体色彩中的联系等。桥梁景观的这种以功用与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其技术美学特性。但当景观价值有明显优势而功能得以满足、技术也可行的情况下,有时经济因素还可向后靠。如风景区的桥梁或城市结构要害之桥梁等。因此桥梁景观设计的某些关联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位次会有不同。

2.桥梁景观的时代性。

如前所述,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时代性有一层重要含义既是“新”,如新事物、新发展、新现象、新景观、新知识、新文化、新科技等均可表达出时代寓意。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是使桥梁景观产生深刻时代烙印的主导因素。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使桥梁景观成为城市中的视觉识别要点,这就使桥梁景观对时代的表述延伸至城市。因此把握好桥梁景观的这种特点并恰如其分在城市中发挥是我们在桥梁景观设计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3.桥梁景观的地域性。

桥梁的空间跨越使交通立体化,而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桥梁与特定地点的地形、地貌配合成为桥梁景观设计需重点考虑的方面。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更新意义,景观更新中的继承与发展是其地标作用的深层次原因。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象延安大桥与宝塔山、布鲁克林桥与曼哈顿,这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表现。

二、桥梁景观学研究的意义

1.推动景观设计在桥梁建设中的深化与体制化。

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建成了22.4万座公路桥梁,但桥梁景观设计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便发展成熟的以桥梁形式美为主导原则的水平。这完全不能适应物质文明大踏步前进的祖国对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

2.满足社会对桥梁景观的更高要求。

桥梁景观设计跟不上社会的要求,这是因为:

(1)桥梁的大规模建设不仅意味着要耗费巨额社会资金,还反映出社会物质的频繁互动对空间跨越的要求。桥梁已成为遍布城乡的一道风景线,其景观面貌作为一种现象便与物质文明挂钩,使桥梁景观有物质文明特性。

(2)桥梁景观因其巨大的体量及独特的造型成为城市居民的骄傲,在蕴涵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还表达出一种对社会制度、人类力量的讴歌。此外桥梁景观还有一种作为地理沟通的意味,亦即所谓“纽带”的战略意义,这使桥梁景观往往成为城市文化的聚焦及城市形象的窗口。也使桥梁景观有精神文明寓意。

(3)桥梁景观除以其流畅的形态、简约的造型、大空间的跨越产生巨大物质景观的震撼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现出的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使桥梁横生出文化景观的韵味。

三、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意义

我国不少城市、乡镇因桥而名。大多城市几乎都有与桥有关的地点、街区或行政区划称谓。这里既有桥梁景观的历史沉积也有现代桥梁景观的功劳。这是桥梁景观对城市的地标作用。无论江河湖海上的水桥、城市立交之旱桥或高速公路互通,他们一般均处在城市或区域的结构要害,这使桥梁对城市或区域形象的塑造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如50年代木桥,60一70年代拱桥,80年代梁桥,90年代斜拉桥,20世纪末悬索桥、立交桥。每个时代的桥型高潮均是其结构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使桥梁景观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其时代特征又会感染城市,从而产生以点击面,一俩拨千斤的作用。

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伴生。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同时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表现。

四、对桥梁建设提供景观方面的理性决策参考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篇6

摘 要:园艺是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是联结绿色与艺术、物质与精神的纽带。本文以城市中的园艺问题为切入点,对园艺影响城市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城市中的园艺,实为“绿色”与“艺术”的结合体,其存在能有效提升城市品质。本文先阐述了园艺影响城市的直观层面:从城市生态系统过渡到景观与园艺对于提升城市品质的重点之所在。其次从园艺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而言,作为两条额外的链接,专门涉及了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与公共健康相关性。最后从思想层面着手,认为园艺与城市休闲旅游与城市生活的舒适性在思想层面高度契合。作者认为,重视园艺、追求绿色的城市必将成为宜居城市;重视艺术、张扬个性的城市一定是有品位的宜游城市;绿色与艺术相融、物质与精神共生的城市是人类的理想家园。作者呼吁:农学家(包括园艺学家)、建筑师(包括景观建筑师)、艺术家(包括人文科学学者)应该在无限广义的层面上携起手来,基于“3A的哲学观”和实践视角,创立城市设计艺术学,合力提升我们的城市品质、建设完美都市,让绿色与艺术永远在城市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都市园艺;城市设计艺术;绿色与艺术;3A哲学观;新中式景观;城市品质;景观评论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继2009年意大利博洛尼亚的第二届城市与景观园艺学术研讨会之后,各位专家在2011年春夏之交的南京又再度相会,在期待的目光中迎来了第三届城市与景观园艺学术研讨会的盛大召开。在上一届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城市中的食品与花卉生产、城市景观园艺、城市环境中的植被与生态管理、绿色建筑、园艺的社会与心理角色、花园的植物历史、城市园艺与建筑等7个方面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英国雷丁大学的巴斯和鲁夫教授在其所做的主题报告中,曾以一个悖论开题,解释城市中喧嚣的工业、商业活动与宁静的园林之间彼此矛盾而又相辅相成的关系[1]。正是如此,本次在南京召开的第三届城市与景观园艺学术研讨会选择以“绿色与艺术”为主题,就是兼顾景观园艺的技术层面、生态自然的关系层面、以及城市设计艺术的审美层面而定名的。举例而言,景观本身具备具象的实用功能,而园艺又与城市的食品安全有着内在的联系,又充当着城市景观美化、生态修复、甚至人类灾难的庇护所。这种家庭自种的果蔬实用植物是绿色与生活艺术的结合。城市园艺一方面在绿色食品方面颇有作为,另一方面在美化居所、美化城市公共空间也起到积极意义,随着园艺景观绿地的不断增多,城市的硬质空间也即相应被中和,受到污染的山体、水体等城市垃圾场的负面环境亦被一定程度上予以削减……一言以蔽之,绿色与艺术有机结合的城市,一定是有品位的城市。园艺作为中间的和谐层,不断地影响着城市,力图将艺术与绿色融入人居环境,将世界变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一、景观园艺:绿色与艺术的契合

30年的工业化努力,伴随经济迅速成长的是中国多数城市被一天天壮大的建筑所包围。今天,中国城市的环境质量仍有诸般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终究开始了向着好、向着美的方向在努力转身。当一个个城市怀抱“绿水、蓝天”的美好理想,努力追求城市的色彩斑斓,当中国的城市对环境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不难发现园艺――这个“绿色”与“艺术”的结合体,在城市绿化、城市农业等多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城市景观之美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绿化景观的生态艺术与和谐。绿色,这一在光谱中介于蓝与黄之间的颜色,自打从诺亚手中放飞的白鸽口中衔来新生的橄榄枝起,就散发着特殊的意义。这种自然界中常见的颜色,除了是光的三基色之一,更是心理学上六种客观的原色之一,“它往往使人联想起草地、树木,是生命、自由、和平与安静之色,给人以充实与希望之感”[2]。也正因如此,许多像“绿色和平(Greenpeace)”等关注生态的国际组织,都以绿色作为自己的标志色。绿色,已经被赋予了一层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平友善、善于倾听、削减冲突的人文意义。伴随着这样的人文意义,加之世界人类日益加重的危机感,全球范围内衍生出了一系列以绿色为口号的新名词,如“绿色革命”、“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绿色企业”、“绿色消费”、“绿色标志”、“绿色文化”、“绿色雕塑”、“绿色文学”、“绿色软件”、“绿色食品”……绿色,从前是、以后也将越来越多地伴随人类的成长。

“当艺术家创造出一件美丽的东西来,或者滋生出能够让受众体会到艺术美感的刺激时,艺术就被创造出来了。”这是《爱尔兰艺术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Irish & World Art: 2010)中对艺术的定义。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并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至今日,甚至有人认为,艺术其实就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在这种文化现象的感召下,伴随着人类城市生活纷繁焦躁的感触、以及日益高涨的对自然的渴望和呼声,艺术越来越多地和“绿色”走到了一起,进而衍生出一系列与“绿色”有关的艺术体裁和艺术形式。在中国2010年都市优势排行榜中,“十佳城市风貌排行榜”前三位的城市,也往往在“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和谐发展城市排行榜”、“高效政府排行榜”、“创新城市排行榜”、“创富城市排行榜”、“文化品牌城市排行榜”、“省、区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等榜上名列前茅。这也恰恰印证了查尔斯・兰德利的观点:环境对城市的强力塑形作用,以及环境对激发集聚地人才的智力潜能、工作效率、身心健康的激发作用[3]。今天的“都市园艺”将以生态、绿色、健康的态势将城市的艺术、文化提升到新的层面,这也是城市环境价值提升的关键所在。而这些要素恰恰是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最为缺乏的。

二、景观园艺之于城市功能的完善

阐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目前经常谈到的城市品质问题,其次再说景观与园艺对城市品质的提升作用。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一项名为“构筑以生活品质为导向的评价体系”[4]研究课题里,课题组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说:“提高生活品质,既是每个普通人的当下愿望、日常需求,也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目标。”课题组选择杭州为范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并搜集了全世界主要国家生活品质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适应中国要求的生活品质评价体系,提出了包括自然环境与居住条件、生活出行与公共安全、社会福利与医疗健康、教育与文化娱乐、社会参与与社会公平在内的5大类45个指标的生活品质评价体系,其中主观指标有20个。而城市的生态、自然环境与居住条件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一)城市的生态功能

近年来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开始站在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景观设计艺术,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自觉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生态主义俨然成为现代景观设计艺术得以付诸实践的根本前提之一。

城市的生态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主要是以城市作为居住地的人与周围的有机与无机环境相互共存的功能结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城市系统的一种,是人类在自然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并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恰恰出于这种发展中的人工性,就必然导致功能上的不完善和系统上的缺陷性,从而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城市生态问题。这就需要各位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专家能够不断探索,可以说城市生态,是一项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永恒课题。

现代景观设计强调环保、强调生态,并出现了不少生态设计(Eco-Design)公司。可在进行实际操作时,生态思想更是一纸空谈。现代技术与科学的高速发展及与之相伴随的自然环境的巨变,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缺失了对生态伦理的思考。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的技术理性常常藐视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也必然致使其中的生态伦理错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一种生命相互维系的关系,人类必须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及意义,不能再以人的需要取向判别自然界的价值和效用为依据,而应以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为判别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依据。

针对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的生态错位问题,西方学术界很早之前就曾用客观分析法试图合理解决该问题,如: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泰勒的可持续性景观理念等。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领域推崇的是:将西方科学的理念加上中国尊重自然、强调整体性的传统哲学思想,即是将二元分离拆解的科学分析法和东方合二为一隐逸固守的传统哲学模式组合起来,其必然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这无疑更有益于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生态错位问题的处理。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生态的真正涵义,树立合理的生态伦理观。

对自然的掌控并非人类的权利,任何设计都应该顺应自然法则。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是一种全新的自然道德观,它在理论上要求当代人要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和长远利益,强调可持续性在实践上,提倡人们用对自然的“道德良知”与“生态良知”来进行服从生态规律的科学生活、绿色消费,将伦理学中人的“德性”、爱、节制、和谐等理念扩展到整个自然界,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扩大人类的责任范围,承担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生态的景观往往意味着生命力更顽强的景观,但这并非指完全忽视生物生境的不同需求,如在炙热的旱地广场上种植喜湿或水生植物,又抑或在狭小的城市风口硬生生挺立一颗孱弱的景观树,这并非改善环境的生态手法,因为不仅人是价值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物体也是价值主体,同样有着受尊重和获得满足的需求,同样需要人文关怀,一切生命都具有生存权利,在共享地球生态资源上人与一草一木都是平等的,植物也有权利争取更适合自身的生存环境[5]。

其次,利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构建合理的现代景观生态系统。

其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可持续性的景观系统,如养分和水的循环利用,尽可能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例如,柏林波茨坦广场的水景为都市带来了浓厚的自然气息,形成充满活力的适合各种人需要的城市开放空间,这些水都来自于雨水的收集。地块内的建筑都设置了专门的系统,收集约5万平方米的屋顶和场地上接收的雨水,用于建筑内部卫生洁具的冲洗、室外植物的浇灌及补充室外水面的用水。

其二,强调植物造景,打造乡土性、本土性的景观。乡土物种的应用不再被看作是粗野的景观,美国著名的延龄草公园就依托了这一重要的生态观念,在该园区内根据自然植物的种群关系设计师将乡土植物配置在一起,这些看似缺乏设计的设计常常是通过科学的生态过程分析而来的,其合理而又富艺术效果的景观形式和植物布置,在突出了艺术性的同时,也遵循了生态的原则。

(二)城市的社会功能

景观设计艺术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它不仅是改善、美化环境的重要措施,而且还具有保护环境、防灾避难等其他明显的生态及社会效益。由古今中外的景观发展史观之,现代景观设计艺术更偏重于景观的美化功能,环保、抗灾、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的特种园艺等社会功能被极大地削弱。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不仅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与人文观照,亦唤起了学术界对景观设计艺术功能残缺这一问题的重新审视,景观设计艺术能否对生态环境保护、防灾避难、保护生命、关爱特殊人群起更多的实际作用?

追溯历史,早在1860年,奥姆斯特德设计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现代公园――纽约中央公园。中央公园在城市和社会的改变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奥姆斯特德认为公园主要有两种功能:

其一,它们是环保清洁的机器,因为它们有非常好的土壤,可以降低气压、吸收二氧化碳、散发氧气。这位大师认为,城市环保功能和景观设计的外观功能是平等的,也就是说景观设计的外观也是有用的,认为这种外观的体验再加上景观设计的物理的特性和感官的特性会改变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也就是说,美丽是有用的,美丽可以改变人。

其二,城市景观既是体验也是环境,它们能够持续文化和文明,也能够持续生物和物理环境[6]。景观是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更是平和安逸生活中的重要公共开放空间,其所扮演的角色是多元的。撇开众所周知的景观的美化功能不谈,景观在环境保护方面,宏观上可以维护地区生态系统、引导区域发展形态;微观上可以调节小气候、抑制都市公害。至于景观可以调节洪水、防止崩塌、抑止延烧及提供收容避难场所等防灾避难方面的功能,则更不容忽视。

但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大多停留在更关注外观美化的层面,或许这些“美的景观”也会因为其中或多或少的绿色植物而起到一定的生态调节作用,但无论何时,生态环保、防灾避难这两大功能都很难与景观的美化功能处于同一高度,在诸多现代景观设计方案中“多功能的设计目标”仍是一纸空谈。比如,中国很多决策部门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建设东方“曼哈顿”的决心,决策层的态度也导致从业者不得不舍弃一些专业原则,绿地景观一味追求形式的美观,很少考虑环保、防灾的需要。另外,景观建设成果没有突显环保与防灾的功能。如2003年10月北京市政府建设的第一个防震城市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该避难场所占地面积67公顷,拥有39个疏散区,可容纳25万余人紧急避难,具备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供水装置、应急直升机坪、应急广播功能等10种应急避难功能。但是,一般民众似乎对此没什么感觉,人们几乎都无法感知该公园也是应急避难场所。而中国的唐山大地震、日本的阪神大地震、乃至近年的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的肆虐则再度唤起人们对于景观中本应存在的环保、防灾功能的重视。

(三)城市的审美功能

在城市景观领域,地理学、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的长足发展提供了科技动力,在理性主义的旗帜下,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出现了唯功能主义和理性科学主义的倾向,造成现代社会对景观设计艺术理解的彻底客观化,特别是在地理学和生物学对现代景观设计艺术领域的渗透,人性在“景观”的内涵中被消解,艺术性的感性特色被忽视,总体而言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的美学意义、审美价值被选择性地忽视[7]。

城市景观中的植物,是城市园艺审美的主体,它不但是“绿化”的染料,而且也是万紫千红的渲染手段――植物可以实现同大自然现实一样的四季变化,表现季相的更替:花果树木春华秋实,四时更替之花,春芽、夏荫、秋叶、冬枝……无不增添了城市繁忙生活中一缕自然的情趣。而花木的姿态与种类也与城市视觉景观息息相关,“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梅花,“轻盈袅袅占年华,舞榭妆台处处遮”的垂柳,或劲拙或柔和,无不体现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同时也迎合各城市彼此差别有序的审美意象。事实上,城市景观中的植物还涉及听觉、嗅觉等自然感官,春夏秋冬、雨雪阴晴等季节、气候的变化以植物为媒介,将改变的空间意境送往人们的内心世界,以清香溢远、松风阵阵等其他官能感受深深地打动着身处其中的市民们。此外,世界范围内,从欧洲兴起的花木整形术,在现代城市景观中已经广泛使用,花木的修剪已经升华为一种真正的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技艺。它通过创作者的某种主观构思,以有生命的花木为材料。通过精巧的设计、细致的修剪将优美的造型与城市艺术趣味联系起来,给观者以不同的启示,获得美的心理享受。如同生命的雕塑、绿色的艺术。[8]

三、园艺之于高品质城市生活的意义

城市品质的研究源于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研究。对于现代城市居民而言,吃、住、游的指标是反映城市生活品质高下的三个主要因素。与景观和都市园艺有关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与公共健康相关性,城市绿地系统特别是社区景观和家庭园艺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游憩地与城市生活的舒适性直接影响到这三个方面。

(一)绿色有机食品生产

绿色有机食品的加工与生产,是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人们在生产加工中不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化学防腐剂和添加剂,更不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从而得到真正的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安全环保生态食品。

不少国家在进行城市栽培实验,如西雅图城市中心的屋顶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我国也有在城市中进行屋顶栽培水稻实验成功的例子。但包括屋顶在内的城市农业试验应该以园艺作物为主,也就是说,对城市自产式栽培而言,园艺是主角。城市可供栽培的空间有限,如何让有限的栽培空间在满足一般绿化的同时,生产更多的园艺食品,则是未来发展和关注的重中之重。中国的许多城市社区,以前禁止居民栽培果蔬,现在看来是错误的,甚至很荒谬。而地处广东顺德的长鹿休闲度假农庄,则在主题乐园的绿化空间栽培蔬菜,既满足了景观功能,也为乐园餐厅和游客采摘提供了安全食品。

当然,由于食品生产者的素质有待提高,在自己的庭园更多地设计食用植物的栽培区,采用立体园艺、集约园艺、有机园艺技术生产绿色有机园艺食品是最佳选择(作者美之国花园案例)。这也是中国目前私家花园建设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拥有私家园林的渴望导致别墅价格飞涨,但为我们景观和城市园艺工作者提供了就业良机。中国的园林设计师长期为公共设计服务,不像西方那样私家花园设计是园艺师的主要职业之一;这种局面很快会在中国改变。

(二)诗意的栖居

作为绿色与艺术的关键链接,城市景观与园艺发挥着改善城市居住品质的核心力量,此处我们先从园艺说起。广义园艺的产生已经不可考证,在久远的年代,人类的祖先就生活在郁郁葱葱的林海。高大挺拔的大树、漫山遍野的野花、四处可摘的果树,人类社会的最初本就依赖这些自然的恩惠而得以生存。正如培根《说花园》开卷提到的:“万能的上帝是头一个经营花园者,园艺之事也的确是人生乐趣中之最纯洁者。它是人类精神最大的补养品。若没有它则房舍宅邸都不过是粗糙的人造品,与自然无关。再者我们常可以见到当某些时代近于文明风雅的时候,人们多是先想到堂皇的建筑而后想到精美的园亭;好像园艺是较大的一种完美似的。”当然,世上的第一个花园并不是上帝创造的,但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园艺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以及将自然引入家居的重要意义。早在先民的生活中,就有在家前屋后栽培植物,生产食物和草药,用以充饥和治疗疾病。从草药园到园艺的精神治疗(Therapy through Horticulture),使得园居者从体力和心理两方面得到健康的滋养。通过从事养护花草、插花、盆景制作等园艺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沐浴温暖阳光,领略自然美景,无疑会在智力上、情感上和体力上获得益处,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健康。

此外,人们在从事园艺活动时,可以唤起好奇心,激发生活热情,增加生活情趣,提高创造力和观察力等等。因此,当英国伦敦在人口达到100万时,人们走出过去曾爱好群聚的剧场,去郊外沿泰晤士河畔郊游或到游园地散步。许多发达国家,居住在高度都市化的城市中的人们周末或节假日,均带着食品、帐篷,举家驱车到郊外的森林公园中度假、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绿色世界的安宁和清新。更多的,他们在宅前院后,亲手播种、耕耘和收获,享受田园乐趣。城市人们在繁忙的压力生活中的疲劳,在园艺过程中得以缓解,无形中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充满和平与安静”之中,获得丰收的成就感和美的体验,一定程度上解除了紧张和焦虑。因此在国外,园艺被称为是“社会的安全阀”。与此同时,园艺也为城市的环境带来一抹美丽的亮色。

(三)城市游憩地设计

休闲旅游是一项经济活动,良好的城市艺术设计能够使“建筑―景观(园艺)―艺术”三者融为一体,进而构成城市旅游吸引物的基础。正是如此,城市休闲旅游充当了“绿色”与“艺术”提升城市品质的另一个重要链接。许多著名的旅游城市就是以其经典的花园、优美的植物环境和城市森林(特别是休闲林)出名的。随着国际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周末出行”成为了都市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市民们纷纷出行,去自然中寻找绿色,在陌生的城市享受新鲜的生活体验和美的感受。尤其是自2007年11月,中国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常常与周末联动形成了一个小长假。于是,每个城市的周边城、镇、县、乡都成为了休闲旅游的目标审美对象,而对于城市而言,如何通过提升城市品位与城市文化来把握这个旅游机会,挖掘出特有的审美特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光临玩赏,就成为其重要的发展方略与热点问题。在新建城市(城区)和旧城更新过程中,不影响城市自身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城市的艺术特色,就成为了众多学者所需要费心关注与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已有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不断对城市各设施(街区、工厂)、绿化景观、历史遗迹、产品和要素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再定位,提出新的研究论证,进而将“绿色”与“艺术”融入到城市休闲旅游的课题上,形成新的城市游憩地。关注城市休闲旅游,不仅可以将城市品质进行再一次的拔高,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旅游收入,甚至对于城市自身的产业结构多元平衡发展也不无裨益。[9]

此外,作为在中国新兴的“朝阳”旅游方式,“自驾游”城市休闲旅游呈现出消费水平高、人数众多、参与性强、主题多样、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这种并不以旅游地级别为论,而是通过到自己喜爱的地方缓解都市快节奏生活的压力为目的的旅游方式,更对城市“绿色”与“艺术”的契合而营造舒适、放松、自然的“花园城市”提出了特别的关注与要求。同时也对园艺抛来了蓬勃发展的橄榄枝。于是,一些花卉旅游地通过诸如“花博会”等一系列节庆活动作为辅助,以此来提升城市旅游舒适度,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城市品质。这就是查尔斯・兰德利提到的“迈向学习型城市”的初级阶段;而在“激发创新、促使城市学习”之后,还应该“把重心放在创意上,因应城市的需求,并非只此一次的活动”,最终使人们生活或游憩在“超越稳定状态”。

四、提升城市景观的艺术性

开发商为了吸引客户标新立异,直接导致欧陆设计风格在中国各地盛行,这使得国内的景观设计大量模仿甚至抄袭国外设计作品,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出了很多异国风情的居住区及商业区,甚至整个城区。在当前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的多样性也和生物的多样性一样受到严重威胁。在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亦面临着地域民族文化消逝、历史文脉断裂的景观价值取向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树立文化信心、重构传统设计,应该从教育入手,建立城市艺术设计学,培养从事城市景观艺术乃至城市设计的高等人才。

城市艺术设计学的建立,是艺术设计与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综合、交叉、融合和分化的结果。在我国近现代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艺术设计既没有很好继承传统,也未能科学、准确地汲取西方合理的方法。就是在当前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中,主要还是以城市物质功能规划方法为主要目标,城市精神形态以及艺术形态的设计与规划是附属的。表面上看很“务实”,其实是对城市功能认识的“缺位”反映。[10]

从景观与都市园艺的角度看,城市艺术设计学指导下的工程实践应该以绿色为基底、艺术为导向,构建新型的高品质城市景观。在这一点上,2009年首尔的公共艺术设计竞赛(案例)使得首尔的江南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芬兰的城市艺术设计实践还在规章上得到了保证。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位于被称为“艺术设计之城”的Arabianranta。赫尔辛基市要求所有在Arabianranta地区的开发商投入1%-2%的房屋建筑投资投入到该位置的艺术作品。这条规定被跟进自从2002年该地区开发计划的进行,而现在,在Arabianranta中的50个艺术项目进入了不同阶段的建设。艺术是形成一个地区特色的重要因素,艺术设计学院现在运营着Arabia这座旧工厂的设施,和在该地区的其他与艺术相关的教育机构。

中国的城市传统景观艺术设计创新可以深圳万科第五园为经典案例。中国园林的自然古典写意主义传统亘古未变。自从深圳万科第五园的诞生,将骨子里的中国情结得以充分地释放,“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也随着它的诞生而逐渐走向成熟并被大众所青睐。“新中式”景观设计是目前把中国传统风格揉进现代时尚元素的一种流行趋势。这种风格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突破了中国传统风格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常见的弊端。其特点是常常使用传统的造园手法、运用中国传统韵味的色彩、中国传统的图案符号、植物空间的营造等来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倡导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精髓在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的内涵体现。可以通过优秀传统建筑、园林意境与当代科技、工艺、审美、功能的完美结合、创新,设计创造出契合本民族生活习惯、审美情感、价值观念、精神需求,以及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性化诗意空间环境,实现多元文化复合中城市记忆与文化DNA在当代建筑与景观中的标志性识别延展[11]。

与园艺相比,城市景观更多地作为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绿色要素,无时无刻不发挥着其审美要素及其艺术角色作用。现代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公共”,因为公共,而具有了极大的人口流动性和受众的广泛性。所以,城市景观一方面起到了愉悦市民内心、拉近与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使市民在忙碌紧张的工作之余,有一隅僻静优雅的散步小憩之所;另一方面,又是在无形之中宣传城市形象,强化城市精神,增加城市凝聚力和自豪感,提升城市文化与知名度的一张名片。

在这里,城市景观首先可以作为城市历史文脉、特有自然景观、传统风俗遗存的梳理者,挖掘其内在属性,合理组织安排,提炼主题突破时空界限,将传统的造园理论、造景手法运用于现代景观园林之中,使古今相合、忆古思今,串联起时空的美好想象。其次,可以作为新兴艺术、审美趣味的缔造者,或者通过城市绿地中引人注目的雕塑,或者通过亭匾辞赋,或者积极采用现代科技和材料展现时代的技术水平和特色,使市民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领悟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文化思想,进而不断延伸出新的审美趣味和景观意境。

五、结语

园艺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绿色”与“艺术”的最佳结合体。在治学和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笔者近年来逐渐形成的“3A哲学观”就是要唤醒决策者们重视绿色和艺术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崇高地位[12]。愚见景观设计师应该在广义的农学(Agriculture)、广义的建筑学(Architecture)与广义的艺术学(Arts)交互共生思想的指导下创建新景观。农学家(包括园艺学家)、建筑师(包括景观建筑师)、艺术家(包括人文科学学者)应该在无限广义的层面上联合,创立城市设计艺术学,构建城市艺术综合体。这些都是有赖各位专家携手共进的奋斗目标,这也正是我们之所以积极开展、筹备此类学术会议不变的初衷。借此我再次向各位专家呼吁:“请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共同面对,合力提升我们的城市品质、建设完美都市,让绿色与艺术永远环绕在我们左右!”

相信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园艺将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永恒主题。我希望本次大会,能以“绿色”与“艺术”为契机,顺利接下意大利博洛尼亚的接力棒,为景观园艺的学术内涵更添新砖。因为城市不能没有绿色、也不能没有艺术,愿我们的城市在先行的前辈、并肩的同道,以及后进的新秀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披荆斩棘、锄陋革新,一起建立起愈来愈完善、愈来愈适合人居的人间胜境!(责任编辑:楚小庆)

参考文献:

[1] Bisgrove, R. 2010. Urban Horticulture: Future Scenarios. ISHS Acta Horticulturae,881:33-46.

[2]周武忠.论花卉美与花卉欣赏[J].美与时代,1988,(03).

[3] [英]查尔斯・兰德利.创意都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51-354.

[4]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编).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C].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周武忠.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J].艺术百家,2006,(07):73-79.

[6]伊丽莎白・梅尔.景观设计学:外观表现得恒久之美[J].城市环境设计,2008,(01):10-11.

[7]王绍增. 动态与关注[J].中国园林,2003 ,(11):53-54.

[8]周武忠,翁有志.现代景观设计艺术问题与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2010,(05):122-129.

[9]周武忠,朱剑峰.自驾游导向的旅游景区规划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9):46-55.

[10]郑宏.城市艺术设计学:一门亟待建立的前沿学科[J]. 北京规划建设,2004,(04):127-128.

[11]Zhou Wuzhong . 1995. The Role of Horticul ture in human history and cul ture.ishs.Acta Horticulturae 391:41-52.

[12]Zhou Wuzhong.2011.A Philosophical Study on the 3A’s of Landscapology.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13(1):87-94.

Green and Art Promotes the Quality of City

ZHOU Wu-zhong

(School of Media and Desig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200240 Shanghai)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篇7

关键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问题;探究

1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1.1 园林景观设计有利于改善城市人们的生活环境

现代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对于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是非常之重视的。因为一座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是否合理,不仅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更代表着该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一座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合理有内涵,不仅可以让人赏心悦目、身心愉悦,更重要的是园林景观对于防风沙、涵养水泥、杀菌灭菌、降低噪音、吸附有害气体、调节气候和保护生态平衡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1.2 园林景观设计可以使城市生态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园林景观通过精心设计可以为生活在大都市的我们营造出优美、舒适的环境,同时也可以使城市的生态景观更加丰富多彩。单一的景观元素是不可能营造出和谐、优美、舒适的环境的,需要借助于对园林景观的设计,让每个单一的景观元素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的特点,让园林景观更加富于变化。如在营造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绿地生态景观、山体景观、水体景观、湿地景观、道路廊道斑块等景观,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思考,如何将这些元素很好的糅合在一起,使自然生态景观完美的再现于城市景观当中,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在工作之余能够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所以说,园林景观设计可以使城市的生态景观更加丰富多彩,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必经之路。

1.3 园林景观设计有利于更加完美的展现城市的文化,体现城市的个性

1.3.1 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理法的运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想有自己的特色,就必须擅于创造特色,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最忌讳模仿,模仿太多令人置身其中不知身居何处,想要有自己的特色,那就要借用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理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也就是说,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怎样利用当地的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地处理人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营造出具有本地特色、历史人文景观。使自然生态景观融入园林景观设计当中,这样做不仅能够打造属于自己城市的文化符号,同时也能让初到该城市的到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城市宣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1.3.2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有利于更好的宣传城市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生长的各类植物也不尽相同,建筑物的风格也千差万别,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省园林景观建造的成本,也利于园林植物的存活。另外,当地的物种和人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一些植物对于城市的历史和人们的习俗有着深远的影响。如许多国家或者城市都有代表自己城市的花,荷兰的郁金香、中国的牡丹、哈尔滨的丁香、广东的木棉等等。构筑物也是如此,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考虑当地植物和构筑物的作用。

2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园林景观设计要以自然为主体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所追求的是减少、甚至没有人类参与自然形成的真正的自然场所,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因此,我们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不要过分刻意的改变大自然原有的风貌。

2.2 园林景观设计要以生态为核心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也要充分考虑生态的要素,不要人为地去隔断园林景观的生态系统,这样做不但会破坏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还会影响景观的整体效果。

2.3 园林景观设计要以地域文化为载体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一定要对当地的文化有详细的了解,了解该城市的自然和人文发展历程,掌握该城市的文化精髓,这样所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才会有自己的灵魂,才能为该城市的各个群体所接受,这样做也更能彰显该城市的魅力之所在。

2.4 园林景观设计要以营造自然和谐为根本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力推进,设计者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也要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在设计过程中的和谐要素。一般情况下,园林景观设计是否和谐主要体现在:一是景观的配置要和谐,如植物树种的选择、植物布局的选择等;二是不同元素间的搭配要和谐。

2.5 园林景观设计中要体现以人文本

设计园林景观就是为了让人生活的更加舒适、愉快。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上一定要注意“人”的因素。应考虑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多注重 “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

参考文献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篇8

关键词:景观家具;地域性;设计;文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45-02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城市匀质化建设越来越严重,城市景观家具设计也呈现出单一化和国际标准化的状态,城市的本土文化,地域性格、民族特色的差异性逐渐减弱,文化趋同现象严重。人们开始反思千遍一律的设计现状,开始寻找逐渐消失的地域文化特征。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元素,景观家具能有效地向市民传达场地信息。城市景观家具的地域性设计研究,是以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环境为基础,探索具有文化表征的景观家具的创作手法。此研究对提高我国城市风貌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文脉的延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城市景观家具的含义与文化属性

1.1 城市景观家具的含义

城市景观家具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是指室外生活所应用的器具,它是使户外建筑物空间产生具体实用价值的必要设施;从广义的角度上,它是人们进行户外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时不可缺少的用具,是一种以方便人们户外活动需要为目的,同时追求其视觉表现与理想的产物。城市景观家具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文化性和使用性的双重价值,它在使用功能上具备公共性和交流性的特征。

1.2 城市景观家具的文化属性

城市景观家具以环境整体化、功能综合化、细部精致化为基本特征和设计基础,它的构成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大到候车亭,小到标识牌、垃圾筒等。无论是最小的单个元素,还是较大场地中大量群化的集合,景观家具都具备地域性文化属性。城市家具形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形态,它体现着城市的个性、气质,反映着地域文化的特点。我国幅员辽阔,在不同地区当地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鲜明的民族习俗,迥异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体现着不同的地域文化以及不同的生活使用方式。城市家具在设计过程中,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将地域性文化、民族习俗融入到作品之中,引起人们的价值共鸣,产生文化认同感。

2 地域性设计与城市景观家具

2.1 地域主义

现代主义设计给城市带来的“千城一面”的威胁,人们从开始反思,寻找失落的城市特色。其中“本土性”成为国际建筑舆论的主流,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强烈的地方感情对抗单一的“国际风格”,这就是地域主义。地域主义是在建筑创作中为对抗现代主义建筑而对地方性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而形成的流派,它主张在现代建筑中吸收当地民族民俗的传统以及自然环境特征,体现出当地特有的风格。

2.2 城市景观家具需要反映城市性格

城市性格是指一座城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时间形成的特点,明确地反映了城市人文特色的记忆,具有强烈的地域主义色彩。城市发展所形成的独特个性,是城市的印记,其内在结构是城市发展的依据。城市正是因为不同的地域文化,才形成了性格迥异的精神特征。城市家具作为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体现着城市的人文精神,反映着城市的性格。反之,城市性格对景观家具的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决定了景观家具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进行城市景观家具设计时,应从城市性格和精神出发,运用地域性设计语言,体现城市性格与魅力,唤起人们对城市人文特色的记忆,延伸城市的精神与性格。

2.3 城市景观家具地域性设计影响因素

城市景观家具地域性设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环境因素、人的因素、文化因素以及技术因素。由于地域性设计表现因素众多,因而城市家具的地域性设计也是一个可变因素。地理文化的不同、民族与历史的不同、传统与的不同、使用环境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都是体现地域性差异的表现因素。设计者应当充分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来推动城市景观家具的地域性设计。

3 城市景观家具的地域性设计原则及方法

3.1 地域性整体化设计

地域性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地域文化形成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整体化的过程。景观家具的整体性设计需要以城市规划的总体思想为指导,从宏观城市结构出发,与景观设计项目紧密结合,在设计开始阶段就对道路、景观节点、水体、植物绿化、人、照明等景观设计元素进行整体编排,注重与城市的自然生态、历史文脉环境有机融合。与此同时,展开设计还需要考虑景观家具的功能、造型、数量与放置场地,它们是景观空间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必须做整体化设计,一定要避免以孤立的视角、各异的形态、杂乱的状态参与到人们的户外生活之中。其次,景观家具在选用材料时,应积极利用本土材料、低碳环保,真正体现可持续设计;在作品形式上采用地域传统建筑符号,融合城市文化,突显地域风貌和城市精神。总之,景观家具是功能性、文化性与生态性的有机统一体,能从微观视角呈现整体城市的风貌与个性。

把握好城市家具的整体性创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具体因素:

(1)单体景观家具自身的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协调。景观家具作品每个零部件构造各具特点和个性,设计手法不同,设计要素不同,所采用的材料也有区别。但在设计时,必须加以综合权衡考虑,在满足各组成部分的设计要求时,更要与家具整体外形和功能需求相协调,视觉整体感是衡量成功的设计作品的重要标准。

(2)群化景观家具的关系协调。一组城市家具的设计需要精心考虑,统一编排,如设置位置、秩序组织、占地面积、单体尺度,色彩质感、造型曲直等都需仔细推敲。每件家具功能的不同,对尺度的要求不一,但整体体量变化不易过于剧烈。家具作品在表现手法、材料选取、加工方法等方面也要兼顾好变化与统一,局部细节精致化产生对比,整体处理协调化力求统一,从多方面维护地区整体文化特征的完整。

(3)景观家具与周围场地的关系协调。首先,与道路路网结构相协调。从视觉要求出发,使城市家具的位置、尺度、造型、材料、色彩与场地道路尺度相协调,形成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景观小品,烘托城市独特风貌。其次,与周边建筑物相协调。景观家具的尺度、造型应以周边建筑物的形体为基础展开设计,尺度不宜过大,避免与建筑物的立面产生冲突;色彩与肌理也需和建筑物的色调协调,采用同类色或近似色;形态的复杂与简约,仍需从建筑物立面的繁简需求出发进行设计,小面积点缀或大面积夸张丰富建筑立面。最后,与绿化植物相协调。景观家具的设计需要与绿化设计有机结合、互相协调,在多种形式的植物种植坛的边缘可以巧妙的设置景观座具,为景观家具的使用创造最佳的生态氛围。

3.2 地域性文化设计

不同城市的景观家具应承载着不同的地域文化,体现不同地区当时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面貌,具有显著的历史年代形制特征。同时,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演化,景观家具也必须不断创新,积极地采用当代的先进技术和新材料进行创作,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符合当代人审美趣味的优秀作品。景观家具不论是精神文化内涵还是物质技术表达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做出合理的权衡,创造出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历史感的作品,使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和谐共存。

(1)保护性设计手法。

城市景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街道、公园、遗址等场地,给城市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城市独特的个性风貌。城市家具的设计需要尊重地域性文化、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设计时需要对城市的发展史,历史演变、自然地理地貌、文化传统、民俗民风、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做出详细的调研记录并分析,在此基础上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功能新需求,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景观家具设计的新理念。

(2)创造性设计手法。

设计者是引领时尚者,应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创造景观家具时需注重设计思想的创新,新材料、新技术的尝试。创造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从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出发,考虑人与环境的交融性,在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上,传统与非传统的结合点上,现代与未来的关联点上,大胆的、缜密的思考,寻求最佳的表达方式,将想法变成现实。

3.3 地域性环境设计

一切事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各个地区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因而具有各自独特的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资源并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制、生活方式、居住习惯以及社会制度。它们对城市地域特征的形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城市景观家具的地域性设计必须遵循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

(1)人性化的地域性设计。由于地域的不同,人们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色彩喜好以及建筑风格。这要求在设计景观家具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充分考虑地域差异性,深入到不同地区体验生活,挖掘本土文化,尊重当地风俗。从质朴的地域“原型”中提炼设计元素,有针对性地解析有用的文化因素,挖掘恰当的设计结合点,创作出真正引起当地人们共鸣的设计作品,体现人性化的关怀。

(2)生态化的地域性设计。景观家具的设计应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尊重自然环境,力求放置方式对原地形地貌的破坏最小化,并需要与乡土植物品种做合理的搭配。家具的原材料选择适宜以城市特有的有代表性材料为主,乡土材料首选,即可节约物流成本、减少建设资金投入,又可取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的肌理质感。

4 结语

城市公共环境中“景观家具”设计要与城市的风貌一脉相承,要与地域文化相吻合,要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共鸣。因此,在进行城市家具设计时,需在地域性设计理念的指导下,从整体性环境出发,因地制宜,创造出既有时代气息又具有历史感的景观家具作品,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高城市文化内涵,延伸城市文脉和场所感,营造富有生气和活力的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过伟敏,周方.户外家具设计探微[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1,2(2):183-185.

[2]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沈瑜.城市家具人性化设计浅析[J].浙江建筑,2005,(8):9-11.

[4]林海,文剑钢.论城市景观的公共家具设计原则[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18(4):77-80.

[5]邹德慈.城市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牟跃.家具与环境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7]贾海洪.现代地域性建筑的材料设计表现[D].郑州:郑州大学,2005.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篇9

论文摘要:就城市设计申历史又保护问题展开较为全面的阐进和探讨,广泛引用、惜鉴西方在此方面的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井提出探索我国历史文化城市中的城市设计与景观环境保护的一些相关思考和观点,以对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裳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紧迫局面有所裨益:

2o世纪8o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步人快速发展期,其规模和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城市建设带动了经济发展.提高了现代物质生活水平,但同时也遇到了大量新的矛盾和问题,体现着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些还相当尖锐和紧迫。这其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对城市进行重构,既留住历史又开创未来。我国当前许多历史文化城市都遇到了景观环境特色危机,许多历史街区独特的空间环境和文化氯围由于房地产业的盲目建设、城市土地开发强度过大、速度过快而遭削弱甚至丧失,它们所蕴含的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也随之消亡而不可能回复=古典的或中世纪的城市所显示的和谐、有序、整体的景观特征是现代城市缺乏的。原因在哪里?我们的城市建设应如何同原有的城市景观环境结构相协调,从而建立起新的秩序;城市建设运作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又是什么……,一系列的问题正困扰着我们。

1“生活的城市”——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社会性策略

京都大学教授西山卯三先生在《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中为“历史文化城市做了定义:“所谓历史文化城市,就是许许多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体构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街道景观=”并且强调了“环境景观”对城市生活所发挥的独有作用:“文化城镇就如地方文化的面孔.在这里反映着人们的实际体验,这是无法代替和转换的.他们将它视为自己的故土故乡。正是这种环境与生活的亲密关系,得出了文化城镇保护的基本原理原则.即对历史文化城市景现环境的保护,决不能只着眼于市民生活的发展和提高,而是同热爱保护地方文化的人们生活和环境的改善相结合,真正的创新必然是同优秀传统相调和:

城市的变化寓于生活之中,其本质带有社会属性,推动历史景观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是必须认识到这一事业的动力是当地居民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机制的建立完善及行之有效的运转,是以居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及其对地方行政的推动为原点,井提供宏观杜会背景。当前在我国随着《北京》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发展和普遍认同,使人本价值观重新得以重视,“有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可逆性”的观点渗透到社会公众意识中去.社会开始关注自身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一方面,居民对当地历史环境保护的关心和自觉性的高涨真正成为历史文化城市保护事业的原动力;另方面,国际上历史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感知的城市”——对历史文化城市景观构成的逻辑分析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建筑理论家amt rapoprt从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中得出人类的环境感知的社会模型,在其著作《建筑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式》中提出环境不仅是物质的,人们根据意识作用于对象,亦即对象指示人们如何给社会组织和文化提供一套固定的线索,用以解释环境,从而帮助人们举止适度…并明确了环境的意义的概念.即事物的意义起源产生于社会的相互影响过程,认知人类学认为一个基本的人类需求是赋予世界以意义,办法是把世界分成适当的领域井给以命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人的思想心理发展上提出心理图式模型组织原则,认为图式是人脑中形成某种意象,图式的不断发展修正是认识发展的过程另外人与环境的感知还包含着平衡和适应的原则

日本学者在对本国历史文化城市的认知研究中就选择了一种日本式的社会学模式和心理学图式——“町的概念,这是由于其作为日本城市发展史上重要的物质内核起着关键的作用,今天日本的城市格局和发展摸式都是在町的基础上不断演化的结果。日本的“町”是从农业社会产生发展而来的,江户时代直到明治以后.一般指港口、驿站、城市等非农业的单一行业聚居地,在格局上与我国封建社会城市中的里坊、集市相似,但在社会结构和组织上有差别。通过对“町”的详尽考察,对其内在的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町的主要类型有港町(港口城市)、驿站町(交通性城l苻)、门前町(以寺院神社为中心)、市场町(以集市为中心)、城下町(以大名的居城为中心的多重城廓)、在乡町(乡村中的市街及各番领地城市)等。如此众多的城市类型代表着丰富多样的地区性生活文化,对这些城市环境景观构成要素的逻辑分析,可进一步深化城市环境的感知,只有获得历史文化城市系统完整的感知.才能达到对历史环境恰当的保护与管理目的。

3系统研究的方法论

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当细致严谨,体现了科学的精神,分析的起始是城镇调查,不是表面肤浅地了解,而是深入到景观表象背后的状况。从主屋(建筑单体)、建筑群体布局和领接方式到街道市坊直至共同的集合体、城市及周边地区等逐层次分析,同时也强调景观实测。景观实测这一基础资料整理工作在整个景观环境保护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对某一个城市、村落进行详细实测.此图作基础进行分析说明。源于欧洲古老的历史传统,日本的相关工作受其启发.亦由民居研究水平提高到了大规模精细广泛的设计实测层次上,其工作和方法是搜集实测地区的所有建筑的平立面图、屋顶俯视图、总体布置图、局部的断面和连续立面图.从这些图面内容的分析寻找出城市景观和构成的含义,同时要调查城市与建筑的历史、使用方式、习俗、生活模式等,有时还要进行民俗学、社会学的分析:通过考察,查明整个历史文化现象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发展的,卫具备了什么价值和问题建立起历史文化城镇景观分析的基本体系。进一步的研究街道景观变化的规律胜、城市景观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景观深度、景观配置、道路形式等特件.最终得出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的形态和分类的结论。

4“意义设计的城市”——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环境保护的专业性策略

历史文化城市景现设计必须明确其景观整顿目标的思想原则,这是专业性策略的基础。第一,在保护的同时如何使之变化以适应生活模式和内弈变化的需要。第二,并不仅从景观的视点上就可随心所欲地设计还顽表现出城镇的本质特征,而确定景观容许改变的范围和幅度总是关键而困难的。这需要相应的城市管理制度做保障。从景观整顿目标的角度对景观加以归类.主要是从注意观赏对象及其与其视点的关系,为观赏景观的优美性确定相应的观赏点和活动路线。

深圳大学教授吴家骅在《景观形态学》中写道;“任何景观设计的过程一定会包含下面三个基本方面:理性的思维——逻辑:感性的思维——情感;形象的思维——形式:”形式作为媒介将逻辑和情感从概念转变成实际景观,这说明景观设计的最终结果是以形式来体现的:历史文化城市景观保护方式同城市类型一样具有多样性,如冻结保护复原保护插^协调保护等。根据实际情况可相应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形式表达的具体运用要从生活环境整顿为出发点其中.历史环境中的新设计是历史文化城市保护方针的重要方面,日本逐步采取欧洲的“质朴协调形式”并在奈良、京都等的重要保护地段取得了成功。

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和控制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层面是从整体上分析城市景观.发掘城市和自然背景的结构及人们对城市的意象感知。美国建筑学家kevinl,alch通过对洛杉矶、波士顿和新泽西三个城市市民的一些体验做了深^探讨,建立了新的标准——形象性(lnlageability),并阐述了对城市新建和改造的潜在价值,lvneh创造性地总结出了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即道路、边沿、ⅸ域、结点和标志.井指出五要素之间相互影响而产生了印象品质的差别.同时建立,环境的可识别的印象性结掏,在此基础上考虑人们的活动需求,将存保护价值或复兴意义的地区界定出来,并确定保护对策。另外要将与自然背景有机协调的理想城市形态的构成要素描述出来如高度分区、视觉走廊、绿地、公共空间等、并制定设计对策:另一个层面足完善城市管理控制机制。日前主要是功能控制、关注土地利用的各项指标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后退红线、绿化率等在此柱制下仍存在多种形态布局的可能。而城市景观中的核心要素表现为审美的特征,是主观感性的概念。如何用量化指标和确切的解释用语予以定义比较困难。当前美国城市景观管理的新进展是用法律语言明确定义出设计要素,如设计延续性,视觉穿透性等,并提出一套管制新开发的图式。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篇10

一、城市意象五要素及在许昌城市形象营造中的作用

林奇认为,观察者对任何一个城市都有某些共同的意象,它是由许多个别的意象重叠而成。这些意象包含了一些基本要素,林奇将这些基本要素提炼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5种。在许昌当前城市形象营造中,这5种要素极其组合也具有关键作用。路径(Path)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可能顺其行走的通道,是感知城市的依托,林奇认为“路径是许多个体意象的关键”。它可以是大街、步行道、铁路、河流等,这些是大多数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如文峰路纵观城区南北,将明清古城、解放后老城、近年来新城区联系起来,既是一条交通干道,也是居民感知城市的重要载体。边界(Edge)是指不作道路或不视为道路的线性要素,通常是两个区域的分界线,或连续中的线状突变,如河岸、路堑、开发区的边界、围墙等。如许昌古城的护城河即是边界的典型例子,古城内外景观迥然有别。区域(District)是城市中较大的区块,是指观察者可以随意进入其间而且具有共同特征的区域,具有一般可识别性,有的区域具有鲜明的主题。城市景观营造中,可以从文化、特色、形态、细节、活动甚至地形等多方面突出区域的主题。如许昌古城区,因其建筑风格、街巷格局而与护城河外的区域明显不同。节点(Nodes)是观察者在运动中能够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焦点,或是日常往来必经之点;通常也是城市中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点。典型的节点包括道路交叉口、广场、车站、城门等,如许昌城区的文峰广场、火车站、各路口转盘等。标志物(Landmarks)是观察者只能位于其外部而无法进入的典型参考点,一般具有唯一特殊性。标志物是人们认识城市、观察城市、形成印象的主要景观要素。观察者通常将具有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标示牌等作为城市的标志物,如文峰塔、丞相府、游客服务中心大楼等是许昌的标志性景观。随着城市意象概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城市意象理论引导下的城市设计研究。上述5要素是林奇根据在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认知地图的问卷分析中提出来的,也为城市设计提供了一种方法,有的放矢地塑造特定的城市意象。刘怡等提出“城市意象形态”概念,提供了城市设计构思的物质形态依据,对于延续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朱育帆提出城市设计“三置论”,从中小尺度对城市环境设计中的文化传承问题进行了剖析和归纳,并从中提炼出延续城市特色的一些细部设计手法。张楠提出“城市故事论”,以城市故事的概念,分析城市意义要素类型和营构特性,建立了一种后现代城市设计思维。城市意象的5要素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原始材料,它们的组合得以构成特定的城市形象。这些要素对把握市容景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营造城市特色形象方面,对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状历史文化展示不足的许昌城区来说,利用城市意象理论为指导,展开针对性城市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许昌历史文化展示途径

运用GIS、文献分析、现场调研等方式,全面调查许昌城市景观,识别五要素的现状特点及空间分布,分析历史文化展示现状;在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自然机理、文化机理,确定基于城市意象五要素的历史文化展示和城市设计方法。通过研究认为:(1)许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值得展示的历史名人、历史故事、文化要素均十分丰富。尤其是作为“汉魏故都”,汉魏三国文化是许昌文化色最突出、认同度最高的要素,因而在城市设计中需要重点展示。通过对文学作品、民俗文化、东汉及三国时期物质文化遗迹等资源的梳理研究,确定了大量的可在城市中予以体现的元素,宜利用城市意象五要素的设计方法,使得汉魏三国文化能够得到合理地体现、传承、延续。(2)许昌现状城市景观中,对历史文化的展示严重缺乏,现状文物的保护利用展示不够。许多城市景观既未能突出许昌悠久的历史,也未能充分展现特色地方文化。历史遗迹在城市空间中被边缘化,其价值及文化内涵被遗忘。研究认为需要寻找各种历史遗迹与现代城市的结合点,利用五要素的设计方法,合理安排其在城市空间景观风貌构建中的植入方式。下文探讨城市意象各要素在许昌城市形象展示规划中的应用途径。1.路径路径包括主次干道、步行道、河道等。各种道路是许昌市民生活的主要公共场所,是进行历史文化展示的重要区域。(1)用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词语进行道路命名。重点突出许昌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目前命名有些能体现历史文化特色,但相当一部分不接地气。由此,建议横向道路采用许昌历史人物命名,如许由路(大道)、华佗路、孔融路、画圣路等,纵向道路采用重要历史事件或地名命名,如许州路(大道)、文峰路、钧瓷路、春秋路等。(2)沿道路设立雕塑(人物雕像、事件雕像、出土文物雕像)、诗墙(三曹、建安、唐宋时期著名文人诗作,集中诗墙与分散诗碑形式结合)、浮雕墙(展示历史故事)、绘画墙(市区各处永久或临时墙体均可绘画,重点绘制三国故事)等,展示历史文化要素。(3)在延安路、许由路、莲城大道等主要景观道路设计中,充分体现历史文化特色。如建安大道上反复展示建安文化、建安文学作品、建安七子形象及事迹。2.区域区域是观察者心理上所能进入的城市中较大面积的单元,并且本身有某些共同的景观特征。对整个许昌城区进行区域划定,依据不同区域现状确定不同主题,采取相应设计和展示策略。(1)古城区,即城墙内的魏都风情区,为许昌历史文化展示的核心区。作为延续历史文脉的重点区域,古城区环境景观的营建首先应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建筑风格体现老城的传统风貌。(2)旧城区,东到清潩河,北至天宝路,西至延安路,南至许由路。本区是魏都风情区的缓冲区,是民国时期及解放后改革开放前城市扩展的主要区域,是这段时期历史文化的积淀,城市建设主要体现传统的历史风貌。(3)东城区(清潩河以东)。展示许昌城市建设新成就和许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窗口,体现许昌的现代化城市风貌。(4)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位于许由路以南,以展示许昌现代工业成就、工业园区风貌为主。(5)其他区域,主要为城市新城区,以展示城市现代风貌为主。重要交叉路口对许昌的历史文物进行展示。3.边界边界不仅可以划分不同区域,对游人来讲,也能比较方便的识别出不同景观空间,留下深刻印象。边界可分为多种类型,常与道路结合,比如高速路是一种路径,但更是划分不同区域的边界;河流是一种典型的边界,但也可当作一种路径。许昌城区内主要的边界要素包括清潩河、清泥河、运粮河、护城河等主要河流;高铁、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外环路等道路。许昌可资展示的历史文化要素中,优先考虑布置在边界要素内。边界的景观设计要体现出不同区域间的景观特征差异,如护城河内外景观有所不同,新老城区景观有所区别。4.节点节点是城市中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点。城市设计中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节点:入口节点、道路广场节点、重要历史遗迹点。(1)在进入许昌的主要对外交通线上,可设置汉阙风格门楼或牌坊,提示进入“汉魏故都”——许昌历史文化名城。(2)城区内主要道路交叉口(环岛)布置雕塑,展示复制的许昌重要出土文物、重要历史人物雕像、出土文物雕塑等。(3)老城区、旧城区的城市广场、沿街公园等处布置景观节点,展示许昌历史文化、历史事件、三国故事、历史人物等。(4)对文保点、具有历史特色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保护和展示。5.标志物标志物设置的目的是要突出一种主题、文化或场所感。标志物可以放置于城市出入口处,如位于高铁站和高速出入口附近的许昌旅游服务中心,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标志物也可放置于城市内部重要地段,如火车站、博物馆等。标志物要想成为人们心中景观意象的浓缩,就得有其可标志性。(1)突出展现主要的标志性景点:霸陵桥、春秋楼、文峰塔、西湖公园、丞相府等。(2)对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上应运用传统建筑元素,风格上应体现许昌历史传统。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