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十篇

时间:2023-07-25 17:18:50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篇1

一、宿州埇桥农村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埇桥农村物流业呈现网上购物人数增加,物流业发展迅速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大多数物流收发点业务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0-20%,少数物流收发点基本持平略增。全区24个乡镇均有农村物流收发点,一般偏远镇及小乡2-3家,大的乡镇3-4家,大学城及矿区坐落地朱仙庄镇达10多家,主要以申通快递、中通快递、圆通快递、韵达快递天天快递等分公司为主,各分公司多以家庭式经营且与总公司签订代办合同并交纳一定金额的风险押金,一般操作流程为客户填单---快递打包---自己装车送至上级物流公司---上级物流进行分拣快递---装车。每天1-2次驱车到总公司开展收发件业务,一般每点每日收发件在千余件以上。如宿州市韵达快递有限公司栏杆分公司快递收发点每日来件约1000余件,发件约50-60件;宿州市吉祥快递有限公司栏杆分部快递收发点每日来件约900余件,发件约30-50件。又如大泽乡镇共有4家快递公司经营部,其中丁文侠户代办中通、韵达、天天、百世、唯品会业务,韩强户代办圆通、申通业务,另外2家为商店代办点。丁文侠、韩强两家为物流专营店,通过实地调查他们经营物流同外出务工差不多,只是照顾小孩方便些,一个物流点业务量太小,根本无法单独开店经营,也无法支撑一个正常务工人员收入。只有把两个以上物流点结合在一起才能正常经营。

二、目前宿州埇桥农村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宿州埇桥农村物流起步晚(一般经营3-4年)、技术水平低(服务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多数硬件设备跟不上)等。虽然农村物流体系初具规模,物流主体向着多元化发展,但是农村流通产业发展与城市物流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滞后,物流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因交通、天气等原因造成到货有晚点、延迟现象;

(二)货物安全有时难保障,经营商易与被服务对象发生小摩擦;

(三)有些客户反应客户信息安全难保障且收费标准不够透明,易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和失信;

(四)部分客户取货态度不好且群众收发件要到亲自店面来,延伸服务群众更加困难;

(五)有些店面基础设施不完善且经营较乱,硬件设施提升不足;

(六)由于农村物流收发点多为集体经营模式,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三、几点建议

(一)交管部门能否像农产品一样开通绿色通道,以加快货物流转速度;

(二)为保障货物安全,在装卸环节加大设备技术投入;

(三)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物流业的监管力度,合理制定措施依法依规管理,减免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发生;

(四)整治服务环境,成立专项整治监督检查专门组织,提升安全服务标准,加快服务水平向村到户延伸;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篇2

近几年来,xx市工商局围绕全市兴农富民目标,把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培育涉农经纪组织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工作目标,取得明显成效。

xx市农村经纪人涉及的主要领域有水产品、牲猪及波尔羊养殖、茶叶、柑桔销售、蔬菜加工等行业。经纪方式主要有居间、行纪和三种,居间和行纪所占份量较重。截止去年,全市农村从事经纪服务的已有500多人,农村行业协会16个,带动农户8.5万户,实现产业化经营收入7.68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综合商品率达75%。在发展类型上,全市农村经纪人和涉农经纪组织呈现多元化特点:一是龙头企业依托型:即由龙头企业发起,采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模式运行。目前,全市有龙头企业118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5.7亿元,利税9600万元,带领农户5万多户。二是行业协会带动型:即由行业经营人员自愿组织起来实行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如市柑桔销售协会、市无公害水产养殖协会、xx镇远大瓜菜产销协会等。2004年,xx镇远大瓜菜产销协会发展会员501户,推广西瓜387亩,套种辣椒110亩,种植萝卜120亩,带动农民增收110余万元。全市的水产品养殖在市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协会的带动下,已发展到94户,年产鮰鱼1500吨,鲟鱼1200吨,产值达3000余万元。三是经纪人销售合作型:即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农产品销售服务的个体经纪人,全市农村经纪人已发展到500多人,在发展趋势上,全市农村经纪人和涉农经济组织呈现“三个转变”的特点:即由松散间接的合作经营向紧密直接的利益联合体转变,由亲戚邻里联合向跨地区所有制合作转变,由单纯产后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转变。

二、在促进农产品流通中发展的主要作用

一是促进了农村结构调整。农村经纪人和涉农经纪组织是从事生产、加工、销售等一体化服务的个体和群众自治组织,同时也是经济实体。它们长期活跃于市场与生产者之间,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动态,并通过为农民提供种苗、技术和营销服务,传递市场信息,指导农民按需要进行农业生产,其服务内容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无形“指挥棒”,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促进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通过发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农村经纪人和涉农经纪组织,促使一大批农村致富能手、专业大户加入,把农村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和防范自然与市场两大风险,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村经纪人和涉农经纪组织又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具活力的组织载体,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三是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涉农经纪组织把农村劳力、土地、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以及产加销各环节有机联合起来,通过实施各种专业风险,提高了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重组和优势整合,实现了农村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

四是促进了农产品市场开拓。在市场条件下,没有规模,没有品牌的农产品很难打开市场销路。一些涉农经纪组织由于经营的农产品数量较大,质量较高,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且诚信水平相对较高,xx库区140名养殖户在市无公害水产养殖协会的带动下,网箱增加到2800只,养殖面积达40亩,产品远销到北京、上海、广东、重庆等大中城市以及美国、韩国等地,其中龙头企业——高坝洲水产公司2003年承接了韩国联合水产公司3000吨清江鱼的贸易合同,促进了xx市养殖业的发展。

三、xx市工商局培育农村经纪人发展的基本情况

xx市工商局近年来积极探索新的监管方式,不断拓宽新的监管领域。在前几年发展了一批一般经纪人的基础上,又结合地域特点,推出了新的举措,将发展农村经纪人作为落实国家农村政策,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工作重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该局为了促进农村经纪人的发展,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扶持农村经纪人发展领导小组,下发了《xx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扶持农村经纪人发展的实施方案》,召开了基层分局局长工作会议,传达了xx市专业市场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明确了各基层分局和专业市场管理分局扶持农村经纪人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同时,积极筹备、帮助农村经纪人设立了农村经纪人协会,建立信息联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经纪人网络化管理体系,为促进经纪人的快速发展和经纪业的崛起起到组织保证作用。

二是加强发展经纪人队伍。结合本地实际,重点发展柑桔经纪人、茶叶经纪人、生猪经纪人和有特色的经纪人,以实现经纪业发展的新突破。该局组织专班分别到柑桔、茶叶、养殖业比较集中的xx套镇、xx畈乡和xx镇,向上述乡镇的党委政府的“一把手”汇报了农村经纪人的工作,得到了乡镇党委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去年,团市委、农业局主动与工商部门联系,与工商部门联合举办一期农村经纪人培训班,全市84名涉及柑桔、茶叶、牲猪、水产品养殖业的农村经纪人系统地接受了经纪人基础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和法规知识的培训,培养更多的致富带头人。在此基础上,组织农村经纪人进行谯,帮助他们打消顾虑,分析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树立诚实经纪,规范经纪的意识,促使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

三是加强监督管理,重点检查无证无照经纪行为、超范围从事经纪业务等方面,以规范促发展。同时,加强农村经纪人档案建设,对农村经纪人档案实行规范管理,建立农村经纪人信用档案,维护合法经纪人的权益,净化经纪业市场。

四是加强重点扶持。该局结合本地实际,把扶持的重点放在养殖业的发展上,他们组成专班,到养殖业比较集中的高坝洲镇进行走访调查,并把发展养殖业的思路向地方党委政府进行汇报,得到了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政府组织当地养殖业主及农村经纪人召开了谯会,帮助他们打消顾虑,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走诚实经纪、规范纪纪的意识,促使种养殖业经纪人队伍发展壮大。我局将水产养殖业作为市六大农村特点之一,加强引导扶持,推动了水产业特别是库区养殖业的发展,地处xx库区的xx市xx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原主营建筑,兼营渔业养殖。我局经过多次调查,认为养殖业更具市场潜力,建立起更名为xx水产品开发公司,2003年8月,xx市清江xx水产品开发公司正式挂牌运作,工商部门上门对该公司及周边从事水产品养殖营销的经纪人进行集中培训,表明了工商部门扶持农村经纪人发展的态度,号召他们发挥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通过公司及经纪人的努力,该公司打响了“清江鱼”品牌。短短数月,该公司就与美国、韩国客商签定了4000余吨鮰鱼外销合同,成功带动了库区养殖业的发展,吸收了不少外地投资库区的小养殖户,该公司网箱发展到120个,年产鮰鱼300吨,一跃成为xx水产养殖业的龙头企业,我局对水产养殖进行了规范,通过经纪人协会与xx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取得联系,由其牵头于2002年10月成立了“xx无公害养殖协会”,采取“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用定单形式组织生产,运用市场机制实施经营和管理,依托龙头企业组织营销,推动了清江库区无公害水产品养殖业的发展,他们在运作中实行“三提供一回收”,即提供鱼苗、饲料、技术,回收全部产品统一销售,做到鱼苗成本价、饲料厂价、技术免费,吸收了不少外地养殖户到库区发展。目前,协会由开始的30多人发展到140多人,养殖高标鮰鱼、鲟鱼的网箱已达4000余只,“清江鮰鱼”、“清江鲟鱼”已在北京、上海、广东、重庆等国内大中城市小有名气,打开了美国、韩国市场。

四、xx市农村经纪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全市农村经纪人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村经纪人规模较小,带动作用有限,农村经纪人大多数自发形成,整体规模较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农村经纪人与涉农经纪组织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显不足。

二是农村经纪人活动资金,发展后劲不足,虽然农村经纪人运作的成本较低,但仍需要一定的资金才能从事经纪业务,而目前我市农村经济人带有很强的季节性,自身没有建立积累机制,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自身没有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其服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三是农村经纪人管理不够规范。有的农村纪经人互相之间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诚信度不高,有利则合,无利则散,不利于农村经纪人自身队伍的发展和壮大。

四是农村经纪人综合素质不高,服务手段滞后,农村经纪人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特别是多数农村经纪人精明不开明,目光短浅,服务意识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纪人的发展。

五、引导和规范农村经纪人发展的措施。

(一)抓样板,要加快农村经纪人的发展,首先要树立样板,抓好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一是加大典型培育力度,要选择1——2个特色发展有潜力、组织有活力的产业,培育涉农经纪组织典型,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二是加大典型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参观学习等形式广泛宣传典型,扩大影响,以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目的,使全市的农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壮大。三是加大典型推广力度。要汇同有关部门认真抓好典型样板的收集整理,总结农村经纪人和涉农经纪组织的典型经验,以带动经纪业的全面发展。

(二)抓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农村经纪人的扶持力度,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农村发展动态,善于发展农民的合作意愿,发展可以作为经纪人发展基础的产业,发展有眼光、有奉献精神、有组织才能的农村经纪人,实行分类指导,使其成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经纪人队伍。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篇3

一 、河南省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粮食产量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河南资源和能源比较丰富,是全国的能源、原材料重要基地。河南既是生产大省,也是消耗大省,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现状不容乐观。长期的石化农业发展模式在促进河南农业生产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环境恶化,如农村水源污染严重、土壤污染严重,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二、河南省农村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环保基础设计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地方缺乏基本的污水垃圾处理设备,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模式,农村工业规划布局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药、化肥使用不科学,导致大量的资源消费、环境污染。二是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受到制约。现阶段,农村中基本的生态生产单位是农户,较为分散、孤立,缺乏普遍的组织与支持,直接影响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组织。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发展低碳农业,核心是技术创新。但目前,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员断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直接影响到低碳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三、 河南省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其一,大力推广农业节能模式。一方面要从提高农资利用效率入手,减少能源消耗。要在全省农村普遍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不断扩大覆盖面,针对土壤状况和农作物生长需要,确定化肥的合理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粮食单产。另一方面要从耕作制度、农业机械、养殖等方面入手减少能源消耗。要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技术,探索建立高效、生态、节能的耕作制度。如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及多种形式的旱作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建造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等。

其二,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在农产品加工产区,开展农产品下脚料制造高效燃料、加工成饲料进入养殖市场的循环利用。在粮食主产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采用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秸秆氨化后喂畜、秸秆替代木材生产复合板材、利用秸秆种植食用菌、秸秆生物气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畜牧业产区,大力推进畜禽粪便还田,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同时加强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积极搞好沼气工程创新研究和建设,扩大覆盖面,提高农村生活用能的燃气比例,减少农业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其三,大力推广高效种植技术。一是垄作免耕。垄作免耕可以通过保存土壤中的碳含量、减少耕作动力投入、提高土壤肥力等多方面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农作物全部推广“麦―玉米”、“麦―大豆”免耕栽培技术。二是科学合理施肥。通过对土壤增施有机肥,减缓土壤有机质腐烂,缩短有机粪肥的田间暴露时间,改善土壤水分管理。此外,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的使用数量,增加有机肥使用数量,改善农田土壤的通气条件和酸碱度;尽量减少农田土壤耕作,大力栽培地面覆盖植物。三是病虫害综合防治。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控害作用,全面普及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积极推广农药增效剂和农药替代品,加强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以恢复和保持农田生态平衡,达到控害、保产、保益、保环境、保安全、增效益的目的。

其四,大力支持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沼气作为生活能源,一般含有25%~30%的二氧化碳和50%~70%的甲烷,燃烧1立方米沼气,可产生0.975立方米的二氧化碳,相当于3公斤标煤释放的热能。多年实践证明,发展沼气是目前解决广大农民生活用能问题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既发展了低碳农业,又增加土地有机肥含量,减少了化学农产品。河南省应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沼气工程的建设投入,以推进农村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篇4

新疆是农业大国,农产品资源丰富,具有货源优势,但其农村与其他省份农村区别在于地域辽阔,其极大限制了农村电商的发展。研究新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发展现状对新疆本土化电子商务发展及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发展现状

(一)农村电子商务主体不断壮大

阿里巴巴、京东、新疆电子商务科技园等区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积极开拓新疆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已在部分县市开始农村项目试点,供销社、邮政和各地电信运营商对原有县乡村网点升级改造,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服务。

(二)农村电子商务环境不断优化

2015年,新疆7个县市被列入部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共获得中央扶持资金1.295亿元,13个县市被确定为自治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同时举办了新疆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推介会暨新疆电子商务发展高峰论坛,自治区农村电子商务工作会议暨电子商务进农村现场会。

(三)农村电子商务规模在不断扩大

2015年,自治区近50%涉农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应用,超过20%涉农企业深入到交易环节,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特色农产品网销增速居全国前列。农产品网销额超过2.3亿元,同比增长48%,仅7个部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村网购额就达7191万元,同比增长45.8%。

(四)农村电子商务模式不断创新

新疆各级政府不断探索创新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阿克苏市发挥对口援疆优势形成援疆帮扶带动型农村电商发展模式;特克斯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探索出“电子商务+旅游文化+农产品+农村消费”的模式;尉犁县围绕“智慧达西、电商先行”战略形成红色“淘宝村”示范带动型模式;沙湾县依托“阿里巴巴?沙湾产业带”电商平台形成电商服务引领带动型模式;民丰县深化与“1号店”电商平台合作关系探索出特色资源电商扶贫示范型模式;和静县依托丰富有机农牧业特色产品形成农牧业资源电商带动型模式;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探索出“电子商务+旅游文化+农村消费”的电商发展模式,促进了民族旅游文化、特色产品资源与农村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

三、新疆电子商务进农村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主体分散,农村电商人才稀缺

农户组织程度低,存在众多不规范、不正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导致农产品生产主体分散。农村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偏低,接受和理解新事物的能力相对有限;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及电商专业化培训。虽部分地区已实施农村淘宝合伙人项目,帮助农户应用共享服务完成与平台对接,但合伙人需求较大,严重缺乏电商方面的人才。

(二)物流成本高、周期长、基础设施滞后

电子商务进农村下行主要问题是农民消费需求分散、小批次、多品种,少量多频次配送成本高,多数农村与城市间距离较远,物流周期长,仓储利用效率低下。农新疆整体地域限制,镇与乡、乡与村之间距离较大,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滞产品上行主要问题是渠道不通,与农产品电子商务配套仓储物流弱,严重制约线上发展。后,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的运行和进展。

(三)同质化竞争严重,品牌化、标准化不足

随着农村电商的逐渐发展,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激烈的竞争使利润下降,农民没有按照合理的要求提高产量,以降低质量来削减成本,从而获得更大利润,造成了声誉差、外销少的局面。虽然新疆本地特色农产品早已形成品牌化,但品牌建设不足,标准化缺失,严重阻碍农产品上行。

(四)农产品供应链、产业链不健全

新疆农产品供应链不健全是真正问题所在。缺乏加工能力、信息流通不畅、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供应链成员间缺乏信任和合作,这些导致了供应链加工、流通等过程不完整,信任体系、产品追溯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冷链标准化和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导致生鲜电商成本高、保鲜难,盈利困难,阻碍了新疆农产品的外销。

(五)跟踪模仿电商模式,缺乏电商龙头企业

新疆特色产品众多,旅游产品、手工艺品、畜产品、小种特色农产品等特色产品的电商发展得较慢,网上销售比例较低,其一味地跟踪模仿其他省份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导致本土货源优势和价值未得到挖掘和体现。农村电商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直接影响信息的输出,信息滞后,严重制约农村电商的发展。

四、新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对策和建议

(一)重视培训本地农民的电商知识,引进电商人才

抓住本地农民电商从业者及其家庭是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关键,本地农民是带动本地农村电商发展的主力军,重视并组织对当地农民进行关于电商知识的培训,制定明确的培训计划,再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批进行。高福利引进电商人才,利用援疆优势,培训高端电商人才,鼓励当地大学生毕业回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动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

(二)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将极大地提高物流配送速度,可使一些原有运输工具投入物流运输,并建立相关服务站点。农村电商下行应建立大规模、分类分批次运送体系,提高物流仓储利用率,上行应就近满足,先和社区电子商务融合,再和内地市场特色电子商务融合。尽可能在原有车货站、批发市场等站点进行改造,实现一站多用、资源共享。以“农业公司+当地文化建设”为基础,建设农村临近服务站点,整合或整编原来农资服务等体系的县――乡――村三级网点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

(三)加大信息进村入户的力度,强化农产品品牌化、个性化

为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在农村设立信息站,加快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农商行、中信、宜信等农村金融机构可结合村级网点或小超市实现金融业务入村,并进一步合作开发贷款、保险、农业供应链等金融服务,引导政府投资。严格控制农产品品质是根本,对农产品做到品类、品质、品控,围绕品牌规划,引入电商平台,新媒体、自媒体和互联网传播及电视媒体节目策划,打造一乡一品的品牌故事、新农人故事与农产品包装,突出品牌化、个性化,真正形成品牌,然后传播出去。

(四)建立健全农产品供应链,升级三农产业链

建立健全农产品供应链,建立可追溯、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信用体系、服务体系。针对声誉差、外销少现象,加紧建设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与监管体系。将健全冷链体系作为重点,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以三农产业链升级为核心,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和信息传播的领域,完善流通渠道,围绕农村电商和精准扶贫展开“互联网+农业”的模式。

(五)探索创新独特的农村电商模式,扩大各领域运用广度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篇5

>>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建议研究 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处置对策研究 山东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杭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发展 浅析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管理对策分析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和对策 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处理现状及影响因素 吉林省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处理的建议 红河县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锦州市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对策探讨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现状及处理方式 我国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技术路线探究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现状及保障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冯刚.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5] 李颖,许少华.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对策[J].建设科技,2007(7):62-63.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篇6

关键词:农村女性;生存现状;影响因素;综述

本文系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资助项目“农村已婚女性生存现状及差异比较――基于苏北地区的实证分析”(编号:GJ0826)的阶段性成果,在何军副教授的指导下完成

中图分类号:C924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农村女性生存状况及发展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研究课题。目前,农村女性的生存现状问题得到了广大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针对农村女性生存现状的各个具体方面进行深层剖析,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一、农村女性劳动力生存状况

在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生存状况研究方面,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一直以来都是备受政策制定者和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女性劳动力主要分为流动者和留守者两类。

农村女性流动到城市以后,其主体意识和权力意识开始发育,获得了更多的自和发展空间。在社会化过程中,她们不断更新着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逐步融入城市的主流,但不可避免地也面临着边缘化问题。姜秀花(2003)在研究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问题时指出,女性尤其是未婚女性边缘人心态更突出。被城市排斥和排斥农村的双重排斥使农村流动妇女,尤其是分散在城市从事务工经商活动的农村妇女,形成了强烈的边缘人心态。她们多是以自组织的方式出来,散落在城市的一隅,脱离了农村原有的社会组织和血地缘保护,但又被排斥在城市的社会组织系统、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之外,成为组织边缘人和社会生活边缘人。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边缘化生存现状主要表现在:就业渠道与就业形式非正式化、职业角色边缘化、生存身份的边缘化、社会保障边缘化、社会地位边缘化、婚姻与情感边缘化(陆福兴,2007)。

农村女性来到城市后,受过去职业习惯的影响,特别是缺少与城市劳动市场相适应的技能和工作经验的积累,约有一半的流动妇女没有工作,只是在家料理家务或照顾孩子,即使有工作的也主要局限在个体商业、生产运输业和服务行业,职业层次较流出前虽有一定的上移,但仍处于工资收入比较低、缺乏福利保障和职业发展潜力有限的工作领域(叶文振,2005)。

学者们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的研究中都倾向认为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和缺乏安全感是压在“留守妇女”心头的“三座山”。肖慧欣(2007)认为,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不健全使得外出务工的人员绝大多数为男性,而他们的妻子只能留守在家乡。留守女性肩负着家庭的重任,扮演了多种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扮演的角色,她们承受着双重负担,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由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角色多重,劳动强度更大,留守妇女生理、心理问题突出,身心健康令人堪忧。在生理与心理双重压力下,农村留守妇女大多数幸福感不强(周庆行等,2007)。

作为半流动家庭,留守妇女的婚姻问题一直以来也得到了广泛关注。丈夫外出打工后,留守妇女身心疲惫,夫妻沟通减少,导致婚姻危机,离婚现象增多(罗忆源,2004)。

二、农村女性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日益严峻。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农村妇女文化层次低于平均水平的事实,这就使得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有效开拓农村女性剩余劳动力就业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加大,但转移数量依然落后于农村男性。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行业主要集中于工业、商业、饮食和服务业,因为这些行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对劳动力的体力、专业技能和素质要求不高。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以年轻女性为主,以25岁为转折点,随着年龄增大,转移困难加大。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及转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农村女性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不能适应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农村中老年妇女大量滞留农村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利于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王东平等,2009)。

在转移农村女性剩余劳动力对策方面主要有:加强农村妇女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同时创造有利于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社会环境(侯俊香,2004);注重导向性宣传,促进观念转变,充分发挥政府、妇联、各种媒体的宣传导向性作用,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和新型就业观念的培训,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观念的转变(刘霞,2007);顺应市场基本规律和运作特点开发就业岗位,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如,通过培训单位和用工企业结合的模式、中介公司和媒体联手的方式来增加女性劳动力的转移量(刘霞,2009);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业市场化的各个环节中寻求吸纳农村妇女的就业渠道,加快小城镇建设,挖掘小城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黄芳,2007)。

三、农村女性教育问题

农村教育是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农村女性教育是农村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目标相结合的战略思想,农村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王兆锋等(2007)以湖北省农村女性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为基本研究资料,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投资倾向性、变化趋势以及对农村女性教育地位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投资具有较强性别偏好,农村女性教育地位受到客观条件的阻碍,尤其是家庭和父母的因素。农村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存在明显的性别偏好,这种重视程度的差异也必将影响农村女性教育机会和能够接受教育的程度,从而造成农村男女两性教育地位的不平等局面。

陈慧平(2007)指出,发展农村女性教育应注重系统性,她分析了发展农村女性教育的系统环境、系统结构、系统要素,并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郑曦(2006)提出,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女性职业教育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述了非政府组织在推进农村女性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女性素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如将性别意识培训融入农村女性职业教育,为广大农村女性提供专业咨询和就业技能培训,加强文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女性的整体素质以及提供小额贷款来帮助农村女性发展农业生产等,同时还提出了如何推进农村女性职业教育的具体对策和建议,主张注重农村女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调整优化从业结构,充分发挥农村女性的优势潜力来提高农村女性教育水平。

龚继红(2007)主张注重显性和隐性制度的安排,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从女童开始,狠抓基础教育,严格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也要注重建立多层次、多途径的教育模式,实施终身教育战略。

四、农村女性权益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建设的关注,农村妇女权益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心。农村妇女仍是现实社会中最大的弱势群体,她们的民主政治权利、婚姻家庭权益、健康权保障等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农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女性包括参政在内的各方面积极参与,农村女性参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参与意识强,当选比例低;在村庄政治中女性明显处于配角地位;农村女性参政议政的综合素质还不适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同时,传统观念、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女性的参政意识、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妇女组织的作用都是影响农村女性参政的重要因素,走出农村女性的参政困境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女性参政意识,建立健全农村女性干部的选拔、任用、监督机制,提高农村女性干部的素质等(时树菁,2008)。

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往往与其在婚姻家庭中享有的权利是一致的。王彩芳(2007)在对农村妇女婚姻自、生育权、家庭事务决策权、财产权等农村女性家庭地位权利的调查中发现,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中实际享有的权利与国家法律规定的距离还比较远,男女不平等现象在农村地区的婚姻家庭中仍然广泛存在,农村妇女在家庭生活的许多方面还是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提高农村妇女的婚姻家庭地位主要在于提高其文化知识水平,培养权利意识,加强宣传和维权服务,唤起和维护她们的权利意识。

在农村女性健康权研究方面,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实施改善了农村女性的医疗状况,但它在实施过程中却表现出农村女性高参合率、低就诊率的矛盾现象。这是农村中社会性别问题的存在所致,具体表现为三点:农村女性自愿参合的积极性并不高,“大病统筹”下导致农村女性的各种杂病小病被忽视,农村女性地位较低导致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忽视。因此,应将性别意识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执行和评估的全过程,有步骤地将“大病统筹”模式过渡到“小病统筹”,为农村妇女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保健意识(王财玉,2009)。

五、主要结论与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女性地位的逐步上升,关于农村女性生存状况的研究已逐步深入,这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过程。尽管当前研究已经对农村女性生存现状给予了足够重视,但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1、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上述已有的文献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农村女性生存现状包括就业状况、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医疗条件、社会保障、健康状况、家庭地位、政治参与、土地权利等广泛而丰富的内容。但当前的研究并没有系统而全面地研究农村妇女的生存现状,只是对其生存现状的某个或者多个方面进行零散、局部的研究。

2、区域间的对比研究比较缺乏。目前已有的研究,多是针对某个地区的农村女性的生存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没有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对比分析农村妇女生存现状的差异及原因。

因此,通过实地调研和比较分析,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农村女性生存现状,揭示农村女性生存现状的差异及其原因,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加强。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姜秀花.社会转型期农村流动妇女的发展与限制[J].理论学刊,2003.3.

[2]陆福兴,刘宁.边缘化生存:农村女性融入城市面临的困境[N].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4.

[3]叶文振,葛学凤,叶妍.流动妇女的职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以厦门市流动人口为例[J].人口研究,2005.1.

[4]肖慧欣,王卫平.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对妇女社会工作的启示[J].社会科学论坛,2007.10.

[5]周庆行,曾智,聂增梅.农村留守妇女调查――来自重庆市的调查[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1.

[6]罗忆源.半流动家庭中留守妇女的家庭和婚姻状况探析[J].理论月刊,2004.4.

[7]王东平,彭建强,闫振.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及转移状况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28.

[8]侯俊香,牛习昌.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和出路[J].经济论坛,2004.2.

[9]刘霞.提高素质,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10]黄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妇女就业问题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4.

[11]王兆锋,钟涨宝,俞红.家庭教育投资对农村女性教育地位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07.22.

[12]陈慧平.发展农村女性教育应注重系统性[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1.

[13]郑曦,杨宏.发展农村女性职业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成人教育,2007.4.

[14]龚继红,钟涨宝.构建和谐社会与农村女性教育问题探析[J].成人教育,2007.8.

[15]时树菁.农村女性参政的困境与出路――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J].社会主义研究,2008.1.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篇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和农业问题一直关系到经济发展、国民素质、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所以“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大事。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亿人,其中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为51.27%,农村人口为48.73%[24]。农村人口仍然占据我国人口的重要比重。“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所谓农村体育是指在县及县以下广大农村开展的,以农民为主要参加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25]。“十一五”以来我国学术界涌现了一大批关于“农村体育”的研究成果(约1296篇),2011年我们迎来了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计划,在这重要的历史时期,回顾和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重要进展,提出新时期有待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将具有现实意义。

1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现状

1.1 研究成果(论文)发表情况分析

“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党和国家做出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的战略部署。www.lw881.com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特别提到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战略。随着我国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体育问题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关于农村体育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跟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紧密相关,涌现出了一大批关于农村体育研究的成果,通过以“农村体育”为题名对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显示在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共有1296篇,以“农民工体育”为题名检索的结果显示共有107篇文章发表,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题名进行检索共有377篇文章发表。其中关于农村体育问题研究的1296篇论文在各年度分布如下,2006年为123篇、2007年为235篇、2008年为254篇、2009年为253篇、2010年为234篇、2011年为197篇(见图1)。

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学者们对农村体育问题关注度较高,主要集中在:1)对农村体育思想与制度的研究;2)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资源配置方面的研究;3)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的研究;4)以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为契机的农村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5)农村体育组织研究;6)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7)农民工体育与体育权利等几个研究领域。

1.2 研究成果(部级课题)立项情况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水平课题,通过对“十一五”以来的课题立项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至2011年期间共有关于农村体育问题的课题研究24项(见表1)。

通过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研究主要涉及“农村及农民工体质健康研究”,“农村体育服务产品研究”,“农民工及子女体育教育研究”,“农村体育服务的法律保障研究”,“农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时效性研究”,及“民俗与人类学视域下的农村体育活动”等几个热点领域。

2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四个热点述评

2.1 关于农村体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

农村体育的发展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农村体育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结果,不同的地域环境和经济背景也造就了不同的发展状况。黄北翔等(2010)对湖南省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后认为“湖南省农村的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体育场所占用或挪用情况较多,农村体育组织以基层和村委组织为主,体育经费缺口很大。经济、文化素质、体育资源、管理体制等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建立保障制度、健全农村体育管理体制,发挥传统体育项目优势,整合农村体育资源,依托学校体育资源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1]。韩军(2009),奚风兰(2006)认为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差距较大、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体育管理组织、参与农村体育的主要力量流失是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的基本现状[2][3]。王洋等(2006)对陕西省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认为资金缺乏、体育组织建设落后、思想重视程度不够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王绍军等(2007)对江西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研究的结果显示江西省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匮乏,体育组织和管理工作薄弱,农民健身意识淡薄,缺乏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郭敏刚等(2007)在梳理农村体育思想变迁的基础上认为农村体育的发展策略应集中体现在建立农村体育组织、大力兴建场馆设施,充分发挥民族体育的多元化优势,引导农民体育锻炼习惯。刘玉等(2009)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比较落后呈现不均衡局面[4]。闫艾萍等(2011)对太原农村体育发展的研究结果认为体育组织人员不足、体育活动较少、资金来源单一、体育健身设施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农村体育的基本现状。董静(2007)认为场地器材不足,农民本身对体育健身认识不够,体育社会指导员较少,体育健身消费水平较低是吉林通化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基本现状。王程等(2006)认为提高领导认识,强化政府职能作用,解决体育发展经费问题是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策略[5]。胡庆山(2006)袁文惠(2009)则认为整合农村学校体育资源,培养农村体育主体力量是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的策略[6][7]。田雨普(2006)认为经济社会、经费投入力度、主体力量、文化素质、导向机制等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建立农村体育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培养农村体育主体力量是农村体育的发展策略。林彦芸(2011)认为加大农村体育投入、改善农村生活、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完善体育组织网络是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策略。

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人的本身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表现为农村体育发展不均衡,体育场馆和资源设施缺乏,农民体育锻炼意识不强,体育组织不完善等几个方面。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状况是相一致的。笔者认为目前关于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策略的研究缺乏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存在着理论深度不够、研究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差的弊端。因此构建和提炼多学科理论、建立与社会变迁相结合的创造性理论仍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2.2 关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就目前而言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相关研究已经较为系统和成熟,但是对于公共产品的子系统之一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方面的研究关注较少[8]。“十一五”以来关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围绕着体育公共产品的概念,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模式策略,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制约因素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在概念上学术界对于该方面内容存在着“体育公共产品”和“公共体育产品”两种表述。汪艳等(2007)将体育公共产品定义为“体育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和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体育产品”[11]。张建明,田雨普等(2008)认为“体育公共产品是指用于满足人们体育需要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完全提供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或服务”[9]。那么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是体育公共产品的子集是以农村为服务区域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即包括公共体育设施等实物产品同时又包括体育服务、法规政策等非实物的产品[10]。第二,关于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研究。大部分研究结论显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存量较少,分布不均衡。如秦椿林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王园园等(2006)的《贵州省农村体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李萍美(2006)的《浙江省农村体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冯建(2008)的《对我国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分析研究》等等。第三,关于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制约因素研究。张建明等(2008)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整体供给不足、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健身意识不强等是主要因素。许月云等(2008)则从体制与制度上面的得出了答案,认为缺乏公共政策的支持是制约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主要因素[12]。高军(2008)则认为资源不足是制约供给的主要因素。第四,关于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制度和模式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体育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其中部分学者研究认为我国大部分农村没有体育管理组织,如张峰(2007)《对陕西农村体育人口现状的调查研究》,于向(2007)《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等等均反映了农村体育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的现状。在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模式方面张建明(2008)等倡导以国家供给为主将公共产品供给放在农村的供给模式;许月云(2008)则认为应建立供给决策机制和供给监督机制加强供给。汪艳(2007)等认为应避免行政手段倡导经济手段加强供给。田雨普(2007)和虞重干(2007)则认为政府应重心下移,大力提倡以广大农村为核心的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综上所述“十一五”以来我国学者对于体育公共产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现状、制约因素、模式策略等方面研究。研究结果呈多元化趋向,但是从总体来看研究的抽样、研究的实用性、研究方法等仍然困扰着我们。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进一步开拓研究视角、倡导跨学科理论的应用,围绕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与体制制度、资金筹集与使用等应用领域的研究将进一步凸显。

2.3 关于农村体育保障机制问题研究

解决“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2006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自此新农村体育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政策的实施离不开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自此农村体育保障研究也开始方兴未艾。张宏伟(2011)研究认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应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财政体制,完善城乡一体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城乡体育一体化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体育资源的布局等机制作为保障[13]。王联聪等(2010)认为农村体育保障是国家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部分;村落社区体育保障则是具体服务的提供对象,农村体育保障应是实现社会福利的手段。研究农村体育保障应以社会福利、社会服务以及社会保障研究作为基础[14]。李宗山(2010)认为农村体育保障体系的建立应从完善机构、多元化融资、队伍建设、宣传营销、扩大约束等方面入手[15]。

农村体育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体制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体育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一部分应该得到法律保障,在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均等化早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基本施政纲领。在我国对于保障体系的建立略显滞后,尤其是体育权利的保障体系更是起步甚晚。通过“十一五”以来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涉及甚少。特别是从法学的角度上对于农村体育保障进行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仅仅停留在制度上的建构较多,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非常少,因此农村体育发展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将是“十二五”期间研究的重点。

2.4 关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符号象征,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在农村体育建设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繁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构建农村体育文化氛围、繁荣农村体育文化是发展农村体育的首要路径。徐成立等(2009)认为体育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16]。刘玉等(2009)认为保障乡村和农民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提高农民的体育话语权,倡导建立国家主导下的农村体育文化市场服务和体育文化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体系[17]。任宝国等(2007)认为农村体育文化是新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体育文化整合、改革体育文化传播体制、加强城乡关联是发展繁荣农村体育文化的必要途径[18]。陈浩然等(2011)利用帕森斯的agil模式建构了乡村节庆体育文化社会功能的agil模型,认为乡村节庆体育文化具有情感目标、文化维模、个体适应和社会整合4个功能取向[19]。魏强(2009)认为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需要乡(镇)村两级政府的重视,需要政策和体育设施的保障[20]。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问题石冰等提出了利用大学生村官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举措[21]。孟凡强(2011)认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主要表现在培养新型农民为根本、以和谐为主题、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以建立农村体育良性发展机制为内核的生态体育价值诉求等方面[22]。

从目前研究的成果来看,学术界对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成果质量不高,尤其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成果不多。这充分显示了两方面原因,首先是学术界对农村体育文化这一命题关注度不够,其次也体现了部分学者关于体育文化研究思路的闭塞、方法的单一。因此,“十二五”期间广泛汲取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和史学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

2.5 关于个案研究与田野调查方法在农村体育研究中的应用

田野调查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之中,采用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研究所需资料,然后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是指对一个人、一件事件、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23]。个案研究与田野调查的方法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法。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体育的现状也不尽相同,这正符合进行个案研究的需求。个案研究与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在农村体育中的运用使一大批有一定价值意义的研究成果开始涌现。如《广西红水河流域农村族群体育活动的体育人类学审视》(2011),《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促进湘鄂渝黔边区农村妇女健康研究》(2010),《青南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藏族农牧民体育健身的研究》(2008),《新农村建设中村落农民体育发展环境分析——安徽小岗村、小井庄和落儿岭3村实证分析》(2011),《农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及救赎——以盐城地区义丰龙舞及楼王莲湘为个案》(2011),《小康社会中的村落体育——山东三村的调查》(2009),《禄村变迁中的传统体育流变研究》(2010),《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变迁》(2010),《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与传承研究——以广西南丹那地村板鞋运动为个案》(2008),《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以湖北省大洲村为个案》(2007)等等。

3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展望

3.1 国家提倡的文化繁荣战略将推动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今世界的发展将面临多极化、各种思想相互交融的挑战。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与地位越加凸现。为此2011年11月18日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中国农村发展一直跟党和国家的政策紧密相关,上述文件的颁布实施势必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受到影响。“十二五”期间围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方向的研究命题研究将成为热点,为此体育界应未雨绸缪围绕这一命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要思考如何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问题,还要思考与体育文化相关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管理、文化引导以及如何促进城乡合作、城乡融合、统筹发展、探讨不同模式和发展路径等问题。《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的出台实施以及《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等都将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特别是《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在“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指出“加强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创造出更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益智益德的文化作品,广泛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在“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中指出,“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我们坚信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在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全民健身和文化产业的大势中必将迎来新的学术热潮。

3.2 农村体育的深入研究将影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格局

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的辉煌成绩奠定了我国体育大国的地位,也拉开了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序幕,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9月29日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表彰大会上提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号召后,为我国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因为群众体育短板所产生的“水桶效应”成了制约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主要因素之一。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同志在2010年体育局长会议上曾经指出,“群众体育是我国体育的薄弱环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我国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农村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子系统,农村作为中国最有潜力的群众体育发展“基地”,农村体育的发展必须与我国体育的发展战略相契合。因此提高农民体育参与热情,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向体育强国迈进成为未来中国体育工作的重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农村体育也势必成为未来群众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推动群众体育发展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我们期待“十二五”期间将会有更多的学术团队和学者投入到农村体育研究与实践之中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篇8

【关键词】 近三十年;农村教育问题;著作;论文;研究综述

一、有关农村教育研究的著作综述

通过对有关农村教育著作梳理归类,从农村教育著作研究层次进行划分,发现农村教育研究著作主要涵盖农村教育整体概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概论以及农村教育典型案例选编等内容。

1、关于农村教育整体概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中央对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实施,农村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翻阅中国共产党历次文献汇编可以发现有许多相关文章开始对农村教育进行关注和研判,只不过是以农村教育命名书籍很少。后来,关于农村教育详述的有李少元著的《农村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李少元著的《农村教育论(新世纪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农民权益保护法律政策读本编委会编著的《农村教育》(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段振榜著的《中国现代农村教育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以上主要是对于农村教育较为详细概述,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而产生、出现和不断变化的,与党和政府政策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2、关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概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推进以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农村教育也开启改革探索之旅,主要著作有:吴畏、李少元主编的《农村教育整体改革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国家教委、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遍的《当代国际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大趋势――农村教育国际研讨论文集 (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藤纯主编的《中国农村教育的战略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进入新世纪,农村教育研究也步入快车道,不同的是研究层次和深度有所提高,主要著作有庞守兴著的《困惑与超越:新中国农村教育忧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廖其发主编的《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项蕾著的《论农村教育与“三农”问题》(贵州教育出版社2007年),张锦华、吴方卫著的《中国农村教育平等问题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关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书籍一般都是立足农村教育现状或者是农村教育未来发展道路以及城乡农村教育差异化增加的视角对农村教育问题提出来改革的路径。

3、关于农村教育典型案例

囿于区域发展快慢和资源富乏现状,农村教育也不可能取得“共同富裕”,当然本着“先富带动后富”思想,农村教育还是出现一些发展典型,对之研究的著作主要有: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汇编的《学校体育改革与研究――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体育研习班讲稿汇编》(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1990年),何东昌主编的《中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伟大实践: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案例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较多是处于试验,而新千年以来却是更为深入研究,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视,以及从地方到中央的反映,一些先进农村教育发展典型不断涌现,对之研究的书籍更是如雨后春笋,主要著作有陈乃林主编的《小康后苏南农村教育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李少元主编的《新世纪小康农村教育建设的范例与蓝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雷万鹏著的《中国农村教育焦点问题实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尚立富著的《隐痛与希望:解读中国西部农村教育》(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柯玲著的《农村教育共同体构建:基于成都郫县的探索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

二、有关农村教育研究的论文综述

依据中国知网(CNKI)对题名“农村教育”进行搜索,可得有关“农村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总共有约22500篇(检索时间截止为2016年9月1日)。研究年份上以2005年、2006年(1102篇)、2006年(1552)、2007年(1785篇)最为集中;研究层次上以基础性研究为主,最为集中的是基础研究(社科)(13878篇,占比约为62%)、行业指导(社科)(2602篇,占比约为11.56%)、政策研究(社科)(1444篇,占比约为6%)这前三个学科;研究学科结构上以理论管理层面研究居多(6654篇,占比约为29.57%),其次为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4235篇,占比约为18.82%)和中等教育(3104篇,占比约为13%);研究机构上总体(39所)上以师范类(26所)和农业类(8所)院校为重,其中师范类院校研究排在前三的是东北师范大学(265篇)、西北师范大学(250篇)、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224篇)。

同时,本文又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以题名“农村教育研究”进行检索,选取了被引排列前且每篇文章、论文被引次数皆大于等于200次。这其中包括赵耀辉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1997);周宗奎等人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2005);范先佐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2005);谈松华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2003);周逸先、崔玉平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与就业及家庭收入的相关分析》(2001);庞丽娟、韩小雨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2006);陈敬朴的《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1999);蒋平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2005)等以及一些近年来被引用较多的,如的《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2011);郭晓霞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2012);刘晓红的《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困难及其发展路向》(2012);范先佐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育难点问题的破解》(2013);段成荣等人的《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2014)等一系列对农村教育研究较为深入的文章。

三、小结

综上对农村教育研究层次、学科、机构的分析得出:一是农村教育研究较为集中于“十一五”期间,2007年达到了“抛物线”顶点,对农村教育研究较多集中于基础和职业层次上,对成人教育研究较少,尽管农村教育从内涵上是包涵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内涵,仔细分析梳理发现其中也存在着对具体内涵理解和把握不清、概念模糊,“在对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时,存在对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三者概念的界定不清,有的文章论述现状,等同于论述存在问题”;[1]二是关于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成为研究重点领域,农村教育研究主要以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推动为主,县域具有实践话语权的一线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较少;三是对于农村教育研究较多立足于典型的或者说是广为人知的区域进行分析探索,真正结合各个地区的全面研究依然没有全面呈现,必须“突破束缚转变观念深入解读研究对象”,[2]地域特色研究不突出;四是对农村教育资金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较为集中,农村社区教育有所涉及但不多;五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研究调查研究实效性有待加强。要想取得政策对地区发展的实效性作用,就必须对相关政策有针对性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解读、对具体问题给予解答,“应加强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3]

【参考文献】

[1] 杨文静.近三年来农村家庭教育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3(4).

[2] 于金翠,乔仁洁.近十年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研究综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

[3] 李志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2008(9).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篇9

【关键词】农村金融 广西 现状 对策

近年来,广西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鼓励各种大型金融机构扩展了涉农金融业务,同时成立一些新型农村金融结构。现有金融体系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层次的资金需要,但是依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广西农村金融现状,以探讨如何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覆盖全面、治理灵活、种类多样、服务高效的金融服务格局,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广西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田东县等14个县(市、区)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的有序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明显提高了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和“三农”的能力。2011年,涉农新增贷款占全自治区新增贷款的40%,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达18%左右,高于全自治区贷款增速5个百分点。广西采取引导和支持涉农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创新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等方式,着力构建起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创新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初步规范和创新了农户评级授信、涉农担保信用制度及担保资产评估、管理、处置的操作流程。同时在政府配套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政策性保险及商业保险,目前主要以甘蔗、香蕉、芒果、森林以及能繁母猪、奶牛和养鸡为标的开展农业保险试点。

二、广西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广西初步形成了分工、合作又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广西农业发展资金筹措困难的问题仍然较为普遍,农业贷款及农业投资比例及农村金融发展创新不足、资金外流的“虹吸现象”仍然阻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问题

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普遍存在问题。政策性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缺乏灵活性,难以发挥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功能以满足农产品经济主体日益多元化对金融创新的要求。近些年,国有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造,为防范金融风险及追逐利益,大面积抛弃了运营成本高、盈利较差的农村市场。一方面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对部分县域存款达不到经营要求的分支机构进行了整合与撤销,营业网点数量逐年下降,以至于平均113个行政村才拥有一个网点。另一方面信贷收缩,信贷投入正在退出农村。2008年邮政储蓄银行开办农村小额无抵押贷款业务,但贷款额度较小,同时存在转移农村资金的问题。相对而言,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金融主力军作用,但其经营管理、资金实力,服务及业务品种等方面尚不能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同时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过于强调商业化,无法实现服务三农的宗旨。从2008年开始广西先后在田东县等14个县(市、区)进行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但是由于在成立的初期,总体数量仍然有限,服务地域范围较窄,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其金融服务的能力有限。

(二)农村存贷比例偏低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为广西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负债业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02年~2010年,同期涉农金融机构存款由22.37%上升到37.3%,而同期广西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存款市场占有率由77.71%下降到57.7%,贷款市场占有率则由75.28%下降到50.3%。由此可见资金实力的增长,并没有带动农村信贷投放的增加,存贷比例偏低等农村资金运用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在流动性过剩、农村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商业性金融在农村市场定位上强调负债业务发展,其机构网点基本把农村存款资金转移到收益率较高,资本充足的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农村资金“虹吸现象”突出,对农村金融供给形成一个很大的缺口。

(三)农村金融创新不足,无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

第一,没有规范和完善适合“三农”特点的信贷管理机制。过于繁琐的农业信贷申请程序不符合农村经济“点多、面广、小额、流动”的资金需求特点。第二,农村信贷资金投放范围较窄,大部分仍局限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或者一些龙头企业,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小规模资金需求;第三,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不足。目前以提供存、贷、汇业务为主的广西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期限、额度、品种等基本与目前广西农业周期性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第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及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刚刚起步,农村企业、个人融资模式及融资工具急需开发与推广。第五,信贷、证券、保险的联动机制不完善,各个金融业务只是在业务范围内发展,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

三、广西农村金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相对薄弱的农村经济基础,滞后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不完善的金融配套政策等问题很难承载信贷资金的投入。

(一)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信贷资金承载力不强

广西农村经济发展中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性问题,各地农业也存在资源禀赋、发展现状等不和谐因素。广西农业人均耕地水平低于全国,而且发展相对分散,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再者中央惠农政策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无法弥补农资价格的大幅上涨,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受农村经济薄弱的制约,农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金运作成本高、客户信用风险大等诸多问题,无法使资金有效地配置,从而制约农村资金回流以及农村金融发展。

(二)财政投入比例相对偏低,对商业金融的吸引力不足

广西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在投资理念以及农业对地方财税贡献度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长期以来地方财政对农村的直接投入偏低、投入方向不对,扶持力度不够。而且国家对广西农业投资补助资金到位缓慢,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低,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完善。与此同时广西财政对农村金融在税收、贴息等方面缺乏补偿机制,在政策上没有解决农村金融供给高成本、低收益的问题。

(三)农村担保机制不完善,金融发展受抵押担保瓶颈制约

一是农村资源担保的法律支持缺位,农村物权流转法规不健全,农村土地、沿海滩涂以及农作物收益权等资源的担保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农村信用手段缺失,使农民的资金需求无法转化为现实金融需求;二是农业贷款担保机构缺位,使银行信贷供给与农户、涉农企业间缺乏对接枢纽;三是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由于农业投资风险大,因此农业保险业务单一,且服务领域窄,服务网点缺乏。但由于缺乏配套政策支持,农贷风险补偿机制及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在广西尚处于起步阶段。

四、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路径探讨

针对广西农村金融目前存在的问题,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立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金融体系

广西政府应积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组成一个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体系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银行应运用货币政策如放宽利率管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应主导为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提供信贷资金和服务,并且通过信贷活动,调节农业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使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农村资源配置。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完善其内部管理体制,对其提供优惠政策,为其经营和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农村信用社能够更好地解决“三农”发展的资金供给问题。同时广西政府应鼓励各类金融机构配合协作,引导和推动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如近些年成立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另外,广西政府应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农业保险经营体制的改革,配合信贷制度为“三农”发展提供多方位的风险保障。

(二)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广西政府应引导和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建立灵活高效,服务多样化、特色化的农村金融经营格局。一方面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农村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例如扶贫贴息贷款、农户小额信贷、农业科技贷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等,同时建立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完善担保流程,丰富贷款抵质押形式,探索实行农村集体用地、林地、宅基地以及多种动产抵押、质押形式。另一方面加快农村金融机构业务转型,加大中间业务拓展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表外业务发展,有效增加农村社会信用总量,在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同时,实现自身盈利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加大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力度

为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广西政府必须出台相关的财政政策,完善农村财政投入机制,强化信贷政策的指导和引导作用,积极运用发放支农再贷款、减少存款准备金等手段,提升农村金融主体支农的实力。同时建立财政贴息、政策补贴和税收减免等制度,以补偿商业信贷成本高的不足,吸引信贷资金回流农村。在政府主导下,完善农村担保体系:政府可以出资建立农业信用担保机构,也可以进行财政扶持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业担保业务。充分发挥农村经济主体间信息公开、监督便利的优势,通过农村合作组织及行业协会担保或组织会员互保的方式提高融资担保能力。同时广西应加强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主要负责农业险种的创新,风险的掌控,向商业保险公司及信贷机构提供保险或再保险等,利用财政杠杆作用,鼓励和支持商业性保险公司介入农业生产等高风险领域。

(四)加快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建设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吸引信贷资金回流农村,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根本途径。一是发挥政府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巩固农村金融运行的制度基础。二是改进对农村金融组织的管制方式,建立一个安全、公平、有序、竞争的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引导金融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三是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针对不同金融机构服务对象的特点,适当放宽注册资金和资产规模的大小,逐步放松业务及贷款利率限制。同时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四是建立农村金融突发性支付风险处置机制,完善保险制度,通过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摊信贷机构产生的存款与财产损失。五是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政府加快出台征信资料开放的法律,积极倡导宣传诚信意识,完善信贷信息共享机制,大力培植“信用村”、“信用互助组”等信用主体,加强信贷政策与社会信用建设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黄良波.西农村金融供给问题研究[J].广西金融研究,2008第1期.

[2]李梦茹.谈广西农村金融改革工作成效及发展思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第12期.

[3]刘明显.于广西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6年12月.

[4]姜霞.西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探究[J].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5]黄予慧.西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展望[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23卷第07期.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财务管理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53

1 新农村建设中财务管理的现状

据了解,早在2006年《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管理办法》,已由农业部的办公厅进行印刷以及发行。在规范化管理办法中所提及的,实现规范化以及民主化的财务管理,也已经做出了相应的管理方法。在2013年,提出对农村三资管理加强,也在中央1号的文本中有所体现。所谓农村三资管理就是:资源管理跟资产管理以及资金管理。根据各地方的农村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情况,找出适合并且相适应的政策,能够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更好。

新农村建设中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在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都有一些普遍性问题存在:较为薄弱的会计基础。对于不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存在2个方面。会计人员的设置,以及会计机构的管理进行规范。根据相关规定,对于村级的管理机构,按照需求对会计结构进行配置,专业会计人员的设置。要对账款进行分开设置,会计人员不能同时担任出纳。对不够规范化的会计账务进行处理。由于在科目的设置上欠缺规范化形式,使会计的数据账单出现漏欠的现象;财务管理出现混乱的现象,很容易导致资金的流失。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的原因有:在审批费用开支时不到位。在对资金进行拨付的过程中,大多数都没有按照审核的流程进行批设,甚至出现不通过审核就使用的现象。非生产性的费用金额过大,一些村干部为了满足个人需求,把集体资金转变成个人私有财产,导致严重的资金流失现象发生,让村民整体的利益受到影响。

2 分析新农村建设管理中问题的形成

对职权责任的认识不清晰,有着较为淡薄的财务管理意识。一些村级干部或者财务人员,由于受到传统意识的影响,没有深刻的意识到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重要性,这就会削弱财务管理的落实制度以及执行力度。一些财政会计人员,对自身的职权也没有明确的认识,很容易造成财务管理出现混乱现像,给一些不法贪污干部开启了方便之门。

不规范的用人设置,降低财务管理的整体素质。农村大多数的财务管理人员,都是由村干部直接任命的,大多数财务管理人员都没有接受过严格的培训,更有甚者对税法以及会计法的认识都不够清楚。在记账的过程中,也没有采用正规的复式记账方式,大多数都是采用流水记账的方法。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任命也存在着任人唯亲的现象。由于财务管理人员与干部之间存在着一种依附性的关系,导致财务管理人员没有较大的实权,缺乏判断性以及独立性等。

3 新农村建设管理的解决对策

要想确保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更好的发展,前提就是要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进行提高。财务人员不仅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对法律教育以及思想道德进行提高,要明确自身的价值,有着较高的责任感,对于一些违法现象要敢于举报。对财务人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加强法律知识和充实财务知识,这样能够有助于提高整体的业务素质。在选拔人员方面,要通过严格的考试进行审核,确保不会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

对于财务的管理可采取公开的方式,提高工作的透明度。采取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既能体现出干部人员的光明磊落,也可以让村民对财务进行共同监督,能够方便村民第一时间知道资金的流向以及使用状况。在对经费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对于村民的询问要积极如实解答以及回应,对于村民所提出的建议,要进行合理的采纳。对于公开化的财务管理,不仅能够体现出村民的民利,还能够更好的对村民利益进行维护,使相关干部人员在村民中树立良好形象。只有建立起完整的体系监督,才能够使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变得越来越好。

4 总 结

要想保证社会的全面发展,对农村进行改革建设是必然发展趋势,其目的是能够让新农村的建设发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对于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财务现状,相关政府部门要进行严格的监察管理,防止贪污现象的出现,保证人们的利益不会受到伤害。建设民主化以及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是当前发展建设的必然需求,也是必然使命。

参考文献

[1] 肖玉秀.新农村建设中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4(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