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发展的合理措施十篇

时间:2023-07-18 17:35:25

农牧业发展的合理措施

农牧业发展的合理措施篇1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整改工作,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科学发展农牧业,更好的服务农牧民”这一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农牧业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站实际,对梳理出的影响和制约我站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类,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逐条制定整改措。对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立即着手解决,对暂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积极创造条件,明确时限,分步实施,有效解决,确保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二、目标任务

通过整改,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努力营造“干事、创业、为民”的良好氛围。今后一个时期,我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三农”服务为目标,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强化农机化质量意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农机事业,进一步提升我站综合实力。

1、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农牧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关键在人,要引导我站广大职工认真学习新时期“三农”工作理论政策、法律法规,拓展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要学以致用,努力把学习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转化为谋划农牧业机化质量工作的具体思路、促进农牧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发展的有力措施。要加强农牧机试验鉴定、质量监督的技术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正的农牧机试验鉴定、质量监督队伍。

2、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作为农牧业机械质量技术支撑单位,进一步加强农牧业机械试验鉴定和检测能力建设,着力加强基础数据、资料和信息的系统收集整理,为政府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提供可靠依据。要加强试验方法、质量评价规则的研究,提高科学、公正、高效质量评价水平。

3、不断加强服务意识。作为农牧机试验鉴定、质量监督工作者要始终牢记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难、助农增收的观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要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本领,切实提供有效服务。要坚持公正、科学、廉洁、优质、高效和团结协作原则,不折不扣地落实党的支农惠农政策,解决农牧民、企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农牧民、企业诚心诚意办实事、办难事、办好事,树立农牧机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4、严格按照农业部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和自治区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开展部级和自治区级推广鉴定工作,提高依法鉴定的意识,做好农牧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考核,提高农牧机产品质量。

5、认真总结分析农牧机质量调查工作经验、方法和问题,按照《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调查方案;组织好质量调查员培训和质量调查工作,做好农牧业机械质量调查工作,提高农牧机使用质量。

6、做好对农机经营维修企业的政策法规制定、调查研究以及资质审定和监督管理工作。加强维修企业、维修配件、维修质量、维修人员的管理、监督、沟通,切实做好农忙时期机具的维修工作,提高农牧机维修质量。

7、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领域的技术服务,全力完成各级业务和主管部门下达的农牧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市场检查任务和农牧机械打假查劣、投诉受理等工作。以促进农牧机械质量的提高,保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8、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好农牧业机械质量关,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配合主管部门做好政府支持推广的农牧业机械产品目录,完善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投诉体系建设,加强农牧业机械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促进农牧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三、分析梳理

(一)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通过对方方面面反馈上来的意见、建议及查摆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提炼,共整理归纳出影响和制约我站事业科学发展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7项突出问题:

(1)对新形势下农机化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

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区农机化质量监督体系规划和建设方面仍需要加强:

(2)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3)部分同志工作散漫,责任心不强;

(4)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不足;

(5)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进取意识较差;

(6)部分人员工作效率不高,综合服务意识不到位;

⑺人员结构老龄化;

应针对这些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逐项认真进行分析,科学分类,将其划分为“具备解决条件,短期内可得到初步解决的问题”以及“难度较大,需积极创造条件,用较长时间才能彻底解决的问题”两大类,着手整改,积极解决。

1、具备解决条件,短期内可得到初步解决的问题

(1)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2)部分同志工作散漫,责任心不强;

2、难度较大,需积极创造条件,用较长时间彻底解决的问题:

(1)对新形势下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区农机化质量监督体系规划和建设方面仍需要加强:

(2)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不足;

(3)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人员结构老龄化,进取意识较差;

(4)部分人员工作效率不高,综合服务意识不到位;

(5)人员结构老龄化;

(二)完善制度

我站对过去出台的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对其中已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予以废止或修改完善,并建立或拟建一系列新制度。

四、落实整改

(一)对新形势下农机化质量监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区农机化质量监督体系规划和建设方面仍需要加强:

整改措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是要加强机构的建设,应该从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角度考虑和设置我区的农机质量监督投诉体系;二是要加强农牧机质量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建设,确保质量工作有法可依;三是要加强队伍的建设,从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资质管理方面入手提高队伍的工作能力;四是要加强检测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开展农牧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必需的装备和手段。

责任领导:*

涉项部门:质量监督科、科技办公室

完成时间:1—2年

(二)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整改措施:清理我站已制定的规章制度,健全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内部制约作用,以进一步规范管理程序,健全监督机制,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使各项工作公开透明运行,接受群众监督,堵塞管理漏洞。

责任领导:*

涉项部门:办公室、科技办公室

完成时间:二月底

(三)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不足

整改措施: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针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不断推出新举措,坚持在发展中求创新,找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水平。在质量监督体系建设方面,推出新举措,切实做到为民服务、方便群众,提高群众满意度;

责任领导:*

涉项部门:各科室

完成时间:二月底

(四)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进取意识较差。

整改措施: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重点,加强对干部职工的理论学习和素质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准位置,以强化干部职工的进取意识。领导干部带头加强学习研究,争当学习型领导,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学以致用,提高综合素质。

责任领导:*

涉项部门:行政办公室、科技办公室

完成时间:二月底

(五)部分人员工作效率不高,综合服务意识不到位

整改措施:按照“依法、为民、高效、廉洁”的要求,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以提高能力素质为重点,以作风建设为关键,以绩效考评和效能监督为保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建立完善高效的工作机制和严明工作纪律,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改变管理方式,规范行为,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实现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要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以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责任领导:*

涉项部门:各科室

完成时间:二月底

(六)部分同志工作散漫,责任心不强

整改措施:加强工作监督力度,逐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有定性定量要求的、便于操作的效能考评考核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真正体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更不一样。领导干部要带头做起,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尽职尽责、兢兢业业的责任心,充分发挥先锋示范作用。要大力发扬敢于负责的精神,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增强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大力弘扬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实干精神,敢于承担责任,勇挑工作重担,谋求各项工作的新突破。

责任领导:*

涉项部门:各科室

完成时间:二月底

(七)人员结构老龄化;

整改措施:随着事业单位的深入改革,逐步解决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人员结构老龄化问题逐步解决。

责任领导:*

涉项部门:各科室

完成时间:1—2年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站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方案》实施重大问题,监督检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各科室要将《方案》中的各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时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实施意见,对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要立即着手解决,对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要创造条件,明确时限,分步实施,积极解决,确保《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

农牧业发展的合理措施篇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支撑,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加快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建设步伐,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努力转变传统粗放的饲养方式。养殖小区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畜牧业生产形式。各县区要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的原则,统一规划养殖区域,大力推行以“五统一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圈舍建设、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疫病防治、统一管理、分户经营为基本内容的规范化养殖小区建设。要根据农户宅院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分散养殖农户入驻养殖小区,重点将“人畜同院”和“畜禽混养”等落后的饲养方式改造成“前院后圈”等具备一定防疫卫生条件的设施养殖生产模式。要帮助和指导农户加强饲养管理,采取先进的生产工艺,实行标准化生产。要突出动物防疫和环保设施建设,落实无害化处理措施,推行“沼气”等综合利用措施,防止养殖小区成为新的污染源。

二加快科技推广应用,努力转变增长方式。突出抓好品种改良工作,广泛应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先进生物技术。加快建设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新建和改扩建一批种畜禽场、人工授精站点提高畜禽繁育和冻配改良能力。加强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建设一批种质资源保护场和基因库,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稳定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落实推广经费,鼓励畜牧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服务,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畜禽品种培育、选育和扩繁工作,发挥地方品种的性能优势,坚持培育与引进相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和高新育种技术相结合、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相结合,培育自主育种能力,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畜禽育种体系。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提高农牧民接受和应用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重点推广养殖小区规模生产技术、瘦肉型猪规模生产技术与规范化饲养技术、优质牛、羊肉生产技术、禽类生产技术、全株玉米青贮及秸秆利用技术、配合饲料生产应用技术、退牧还草舍饲半舍饲养畜技术、草原综合治理技术等技术。

三加快产业化发展,努力转变经营方式。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调整饲养品种和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实现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有效结合,促进养殖户稳定增收。加快推行畜牧业生产标准化,制定和完善地方标准,建立符合我市畜牧业发展需要,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畜牧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加快推广应用畜牧业标准,引导养殖企业开展标准化生产;加快畜牧业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认真落实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各地要注重配套建设养殖小区和养殖场的防疫、消毒、隔离和无害化处理等设施,指导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制定严格的动物防疫制度,把防疫要求贯穿到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疫病的控制和预防能力;加强养殖者疫病防治常识和技能培训,增强畜禽养殖人员的防疫意识;加强动物疫病监测,严格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动物疫病流行动态,引导养殖户及时防范疫情。积极探索建立降低养殖业风险的长效机制,推行政策性保险,建立畜禽养殖风险基金,完善疫病扑杀专项补贴制度。

五稳步推进牧区科学养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要加快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落实禁牧、休牧、轮牧制度,恢复天然草原植被,提高天然草原生产能力,通过改良牲畜品种,推广应用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提高商品率和畜牧业生产效益等措施,引导牧民逐步从传统粗放的自由放牧向舍饲、半舍饲圈养养殖模式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季节休牧相结合的科学饲养方式转变。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部门要调整结构,新增养殖小区建设专项资金,并不断扩大资金规模,进一步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农牧部门要积极调整部门预算存量资金结构,重点支持牛羊人工授精改良,支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畜牧业的比重,提高畜牧业产业化水平。

二加快信贷资金利用步伐。要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思维,结合地方经济资源的实际,综合运用资金、项目、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发展畜牧业。要充分利用财政资金,有效利用银行信贷资金,积极引导和吸纳社会资金和个人资金发展畜牧业。创建高效、绿色、守信的产业链。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向规范化养殖场方向发展。

三加强政策扶持力度。要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省上有关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养殖小区建设用地要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利用荒山、荒地和未利用土地发展规模养殖;要将养殖小区和养殖场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纳入城市环保建设扶持范围,落实国家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和引导养殖小区和企业投资建设粪便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适当减免畜牧养殖农民合作组织社团登记费。支持其规范化发展。

农牧业发展的合理措施篇3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自主性适应 计划性适应 牧民

面对气候变化,人类需要同时采取“减缓”和“适应”两条路径,其中,减缓能够降低气候变化的速率和范围,而适应则能够降低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从而最终降低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脆弱性。但无论是适应还是减缓的各种措施都无法避免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在短期和长期应对气候变暖所产生的影响方面,采取适应措施是必要的。而且人类社会采取的主动适应措施比自然系统适应气候变化有更大的作用。对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正由原来“排在减缓之后的次要问题”变成当今的首要问题了(UNFCCC,2007)。在减缓气候变化进程的全球协作之外,将适应作为一种生存和发展战略加以强调也吸引了不同国家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减缓是一项相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适应则更为现实、紧迫,尤其对于经济和社会系统相对脆弱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气候问题将首先是适应问题。

IPCC在2001年指出适应性是指系统的活动、过程或结构本身适应气候变化包括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件等,减轻潜在损失,利用机会或对付气候变化后果的能力。并在2007年的最新评估报告中对适应的定义再次进行了说明。所谓适应是指为降低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对实际的或预计的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而提出的倡议和采取的措施。学者们对气候变化适应性基本是使用IPCC的定义。

一、气候变化的计划性适应

按照行动主体不同及是否有意识的进行(IPCC,2001、2007),气候变化的适应可划分为自主性适应和计划性适应。其中,计划性适应可理解为国家或地方政府为降低自然系统和人为系统对实际的或预计的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而采取的措施。通常包括资金、技术资助的措施,行动倡导建议或措施,国家政策、法律等。根据UNDP(2007),成功的计划性适应规划包括:一是有效规划的信息,包括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等;二是气候防护性基础设施;三是基于穷人需求之上的社会风险管理和减贫保险;四是灾害风险管理制度。Agrawal(2008)等人的研究发现,有四种有效的计划性适应机制——提供信息、提供技术、财政支持和领导,能够增强自主性适应机制,可以由国家、地方政府等公共机构提供,也可由公民社会组织提供,还可以通过服务机构和私人公司等市场机制解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是配置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资源的基础性方式,政策的作用在于影响和优化资源配置。各级政府适应性的地方政策必须得到国家政策和战略的支持,国家和各级政府间有力的合作才能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1、国家、政府层面的计划性适应

由英国的尼古拉斯·斯特恩领导完成的“从经济学角度看气候变化”报告,强调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框架将适应与发展政策和规划相结合。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应对,并将其上升至国家的战略和计划层面。

欧盟出台《适应气候变化发展白皮书》,通过建立起气候变化对欧盟影响及后果的知识基础、将“适应”战略融入欧盟主要的政策领域、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解决资金问题、开展国际适应合作来实施适应战略。2008年12月17日,德国政府通过《德国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分列出农业等13个领域采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可选择的方案,构建了德国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行动框架。澳大利亚政府通过为地方政府提供资金或资助某些项目间接帮助地方政府其承担气候变化的风险,并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局部影响。

由于不同区域和国家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成本和适应能力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适应性选择也存在较大不同。中国是气候变化脆弱性高的发展中国家,面临更高的气候变化风险。中国应按照“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减缓与适应并重”等原则,强调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主动转型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不能采用单一的以适应为主或以减缓为主的“单效”方案,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协调推进。未来中国的适应能力建设应该从以推进经济发展为基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建设、科研与推广、公众参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防灾减灾预警系统。在此基础上,还应关注和借鉴其他国家或区域进行的具体实践层面的研究。应当加强国内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案例研究、扩大研究领域、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研究,以降低影响评估的不确定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适应对策。

目前,对气候变化的计划性适应研究主要是基于气候变化的表现和影响分析而进行的宏观层面的政策回顾或行动倡导,这些战略或政策措施都是以国家和政府制定并主导的,并且与减缓对策结合在一起。计划性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两者都是一种中长期的行动和策略。正如减缓措施需要全球各个国家发挥协同作用一样,适应策略也需要不同国家或地区、中央和地方的协调。

2、农业和畜牧业对气候变化的计划性适应

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最脆弱的经济部门。气候变化对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生产影响的强度和范围要超过其他产业与经济活动。气候改变以及极端气候状况都会对农业生产体系产生强烈的影响,进而降低农业生产力。近年来,畜牧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也逐渐显现。牧民进行畜牧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草地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领域之一。因此,气候变化对农牧民的影响都非常显著。然而以牧区或草原为单位,主要是气候变化影响草地生产力的研究。

政府有关决策机构应采取适应对策、通过适当调整以限制损失和充分利用正在改变的气候条件,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农业适应能力建设,以尽量减少损失和尽量实现潜在的效益,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农业生产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反应,应当以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原则,从系统的观点进行综合考虑,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适应对策研究方面,多是基于平均气候条件下的影响,近年来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的增多加重了对农业的危害,因此也应加强对极端气候的研究。另外,在运用简单模型来分析各地农业脆弱性的基础上提出的计划性适应对策尚不具有普适性。在中国,适应仅仅是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众多对策中的一部分。而农业也仅指种植业。

目前,微观层面的研究已开始包括政府的计划性适应和农户层面传统的自主性适应。但是在适应性标签之下直接进行的针对性研究,尤其是区域层次和社区层次更为薄弱。微观层次的农户是适应气候变化最主要的主体之一。不能忽视农民或牧民的个体行为是适应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他们的作用。政府计划性的适应措施最需要的是农牧户层面的支持和实践,这样才能保证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的针对性、可行性,真正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作用。然而现在中央出于保证草原减排的考虑,在很多地区实行休牧禁牧、围栏封育对牧民的放牧活动进行限制,而这些政策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为,与牧民的利益存在很大冲突。张倩(2011)的研究就发现草畜双承包、禁牧等国家旨在抵御自然灾害、保护草原生态的计划性政策却导致牧民畜牧生产成本提高而生计难以持续,从长远来看将会降低牧民的适应能力,大大增加他们面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而只有国家和牧民实现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二、气候变化的自主性适应:社区和农牧民层面

“农民和农村社区在面临气候条件的变化时会自觉地调整他们的生产实践,这是一种‘自发’的适应策略”(蔡运龙、Barry Smit,1996),这是可见的中文文献中最早提及“自主性适应”的研究。这种策略与政府计划性适应措施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时效性。了解自主性适应过程与机制是理解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制定与执行计划性适应政策的基础。

国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关注气候变化的自主性适应问题。瑞士气候变化与发展委员会(2009)通过南非的案例研究发现,当地农户的自主性适应在没有外界支持和关注的情况下,大多采取的是一种应对导向措施,难以进一步提高其生计的弹性。Corbett(1988)通过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的案例研究发现,当地农户在面对干旱时,首先采取的是改变种植、增加小型商品买卖等保险性措施,其次是售卖牲畜、出售农业生产工具和典押土地等资产处置措施,最后通过移民等方式。自主性适应措施包括流传于当地的乡土知识文化,比如干旱时集雨、降低家庭成员的营养水平、低价出售牲畜等,同时农户常常采用多种生计措施,力图获得各种收入资源或自然资源,从而保证在干旱等风险期间的生计不受或少受影响。

近几年国内对农牧民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气候变化对农牧民的影响而不是农牧民的自主性适应。虽然有的研究中阐释了具体的适应行为或措施,但是没有明确指出这些就是农牧民的自主性适应,并且往往忽视农牧民在受灾情况下采取的适应措施产生和具体操作的过程和运行机制。回顾为数不多的中文文献对社区或农牧民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可将其中涉及的适应措施归纳为以下五种。

1、通过产业调整来适应气候变化

因近年来的干旱导致草场退化严重,牧业难以为继,农牧交错区少数民族牧民调整了农牧比例,种植业成为村民主要的生产活动(梁筱筱,2010)。

2、通过外出务工或发展商业来适应气候变化

气候条件不断恶化,降水减少、干旱多发导致农户选择放弃没有收入的农业生产,将劳动力解放出来外出打工、做买卖等,农牧民外出务工规模扩大,“空心村”现象开始出现。

3、通过调整畜牧生产来适应气候变化

气象灾害频发,草原植被日益退化,牧民生存条件愈发恶劣,锡林郭勒盟中北部的阿巴嘎旗的纯牧区苏木开展生产自救,如把种公羊集中管理;对草场实行常年围封禁牧,建立集体打草场等。在旱灾的影响下,牧民会选择走场或到没有遭灾的地方进行敖特尔放牧(短期性的游牧方式)。通过改进和采用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诸如禁牧舍饲、作物及牧草相结合的带状间作技术等,不仅能提高农牧民的适应能力,还能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科尔沁地表的河流湖泊因干旱多已干涸,农牧民的用水模式发生改变,生产生活严重依赖地下水,这为科尔沁地区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4、通过让后代转变谋生方式来适应气候变化

张黎(2009)等人的调查发现,全部受访牧户都希望他们的后代离开牧区进人城镇生活,不愿意让他们继续从事畜牧业生产。

5、通过合作,共同降低自然风险来适应气候变化

通过对牧户生产经营状况现状分析,达林太、刘湘波(2009)发现通过组建牧区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协商使用草地,实现移动式减灾,能够达到风险防范的效果,实现小牧户增收。周立、姜智强(2011)也指出通过制度创新,以社区为基础,以合作为内容把牧民组织起来采取科学化的生计适应方案。

研究中除了关注农牧民的适应行为,还有研究对农户适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认知偏差和思维定式等因素的影响下,农户适应气候变化的行为决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非理,导致适应与变化之间存在时滞现象。牧户对短期气候变化趋势的感知更加深刻、准确,他们的适应行为多为自发性被动适应,缺乏行之有效的主动适应。

三、结语

随着“适应气候变化”这一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政府的计划性适应和社区、农牧民自主性适应的研究也日益增加。适应本身就是一个降低当前或未来可能存在的脆弱性的过程。无论是对计划性适应和自主性适应两者中的哪一种所进行研究,都有利于对今后研究两种适应的相互作用或者互动提供一定的支持。

国家和政府的计划性适应政策或措施,其涉及的部门日益广泛,覆盖的领域也愈发丰富。为了保证这种自上而下产生的计划性适应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绝不能忽视自下而上的自主性适应的产生过程及运行机制。目前对自主性适应机制的关注较为缺乏,对自主性适应措施进行分类也还未在目前的研究中涉及,在本文所总结出的产业调整的适应、种植业或畜牧业生产上的适应、让后代改变谋生方式的适应以及通过合作降低气候变化风险的适应等方面之外,对社区或农牧民个体层面是否存在其他方面的自主性适应行为,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发掘和总结。对于关注相对不足的基层社区和农牧民,需要进一步探究他们面对气候变化风险时自发的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的产生及具体运作过程,了解农牧民对计划适应措施的需求,并结合当地政府的计划性适应措施的实施和社区、农牧民的回应,为政府今后进一步设计或改善已有的适应气候变化策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IPCC: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R].瑞士,2007.

[2] 朱建华、侯振宏、张治军等: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影响、脆弱性与适应性[J].林业科学,2007,43(11).

[3]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R].2007.

[4] 傅东平: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政策选择[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5] 任小波、曲建升、张志强:气候变化影响及其适应的经济学评估——英国“斯特恩报告”关键内容解读[J].地球科学进展,2007,22(7).

[6] 葛全胜、曲建升、曾静静、方修琦:国际气候变化适应战略与态势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5(6).

[7] 曾、毛媛媛: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对策[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10(1).

[8] 姜冬梅、王灿、张孟衡: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定位的初步探讨[J].环境保护,2007(6A).

[9] 杨潇、李杨帆等:“十二五”环境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2).

[1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年度报告[R].2009.

[11] 林而达、许吟隆、蒋金荷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Ⅱ):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J].气候变化进展,2006,2(2).

[12] 吴丽丽、罗怀良:国内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0,22(1).

[13] 李小云、齐顾波、徐秀丽:气候变化的社会政治影响:脆弱性、适应性和治理[J].林业经济,2010(7).

[14] 方一平、秦大河、丁永建: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综述——现状与趋向[J].干旱区研究,2009,26(3).

[15] 谭英、奉志伟、牛宝亮、潘学标: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牧交错区村民认知和应对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

[16] 赵静娟:禁牧政策的利益关系分析——以宁夏盐池A村为例[J].甘肃农业,2006(2).

[17] 张倩:牧民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脆弱性——以内蒙古荒漠草原的一个嘎查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1(6).

[18] Corbett,J.:Famine and Household Coping Strategies[J].World Development,1988,16(9).

[19] Eakin H.,Bojórquez-Tapia L.A.Insights into the composition of household vulnerability from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8(18).

[20] Ford J.D.,Smit B.,Wandel J.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Arctic:A case study from Arctic Bay [J]. Canada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6(16).

[21] Ford J.,Smit B.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communities in the Canadian Arctic to risks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J].Arctic,2004(57).

[22] 武艳娟:气候变化对宁夏农户生计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23] 梁筱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少数民族农牧民适应研究——以内蒙古科尔沁地区为例[J].现代企业文化,2010(18).

[24] 红歌佐拉:内蒙古牧区生产生活的变迁[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4).

[25] 张黎、龙瑞军、邓波、张茂林:内蒙古阿拉善盟3个旗牧民草地生态观比较分析[J].草地学报,2009,17(6).

[26] 达林太、刘湘波:内蒙古牧区牧民的现实需求与牧区合作[J].北方经济,2009(11).

[27] 周立、姜智强:竞争性牧业、草原生态与牧民生计维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

农牧业发展的合理措施篇4

关键词:畜牧兽医 标准化 意义 措施

一、实施畜牧兽医标准化的意义

1.畜牧业发展的新阶段需要标准化。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新的畜禽品种和新的养殖技术不断出现,新的品种要求特定的养殖技术;新品种的大量推广,必须有标准化的养殖技术配套。集约化和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大量涌现,畜牧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要求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

2.畜牧业产业化需要标准化。畜牧业产业化需要标准化,我国畜牧业生产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各地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十基地十农户”、“合作社十农户”等形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对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大科技”的矛盾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此一来,主体和农户之间除了经济纽带外,就是通过标准化链条连接起来,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生产,才能生产出更多的合格畜产品,由此可见,标准化是产业化的基础。

3.进入国际市场的大循环需要标准化。随着国际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标准化建设已成为一种大趋势。由于我国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导致难以参与相关的国际标准化活动,在国际畜牧兽医标准的制定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们必须通过我国畜牧兽医标准,构建并完善我国技术标准壁垒,同时与国际标准接轨,使我国畜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的大循环。此外,提高畜产品数量和质量需要标准化,政府的管理也需要标准化。综合上述可知,实施我国畜牧兽医标准化意义重大,我们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快我国畜牧兽医标准化。

二、加快我国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的措施

1.健全我国畜枚兽医标准化管理体系。畜牧兽医标准化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我国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首先应在健全标准化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并配备专门人员来负责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的规划、指导、监督和组织实施工作。其次,相关事业单位作应负责标准化的起草、标准化工作咨询和贯彻落实工作,以此作为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的技术支撑。此外,还应当推行科学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2.完善我国畜牧兽医标准体系。畜牧兽医标准体系建设是加快畜牧兽医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是提高畜产品质量、扩大内需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为此,要实现畜牧兽医标准化,必须首先制订出科学可行的畜牧兽医标准,并不断完善畜牧兽医标准体系。针对当前我国畜牧兽医行业中投入品的不合格使用和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恶化,首先就应当抓紧制定出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限量标准、动物防疫标准、草原生态标准等等标准;加快与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基础标准、检测方法标准、加工技术标准、质量等级标准、储存和运输标准的制修订,并确保质量安全标准的协调和配套。

3.强化对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众所周知,加强监督检查是确保畜牧兽医标准化的有效途径。为此,要不断强化对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各级标准化主管部门和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畜禽养殖企业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监督检查。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此外,动物防疫、兽药和饲料等投入品的使用也是农业发展的一个保障性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所以在动物防疫、兽药和饲料等投人品的使用方面,要严格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着力推动生产企业建成与国际接轨的新型检查制度,并逐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以此来促进生产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

4.全面加强宣传和培训。要做好这项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畜牧业兽医标准化工作,普及畜牧兽医标准化知识,增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其次,充分发挥科研、教学和各级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开展畜牧兽医标准化的培训工作,逐步提高企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最好能够培育和发展畜牧兽医标准化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各级各类标准化组织开展畜牧兽医标准化咨询服务,并不断扩大服务咨询覆盖面,以此来为加快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的政策扶持对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党委、政府应在高度重视的前提下给予大力支持,也就是说要坚定不移地把扶持畜牧兽医标准化作为党委、政府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要加大对制标、监管等承办单位的直接投人,改进相关单位的软、硬件建设。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给予标准化生产单位或个人必要的生产补贴,鼓励生产者开展标准化生产,并且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进一步加大对现代畜牧兽医行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畜牧兽医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提升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6.提高农民和养殖户的认识。农民和养殖户是实施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的主体。所以,农民和养殖户的认识问题十分关键。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媒体,对农民和养殖户进行广泛宣传,提高他们的认识,让他们深刻意识到畜牧业兽医标准化对推动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宣传畜牧业兽医标准化理论知识,提高农民和养殖户对标准化的进一步认识,使他们能够自觉的运用标准化组织生产。

三、结束语

总之,我国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的大事,相关部门要加大重视程度。具体来说,我们应当在提高各个层面的认识的基础上,健全畜牧兽医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畜牧兽医标准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不断加强监督检查,从而实现畜牧兽医标准化,提高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最终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杨昌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开创畜牧兽医工作新局面[J].四川畜牧兽医,2011(3).

农牧业发展的合理措施篇5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2016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决定》,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为核心,以优质、安全、生态为方向,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努力培植优势产业,打造名优品牌,提升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造畜牧强乡。

二、遵循原则

(一)市场主导,群众自愿;

(二)政府引导,政策扶持;

(三)规模发展,示范带动;

(四)区域布局,标准生产;

(五)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六)与土地流转相结合。

三、工作目标

2016年全乡肉类总产量达到8万吨,禽蛋产量达到1万吨,畜牧业产值增幅达8.5%,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6%以上,新增畜牧业投入达到35万元以上。

四、推进内容

(一)采取多渠道建场模式,加快发展标准化养殖场。一是自己建场自主饲养经营的模式;二是分户建设,统一管理的小区模式;三是企业建设,租赁饲养经营的模式。三种模式管理均采取“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年内新建标准化养殖场5个。

(二)切实利用国家政策扶持资金。改造和规范标准化养殖场5个。已获得2016年生猪养殖扶持资金的养殖场8个,要利用政策资金和自筹资金,按照标准化养殖场的标准进行改造升级,使其达到标准化。

(三)积极实施标准化生产。对新建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要严格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进行设计,力求做到区域布局合理,生产区、生活区、污物处理区隔离分开,防止污染,保护环境。实施规模养殖场(小区)沼气工程和污水粪便处理工程,减少养殖污染。动物防疫条件、饲养工艺、免疫程序和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使用,符合无公害畜产品的生产技术要求。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政府乡长为组长的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二)扩大融资渠道。采取多种措施激活民间资金向畜牧养殖业流动,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持,包括农业开发资金、扶贫资金等尽量向新建养殖小区倾斜。

(三)完善政策措施。对小区建设用地,要按照村级申请,乡政府同意,畜牧部门设计、审核,国土管部门备案的程序,积极给予解决。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适当安排养殖用地,并按农业用地管理。同时通过推广土地流转和返祖承包等办法,多方解决标准化养殖场(小区)用地问题。农村废弃地、闲置地优先安排小区建设。凡是经批准兴建标准化养殖场(小区),一律按农业用地管理。并在资金和项目上优先给予支持。养殖场(小区)用水用电执行农业水电价,并保证电力供应。同时严格落实其它惠农支农政策,对上级出台的有关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要不打折扣予以落实。

(四)强化目标管理。乡政府与各村签订“畜牧业发展推进年”目标责任书,制定对行政村养殖大户的奖励办法,提高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组织、协调、规划、引导农户发展规模养殖,尽力解决养殖小区建设,饲养管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那和问题。

(五)建立奖惩机制。乡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对畜牧业发展有功人员给予记功、奖励。并把畜牧业工作纳入年终村工作的考核内容,畜牧业工作后三名的村党支部不得进入达标支部。

六、推进步骤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3月底——4月中旬)

(一)乡、村两级分别成立现代畜牧业发展领导组,召开动员大会。

(二)按照县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制定细化实施方案,完成规模养殖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

(三)乡村两级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好上级有关“畜牧业发展推进年”的各项政策。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4月下旬——12月底)

(一)积极发展养殖合作社,吸引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户加入合作社,规范合作社的运营机制,壮大合作社的实力,增大合作社信用等级,为吸引资金打好基础。

(二)6月底前全面完成2016年生猪补贴项目的改造升级,5月份启动2016年生猪养殖补贴项目的建设工作。

(三)全面启动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工作。4月下旬上报建设方案;5月上旬召开小区建设协调会,研究解决小区用地、供电和融资问题。

农牧业发展的合理措施篇6

一、牧业基本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一)牧业基本设施建设进度

到目前为止,我县计划定居牧民186户,现已完成85户;叉花式定居牧民配套设施现已基本完善;计划新建设远征牧场住房40座,现已完成18座,计划新建远征牧场棚圈55座,现已完成23座;计划新建农区棚(暖)圈115座,现已完成53座;计划新建接羔圈105座,现已完成61座;计划新建牧道60公里,现已完成34公里;计划新建人畜饮水井12口,现已全部完成;计划新建固定药浴池8个,现已完成7个,流动药浴池制作工作现已全面开展,计划下半年完成;青贮窖现已完成16个。今年,我县的苜蓿种植面积达到了5.6万亩,高产苜蓿3000亩;新增人工草料地0.82万亩,主要分布于河谷一带以及退牧还草项目区内;种植青贮玉米1.12亩,青贮工作也将于近期展开。到目前为止,我县累计投资牧业基础设施建设195.6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50.43万元。

(二)牧业基本设施建设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根据年初地区下达的畜牧业生产任务,我县及时召开了县畜牧业工作会议,传达了自治区、地区畜牧业工作会议精神,并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将任务分解到乡(镇),同时签订了畜牧业工作目标责任状。会上还明确提出,牧业基础设施是我县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措施,是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全县畜牧业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必须由乡(镇)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并组织强有力的班子深入到基层,帮助农牧民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上报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确保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大,内容多,很多工作都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为了防止各项工作脱节,政府规定,在开展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凡是涉及到的单位和部门的,都必须大力予以支持和配合。城建部门配合畜牧部门绘制了养殖小区建设图纸,国土部门解决了养殖小区、牧民住房、牧民棚圈以及其它建设项目的建设用地,交通部门最大限度的修通了各牧业村、牧民定居点的道路,并投工投劳,参与了牧道建设工作,农机部门配合畜牧局出人出车完成了补播任务,农业部门把青贮玉米的种植列入到本年计划,为农牧民无偿提供种植技术服务,水利部门参与了牧区水利、牧业建设项目喷灌工程的建设。我县的畜牧业基础设施,正是在“政府协调,畜牧局落实,各部门配合”的工作格局下,得以顺利开展和实施。为了切实落实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县五套班子领导经常性的组成检查组,深入到一线检查督促,根据各阶段的工作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制订阶段性的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问题,以强有力的监督机制,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出台优惠政策,努力提高牧民的积极性

为加快我县特色畜牧业的发展,培植特色养殖示范户,本着“让利于民,扶优扶强”的原则,2005年,我县再次出台了发展特色农牧业的优惠政策,规定对新建养殖小区、新建前山永久性接羔圈、新建远征牧场有顶棚圈、新建青贮窖池、种植高蛋白玉米以及在前山一带修建人畜饮水设施、率先新建固定药浴池的农牧民和集体予以相应的资金补助。

除以上优惠政策外,我县还加强了牧民定居的扶持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调动牧民定居的积极性,并强化了配套设施建设。今年上半年,政府专门投入40万元用于田布拉克乡牧业一队阔克塔斯牧业定居点的配套渠系建设,开挖引水渠14.3公里;田塔木乡牧业二队阿克塔木定居点水利建设也得到了加强,其中县投资1.5万元,乡投资2万元,村投资2万元修筑滚水坝一座,开挖引水渠3.5公里,同时政府还为每户定居牧民解决了100亩的牧草种子,1500亩共计补助牧草种子价值达3.6万元;依达拉项目建设,政府为每户牧民解决了5000块砖(其中县补助3000块,乡补助2000块)和1吨水泥用于住房棚圈建设,目前砖和水泥已全实;为了推进全县牧民定居工作顺利开展,政府计划为每户集中定居的牧民无偿解决10000块红砖和2吨水泥。

——依托项目的实施,加强草原生态建设

草原是我县发展畜牧业的基础,随着近几年牲畜数量的逐年增加,气候连续干旱,使大面积草原开始退化。为加强草原建设,改善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国家在2003年实施120万亩退牧还草围栏工程的基础上,又投入国债资金924万元,实施了80万亩的退牧还草工程,其中禁牧20万亩,休牧50万亩,划区轮牧10万亩。目前,禁牧区、划区轮牧刺丝采购完成92%,水泥桩制作全部完成,禁牧区围栏12公里,划区轮牧围栏36公里;休牧区刺丝采购完成92.8%,水泥桩制作全部完成,围栏完成214公里;饲草料地土建工程全部完工,现正在安装管道。日方投资的克尔达拉治沙实证建设项目,今年完成投资100余万元,整个工程经过五年的实施现已基本结束。今后,我们还将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历史性机遇,继续从争取项目建设入手,强化本县的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二、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为适应当前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我县积极发展培植本地畜产品加工企业,并为外商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使我县的畜牧业产业化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一些公司已成为带动县域畜牧业经济的龙头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5年,我县共引进奶牛155头,主要分布于农区,截止目前,我县产奶量已达到了14100吨,比上年同期的11534吨增加了22%,为我县发展牛奶加工业提供了奶源。今年,根据年初下达的养殖小区建设任务,我县计划发展养殖小区5个,入驻养殖户100户,为提高农牧民的积极性,我县专门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对在新址新建率先达到养殖小区标准的100户养殖户,经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由县政府对每户一次性补助5000元(包括贷款贴息、青贮窖水泥等),并在道路修建、通电等给予适当补助。同时,我县继续采用畜牧、城建等部门设计的养殖小区的建设图纸,按照交通便利,水源充足,通电设施完善做为城郊养殖小区选址条件,划出了相应的饲草料地。目前,我县5个养殖小区建设已全部进入施工阶段,座暖棚暖圈已基本完工,座暖棚暖圈的主体工程已完成。小区内的青贮窖池建设完成个。

多年来,我县的牛奶销售难的问题一直阻碍着奶牛业发展。为了缓解这一问题,从2001年开始,我县就在牧区推广以家庭为单位的干酪素加工技术,并引进了大量的加工设备,据统计,截止到目前,我县农牧民手中共有分散式的干酪素加工机2500台,2004年共计加工干酪素476吨,创生产值1428万元,直接经济效益238万元。但家庭式的干酷素生产加工很难形成规模,而且质量无法保证,根据落足不了全县奶牛业的发展要求。今年,22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干酪素加工,同时生产副产品酥油,其日处理鲜奶能力达100吨。从4月28日正式投入生产以来,该公司已设立牛奶收购点76个,每公斤收购价为1.25元,每天直接可为农牧民创值2万元。投产至今,该公司已从农牧民手中累计收购鲜奶1800吨,加工干酪素45吨,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的干酪素生产量有望达到100吨。为了支持公司发展,政府给公司补助了1万元的资金,同时计划对通往该公司的路段进行硬化处理。该公司的建立,填补了我县乳制品加工企业的空白,由于企业收购鲜奶后能够及时和农牧民进行现金结算,极大的调动了农牧民发展奶牛业的积极性,阿山乳业有限公司必将成为推动于孜河县畜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在该公司的发展,提高了农区养殖户发展奶牛的积极性,从而加快了农区小畜换大畜的进程。截止到目前,我县农区小畜数量已由上年同期的190032只,减少到了现在的171658只,占农区牲畜总数的68.88%,比上年减少了1.72个百分点;大畜数量由上年同期的46584头,增加到现在的54068头,占农区牲畜总数的21.69%,比上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扩大农区奶牛业的发展,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努力实现集约化饲养,为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有利条件,争取把牛羊肉加工业发展起来,不断的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切实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

三、牲畜越冬准备情况

于孜河县每年至少都有5个月的时间被大雪覆盖,遇到灾年时,冬牧场的牲畜根本无法外出觅食,因此,我县一直把牲畜的安全越冬作为畜牧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树立了平安年防大灾的思想意识。制订了切实可行了防灾预案,对本年度饲草料的生产、贮备、调配以及突发雪灾的应急措施做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

——进一步加强饲草料的贮备工作。为提高全县畜牧业抗灾自救的能力,防患于未然,根据地区“133”计划,我们鼓励农牧民树立安全年防大灾的意识,多备草,多备料,最低限度地保证每户有圈、每头牲畜有30公斤料,300公斤草。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县已储备天然牧草万公斤,人工牧草万公斤,苜蓿草万公斤,其他牧草万公斤,共计万公斤;根据农作物种植情况来看,今年可储备豆类作物和玉米秸杆万公斤。全县饲草储备量有望达到万公斤,畜均占草公斤;饲料储备量预计可达到万公斤,畜均占料公斤。版权所有

——全面加强小畜配种工作。今年,地区给我县下达了绵羊人工授精25000只,山羊人工授精4600只的任务。2004年,我县在阔克逊冬牧场一带新建了一座小畜配种站,主要是对田塔木乡和信玛乡小畜进行配种。今年,政府投资8万元,又分别在信拜乡和田布拉克乡新建了两座小畜配种站,使我县的小畜配种站数量达到了三座。目前新建的两座配种站已建成,相应的配种器材、种公羊正在购置当中,有望到10月底投入工作。

农牧业发展的合理措施篇7

封山禁牧是以搞好退耕还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是保护和尽快恢复植被的关键性的保障措施。实行封山禁牧有利于防止人为乱垦滥伐和放牧对新造林地、原生植被的破坏,提高林草成活率、保存率;有利于促进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水平,加速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借助自然力量修复被破环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优势产业置换和传统产业改造步伐,促使农民脱贫致富。但封山禁牧政策实施以来,对草食畜牧业发展造成的影响,却不容乐观。笔者就沁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县区之一,应如何解决好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封山禁牧办法》与实施封山禁牧政策后草食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工作思路。 1 提高认识 实行封山禁牧是恢复和培育森林资源,巩固绿化成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向集约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一项社会性强,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要想改变广大群众传统的粗放放牧习惯,必须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实施封山禁牧政策重大意义的认识。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拓宽发展思路,使其充分认识到封山禁牧不是“弃牧”,而是转变养殖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业之路。 2 全面推行舍饲养殖,改良品种,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 为了加快畜牧业发展,落实封山禁牧措施,应坚持树立“牧草种植是基础,技术转化是重点,品种改良是关键”的理念,转变养殖方式,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 大力推行规模健康养殖,加快畜牧业发展 封山禁牧是为改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推进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创造条件。推广规模健康养殖,必须走利用秸秆、人工种草、舍饲养殖之路。发展壮大畜牧业,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大场、大户的建设和发展养殖小区上,以大户和小区带动千家万户,壮大总体规模,以规模求效益,靠规模闯市场。 2.2 抓好优质牧草基地建设,为畜牧业发展夯实基础 (1)大力发展人工种草、重点扶持牛羊养殖大户。坚持生态优先,种草先行,始终把发展草食畜牧业作为确保封山禁牧成效的突破口。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牧草基地建设规划,引进推广适宜良种,大力抓好以紫花苜蓿、沙打旺等为主的优质牧草基地建设,为发展舍饲畜牧业提供充足饲料。 (2)适当放开十年以上的成林,走放牧与舍饲结合之路,实现“畜-草-林”循环发展,这样既减少了杂草沉积,消除了火灾发生的隐患,同时又节约了养殖成本,提高了效益,真正实现林牧和谐“双赢”的目的。 (3)积极探索“林粮(草)间作”模式,为畜牧业提供充足的饲料资源,结合我县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允许在清理林地、还林地块进行林粮或林草间作,达到以短养长,提供饲料。 2.3 抓好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技术转化,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 推广农作物秸杆、优质牧草等农林副产品综合利用,拓宽饲草、饲料来源。(1)要积极推广普及农作物秸秆青贮、黄贮技术。随着良种补贴力度的逐年加大,粮饲兼用型优质玉米播种面积较大,这就为秸杆青贮创造了条件。(2)要推广普及秸秆氨化技术。利用黄秸秆揉碎氨化的办法有效地提高秸秆利用率,从而降低饲料成本。为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重点乡镇要围绕肉牛、肉羊养殖,加快秸秆“三贮一化”(青贮、微贮、黄贮、氨化)、暖棚养殖配合饲料调制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通过推广转化秸秆“三贮一化”实用技术,实现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进一步拉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条。 2.4 抓好家畜的品种改良工作,提高草食家畜的生产力 推广舍饲养殖,家畜的品种改良是关键。 (1)淘汰现有存栏家畜中的老、弱、病畜,增加能繁母畜在畜群中的比重。发展适应舍饲养殖的小尾寒羊、波尔山羊等高繁殖力的优良品种。 (2)引进杜泊羊、波尔山羊、萨福克羊等优良种羊和夏洛莱、利木赞、西门答尔等优秀种牛冻精与本地牛羊杂交,积极改良当地牛羊品种。 (3)大力推广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的唯一之路就是坚持不懈地推广牛羊“三高一快”(受胎率高、繁殖成活率高、屠宰率高、出栏快)、人工授精、母羊同期、羔羊育肥、牛羊强度育肥等先进实用技术。通过推广畜牧先进实用技术,实现草食家畜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双提高”。 3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促进林牧“和谐”发展 沁县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在协调资金投入,建设服务体系,强化责任落实的同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解决林牧矛盾当作退耕还林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出成效。 3.1 做好项目争取与协调金融支持工作 加大资金筹集和政府扶持力度是落实封山禁牧政策和推广舍饲养殖的核心所在,故必须做好项目争取与协调金融支持工作。坚持按照“向上争取、政府补助、金融支持、社会帮扶、项目扶持、农户自筹”相结合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落实封山禁牧和舍饲养殖所需资金。除财政预算安排外,一方面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封山禁牧健康养殖等国家投资建设的项目;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当地金融部门发放小额贷款。同时,农民自筹一部分,以解决生产性投入不足的资金,大力发展草食畜养殖业。实现建畜禽棚圈、走人工种草、牛羊进圈、舍饲喂养、高效循环的规模养殖之路,从而促进封山禁牧政策的落实和健康养殖的发展,真正解决退耕农户的生存与生活问题。#p#分页标题#e# 3.2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直接关系到退耕农户能否真正有效落实封山禁牧政策和推广舍饲养殖。 3.2.1 繁殖改良体系建设  围绕封山禁牧实施的沿山养殖重点乡镇,每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要实行“三站合一”(兽医、卫生监督、繁育改良),并配备2名以上的专职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为本行政区域内退耕农户中的牛羊养殖户提供生产繁殖技术咨询和品种改良服务。 3.2.2 畜牧实用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1)在现有乡镇中心站中设立畜牧科技推广岗位,重点加大对封山禁牧乡镇中养殖农户技能培训的力度,积极推广高效饲养管理技术,牧草种植、秸秆利用、冻精输配、羔羊育肥、肉牛育肥等先进适用的畜牧新技术。 (2)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把动物防疫放在畜牧工作的重要位置,真正建立起县、乡、村三级防控网络。强化政府行为,集中抓好对畜禽和人类危害较大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确保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 3.3 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为封山禁牧的实施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各级政府一定要把封山禁牧工作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管理。县、乡(镇)2级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真正承担起本区域封山禁牧和舍饲养殖第1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工作。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坚持造林与管护相结合的原则,履行职责,依法加大管护力度,加强监督检查。各级农业(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全力推进人工种草、秸秆利用、舍饲养畜,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发改、财政、土地、扶贫、项目、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也要立足本职,搞好服务。各级领导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封山禁牧工作取得实效。

农牧业发展的合理措施篇8

关键词:旱作区农业发展 制约因素 存在的问题 发展对策及建议

临夏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也是国扶省列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总面积1212.4平方公里,海拔在1735~4636米之间,年平均气温7.5℃,无霜期17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628.5毫米,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匀,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全县总人口38.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07万人,总耕地面积37.5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04亩。年降雨量在450~550㎜的干旱半干旱面积达20.4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4%,主要分布在民主、井沟、红台、黄泥湾、榆林、路盘、新集、南塬、北塬、桥寺、土桥等十二个乡镇。长期以来,由于该区受自然经济条件限制,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农村贫困面大,农民增产增收困难。因此,发展高效旱作农业,提高旱作区粮食产量,对于提高我县干旱、半干旱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从根本上解决旱作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对促进旱作区乃至全县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全县粮食生产安全,推动全县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临夏县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1.干旱缺水,降水分布不匀

该区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并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匀,春未夏初常有20天以上无透雨,土壤水供给不足,而年降水量的60~80%,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蒸发量大,当地主要农作物生育需水期与降水期错位。

2.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中低产田面积大,发展后劲不足

该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部分在10克/公斤,速效磷含量10毫克/公斤左右。耕地缺氮、缺磷,有机质含量不足,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差,降雨集中季节或大雨暴雨时水土流失严重,加剧了土壤侵蚀,由此造成抗灾能力比较弱。

3.耕作粗放,农业生产水平低,由于该区大部分在浅山沟壑区,交通不便,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生活贫困,科学种田水平低,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十年九旱,广种薄收、耕作粗放,生产水平和再生产能力低。

二、发展旱作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降水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550毫米之间,据试验研究,一毫米降水量可亩生产粮食0.4~0.65公斤,降水量在400毫米的地区亩产可达160~260公斤,一亩次灌水量为40~50立方米,60~75毫米的降水量就相当于一亩次灌水量,那么400毫米降水量就相当于亩灌水6次。因此,如何利用好自然降水,挖掘增产潜力,这是旱作区农业的发展的核心问题、突破口。

2.农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临夏县旱作农业区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为主,畜牧等产业比重低,畜牧业对种植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3.临夏县干旱半干旱区的洋芋、花椒、药材及奶牛、羊肉都是各具特色的绿色环保产品,这些产品现已具备产业雏形,但规模小、档次低、分布零散,特色优势不明显,还未打响自己的品牌,对旱作区的经济带动作用弱。

4.旱作农业新技术还没有大面积推广,由于对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不足,资金扶持力度不大,在生产中对一些抗旱新技术的应用比较单一,没有进行组装配套,没有形成集成的综合抗旱技术体系,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旱作农业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普及。

5.农业基础条件比较差,抗灾能力比较弱,坡耕地面积仍然较大,水土流失严重,集雨节灌等配套设施少,土壤瘠薄,中低产田面积大,发展后劲不足。

三、临夏县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发展的对策

临夏县旱作农业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必须要做长期艰苦努力,做到农、林、牧、水综合发展,山、水、田、林全面规划,提倡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坚持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各项技术措施,实行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搭配,逐步改善农业生态条件,着力营造适宜的作物生长内外部环境,积极引进适宜当地种植的抗旱作物新品种,集成推广一系列旱作农业新技术,提高降水利用率,使农业生产走上良性循环的路子。

1.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

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各有特点,要互相配合。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农林牧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山坡耕地要逐步搞农田基本建设,进行工程改造,修建梯田,从根本上改变坡地外部形态,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水分蓄积量,保水保肥。变“三跑(水、肥、土)田为三保田”,不宜垦种的荒地和田埂路旁大力提倡种树种草。年降水量500mm以上的地区应以经济林为主,乔灌草结合。年降水量小于400mm地区应以牧草、灌林为主。沟底宜林,坡梁宜草。

2.大力发展畜牧、饲草产业,农牧结合

畜牧产业在大农业链条中处于重要地位,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积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企业、基地和农户互相依托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双赢机制,利用农作物桔杆,荒山荒坡,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做到农牧结合,桔杆过腹还田。我县旱作区饲草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为旱作区提供了大量的饲草),畜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要继续扶持和鼓励农民搞玉米桔杆青贮氨化,发展养殖业,使种植业生产的有机物质能够多层利用,增产增值。一是畜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畜多,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牧业发展。二是增加畜产品商品量,以畜牧业拉动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振兴旱作区农村经济。

3.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肥,培肥地力,以肥调水

临夏县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壤大多为白麻土、黄麻土和大白土,土壤贫瘠养分含量少。地薄导致干旱,干旱加剧地薄,旱与薄互为因果,导致低产。生产实践表明,增施有机肥,既可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又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蓄水保水能力,起到以肥调水的作用。据测定:土壤有机质每增加1克/公斤,土壤含水量就增加10~20克/公斤,原因是高肥力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便于作物根系向纵深方向发展,充分吸收远距离水分。合理使用化肥,可增加植物的生物产量,并提高降水的利用率,从而增加土壤有机质,为缓和饲料、燃料、肥料的矛盾提供物质基础。这也是培肥地力,改善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增养畜禽,养畜积肥,大力发展沼气,改善农肥积肥基础设施,提高农肥资源利用率和农肥积造率,增加有机肥料。在此基础上结合增施磷肥、配方施肥,用养结合、培肥地力,无机促有机,有机无机相结合,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水分利用率。

4.蓄水保墒,抗旱耕作

运用传统的优良耕作措施,按照降雨和土壤水分变化规律,适时深耕细耙,打耱保墒,纳蓄天上雨,保好地下墒,使有限的天然降水发挥最大的增产作用。在生产中吸墒的措施主要是伏耕和秋耕,保墒的方法为耙、耱、锄、碾。每年夏收和秋收,趁高温多雨时机按时深耕,晒土熟化,接纳雨水,暴雨后及时耙耱,蓄积雨水。夏田入秋后深耕一次,熟化土壤。入冬前后再打碾耙耱一次,做到茬子地、圪垯地不过冬。土壤解冻时要及时打碾、碾压、耙耱,起到提墒和保墒的作用。作物播种要根据不同墒情采用抢墒播种、提墒播种、垄沟深播、浸种催芽、整薯播种(洋芋)、干种等雨等抗旱播种技术。作物生长期间,及时中耕松土除草,保墒增湿增温。

5.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集雨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新技术

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种植技术是旱作农业生产上的一项重大抗旱技术措施,它改写了旱作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由被动抗旱变为主动抗旱,实践证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非常适合我县干旱、半干旱区自然条件和降水规律,是我县旱作区提高粮食产量,发展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旱作农业发展的新突破。这项技术的核心是从集雨和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原理出发,通过大小垄面,全地面地膜覆盖,充分接纳自然降水,达到最大限度蓄纳降水,能使土壤中的水、肥、气、热诸因子互相协调,具有增温、增光、蓄水、调水、省水、保肥、灭草等抗旱保墒的旱作效果,降水利用率可提高90%,以干旱区年降水350毫米,降水利用率90%计算,亩可蓄纳土壤水分200立方米,可基本满足玉米全生育期生产500㎏玉米的水分需求。该项技术覆膜时间最好为秋季覆膜和顶凌覆膜,秋覆膜可把秋季的降雨全部积蓄起来,到了来年最缺水的季节,由于田块水分没有缺失,同时可接纳冬季和开春的雨雪水,这样完全可解决玉米、洋芋等作物因干旱播不下去或播下去不出苗,出苗不整齐及苗期生长缺水的问题。

6.因地制宜调整干旱半干旱区作物布局

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原则,因地制宜,积极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建立特优农产品蚕豆、花椒、油菜、洋芋、药材及畜牧养殖等示范生产基地,发展规模化生产经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扩大玉米、豆科(豌豆、苜蓿)中耕养地作物面积,合理轮作倒茬,用地养地相结合。洋芋在我县干旱半干旱区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要充分发挥干旱区洋芋生产的优势,建成集洋芋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龙头企业,打出拳头产品,以品牌带动发展。同时,要合理安排协调好粮、经、果作物之间、耗水量大的与耗水量小的作物之间、用地与养地作物之间、作物需水与自然降水时期的相互补偿关系、全面扩大抗旱、耐旱作物种植面积,最大限度优化旱作农业生产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农牧业发展的合理措施篇9

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三农梦”,客观上要求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笔者认为,今后一段时期盐城市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应该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用现代装备武装畜牧业、现代科技引领畜牧业、现代经营方式推进畜牧业、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畜牧业,大力提升畜牧业规模、质量、效益、生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努力建成江苏省乃至全国畜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力争在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目标任务是:到2018年,主要生产项目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稳定在1000万头和3亿只左右,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达9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畜产品加工业与畜牧业饲养产值比达到1.6:1以上,规模养殖场和饲养大户参加畜牧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合作经济组织的比例达到85%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战略重点上,突出“四创新四推进”。

创新生产模式,着力推进规模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设施养殖“四位一体”

推进规模养殖,就是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市规模养殖的主体地位虽已确立,但以养殖户为主的小规模养殖比重依然较大。今后要重视对这些小型规模养殖户的指导和扶持,支持其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培育壮大微观经营主体,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养殖场。推进生态养殖,就是大力创新粪污综合利用模式。积极推行种养平衡、农牧结合、循环利用、发酵床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探索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有机肥应用的科学利用制度。因地制宜采用工程、农业、生物等措施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推进健康养殖,就是大力保障畜禽健康发展及产品质量安全。完善防疫设施,健全防疫制度,有效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实现防疫制度化;制定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饲喂安全高效饲料,实现生产标准化、规范化。推进设施养殖,就是大力提高畜牧业现代装备水平。畜禽圈舍、饲养与环境控制设备等生产设施要与现代畜牧业生产相配套,减少人力物力成本,提高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四位一体”共同推进,使绝大部分畜禽养殖场(户)同时达到规模适度化、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常态化,促进生产模式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路径,着力推进区域化、特色化、产业化、外向化“四化联动”

一是区域化布局。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布局,统筹环境承载能力,划定禁养、限养和适养范围。城镇人口集中区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禁养畜禽,大市区高速圈内实行限养措施,严禁新建畜禽养殖场。全市重点建立5大畜牧产业带:即覆盖全市的生猪产业带,灌溉总渠以南为主的良种蛋(肉)鸡产业带,沿海地区为主的奶牛、肉羊、毛兔等草食畜禽产业带,里下河地区为主的水禽产业带,灌溉总渠以北为主的优质草鸡产业带。

二是特色化发展。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紧紧依靠和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通过错位竞争、差别化竞争,培植和壮大特色畜牧业。着力打造东台花凤蛋鸡、乳猪,大丰奶牛、肉鸡、毛兔,阜宁生态猪,射阳毛兔、蜜蜂,滨海和响水的优质地方草鸡,建湖和盐都的水禽等特色产业,积极稳妥地发展肉鸽、鹌鹑等特种经济动物。

三是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新型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引导鼓励畜牧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自繁、自养、自宰、自销的“四自”模式,加快产业前伸后延。积极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屠宰、加工、分级、贮运和连锁销售;鼓励加工龙头企业创新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厂场挂钩”等合作机制,吸纳中小规模企业、养殖场户进入,通过自建、联建等形式,建立畜禽养殖基地,形成发展合力。引导和确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逐步取消活禽上市,积极鼓励和扶持家禽业走“规模养殖、定点屠宰、冷链贮运、冰鲜上市”的新型产业化之路。

四是外向化开发。目前,盐城市的乳猪、蜂产品、肠衣等已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但大宗畜产品仍以初级产品为主销往上海、浙江、苏南等地。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畜牧业,打造一批肉制品、禽蛋制品、特色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提高产品外向化程度。“四化联动”实现结构优化和统筹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举措,着力推进政策惠牧、科技兴牧、品牌强牧、依法治牧“四轮齐驱”

一是政策惠牧。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完善本地已经出台的激励政策措施。积极整合各项支农惠农项目资金,统筹安排,优先支持能真正带动生产模式转变、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主体,以重大项目实施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的贷款规模和授信额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畜牧业贷款担保基金、担保公司,为养殖加工龙头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创新金融担保机制,支持采取联户担保、专业合作社担保等方式,为养殖场户提供信用担保服务。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投保自愿”的原则,稳步扩大生猪、家禽、奶牛等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探索建立畜牧业政策性保险体系,提高畜牧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畜牧业稳定有序发展。用好用活规模养殖用地政策,及时化解规模养殖用地矛盾。

二是科技兴牧。牢固确立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的理念,把工作重点从技术推广为主转变到技术推广与科技创新并重上来。引导和鼓励种畜禽企业、养殖龙头企业、畜产品加工和饲料兽药企业建立自主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和推进畜牧业信息化工作,用现代信息手段武装畜牧业,实现畜禽生产、管理、畜产品营销信息化,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加强畜牧兽医技术创新团队建设,加快关键适用新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使科技创新成为盐城市畜牧业发展的新优势。

三是品牌强牧。针对我市畜牧业“品”多“牌”少、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积极鼓励生产、流通和加工等诸多环节加大创建畜产品品牌力度。大力推广阜宁生态猪、东台花凤鸡、苏北草鸡等区域性品牌的做法,每个县重点选择1-2个优势特色畜产品,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打响品牌。积极建立完善畜产品质量诚信体系,不仅要创牌、扬牌,更要护牌,保障品牌健康发展,以品牌带动产业壮大。

四是依法治牧。农牧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工作职责,加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规模养殖粪污治理、畜禽定点屠宰管理等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运用法律武器为畜牧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创新部门服务,着力推进转理念、强队伍、活机制、提效能“四力并发”

一是转理念。按照沿海当先、苏北领先、全省争先的“三先”要求,瞄准国内外现代畜牧业发展前沿,增强“跳出部门”、“跳出盐城”、“跳出眼前”、“跳出畜牧业”研究畜牧业的意识,将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置于全市农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中、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要求中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来统筹考虑,以转型发展倒逼服务创新,走出一条具有盐城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着力创新服务理念,由尽义务履职服务向带感情尽责服务转变;创新服务内容,由种养环节服务为主向产加销全产业链服务转变;创新服务手段,由传统服务方式向运用信息化手段服务转变;创新服务主体,由为千家万户服务为主向为新型经营主体、职业农民服务转变。

二是强队伍。深化基层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目前,响水、东台、建湖、亭湖、市开发区等县(市、区)已建成相对独立的乡镇畜牧兽医站,响水县做到了“三权”归县统一管理,其他县(市、区)应尽快推进改革措施到位。加强畜禽屠宰管理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和省畜禽屠宰管理职能调整的要求,尽快建立市、县畜禽屠宰管理机构,实现屠宰管理职能的平稳过渡。同时积极与商务部门对接,做好涉及职能及相应机构、编制、经费、装备的划转接收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衔接。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抓住全省实施“五有”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项目的机遇,着力解决基层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差、服务手段落后等突出问题;同时,加强人员充实和业务培训,切实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三是活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创新机制,提高各类主体参与和开展各种为农服务的积极性,促进服务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逐步建立一个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教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适应需求、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服务形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社会服务合作机制。

农牧业发展的合理措施篇10

关键词:刚察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措施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086-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步骤。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以下简称刚察县)是环青海湖地区畜牧业大县之一,在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进程中,进一步深化对农村牧区基本情况的再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利用国家建设新农村政策、抢抓国家财政投入倾斜牧区的机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建设模式,科学确定目标体系,扎实推进建设进程。根据省州委关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和刚察县“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最近本人深入基层调研中了解的实际问题,对刚察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地位和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重视农业是我们民族的重要传统。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党中央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新农村,与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在战略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城乡社会发展的明显反差,凸现建设新农村的紧迫性;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刻变化,孕育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彰显建设新农村的可行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强推进。它的重大意义就在于: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是落实扩大内需方针的必然要求。大力提高亿万农民的素质,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亿万农民是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群众基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2 刚察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2.1 开展情况

刚察县辖3乡2镇1场、31个行政村(其中25个牧业村),95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其中82个牧业社),经营各类牲畜102.01万头(只、匹),总人口4.19万人(其中农牧民人口2.7万人),有藏、汉、蒙、回等11个民族,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83%,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2009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9亿元,同比增长13.3%,三次产业结构所占比重调整到39.32:16.41:44.27,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工业总产值5805.2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653.9万元,分别增长6.7%和7.9%;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2.78亿元,同比增长75.33%;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10万元,同比增长12.75%;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亿元,同比增长2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95.74元,同比增长12.6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63元,同比增长16.46%。

全县集约化试点村增加到6个,共组建经营小组35个,163户、692人参与集约化经营,共整合草场11万亩、牲畜2.4万头(只)。各试点村摸索实践、大胆尝试,基本形成了以股份、租赁、委托、联合等为主的多种集约化经营新模式,特别是以察拉、宁夏为代表的州级试点村,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头作用,积极探索后续产业发展新路子,启用了“年钦夏格日”、“蓝木措”等商标,并初步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动物标本制作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农牧区项目资金的捆绑力度进一步加大,落实新农村新牧区捆绑项目资金418.27万元。完成了全县31个行政村的“三合一”村级规划编制工作。红山、察拉、宁夏等三个州级示范村顺利完成年度各项建设任务。

2.2 存在问题

近年来,刚察县农牧区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虽然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进展顺利,但制约全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较多,主要表现在:刚察县是一个纯牧业区,长期面临缺水、缺温、缺技、缺资的困扰,综合生产能力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电力、道路、电视、通讯、教育和卫生等基础设施滞后;由于受历史、地理、自然、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加之传统的经营方式,社会发育程度低,导致农牧民收入渠道狭窄,积累转化为再生产能力低;人均牲畜少,商品率低,经济效益不高;地方财力有限,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低等。因此,当前要特别注重从广大农牧民最关注的事情做起,逐步向新农村新牧区迈进,从思想上做好坚持不懈的努力。

3 刚察县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主要措施

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没有固定的样板和模式,而且村与村之间的基础不一致、起点不一样,因此,应结合刚察实际,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突出刚察特色,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3.1 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夯实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物质基础

(1)实施基础优先战略。以项目为依托,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夯实发展基础。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抓好整村推进、农牧项目等建设。水利建设重点抓好农牧区人畜饮水、灌区改造、河道治理、防汛抗旱等工作。交通建设以提高县内干线公路等级、修建旅游道路、通村公路和村级硬化道路为重点,加快道路建设步伐,实现村村通公路,提高公路通达里程,有条件的牧业村推进硬化建设。电力方面加强农牧区输电线路建设,扩大牧区电网覆盖面,逐步向边远牧区延伸,最大程度地解决无电村通电问题,力争使牧户通电率达到40%以上,对于居住分散、电网无法辐射的牧户,利用风能、太阳能解决用电。信息建设采用先进传输手段解决牧区通讯问题、扩大覆盖面,使牧民定居地区消除通讯盲区。

(2)扎实整治村容村貌。村容整洁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建设文明村镇为主导,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农业村要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重点,从治理“五乱”和“五改”入手(即道路乱占、粪土乱堆、麦草乱垛、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改圈、改厕、改水、改电、改路),动员、引导农户开展美化庭院、美化环境、净化村庄庭院活动,彻底整治脏、乱、差、散,达到“七化”(即“布局优化、建筑美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路灯亮化”)的整体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农村特色、环境优美、文明富裕的新村庄。

3.2 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为支撑,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县城及各乡(镇)所在地、热水、鸟岛小集镇为重点,加强小城镇建设,制定具体建设规划,包括基础设施、村落改造、民房设计以及村镇建设等与自然环境相和谐,采取生态庄园式、城郊集中式等方式方法,抓好村镇化建设。抓好小城镇道路、供排水、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安全、方便、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完善小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品位,培育和发展城镇主导产业,逐步吸纳农牧民到小城镇创业、打工和定居发展三产,以便将来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农业村根据相对集中的特点,重点抓好村庄整治,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重点,使村庄达到环境整洁、道路通畅、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基本要求。

3.3 以加强生态保护建设为根本,大力发展环湖生态农牧业

一是以环湖生态环境治理为契机,加强青海湖流域渔业保护,加大候鸟、湟鱼、普氏原羚等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积极实施草地分隔围栏、划区轮牧和休牧育草工程,加强草畜平衡管理,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二是综合治理“三化”草场,有效灭治草原鼠害和毒杂草,改善草原生态,认真组织实施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农用节水等工程。三是大力推进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步伐,通过实施防沙治沙、治理水土流失、全民义务植树、城镇庭院道路绿化等工程,努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4 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为前提,逐步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

大力推广应用以设施农牧业、良种推广、草地生态建设、牲畜疫病防治、畜种改良、舍饲养畜、牛羊育肥、秸秆氨化、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等为重点的实用技术,推动科技入户工作,深入农牧户,“手把手”现场指导,提高农牧民科学养畜的水平和依靠科技增收的能力。重点抓好县乡技术干部、农牧民技术骨干和农牧民三个层次的技术培训,做到乡有科技推广中心,村有科技示范户,户有科技明白人。扩大“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整合教育培训资源,鼓励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建立规范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县农牧、劳动、就业、扶贫、教育等部门共同建立上下联动的劳动力培训服务网络,在专业选择上重点突出地方特色、行业基本专业技能,提高农牧民“走出去”的能力和劳务经济效益。

3.5 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工程

坚持把农牧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充分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农牧区非农产业,建立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以建设环湖高效畜牧业为主的高原特色畜牧业经济,增加牧民内部收入;发展以315国道沿线乡镇农业村集牛羊育肥贩运、蔬菜大棚、中藏药材、饲草料种植为一体的特色区域经济,增加农民育肥、种植收入;发展以煤炭、农畜产品、饲草料加工为主的特色工业经济,增加农牧民加工收入;发展以青海湖鸟岛、环湖生态游为主,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商贸餐饮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经济,增加农牧民三产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对劳务输出的法律、信息服务、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多形式鼓励、支持农牧民外出务工,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牧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走转移农牧民、减少农牧民、富裕农牧民的路子,增加农牧民务工收入。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扶贫攻坚工程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农牧民基本素质的“三个基本”目标,坚持一手抓扶贫、一手抓防止返贫,进一步加强开发式扶贫工作,增强贫困群众的防灾抗灾和自我发展能力。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收入为重点,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并重,落实好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和异地扶贫等重大措施,着力培养村社“能人大户”,积极发挥农牧区致富能手的科技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开展联点帮扶活动,积极为农牧民开辟增收渠道,加快扶贫攻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