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5:32:11

农牧业

农牧业范文篇1

关键词:农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基于工业社会要求的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在世界许多国家还没有全面完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化为核心、网络化为趋势的信息化产业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技术同时不断深入到农牧业生产的各环节中,形成了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农业”,给农牧业这个传统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1]。农牧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深入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2]。加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3],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技术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没有农牧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农牧业信息化应当成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一种必然和必须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牧业信息化是一项亟待探讨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5]。

1农牧业信息化的概念

1.1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3个层面和6大要素。所谓3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6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6]。

1.2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7]。贾善刚指出: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

梅方权年认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8]。

农业信息化可以从4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自控化;四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5,9]。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5,10]。数字化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和数字化设计)以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1,11]。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进程。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贮存等方面的技术。

根据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自动化技术等[4]。数字农业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和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涉农领域(农、林、牧、副、渔)所有对象的数字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农民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信息化,并付诸实施于农田精耕细作、病虫害防治、林区规划管理、畜禽渔业的生产操作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的网络信息化等方面,集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网络科学等高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领域。

1.3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就是对畜禽品种资源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器械设备、畜产品加工及其经济利用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畜禽遗传育种信息、饲料营养信息、畜禽经济信息、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专家人才信息等内容。根据畜牧业结构和研究内容,畜牧业信息可以划分为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畜牧业生产信息、畜牧业科技信息、畜牧业经济信息、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畜产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营养信息、器械设备信息和单位属性信息等类别[12]。畜牧业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畜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化与智能化过程。畜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畜牧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与畜牧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畜禽供求、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和物价变动等;三是畜牧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四是畜牧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指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动物产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13]。畜牧业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化和网络化;畜牧业生产设施装备信息化;畜牧业技术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畜牧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畜牧业劳动者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等[14]。

笔者认为,畜牧业信息化是指畜牧业饲养设施的操作自动化及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和畜牧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育种、饲养环境的监控、疫情监测、疾病防治以及产品溯源等。

2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2.1国外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农业自动化技术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养殖、工厂化蔬菜花卉生产、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日光温室中温湿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动化控制。通过研制和使用农业机器人,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挤奶、喷药、组织培养以及作物育种等方面。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典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有:1975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了AGNET联机网络,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和学府的研究摘要。

美国计算机在农牧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譬如:畜禽饲养的计算机化,有管理猪生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农业机械化的计算机以及在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在温室环境方面的应用最显其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就“人工智能与农业”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列出了知识工程在农业中应用的一整套实施项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植物工厂的蔬菜生产管理系统(菠菜、番茄、黄瓜、茄子、西红柿和草莓等已进入批量生产)、陆田水田耕作、畜牧生产、家畜卫生系统、农业工程和机械管理系统等。

德国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已广泛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等监测和自动控制各种试验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强度、风向风速等各项要素,均自动监测和记录;德国还研究出许多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装有遥感地理定位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完成各项农田作业[15-16]。

荷兰在畜禽养殖基础设施以及温室种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荷兰的科研人员在十多年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奶牛自动饲养管理系统Porcod系统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母猪自动饲养Velos管理系统[17]。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生物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图书馆技术[15,18]。

2.2国内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少数农业研究机构开展了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从此农业信息化逐步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得以发展应用,具体发展阶段[19]如表1所示。

表1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起步阶段1981-1985年科学计算、科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普及发展阶段1986-1995年数据处理(EDP)、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MIS系统开发提高阶段1996-2000年国家在“攻关”和“863”项目中都分别设置农业信息技术重大专题和课题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农业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生产实际渗透.

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应用,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20]。

中国国家科技部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农业”渐成气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和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继续加大对以“数字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以“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1]。

2003年,科技部“863计划”在生物与现代领域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示范”重大专项。这些专项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数字农业产品、开发数字农业技术平台、集成示范应用为目标,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及示范应用体系。在农田信息自动采集、农田植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设计、稻麦品质遥感检测、数字化种植技术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1]。“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22]。由农软开发的农牧场管理系统、育种分析系统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实验室数据分析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和现代化农牧场推广使用[15]。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23]。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利用也是从单机到网络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单机应用方面,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和决策应用[12]。我国畜牧业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优势,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24]。

3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25]。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我国的农牧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12]。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畜牧业生产部门及基层畜牧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信息技术的普及远远不能同其他行业相比,从事畜牧行业的人员平均素质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部门,尤其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及边远的农牧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26]。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及完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网络化。信息技术发展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

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步很快,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将得到长足的进展。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3)数字化。数字化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高保真和快速传播,可以制成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在网络上传递,实现远程教育等;二是表现在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25]上。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农业应用服务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在我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和不同农业生产管理类型地区,对数字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和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远程化、自动化和虚拟化[1]。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27]。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和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26];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强对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积极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24,26]。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所衍生的“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均是数字农业的不同侧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28]。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应逐步实现农牧业生产的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终进入网络化农牧业。

5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必将大大推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因此将数字农业确立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符合时展的需要。数字农业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它将极大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作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1]。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

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与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与有效的宏观管理[5]。信息自动化技术使现代的养殖业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形成统一标准化饲养的一种优化养殖方式。它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有利于解决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减少与外界接触,减少传染病的预防发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产的宏观管理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畜禽业迅速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29]。同时,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和补光等作业,节约劳动力。另外,通过多媒体模拟,可以在最适宜时期扩大生产,在市场行情最佳时销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30]。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益化;通过计算机对来自于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统中的某些设备、装置或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记录、统计、监视、报警和自动启停等,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和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4,23]。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种选育,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止水平,减少损失,增加产出,获得更大的效益,这将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29]。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6结束语

推动农牧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全面自动化及数字化;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利于农牧业生产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缪小燕,高飞.“数字地球”与“数字农业”[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04,15(2):30-33.

[2]XuZenghu,iLiYingbo.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infor-mationservicesystemanditsinteractionwithagriculturale-conomicgrowth-intensive:theCasefromChina[C]//ServiceSystemsandServiceManagement,2007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engdu,2007:1-5.

[3]付鸿瓒,解鸿博.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J].

现代情报,2008(6):76-78.

[4]佚名.农业信息化技术[EB/OL].[2009-03-16].

[5]胡伦赋.农业信息化研究[J].现代情报,2002,(11):43-45.

[6]黄胜海,邹剑敏.对我国畜牧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禽业导刊,2003,20(14):9-11.

[7]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EB/OL].[2009-03-16].

[8]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9]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N].中国财经报,2005-12-28(6).

[10]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2003(11):23-24.

[11]熊海灵,杨志敏.试论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5):27-29.

[12]邹剑敏,黄胜海.对我国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7(1):4-9.

[13]张晓航.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J].今日科苑,2007(16):30.

[14]陈新文.为畜牧业插上IT的翅膀[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6):42-43.

[15]赵静,王玉平.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2007(6):80-85.

[16]佚名.农业信息化[EB/OL].[2009-03-16]./directionary/showarticle.asp?id=121&sort.

[17]佚名.解放养猪业生产力的新技术-数字化养猪[EB/OL].[2009-03-19]./doc/2008/3/19/150228.htm.

[18]吕晓燕,卢向峰,郝建胜.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6(11):121-125.

[19]刘世洪.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0]张建立,张建鑫,世昌.数字农业概述[J].农技服务,2007,24(9):116.

[21]佚名.数字农业和精确农业[J].北京农业,2006(6):4.

[22]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EB/OL].[2006-07-26]./tech/9/97096.ht-m.l[23]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EB/OL].[2006-02-28].

[24]徐婷婷,付龙.加快畜牧业信息化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11):118.

[25]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2003(11):23-24.

[26]刘宇,蒋国滨.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4):18.

[27]赵颖波.让信息化促进现代畜牧业建设[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7(2):1.

[28]卢钰,赵庚星.“数字农业\"及其中国的发展策略[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4):485-488.

农牧业范文篇2

###局###

年月

市人大常委会:

年是原农业局、畜牧局合并成立农牧业局的第一年,主要担负原农业局、畜牧局、乡企局、农机局、农管局原有的全部或部分职能,同时下设市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和劳动力转移办公室。我作为农牧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领导和团结同志们,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年全区农牧业工作综合评比中,我市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下面,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将年工作情况述职如下,请审阅。

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是进一步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衡量一个班子能力水平的高低,最终要体现在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落在促进发展的能力上。因此,农牧业局合并后,我和班子成员一道带领农牧战线上的同志们,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坚持“双增双进”、打造“三大基地”,实现“两个转变”的发展思路,带着如何服务于“发展”这一问题,进行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教育。重点是研究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新《党章》等理论知识和我市的有关政策、决策、决议,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后,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使同志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谋划通辽市的发展,用科学的观点联系实际研究农牧业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通辽市经济社会全局的发展。在学习中,特别是班子的学习,努力做到了“三个结合”,树立了“四种风气”,即把理论学习同如何树立发展的思想和树立什么样的发展思路相结合,坚定一切工作服务于发展;把理论学习同加强党性锻炼相结合,认真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学习理论同学习其它知识特别是学习反映当代新发展的各种新知识结合起来,根据工作实际和工作需要,掌握新知识,增强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去年,我们两次请党校教授为党员干部上了党的重大决策和经济理论知识课。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全系统上下树立了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牧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上加大了工作力度。一方面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了农牧民减负“四项制度”、“一事一议”等制度。加大了税费改革、粮食直补政策的专项检查和治理工作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全面实施农村牧区财务管理电算化工作,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完善了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同时,加大了农牧民来信来访的工作力度。开展了政策咨询,设立了举报电话,建立了信访查处反馈制度。

三是进一步强化党在农村牧区基本政策的落实。重点是深入落实完善了农村税费改革、二轮土地延包和草牧场“双权一制”等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健全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和违反农民负担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深化了农牧场体制改革工作。

二、遵守法规,履行职责,坚持依法行政

(一)增强依法行政透明度,促进规范化服务。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一方面,全系统通过各种形式对执法人员进行了轮训;另一方面,开展了职业道德教育、廉政、廉洁自律教育和敬业爱岗“建功立业”及树人民公仆好形象一系列活动。二是加强法制宣传。全系统共印发农牧业法制宣传单和法规手册万份,接待农牧民咨询人次,举办培训班期,培训人次。同时,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专栏等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三是加大政务公开和社会服务工作力度。各行政执法单位都建立了政务公开制度和行业工作守则,对部门的工作职能、职责、办事权限、服务项目、审批和收费项目的办事依据,工作程序,收费标准,审批条件,办事是限,办事结果等项内容,都以不同形式向社会公开。同时将如何文明服务、如何提高办事效率、如何做到廉政、廉洁自律等项内容,通过不同形式向社会承诺。

(二)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维护农牧民群众合法权益。

年,市农牧业局多次组织对农资市场进行专项治理整顿,在农资市场抽检、生产经营主体整顿、综合执法和查处大要案上,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严把市场准入关,净化了市场。各行政执法单位严格按照法规要求办理涉农物资生产、经营许可证,实行种子、农药、兽药、农机、农机产品配件经营、维修市场准入制度,杜绝了“越权证”、“人情证”和“关系证”。对农资生产企业及经销市场实行登记、备案、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增强了业主依法经营的自觉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非法经营坑农害民事件的发生。二是坚持依法打击不法经营行为。去年,市、旗两级对家次涉及农药、兽药、种子、化肥、饲料及农机销售、修造等经营者和部分产品生产厂家进行了检查。全市共依法查处种子案件起;检查农药经营单位家次,查缴非法药剂鼠药吨;查处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台套件;对多家兽药经营商店、个体兽医进行了年审;抽检肥料样品个,维护了广大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三)深化落实《行政许可法》,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将一部分行政职能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对授出的行政权力进一步强化了监督管理。总之,我们农牧业部门切实做到了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权,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化,逐步实现执法管理目标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程序公开化、执法监督经常化。

三、明确重点,狠抓落实,全面完成各项业务工作任务

年,我们认真贯彻市委二届一次全委会议和全市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完成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具体如下:

(一)扶贫工作指标是人均纯收入年递增元,完成情况是个村人均增收都在元以上;

(二)奶牛养殖指标是头,实际完成头;

(三)招商引资指标是万元,实际完成万元;

(四)创造性工作指标是完成项。实际完成两项:①建设农牧结合示范村个,完成;②建设个嘎查村科尔沁牛常年挤奶站。实际建设个;

(五)在岗职工领办企业。全系统领办企业的职工有人,超过职工总人数的以上;

(六)业务指标

⒈养牛指标是新增奶牛万头,其中,高产奶牛达万头。奶牛存栏万头。黄牛存栏万头。出栏育肥牛万头。完成情况是新增奶牛万头,其中,高产奶牛万头。奶牛存栏万头。黄牛存栏万头。出栏育肥牛万头。

⒉养羊任务目标是存栏万只,出栏万只。实际完成情况是存栏万只,出栏万只;

⒊生猪任务目标是存栏万口,出栏万口。实际完成情况是存栏万口,出栏万口;

⒋白鹅任务目标是饲养量万只,实际完成万只;

⒌农牧结合户任务目标是新增户,实际完成万户;

⒍人工种草任务目标是万亩,实际完成万亩;

⒎区域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任务目标是万亩,农田种草万亩。实际分别完成万亩和万亩;

⒏劳务输出任务目标是万人。实际完成万人;

、认真落实“三农”政策,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产业安全生产;没有伤亡等事件发生

、认真落实中央号文件精神,落实并完善二轮土地延包、草牧场“双权一制”、税费改革、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各项政策。

为全面完成各项任务目标,重点抓了九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和服务,精心组织抗旱春播和雨后抢播

去年春季,我们将抗旱播种、抗旱保苗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核心工作来抓,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全市早田播种亩,同比增加万亩。全市普降喜雨后,积极组织动员农民抢种晚田,抓了种子的调剂、供应和指导工作,全市抢播面积超过万亩,使全市播种面积达万亩。

(二)加快发展农区养殖业,巩固和提高畜牧产业主导地位

一是实行专项工作专项推进。市农牧业局成立了重点工作专项推进办公室。重点实施奶牛专项推进、生猪专项推进、白鹅专项推进、实施农区肉羊专项推进、肉牛专项推进。二是大力推进农牧结合。重点通过粮食、秸秆过腹转化和引草入田,狠抓农牧结合户建设,促进千家万户的养殖生产。三是狠抓防灾基地建设。全市人工种草面积达万亩。个防灾基地建设旗年内建饲草料基地万亩,配套草库伦万亩,新建人工草地万亩、暖棚万平方米、家庭牧场示范场户。

(三)大力发展高产粮食作物和区域特色种植,稳定提高种植业收入水平

一是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大力推广优质高产粮食作物种植。全市粮食作物面积达万亩。其中,玉米面积达万亩,比上年增万亩;二是积极引导和扶持高效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全市高效特色产业达万亩,全市区域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万亩。三是适应畜牧主导产业的发展,狠抓了饲用作物种植。全市农田种植饲用作物达万亩,比上年增加万亩。四是加强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大力提高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市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万亩。有个农产品获得绿标使用权,个农产品得到有机农产品机构认证。

(四)积极探索产销衔接机制,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一是建龙头。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全市年销售收入万元以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个。全年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实现增加值亿元。带动农牧户万户。二是建基地。建设高产奶牛专业乡个,建设养猪基地乡个,白鹅基地乡个,肉牛基地乡个。优质高淀粉玉米基地达万亩,蓖麻基地达万亩。

(五)强化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农牧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重点抓了管理体系的建设、落实政策、优化环境,开拓市场、强化培训等工作。年内实现劳务输出万人。其中,常年稳定输出万人,季节性输出万人。

(六)进一步扩大农机装备总量,稳步提高综合机械化水平

全市拖拉机保有量万台,新增万台。全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比上年增加个百分点。

(七)深化农牧场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按市委第七次常委会议纪要精神,重点抓了教育、卫生、公安、土地等职能的移交地方、农垦企业职工及家庭农转非等工作。全年农垦企业实现国民生产总值亿元,人均收入万元。

(八)完善农牧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确保农牧业高质量、高速度的安全生产

一是加强以“种子工程”为重点的良种推广体系建设。建设牛标准化配种站点个,羊标准化配种站点个,调剂种公羊万只。全市冷配母牛万头,绵羊人工授精万只,调拨三元种猪口。以优质、特色、专用为主的农产品良种推广面积达万亩。二是加强畜疫防治体系建设。通过采取抓产地检疫、抓免疫标识等关键性措施,畜禽重点疫病防疫密度、产地检疫率、牲畜免疫标识率及种母鹅小鹅瘟母体免疫率均达%。对苏木乡镇兽医站进行了体制改革,实行防疫旗县统筹、个体兽医推向市场制度。三是加强以数字信息为载体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牧业经营管理电算化网络建设已投入试运行,全市覆盖市级和个旗县市区、个重点乡镇的三级农牧业信息平台开始组织开发。重点批发市场、农村牧区中介组织和宣传媒体三个信息载体作用日益明显。四是加强农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是加强种子、农药、农机、检疫、兽药、化肥等农资监管的综合执法能力。五是加强农技培训体系建设。重点建立了农业专家库,加强了培训软硬件建设。全市通过赶科技大集等形式服务农牧民万人(次),发放科技资料万份(册)。通过电视专栏、电台、报刊等媒体推广农牧业实用技术近百项。

(九)加强项目争取与实施力度,加大农牧业基础建设投入

去年,全市共争取农牧业项目和上两级财政专项资金万元,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农牧业项目个,金额万元;国家、自治区两级财政专项资金万元。涉及国家和自治区投资万元。争取的项目中,国家优质粮工程、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通辽分中心、库伦荞麦基地建设、农村沼气、奈曼旗农业综合执法等农业项目个;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内蒙古东部良种牛繁育中心、库伦种羊繁育基地、库伦旗动物防疫站建设、奈曼、左中动物卫生监督站、金山种鹅等项目个。农牧业项目的实施拉动,为全市农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明确责任、全面落实,严格遵守和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市人大的各项决议和决定我们都认真不折不扣的遵守和执行。人大代表提出的所有涉及我们农牧业方面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我们都高度重视,每项都明确到科室,责任到人,业务性强的建议和意见我们都专门组成专家组深入到实际,进行调查论证,并且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代表,深受代表的满意。

五、抓班子,带队伍,加强行风建设

(一)全面做好农牧两局合并后的稳定工作

一是珍视团结,建立高效、务实的工作班子。农牧两局合并后,领导班子成员较多,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在这种情况下,班子的团结十分重要。在工作上,坚定不移地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决议开展工作。在具体工作中,一方面,坚持民主集中制,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自觉维护领导集体的权威;另一方面,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从大局出发,正确处理改革与工作的关系。二是稳定职工思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去年元月日市委宣布市农牧业局五位党组成员以后,我们就及时召开了全系统的职工大会,稳定职工队伍的思想,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干部任用方面,总的原则是人随职能走,先定科室,后定人员。全市三定方案下来后,我们根据工作需要,兼顾中轻年干部的任用,兼顾经济型干部的任用,通过全系统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对部分岗位进行了适当调整。由于在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坚持重党性、重实绩、重公论的用人导向,没有一位同志有看法、有意见。三是增进了解,发挥整体效能,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全系统的职工大会过后,局机关和二级单位利用一周时间集中学习了全区农牧业会议精神、市委一届九次扩大会议精神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同时开展了作风整顿工作。通过学习和作风整顿,同志们尤其是领导同志,都能够自觉地维护市委、市政府的权威,自觉地维护全市的工作大局,保证了非常时期工作不间断,人员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做到了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在加强民主集中制的同时,重点加强了机关制度建设。机关管理工作是局和二级单位机关良好风貌的最好体现,突出抓了请假制度、上下班制度及值班值宿、机动车、财务管理、车辆调配等机关日常管理制度建设。各项制度都明确了职责,制定了奖惩措施,使同志们开展各项工作都能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提高了办事效率。二是加强党组织班子建设。坚持“”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基层班子健全率达%,高标准完成了年度任务。三是加强党员管理工作。针对合并后党员分散的实际,对全系统党员进行的普查和调研,理清了组织关系。尤其对转制的金山种业、农机公司等企业,对党员的管理工作进行了妥善安排。

(三)加强工作作风建设

农牧业局的工作都直接涉及到农村牧区最基层,工作繁重、复杂,这要求我们每位同志都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因此,我们要求全系统上下在工作摆布上、思维方式上都要有所创新,在务实上下功夫。每个单位和个人都要围绕确定的重点工作,一项一项的抓好落实,落实到村、到户、到人。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基层,深入到生产一线,实实在在地研究些问题,拿出些对策,采取些得力措施,掌握第一手资料和科学决策的主动权。切实改变工作方式方法,工作重心要往前移。下乡必须到村、到户,农民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职能部门都做到了清楚。与旗县市区、苏木乡镇及项目点加强联系,对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做到及时了解。切实抓了开放环境工作,窗口单位一律实行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的发生。尤其是执法部门要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不论是优质服务、办事公开,还是阳光下操作都要向全社会承诺,通过政务公开栏及电视、报纸、电台等媒体向全社会公布、让全社会监督。实行“开放环境”举报监督制,各单位一把手负总责,负主要责任;认真开展了“做践行‘三个代表’模范”、“群众利益无小事”等系列活动。

六、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勤政廉政建设

(一)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党风廉政责任制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构建责任网络。坚持将责任制作为党政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由我担任责任制第一责任人,对重点工作亲自安排、亲自部署,具体工作由分管领导具体抓,局属各单位都成立责任制领导小组,并且由一把手负总责。构建了“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网络。二是强化责任分解,明确目标任务。局党组根据今年农牧业合并的实际,按党组成员的工作分工,将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目标同步确定进行了分解。做到党风廉政建设和业务工作同步安排、同步实施,成果同步体现。三是认真督查管理,强化责任考核。月份对局直各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检查,月处,做到半年有检查,年终有考核。

(二)坚持教育为主,加强干部廉洁自律

一方面,突出抓了“两个条例”宣传教育。全系统认真集中组织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各单位都研究制定了加强党组织对党员领导干部实施监督的意见,落实党组织监督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了党员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利用正反面典型强化宣传教育。组织观看了党的好干部《郑培民先进事迹》和警示片《李真行贿受贿案》录像片,开展了向孔繁森、蒋祝英、郑培民、廷巴特尔、任长霞等英模人物学习的活动,请市党校教授讲授《苏共亡党亡国中共未雨绸缪》,通过看录像、上党课、开展向英模学习活动,对大家教育很深,震撼很大。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班子团结

全面贯彻执行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正确认识和处理上级与下级、个人与组织、班长与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凡是决定重要问题、启动重大项目以及其它重要决策,都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由党组会或党组扩大会决定。重点问题集体讨论决定,不搞个人说了算。团结出干劲,团结出效率,团结出干部,这是多年来我们农牧两局做好工作的成功经验。年初在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上,局党组坚定提出:“全局上下一定要紧紧依靠班子的整体力量,带领机关全体干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饱满的政治热情,公认的社会形象和一流工作业绩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要求每一位党组成员都要时刻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团结、讲民主、讲纪律、讲大局、讲作风、讲管理、讲服务、讲真抓实干、讲工作效率。。坚持局党组中心学习和民主生活会制度,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不搞亲疏、不搞小圈子。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阵地巩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职能作用。

(四)坚持当好表率,加强自身建设

农牧业范文篇3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围绕农牧民增收的核心任务,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保障农牧业持续增产增效,促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有力经济支撑。

二、主要指标

1、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30亿斤以上;肉类总产量达60万吨,比上年增加7万吨;奶类60万吨,比上年增4万吨;禽蛋6万吨,毛绒产量达1.28万吨,与去年持平。

2、禽畜养殖规模。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1630万头只,比上年增加97.6万头只;其中牛200万头,比上年增11.6万头,羊910万只,比上年增22.8万只,猪480万口,比上年增68万口,马骡驴40万匹;出栏牲畜920万头只;禽类饲养量达7500万只。

3、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全市劳务输出72.6万人次、65万人,分别较上年增加0.9万人次、1.7万人;其中稳定务工46万人;劳务输出收入38.2亿元,比上年增加5.4亿元。

4、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0亿元,增长15%,增加值90亿元,增长13%;新增超亿元加工企业5家,新增知名著名商标企业5家,新增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5家,新增投资2000万元以上加工项目15家,农畜产品综合加工转化达70%以上。

5、农牧业经济效益。第一产业增加值172亿元,其中种植业增加值87.4亿元,畜牧业增加值74.6亿元。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00元,增长16%。其中种植业增收425元,畜牧业增收276元,劳务输出增收200元。

二、重点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优化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

一是坚定不移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年,计划新建设施农业12万亩,其中温室6万亩,大棚6万亩。坚持“重点推进、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大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力度,以小区建设为主推模式,推进设施农业持续发展。在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上,协调贷款6.5万元,市本级投入资金3000万元,满足设施农业发展资金需要,减轻农户经济压力。在技术服务上,成立我市“设施农业发展专家库”,负责全市设施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积极与科研院校、先进地区合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总结积累新的种植模式和管理经验,加强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指导。在产品销售上。按照基地和市场同步建设、生产和销售同时抓的原则,加强市场信息传递和产品销售的组织工作,使产品适销对路、卖得出、获高效,解除农户后顾之忧。

二是坚持不懈抓好高效特色种植。推进蔬菜、瓜类、葡萄、食用菌等高效作物适度扩大种植规模,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推进实行规模化、订单化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品质和效益。大力推广间混复套种等成功种植模式,积极引进名优特新稀作物,拓展发展领域,不断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2010年,全市亩纯收入超两千元的高效种植面积力争达到200万亩。

三是持之以恒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粮食生产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抓住全区实施新增百亿斤粮食项目的有利时机,强化政策扶持,扩大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面积,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广各项实用增产增效技术,集成应用机械深翻、深松、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增密、大小垄种植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适用技术,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活动,切实提高单位产量。年,使用配方肥面积850万亩,推广绿色专业化统防统治模式,大田作物病虫害危害损失率要控制在3%以内。通过综合技术措施,建设玉米吨粮田70万亩。

(二)进一步转变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坚持突出发展牛,加快发展禽,猪,奶牛,适度发展羊的思路,大力推行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方式,狠抓饲草料生产,农区畜牧业力争实现较大突破,肉牛产业力争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强力推进肉牛产业发展。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巩固优势主导地位,全力打造“肉牛大市”。继续实施母牛扩繁、优质牛育肥和种牛种子工程,巩固加强66个秸秆养母牛示范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管理,提高牛繁殖成活率。继续抓好育肥牛专业村、养殖场和大户建设,推行自繁自育、育肥出栏的养牛模式。育肥牛出栏达到80万头。二是持续推进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出台扶持政策,争取中央项目资金、拓展金融渠道、吸引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建设规模化养殖小区(场)100个。积极引导散养户以合作社、股份制等形式“退户入区”,开展联合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坚持推广“小规模、大群体”的饲养模式,鼓励养殖大户建场。启动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高标准示范场,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按照“人畜分离,沼气配套,种养结合”的要求,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推广“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和“发酵床生物零排放”生产技术和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区与牧区、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三是着力加强家畜改良和防疫工作。进一步抓好种源建设,保证供种质量,完善设备,加强服务和指导,能繁母牛全部实行冷冻精液配种,羊人工授精抓好“整镇推进”、“整群推进”示范,加强猪人工授精站的建设和规范管理,加快推进猪人授精改良工作。在畜禽疫病防控方面,全面加强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大力推广保定注射,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增强免疫效果。推广动物产地检疫典型经验,进一步扩大产地检疫覆盖面,提高产地检疫率,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处于稳定防控状态。四是狠抓饲草料生产。加强以秸秆转化加工和利用为核心的饲草料生产,大力推广“三化两贮”、揉搓打包等加工调制技术,切实提高秸秆加工利用率,秸秆转化要达45亿公斤。同时,合理调剂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草畜余缺,引导农区秸秆流向半农半牧区,实施牧区繁育、农区育肥战略,促进牧区牲畜流向农区,实现草畜资源合理配置。探索草畜余缺补偿机制。

(三)进一步强化培训,大力拓宽劳务增收渠道

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借助“阳光工程”、“万人培训工程”等项目的支持,积极开展各类技能培训,使外出务工人员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较高层次就业。同时,认真组织开展农村急需实用人才的培训,扩大农牧民就近就地就业规模。年劳动力转移培训15万人,其中技能培训3万人。继续巩固和加强与京、津、唐等环渤海地区以及东北地区之间的劳务合作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市内外建立更多的劳务输出基地,形成短线与长线相结合,组织输出与个人外出相结合,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年每个旗县新建10个以上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对劳务输出基地用工信息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全市共享,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帮助。广泛动员各级政府、中介组织、打工能人参与劳务输出工作,积极开展大型有组织劳务输出活动,推动全市有组织输出实现新突破。

(四)进一步衔接产销,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是强龙头、壮基地,抓联接,增强产业带动能力。一是抓好重点龙头企业提升工程。依托重点项目带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梅花生物、利牛生化、维尔肉鸡、余粮畜业、清谷新禾、天润蓖麻等一批领军企业和重点项目投产达效,引领产业提升层次,推动产业规模扩张,靠品牌开拓占领市场。扩大“科尔沁肥牛”、“清谷新禾”、“蒙药”等一批著名驰名商标企业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二是抓好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对接工程。结合设施农业发展和规模化养殖建设,在肉牛、肉羊、蓖麻、红干椒、食用菌、荞麦、水稻、杂粮杂豆等产业和特色产业中选择20户农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主推发展订单和企业自建基地与农户形成紧密对接。鼓励农户以资金、技术、土地、产品等要素入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以返租倒包、参股合作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挥示范效应。三是抓好合作组织与农户对接工程。重点培育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经营规范、联结紧密、效益显著的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合作组织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

(五)进一步夯实基础,大力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借助国家对农业投入逐年加大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资金扶持,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一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争取和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植保工程、种子工程项目,大力开展打井配套、平整土地、修建田间灌溉工程等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扩大高产稳产田面积。重点加快现有灌溉农田的节水改造,提高农田灌溉利用率。年中低产田改造80万亩,节水改造100万亩。二是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饲草生产、加工、储存等关键环节,扩大青贮作物种植和人工草场建设规模,发展灌溉饲草料基地。年全市种植以青贮玉米为主的饲用作物300万亩,人工草地100万亩。同时,抓好标准化棚舍、青贮窖池和养殖小区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增强畜牧业的抗灾能力。三是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进一步落实草原“双权一制”,建立和规范草原流转机制。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制度、草畜平衡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做好基本草原划定工作。着力完善草原监理、草原监测体系,加大对乱开滥垦、违法征占草原查处力度,有效保护草原生态。年草原补播120万亩,草原围栏200万亩。四是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投入的有利条件,以玉米机收、饲草料、秸秆机械加工制作为重点,大力提高农机装备、农机作业和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年,新增主要农机装备8000台,完成机耕整地1720万亩,机械播种1400万元,机械化收获300万亩,农机化综合水平达72%。五是加强农村牧区清洁能源建设。年新建户用沼气池1.5万座以上,新增服务站点150个,保证每个沼气村都由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在规模养殖场新建大中型沼气3座。

(六)进一步转变职能,大力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第一,加强科技信息服务。一是完善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借助国家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实施,完善7个旗县、40个乡镇和200个村的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机构、创新体制,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现代农业的公共服务能力。二是提高技术人员素质。对技术人员和乡村级技术骨干有计划、分层次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成为适用技术推广的骨干力量。三是推广适用技术。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养殖场区,开展科技宣传、科技培训和科技示范,努力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全市组成技术服务专家团,带项目下乡,抓500个科技增收示范村建设。年重点推广设施农业、规模养殖、重大病虫害综合绿色防控、高产栽培、模式化育肥、秸秆三化两贮、程序化免疫等项技术。四是加强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利用网络媒体、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及时搜集整理和有关农牧业市场和科技信息,引导农牧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重点做好农村信息化“三电合一”工作,全面开通“12316”服务热线。

第二,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强化农药、兽药、饲料等投入品和农畜产品的例行检测和监管。研究制定“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对进入我市县级以上城市的蔬菜、水果、畜禽等农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在科尔沁区开展“农产品准入”试点。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专销区、专柜,促进安全优质农产品销售。选择重点地区、规模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农产品品种,按照“有管理制度,有专门人员,有生产记录,有质量检测,有产品标识”的标准,探索建立产地准出制度,把好农产品准出关,实现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有效对接。在设施农业、高效种植、规模养殖等领域推行标准化生产,集中建设一批蔬菜标准园(小区)、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小区)。积极推广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和技术,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不断提高全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三,加强政策和执法服务。继续加强对农村牧区土地承包和减轻农牧民负担的监管,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草牧场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促进和规范土地、草牧场经营权流转;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对农牧民的各项补贴和支农支牧投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继续加大农牧业各项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手段,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及时查处违法案件,保护农牧民合法权益。

农牧业范文篇4

(一)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开展耕地撂荒情况排查工作,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严格落实“最好的地种最好的粮”,保障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6.6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3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05万吨。

(二)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标准,完成2020年高标准农田0.5万亩建设任务,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于8月25日完成招投标工作,截止目前完成总工程量的50%。

(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农机装备提档升级,加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农机动力达到1.389万千瓦,新增农机总动力147千瓦,拖拉机保有量846台,机耕作业达51500亩,机播作业达13300亩,机收作业达19300亩。抓农机安全源头管理,强化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开展农机安全大检查4次,签订农机安全责任书28份,现场宣传咨询活动8次,发放宣传资料1200余份,从源头预防和清除事故隐患,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二、抓常规,夯实基础,推动畜牧业健康发展。

(四)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组织完成了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强制免疫工作,完成动物免疫123.31万头(只、羽)次,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达70%以上,全年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着力抓好炭疽、包虫病、布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全年完成各类驱虫30701头(只、匹)/次。

(五)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申报检疫做到申报必理、现场检疫、仔细勘察、谨慎出票、规范记录,杜绝“隔山开票”的情况,截止目前共检疫各类牲畜1300余头,并查处一起违规调运动物产品案,发现违规调运冻猪肉245公斤,均无害化处理,处罚人民币882元整,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六)持续抓好非洲猪瘟防控。严格落实县(市)委书记非洲猪瘟防控和恢复生猪生产指挥长责任,深入开展养殖环节重大动物疫病排查、活禽交易市场和畜禽集中屠宰场点监管巡查,加强调运监管,严格落实安全防控措施。截至目前,开展相关培训30余次,签订“非洲猪瘟防控责任书”150份,发放“非洲猪瘟防控告知书”150份,其余宣传资料600余份。

(七)抓好呷依藏香猪养殖场建设。打好藏猪产业发展种业基础,今年藏香猪存栏120头,截止目前出栏生猪16头,收益2.7万元,为进一步发展生猪产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抓好牦牛标准化适度规模发展。组织实施好牦牛标准化适度规模发展项目,建设牦牛标准化适度规模场12个,并配套贮草架、储草基地。并在马尼干戈镇拉绒村种植完成建设垂穗披碱草基地0.1万亩。

(九)抓实畜禽资源普查。完成入户畜禽普查和信息系统录入工作,全面掌握畜禽品种在我县的存栏数,积极推广昌台牦牛、藏牛、娟杂牛等优良品种,完成畜禽改良1万头(只)。

三、强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高标准构建现代农业

“1371”产业体系。

(十)特色产业稳步发展。按照“稳面积、调结构、提质量、促增收”的思路,推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提质增效,建设完成马铃薯种植基地0.5万亩、蔬菜种植1.01万亩、中藏药材种植0.3万亩。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力度,认定州级示范社1个,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促进农业产业市场化发展。加快推进“两江流域”现代农业产业带成片成规模发展。成功申报麦宿产业强镇建设项目,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一)现代农牧业园区扩面提质。在温拖镇、中扎科镇、年古乡等乡镇建成4个蔬菜生产基地和1个冷链物流及电商服务中心,生产核心区占地3163亩,园区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全力推动“善地·沿百公里有机农业产业带”发展,一年来园区产出各类蔬菜1600余吨,总产值达300余万元。聚焦农民稳定增收,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进园务工“三圈层”发展保障富民增收,园区先后支付土地流转资金264.26万元,入股分红90.3万元,带动2076户农民发展庭院经济1560亩,支付当地农民务工收入300万元,带动4个乡镇30个村3644户15129人实现增收。

(十二)聚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做好农作物、畜禽、蜂遗传资源普查及挖掘,建设一批特色农业种质资源圃。建立青稞良繁基地1000亩、马铃薯良繁基地600亩。切实加强种业市场监管整治,保障生产用种安全。

(十三)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及品牌培育。开展农产品生产主体信用体系建设,截止目前完成追溯平台录入56家,严格落实“重点监控名单”和“黑名单”制度,累计出动执法人员70余人次,检查农资经营摊点10余家次,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案件3起,共处罚金500元。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合格证专项培训4期,培训种植户、乡镇农技人员100余人。加强对源头农产品的采样抽检工作,完成州级和县级开展的定量抽检样品300余份,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合格率达100%。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狠抓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登记,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累计登记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4个。

四、强治理、优化环境,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十四)强力推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在错阿镇错通村新建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13户。并配备完成保洁员,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0%。常态化组织开展村庄清洁专项提升行动,农村面貌日新月异。

(十五)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试点建设。坚持“一片多村”思路,大力保护好传统村落,在“两江一河”流域打造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竹庆镇竹庆村、更龙村、马尼干戈镇洞真村、柯洛洞乡独木岭村等4个精品村落。

(十六)全面开展长江“十年禁渔”。多措并举开展“十年禁渔”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联合公安、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开展长江禁捕常态化巡察督查,《全县天然水域全面禁捕工作》公告,及时公布举报电话,公开罚金数额,先后共组织检查行动45余次,出动执法人员1700人(次)突击检查餐饮店1700户次,累计巡查两江江流域4000余公里,并做好禁捕工作宣传工作,截止目前,开展禁捕工作培训1期,培训人员70余人,发放张贴各类宣传资料3300余份,悬挂横幅50余条,安装标识标牌16个。不断提高群众禁渔护河意识,确保禁渔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推动河(湖)长制工作更上新台阶。

(十七)有效改善农业面源污染。根据绿色植保理念,大力开展病虫草害监测防控工作,绿色防控面积3.1万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6.96%;大力开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制定了《县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农药减量化宣传工作,设置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30个,发放各类物资(回收桶、回收袋)2624个,开展宣传活动4次,张贴宣传标语600张,悬挂横幅20余条。强化农业园区农业投入品清单制管理,建立农药购买台账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台账。据统计,2021年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1100余(袋、瓶、罐、桶),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综合防治水平。

五、强引领、夯实科技支撑,助推现代农牧业提质增效。

(十八)强化院校合作,科技人才队伍逐步壮大。深化与省州科研院校的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建立省、市、县三级专家组成的农技服务团,汇集了省市县26名特派员,“三区”服务科技人才6名。

(十九)搭建信息平台,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完善乡村振兴科技在线“县运管中心”专家库和信息员库建设,入库专家82人,信息员100人,2021年共完成在线咨询850次。积极申报省州科研项目,2021年组织县内企事业单位申报州级科技项目3个,省级科技项目1个,截止目前,立项州级科技项目1个,省级科技项目正在评审中。培育认定1家科技型性中小企业。

(二十)强化科技宣传,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强化农业技术支撑,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1期,培训70余人,确保农技服务全覆盖,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送科技下乡6次、科普宣传活动4次,广泛普及科技创新知识。巩固完善了科技服务团下基层、推技术、扶产业的长效工作机制,科技特派团共计开展技术服务17次300人次,技术培训5期,培训学员300人次。

六、突重点、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力和活力。

(二十一)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工作。现目前,我县已全面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不断强化土地流转服务,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截至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827.62亩。

(二十二)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今年,我局抽派农经站专业技术人员与凯普顿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深入各乡村,按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工作内容、程序、方案、工作步骤等开展了相关工作。截至目前,全县村级集体资产总计为48208.91万元;共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82945人,涉及农户19797户;量化成员股权395940股;打印股权证19797本。正在积极开展赋码登记工作。

(二十三)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开展农村宅基地实地调研工作,掌握了解我县宅基地管理利用情况,据统计,全县23个乡镇闲置宅基地面积达26047.75平方米,涉及户数496户,并举行农村宅基地管理培训1期,共计参训53人,发放农村宅基地宣传手册300余份,进一步规范了农村宅基地管理审批流程。

(二十四)加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截止目前,已发展养殖大户140户,培育示范户306户,创建家庭农场12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43个。其中,今年认定州级示范社1个,县级家庭农场2个。

(二十五)续力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在温拖片区、柯洛洞片区、玉隆片区、麦宿片区、阿须片区乡镇建成中心供销社5个,在龚垭镇建设县级为农服务中心,积极探索推动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三社”融合发展试点,以“三社”融合带动村级基层社建设,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二十六)全面推进依法治农。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服务方式,提升“一网通办”能力,截止目前,政务服务办件16981件,办结率达100%,满意率达100%。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普法活动,截止目前,利用各项工作进行普法宣传20余期,涉及5000余人次,不断推动法律法规进村入户,积极培养农村学法用法带头人、示范户,推进建设法治农村。

七、整合资源、多点发力,为农业农村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二十七)落实惠农资金。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为全县14个农业乡镇(通过“一卡通”)兑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422万元,兑现率100%。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项目。全县禁牧面积400万亩、草畜平衡面积356万亩,因州级系统原因,资金尚未发放。

(二十八)落实项目资金。开展2019-2020年财政涉农项目资金专项清理排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双监控”,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推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加,总投资940万元,完成县庭院经济采购项目、县为农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县农业园区连栋大棚建设项目、县动物防疫注射栏采购项目。

(二十九)培育农业人才。加大涉农急需紧缺人才和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引进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培育力度,截止目前,省州集训20余人。出台《县高素质农民培训方案》农民,完成人员(60人)遴选工作,由于疫情原因尚未开展培训。

(三十)着力抓好农村地区新冠疫情防控。我县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全面按照农村地区十一条措施贯彻执行,严把输入关口,实行“四个全覆盖”。11月7日以来,累计排查回流人员311人。抓实网格管理,全县落实网格员213人,包干各乡镇辖区内管理服务对象,建立“两台账一张卡”,截至目前累计张贴明白卡27762份。控好重点场所,农村麻将馆(室)、茶馆、农家乐(民宿)、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已规范完成建立消毒台账,坚持每天执行消毒消杀、亮码扫码等措施。

(三十一)大力抓好政务运行。推进办公软件正版化,制定年度发文和会议(活动)计划,做好目标绩效管理。不断加强州政府门户网站、省农业农村厅门户网站和各新闻媒体等渠道信息质量,截止目前,共计各类信息200余条。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2件、政协委员提案1件,办复率均达100%。加强国有经营性资产管理。不断完善各类规章制度。

八、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底子薄、基础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条件差,受自然气候影响大,综合利用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竞争力弱、占有率低。农牧产品深加工程度还不够,缺乏品牌带动能力,产品销售仍然以初产品为主,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弱、价格较低。三是管理水平差,瓶颈突出。部分贫困村对产业扶持基金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乡镇村级产业管理较为粗放,缺乏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措施和办法。

九、2022年工作打算

一是抓园区,促发展。大力推进“菜篮子”自给保供工程,温拖现代农业园区扩面提质,进一步加大沿上游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实施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发展壮大蔬菜保供基地。

二是抓产业,强融合。加快推进麦宿产业强镇建设项目,依托麦宿藏医药与手工业发展优势,打造以中藏医药产业与民族手工艺业为主的麦宿产业园区,建成集科研、种植、示范、加工、培训、康养为一体的示范区,实现药旅融合,为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打好基础。

农牧业范文篇5

(一)西藏旅游产业和农牧业发展态势的趋同性

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些相关产业也得到了促进。其中,较为明显的表现是农牧业在近年来稳步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取得了粮食丰收、经济作物较快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好成绩。自2000年以来,西藏旅游产业发展和农牧业经济呈现同向变化趋势。这一变化通过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来反映。1.西藏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增加值对比分析2000年以来,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总体上均出现增长的趋势。旅游综合收入从2001年的7.505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6.4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38.08%。以2001年为基期,农牧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37.47亿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80.41亿元,年均涨幅为4.17%。总的来看,2001年到2012年间,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都表现为上升趋势。2.西藏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增加值的增幅对比分析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幅度)表现出阶段性。旅游产业是敏感性产业,受2003年的SARS和2008年3·14事件影响,2003年与2008年旅游综合收入都出现低谷。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以后,西藏旅游综合收入出现迅速发展的态势。2006至2007年间,西藏旅游综合收入平均增速为59.15%,比11年间的平均增速高出21.07个百分点。2008年3·14事件之后,西藏旅游综合收入增幅每年成增长态势。2001至2005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4.05%,与2001-2012年的年均涨幅4.17%比较接近。2006至2008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5.5%,比平均值高出1.33个百分点。2009至2012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3.3%,比平均值低0.8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旅游业的波动性较明显,农牧业发展情况较平缓。

(二)西藏旅游产业和农牧业发展趋势的定性分析

乡村旅游是农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业景观、农牧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均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且部分农牧业生产要素本身就成为了一项重要乡村旅游吸引力。旅游业同样可以反哺农牧业,乡村旅游业能够吸纳农牧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牧业收入、促销农产品。农牧业与旅游业的联动效应已经不言而喻,国内外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关系。1.政策扶持与产业融合就西藏而言,2002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了《关于扶持和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旅游服意的指导意见》,乡村旅游开发活动开始在区内遍地开花。2012年,西藏自治区出台了西藏十二五期间的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经济开始快速发展。西藏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五大主题品牌,分别是“雪峰乡村”“高原林村”“高原牧歌”“神奇乡井”“屋脊农庄”[10]。乡村旅游已经与传统的农牧业以及新兴的高原净土产业相融合,依托农牧业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农牧业产品供给以及农牧业原有的人力资本在不断发展。从整体情况来看,西藏乡村旅游经济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共同特点。最为明显的一点,即产业融合吸纳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西藏农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发展西藏乡村旅游可以调动农牧民参与旅游开发和服务接待的积极性,提高农牧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效率。因此,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发展西藏乡村旅游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农牧业经济效益与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对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与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相比,虽然西藏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而从产业联动的角度分析,西藏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高原农牧业生态景观及农产品、高原特色奶、肉制品等均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产业链结构。农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实现了农牧业产品创新,促进了农牧业结构创新发展。反过来,农牧业的转型与发展为乡村旅游经济注入了活力,同样丰富和发展着西藏乡村旅游经济。2.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佐证课题组于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对西藏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类型的开发模式、不同地理区位、不同发展程度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以西藏昌都地区半农半牧县芒康县为例,该县处于滇藏线与川藏线的交界处,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该县境内沿214国道有一条旅游观光线,观光线周边分布着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包括纳西民族乡(又称“盐井”)、曲孜卡温泉度假村等。其中,纳西民族乡的千年古盐田景观及当地农牧民制盐晒盐的劳作方式成为了吸引沿途观光游客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而旅游经济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人们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保护了非物质文化资源,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复兴。由于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旅游产业链与农业相衔接,拓展了农牧产品的销售和经营渠道;农牧业的生产要素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为旅游产业提供支持与保障。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乡村旅游产业与农牧业联系地研究已经有了较好地积累。但是,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发现,以实证研究范式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内在联系的文献不多。在研究对象方面,以西藏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的报道尚未出现。综合上述论述,结合2000年以来西藏农牧业和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及相关数据,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在西藏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西藏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已经开始融合,旅游产业与农牧业之间存在双向影响的关系。

二、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增长的VAR和脉冲响应分析

产业融合与产业关联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一般认为:产业耦合是对产业关联与产业融合在物理学方面的形容。研究人员将“耦合”这一概念引入产业经济研究当中,用来解释经济系统的不同子系统之间在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协调与制约的现象。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耦合、产业关联的研究报道,可以看出该方面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概念辨析、机理剖析等方面,过渡到以定量测度为主且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的研究层面。涉及旅游研究方面,旅游乘数效应研究是产业耦合与产业关联在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研究方面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已经出现的研究报道中,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工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联动、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研究均有表现。其中,农业与旅游产业的关联研究由来已久。然而,前期的研究文献中出现的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路径、融合动力、融合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实证论述,尚未对于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较为精确地探究。因此,为了探究西藏旅游产业与农牧业之间的内在联动关系,验证本文上述研究假设方向的合理性,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方法,选取西藏2001~2012年的旅游产业综合收入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变量①。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模型,是以时间序列的统计特征为出发点,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冲击影响分析来了解经济系统的动态特征和冲击传导机制,它通常使用最少的经济理论假设[11]。本研究所选用的数据是两列时间序列数据,数据之间的关系缺乏经济理论支撑,故向量自回归模型比较适用于本研究。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常被运用于定量测量两种具有内在关联的事务之间的相关关系。例如,在城镇化研究(郭志义、张耀东,2012)[12]、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协整发展研究(张占涛等,2012)[13]、经济增长与相关问题研究(刘乃全等,2006;李天国,2013)[14-15]、旅游乘数效应研究(胡春林,2007;向延平、蒋才芳,2013)[16-17]等方面。该模型与其他测评方法相结合的运用均有体现。众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该方法从深层次角度能够较好地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揭示。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来分析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平稳性检验

经典的线性回归模型通常假定序列是平稳的,或者是一个确定性趋势加上平稳部分,来保证OLS得到的估计量是一致性和具有渐近正态分布的性质。然而,实际中通常遇到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如果利用经典的模型进行分析则会出现“伪回归”现象[18]。协整分析把非平稳变量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的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平稳性检验是协整分析的前提。本文以旅游综合收入来作为反映旅游产业发展的指标,记为T;以农牧业增加值的变化来衡量农牧业经济增长情况,记为A。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将T和A分别取自然对数,记为lnT,lnA,进一步对两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5%的条件下,lnA与lnT的ADF统计量均小于其相应临界值,且D-W检验结果数值接近2,故不存在单位根,认为lnA与lnT的序列是平稳的。

(二)VAR模型估计和脉冲响应分析

VAR模型所依托的理论假设较少。在进行短期预测预防与分析方面非常方便,尤其是在对外生变量预测较为困难或者短期内对某些不确定因素难以把握的情况下,利用VAR模型具备较强的便利性[19]。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在一个扰动项上加上一个一次性的冲击,对于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能够比较直现地描述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根据由模型的AIC和SC最小值来判断变量的滞后期,通过Eviews3.0软件可以得到模型的滞后期为2,进一步得出了VAR(2)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以LNA和LNT为解释变量的两回归函数的D-W值分别为1.8323和1.7646,可以认为,随机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性。可决系数结果表明第一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不如第二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高。在实际应用中,VAR模型的主要用处是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Eviews3.0来分析西藏旅游综合收入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脉冲响应和差分分解结果如图1、图2、表3、表4所示。图2与图3描绘出了分别给两变量施加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后所带来的动态影响。图2显示,农牧业增加值的冲击对于旅游综合收入具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本期给农牧业增加值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冲击后,从第二期开始,旅游综合收入开始正向变动,并达到峰值4.21%;在第3期到第10期之间出现平稳趋势。在方差分解中,农牧业增加值对旅游收入波动的贡献小幅波动后逐渐呈平稳趋势,最大贡献值为60.58%。表明当农牧业增加值受到外界条件的某一冲击后,通过市场传递给旅游业,给旅游收入带来同向的冲击,即农牧业增加值对于旅游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的影响,且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从图3可以看出,当在本期对旅游综合收入给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冲击后,在当期农牧业经济增长便开始正向变动,增加了约0.4%。随后2期达到峰值1.4%,第4期下降到最低点1.0%,在以后几期逐渐趋于平稳。在10期内,旅游综合收入冲击对于农牧业增加值的影响是正向的,且在长期逐渐趋于平稳。从方差分解的数值可以看出,旅游综合收入冲击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影响的最大贡献值为89.68%。研究结论表明:当旅游综合收入受到外界条件的某一冲击后,给农牧业增加值带来同向的变动,并且这种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

三、研究结论

农牧业范文篇6

一、农牧业主要工作完成及进展情况

(一)春播及春耕生产

2010年上半年,全旗累计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8万亩;人工种植优质牧草4.5万亩,其中耕地种草1.8万亩,新增紫花苜蓿1.1万亩;种植饲用作物24.3万亩,其中青贮玉米种植9.3万亩;饲料玉米种植34.5万亩。

(二)土地规模经营

我局将发展现代农牧业列为今年的工作重点,为切实有效抓好当前我旗现代农牧业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工作,我局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实地指导,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2010年的现代农牧业主要在十二连城乡新建现代农牧业规模经营4万亩,其中喷灌3万亩、渠衬1万亩。上半年在布尔陶亥苏木完成规模经营335亩。同时在十二连城乡安装大型喷灌设备29台、布尔陶亥苏木安装3台、大路镇安装3台。

(三)高效设施农业

2010年我旗新建高效设施农业1万亩(5000栋),分布于全旗6个苏木乡镇9个嘎查村。截止目前,设施农业已完成3368亩。

(四)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2010年全旗实施测土配方施肥40万亩,其中配方肥施用面积20万亩。实施区域选择在现代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区域,覆盖全旗7个苏木乡镇,130个行政村,涉及农户3.6万户8.6万人。重点在十二连城乡、大路镇、布尔陶亥苏木建立示范点,主要对玉米、西瓜等主要作物进行示范推广。

(五)良种推广补贴项目

为加快我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优质、高效、专业新品种推广,实现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充分发挥项目的政策效应和科技效应,今年我旗继续实施良种补贴项目,并制定了实施方案。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农牧业局抽调了专业技术骨干,组成技术服务队,深入农户开展技术服务。根据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2010年我旗的良种推广补贴项目主要涉及玉米、小麦、大豆三种作物,现已完成玉米348665亩、大豆88256亩、小麦1252亩。在全旗范围内全面覆盖了玉米、大豆、小麦3种作物种植面积补贴,从而促进了我旗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带动了种植户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六)退牧还草项目

2010年的退牧还草项目在全旗的4个乡镇9个村实施建设,具体分布和规模为:召镇实施禁牧12万亩,补播草地6万亩,购置饲草料加工机械、割灌机各2台(套);纳日松镇实施禁牧2万亩,补播草地1万亩,购置饲草料加工机械、割灌机各2台(套);大路镇实施禁牧4万亩,补播草地2万亩,购置饲草料加工机械、割灌机各2台(套);龙口镇实施禁牧2万亩,补播草地1万亩,购置饲草料加工机械、割灌机各2台(套)。项目于2010年5月1日已全面开工,8月底竣工验收。

(七)渔业生产

渔业生产主要以巨合滩水产养殖为示范和重点,着力提升我旗水产养殖的档次和水平,加大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10年在大路镇小滩子、龙口镇万家寨库区打造两处基础设施完善、技术含量较高的水产养殖基地,水产养殖总面积达到2.0395万亩,其中新增池塘养殖面积600亩(其中十二连城乡460亩、大路镇80亩、布尔陶亥苏木40亩、龙口镇20亩)。上半年全旗水产品总量达到640吨,共投放鱼苗253尾,投放鱼种183吨。通过引进适合当地养殖和销售市场看好的新品种,发展现代高科技水产养殖业积极带动养鱼户应用科学技术发展水产养殖,极大地提高了水产养殖户的养殖效益。

(八)现代畜牧业

为全面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发展现代规模养殖业,推进我旗畜牧业从数量向质量、效益与生态并重的方式转变。2010年要以养殖园区、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户)建设为重点,以加强牲畜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为核心,着力提高农区畜牧业的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良种化水平。坚持为养而种,以种促养,明确主导产业,促进种养殖业专业分工,切实抓好以肉羊、生猪等为主导畜种的现代养殖园区建设。2010年新建标准化、配套化、规模化养殖园区5处,具体分布为十二连城乡4处,布尔陶亥苏木1处。目前,部分园区已初具规模,即将投入生产。其它园区的建设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预计年底都将投入生产。

(九)农村户用沼气项目

沼气建设项目的实施使种植业、养殖业和人们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极大的改善了农村能源利用结构,美化净化了村镇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为建设文明富庶的新农村奠定了基础。2010年我旗的农村户用沼气项目落实沼气池2000座,分别在布尔陶亥、十二连城、沙圪堵3个苏木乡镇的11个村实施,涉及农户2000户,沼气建设工程现已全面进入施工阶段。2010年我旗共建设联户沼气工程2处,分别在十二连城五家尧子村和兴胜店村实施,发展沼气户1400户。截止目前,项目的土建工程已开工建设,已完成总土建工程量的90%。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农牧业局党总支严格按照旗委部署,本着广泛动员、认识求深、活动求实的原则,自4月3日以来,在全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农牧业工作实际,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并把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摆上重要日程,着力在宣传发动、学习提高、统一思想、营造氛围上下功夫,扎实推进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向前发展。

三、其它各项工作完成及进展情况

(一)加强学习,强化内部管理

为了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制定了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完善了学习制度,建立健全了学习、教育双效机制,每隔一周的星期五上午定为职工和党员学习日。学习内容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旗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为主,着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相关文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政策精神,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同时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的学习,以提高广大职工干部的综合工作能力。

(二)认真抓好党建、精神文明、综合治理、计划生育、依法治旗、安全生产、信访等各项工作

按年初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工,组建成立了精神文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依法治旗、安全生产、信访工作等一系列领导小组,统一部署,统一落实,专事专抓,责任到人。并与所属二级单位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状,定期进行了督察考评,确保了上半年无治安刑事案件发生,维护了社会稳定;利用例会学习制度开展了时事理论、业务知识、法律知识等学习;进一步健全了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围绕农牧业经济建设工作发挥了各自职能,起到了助手作用;为了迎接党的生日,举办了纪念建党88周年庆祝大会,为坚持抓好机关制度建设,完善了机关管理制度,树立了机关良好形象。公务员之家:

四、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继续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

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增加园区建设科技含量,加强内部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推动我旗现代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全面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培育和质量认证工作。

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不断扶持农牧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走具有特色的绿色农牧业之路。

(三)积极引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企业

加快建设农牧业深加工园区,为土地整合后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过渡提供良好的就业途径,增加农畜产品产值。拓宽农畜产品销售市场,提高农民收入,创建我旗农畜产品品牌,提高农畜产品知名度。

(四)加强宣传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对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认识和种养殖技术水平。

农牧业范文篇7

《年农牧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实施方案》经区人民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执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做好年农牧业机械购置补贴工作,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支农惠农政策,拉动农村需求,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农牧业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年农牧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农牧机发[]号)和《市年农牧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实施方案》的文件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现代农牧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目标,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增加农机装备总量、提高机械化水平、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任务,以推进农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为重点,兼顾林果业、农畜产品加工机械化发展,完善补贴管理办法,规范操作程序,充分发挥财政补贴政策的引导效应,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协调统一、务求实效的原则。

(二)坚持突出重点,兼顾特色的原则。补贴向优势农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种植、养殖关键生产环节倾斜,向各类农机化示范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倾斜。

(三)坚持充分尊重农民购机自主选择权原则。

(四)坚持加强引导、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高农机使用组织化程度的原则。

(五)坚持操作程序科学、方法简便、措施高效的原则。

三、主要目标

(一)促进农机装备总量增加和结构优化,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农牧业。

(二)加快推进奶牛养殖、肉羊养殖、蔬菜基地建设、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设等主导产业机械化进程,特别是推进生鲜乳收购站现代化机械装备水平等方面的进程。

(三)加大大型拖拉机、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耕作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和保护性耕作机械推广力度,提高主要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特别是在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的引进、推广上加大力度。

(四)突出重点、扶优促强,引导农牧民转变生产方式,进行集约化经营,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

(五)完善管理办法,优化运行机制,不断增强政策活力。

四、实施范围及规模

农牧业厅、财政厅安排第一批专项补贴资金为70万元。

五、补贴对象及条件

补贴对象为纳入实施范围并符合补贴条件的农民、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取得当地工商登记的奶农专业合作社、奶畜养殖场所办生鲜乳收购站和乳品生产企业参股经营的生鲜乳收购站

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民经济组织以集体名义购买补贴机具的,需提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和法人代表的农民身份证明。对于已经报废老旧农机并取得拆解回收证明的农民,可优先补贴。

六、补贴机具种类及补贴标准

年度补贴机具种类主要有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农村可再生资源设备和其他机械等,共13大类41小类140个品目7231个机型。

中央财政补贴比例不超过机具最高出厂价(不含运费)的30%。单机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挤奶机械、大型联合收割机、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2万元;大型棉花采摘机、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额可提高到20万元。

具体补贴品种及补贴额见《年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目录》(以下简称《补贴目录》)。

一户农民或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年度享受补贴购机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台套,即1台拖拉机或1台自走式机械配带3台作业机具。其中补贴的电动卷帘机、微耕机数量分别不超过3台和1台;补贴的保温被数量不超过3000平方米;补贴的增氧机、投饵机、清淤机数量分别不超过6台、6台和1台;补贴的饮水机不超过6台;补贴的微滴灌设备数量不超过2组(覆盖50亩为1组)。一个生鲜乳收购站年度享受补贴的挤奶机械数量不超过1套(3台,即1台大型挤奶机、1个冷藏罐、1个贮奶罐);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根据实际需要,可享受2台套补贴,其中补贴购置2台拖拉机或大型自走式作业机械的,须由县农机管理部门报呼市农机管理总站审批并备案,待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购机。根据市农业结构调整和重点项目要求,年对大型自走式指针喷灌设备不予任何形式的补贴,重点补贴膜下滴灌和小型喷灌。

七、有关事项说明

(一)购机申请和受理。实行农民购机补贴电子网络申请,农民选择个人、社会、农机管理部门等任何终端窗口均可进入申请报名界面首页点击“农户查询填写申请入口”);农民申请后,报名顺序自然锁定;旗县农机管理部门直接在网上受理审核,剔除网上不符合补贴条件的申请人员名单后,依原本生成顺序进行批量公示。

(二)小型农机具(中央财政单机补贴额≤1000元)补贴。启用网络申报程序以后,小型农机具补贴除与其他机具补贴同样采取网络公示7天的要求外,其他操作办法仍可按原规定执行。

(三)指标确认与监察。网上批量公示后,区农牧水务局按批量与农民填写指标确认通知书。填写“指标确认通知书”场面公开并请纪检、监察、财政部门到场监察,由区财政部门签章确认;农机部门监察员负责购机提货环节监察。

(四)玉米收获机补贴。今年自治区下达全市80台玉米收获机械补贴指标任务,分解到1台、购机补贴预留资金10万元。

(五)补贴资金审核结算、大型挤奶机械补贴操作,仍延续2010年做法。取得当地工商登记的奶农专业合作社、奶畜养殖场所办生鲜乳收购站和乳品生产企业参股经营的生鲜乳收购站仅限奶业设备补贴购置。

八、实施进度

农牧业范文篇8

1、农牧业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按照年初制定的农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实现3.5亿元、争取国家投资2.5亿元的目标,今年,该地区实际争取农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6699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3140.45万元(特色产业项目总投资2313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4950万元;中央扩大内需新增项目总投资30482.6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6996.02万元;其他面上项目总投资13377.3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194.43万元),国家投资部分资金已全部到位。预计农牧业项目建设到年底完成总投资5.10亿元,其中国家投资3.10亿元(含完成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总投资1.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8000万元)。通过实施农牧业各项项目建设,今年项目累计涉及农户72995户,覆盖面达36.5万人,其中羊短期育肥、人工种草、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增收项目项目区人均增收597元。基础建设项目中仅乡镇兽防体系建设项目,参与项目建设的农牧民群众就达32500人次,人均增加现金收入2500元。

2、种植业在多灾重灾影响下获得较好收成。共落实农作物播种面积127.96万亩,比上年增加0.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6.62万亩(青稞播种面积64.31万亩,比去年增加0.36万亩),占总播面积的60%;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3.31万亩(其中油料作物15.13万亩,蔬菜面积18.1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6%;饲草料作物播种面积18.0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4%,粮、经、饲三元比例保持去年的60∶26∶14。据理论测产统计,今年全地区的粮油预计产量为36.6万吨,比上年减少1.3万吨,其中粮食为34.04万吨(青稞产量为27.23万吨,比上年减少1.17万吨),油菜2.56万吨。

3、畜牧业在狠抓疫病防控下稳步发展。全地区仔畜成活达202.87万头(只),成活率90.4%,比去年减少3.5个百分点;成畜死亡99071头(只、匹),死亡率1.7%,比去年增加0.56个百分点;牲畜总增192.97万头(只、匹),总增率33.45%,比去年减少1.95个百分点;预计出栏牲畜202.87万头(只),出栏率35.17%,比去年减少0.23个百分点;年末牲畜存栏控制在566.84万头(只、匹)。预计肉产量3.6万吨,比去年增加0.2万吨;奶产量8.2万吨,比去年增长0.4万吨;绵羊毛2220吨,比去年增加1.28吨;山羊绒265吨,比去年增加3.55吨,禽蛋、禽肉产量分别达360吨、669吨。预计全年完成“w”病、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等畜禽防疫2328.90万头(只、羽)。完成牲畜短期育肥68万绵羊单位(含活羊出口25万只),总收入24833.8万元,纯利润6975万元。

4、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增收作用明显。预计全地区乡镇企业完成产值6.43亿元,同比增长11%;多种经营实现总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5%。发展地区级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3家,至此地区以上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已达11家;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103家,其中3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通过《合作社法》正式挂牌经营。

二、存在的问题

1、畜牧业越冬度春形势不容乐观。受前期大风天气、后期持续干旱的影响,牧草长势普遍较差,草场返青迟,农作物秸秆产量较大幅度降低,牲畜膘情差,畜牧业越冬度春将面临严峻形势。

2、农牧业、农牧区发展基础依然薄弱,需要继续加强科技体系、农田与草场、农村能源、农牧业科研、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等建设。农牧项目投资问效、后续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防抗灾条件差,急需从饲草料基地、饲料加工、暖棚圈建设、预测预报等方面加强基础建设,改善防抗灾条件,提高该地区防抗灾能力。

4、科技支撑能力还比较弱。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少、素质较低、手段落后,科技创新不足。科技尚未成为农牧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5、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资金申报制度不完善,管理机构不明确,审核批复时间长,影响了专业合作社发展,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数量少、水平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类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与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扶持引导。

三、2010年农牧业初步工作要点

2010年,该地区农牧业经济预定计划指标为:农作物总播面积127.9万亩,粮食作物76.6万亩(其中青稞面积64.5万亩,比2008年增加0.2万亩)、经济作物33.3万亩、饲草料作物18万亩,粮经饲三元比例为60∶26∶14。粮食总产34.5万吨(其中青稞28万吨),油料2.5万吨,蔬菜30万吨。各类牲畜存栏总量570万头(只),新生仔畜成活率达90%以上,成畜死亡率控制在2%以下。乡镇企业实现总收入7.1万元,增长11%;多种经营总收入10.5亿元,增长5%。

农牧业范文篇9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十二条规定对农牧业机械化管理部门实施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职能进行了法律确认,即赋予了农牧业机械化管理部门对农牧业机械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质量表现进行依法监督的职能。过去国家只明确质量技术监督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农牧业机械产品、农牧业机械市场的质量监督职能,现在增加了农牧业机械化管理部门对农牧业机械使用方面的监督,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局面,使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管理实现了全面覆盖。1.1监督投诉对农牧业机械质量管理成效具有重要影响。以农牧业机械适应性、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售后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质量跟踪调查是农牧业机械化管理部门实施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主要方式和特色所在。质量跟踪调查是以农牧业机械的实际作业为基础,其结果将提供最全面、最真实的第一手农牧业机械使用信息,这对于搞好农牧业机械质量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但是决定质量调查目标和重点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农牧业机械使用者的投诉情况,而监督投诉工作状况影响着投诉信息的数量和真实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质量跟踪调查的准确性和工作效果。1.2监督投诉是农牧业机械质量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随着农牧业机械品种的增加、运用领域扩展和跨区作业的发展,农牧民使用农牧业机械的时间和频次也显著增长,农牧业机械投诉的季节性相对减弱,投诉受理工作趋于常态化。而且由于《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赋予了农牧业机械化管理部门实施农牧业机械运用领域质量监督的职能,以农牧业机械受理和投诉信息分析为基础,其他有关农牧业机械质量信息收集为补充,因此适时进行农牧业机械质量状况分析和形势判断必将成为各地农牧业机械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1.3监督投诉信息是引导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工作的结果要向社会,其内容包括农牧业机械质量投诉信息、质量跟踪调查信息、质量问题原因分析和相关管理措施等。监督投诉这一基础性工作做不好,农牧业机械质量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充分性就不能保证,农牧业机械化管理部门对农牧民正确选购农牧业机械产品实施信息引导和服务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投诉是农牧业机械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信息源泉,没有有效的监督投诉工作,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管理就难以找准方向,《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十二条的立法目的也难以实现。

2加强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投诉是维护使用者合法权益,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举措

从直接作用讲,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投诉站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受理农牧业机械使用者投诉,调解质量纠纷。在质量纠纷中农牧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通过受理投诉,农牧业机械监督投诉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专业知识分析纠纷原因,分清相关责任,有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可以有效地维护农牧业机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据中消协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投诉站统计,近3年就受理农牧业机械使用者投诉3640起,为农牧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102.29万元。从间接的作用讲,监督投诉可以获取农牧业机械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和农牧业机械使用状况的直接信息。这些信息反馈到生产企业,可以促进其改进产品性能、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信息反馈到政府主管部门,成为实施管理和调控的重要依据,有针对性地引导农牧业机械产品的有效供应和农牧业机械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调解质量纠纷能够及时发现农牧业机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关资料分析,有一部分农牧业机械故障是与操作者未及时维护保养、正确调整使用机具有关。因此,主管部门和农牧业机械生产企业据此加强对农牧业机械使用者的培训指导,将有效地提高农牧业机械的使用效能,减少故障,保障安全,满足农牧业生产需要,增加农牧民收入。

3加强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投诉是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新形势,新特点的客观要求

3.1品种数量增长导致质量问题的相应增加。据统计,2008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农牧业机械企业达2000多家,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分别达到了1914.72亿元和1874.79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28.36%和27.98%。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240万台,增长17%,小型拖拉机1660万台,增长2%;联合收割机71万台,增长12%;机动水稻插秧机20万台,增长28%;大中型动力机械和配套农具保持较高增幅。由于农田作业条件比较恶劣,区域性强,而且超负荷作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产品的性能质量特别是适用性、可靠性往往需要通过实际使用来表现。随着农牧业机械保有量的增加,农牧业机械质量问题备受关注。3.2新产品开发过快,适用性、可靠性问题投诉突出。一是由于农牧业机械应用领域的扩展,企业加快产品开发步伐,不少新产品问世,但同时适应性问题也接踵而来。如有的企业生产的根茎作物挖掘机,农民购买后不能正常使用;有的企业生产的蔬菜大棚骨架也遇到同样的问题,由此造成投诉增加。二是一些企业为了抓住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商机,急于开发市场上热销的产品,一些业外的企业和资本也纷纷流入农牧业机械行业,或由于急于将产品投放市场,而未经过必要的中间试验和技术改进,或由于设计和生产条件不适当的原因,相当数量并不成熟的产品卖给了农牧民,造成同一产品多台发生故障而导致群体性投诉增加。3.3企业售后服务能力不足,导致投诉有增无减。产品销售量增加,高性能产品、新产品比例上升,对售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不少企业服务工作跟不上,存在售后服务人员数量不足、服务手段不适应、技术水平不高和售后服务人员态度不好等问题,造成服务不能及时有效,影响了农牧业生产,严重损害了农牧民利益,造成质量服务纠纷,导致投诉数量增加。3.4拖拉机与农具不匹配导致投诉增加。比如,为了适应拖拉机田间作业量提升的需求,一些拖拉机生产企业未经系统考虑,就购买农具与拖拉机进行组合销售而出现问题,有的农民购买使用某拖拉机厂配备的旋耕机进行作业,由于“头”和“尾”性能相互不配套,导致拖拉机和旋耕机都发生故障。从而导致投诉增加,这也是新问题。3.5大、中型农机具一旦出现问题,更易造成投诉国家农牧业机械补贴政策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农牧业机械特别是大、中型农牧机具的迅猛增长。由于大、中型农牧机具购置成本高,虽然国家提供了部分补贴,但购置的主体资金还是由农牧民负担,而且农牧民购买大、中型机具的主要目的是抓农时搞服务增加收入。所以一旦机具出现问题,对其经济利益造成很大影响,企业和政府都应予以重视。

4加强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投诉是提高农牧业机械质量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条件

4.1推进农牧业机械化对质量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几年,中央把发展现代化农牧业作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提出推进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的大幅增长也凸显这一政策取向。农牧业机械化管理部门必须以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来应对农牧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以高水平的质量监督工作来保证农牧业机械化的健康运行。4.2质量监督投诉是为管理部门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的重要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农牧业机械化管理部门在此方面职能的发挥与监督投诉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受理投诉本身是为农牧民服务,维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功能。向社会的质量信息更是农牧业机械化管理部门引导农牧民选用先进适用的农牧业机械,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有效方法。4.3监督投诉体系建设是一项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鉴定。系统工作能力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全国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投诉体系是加强监督投诉工作的关键环节,没有组织上的支持,监督投诉信息不可能及时全面的收集汇总上报。做好农牧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投诉工作,对维护广大农牧民的利益,提高农牧业机械质量水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是农牧业机械管理部门“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功能和作用的重要体现。加强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是保持农牧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农牧业范文篇10

为规范现代农牧业建设,夯实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产业基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发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优势,实施“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紧扣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现代经营机制、配备现代生产要素、健全农牧业产业体系等现代农牧业特质,改革创新,加大投入,分类推进,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现代草原畜牧业、现代设施农业,尽快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促进农牧民收入大幅增长,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政府主导,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将发展现代农牧业作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支持,尽快实现突破。多元参与,在发动种养大户、种养能手建设现代农牧业的同时,鼓励、引导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力量,投资发展现代农牧业。有退有进,按照《全市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禁止开发区除生态建设外,农牧业生产逐步全部退出,现代农牧业只能在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内建设。分类实施,农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牧区重点建设现代草原畜牧业,城镇近郊适宜地区重点建设设施农业。规模经营,现代农牧业必须在以户为单位的适度规模的土地上建设,为现代生产要素充分流入创造平台。集约发展,围绕各生产环节,配套现代装备,组装集成适用技术,确保现代农牧业生产力形成。健全机制,建立和完善现代农牧业经营机制,重点通过转包、承包、租赁、入股等形式,推动土地流转,适应现代农牧业生产力发展。

(三)主要目标。到年,建成150万亩左右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配套建成300个左右的规模养殖园区,现代农区畜牧业蓬勃兴起;建成1600户左右的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建成10万亩左右的设施农业。到2012年,建成200万亩左右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000户左右的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20万亩左右的设施农业,项目区内农牧民来自现代农牧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

二、优化布局,保护生态,实现现代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四)合理布局生产力。现代农业要在优化开发区和摩林河、都斯图河流域及东部河川谷地等部分限制开发区内建设;现代草原畜牧业要在限制开发区内的牧区建设;设施农业要在城郊、工矿区周边建设。

(五)科学确定建设地点。选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现代草原畜牧业饲草料基地、设施农业园区建设地块时,必须先由水利、农牧部门把关,达不到水资源采补平衡的,不得实施,土壤盐碱化严重无法改良的,不得实施。

(六)严禁开荒。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现代草原畜牧业饲草料基地必须在现有耕地内建设,严禁开荒,土地整理确需拓展耕地的,新占用的草地、荒地、宜林地等面积一般不得超过原耕地面积的30%。

三、转移人口,创新机制,打造现代农牧业发展平台

(七)大力转移农牧业人口。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牧区人口转移的指导意见》(府发〔〕43号),进一步完善政策和措施,转移农牧业人口,推动耕地、草牧场向种养大户、种养能手集中,提高农牧民人均耕地、草牧场占有量。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从建设当年起,基地内60%以上现有农牧业人口两年内必须实现转移。

(八)推进农牧业内部人口转移。年龄较大、难以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牧民,可通过培训,进入设施农业园区或规模养殖园区,从事设施农业或规模养殖。

(九)严禁市外低端劳动力进入。除科技人员外,严禁从市外引入劳动力从事现代农业、现代草原畜牧业和设施农业生产。

(十)探索建立适宜的经营形式。鼓励现代农牧业项目区内的农牧民通过转包、承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加快耕地、草牧场流转,推进以户为单位的规模经营。要总结经验,创新机制,探索更合理、更有效的土地流转方式,适应现代农牧业生产力的发展。

(十一)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通过转移农牧民和土地流转,加快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从建设当年开始,两年内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单户至少经营100亩耕地,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单户至少经营5000亩草场、100亩以上300亩以下饲草料基地,设施农业单户至少经营2个日光温室(实用面积0.7亩/个)、4个拱棚(实用面积1亩/个)。

四、配备现代装备,集聚先进要素,推动现代农牧业生产力形成

(十二)加强土地整理和基础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要按照田成方、林成行、路成网和清障、平地、缩块的要求,进行土地平整和防护林、农田作业道路等基础建设,确保大中型农机具正常作业、节水灌溉正常进行。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饲草料基地比照这一标准建设,单户灌溉饲草料基地达不到100亩的,允许新拓展耕地达到标准。设施农业要建设集中连片的园区,每处园区不得低于100亩,重点建设500亩以上的园区,日光温室和拱棚要按照1:2的比例搭配。

(十三)推广现代节水灌溉技术。井灌区内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现代草原畜牧业饲草料基地,全部采用喷灌节水技术。黄灌区内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全面运用渠道衬砌节水技术,条件适宜的地区要采用喷灌技术。设施农业要普及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

(十四)推进农牧业机械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从种到收所有生产环节配备大中型农机具,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现代草原畜牧业饲草料基地要参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机化建设标准,采取单户配备中小型机具和农机服务队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饲喂、饮水、剪毛、抓绒等环节选配适宜机具,实现畜牧业生产部分机械化。设施农业要推广应用微型动力和微型耕、翻、种、收等机具。要做好农机园区配套规划和建设工作。

(十五)发展农牧业电气化。围绕现代农牧业发展需要,调整农村牧区电网布局,加强电网建设。要使用先进的电气设备、配电装置、自动化装置,发展远程化控制。要普及安全用电、科学用电、节约用电知识,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十六)研究和推广适用集成技术。要切实加强规模化、节水化、机械化生产条件下的适用种养技术研究、集成和推广,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现代草原畜牧业饲草料基地重点在良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和模式化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集成和推广,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养殖园区、现代草原畜牧业重点在牲畜改良、疫病防治、科学饲喂、快速育肥出栏、草原建设、划区轮牧等方面进行集成和推广。设施农业重点抓好新品种引进、新技术运用。

五、调整优化结构,发展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牧业健康发展

(十七)分区培育主导产业。遵循一产内部演进规律,坚持“为养而种、以养增收”,将做强做精畜牧业作为现代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进行打造。沿黄地区重点发展肉羊产业,条件适宜地区适度发展奶牛、生猪产业。无定河地区重点发展细毛羊产业,适度发展肉牛、生猪产业。摩林河、都斯图河流域重点发展绒山羊产业,条件适宜地区适度发展肉羊产业。

(十八)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要按照种植业为养殖业服务的要求,大面积种植优质饲草料,饲料、青贮、牧草种植比例要达到4:3:3;要促进农牧业内部分工协作,引导养殖能手从种植业中退出来,专门从事规模化养殖,饲养肉羊、细毛羊、绒山羊的,单户要达到300只基础母羊,饲养生猪的要达到年出栏300头生猪,饲养肉牛的要达到年出栏50头肉牛。建设规模化养殖园区,规模饲养户要进入养殖园区。规模化园区内全面应用配方种植、按方饲喂、分群管理、快速育肥、四季出栏和牲畜改良、防疫等适用技术,提高养殖效益。现代草原畜牧业要重点在以草定畜、休牧、轮牧和牲畜改良、防疫、饲喂、快速育肥出栏上下功夫。设施农业要按照我市“菜篮子”定位,面向市场需求,打造有机蔬菜生产基地。

(十九)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在建设现代农牧业生产基地的同时,围绕主导产业,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企业。探索采取建立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方式,着力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发展种养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政府给予必要资金支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紧密联接机制,让农牧民得到更多实惠。

六、加强政策支持,强化社会服务,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十)引导社会力量发展现代农牧业。鼓励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力量进入农牧业领域,发展现代农牧业,其中进入现代农业领域、自筹资金达到总投资50%以上的,政府予以必要支持。投资者必须按照现代农业建设标准和产业布局,围绕主导产业进行建设,要优先使用当地劳动力,否则退出该领域,收回政府对其全部投资。

(二十一)整合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以旗区为单位,整合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及草原项目、以工代赈、千村扶贫、产业化经营、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牲畜种子工程等所有涉农项目,集中资金,实施现代农业、现代草原畜牧业、设施农业建设。在整合国家自治区项目的基础上,市旗两级财政要加大对现代农牧业的投入,按既定比例足额配套,每年足额列入预算。建立市旗两级融资平台,积极争取信贷支持。项目区内的农牧民,也要根据情况,自筹部分建设资金。

(二十二)加强对政府投入的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对现代农牧业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产,经营者只具有使用权、管理权和维护保养责任,没有处置权。旗区人民政府要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建立完善的农用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二十三)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着眼现代农牧业科技需要,整合全市农牧业科技力量,加强与市外农牧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对重点关键技术的攻关、推广和服务。创新科技服务运行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鼓励从社会招聘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鼓励科技人员组团承包服务,鼓励对科技服务任务实行招标,鼓励科技服务绩效与市场化挂钩,形成充满活力的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

(二十四)加强对农牧民的培训。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用现念和技术,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允许有关部门从现代农牧业建设投资中提取1%的资金,其中旗区、市直部门各0.5%,作为技术推广费,用于科技人员和农牧民培训支出。

七、切实加强对现代农牧业发展的领导

(二十五)强化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将发展现代农牧业作为工作重点,强化措施,开拓创新,全力突破薄弱环节、难点问题。各级人民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统筹安排,形成合力,加快现代农牧业建设进程。

(二十六)建立工作机构。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做好本地区现代农牧业规划和建设工作,重点解决好土地流转、项目整合、资金筹措等问题,确保工作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