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十篇

时间:2023-07-13 17:30:55

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

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篇1

【关键词】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传播特点 引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思潮活跃时期,反映各类社会诉求、表达对社会现象不同看法的思潮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中,对高校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校是社会思潮的集散地,为大学生汲取进步社会思潮的养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好条件,也容易受到消极社会思潮负面效应的冲击。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有相应的特点和影响。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引领高校社会思潮,是当下必须重视的课题。

高校社会思潮传播的新特点

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反映特定的社会存在。最基本的信息传播模式是从传播者到大众传播媒介,再到接收(受)者,最后到次级接收(受)者的过程。最简洁的信息反馈过程则是上述过程的反向运动。网络时代的高校社会思潮传播,在传播者、接收者和传播类型三方面,均呈现出新特点。

传播者的专家、精英知识分子垄断被打破,普通大众也参与其中,传播者身份五花八门。以往,社会思潮的传播多是从少数知识分子到大学生再到社会民众;而今,随着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多种新媒体的迅速崛起,自媒体时代来临,普通个体和组织均可成为信息的源,使得专家、精英与善用新传播手段的个体或组织站在传播链条的同一起点,也使得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为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催生了一批广受媒体和大众追捧的公众知识分子。这些人大多身处体制之外,关注并参与公共事务,富有独立批判精神,在大学生中颇有影响力,其中既有学者文人,也有草根一族。随着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泛化,知名度较高的公众人物,如名人明星也跻身“公知”行列,得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此外,一些紧扣社会热点的思潮网站、论坛在大学生中也拥有较高的知晓度,这些网站将有相似主张的学者观点汇集起来,构建起社会思潮传播的团队,以多种策略积极吸纳大学生的网络注意力。

传播接收者拥有更广阔自由的信息选择空间,能够便捷地与传播者互动,也可以迅速地转换为传播者。相较学术讲座、书籍报刊、电视等社会思潮传播的传统渠道,博客、播客、网络聊天工具、社交网站、电子论坛等新渠道,已通过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等成为社会思潮在高校传播的重要途经。这些新渠道具有传播迅速便捷、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扩大了社会思潮传播的机会和自由度。大学生可以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轻松与传播者进行网络互动沟通,同时将获得的信息出去,拥有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一些大学生在校园BBS和论坛中较为活跃,善于将获得的信息加工整理后传递给他人,形成社会思潮在高校二级传播的舆论领袖。

群体传播日渐活跃,大众传播风光不再。群体传播是群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也被称为团体传播,具有自发、双向、传播风格多样等特点,与大众传播被动、单向、传播风格严肃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相较于大众传播,群体传播则有去中心化、平等化的优势,与大学生彰显主体意识、追求平等对话的成长需求契合。当下社会现状复杂,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多样,代表着社会变革中不同群体利益、关照不同社会领域的各类思潮,通过与大学生的不同利益诉求契合发挥着影响。博客、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提供的“关注”、“订阅”等功能,使得大学生能借助互联网形成的虚拟空间,以主动姿态加入到群体传播的过程中,拥有较强的参与感。

高校社会思潮传播的辩证影响

各类思潮在网络媒体上尖锐交锋,精华与糟粕共舞,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重要内容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以及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期的大学生带来影响。这些影响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

影响一:意识形态教育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各类反马克思主义、主义制度的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夺阵地。网络使得世界变平,也使主流意识形态需要与来自各个领域、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潮同台竞技。弗里德曼指出:“世界在变平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将地球上各个知识中心统一到了一个单一的全球网络中。”②但在信息爆炸的网络世界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不乏一些自称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流传,更有一些错误观点,断章取义地引用和解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用以装点门面,误导大众。大学生不免会受到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在别有用心地将网络作为西方价值观出口的终端工具,对大学生进行和平演变的意识形态渗透,不断冲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影响二:课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被弱化,教育者的权威地位被撼动。调查显示,大学生通过课内渠道,如教学和学术讲座了解社会思潮的比重仅22.3%,网络、学术会议、文娱活动等课外渠道占至77.7%。③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轻巧、便捷的互联网移动终端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终日不离身的学习生活工具,大部分高校都实现了无线互联网的普及。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还停留于单向传授、被动接纳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主体性、互动性强的网络社会思潮传播模式相比便显得索然无味;博学多识、德高望重的授业导师形象,在无限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面前也黯然逊色;严肃、晦涩的理论内容,在趣味性、通俗性的“网络快餐”前吸引力欠佳。在课堂上,教师经常需要从手机、电脑那里争夺学生的注意力。互联网时代已经“敲响了教师时代的丧钟:对传递特定的知识而言,教师并不比存储网络更有能力”。④

影响三: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需要应对的环境更为复杂,要求更为灵活、主动、及时的教育方式。网络社会已紧密地与大学生活结合在一起,形形的社会思潮,尤其是包含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潮,在图片、影视、文字信息、网络游戏中都有明显或隐蔽的存在,对大学生形成包围之势。而在围绕社会热点引发的网络舆情中,马克思主义者面对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极端言论,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立场上能及时给予有力回击的应对还不够多,影响力也还有待提升;对时事热点深入理性的分析,时常缺位。一些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观点发表者,常常受到冷嘲热讽和攻击,被扣上“”的帽子;联合发力,更是少见,不能形成一呼百应之势。

影响四:部分大学生受不良社会思潮影响产生信仰危机和价值观危机。一方面,一些社会思潮抓住现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低潮的时代特征,否定社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对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产生不无影响。例如,以“揭露历史真相”为口号,以学术研究为伪装,要求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乘机否定中国革命的意义,否定社会主义建设、否定人民民主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过分强调私有化和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等,在大学生中间都不乏拥趸。

另一方面,受西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例如,在学习上,偏重选择毕业后能给自己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专业和课程,不重视提升自我内在价值、精神修养和全面发展的知识和课程;在生活中,将人际交往建立在物质利益交换的基础上,追求享乐,过度消费;在信仰追求上,入党动机功利化,将入党作为就业的筹码等。

以上主要为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推动大学生关照现实,思考民生,活跃思维,开拓视野。社会思潮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产物。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联的思潮,关注社会具体问题,反映社会现实,能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观察和了解社会。如今,受到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作用,大学生对社会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社会分层、腐败贪污等现实问题有直观感受,以及困惑和不解。

先进思潮的传播能增进大学生对相应民生问题的思考和了解,引导大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投身于一些深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去。虽然一些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在出发点、价值理念等方面存在分歧甚至对立冲突,但思潮之间的相互争鸣,能为大学生提供鉴别和比较不同观点的机会、提高思辨能力。

此外,社会思潮涉及领域广泛,触及经济、政治、社会、宗教、生态各方面,相关理论的汲取能很好地充实大学生头脑。但大学生具有善于感性、微观、局部体验,短于理性、宏观、全局把握的思维特点,在看待问题时容易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故而比较容易陷入一些不良社会思潮宣传的误导之中,值得警惕和注意。

另一方面,推动大学生的民族意识、爱国心持续高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在意识形态、经济利益,以及文化等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强势占领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加剧全球南北差距,对中国的发展制造阻碍。近年来,中国与周边邻国在和领土问题上时有碰撞,南海争端、事件等不时升温,与美国也摩擦不断。这些事件常常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也成为社会思潮涌动的温床。在这种状况下,中国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如何实现和平崛起等问题就反映在以民族主义为代表的社会思潮中。

大学生在吸收批判西方、民族自强的社会思潮中,能逐步增强民族自信、激发爱国热情。但一些大学生在民族意识、爱国情绪被激发的同时,受到狭隘民族意识的影响,在看待中国与其他国家冲突和争端时,不能够较为客观、理性、全面的把握,在国际争端上持有较极端的立场和观点,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判断行为。

引导高校社会思潮传播的具体对策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需要辩论看待,只有恰当地引导其在高校中的传播,才能将其积极的影响充分发挥出来,抵制其消极的影响,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材、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党的十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校在多元社会思潮激荡的背景下,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发挥其导向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在人文社会科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并积极营造兼容并包的和谐校园文化。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质量,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大学生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分辨、甄别社会思潮能力的重要渠道。高校中一些负面社会思潮的传播,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成了冲击,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作用也有所抵消。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课堂提供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这是网络传播不具备的优势。应改变单向传播的教学模式,通过组织课堂讨论、辩论、讲演等形式,将学生转变为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时政,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有针对性地介绍、评析和批判当前的一些非主流社会思潮,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辨别社会思潮的能力。教师应主动承担起相关研究任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围绕社会思潮的热点、难点展开研究,夯实理论基础,促进教学相长。

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坚持实践育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加强课堂理论教育的同时,要积极提供条件,让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增进认识、做出判断、坚定信念。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通常从感性共鸣开始,对于缺乏社会经验、知识水平有所局限的大学生而言,这种感性共鸣的迸发,往往与脱离现实的认识和理解联系在一起,容易形成误导。要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投身社会实践,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明确自身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将所学和专长服务于社会,自觉抵制错误的社会思潮。

加强网络话语权,善用网络的意识形态承载功能。相较于社会思潮在网络上传播的主动姿态和策略的进攻性,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还较为薄弱。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善于运用网络等新兴媒体,学习网络中社会思潮传播的策略,有针对性地通过网络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提供文字、图片和影视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主动应对网络媒体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误解,占领网络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高地。

各高校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批网络评论员,关注网络动态,增强网络舆情,并鼓励教师和辅导员开设网络博客或个人主页,吸引学生关注,把握话语主动权。对大学生中的网络舆论领袖,应加强引导和管理,培育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增强高校、教育者之间的网络联合,建立起多圈层、多渠道的网络宣传平台,凝聚思想精英,广纳教师和学生,让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产生规模效应和群集效应。

完善机制,增强党委、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引导高校社会思潮是全方位的工作,高校应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培养出适应新形式需要、了解学生心理和思想动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提供各类学习、培训机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高校党委要将思想战线建设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高校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关注社会思潮动态,吸纳进步思潮,识别落后思潮本质,坚定信念和理想,带动其他师生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

【注释】

①冯契:《哲学大辞典》(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98页。

②[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第7页。

③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特点及对策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年第10期。

④[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 关于知识的报告》,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2页。

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篇2

关键词:汉文字;网络传播;传播特点;传播规律

一、引言

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到来,被认为是人类传播史上继语言之后的又一座里程碑。①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传播,使其更具有广度和深度。随着互联网的产生,网络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在网络提供给我们的独有的环境中,作为信息传递主要手段之一的文字形成了一套具有其自身特点的新的文字体系。本文将通过分析汉文字在网络中的特点,总结汉文字在网络传播中所遵循的规律。

二、网络中汉文字的特点

1.经济性和创新性

网络语言文字在网络中产生,网络的即时性和个性化,使汉文字在网络中相应的具有经济性和创新性。例如,曾流行一时的新型四字格“不明觉厉”,“人艰不拆”。这类词,用简洁的形式反映出网民对部分社会现象的讽刺。

2.形象性

汉文字具有表象性,如“濉弊郑“濉痹醋怨抛痔濉住保古汉字“住钡囊馑际恰懊髁粒光明”,新潮的网民在古老的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新词“濉保因其字型看上去如同人们窘迫、尴尬时的面部表情而赋予其新的含义,使其成为表达沮丧时很好的代名词。这体现了网络中汉文字的形象性。

三、汉文字网络传播的规律

通过分析网络中汉文字的特点,本部分将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总结出汉文字在网络传播中的规律。

1.传播指向规律

网络社会环境同现实社会一样,由不同的网络群体组成,而不同的群体有其特有的网络语言使用方式。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有医学术语、科技术语、计算机术语等一样,网络上特殊的群体会有其独有的交流方式,有自己的网络语言,这种语言是这一群体外的人们很难透彻理解的语言。例如,在网游群体中,“抱大腿”一词指的是游戏新手向游戏老手求助以完成某项任务或修炼某项技能,非网游网民对此知之甚少。这一类的汉语言文字受传播指向性的影响,传播范围有限,只能在某一特殊网络群体中得到很好地传播,保持其生命力。②

2.强化与引用规律

网民除了在网络中创造新词新语外,大部分的网络语言文字是赋予现实生活中使用的旧词汇以新的含义。比如“你妹”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和网络上都经常出现的词语,但在网络中它并不真的指某人的妹妹,而是一句幽默的口头语,许多网友会用其表达幽默的情绪,大多情况下并不包含恶意。这一类网络语言被普遍传播开来,往往是网民有意识的使用的结果,这便体现了汉文字在网络传播中的强化规律。

然而,很多网民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使用和传播网络语言文字的,当人们在无意间使用了这一文字而得到其他人的认同时,这一语言文字便成了耳熟能详,普遍使用的网络流行文字。例如,2010年流行的网络词语“悲催”,本源自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里的一句“阿母大悲催”,因情因境被网民跟帖在某个具体议题中,满足了网民想要利用文字表达强烈效果的需要,因而也被广泛使用和传播。③这一类语言文字的广泛传播,正体现了汉文字在网络传播中的引用规律。

3.模仿与再创造规律

汉文字在网络传播中的创新性这一特点,说明了网民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者,他们还是能动的创造者。有大部分网络文字是在网民的主动创造和传播中被人们广泛使用的。例如,“逗比”一词,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比较逗,用在不同语境中有着褒贬义之分。将它用在朋友间,是一种玩笑的说法;而用在陌生人上就产生了贬义。网民在传播这一类词汇时,会依据情境的不同因时因地的对其含义进行改造,使其符合大众心理又有调侃轻松的一面。它们适合日常生活的使用而被广泛传播。

通常情况下,能引起人们兴趣、吸引大众眼球、有新鲜感的文字会得到网民的模仿和使用。例如,“我伙呆”、“何弃疗”、“土豪”、“图样图森破”、“碎一地”、“萌萌哒”等词语。这些网络语言充分体现了汉文字在网络传播中的模仿与再创造规律。

4.收编或淡出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热点事件、社会新闻的实时更新,人们心理状态的不断变化,一部分网络语言也会适时的消亡。这一现象是网络的即时性决定的。下面将举例说明哪些语言文字较其它的文字更具有生命力。

首先,贴近人们生活的,被人们经常使用的语言文字是不容易被遗忘的。比如表示尴尬、窘迫的“濉弊帧

其次,具有较强表现力的文字也不容易消失。比如“小白”、“御姐”、“雷”、“我伙呆”等直接与人们的生活、情感状态密切相关的文字。

最后,具有超强表达效果的文字也不会被人们抛弃。如“我宣你”、“不造”、“表酱紫”等。

综上所述,汉文字在网络传播中遵循着收编和淡出的规律。贴近人们生活的、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表达效果好的、生命力比较强的网络语言,经过语义的普及和沉淀,最终会被收编入人们的日常用语;而另外一些不常被使用,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不大的语言文字就会被时代抛弃。

四、结语

汉文字在网络中的发展和传播,同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的传媒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开放性、包容性、创造性等特征,赋予了汉文字在网络中传播的特殊性。

网络社会环境和汉文字在网络中的特点,使得汉文字在网络传播中有规律可循。首先,由于网络传播的指向性,在特殊网络群体中流行的语言文字,在其它的网络社群中有可能很难被理解。其次,汉文字在网络中的传播遵循着强化与引用的规律,当一种新兴的文字表达出现后,在网民有意无意的使用和引用下最终被普及。再次,汉文字的网络传播还遵循着模仿与再创造的规律。网民在享用已有的网络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再创造。最后,网络中的汉文字也遵循着收编和淡出的规律,适者生存在汉文字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心理的变化,新的网络文字总会代替旧的文字,并且会随着这一趋势不断变化下去。(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注解:

① 刘东阳.汉字演变与传播发展的关系[J].媒介与文化研究,2014.

② 杨艳蕾.媒介融合背景下语言文字的传播特点[D].山东师范大学,2012.

③ 宫淑瑰.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研究[D].山东大学,2011.

参考文献:

[1] 曹雪.电子传播时代的媒介复古――试论语言文字传播的无法替代性[J].山西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宫淑瑰.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研究[D].山东大学,2011.

[4] 刘东阳.汉字演变与传播发展的关系[J].媒介与文化研究,2014.

[5] 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6] 王昭启.全媒体环境下文字传播优势浅析[J].新闻传播,2014.

[7] 杨艳蕾.媒介融合背景下语言文字的传播特点[D].山东师范大学,2012.

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篇3

【关键词】5G时代;广播电视传输技术;转型升级

在5G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虽然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面临越发激烈的广播电视市场竞争。所以我们需要对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技术也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才能不断进步,进而更好地满足新时代我国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1]。

15G时代广播电视传输技术概述

1.15G网络技术特点。5G网络是最新一代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从微观上来看,5G并不是全新的独立个体,而是在原有2G、3G、4G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演变的无线接入技术。从宏观上来看,应用5G网络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网速,进而加快传输速度,进一步实现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同时也展现了个体与事物之间的联通,促进了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的转型[1]。5G的重要特点涵盖了此前的所有网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高速度。例如用户体验速率为0.1~1Gbps,并且每小时具有500km的可移动性能[2]。②低功耗与延时。在应用5G技术的过程中,由于5G网络运行速度较快,在联通方面,会降低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延时;在功耗方面,也会降低消耗。③广泛性。在日常生活中,网络无处不在,覆盖了大众的生活与工作。1.2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的特征。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的特征包括:(1)无线广播电视传输技术。无线广播电视传输方式不仅被认为是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同时也被认为是无线网络覆盖我国大众广播电视的一种重要传输手段,可以对于大众广播电视进行公共的传播和服务。同时无线广播电视传输技术主要是通过无线电视转差和无线微波信号中继的两种传输方式和应用来实现远距离信息传输的,并且在无线传输的方式和过程中较为便利,是一种稳定的广播电视传输技术[3]。(2)微波通信网络传输技术。目前微波通信网络传输技术是我国广播电视通信网络传输技术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同时也被认为是促进发达国家的电视通信网络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进一步有效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通信网络传输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发展,对于促进广播电视通信网络传输的各种创新技术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3)光纤通信互联网技术。光纤通信互联网技术目前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技术平台,在未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趋势下,将不断地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而已经实现的光纤宽带干线传入网及光纤宽带接入网是未来的光纤宽带网络通信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和重点[4]。光纤宽带网络通信技术互联网是一种将光波通信网络列为数据和信息的传输载体,将现有的光纤通信网络列为数据传输信息媒介的一种通信网络方式,并有效的广泛应用于有线电视与其他的通信网络技术中[3]。

25G时代下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的具体应用

在5G时展的背景下,广播传输电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受众提供的服务类型来看,可分为融合广播服务、VR/AR广播和远程直播。关于融合广播服务。在5G时代下广播电视技术能够为广大受众提供广播媒体内容,还可以提供访问实时和非实时视听内容,同时传播内容范围扩展至文本和数据等方面。5G时代广播电视技术在媒体和娱乐方面的应用,在融合方法上实现了不同传输技术和网络间的切换,而且为无缝切换,确保了受众对娱乐的需求,也感受到多样化的网络服务体验[4]。关于VR/AR广播。所谓VR是指一种虚拟现实世界的一种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现代化技术支撑下,借助于计算机等设备模拟一种与真实世界相类似的模拟环境。受众在使用过程中沉浸于虚拟技术提供的环境之中,但却有真实性的感受和体验。VR调动了受众多种感官,提升受众真情实感;所谓AR是指一种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信息无缝对接且集成的全新技术。运用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和相关技术,可以使受众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感受和体会。VR/AR广播需要受众佩戴专业设备才能够获取广播信息和内容,广播信息通过5G技术为主接受到高质量信息,而且空口传输信息速度超过10Mhps的速率。关于远程直播。由于远程直播面对的受众人数较多,而且不同个体访问的视频内容和途径等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在5G时代下,可采用5G多个链路向制播平台进行传输,并由该平台分别向用户传播制作的节目和内容等,进而极大地满足用户提出的多元化的需求,5G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播放视频的质量,同时播放效果也有所提升[5]。

35G时代下广播电视传输技术转型升级趋势

广播电视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广播电子信息的传输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分支,广播电视的传输技术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广播电视传播者及受众者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观众在享受丰富的社会主义广播电视节目的信息同时,还希望能够通过与网络的互动,并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由广播电视台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整改,从而实现精神与物质的结合,强化广播电视的传输效果。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发展现代化过程中,广播电视的传输技术一定会更加成熟,应用的范围也一定会越来越广泛,从而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和广播电视信息传输事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做出了贡献。随着移动通讯系统技术与业务从4G向5G演进和发展,现代化技术极大地影响着广大受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同时也广泛应用于社会多个领域[5]。5G互联网时代下的广播电视编码技术正在经历一系列的升级和转型之路:①朝着多种新型广播电视编码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编码技术融合方向快速发展,如新一代的音视频数字编码技术、高动态的hdr数字编码技术等;②广播电视编码技术的核心是反向信道。未来广播电视服务将面对更大群体和领域,用带宽变窄换取低功耗远距离成为升级转型的方向,同时单载波频分复用技术和海量用户MAC层接入技术等均为未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③从当前5G时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现状来看,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开展标准化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加以努力。

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篇4

关键词:信息现代;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2-0156-05

马克思主义昭示我们: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以来,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信息时代,网络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传播媒介,它已经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宣传手段,也成为加强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杜威(John Dewey)1916年在《民主与教育》一书中,用一句简单但又发人深思的话评说传播:“社会不仅通过传播而存在,而且我们可以正当地说社会存在于传播之中。”在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传播离不开网络的支持。

一、网络传播及特点

互联网是目前在全球影响最大的一种开放性的信息资源网,它借助专门的通信界面和规程,使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局域网等组成庞大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存放和传输海量信息,供世界各地的网络用户查询和使用。

信息传播历经语言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过渡到电子传播时代,互联网的出现将电子传播推向了更高层次。互联网是源于美国ARPA网的全球范围的网际网。ARPA网设计初衷是要将信息从传递端顺利地传送到目的端,其本质特征切实推动了信息的自由传播。WEB2.0技术改变了传统网络信息传播中的高度集中控制,推动网络传媒走向了“自媒体”时代。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每一个人都在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

概而言之,自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是基于WEB2.0技术的信息传播,它具有数字化、多媒体、超文本等明显的技术特征,集多种传播形式为一体,作为电子传播方式的一种,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它在促进传统媒体变革与转型的同时,也改变了广大民众获取信息、接收信息的方法和渠道,其信息传播的模式、途径乃至所传播信息的内容与形式等均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传播模式的复合性

以信息传播受众范围为依据,可以将网络传播模式划分为四种,即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网络传播模式是这几种传播模式的复合体,它拓宽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各种信息传播模式之间的界限。网络传播既可以是点对点的信息传播,也可以是点对面、面对点的信息传播,还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网络传播作为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体现出其特有的复合性信息传播模式。

(二)传播途径的多样性

网络是现代高科技的杰出代表,是新时代人们用来进行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中介。网络传播的途径有很多,它们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基础平台。这些途经主要有:(1)网络人际传播途径,包括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网络电话等;(2)网络组织传播途径,包括网上论坛、聊天室等;(3)网络大众传播途径,包括网站、博客等。同时,一些新兴的网络传播途径正逐步走进人们的视线。

(三)传播内容及形式的丰富性

从信息技术支持的角度看,互联网本身在不断进化:在第一代互联网时期,不同的用户在不同地方获得同样的内容;到了第二代互联网,有共同兴趣的人在一起形成网络社区;现在进入了互联网的第三个阶段,除PC之外,上网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电视、车载信息设备(IVI)等多样化的个人终端,都已具备了接入网络的能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终端的出现和普及,使得“永远在线”成为可能。这也使信息的传播从内容到形式几乎都摆脱了原有的限制,网络不仅可以传递大量文字信息,而且可以传递音频信息、视频信号等多媒体信息;网络存储技术的进步和带宽的增加,使海量信息的传播成为可能。网络域名、网站、IP地址数量及其增长速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网络信息容量的大小。

(四)传播速度的即时性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具有信息简单、信息传播迅速的特点。网络信息的排版制作过程相对简单,这无疑加快了信息提供速度,从源头上确保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网络信息可以实时刷新,不受出版周期、播出时段限制,可提供最新动态信息。网络信息一经即可在世界范围内共享,它突破了信息传播地域局限,具有跨地域性传播的特点。

(五)传播操作的交互性

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主要是以“推送”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反馈力度较弱,信息推送者也很难及时、大量地接收受众的反馈信息。网络传播则大大提高了受众反馈信息的能力,信息传播操作交互性越来越强。在网络传播三部曲――信息、信息浏览、信息检索过程中,搜索引擎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受众从网络中“拾取”符合自己需求信息的能力得到加强,提高了受众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加了网络信息传播操作的交互性。

二、网络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承担的社会任

网络作为大众传播中的“第四媒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繁荣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种类、不同专业性的网站不断涌现,使得网络在社会生活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使命,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任。网络舆论主体借助于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在网络上针砭时弊,对社会问题发表评论,以自己强大的舆论来形成民意,推动社会事件向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方面发展,成为促进社会建构的重要力量。网络应切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者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条件下,我国正经受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这些思潮多元、多样、多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社会思潮,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民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脑、人心;要大力传播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社会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整合多元的社会意识,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织者

网络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各个领域,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引导人们通过有效的形式和载体,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公众中的认知,带动人们深入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做工作、学习、生活的指

南针和参照系,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推动者

网络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落实,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引导公众深入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人们的吸引力,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引导力和推进力,不断增强人们自觉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先进文化的过程中,网络不仅要用正确的理论,而且要用鲜活的实践说服人、引导人和教育人,通过对实践中生动、鲜活的典型案例,塑造典范,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和旗手。

三、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势

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引导具有方向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灵魂工程”,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任务。网络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新闻舆论阵地和文化传播阵地,其信息传播具有高效灵活、双向互动等优势,这些优势使得它具有比传统媒体优越得多的传播条件,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拓展新的空间,提供新的载体,同时也为执政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潮流提供新的媒介和手段。

(一)网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范围更广

网络的功能和特性决定了它的巨大优越性,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提供了现实条件。首先,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存和交往的方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拓宽了人们交往的范围。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交往不分年龄、性别、种族、国家。网络连接全球用户,覆盖的范围特别广泛。因此,利用好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网络具有信息量大,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平台得以传播,让人们提振精气神,更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来。

(二)网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速度更快

网络的快速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迅速传播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速度。互联网速度快,时效性强,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传播给大众,人们可以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大事、要事。其次,网络缩短了人们的距离,冲破了时空限制。网络使人们的沟通能力发生了显著变化,使人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在网络中沟通、传播信息。互联网信息技术形成了网络化的信息高速公路,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把距离缩短到了极限。再次,网络更新周期快,能够瞬间把最新消息公布出来,人们得以更好地掌握国内外时事政治的变化。

(三)网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更趋人性化

通过网络,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任何人都有权享受信息和知识。网民有同等机会表达心声,网络社区中最底层或最边缘的人,与其他人一样,拥有同等的机会陈述自己的意见,这也在事实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在网上人人平等,信息人人共享。无论是谁都可以在网络上选择信息,都具有信息获取的自由。运用网络相互交流的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其次,网络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不再是一个被动过程,而是一个与网民们积极沟通的过程,人们既可以接受别人的信息,又可以反馈自己的信息。人们还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改变了以前只能被动接受而无处诉说的局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更趋人性化。

(四)网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说服力

网络具有虚拟实在性,在虚拟时空中,人们摆脱了时空的限制,自由地表达意见。人们通过没有时空阻隔的网络可以针砭时弊、评议时政方针、弘扬社会正气,使人们深切理解并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四、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对策探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电脑网络的建立和普及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可见,网络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载体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采用最易为网民接受的语言体系、现实事例,以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入耳、入脑、入心、入行”,真正为网民所接受和认同。

(一)整合媒体资源,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

在社会文化观念的传播和引导中,除了占领传统媒体阵地之外,应当充分利用备受青睐的网络媒体,整合各类网络媒体资源,创设和形成良好的网络媒体传播氛围,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以感官的刺激、感性的启示和理性的引导。2008年,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创刊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中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网络媒体的自由式和开放式发展,网络媒体各自为政的传播风格和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新闻资源、人力资源的共享,限制了媒体对受众需求的合理挖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中,各类网络资源需要整合起来,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既坚守信息传播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又充分发挥各大网站信息传播的特色化优势和个性化风格,将科学的理论体系与灵活多样的传播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二)夯实引导机制,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杠杆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传播媒体突破了时间与空间、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限制,并以鲜明的多元色彩和超强的互动性,打破了原有的言论生态环境和单向度的话语格局。网络媒体的“亲民”本色、自由性、开放性特征,使其影响力渗透到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中,深刻地改变着公共社会生活。一方面,新兴媒体自由、开放、互动的传播特点重塑着人们捕捉、接收信息的习惯,同时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乃至对世界的看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无约束性及信息的隐蔽性,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传播中也可能带来信息选择的困惑和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因为新兴网络媒体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开放的网络媒体中,负面报道和舆论的传播速度会很快,影响也会更大。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传播模式中,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引导机制,是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体功能的重要杠杆,是在实施网络化引导过程中趋利避害的关键因素。

(三)创新引导方式,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备双翼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各类信息的传播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感官影响,开始朝着视、听、触等多元感观的全方位影响转变。网络信息传播的多维性发展促使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模式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因此,在向网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模式中,要特别重视开发和利用网络传媒开辟和开创崭新的教育引导方式。首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传播模式的思想引导体系、话语引导体系和行为引导体系。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传播方式大大削弱了传播者个人主观意志对内容的控制权,从而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出立体式发展趋势。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也要从思想引导、话语引导和行动引导三个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构建起立体式传播引导方式,确保网络信息传播和引导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实效性,并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感染力和感召力。其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传播方式的多维性和动态性有机结合。在网络信息传播模式中,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基于实现单纯的“信息灌输”转变为多元的“信息选择”,根据网民求新、求异、求特的心理需求,通过多种个性化的方式将引导内容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发挥隐形教育的作用。诸如在网上创办通俗易懂的电子刊物,举行各类个性化网络文化活动,制作富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网络视频,充分利用flash等媒体播放形式,把图文声并茂、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与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吸引网民注意力,并以直观而形象的方式感染网民、影响网民,激发网民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其受到熏陶和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网民的思想。

总之,信息时代网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尽管网络有一些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会冲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但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将文化教育手段与法制规范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法制促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健康发展,从而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渠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罗文东,自主、公平、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纲[J],山东社会科学,2011(9):39-43

[2]Dewey,John,Democracy and Education[M],New York:Maemillan,1916:5

[3]李强,从“e时代”到“i时代”――对网络传播的一种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1(8):58-70

[4]毛新青,虚拟世界的仪式狂欢――网络突发事件中的个体自由与社会控制[J],山东社会科学,2011(8):63-66

[5]郑洁,汪玲丽,白崭,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及功能[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9-83

[6]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17

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篇5

在社会发展中,新闻的传播途径及方式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从早期的纸面媒介。例如,报纸、杂志,到现在的数字化媒体的传播方式,新闻传播的路径及方式的升级与演进,正在新媒体的带动下,掀起一场新的新闻传播的革命。基于此,探究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对于今后新闻传播的优化及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媒体的概念

根据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一个完整的传播流程至少需要具备三个要素。信息的发出者,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称之为受众以及传播介质。这个过程当中,所涉及的传播介质就是媒体。从广义上来讲,媒体是信息在传送过程当中,所需要仰仗的介质或载体。[1]例如,广播需要无线电、网络需要通畅的网路。从狭义上来讲,媒体主要是指代各种可以进行信息传递或者显示的物质载体。例如,电视、网络等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在社会生活,尤其是新闻传播等领域中的作用也在不断地凸显。

三、新媒体的特点

(一)受众覆盖范围广

在互联网的助力下,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建设不断完善的今天。新媒体的覆盖范围开始不断地扩大。仅以手机为例,目前,我国已经开通的移动3G及4G网络,只要凭借一款智能手机,就可以经由网络来进行相关信息及资讯的上传与分享。在我国移动手机用户的数量已经突破亿人,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地上升。

(二)信息传播速度快

在网络的快速传递下,很多新闻或者事件可以在瞬间就完成信息的全球。在如此快速的传播条件下,实时的现场直播已经成为可能。同时,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关的资讯并借助于网络来表达自己的相应与观点。例如,通过微博、微信等资讯媒体就可以实现这一点。

(三)即时互动性强

在过往的媒体中,信息传播的单方向性是其主要的一个特点,同时也是一个不足。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个媒体的参与者,一方面可以接收相关的资讯;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资讯的创作者,将身边的大事小情通过新媒体来进行推广。同时,这个过程当中,媒体的各个参与者可以展开实时的互动。

(四)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在进行新媒体的使用中,很容易由于监管不力或者网络操作的匿名性而导致一些不良的或者虚假的信息进行网络传播。由于新媒体所具有的超大的覆盖范围,其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是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的。

四、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新闻传播的世界性

这种世界性的互联网络,将这个世界纳入了一个共同的网络空间,在这个空间,虽然参与者有国籍及政治立场的不同,但是网络的资讯互享却是没有国界的。这种世界性的网络的发展,对减少地区之间的新闻传播理念的差异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中,由于国家在地理位置及国土分布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在这一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地缘新闻在很大程度,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地区乃至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新闻发展外显的层面。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渗透与影响范围不断变大的趋势带动下,将这种带有一定的地域性的新闻,演变为或者说是恶化为一种较大地区,或者较广范围的一种冲突。网络力量让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态势。

(二)虚拟与现实的统一

网络新闻的者及共享者是有着自己的主观思考与立场判断的个体。他们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发出真实的文字、图片与视频的思维的表达载体。这种虚拟与现实相统一的网络新闻空间,在赋予参与者更大的自由与灵活度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网络新闻的稳健发展埋下了隐患。很多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的资讯及思想内容,在这种虚拟的空间中快速的传播,其对现实中的新闻发展所起到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一个不起眼的新闻事件,在网络空间的作用下,很容易演化为一种群体性的事件,其对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影响,将是未来大众生活和谐发展中所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

(三)传播主体的平等性

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由于个体在教育及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在身份的平等性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一个网络的参与者,可以在网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立场,也可以经由自己的判断来相关的信息来进行自主的表达。在这种人人平等的环境中,网络的民主化特征将会更加凸显。当然,随着主流网络参与者的介入,网络参与者的平等性会受到一定政治政策的影响,但是其最终的发展本质将会是呈现出很大的稳定性的。

(四)新闻参与的直接性

随着国家政府部门,网络办公及政务信息平台的不断完善,很多网民可以在第一时间对相关的时事问题进行直接的意见的表达。需要指出的是,在网络办公及政府网络平台的不断完善下,网络成为政府与大众互动的重要介质与平台,这一点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彰显。特别是,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兴起,世界正在这种虚拟的网络中悄然发生着变化,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资讯狂潮,新闻传播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趋势与动向。

五、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优化策略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潮流中,每一个历史阶段发展的诉求都不一样。如在工业革命期间,土地和能源是主要的成长资本,人们不加控制的掠夺式的开采致使了一系列的危机的产生。在20世纪的70年代,大众迎来了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生产力的一次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网络已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成为许多国家首要培育的目的。在这个进程当中,网络的价值及魅力正在不断彰显,如何借助网络来更好地实现对新闻传播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研究课题。首先,加强新媒体的监管。在任何一个新兴事物的发展进程当中,其自身存在的优点是今后发展与改革中所面对的重点。同样,由于其自身的属性等方面的原因,如何从制度和体系中,进行监管与引导使其更好的为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力量,将会是其今后发展的主要问题。随着日益发达的网络科技,网络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并且其传播的最主要的群体就是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年轻人的心智模式并不是完全成熟。因此,在面对网络虚假新闻的判断等问题时,需要科学的引导。由于我国目前对网络监管上的缺失以及没有建立完善的网络传播体系,导致一些肤浅和低俗的网络新闻传播非常迅速。作为新闻的核心人物,新闻从业人员所具备的素质应该是全方位的。只有从源头上对其业务素质与能力进行综合的评估与考核,才会对新闻质量控制在一个合理化的阈值之中。在当前的新媒体的发展环境当中,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国家为代表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基于此,在今后网络不断地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地增大,政府也会从态度到重视程度上呈现出更大的扭转态势。在这种不断强化的参与力度的引导下,国家的政治形象及政治举措在民间中的支持力量将会得到更大水平的提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如何通过立法的形式,让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等诸多领域在法治的轨道上稳健的发展是立法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国家根据当前我国新媒体的现状,通过立法的方式来不断地完善具体法规以及违反法规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因此,从这一层面讲,相关新媒体监管法律的推出与完善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其次,做好新媒体安全工作。在当前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使用的人群中,其中占有绝大多数份额的是年轻一族。根据关于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问卷调查中,有接近85%的用户选择了认可和选择用网络来完成新闻资讯的分享与传播。可是,在关于网上传播过程当中,最大的担忧是什么,有近90%的人群遍及提出的是互联网操作及个人隐私的安全问题。这种安全性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水平的提升。要对于在新媒体下新闻传播出现的影响秩序的行为予以严厉地打击。因此,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在严格遵循新闻传播基本规律的同时,利用政策与法律规范等方式来不断地在新媒体下为新闻传播规范化发展提供一个相对稳健的市场社会环境。这种秩序的建立包含着对新闻参与主体资质的审核与监管。由于国家政府的介入,包括网络信息安全及国家及尊严的网上维护将会上升到一个宏观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与体系。国家应该根据网络个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表现来进行合理的引导。这种宽严相济的机制其根本的出发点是为新媒体下新闻传播的保护提供更大层面的正面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出法律在教育层面的价值和意义,今后的新媒体网络环境才会更加的净化。在今后的新媒体下的新闻传播的发展中,要引导相关部门,合理把握保护的程度,既要实现保护的应用价值,也要尽量减少对于网络环境的干扰与破坏。最后,加大新媒体的扶持与引导力度。在新媒体的发展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新闻传播的观念和政策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悬殊。例如,我国进入互联网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在网络监管及网络引导的发展等方面,与欧美等网络发展比较早的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由于中西之间,在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基于网络而进行的渗透依然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所以,保护好我国的网络新闻,也是当前在发展新媒体下的新闻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从发展的整体走向上来看,新媒体下的新闻传播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好的。同时,在新媒体的基本载体方面,也通过加大投资及政策扶持等方面,为大众参与网络平台来提供更为扎实的条件和基础。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加大新媒体的扶持与引导力度,在格局和运用工具上都应该得到质的提升。这种在技术层面的提升和发展是当代计算机技术和新闻传播工作交叉补充的结果。例如,可以借助最新的电子技术手段把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都可以借助一系列配套的监控网络来完成。因此,大力发展信息网络的建设,特别是无线网络的建设对于推动整个新媒体的扶持与引导的管理水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个新媒体的发展过程当中,公众需要更多,更好的网络资讯来为其点赞、指引。但是,负面的网络新闻无形之中会误导公众的资讯判断。所以,要重视提高网络新闻创作者的社会责任,使他们能真正地意识到,不良的网络新闻会严重危害公众的发展。新媒体下的新闻传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括新闻人在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其机体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都积极地服务社会,那么社会的发展将会呈现出更加和谐、向上的一面。

六、结语

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篇6

1.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特征

通过对现有网络传播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地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内容和信息表达十分类似,无法突出全国各地旅游文化的特色,网络传播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内容同质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的宣传内容和产品推广具有相似性;旅游文化传播网站和旅游咨询内容无法与地区文化产品进行有机结合,对当地有文化产品的推广作用及其有限;由于网站建设者缺乏对当地旅游文化的深入了解,认识肤浅,导致网络传播所展示的内容体现不出当地旅游文化价值内涵。

2.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缺失,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

目前,通过百度、搜狗等网络引擎进行搜索,关于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站为数不少但是良莠不齐,尤其是比较独立的小网站更是林林总总,彼此之间不相互借鉴相互参考亦无交集而言,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处于缺失状态。除此之外,我国旅游文化产业仍然在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比如数字营销、互动营销等先进的现代化营销理念尚未进入到旅游文化产业的营销模式运作中去,构建健全、创新、互动的网络传播体系和营销模式便显得迫在眉睫。

二、网络传播趋势下旅游文化产业的传播策略

1.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迅速,网络资源共享趋于常态化,旅游文化信息网络传播具有跨区域性、跨行业性、多向互动、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外推广宣传当地的旅游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各地旅游企业必须仔细研究民众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旅游文化的偏好等等,深入挖掘网络传播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不断深化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争取在降低经济成本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旅游产业效益,促进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网站

传统媒体传播内容兼容性较差,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速度不够快捷,传播覆盖范围较小,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手段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首先,网络传播的旅游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并且个性鲜明,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易于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其次,网络传播平台的实效性可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旅游需求,通过对旅游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来推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升级。最后,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便于当地旅游业的对外传播,比如通过微博、论坛等手段以及某些大型网站的宣传和推广来拓宽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广度。

3.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构建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营销模式

在当今的网络化时代,旅游文化产业也进入到网络营销推广的时代,需要对所有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景观特点、饮食特点、地域特色等划分为不同的旅游文化特色,以特色吸引消费,以特色拉动营销,构建全新、互动的网络营销模式。另外,在实际网络营销过程中,还需要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比如,综合运用旅游网站、论坛、留言板、讨论区等为旅游爱好者提供旅游文化资源的互动交流,以及开通微信、播客、博客等互动资讯平台,及时有关旅游文化资源的热点话题与活动信息,有效激发民众对旅游的兴趣,引导民众参与旅游文化体验,真正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

三、结语

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篇7

 

网络音乐是指音乐作品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有线和无线方式传播的,其主要特点是形成了数字化的音乐产品制作、传播和消费模式。通过电信互联网提供在电脑终端下载或者播放的互联网在线音乐,无线网络运营商通过无线增值服务提供在手机终端播放的无线音乐,又被称为移动音乐。

 

二、网络音乐的艺术特征

 

1、多样性

 

计算机的普及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对等的多媒体平台,而音乐的特点决定了它是时间和传播的艺术,二者先天的DNA契合决定了网络音乐的神奇效应。由于音乐传播方式的改变,音乐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其形式上的多样化也使得我们的音乐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计算机和网络这个特殊传播载体,为许多音乐形式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使新的音乐形式的诞生和传播成为可能。网络音乐形式的多样性也是网络音乐区别于其它音乐传播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如果把网络音乐进行划分的话,它是多种多样的,如FLASH音乐、MIDI音乐、电子贺卡音乐、网络游戏音乐、网络广告音乐、网站背景音乐、网络MP3音乐、视频音乐、彩铃音乐等等;在音乐形式上,它囊括所有了音乐类型,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现代音乐、舞蹈音乐、器乐曲、声乐曲、通俗音乐等。网络中传播音乐的多样性表现为音乐形式及音乐种类的丰富多样性。

 

2、重复性和再现性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作为一种信息被传播,可以带给我们愉悦和美感,在传统的传播形式中,人们只有在音乐厅、歌剧院、音乐沙龙、广场才可以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人们欣赏音乐受到了时间条件的限制,因为当时的音乐无法被原封不动的重复和再现,人们必须在现场才可以欣赏到自己喜欢的音乐,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们的许多梦想都变为了现实。广播、电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诞生打破了音乐欣赏在时间上的限制,因为音乐可以被原汁原味地再现、复制和重复,改变了音乐原有传统的传播形式给音乐传播设下的种种羁绊。

 

留声机、录音机、CD、MP3、VCD、DVD在音乐传播中虽然和网络音乐有着共同的特点可重复性。但音乐的欣赏内容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网络音乐传播给人们的选择视听提供了无限大的音乐欣赏空间,根本上摆脱了广播、电视在时间上、内容上对人们视听的限制。

 

网络的共享,科技的发展,使网络音乐的传播达到了极致,其最大的特点是音乐可以不受限制被重复、再现。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远程性特点,决定了一首乐曲从它诞生之日起,只要经过互联网来传播,就可能被无限量传递,无限量被下载,不受空间、时间的制约和限制,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上网就可以完成,使这首乐曲被反复下载和再现、不受限制地被反复欣赏,使更多的人享受到音乐重复和再现的快乐。

 

3、开放性和交互性

 

网络和计算机的发展,使网络音乐的诞生成为可能,它巨大的存储功能保证网络听众不用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时间,就可以随时从网络上点击收听或者下载音乐。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欣赏音乐,完全平等的基础平台。互联网络的交互性传播不必像其它大众媒介那样,要借助其它的社会公共系统才能完成,它通常依靠自身平台就可以完成交互行为过程。

 

传统媒体在传播音乐的过程中,无疑都会受到许多的限制,而网络音乐就像一个全天候开放的书架,其所有的信息都是公开的,它音乐品种齐全,就像一个琳琅满目的商店,你可以找到任何音乐流派和音乐形式的音乐,同时你对音乐进行选择性的欣赏也是完全自由的,网络音乐无须经过专门的音乐制作部门和媒体单位的过滤就可以被网络听众所接收。它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因素,人们不必要考虑欣赏的顺序、时间,欣赏的内容也可以随时更新,音乐的风格可以自由挑选,欣赏者的欣赏好恶受到了绝对的尊重,欣赏者的审美个性得到充分释放。音乐爱好者利用网络表达个人的意见和喜好,互联网使网络音乐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网络传播的隐身性,网络的交互传播不需要馅媚迎逢,不需要矫揉造作,通过网络媒介就作品的多方面问题进行更加直接、即时和全面的交流,它们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频繁和快捷。这就使音乐创作者之间的互动、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互动、音乐创作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变得现实与可能。

 

4、远程性

 

在传统的传播形式中,音乐的欣赏无疑带有一种贵族化的倾向,是少数人的专利,人们欣赏音乐受到了许多时间和空间、经济条件的制约;不管是多么美妙的音乐,你如果身在它处就无法欣赏,而场地的空间又决定了听众的人数是有限的,注定了好的音乐欣赏与大众无缘,也注定了好的音乐欣赏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现代的音乐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制约,使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欣赏美妙的音乐。互联网中MSN、QQ、BBS等网络通讯工具使音乐的交流和传播同样具有远程性的特点,好听的音乐作品、最新的音乐资料等信息,会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并与好朋友共享。在互联网中音乐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是所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由于互联网的特点,使音乐创作者、音乐爱好者、音乐传播者之间突破空间,使远距离的交流、传播、共享、创作变为了可能。

 

5、共享性

 

网络以及数字化的应用,使某一段音乐素材能在较大范围内得以共享,数字化的时代,网络音乐迅速繁荣,网络的快捷和资源共享等特征使得绝大部分人更加青睐于网络音乐下载。目前,世界上通过网站销售的专辑以及通过收费下载形式售出的单曲数量已愈来愈高,网络销售在唱片销量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美国唱片工业协会近年来一再就一些非法侵权的网络音乐共享提出诉讼案件等,都反映了互联网时代音乐传播的迅速以及音乐共享方面的需求。

 

在中国,目前大约有7200个网站提供音乐下载,大部分网站为用户提供免费的音乐下载,而一些免费的诸如KUGOO之类的P2P软件更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客观地讲,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收费的在线音乐服务将与免费的网络音乐文件交换共存。免费网络音乐文件的无限扩张,收费在线音乐服务的孱弱无力,传统唱片公司收入的逐年递减,都预示着全球音像产业的重大转型期已经到来。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网络音乐迅速传播,使得许多年轻人更愿意使用小巧轻便的MP3而不是笨重的CD机,在对传统唱片业的不断冲击中,轻巧的MP3播放器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

 

参考文献:

 

[1]王国良.《漫谈网络音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4期

 

[2]杨春圃.《网络音乐研宄之检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

 

[3]侯琳琦.《网络音乐一一新兴的艺术形式》[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期

 

[4]庄元.《音乐学视野中的当代音乐传播研宄》[J].音乐研宄.2005年1期

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篇8

一、传统文化利用网络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已进入网络传播时代,从网络媒体的兴起,到自媒体的发达,网络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传播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如何规范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提高民众对文化糟粕的辨别能力,都是中华文化在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

西方国家在网络文化传播技术上的优先权,导致了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网络文化传播发展的差距和不平等性,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毁灭害,甚至有一些人主张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在于抛弃过去。“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这种利用互联网实施的文化侵害是极其危险的,它危机民族文化的独立与自存,甚至有可能动摇民族、。国家的根基。”作为拥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只有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传承和发展,才能让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需要

我国传统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不断的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传统文化要变成有生命力的文化,必须在包容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相结合。主席多次指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不但要与现代文化相适应,更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我们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梳理传统文化资源,综合运用大众传媒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三)弥补网络文化发展缺陷的需要

网络文化构建于网络虚拟传播技术之上,由于网络具有开放、共享、个性化、隐匿性等传播特点,网络上自由化思想时有泛滥,不良信息充斥网络空间,一些人利用网络的传播特点作掩护,不负责任地编造、歪曲信息,攻击他人,甚至利用网络进行舆论、价值观渗透和文化入侵。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在引进西方网络文化传播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腐朽低俗的思想和观念。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是有利于弥补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缺陷的。传统文化秉承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本位的思想,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往往形成对文化危机的自觉抵制,可以更好地提升国民自信心和凝聚力。

二、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传播途径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立足网络这个大平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是时代的需要。利用网络可以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加快传统文化的传播速度,使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展现出中国特色。

(一)利用网站进行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的网上传播,归根结底是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并且与现代精神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网站是网络文化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种工具,我们可以建立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站。例如:中国孔子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将孔子、儒学和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目前网络盛行的BBS、博客、社区论坛等都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把传统文化的公益广告植入网络视频中、建立传统文化网络专题栏目等手段,生动形象的向大众传播展示传统文化。例如,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一些节目都通过网络进行传播。

(二)建立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数据库进行传播

网络时代,信息资源是传统文化传播最重要的因素。部级的传统文化数据库有三个主要方面: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数据库、中国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省、市级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可通过网络与部级传统文化数据库互联,用现代信息技术表现出来,以信息形态进入当代知识创新w系,使之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体和平台。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数据库也可以成为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三)通过网络游戏进行传播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人们对网络的认识也不断提高,网络已经充斥在我们生活里的每一个角落。网络游戏作为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通过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引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新宠。网络游戏与传统文化娱乐产品相比具有许多无法比拟的优势,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使其传播更迅速,更便捷,交流更容易。一个成功优秀的网络游戏,必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其游戏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是围绕游戏的文化主线构建的。网游的开发需要丰富的素材,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比辉煌灿烂的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正是中国网游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我们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网络游戏中,利用网络游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去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价值。

(四)借助手机新媒体进行传播

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篇9

网络时代下,微博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是利弊共存、具有双重效应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微博的发展为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一)新闻存在不真实性众所周知,网络时代就是一把双刃剑,微博传播新闻也是一样的。前文中我们提到传播者在新闻传播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微博的出现逐渐让大众有了话语权。这一现象使得不少网友还是不安分起来,他们利用微博传播新闻的大众化,传播不真实的新闻信息,使得网络上的虚假新闻泛滥成灾,很多群众在得不到证实的情况下会信以为真,并开始受虚假新闻的引导,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例如,“大妈抢盐事件”、“盲目囤积黄金饰品”等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是因为网民受虚假信息的鼓吹。

(二)新闻被不良媒体利用传统网络时代下,新闻的大都掌握在主流媒体手中,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媒体出现,其中很多怀有不良居心的,利用微博传播新闻的门槛低、速度快、大众参与度高等特点,故意传播社会负面新闻,并加以大肆渲染,企图引导大众的判断力与价值观。

二、网络时代微博给新闻传播带来的正面影响

(一)信息共享自从互联网的到来,网络逐渐把大家连接在一起,人们感受到了“地球村”的存在,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大背景下,微博应景地出现了,它把新闻信息的传播又带到了一个微网时代。网络时代下,数据的传播是全球化的,这样一来,新闻信息的传播也是全球化的。它不再局限于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上,因此也具有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与大众优势。在微博的推广下,任何一个地方在任何一个地点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被网络推送出去,进而让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都了解,这就是新闻信息的共享。

(二)形式多样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不再是枯燥的文字或者声音,而可以是一个个有趣的视频,可以配上各种有关图片,制作成大家感兴趣的形式,不仅可以吸引观众,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解读新闻。新闻本身是呆板的,但是我们可以赋予它以时代的特点与意义,那么新闻就变成活生生的了。

(三)大众参与度加强传统时代下,新闻只是简单的输送出去,被大家所了解。但是网络时代下,大家不再是冷漠的、单方的了解新闻了,人们开始渴望参与,愿意用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关注社会。例如,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发生八级大地震,微博第一时间传播出这一新闻,很多灾区群众通过网络了受灾的图片、视频等。大家通过网络知道这一消息后,并不是坐以待毙,而是广泛行动起来,自愿组织捐赠物资,整个中国都在行动。消息传到其他国家与地区,世界各地的政府、企业都给予了一定的物资帮助,还有部分国家第一时间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救援帮助。网络对这一新闻的传播,无异于挽救了更多受灾群众的生命,缓解了灾区人民的痛苦。与此同时,许多网络志愿者都自发举行祝福祈愿的活动,在网络上号召更多的民众参与到这场救援行动中。不得不说,微博传播新闻加强了大众的参与度。

(四)打破局限传统网络时代下,新闻的大都掌握在主流媒体手中,而当主流媒体的关注点聚焦时,其他新闻点往往会被忽视,这并不能满足人们对新闻的要求。网络时代下,孕育而生了很多规模不大,但是极具特色并且覆盖面可谓无所不在的小网站。例如,天涯社区、无为网,这些网站的出现,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在传播新闻,很受大众朋友的喜爱。而微博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把新闻传播的局限又一次打破了。这样一来,我们每个人都置身在新闻之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闻出去,人人都是小记者,处处都是大新闻。

(五)贴近生活大家都知道,传播者在新闻传播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微博的出现逐渐让大众有了话语权。而且微博本身具有的亲民百姓的特点,让新闻的传播更加通畅,也使得新闻愈加贴近生活、关注老百姓,拥有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在人们以往对新闻的印象里,大多是关于国家大事或者国际上重要事件的报道,很少有报道社会中某一个平凡人的事迹。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微博的发展,新闻更多地贴民,关注社会生活,于是,越来越多的草根英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例如,徒手接孩子的“最美妈妈”、为家庭放弃学业自主创业的“豆腐西施”,她们就是一个个的普通人,过着平凡的小生活,为家庭为工作为社会默默奉献着,是微博时代带领他们走进大家的视野中。这也让新闻的传播真正地走进社会,走进人民群众。

三、结论

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篇10

关键词: 网络媒体 ;网络舆论; 正确引导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和发展,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增加,作为媒体的后起之秀,网络媒体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网络已经成为独立于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外的“第四媒体”,也称“网络媒体”。(1)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们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随着网络舆论传播影响力不断增强,互联网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工具逐步发展成为民意表达的方便快捷的“媒体舆论场”,(2)舆论的传播环境也实现了由大众媒体向网络媒体的根本性变化。这种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方便迅捷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造成了互联网上舆论的泛滥。总之,网络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已渗透到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既让我们看到了网络舆论监督在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其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与分析,从而使网络舆论监督能够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更好地发挥其舆论监督作用。

一、 网络媒体的特点

1、网络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互联网最根本的特性,整个互联网就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的。开放性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获得发表在网络上的任何观点,也意味着任何个人、任何组织包括国家和政府,都不能完全控制互联网。Web2.0技术下的互联网,网络的开放性体现得更加明显,表现在网络使用者不仅是互联网信息的浏览者而且是信息的参与者与创造者。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畅通无阻的“地球村”。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和上网设备,就可以接入互联网浏览政府网站,了解最新政策动向,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尽管也有审核制度,但相比传统媒体,网络的审核力度还是要小得多。除了反动、色情、暴力之类的言论外,一般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不会受到阻拦。即使就某一事件而言,可能不同网民的意见多有分歧,但丝毫不影响每个网民自由地与他人就各种问题进行交流。

2、主体的隐蔽性

网络传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的虚拟性,也是其本质特征。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传播主体通常使用昵称、ID或网名。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使用者可以利用虚拟代号隐去现实生活中的身份。主体的隐蔽性有利于网络使用者摆脱现实社会的压力,真实地反映他的思想。在BBS舆论空间里,舆论主体的ID是虚拟的,一个人可以拥有一个ID身份,也可以拥有多个ID身份。目前我国的论坛注册无需身份证登记,任何人进入论坛可以虚造自己的身份资料。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网民“聚”在BBS中对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民众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上发表意见时,通常要提供真实姓名、工作单位等信息,这就给意见表达者带来了顾虑,特别是在一些曝光违法行为和揭露事件真相的新闻报道,往往会害怕打击报复或者负面影响而顾虑重重。

网络主体的隐蔽性所带来的保护功能使人们不必有所顾忌,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言论和揭露违法现象,调动了广大民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3、网民的多元化

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显示 :从年龄结构看,网民以青少年为主,但近年来中老年网民明显增多;从社会阶层看,网民以青年学生、自由职业者为多,近年来党政领导干部网民明显增加;从文化层次看,目前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比例最大,各种学历的网民比例逐步增加;从城乡结构看,网民主要集中在城市,但近年来农村网民明显增多。

4、传播的及时性与互动性

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方式打破了时间、地域、人际对传统媒体的限制,各种信息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互联网上,并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Web2.0时代的互联网方便普通使用者随时随地把身边发生的各种事件到网上,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不同,网络是一种交互式的、互动性很强的信息传播,正如保罗,萨福等学者的观点,“同其他人发生联系”、进行跨越时空的互动交往,是网络传播方式的本质特征。每个网络使用者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各种话题,发表观点,扩展影响,通过BBS、帖吧、博客等工具实现与各种信息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网络使用者之间针对某些话题的互动、网络使用者与网络媒体之间的互动。由于传播的互动性,网络使用者在这种互动交流中彼此影响,少数观点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各种事件、现象表现出“一边倒”的舆论倾向,更易使网络舆情向舆论转化。

5、途径多样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网络舆情的传播形式也丰富多彩,例如新闻跟帖、网络论坛/BBS、电子邮件、网上调查、网上签名、博客/个人空间等。还有即时通讯群,主要是QQ群、MSN群等。互联网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者,针对某个话题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表达出来。 平台的多样性给了用户极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