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十篇

时间:2023-06-27 18:01:21

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

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篇1

【关键词】时间价值;投资;应用

一、货币时间价值产生的前提及原因

(一)货币时间价值产生的前提货币并非所有都具有时间价值,它必须在社会分工的出现、借方与贷方的生成,大量生产的需求、资金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这四个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相互作用才会具有这种独特的价值。倘若没有这些条件作为前提,试问钱放在口袋里会产生时间价值吗?停顿中的资金会产生时间价值吗?企业加速资金的周转会增加时间价值吗?答案是否定的!而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呈现出一种现象:假如你在银行存入20万元,并且利息率为5%,那么一年后的这个时间,你就会收获21万元。而你存入的20万元即为本金,1万元的利息就是这100元钱经过一年时间的投资所增加的价值,收获得利息便是货币时间价值。因此货币具有时间价值的前提条件是货币只有当作资本投入生产和流通后才能产生增值。货币时间价值的前提条件是实现货币时间价值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二)货币时间价值产生的原因1、货币时间价值是资源稀缺性的体现。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其呈现出的是一种增长的趋势,需求越大,需要的物品和劳务即更多,也就意味着需要的资源越多,这是资源的稀缺性。以此为根据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的是社会资源,这种社会资源将构成社会财富,以这些社会资源为基础创造出的未来的物质和文化产品构成了未来的社会财富,再加之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因此可以带来更多的社会产品。而货币是商品价值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衡量大小的工具。由于现在与将来是不同的时期,它的效能则不同,带来的价值也就不同,也就产生现在货币的价值高于未来货币价值的结论。市场利息率便可反映出来,通过它也就体现出货币时间价值具有资源稀缺性的特点。2、货币时间价值是人们认知心理的反映。人对将来事物的认知有限,仅仅关注于现存事物,对他们而言现在,货币作为一种满足需求的工具,其现有单位货币价值大于未来单位货币价值。若是他们放弃现有价值,即必有一定的代价产生,而这代价就是所谓的市场利息率。市场利息率是货币时间价值的化身,是对货币时间价值这样一个抽象的名词的诠释,是企业投资获得收益的计算依据。但实际生活中,由于风险及通货膨胀的出现,那么在投资经营中我们也应考虑到这些因素。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因素,在不同时点上的单位货币价值不等,因此,计算及其比较资金时应换算到同一时点。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对货币时间价值有不同的,西方经济学者认为货币时间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流动性、消费倾向、边际效用等因素,认为时间价值是时间差的贴水,是现有货币评价高于未来货币的评价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是资金在周转使用中由于时间价值而形成的差额。是资源生产出的产品进行再生产过程,由于时间的因素,通过销售产品获得的货币量大于最初投入货币量的增值。虽然观点不一,但是总的来说,货币时间价值对于我们的影响确实是重要的,在人们的头脑中,它的概念越来越清晰。

二、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投资中应考虑的因素

(一)机会成本。在投资经营中应考虑的是机会成本因素。这有利于投资经营,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战略,取得更大的收益。对于某些机会成本可用货币来衡量。例如,拥有一笔资金,若存入银行,等若干年后,通过银行的利息率,可以获得一笔由货币时间价值而产生的受益。但这就代表着现在我必须放弃这笔资金的支配权。这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支出,而是基于具体方案而存在的一种潜在受益。企业投资经营中,可供使用的资源有限时,它便是可考虑的因素,会让投资者发现那些看上去有利可图的投资实际上无利可图,从而转变更有利的投资,因此,机会成本是让时间价值运用的更为彻底的一个思考方向,当然货币时间价值除了了机会成本因素,也会受到生产经营自身具有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影响,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投资者在投资,筹资,经营中都应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二)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数量。一个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包含三个因素:第一,投资过程的有效期,也就是现金流量的时间域;第二,发生在各个时刻的现金流量,即每一时刻的现金收入或支出以及平衡不同时点现金流量的资本成本。第三,现金流量的方向,也是相关费用的发生。这三个要素不论缺哪一个都不能成为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没有现金流量的产生,那相对应的货币时间价值得不到衡量。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现金流是决定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是最能够反映企业本质的标准。而现金流入与流出过程中,会受到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因此,企业经营者在进行决策时应考虑到这一因素。二、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投资经营中的表现形式货币具有时间价值其实仅仅能说明一种现象,而不是它的本质。货币就其本身而言没有价值,它需进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才能产生时间价值。也就是说,资金投入生产经营以后,劳动者生产出新的产品,创造出新的价值,而销售产品后得到的收入大于原来投入的资金额,形成的增值。如将资金存入银行获得的利息,将资金运用于公司的经营活动获得的利润,将资金用于对外投货币资金获得的投资收益,这种由于资金的运用而实现的利息、利润或投资收益则表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然而从投资方面讲,对于资金的持有者,是放弃资金的支配权而得到的报酬。对于集资人则是拥有资金付出的成本。这体现的是在时间因素的作用下,现有资金高于未来某时期同等数量资金的差额及因时间推移,资金具有的增值能力。货币的时间价值有两种表现形式:相对数形式和绝对数形式。相对数形式是指扣除风险报酬和通货膨胀贴水后的平均资金利润率,它也可以称为时间价值率。而绝对数形式指资金与时间价值率的乘积,也称为时间价值额。但在我们实际工作中,不进行严格的区分,有时候用相对数,有时候用绝对数。货币资金包括两种资金,一种是借贷资金,一种是自有资金。利息和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两种形式,它来源于银行。而自有资金的表现形式则为折现率,这是投资者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误以为银行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各种债券利率、股票的股利率是投资报酬率,但他们是有区别的,只有假定没有风险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时间价值才与各投资报酬率相等。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投资经营中的应用

(一)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投资中的应用。投资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价值因素,就无法判断出不同时期的投资收益,就无法判断出投资的正确性。对于货币自身而言是没有时间价值的,它需对资金投资、再投资后所得到的增值。在这种情况下,跟鳗鱼效应类似。时间价值确不是真实的报酬率,它需要考虑到货币资金提供者要求的风险报酬和通货膨胀贴水,只有扣除它们才是真正的价值增值。在实际的企业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往往对于时间价值把握不准,再加之风险的伴随,造成投资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灾难,造成破产或者寿命缩短的现象。为了能够到达改善这种现象的目的,现就货币价值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作出分析:企业在进行决策时有两种方法,它是以是否考虑时间价值因素进行分类的,一种是贴现指标,如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另一种则是非贴现指标,如回收期、会计受益等。为了能够更有利的阐述我的观点,现举例说明:某企业准备购买一套机器设备,现在有两种方案:一是A公司分五年付款,每年年末付款3000元;另外一种向B公司一次付清,付款金额是12000元,假定银行利息为5%,则哪种方式对该企业有利?(1)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分期付款需付的款项为:3000*5=15000(元)比一次付清多付的款项:15000—12000=3000(元)。(2)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根据查年金现值系数表得五年5%年金现值系数F=4.329,又因为P=A/F,即P=3000*4.329=12987。则分期付款比一次付款要少付2013元,若我们时间价值进行分析,那么我们将作出错误决策,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在进行企业投资中,要时刻考虑到时间价值,从而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二)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1、存货管理中的应用。有效的对存货管理是企业获得收益的有利渠道,不同的存货方式在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下,得到的经济效益也不同。而在处理积压存货时,从货币的时间价值应该考虑到两方面的因素:第一,在估计滞销积压存货时,要按复利计算,不能按单利计算。如某企业滞销积压一批货物150万,月利率为0.6%,每月计息一次,积压半年的存货利息为:单利计算:150x6X0.6%=5.4(万元);复利计算:150x[(1+0.6%)^6-1]=5.48(万元)因此复利要比单利多收入800元。第二,保管费的支付也应按复利计算未来年份的价值。如企业每月保管费为1000元,那半年的支付为:1000x[(1+0.6%)^6-1]/0.6%=6090.72元;而单利则为1000x6=6000元;则复利比单利多支付90.72元。2、在销货分期付款中的应用。企业在进行销售货物时,对于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也会有货币时间价值的产生。如手机的售价为1500元,若才分期付款方式,顾客现付300元,以后每月初付100元,12个月付清,按月息0.6%计算,这相当于顾客的购价是:P=100x(1+0.6%)x[1-(1+0.6%)^(-12)]/0.6%+300=1461.41元;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分期付款比一次付款的时间价值少38.59元,这个价值相当于每台手机的待销期为:N=38.59/1500/0.02%=129天。倘若手机在129天之内卖不出去,那么它的收益还不如分期付款摊销。当然除了上面的几种情况外,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租赁资产、设备投资、委托代销商品、固定资产的折旧、证券投资、外汇交易、联合贷款、报销债券等一系列的经济业务都会牵扯到货币时间价值因素。这是企业经营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资金循环与周转获取更大收益的有利渠道。

四、货币时间价值实际在企业投资经营中的展望

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篇2

1.货币时间价值是资源稀缺性的体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经济活动不断增加,这样就会使社会资源得到较大的消耗,目前我国现存的社会财富都是由现有的社会资源所构成的,由这些社会资源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社会产品即构成了社会财富,但是社会资源较为稀有和缺少,所以由社会资源所创造出来的物品现在的效用要高于未来的效用。在社会生活中,商品的价值主要通过货币来得以表现,现在的货币支配现在的商品,将来的货币支配将来的商品,由于现在的商品要高于未来的商品价值,所以现在的货币价值也就高于未来的货币价值。目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利息率充分体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资源稀缺性,同时也是货币时间价值的体现。

2.货币时间价值是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货币的固有特征

我国当前处于信用货币制度下,由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派生存款共同构成流通中的货币。但在当前货币的流通过程中,信用货币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这样就导致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等情况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而使现在货币高于未来货币的价值。现在的市场利息率即是货币通货膨胀的一种体现,也充分的反映了随着时间的增加,货币价值呈不断降低的程度。

3.货币时间价值是人们认知心理的反映

长期以来,在人们对事物普遍的感知能力只注重现存事物而对未来不确定的事物认识较为模糊的心理影响下,人们更注重于用自己手中的货币购买现在的商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需要存在着忽视,所以现在的货币价值要高于未来的货币价值,如果想让人们把货币留到将来使用,支配未来的商品需要,则需要付出利息率这个代价来实现。

在理解货币时间价值时,我们要注意两点:

(1)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货币时间价值所反映的只是单纯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没有对其风险和通货膨胀情况进行考虑,所以理解货币时间价值时对存在风险和通货膨胀的情况还要充分考虑进去。

(2)货币价值在不同时间点上的是不相等的,所以在对货币进行收支时需要把货币换算到相同的时间点上进行,这样才能有效的进行比较和计算。所以在对不同时间点上的货币进行计算和比较时不能直接进行,需要换算到同一个时间点上才可以进行比较。

4.货币时间价值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不受外界各因素的影响而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时间价值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过程中就需要充分的对货币的时间价值时行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是针对于流通中的货币而言的,对于闲置的货币则不会产生时间价值,因为闲置的货币处于不流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增值,相反,由于受通货膨胀等的影响还会贬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原始投入的资金肯定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值,那么这笔资金企业就需要好好的利用,使其产生时间价值,产生一定量的增值。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常会选择一个好的项目把这笔资金投入进去,使资金进行有效的流通,从而发生增值。企业的投资需要占用企业的一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是否应被占用,可以被占用多长时间,均是决策者需要运用科学方法确定的问题。因为,一项投资虽然有利益,但伴随着它的还有风险,如果决策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灾难。有的企业由于乱投资,瞎投资,造成公司破产或寿命缩短的现象,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下面就货币时间价值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影响和企业如何进行投资决策进行分析。

企业投资的最主要动机是取得投资收益,投资决策就是要在若干待选方案中,选择投资小、收益大的方案。如何进行投资决策,一般有两大类决策方法,一类是非贴现法,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另一类是贴现法,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回收期法和会计收益率法属于非贴现法。回收期法是根据重新收回某项投资所需时间来判断投资是否可行的方法。它将计算出的回收期与预定回收期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回收期越短越好。会计收益率法是将投资项目的会计收益率与该项投资的资本成本加以比较,进而判断投资是否可行的方法,如果会计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会计收益率越大越好。

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篇3

一、“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的分类标准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将货币性资产定义为:“指持有的现金及将以固定或可确认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定义为:“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此定义有以下两个细节需要探讨:一是定义中的“现金”概念外延。准则指南 “三、关于定义指出:这里的现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现行会计实务中 “现金”仅指库存现金;《现金流量表准则》中 “现金”一般 “均包括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实际上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货币性资产概念中“现金”,与现行实务会计报表中的货币资金相同,建议以“货币资金”替代定义中的“现金”概念,与准则指南相一致,以免产生误解和歧义。二是准则中的 “货币性资产”(monetary assets)与现金流量表准则中的 “现金等价物”(cash equivalents《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指南指出,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 “区分的主要依据是资产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利益,即货币金额是否是固定的或可确认的。如果资产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金额是固定的或可确认的,则该资产为货币性资产;反之,如果资产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金额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确定的,则该资产是非货币性资产”。可见,《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划分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的标准是未来经济利益流人(表现形式是货币资金)是否固定或可确认。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最终收到的金额是固定的(面值或面值加利息),故将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划为货币性资产;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最终收到的货币资金是不确定的,故将其划为非货币性资产。《现金流量表》中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并强调指出期限短是指 “从购买日起,三个月内到期”。从这个角度讲,《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与《现金流量表准则》中的“货币性资产”与“现金等价物”是不相同的。前者强调最终收到的货币金额是固定的或可确认的,后者强调变现能力。但《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将时间长(假设为5年),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划分为货币性资产,而将期限较短(假设为2个月),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划分为非货币性资产令人费解,问题出在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划分标准上。资产 “按其与货币的关系,可分为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monetary-nonmonetary method)是由S·R·赫普华斯教授在1957年创立的,现为世界各国接受,主要在外币报表折算中。对外币债券的长期投资以及到期收回外币投资额的契约合作式长期投资,则属于货币性项目》,仍然按资产与货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为使《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与《现金流量表准则》相一致,建议修改《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划分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标准,即按资产与货币的关系进行划分。否则,按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讲解的逻辑,“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因为企业不准备持有至到期,企业随时可能处置该项债券投资;同时,债券投资的市场价格受多种因素的,所以,是不固定的,或是不可确定的,因此,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属于非货币性资产”。同理,由于存在坏账的可能性,“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到期金额属不固定或不可确认,推论出 “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也是非货币性资产;持有至到期的债券虽然收回的金额是固定的,、但如果考虑货币一般购买能力,也具有不确定性。如在亚洲风暴中,泰国泰钵、印度尼西亚盾、菲律宾比索都遭大幅度贬值。因此建议将 “短期投资”均划分为货币性资产,使之与《现金流量表准则》协调一致。

二、非货币性资产的分类标准问题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在划分非货币性资产与货币性资产基础上,将非货币性资产划分为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两大类:待售资产指企业为出售而持有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商品、短期股票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非待售资产指待售资产以外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库存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将非货币性资产划分为两类是我国独创,但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这种分类标准主观性太强,留有操纵会计利润的较大空间。“销售”不是一个点概念,而是一个期间概念,如固定资产不一定是非待售资产,“固定资产按照使用情况分可分为使用中、未使用和不需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企业可以考虑将其出售,成为待售资产。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某项资产如商品、材料、固定资产等确认为待售资产或非待售资产,从而在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与不同类货币性资产交易之间进行转换,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二是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之间的界限模糊,会计实务会出现混乱现象。如商品(待售资产)与短期股票投资或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待售资产)之间进行交换,假设商品减值,根据《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第6条的规定,会计处理以商品的公允价值为短期股票投资或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的入账价值,同时商品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额确认为损失。此会计处理将短期股票投资或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市价(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损益没有进行反映,与 《会计法》真实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相俘;反之,若为商品(待售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非待售资产)进行交换,根据《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第10条的规定,应以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为商品与证券投资之间的交换,前者证券价值被忽略,后者价值得以体现,有违一致性原则,削弱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真实性,不利于信息使用者使用会计信息。问题的关键在于非货币性资产分类标准不具有客观性,如按美国等国家的做法,将非货币性资产划分为生产性资产和非生产性资产,既不符合我国国情,又不合该准则尽量不确认损益的原则,因为按此标准进行划分,则应按公允价值计量,确认损益的机会增加,会有一定的风险。为解决上述分类标准主观性强的缺陷,可以将非货币性资产划分为资本性证券资产和非资本性证券资产:资本性证券资产指除短期投资以外的证券资产,主要包括资本证券、派生证券、期货和期权等;非资本性证券资产是指除资本性证券以外的资产。因为两者间的界限清晰,便于会计实务操作。

三、公允价值计廿损益问题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大量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这与国际会计的趋势相吻合。但准则仅指出了非货币性交易中换人或换出资产存在公允价值的情况,忽视了换人和换出资产均存在公允价值的情况。假设企业以商品换入长期股权投资,属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为20元,商品的公允价值分别为25元、20元和15元,商品的账面价值为10元。根据《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第10条规定,应确认收益为10元,没有考虑商品的公允价值。实际上述三种情况下,商品换入长期股权投资的真实损益为,损失5元、0元和收益5元。只有当商品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等时,《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确认的收益才与真实收益吻合。因此,当换人与换出资产均存在公允价值的情况下,建议准则以两者公允价值之差计量资产置换损益,便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相一致,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

四、非货币性交易与货币性交易的界限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指南指出,非货币性交易与货币性交易的界限,“为便于判断,一般以25%作为比例”。高于25%视为货币性交易,低于(含等于门5%为非货币性交易。这种笼统的做法值得商榷。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其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有时会因为补价的细微差别而导致不同的处理程序(称为 “临界点”现象),以统一标准25%进行衡量会给某些企业留下利润操纵的空间,为消除补价 “临界点”现象,堵塞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建议规定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非货币性交易行为采用不同的标准,对非货币性交易量占总业务量50%以上易货贸易为主的企业,无论单笔业务补价多少,均按《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进行账务处理。

五、其他错误与遗漏问题

l、指南中的一个小错误。《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指南 “五、关于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三)没有实现交换目的的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指出:“在交换最终目的实现之前,按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是恰当的,但所举例题有错误。例题是甲木材加工公司以成品家具换人电脑,然后以电脑换人固定资产,指南认为“甲公司持有的家具属于待售资产,换人的电脑属于非待售资产。所以,甲公司进行的非货币性交易属于非待售资产与待售资产相交换,属于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相交换”。根据准则:“待售资产是指企业为出售而持有的非货币性资产”,本质特征是为交易(交换)而持有;非待售资产的特征是为生产等耗用而持有,此时的电脑是为交换固定资产而持有,应属待售资产才符合准则定义。准则错误地将所有存货和固定资产均视为非待售资产,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本质区别不应是形式,而是持产目的,因此,此项交易本是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建议修改或取消该例题。

2、盈利实现时间问题。《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指南 “五、关于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三)没有实现交换目的的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指出:“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如果交换行为并没有实现交换的最终目的,即盈利过程没有终止,”问题是盈利过程没有终止是二个比较模糊的时间概念,会计实务中容易被人为操纵利润。如用商品换入长期股权投资,当年按照不同类非货币性交易进行会计处理,次年又做相反的交换。建议将盈利过程界定在一个时间段内(如半年或一年),以便于会计实务操作。

3、混合性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企业以待售资产(商品)和非待售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置换待售资产 (短期股票投资)和非待售资产(无形资产)的复杂情况。置换的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有公允价值、账面价值、增值和减值等多种情况,《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没有规范。随市场的不断,此类混合性非货币性交易将增多,建议准则适时弥补此遗漏。

4、《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与《债务重组准则》界限。《债务重组准则》指南指出,持续经营条件下的债务重组分债权人作出了让步与未作出让步两种情况,并指出《债务重组准则》仅规范债权人作出了让步的债务重组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但若债权人对债务人作出了让步,附加条件为非货币性交易行为又该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呢?例如:假设甲公司欠乙公司债务100万元,甲公司发生财务困难,在债务重组日,乙公司豁免甲公司债务15万元,条件是乙公司以库存商品账面价值80万元(公允价值为75万元)置换甲公司持有的A公司股票40万股,每股面值1元,每股市值2元,账面价值为40万元,公允价值为80万元。甲、乙公司资产置换行为符合债务重组定义,甲、乙公司账务处理应根据 《债务重组准则》进行。进一步,发现根据《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甲、乙公司进行资产置换行为也符合非货币性交易的定义,即使以豁免15万元作为补价,补价占换入库存商品公允价值的比例为20%(15/75),也符合《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定义,属于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行为。甲、乙公司账务处理也可根据《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进行,但两者处理的结果不完全一致,甲公司根据《债务重组准则》应确认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15万元,投资收益一A公司股票40万元(80万元一40万元),累计确认收人为55万元”。根据《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只确认当期收益35万元(75万元一40万元),相差20万元。对于此类经济业务,建议明确规定两准则的界限,以便进一步规范会计实务,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相关性和真实性。

5、关于 “补价”问题。《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多次提到“补价”,但对补价包括哪些?补价是否包括增值税?没有进行说明。仍以该准则“举例例2”为资料,假设甲公司库存商品的账面价值为150000元,公允价值为175000元,增值税为29750元,价税合计为200750元。假设其他资料不变,另外乙公司向甲公司支付46800元银行存款弥补价差。根据准则指南的规定,甲公司首先应根据补价占公允价值的比例判断此项交易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其判断公式是40000/175000=22·86%,还是46800/175000=26·74%?按前者判断,属于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范的范畴(补价比例低于25%),属于同类非货币性交易行为;按后者判断,属于货币性交易的范畴(补价比例高于25%)。同样的资料,由于对补价的理解不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有违会计处理的一贯性原则和制订本准则的初衷,也留下了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制度空间。建议适时进行补充说明,便会计处理规范统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注释:

l、葛家澎主编《中级财务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P·77

2、常勋著《财务会计三大难题》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9226

3、钟泰等编著《危机逼近——亚洲及世界危机警示》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年版P·I一82

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篇4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财富蒸发”成为经济生活中最常见的词语之一,投资者在承受股票、基金及其他投资品市场价格暴跌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的痛苦同时,对充斥媒体的所谓“财富蒸发”的疑问也越来越多:“财富”究竟是如何“蒸发”的?这些“钱”到底都到哪里去了?

二、财富蒸发再剖析――以股市为例

(一)货币资金对股市财富的影响

]、货币资金在个股间转移所形成的股市财富再分配

自然界中,蒸发是指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过程,即物质从一种形态(液体)向另一种形态(气体)转变的物理现象。循此推理,我们投入股市的资金也定是有去处的。以股市投资者甲、乙两人为例进行说明。假设乙以每股10元的价格购入甲出售的股票,其后,该股跌至每股9元,此时乙每股亏损1元,从乙的角度看,其股票资金账户上的财富的确在减少,但毫无疑问的是乙当时所付出的每股10元已转入甲的资金账户,并没有出现整体意义上的财富消失。

2、货币资金撤离股市所形成的财富重新分配

然而,甲可能将资金不投入股市,如果其撤出资金并投入债券市场,那么股市资金的流出将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而追加到债市的资金将导致债券市场价格上涨,从而财富在不同市场之间重新配置。

3、股市资金的漏出效应

如果甲的资金既不转移到债券市场也不再购买股票,而是以证券保证金的形式出现,就形成了相应的资金漏出。对股票市场而言,其效果等同于资金的流出,将导致股价下跌,股市财富缩水。由于这部分漏出的资金暂时没有追逐任何金融资产,因而不会形成推动其他金融资产价格上升的力量。

4、货币资金回笼导致股市财富蒸发

通过信贷投放的货币在回笼之时会直接减少包括股票在内的各种投资品及商品的需求,进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市值财富萎缩。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都是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货币,除有形的钞票和硬币外,更多的是通过银行信贷投放的无形的存款货币。不考虑客观经济而仅就技术层面而言,整个银行体系通过负债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是无限的。相应地,货币资金回笼既包括实实在在的现金回笼,又包括无形的存款货币资金的回笼。这正是普通投资者所疑惑的“钱”到哪儿去的症结所在:有形的现金回笼是实实在在的实体回收,但更多的存款货币并不存在有形的实体,其回笼时仅是整个银行体系减少负债的账面处理而已。

(二)市值计价法下货币资金对市值财食的杠杆作用

货币资金对股市的追逐促使股价上升,从股市的撤出则导致股价下跌。然而以每日收盘价为基础计算的市值财富变动额与实际货币资金流量通常不会是等比关系。以每日换手率为例,大多数股票每日换手率在1%-25%(不包括初上市的股票),70%股票的换手率基本在3%以下,这说明70%股票每天只需其总股本3%左右的成交量就可能改变其100%总市值财富,撬起远超过货币资金量本身的市值变动额。这就是市值计价法下货币资金对市值财富的杠杆作用:每日追逐股市的货币资金所创造的市值财富可能远远高于货币资金量本身,而从股市撤出的货币资金则可能形成远超过货币资金量本身的市值财富萎缩。

三、金融市场财富蒸发的理性分析

(一)追退金融资产的货币资金在减少

从以上我们对股票市场市值财富蒸发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剔除资金漏出效应的影响(由于这部分漏出的资金存在机会成本,因此其所占的比例不会太大),那么在追逐金融资产的货币资金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可能出现热点在不同市场间转换,如货币资金对股市的追逐导致其对债券市场的投资减少,由此导致股价上涨而债券价格下跌,但通常不会出现所有金融资产价格同时下跌的情形。

然而追逐金融资产的货币资金总量可能会减少,这在资金退出金融市场或资金回笼时(紧缩的货币政策时期)表现地尤为明显。金融市场的一大特点――与货币资金联系最为紧密,决定了其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是既显著又迅捷。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通过信贷流入各类金融市场的资金在回笼的压力下纷纷撤出,对金融资产的总体需求减少引致其市值财富快速收缩。

(二)货币幻觉的破灭

理论上来说,通过银行体系负债所创造出来的货币资产供给必须与客观经济发展所内在的货币需求相适应,过多的货币供给并不能形成有效购买力,只会推动价格上涨。这种由过多的货币资金所推动的价格水平,往往会使资产持有者,不论持有的是实物资产还是虚拟经济中的金融资产,形成货币幻觉:人们仅对资产的名义货币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了其内在真实价值。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金融危机爆发的那一刻,毁灭更多的不是真实财富而是一些看似财富的泡沫而已。

(三)市值计价法会放大货币幻觉

市值计价不代表市场出清的价格,事实上,没有成交量或成交量很小时,市场价格也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动,而所有的金融资产将按这一成交价计算市值。因此,资金流入所撬起的虚拟经济体中金融资产账面财富的增加可能远远超出初始的资金流人量。同理,资金流出所引发的虚拟经济体中金融资产账面财富的萎缩也可能大大超出资金流出量本身。换言之,市值计价法下货币资金对金融资产的市值财富具有杠杆作用。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金融市场财富蒸发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政策建议:

其一,与普通商品市场一样,追逐金融资产的货币资金的减少会导致其需求减少,进而价格下跌,市值财富萎缩。

其二,货币和虚拟经济本身不能直接创造财富,只能通过作用于实体经济间接创造财富。当过多的货币资金追逐虚拟金融资产并未能形成实体经济真实财富的创造时,其结果只能形成货币幻觉――金融资产价格泡沫。

其三,当货币幻觉作用于金融资产时,会由于市值计价法形成更大的货币幻觉。

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篇5

关键词:货币空间价值 货币时间价值 货币时空价值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内有关学者根据我国经济建设当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站在理财学和金融学的角度,相继提出货币空间价值的学术观点,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根据笔者对国外相关资料的查阅,发现目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尚未写作货币空间价值的相关文章;他们目前对诸多理财学和金融学的研究,主要囿于货币时间价值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提出货币空间价值的观点。因此,我国当前一些学者所提出的货币空间价值的观点,在国际上是领先的;尽管不同学者所提出的货币空间价值的角度、方法和体系有所不同,但是这种勇于开展理论创新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二、国内学者关于货币空间价值的研究共识

首先,货币具有空间价值。有的学者依据在同一时间点上,等量的同种货币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分布上的购买力的差额,得出货币具有空间价值;有的学者站在公司投资角度,认为公司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投资报酬率的差,就是货币的空间价值;还有的学者从公司分部角度出发,认为公司的分部经营所获得的利润差额,就是货币的空间价值;有的学者站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角度,认为剩余价值减去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差,就是货币的空间价值;另外还有其他学者从其他角度出发,得出货币具有空间价值的判断。其次,学者们普遍认为,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它是从商品当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人类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换媒介。货币一旦离开人类社会,是没有任何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只有进入人类社会的货币才具有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再次,要正确理解货币空间价值的内涵,不仅要具备《财务管理》的知识,还要熟悉《金融学》、《区域经济学》、《资本论》等方面的知识;人们要正确地进行金融活动和理财操作,不仅要正确理解传统的货币时间价值的知识,还要树立正确的货币空间价值的观念。最后,学者们都认为货币空间价值的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的一种新现象。尽管当前的理论研究还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是只要大家共同携起手来,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就可以解决这种新理论和新问题,以便利用它谋取相应的经济利益。

三、货币空间价值的不同观点评述

(一)王宗台、陈岩的观点。王宗台、陈岩(2007)认为,企业跨区域进行同样经营所获得的差额利润,就是货币的空间价值。笔者认为,这种跨区域的同种商品获得的差额利润,不是货币的空间价值,而是企业在不同地区进行经营所获得的投资报酬额的差额。从营销角度来看,是指同样一种商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进行营销时,在过去同样的时间点上获得的地区利润差。王宗台、陈岩(2007)认为,“货币空间价值”应该是指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经营领域的变化(包括产品领域和地域领域两个方面)而实现的资金价值增值,从量的规定性上看,其相对数是扣除时间价值、风险报酬和通货膨胀贴水后的平均资金利润率或平均报酬率;其绝对数即空间价值额是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带来的真实增值额,即一定数额的资金与空间价值率的乘积。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广义的投资报酬额的差额,而不是货币的空间价值。

(二)陈平、黄娟的观点。陈平、黄娟(2008)认为,货币的空间价值存在于立体空间的“长、宽、高”中。笔者认为,陈平、黄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比如,有人持有等量的货币,在一座多层购物大厦来回购物,他手头的货币不会因为他在大厦的前后、左右、上下的走动而增加或者减少。当然,同样的商品,在这座大厦的底层可能价位高一些,在顶层的价格可能低一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不同楼层的租金、方便程度不一致等复杂因素,但这绝对不是货币的空间价值,而是同种数量商品的空间价值不一致造成的。笔者认为,同种商品在同一时间点上,由于空间位置的不同,所体现的商品价格的差额,属于资产的空间价值;而货币的空间价值只能是同种货币在同一时间点上,存在于不同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购买力的差额。陈平、黄娟(2008)建议用剩余价值M减掉货币的时间价值,认为其差额就是货币的空间价值。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剩余价值是工人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带有“投资的乘数效应”的意义,应该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剩余价值体现于产品的价值当中,它怎么会是货币的空间价值与货币的时间价值之和?

(三)唐现杰、陈旭的观点。唐现杰、陈旭(2006)认为,货币空间价值是指一定数量的货币由于“空间”的不同,体现的价值有所不同,由此形成的价值差额。笔者认为,唐现杰、陈旭(2006)关于货币空间价值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他们在对货币空间价值计量模型的推导过程中,主要参照货币时间价值的推算思路,推导出货币空间价值的计量模型。这就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并导致所谓的货币空间价值的计量模型在现实中无法使用。

(四)张晓明的观点。张晓明(2001)根据土地的级差不同,算出同样一块土地的级差综合值,并认为这种级差综合值就是货币的空间价值。笔者认为,货币的空间价值不同于资产的空间价值。根据张晓明的计算方法算出来的级差综合值,最多是算出了同种类资产的空间价值。同种性质的资产,正是由于所处空间的不同,单位价值自然有所差异,其差额体现了资产的空间价值,而非货币的空间价值。

(五)陈万江等人的观点。陈万江(2001)等人根据同样资产,在同一时间点上,在不同区域的资产价值有所不同,认为其差额是资产的空间价值。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有些学者把资产的空间价值引申为货币的空间价值,就不正确了。

四、本文的观点

笔者认为,所谓货币的空间价值,是指在同一时间点上,同种数量的货币在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购买力的差。产生这种现象的经济原因,是由于不同国家或者地区间的各项经济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作为财富“镜子”的同种货币,在同样的时间点上,以单位货币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映射”同样性质的财富的时候,“照射出”的财富多寡是不一样的,其差额就是货币的空间价值。笔者认为,所谓空间,就是指经济地理上的不同区域,是指水平延展的地理空间。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综合状况,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在同一时间点上,同种数量的货币在不同区域所反映的购买力有所不同,其差额就是货币的空间价值。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深圳,10元钱目前可以购得1公斤苹果,而在西安,10元钱目前可以购得2公斤同样的苹果。这证明,在等量货币购买同样苹果的问题上,西安目前货币的购买力是深圳的2倍,即同样的货币当前在购买同样苹果的问题上,深圳的购买力只相当于西安购买力的一半。笔者认为,货币空间价值对理财和金融的意义,从时间角度来看,是在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过去。笔者进一步认为,货币的时空价值公式是:z=f(x,y),其中,z表示货币的时空价值,x表示货币的时间价值,y表示货币的空间价值。也就是说,货币既具有时间价值,又具有空间价值。在同一时间点上,等量货币在不同的区域内具有不同的购买力,其差额就是货币的空间价值;对于等量的货币,在不同时间点上的绝对数额是不一样的,其差额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货币本身就是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辩证统一体。

五、货币空间价值的研究意义

货币空间价值不仅存在于企业理财实务当中,也存在于公民及其他经济实体的理财实务当中,其目的在于谋取相应的经济利益。企业利用货币的空间价值谋取相应的经济利益的经营活动,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筹资、投资、资本运作等方面。因此,研究货币的空间价值,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和实务操作意义。由于货币的空间价值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不同学者对其的理解有所不同,也很正常。但是,货币空间价值作为目前理财领域和金融领域的新现象,研究者们一定要用严谨的正确的方法对待它,而非随意对待之。

参考文献:

1.王宗台,陈岩.探析货币空间价值[J].发展,2007,(3).

2.陈平,黄娟.基于分部财务报告的货币空间价值计量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6).

3.唐现杰,陈旭.货币空间价值计量及在投资分析中的应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2).

4.张晓明.资产的空间价值的思考[J].黑龙江财会,2001,(12).

5.陈万江.论资产的空间价值[J].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6.张根龙.关于货币空间价值的探讨[J].深圳大学学报,2008,(1).

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篇6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价值量的差额。它反映的是由于时间因素的作用而使现在的一笔资金高于将来某个时期的同等数量的资金的差额或者资金随时间推延所具有的增值能力。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以及因此实现的货币增值,需要或多或少的时间,每完成一次循环,货币就增加一定数额,周转的次数越多,增值额也越大。因此,随着时间的延续,货币总量在循环和周转中按几何级数增大,使得货币具有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货币时间价值是资源稀缺性的体现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消耗社会资源,现有的社会资源构成现存社会财富,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创造出来的将来物质和文化产品构成了将来的社会财富,由于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特征,又能够带来更多社会产品,所以现在物品的效用要高于未来物品的效用。在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商品的价值体现,现在的货币用于支配现在的商品,将来的货币用于支配将来的商品,所以现在货币的价值自然高于未来货币的价值。市场利息率是对平均经济增长和社会资源稀缺性的反映,也是衡量货币时间价值的标准。

2、货币时间价值是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货币的固有特征

在目前的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体系派生存款共同构成,由于信用货币有增加的趋势,所以货币贬值、通货膨胀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现有货币也总是在价值上高于未来货币。市场利息率是可贷资金状况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反映,反映了货币价值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降低的程度。

3、货币时间价值是人们认知心理的反映

由于人在认识上的局限性,人们总是对现存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强,而对未来事物的认识较模糊,结果人们存在一种普遍的心理就是比较重视现在而忽视未来,现在的货币能够支配现在商品满足人们现实需要,而将来货币只能支配将来商品满足人们将来不确定需要,所以现在单位货币价值要高于未来单位货币的价值,为使人们放弃现在货币及其价值,必须付出一定代价,利息率便是这一代价。

在理解货币时间价值时,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货币时间价值是在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如果社会上存在风险和通货膨胀,我们还需将它们考虑进去。第二,不同时点单位货币的价值不等,不同时点的货币收支需换算到相同的时点上,才能进行比较和有关计算。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不同时点的资金进行直接比较,而应将它们换算到同一时点后再进行比较。

比如,你计划投资钢铁厂,面临的问题是,如果现在开发,马上可获利50万元,如果5年后开发,由于钢材价格上涨,可获利80万元,此人该选择什么时候投资呢?有人主张在5年后投资,因为80万元明显大于50万,有人主张应将货币时间价值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如果现在投资获利50万,这50万又可以进行新的投资,当时社会平均获利率是15%,那么5年后50万可变成100万[50×(1+15%)×1.15×1.15×1.15×1.15=100万],金额显然大于80万。这样在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后,你赚的钱又多了,如果不考虑,你的钢铁厂投资虽然不至于失败,但肯定不是最科学的。

二、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投资决策的应用

由于货币时间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就应充分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前面谈到货币如果闲置不用是不会产生时间价值的,同样,一个企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肯定会赚得比原始投资额要多的资金,闲置的资金不会增值,而且还可能随着通货膨胀贬值,所以企业必须好好地利用这笔资金,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个好的投资项目将资金投入进去,让它进入生产流通活动中,发生增值。企业的投资需要占用企业的一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是否应被占用,可以被占用多长时间,均是决策者需要运用科学方法确定的问题。因为,一项投资虽然有利益,但伴随着它的还有风险,如果决策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灾难。有的企业由于乱投资,瞎投资,造成公司破产或寿命缩短的现象,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下面就货币时间价值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影响和企业如何进行投资决策进行分析。

企业投资的最主要动机是取得投资收益,投资决策就是要在若干待选方案中,选择投资小、收益大的方案。如何进行投资决策,一般有两大类决策方法,一类是非贴现法,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另一类是贴现法,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

回收期法和会计收益率法属于非贴现法。回收期法是根据重新收回某项投资所需时间来判断投资是否可行的方法。它将计算出的回收期与预定回收期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回收期越短越好。会计收益率法是将投资项目的会计收益率与该项投资的资本成本加以比较,进而判断投资是否可行的方法,如果会计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会计收益率越大越好。

贴现法包括现值法、净现值法、获利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四种方法。现值法是将项目投产到报废的各年净现金流量折算成的总现值与投资总额进行比较,若大于,可行,否则不可行,而且差额越大越好。净现值法是现值法的变化形式,它直接根据净现值的正、负来判断(净现值=总现值-投资总额),净现值为正,方案可行,越大越好,否则不可行。获利指数法则是根据获利指数大小来进行判断可,大于1可行,越大越好,否则不可行。内含报酬率法将内含报酬率与资本成本比较,前者大于后者,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内含报酬率越大越好。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可采取上述方法的任何一种方法进行决策。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A,B,C三个方案,投入与收益如下表:

1、采用回收期法:

Pa=1+(20000-11800)/13240=1.62

Pb=2+(9000-1200-6000)/6000=2.3

Pc=2+(12000-4600-4600)/4600=2.61

方案A的回收期最短,应选择A方案。

2、采用会计收益率法:

Ra=(1800+3240)/(2*20000)=12.6%

Rb=(-1800+3000+3000)/(3*9000)=15.6%

Rc=(600*3)/(3*12000)=5%

B方案的会计收益率最大,应选择B方案。

3、采用现值法:假设资本成本是10%

PVa=11800/(1+10%)+13240/(1+10%)(1+10%)=21669

PVb=1200/(1+10%)+6000/(1+10%)(1+10%)+6000/(1+10%)(1+10%)(1+10%)=10557

PVC=4600*(1/(1+10%)+1/(1+10%)(1+10%)+1/(1+10%)(1+10%)(1+10%))=11440

A方案的现值最大,应选择A方案。

4、采用净现值法:

NPVa=PVa-I=21669-20000=1669

NPVb=PVb-I=10557-9000=1557

NPVc=PVc-I=11440-12000=-560

A方案的净现值最大,应选择A方案。

5、采用获利指数法:

PIa=21669/20000=1.08

PIb=10557/9000=1.17

PIc=11440/12000=0.95

B方案的获利指数最大,应选择B方案。

6、采用内含报酬率法:

Ra=16.05%>10%方案可行。

Rb=15.24%>10%方案可行。

Rc=8.67<10%方案不可行。

上述6种方法,得到两种结果,哪种结果更准确呢?回收期法通俗易懂,大致能反映投资回收速度,而且计算简便,但是,它夸大了投资的回收速度,忽略了回收期后的收益,容易造成严重的退缩不前。因为许多对企业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的较大型投资项目,并非在开始几年内就能带来投资收益,其次,决策者以回收期作参数,往往会导致企业优先考虑急功近利的项目,导致放弃长期成功的方案。最重要的一个缺陷是它忽视了时间价值,认为不同时点的资金价值相同,将不同时点的资金直接代入进行有关计算,这是不符合金融原理的。会计收益率法也比较通俗易懂,计算也不复杂,但它没有采用现金流量观,并与回收期法一样,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把第一年的现金流量与最后一年的现金流量看作具有相同的价值,其决策可能不正确。而贴现法下的各种方法则考虑了时间价值,将投资项目每年净现金流量按资本成本(折现率)进行折现,使不同时点的资金具有可比性,较真实地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现金流入对投资盈利的不同作用。财务管理最基本的观念就是货币时间价值,运用货币时间价值观念要把项目未来的成本和收益都以现值表示,如果收益现值大于成本现值则项目应予接受,反之则应拒绝。因此,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多采用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的贴现法,以贴现法为主,以非贴现法为辅。

此外,现值法、净现值法与获利指数法的结果有时会有所不同,其原因在于投资额不同,投资收益的绝对与相对数之间有差异。在对几个独立方案进行评价时,我们多采用获利指数法,运用它对独立方案的投资效率进行排序,弥补净现值法不能在几个独立方案之间评价优劣的缺点,而在互斥方案的选择中,则应以净现值为准。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到,货币时间价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概念,不管是涉及到个人投资决策,还是涉及到企业的投资决策,都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重视货币时间价值,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当然,企业的投资决策不能只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还有项目自身的一些因素以及政府的政策等因素,这些都要有相应地考虑。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

1、在企业存货管理中的应用

一方面企业会由于销售增加引起存货增加而多占用资金,另一方面企业也会由于存货周转慢而使存货滞销、积压严重,影响资金的周转,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假如经营者要处理积压存货,在权衡存货削价的得失时,要从货币的时间价值上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预计滞销积压存货时,不能按单利计算,而要按复利计算,如果企业积压滞销存货100万元,月息6厘,每季计息一次,积压一年的利息为:

单利计算I1=100*4*1.8%=7.2(万元)

复利计算I2=100*[(1+1.8%)4-l]=7.3967(万元)

第二,保管费用的货币支出也应按复利计算其终值,如上例每季末支付保管费用2000元,一年的开支为:

F=2000*[(1+1.8%)4-l]/1.8%=8219(元)

2、在企业销货分期付款中的应用

如企业采用分期付款销售方式,这里也有货币时间价值问题。如:一次性付款每辆自行车400元,顾客先付160元,以后每月初付20元,12个月付清,按月息0.6%计算,该项分期付款相当于一次现金支付的购价是:

P=20*(1+0.6%)*[1-(1+0.6%)-12]/0.6%+160=392.29(元)

分期付款比一次付款的时间价值小7.71元,这个时间价值相当于每辆自行车的待销期为:

N=7.71/400/0.02%=96(天)

如果自行车在96天之内卖不出去,经济效益就不如分期付款推销。

3、在企业设备投资中的应用

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时,面临着是继续使用旧设备与购置新设备的选择。一般说来,设备更换并不改变企业的生产能力,不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入。因此,较好的分析方法是比较继续使用和更新的年成本,以较低的作为好方案,这时,就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如某企业有一旧设备,工程技术人员提出更新要求,旧设备尚可使用6年,最终残值200元,目前变现价值600元,每年运行成本700元,新设备可使用10年,最终残值300元,变现价值2400元,每年运行成本400元,年利率15%,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旧设备平均年成本=(600+700*6-200)/6=767(元)

新设备平均年成本=(2400+400*10-300)/10=610(元)

可以看出,新设备的年平均成本低,所以购置新设备。如果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旧设备平均年成本

=[600+700*(1-(1+15%)-16)/15%-200*(1+15%)-16]/(1-(1+15%)-16)/15%=836(元)

新设备平均年成本

=2400/[1-(1+15%)-10]/15%+400-300/[(1+15%)-10-1]/15%=863(元)

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篇7

关键词:非货币易;现金流量;资产结构;公允价值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29-02

在会计实务工作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双方通过交换,一方面可以满足自身生产经营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货币资产的流出,这有助于保障企业货币资金的充足性,降低企业运营风险。由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一、相关会计准则的修订过程

为适应我国实际经济环境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情况,相对应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修改中。1999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将非货币易分为同类非货币易和非同类货币易,分别采用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同时后者将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鉴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公允价值“不公允”的现象,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企业利润“操控”的重要手段。因此,2001年对准则进行了第一次修订,规定了非货币性资产计价基础为账面价值。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过程中,要求有连续的报告期间,账面价值只能片面地反映资产的时点价值,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及时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影响,在此前基础上修改《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符合商业实质性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加亮,不符合条件的采用账面价值计量,同时完善了关于资产交换损益的确认条件。

二、涉及损益确认的会计处理及其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新准则下,有关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会计处理有三种。第一,视同销售下根据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确认销售收入,同时结转销售成本;第二,交换无形资产等根据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间的差额确认为营业外支出或营业外收入;第三,换出长期股权投资等,按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差额确认投资收益或损失。

下面,分析以上三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下损益确认操作对企业的影响。

首先,说明下企业愿意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原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不涉及或者少量(货币资金占交易总额小于25%)货币资金的交易。货币资金是否充足是企业是否稳健经营、能够长远发展的重要指标。相比货币性资产交易,一方面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能够减少企业货币资金的流出,保证企业公开财务报表上的现金存量充足,向外界传递企业健康发展的正面信息,便于后续开展融资筹资等活动。另一方面,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不涉及应收账款等货到账款未到的情况,不存在坏账损失风险,有助于保证交易实质的有效性。

接下来,说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企业资产结构的影响。

例:甲公司自有的房产与乙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产设备进行交换,假设双方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且不涉及补价和税费问题。甲公司房产原值800万,计提折旧200万,交易日公允价值为650万。乙公司固定资产750万,折旧50万,交易日公允价值650万。

本例中,双方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两项资产公允价值都能够可靠计量,因此两公司都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认换入资产的成本,并确认损益。

甲公司: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650万

交易损益=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50万

乙公司: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650万

交易损益=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50万

本例中,双方交易后,从资产结构上说,生产用的设备会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科技进步而加速折旧,而房产相对供小于求,具有升值空间,即未来的变现的金额、变现能力和变现风险都优于原本拥有的固定资产,所以此次交易提高了乙公司的资产质量。

最后,说明非货币易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仍参照上例。甲公司通过交换,换入资产高于自身原始资产账面价值50万,即甲公司资产增加50万,同时确认收益。无论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还是收付实现制,该交易的收益与资产确认在交易日就完成,既没有导致企业现金流出,也没有增加应收账款等变现存在风险的资产,体现了交易的稳健面。

乙公司根据实际交易情况,确认营业外支出50万。假设,乙公司由于这50万的损失无法支付跟丙公司签订的购货协议,形成50万负债。表面上看,交易过程中乙公司有亏损;实际上,乙公司的房产本身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期末需要计提减值准备,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50差额本身就会计入公允价值损益调整,而形成负债后,显然会减少企业应缴纳的税费。费用的减少等于企业利润的变相增加。

若上述案例数值扩大两倍甚至更多,甲公司收益增加、对外财务信息质量好显而易见。我国目前的企业税收水平表较高,对于乙公司,提高了企业资产结构质量,只要为负债支付的利息小于免除的相关税费,那么,此次交易对于甲乙双方都是非常有利的。

确实,自金融危机后,企业更加关注资金营运的稳健与风险,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于提升企业财务信息的稳健程度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非货币易在我国市场上越来越频繁,同时相关的法规制度也在不断完善。相信,在健康的经济环境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会更加有助于改善企业资产结构质量,保障资金营运。

参考文献:

[1]李家红.非货币易的特点及其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科技财富,2011,(03).

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篇8

    关键词:非货币性交易会计;补价;会计处理;完善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述及判断标准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现金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其中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非货币性资产有别于货币性资产的最基本特征是其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金额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确定的。

    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参考原则为:补价占整个交易金额的比例低于25%,其中:收到补价的企业:收到的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和收到补价之和)的比例低于25%(不含25%)。或者,支付补价的企业:支付的补价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支付补价之和)的比例低于25%(不含25%),如果符合上述条件,应判断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相关会计处理应遵循该项新准则的有关规定。

    二、商业实质的判断

商业实质的判断对于企业判断交换是否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入账价值的确认和损益的确认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实质的判断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换入资产与换出企业其他现有资产相结合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用,从而导致换入企业受该换入资产影响产生的现金流量与换出资产明显不同,则表明该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四条规定,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1、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2、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三、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可靠计量

1、换出或换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表明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交易性证券、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应当以资产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

    2、换出或换入资产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表明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对于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应当以调整后的类似资产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

    3、对于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应当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采用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估计数的变动区间很小,或者在公允价值估计数变动区间内,各种用于确定公允价值估计数的概率能够合理确定的,视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四、对我国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完善的思考

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随着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更加的活跃,会计政策的选择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也会有所不同。而且,在实施公允价值的过程中,活跃的市场是一个前提条件。但是我国的相应的法律政策和监督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所以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在非货币性交易方面已经完善了,公允价值充分实施的大环境并没有根本实现。从发展的角度看,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在我国会计领域的发展与推广势在必行,为了有力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状况和财务状况,我们必须不断关注这方面的改革和完善,以求更好的为我们国家的经济服务。

    (一)对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层次上的完善可以说是完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关键,要明确非货币性交易的基础,改进增值税的处理,明确补价原因是处理补价的关键,增加非货币性交易的披露内容,划清与债务重组的界限。由专家组成监督机构对准则实施中出现的不足和效率问题进行监督,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指出,最大程度上抑制损失。

    (二)对满足我们自身特点的会计制度而与国际上不完全相同的要积极予以对外公开,加大宣传力度。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国家,考虑国情和实际就非常重要。比如说,从理论上讲,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资产的入账价值应该是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但鉴于我国的商品市场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完善,资产的公允价值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为避免某些公司利用非货币性交易谋取利益,我国新准则规定对于换入的资产入账价值应再加上支付的补价和相关税费。这可以看出我国会计政策制定上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在非货币性交易上决不能生硬的运用理论,避免政策上出现漏洞,给国家造成损失。

    (三)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会计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企业会计选择权的监管力度,准则制定部门应谨慎赋予企业会计选择权,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会计监管部门应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强制上市公司披露会计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程度。

    (四)进行会计制度的创新。在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上,公允价值理解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解决资产减值事务中的确认与计量问题。我国目前公允价值发展还是比较科学的,因为公允价值特别是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评估本身在技术操作上就有很大的主观性,考虑到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要充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做出的正确选择。虽然新准则在闲置利润操作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限制,但是这并不能完全杜绝粉饰报表利润操作的行为发生。随着证券市场、金融系统、产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及会计职业队伍的壮大,应在适时进行会计制度的创新,可以说在这方面还需要我国会计人员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建勇,王莉霞。非货币性自称交换中商业实质判断标准的具体化。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40-41.

[2]刘泉军,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6(3)。

    [3]贾博颖,付玉来。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的最新进展及启示[j].会计研究,2005(8)。

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篇9

(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形成

人民币升值压力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内的原因。从国际方面来看,全球出现了国际收支失衡,一方面是美国的经常项目和财政双赤字,另一方面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形成有其特定原因:一是比较优势格局重组出现时间差,催生了美国与亚洲国家之间反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态势;二是国家和地区之间储蓄率的高度不平衡。从国内方面看,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国际收支的顺差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内在原因。同时,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的一些制度安排,如企业强制性结售汇、外汇指定银行头寸持有限制管理等,扭曲了外汇市场供求关系,银行、企业、居民的交易、投资、投机等外汇需求受到抑制,外汇供给被夸大,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从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看,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浮动幅度很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1999年4月起将我国汇率制度归类为固定盯住制。人民币汇率作为外部冲击的“吸收器”和“缓冲垫”的功能没有较好得到发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没有完全反映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趋势和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再加上美国等一些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外部政治性压力,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形成也就难以避免。

(二)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现实表现

国际国内的多种因素推动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形成,导致了国际贸易持续高顺差、外汇储备飞速增长。其一,国际贸易方面,美元汇率变动趋势对人民币的波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01年以来美元的持续贬值导致了人民币的相应贬值。汇率的贬值使得我国对非美元国家的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出口高速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2001—2006年5年间我国出口年均增长29.50%,贸易顺差增长6.87倍。2006年我国出口额达9690.8亿美元,贸易顺差额1774.7亿美元。出于减少逆差的考虑,贸易伙伴国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其二,巨额的外汇储备。汇率的预期变动与外汇储备的变动负相关,外汇储备增加,会产生汇率升值的预期(李天栋、柯梅,2004)。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066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较2001年末增加8541.3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持续快速增加加剧了升值压力。除此之外,长期实行的具有倾向性的经济政策(如鼓励出口、吸引外资、限制外汇流出等)对人民币汇率造成的升值压力也不容忽视。

(三)国际资本的流入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货币化

人民币升值压力或升值预期的存在为资金投资提供了获利空间,资本项目下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大量流入。同时,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和FDI流入又给国际游资树立了“方向标”,在全球范围内游荡寻找机会的国际“热钱”也大量向国内涌入。国际资金的大量流入,使得企业和个人资本项目下的结汇大量增加。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或减小汇率波动,央行每年被动购入外汇,推动了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外汇占款成为我国基础货币供应的主要渠道(表1)。2005年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089.4亿美元,远远超过当年的贸易顺差(1020亿美元)和外商直接投资(603.2亿美元)的总和。为此,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增加了18620亿元人民币,通过货币乘数,形成M1增量31211亿元、M2增量86919亿元,占2005年底M1、M2余额的29.1%。外汇占款余额也从2000年的14291亿元升至2005年末的71211亿元,其占基础货币的比重从39.92%升至111.27%。为缓解外汇占款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压力,除了通过债券卖断和正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之外,中央银行还发行了大量的央行票据,仅2006年上半年,中央银行就发行了45期央行票据,发行量达22230亿元,余额增至29100亿元。外汇储备、外汇占款、央行票据三大指标均呈刚性大幅上升的态势,这也说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已经通过“资本流入央行收购外汇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增加”这样一个通道货币化了,成为货币扩张的动力,而这些超额货币正是推升资产价格的资金来源。

二、人民币升值压力货币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一)资产组合货币需求模型

产品市场与资产市场是相通的,二者的连通效应使得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效应变得更加复杂,相应的我们可以对货币供求模型进行扩展。阿贝尔和伯纳克(AbelandBer—nanke,2001,pp.260—262)的资产组合货币需求模型涵盖了所有货币资产与非货币资产的货币供求扩展均衡,可用下式表示:

Md+NMd=Ms+NMs;

其中,NMs为非货币资产的供应,NMd为非货币资产的需求,Ms为货币供应,Md为货币需求。

将上式稍加变形,得:Ms-Md=NMd-NMs。

从模型我们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商品市场,影响实际产出和商品价格,另一部分进入资产市场,影响资产价格。考虑到商品市场与资产市场之间的连通性,超过商品市场需求的货币供应量如果没有引起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这些超额货币供应量就会流入资产市场,成为推动资产价格泡沫的资金来源。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人民币升值压力货币化后形成了超额的货币供给,但近年来我国CPI并没有出现明显上涨,超额的货币供给更多的是流向了资产市场,导致了我国资产价格(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的上扬。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影响资产市场:其一,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流入,这些资本大量栖身于资产市场,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上涨;反过来,不断上涨的资产价格又吸引了更多的外资进入进行投机,造成更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这是一个互相强化、循环的过程。其二,在市场存在强烈的升值预期下,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或防止汇率发生较大波动,央行每年被动地购进外汇,外汇占款成了我国基础货币供应的主要渠道。然而,扩大的货币供给并没有对普通商品市场造成影响,而是大量流入资产市场,进而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滋长。

(二)人民币升值压力货币化推升了我国房地产价格

基于房地产业的特殊性质,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货币化向我国资产市场传导的第一站就是房地产市场。其一,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房地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1.69%上升到2004年的4.5%。房地产业每增加1单位产值对各产业的总带动效应为1.416(王国军、刘水杏,2004)。其二,房地产业对金融市场存在严重依赖,据估算,80%左右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银行信贷。其三,房地产具有类似于金融产品的保值增值特性。土地稀缺性和庞大住房需求也使得房地产具有较大升值空间。而且由于其兼具实业产品的特性,房地产投资风险要比金融产品更小。具有上述良好特性的房地产业成为了国际资本关注的焦点,而前几年外资投资管理松弛也为国际资本的进入房地产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在招商引资思路的支配下,实际操作中对房地产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几乎没有限制,房地产业一度成为跨境资本几乎可以完全自由流动的行业。

外资的进入是房地产投资扩张的一个显著推动因素(平新乔、陈敏彦,2004)。外资通过直接投资、非居民个人和机构购买房产等途径介入房地产开发、中介、销售等各个环节,外资的进入填补了国内资金供给相对不足留下的空缺。2005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外资157.81亿元,2001—2005年间年均增长17.4%。部分热点城市外资进入的速度更是惊人。

国际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业对国内资金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二者共同推动了我国房地产价格的飙升,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房地产价格泡沫,部分热点城市涨幅更为明显。2005年,北京商品住宅期房均价为6725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9.2%;深圳市商品住宅平均价格为7040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7.4%。2003—2004年上海市房地产销售价格年均增长17.9%。与此同时,商品房空置面积不断增加,2006年3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3.8%。

外资流入催生下的房地产价格泡沫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2006年7月建设部等国家6部委出台了《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实施细则。目前来看,政策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外资流入房地产已得到有效控制,房地产价格涨幅明显趋缓。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继续存在,我国经济基本面趋好,房地产业的外资规模近期不会出现大幅波动,我国的房地产价格预期将保持平稳。

(三)人民币升值压力货币化在我国股票市场的体现

目前来看,我国人民币升值压力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人民币升值压力货币化所产生的超额货币在房价企稳的情况下,极有可能转向股票市场。其一,从进入我国资产市场的国外资金来看,其目标就是获取人民币汇率升值(套汇)和资产价格上涨(套利)的高额双重收益,这一部分具有投机性质的资本不会投资于实业,而变现容易、流动性极高的资本市场将成为这种资本最好的栖息地。其二,前一阶段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市场,随着2005年以来各项房地产调控措施的出台,房地产业发展前景不明,而且部分国外资金在房地产市场上已经获得相当可观的利润。同时,我国资产市场容量较大,国外资金要同时推高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难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外资金转向投资于股票市场,进而带动更多的国内资金进入股票市场,这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其三,我国股票市场具有长期向好的趋势。国民经济逐步步入质量型、效益型增长轨道,国家出台了“国九条”等一系列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证券市场各项制度和配套措施不断完善,上市公司质量明显提升,这些利好因素为我国股票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在良好预期支配下,大量国内外资金进入股市,将对股票市场产生资金推动作用。

人民币升值可以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估值水平,进而吸引国外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证券市场进行套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以及允许外国投资者对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进行中长期战略投资等政策的实施,畅通了国外资金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正规通道。至2006年11月中旬,53家QFII获批投资额度86.45亿美元;QFII出现在214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持有市值240多亿元,成为国内A股市场仅次于基金的第二大投资机构。进入A股市场的国外资金还可以利用定向增发这一私募的方式拥有上市公司股权。同时,有更多的资金通过非正规渠道流入到证券市场。新兴投资组合基金研究公司2006年11月20日的数据显示,2006年流入中国证券市场的国外资金达到75亿美元(上海证券报)。国外资金的流入也带动了更多国内资金的涌入。2006年我国股票市场重新进入了快速成长期,上证指数从2005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1161点攀升至2006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2675点,上涨130.4%。

在国内外资金的强力支撑下,预计下一阶段我国股票价格还将有一定幅度的上扬,企业的真实价值将逐步得到反映。但是,由众多投机资金支撑起的高股价可能会推动价格泡沫的产生。而且,随着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小幅上升,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将逐步减少、消除,国外资金持续流入的动力将大大减小,部分国外资金获利后可能撤出我国股票市场。这样一来,股票价格可能出现下跌,出现一定程度波动,逐步达到一个均衡水平。升值压力消除后,我国股票价格的走向将更多的取决于本国及全球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国内各项改革的进展情况。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货币化使得汇率失衡转化为货币失衡,形成流动性过剩,进而推升国内资产价格。资产价格偏离实体经济的过度上扬则有可能滋长泡沫经济,使得价格机制发生扭曲,资产配置效率下降,经济金融运行风险加大。鉴于以上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汇率弹性,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市场供求,摆脱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被动地大量增发基础货币,避免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货币化。加快强制结售汇制向自愿结售汇制转变,放宽对企业和个人外汇交易需求的限制,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逐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在人民币汇率参考的一篮子货币中,适当减少美元成分,增加欧元、英镑、日元等货币比重,将未来以市场为基础的均衡汇率与世界多元化经济体联系在一起。

2.加强对外资流入资产市场的监测和管理。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切实贯彻执行规范外资流入房地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打击房地产投机和炒作的力度,防止房地产价格的反弹和泡沫的滋长。同时,在加大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力度的同时,加强对外资投资我国证券市场的管理和监测,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和体系。严格限制短期投机性资金的流入,对投机资金进入房地产、证券等行业的投机行为课以高额交易税,以挤压投机获利空间。

3.高度关注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要高度关注我国经济不断积累通货膨胀的压力,采取有效措施回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在科学分析CPI指数的同时,更多的关注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大宗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情况,跟踪监测资产价格向消费价格的传递,在货币调控中处理好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避免通货膨胀对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4.合理估计资本外流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逐步消除,国外资金可能获利撤出国内市场,给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因此,我们要在加强对国外投机资金流入资产市场管理的同时,逐步增强外汇储备的稳定性,适当控制债务性外汇储备,提高债权性外汇储备的比重,避免未来资本外流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周小川:“中国的贸易平衡和汇率有关问题”,《金融时报》2006年3月28日。

[2]张礼卿:《汇率制度变革——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

[3]郑见明、曹龙骐:“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货币化、资产泡沫与宏观调控”,《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8期。

[4]刘铁军、屠梅曾:“房地产、游资冲击与人民币汇率稳定”,《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7期。

[5]周宇:“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动态变化”,《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篇10

1 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1 资金需求量增加,资金的供应量反而减少 通货

膨胀期间物价持续上涨,企业资金占用率持续攀升,资金需求与日俱增,但是由于资金来源渠道不畅,致使日益紧缺的资金供给与持续见涨的资金需求形成矛盾冲突。如通货膨胀时期,经营者为了参与投机活动(如囤积商品、抢购黄金)而耗费大量资金,这就阻碍了闲置资金向信贷资金转化的过程,造成民间信贷资金供给不足;通货膨胀以后,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一般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平,即推行货币紧缩政策,限制银行信贷规模,以此敦促银行严格限制办理贷款的条件,减少贷款业务往来;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会造成利率增加,股票、债券价格下跌,增大企业融资难度。资金来源渠道不畅,使资金供给困难重重,长此以往,与日俱增的资金需求与日渐紧缺的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冲突会日益尖锐。

1.2 货币不断贬值,实物资金升值,资金成本不断提高 通货膨胀导致货币不断贬值,实物资金升值,资金成本不断提高,货币性资产与货币性负债是形成货币性资金的主要部分。货币性负债主要涉及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利息、应付公司债等。通货膨胀时期物价持续升高,货币性资产一定,同等价值的货币的购买能力大打折扣。同样,负有一定货币数量计量的债务,会使企业获得购买力的收益。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货币资金不断贬值而各种实物资金却随着物价上涨而不断上升,同时由于通货膨胀对利率影响,导致企业资金成本不断提高。

1.3 导致企业三角债久拖不清 基于上述通货膨胀期间货币购买能力的分析,推迟支付货款的价值小于早付贷款的价值,因此客户大都延迟付款。从客户的角度来分析,延迟付款有两大益处:一是等量的货款,由于其时间价值不同,早还不如晚还,因此推迟还款时间对于付款单位而言是有利的;二是延迟还款时间,付款单位可减少其银行贷款,在通货膨胀条件下,银行贷款条件是及其严苛的,即使得到了贷款也是要向银行支付利息的。因而客户往往选择推迟付款。然而对收款单位来说,货款久拖不清,对于单位的正常运作极为不利,应收账款增加,造成企业资金供给不足,资金无法正常运作,货款回收效果不佳,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与日俱增。而且,贷款无法有效回收,坏账发生的机率就会增大,企业将因此蒙受经济损失。企业是债权和债务的共同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同时承担着付款和收款两项任务。这样你欠我、我欠他,企业与企业之间便形成了三角债务,这样对企业的资金营运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1.4 导致企业长期投资风险大大增加 通货膨胀期间,企业进行资产评估和融资活动都面临重重困难。通货膨胀使利率升高,借款现金流会发生变化,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就是名义利率。通货膨胀时期物价持续见涨,等量货币的购买能力大打折扣,利率水平也受到影响,项目经营机会的收益也大幅缩水。在通货膨胀时期,货币资金供应者为了平衡自身的购买力损失,会要求提高利率水平。投资实物或债券的经营者为平衡购买力损失,往往会要求额外的投资回报率。通货膨胀率对负债与资产的影响程度不同,致使资产与负债的价值将会改变不同的数额,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管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2 企业应对通货膨胀下财务管理的策略

2.1 融资方式多元化,适时合理筹措资金 企业的供需矛盾在通货膨胀期间日益显现。就目前形势来看,银行贷款依然是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而欧美地区的中小企业多通过民间融资渠道来获得资金支持,通过银行贷款融资只是辅助手段。现阶段,国内也相继出现了民营贷款担保公司等专门为企业融资提供资金支持的民间机构,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或与其他企业建立相互担保的信用共同体来完成融资计划。因此,企业在通货膨胀条件下,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以预防通货膨胀带来的资金供求的不利影响。在融资过程中,企业应该以融资方式为依据灵活调整融资策略。发行债券时采用浮动利率;如果通过股票融资可推行高股利政策,以增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确保股票和债券顺利发行。

2.2 把握好营运资金的管理 通货膨胀会提高资金成本,因此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资金的管控,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通货膨胀对货币资金与实物资金的影响程度不同,因而必须基于实际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对于货币性资金,当发生通货膨胀的时候,应该使得货币性资产小于货币性负债,企业从货币性负债上取得的购买力的收益超出了货币性资产因购买力下降而遭受的损失。对于实物资金来说,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应该采用超额储备法,特别是要加强对存货的管理。

2.3 及时清理应收账款,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通货膨胀时期,提早进行贷款回收不仅能增加资金供给,确保资金灵活周转,而且可以有效降低经济损失。因此,通货膨胀时期,中小企业必须重视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同时要对付款方式进行整改,以防通货膨胀造成应收账款贬值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此外,还应该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合理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基于企业内部供需关系综合分析现金流量,以期全面反映企业动态现金的流动情况,构建财务预警系统长效机制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具体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和发展潜力来综合评定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帮助企业规避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