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经营管理十篇

时间:2023-06-27 18:00:15

产业园经营管理

产业园经营管理篇1

关键词:森林公园;经营管理;问题;对策

【分类号】:F426.61

1.引言

1982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经过多年的发展,森林公园建设不仅带动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旅游环境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森林公园以自然景观为主导,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集生态产业生态文化于一体,为广大城市人群提供了休闲度假、回归自然、调理身心的理想之地。当今,健康养生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作为健康养生重要领域的森林公园,只有不断提升品质,才能为这一新兴生态产业进入市场作好充分准备。

2.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开展森林公园经营管理,发挥森林的旅游休憩功能,向社会提供多种生态产品和服务,是林业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森林多功能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森林公园事业快速发展,森林公园的数量、经营面积和效益均居全国前列,走出了一条不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发挥森林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但从整体看,我省森林公园还存在建设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制约了森林公园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多种效益的充分发挥,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森林公园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基本方针,把森林公园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森林公园各类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要拓宽渠道,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将森林公园内的旅游接待服务、休闲娱乐项目、商业网点等经营项目推向市场,鼓励各类具备条件的经济实体投资建设,形成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改善服务质量,全面提高森林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布局和原则进行森林公园建设,杜绝无序建设行为,确保各项建设设施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3.森林公园经营管理存在问题

3.1旅游资源过度浪费

现有的经营模式,使我国森林公园既是资源的管理者同时又是经营者。他们既“忙”经营又“忙”管理,“两头忙”却两头都忙不好。作为管理者,森林公园代表国家或集体的利益,管理森林旅游资源,实现资源的保值与增值。作为经营者,森林公园无偿地占有使用着国有资源,尤其是为追求经济利益,其过度性的、甚至破坏性的开发,往往只是森林公园自己说了算,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这样,使森林公园利用森林资源生产的旅游产品的成本低于旅游产品实际所耗费的资源成本,导致对旅游产品的过度供给和国家资源的浪费与损失。

3.2经营管理观念滞后

由于森林公园大部分是由林场转变而成,人员还是原来林场的人员,其经营管理方式还是以前林场的模式,由栽树、护树、砍树到经营森林旅游业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再加上经济上不能完全独立,不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势必导致森林公园经营者把经营费用作为事业费和管理费转嫁到政府头上。而财政投入的逐渐减少使森林公园的基础建设和森林旅游资源的维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3.3市场不能自主经营

在现有的经营模式下,森林公园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以获取经济收益为唯一目的的企业。由于政府干预森林公园的经营活动,致使森林公园不能完全自主经营,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旅游资源开发形不成规模,甚至开发出的许多精品、特色、参与性强的森林旅游产品也不能顺利地销售出去,正确的决策常常被修改或延迟执行,市场竞争力差。很多森林公园由于错误决策而使大量的资金投入不符合市场需求而成为无效投入。

3.4管理体制显著落后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分属于政府不同部门管理。国家风景名胜区,归口建设部门管理,历史文化名城及其他文物景区,归口文化部门管理,国家森林公园,归口林业部门管理,国家自然保护区,归口环保部门管理,国家地质公园,归口国土资源部门管理,国家水利风景区,归口水利部门管理等等。这种分工管理格局,导致政府部门大多只能从本部门的业务角度去认识资源、管理资源。造成多部门管理同一个景区,结果是哪一个部门也管不好,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如湖南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理应属于林业部门管理,但其中的九嶷山舜庙,开始由文化部门管理,后来成立了与旅游局平级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由他统管。结果风景名胜区管不好,文化局不好管,旅游局不便管,森林公园自身难保,无人管。使一个1992年批建的国家森林公园10多年来,观光、度假者寥寥无几,森林公园几乎名存实亡。

4.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的对策

4.1资源资产化

森林旅游资源只有作为资产对待,才能被拥有者和使用者在会计帐目中反映出来,森林公园才能将其纳入成本核算体系,进行经营活动的成本收益分析和核算。只有把森林旅游资源的消耗纳入森林旅游产品的成本中,重新界定森林旅游产品的价值构成才能够强化森林旅游资源在森林旅游生产要素中的突出地位,重新明确森林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森林旅游是低投入、高产出产业”的观念,提高资源意识,努力走低消耗,高产出的效益型的旅游发展路子。

4.2产权清晰化

森林旅游资源只有明确其产权主体,产权拥有者才有权利和义务去实现资源的保值与增值。产权拥有者可采取租赁、承包拍卖经营权等不同形式吸引更多的资金,吸引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使闲置的资源得到高质量的开发。

4.3经营分离化

森林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就会使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直接经济利益分割,产权关系清晰,权责明确。作为公园的管理者从“越位”到“归位”,从“缺位”到“到位”,把经营权放手给企业去做,集中精力对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管理。公园作为企业法人除向资产所有者支付合理的使用费外,自主经营,不再受资产所有者的任何干预。

4.4体制创新化

旅游是一个系统,与旅游相关的部门,无论是文化还是城建,林业还是宗教,环保还是水利,都必须是目标一致,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走保护开发、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当前,要尽快解决政企不分、事企不分、体制不顺、职责不清、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等现象,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产业园经营管理篇2

关键词:物流园区;价值创造;驱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物流园区是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各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共同的信息平台、一体化结算和规模化集约化的运作方式是物流园区的重要特征。物流园区将物流设施和不同的专业化企业及参与者聚集起来,通过市场化的运营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并达成其价值链上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最终实现物流园区的整体价值。

1 物流园区价值链的组成要素

物流园区的建设是物流园区的开发、运营管理及实现盈利的整体过程,也是物流园区的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运营管理方、物流园区的入驻企业、所有物流园区外的物流服务需求者(即物流客户)以及政府均参与到物流园区的价值链运作中,成为物流园区价值链的组成要素。

1.1 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是指具体负责物流园区土地征用与开发,完成物流园区内各项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主体。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可以是一家企业,也可以由多家企业共同组成;可以是国有企业,也可以是私营企业。

1.2 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方。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方是指物流园区建设完成,开始投入运营后,具体负责物流园区日常管理工作,为入驻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在实际运作中,物流园区开发主体往往自己从事物流园区的经营管理或者聘用第三方实施管理,即经营管理方是开发主体或其聘用的第三方。由于其获得利润的渠道一致,且都依靠物流园区的长期稳定运营来获取利润,因此,可以将开发主体和经营管理方归为一方。

1.3 物流园区的入驻企业。物流园区的入驻企业是指在物流园区开发完成后进驻物流园区的各类企业,既包括物流企业,也包括工业企业和商贸企业等物流服务需求企业和后勤配套服务企业。其中,物流企业是物流园区的入驻主体。入驻园区的物流企业在物流园区内自主经营,为其物流客户提供服务,获取收益;物流需求企业是指为本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即自营物流的企业;后勤配套服务企业指为物流园区提供后勤保障及相关配套服务的部门,如加油站、汽修、餐饮、金融服务等。物流园区的入驻企业是物流园区运行和发挥各项功能的核心。

1.4 物流园区外的物流客户。物流园区外的物流客户是指没有入驻物流园区的物流服务需求者,包括工业企业、商贸企业等一切需要物流服务的主体。他们是否选择物流园区内的物流企业为其提供服务,直接决定着物流园区入驻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而决定物流园区的经营状况。

1.5 政府。在物流园区建设及运营过程中,政府主要发挥着宏观规划与管理作用。政府是物流园区开发用地的提供者,也是物流园区项目的审批者。同时,工商、税务、海关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直接为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经营管理方以及入驻企业提供各种支持与服务。此外,政府通过出台各种相关政策,为物流园区的运营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环境。

2 物流园区价值创造主体的利益诉求

2.1 物流园区开发主体的利益诉求。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所追求的价值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物流园区的地产开发价值,即物流园区的硬件设施设备进行出租或转让所获得的收益;另一部分是物流园区运营过程中,随着物流地产开发与物流服务及其他相关配套服务的一体化发展,物流园区开发主体获得的物流地产增值后入驻方的承租收益,即商业地产收益。尽管这类收益与普通的商业地产开发收益有很大差别,但是,当物流园区进入稳定运营状态之后,随着相关企业的入驻和物流设施的日趋完善,其持续经营所带来的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同样非常可观。

2.2 物流园区入驻企业的利益诉求。物流园区入驻企业的主体是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进驻物流园区的目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物流园区聚集物流活动的各种功能,尤其是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的优势,扩大业务规模,获取更多利润;另一类是借助物流园区所提供的各种设施设备租赁与管理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在扩大业务规模时所必须的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投资成本,以满足降低成本的需求。因此,物流园区入驻企业的利益诉求,集中体现在物流园区为其提供物流设施设备的共享以及优质高效的物流管理服务,满足其追求物流活动价值最大化的要求。简单来讲,物流园区的入驻企业追求的是物流经营价值。

2.3 物流园区外的物流客户的利益诉求。物流园区外的物流客户的利益诉求,主要是在物流园区内的设施设备支持及集约化、规模化的物流运作下,物流园区内的物流企业为其提供优质、高效、低成本的物流服务,满足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业务外包的需求,即物流服务价值。

2.4 政府的利益诉求。对于政府来说,其利益诉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利益。由于物流园区的土地一般为政府所有,因此,土地出让收益是政府规划物流园区所能够获得的直接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社会效益。物流园区的建设能够将本地区分散的物流企业和物流要素聚集起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不仅提高了物流运作的集约化水平,促进本地物流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促进地方经济进步,更带来了城市交通的改善和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化;此外,物流园区建设及运营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改善和发展质量的提升,这些都是物流园区建设的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最终反馈到社会环境的改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上,就成为政府的长远利益,也是政府支持规划建设物流园区的利益诉求的核心。

3 物流园区价值创造驱动机制的形成

基于物流园区内外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的利益诉求,其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共同构成了物流园区的价值创造机制。具体来讲,首先,物流园区外的物流客户需要园区内的入驻企业为其提供物流服务,二者之间的业务关系是物流园区内入驻企业的盈利保障;其次,物流园区内的入驻企业依赖物流园区的开发和经营管理者来为其提供物流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这是物流园区入驻企业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基础,而二者之间的业务关系也是物流园区开发主体和运营管理方的利润来源;再次,物流园区的长期经营及其带动效应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是政府利益的着眼点。因此,物流园区的价值创造机制由以上三层价值创造活动来驱动,这三层价值创造活动是在两个主要过程中完成的,即物流园区的开发过程和运营管理过程。物流园区的价值创造活动以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为基础,实现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入驻方的聚集,体现了物流园区的地产价值和物流服务价值的双重特征。所以,物流园区的价值驱动机制是在物流园区的开发价值与物流经营价值整合的基础上,受到政府等相关利益主体的约束与补充所形成的复杂的价值系统。因此,物流园区的开发和运营要立足于为物流企业和物流服务需求方服务的特点,从价值链的角度实现各参与主体利益诉求。

4 促进物流园区价值驱动机制良性运转的对策

4.1 以项目策划为重点,进行物流园区的规划开发。在物流园区规划开发阶段,合理而周密的项目策划是保证其未来价值得以顺利实现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开发建设物流园区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准确预测本地区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明确物流园区的服务范围和目标客户;同时,科学地进行物流园区的定位,重点是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形成物流园区开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未来物流园区建设的长期战略规划和设计方案。

4.2 以招商和品牌打造为重点,开展物流园区的营销推广。物流园区开发立项后,进入营销推广阶段,这一阶段一直伴随着物流园区从开始建设到建成投入运营的全过程,其主要工作是吸引物流企业入驻,即招商。前期,在物流园区开发过程中,针对物流企业应当大力开展宣传推广,让其充分了解物流园区的发展规划、发展前景和竞争优势,激发物流企业进驻物流园区的欲望,并与之签订进驻意向书。这一过程中,物流园区可以针对物流企业的特殊需求,为其提供专业化的设施和设备,从而增强物流园区对物流企业的吸引力。中期,在物流园区运营初期,除了继续招商并提高入住率外,还要做好物流园区的经营管理工作,建设物流园区统一的资源调度中心、统一的结算中心和统一的客户服务管理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服务,以真正实现物流园区入驻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实现物流园区资源的整合。后期,物流园区由建成运营初期进入持续经营阶段,此时的营销推广的重点是物流园区的品牌塑造与提升。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方应当高度重视管理服务能力的构建,重点打造运营管理方和入驻企业、入驻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在提高入驻企业满意度的同时,增强入驻企业对物流园区的依赖程度,形成稳定的客户资源。

4.3 以创新服务领域为重点,加强物流园区运营中的价值管理。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是物流园区最为重要的价值创造环节。物流园区运营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运营指物流园区的服务活动,如仓储、配送等;管理主要指物流园区的其他辅活动,如安保、物业管理等。其中,物流园区的运营活动是物流园区核心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除了传统的仓储、运输、配送等业务功能外,物流园区还应当构建起加工、交易、转运、海关报关以及金融物流、代采代售、信息等增值,积极尝试拓展服务领域的创新。包括基于产业联动的服务创新,如推动物流与商贸、物流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基于产业融合的服务创新,包括物流与金融、物流与电子商务的服务融合;基于多式联运的服务创新,如保税物流、口岸物流、国际物流的拓展服务等。以新兴业态带动物流园区功能升级和服务提升,为物流园区的各利益相关者带来更大的价值和回报。

参考文献:

[1] 倪明明. 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研究[D]. 镇江:江苏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

[2] 李基初. 物流园区企业化运营管理模式分析[J]. 商业时代,2010(5):30-31.

产业园经营管理篇3

现代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和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现代农业园区运行机制是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灵魂。为使园区形成的系统机制不断适应其自身发展变化的需求,永葆生机活力,更好地推进绥化市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需要完善运行机制,为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区;运行机制;发展

现代农业园区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以现代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为支撑,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的农业组织形式。现代农业园区是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产物,是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加速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一、绥化现代农业园区在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

绥化市位于世界三块黑土地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是东北黑土带的核心区,拥有3.4万平方公里的寒地黑土,其中耕地面积2 677万亩。绥化市素以“北国大粮仓”著称,盛产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和烤烟、亚麻、甜菜等经济作物,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发展基地和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多年来,绥化现代农业园区由无到有,由弱到强,蓬勃发展,尤其是着力突出农业产业项目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支撑和牵动作用,致力提高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五大核心示范区,力图通过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当地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发展。成绩固然可喜,但由于发展速度较快,经验不足,绥化现代农业园区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建设资金短缺。目前绥化现代农业园区资金投入主体为政府和企业。由于园区建设发展中需要大量资金,投资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影响一些投资者的积极性。个别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资金困难,园区建设不能正常进行的情况。

第二,土地流转不畅。农业园区建设需要大量土地,现行的土地管理办法和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复杂的征地手续等造成土地流转不畅,制约了园区的规模经营,进而影响园区的健康发展。

第三,自主研发技术成果较少。对需要高投入但短期回报较低的技术开发项目积极性不高,过多注重短期效益,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很少,多以引进技术为主。

第四,缺乏专业人才和激励机制。当前绥化现代农业园区存在经营管理者、技术研发人员,产品营销人员素质不高问题,懂技术、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而且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使得园区缺少对人才的吸引力。

第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尚未形成,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建立。专业性分工协作不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确定经营内容的经营思想需要提高。

二、完善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运行机制

现代农业园区健康发展取决很多因素,运行机制是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灵魂。现代农业园区运行机制是现代农业园区所具有的,使系统整体保持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功能的组合、联动和循环,是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运行方式。其中资金、技术、人才、土地要素机制,经营管理机制,市场机制等运营好坏直接影响着园区的效益与发展。为使园区形成的系统机制不断适应其自身发展变化的需求,永葆生机活力,更好地推进绥化市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这就需要完善运行机制,为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完善投融资机制,促进投资主体、投资形式多样化。资金是现代农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源泉。要改变投资主体单一,资金不足的现状,就要建立和完善灵活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广开融资渠道,鼓励多方投资,投资形式要多样化,货币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等都可作为投资。肇东五里明镇专业合作社社员以土地为股,每亩为1股,每年每股保底收入350元,农民零风险入社,合作社盈利的60%按股分红,既使农民得到实惠,又解决了资金筹措难的问题。同时,为调动投资积极性,激发投资者投资热情,要明确各投资主体的利益,让投资者有利可图,有钱可赚。政府在政策上也要有所倾斜,给予投资人一定的减免税收、信贷支持等优惠,切实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让投资者看到希望,尝到甜头。

第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促进土地流转的合法化、秩序化、正常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需要占有大量土地,因此,土地问题成为农业园区建设中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践中探索出了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机制。一是区划调整,以田换田。是在地多人少的地区,通过深入细致做思想工作,按照规划,把园区内的农民调整迁移,实现集中成片土地的规模开发,这是土地流转的初级形式,仅涉及土地位置的变动。二是租赁制。农业园区主体向农民以合约形式租赁土地。是土地使用权的一种有偿转让形式,即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园区经营者,再由园区经营者根据土地的质量等级,付给农民一定的租金。这种形式操作方便,易于实施。三是反租倒包制。是对已经集中的园区土地由园区经营者管理者将园区分成若干功能小区,在转包给企业农技人员,大户经营。其特点是倒包面积连片,可形成规模化经营。四是划拨制。是由政府通过有偿征地,将整治过的土地划拨给有关部门进行综合开发。一般用于政府建设立项的园区,既可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又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五是竞标买断。适用于未开发的连片荒滩土地。是由政府出面,对荒滩土地进行招标开发。六是股份制。这是目前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重要形式之一,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参与园区经营利润的分红。这种形式能够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和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第三,完善技术选择与扩散机制,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体系,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同时,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积极尝试科技创新途径。绥化市北林区各园区采取科技创新措施,引进高新技术,实行定点试验。大部分区级农业园区都拿出部分地块,探索应用新品种、新栽法、新农药和新肥料,双河斗胜水稻园区、秦家大渡槽水稻园区、新华六排旱作农业园区试验品种达到100个以上,为农民下年选择种植品种提供了示范,为今后农业生产做好了储备;兴福聚宝大豆园区示范了窄行密植栽法、绥胜胜利四玉米园区示范了大垄密植栽法,为创建高产探索了新路。现代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要充分发挥它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干农民想干但不能干的事,做农民想做但做不了的产业,真正发挥“给农民做示范,带领农民干的作用”。

第四,完善人才利用和激励机制,增强园区总体科技实力。科技人才是影响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全人才利用和激励机制是园区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是建立人才聚集机制。更新观念,创新思路,营造良好氛围,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坚持引进与培训提高相结合,努力壮大园区科研队伍,提升科技人员素质。二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分配激励制度,推行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培养现代农业园区内的农业企业家。作为园区核心人物,农业企业家直接关系到园区产业发展速度和水平,这对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善经营管理机制,用抓工业理念抓农业,用经营企业的方式管理农业。经营管理机制是现代农业园区运行机制的核心。随着现代农业园区的逐步成熟,经营机制企业化是大势所趋。管理现代农业园区要打破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建立一套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经营管理机制,用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园区。

(1)着力提高规模生产经营水平。有规模才能形成特色,才能创造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必须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作为支撑,以特色产品的规模化创造规模效益。建立规模经营合作组织就是一项重要措施。庆安县依托自身产业与龙头企业、涉农部门等组织形式多样的农村专业合作社,走“公司+协会”的规范产业化发展路子,全县组建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达215个,会员户有3 538万户,形成依靠农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业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各种合作社带动农民2.9万多名,实现年销售额1.3亿多元。积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联合,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值得大力推广。

(2)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加速扶强壮大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产业发展。尤其是大力发展现代食品加工业。现代食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要通过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筹资的办法,运用现代工业文明的技术成果、生产组织、经营管理和市场理念,对传统农产品加工业进行改造,完善现代食品加工体系,提升农业和农产品竞争力。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鼓励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途径,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大力发展相关产品加工业,形成食品加工业的集群效应。

(3)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相适应的市场运行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要瞄准市场抓农业,立足本地实际,有针对性解决问题。彰显农业特色优势,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和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黄修杰.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其研究综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0,(7).

产业园经营管理篇4

关键词: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策略

1 关于休闲农业园区

从休闲农业园区的产业源发性、经营的资源、目标市场、提供的服务内容和经营理念五个方面出发,可以将其概念归纳为“具有农业源发性,以乡村、农业生产生活资源为主要内容,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提供农业体验的活动,满足大众休闲、观光、游憩的需求,从而提高地区农业与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园区。”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目前存在其称谓各异、偏重的功能和目的不同的各种农业园区,但只要同时具备上述五点点内涵,都可以统称为休闲农业园区。

2 休闲农业园区的现状与问题

休闲农业在我国兴起的比较晚,在实践先行发展迅速的背后,暴露出了规划理论指导之后的短板。笔者通过对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的实地考察与相关规划案例研究基础上,总结认为:

2.1规划设计方面:缺乏技术规范与理论指导,规划成果层次不齐

如:①规划编制中各学科交叉、层次混乱。首先体现在规划实践中的问题就是各学科内容交叉、关系混乱、层次不分的情况较严重,导致规划编制与经营衔接困难。②缺乏前期发展规划,以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为经济导向,前期论证不充分,造成后期经营管理困难。表现在同地区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相似,缺乏市场区隔度。注重空间规划,忽略了前期市场调查、资源调查、客源分析等,目前缺乏先进的专业性的指导,产品开发较低端。③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园区建设杂乱无章。游客基础设施较差。无法满足收入中上等的客源需求,简陋的设施如果不加以改善,在今后将逐渐失去主流客源。④休闲产品开发人工化,生态效益底下,休闲农业基础知识贫乏。规划者与农业经营者缺乏沟通,导致园区内人工化设施过多,偏向娱乐园与旅游景点的规划设计。休闲农业园区的特色相对模糊。

2.2经营管理方面:忽视合作性规划、经营管理落后、不重视市场营销品牌建设

如:①合作性规划是西方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学科交叉的现象导致规划单位不能独自完成任务,需要合作性规划来协调政府、开发商、民众各方的利益。②项目单一、雷同重复地建设。运作的前期缺乏市场分析,旅游产品较单一,现有农业旅游季节性强,导致竞争力、吸引力、长期客源下降。③前期投入资金不足,无法规划建设旅游精品。④人工化倾向严重,不注重生态效益。在生态承载力方面,旺季时候的客源对环境破坏较大,影响了休闲农业的生态环境和服务环境。⑤经营管理不规范。目前休闲农业园区的立法管理仍然是个空白,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使得资源和环境容易遭到破坏。管理人员主要以当地农民为主,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各家为单位,缺乏组织协调。

2.3政策法规方面:法律规范和技术规范的建设需要加强

①由于我国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迅速,理论研究滞后,相较于类似的风景名声区规范等,休闲农业园区的迫切需要专业的技术规范与申报审批程序。目前,只有2010年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出台的《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创建》《休闲农业园区星级创建》申报文件。但此条例只适合申报的经营单位,对不参与申报的园区与地区没有任何约束作用,法规条例上凸显出薄弱与缺乏的特点。②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虽然我国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发展相当重视,但是由于经营者自身能力较差,十分需要政府宏观的控制与指导,缺少休闲农业区域的总体规划。使得现在的休闲农业出现了重复雷同与恶性竞争的现象,并未起到带动整个地区性的发展。

3 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对策措施

3.1生态优先策略

目前,从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旅游项目的开发对环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一方面游客的环保意识较低,不尊重景区的生态环境与当地的风俗与居民原有的生活环境,随之发展的旅游商业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经营开发商注重眼前利益,忽略当地景区的土地和游客承载力,一哄而上的大手笔开发,势必使得景区的品质下降,失去市场竞争力。所以,生态保护的策略可以从游客、经营、规划设计三个角度来实施,建议:(1)加强游客的环保意识。虽然大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但是由于游客的休闲游憩活动还是对于农业环境造成冲击,根源在于游客的文化素养低、对农村文化的不尊重等。所以在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应包括对园区内游客的环境教育内容,除了环境的营造还可以通过园区的解说系统,落实环境保护的真谛,宣传生态旅游的好处,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生态、选择深度的生态旅游。(2)依据生态敏感度进行分区管理,设置园区的承载量。企业的经营管理可以借鉴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国外的国家公园模式,结合基底环境的生态系统及游客的需求,将园区设置不同程度的分区,进行相对应的经营管理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得经营管理者方便管理。(3)规划设计的初始理应采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手法,集合生态旅游的规划理念。首先,充分开发利用原有的资源,并且将园区内的资源与游憩活动相结合,达到复合式的放大效果;其次,结合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对园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进行规划设计。

3.2结合农村文化体验特色、加速市场区隔的策略

休闲农业旅游与一般休闲旅游的区别,根本上在于运用特有的乡村文化、生活方式和风土民情的体验氛围。休闲农业园区提供的正是一种健康、高品质的休闲游憩活动,所以经营上注重农业的经营、体验活动和民俗文化活动,保护了农村的文化健康发展,以农村文化来充实活动和体验的经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另外,也可以使得休闲农业园区在休闲旅游市场上凸显独特的特色,增强市场区隔度。建议:(1)调查研究当地的民俗风情。文化资源不像环境自然资源的显现性,需要规划人员深入当地调查研究。从有形的物质类似的有古老的庙宇、古代生产农具、古井、手工艺品,到无形的神话传说、婚庆习俗、名人历史、民俗歌谣、乡土烹饪等都可以作为休闲农业园区的休闲旅游资源。(2)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体验活动是休闲农业旅游中不可或缺的项目,也是休闲农业休闲游憩中复合型多的活动,深受游客的喜爱。将休闲农业旅游中各项体验进行适当的规划与安排,结合当地的农村文化,必然可以满足游客多样性的需求。(3)举办农村的文化节日活动。休闲农业园区可以联合当地乡村配合举办庆典祭祀、节庆活动、民俗表演等节庆活动吸引外来游客,也可以举办展示、比赛等参与体验的活动,邀请游客参与,可以让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4)配合农业生产,推广农产品文化发展。休闲农业园区出了提供休闲产品,此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融合发展也相应的给与重视。像农产品销售配合观光采摘、制造业的纪念品配合游客体验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形成创意产业与农业成产相结合。(5)推广农家住宿,提升服务品质。推广民宿、延长游客逗留的时间,必然推动当地餐饮、旅游产品的消费。于此同时,游客与当地农民近距离的接触,感受农村的生活氛围,更加增加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为休闲农业园区培养长期稳定的客源。

3.3多元合作的策略

休闲农业园区从规划编制到经营管理,无不显现这“合作”、“社区化”的概念。由于休闲农业园区的产业特性,规划编制涉及到了农业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势必需要多个规划团队的合作。其二,由于国内农民个人的生产面积较小、资源有限,而休闲农业园区需要投入大量的土地、人力资源、专业的管理知识等,使得农民需要走合作经营的方式共同经营。园区内的各农户的合作,资源共享,提供需要经营的土地面积和设施,园区外与地区其他产业建立合作结盟的方式,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创造综合效益、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建议:(1)园区对内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园区内部结合多数农户的资源,并将资源做妥善的规划与利用,达成各项资源最佳配置。并通过农民之间的互动交流、管理经验交流,带动整体农村的经营管理能力。根据台湾大学江荣吉调查,台湾休闲农业园区内的经营组织有以下几种: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家庭农场)、公司经营、公营经营、农会经营、委员会经营(分营合营)、共同经营。(2)园区对外整合相关联产业关系。正确分析休闲农业园区在产业内所处的地位,依据需求在产业内外寻找协调、结盟、整合、合资等经营上的连接,才能达成资源共享分担风险、创造综合效果并建立持久性的竞争地位。(陈昭郎,2010)综合调查发现,台湾休闲农业的外部合作发展类型为:结盟性、水平整合型、垂直整合型、合资型。

参考文献

[1]阮如舫,打开城市百宝盒[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

[2]郭焕成,郑建雄,任国柱,休闲农业理论研究与案例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郑建雄,休闲旅游产业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陈昭郎,休闲农业概论[M],台湾全华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9

[5]叶美秀,自主营造在宜兰-看见农民的创意[M],台湾天主教辅仁大学,1997

作者简介

产业园经营管理篇5

关键词:园林苗圃;生产现状;发展

1园林苗圃生产现状

1.1园林苗圃迅速扩张

由于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战略,促使全国各地都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环境建设的快速发展,刺激拉动了园林苗圃产业的大发展,导致近2年苗木种植总面积和苗木产量都大幅增加。苗木产业之所以快速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当然是苗木的硬性需求增加,种苗供不应求,苗木生产经营行业成为高收益行业,从而调动了老百姓的育苗积极性;其次,苗木新品种不断出现,优良品种推广模式成熟,苗圃生产管理技术不断改善,在提高苗木质量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使园林苗木本身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和更多功能的同时,也使苗圃生产经营有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再加上农业不景气,农作物价格走势普遍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苗木产业的大发展。

1.2品种增多带来的问题

由于近几年大力引进树种、加强育种、推进扩大乡土、稀有树种种植面积,使园林苗圃经营的品种越来越多,园林苗圃经营者在选择树种时有了更大选择范围。由于市场更青睐外来苗圃,导致多数苗圃更愿意选择经营外来苗圃而造成乡土树种的培育规模减小,进而导致很多苗圃经营品种相似,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

1.3园林苗圃经营现状

基层园林苗圃经营类型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可按苗木规格、苗木种类、苗木培育方式等。本文以苗木规格可分为经营大树苗圃、经营小苗的苗圃、大小苗混合经营的苗圃、地方特色苗木兼其它品种经营苗圃等。无论是什么经营类型,目前多数基层苗圃经营者急功近利思想泛滥、经营理念陈旧、管理落后,没有把“苗圃”当作企业经营,没有把苗木当作产品,培育过程粗放、经营杂乱、往往片面追求品种、规格齐全。殊不知,这种经营模式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不是一般基层苗圃所能承担的,最终导致苗圃出现“全而差”的局面。随着苗木产业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经营方式很可能被淘汰。

1.4苗木质量低、产品不上档次

由于近年来苗圃行业从业人员新手增加,他们中的多数人是从其它行业转行而来,不具备专业的管理技术,不懂因地制宜的发展园林苗圃。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这些苗木生产者往往会采取一些违反苗木生长规律的生产技术,如过度施用重肥水促使苗木生长速度加快,导致苗木木质化程度低;更有部分苗圃为提高苗木生长量,在冬天盖大棚。这些苗木应用于绿化建设后,由于生长环境变差,苗木成活率低,无法达到预期的绿化效果。

1.5 生产技术落后

目前,基层园林苗圃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设备原始,多是按传统方式进行管理,如采用平茬、抹芽、施肥、灌溉等传统管理技术,多数苗圃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高。园林苗圃经营者没有创新意识,一味的跟风发展,毫无特色可言。

1.6 缺乏质量标准

我国虽然曾经制定了一些常规树种及退耕还林树种的质量标准,但因可操作性差都没有推广应用。至于园林绿化树种,截至目前,园林苗圃的生产、销售、管理等尚无确定的质量标准,这导致基层园林苗圃经营者在生产、管理、销售及至后期的售后服务都无法依照标准进行,进而使得园林苗圃业的发展混乱,虽规模大,但质量普遍偏低。同时也给一些不法经营者投机取巧留下了可乘之机,因此,缺乏质量标准对苗圃行业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2 园林苗圃发展的思考

2.1 盲目扩张不可取

基层园林苗圃经营者面对当前较好的形势,要充分结合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切不可被利润驱使,盲目的扩张。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种苗、销售作为建立规模化园林苗圃的7大要素,缺一不可。其中土地和资金是基础,人才和种苗是关键,规划和技术是保障,而销售则是投资回报和价值的实现,以上7个方面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苗圃扩张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要注意目标市场容量,一旦产量超过市场容量必将导致滞销。(2)要处理好资金投入、经营周期和盈利回报的关系。一旦上述关系出现问题,资金链断裂,对苗圃的影响将是致命的。(3)要权衡引进新树种与发展乡土树种的关系,乡土树种可帮助苗圃形成特色,引进的树种可能更受市场欢迎、利润更大基层苗圃要根据所在区域的市场需求权衡选择。(4)人工劳力与机械化的选择,基层园林苗圃多采用人工劳力,但目前形势下,人工劳力生产效率低,不可控因素多,已满足不了生产需要,因此,基层园林苗圃经营者可考虑适当采用机械化,以更好促进苗圃发展。

2.2准确定位

苗圃经营者要对苗圃的规模、苗木品种、苗木规格等都进行准确的定位,不要急功近利,要将市场需求及自身具备的条件两方面结合,客观理性的分析当前园林苗圃行业面临的形势。如果一个苗圃没有良好的生产条件和专业的管理团队,其产品很难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就不能创造价值,这无疑将对资金、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园林苗圃发展到一定程度,结合形势,为获取更多经济利益可以适度的扩大规模,但扩大的程度一定要与自身能承受的强度相协调,一旦超过自身的经营能力不但不能提高经济效益,反而会造成资源浪费和苗圃亏损。按照现代苗圃建设的理念和要求,园林苗圃应努力从一味追求规模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从传统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变为集约化、精细化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促进苗木产业的良性发展和提升,才能给投资者、经营者带来较好的回报和收益。

2.3 建立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的缺失使得园林苗圃生产者无法做到心中有数,培育什么样的苗木,怎样培育等问题一直困惑着苗圃管理人员。园林苗圃行业急需建立一个质量标准,方便基层园林苗圃生产经营者在苗木生产、经营中能够依据标准对苗圃的栽培技术、管理等进行相应的改进,以培育出更多合格的苗木,提高苗木合格率。同时统一的质量标准有利于政府加强对苗圃行业的监管,有利于营造维护一个良好的行业秩序,有利于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4决策要有依据

在信息化时代,基层园林苗圃的经营者不可闭门造车,盲目发展,要学会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分析市场环境及政府政策可能对行业造成的影响,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从而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降低风险。

2.5 把握机遇

事业的成功与否既取决于目标定位是否切合实际也与机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园林苗圃行业也是如此,当前我国园林苗圃行业正迎来一个好的机遇。首先,党的十和“两会”的召开明确提出了“美丽中国”和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对园林产业而言,商业机会和市场容量与需求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对园林苗木产业发展非常有利。从地域上分析,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都趋于稳定,绿化建设也已基本完成,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势头正猛,大量新城正在建设,城市绿化建设也正在进行,因此,中西部地区的园林苗圃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值得园林苗圃经营者关注。

2.6加强学习、保证质量

随着近年来园林苗圃的发展,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的速度越来越快。基层经营者要想把苗圃做好就必须加强学习,学习新的栽培管理技术,学习新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对新入行的园林苗圃经营者而言更是应该加强学习,尽早熟悉相关技术,少犯低级错误。质量是园林苗圃企业生存的王道,没有好的质量,苗木很难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要采取合适措施保证苗圃质量,首先,要选择土质肥沃、不易积水、灌溉方便、土质疏松的土地作为苗圃基地;其次,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的树种,对新引进树种要先进行小规模试种,确定适合后再大规模培育,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合理确定栽植的密度,密度过大,苗木生长的空间小,加上肥水管理不及时、苗木生长比例不协调等,致使合格苗出圃率低。

参考文献

1刘洋,苗苗,李佳琦.园林苗圃生产的质量管理措施[J].吉林农业,2013(4)

2吴世光.以做事业的心态定位和经营苗圃[J].中国花卉园艺,2013(7)

3袁全利.浅谈园林苗圃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山西林业,2010(6)

4刘铁柱.园林苗圃的种类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园艺文摘,

产业园经营管理篇6

高新区资产管理局在面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趋紧,政府平台融资限制更加严格的情况下,在近三年内,通过多种渠道融资,为园区开发建设、持续增长筹集到近80亿元的融资资金,为园区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为园区总体平稳增长目标注入了强心剂。

借外力

3年筹集80亿保障园区持续发展

“高新区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载体,承担了从规划、土地前期开发整理、建设、配套、招商、入园企业服务、失地农民安置、社会保障的整体再组织、新建社区管理等所有社会和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然而保守依靠有限的财政经费,难以实现快速发展。”高新区资产管理局局长黄婷认为,负债经营是加快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前提是要“融得到、用得早、管得好、收得回、还得起”。

记者了解到,在2008年,高新区的负债仅有六七亿元,从2009年起,高新区调整了建设模式思路,通过发行两期企业债券融资45亿元和银行贷款35亿元,累计投入100多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开工40多个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基本形成了“六纵四横”的骨干路网体系,撑起了110平方公里的麓谷新城发展格局。同时,高新区利用融资建立了“先安后拆”的和谐拆迁模式,目前全区竣工、在建及筹建的保障住房项目有麓谷和馨园、和润园、和沁园、金南家园、华龙家园、和印轩、麓城印象等,总建筑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近2万名被征地农民实现安置。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负债,可加速园区发展。”黄婷认为,现在的高新区还处于负债经营阶段,但目前园区已经聚集了许多优质资产,且这些优质资产开始进入市场运营,充足的远期收益将为目前短期的负债提供保证。“在资源配置和运营的方面,我们必须掌握主动权,保障园区可持续较快发展。”黄婷认为,作为园区资本的“管理员”,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分析利弊,掌握平衡,来更好地担当集聚和配置优质资产、良性运营的责任。

壮实力

用资产运营的视角管理好园区资产

产业园经营管理篇7

物流园区建设始于日本,随后在欧洲一些国家得到迅速发展,我国的物流园区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物流术语》(GB/T18354)中对其解释为: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各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流集结地。

物流园区是一个涵盖了运输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结点的大规模集成型物流结点,是各种物流设施和大型物流企业聚集的场所。通过在郊区或城乡边缘带主要交通干道附近辟出专业用地来吸引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在此地聚集,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实现物流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降低物流成本,对于推动本地经济发展、保持产业凝聚力、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减轻产业对环境压力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2河北省建设现代物流园区的重要战略意义

(1)发挥产业集聚功能,整合优化省内产业结构。

产业集群是指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企业群体在地理上的集中,它既包括同一类企业集聚,也包括其上下游产业链和相关支持行业的集聚。产业集群这一系统不仅存在着资源和产品的“大进大出”,还需要系统内部不同企业物流的协调一致。物流系统的服务效率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集群的市场规模和竞争力。特别是针对产业集群特点的增值物流服务的支持。可使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本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物流园区是有多家物流企业和相关单位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具有多功能、高层次、强集散、广辐射等特点,物流园区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企业空间组织形态,以交通运输枢纽设施(如港口、机场、铁路货运站、公路枢纽等)为依托,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通过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相关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充分发挥其整合资源的优势,将产业发展链条中的采购、供应、会展、销售、客户服务以及交易结算、物流、信息反馈等各项功能集中在一起,不仅可以使单独的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得以提升,最终使各个产业链条在产业集聚过程当中得以整合和优化。

目前河北省以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有了较快发展,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据统计,2004年底,河北省初步形成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各类产业集群139个,其中,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90个,5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25个,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7个。2004年,全省5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5977.2亿元,占全省民营经济营业收入总量的40.3%;完成增加值1588亿元,占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的39.9%;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244亿元,实现利润414亿元,上交税金91.2亿元,分别占全省民营经济出口产品交货值、实现利润、上交税金的46.4%、36.8%和28.6%。因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园区,未来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2)整合区域物流资源,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众所周知,京津冀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贸易、金融、科技和航运中心。但是,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缺乏统一规划,各城市间经济联系淡薄,无序竞争问题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区域整体竞争力。并且北京的发展日益受到水土资源和能源的制约,人口与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天津雄厚的工业基础却难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河北作为京津的腹地,在全国范围内看,算不上经济强省,经济尤需大力发展。而两市一省地域相邻,人缘相亲,经济互补,各方面联系密切。因此,加强两市一省的物流交流与合作,实行区域物流的一体化,构建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网络,发挥京津冀物流枢纽优势,必将大大提高京津冀区域整体竞争能力。

通过物流园区的建设和新型物流服务的开发,可以将分散的物流资源整合在园区内,采用统一发展的模式,有效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同时唤起中小工业、加工企业潜在的物流需求,有利于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形成。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充分发展,能够充分发挥河北省在环京津、环渤海区域的集散和辐射功能,顺利实现和北京、天津经济的对接,最终形成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3河北现代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问题

3.1园区的规划与建设

日本是最早建立物流园区的国家,从日本物流园区建设的经验来看,政府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由政府牵头来确定市政规划;给予优惠的土地使用和政府投资政策;提供良好的市政设施配套及投资环境,为物流园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基础。我省的物流园区建设也应由政府牵头,制定政策法规,为园区建设营造大的政策扶持环境,具体在基础设施、金融、信息平台建设、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方面,给予较大范围的政策税收优惠。另外,在实际建设当中,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其监督监管职能,避免在物流园区建成后,由于对园区招商、运营管理经验缺乏,导致建成后的物流园区硬件设施优越,而软件却不是很理想,影响了物流园区效益的发挥,也不利于物流需求的满足。

另外,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活动范围广阔,流程复杂,涉及面广等特点。其规划的成败关键在于体制。我国偏重于铁路网或是公路网等物流线路的建设,而往往忽视物流园区这样的节点工程,导致在干线物流和城市物流之间没有一个良好的交接环节。所以,我省物流物流园区设计建设中要协同各方,才能有效提高物流园区的效益和效能发挥。

3.2选址问题

(1)关于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

由于物流园区的主体及在各自的区域范围进行建设和发展不同,服务对象和所在区域物流组织特点不同,其功能定位各不相同。主要分为区域物流组织型园区、商贸型物流园区、运输枢纽型物流园区、综合型物流园区四种类型。明确功能之后,才能定出相应的物流设施规划方案和辅助设施规划方案两部分。并依据主要设备、设施选型、运作流程和停车场规划的理论和原则,来确定功能中各个要素的数量、容量等特征。同时,也是依托相关物流服务设施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改善企业服务有关的流通加工、原材料采购和便于与消费地直接联系的生产等活动。最终实现物流园区对物流组织管理节点进行相对集中建设与发展的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城市物流功能区域和具有产业发展性质的经济功能区。可见,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对园区的成功规划建设至关重要。

(2)选址条件。

物流园区的功能能否有效地发挥首先取决于其选址的科学性。迄今为止我们对物流园区的选址并没有相关规定。综合考察物流园区建设比较成功的日德国家的选址经验。我省物流园区建设的选址也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是依托枢纽港口机场、铁路货站城、公路运输主枢纽进行布局。物流园区通常位于两种或两种以上交通方式的衔接处或者一种交通方式几条千线交叉口附近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运输组织枢纽在货源集中和运输便利上的优势减少装卸和搬运作业环节、降低费用、提高物流作业效率。

二是依托制造业基地进行布局在经济开发区、工业开发区、产业园区、保税区等产业集中地的内部或其附近进行布局以便为其内部企业及时提供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成品销售等环节的物流服务。

三是依托商贸市场或专业市场进行布局。物流园区可以获得大货源,并给这些货物集散地的商贸相关方提供配送、仓储等物流服务。此类物流园区大多数是先有商贸市场或专业市场后进行有序规划如深圳笋岗一清水源物流园区,但也有个别的物流园区是与商贸市场专业市场同步规划,后者的政府导向性痕迹明显。

3.3运营管理

在运营管理方面,日本政府采用“官民协力”的方式,宏观上统筹调控,微观上自由放开,物流团地用地由政府收购,以低价转让给物流协会或类似的中间团体,组成管理委员会进行经营管理、改造更新。其中,涉及国民生活的食品类团地,则由农林省委派专人或地方政府长官担任管理机构董事长。目前我国已有的物流园区运营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没有真正掌握实权的职能部门把关,园区的用地审批,在地方政府出于拉动政绩的考虑下,现在许多地方搞所谓的物流园区其实是借物流之名圈地。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不干物流的物流园区。在我省的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上,借鉴日本经验的基础上。首先应在管理体制上下功夫,可以成立物流园区管理公司,该公司必须是物流园区企业认可的且运作状况良好,其性质是一个中立机构,在政府公共事业部门与企业、私人之间起到了协调沟通的作用。其主要负责的工作包括:一是物流园区的总体管理,负责物流园区从筹建到运营全过程的指导;二是物流园区的经营管理;三是负责物流园区的营销、推广工作;四是为迁入园区的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其次,采取市场化运作,保证入园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物流园区是一个交易平台,是管理服务的场所,应该是一个打破部门分割,面向社会的产业形式。它的生命力在于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完善服务功能,吸引和积聚各种物流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提供物流服务。

4结语

另外,人才也是制约我省物流园区发展的因素之一。我国现阶段物流人才短缺尤其是物流园区的管理人才。应加大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投入和外来先进物流园区管理人才的积极引进。随着各类物流园区的兴建,信息化的作用越来越得以体现。通过信息化连接物流企业、社会车辆、物流资源,集聚各类物流信息和资源,发挥资源整合效应。因此,无论是规划建设的物流园区还是实际运营的物流园区,都应该高度关注信息化的实际运作,真正发挥信息化的整合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聂小平.谈城市物流园区及其聚集经济特征[J].商业时代,2008,(18).

[2]傅岚.我国城市物流园区建设问题探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7).

[3]王红敏,杨蕾.日德经验对河北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启示[J].商业时代,2008,(14).

[4]姚文通.物流园区发展的几点建议[J].中国物流采购与联合会,2008,(8).

产业园经营管理篇8

关键词:特色农业;科技园;发展管理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3年底,全国拥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4000多个。宁夏现有枸杞科技园区、奶牛科技园区、肉羊科技园区、马铃薯科技园区、无公害淡水鱼科技园区、蔬菜科技园区、牧草科技示范园区、酿酒葡萄科技园区等多种农业科技园区。这些园区对积极转化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本文以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为研究对象,试图总结出特色农业科技园能够实现健康发展的管理对策。

一、研究区简介

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设在中宁县舟塔乡,是宁夏区一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面积2.1万亩,全面推行以枸杞病虫害统防统治为主要内容的GAP标准化枸杞生产技术。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既是枸杞生产高科技示范园区,又是中药材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同时还是国家旅游局命名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每年接待全国各地及港、澳、台旅游观光团60多批次,1000多人次,接待各县、市考察观摩团40多批次,3000多人次。园区枸杞产业总产值达1.2亿元,占全县的48.1%,占全乡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2004年枸杞总产量达8000余吨,占全县枸杞总产量的42.6%。农民人均纯收入3280元,其中68%来自枸杞产业。枸杞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

二、园区发展管理对策建议

根据对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以及其他相关园区的实践调研,借鉴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特色农业科技园管理的经验,笔者针对特色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管理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优化园区的政策环境

由于农业本身属于基础性的弱质产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性产业,也是高回报的产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效益。政府作为外部经济的“天然保护者”,应担负起相应的经济职能,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扶持本国的农业企业和农场主,使其在土地、资金和税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惠。宁夏特色农业科技园区当前仍面临很多挑战,尤其需要政策性的扶持。因此,建议自治区政府制定符合本区实际的相关配套政策,努力为园区建设发展营造适宜的环境。同时,加强对园区建设的管理,制定长期稳定的科技政策,为园区建设提供信息、科技、资金、政策、法规、组织等方面的系列服务,来实现园区的持续高效发展。

(二)健全宏观管理体系,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

园区的科学管理应立足于充分利用宁夏的农业自然资源享赋,突出区域特色与比较优势,并有明确的管理重点。宏观管理只有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论证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巨大作用,切实带动当地农民致富、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业发展新模式,起到示范基地和农业高新技术孵化器的作用。要尽快建立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信息网络,及时沟通与其他农业科技园区的信息交流,充分掌握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基地生产和产品销售情况,利用信息系统服务于宏观调控。

对现有园区制定规范、系统、科学的监测、考核、评价的管理办法,尽快形成系统的园区退出评审条例,设计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农业园区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严格限制现有园区数量,对名不副实的园区应予以逐步取消。

(三)政府适时、适度给予支持,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拓宽投融资渠道是特色种植业科技园区有效运行的保障。政府在初期的资金扶持(用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力量,特别是众多企业的广泛参与,逐步实现园区的自身积累和自我发展,从而摆脱对政府投入的过分依赖。政府应降低入园企业的门槛通过实行鼓励政策,成果权属界定,强化服务机制等有效措施,吸引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科技合作,可采取股份制、联营、合作等方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加强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鼓励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吸引国外资金,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与生产设施、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加快园区建设。

(四)引入企业化经营管理运行机制

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增强园区发展活力的基础。无论园区的承建主体是谁,都积极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高效运营机制。园区要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走“政府搭台,企业参与,承建主体多元化,工业、商业反哺农业”的路子,逐步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特色种植业科技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园区管理办法及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园区建设有章可循。通过严格的园区科学管理,形成有利于园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氛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经理层的责权利关系,形成一定的激励一约束机制,调动园区管理者的积极性。在园区内部,运用工业经济的管理方法重组农业生产和经营,本身是一次产业管理创新。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运用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绩效挂钩及奖惩制度等多种灵活的企业管理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五)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园区科技服务组织

要进一步完善与农户的对接机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合作社十农户”等运行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通过承包、入股的形式参与园区经营。提倡以合同契约为联结方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长期保持产销衔接。以特色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立足宁夏区域资源优势,以发展区域主导优势产业为目标,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以创造优质特色品牌为重点,办好龙头企业,逐步培育起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群。园区发展还要打破产业界限,突破区域界限,实现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销售产业化运作,一体化经营,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农产品的保鲜、深加工及其配套技术能有效地缓解农产品上市集中带来的市场风险,提高其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率和收入,从而增强园区的自身发展能力,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提供支撑和示范。

(六)强化科技支撑体系

产业园经营管理篇9

关键词:特色农业;科技园;发展管理

我国 现代 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3年底,全国拥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4000多个。宁夏现有枸杞科技园区、奶牛科技园区、肉羊科技园区、马铃薯科技园区、无公害淡水鱼科技园区、蔬菜科技园区、牧草科技示范园区、酿酒葡萄科技园区等多种农业科技园区。这些园区对积极转化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对农业和 农村 经济 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本文以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为研究对象,试图 总结 出特色农业科技园能够实现健康发展的管理对策。

一、研究区简介

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设在中宁县舟塔乡,是宁夏区一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面积2.1万亩,全面推行以枸杞病虫害统防统治为主要内容的gap标准化枸杞生产技术。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既是枸杞生产高科技示范园区,又是中药材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同时还是国家 旅游 局命名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每年接待全国各地及港、澳、台旅游观光团60多批次,1000多人次,接待各县、市考察观摩团40多批次,3000多人次。园区枸杞产业总产值达1.2亿元,占全县的48.1%,占全乡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2004年枸杞总产量达8000余吨,占全县枸杞总产量的42.6%。农民人均纯收入3280元,其中68%来自枸杞产业。枸杞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

二、园区发展管理对策建议

根据对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以及其他相关园区的实践调研,借鉴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特色农业科技园管理的经验,笔者针对特色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管理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优化园区的政策环境

由于农业本身属于基础性的弱质产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性产业,也是高回报的产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效益。政府作为外部经济的“天然保护者”,应担负起相应的经济职能,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扶持本国的农业企业和农场主,使其在土地、资金和税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惠。宁夏特色农业科技园区当前仍面临很多挑战,尤其需要政策性的扶持。因此,建议自治区政府制定符合本区实际的相关配套政策,努力为园区建设发展营造适宜的环境。同时,加强对园区建设的管理,制定长期稳定的科技政策,为园区建设提供信息、科技、资金、政策、法规、组织等方面的系列服务,来实现园区的持续高效发展。

(二)健全宏观管理体系,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

园区的 科学 管理应立足于充分利用宁夏的农业 自然 资源享赋,突出区域特色与比较优势,并有明确的管理重点。宏观管理只有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论证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巨大作用,切实带动当地农民致富、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业发展新模式,起到示范基地和农业高新技术孵化器的作用。要尽快建立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信息 网络 ,及时沟通与其他农业科技园区的信息交流,充分掌握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基地生产和产品销售情况,利用信息系统服务于宏观调控。

对现有园区制定规范、系统、科学的监测、考核、评价的管理办法,尽快形成系统的园区退出评审条例,设计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农业园区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严格限制现有园区数量,对名不副实的园区应予以逐步取消。

(三)政府适时、适度给予支持,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拓宽投融资渠道是特色种植业科技园区有效运行的保障。政府在初期的资金扶持(用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力量,特别是众多 企业 的广泛参与,逐步实现园区的自身积累和自我 发展 ,从而摆脱对政府投入的过分依赖。政府应降低入园企业的门槛通过实行鼓励政策,成果权属界定,强化服务机制等有效措施,吸引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科技合作,可采取股份制、联营、合作等方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加强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鼓励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吸引国外资金,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与生产设施、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加快园区建设。

(四)引入企业化经营管理运行机制

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增强园区发展活力的基础。无论园区的承建主体是谁,都积极引进 现代 企业制度,建立高效运营机制。园区要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走“政府搭台,企业参与,承建主体多元化, 工业 、商业反哺农业”的路子,逐步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 科学 ”的现代企业制度。特色种植业科技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园区管理办法及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园区建设有章可循。通过严格的园区科学管理,形成有利于园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氛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经理层的责权利关系,形成一定的激励一约束机制,调动园区管理者的积极性。在园区内部,运用工业 经济 的管理方法重组农业生产和经营,本身是一次产业管理创新。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运用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绩效挂钩及奖惩制度等多种灵活的企业管理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五)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园区科技服务组织

要进一步完善与农户的对接机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合作社十农户”等运行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通过承包、入股的形式参与园区经营。提倡以合同契约为联结方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长期保持产销衔接。以特色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立足宁夏区域资源优势,以发展区域主导优势产业为目标,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以创造优质特色品牌为重点,办好龙头企业,逐步培育起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群。园区发展还要打破产业界限,突破区域界限,实现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销售产业化运作,一体化经营,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农产品的保鲜、深加工及其配套技术能有效地缓解农产品上市集中带来的市场风险,提高其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率和收入,从而增强园区的自身发展能力,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提供支撑和示范。

(六)强化科技支撑体系

产业园经营管理篇10

关键词:特色农业;科技园;发展管理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3年底,全国拥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4000多个。宁夏现有枸杞科技园区、奶牛科技园区、肉羊科技园区、马铃薯科技园区、无公害淡水鱼科技园区、蔬菜科技园区、牧草科技示范园区、酿酒葡萄科技园区等多种农业科技园区。这些园区对积极转化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本文以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为研究对象,试图总结出特色农业科技园能够实现健康发展的管理对策。

一、研究区简介

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设在中宁县舟塔乡,是宁夏区一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面积2.1万亩,全面推行以枸杞病虫害统防统治为主要内容的GAP标准化枸杞生产技术。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既是枸杞生产高科技示范园区,又是中药材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同时还是国家旅游局命名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每年接待全国各地及港、澳、台旅游观光团60多批次,1000多人次,接待各县、市考察观摩团40多批次,3000多人次。园区枸杞产业总产值达1.2亿元,占全县的48.1%,占全乡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2004年枸杞总产量达8000余吨,占全县枸杞总产量的42.6%。农民人均纯收入3280元,其中68%来自枸杞产业。枸杞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

二、园区发展管理对策建议

根据对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以及其他相关园区的实践调研,借鉴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特色农业科技园管理的经验,笔者针对特色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管理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优化园区的政策环境

由于农业本身属于基础性的弱质产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性产业,也是高回报的产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效益。政府作为外部经济的“天然保护者”,应担负起相应的经济职能,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扶持本国的农业企业和农场主,使其在土地、资金和税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惠。宁夏特色农业科技园区当前仍面临很多挑战,尤其需要政策性的扶持。因此,建议自治区政府制定符合本区实际的相关配套政策,努力为园区建设发展营造适宜的环境。同时,加强对园区建设的管理,制定长期稳定的科技政策,为园区建设提供信息、科技、资金、政策、法规、组织等方面的系列服务,来实现园区的持续高效发展。

(二)健全宏观管理体系,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

园区的科学管理应立足于充分利用宁夏的农业自然资源享赋,突出区域特色与比较优势,并有明确的管理重点。宏观管理只有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论证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巨大作用,切实带动当地农民致富、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业发展新模式,起到示范基地和农业高新技术孵化器的作用。要尽快建立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信息网络,及时沟通与其他农业科技园区的信息交流,充分掌握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基地生产和产品销售情况,利用信息系统服务于宏观调控。

对现有园区制定规范、系统、科学的监测、考核、评价的管理办法,尽快形成系统的园区退出评审条例,设计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农业园区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严格限制现有园区数量,对名不副实的园区应予以逐步取消。

(三)政府适时、适度给予支持,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拓宽投融资渠道是特色种植业科技园区有效运行的保障。政府在初期的资金扶持(用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力量,特别是众多企业的广泛参与,逐步实现园区的自身积累和自我发展,从而摆脱对政府投入的过分依赖。政府应降低入园企业的门槛通过实行鼓励政策,成果权属界定,强化服务机制等有效措施,吸引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科技合作,可采取股份制、联营、合作等方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加强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鼓励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吸引国外资金,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与生产设施、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加快园区建设。

(四)引入企业化经营管理运行机制

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增强园区发展活力的基础。无论园区的承建主体是谁,都积极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高效运营机制。园区要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走“政府搭台,企业参与,承建主体多元化,工业、商业反哺农业”的路子,逐步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特色种植业科技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园区管理办法及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园区建设有章可循。通过严格的园区科学管理,形成有利于园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氛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经理层的责权利关系,形成一定的激励一约束机制,调动园区管理者的积极性。在园区内部,运用工业经济的管理方法重组农业生产和经营,本身是一次产业管理创新。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运用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绩效挂钩及奖惩制度等多种灵活的企业管理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五)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园区科技服务组织

要进一步完善与农户的对接机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合作社十农户”等运行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通过承包、入股的形式参与园区经营。提倡以合同契约为联结方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长期保持产销衔接。以特色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立足宁夏区域资源优势,以发展区域主导优势产业为目标,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以创造优质特色品牌为重点,办好龙头企业,逐步培育起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群。园区发展还要打破产业界限,突破区域界限,实现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销售产业化运作,一体化经营,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农产品的保鲜、深加工及其配套技术能有效地缓解农产品上市集中带来的市场风险,提高其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率和收入,从而增强园区的自身发展能力,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提供支撑和示范。

(六)强化科技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