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信息化管理十篇

时间:2023-06-20 17:19:34

学校信息化管理

学校信息化管理篇1

论文关键词:学校 信息 管理

信息化社会和社会信息化以超过人类想象的速度发展。对社会各界、各领域的挑战和冲击都是颠覆性的。作为国家行政,在处理相关的事务中根本无法回避这些现实问题。信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1学校信息化道路的选择

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经典地判断:“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今天,信息和生活、工作、学习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我们就生活在信息穿梭的时空中。

1.1信息化理论

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理论中,把“后工业社会”的基本属性界定为“服务”—“人的服务,职业和技术服务”。他认为,“后工业社会”则是“一种人际活动”。这种交往就是信息的表达和理解后工业社会又可以称为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社会,社会发展中信息正代替资本成为重要的社会财富,信息流就是物质流、能量流。信息作为资源的价值已经被人们普遍认识。各国在很多领域都加强了信息化建设和步伐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信息产业水平仅次于美国。

1.2信息化实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年对60多个国家的调查显示:98%的国家都在建设电子政府电子政府不仅意味着现有政府业务的电子化更重要的是政府行政行为和方式的变革。其基本目的在于提高政府业务的有效性、效率和监管能力;建立更勤政、廉政、精简和有竟争力的政府。更好地为居民和企业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立政府与企业和居民新的伙伴关系。

2信息及其特征、分类

2.1信息及特征

信息是指对事物的特征和变化的客观描述。从本质上说,信息是一种非物质,但客观上却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信息的要素有实体(非物质)和载体(物质外壳)两方面,具有共享性、潜在性、变换性(语言文字图象)、依赖性、可传递性和倍增性。

2.2信息的类型

正式信息与非正式信息。正式信息指通过正式渠道进行交流的信息,如组织间的公函往来,内在的命令、决议和请示汇报、刊物等。非正式的信息指非正式组织或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单向信息和双向信息。由一方发送信息,另一方接受信息但不做反馈如做报告、发指示。单向的信息传递没有交流,容易引起接受者的抗拒心理。双向信息是双方有信息的反复。

学校信息是反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对象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情况的各种消息、情报、资料、数据、图表等。在信息化时代(以信息手段的普及、信息网络的建立、信息意识的强化为主要标志)里,教育行政的一个新的职能就是对教育及其管理信息的有效管理和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和针对性,教育行政部门要有定期或不定期的信息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吸收社会参与。信息往往具有深刻而丰富的价值内涵。

3学校信息处理的基本程序

3.1采集与判识

采集信息是信息行政的基础。随着信息革命的推进,社会最常见的就是纷至杳来的各类各样信息。其中有的有价值,有的价值不大,有的没有价值甚至是千扰信息、错误信息等垃圾信息。这就要求对其进行理性判断和价值选择。收集信息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平时要作好信息收集和统计工作。一项统计或调查信息工作,这就要确立信息的分布区域,选择有综合价值和生命力的信息。

3.2整理与编译

信息的存在形式往往是无序、散乱的,不利于直接的利用和管理、传递,对于特定的决策目标来说,价值是隐藏的。为了便于使用,实现快速有效地传递和增值。因此,要有对信息的适当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一方面,要在分层、组合基础上,对现存信息进行重新编码、破译;另一方面,在信息处置时,能分离、综合出异质性信息,或者能获得“意会型”信息。在这个层面看,信息整理工作具有原创性。

3.3储存信息

由于考试的杠杆作用,记忆性考试就使学生习惯于臣服外在“专家系统”,满足于眼前的教学内容和对它们的记忆,失去内在的表达意识和创新欲望,直至导致教学活动及其管理的僵化和教条,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消退。考试制度改革对教师的学识和品质都是很大的挑战。

3.4信息传递

信息具有易逝性,其价值的实现也在于与需要者共享。信息的传递是信息的消费(不是消耗)形式之一,信息处理的关键环节是传递。传递信息要作到准确、无误、及时,就要选择适当的方式。我们的学习就是信息的选择和吸收的过程,信息消费能力就是学习能力的体现和表征,信息消费是持续的学习。需要指出的是,在信息传递中,应尽量遵循合理的多余性原则,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开启多个信息渠道。

3.5信息

为了使人们了解教育行政的基本情况和教育发展与改革阶段,有时教育行政部门需要选择一定时机和方式公布掌握的成熟的教育信息。同时,也是为了研究的需要。定期的信息是教育行政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实践中有人认为,这会影响正常的行政秩序,实际,这样更有利于减轻行政工作人员的各种负担,也是对自己工作的宣传。

3.6信息反馈

为了保证信息的质量和利用效益,需要从使用者那里得到有关信息的反馈信息,以不断改进信息的呈现形式、传递形式,并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再处理。很多网站都希望“过客”填写调查表,知道它提供信息哪些更符合消费者的口味。

4学校信息处理的基本要求

4.1明快

表达的信息要明了,不能模棱两可甚至出现歧义,容易带来选择性接收、记忆和理解。另一层意识是,保证信息是新鲜的;保证信息使用者需要的满足。特别是行政公文、报表等都有时限要求。否则就会影响决策或失效。

4.2准确

方向性性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约束,防止信息垃圾(电子邮件)的泛滥,非法信息(病毒)的干扰。信息传递时,一般不节外生枝,不相干的对象不必要知道应当不知道的信息。这跟信息公布是不矛盾的。

4.3真实

真实是信息的生命,不真实的信息都是非法的存在。作为国家行为的教育行政管理更是如此。这里要强调的是,要克服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流失或失真(有意与无意之分)。比较实用的做法是减少中间环节。而对教育来说,这种真实性有可能因人而异,因为其中往往会有思想和价值因素,而对这些因素,人们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有差距的。

4.4规范

主要是信息传递渠道与方式的选择,要遵守一定的程序。看来是形式,实际是信息合法性的保证。有时形式同内容一样重要,甚至过了内容本身。

学校信息化管理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问题;策略;分析;研究

一、引言

在中国的《教育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各级各类院校要制定教育信息化目标和任务,构建与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在其情况下,中国中职学校必须加强信息化管理研究。因为近些年来,中职学校发展势头迅猛,学校数量大幅度增加,规模变大,其教学管理工作相对也越来越复杂,所以实施教学信息化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就是对中职学校教学化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并相应地提出解决对策。

二、中职学校教学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中职学校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认识。虽然目前中国大部分中职学校已经开始进行教学信息化管理,但是中国中职学校对于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基本情况就是中职学校比较重视硬件设施的完善,而缺乏对软件设施的建设。例如很多中职学校都是采用统一管理的方式去对计算机教室进行管理,计算机教室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完成教育部门的指标,这就导致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流于表面,学生只能在计算机课堂中接受一些信息化的学习,根本没有将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除此之外,中职学校相比于高中而言,其重视程度比较低,这就导致中职学校缺乏一定的教育资金,甚至在教育决策上得到的“照顾”也比较少,并且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中严重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不足,影响了中职学校教学信息的管理工作。[1]第二,缺乏相适应的计算机软件以及信息资源。随着中国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信息资源的需求更高。但是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意识到良好的教学信息资源对于学校的发展的重要性。虽然在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吸纳和获取了很多的教育信息资源,然而随着教材内容的变化发展,旧的教育资源必须要进行更新。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教育信息资源,看起来貌似很丰富,但是优秀的具有价值的教育信息资源却如凤毛麟角,非常的少。教师为了吸纳和获取最新的教育资源,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上寻找适合教育的教育资源,并以此制作教学课件,这也是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不愿意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管理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在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与之相匹配的软件,软件不到位,中职学校难以高校开展信息化管理建设。[2]

三、中职学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策略

第一,充分认识教学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完善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无论是中职学校的领导者还是中职学校的教师对于教学信息化建设都应该具备完整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对于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成长的益处,积极投身于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建设当中来。尤其是学校的领导者而言,要具备魄力和创新改革的精神,站在全局角度,立足于整个学校,从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入手,完善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具体操作如下,首先中职学校必须要切实地了解自身的实际运营情况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然后对此就如何进行教学信息管理体系建设进行整体设计,既要考虑到本校实施信息化建设的环境以及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等,还要考虑到学校未来的发展,在制定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具体实施内容时必须要多方参与,除了中职学校的领导者、骨干教师之外,还必须邀请相关部门以及这方面的专家对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内容加以参谋和指导,并要对所指定的具体内容进行综合性评估,确定所指定的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内容是否具有可行性。其次,在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全程监控,一旦出现变化,要及时对所指定的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内容进行调整,以此来保证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最后还要注重信息化的安全问题,为此可以建立信息化安全的保证机制,主要从两方面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安全,一方面是安全保护技术,另一方面是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此机制是为了能够让校园网在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环境内进行运行,防止病毒的入侵导致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出现故障,阻碍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进行。第二,建设信息化管理教学平台,引进相匹配的计算机软件。随着时代的日益发展,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层次逐渐提高,原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教师通过网络去寻找教育信息资源又比较耗时耗力,既为教师增加了工作压力,同时所获得的教育信息资源又不一定符合教学需求。在此情况下,学校可以建设信息化管理教学平台,对教学信息资源加以整合,主要是对数据库加以建立和完善。学校可以将目前本校所拥有的教学信息资源进行录入,存储到数据库当中,同时对数据库实施动态化管理,随时录入数据信息资源。另外中职学校也可以与其他学校联合,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将优秀的有价值的教学信息资源及时获取过来,共同学习和发展。除此之外,中职学校还必须引进满足当今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计算机软件,为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必备的保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21世纪的今天,中职学校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将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重视起来,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柳,王迎.中职学校教学的信息化管理的研究[J].中华少年,2016(31):228.

学校信息化管理篇3

数据信息化、系统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数据量的加剧,传统人工记录管理人事信息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为了能够保证学校工作正常运行开展,我们要打造信息化的学习管理系统,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促进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在宏观方面,学校的决策层可以通过大数据来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政策,并实施这些策略。从微观层次来看,大数据可以提高管理层的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从而推动管理工作的创新。首先,可以提高管理的水平,通过实时分析学生的数据,可以掌握学生的动态变化,从而制定相关措施,提高学生管理的整体质量水平。其次,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我们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职业竞争力的学生,学校是和市场以及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整合各行各业反馈来的信息可以及时了解市场的最新动态,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从而进行培养周期和培养目标的调整,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竞争力、就业满意度和核心竞争力。最后,可以推动管理的创新。通过收集学生在实践活动、生活、实习等方面的数据,了解学生的真实动态,及时发现学生思想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加以管理。

2推广信息化的思想政治工作

为了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要积极推广信息化工作模式,顺应时展的趋势和潮流,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基本要求。反之,如果我们不能掌握并将信息化工作方法运用到各项工作中,那么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从而出现跟不上趟、插不上手、找不到位、靠不上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就没办法开展,即使开展效果也可想而知。信息化技术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就是沟通的渠道,这是我们开展政治思想工作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信息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可以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力量和物质保证。例如,校园广播、电视这些传播媒介的发展为管理者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助力,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收集信息、存储资料,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将思想政治工作打造成一个“思想论坛”、“数据库”,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3建设信息化的沟通交流平台

师生交流是帮助学生管理者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动态的重要途径,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第一手消息,我们要努力打造信息化的沟通交流平台,利用飞信、微信、学校学生QQ群网络信息平台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建立完善的家校合作机制,将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家长,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教育。特别是针对学校里的后进生问题,这部分学生大多学习不努力,平时经常违反学校纪律,仅仅靠学校的力量对这部分后进生进行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家访又受到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对家长进行反馈,但通过信息技术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及时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做到家校共育。因此,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更加宽广的领域和更加多样的途径,利于实现家长、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互通,既节约了成本和时间,又提高了学校工作的实效性和时效性,简化了工作流程。

4开展信息化的学生组织活动

学校信息化管理篇4

自信息化理念被提出以后,信息化管理便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和重要发展方向,高校、中职学校等各种教育机构都在积极致力于教学的信息化管理之中。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中职学校教学的信息化管理现状进行了一定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提高中职学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对策,希望能够对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

信息化管理;中职学校;教学;对策

前言:

不仅同行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教育领域同样存在着竞争,且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设备配备、师资力量建设、教学管理这些都是竞争的对象。面对这种竞争,中职学校要想在其中赢得发展空间,在教育市场上占据一定地位,就必须针对各个方面不断予以强化。就教学管理而言,其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信息化管理水平,这也是现代教育给中职学校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1中职学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现状

自教育机构投入到现代化建设工作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中职学校在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绝大部分中职学校都已开始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专门设置了计算机实验室。对于教学信息资料管理、学生信息管理、教师评教、选课等也都基本实现了网络化操作,即通过构建相应的系统借助网络平台来完成教学各方面的管理[1]。但相比于高校,中职学校在教学信息化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在中职学校当中,平均每16名学生拥有一台电脑,65%以上的中职学校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和机房,仅有32%的中职学校建成了校园网,但这些中职学校当前的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还无法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2中职学校教学信息化管理对策

2.1建立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

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需从全局角度出发,着眼于整个中职学校,从教学管理的各相关方面入手来进行,以确保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完整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可以满足各环节信息化管理建设需要。首先,依据中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对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充分考虑信息化建设环境、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学校未来的发展,邀请相关部门、专家对信息化建设内容规划方案的制定进行指导指正,对多套方案进行科学评估、有效评估,从中选出一套最优规划方案[2]。在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根据出现的变化及时对规划方案作出适当的调整,确保信息化建设工程正常顺利进行。同时,建立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包括安全保护技术与安全管理制度两部分,建立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旨在为校园网提供一个安全的运行环境,防止因黑客、木马等病毒入侵,威胁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设备使用安全,影响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正常进行。其次,规范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程,且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但只有信息技术得到正确规范的使用,才能真正发挥效用,为中职学校教学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中职学校引进的信息技术应有利于促进学校自身长远发展,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与可扩展性,当地教育行政机构应积极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建立一套信息技术操作规范与数据规范,让各中职学校按照同一标准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构建信息资源库,存储各类数据信息,促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为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营造有利环境[3]。

2.2重视信息化管理教学平台建设:

在保留原有教学管理基层架构与数据库基础上,构建适应于中职学校教学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整合信息资源和建立中职学校信息化门户网站。信息资源整合重点在于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学校应对自身当前拥有的全部信息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并存储到系统数据库之中,对数据库进行统一、标准、动态化的管理,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数据资源中心。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应在信息资源整合基础上,嵌入数据共享中间件,统一数据库技术标准,搭建数据库共享平台,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制度,保证资源共享的合理性与高效性,保证新旧数据库内部信息可以正常交换、共享[4]。学校信息化门户网站的建立既是教学信息化管理的核心与重点,是学校为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平台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向社会展示自身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渠道。中职学校应将自身形成的精品课程、科学高效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重大科研成果,就业指导等全部纳入到该门户网站中,对教师教学、实践活动设置等提供资料,促进信息化建设。

2.3完善硬件设施与网络设备配备:

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与实现离不开硬件设施与网络设备的投入,更离不开完善的硬件设施与网络设备配备[5]。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计划对中职学校提出的明确要求,即中职学校后勤保障工作需加大在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设备上的资金投入力度,中职学校应加大在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购进最新硬件设施与先进网络设备,对自身的硬件设施与网络设备配备进行不断的完善,为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夯实信息化管理基础。

总结: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中,中职学校必须要高度重视起教学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努力克服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通过整体规划信息化管理建设方案,规范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与信息化管理考评制度,完善硬件设施与网络设备配备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信息化程度,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作者:陈柳 王迎 单位: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贾宇.浅析中职学校教学信息化管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No.17211:119-121.

[2]文祝青.基于B/S模式的商贸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3]裴宇奇.试论中职学校档案管理的规范创新与信息化建设[J].办公室业务,2012,No.15114:88-89.

学校信息化管理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6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网络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为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管理信息化创造了基本条件。现如今,许多高职院校都通过购置价格高昂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强化学生管理工作,但由于部分院校内部缺乏管理信息化的实践经验,信息化管理水平依然较低。因此,如何通过创新手段实现信息系统为学生管理服务,已成为时代需求。

1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概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初步运用到各行业领域,并渗透到各种管理环节中。

1.1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管理定义

信息化管理主要指在一定的组织内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以实现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成本降低的动态过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充分迎合这一定义,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手段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速度,改善管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在高职院校整体架构体系中,有多个部门分管不同的学生工作,例如招生处、就业处、学生处、教务处、院系办公室、党委、后勤处以及大学生活动中心等,主要负责院校内招生管理、就业管理、心理咨询、学生综合测评、安全防护及学生后勤管理等工作。信息化技术的融入为给各高职学生全方位立体化管理服务理念的快速发展提供基础。

1.2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素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涉及多个管理要素。第一,信息网络。该因素是实现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的先决条件。现如今,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各高职院校也开始积极引进这一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校园网络开始全面铺设,许多管理部门更是积极实现网上办公,加大计算机中心、网络实验室、校园局域网等建设。第二,学生管理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学生管理软件资源、学生信息资源两大类,即以软件资源为载体,实现学生信息资源的搜集、整合、集成、处理、分析以及利用。第三,信息技术应用。使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主要目的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生管理实践中。而实现学生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主要从4个方面着手:强化与思想政治密切相关的建设,建立与院校环境、管理对象等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技能,实现学生管理信息化技术的资源整合。第四,创造力。人才决定高职院校信息系统建设的完善性。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主要需要两方面人才,一方面为通识型管理人才,在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从事院校各种学生教育管理以及服务工作,另一方面为专业型管理人才,着重针对信息系统进行专门的管理应用和维护,例如网络工程师、高级软件人才等。第五,信息化政策及制度。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每个环节都要有严格的规定,必须针对整个系统的不同环节(例如信息资源开发、网络建设、技术应用等)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及制度,以保障信息化管理的良性发展。

2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

2.1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具体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其涉及的管理内容较多,具体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详见图1):第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是为院校内部学生提供各项思想道德培训与教育活动,包括党团教育活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第二,学生发展指导。即通过对学生大学生涯辅导、社会实践指导、心理素质咨询、创业活动指导以及就业指导等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更成熟地走向社会舞台。第三,学生事务管理。该部分工作主要与学生的大学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学生日常校园生活管理、公寓文化管理、班级管理以及奖贷助勤补管理等。

2.2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模式

据了解,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依然以事务为中心,以稳定有序为基本目标。具体操作表现为:第一,以事务为中心。院校内部各项事务的开展仍是学生管理者的工作主线,并将事情的完成程度、效果等作为绩效评估标准,即以“是否做事、事情成果”为工作主线;第二,实行“金字塔”型管理结构。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系统依然采取“金字塔”式,其中各院系领导位于金字塔顶端,第二层为各学生管理职能部门(包括党团组织、教务处、就业处及其他学生工作部门等),第三层为各院系团总支、办公室等,第四层则以班级为单位,也是学生管理的最基层;第三,直线型信息传递。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多数采取四层逐级传递的直线型模式,从学校领导到班级进行信息传递要利用人为传递媒介进行讯息传播,尤其以会议传达最为突出。即使有时候会在学校官网或其他信息平台一些通知,但这些传递方式往往起辅助作用。

2.3 信息化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带来的发展机遇

信息化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无论是管理手段还是管理方法、方式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我国教育系统的逐步完善,信息系统已开始走入各大高职院校,其中学生管理信息化已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第一,实现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科学数字化。据了解,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老师在针对学生进行信息统计过程中已开始采取数字化存储方式,放弃了以往纸质信息登记表的形式,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收集的效率。尤其一些已经建立数字化校园平台的高职院校,可将学生管理数据提交到中心数据库中,确保信息数据的标准化、集成化和共享性,并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避免工作重复冗余,降低工作量,提高工作效能;第二,强化师生间的反馈和沟通。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网民数已高达6.3亿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凭占比近25%。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无疑是受网络时代影响较大的重要团体。加之信息化手段的使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极大地降低了师生间的沟通成本,提升了学生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效率。如微信、微博、QQ等网络新媒体备受高职院校学生钟爱,如果能将这些新媒体工具运用到学生管理中(如利用新媒体传播先进思想教育理念、校园时事资料等),便可极大地丰富传统学生管理工作的传播形式;第三,是高职院校工作高效化的助推器。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能让学生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便捷。以每年高职院校迎新工作为例,原本繁杂的“新生院系/班级查找―登记―注册学生信息―财务缴费―领取生活用品―寝室报到”等一系列流程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引进可实现“一步到位”,学生仅需一张身份证就可实现全部流程一次性完成,大大简化管理工作。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其他学生管理工作也可通过这一系统进行简化,有力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现代化、高效化。

3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多数高职院校都较为重视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但从系统建设情况来看,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

3.1 软件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管理理念依然较为陈旧,往往更加重视院校硬件建设,导致资金投放比例更加侧重于固定资产投资,甚至造成很多教学设备的闲置浪费。以院校个人计算机设备配置来看,多数高职院校已将其更换为主流配置,设备性能很高,但相比之下在软件和人员培训上却投入较少,这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善管理效率,反而容易陷入“软硬件投入不匹配―应用效果差―不投入”的怪圈,不利于学校对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引入。

3.2 缺乏统一规划

学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然而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在信息化方面的建设投资缺乏连续性,各院系间关系也相对较为松散,导致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不仅如此,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改造,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也面临着更为频繁的更新换代。如果对系统缺乏长远规划性,一旦系统老化就极有可能无法升级,而重新购置功能更全、技术更高的系统往往花费较高,从而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和时间成本浪费。因此,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科学的规范势在必行。

3.3 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设计统一的数据标准,以保证系统管理的标准化。然而,就高职院校当前信息数据建设情况来看,由于各院系及系统开发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和统一,导致院校内存在大量不同标准、不同格式的数据,致使院校学生管理信息数据共享和交换难度增大。虽然在21世纪初我国教育部已针对学校管理信息标准进行了制度化设定,但许多系统开发商及院校并没有完全以这些标准为设计依据。对此,如何在高职院校内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使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就显得极为重要。

3.4 信息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虽然各高职院校信息系统构建大大简化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任务量及工作环节,但由于缺乏不同环节工作内容及工作流程的具体标准,使得不同系统部门的学生信息不能互通共用,导致学生管理信息过于孤立化,从长远来看并没有减少信息收集工作的重复性。加之院校不同部门数据系统及标准设计不尽相同,人为割断了院校内部不同信息系统间的有机联系,导致信息共享无法真正形成。具体来说:第一,院校内部不同部门系统建设各有不同。由于高职院校内部还设立不同院系,各院系有自己独立的部门工作,其会针对自身管理需求设定相应的办公要求及数据库软件需求,这对整个院校而言涉及面较窄。如果不同院系都采取较为独立的学生管理方式,其在信息系统上也会显得极为分散,不能满足整个院校广大师生对学生信息查询的整体需求;第二,对于不属于院系,部门主要职责的信息系统建设能力较弱,系统功能无法真正发挥出来。以招生录取信息的系统输入输出为例,如果不同部门在招生录取信息收集和整理上各有不同,就会造成成千上万项学生信息要通过学校教务部门重新采集、核对和录入,加重该部门的工作量,使现代化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变成管理“累赘”,甚至可能会在集中信息采集过程中出现采集不全面的问题,导致学生毕业时很多信息并不全面、完整。

3.5 应用缺乏有效集成管理

目前各大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大多只起到事务性数据管理作用,缺乏对录入数据的集成分析和统计管理,更无法为院校学生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帮助。而且,在这一系统中许多信息并没有囊括其中,如学生违纪处分、学生基本家庭情况、班级管理及学生本人基本联系方式等,不利于学生管理者为深入学生管理提供信息依据。从信息化发展程度来看,随着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也开始进入普及阶段,并基本实现局内互联。但随着信息系统的不断扩大,各高职院校组织内部出现大量数据冗余、数据难以共享等问题,而且院校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往往过于重视个别管理部门的支持,忽略集成管理和工作的统筹协调性,导致院校内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只是少数人在操作,多数管理者依然从事传统管理工作,对信息化并没有太多接触。以每年毕业生离校手续办理为例,由于无法在集成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下办理各项离校手续,毕业生只能利用最原始的方法,通过各业务环节确认审核,并拿到毕业证和离校通知。在此过程中,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仅如此,随着校园网的不断发展,许多独立的信息主体将相关信息到此类网站上,导致院校所需要的信息散落在这些信息平台上,并无法形成相应的集成体系,更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

4 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具体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

4.1 转变思想观念

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投入不足,更多与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创新管理理念有极大关系。首先,院校领导者要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信息化理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更需要多个部门的统筹配合及科学规划。因此,高职院校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学习先进的信息化理论知识,并紧跟时代步伐,统揽全局,制订适合本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及规划;其次,强化学生管理人员培训。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是信息系统的主要操作者,采用网上办公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对此类管理人员网上办公能力的培训,减少使用传统手工办公模式,积极引导和培养他们自觉利用信息化平台的理念;再次,技术人员要树立合作意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的努力。然而,多数技术人员往往更注重于钻研技术,缺乏对其他管理部门的沟通和工作衔接。对此,相关技术人员要在系统设计前期通过对本院校领导、管理人员以及学生等进行沟通交流,获取系统设计思路。最后,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积极使用信息化系统。针对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性,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培养,正确引导学生运用系统软件,并保证信息化成为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

4.2 优化管理流程

针对当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缺乏统一规划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有针对性的优化、再造管理流程,并进行创新性设计和运用。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

4.2.1 优化系统流程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系统流程再造必须排除完全隔离的职能分工思想,强化部门与部门间的合作、衔接。尤其是高职院校五大学生管理部门(院系、招生处、就业处、学生处以及教务处),更要避免过于孤立工作。其一,针对学生进行学号编码。即学生在入学以后3年里都要通过该学号进行系统信息的采集和录入,无需不同部门重新生成,且在校期间的所有信息都会记录在该学生对应的学号下,方便信息调阅和查询。其二,实行学生信息一次采集制。随着院校管理工作的逐步复杂化,其应设置专门的业务岗位,针对学生信息进行一次性采集,并将采集内容进行整理和系统录入,在整体过程中要注意信息内容的时间顺序,从学生入学、学籍管理直到毕业就业整个流程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链,这不可避免重复性操作,更可快速调取所需信息数据,详见图2。

4.2.2 配套措施跟进

上述工作流程设计的最大管理挑战在于实施部分。由于该业务流程设计高职院校五大学生信息管理部门,需要相关配套措施予以跟进实施。第一,高层领导认同和直接领导再造。要想实现整个系统流程的顺利实施,高层管理者就必须直接领导和参与管理,除坚定不移的变革信心外,更要强化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减少人为失败因素的出现。第二,灵活组成团队。由于学生信息管理工作较为分散,不同管理内容分属不同部门,一旦进行系统化操作,就必须组织专门的团队针对该系统内容展开相关工作和监督信息实施,对此,院校需要再造团队来完成该部分工作。笔者认为,各高职院校可设置一个核心信息系统管理团队,直接对系统重组方案、实施等工作负责,并以院校其他五大学生管理部门为辅助团队,减少“单兵作战”,通过核心团队任务分工以及相关信息责任下放(院校内五大部门)等进行合作化管理。但需要注意,整体信息流向依然要进入核心团队,并有专人针对搜集、整理的学生管理信息进行汇总及上传,这不仅能通过不同部门的通力合作完成各自负责的业务内容,更能减少交接手续,实现信息的快速整理和共享。

4.2.3 强化技术支持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以信息系统为依托,体现出技术创新的必要性。第一,极大硬件投入。想要真正将信息化融入院校整体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就必须强化硬件基础投入,以安全保障为指导思想,以应用为导向,努力寻求先进信息技术以运用到院校学生管理当中。在硬件建设过程中,各高职院校还要注意利用现有资源,如可将已建的校园网为骨干,将学生管理信息进行相应的系统整合,并借助网络以数据流形式进行部门间流转和共享;第二,使用物联网及LBS技术。物联网可借助无限数据通信技术实现对某一特定信息的收集和整合,并将处理过后的信息传输给用户。因此,各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物联网的有利条件,在确保学生个人隐私不受侵害的基础上,随时掌控学生的准确信息,预防不安全事故发生,并通过智能口令设置、RFID标签安装等为学生校园学习和生活提供便捷。除此之外,LBS(基于位置服务)还可为学生提供主动性的引导服务,对校园基础设施进行导航以为其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极大地便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第三,利用新媒体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各大高职院校的服务软肋,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过于枯燥,缺乏趣味性,导致此类教育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推广和学生的追捧,这极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对此,高职院校可利用当前使用范围较广的新媒体,以数字杂志、手机短信、微博和微信等多种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趣味性编辑,并定期采取互动交流的方式,将教育内容真正落实到位。

4.3 统一系统数据标准,创新绩效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在构建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要注意统一系统数据标准,确保学生信息收集、录入、整合等工作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并将这一标准通过制度形式进行规范。不仅如此,为验证这一标准的具体成效,高职院校也要贴近院校工作实际,设计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整体来看,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可以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战略地位评价。即从信息化的年度运营维护投资、年度资金投入占比、经营增长率等指标来客观反映信息化投入使用后的管理能力变化及成就,确保投入产出比的逐步提高;第二部分,基础设施评价。技术设施普及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高职院校整体信息化的普及水平,如个人电脑拥有率、校园网覆盖率、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普及率等可反映出该院校信息资源的交换能力,帮助院校相关部门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和管理;第三部分,应用状况评价。基于信息化的综合办公系统使用情况、学生管理信息收集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每年招生情况等的评价都能直接反映出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而高职院校也可通过这一信息系统极大地方便各项教学、行政工作。对此,院校有关部门要注重系统应用状况评价,如通过对系统注册数、每日访问量、相关管理系统使用次数等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并根据使用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开发;第四部分,信息资源评价。各种学生、教务等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部分。因此,有关部门要针从教师、学生层面所需信息资源着手,针对诸如学生信息量、各职能部门信息量等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客观评价;第五部分,人力资源评价。人力资源是确保学生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可通过定期信息化培训人次、信息技术支持队伍规模、信息化部门规模等指标进行具体衡量,侧面反映信息化后勤保障机制的构建情况,以便及时做好相应调整;第六部分,组织机构和管理评价。高职院校要以教育部下发的行业标准规范为信息化建设依据,并通过内部机构设置来考察信息系统的实际执行情况,确保系统管理安全。

4.4 创新管理手段

第一,革新管理方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设置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以学生管理为目标,运用现代化项目管理系统理念,通过激励型管理手段,针对学生管理整个系统进行有效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信息化管理项目推进过程中,该小组要充分了解院校原有管理方式的优势及弊端,并找出其余现行信息系统化管理方式的最佳契合点,实现学生管理从封闭的局域性管理向开放式网络化管理的转变;第二,依托平台提升精细化管理程度。信息系统的引入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管理的效率,更是要将管理工作做精、做细。因此,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要注重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个体指导,减少系统疏漏,确保学生管理工作以及服务工作的精细化;第三,完善信息化保护体系。在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也要注意进行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涉及许多学生个人隐私信息,设置安全等级保护极为重要。具体操作过程中,系统维护部门要充分考虑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通过入侵检查系统、网络防火墙等的使用来确保信息安全。不仅如此,还要设置严格的信息查询和使用等级权限(即不同职能部门的信息查询权限要与本部门工作范畴相匹配),制定严格的信息安全规章制度,针对恶意盗取系统信息以及疏忽大意导致信息泄露等问题要予以严厉处罚,以从主观上保证学生管理信息化安全。

4.5 实现系统集成及功能定位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在集成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实现功能定位。具体来说:第一,可扩展、可移植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业务建设的走向依然并不明朗,不确定因素较多,这要求系统集成要拥有高性能、可移植、可扩展的功能,以此来规避新旧系统更替过程中系统融合难的问题,降低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提高学生管理信息化的效率;第二,信息共享功能。即院校要排查内部各信息系统之间存在的异构特征,并针对异构部分进行系统重置,确保各部门采用的系统及数据标准完全一致,以减少信息共享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差异性;第三,业务流程关联。即各高职院校可以以现有的校园网为依托,实现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离校整个管理流程的衔接;第四,同一界面。即要统一学生信息系统界面,并针对不同学校和系统管理者设置不同的信息查询和管理权限(例如,院系领导只能查询本院系学生信息、学生只能查询个人信息等权限设定),系统用户还可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查询和使用。需要注意的是,系统中学生个人管理信息界面也要保持一致,设计统一的表格和信息收集项,例如学生基本信息、电子照片、家庭信息、宿舍信息、学习情况、违纪处理信息、获奖信息以及毕业就业情况等,从而全面掌控不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

总而言之,信息系统引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抓好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工作,必须在掌握本院校实际工作环境的基础上,分析院校现有职能部门的内部业务流程,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学生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软件投入不足、缺乏统一规划、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信息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以及应用缺乏有效集成管理等问题,需要相关高职院校领导及管理部门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手段,优化再造管理流程,并以绩效评价体系为系统实施保障,实现系统集成化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许雪贵,杨庆平,陈瑞芳.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职业技术,2010(12):58-59.

[2]王国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的探究[J].电子制作,2014(5):144.

[3]符绩彰.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J].才智,2013(19):268.

学校信息化管理篇6

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依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还要利用现代新型信息技术来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利用大数据和云存储等现代网络技术来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的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使档案信息能够更高效的得到利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相应国家信息化战略,并以国家的相关规划和部署进行开展,能够使学校档案管理得到有效的转变。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以下属性:

1.整体布局、有序安排

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并且也是积极响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是在国家的整体布局规划下有序的开展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目的是为了能够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步伐,所以必须要依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建设。

2.有效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所以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其实也就是实现档案管理的多媒体化和信息化,利用互联网络来储备和传送大量的档案数据,这必须要有效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要在档案管理各个步骤中将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融入,并且要不断的进行技术革新,要让档案信息化水平跟上科学技术发展步伐。

3.科学分配和管理

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加强档案信息数据的科学分配管理,让档案管理能够更加的规范、统一,利用网络来推动档案管理效率的提升,能够使档案管理的相关数据能够完整、安全的得到妥善的保存和应用,能够满足校内校外对档案信息数据的需求。

4.转变档案管理模式

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档案管理服务,这个建设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中,从而使中职学校档案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化管理模式。

二、中职学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并利用现代化信息科学技术来对档案资料进行管理,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转变为数字化,实现电子档案管理,并以信息化手段完成教学档案的采集、整理、管理、储存和调动等,实现现代化管理。这也是建设信息化校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实现档案数据的校内校外共享。

1.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符合时展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实现,在教育行业也逐渐开展信息化改革,现代教学工作已经和现代信息和科技密不可分,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开始融入现代信息设备,在管理工作中出现了各种教务管理系统软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选课、查课、学籍管理、信息查阅等服务,因此进行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通过多种形式来存储档案信息,并且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能够使档案管理模式不断地发展更新,使其越来越便利,不管是形成模式还是管理方法都得到了更新。

2.符合现代信息校园建设的必要需求

信息化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并且我国已经颁发《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已经将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政策性要求,因此在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要严格遵循相关要求,要实现电子档案统一规范化管理,加强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要为相关人员提供便利的查询服务。

3.档案的价值最大化

高校档案信息数据具有非常大的价值,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因此将原有的纸质档案转变为信息数据,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科技来构建高校档案信息数据库,能够使校内校外的相关部门通过信息手段来查询相关的档案信息,能够使原有的纸质档案查找更加便捷,节省步骤和时间。同时能够将档案信息最大化共享。

4.工作效率提升

中职院校的人事档案复杂,种类繁多,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纸质档案人工储备,不仅需要大量的空间,还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因此实现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能够让档案储存更加高效便捷,并且还能够更长时间安全得保存,使中职学校档案管理效率大幅度提升。5.档案服务更加便捷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将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能够使数据收集更加及时,并且能够为需要的人员更快速的提供。将档案信息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录入,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来储存档案信息,能够使档案管理更加方便,实现智能化管理。

三、中职学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内容

1.构建完善的档案数据库

中职学校想要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需要将原有的资源进行重新构架,需要将大量的档案资源进行详细的分类整理,并将其转化为数字化形式。因此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将原有的档案进行良好的整理,想要有效的快速的将档案进行信息化整理必须要构建一个容量大且安全的档案数据库,这样才能够将大量的档案数据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整合储存,数据库要具备保存、防护、搜索信息的功能,并且要不断完善数据库系统,让其能够更快速有效的提供相关信息。

2.实现电子文件管理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记录和储存信息已经离不开电子文件,尤其是在办公领域中电子文件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并且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建设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时候通过电子文件来管理,能够使建设速度快速提高。电子文件具有严密的管理体系和科技手段,能够使档案管理更加真实安全的储存。

3.建设档案管理系统

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需要依靠统一完善的信息网络开展,建设统一的档案管理系统,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速度和效率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中职学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档案管理系统建设,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在完善的档案管理系统下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应用各种计算机档案管理应用软件来推动。

四、中职学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

1.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领导

要有效开展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校内各个领导和部门的配合,因此校内领导必须要正确认识档案工作的积极作用,通过正确的领导来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

2.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基础设备

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要以学校信息网络和实际需求为基础,建设适合学校的档案管理系统。中职学校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中职学校培养的大多是实用性技术性人才,可以利用这个优势来健全人才团队,构建和完善校内档案管理系统。

3.保证资金投入

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各种现代化信息设备,虽然学校可以承包给专业的企业或机构来实行信息化管理,但是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所以学校就必须要给予充足的资金投入,以保证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顺利的进行。总之,随着现代化信息进程不断加快,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应用也刻不容缓,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符合时展需求,而且也能够满足学校管理需求,能够使学校的相关工作更好的开展,实现校内校外的资源共享,能够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师生能够更快速的获取相关的档案信息,能够推动给中职学校的发展,提高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佚名.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8,No.297(16):72

学校信息化管理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C36

财务信息化不仅仅带来财务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会计模式和财务管理模式的一次变革。它对于财务工作模式的影响是全方面的,不仅仅是对基础的财务管理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更在实务上带来一次革命性的变化。近年来,高校纷纷投入信息化的建设浪潮中,数字化校园成为许多高校的建设日标。财务管理信息化作为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信息化,提升高等学校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高校实行财务信息化的必要性

高校财务信息化将高校财务活动与以计算机系统、网络与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建立财务信息系统,提供充足、准确、及时、集成、综合的财务信息资源,支持高校财务与决策活动,可以提高高校资金使用的效益与效果。外部环境的变化,高校自身的发展,都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的形式下,对于高等学校财务信息的要求有以下方面:(1)高校的管理者需要更多的财务信息用于决策:随着高校办学自的加大,很多高校进行经营的观念增强,筹资、投资、资产管理的比重在财务管理中的比重加大,需要财务信息对管理者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撑,用于决策。(2)高校的竞争日趋激烈,风险因素已经越来越多的被重视。高校的投资多元化,意味者在某些情况下,要承担风险,而不是全部由政府买单。需要财务信息控制在投资方面的风险。(3)高校内部管理所需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越来越多元化:非货币信息的需求开始增多,如科研项目的论证、绩效评价、执行过程中的进度等。对于事前和事后以及未来的信息更加重视。(4)对于财务信息的数据挖掘,深层次的分析开始增多。高校的财务工作,己经由过于单纯的账务处理向计划控制、监督执行、绩效分析的方向发展。今后对于财务数据的使用,不再是简单的汇总填报报表数据,而是在工作中融入更多的分析与评价以及预测的成分。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能够帮助高等学校对各类财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管理和监控。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使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正在逐渐从传统的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不断延伸,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财务分析和决策支持等领域正在成为许多高等学校财务管理重要的功能,为学校创造越来越多的管理价值。

二、当前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不足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为提升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

(一)对财务信息化主观认识不够

财务信息化的概念是从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演变而来。财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等概念,既有相互的关联性,也有一定的区别。部分高校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会计电算化上;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在学校管理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够,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中缺乏重点支持;没有认识到财务信息化将彻底改变传统财务管理的思维、方法和手段,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保障;在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中,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或重开发、轻应用"的现象。

(二)整个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度不高

部分高校存在规划不周、投入分散、资源浪费的问题。往往数据标准不规范,没有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造成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程度不高。

由于数据标准、采集和处理口径不一,高等学校的财务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集成状况较差。财务数据无法与科研、教学、人事信息等适时匹配,导致高等学校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各自为政。各个部门的数据匹配困难,财务数据很难转化为业务语言,更无法监督和调控业务活动,无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同时,大多数的财务软件均是按照财务岗位或财务分工进行软件设计,对跨部门的管理需求支持不足。现代大学强调各部门的协作而非分工。现有的财务软件无法有效处理跨部门事务,难以在软件架构上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鸿沟也导致无法从财务结果追溯到业务源头,无法有效地实施风险监控。

(三)网络安全性,依然是财务信息化的隐患

校园网的网络安全性,仍然是财务管理人员担心的问题,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目前的网络安全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网络安全的保护。

(四)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少相关的人才队伍

高等学校财务队伍中,既懂财务会计业务,又懂软件技术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欠缺。信息化建设对这类复合型技术人才的依赖性很大,且要建设好财务信息系统,需要时间、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因此,培养一批复合型技术人才队伍,对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

三、改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财务信息系统是其它各业务系统的核心和数据流转的终点。因此,高等学校务必从高等学校自身的管理需求出发,高度重视、规划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一)紧密结合学校的管理需要。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每个方面,前期的规划工作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不能与高等学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架构脱节。在前期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工作,要对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综合考虑,保证整个系统平台运行的稳定性,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二)提高财务系统资源共享度。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一定要关注与其他业务系统的信息匹配关系。财务应用系统的开发要充分考虑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未来发展。在数据接口方面,在同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一致性方面,要尽可能的实现统一标准,规范化管理,为未来的高校信息系统整合做好准备。如,财务数据如何与科研数据有机协同,人事信息如何在财务系统中实时更新和反应。与高等学校其他信息系统的衔接将直接影响未来财务系统提供管理决策所需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

(三)培养财务会计业务、软件技术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高等学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对这类复合型技术人才的依赖性很大。加强我国软件业与高校财务管理人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集中组织开发适合高校加强财务管理的财务信息化软件,对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徐广生.高等学校会计信息化的实践与研究,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

学校信息化管理篇8

一、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作为基础,然后将学校的财务资源和运行模式进行有效结合,实现财务管理的电算化,从而有效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同时还可以对学校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减少浪费情况的出现。此外,财务管理信息化也是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更是对现代化财务管理进行强化,对学校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进行有效提高,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因此,学校财务管理信息现代化建设是根据学校的实际状况决定的,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传统而落后的财务管理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现今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从而使得信息化管理程度比较低,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学校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目前,我国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校财务管理理念落后

虽然现在提倡财务管理现代化,但是我国高校中财务管理人员整体文化素质相对来说都比较低下。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对管理理念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更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财务管理工作创新理念,使得学校更加适合市场经济发展。同时,创新财务工作管理理念可以有效进行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金运营管理以及收益分配方面的管理,从而保证学校财务以良性的状态进行发展。在对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各种各样的硬件设备,还需要比较适用的软件。就目前的高校来说,选择的软件基本都是SQ Lsever数据库支持,该数据库的优点就是比较稳定,但是缺少一定的灵活性,而一些其他的软件相对来说就是兼容性不是非常理想,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二)财务管理安全方面的问题

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一些外部信息资源可以实施共享,给财务管理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不法分子的不良企图。网络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其共享性和开放性,所以就使得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学习财务管理系统造成威胁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因为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根据相关的规定来进行,从而使得计算机系统感染病毒患者程序出现破损等情况引起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因为遭受到外面非法人员的恶意攻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客。

三、提高学校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1)创新现代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与传统财务管理不同点就是财务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对于学校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来说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学校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学校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重新拟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拟定切合实际的管理目标,对需要改革和建设的内容进行明确。2)将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详细化,为财务管理工作制定详细的方案和流程,使财务管理的日常工作有据可依。3)对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法进行完善和更新,以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为准,对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建设成效进行不断完善。

(2)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功能进行完善。就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系统功能来说是比较单一,在通常情况下只能处理一些比较简单的财务事务,与理想化的目标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的需求来设定财务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并且对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完善,为学校财务信息化话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

(3)降低安全风险。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安全问题一直威胁着学校财务管理的安全,为了使学校的财务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快速地运行,避免外界人为因素的破坏,学校财务应该建立完善的安全保证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进行加强,对财务管理和计算机使用全息控制进行加强。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学校的信息安全部门应该将技术防范做到位,对财务的各种数据和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并且进行定期检查,采用多种方法措施,以此来保证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安全。

四、总结

学校信息化管理篇9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新途径

一、概述

何为大数据?大数据即是通过信息技术软件对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数据加以整合,也是海量数据信息的集合,高校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分析,针对性地解决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学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鼓励学校利用大数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推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学新方式,以大数据时代为依托,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逐步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和规范性。高校中汇集着充满创造力、充满活力的新一代人才,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紧随时代步伐,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以创新的思维和视角,更新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各项管理工作。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信息化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

1.大数据时代对高校学生信息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包括日常教学管理、党团社团活动、心理咨询、就业指导,还包括班级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等,学生管理工作涵盖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引导作用。在繁杂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精力和时间相对有限,这也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相对较低。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起分门别类的数据管理体系,将各项管理事项分离成不同的子系统,便于整理相关数据和信息,管理人员不再被束缚于繁杂的工作中,提高了管理效率。

2.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与不足

(1)高校各职能部门间的数据信息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与共享。如,教务处管理教学信息、党委组织部管理学生党务相关信息、学生处管理纪律及奖惩,各部门间信息交流不畅,造成信息无法及时共享,除此之外,庞大的数据信息也会为汇总工作带来困难,不及时的录入与反馈使信息数据搁置,数据的有效性大打折扣。(2)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不强。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大多延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对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化管理方式知之甚少,信息化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笔者认为,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数据意识未确立,传统思维方式没有转变,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影响着数据信息的采集与分析;二是,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有限,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不强,对图片、表格、文件等信息的处理能力不强。(3)数据信息的安全存在问题。便捷的数据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大数据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学生的个人信息录入到管理系统平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手段,伺机攫取学生个人信息,给学生的信息安全带来隐患,如何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是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依托大数据,探究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新途径

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管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朝精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各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审时度势,利用大数据的优势,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1.从思想认识和技能培训等方面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通过信息的整合和处理,获取有效的信息,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极大挑战,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处理大数据下信息的整合与处理。因此,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有足够的重视,摒弃传统的管理思路,与时俱进,以拓展性、创新性的思路来看待高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从思想认识和技能培训等方面提升管理人员素质,让管理人员真切地认识到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管理人员不仅要从思想认识上有足够的重视,还应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学校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以专业的知识技能实现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高校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如:以邀请专家开展讲座、交流汇报、高校间学习交流、实际操作计算机等形式,深入探究大数据。转变被动的管理思路为积极主动的思想,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2.组建并优化管理信息系统学生管理信息系统

以高校信息技术为中心,依托于大数据,组建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专门人员直接对学生信息化工作进行管理,减少中间环节的繁琐,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完善的硬件设施及网络系统设置是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基础,大多高校的网络系统不够完善,且硬件设施也面临着更换,笔者认为,优化管理系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高校加大对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完善的硬件设施是高校学生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基础,能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2)构建完善的校内网络系统。大数据的海量信息要求网络系统具备较大的接收、容纳能力,完善的校内网络系统能及时、快速地处理信息,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增值服务。

3.规范管理体系,确保信息安全

规范的管理体系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从管理工作的大局出发,以学年、月、星期为单位,分阶段制定管理规划,确保各阶段规划的可行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管理工作。结合高校原有的管理制度,依托于大数据的优势,从信息化系统建设、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完善,以学生为本,根据高校学生管理实际,不断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很多高校对一卡通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如学生可利用一卡通进行就餐、宿舍出入登记、图书借阅等,管理人员通过对一卡通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状况。传统的纸质档案不便于储存,易丢失,增加了保管风险,高校通过建设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以数据信息存储的形式,确保了学生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管理人员在调取、查阅档案时,通过数据搜索,也能方便、快捷地找到,避免耗费不必要的时间和人力,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系统中信息的泄露会给学生带来诸多麻烦,如何确保信息安全成为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用信息加密技术,并在系统更新中不断升级,启用网络监测及防御系统、网络防火墙,及早发现安全隐患,及早向上级领导汇报、及早处理,防止不法分子对校园信息系统的侵袭

四、结语

高校中汇集着充满创造力、充满活力的新一代经营人才,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紧随时代步伐,完善相应制度,更新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法治观念教育等各项管理工作。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既有机遇,又面临着挑战,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能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效率,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探究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建设新途径,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社会在不断进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管理人员应站在信息技术的高度,以创新的理念和思路,树立大数据意识,在工作实践中,以科学化、规范化为指导,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胥文勋.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1):53-56.

学校信息化管理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01-01

学籍管理的地位在高校的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内的高校对于学籍的管理也逐步在走向信息化,这也恰好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如果一个高校不注重学籍的信息化管理,那么它会使教学的工作带来许多麻烦,对于学籍管理的工作者也是一项繁重的事情,这样导致高校的许多工作产生不利的因素。因此,高校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探索是刻不容缓的。

1.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方面的问题

1.1体制机制的不健全,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信息化技术也在高速发展,高校对于学籍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更高。在以往,传统的学籍管理方法一直在我国许多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方法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有的管理人员的年龄偏大,使高校建立的新生的信息化系统不能得到很好地运用。在学籍管理工作中,有的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是很强,不能够负责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导致了高校管理机制体制只有形式,没有实质。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机制,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信息的查找速度慢,不准确等。

1.2学籍管理人员技术不过关,责任心不强,因为传统的学籍管理办法在高校占有主导地位,所以许多高校为了节省人力资源,都会安排一些年龄偏大的人员进行这项工作,这些人员的计算机水平都不能满足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如果安排一批年轻,技术好的人做这项工作,既导致了人力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他们也不能够很快地接受这项工作,这样会影响学籍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大多数学籍管理人员只会一些简单的计算机功能,word,excel等。他们不会运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技能。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非常高,工作量非常大,而且学籍信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利益,这需要责任心非常强的人员来完成这项工作,而在平时工作中,经常会发生因为管理人员一时大意而导致产生麻烦,甚至是严重的后果,所以,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1.3对于学籍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现在许多高校不重视学籍的信息化管理,他们的思想仍然停留在教学工作重于一切,把更多的财力,人力,物力用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轻视学籍的管理,尤其是学籍的信息化管理。

1.4高校学籍管理系统不能够完全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一般来说,高校的学籍管理系统是到软件公司购买的,这有利于学校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然而,这些软件不能够全面满足学籍管理工作的需要,还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比如:(1)每个学校对于学籍的管理都不是完全一样的,这样就会导致对于某些特殊的问题不能解决,这是适应性不够造成的。(2)功能不足,有些学籍管理工作的环节没有在系统中体现。(3)对于数据的共享做的不是很好,学校各个部门的数据不能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共享。

2.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2.1加强高校的学籍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可以促进高校的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完善。做好高校体制机制的完善,是完成高校建立学籍信息化管理的目标的前提,这也能够促使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步伐加快。

2.2加大学籍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使学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籍管理对于人才的专业性要求是非常高的,也要求人员有很强的的操作能力,一个学籍管理人员具有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对于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同时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有计划的组织学籍管理人员学习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制度,强化他们的责任心,使管理人员能够用认真,积极的态度面对这项工作,为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贡献自己的光和热。由此可见,对于培训学籍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强化责任心,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2.3让学籍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的深入高校各个阶层的内心,只有这样,才会加速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推进工作。提升对于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应这样进行。首先,必须使思想统一,对于学籍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应该加大力度,进而使学校的各个层面(包括校领导,老师,学生等)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铺设好建设学籍信息化管理的道路。

2.4面对系统软件功能的不足,高校可以利用自己学校的资源进行软件开发,每个学校都有大量的计算机老师,完全可以整合资源,开发出一套实用性强,功能足够的系统元件,这样,既合理的利用了高校的资源,也节省了高校向软件公司购买系统软件的资金,对于自己研发的系统软件,对于以后高校对于系统的维护,升级都是非常便利的,一旦系统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自己学校人员的解决,不必等软件公司派人解决问题。这样,对于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开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结:

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开展能够提升高校对于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节省人力资源,减少减少出现的数据错误,既降低了劳动成本,还提高了学籍管理工作的质量。通过信息化的开展,能够减轻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使他们不再被繁重的,复杂的工作困扰。同时,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也使对于学籍的管理工作质量更高,效率更好,统计出来的数据的可靠程度高,准确度高。对于信息的处理更加迅速,快捷,为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学籍信息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使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变的更加科学,规范。由此可见,合理的开展学籍信息化的管理是多么重要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