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法律常识十篇

时间:2023-06-16 17:39:01

妇女法律常识

妇女法律常识篇1

2019年,**妇联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旗妇联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为统领,以党的精神为指引,以联系妇女、服务妇女、教育妇女、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目标,不断创新工作载体,谋求工作新思路、新举措,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完成好全年工作开创了良好局面。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舆论宣传,不断提高妇女儿童法律意识。为了提高妇女儿童的法律意识,年初,镇妇联主动将妇女儿童普法工作融入政府普法总体规划之中,利用“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和“科技周”“妇女维权周”等时机,借助微信公众号、集市日设点宣传咨询、发放宣传资料、送法下乡、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通过工作人员与居民群众“面对面”“一对一”等耐心细致的答问宣传,普法效果深入民心,在社会上营造知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增强妇女的法律意识。

(二)强化部门联动,全面开展妇女儿童维权活动。为提高妇女儿童自我维权能力,联合镇综治办、司法所在各嘎查村、社区开展以“建设法治中国·巾帼在行动——增强女性法律意识,维权我们是认真的”为主题的维权讲座19场。积极协调旗法务中心、蒙南律师事务所为广大妇女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特别是针对家庭暴力,广泛争取旗法院、公安、妇联、民政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充分运用“维权合议庭”“陪审员”“好大姐”婚姻调解中心,促使维权走进百家千户,贴近寻常百姓。今年以来,共接待处理来信来访5起,均为家庭矛盾,处理率和满意度均达到了100%。

(三)强化职能作用,全心全意为妇女儿童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娘家人”作用,引导广大妇女争做新时代的女性,保持终身学习,适应时代的发展,确保不会在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掉队”。通过开展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和“闩整人家”等评选活动,大力宣传良好家风家训,树典型新风,强文明意识,不断宣扬自力更生、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弘扬新时代文明风尚,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积极联合旗妇联、民政局开展“浓情五月·献爱母亲”困难母亲慰问活动,向6名生活困难母亲每人发放困难救助1000元。认真统计上报妇女“两癌”患者,向马场井村和漫水塘村的2名患者每人发放救助2000元,力所能及的给予她们温暖和关怀。

(四)强化素质提升,持续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组织广大妇女在“妇女之家”开展“70年,我的家与国”女性恳谈会8次,“爱国主义阅读活动”8次,唱响祖国颂歌8次,不断提升妇女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她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94名妇女(其中贫困妇女37名)参加旗民族职业中学开办的技能培训,不断唤醒她们的内在脱贫动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在“三八”妇女节,组织开展了“创先争优见风采·美丽巾帼展新姿”为主题的活动,不仅缓解了广大妇女干部日常紧张的工作压力,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而且充分调动广大妇女群众投身文明城市创建暨乡风文明大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不断加强“巾帼建功志愿者服务队”的建设,今年以来,累计新增23名志愿者,志愿者队伍已达到68人,累计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27次,有力促进了社会新风尚的浓郁。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继续强化妇女半边天作用。借助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积极组织广大妇女参加“巾帼建功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环境整治、敬老孝老等志愿活动,以广大妇女良好的个人作风带家风、以良好的家风育村风,以良好的村分促镇分,持续提高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促使我镇的树常绿、花常开、水常清、路常净、人常美。

妇女法律常识篇2

关键词:女性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培养;法理学;法学概论;教学思考;

作者简介:屈振辉(1977—),男,湖南女子学院教育与法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法理学研究;

女性学专业是为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学校、社区及国际组织培养从事妇女工作、性别研究与实际推动、性别政策分析、性别文化传播、女性权益维护及女性教育等相关工作专门人才的特殊专业,因此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涉及社会学、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等学科板块。“法理学”或”法学概论”①是其中法学板块的基础课程,也是其他板块的知识支撑性课程,是女子高校女性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肩负培养该专业学生法律素质的任务,因此既十分重要又非常必要。女性学专业在我国高校专业序列中属新兴专业,在很多方面都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法理学”或“法学概论”也是同样。不论是该课程的教学还是教学改革,都要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且有利于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为中心。

一、女性学专业学生加强法律素养的意义

女性学专业加强法律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是由该专业的学科属性决定的。在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女性学专业属于法学学科门类社会学类的特设专业,学生毕业后将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开设“法理学”或“法学概论”课程,将有助于学生明确专业学科定位、培养学科思维模式,同时也了解法律的基本常识。否则学生毕业后在找工作时,用人单位见其手持法学学士学位,随便问几个法律常识问题他们都答不出,未免有点贻笑大方。因此女性学专业学生应比其他专业学生掌握更多的法律常识。其次,这是由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的。男女平等虽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在现实中女性权益常常被侵犯,因此女性维权工作非常重要。培养女性维权人才就成为了女性学专业的主要目标。但女性维权靠什么?主要还是依靠法律,特别是在中国社会。“寻求法律保护是妇女最有现代意识的社会举动,法律是妇女发展中每呼必灵的‘万能法器’。其理由是饱经苦难、命运坎坷的中国妇女,终于认识到庄严的国徽照耀下的法律武器才是她们争取解放、摆脱压迫的护身符,因此,她们将会以极大的热情和信赖学习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1]即使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不从事女性维权工作而从事其他工作也都离不开法律。最后,这也是为该专业其他课程教学服务的。例如“妇女社会工作”这门课程中就涉及大量法律方面的内容。比如说应对就业歧视、解决家庭暴力、保障教育权益等方面,就分别与《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义务教育法》等有关。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妇女权益保障法》,它是开展妇女社会工作的法律依据。再比如“中外妇女运动史”这门课程中也涉及大量法律文献。如果说“法律是凝结的历史,或者说是历史过程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转折点,都可以看到法律的旗帜或标志”[2],那么在妇女运动和妇女解放的历程中也随处可见“法律的旗帜或标志”。例如在国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第11条规定:“中华苏维埃正以保证彻底地实现妇女解放为目的,承认婚姻自由,实行各种保护妇女的办法,使妇女能够从事实上得到摆脱家务束缚的物质基础,而参加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在国外,美国《宪法》第19修正案规定:“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因性别而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这是20世纪初美国妇女参政权运动的高潮,也是现代美国妇女获得选举权的法律依据。在国际上,《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是联合国为消除对于妇女的歧视、争取性别平等而制定的重要国际人权文书,旨在保障妇女在政治、法律、工作、教育、医疗服务、商业活动和家庭关系等各方面的权利……正是这些法律文献勾勒出中外妇女运动发展的主线。另外,应当指出的是,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包括妇女事业在内的各项事业都将步入法治化的轨道,因此今后主要从事妇女工作的女性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就更为重要。

二、女性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主要内容

法律素养是涵盖性较广泛的法律概念。它具体而言是指人们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通常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法律信仰3个层面。其中前者是指知道与法律相关的规定;中者是指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律的判决;后者是指个人内心对于法律应当被全社会尊为至上行为规则的确信。我们认为,女性学专业学生应具有的法律素养也包括这些方面。首先是法律常识,即与每个公民最密切相关也最常用的法律知识,它的内容比较广泛且范围也不好把握。目前我国已建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7个组成部分,女性学专业学生应掌握上述7个部分的法律常识。其中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特别是婚姻法、继承法)与社会法(特别是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是教学重点;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相对次要;经济法、行政法作一般了解即可。从这个角度上讲,将课程定名为“法学概论”较为合适。其次是权利意识。在现代社会中,权利意识是最为重要的法律意识,它甚至成为法律意识的代名词。“权利意识是指特定社会的成员对自我利益和自由的认知、主张和要求,以及对他人认知、主张和要求的利益和自由的社会评价。”[3]在女性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中,权利意识的培养也最为重要。《为权利而斗争》②,这既是德国法学家耶林享誉世界的法学名著的书名,也是西方女权运动和我国妇女解放运动共同的主旨。通常而言,权利意识包括权利认知、权利主张以及权利要求3个层面。女性学专业学生对女性权利不应当仅停留在了解和认知层面(这是社会上的每个女性甚至包括男性在内的所有公民都应知晓的),而应深入到主动确认和维护女性权利层面,甚至向社会或政府提出女性新的权利请求层面。后两者正是女性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专业对口工作内容之一。最后是法律思维。“法律思维在本质上就是运用法律的概念和方法来思考和看待问题。”[4]我国社会中很多女性问题实际上都是法律问题,例如性骚扰、家庭暴力、就业性别歧视、“外嫁女”的选举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被剥夺,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都必须依靠法律手段。因此要培养女性学专业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法律敏感性,使她们在遇到这类问题时能首先想到法律,意识到这些问题将会涉及哪些法律,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法律常识解决其中的简单问题,或者能为其中的复杂问题指明解决的法律方向。就此而言,如果从普及法律常识角度上讲,该课程应定名为“法学概论”,如果从培养权利意识和法律思维角度上讲,该课程则定名为“法理学”更为合适。

三、“法理学”或“法学概论”教学中的问题

开设“法理学”或“法学概论”课程虽是培养女性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主要路径,但在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教材难选取。其实该课程无论是定名为“法理学”还是“法学概论”都不重要,关键在于其内容必须涵盖法的基础理论和各部门法常识这两部分,但是现有教材很难两者兼顾。具体而言,现有的“法学概论”教材基本以介绍各部门法常识为主,有关法的基础理论最多只有两三章,而且很不深入,更无法满足培养该专业学生深层次法律素养的需要;而现有的“法理学”教材基本以阐述法的基础理论为主,有关各部门法的介绍最多是在“法律体系”部分中“昙花一现”,基本上起不到普及相关部门法常识的作用。且现有的“法理学”教材的使用对象多为法学专业学生,非法学专业学生对教材内容往往难以理解,学习起来难度非常大。近年来也有些介绍与女性权益有关的法律教材出版③,但是它们也不适合作为本课程的教材,既因为其在法理的深度和部门法的广度上都不够,还因为其在整体上带有女性主义的色彩,而本门课程教学要求在整体上是不该带有这种倾向性的。其次是对教师的要求高。要讲好女性学专业学生的“法理学”或“法学概论”课程非常不容易。教师既要有深厚的法学基础理论功底,又要对各部门法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部门法非常熟悉。同时还需要教师对女性学理论和现实中的女性问题比较了解,能够在教学中自如地运用相关理论和案例,最好还能在教学中具有“女性主义法学”的视角,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实际上即使在女子高校甚至是其中的法律院系,这样具有双重学术背景和视角的教师也非常少。最后是课程趣味性不足。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每个公民都应学习法律,都应了解基本法律常识。但真正学起法律来,很多人又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包括法学专业学生都有同感,特别是趋近哲学的“法理学”课程学习起来就更难。“法理学作为理论法学,其研究具有高度抽象性……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提高,深感枯燥、乏味”[5]。且“法理学”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但女性学专业学生则主要以女生为主,她们在逻辑性上稍逊于男生,其对课程内容需要反复消化才能理解,因而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严重地影响到女性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四、“法理学”或“法学概论”教学改革

女性学是我国高校中的新兴专业,很多课程都要不断进行改革探索,“法理学”或“法学概论”亦然。针对该课程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5个方面对其进行改革、探索和完善:

第一是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应根据女性学专业特点,大胆突破现有教材中的体系局限,合理选择现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甚至还必须补充相应的教学内容。我们认为,这门课程教学内容应包括4部分,即法学学科门类概要、法学基础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女性主义法学,其中第二、三部分是该课程教学的重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法学学科门类及其中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5个一级学科,使学生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在法学学科门类中的位置,弄清该专业与学科门类内其他专业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进行学科、专业定位。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法的本体、运行、价值、历史发展及与社会的关系。其中重点是法的概念、本质、特征与作用,法律关系、法律行为、法律责任、法律思维,权利与义务,立法、执法、司法与守法,法的公平、正义、人权价值等。女性学专业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对口工作中,要具备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因此不能只具备部门法的常识,还必须有一定的法理功底。而传统的“法学概论”课程,主要以讲述部门法知识为主,则无法满足上述要求。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即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其中重点是《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宪法》《民法通则》《继承法》《劳动法》和《刑法》中涉及女性权益的条款。本部分还应介绍国际法的有关内容,如国际保护妇女权益公约等。这部分将有助于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法律常识,满足女性学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需要,也能为学习妇女社会工作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传统的“法理学”课程,主要以讲述法的基本理论为主,也无法满足上述的要求。就此而言,这门课程应当是“法理学”和“法学概论”两门课程的结合。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女性主义法学,这是该课程的特色所在。“作为西方后现代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女性主义法学主要从理论上探讨女性受压迫是如何表现在法律领域内,法律如何维护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压迫和歧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法律在促进两性平等中的价值应当如何体现等内容。”[6]它实际上是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在法学领域中的反映,也是影响很多涉及女性的法律发生变革的主要原因,对于女性学专业学生而言也非常重要。鉴于目前还没有涵盖这4部分内容的“法理学”或“法学概论”教材,建议设有女性学专业的高校按这个体例联合编著出版一本新的教材以满足教学需要。

第二是运用女性案例教学。实践性是法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特征,而案例教学则是法学专业的重要教学方法。“法学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广泛,并且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不过,案例教学在其中始终居于某种关键地位。”[7]案例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法理和部门法知识的理解,还可起到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且有利于学生今后从事具体实务工作。我们认为,教师在为女性学专业学生讲授“法理学”或“法学概论”课程时,不仅要多使用案例教学,而且还要更多使用发生在女性身上的案例教学,最好是女性维权方面的案例。这既有利于突出本课程作为女性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特色,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与案例对应理论部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使用女性维权案例开展教学,更有利于促进该专业学生的权利意识增长,使其在认识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女性维权不易的同时,掌握女性维权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技巧,以满足其今后从事女性维权工作的需要。例如,在我国某些农村地区屡屡发生“外嫁女”选举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被其娘家所在地村委会剥夺的事件,这些事件可以作为《宪法》一章中选举权平等原则和《民法》一章中财产权益保护等教学内容的案例。全国很多地方法院及妇联组织都了一些妇女维权的典型案例,其中涉及《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继承法》《劳动法》《刑法》等多个方面,这些案例应充分地运用到女性学专业的“法理学”或“法学概论”教学中。在教学中最好使用新闻片段等视频形式的案例,这样的视频案例既生动形象、为人所喜闻乐见,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它们并不是为教学专门制作的,因而也存在着主题不够鲜明、说理不够充分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凝练和总结,而不是在理论讲完后把视频一放了事,敷衍了事不利于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

第三是巧妙采用电影教学。提高女性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仅靠“法理学”或“法学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还不够,还必须辅之以其他教学方式,仅前者就会“孤掌难鸣”,不仅学生兴趣难以调动,而且教学效果也难巩固,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深感于此。因此为向所在院校的其他专业学生普及法律常识,我们开设了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电影中的法律世界”,并撰写了相应教材④,鼓励女性学专业学生积极地选修。法律电影是法治的现实反映,也是法治的艺术再现与升华,是法治与艺术最完美的结合。而通过观看影片使学生了解法律常识,既增添了普法教育的趣味性,又能深化人们对法律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的无所不在。谈到学习法律,很多人都觉得枯燥无味,而观看起电影,很多人都感到津津有味。在法律电影的赏析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和电影场景的变换,将其中的法律问题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普及有关法律知识,这是一种很好的普法方法,它甚至成为美国很多大学法学院开展法学专业教学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女性主义题材的法律电影,更是进行女性学专业“法理学”或“法学概论”课程课外教学的好素材,充分运用它们可以显著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法律题材影视作品中,女性常常具有很重要的角色,其中也折射出女性与法律的种种关系[8]。我们在课外组织学生观看了《律政俏佳人》《永不妥协》《秋菊打官司》等影片,并召开影评会进行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是加强学科知识融通。即让女性学专业的学生将法学知识与其他课程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融为一体,使学生自己成为知识的有机载体。其实所谓学科划分是人们主观思维设计的产物,进行这种划分本身并不是目的,而仅仅是为了方便、快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体系常常是“跨学科”的,其各种观念也不会仅仅源于某一类知识。这一点在女性学这种融合多种学科知识的专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与其他领域不同,女性/性别研究具有明显的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其研究对象(女性和性别关系)几乎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每个领域”[9]。因此在女性学专业学生的“法理学”或“法学概论”课程教学中,还必须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知识相联系。例如《妇女权益保障法》与“妇女社会工作”课程,《宪法》及行政法与“性别与公共政策”课程,等等。将法学知识与其他课程知识联系起来,将法律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女性学专业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中,这样效果将会更佳。

第五是教师学科视角培养。女性学专业学生学科视角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该专业教师学科视角的培养更加重要。如前所述,女性学专业的“法理学”或“法学概论”课程性质决定了其任课教师多为法学学科专业背景,但是他们对女性学理论和现实中的女性问题大都不太了解,因此也给该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多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有很多的途径。除对该课程任课教师进行女性学知识方面的专门培训外,“教学相长”也非常重要。即让讲授女性学专业“法理学”或“法学概论”的教师,聆听女性学专业教师讲授“女性学导论”等专业课程或“女性学”公共课程,了解女性学的理论框架及其基本内容,以此培养他们女性学的学科视角。

妇女法律常识篇3

一、基本情况

几年来,××县各级党委、政府深入学习、积极广泛宣传、大力贯彻实施,执法机关认真履行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职责,侵害妇女权益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妇女的生存、发展环境得到显著提高。

(一)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全力推进《妇女法》的实施。

××县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创建社会化妇女维权的工作机制,有关部门联手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特邀妇女陪审员制度、合议庭制度、妇女法律援助制度等,实现了维权工作的统一协调、统筹规划、各负其责、齐抓共管。

1、建立了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为加大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力度,××县成立了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妇联,由县委副书记任主任,一名副县长任副主任,成员单位由26个政府职能部门组成。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县妇女发展规纲要(2001-2010年)》要求,将《妇女法》赋予广大妇女的权益分解到各职能部门,把妇女发展目标细化到各个年度。各职能部门根据《规划》要求,结合各自的职责范围,制定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2、成立了××县妇女法律咨询服务中心。为进一步方便服务广大妇女群众,于1999年成立了××县妇女法律咨询服务中心,成立以来,中心充分履行职责,认真为广大妇女开展法律宣传咨询服务,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妇女法律宣传活动,认真为上访女性提供法律帮助,得到群众的普遍好评。

3、建立妇女法律援助制度。依托司法局××县法律援助中心专门建立妇女法律援助制度,为一些经济困难、老弱病残或特殊案件的女性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并减免收费,在县妇联设立了妇女法律援助站,几年来,共有138名妇女得到县法律援助机构的援助。

4、建立妇女陪审员制度。2001年5月,法院成立了法院特邀妇女陪审员制度,由政法委、司法局、县妇联以及杉城、朱口镇妇联等5个部门的人员组成,举办特邀妇女陪审员培训班,培训了有关陪审员的权利义务、法院审判程序、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业务知识,2005年对陪审员进行了调整。成立以来,陪审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能够认真履行职责,与法院审判人员密切配合,共同协商,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能进行认真分析,到目前,共有25人次陪审案件22起。

5、设立了家庭暴力报警点。为了进一步加大打击家庭暴力的力度,2003年县妇联与县公安局联合,在全县各乡镇挂牌成立了“家庭暴力报警点”,并公布报警点的电话号码,对家庭暴力案件做到及时出警,并负责教育和处置严重施暴者。这一系列举措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和家庭成员维护了权益,提供了有力帮助,同时也震慑了施暴者,打击了家庭中的违法犯罪,县公安局确定专人负责及时与县妇联沟通工作情况,指导、协调“家庭暴力报警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据统计,“家庭暴力报警点”自成立以来,全县共受理投诉案件98起。

6、健全办结制度。县妇联建立了责任考评制度、每月统计上报制度、定期回访制度等,并建立维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联系,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各部门领导对及时解决处理好妇女来信来访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效提高了妇女来信来访件的办结率。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几年来,××县各级妇联共处理各类案件487件,处理率达96%。

7、建立“法院妇女维权合议庭”。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县法院成立了“妇女维权合议庭”,修订“××县人民法院妇女维权合议庭章程”,在指导思想、组织机构、受案范围、办案规则等方面健全机制,明确对各类涉及妇女权益案件的审理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和监督,统一规定由“妇女维权合议庭”及时予以协调处理。

(二)广泛宣传、大造舆论,为《妇女法》的实施创造良好氛围。

几年来,县各部门结合“四五”普法,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一定成效。在宣传对象上,做到“三个面向”。面向社会,大力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宣传教育,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面向执法主体,促进政府及有关司法、执法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更加明确在保障妇女权益工作中的的地位、作用和责任,推动形成国家机关依法行政、依法司法的良好氛围;面向妇联,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增强妇联组织依法履行职责的意识和能力。在宣传声势上,做到经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以“三八”节、“法制宣传周”、“148妇女维权宣传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周”等为契机,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咨询,发放宣传册、宣传单、张贴标语以及“送法下乡”等形式,使妇女法深入人心。2002年,利用《妇女法》颁布十周年之际,县妇联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举办了《妇女法》知识讲座,开展了妇女法律咨询活动。召开《妇女法》颁布十周年座谈会,邀请县领导发表电视讲话。2005年,《妇女法》修改后,妇联、法院、司法局等部门组成宣讲团,深入全县10个乡镇巡回举办农村妇女《妇女法》知识培训班。县妇联与县电信局联合开展了首届“小灵通杯”妇女法律知识互动竞猜大赛活动,举办了新《妇女法》知识讲座,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知识竞答活动等,使妇女法深入人心。在宣传内容上,做到了普遍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县妇联以开展送法律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四进)宣传行动为抓手,几年来,联合有关部门深入全县各乡镇开展法律进农家活动,巡回举办妇女法律讲座,采取以案释法的形式向广大妇女讲解了《妇女权益保障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母婴保健法》、《婚姻法》等法律,重点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共有5000余名农村妇女听取了讲座。协调有关部门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在一中、三中、各乡镇中小学校举办法制讲座。计生部门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抓手,紧扣“关爱女孩行动”,大力开展生男生女顺其自然、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社会性别平等新型生育观;宣传有利于女孩和生育女孩的计生家庭的社会经济政策和保护妇女儿童等法律法规,制作了30余幅以关爱女孩、奖励扶助等为主要内容大型彩喷宣传画,努力营造一个关爱女孩、保护妇女权益的社会舆论氛围。法院通过巡回法庭,结合审判案件,对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进行了深入的宣传,主动到辖区农村、集镇、学校进行普法授课。几年来,全县开展妇女法律宣传活动126场,受教育面达95%。

(三)整体推进、狠抓落实,妇女生存发展环境得到全面提高。

目前,××县妇女的生存发展状况和社会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妇女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法律赋予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家庭生活中的平等权利进一步得到落实。

1、妇女的劳动权益得到保护。依法保障妇女获取平等经济权。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坚决禁止在招工、招聘中的性别歧视,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参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分配权,保障多元化分配形式中的男女同工同酬。劳动部门每年都组织开展了贯彻实施禁止使用童工及女职工法规的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再就业工作和女职工的劳动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在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扩大,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县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妇女就业,积极落实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积极推进生育保险基金社会统筹,保障了女职工的劳动权益。县农办、县妇联积极协作,抓住“阳关工程”这一契机,从2004年起为下岗与失业妇女再就业制定免费培训计划,仅县妇联就培训四期213人,帮助166人转岗再就业;县残疾人联合会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自2000年开始,先后对残疾人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电脑、服装设计、家电维修、广告制做以及企业专项技能培训,2005年,残疾人就业人数为2505人,女性830人。2005年全县通过各种途径使603名下岗失业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为8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1%;全县国有企业100%落实了女职工享有经、孕、产、哺乳期等“四期”特殊保护、生育保障以及禁忌从事有毒有害、强体力劳动等女工劳动保护等有关规定;普遍实行女职工两年一次妇科病普查工作制度。2005年全县有100%的企业执行了女职工“四期劳动保护”规定,100%的企业执行了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禁忌劳动规定。

2、妇女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总人数达2.155万人,其中女性0.5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1.07万人,其中女性0.3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0.89万人,其中女性0.3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0.62万人,其中女性0.23万人;城镇企业职工参加生育保险0.39万人,参保率达100%;2005年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0.3715万人,其中城镇0.1306万人,农村0.2409万人;2005年,我县机关、企事业从业人员达8165人,其中女性为2868人,占35%。2001-2005年来全县享受困难救助27500人次,其中妇女13640人次,占49.6%,接近一半;城乡享受低保3875户10515人,其中女性4500余人,占42%。五年来共为18140名妇女缓解了贫困。

3、妇女参与决策与管理社会事务有了突破性进展。我县按照中央干部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重视女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实现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中各配备1名女干部,乡级党政领导班子中至少配备1名女干部,并配备了1名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人数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干部495人,其中女性占46.3%。2005年,全县科级以上妇女领导干部人数达59人,从文化素质看,本科学历19人,大专学历35人,从年龄看,平均年龄38.2岁,其中35岁以下的15人;2005年,××县级政府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为100%,各部门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为12.4%,其中女干部占干部总数的36.3%。2005年我县共有县级及以上人大代表150人,其中女性代表37人,占代表总数的24.7%。全县共有各级政协委员101人,其中女性18人,占17.8%。我县还积极鼓励引导有参政议政能力的农村妇女树立参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意识,在2003年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全县111个村共有选民75289人,其中女选民35623人,占选民总数的47.3%;村民代表2950人,其中女代表121人,基本达到每个村有1至2名妇女代表;村委会成员362人,其中女性46人;女性村党支部书记3人,村民小组长2人。城区6个社区居委会,共选出居委会成员30人,其中女成员24名,占成员总数的80%,6名主任均为女性。

4、妇女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男女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性别差异基本消除。2005年,全县小学适龄女童的净入学率达99.99%,小学6年巩固率达99.95%,初中女童毛入学率达100%,其中入学率均100%实现目标。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53%。高中阶段女生的教育规模扩大,2005年全县高中阶段教育女性毛入学率达81.4%,男女生入学率的差距基本保持稳定。妇女的文盲率下降较快,妇女受教育权益得到更好维护。县教育局加大扫除农村妇女文盲的工作力度,建立乡镇化技术学校11所,主要开展对农民文化、技术培训工作。使我县青壮年妇女识字率都有较大的提高。青壮年妇女识字率达到99%。

为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的文化科技素质,全县共有17616名农村妇女接受了农业新技术培训,组织近100名农村妇女参加了省、市妇联组织的各种农业技术培训,有356名农村妇女参加农函大、农广校培训学习,229名农村妇女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14名获农民助理技师职称,农村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

5、妇女的卫生保健有了明显提高。第一,孕产妇系统保健得以巩固和发展。2005年我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14%,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孕产妇死亡率为零;2005年全县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72.13%;产检率为89.04%。第二,妇女疾病患病率有所下降。全县推行两年一次妇女病的普查普治,妇女病的患病率有所下降。2005年妇科病患病率为24.82%。第三,积极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县逐步实现避孕节育方法知情选择,使育龄妇女得到及时、安全、高效、简便、经济的避孕方法,全县育龄群众享受免费技术服务率、术后和药具随访服务率、执行节育手术知情同意签字率均达100%;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村(居)达100%;长效节育率86.32%。第四,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了女童期营养保健与心理行为保健、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以及婚育保健等服务,对妇女预期寿命的提高发挥了有效作用。第五,加大宣传,提高预防艾滋病、性病的知晓率。县卫生行政部门利用广播、电视、专栏、讲座、咨询等形式开展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培训班,提高广大群众和医疗服务人员对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从预防着手,抑制其增长速度。据统计报告,2005年对预防艾滋病、性病的知晓率为23.32%,五年来累计报告艾滋病人数共3人,其中女性1人;累计报告性病人数共69人,其中女性32人。

6、妇女的法律保护日益增强。县公安、政法、司法等部门充分发挥其部门的职能作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和打击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有力地打击侵害妇女儿童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治安管理力度,把侵害妇女儿童人身安全的、拐卖人口等暴力侵害妇女儿童的违法犯罪活动,作为“严打”惩治的重点。两年来无发生拐卖妇女儿童案件,公安部门破获案2件,受理重婚案件2件,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4人,拘留家庭暴力犯罪人1人,罚款2人,治安处罚人员20余人,收容妇女8人,送劳动教养4人,受理遗弃案件1件,刑事拘留1人。有效地维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变革中的利益调整和重新分配,使一些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这些矛盾首先反映到妇女这个弱势群体。这些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各个领域,使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工作范围更广、难度更大,主要表现在:

1、婚姻家庭矛盾是困扰广大妇女的主要问题。在妇联的来信来访中近80%的涉及婚姻家庭,大多数妇女当面临离婚、第三者插足、家庭暴力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家庭暴力案件还是占较大比重。

2、妇女的政治权利仍然是维权的薄弱环节。当前,妇女在参与国家和事务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障碍,与男性有较大差距。主要是还没有真正做到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使女性的政治权利无形之中被削弱,参与民主监督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机会减少,在机构改革中妇女参政比例有所下降,各级妇女干部的配备使用是按有关要求目标配备使用,相对于男干部的提拔使用,女干部还处于弱势,尽管现在越来越重视妇女干部的培养使用,但力度还远远不够。在女干部中还普遍存在副职多正职少,虚职多实职少,主管群团工作多,主管经济工作少的状况。交流力度不够,在县直机关女领导干部交流工作中,今年基本上都没有得到交流,受部分女领导年龄大的原因,许多女领导都退居二线,导致我县政府部门没有一名女正职领导。

3、下岗女职工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就业难是当前难以避免的社会问题。由于女职工下岗人数持续增加,低技术职位劳动力供大于求,社区的能力有限,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不很完善,致使下岗女职工再就业十分困难。

4、男女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现象依然不容忽视。我县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5.3,部分乡镇的性别比更是严重失调,性别比呈攀升趋势。

5、对预防艾滋病、性病的知晓率仍很低。2005年为23.32%,比2000年虽上升18.17个百分点,但仍不乐观。

6、流动妇女人口权益保障很难落实。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流动人口明显增多,整体而言,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和经济收入偏低,卫生保健与计划生育意识薄弱。政府对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措施明显滞后,特别是女性的社会福利、卫生保健、教育培训、法律援助等服务同当地居民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三、今后工作打算及建议

妇女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维护妇女权益,需要各个部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协调联动,密切合作。要解决上述存在问题,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继续深入宣传教育。将《妇女权益保障法》纳入“五五”普法规划之中,与相关的法律结合起来,组织系统地普法学习,并列为干部培训的内容。广泛深入宣传维护妇女的权益的系列法律法规,重点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婚姻法》,帮助广大群众增强法制意识,自觉批评和抵制危害妇女权益的行为,尤其要帮助广大妇女群众学法,了解法律赋予她们的基本的权益,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对危害妇女权益的典型案例,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予以曝光。对拐卖和收买妇女、、重婚等社会丑恶现象,公检法司等部门要加大专项斗争打击力度,严惩违法分子。

2、拓宽妇女的就业渠道和劳动保护工作。积极制定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大力推动妇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女性就业竞争能力,为女性到各行各业就业创造条件。同时,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落实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增加社会保障的受益人群,缩小因企业性质不同而造成的两性在享受社会保障水平上的差距;重点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劳动保健保障法律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成立女职工劳动监察队伍,预防和及时纠正各种侵害妇女劳动权益的行为。

3、加大健康宣传教育力度。尤其是对农村、贫困山区妇女,要提高她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定期开展妇女病普查和妇科常见病的防治工作,降低妇女病患病率。在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保健工作;加强性病、艾滋病的预防工作。建立健全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为育龄夫妇提供生殖保健和避孕节育技术服务,控制节育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4、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妇女干部的培养教育和选拔工作。制定培养选拔妇女干部的有关政策,坚持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妇女干部;对具备条件的女干部大胆安排到正职岗位;特别优秀的破格提拔,提高妇女参政比例。

5、严厉打击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于暴力残害、拐卖妇女的犯罪案件,公安司法机关要予以高度重视,加大打击力度,集中警力,解救被害妇女。对于等社会丑恶现象,要坚决查禁取缔,加强综合治理。对于舞厅、桑拿浴、发廊等行业场所,要加强经常性的治安管理。对组织、介绍、容留色情和的单位和人员,一定要从严惩处。人民法院审理婚姻、继承等案件,要依法维护妇女的权益。

妇女法律常识篇4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今年是实施“四五”普法的第二年,是《中华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是《新婚姻法》颁布实施一周年。为进一步在全区广大妇女群众和家庭中开展学习宣传《妇保法》、《婚姻法》等与妇女、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热潮,今年2月,由区妇儿委牵头,民政局、司法局、劳动局、妇联和社保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妇女儿童发展“十五”计划及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妇儿委各委员单位、各镇妇儿委以促进妇女儿童发展为主题、以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为根本,以提高妇女儿童法制意识为重点,认真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倡导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活动开展以来,区妇儿委各委员单位共同参与,编印了5000份宣传小册子,分法到各镇进行广泛宣传;“三八”期间,有关部门开展联合设摊法律咨询活动;与此同时,各镇妇联精心组织了群众性知识竞赛。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家庭与法律知识竞赛的初赛和决赛。我代表举办单位向参加大赛并获奖的家庭表示祝贺。 ??在本次活动中,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区劳动局和区社保中心等各部门的领导同志亲自挂帅,指导活动的各项工作;有关单位、各镇精心组织,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全体工作人员团结合作,克服困难,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了大赛的顺利运行;全区妇女和家庭踊跃参赛,充分显示了家庭良好的法律素质,这对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妇女和家庭的法律意识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我相信,通过这次比赛,可以帮助妇女获得更多的法律知识,促进公民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带动全民学法热潮的兴起。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法律不仅约束了我们的行为,同时也保障了我们的合法权益。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的实行,新旧体制交替、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漏洞、一些腐朽的价值观、道德观侵蚀了人们的思想和灵魂,污染了社会风气。因此,进行系统的深层次的法制宣传教育,对于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显得尤为重要。这更要求我们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和决策层的宣传教育中,更加注重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内容的宣传,在农村和城镇开办法制教育课程,对公民进行文化、法律及儿童优先、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道德规范等综合素质教育,在群众中兴起学法热潮,形成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妇孺皆知,人人有责”的良好思想氛围,这样才能彻底铲除几千年遗留的男尊女卑封建残余思想的饿影响,自觉抵制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受到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对于我们每一位家庭、每一位妇女都要自觉学习法律,拿起法律武器,主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我热切希望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在不同场合做好法律法规的执行员、宣传员,使法律进入千家万户。 ??同志们,家庭与法律知识竞赛即将拉下帷幕,但家庭学习法律不会因此而结束,希望全区妇女、广大家庭以这次大赛为新的开始,努力学习,吸取更多的法律知识武装自己,捍卫自己。 ??最后,请允许我再一次感谢各位领导、同志们及工作人员在此次活动中的周详安排,感谢各家庭的积极参与。 ??祝各位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妇女法律常识篇5

一、农村妇女权益保障知晓率明显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广大农村妇女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权能力在不断提高,在走访调查的280名农村妇女中,有108名妇女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有197名妇女表示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会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有198名妇女清楚的知晓夫妻之间是应该互相尊重、相互抚养,那种关起门来打老婆的事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家务事,有56名妇女知道在受到诸如家庭暴力问题时应该报警或者寻求当地妇女组织帮助。种种现象表明广大妇女已经不在是沉默的羔羊,依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广大农村妇女中正在承受或者长期承受家庭暴力的也有人在;因为不懂法律以暴治暴,触犯法律的也有人在;因为土地问题闹得手足分离的也不足为奇,等等现象也说明了广大农村妇女的权益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广大农村妇女享有一定的财产支配权

在针对家庭财产由谁管理的问题时,有80%的妇女表示对家庭的财产享有一定的支配权利,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广大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明显提高。但在问及家庭重大问题决策权时,都异口同声的说共同商量或是由男方做主。这也同时说明了妇女在处理重大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弱点。

三、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

鉴于我县土地承包制度以及顺延制度,广大农村妇女所承包的土地大都在出生地,婚后住所、户籍所在地都发生了变迁,但是土地却不能随住所、户籍的变迁而变动,而且大多数农村妇女主动放弃土地的种植和收益权利。在调查的280名妇女中有71%的妇女其承包的土地在娘家;有54%的妇女没有耕种自己的田地;有35%的认为出嫁女不能继承父母的遗产,当土地承包权益受到侵害时有75%的妇女不知道找哪个部门解决,但是在承包地土地挪作他用,补偿金分配时有56%的妇女要积极争取。

四、家庭暴力问题仍需重点关注

在调查的280名妇女中,有55名表示曾被配偶打过,占20%,这是一个比较令人担忧的数字。当然也可能被打过的,有很多并不能构成家庭暴力,但是从这个数字中,也隐隐透露出,广大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幸福指数并不是很高。

结合这次调研以及我们接待的来信来访案件分析来看,存在诸如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暴力存在原因:一是农村妇女自身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遭受暴力后虽然也知道是违法的事情,但是很多妇女没有勇气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导致配偶重复施暴。二是在体力上处于劣势,挨打的时候比较被动,几乎没有反抗的余地,偶尔反抗引来的可能是对自身更大的伤害。三是家庭暴力取证困难。虽然说目前已有了专门的家庭暴力鉴定机构,但是由于大多数妇女对家庭暴力的鉴定程序并不了解,遭受家庭暴力后不知道应该先找谁,如何进行鉴定,什么时间鉴定最合适,而且受害妇女在不打算离婚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去做鉴定,也有一部分受害者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拒绝做家庭暴力鉴定,从而导致家庭暴力取证困难。

2、婚姻问题存在的原因。受传统婚嫁习俗影响,在农村男女双方结婚一般为女嫁男家,男方地域方面明显占优势,而且受农村不良习俗的影响,婚前的财礼也常常成为两个家庭或夫妻双方矛盾的导火索。再者暴力侵犯与文化素质的高低息息相关,在农村村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这也导致了家庭暴力频频出现。而且农村妇女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男性,受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影响,广大农村妇女即使受了委屈,往往保持沉默,维持婚姻现状。

3、土地权益问题存在的原因。一是农村土地顺延政策,导致广大农村“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广大农村妇女的承包田在娘家,导致农村妇女在结婚后,不能及时取得土地承包权。二是土地承包以家庭为单位,户主大都是男性,这也导致广大农村妇女在出嫁、离婚或者是丧偶等特殊情况出现时,土地作为农村主要的经济来源,不能随妇女的住所、户籍等变化而发生改变。三是长期形成的土地种植传统,女性出嫁后土地留在出生地,由自家兄弟代为种植,并获得经济收益,导致广大农村妇女认为理所当然的土地承包权应当属于兄弟,而不去争取。

妇女法律常识篇6

一、加强理论研究,增强工作指导性

加强对妇女工作的理论研究。围绕新形势下制约妇女儿童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和妇联组织自身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研究,加强对妇联工作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的研究和探讨,探索和把握妇女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工作指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妇女群众能动性,扎实推进妇联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在服务大局、服务妇女儿童事业中建功立业。

二、以创先争优活动为结合点,促进妇女就业、参与社区活动

2011年,**社区妇联将要进一步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围绕解决广大妇女的各类实际问题,紧紧抓住维护妇女职工合法权益、帮助待业、失业妇女就业、促进社区下岗失业妇女创业与再就业等重点工作,积极扩大服务领域,创新工作机制,切实为广大妇女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1)积极帮助失业及待岗妇女,提供各方面就业信息的同时帮助她们提高自身素质、为其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引导她们在自谋职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领域中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创建“巾帼文明岗”,鼓励更多的妇女就业、创业,参与到哈南新城的建设之中。

(2)加强和落实社区各阶层的妇联组织建设,扩大组织覆盖,深入到企业和流动人口当中,加企业职工妇女和流动妇女群众与社区妇联的联系,定期召开妇女代表会议,把握不同妇女群体最迫切的发展愿望,把妇女的呼声和建议“送上去”。

三、以创建平安和谐家庭为主导,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家庭是妇联的传统工作领域,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期,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1年,我社区妇联组织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线,不断拓展思路,创新方式,使“家庭文化建设”活动常办常新。积极培育家庭文明建设精品。要以“平安和谐家庭”为主题,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诚信家庭等各类特色家庭创建内涵,不断提升家庭文明建设水平,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平安和谐。

四、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1)2011年,我们将继续认真搞好“三八”节庆祝活动,突出我社区妇女工作的发展进程和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先进人物和集体。大力表彰一批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文明家庭,弘扬正气树新风,努力营造学先进、比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

(2)深入开展“孝敬长辈、创建和谐家庭”系列活动。以感恩母爱、孝敬长辈为基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孝心促大爱,激发人们爱人、爱家、爱岗、到爱社区、爱党、爱国的大爱情怀,为“超越自我,建设新哈南”宏伟目标的实现,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五、开展妇联维权活动,增强妇女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

(1)开展庆“三八”妇女维权周活动,以开展法律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形式,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加强妇女维权服务,建立社区服务站,大力宣传《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有关妇女的法律法规,要以社区文化活动和宣传栏为依托大力宣传法律知识,让社区妇女知法懂法,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举办妇女卫生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妇女常见疾病义诊、咨询和普查等工作,鼓励妇女积极参与、增加健康保障。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逐步形成法律知识进家门,法律求助在社区的互助机制。

妇女法律常识篇7

关键词:妇女权益保护法 完善 建议

1 我国妇女权益保护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我国妇女权益保护立法现状

1.1.1 我国妇女权益保护立法概述。2005年8月28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全面的、综合性的保障妇女权益的基本法律。随后相继颁布了《关于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通知》、《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母婴保健法》以及《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2001年4月28日颁布实施的新《婚姻法》更具体体现了对妇女权益的维护。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据、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的包括众多法律和法规在内的一整套保护妇女权利,促进妇女发展的法律体系。

1.1.2 对我国妇女权益保护立法的基本评价。我国的妇女权益立法首先是专门立法与非专门立法的结合。《妇女权益保障法》是我国妇女保护权益立法的基础,是整个妇女立法中的主导,《妇女权益保障法》在立法宗旨上确定了妇女保障的基本法律制度,以及明确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以及享有的权力与义务。《妇女权益保障法》是一部关于妇女保障的系统性、具体性的法律,它对促进妇女权益保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其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它不能概括妇女权益保护中所有的问题,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制定辅助法律制度保护妇女权益实现。因此《妇女权益保障法》是一部专门法律,而其它的妇女权益保护法律制度起辅助作用。其次是稳定性与机动性的结合。随着经济发展,关于妇女权益的保护工作中会出现许多新问题,而此时的立法却没有相应的法律给予保护,因此需要建立新的妇女保护法律制度,而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性,要保证制度的发展在某一定时期内要稳定。

1.2 我国妇女权益保护立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妇女权益保障立法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1.2.1 立法过程中社会性别意识缺位。在1994年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中提出了将性别意识纳入到政府立法过程中,要求各国要在立法前科学分析立法后果对男女之间的不利影响,及时调整不利于性别发展的立法观点,最终促进立法以人为本。分析我国有关的妇女立法可以发现我国立法没有引入性别意识观念,虽然没有歧视妇女的规定,但是也没有提出保护相关的保护条款,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缺失性别意识的表现。我国的妇女保护法律中关于妇女保护原则、措施等问题的出现主要就是缺失性别意识,总之我国的性别意识在法律立法中的地位不高现象是我国立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2.2 法律结构上存在的缺陷。关于妇女保护方面法律制度我国已经制定了很多,但是具体到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中,还有许多方面的新问题没有相关的法律制度给予保护,造成妇女保护在有些领域缺乏专门的立法保护,比如关于夫妻分居之间的性关系界定问题,如果在分居期间,夫妻一方不同意发生,而另一方强制实施,其行为是否属于行为我国法律没有做出专门的规定。再者我国妇女保护立法存在随意性,社会加大了对妇女保护的力度,结果导致一些省份在妇女立法中不对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立法进行分析而随意制定。

1.2.3 法律内容上存在的问题。我国妇女权益保障立法的内容上有许多不适当的地方。从我国的妇女权益保障立法总体来看,原则性规定较多,注重宣言化、纲领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弱,此外,内容过于庞杂,相互协调性不够。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妇女权益保障立法某些方面滞后,有些法律法规的内容已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急需进行修改或废除。立法滞后成为突出问题。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广度与深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二,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弱。在对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往往是制定了对妇女的保护制度,尤其是加大对妇女的权利保护,但是具体到实践中缺乏具体的针对性,比如在婚姻法中加大了对妇女生育权的保护制度,但是具体的保护对象的条件上则规定的过于笼统,而且在发生妇女侵权行为有什么部门给予保护,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2 完善我国妇女权益保护立法的建议

2.1 完善我国妇女权益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 在立法和司法的过程中,对妇女的特殊权益给予特殊保护和关注是非常必要的。在出台各种政策、法规及经济发展战略时,更应考虑妇女是否能与男子一样从中受益,为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在现实中的真正实现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也是联合国提出的“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国际社会普遍适用的原则的原因。所以,必须加强全民性别意识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性别意识。我国政府在总结1995年《妇女发展纲要》制定和实施的基础上,于2001年5月颁布实施了《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该纲要挑战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和刻板的性别模式,明确提出了社会性别意识的概念,并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到教育、法律和维护妇女健康的部门政府以及文化传媒政策中,通过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提醒人们,男女社会地位是由男女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决定的,性别角色是文化塑造的。要提高妇女社会地位,就必须赋权于妇女,改变传统的社会性别关系,构建出一种公平的、两性协调发展的社会性别关系。

2.2 制定单行法和配套实施细则,完善妇女权益保障立法体系结构 对比妇女权益保障取得较好成果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有着健全的妇女权益保障立法体系。而完善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中,必然包括涵盖各个权益领域的单行法。比如关于家庭暴力问题,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已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170多个国家获得批准,各国承诺履行国际义务、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这为反家暴国内立法提供了国际法方面的支持。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无全面禁止性骚扰的法律规定。

为构建我国完善的妇女权益保障体系,创造更加完善的法律环境。建议我国的立法机关能够专门就市场经济冲击产生的新的家庭暴力问题加以研究,制定出台专门的《防止家庭暴力法》,对家庭暴力的概念、范围、定罪、刑罚等作出明确的界定,将家庭暴力问题真正从家庭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来认识;制定《促进平等就业法》,完善对妇女就业权的法律保护。适时制定有关男女平等就业的专门法规,对妇女平等就业权利给予全面、具体详细的规定,是促进妇女就业的基本法律保障。我们只有借鉴立法先进地区立法经验,加快制定、颁布妇女权益保障法领域相关单行法,才能促进妇女权益保障立法的进程。

2.3 修订现有法律内容,加强法的可操作性

2.3.1 对现有法律进行修改,填补妇女权益保护立法空白。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妇女权益保障领域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若干立法上的空白需要填补,原有的某些规定已经滞后,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保护妇女权益的需要。所以,解决立法的滞后性问题,要有科学的规划和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强当前新形势下急需的重要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工作,改变目前某些重要领域无法可依的局面,填补法律“真空区”。

2.3.2 明确法律责任,加强法的可操作性。现阶段我国对妇女权益保障工作开展不顺利的主要原因一是妇女权益保障法律缺乏实践操作性,二是对于相关的违法行为的制裁措施不明确。一般情况下对于妇女的侵害除了严重侵害行为发生而要受到刑法的处罚之外,其一般依靠行政处罚的手段给予处罚,而行政处罚由于惩治效果低不能对侵害发生者以强力的震慑。因此为了实现妇女权益保障立法的目的就要加强对于侵害者的处罚力度,明确其法律责任,加强法律的实践操作性。首先婚姻法中有些关于妇女权益保障的一些条文规定过于笼统,比如关于夫妻之间的财产问题,如果出现约定财产时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规定,尤其是约定财产的合法性问题的规定上。其次明确具体的法律责任。社会中之所以出现侵害妇女权益的行为主要就是相关的法律对违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规定不够明确,使得相关的法律很难追究其法律责任,很难在法律层面给其以制裁。比如婚姻法中规定任何人不能干涉婚姻自由,但是对干涉人的法律制裁却没有明确的规定。

3 结束语

只有构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完善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才能更好的实现妇女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而,完善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妇女权益、实现男女平等的根本保证。只有通过完善的立法、有力的司法、必要的政府干预、妇女的自身努力及全社会的齐抓共管才能促进妇女权益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保证妇女的各项合法权益真正落到实处,为依法治国,建立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巫昌祯.完善妇女参政的法律对策[J].中国妇运,2004(1).

妇女法律常识篇8

家庭暴力,作为一抹极不和谐的色彩,存在于当今社会,严重危害着广大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并成为干扰和谐社会进步的不稳定因素,随时潜伏在幸福人群的左右。它严重地践踏了法律,侵害了妇女儿童的基本权益,成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可小视的问题,也成了妇联组织接待信访的重点。作为基层妇联组织,不仅要深刻剖析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更要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妇联组织职能作用,使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更有成效,把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特别是妇女儿童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进步。

一、基层妇联组织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的优势

基层妇联组织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障公民尤其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时具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职能优势。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基本职能是: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基层妇联组织一直承担着针对妇女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受理有关妇女权益的投诉,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个性侵权案件,建立妇女法律帮助机构,直接为妇女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等职能,理应成为受到家庭暴力侵害妇女的“娘家人”和“庇护者”。

2、网络优势。就我区而言,基层妇联有着健全的三级妇女组织网络,即:区妇联、街道妇联(直属单位妇委会)和社区妇联(市场妇代会)。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中,妇联组织充分发挥了三级信访网络的教育阵地、服务窗口、矛盾化解、信息沟通和个案维权的作用,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教育、咨询、指导等各种服务。

3、协调优势。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公安、司法、政法、民政等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需要医疗、鉴定、法律援助、心理治疗、庇护等社会服务机构积极参与、鼎力相助。牵头协调这些部门和机构成了基层妇联组织当仁不让的职能。

二、基层妇联组织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的实践

近年来,崇安区妇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七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以强化服务、依法维权为主线,多措并举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切实维护了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了家庭安定、社会稳定。

1、坚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与加强法律宣传相结合。增强全社会反家庭暴力意识,是做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的重要基础。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介,广泛宣传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理念和知识,报道典型案例。二是积极协调公、检、法、司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三八”妇女维权周、法律宣传咨询服务日等活动,面向社会,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三是通过举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报告会、共宣国策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进家庭等活动,对广大妇女进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婚姻家庭观和“四自”精神教育,鼓励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勇敢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坚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与整合社会资源相结合。近年来,区妇联与公安、司法、政法等部门的合作越来越紧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成效不断显现。一是在建立三级妇女法律服务网络的基础上,组建区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协调小组,成立区妇女儿童法律援助站,在街道和社区妇联分别建立家庭暴力投诉站和家庭暴力投诉点,为有效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奠定组织基础。二是与区法院联合成立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合议庭,1名妇联维权干部被聘为人民法院陪审员;与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联手,无偿为遭受家庭暴力贫困妇女诉讼,维护其合法权益;与公安分局联建家庭暴力 110报警机制,使受暴妇女儿童及时得到救助;与区法院、公安分局联合下发《严格依法处理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切实维护受害人合法权益的若干意见》,从取证到审理为受害妇女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

3、坚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与强化源头参与相结合。以推进五好文明家庭建设为重点,以加强妇女培训,提高妇女素质为途径,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一是开展“和谐家庭”、“绿色家庭”、“学习型家庭”、“平安?廉洁型家庭”创建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家庭成员讲文明,讲诚信,讲团结,树新风。二是举办社区邻里节活动,表彰“金乡邻”、“感动母亲”、“孝亲敬老之星”等各类典型,倡扬尊老爱幼、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三是整合各类资源,开展下岗妇女、流动妇女就业和法律培训,帮助她们自立,提升自身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三、基层妇联组织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的思考

(一)问题与困惑

尽管区妇联在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时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遇到不少问题与困惑。

1、源头预防措施还不够完善。针对产生家庭暴力的原因, 如男尊女卑传统观念影响,草率婚姻引发家庭矛盾,婚外情导致家庭暴力、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等等,基层妇联组织虽然近年来注意加强了有关反对家庭暴力方面的宣传活动,但缺乏强制性参与措施,一些准婚姻期的青年男女群体、流动人口群体参与量不多,覆盖面不广。此外,社会上仍然存在“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清官难断家务事”的现象,不少受害妇女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自我维权能力较低,特别是当她们受到暴力侵袭后,并不想以离婚来远离家庭暴力。

2、婚姻指导咨询网络还不够畅通。据了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每500人就拥有一名婚姻家庭指导师,而在中国婚姻家庭指导师的职业才刚刚兴起。由于心理咨询师、婚姻指导师的溃乏,在妇联家庭暴力维权中存在法律援助代替婚姻指导的现象。如在接触“酒后精神病”即酗酒后的家暴案件中,施暴者存在明显心理疾病,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婚姻指导,却苦于婚姻咨询网络不健全、收费高等原因,迫不得已将其转交给一些法律援助部门,希望其病态能通过法律援助渠道得到一定的缓解,而事实收效甚微。此外,现实中各级妇联干部在家庭暴力维权时,经常要临时代替婚姻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但由于妇联维权干部在配备上偏重法律素质,婚姻指导和心理咨询等能力急待整体提高。

3、司法制裁体系还不够健全。现阶段,我们对家庭暴力的处罚依据主要是《治安管理处罚法》,但这部法律对家庭暴力的量刑主要参照的是《刑法》相关内容,只有在达到轻伤害以上的程度时,才能采用拘留或以上的处罚。但是,由于家庭暴力的伤害程度普遍达不到轻伤害,这样就使对于一般性的家庭暴力处罚停留在说服教育上,对于“冷暴力”(即精神虐待)更是无所适从,不足以发挥震慑作用。这使妇联组织在家暴案件维权过程中经常陷入——一方当事人强烈要求法律制裁、一方公安机关因量刑不够无法受理的两难境地,个别不理解的当事人还对妇联组织及公安机关的维权提出质疑。

4、跟踪服务成效还不够明显。由于家庭暴力案件存在反复性、长期性,基层妇联组织在家庭暴力维权时应进行阶段性指导,定期回访。但是,现阶段妇联维权只限于当事人的上门求访,一事一受理,一次一办,只有当次记录,事后如何、当事人的婚姻发展状况如何却不得而知,只要当事人不再访,妇联的家暴维权活动即刻终止。这些都不利于妇联组织研究探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现象,不能为受害者提供及时有效、全方位的援助,使家庭暴力在隐蔽性状态下长时期存在。

(二)对策与建议

反对家庭暴力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工程。预防暴力发生、制裁施暴者、向受害人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和保护,是反对家庭暴力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这有待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更需要基层妇联组织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下大力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源头预防家庭暴力。对于中国社会来说,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现象,最关键的问题是转变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基本看法。基层妇联组织要通过广泛的、多渠道的教育、宣传和培训,让全社会知晓家庭暴力并不是个人和家庭间的私事,而是一种严重侵犯人权、违反社会道德的犯罪行为。一是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要通过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等活动,开展多形式、多途径宣传教育,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社会媒介和舆论监督对残害妇女儿童的家庭暴力行为予以曝光和谴责,对欲施暴者起到警戒作用,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暴力行为危害性的认识,达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行为的目的。二是加强普法知识宣传。要联合有关部门利用“三八”、“11.25”、“12.4”重大节庆日对广大群众进行法制宣传,通过开展法律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以举办培训、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为载体,向广大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和家庭暴力有关知识,帮助妇女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勇于与暴力行为作斗争。三是加强各级各类培训。与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对执法人员进行社会性别意识培训,提高维护妇女权益的意识。加强对家庭暴力案件中的施暴者的培训,只要有家庭暴力案件发生,就要强制施暴者到指定地点进行一定时间的法律知识培训,使其认识到自己错误。开展妇女素质培训,鼓励女性特别是贫困妇女、流动妇女通过各种渠道,增强文化素养,掌握就业技能,提高家庭、社会地位。

2、加大部门合作力度,法律震慑家庭暴力。执法部门的干预是制止家庭暴力的最有效途径。基层妇联组织要善于取得公、检、法、司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积极构筑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机制。一是构建有效的反家庭暴力预警机制。结合“零家庭暴力社区”的创建,建立以楼长牵头的社区信息员队伍,及时“侦察”有家庭暴力隐患或倾向的家庭,进行全程跟踪调解,预防矛盾激化,防患于未然。二是推动相关政策的指导和完善。针对妇女权益受侵特别是妇女遭受家庭暴力、妇女劳动权益保障、弱势妇女群体救助帮扶等问题,联合劳动、工会、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进行专项调研,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并协调有关部门加以落实。充分利用妇联平台参政议政,参与推动地方性反家庭暴力法规政策的制定完善,为制止家庭暴力提供制度保证。三是进一步加大反家庭暴力的执法力度。公安机关应当将家庭暴力报警纳入110受理范围,把社区民警干预家庭暴力工作列入警务工作考核内容。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办理的涉及家庭暴力公诉案件,应及时批捕。人民法院应及时审理因家庭暴力引发的各类民事和刑事案件,并在法定期限内审结。司法鉴定机构对家庭暴力受害人请求进行家庭暴力伤情鉴定的,应当及时受理,并依法出具鉴定结论。总之,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妇女儿童人身权益的保护,严厉惩罚施暴者,严厉打击此类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有效威慑作用。

3、加大援助保护力度,携手制止家庭暴力。援助和保护受害者是反对家庭暴力的重要措施。基层妇联组织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各类援助和保护。一是提供经济救助。建立妇女儿童救助专项资金,对遭受家庭暴力侵害后因财产损失、医疗费用,在经济上陷于贫困的受害妇女儿童给予适当的经济援助,使受害者体会到社会的温暖、人间的真情。二是提供人身安全保障。设立家庭暴力庇护中心,为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儿童提供临时的吃住服务、简单的医疗处置和心理损伤康复治疗,使受害者避免因家庭暴力的特殊性,始终处于施暴者的威胁之下。三是提供法律援助。建立法律援助中心妇联工作联络部,及时联络法律志愿者为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使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四是提供婚姻咨询指导服务。建立家庭生活咨询指导站,进一步加快心理咨询、婚姻指导网络建设,加强心理咨询师、婚姻指导师志愿者队伍建设,指导解决广大妇女婚姻家庭心理和法律问题。

妇女法律常识篇9

我受县政府委托对我县贯彻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妇女权益保障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以保障妇女权益,实现男女平等为宗旨的基本法。自年颁布实施以来,全县上下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妇女权益保障法》,县妇联深入扎实的开展工作,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的工作方针,发挥组织优势,行使执法职能,协调各方力量,不断强化各种措施,着力解决突出存在的妇女问题,严厉打击侵犯妇女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促进全社会共同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县妇联主管,各方齐抓共管”的妇女权益保障新格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下,全县各级执法部门及各级妇女组织共同努力,使《妇女权益保障法》在我县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

一、《妇女权益保障法》贯彻落实情况

(一)积极推动保护妇女权益法规政策的落实

《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以来,县妇联主动争取党委、人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积极推动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法规政策的落实,注重从源头上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我县先后两次颁布实施了《××妇女发展纲要》,将《妇女权益保障法》纳入本地普法规划之中,确保妇女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同步。

为推动保护妇女权益法规政策的落实,各级妇女组织做了大量深入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加强调查研究。针对妇女参政、就业、劳动保护、婚姻家庭等重点难点问题,县妇联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加强妇女问题理论研究。二是积极谏言献策。抓住每年人大、政协两会召开的契机,县妇联积极提交议案建议,督促一些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法规政策的落实。

(二)积极构建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

一是加强妇儿工委办公室建设。为确保《妇女法》和《两纲》的顺利实施,我县进一步加强了妇儿工委办公室的思想、组织和制度建设。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班,提高了妇儿工委办公室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较好地承担了宣传、组织、牵头协调的职责和其他日常工作。××年积极为妇儿工委办公室争取单独设编人,并经县委组织部和人事局以公开招考形式,为办公室配齐了干部,办公室经费做到了随用随拨。同时加强了制度建设,使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有力的推动了妇女儿童纲要的落实,加大了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力度。

二是有关部门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建立法律服务网络。为深入贯彻妇女法,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形成了一整套组织网络。县法院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家庭暴力伤残鉴定中心”,成立了“妇儿维权合议庭”、,并聘请县妇联、司法局、县国土局的分管领导为陪审员;县司法局开通了“法律热线”,成立了“妇女法律援助中心”;县妇联建立了“法律援助联络站”;县妇联、县政法委、县人大法工委等家单位联合成立了“妇女儿童权益协调组”;在《妇女法》颁布十周年之际,县妇联、县综治办、县法院等家成立了争创“优秀妇女维权岗”活动领导小组。余名司法工作者和妇联干部加入法律志愿者队伍,各级司法部门接待妇女来信来访余件处结率达以上,个单位被市命名为“优秀妇女维权岗”。县、乡名妇联干部被聘为陪审员。组织网络的建立,改变了妇联单一维权的局面,提高了妇联维权工作的整体水平,推动了依法治县的进程。

(三)积极优化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社会舆论环境

近年来,我县各级妇女组织为优化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社会舆论环境做了大量的工作,大力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普及工作,营造出了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之后,全县上下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普及宣传工作。

一是抓住契机,集中开展宣传活动。几年来,各级妇女组织抓住每年“三八”节、“六一”节、《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纪念日、月和月两个宣传月、宣传周等有利时机,通过举办培训班、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条幅、纪念《妇女法》十周年、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考试、电台和电视台专题等形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扩大了宣传教育覆盖面,全社会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知晓率达到以上,提高了全社会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了妇女法律意识,增强了妇女依法维权的能力。

二是发挥妇女组织的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县妇联充分发挥妇女组织健全、与妇女群众联系密切的优势,组织“巾帼文明队”、义务普法宣传员、妇女群众骨干等,采取上街宣传、文艺演出、进家入户宣讲、用身边事以法说教等方式,对广大妇女群众进行深入的普法宣传。召开“春蕾计划”结对现场会,广泛宣传对贫困女童的救助,营造关注贫困女童的社会舆论氛围,十年来,县妇联筹集县内外资金元,救助名贫困女童,有力的保障了特困女童的受教育权利。

(四)妇女各项权益基本得到保障

⒈妇女参政议政状况显著改善。

两年来,我县各级党委不断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力度,使女干部队伍不断壮大,参政能力不断增强。××年,我县妇女第八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产生了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全县顺利完成了乡镇妇联换届工作;县妇联针对村委换届选举中出现的村“两委”班子中女性比例下滑的问题,整理印发了《村“两委”换届中要有女性成员的性关规定》,积极向县主要领导和组织部门回报,并对乡镇妇联进行了专门安排部署,使村委中的女性成员比上届增加了一个百分点。今年,经努力争取,我县的女干部离岗年龄达到与男干部一个年龄线,改变了女干部早于男干部离岗的不平等待遇。

目前,全县共有副科级以上女干部人,其中县级人,科级正职人,其他人,比“九五”末增加;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班子都选配了女干部;县委、县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个配有妇女干部,比“九五”末增加;县级人大女代表人,占:县级政协女委员人,占;全县共有女党员人,占;新发展女党员人,占。

⒉女性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

我县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儿童入学率,其中女童入学率达到,辍学率已降低到;“春蕾计划”的实施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立相助和关爱,仅××年就筹资元,资助名贫困女童。初中学生入学率,其中女生入学率达到,辍学率降至以下;高中阶段入学率达以上,其中女生入学率达以上。大学本科以上女干部由年的人上升到××年的余人,占本科干部人数的;妇女获得绿色证书的达到人,获得农民技术员以上职称的妇女达到人,实现每村人。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年。版权所有

⒊妇女的劳动就业得到进一步保障。

全县各级妇女组织积极为妇女解决就业困难,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就业中歧视女性的问题,帮助转移农村剩余女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女职工实现再就业。县妇联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下岗女工再就业能力;为农村妇女提供劳务输出服务;带领企业参加女大学生就业专场招聘会,为女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

近年来,我县妇女就业比例稳中有升,就业领域逐步拓宽。全县从业女职工到××年达到万人;占职工总数;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人,占,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女性人,占。在保障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方面,执行了女职工“四期保护”规定的企业提高到。参加养老保险的女职工××年达到人,参加失业保险的女职工××年达到人。

⒋妇女的卫生健康状况不断改善。

妇女卫生保健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妇女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年,县妇联邀请西安市妇幼保健院专家秦教授,在全县各单位举办余场妇女保健知识讲座,余人参加。普及了全县妇女保健知识,增强了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与保健站联合组织对广大妇女进行健康查体,妇科病普查率达以上,发病率由年的降低到。妇住院分娩率自年以来均达到以上,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以上,非住院分娩中消毒接生率达,女性平均寿命为岁,比男性高岁。

⒌切实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我县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普及率××年达到;对各种侵害妇女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案由年的件下降到××年的件,解救被拐妇女也由年的人下降到××年的人;成立妇女法律援助机构个,得到援助的妇女由年的人上升到××年的人;妇女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妇联仅在××年上半年就接待来信来访人次。

二、存在问题

(一)妇女婚姻家庭、财产权益受侵害的现象不容忽视。近年来,全县妇联系统来信来访中,其中,婚姻家庭问题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一是伦理道德的失范引起家庭纠纷、事实重婚增多,配偶有外遇有外遇和包二奶(或同居、重婚)现象严重;二是离婚中的财产分割、子女抚养费给付方面,妇女的权益受到侵害;三是离婚妇女无住房、生活困难等问题比较突出。

(二)侵害妇女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家庭暴力呈上升趋势。在家庭生活中,女性仍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占家庭暴力受害者的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家庭暴力案件呈上升趋势,不仅仅发生在文化层次低的家庭中,在文化层次高的家庭也时有发生。施暴者手段残忍,并且施暴频繁,对妇女的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已成为社会公害,严重扰乱了家庭的安宁,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当前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三)部分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及其相关权益得不到落实。近年来,我县一些地方农村妇女的宅基地不能立户审批,特别是政府鼓励的“男嫁女”受到歧视,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平等分的土地。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婚育期女性就业困难,用工单位回避婚育期现象较为普遍。企业一是可以降低成本,减少支出,二是又不违反法律规定。目前我县尚未实行生育资金社会统筹,从而造成这一阶段女性收入减少或无收入,既给女工自身造成生活困难,又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

三、几点建议

上述存在问题,既影响我县妇女的发展和权益的保护,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我们必须丛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和推进“依法治国”及构建和谐社会方略的高度,不断创新维权工作思路,拓宽维权工作的领域,强化维权工作的手段,举社会各方之力,不断解决妇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使妇女的合法权益真正得到维护,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关心和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制观念,提高广大妇女的维权意识,加强妇女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建设。

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加大法律救助和司法保护,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妇女权益的犯罪活动,严惩犯罪分子;采取有效措施,贯彻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全面清理农村中与法律法规政策相抵触的“村规民约”,切实解决好农村男女享有同等土地承包权益和补偿权益的问题。

三是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妇女法》中有些条文过于简单和原则化,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关于家庭暴力的制止,应明确制止家庭暴力的责任部门,法律惩处的标准,对有经常性暴力行为的依法惩处。

四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制推行生育资金社会统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婚育期女性就业难的问题,变个人或部分企业承担费用为社会共同承担。

妇女法律常识篇10

近年来,虽然法律和制度对于保护妇女婚姻家庭权益作出了很多有益的规定,但是由于诸多社会历史因素的共同作用,社会对妇女的歧视观念仍根深蒂固,再加上妇女自身法律上的维权意识薄弱,从而导致了她们离婚诉讼当中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仅给妇女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反映了法律保障措施与现实权利实现之间仍存在差距。因此,要更好地维护妇女的离婚权益,必须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加以完善。首先要改变妇女自我边缘化的意识,树立依法维权的思想,这就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使妇女提高法律意识,其次要在客观方面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完善法律制度等对女性权益的保障,从而促使社会真正实现两性平等。

婚姻自由是我国《婚姻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规定了我国公民离婚和结婚具有同等的自由权利。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离婚自由权利的实现要比婚姻自由难的多,特别是一些妇女的离婚更难。为此,笔者以__x市妇联近三年接待离婚难的妇女投诉案例为调查对象,通过对案件记录的分析和对投诉妇女访谈的方式,对__x市一些妇女离婚难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通过此次调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改变一些妇女离婚难的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地位的提高,广大妇女对婚姻的质量、情感需求和爱情期望也有所上升,在人们已经普遍接受“离婚”这一概念的今天,这些认真审视自己婚姻中的问题,以前觉得能凑合的,现在就不能容忍了。然而,在她们拿出勇气想要冲出“围城”的时候,离婚并不像她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笔者以近三年__x市妇联接待的70件离婚难妇女投诉案例为对象进行了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1、妇女离婚难的投诉逐年上升。

__x市妇联在2008年接待离婚投诉案件195件,其中有关离婚难的投诉13件,占离婚投诉的6.67 %;2009年接待离婚投诉案件312件,离婚难投诉 25件,占离婚投诉的8.01 %;2010年接待离婚投诉案件369件,离婚难投诉32件,占离婚投诉的8.67 %。以上数字说明,妇女有关离婚难的投诉逐年上升,不仅是数量的增多,在所有离婚投诉案件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上升。

2、妇女离婚难的具体情形分类。

对于离婚难的情况,妇女反映主要是离婚的难不仅表现在离婚折磨人而且对她们精力的损耗相当大。有些妇女反映与丈夫协议离婚,不仅一次、两次,丈夫往往在最后到民政机关又反悔;有一些妇女反映经过两次、三次离婚诉讼都没有使离婚成功,不是被法院以证据不足判决不离,就是以找不到被告劝其撤诉了。

笔者对这70件离婚难投诉的案例进行了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丈夫为得到全部财产坚持协议离婚,而夫妻双方在财产分割上不能达成协议,造成协议离婚久拖不决。这类案件有19件,占全部调查案件的27.14%。

案例一:妇女李某与丈夫詹某结婚多年,丈夫已有外遇五年,且常年不回家,李某实在无法忍受这种没有感情的生活而提出离婚时,丈夫则只接受协议离婚,且要求李某放弃应得财产,否则离婚免谈。双方因为离婚问题协商已拖近两年,还是不能分手。

(2)丈夫离家多年,杳无音信,根本找不到人。这类案件7件,占调查对象的10%。

案例二:妇女李某,自婚后丈夫就到南非打工,开始还有书信消息并定期寄些生活费,后来就没有联系了,至今已经八年,李某几次到当地法院离婚,法院都已找不到被告为由劝其撤诉了。现在李某离婚不成,又没有工作,身体不好,只能靠亲属接济生活。

(3)丈夫外遇不回家,却不离婚。这类案件33件,占调查对象的47.14%。

案例三:妇女丁某与丈夫结婚十年,孩子8岁,丈夫却已经在外与人同居三年,丁某虽然知道丈夫在哪个城市,但具体根本找不到人。通过电话,丁某几次要求丈夫一同办理离婚,丈夫坚持不离婚。无奈,丁某又多次至法院要求离婚,最后又都因为丈夫没有出庭而未能离婚。

(4)丈夫属于无赖类型,以死威胁法院不离婚。这类案件11件,占调查对象的15.71%。

案例四:妇女齐某与丈夫闫某结婚七年,丈夫一直在家游手好闲,而且经常向妻子伸手要钱,不给便对妻子非打即骂。开始齐某因为孩子小和丈夫可能转变等原因一直忍受,后来,丈夫不知悔改,齐某多次到当地法院要求离婚,开始丈夫在法庭信誓旦旦承担家庭责任,后来便要挟法庭,如果判离婚,就死在法庭,所以,几次离婚都没离成。

3、离婚难对妇女产生的伤害。

离婚是在宣告家庭的终结和一段婚姻的结束,这对每一个对自己的婚姻家庭抱有莫大期望的妇女来说都是一种伤害。然而,久拖不离的情况又会给妇女造成更大的二次伤害,对妇女产生身体的和心理的深刻影响,尤其对其心理的影响是隐形的,但结果可能影响其一生。

(1)生理上的伤害。有的妇女提出离婚,丈夫不仅不离,还因为妻子的离婚,在诉讼期间而对妻子施以暴力,有的造成妇女头部多处有包或四肢青紫淤痕,严重的还有眼眶充血、骨折等。这些生理上的伤害虽然可以愈合,但也会给妇女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2)心理上的伤害。离婚难给妇女造成的心理伤害因为是看不见的,所以往往伤害更大,大致有以下几种:

对婚姻的恐惧。很多反映离婚难妇女都因为离婚“拉锯战”而对婚姻失去了信心,她们不仅没从婚姻中得到幸福和快乐,最后在离婚上还耗费了近乎全部的精力。这使得这些妇女产生了“与其这样,不如自己生活更好”的想法,对婚姻“敬而远之”。

对自己失去自信。有的妇女,尤其是丈夫外遇而不离婚的妇女,从自己离婚的艰难对比作为男人的丈夫的“潇洒”,甚至对自己生为女人产生了抱怨:我怎么就生为女人了呢?如果我是男人就不会被婚姻折磨成这样?如果我是男人也可以那样?这种反复的自我拷问不仅改变不了生为女人的事实,还会增加女性的怀疑、自卑心理,使妇女对自己失去信心。

对法律制度的否定。离婚的曲折使妇女对《婚姻法》的婚姻自由原则产生了质疑:“离婚真的是自由的吗?那我的婚姻经过这么长时间也离不了的呢?”所以,她们的经历使她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法律规定是这样,在实际的执行中却是那样。进而使妇女对法律制度也产生了怀疑。妇女的这种怀疑心理,不仅影响她们对法律制度的正确认识,也会影响她们对正确社会的认识。

造成妇女离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妇女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社会等客观原因,无论哪种原因都或多或少增加了妇女离婚难度。

1、造成妇女离婚难的主观原因。

妇女自身法律意识差。 许多妇女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的自我保护意识还很弱,还不能拿起法律武器有效的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在婚姻家庭生活中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的保留证据,不懂得及时到有关部门寻求法律帮助,而是宁愿相信有累累前科的丈夫的几句承诺而放

弃了对他行为的追究。但一次次纵容的结果,只会导致妇女自己肉体上或是心理的一次次受伤,然而,当面对离婚需要出示足够的证据时,却失去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有利时机。2、造成妇女离婚难的客观原因。

(1)一些丈夫的道德素质低。有些丈夫,不仅对家庭不负责任,还想在家庭外维持婚姻的良好形象,在家庭内找个免费的保姆为自己照顾孩子和老人,所以,他们迟迟不离婚,造成了妇女离婚难的情况。

(2)我国《婚姻法》判定夫妻感情破裂的标准规定的相对较严格和简单,与当今社会多元化的婚姻不相适应。虽然《婚姻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了5种具体情形,但这些规定仅是对引起夫妻感情破裂的重大情形作出的规定,对于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缺乏进一步明确规定。

(3)一些法官对离婚现象的主观认识。有些法官从当前社会上离婚现象较为普遍,不少是当事人出于对婚姻家庭的不负责任的角度考虑,认为对当事人双方夫妻感情并未破裂也不符合应准予离婚的法定情形的离婚请求给予否定或对请求离婚者给予规劝,有助于双方重归于好,就可以维护家庭稳定并促进社会和谐。

一些妇女离婚难的情况可能不是普遍现象,但是即使是一些妇女的情况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减少婚姻对她们的伤害,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为此,对于这一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妇女的依法维权意识。

妇联组织作为妇女的“娘家人”对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通过各级妇联组织多年不懈的宣传,广大妇女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可能还存在着宣传的“死角”,还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面。同时,还应结合具体案例,对真正难以维系婚姻的妇女及时提供法律帮助和辅以心理指导,使妇女减少心理伤害,正确认识离婚。

2、深化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家庭道德责任感。

各相关部门要通过创新载体,深化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在广大家庭成员中倡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的家庭美德,倡导和睦亲善、平等互爱的社会主义新型婚姻家庭观,提升家庭成员的法制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3、完善《婚姻法》等法律规定,进一步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