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人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5:47:04

妇女人权

妇女人权范文篇1

关键词:妇女人权;保护现状;完善;初步构想

一、我国现行立法在妇女人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我国《刑法》规定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其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在婚外认定为强奸罪;在婚内即使发生在夫妻分居,或者离婚诉讼期间也不认定为强奸罪。立法虽然对强奸罪的处罚较严厉,但对强奸案的立案标准,却定得很高。

2.对家庭暴力这一严重问题应受到何种处罚,我国相关的法律没有明确地规定,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0条规定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按虐待罪定罪处罚。虐待罪属于自诉案件,当受虐待的妻子向法院起诉的时候必须承担相应的证明责任,而这种提供证据的责任相对而言又是比较重的,既要符合《人体轻伤鉴定标准》的鉴定书,还必须有证人的证明或是其丈夫的承认。这使得受虐待女性实际上很难寻求司法救济,只能忍气吞声。

3.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劳动法》的就业性别歧视虽然有禁令却无相应的处罚规则,劳动监察缺位以及司法渠道不明都在客观上纵容了歧视的畅行。不仅如此,妇女享受社会保障、职工福利、公费医疗或者医疗保险、退休金或者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补贴、法定假期以外的带薪休假的比例均低于男性。女工劳动保护的规定不落实的问题也很突出。

二、完善我国妇女人权保护的初步构想

首先,完善宪法关于平等权的规范要素。在宪法中对现有平等权条款进行修改完善,是加强妇女人权保障的基础。第一,参考国外和国际人权公约的规定,将平等和自由的关系规定在序言和总纲中,宣布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不可侵犯的原则,宣布公民的平等和自由是国家建立的基石和目标。或者,将“国家尊重并保障人权”修改到序言和总纲中,达到同样的目的。这样,妇女作为人权的应然主体的地位就获得了宪法的平等保护。第二,既规定平等权的一般要求,同时也有必要增加禁止歧视条款。在现行宪法第33条中,增加平等的负担、平等受罚和平等的救济权。同时,将宪法第34条扩大为禁止歧视的专门条款,并借鉴国家人权公约来界定“歧视”。禁止歧视条款的增加,也为保障妇女人权的专门立法中设立界定“性别歧视”条款提供了宪法支持。第三,规定差别对待的合理性要求。即在一般平等权条款中增加规定一般的差别待遇,甚至可以将这种差别待遇具体到性别上。第四,借鉴有关国家的立宪经验,直接在宪法中规定对妇女、农民等群体采用特殊的保护政策,规定积极行动的范围和限制。第五,在宪法中解决好国际人权公约与国内法的冲突问题。如,我国宪法和两个国际人权公约在人权立论逻辑上存在区别,我国宪法制度和国际人权公约在应然权利的认知上有重大差异,两个人权公约所表达的个人主义的权利价值观和我国宪法所表达的偏重于集体主义的权利价值观的冲突,等等。

其次,作为保护妇女合法权益最重要的一部法律——《妇女权益保护法》的修改则强化了法律责任,增设了法律援助、司法救济和全局性保障措施,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补充了原有的司法救济规定,完善了对妇女的救济途径;尤其是家庭暴力,性骚扰,侵犯妇女群体利益、侵害家庭农村妇女土地承包及相关财产权益的行为规定了不同的处罚措施。它增强了法律的刚性和可操作性。新法明确了执法主体,从多方面进一步明确强化和突出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职责。再次,坚决反对家庭暴力,维护妇女的生命安全权。

目前,我国对家庭暴力的制裁主要是依靠《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刑法》关于故意伤害罪、虐待罪、遗弃罪、非法拘禁罪和故意杀人等罪名的相关规定。但从司法实践看,构成犯罪的家庭暴力仅占少数,大多数家庭暴力则因伤害程度达不到《刑法》规定的最低标准,而得不到制裁。

因此,我国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出台势在必行。我国也可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如加拿大,把家庭暴力列为公诉案件。在加拿大的许多省份颁布了“家庭暴力法”和“紧急情况保护令”,如妇女受到暴力威胁,随时可打电话向警察求救。笔者还建议将离婚标准中的分居二年适当缩短,并在社区设立妇女避难所,则能为急于摆脱暴力环境的妇女提供紧急援助。

总之,妇女虽然依法享有了与男子平等的法律地位,但是权利的实现和行使还是不充分的。要使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向事实上的男女平等发展,要使人权理论的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在妇女人权中得到全面实现,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当然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妇女法律意识的提高,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而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国际人权文件选编》,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法治社会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李林,中国法学网.

[3]《中国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参与基层决策和管理的法律思考》,韩小兵,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4]鲁斌:妇女人权国际保护及其最新进展[J].妇女研究论丛,2000,(2).

妇女人权范文篇2

「关键词」妇女人权,特殊性,男女平等

人权概念属于人类思想史中的核心概念,人权话语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话语,恰如路易斯。亨金所说:“我们的时代是权利的时代。人权是我们时代的观念,是已经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与道德观念。”[1]对于“什么是人权”的回答多种多样,大多学者从人权主体与人权性质两个方面来定义人权。如英国的麦克法兰认为:“人权是属于每个男女的道德权利,它们之所以为每个男女所有,仅仅因为他们是人”。[2]日本学者宫泽俊义也有相似的表达:“基于人仅因为作为人这一事实而被认为当然具有的权利就是人权”[3].可见,人权是人之为人的权利,“承认某人是人也就意味着承认某人应该享有这些权利,否认某人应该享有这些权利,就否认某人是人”。[4]从定义上看,人权的主体应该是普遍的、无限制的,没有例外的,包括一切具有生物和社会意义上的人。但是,翻开人权历史卷册,一个清晰的事实凸现在我们面前:人权分为两个阶段-从有限的人权概念到普遍的人权概念。[5]两个阶段的划分是以1948年为界,即《世界人权宣言》诞生之年。由于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诸多原因,有些群体长期被排斥在人权之外,不被承认为人权主体的组成部分,一直处于权利的边缘状态,其中就包括妇女群体。傅立叶说:“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6]那么,对于我们这个时代而言,人权的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与发展的终极尺度,占人口一半的妇女群体的人权状况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妇女人权,从字面上看有同义反复之意味,因为“妇女”应该属于“人”。但妇女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长期不被作为“人”-至少不被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来看待。20世纪末期,西方妇女为争取享有与男子一样的人权首先提出了“妇女人权”这一崭新概念。

什么是妇女人权?与人权的立足点一样,妇女人权根源于人的尊严与价值,是妇女作为人而享有的自由平等的权利。人权既有特殊性的一面也有普遍性的一面,无疑,妇女人权也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辨证统一。妇女人权的普遍性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妇女人权主体具有普遍性,一切妇女不分种族、肤色、宗教、语言、政见、国籍、社会出身、财产、文化、才能等,都是妇女人权的主体,应当享有人的权利”;[7]第二,妇女人权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内容是普遍的,基本原则是“男女平等,反对性别歧视”,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保障妇女尊严,发展妇女人格,实现妇女价值,在道德上、社会上、政治上、法律上,应当得到承认或已经得到承认的平等的、自由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等一切权利的统称”。[8]妇女人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与普通人权相比妇女人权所呈现的特殊性;二是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的差别也会造成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妇女与妇女之间人权的差别和特征。本文仅从第一个方面入手,分析我国妇女人权在男女平等原则下所呈现的特殊性及为实现男女平等的目标所采取的相应的法律对策。

妇女无权是世界性的,人类自母系氏族开始,妇女经历了“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9]中国妇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深受王权、神权、族权、夫权这四种代表中国全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权力的压迫,遵循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道德训诫,教育上尊崇女子无才便是德。妇女在中国封建文化传统的礼教与道德的压迫下成为承载道德规范的被动工具而不是道德选择的自由主体,妇女的人格尊严、独立、自由自此全部丧失。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胡适、罗隆基等人发起了人权运动,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但是时至今日“由法律上的男女平等,达到事实上的男女平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10].

男女平等是妇女人权实现的基本原则和标志,也是妇女人权的核心与灵魂,为什么这么说呢?有学者认为原因有三:(1)“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男女之间关系的性质最直接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性质和人的社会本质。(2)平等是人权的最高价值。与自由相比,自由是人权体系的基石而平等则是更高层次上的权利观念和权利要求,平等是一切人权的基础。(3)妇女人权的历史告诉我们:二元世界里的不平等是导致妇女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症结所在,妇女作为“第二性”难与男子共享人权与社会资源。正如有的妇女学者所说的那样“我们占世界人口的一半还要多,可我们却被当作少数群体来对待”。这些都严重束缚着妇女自身的发展。[11]

那么如何理解男女平等?如何看待男女平等原则下的妇女人权所具有的特殊性?

首先,妇女与男子相比有性别的差异,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存在。西方女性学者这样来看待性别差异:“性别的概念使我们可以将男女之间以生物为基础的性别差别与社会赋予的男女差别,或他们实际承担的社会角色和文化决定的差异区分开来,前者是不可改变的,而后者是可操作的”。[12]但西方后现代女权主义者却依据自然法中“人生而平等”的原则来要求绝对意义上的平等,不承认妇女在生理机能与心理特征上与男子有天然的差别,希望以无性别姿态进入社会生活。她们认为如果承认男女存在差别就会导致女不如男的结论,显然,男女天生的差别就成划分优劣和等级的依据,事实并非如此。正如倍倍尔所说的那样:“男女是不同的两种人类,各自都具有适合于他自己的性的目的特殊的身体组织。为了执行性的职务,非有许多不同的生理以及心理状态不可。这是无论谁也不愿否定而且是不能否定的事实。”[13]女性既不是天生不如男性,也不是天生较为优异。如果否定男女事实上存在的差别反而会使妇女在行使某些权利时陷入不利和不能的境况。我们要改变的不是生物意义上的差别,而是要改变这样的差别:“从社会角度讲,‘性别’代表了妇女与男子在社会地位的特征,性别关系是由构成男女生活机会的权力关系所决定的。这种性别划分并不决定于生物学,而是更广泛的社会劳动分工的一个方面,它还植根于生产和再生产的条件中,并由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体系所控制”。[14]

现在大多数人对于男女平等含义的理解已形成这样一个基本共识:承认男女差别,追求实质平等,而非形式意义上的同等对待。“男女之间的生理和社会因素的差异是不可忽视的,在某些情况下,对资源、资质明显不一的人,不计他们之间切身的差别,一律给予平等对待,既不正义,也是对宪法原则的不忠。”[15]

妇女群体被归为“类群体”,妇女人权的保护是社会对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一种表现,有学者把妇女人权纳入集体人权[16],但我们更倾向于把妇女人权定位于“类人权”,“与集体的权利不同,这些权利的主体不是所有的个人,而是某一种、某一时期或处于某一状态中的个人”[17],这类人因为自身特征与社会条件、主观与客观的因素在享有和行使人权时遇到自己所无法克服的障碍。如何克服这种障

碍需要人权主体自身与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有人认为妇女人权“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不应属于人权范畴,而是一种特权”[18],我们认为特权是在社会中占优势地位的人所享有的高于别人的权利,妇女人权显然不是特权性质而是一种救济性权利,以保证在整个社会中最易遭受打击的人为了维护其作为人的基本尊严所享有的权利,以补救妇女因其历史的、社会的、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与男子之间的差别而失去的或者即将失去的平等与自由。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将法律中的平等观念从形式上的平等向实质性的平等进行转化。在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别作为现实而存在的前提下,真正的“机会的平等”是不能实现的!我们所强调的实质平等必须立足于这种男女之间的实际差别来实现实质上的“机会的平等”。基于差别,“合理的区别”就有了它的正当性,“20岁以上的人享有选举权而不满20岁的人不享有选举权,这一区别对待不能简单说不合理,而拥有500万元以上收入的人享有选举权否则就不享有选举权,这种做法当然不合理,作为区别对待的基础的着眼点不同,结论自然也不一样。”[19]承认男女存在的差别,从而在人权的对待上进行合理的区别,道理也是一样的。

以上我们阐述了男女平等的实质内涵。但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体现普遍人权的全面发展与保障,消除国家公权力对妇女的侵害,撼动千百年来在家庭领域中形成的男尊女卑的传统和习惯,消除性别歧视,让妇女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平等参与和承担平等的责任,实现这一切则“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整个社会“上下求索”。众多的手段和途径中,法律毫无疑问是起根本作用的。贯彻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我们不能不寻求相应的法律对策。

首先,法律从制定、实施、适用到法律监督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坚持男女平等的价值定位。在整个法律领域中对妇女人权要体现两个层面的保护:第一是享有与男性共同的人权保护的内容,即保证在同等情况下不被歧视。国家在一定情况下采取积极的行动,以此补偿妇女因受性别歧视而带来的不平等。第二是根据妇女的特殊生理结构而采取相应的特别照顾,保护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及哺乳期应当享有的特殊权利。

其次,也是我要重点论述的方面是适度地将性别意识融入法律。

“实现男女平等,并不是要把妇女人权完全纳入以男性为标准的结构框架中,要想使妇女人权得到切实的保证,我们应当适度地将妇女意识融入法律中”,[20]因为现行的法律具有男性特征,如原则性、客观性、抽象性和理性,而忽视了主观的、感情的、形象思维的以及与妇女有关的特征与法律价值,这不能不说是法律的缺陷与不足。比如有学者在分析文学作品《安提戈涅》时提出法律也要考虑伦理情感因素,使法律更具有人情味和亲和力。[21]西方女性在进入法律领域工作时普遍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她们的工作“导致了对法律所代表的一切进行挑战,如法律表面的中立,法律关照妇女时假意的偏袒,特别是刑法和家庭法中,女性学者认识到法律在妇女压迫中的根本作用,并同时认识到法律可以被用来为妇女的利益服务”。[22]由于她们为改变法律中性别歧视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有些国家接受和部分接受了她们的建议,如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对法律进行改革:把婚内强奸定为犯罪,家庭法中把妇女在家庭中劳动对家庭财富的贡献也予以肯定,使整个法律体系出现了有利于妇女的改进。针对男性制定实施和解释法律的局面,她们又提出“不止一个真理,不止一种历史,不止有一个法律解释和不止一种社会学说明”[23].

我国对于妇女人权的特殊保护非常重视,1992年颁布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其所秉承的核心概念正是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它是全世界第一个由国家制定的妇女权益保障专门大法,[24]其特点具有系统性、专门性、全面性和综合性。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2)保障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3)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4)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财产权利与人身权利;(5)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婚姻家庭权利。“10年来,我国不断将性别意识纳入立法活动,依据这部法律,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妇女问题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影响之大,更是前所未有。”[25]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审控工作实行男女有别的方式,即根据《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办案规程,各“妇女犯罪审控组”均由女办案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办理全区范围内妇女犯罪案件的批捕和起诉工作,同时办理强奸、猥亵、侮辱妇女、拐卖妇女等严重侵犯妇女人身权利的案件,这种“女女接触”的方式给检控工作注入更多的性别意识。樊崇义教授对此作了肯定的评价,他认为,针对妇女犯罪原因、条件和处理问题的特殊方式都与妇女的女性特征有关,采取相应措施有利于女性犯人的改造。[26]这种在司法过程中关注性别差异注重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的做法显然具有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肯定我国法律在贯彻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不足之处。首先,在保障妇女行使政治权利方面:鉴于妇女与男子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现状,同等条件下,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还不能有效变革以男性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实践和文化,我们建议采用按性别比例使女性进入决策层;21世纪男女平等的目标是男女在决策层职位实现50/50,使妇女改变权力的性质而不是权力改变妇女的性质。其次,增加实体法的保护,例如《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劳动法》中对男女劳动权利的平等规定过于原则而缺乏实际可操作性。有些劳动单位以特殊保护妇女为理由在某些就业职位上拒绝妇女,实际上就是对女性进行歧视,而对“什么是歧视行为”法律上并无清晰界定,建议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在法律上明确界定就业歧视行为。“在妇女与男子的劳动就业权利事实上并不完全平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在制定了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同时,也在有关法律中对某些工作领域作出(在同等条件下)有限录用女性的规定呢?”[27]第三,明确救济途径,扩大救济范围。“建议立法机构加强执法监督,劳动保障部门加大对用人单位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法院要为遭受歧视的妇女提供司法救济,赋予女职工在受到性别歧视方面的诉权,对违反女职工平等劳动权利的单位要依法予以惩处。”[28]第四,增强妇女自身法律意识的宣传教育与学习,提高妇女自身的法律知识和权利意识。欣闻我国教育部已正式将人权法作为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并将出版我国第一部人权法课程教科书,我们希望妇女人权成为整个人权法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此外,我国批准加入《男女工人同工工酬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等国际公约。参加对妇女人权保护与合作的国际公约也是消除妇女人权实现障碍的重要的法律途径。

当然,妇女人权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和单纯的法律问题,将它放置到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其涵盖的层面极其广泛而深刻。促进和阻碍妇女人权实现的因素很多,它需要我们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都应体现对妇女人权事业的努力和关怀。

「注释」

[1](美)路易斯·亨金:《人权时代》,信春鹰等译,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前言。

[2]参见沈宗灵、黄楠森主编:《西方人权学论》(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3]参见沈宗灵、黄楠森主编:《西方人权学论》(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4]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3页。

[5](瑞士)胜雅律:《从有限人权概念到普遍的人权概念-人权的两个阶段》,王长斌译,载沈宗灵、黄楠森主编:《西方人权学论》(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页。

[6](法)傅立叶,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0页。

[7]张晓玲:《妇女与人权》,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8]徐显明未发表讲演稿,转引自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4页。

[9]《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8页。

[10]彭佩云:《为妇女进一步发展而斗争-写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0周年之际》,载《人民日报》2000年3月7日。

[11]参见孙萌:《妇女人权实现障碍研究》,载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4页。

[12]刘霓:《西方女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页。

[13](德)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沈端先译,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260—261页。

[14]刘霓:《西方女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页。

[15](印)索利·丁·索拉布吉:《美国和印度的平等问题》,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198页。

[16]李步云:《人权的两个理论问题》,载《中国法学》,1994年第3期。

[17]常健:《人权的理想·悖论、现实》,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页。

[18]罗玉中、万其刚:《人权与法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3页。

[19](日)浦部法穗:《基本人权学说》,武树臣译,载沈宗灵、黄楠森主编:《西方人权学论》(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页。

[20]孙萌:《妇女人权实现障碍研究》,载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06页。

[21]参见杜月秋:《论法的人伦精神》,转引自《法理学、法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9期。

[22]刘霓:《西方女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23]刘霓:《西方女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24]参见郝立:《风雨维权障显十载》,载《人权》,2002年第6期。

[25]参见郝立:《风雨维权障显十载》,载《人权》,2002年第6期。

[26]详见郭峰:《北京首开犯罪嫌疑人审控男女有别之先河》,载《人权》,2002年第4期。

妇女人权范文篇3

国际人权法是指国家之间关于尊重保护人权以及防止惩治侵害人权行为的原则和制度,它主要是由一系列保护人权的条约组成的,人权的实施途径主要是通过国内法实施的。国际人权条约一经国家签订,根据条约必守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国际人权法就对内国具有约束力,因而国际人权法在一定程度也就促进对内国的人权保护,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人权观念、人权意识必将随着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渗透到各内国,对内国的人权法制建设,人权观念提升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我国历来主张重义务、轻权利、强奉献、弱报酬的国度,在历史上尽管不时迸发出不少人权的思想火花,但基本上是没有人权的国度。是一个权利意识,主张体意识受到严重束缚的民族,女性的权利更是如此。女子必须遵守三纲五常的礼教,遵守在家从父、出家从夫、夫死从子的闺训,要遵守女儿经,在婚姻关系上男子可以一妻多妾,妇女只能从一而终,男子可以七出三不去,有较大的婚姻自主权,而女子基本上无婚姻自由权可言。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尽管深深相爱,但最多只能演绎一场爱情悲剧。同时在中国古代女子也无教育权可言。“女子无才便是德”上学读书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城读书,也只是少女对学堂生活的一种幢景。尽管历史也有一些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但她们也只能以伪装成男子的身份来行使权利:花木兰代父从军。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一句名言: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女性的权利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是与弱者联系在一起的。尼采这个疯子有句名言:你要到女人那里去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这活脱脱是描写我国古代夫权主义者,可以说:从政治、家庭、社会角度看,中国古代妇女都是无权利、无地位、无人权可言。

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妇女的权利从家庭到社会,政治权利得到极大的解放。随着我国加入世界人权公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妇女的权利更是得到极大的提升,女士优先已成为一些社交场合的最基本的礼貌习惯。《妇女政治权利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公约》更是对我国妇女权利的张扬起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制定了相关的《保护妇女儿童条例》、《婚姻法》、《劳动法》、《宪法》对妇女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家庭权利都作了相应的规定。

妇女人权范文篇4

第六讲女性参与权力与决策

(教案)

目的要求:重点了解人权的概念,女性参与权力的含义与意义,"增权"与女性参与的关系;掌握女性参政的现状;妇女增权以及女性参政的途径.

主要内容

一,妇女的人权

二,妇女赋权与权力参与

三,女性参政的现状与推进

教学重点

1,妇女人权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2,赋权概念以及策略

3,女性参政障碍分析及对策

教学时间:4学时

教学内容

妇女的人权

妇女和女童的人权是普遍人权中不可剥夺,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妇女生命周期中的人权(包括生殖权利和发展权利)是普遍人权中不可分割,不可剥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人权概念

现代意义上的人权概念是近代西方资阶级启蒙思想家第—次明确提出的."所谓人权,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一个人按其本质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董云虎,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

人权包含人的价值原则,人权界定的歧义,实际上是由对"人"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因而人权就被定为自由,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那么有理性的人才算得上是人,才能享受人权的资格.或者说人权就是有理性的人应该享受的权利.对人的本质不同理解,历来是各个社会确定人权主体规范和人权内容的依据,奴隶和妇女都曾因为被说成缺乏理性或不具备人的本质而被剥夺了人的权利.

作为一个社会历史的概念.人权的内容随着人类对自身权利认识的不断发展和人权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被马克思称为人类"第一个人权宣言"的美国《独立宣言》一洛克的自然权利思想为基础,表达了资产阶级的人权思想和原则,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法国《人权宣言》把平等,自由,安全,财产规定为自然的和不可剥夺的人权.

人权在当代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屠杀和尊严的践踏达到了如此残酷和大规模的地步,使得人类重新考虑自己的命运和尊严要靠什么来保证.人类反思的结果是求助于人权,期望用人权来达到相互尊重的目的.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颁布的《联合国宪章》,明确把保护和促进人权作为其主要宗旨之一,人权开始走进国际领域.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颁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世界人权宣言》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UNIVERSALDECLARATIONOFHUMANRIGHTS)《宣言)系统地规定了人权的基本原则和内容,第一次全面地提出了人权的两大类权利:一类是公民和政治权利:自由权;平等权;生命和人身安全权;公平审判的权利;无罪推定权;隐私权;人格权;法律平等保护权;禁止歧视;禁止奴隶制;禁止酷刑和不人道待遇;禁止任意逮捕;自由迁涉和居住权;寻求庇护权;国籍权;婚姻自由平等权;财产权;言论自由权;信仰自由权;集会和结社权;自由选举和担任公职的权利;宗教自由权等.

另一类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工作权;同工同酬权;适当的生活水平权;参加工会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对母亲,儿童,老人,残疾人的特殊保护权;受教育权;参加社会文化生活权等.

(二)妇女人权的内容界定

所谓妇女人权,就是指妇女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根源于妇女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是维护妇女的尊严和价值的本质要求.妇女人权的本质特征是鲜明地体现男女平等的人权,它是"普遍人权中的不可剥夺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除了具有人权的一般内容外,同时又有自己特殊的内容.概括起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妇女的公民和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自由权等;二是妇女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工作权,财产权,劳动保护权,同工同酬权,教育权,健康权,发展权等;三是由妇女的生理特征所产生的权利:生殖健康权,生育权等.简言之,妇女人权的内容就是国际人权公约所规定的一切人权的总和.

二,妇女赋权与权力参与

妇女赋权(womenempowerment)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妇女发展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旨在促进,增强妇女权力的概念.是指女性群体通过自上而下的参与发展与决策,把自己的需求,利益表达出来,并且通过参与过程,增强自己的权力和能力,改变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

(一)"赋权"在妇女发展中的含义

有学者认为发展的核心动力来源于发展的主体而不是外界的干预.赋权是指人——女性和男性——能够支配自己的生活:制定自己的生活议程,获得技能,建立信心,解决问题.它不仅是集体的,社会的,政治的过程,而且还是个人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

"赋权"是指通过挑战现存的权力关系,赋予传统结构中处于边缘的个人或群体能够拥有物质财产,智力资源,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资源和权力,进而获取决策权力的过程.相对男性群体而言,许多女性群体处于资源匮乏和失权状态.因而改变现存的权力关系状态,赋予女性资源权力和决定权力是当代国际妇女运动特别是第三世界女权主义追求性别平等的手段.

妇女赋权是指基本权力处于从属地位的妇女群体或个体,向现有的权力关系发起挑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大致有这样几个环节:改变意识——确定变革领域——规划策略——促进变革——分析行为与后果.最需要改变的意识是"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等使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一些观念.意识的更新,观念的转变单靠自身认识的提高是不够的,需要借助于教育,宣传等手段来提升女性整体乃至全社会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关于需要变革的领域,一般根据具体人群的具体情况而定.在规划策略这一环节之后,更重要的是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可能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些研究者认为,在"妇女赋权"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不单是某一个个体,而是女性群体;第二,在整个过程当中,女性不应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更应该是主动的参与者,应运用多种参与手段和方式,调动起女性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尽可能多地运用自身的能力完成这一女性赋权的过程.第三,注意联合包括男性在内的其他社会团体.

"妇女赋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有研究者认为,"妇女赋权"的方法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整合性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帮助妇女满足其生存和生活需要来改善她们的发展状况.如为了提高女性的经济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为她们提供一些必需的资源和条件.

第二,经济支持的方法.主要是围绕着通过动员组织和提供获取性服务的机会来提高妇女作为工作者和创收者的地位.

第三,提高意识与组织的方法.主要着眼于将妇女组织起来,进行获得更多资源的斗争,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服务.(郑新蓉杜芳琴2000)

第四,"关系赋权"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权力并不是给予或取得,权力是通过在和其他人的互动时出现的.关系赋权的基本原理有四个要点:一是一个人永远不能只是一个赋权者,或者是一个需要赋权的人;二是每个人的能力的增长和释放都是在与他人的关系和互动中实现的.从关系的角度来理解赋权,每个参与其中的成员,不管其权力和特权是什么,都会意识到他或她都是这个赋权过程中的一个行动者和主体;三是这种赋权的意识促使人们产生一个共识,即人人都能够为知识的建构和社会变迁做贡献;四是在一个赋权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改变,赋权总是相对的,互惠的.正因为赋权是一个互动,互惠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是这一互动关系中的主体.

(二)"赋权"与女性的权力参与

女性的权力参与,亦即女性参政,即指女性参与政治活动和政治机构,包括知政,议政,执政三个层面.女性参政概念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女性参政概念指女性关注和参与政治活动,诸如:关心国际事务,关心国家大政方针,关心妇女权益及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参与政策,法律的制定和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等,即女性知政,议政.狭义的女性参政指女性执政,即女性掌握政权,包括担任各级政府,政党,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人和管理者.

赋权对于女性的权力参与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它的主要目标是要打破传统的权力结构中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使女性可以平等地享有一切权力,而赋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参与,也就是说,只有当女性群体普遍,广泛和深入地参与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之后,才有可能平等地享有一切权力.赋权妇女的过程是一个权力再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参与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参政是参与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女性群体步入社会领域后较早提出的一个权力要求.

三,女性参政的现状与推进

伴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化的进程,尤其是在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颁布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妇女参政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一)中国妇女参政现状简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女性的政治意识不断增强,从政人数有所增加,议政能力与作用逐步提高,在国家政务和管理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女性参政呈现出洪波涌起,波浪式向前发展,稳步,缓慢演进的局面.

1,人大,政协中的女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对国家事务发挥着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女性担任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是参与决策的主要渠道.自1954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女代表人数不断增加,稳中有升,偶尔有降.

政协女委员建国初期升降波动较大,至1983年以后稳步上升.见下面图表

图(一)历届全国人大女代表比例图示

图(二)历届全国政协女委员比例图示

资料来源: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学习辅导,202.130.245.40/chinese/2002/sep/197419.htm-2k

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中的女性

专门委员会

委员

女委员

百分比

九届

十届

九届

十届

九届

十届

民族委员会

23

26

2

4

8.7

15.4

法律委员会

19

24

3

12.5

内务司法委员会

20

26

3

4

15

15.4

教科文卫委员会

34

35

6

5

17.7

14.3

外事委员会

15

18

3

2

20

11.1

华侨委员会

26

20

4

4

15.4

20

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

21

28

6

5

28.6

17.9

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26

24

1

3

3.9

12.5

总计

184

201

25

30

13.6

14.9

九届,十届全国政协专门委员会中的女性

专门委员会

委员

女委员

百分比

九届

十届

九届

十届

九届

十届

提案委员会

34

45

3

4

14.7

8.9

经济委员会

61

62

6

7

9.8

11.3

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42

64

3

10

7.1

15.6

教科文卫委员会

63

92

6

14

9.5

15.2

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46

64

11

7

23.9

10.9

民族和宗教委员会

53

70

5

14

9.4

20

文史资料委员会

34

32

5

5

14.7

15.6

港澳台侨委员会

51

50

8

12

15.7

24

外事委员会

39

41

8

8

20.5

19.5

总计

423

520

57

81

13.5

15.6

资料来源: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儿童状况:事实与数据》,2003年8月

2,政党中的女性

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民族党派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作为参政党的各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参加政党活动,在政党中担任职务是女性参政的重要渠道.见下图:

各派中的女性

党派

主席

副主席

成员

百分比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何鲁丽

程志清,钮小明

21482

31.6

中国民主同盟

张梅颖

56274

35.7

中国民主建国会

张榕明

25218

28.3

中国农工

左焕琛

39106

46.7

九三学社

谢丽娟

29385

33.4

中国致公党

9759

44.7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林文漪

880

64.3

资料来源: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儿童状况:事实与数据》2003年8月

3,女性参与基层民主管理

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村委会成员中,女性占16%,全国城市居委会成员483,705人,其中女性286,105人,占成员总数的60%.(资料来源: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学习辅导.)

(1)高层领导中的女性

近年来,我国高层领导中的女性人数有所增加.到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中,有3位副委员长是女性;全国政协中有2位副主席是女性;国务院中有1位副总理是女性;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级领导班子中有女干部48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政领导班子中有女干部56人;全国396个市(地,州,盟)党政领导班子中有女干部47人,2831个县(市,区,旗)党政领导班子中有女干部4353人.

总之,自''''95世界妇女大会以来,中国女性参政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诸如:权力结构中性别比不均衡,全国人大代表中女代表的比例没有达到联合国30%的要求;女干部职位与职务结构欠合理;领导者(包括女性领导)的性别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

(二)中国促进女性参政的行动

1,女性参政的政策和法律保障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已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为主体,包括国家各种单行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各部门行政法规在内的一整套保护妇女权益和促进男女平等的政治法律体系,有力地保障了女性的政治权利.例如《妇女权益保障法》中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权利"(第八条),"妇女有权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九条)"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十条),"国家积极培养和选拔女干部"(第十一条)等等.

自1990年至今,中共中央组织部先后召开了四次培养和选拔女干部座谈会和一次特别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1995年至2000年,2001年至2010年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都将妇女参政作为妇女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1995年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提高女性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决策及管理的程度".2001年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在1995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基础上增加或细化了一些目标和措施,诸如"提高妇女参与行政管理的比例"."国家机关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盟)政府工作部门要有一半以上的领导班子配备女干部.正职或重要岗位女性数量要有较大的增加"."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要占一定比例"等.同时,在"国家宏观政策","法律和部门政策","社会宣传和培训"三个方面规定了17项具体策略措施.

2,健全女性参政的运作机制

在健全女性参政的运作机制方面,我国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深化改革,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女性参政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

第二,完善保障女性参政的立法和配套政策,加大执法的力度,确保相关政策的实施.

第三,努力加大教育投入,办好基础教育,保证九年义务教育期限内学龄童的入学,就学率,降低女童的辍学率,为提高女性参政意识和能力奠定基础.

第四,努力改变陈腐的社会性别文化,为女性参政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诸如,避免对"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的复制和进一步传播,提倡,鼓励女性对社会事务的关注和参与.

第五,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提高女性的参政能力.

3,多渠道促进女性参政的策略

在中国,选拔干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委任制,竞聘制和直选制.委任制,具体方法是自上而下地由上级组织部门提名,考查,任命.竞聘制,是公开招聘干部的方法,主要通过自荐,考试,组织部门考查等程序,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聘任干部.民主选举,是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领导者.这三种方式往往并不单独使用,而是相互交叉,相互综合.中国妇女参政的推进工作,着重于根据不同的选拔干部方式发展不同的策略.诸如,针对任命制,侧重于推动决策部门加大选拔女干部的力度,规定比例;针对竞聘制,鼓励女性参与,培训竞聘能力,研究竞选策略;在民主选举中,抓住机遇,宣传发动,精心谋划等等.

(三)国外妇女参政现状简况

1,国会议员中的女性

1999年,世界各国女性国会议员的比例平均为12.8%,议员中女性比例达到或超过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要》中重申的30%目标的国家有(见下表)

国家

女性所占比例

实现时间

卢旺达

48.8%

2003年9月

瑞典

45.3%

2002年9月

丹麦

38.0%

2001年11月

芬兰

37.5%

2003年3月

荷兰

36.7%

2003年1月

挪威

36.4%

2001年9月

古巴

36.0%

2003年1月

比利时

35.3%

2003年5月

哥斯达黎加

35.1%

2002年2月

奥地利

33.9%

2002年11月

德国

32.2%

2002年9月

阿根廷

30.7%

2001年10月

冰岛

30.2%

2003年5月

莫桑比克

30.0%

1999年2月

(以上均为下院/单院比例)

自1995年以来,有6个国家第一次选举一名女性为议会发言人,它们是埃塞俄比亚(1995年),秘鲁(1995年),牙买加(1996年),马耳他(1996年)和波兰(1997年).(资料来源: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研究参考资料(十))

2,国家或政府首脑中的女性

目前,在国家和政府担任首脑的女性一共6位(女王除外),其中4位是1995年以后出任的,她们分别是孟加拉国总理(1996年6月执政),圭亚那总统(1997年当选),爱尔兰总统(1997年当选),斯里兰卡总统,总理(一对母女,母亲为总统,女儿为总理).(资料来源: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研究参考资料(十))

3,联合国机构中的女性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联合国机构内部决策部门的女性有所增加.联合国五大机构都有了女性执行长官.在联合国各组织中,人口基金的女性任职人数最高,达到了50/50的性别比例.(资料来源:中国经济转型期促进妇女参政研究课题组《促进妇女参政研究报告》2001年3月.)

总的看来,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制定的《行动纲要》重申的在立法机构和决策要职中妇女占30%的比例,在世界许多地方远未实现.虽然国际社会和许多国家已经确认了女性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权利,但实际上,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关键性决定,尚缺乏妇女的实际影响,因而妇女所关注的问题尚未充分地表达,需要进一步促进权力和决策方面的性别均衡.

(四)国际社会对女性参政的推进

自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联合国,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政党,妇女组织,为推进女性参政做出了进一步的努力.

1,"会议"推动与基本共识

1997年,国际议会联盟(IPU)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了题为"男女在政治上走向伙伴关系"的会议,并发表了《新德里宣言》.该宣言重申了妇女权利即人权的原则,提出了各国议会中女议员的比例应达到30%的意见,号召各国政党,国家与地方代议机构要为女性保留席位.宣言指出了劳动力市场和媒体中的性别歧视,希望媒体要展示女政治家的风采,认为有必要建立性别问题的专职国家机构和顾问团.(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文件,2000)

199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美国纽约召开了题为"追求可持续增长与公正的管理制度"的国际会议.会议强调要消除妇女参与公共事务的各种障碍;在各级决策机构平衡两性人数,使女性占到总数的一半;增加国际资源的投入,为实现性别均衡目标创造条件.(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文件,2000)

1997年,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召开了第41届会议,重申制定和实施有关措施,切实解决妇女参与人数不足的问题,强调废除歧视性做法,采取积极行动.同年,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召开了第16届会议,通过了关于妇女参与政治和公共生活的第23号一般性建议,强调缔约国有义务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妇女在政治和公共生活中的平等参与.(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文件,2000)

2000年5月,联合国召开特别大会,对5年来执行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要》的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提出进一步行动的建议.关于妇女参政,会议建议各国政府应加紧努力并致力于落实在行动上,保证不久的将来在所有领域和各个决策层面都有一定数目的妇女领导人;强调在男性中开展两性平等认识运动和性别培训,男女共同创造促进两性平等参与的机构文化;增加男女协调家庭和职业责任的措施,建立支持妇女职业发展和晋升的网络.

根据联合国有关文献的分析,通过以上种种努力,国际社会对女性参政有以下共识:

第一,参政是女性的基本人权,女性参政是社会公正,公平的前题.

第二,参政是女性意见得以表达,女性要求得到考虑的必要条件.

第三,女性参政是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重要环节.

第四,女性参政是政党,政府的责任.

2,障碍因素分析

为了推进女性参政,许多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不同侧面分析妇女参政水平普遍低于男性的原因,提出了各种解释.

政治社会化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化过程中的刻板模式,诸如对男主外女主内角色的期待,男刚女柔性别气质的塑造等,使女性从孩提时代就缺乏对政治的兴趣,没有培养起政治特质和能力,不适合甚至排斥政治.

资源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女性的社会资源较为贫乏,弱化了女性在政治领域的竞争条件.诸如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内容,职业地位与类别等,不利于女性参与到较高的权力领域.

角色冲突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女性的家庭与工作角色常常出现冲突,一方面引起女性的内心冲突,另一方面来自家庭,社会对女性家庭角色的期待,造成在履行工作角色时的压力,导致女性参政的一定程度上的边缘性和"业余"性.

结构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政治体制和权力结构中的一些因素对女性参政的阻碍.诸如,政党和政治领袖对女性候选人在提名和竞选中的支持不力;权力结构中男性领导者的避嫌;选民和媒体对女性候选人缺乏信任等等.

发现这些障碍因素,对于排除障碍,促进女性参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女性群体所面临的参政障碍会有很大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

3,女性参政能力建设

教育和培训是改善女性参与决策状况,帮助妇女进入较高权力层面的有效方式.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有成效的妇女参政能力培训,一些国家还专门开展了针对领导人的性别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

墨西哥发起了针对地方和全国各级女公务员的培训;新加坡和意大利开展了针对行政官员的性别观点培训;乌拉圭和智利制定了妇女社区领导人培训方案;圭亚那成立了妇女领导研究所;伊朗举办了鼓励妇女参加选举和其他政治活动的培训;喀麦隆,科特迪瓦和几内亚在竞选期间进行了女候选人培训;芬兰开设了土著妇女教育项目,以增进其参与决策.(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文件,2000)

一些国家在大学中开设提高女性领导能力的课程,比如,英国北爱尔兰的尤斯塔人民学院开设了一系列提高女性领导能力的课程,内容包括领导风格,女性领导的参政障碍,角色模拟,公共演讲,在媒体中的形象等.(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文件,2000)

此外,许多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和非政府组织为提高女性参政能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培训,例如,美国和立陶宛的非政府合作,建立了"妇女企业领导人营地",培养青年妇女的领导能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越南提高妇女地位全国委员会合作,开展了题为"执行提高妇女地位全国行动计划能力建设"项目,培训内容包括竞选活动,表达技能以及拟定行动建议等.(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文件,2000)

根据对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的研究,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建立联盟,即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民间社团,私营部门之间建立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在女性参与决策的各个层面共同合作.

参与式讨论:案例分析

位于渤海之滨的某村,经济发展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全村人口325人,姓氏13个,其中赵,刘,于,滕为四大姓.解放后,该村先后换过五届村领导班子,核心领导先后由赵,于,刘三大姓氏的人轮流出任.1999年,村干部在大多数村民不知情的情况下,与某报社记者站签订了明显含有侵犯村民利益的土地承包合同,引起村民不满,于是,在几十名村民的联名下,该村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向上级乡镇上访,告状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女性参与的人数基本上与男性持平.活动的结果是乡里迫于村民的压力,于1999年12月罢免原来的村干部,用"海选"的方式在村民中民主选举4名村干部.

在准备选举阶段,最主要的活动是选举者和被选举者的资格认定.对于该村来讲,有一个问题就是已婚妇女有无必要像男人一样参加选举活动,尽管许多村民知道在法律上妇女享有同男人一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在习惯的思维中,这种权力是可以由丈夫的,也就是说,选举的单位由个人变成了家庭,这样一来,妇女的权力就被剥夺了.后经有关部门和选举组织者做工作(并非出于妇女们自身的要求),全村82名已婚妇女最终获得了选举的权利和机会.与上面上访,告状不同的是,在这一阶段拉选票时,妇女很少参与,有的妇女认为:"选就选嘛,干嘛还搞这些猫腻".

在选举阶段,全村共有选民237人,其中女性111人,选举时落实到选民168人,其中女性60人,而男性除个别有事,有病不能到场外,其余全部到场.在这一过程中,有18人参与竞选并发表"施政纲领",当其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张金花在发表施政演说时,下面不时有讨论声:"刘连庆家里想当村长,她行吗","咱这块方圆十里八村的都没有一个女的(村长),我看她不行","只要能看好孩子做好饭就是好媳妇,凑什么老爷们的热闹","又要养鸡,又要当官她顾得过来吗"中午开始投票时,有14位妇女为给孩子准备午饭或别的原因中途退场,没有参加.

选举后统计阶段,在选举出的7名村干部候选人中,张金花获得10张选票,是获得选票最少的候选人.在分析其原因时,张金花说:"最主要还是因为我是个妇女,在农村,妇女还是不行,不过我没想到最后得这么少选票."作为丈夫的刘连庆显得比妻子还沮丧,他说:"我真没想到她得到这么少票,不是我说,她这个人(办事)有股劲头,让她干准行."需要说明的是,在张金花竞选的过程中,她丈夫给了她很多的鼓励和支持.

一点说明:该村历史上五届领导班子中有过2位女性,都是由上级直接任命的.1993年以后,河北省先后出台了农村村民自治条例和民主选举的执行条例.理论上说这不仅为村民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提供了法律保证,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为妇女行使政治权利,参与村务管理及决策提供了机会.但是,目前的情况却是该村女性村干部的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因为村干部绝对数量的减少等原因,从村的领导班子中消失了.

讨论题:

妇女人权范文篇5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学习则是知识的源泉。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件日常工作。我们这次培训班时间紧、任务重,老师们给大家传授的知识尽管很精彩,但很有限,希望能给大家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你们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加强学习,做知识型的女人,知识可以为你们带来财富、增添魅力、提高品味。持之以恒的学习将引导你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实现跨越;持之以恒的学习将让今天的妇联干部一步一步成长为未来的妇女干部、妇女领导。

二、坚持学习致用,实现科学发展。

学习不是终极目的,学习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它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办事效率,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学习,只有与我们的工作、生活紧密结合,才会产生动力;只有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才变得有实际意义和价值。比如说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学习了党的十七大精神,我们就要用这些观点,这些思想去武装我们的头脑;学习了科学发展观,就要用于指导我们的妇女工作;学习了某项技术,就要用于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学习了法律法规,就要用于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总之,知识要为我所用,为社会所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持续科学发展之路。

三、坚持围绕中习,服务常宁发展。

广大妇女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发挥好广大妇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事在发展大局;发挥好在座各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事关常宁发展的大局。因此,我们在座的各位妇联干部,一定要发挥好排头兵的作用,做好本部门、本战线、本单位妇女同志的工作,让她们在不同部门、不同战线、不同单位做着同样的事情,那就是围绕我市的中心工作,投身我市的各项建设,服务我市的发展大局;让她们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战线、不同的单位做着不同的事情,那就是“双学双比”,各显神通。在座的各位妇联干部一定要教育和引导好身边的妇女,让她们将个人的追求和奋斗融入国家兴旺之中,将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融入发展之中;让她们发扬中国妇女勤奋勇敢、自立自强的传统美德,在服务祖国、服务常宁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进步和发展;让她们成为常宁协调发展的润滑剂、全面发展的催化剂、持续发展的活化剂。

四、坚持突出重点,维护妇儿权益。

妇女人权范文篇6

××市妇联干部能力建设培训班就要结束了。这次培训班办得很成功,我代表××市人大向为此次培训班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工作人员及全体学员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这次培训班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妇女第十次代表大会精神之际举办的学习班,我们请来了湖南省妇女干部学校校长、湖南省最知名的妇女理论工作者唐娅辉同志为我们“传道授学、解惑”。唐教授为我市妇女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增添了学习的动力。我在开班仪式上也给大家提了几点建议,希望大家认真领会。下面,我再给大家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坚持继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学习则是知识的源泉。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件日常工作。我们这次培训班时间紧、任务重,老师们给大家传授的知识尽管很精彩,但很有限,希望能给大家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你们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加强学习,做知识型的女人,知识可以为你们带来财富、增添魅力、提高品味。持之以恒的学习将引导你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实现跨越;持之以恒的学习将让今天的妇联干部一步一步成长为未来的妇女干部、妇女领导。

二、坚持学习致用,实现科学发展。

学习不是终极目的,学习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它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办事效率,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学习,只有与我们的工作、生活紧密结合,才会产生动力;只有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才变得有实际意义和价值。比如说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学习了党的十七大精神,我们就要用这些观点,这些思想去武装我们的头脑;学习了科学发展观,就要用于指导我们的妇女工作;学习了某项技术,就要用于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学习了法律法规,就要用于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总之,知识要为我所用,为社会所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持续科学发展之路。

三、坚持围绕中习,服务常宁发展。

广大妇女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发挥好广大妇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事在发展大局;发挥好在座各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事关常宁发展的大局。因此,我们在座的各位妇联干部,一定要发挥好排头兵的作用,做好本部门、本战线、本单位妇女同志的工作,让她们在不同部门、不同战线、不同单位做着同样的事情,那就是围绕我市的中心工作,投身我市的各项建设,服务我市的发展大局;让她们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战线、不同的单位做着不同的事情,那就是“双学双比”,各显神通。在座的各位妇联干部一定要教育和引导好身边的妇女,让她们将个人的追求和奋斗融入国家兴旺之中,将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融入发展之中;让她们发扬中国妇女勤奋勇敢、自立自强的传统美德,在服务祖国、服务常宁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进步和发展;让她们成为常宁协调发展的润滑剂、全面发展的催化剂、持续发展的活化剂。

四、坚持突出重点,维护妇儿权益。

妇女人权范文篇7

××市妇联干部能力建设培训班就要结束了。这次培训班办得很成功,我代表××市人大向为此次培训班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工作人员及全体学员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这次培训班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妇女第十次代表大会精神之际举办的学习班,我们请来了湖南省妇女干部学校校长、湖南省最知名的妇女理论工作者唐娅辉同志为我们“传道授学、解惑”。唐教授为我市妇女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增添了学习的动力。我在开班仪式上也给大家提了几点建议,希望大家认真领会。下面,我再给大家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坚持继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学习则是知识的源泉。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件日常工作。我们这次培训班时间紧、任务重,老师们给大家传授的知识尽管很精彩,但很有限,希望能给大家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你们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加强学习,做知识型的女人,知识可以为你们带来财富、增添魅力、提高品味。持之以恒的学习将引导你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实现跨越;持之以恒的学习将让今天的妇联干部一步一步成长为未来的妇女干部、妇女领导。

二、坚持学习致用,实现科学发展。

学习不是终极目的,学习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它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办事效率,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学习,只有与我们的工作、生活紧密结合,才会产生动力;只有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才变得有实际意义和价值。比如说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学习了党的十七大精神,我们就要用这些观点,这些思想去武装我们的头脑;学习了科学发展观,就要用于指导我们的妇女工作;学习了某项技术,就要用于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学习了法律法规,就要用于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总之,知识要为我所用,为社会所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持续科学发展之路。

三、坚持围绕中习,服务常宁发展。

广大妇女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发挥好广大妇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事在发展大局;发挥好在座各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事关常宁发展的大局。因此,我们在座的各位妇联干部,一定要发挥好排头兵的作用,做好本部门、本战线、本单位妇女同志的工作,让她们在不同部门、不同战线、不同单位做着同样的事情,那就是围绕我市的中心工作,投身我市的各项建设,服务我市的发展大局;让她们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战线、不同的单位做着不同的事情,那就是“双学双比”,各显神通。在座的各位妇联干部一定要教育和引导好身边的妇女,让她们将个人的追求和奋斗融入国家兴旺之中,将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融入发展之中;让她们发扬中国妇女勤奋勇敢、自立自强的传统美德,在服务祖国、服务常宁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进步和发展;让她们成为常宁协调发展的润滑剂、全面发展的催化剂、持续发展的活化剂。

四、坚持突出重点,维护妇儿权益。

妇女人权范文篇8

××市妇联干部能力建设培训班就要结束了。这次培训班办得很成功,我代表××市人大向为此次培训班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工作人员及全体学员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这次培训班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妇女第十次代表大会精神之际举办的学习班,我们请来了湖南省妇女干部学校校长、湖南省最知名的妇女理论工作者唐娅辉同志为我们“传道授学、解惑”。唐教授为我市妇女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增添了学习的动力。我在开班仪式上也给大家提了几点建议,希望大家认真领会。下面,我再给大家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坚持继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学习则是知识的源泉。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件日常工作。我们这次培训班时间紧、任务重,老师们给大家传授的知识尽管很精彩,但很有限,希望能给大家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你们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加强学习,做知识型的女人,知识可以为你们带来财富、增添魅力、提高品味。持之以恒的学习将引导你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实现跨越;持之以恒的学习将让今天的妇联干部一步一步成长为未来的妇女干部、妇女领导。

二、坚持学习致用,实现科学发展。

学习不是终极目的,学习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它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办事效率,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学习,只有与我们的工作、生活紧密结合,才会产生动力;只有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才变得有实际意义和价值。比如说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学习了党的十七大精神,我们就要用这些观点,这些思想去武装我们的头脑;学习了科学发展观,就要用于指导我们的妇女工作;学习了某项技术,就要用于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学习了法律法规,就要用于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总之,知识要为我所用,为社会所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持续科学发展之路。

三、坚持围绕中习,服务常宁发展。

广大妇女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发挥好广大妇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事在发展大局;发挥好在座各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事关常宁发展的大局。因此,我们在座的各位妇联干部,一定要发挥好排头兵的作用,做好本部门、本战线、本单位妇女同志的工作,让她们在不同部门、不同战线、不同单位做着同样的事情,那就是围绕我市的中心工作,投身我市的各项建设,服务我市的发展大局;让她们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战线、不同的单位做着不同的事情,那就是“双学双比”,各显神通。在座的各位妇联干部一定要教育和引导好身边的妇女,让她们将个人的追求和奋斗融入国家兴旺之中,将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融入发展之中;让她们发扬中国妇女勤奋勇敢、自立自强的传统美德,在服务祖国、服务常宁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进步和发展;让她们成为常宁协调发展的润滑剂、全面发展的催化剂、持续发展的活化剂。

四、坚持突出重点,维护妇儿权益。

妇女人权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女权;女性;文化差异

Feminism到底是什么?女权还是女性?一般来说,Feminism对于西方是女权主义,在中国就是女性主义。Feminism由女权主义变为女性主义,温和、委婉了很多,似乎少了许多政治因素,多了许多文化内涵。可是,“女权”还是“女性”不仅仅是用词的不同,而且在翻译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差异。中西不同的哲学思维、家庭观念、个人价值、历史和现实发展,直接导致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Feminism不同的理解。本文试图从社会文化角度探求中西女性主义境遇差异的根源。

一、哲学层面上:中西二元对立与阴阳调和

二元对立是西方哲学传统思维模式。西方哲学强调天人相分、主客相分、二元对立。在两性关系上,女性处于客体的位置,女性被迫站在与男性截然对立的关系上。整个的思维模式也让女性习惯在两极模式中审视自己及与男性的地位关系。当意识到自己的不利地位时,她们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面对强大的男权社会,西方女权主义者给予了无情的批判和反抗,试图从根本上对男女秩序进行颠覆。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虽然也强调事物的对立面,但更强调其相互转化性。老子的“福祸说”(“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就很明显体现了这一点。在两性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男尊女卑观念也根深蒂固。《周易》就从天地、乾坤、阴阳等天人秩序来论证男女尊卑、贵贱的关系。汉儒从阴阳五行论证了“三纲六纪”、“男尊女卑”的合理性,从“道不变,天亦不变”来论证秩序的永恒性。宋明理学的“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将男女不平等制度当做天经地义的绝对真理。但中国哲学更强调天人合一,阴阳中和。董仲舒认为阳贵阴贱,阳尊阴卑,同时也讲阴阳调和,认为阴阳中和是阴阳运行之道。“起之不至于和之所不能生,养长之不至于和之所不能成。成于和,必生于和,始于中,止必中也。中者,天地之始终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因此中国妇女意识到自己地位低下,备受压迫时总是以和为贵,逆来顺受,很难奋起反抗,向男权社会发难。

二、家庭观念上:中西家庭对抗与“家天下”的差异

西方家庭成员以对抗为主要特点。古罗马“家庭”即“奴隶”的意思,家长就是奴隶主。德国学者缪勒利尔说:“在那里,家长也是全家财产的所有者,是她的妻子的身体与灵魂的主人……他的妻子、儿子和他的牲畜一样没有提出反对的权利。家庭之于个体的希望和快乐,正如坟墓般的土牢一样。”《马太福音》中耶稣在差遣十二门徒出去传道时,明确告知他们说:“我来,是叫人与父母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强调“家天下”、“家和万事兴”,以家为本位,家国同构。儒家思想“修身齐家平天下”成为每一个人(男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家国观念中,家国是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小家要服从大家(国)。在这种服从中,就表现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处在最底层的无权地位。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女性虽然处于无权地位,但中国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将忠、孝视为至上的美德。儒家将孝作为一切德行的总纲。孝亲观使女人成为母亲后,可以利用母亲的名义得到一定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女性诸多不满情绪,相对于西方家庭中男女两性直接对立,矛盾要缓和一些。

三、个人价值追求上:中西个体性与集体性的差异

西方强调个体性价值的实现,强调自我认识和自我发现。古希腊罗马城邦文化,西方私有制易形成个体独立。文艺复兴时期更是张扬人性、个性的时代,个性解放成为一种鲜明的时代倾向。个人价值的追求在西方文化中源远流长,已渗透到西方文化的血液中,成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这种个人主义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集中表现为追求个人自由和平等。为了实现自由和平等,他们不惜任何代价去争取。受这种个人主义传统的影响,西方女性能自觉地站在自我的立场,反思和反抗父权文化的压制。当认识到自己地位低下时,她们奋起反抗,发动轰轰烈烈的妇女运动,大胆地向男权世界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

中国文化是一种集体文化,强调集体利益,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忽视个人价值。“中国文化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体的自由发展,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人学,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宗旨的道德人本主义。”4家国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深入骨髓,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已通过基因一代又一代地得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自一降生就被纳入到家族伦理中,个人身份消解在人伦关系中,以关系而不是个体本位的人生观很难让性别突出为社会身份的中心。中国女性在这种集体主义思想熏陶下,以“三从”、“四德”、“三纲”、“五伦”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将男人视为“天”。女人自我在温顺贤淑下,消解在男人的世界及人的世界里。这种集体主义思想极大地压抑了人尤其是女人作为个体的自我个性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男尊女卑”价值观念被中国妇女普遍接受,而且内化为她们自己的需要。

四、历史现实上:中西不同的妇女解放运动

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运动中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和“天赋人权”等主张。当时许多女性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革命活动,在和男性一起争取权利的奋斗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她们所争取的权利实际上是给予男性的权利,女性不在权利的范围内。1791年法国妇女领袖奥伦比·德·古日发表了《女权宣言》,《女权宣言》参照《人权宣言》中的“天赋人权”精神,力争“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力,应该同男人一样享有各种权利”。尽管当时古日要求的平等权利还仅仅局限于婚姻、家庭、生育等方面,但她的论争在促进妇女解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随后在1792年,英国的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了《为女权辩护》,主要针对女性应该与男,性受同样的教育,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从而使女子与男子在社会、生活、职业等方面达到真正的平等,指出传统的女性教育就是培养女性如何取悦男人,传授给女性的不是真正的知识和真理,而是要把女性培养成男性的附属品。现代意义上的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主要的还是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两次大的妇女运动浪潮。第一次妇女运动浪潮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在法、英、美等国展开的妇女解放运动。这一时期的妇女运动主要要求改变妇女在政治、教育、就业和家庭中的不利地位。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是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的废奴运动、反战运动和学生运动为契机兴起的。HTtP//:

可中国从来没有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女权运动,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都是些具有启蒙思想的知识男性。这也决定了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男女协同作战,与民族解放、国家存亡交融在一起。19世纪60年代初到19世纪末,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尤其是一些接受过西方先进思想的男性,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以西方自由民主等思想为参照,思考中国妇女地位,认识到要改革必须先解放“奴隶的奴隶”——妇女,将妇女解放纳入到向封建礼教发难的行动中,将男女平等思想融入到政治、经济、教育、婚姻等各个方面,为妇女思想解放做了积极贡献。随着中国民族革命进程的发展,妇女解放运动也不断发展,妇女权利也通过立法等制度形式得到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一条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上世纪50年代后,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下,中国妇女广泛走向社会,参加各种社会生产。而西方妇女为争取各种权利进行了各种游行、抗议,许多人还进过监狱,相比之下,似乎中国妇女权益的获得是那么的轻而易举。

妇女人权范文篇10

[关键词]女性主义;民族国家;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作为晚清以来各种思潮的底色和主导力量,与晚清传入的在西方方兴未艾但仍居边缘的女性主义不期而遇将呈现怎样的图景?戴锦华认为:“女性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并置似乎十分逻辑又不无荒诞”。之所以荒诞,在于两者在理论表述系统中形同水火。从女性主义立场来看,民族主义尤其是其典型形态“国家民族主义”,无疑是父权结构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压抑与暴力之源。而从民族主义立场上看,女性主义或是一种女人的无事生非或奢侈之想,或是一种极端危险、极度可疑的鼓噪,或二者兼有。[1]然而,在实践层面上两者却又彼此介入、相互渗透,“女性主义作为妇女运动的一种策略,在实际行动中提供介入民族主义的可能性……妇女实际处境不仅不能脱离民族/国家的语境加以理解,根本上就是民族/国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实践层面上的这种奇特的勾连使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常常纠缠在一起,形成既互构、又碰撞的关系。然而,学界对两者的关系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于两者的内在张力关注尤少,本文选取女子教育作为切入点,以期对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作出进一步的思考,探究对本文主题展开新的更为深入而全面理解的可能性。

一、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话语互构

受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时代主题的召唤,一切现代化运动都不能离开民族主义的保驾护航,否则将难以长久,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亦不例外,它与百年现代化历史相始终,因此,中国女性主义的历史与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息息相关,既互为前提,又相互依赖。

(一)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互构的动因

其一,民族国家话语建构的需要。自晚清戊戌维新运动以来,民族危亡如影随形,无时不压迫着时人特别是男性知识精英的神经,引发其对民族未来的忧虑和思索。虽然女性是民族国家的“她者”,但民族国家在建构“自我”的时候,却需要倚仗这个“她者”。男性知识精英由对民族国家的关注而把焦点集中到女性身上,女性被认为是富国强兵的负担,属于被“唤醒”的普通民众之一部分,由此她们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隐喻”和前瞻性设想的一部分。“我中国之所以养成今日麻木不仁之民族者,实四千年来沉沉黑狱之女界之结果也……唤起国魂,请自女界始!”[3]亚特进一步论证:“国无国民母所生之国民,则国将不国。故欲铸造国民,必先铸造国民母始。”[4]这里的“国民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母亲,而是一个“隐喻”,女性在此成为民族国家建构自身的能动机制。

为了论证女性与国家的关系,先进知识男性一方面将中国的软弱归结于中国的“种气”不强,进而归因于女性身体的软弱(“小脚”),不缠足运动由此发端。另一方面,如梁启超在《论女学》中把中国经济实力弱归结为“二万万女子为食利者”,“国何以强?民富斯国强矣。民何以富?使人人足以自养”,现实却是“女子二万万全属分利,而无一生利者。惟其不能自养,而待养于他人也,故男子以犬马奴隶畜之……”[5]在这里,梁启超不惜通过全盘否定妇女在历史上的贡献(事实上妇女一直参与生产)来强调女学的重要性。无独有偶,马君武翻译的弥勒·泰勒《女权说》中竟出现“家庭者,国之脊骨也,在家庭间如是,在一国中亦何独不是”、“女人遂能与国相直接而有国民之责任焉”等“符合国情”的语句。显然,马君武是出于民族国家的诉求而把个人观点渗透其中。正如王政所言:“女性在当时是被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被有话语权的男性言说,女子既被说成是国家衰弱的原因,又被再表现为民族落后的象征,男性提出妇女问题(妇女是‘问题’),是为了寻找一条救国的途径,妇女是载体/手段,强国是目标。”[6]

其二,精英男性主体身份建构的需要。20世纪初,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倾轧,中国人的“被殖民”心理开始泛滥,使得精英男性对自身身份和民族认同产生焦虑,由此把女权表现为现代男性和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康有为在“妇女之苦总论”中列举了女子遭遇的八种“不得”权利(即八种性别压迫),正是它们造成女子低下的社会地位,因此主张“天赋人权”,“女子亦人也”,侵犯女子的权利即是侵犯“天权”,甚至提出废除家庭的激烈主张,[7]但是他“解放”妇女的思想是要成就世界大同的目的,所以并未意识到唤醒女子的自觉,可见其妇女观是以男人为本体,出自男性主体身份建构的需要。金一毫不掩饰对西方平等自由的向往:“梦想欧洲白色子,当此时日,口卷烟,手榔杖,肩随细君,挈带稚子,昂头掉臂于伦敦、巴黎、华盛顿之大道间,何等快乐,何等自在!吾恨不能往,吾惟以间接法知之。”[8]“肩随细君”流露出他渴望找到一个红颜知己享受真正的爱情,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同时,通过标榜男女平等,向欧洲白人看齐,以示自己的现代男性身份。

难怪何震尖锐地质问:“何近岁以来,为男子者,转提倡女子解放之说,主张男女平等之制?”她总结出三大原因:一是由于“中国男子崇拜强权……于一己之妻女,禁其缠足,使之入学,授以普通知识,则中外人士,必将称为文明”,因此男子是“因求名而解女子者也”;二是通过解放女子减轻自身养家的压力,“生值此时,悟室家之累己”,“乃提倡女子独立,以女子依赖于男为大戒”;三是为了女子能胜任治家教子之职,“中国男子以家自私,以后嗣为重,而治家教子之劳,又非一己所能堪,乃欲以治家教子之事,责之女子”。[9]简言之,解放女子就是为男系家族培养优秀的后代。对这个年代的精英男性来说,推崇女权既表达了处于种族等级结构劣势的汉族男性对平权理念的追求,也是处于动员女子加盟民族国家建设的需要,还是建构现代男性主体的一个要素,把自己和以往的男性区分的标志,并为自己作为一个解放者的身份做铺垫。

其三,知识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需要。在民族国家内部,对女性的定位一直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要求妇女成为“新女性”,另一方面又充满了对于“新女性”之不纯净的焦虑:“她”既要与西方女性不同,又要与传统女性不同。这显示了妇女与国家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深层矛盾。面对这一困境,当时的知识女性清醒地认识到,民族主义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女性主义一旦被抽去了民族主义的内核,它在中国政治话语中的合法性便受到威胁,女子解放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她们在思想上达成一种共识:只能通过对民族国家尽责任来实现男女平权,通过建构责任话语来建构女性的主体身份。“从前女界虽权利失尽,然义务亦失尽”,“吾辈欲与之争,须先争尽我辈之义务,则权利自平矣”。[10]她们自觉地把尽义务、参与社会,作为争女权的条件之一。

20世纪初成长起的一批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知识女性群体就是例证。陈撷芬创办《女报》;吕碧城担任天津《大公报》编辑并创办女子教育会;何震在东京成立女子复权会并创办《天义》杂志;张竹君在广州创办多所医院和女校,被誉为“女界梁启超”;更有早年留学海外、回国后开办医院救死扶伤的康爱德、石美兰……据张玉法在《清季的革命团体》一书中的不完全统计,1901—1911年涌现的女子团体达40多个。有些团体直接以“争取女权,振兴女学”为宗旨,如1903年薛锦勤创立的中国女维新会,1904年胡彬夏创建于东京的共爱会,1905年秋瑾创立于东京的雄辩学会,1906年炼石(燕斌)等创立于东京的中国留日女学会等。此外,她们还对“如何尽义务”进行理性思考。燕斌主张通过增进学问来尽义务和提倡女权,“你如在社会上尽一分义务,自然就有一分权利,尽十分义务,就有十分权利。这是丝毫也侥幸不得,所有本提倡女权,是要指望大家先从真实学问下手。”[11]木兰同乡在演讲中主张以女子教育为切入点来建设国家:“专靠男子总是做不出什么事业的,还得要我们姐妹们把国家支持起来……政治问题,真是千条万绪,总得寻个头脑。第一以女子教育下手。”[12]忏碧阐述了自由与学问、权利的关系,“自由的资格只有求学问了……有了自由的资格,就可以享得自由的权利,就可称谓自尊自贵。我们女界中既然能够自尊自贵,他们男界要想侵犯我们的自由,也无从侵犯了。”[13]

(二)互构的标识:“兴女学”成为国家话语

上文已论及,精英男性在设计现代化蓝图时已将女性纳入其中,然而“废缠足”仅仅解放了女性的肢体,要解放女子的精神,使其成为相夫教子的“国民母”还有赖教育。最早提出女子教育的是早期维新派陈虬、宋恕、郑观应等。陈虬提出,中国应“设女学以拔其材,分等录用”,他认为占中国人口半数的妇女不读书、不参加劳动,这无异于“无故自弃其半于无用,欲求争雄于泰西,其可得乎”?[14]1891年宋恕对中外女子教育状况作比较后,指出:“白种之国,男女识字者多乃过十之九,少亦九十之二。黄种之民,识字者日本最多……印度识字者今亦得百分之四”,而中国“计今识字者,男约百分之一,女约四万得一,去印度尚远,况日本与白种乎?”明确主张效仿日本,分设学校,对6-13岁儿童不论男女实行学校教育;女生学有所成者给予“博士号”;女教师难求时可“暂许延男师”[15]。1892年郑观应在宋恕设想基础上提出实施方案:“广筹经费,增设女塾,参仿西法,译以华文,仍将中国诸经列传训诫女子之书,别类分门,因材施教,而女红、纺织、书数各事继之”[16],他的女学观体现了一种新旧兼容、中西并包的原则。

“兴女学”虽被作为强国之策而提出,但此时大多限于坐而论道。甲午战败使朝野震动,救亡图存成为当务之急,在救亡呐喊中,女学不兴被认为是国家积弱的根源。梁启超的言论把这种观点体现得最为充分:“欲令天下女子不识一字,不读一书,然后为贤淑之正宗,此实祸天下之道也”,“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本原也”,因此指出天下急务甚多,“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其理由有三:一是只有将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才能“富国富民”;二是让妇女接受教育既有利于家庭和睦也有利于社会进步;三是把西方“男子之半,其导源亦出于妇人”作为女学重要的佐证。在此,他把学习西方女学与批判现实、改革政治融为一体,将倡兴女学与叙述国事、描绘危局融为一炉,得出“是故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17]的结论。金一提出的“女子教育之八种方法”无一例外服务于民族国家,“教成体质强壮,诞育健儿之人”、“教成德行纯粹,模范国民之人”两方法将妇女稳置于家国机制当中,“教成坚贞节烈,提倡革命之人”[18]进一步把妇女解放的诉求归于革命旗帜下,以将女国民奉献革命为最高鹄的。柳亚子亦认为“欲光复中国于已亡以后,不能不言女学,而女权不昌,则种种压制、种种束缚,必不能达其求学之目的”[19],也把女权与女学相提并论,但落脚点仍在女学。总之,这些精英男性通过撰写檄文,抨击传统,倡言女学,使“兴女学”作为一个符号深入人心,并逐渐被建构成国家话语。

与此同时,先进知识女性借助西方“天赋人权”、“男女平权”等理念,纷纷在自办的报刊上撰文,为“兴女学”思潮推波助澜。康同薇指出:“遍立小学校于乡,使举国之女,粗知礼义,略通书礼……特立大学校于会城(省城),务平其权”,且认为这符合“孔子之道”[20];薛绍徽的见解更引人注目,她以孔子“其教人也,兼男女而言之”为依据,指出女教“几几乎微”的可悲局面是封建礼教造成的,推说周官旧政被封建统治者所篡改。[21]康、薛两人一方面借用“天赋人权”观为兴女学张本,另方面又非要使之符合孔子之道和古代礼仪,反映了维新派妇女女学思想的矛盾和不成熟。林宗素把女学作为倡导民权与女权的先决条件,在《女界钟》序言中说:“处二十世纪权利竞争之世界,苟不先归重于学问,而徒倡言民权,女权无当也”,“使之由学问竞争进而为权利竞争。先具其资格而后奋起夺得之,乃能保护享受于永久。”[22]燕斌在日本创办的《中国新女界杂志》,因经费不足只办了5期,但涉及女学的文章就有10余篇。比如佛群从历朝历代的女学与国家的盛衰关系来说明兴女学的重要性;[23]燕斌提出“斯教育一女子,即国家真得一女国民,由此类推,教育之范围日以广,社会之魔害日以消,国民之精神即日以发达”[24];清如反面论证女子不受教育的不良后果,“今夫一女不学则一家之母无教,一家之母无教则一家之学失教,积人成家,积家成国……”[25]。她们从不同角度阐述女学的重要性,并借助民族主义话语来为女学和女权鸣锣开道,某种程度可以说,她们参与精英男性的共谋来使“兴女学”成为国家话语。

二、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话语碰撞

在20世纪初叶几乎所有关于女性问题的言论,都围绕女性“天赋人权”与奉“民族国家建设为第一要务”之间的矛盾而展开,换言之,呈现了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碰撞。

(一)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碰撞的根源

其一,假设的主体与看待历史的方式不同。民族主义假设的是一个忠诚团结合一的以男性为中心的主体,以及连续性的线性历史,而女性主义假设的主体要从历史生存的父权制挣脱的女性群体,多少具有不忠性,且肯定历史断裂性。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张力,预示着仅仅以民族主义来解决女性主义必将失败,但女权主义一旦从民族主义话语中剥离,其存在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因此能否找到中间道路成为女性主义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从晚清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女性自觉地把女权运动与民族主义靠拢,反复强调伸张女权即强国,而不是性的战争,如向警予所言:“女权运动是妇女的人权运动,也是妇女的民权运动。不独妇女应起来运动,即不是妇女而是一个酷爱民权的男子也应起来帮着运动。故女权运动的真意义,绝不是性的战争。”为动员女权组织加入国民革命,向警予甚至将民族主义从女权主义中分离出来,并告诫女权主义者:“若妇女心营目注的只一个‘女权’,而于‘国权’漠不关心,任洋人共管也好,军阀专横也好,是先自己剥夺了自己的‘人格’和‘民格’,而反腆颜以求女权,岂非天下大愚,可耻之尤!”[26]因此,她主张妇女一面参加政治改革运动,一面参加妇女解放运动;妇女运动的口号除“全国妇女运动的大联合”、“男女教育平等”、“结婚离婚自由”外,还应加入“打倒外国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体现民族主义色彩的口号。

其二,所赖以存在的基础不同。民族主义建立在具有高度同质性的种族群体基础上,对民族国家的“天然”合法性笃信无疑,它把自身置于霸权统识的地位,“民族主义一般被看做一个社会中压倒其他一切认同,诸如宗教的、种族的、语言的、阶级的、性别的、甚至历史之类的认同,并把这些差异融会到一个更大的认同之中”[27]。这种霸权统识难以避免地会侵犯个人自治乃至剥夺个人权利,“民族主义强调族国的绝对主权,排斥个人自治,从而极可能压制、剥夺个人的权利,造成对内对外都不受约束的绝对专制的政治主权。”[28]因此,民族主义极为关注其他群体包括妇女是否会拒绝这些表述。比如萧红在《生死场》中从女性身体出发,通过建立特定的观察民族兴亡的角度,窥见了女性与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叉和冲突。[29]

由于女性主义是建立在个体基础上,以天赋人权为依托,因而倡导妇女人权,批判不平等的性别权力关系和不利于女性的性别秩序,以及维护、建构和强化这些关系和秩序的意识形态与践行,如父权资本主义、民族主义等。因为如英德帕尔·格鲁沃所言:“父权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统治模式都存在种族、性别和阶级歧视,提倡限制女性的空间;民族主义一方面需要妇女的参与,尤其是以她们的母亲和民族生产者的角色来参与;另一方面,民族主义不希望妇女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忽视给予她们平等的公民地位。”[30]辛亥革命中,众多妇女投身革命,为中华民国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连孙中山都发出由衷的赞叹,但民国成立后的以唐群英为首的妇女参政运动却惨遭失败,这是明显的例证。

其三,政治诉求不同。民族主义以建立近代民族国家为目标,强调国家权力的构建,对主权的追求是其政治诉求的首要特征,“尽管采纳民族国家的观念意味着全体‘人民’的象征性提升,但对民族主权的解释仍然会发生显著的分化,理论上的人民主权被代表着一个独特民族的整体利益的国家意志所取代。”[31]换言之,赋予民族国家高度的自主与优先地位,藉以集中意志与力量,达成政治共同体(即民族国家)的生存、稳定、自保与发展是其首要目标,对性别抱持中立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金天翮等主张以“国民之母”为目的的“女权”,就是因为以民族国家为理想的国家体制,而没有意识到民族国家是在性别分工的社会制度上建立的。

女性主义的目标则是建立一个性别平等的社会,必然会质询以国家主权为统驭性前提的国家建制中的“妇女”所面临的新的压抑。在历史上,妇女一直在做磋商较量(negotiation),用各种运作方式,争取自己的空间和利益,但始终是在男权框架之内。直到女性主义诞生,才开始挑战、质疑男权大框架。20世纪前后的中国女权,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质疑和反对儒家大框架中的男尊女卑,要求改变社会性别等级关系,但是这类议题很快在民族主义话语、党派政治以及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笼罩下被边缘化了。在此,民族主义实际上充当了覆盖女性主义政治诉求的一把大伞”,两者冲突在所难免。

(二)碰撞的关节点:贤妻良母主义之争

由于精英男性兴女学的初衷并非出于妇女解放的需要,而是服从于强国保种和救亡图存的强烈渴望,“夫国势之积弱,既为女学不兴所致,则今日之兴女学,所以救国也。”[32]无形中就与女性主义对妇女权利的追求发生冲突,使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碰撞在所难免。在“兴女学”成为两者的共识之时,究竟把女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即女子教育宗旨)成为碰撞的关节点。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创办女子教育的热潮中,盛行于日本的贤妻良母主义作为一种话语传入。所谓“贤妻良母主义”,就是基于西方一夫一妻制近代家庭的基础上,以国家观念为基调,分别要求互相遵守各自的本分,女性通过尽贤妻、良母天职间接地贡献于国家。[33]它重视的是女性对国家应尽的义务,而忽视女性的权利,并以为女子只能助男子成事业,难以自成事业。

《论女学宜先定教科宗旨》一文(1907)呈现了贤妻良母与非贤妻良母两派的争论。持贤妻良母主义者,认为一切教科目的专注于女子应尽之义务(为妇为母之道)[34],把教育子女、管理家务作为妇女的天职,反对妇女参加社会活动,其核心在服务于民族国家。正如梁启超所言:“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岂不然哉!”因此,“考其华文功课,如《女孝经》、《女四书》、《幼学须知句解》……皆有用之书也”[35]就不足为怪了。而持非贤妻良母者,认为一切教科目的在于与男子服同等之义务,目的在于养成“社会的人”,她有和男子同样的“做人”目标和担负社会改革的责任。难怪时任《女子世界》编辑的陈以益撰文对贤妻良母主义提出质疑:“今之女校,一以造成贤妻良母为事……彼男子之教育,授种种之专门学问,今于女子则仅授以普通之学识而止,非重男轻女耶,非与男尊女卑之谬说相等耶”,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贤妻良母之教育,犹教婢女以识字耳,虽有若干之学问,尽为男子所用”[36]。但争论的最终结果仍旧认为我国女子教育应从贤妻良母入手。事实上,其时热衷于女学事业者办学宗旨亦为贤妻良母主义。

在贤妻良母主义获得诸多精英男性青睐的同时,早期知识女性反对的声音尽管微弱但能清晰可辨。燕斌针对女子地位几无改变的现状,敏锐地揭示出背后的原因:一是“维新之功全出于男界,女界无与也,故对于社会上不能占据势力,男界因得以限制之”,二是“其精神教育到非女子所得知,故所造就者,良妻淑女其上选也”[37]。《开放海外大学女子请愿团致女界全体书》也对贤妻良母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女子秉历史的贤妻良母之沿革……其周围环境,无一非纳女子于贤妻良母之域者”,“故教科可以苟简,教师可以陋劣,高等大学可以不入”,进而把矛头直指社会制度,“女子今日实力之不足,实社会之制度与教育有以致之,而非女子本身之过”,最后提出“应力辟贤母良妻之谬妄教育,否认苟简的女校教课,女子教科,与女校的陋劣教员”[38]。这只是知识女性与精英男性在女子教育宗旨上的短兵相接,事实上,“贤妻良母”论与反“贤妻良母”论贯穿于近代女子教育的始终,折射出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磋商和较量。

参考文献:

[1]戴锦华.导言二:两难之间或突围可能?[A].陈顺馨.戴锦华选编.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7.

[2][30]陈顺馨.女性主义对民族主义的介入[A].陈顺馨.戴锦华选编.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4.

[3]黄公.大魂篇[A].前辈谈人权-中国人权文献选辑:(二)女性与人权[C].朱荣贵主编.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2001,110.

[4]亚特.论铸造国民母(1904)[A].前辈谈人权-中国人权文献选辑:(二)女性与人权[C].朱荣贵主编.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2001,45.

[5][17]梁启超.论女学[A],饮冰室合集(文集1)·变法通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9,37-45.

[6]王政.社会性别与中国现代性[A].越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178.

[7]康有为.妇女之苦总论[A].朱荣贵主编.前辈谈人权-中国人权文献选辑:(二)女性与人权[C].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2001,33-40.

[8][18]金天翮著,陈雁编较.女界钟·小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44-45.

[9]何震.女子解放问题(1907)[A].前辈谈人权-中国人权文献选辑:(二)女性与人权[C].朱荣贵主编.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2001,84.

[10]陈撷芬.女界之可危[N].中国日报.1904-4-26、27.

[11]燕斌.美国女界之势力[J].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1):81.

[12]木兰同乡.恭贺新年[J].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3):30.

[13]忏碧.妇人问题之古来观念及最近学说[J].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5):34.

[14]陈虬.治平通议.(一)[A].周秋光等主编,湖南教育史[M].长沙:岳簏书社,2002(2):260.

[15]宋恕.变通篇·开化章第四[A].朱有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下):865.

[16]郑观应.女教[A].朱有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下):866.

[19]柳亚子.哀女界(1904)[A].前辈谈人权-中国人权文献选辑:(二)女性与人权[C].朱荣贵主编.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2001,53.

[20]康同薇.女学利弊说[J].女学报,1898(7).

[21]薛绍徽.女教与治道相关说[J].女学报,1898(3、4).

[22]林宗素.侯官林女士叙[A].金天翮著.陈雁编校.女界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5.

[23]佛群.兴女学说[J].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3).

[24]燕斌.中国新女界杂志发刊词[N].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1):1.

[25]清如.论女学[J].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2):7.

[26]苏平.向警予同志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贡献[A].向警予纪念文集[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00.

[27][美]杜赞奇著.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

[28]朱维铮.清末的民族主义[A].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C].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200.

[29]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M].上海三联书店,1999,201.

[30]苏红军.柏棣主编.西方后学语境中的女权主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8.

[31]姚大力.变化中的国家认同[A].载自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和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59.

[32]万国公报[C].1899(125).

[33][日]大滨庆子.“贤妻良母”与近代日本女权主义[A].中国女性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3),135.

[34]论女学宜先定教科宗旨[N].女报.1909.

[35]梁启超.倡议设立女学堂启[A].饮冰室合集[C].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9(2),19.

[36]陈以益.男尊女卑与贤妻良母[N].女报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