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状况自述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状况自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状况自述

篇1

[关键词] 腹部手术;肠内营养;四君子汤加味;营养状况

[中图分类号] R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7(b)-0137-03

开腹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胃肠功能,导致机体发生营养不良。因此,患者术后应尽快改善身体状况,恢复营养水平,改善预后[1]。在患者术后恢复营养状况时,多采用肠道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据相关资料[2]显示,肠道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本研究以70例行腹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肠内营养及联合四君子汤加味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70例行腹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5例,女25例;年龄22~74岁,平均(45.5±2.1)岁;根据患者的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患者均行腹部手术;无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患者;术前6个月未采取免疫治疗;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并自愿参加研究。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照组实施肠内营养治疗。患者均鼻胃管保留,患者于术后第1天开始通过鼻胃管或空肠造口管将肠内营养混悬液[能全力,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011]逐渐输入,控制营养液温度,维持在36℃左右,输注速度控制在50 ml/h,初次营养输注时每天控制在500 ml,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实际病情,逐渐增加使用剂量,每天控制在1000 ml。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四君子汤加味治疗,基本组方:人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炙甘草10 g、陈皮10 g、桂枝10 g,每日1剂,用水煎煮,取药汁200 ml,分别于每天10点通过鼻胃管或空肠造口管滴注100 ml及下午4点滴注100 ml,持续1周。

1.4 观察指标[3]

患者于术后第1、8天抽取静脉检测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清蛋白(Alb)。

1.5 营养指标监测[4]

患者入院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称量体重,精确到0.5 kg,并计算氮平衡。氮平衡=摄入氮量-(24 h尿氮+3 g)。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和清蛋白改善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RBC、HGB、Alb显著降低,术后第8天逐渐恢复正常,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体重和氮平衡的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体重为(52.4±3.5) kg,氮平衡24 h(-1.8±1.1) g;治疗后体重(58.7±5.8) kg;氮平衡24 h(4.8±1.2) g;对照组治疗前体重为(53.2±3.2) kg,氮平衡24 h(-1.5±1.3) g;治疗后体重(54.1±4.2) kg;氮平衡24 h(3.9±1.7) 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治疗组肠功能恢复时间(30.5±4.1) h,住院时间(14.5±2.4) d;对照组肠功能恢复时间(45.8±6.7) h,住院时间(20.4±3.8) 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患者在行开腹手术后,由于手术创伤会引起应激反应,以此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开腹手术会影响患者小肠黏膜的屏障功能,无法很好进食,引起消化不良,导致小肠内分泌改变及其他微器官功能改变,抑制前列腺素合成[5-7],对细胞免疫造成抑制。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主要是患者术后24 h内给予患者肠内营养,保证细胞功能代谢正常,组织和器官具有完整的结构和功能,以此维持机体免疫功能。通过肠内营养支持,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细菌易位诱发感染,患者在手术创伤下代谢严重受损,采用肠内营养支持,以肠内营养混悬液作为营养制剂,肠内营养混悬液中含有多种膳食纤维,可满足机体能量需求,补充必要水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同时肠内营养混悬液能维持肠道形态,促进胃肠蠕动,吸收营养,促进小肠黏膜生长,确保细胞增生,以此维持肠黏膜细胞结构,保证肠黏膜功能的完整性,维持肠黏膜屏障[5,8-9]。

开腹术后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配以四君子汤加味,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健脾养胃,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健脾祛湿,桂枝温经通阳,陈皮理气调中,炙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温阳之功效,使脾胃之气健旺,运化复常,资生气血。术后患者由于脾胃气虚,采用四君子汤加味健脾益气、温运脾阳,可维持肠道正常运动,提高消化吸收功能,提高术后患者胃肠道适应性,以此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RBC、HGB、Alb显著降低,术后第8天逐渐恢复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腹部术后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联合四君子汤加味,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恢复胃肠道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靳怀安,周振理.肠内营养结合加味四君子汤对肠梗阻术后患者肠功能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29(3):126-128.

[2] 乔丽君.肠内营养及联合四君子汤治疗重症肺炎20例[J].江西中医药,2012,43(11):42-44.

[3] 刘旭东,丁守成,王晓明.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5):587-589.

[4] 田军,付强.胃术后早期肠内营养配合四君子汤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8,40(4):59-60.

[5] 张仁岭,张胜华,冯寿全.四君子汤加味对胃肠道手术后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1):6-9.

[6] 徐旭东,陈刚,叶波,等.黄芪四君子汤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恢复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11):589-560.

[7] 靳怀安,周振理.肠内营养结合四君子汤对腹部术后患者早期营养状况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32(3):31-35.

[8] 程鹏,梁涛,于庆生,等.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5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29(4):13-15.

[9] 于庆生,张雁,潘晋方,等.芪黄煎剂胃癌术后早期应用对抗炎细胞因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29(6):21-25.

[10] 刘统成,赵晓雷.早期微生态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的应用[J].海南医学,2009,20(9):21-23.

篇2

1、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研究生自述(10—15分钟内)

主要内容:

1、论文的价值和意义。理论方面,有何新观点、新见解;实践方面,对教学有何指导意义。

2、写作过程中的努力。碰到的主要问题;解决的方法与过程;解决的效果; 有待解决的问题。

3、其它个人认为有必要说明的与论文相关的内容。(可以省略)

二、专家提问(不超过20分钟)

三、研究生准备(不少于30分钟)

研究生退场,就专家提出的问题作答辩准备。

四、研究生答辩(20—25分钟)

研究生进场,就专家提出的问题作答辩。

注意:整个答辩过程用交叉轮流的方式进行,即在前一名研究生退场准备时,进行后一名研究生的自述和专家提问。

五、专家表决

所有研究生答辩完后退场,专家进行评议表决。

六、宣布结果

研究生重新进场,由答辩组组长宣布答辩结果。

2、答辩程序

1.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作为答辩的开场白,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态度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2.答辩人陈述

收到成效的自我介绍只是这场答辩的开始,接下来的自我陈述才进入正轨。自述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1)论文标题。向答辩小组报告论文的题目,标志着答辩的正式开始。

(2)简要介绍课题背景、选择此课题的原因及课题现阶段的发展情况。

(3)详细描述有关课题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答辩人所持的观点看法、研究过程、实验数据、结果。

(4)重点讲述答辩人在此课题中的研究模块、承担的具体工作、解决方案、研究结果。

(5)侧重创新的部分。这部分要作为重中之重,这是答辩教师比较感兴趣的地方。

(6)结论、价值和展望。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新成果的理论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展望本课题的发展前景。

(7)自我评价。答辩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要求客观,实事求是,态度谦虚。经过参加毕业设计与论文的撰写,专业水平上有哪些提高、取得了哪些进步,研究的局限性、不足之处、心得体会。

3.提问与答辩

答辩教师的提问安排在答辩人自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活的环节,有问有答,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为3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

答辩教师提问的范围在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内,一般不会出现离题的情况。提问的重点放在论文的核心部分,通常会让答辩人对关键问题作详细、展开性论述,深入阐明。答辩教师也会让答辩人解释清楚自述中未讲明白的地方。论文中没有提到的漏洞,也是答辩小组经常会问到的部分。再有就是论文中明显的错误,这可能是由于答辩人比较紧张而导致口误,也可能是答辩人从未意识到,如果遇到这种状况,不要紧张,保持镇静,认真考虑后再回答。还有一种判断类的题目,即答辩教师故意以错误的观点提问,这就需要答辩人头脑始终保持清醒,精神高度集中,正确作答。

仔细聆听答辩教师的问题,然后经过缜密的思考,组织好语言。回答问题时要求条理清晰、符合逻辑、完整全面、重点突出。如果没有听清楚问题,请答辩教师再重复一遍,态度诚恳,有礼貌。

当有问题确实不会回答时,也不要着急,可以请答辩教师给予提示。答辩教师会对答辩人改变提问策略,采用启发式的引导式的问题,降低问题难度。

出现可能有争议的观点,答辩人可以与答辩教师展开讨论,但要特别注意礼貌。答辩本身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切不可与答辩教师争吵,辩论应以文明的方式进行。

4.总结

上述程序一一完毕,代表答辩也即将结束。答辩人最后纵观答辩全过程,做总结陈述,包括两方面的总结: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的体会;参加答辩的收获。答辩教师也会对答辩人的表现做出点评:成绩、不足、建议。

5.致谢

感谢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给予帮助的人们并且要礼貌地感谢答辩教师。

答辩注意事项

(1)克服紧张、不安、焦躁的情绪,自信自己一定可以顺利通过答辩。

(2)注意自身修养,有礼有节。无论是听答辩教师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都要做到礼貌应对。

(3)听明白题意,抓住问题的主旨,弄清答辩教师出题的目的和意图,充分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再作答,以免答非所问的现象。

(4)若对某一个问题确实没有搞清楚,要谦虚向教师请教。尽量争取教师的提示,巧妙应对。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努力思考做答,不应自暴自弃。

(5)答辩时语速要快慢适中,不能过快或过慢。过快会让答辩小组成员难以听清楚,过慢会让答辩教师感觉答辩人对这个问题不熟悉。

(6)对没有把握的观点和看法,不要在答辩中提及。

(7)不论是自述,还是回答问题,都要注意掌握分寸。强调重点,略述枝节;研究深入的地方多讲,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最好避开不讲或少讲。

(8)通常提问会依据先浅后深、先易后难的顺序。

(9)答辩人的答题时间一般会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除非答辩教师特别强调要求展开论述,都不必要展开过细。直接回答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去掉旁枝细节,简单干脆,切中要害。

答辩常见问题

在答辩时,一般是几位相关专业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实体和论文提出一些问题,同时听取学生个人阐述,以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性和对设计的熟悉性;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知识面的宽窄;听取学生对课题发展前景的认识。

常见问题的分类如下:

(1)辨别论文真伪,检查是否为答辩人独立撰写的问题;

(2)测试答辩人掌握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3)论文中没有叙述清楚,但对于本课题来讲尤为重要的问题;

(4)关于论文中出现的错误观点的问题;

(5)课题有关背景和发展现状的问题;

(6)课题的前景和发展问题;

(7)有关论文中独特的创造性观点的问题;

篇3

江平 口述 陈夏红 整理 

法律出版社

本书系江平先生口述,由青年学者陈夏红整理,共分五卷:似水流年、廿载逆境、我的教与学、大立法时代、为法治呐喊。

在本书中,不仅记载了江平先生一生的坎坷与荣辱,也涉及了其经历或了解的众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可以说本书不仅是江平先生人生历程和治学过程的记录,更是一部建国六十年来中国法制进程的缩影和历史写照。

江平自述道:“我只向真理低头。我只坐在法律一边。我所能做的是呐喊。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我的中国梦,就是法治天下。如果来生再让我选择的话,我还要选择在大学当教授。”

法治社会要对公权力进行有效的约束,对私权利进行有效的保护,而非相反。

2001年的冬天,我还在《法制日报》供职,去采访刚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徐显明。话题从法大刚聘任江平、张晋藩、陈光中三位先生为终身教授说起。他说像江平这样的学者是大师级的人物。何谓“大师”?徐显明以法学专业做了个解释,他认为优秀学者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二级学科里有相当的造诣和影响,比如民商法、刑法领域;第二个层次是在一级学科如整个法学界有影响;第三个层次则是超越了法学界而在整个人文社科界乃至整个社会有着相当的影响。江平先生达到了第三个层次。

在刚刚出版的江平回忆录《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中,江平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我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家,因为我没有读过多少法学名著,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法学专著。我是一个法学教育家,我以学校为舞台,努力培育一代具有现代法治观念的,具有民主、自由开放思想的法律工作者、法律家、法学家。我是一个法律活动家,我以社会为舞台,在立法、司法、政府部门、企业等诸多领域为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助推了一把力。”

我认为江平这段自我评价是精准而清醒的。若单纯以法学专业水准而论,他和同龄的外国专家有差距,即便和其前辈优秀学者以及年轻一代学者比较,也有一些缺陷。但这不是由江先生个人的天资和勤奋欠缺而决定的,这是他这一代中国学人的缺憾与悲剧。

但江平的不凡之处,在于他比一般的法学家眼界辽阔、目光敏锐。在改革开放之初,他看到了一个法学家最重要的使命已不是在书斋里钻研理论,而是普及法律常识,培育国民法治意识,为法治中国而呐喊。上世纪40年代毕业于西南联大的何兆武先生在他的《上学记》中说:“对一个学人应该有两种评价,或者说有两种标准,一个是学术研究方面,看他是不是有贡献,另外一个标准就是他对时代的影响。有很多人对时代的影响太大了,包括梁启超、,他们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风气,就不宜单从专业的角度来衡量。”对江平先生,也应作如是观。今日中国法治建设的状况尽管还有相当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依法治国”成为治国方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即便是最守旧蛮横的官员也不敢在公开场合否定。这些和30年来江平先生等一批法律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是分不开的。

今日,江平先生被不少人视为守护法治底线、捍卫法律尊严的代表人物,原因除了他助推中国法治进程的历史性贡献外,我以为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人格力量与精神气质使然。阅其文,识其人,我有这样一种印象:江平先生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士人气质。传统士人气质中,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应当是“弘道济世”的使命感。士不可不弘毅,士应当“忧道不忧贫”,这和江平先生所宣称的“只向真理低头”,是气脉相通的。本书中有一节的标题是:诗书丛里觅快活。在“”时期,江平先生创作了不少言志咏怀的旧体诗词,笔端间流露出的情感和历史上胸怀大志的士大夫埋没沦落草泽所抒发的并无二致。如:“狂笑问天帝,何用生我才。”“谁主沉浮与枯荣?欲平心中事,唯唱大江东。”“长夜寒冬无声处,信有大地响惊雷。”

不过,中国传统士人特别是儒生所要弘扬的“道”,是一种要建立一个选贤与能、尊卑亲疏分明之大同社会的政治伦理和人生哲学。而作为法律人的江平先生,所弘扬的“道”,在这本自传里,有着明确的表露,即致力于建设一个法治中国。这样的法治社会要对公权力进行有效的约束,对私权利进行有效的保护,而非相反。这一点,江平在留苏时就有初步的认识,他说:“我在苏联学习时,法律制度确实也比较完善,但谁也不想称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是一个‘法治国家’。”或许,从这种区别中,能看出从中国传统士人到现代公共知识分子演进途中的变与不变,即哲学上所说的“扬弃”。

(摘编自《广州日报》)

江平简介

篇4

关键词:强迫症;放松疗法;元认知干预;心理咨询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美国精神卫生协会认为,强迫症的主要表现有强迫观念(闯入性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种。前者是指持续不断闯入人们的脑海中,并导致个体精神严重紧张和焦虑的观念、思想、影像及冲动;后者则是为了缓解强迫观念造成的压迫感、避免强迫思维的恶性结果而产生的强迫行为。目前针对强迫症的治疗多限于传统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就临床效果而言,其复发率较高,未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利用放松疗法、系统脱敏法和元认知干预对一名躯体症状、焦虑情绪明显的强迫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基本解决了该生的问题。

一、一般资料

来访者,男,21岁,大三学生,身高172cm左右,体态正常,五官端正且稍显文静,衣着干净大方,言谈举止得当。来访者自述,从高三开始,自己上课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总是反复地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公式和定理。有时候自己心中知道那个知识点很简单,但仍会不断演算。此后上课经常走神,课堂内容不能及时消化,课后经常询问老师和同学,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上大学后,这种情况依然没有缓解。脑中总是反复出现奇怪的念头,挥之不去。思想上每天都处于紧张状态,晚上失眠多梦,稍有响动就会惊醒,精神状态差。大二时因时常感觉胸闷、气短、失眠多梦和精神状态不佳等导致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休学一年。返校后,虽然躯体化症状有所缓解,但是心里时常会有奇怪念头,每天的学习和生活都会被这些念头干扰。心里明知想这些事情没有用,但还是挥之不去。睡眠质量差,多梦,心情烦躁。经常感到压抑、无助、孤独。重复行为出现得不多,但是在情绪不佳时,会经常洗手或者洗衣服(有时洗手最多可达一天20次)。情绪好时则可以控制住这种重复行为。心中苦恼,希望得到帮助。

二、量化评定及诊断

1.量化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SCL-90,1―5点计分)的结果为:总分183,阳性项目总数49。各因子得分:躯体化3.2,强迫2.7,人际关系1.5,抑郁2.6,焦虑2.5,敌对1.1,恐怖1.5,偏执2.2,精神病性1.7,其他1.8。其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偏执几个因子的得分偏高。

2.诊断

心理评估结果表明,来访者并无精神病态。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IV和SCL-90的测量结果,结合来访者所表现出的强迫症状,且时间超过半年,因此初步诊断为强迫性神经症。

诊断依据:第一,来访者清晰辨别主客观世界,自知力完好,人格相对稳定,因而可以排除精神病等症状。第二,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诊断标准,来访者的情况可被诊断为神经症。来访者强迫观念明显,时间长(1年以上),评分为2;症状较重,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伴随一定的躯体化症状和社会功能损伤(人际关系差),评分为2;来访者自知存在病情,但是感到无能为力,评分为2。总分为6分,从心理冲突的总体状态来看,可诊断为“神经症”。第三,SCL-90的结果也支持该诊断结果。

三、病因分析

生物学原因:从高二开始,来访者的体质变得比较虚弱,经常胸闷、气短,大二时曾因身体状况休学一年。

社会性因素:从小接受正统教育,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与周围同学和舍友的关系紧张,导致负面评价增多,进一步开始怀疑和否定自己。

心理因素:认知方面,总认为自己必须做到最好,一旦不达目标就会产生焦虑情绪,心理承受能力差;个性方面,在传统高压环境中长大,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做事缺乏果断和主见,犹豫不决;情绪方面,一是担心自己的身体是否可以应付正常的学习生活,二是怀疑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过去所学的知识,因而经常表现出焦虑和紧张。

四、干预过程

1.认知干预

向来访者解释清楚强迫症的一般症状,使其了解自身症状发生的原因,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对来访者说明,面对逆境应该调整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学习成绩的下降、生活环境的改变,导致各种焦虑、担心甚至是恐慌等负性情绪。在负性情绪的作用下,便出现各种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并伴随有躯体化症状。各种负性情绪进而产生如“我怎么变成这样了”等负性认知,由此又会出现各种适应不良行为加剧这种情绪体验和评价。最终陷入“适应不良―负性情绪―负性认知―负―负性情绪”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并伴有躯体化症状。

2.情绪干预

结合肌肉放松训练,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来访者的负性情绪和认知进行干预。当来访者在自述过程中提高紧张或者焦虑的情绪体验时,咨询师并不需要对来访者的紧张成因进行深度剖析,而应对个体进行元认知干预,与来访者一起分析这种元认知观念。例如,咨询师可以询问来访者“你如何看待紧张对你的影响,你对焦虑持什么态度”。在来访者被紧张情绪困扰时,可以进行肌肉放松训练,并结合系统脱敏技术分阶段、有层次地体会紧张和焦虑情绪。指导来访者在重新评价的过程中想象自己的成功经历和自豪事件。

如此循环往复,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来访者以更加愉悦的心境面对负性情绪,逐步形成针对负性情绪的条件化情绪和认知体验,进而改变行为方式。

3.干预后指导练习

要求来访者逐步掌握咨询过程中的情绪和认知调节方法,习得针对负性情绪的元认知监控及调节策略。当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新问题时,来访者能够及时洞察并采取措施,自行实施正向的条件化情绪和认知体验。要求来访者随时记录自己的情绪或认知体验感受,并进行阶段性总结。帮助来访者找到自身情绪和认知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最终达到从认知层面迅速扭转思维惯性的目的。引导来访者敞开胸怀,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勇敢地与负性情绪作斗争,使正性、积极思维常态化。

五、咨询效果评估

1.心理测评结果

咨询结束后,又对来访者进行了一次心理测评。SCL-90的测量结果表明,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2.来访者自评

经过咨询,来访者感觉消极思想明显减少,上课注意力集中,不再被一些无关念头左右。思想集中,做事效率提高,加上和周围同学关系逐渐融洽,整体的精神状态变好了。睡眠质量提高,失眠多梦的情况也减轻了。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再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应对棘手的事件。

3.咨询者评估

根据观察,来访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说话铿锵有力,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析透彻,自信心较强,积极情绪较多。遇到生人主动打招呼,和周围同学、老师的关系和谐。即使面对突发事件,也能平静地对待,不急不躁。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过去的失眠多梦等躯体化症状有所减轻。总体来说,达到了咨询预期效果。

篇5

齐白石的绘画作品,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被介绍到日本的,也就是日本大正十年至昭和初期这段时期。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会发现近代的中日美术交流的部分活动是在日方的积极倡议、最后在中方的配合下而得以实现的,比如始于1921年的“中日联合绘画展览”这种史无前例的交流活动,其背景就非同一般,它是伴随着不同政治因素而展开的。首先我们不难发现,它发生的时间是继之后波及全国范围的排日运动。而非常滑稽的是,20世纪中国与日本的美术交流活动却偏偏发生在这个时候。这段时期,是近代史上中日美术交流最活跃的时期,有以下主要事件为证。

首先,这个时期里,先由日本人石野哲弘在上海设立了“中日美术协会”,并由该协会举办了中日联合美术展览会,还计划筹建 “中日美术会馆”,中日双方曾发表了“中日美术协会”、“中日美术会馆建设趣意书”(图1),包括创建《中日美术》杂志①,画家唐吉生、陈抱一等人还出任中日美术会馆的建设委员职务②(图2)。此外,还有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教授大村西崖、上海画家吴昌硕、王一亭等人创设“西湖有美画社”③;大村西崖出版《禹域今画录》;中日两国之间举办的五次“日华(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上海“东方绘画协会”的设立等。

目前,我们对日本人石野哲弘在上海设立的“中日美术协会”的真实意图并不清楚。上海的“中日美术协会” ,于发生的1919年成立,日方有大量政治背景的人物参与④。除会长康有为之外,副会长有二人,一为中方的刘海粟,另为日方的正木直彦(时任东京美术学校校长),还有曾经留日的政治人物张继、上海的画家王一亭、日本的画家黑田清辉(时任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教授)、日本外交官兼政治家伊集院彦吉(曾任天津总领事、驻清朝公使)等人出任顾问。该会由中日双方一百四十三人担任“评议员”,中方评议员由吴征、高剑父、郑锦、许敦谷、汪亚尘、郑孝胥、唐吉生、陈抱一等人出任,日方的“评议员”大都不是画家。在特别会员的名单里,除了于右任、梁启超、吴昌硕,日方有洋画家石井柏亭,还有不少是供职于东京美术学校的画家,像川合玉堂(日本画)、高村光云(雕塑家)、冈田三郎助(西洋画)、藤岛武二(西洋画)、和田英作(西洋画)等,此外日方还有一大批像犬养毅、近卫文、涩泽荣一、团琢磨、山本悌二郎等政治人物和实业界人士。限于篇幅,有关“中日美术协会”、“东方绘画协会”的创设背景问题只好在此割爱。

当然,近代中日之间的美术交流活动,很多情况下是出自民间的正常交流活动。也许是巧合,在这期间,出现了类似日本学者大村西崖(1868―1927)的那种纯属学术活动⑤。大村西崖早先来华⑥,他在中国上海,曾向中国画家吴昌硕、王一亭提出过类似创见中日美术展览的倡议。从大村西崖在中国进行的学术活动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民间学术交流活动⑦。出于建设中日两国美术事业的将来而考虑,1923年杭州西子湖畔诞生了“西湖有美画社”。这个“西湖有美画社”,别名“日中美术俱乐部”, 鲜为人知。作为发起人和组织者,除了王一亭、日本的大村西崖,还有吴昌硕、唐吉生等人。1923年8月的上海《申报》,刊登了由日本大村西崖、桥本关雪等人参加的中日画家共建的“西湖有美画社”,会员以上海画家为中心、人数多达一百多名的报道⑧。据说“西湖有美画社”曾预计1923年秋季在美丽的西湖边完成画社办公室的建设,但是该团体后来的活动情况如何却不为世人所知⑨。

二、第一次中日联合绘画展览

齐白石的绘画,是通过20年代中日之间举办的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被介绍到日本的。齐白石参加了四次联合展览会,第一次的“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为1921年,按日方现存的展览会目录看,齐白石署名“齐璜白石”,有《藤花》等八件作品参展⑩ ,从题目上看不难知道均为花鸟画题材的作品。

第一次参加“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的齐白石作品有:《藤花》、《凌霄花》、《梅花》 、《桃花》、《白荷》、《红荷》、《荷花鸟》。

遗憾的是这次参展的作品没有走出国门,因为第一次中日联合绘画展览只在北京、天津举办。

1921年起,中日之间进行了五次“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这一重要活动之所以得以实现,离不开的核心人物是日本画家渡边晨亩。渡边晨亩是中日绘画联合展览的积极倡导者和执行人。

渡边晨亩(1867―1938),日本陆奥郡山(现福岛县)人,是活跃于明治至昭和时代前期的日本画家,出自画家荒木宽亩的门下,长于花鸟画,尤精孔雀。其作品受徐世昌、溥仪、溥杰赞赏。从渡边晨亩留下的回忆文章来看,前的1918年,渡边晨亩萌发了沟通中日画界的念头,前往北京。在中国,渡边晨亩看到了不少中国古代名画和建筑,这些使他深受感动,更使他感到有必要与中国艺术家进行接触、交流 。当即渡边晨亩在北京咨询了精通中国事务的日本人坂西利八郎 ,还有时任三菱商事驻北京支店的日本负责人秋山昱禧,渡边晨亩的想法得到了他们的赞同,渡边晨亩通过他们认识了担任直隶都督府外交厅长、总统府军事参议等要职的颜世清、北京画家金城(北楼)等人。

举办中日联合画展的事宜尽管处于时期的反日浪尖上,当中国画家和有关方面看到一个为落实画展实施而奔波,来自他乡的外国人的所作的努力,态度也开始发生变化。渡边晨亩的诚意,最后终于打动了金城还有担任政府要职的颜世清等中国画家。不光金城、颜世清,后来连总统徐世昌也决定拿出五幅作品参加画展。1921年11月23日,第一次中日联合画展在北京开幕,每天入场人数达三千人,展览会大获成功。

此时,中日联合画展发起人除渡边晨亩外增加了川合玉堂、小室翠云等四人,他们都是画家出身。对中日联合画展事宜最积极的渡边晨亩,创作了不少花鸟画,今天我们仍然能在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看到他的一些作品,给人的印象大多非常精致、灵巧,应该说渡边晨亩和其他四位画家的创立中日联合绘画展的动机,至少从目前的有关资料来看,并不含有什么政治性企图。

1921年举办的第一次联合展览,按日本外务省的记录,日方有日本画六十九幅,中方有中国画一百四十二幅参展。第一次联合展览,先于11月23日至30日在北京的南池子石达子庙的欧美同学会举行,入场人数达数万人,因社会反响不错,便又决定于同年末的12月2日至8日在天津河北公园内的商业会议所进行展出。

三、被介绍到日本的齐白石绘画

齐白石的画作是第二次中日联合画展时被介绍到日本的。

由于第一次中日联合画展多少带有一种试验性质,当初包括渡边晨亩对它能否成功并无多少自信。在意外博得中日各界的好评后,便决定次年在日本举办第二次中日联合画展。第一次的成功,对发起人渡边晨亩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当即渡边晨亩决定同时邀请中国画家访日。当时正值中国国内奉直大战,结果只有金城、陈师曾等三名画家赴日 。三人负责挑选北京和上海的参展作品。4月21日,陈师曾一行三人抵达日本大阪,受到大阪市长在内的日本各界的欢迎,并受邀参加了欢迎宴会。

在陈师曾所携带的赴日参展作品中,有齐白石的画作。按中国方面的说法,包括齐白石的“自述”,都显示是陈师曾挑了齐白石的画,关于这一点,这里就不多赘述 。

1922年5月1日至15日,日本于东京丸之内的“东京府商工奖励馆”举办了“第二次中日联合画展”,中日有近五百幅的画作展示一堂,其中中国方面有四百幅作品参加,日本方面是七十九件作品。日本外务省保留下来的资料显示,署名“齐璜白石 长沙”有《桃花坞》等九件作品参展 。

大正十一年(1922)年5月6日的《东京朝日新闻》,第六版以“第一回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为题,用近七百字的篇幅刊登了这次展览的消息(图3-4)。中日联展在日本还是首次,可能出于这个原因标题用的是“第一回”。

对于这次展览的意义,5月6日第六版的《东京朝日新闻》开头如此写道:“……我们并不清楚中国绘画的现状,所以有这样的展览实属非常难得……”所谓日本人的这个“并不清楚”,实际上也反映了当时日本人的兴趣不在东方而在西方。这一点,同样可以从《东京朝日新闻》可以窥见端倪。浏览连日的《东京朝日新闻》,不难明白日本大兴法国现代绘画展览,对它的介绍接连不断,比如,在刊登“第一回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之前的5月4日有著名洋画家有岛生马写的“关于佛兰西现代美术展”(图5),5月15日又有著名洋画家长谷川升写的“关于法国现代美术展之绘画”,而报纸提到中国的多半是战乱不断的消息,像5月9日的《东京朝日新闻》刊登了“把张(作霖)赶出关外”、“吴佩孚到达天津”、“奉军最后的决战”等等(图6),用了几乎近一半的篇幅刊登中国国内的战乱消息,这样难免会使人怀疑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创作艺术作品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5月6日的《东京朝日新闻》,在“第一回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里提到“上海的画家作品至今尚未到达日本”便是一例 ,开幕了却不见参展作品,这就不能不让人生疑。

关于在日本的首场联展,光从5月6日的《东京朝日新闻》中的“第一回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这篇报道来看,四百多幅中国参展作品里北京占了三百多幅,“小品太多,其中光凌文渊、金绍城等人每人就占了二十幅”,“缺少力作”,“让人失望”,整体评价似乎不令日本观众满意。在篇幅有限的报道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对齐白石作品的高度评价,文里提到了他的参展作品《桃花坞》等 ,看来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绘画的鉴赏还是有相当的眼光的,回首当时日本人的看法,历史已过了近一百年。今天我们验证了近一百年前日本人对当时北京画家,包括对齐白石的评价。接下来我们还会进一步谈到这个问题。

我们从日本外务省的外交史料馆所藏的外务省档案、《展览会关系杂件》第一卷中的有关资料里,看到了第二次中日联合画展的图录(图7),里面载有齐白石的一幅名为“横江扬”的作品,是一幅齐式山水画(图8),今天看来算是对这场历史的见证,也是最珍贵的一幅图片。

齐白石的作品被日本人认知,之后更有日本人慕名而来向其索画 ,笔者认为均与这场在日本的展出有关,更与这篇《东京朝日新闻》对齐白石作品介绍有着极大的关系。据齐白石自己说,陈师曾从日本回来,告诉他带去的画全卖了,卖价很丰厚,还告诉他“法国人在东京选了师曾和我两人的画,加入巴黎艺术展览会” ,“日本人又想把我们两人的作品和生活状况,拍摄电影,在东京艺术院放映” 。我们对当时“法国人在东京如何选了师曾和齐白石的画加入巴黎艺术节”的事也很感兴趣。关于这一点,很遗憾目前尚无相关的详细资料可以为证。

1924年举行的第三次中日联合绘画展,分别于北京和上海展出,因为展地不是日本,这里就不赘述。

1926年于东京举行的第四次中日联合绘画展,齐白石拿出《瓜》、《不倒翁》、《墨虾》、《江山帆影》等作品参展。最后一次的中日联展,即1929年的第五次中日联合绘画展,此前齐白石已发表声明表示不参加。第五次中日联合绘画展,因展出地点不是日本而是上海、大连和沈阳,故这里也就不再赘述。

四、美术与日本近代的国家战略

中日联合展览由民间发起,却在执行过程中开始出现日本政府的积极干预。第三次中日联展后,出于经费的考虑,渡边晨亩主动向日本政府求援,政府做出了更加积极的回应。对于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都在推行一个大兴西化的同时,政府却又去积极扶植一个还是属于传统文化圈的东西,我们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尤其历史上日本并不是什么“艺术大国”,何来对美术事业如此感兴趣?

实际上,只要看看日本政府自明治维新时期开始的对美术事业的干预,便不感到奇怪了。明治维新时代,日本利用美术积极推行所谓的“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政策,为了加速实现日本向产业社会的转型,明治政府大兴博览会,举办“国内劝业博览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产会”,创建博物馆,将一系列与美术相关的事业进行制度化。日本在把“日本美术”中的传统工艺成功地推销到维也纳万国博览会之后,加快了对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建设步伐。也就是说,在日本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美术”不是现代意义上我们所认识的概念,在当时它不过是“技术”的代名词而已。

另一方面,日本大正时期(20世纪20年代)确实流行过文人画,大村西崖所著《文人画之复兴》于1921年刊行便是这一时期的最好注解 ,尽管这个“大正文人画” 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不过它到底还是出现过,至少可以说明中日在这段时期的文化上还有不少共通点。

日本于这段时期出现的文人画热,有很多因素。有种说法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政治因素,便是日俄战争胜利后,日本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日本企图把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化积极纳入日本的历史文化遗产中 , 如此一来,特别是在“东洋精神”受到如此强调的思潮下,曾经受到冷落的“日本南画”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具有“现代化”的东西了。――它可以为日本美术的将来肩负宝贵的文化资源。这也许就是日本政府后来拿出经费扶植中日联合会画展览的最好解释。换句话说,日本政府积极参与日中美术事业,其真实目的,不难排除是其妄图实现取代中国文化,抢夺中国这一代表东方文化主人地位的狼子野心。

“日本南画”在日本能不能跻身“先进”之列,只要看看它后来的命运就一清二楚了。

近代日本政府积极插手美术事业,对外利用美术进行文化扩张的政策,和它后来发动的亚洲侵略战争是一致的。但是,当时政府的这种企图未必和个人的动机是一致的。事实上,大村西崖便对当时的所谓“日本美术”不屑一顾,他在其著作里始终认为“中国才是日本文化的故国” ,而“日本美术实乃吾之旁系不足挂齿” 。

总之,他国政府的任何政治企图,要使一名画家获得相关信息显然是困难的,何况当时的中国的画家所绘的还是那些与政治无关的花鸟和山水之类,尤其是传统文人画家,向来对政治题材没什么兴趣。

五、日本对齐白石艺术的评价

今天,齐白石的墨迹在日本并不难寻,被冠以齐白石之名的作品出现于京都国立博物馆的“须磨收藏”、早稻田大学会津八一纪念博物馆“池边收藏”等处。但是究竟如何理解齐白石的画作,以及齐白石在中国近代和现代绘画史上的地位,恐怕也是不甚了了。

除了中日联展之外,日本在战前介绍的齐白石十分有限,全面、客观地了解齐白石在日本所受的评价很困难。归根结底,大概是出于战前日本对中国画家认识的局限性,战后日本出版的有关齐白石的著作,也实在少得可怜。1967年,日本的一家叫求龙堂的出版社出版了杉村勇造的《画人齐白石》,从1922年的记述内容来看,多半沿袭《齐白石自述》的内容,像提到陈师曾劝其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他画了几幅山水和花鸟让陈师曾带到日本等等,基本上源自《齐白石自述》的内容,而类似1922年5月6日的《东京朝日新闻》的重要事项却只字未提,也许是根本不知道。1972年,日本于新宿伊势丹百货店举办“齐白石展”时发行的画册,由大东文化大学教授杉村勇造作序,该画册卷后的齐白石简历,对齐白石1920年至这段时期的记载竟然是空白,连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这个重要内容也没有任何表示。1975年,日本的二玄社出版了足立丰写的《齐白石:人与艺术》。从其内容来看,明显给人的感觉是对《齐白石自述》一书的翻译。

最后,还是让我们回到1922年当时的中日首场联展上来。让我们重新审视1922年5月6日的《东京朝日新闻》。在“第一回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的这篇报道里,对齐白石画作作了这样较高的评价∶“《桃花坞》富于气韵,墨色变化妙不可言……相信可以说乃本次展览的杰作之一。”今天结合其他可以参考的齐白石画作来看,这个评价应该说是比较贴切的。除了对齐白石作品的评价,“第一回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一文还对这次参展作品中的另一位中国画家也给予了称赞,他就是北京的陈年(半丁),说其作“雅趣横生,非常出众”。

遗憾的是,这样的评价,也许只会发生在具有相近的汉文化的近代,在隔了近一百年之后的今天,西化了的日本不太可能理解像什么叫“气韵生动”之类的事情了。

(本文附图为齐白石致伊藤为雄名信片、手札)

注释

① 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可参见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东京)所藏的外务省档案的相关记事,《展览会关系杂件》第一卷。

② 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可参见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东京)所藏的外务省档案的相关记事,《展览会关系杂件》第一卷。

③ 参见日本吉田千鹤子《大村西崖と中国》、东京艺术大学《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纪要》二十九号,平成六年(1994)。

④ 见注①,可参见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东京)所藏的外务省档案。

⑤ 参见陆维荣著《中国の近代美と日本―20世日中の一断面一》,日本大学教育出2007年版。

⑥ 参见日本吉田千鹤子《大村西崖と中国》、东京艺术大学《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纪要》二十九号,平成六年(1994)。

⑦ 见拙著《中国の近代美と日本―20世纪日中の一断面一》。大村西崖,日本静冈人,早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为日本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东京美术学校教授,所著佛教美、中国美术影响巨大。大村西崖从1921年至1925年共五次访问了中国。此外,据吉田千鹤子《大村西崖中国》介绍,1921年秋,大村花四个月的时间把在北京、天津、南京和上海沿途走访的中国现代画家作品六七十幅带回日本在东京和大阪展出,并出版画集,画集附上包括金城、王一亭等画家的简历。

⑧ 见《申报》1923年8月27日。

⑨ 关于这一点,吉田千鹤子《大村西崖と中国》以及鹤田武良的有关调查报告中都提到,但是详情不明。

⑩ 见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东京)所藏的外务省档案、《展览会关系杂件》第一卷中的“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报告”。

见渡边晨亩《日中画会创立の回》,1924年5月4发行的日文《北京周报》111号。

军人出身,当时在中国从事间谍活动,后于1924年起担任民国政府顾问。

见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东京)所藏的外务省档案、《展览会关系杂件》第一卷。

可参见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东京)所藏的外务省档案“日华联合绘画展览记事”(《展览会关系杂件》第一卷)。

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第124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见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东京)所藏的外务省记录、《展览会关系杂件》第一卷。

详见1921年5月6日的《东京朝日新闻》。

见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东京)所藏的外务省记录、《展览会关系杂件》第一卷。

参见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第133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见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第131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见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第133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关于电影这一点,后来是否实现暂无从查考。

见拙著《中国の近代美と日本―20世纪日中の一断面一》,第一章,第18-24页。

持这一看法的,是千叶庆在他的“日本美思想の帝国主义化―1901年-1920年代の南画再评价一考察”、日本《美学》213号,第56-57页,2003年。

篇6

[关键词] 颅骶技术;颅骶疗法;脑外伤后遗症;脏腑;经络

[中图分类号] R651.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3(a)-0092-03

脑外伤后遗症(brain trauma sequela,BTS)或脑外伤后综合征(post-traumatic brain syndrome,PBS)是指脑外伤患者在恢复期以后,长期存在的一组神经功能失调或精神性症状。包括头痛、失眠、记忆力和注意力集中障碍、慢性疲劳等症状。有研究指出,在急性期后3个月,大约15%的患者出现脑外伤后遗症,症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1-2]。由于患者年龄不一、性别不同、损伤的轻重不等、病程长短各异,在脑外伤后遗症的治疗过程中很难用统一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国外常采用对症处理,国内报道大多用中医中药和针灸的方法治疗[3-4]。笔者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采用个性化的颅骶技术促进脑外伤后遗症的康复,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果,现结合病例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1986年出生,上海人。12岁时奔跑中身体左侧被铁门撞击,倒地十余分钟后爬起,当时未到医院作检查和治疗。以后常感身体不适,医院影像检查未发现阳性结果。一年前来本院治疗,自述症状参见文献[5];近期又述:“经过上次的治疗,感觉有些好转。后来去北京接受kkt治疗颈椎,但效果甚微。现仍感到胸部左侧胸闷、憋气,想再接受颅骶疗法治疗”。心理测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测评,测得标准总分=38分,在正常范围内(判断标准:标准分70分为重度)[6]。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测评,标准总分=65分,表明有中度抑郁症状(判断标准:测得标准分70分为重度)[6]。体格检测:颈部第一颈椎有轻度压痛,胸部左侧自锁骨向下2~4肋有轻度压痛。

1.2 颅骶技术手法

由经专门培训的治疗师操作,采用倾听颅骶节律、颅骨骨缝放松法、横膈膜放松法、抬腿能量激发法、硬脑脊膜管放松法、第四脑室能量激发等手法进行治疗[5-7]。每种手法持续3~5 min。

1.3 个性化治疗方案

第一疗程(第1周):上、下午各1次颅骶技术手法治疗,每次时间50~60min;上、下午各1次自助式颅骶调息,每次时间10 min。第一疗程后休息1周(第2周),仍坚持每天上、下午各1次自助式颅骶调息。

第二疗程(第3周):下午1次颅骶技术手法治疗,每次时间50~60 min;上、下午各1次自助式颅骶调息,每次时间10 min;上、下午各1次颅骶操,每次时间10 min。

第二疗程后休息1周(第4周),坚持每天上、下午各1次自助式颅骶调息和上、下午各1次颅骶操。

第三疗程(第5周):每周1次颅骶技术手法治疗,每次时间50~60 min;上、下午各1次自助式颅骶调息,每次时间10 min;上、下午各1次颅骶养生操,每次时间10 min;上、下午各1次自助式颅骶技术,每次时间10~15 min。

1.4 经络功能测定

每个疗程用经络测定仪测定经络功能状况。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SPSS 12.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自述感受和查体

患者自述:“感觉很好,全身感到很放松。胸闷次数逐渐减少,现在白天几乎不再出现胸闷,晚上偶尔出现胸闷”。查体:两侧协调运动功能明显改善,颈部和胸部疼痛消失。

2.2 治疗前后脏腑经络检测

2.2.1 脏腑功能检测脏腑五行图记录木(肝/胆)、火(心/小肠)、土(脾/胃)、金(肺/大肠)、水(肾/膀胱)的功能状态,显示五行生克和脏腑表里的关系。检测结果判读:系统设定参数基准线(图1),基准线上为功能“旺”区,基准线下为功能“衰”区,由基准线向两侧分布,参数分“平衡、尚可、失衡(过旺或过衰)”三度,用绿、黄、红三色表示。治疗前、后参数改变,由远向近为“正向”变量,由近向远为“负向”变量。测定颅骶疗法治疗前后脏腑五行的功能状态,治疗后明显好于治疗前(图1)。统计显示三个疗程“正向”变量均高于“负向”变量,平均“正向”变量(42.90±7.08)与平均“负向”变量(13.27±5.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0.023, P < 0.05)。

A:第三疗程治疗前“脏腑五行图”;B:第三疗程治疗后“脏腑五行图”

2.2.2 经络功能检测经络柱状图记录左右各十二经络的功能状态。检测结果判读:系统设定参数基准线(图2),基准线上为经络功能“实证”区、基准线下为经络功能“虚证”区,由基准线向两侧分布,参数分为“健康、较实证或较虚证、实证或虚证、重实证或重虚证”四度,用绿、蓝、黄、红四色表示。参数改变,由远向近为“正向”变量,由近向远为“负向”变量(图2)。测定颅骶疗法治疗前后的左右各十二经络的功能状态,统计显示三个疗程“正向”变量均高于“负向”变量,平均“正向”变量(106.70±26.42)与平均“负向”变量(52.80±18.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0.016, P < 0.05)。

3 讨论

对颅脑外伤尤其是轻度脑外伤后引起的神经功能失调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究竟是器质性还是心因性损害临床存在分歧。有研究倾向于此病最初可能有外伤性病理生理改变,但随着病程的迁延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日益增加,致使病程迁延不愈[1]。如本次研究,患者12岁时的创伤,不仅给身体造成损伤,而且留下惊恐和抑郁的心理阴影,是颅脑外伤在身心两个方面造成的创伤及其后遗症状。虽经多种方法进行治疗效果都不明显,以致迁延十余年。据此辨证求因,据证立法,从身心两个方面施治。

3.1 整体调节

美国整骨疗法(Osteopathy) 的创始人Andrew Taylor Still认为,人应该是一个从上到下、由里到外的统一体(整体),这个整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有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在生理和病理的情况下有自身调节的能力[7]。由整骨疗法发展而来的颅骶疗法是一种整体医学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不激发防御反应的情况下进行检查和治疗,同时可以诱导受术者自身的潜能,大脑调控的是整体活动而不是单一因素的活动。在第一个疗程,笔者首先采用颅骶技术,从整体调节入手着重于全身脏腑和经络的“调平”(以平为期),包括调节脏腑和经络功能趋向正常水平和相互间的平衡[8]。

3.2 辨证施治

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内外因素对人体作用后所出现的临床表现,分析其病理机制,实施具有针对性治疗的方法,即个体化治疗。由于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其辨证的结果亦不一样,因此所实施的方案必须依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在第二、三疗程中,笔者减少使用颅骶技术,增加颅骶调息和颅骶操,引导患者参与自身的治疗,激发患者自身的潜能,加强医患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医患双方的积极性[3,5,8]。

3.3 综合治理

虽然在脑外伤后遗症的治疗过程中很难用统一的治疗方法,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提升疗效。我们在治疗过程中逐步从“医治”过度到“自治”,采用颅骶调息和颅骶操等方法,让患者由颅骶节律运动感知觉的模糊状态上升为意识能控制的明晰状态,夸张性动作以训练患者的自主意识和协调运动,刺激其内源性大麻受体的活性,抑制原有的病理性神经反射,建立和巩固良性的神经生理反射[9-10]。

颅骶疗法是一种非侵入性触诊手法,也有相应的适应证,尤其以与头颅有关的病患最为有效。可以在不激发患者防御反应的情况下进行检查和治疗,很好地反映机体内部的潜在状况,同时可以激发受术者本身的潜能。所以治疗方针是以治本为目标,能得到持久而稳固的治疗效果。笔者则通过脏腑和经络检测的方法,观察到颅骶疗法可以明显地改善脏腑和经络的功能状态,为较好地解释颅骶疗法的治疗机制提供了中医学基础。基于这个原因,笔者将继续在手法治疗领域注重中西结合,相互借鉴,推动国际交流活动,使各种手法治疗技术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Whittaker R,Kemp S,House A. Illness perceptions and outcome in mild head injury:a longitudinal study [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7,78: 644-646.

[2]Taylor HG,Dietrich A,Nuss K,et al. Post-concussive symptoms in children with 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 Neuropsychology,2010,24(2):148-159.

[3]花君霞,吴心芳.李淑英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外伤后遗症经验撷要[J].江苏中医药,2005,26(3):8-9.

[4]周元明.手术配合针刺治疗脑外伤后遗症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1,26(9):1144-1146.

[5]狄荣科,曾建.颅骶疗法对经络功能的调节作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杂志, 2011,2(2):18-19.

[6]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124-131.

[7]Upledger JE,Vredevoogd JD. Craniosacral Therapy [M]. Washington: Eastaland Press,2004:55.

[8]周超凡,周长发.中医治疗思想决定中医治则治法与疗效[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2):6-7.

[9]McPartland JM,Giuffrida A,King J,et al. Cannabimimetic effects of osteopathic manipulative treatment [J]. J Am Osteopath Assoc,2005,105(6):283-291.

篇7

毕竟历史给人太多沉甸甸的感觉,毕竟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十年,于是三联的“香港情怀”也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于是有了这本《路漫漫――香立漫画25年》。“这是香港第一次出版这样的书籍。”“推陈出新,从新的角度来诠释香港。”这是三联的意图,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破格之举,锐气逼人,令人眼前一亮。

正如此书《序》所言,这个电脑化的年头,在稿纸上写字的人越来越少,漫画家仍旧动着笔杆,显得特别卖力,这份劳苦或者就体现在这部集子的洋洋图海字海里。

漫画这一艺术手段有着极其广泛的表达力,如今,作为一种成熟的,国际化的艺术形式,在报刊、图书出版和电子媒体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香港人爱看漫画,但是坊间流行漫画的题材远离社会现实。三联则独具慧眼地选择了一群香港出色的独立漫画人。

独立漫画一般指“个体户”式的漫画创作,由漫画家本人独立担当故事编写及绘画的步骤,并不主张分工绘制,有时甚至兼顾出版制作和发行宣传的工作。相比市面上广泛流通的武打漫画或日本漫画,独立漫画更讲求创作者个人关注的题材,及个人化的美学实践,自成系统。

因其最普遍的传播方式,漫画是一种系于纸张上的平面创作。因此本书所谈及的独立漫画家,除了以漫画单行本形式发表作品外,也包括一批曾经或仍然定期在报章杂志媒介发表作品的漫画家。借着大众传媒的力量,他们的作品对公众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

荣念曾,尊子、马龙、草日,至小克、江康泉、苏敏怡,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香港最出名的漫画家,几乎已包含其中。每一个人,都是香立漫画25年历程的重要脚印。智海与欧阳应霁,一共访问了28位独立漫画人,“先是一问一答的整理,然后再重写”,书中展出了这些独立漫画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分享发表作品的经过。由漫画家自述创作历程和发表经验,不但让读者一同分享创作者的苦乐,对漫画这一创作媒介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亦从侧面反映出本地出版业生态及传播媒介的发展状况,这些都对本土艺术发展和创意工业发展有着前瞻性的启示。

为配合陆续推出的新书,提升“土制漫画”品牌整体形象,编著之一欧阳应霁特意为这个系列制作了一个LOG0,画面上只有一只菠萝。“土制菠萝”为香港俚语,即土炸弹的意思,这个LoGo-取“土制”之本土特色,二亦暗喻这批漫画将在出版、表现形式与思想上,都将予人以强烈冲击。

三联表示,这个独立创作人的访谈系列,还会不断出版新书,例如采访独立音乐人,探讨香港的流行音乐创作,例如采访香港时尚杂志的艺术总监,探讨视觉艺术的中西文化融合等等。整个系列,将为我们拼贴出一幅清晰的香立创作25载发展史,记录了香立创作人的心路,也见证香港的时代变迁。

《路漫漫――香立漫画25年》 智海 欧阳应霁编著 2007年7月版

香港是本土漫画的先锋,也是原创作品的重要产地。在那里,除了占据”主流”市场的漫画,还有一班独立漫画人在默默耕耘,展示出可喜的创作活力。他们如何走上独立创作的道路7如何发表自己第一部作品?他们的动力来自何处,本书编者以时间为线索,走访香港从80年代至今的老、中、青三代二十七位独立漫画人――荣念曾、曾子、一木、马龙、杜琛阿平、草日、欧阳应霁、利志迭、麦家碧、何家超、黎达达荣、刘莉莉、何家辉、林祥 j、国志鸣、二犬十一咪、John Ho、杨学德、智海、小克,阿高、大泥、阿兴、梁以平、江康泉、stalla So,由漫画家自述创作历程和发表经验,并附有每个人的创作年表和推荐书目,既让读者分享创作人的苦乐,也反映出香港出版业生态及传媒的发展状况,更对内地创作人以及方兴未艾的动漫产业有着可贵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麦家碧大学毕业就进了谢立文的公司。那时谢立文看见满大街的贺卡上印的都是国外的漫画形象,卖得还很贵,心里颇有不甘。他们决定创作属于香港的漫画形象。他们成功了,麦兜形象不仅出现在了贺卡上,还出现在学校、地铁、银行、加油站……甚至香港政府要规劝小朋友们不要在游泳池里尿尿,都跑来找麦家碧帮忙。

《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记录)》

本书系作者二十余年来为电影所写各类文章之全面结集,同时也是多方位完整记录侯孝贤作品的重要电影史文献。

一方面,本书包括了台湾著名电影人侯孝贤的所有电影作品的文字资料,可以作为他电影成就的直接文字记录。另一方面,朱天文以小说,剧本评论、谈话、随笔等不同形式来记录侯氏电影的点滴,也是作家朱天文的一本另类文集。朱天文的文笔优雅而别具魅力,深得阿城等作家的青睐。是台湾近年来一流作家之一。

朱天文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香港的另一面》

香港是一个奇特之地,它不仅有一百年以上的殖民史,而且还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但出于各种原因,一般人对香港历史的这种特质缺乏了解。近三十年来,香港的意义越来越为国人所熟悉。特别是九七回归之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得以近距离地观察香港。不过,香港那深邃的一面仍然不为人知。现在,通过蒙敏生的影像,香港的这“另一面”开始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以蒙敏生漫长的摄影生涯和独特的左派经历,他所告诉给我们的,就不仅仅是香港的繁华,还有香港的挣扎。

蒙敏生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

城邦肇始于三千多年前非利士人居住的地中海东海岸。它们的继承者是推罗、迦太基和其他由腓尼基人建立的沿海贸易城市,随后它们又被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视为完美国家类型的希腊城邦和作为帝国首都的罗马城邦超越。杰弗里・帕克将城邦作为一种地缘政治的形式来考察,并确定了其在国家类型中的独特地位。本书详细地说明了城邦在不断变化角色中的价值,探寻了作为政治实体的城市从起初直到21世纪的演进轨迹。作者的视野还伸展到早期伊斯兰教世界城市的政治作用,它们在定程度上也适合于城邦这一术语。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作者:

(英)杰弗里・帕克著,石衡潭 译

《诸神复活――雷翁那图・达・芬奇传》

这是一本充满了美丽场面的小说,作于四十年前,亦是当时解释“雪翁那图谜”诸作之一,但小说本身也变成

一部不朽的作品了。一来因为梅勒什可夫斯基是拿“时代”――即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之际意大利文艺复兴来解释“雪翁那图谜”的。

梅勒什可夫斯基(1865-1941)l俄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俄国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白银时代”重要的哲学家、宗教思想家。不论在欧洲与俄罗斯,梅勒什可夫斯基都是一位争议性人物,他的小说是历史小说,更可说是哲理小说,思想力作。《诸神的复活雷翁那图・达・芬奇传》堪称梅勒什可夫斯基文学和思想才能的最完美体现。

(俄罗斯)梅勒什可夫斯基著,郑超麟 译:三联书店

《往事丹青》

作者陈岩是建国后第一批进入文物商店(古玩行)的学徒,学习古玩字画的鉴定与收购。他多年在琉璃厂工作,亲历了建国初期,时期,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古玩业的发展历史。《往事丹青》即为他撰写的一部反映建国以来文物古玩行业风风雨雨的回忆录,从中我们可以触摸到五十余年来,文物古玩行业随着政治、经济风云变幻而沉浮起落的轨迹。同时书中记录了他与启功,黄胄、黄永玉,范曾等人的交往经历,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名人逸事。

陈岩著 三联书店

《假如明天来临》

《假如明天来临》是谢尔顿所有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一部,评论家称为他的最佳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个叫翠西・惠特尼的年轻女子在新婚前夕突遭诬陷的经过,女囚扭曲的生活、出狱后的复仇,追于生活而为盗,一桩桩的诈骗案和盗窃案……这些描写是如此扣人心弦,读时简直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小说故事曲折,场面惊险,尤如看好莱坞大片一,正义之花,并由此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偶像。

西德尼・谢尔顿著龚人宁翊译译林出版社

《不裁》

《不裁》是一本毫不自恋的随笔集,里面的作品大多是作者曾在报刊上发表过的关于生活的轻快评议等等。作者放眼去看世事,揣测别人的心理,不仅更加理解周遭世界,还有另一重收获:在他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反射,可以更加认清自己。文字犀利讽刺,却然饱含善意。还有小部分的爱情故事,让读者内心百感交集。

本书的装帧设计上采用毛边纸,边缘保留纸的原始质感,没有裁切过。封面上特别采用缝纫机缝纫的效果,两条细细的平行红线穿过封面,书脊和封底,连成一体。材质极普通,形式与内容融为一体。成了一本需要边裁边看的书,让阅读有延迟,有期待,有节奏,有小憩,最后得到一本朴而雅的毛边书。所有藏书票和插图均由古十九手绘,这些被作者自嘲为“原生态”的画作,和《不裁》的文字,装帧一样,洋溢着日常生活中的文人气息,而不是书斋中的。

古十九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黑白》

篇8

【关键词】复调理论;非对话性;聚合性;情境小说

《城堡》是卡夫卡生命后期的作品,它一反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采用全新的审美视角和独特的叙述话语,吸引了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批评方法去解读。从小说的形式上来看,《城堡》由情节性较强的前三章和对话性较强的后十七章构成,而对话的内容构成了小说的主体部分,由此呈现出巴赫金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众声喧哗”的对话性特征。

巴赫金在其所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一书里,将音乐中的“复调”概念引入小说理论之中,提出对话是陀氏艺术世界所展示的各种关系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特征,提出并论述了对话型小说不同于独白型小说的特点:主体性、

未完成性、复调性。

卡夫卡小说具有现代主义小说的主导倾向,也采取了一种退出与回避的态度,让人物拥有独立的意识并自己去表现意识,但在卡夫卡作品里的这种思想的交锋却与陀氏小说的“对话”有着显著的不同,我们认为卡夫卡小说具有非对话性的特征。

一、对人物独立性、自由性的质疑

在复调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的描绘,二者之间达成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城堡》中卡夫卡也采用了这种态度,作者始终如摄影机一般追随主人公,追踪着他们的思想活动和意识反应。不同之处在于被提供自我表现机会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主人公,是充满主体性的人,还是被世界剥夺了主体性的“物”。

1、 主体身份确认的依赖性

小说一开头就引入了“城堡”这一意象,由于作者的刻意强调,甚至使人忽略了“K”和“村子”这两个重要的因素,可以说小说的第一段给予了读者一种提示性:城堡有一种凌驾于主人公与村庄之上的气势。K到达村庄后,先是受到质问,对方就K身份的真实性作出了怀疑,即小说一开始就对以后的情节发展作出了某种预示:K无法取得城堡当局的承认。

人的自由在形式上首先表现为选择的自由,从表面看K在行动上是自由的,他可以选择来到城堡,也可以选择随时离开,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一种假象,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预先决定了的。尽管城堡的存在具有一种虚幻性,但它却是最终决定权的拥有者。K的命运被吸纳入了某种神秘的必然性之中,尽管K可以去反抗它,但都是徒劳无益的。

K的行为受到可悲的限制,思想萎缩消亡,在他的意识里只有进入城堡,面见伯爵,K的整个内心世界都被他所陷的处境所占据,任何这一处境之外的东西,他的回忆,他形而上的思考,他关于别人的看法都没有向我们展示。“境遇的陷阱太可怕了,像一个吸尘器,将他的所有想法与所有情感都吸走:他只能不停地想着他的城堡,想着他那土地测量员的职位。灵魂的无限,假如有的话,至此已经成为了人身上几乎无用的附庸”。①

K跟城堡的关系不在像人与世界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了,就像蜗牛与它的壳:城堡是人存在的状态,K必须背负着它,依赖着它。

2、 绝对主体的迷失

小说的第四章除去开头,全章就是一个对话,即同老板娘的对话,在以后的文本中这种大篇大篇的长对话比比皆是,比如K同老板娘的第二次长谈(第六章),K同汉斯的谈话(第十三章),K同奥尔加的谈话(第十五章),还有培枇的自述(第二十章)等等。

这些长对话形成的效用就是:首先,引起“叙述所花的时间与叙述内容所包括的时间之间比例的变化,到第三章结尾,仅仅五十八页的篇幅,就几乎已经占去了叙述内容所包括时间的一半”。②这样说明,主人公在第三章以后的部分,行动和外部活动就大大减少了。由于长篇对话的存在,K的行动也被搁置。其次,在这些对话里作者的视角消失的无影无踪,各人物完全摆脱了叙事者进行自我陈述,在这个过程中其他的小说人物如阿玛丽亚,弗丽达,培枇的形象凸现出来,在其它小说人物成为主体的同时,K几乎淹没在这些形象当中,散失了绝对主体的地位。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人公都是思想卓越,心灵丰富,对世界和自我具有清醒、深刻认识的人物,而在《城堡》中,由于外部异己力量的强大,主人公的存在状态已沦为外部环境的“阶下囚”,主人公不在像陀氏小说人物那样用精彩的对话表达世界。“如果主人公已全然散失支配自我和理解自我的能力,性格和思想消逝于命运的强力摆布之中,如果伟大的思想已不复存在,且思想的消亡和心灵的枯竭本身已构成小说的主题,那么,‘对话’是否依然可能?”③回答是否定的,人的独立性与自由性在“世界”无端的奴役和摧残下已不复存在,世界抽空了人的灵魂,拒绝了对话。

二、众声合唱的复调表象

“复调”和“多声部”原都是音乐术语, “复调音乐”由两组以上同时进行的旋律所组成,各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一方面,复调音乐的各个声部在节奏、重音、力度及曲调起伏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各声部之间又彼此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

1、 陀氏小说的“聚合性”

南开大学的王志耕先生曾对陀氏诗学中的“复调”特征在宗教文化语境中做了进一步的说明,他指出陀氏小说中的“多声部性”与俄罗斯正教的“聚合性”理念有着潜在的因果联系。他认为“聚合性”是在统一意志下的自由聚合,“聚合性”精神可以说正是陀氏诗学理念的发祥地:一方面是“语言杂多”、“复调”,另一方面,这些又都在“神性”整体性时空之中,遵循着统一性原则。在陀氏的作品中,即使在作者退场的状态下,这种“聚合性”的统一意志仍旧以潜在的状态存在着,并通过某些具有象征性的情节表现出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描写了很多性格没有明显变化的、品质美好的人物,如《》中的梅希金、《罪与罚》中的索尼娅,如果把他们与但丁的《神曲》中的人物如维吉尔、贝雅特丽齐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他们身上有着某种相似性,即在“地狱、炼狱、天堂”的原型结构中,这类人物除了能够标志出天堂的存在之外,还具有一种不可或缺的功能――引导者,这个引导者一方面参与着对话,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一种价值趋向而存在的。“在多种声音的混杂中,我们总是能够通过这一个或那一个声音听到作者信仰的回声,感受到对话的总体价值取向”。④

2、 卡夫卡小说中的相对真理

前文已经提到《城堡》的后半部分众人对话的问题,每个人的长篇大论都在叙述自己的生存状况有自己充分的理由,由于在此作者采取的是完全回避的态度,我们面对这些长篇的自述,根本无法判断谁的对话是真实可信的,这种难以辨别带来的可能性――一元的统一被打破。虽然人物的声音具有自足性,但不一定具备合理性,虽然《城堡》具有众声喧哗的表面特征,但与陀氏的复调小说有着显著的区别。

卡夫卡的小说“在最高审判官缺席的情况下,世界突然显得具有某种可怕的暧昧性;唯一的、神圣的真理被分解为由人类分享的成百上千个相对真理”⑤

篇9

【关键词】 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危机干预;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1-0010-02

Effects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n University Mental Crisis Intervention/XU Ruo-lan*, GUO Zhao-hui.* Center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depressive emotion and depression in undergraduates 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n mental crisis intervention. Methods

130 undergraduates with mental troubles were chosen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experiencing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while 100 students at the same university were chosen by random as control group. SCL-90, SCCS, SAS and SDC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i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indices according to pre- and post-intervention,and before intervent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after intervention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any more between them. It suggested the psycho-conditio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obviously improved, and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 was positive. Conclusion The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has a positive effect in crisis intervention at university, which makes sense in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cognition, emotional adjustment,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 Cognitive therapy;Behavior therapy;Crisis intervention;Students

心理危机干预是近年来社会和高校普遍关注的一个主题。心理危机干预的任务是要帮助当事人提高应付能力,恢复心理平衡,获得成长和发展。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及抑郁症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关注的重点对象。认知行为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等创建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方法,对抑郁症有较好的疗效。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认为,导致个体情绪混乱、出现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事件的认知与评价。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上的缺陷是由于其认知上的缺陷引起的,一旦认知得到矫正和改变,情绪和行为上就会相应好转,危机得以缓解[1]。本次团体辅导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矫正大学生的认知模式,进行负性情绪调适,以探讨认识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此次团体辅导是在“青少年学生生命教育模式研究”课题背景下开展的。2005年3月课题通过公开招募,在成都理工大学内选择了130名存在一定心理困扰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新生适应、人际沟通、考试焦虑、职业生涯规划等不同角度组织11个辅导小组,进行了近1 a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团体心理辅导。另外随机选取校内3个班100名学生作为课题研究的对照组。

情绪调适小组是11个辅导小组之一。在招募会谈中,选取6名自述有过较多抑郁情绪困扰的学生,其中男生2名,女生4名;2名学生自述曾被医院诊断为抑郁症,曾经服抗抑郁药物;3名学生曾有过较强的自杀念头;另有教师1名,作为本组组长。

1.2 方法 开展心理辅导前后,对辅导组与对照组均进行心理测试,测试量表包括SCL-90、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情绪调适小组还单独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干预前后测试。辅导组和对照组都接受了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了5次大型讲座。情绪调适小组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要求小组成员参加公选课“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学习,掌握相关的情绪、情商的理论和情绪调适的方法等心理健康知识,有的活动在课堂内学习和完成,并根据认知行为疗法模式设计团体辅导过程,依次按“情绪体验―认知建构―行为训练―反馈调整”顺序组织活动[2-5],小组活动分为8次,每周1次,一次2~4 h,有的小组成员又个别辅导3~8次。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小组,进行SDS前测;(2)玫瑰之旅―情绪体验、情绪自觉;(3)开展“谁控制我们的情绪”、“主观和客观”的活动[6],介绍艾里斯的“ABC理论”,让成员们将平常的想法分为理性想法(积极的、正向性的)和非理性想法(消极的、负性的),并尝试对不合理信念进行驳斥;(4)识别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帮助小组成员认识到不合逻辑的或非理性的信念是情绪痛苦和交往冲突的基础;(5)重建积极的、合理的信念,学习评价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放弃对生活的消极人生观,代之以理性的、积极的人生观,引入认知重构的思想和信念[7];(6)小组成员在小组中表述体验、宣泄情绪、分享感受、角色扮演等,其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训练,学习情绪的适时适地适当表达;(7)小组进行全身放松训练,学习制作提醒卡技术,鼓励学生抵御外来的伤害和攻击,调整情绪,缓解焦虑和紧张;(8)小组总结,并进行后测。

2 结果

团体辅导结束后,情绪调适小组和其他辅导小组与对照组同时进行了后测,结果见表1,2。

在前测中,辅导组与对照组在SCL-90所有指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过近1 a的辅导,辅导组与对照组在SCL-90所有指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从辅导组自身的前、后测来看,除了躯体化、敌对和其他3个指标没有显著改善以外,其余指标均显著改善。

在SCCS前测中,辅导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显著高于对照组,自我的灵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后测中,虽然辅导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自我的灵活性上,辅导组已显著高于对照组。辅导组后测中,各指标均优于前测,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达到统计学水平。

在SAS前测中,辅导组焦虑显著高于对照组;后测中,辅导组焦虑均分低于对照组;辅导组自身后测焦虑水平显著低于自身前测水平。

情绪调适小组在辅导前后还进行了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试。结果表明,团体辅导后,6名学生的抑郁得分均有所下降。

3 讨论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在小组辅导中的应用,干预前、后小组成员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在提升大学生认知水平、缓解抑郁、调适情绪、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等方面效果良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缓解情绪障碍。小组成员在小组里能够将痛苦的、失望的感受用话语表达出来,使情绪得以疏导,抑郁症状明显好转。(2)促进认知功能完善。小组辅导对自动思维、核心信念的认识和修正,实际上是发展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会积极地、全面地看待环境、看待人生。在小组里学生通过认识自我,开放自我,重塑自我,进而改变原来绝对的表述,变为能被接受的客观的表述。(3)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原认为自己主动与同学交往会被人瞧不起的学生,学会交往技巧,并运用到现实生活和学习中,主动与同学沟通,化解双方原有的隔阂。在交往中,学生们增强了自信心,适应了环境,在学校、班里和家里逐渐有了安全感。(4)在小组中意识到并矫正负性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现实生活中的调整还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对小组中有的学生继续进行个别辅导,和他们一起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困惑,巩固新的核心信念,调整负性自动思维。另外,团体辅导的疗效能持续多久,还有待于追踪调查。

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整合深化,强化了危机干预的效果。笔者在辅导中感到,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承受了很多的困扰和痛苦,但他们乐于接受帮助,有能力通过认知和行为层面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的过程中真正地成长了,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能和知识,改善了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认知行为疗法为高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实施模式。

4 参考文献

[1] LDJUDITH SB.翟书涛,译.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5-45.

[2] 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香港:香港商务,2000:25-28.

[3] 杨眉.大学生考试焦虑的认知―行为―情绪管理小组治疗.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195-198.

[4] 李靖.认知行为取向危机干预的效果及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3):266-268.

[5] 许若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20(2):26-29.

[6] 吴丽娟.理性教育课程设计.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20-30.

篇10

关键词:徐悲鸿;书法艺术;学术经历;艺术风格;书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107-01

引言:

徐悲鸿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画马享名于世。长期以来,人们对徐悲鸿在艺术上的定位首先是画家,由于画名卓著,虽然徐悲鸿在书法上亦有相当造诣,却并不为世人所重 ,对其书法的研究也就甚少。本文仅就其书法艺术作一粗浅的研究。

一、徐悲鸿学书经历

徐悲鸿幼年家境清贫,其父是一名民间画师,擅长书法、篆刻、诗文。从小耳濡目染随父学习书画。徐悲鸿7岁开始执笔学书,10岁时已经能够帮助其父为乡里书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14岁,家乡发生水灾,生活无法维持,便随父外出谋生,给人画肖像、刻印章、写春联等,过着风餐露宿的落拓生活。1916年,21岁的徐悲鸿在姬觉弥的介绍下得以认识康有为并拜其为师,康氏十分赏识徐悲鸿,将自己所藏碑版供他观览,并为其讲解。徐悲鸿在《自述》中曾谈到:他早年在康有为门下学习书法,曾数遍临习过《经石峪金刚经》、《爨龙颜》、《张猛龙》、《石门铭》等碑拓。徐悲鸿对大篆、小篆、魏碑、行书亦均有涉猎:大篆碑文,他对《毛公鼎》和《散氏盘》尤为钟爱,他曽集得《散氏盘》金文为一联“东井西疆司邑宰,左图右史傅传人”;小篆,徐悲鸿喜欢邓石如;魏碑,尤其是对《龙门二十品》,他更是赞赏有加,反复临习揣摩,他在1939临摹的《魏灵藏寺碑》,颇得精髓,格调高估;行书,他十分欣赏王铎、文徵明,曾收藏了王铎十余幅作品,曾集文徵明行书联数幅。

徐悲鸿一生临帖不辍。他的学生沈左尧有一些记载,50年代初期,沈在北京探望徐悲鸿时在曾徐的案头见到一本《积玉桥字》的拓本,拓本只存少数残字可辨,从徐将其置之案头、朝夕揣摩多年,可见徐对这一拓本的钟爱。他的故居客室里曾悬挂一幅摩崖隶书《汉杨淮表记》的整张拓片,气势磅礴、结构天成。在他病危前,床头仍放着一本《散氏盘铭》放大影印本,而且平时最喜临习。他在中年留居海外的条件下,仍然研习魏碑下不肯间断。1950年曾以他1939年在新加坡临的《魏灵藏》、《爨龙颜》等碑字见赠,并且勖勉有加,发人深省。通过以上几件事例不难看出,他对书法的酷爱已达到难以割舍的程度。

二、徐悲鸿书法艺术风格

民国初年的上海,集中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十里洋场则为“西风东渐 ”提供了便捷。徐悲鸿到上海时,适逢“五四”蓬勃兴起,上海“海派”艺术家队伍不断壮大,以康氏为代表的“崇碑派”书家的理论以及先驱们对传统书画艺术的改良、革新等,都对徐悲鸿的艺术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徐悲鸿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徐悲鸿的书法艺术风格受其师康氏影响很大,脱胎于魏碑,参以行书笔意,结体疏朗大方。其书与魏碑相比,不如魏碑凝重,当是其少年时学习赵孟頫书法所致。其书与康书相比,拂去了康书的霸悍之气,锋芒内敛,使作品气息归趋平淡冲和。其书与其他画家书相比,几乎没有画家们惯用的墨色的强烈变化,在字的结体上、节奏上也没有太大的夸张变形和起伏,在线条的质感上则非常内敛和纯净,没有大多写碑人的绞转笔法所带来的毛涩感和挣扎感。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按照心性自然、轻松的写来,一派文人不经意的散淡和儒雅,极富书卷气。 欣赏他的书法,如晤高士,乍见平常,愈后则回味无穷。

三、徐悲鸿的书学思想

徐悲鸿对书法艺术极为重视,他曾将书法比作“音乐”之美、“金石”之声。例如他在自己收藏的《积玉桥字》提拔中开头便说:“天下有简单之事,而为愚人制成复杂,愈久愈失去益远者,中国书法其一端已。中国书法造端象形,与画同源,故有美观。演进而简,其性不失。厥后变成抽象之体,遂有如音乐之美。点画使转,几同金石铿锵。人同此心,会心千古。抒情悉达,不减晤谈。”由此可见他对书法艺术的衍化兴衰、来龙去脉极为熟悉,而且其比喻精辟,极有见地。他早年曾受业于康有为,书学思想亦受其影响。徐悲鸿的很多言论与康氏的观点如出一辙,如薄“四王”、推崇宋法等。康氏对魏碑大力倡导,称:“魏碑无不佳者”,甚至到了褒魏碑贬唐碑的地步。徐悲鸿是康有为崇碑理论的信奉者和实践者,他曾有“北碑怪拙吾人能得其美”之语,可见他受魏晋碑学影响之大。另外其行楷中锋用笔,结体稚拙率真,文字不暇修饰,体现了“宁拙毋巧,宁丑勿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理念,事实上傅山的“四宁四毋”贯穿于徐悲鸿艺术思想的许多方面。

另外从徐悲鸿对待传统和革新的态度也可看出他的书学思想:他在《中国画改良论》一文中提出著名论断“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未足者增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表明了他既反对墨守陈规,也摈弃厚古薄今。他曾对前辈书家理论中所存在的偏误予以批评。例如,他在《跋包世臣抒怀诗卷》一文中指出:“包慎伯志有余而力不济,问道于完白,好矜才使气,自护其短,其传完白疏密布白之法,实书道之蕴秘,若《艺舟双楫》所载之执笔法,则教人陷入五里雾中,且言之津津,是坠入魔道不自知也。”但对于包氏述怀诗卷他却赞赏有加:“此卷在慎翁可谓精要,其矫健纵横,独创一格,有足多者。”由此可见,即便是对于“崇碑派”的书家,徐悲鸿也是持批判地继承的态度,绝非跟风之流。

四、结语

通过对徐悲鸿学书经历、书法艺术风格及其书学思想的梳理研究,不难窥出其在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笔者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人们对徐悲鸿研究的逐步深入,他在书画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他在艺术实践中的探索精神和革新勇气,将不断的被更多的人认识和欣赏,也将不断地给后代艺术家带来深刻的启迪。

参考文献:

[1]张俊东.徐悲鸿的“师造化”[J].书画艺术.2007.(5).

[2]叶喆民.悲鸿先生谈书法[J].美术研究.1982.(4).

[3]黄蔚.艺苑奇才徐悲鸿的书法艺术.收藏界.2010.(1).

[4]杨子墨.“艺苑奇才”的书学遗憾-解读徐悲鸿的书法艺术.青少年书法.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