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调查十篇

时间:2023-06-13 17:14:19

人际关系调查

人际关系调查篇1

我们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就是要通过了解大学生们对于男女比例不均衡问题的看法与观点,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处理方式、表现态度等,来调查并认识现代大学生对如何正确并有效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与方法,进一步明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客观性与重要性。

我们大都知道:在男女比例不平衡、结构失调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突现了许多。比如说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不健康的恋爱心理;在异性较多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不能较好的认知自我,不能摆好自身的位置而产生的压力;以及在同性较多的情况下,不能处理在不能取得其他同性以及为数不多的异性的注意时而存在的自卑感

所以,这里,关于大学生如何正确面对在其身边出现的男女比例不平衡问题,如何博得他人的认可喜欢,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等等就变得尤其的重要,这也就要求大学生应该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在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中寻找优秀的自我,更好地完成学业、完成我们社会心理学上所讲的社会化的过程。

人际关系,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对人际交往的渴求反映出希望被人接爱、理解的愿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际关系期待,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交往模式。

青年期的大学生希望被人接受、理解的心情尤为迫切。德国学者斯普兰格说: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有那种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愿望。没有谁比青年人从他们孤独小房里,更加用憧憬的目光眺望窗外世界了,没有谁比青年在深沉的寂寞中更 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部世界了。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处在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

在我们文科班,女生人数往往是男生人数的两倍,她们大多数十分灵秀,在温柔文静之余又有一些活泼,一向备受青睐,何况,女生还容易在学习成绩、文娱活动等方面独领风骚,相比之下男生自然黯然失色。所以当理科男生羡慕我们被花团锦簇包围时,我们只有做敢怒不敢言、有苦说不出的万般无奈状。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的关系并不怎么融洽,再加上男同胞一向被女生压得抬不起头来,唉,忍辱负重的心情,我们自然觉得不满。

我们班的那几位大哥,的确,他们几个一米八几的个,又剪了头比较流行的发型,往校园里一站,算得上一道风景,也许就是因为这样,几个家伙被捧的,就差没天上地下了,,在班上我们女生一般都不会主动和他们讲话,或许你不相信,我到现在还没和我们班的所有的男生都说过话呢,虽然就那么几个男生,呵呵。

这是在我们作调查时摘录的一位文科类的男生和一位文科类女生的话。男生的言语看起来似乎在像我们诉苦,而女生则似乎只是平淡地在回答我们的问题,又似乎带有一点的怨。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我们是清楚的:它让我们看到了,在男女生比例失调的班上,一般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人际交往问题,而一般的同学都不会把处理好人际关系看得很重,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过好了就没什么问题了。不知他们有没有考虑过,所谓的自己过好也包括自己要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网,要懂得与他人交流,懂得让他人了解你、信任你、喜欢你。

当然,我们可以猜想,这些男生和女生们或许也会有为什么我受不到别人的欢迎、我如何与其他同学更好地沟通、怎样让大家更好得了解我、怎样在这样的一个群体中突现自己、我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我的待人处事态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需要提醒的是,不管他们对于人际关系重要性的态度怎样,对于处理人际关系所运用的方法怎样,他们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要多吸收经验、教训,要多学习方法,要多勇敢地与他人交流,要懂得循序渐进,不断进步。

有一本书叫做《你是最受欢迎的人》,它就从心理学的某些观点出发,讲述了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把握好人际交往,让自己成为最受欢迎的人。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出大学生在校园中更完美得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大学生都应该时刻注意讲什么话才能更吸引人,不能故意拿自己或别人开玩笑,对陌生人要不吝啬赞美等;应该懂得怎样拒绝人最不会得罪人、怎样说话最能避免难堪、怎样说话最能取得别人的谅解、怎样说话最有利于沟通并且正确区别对待别人对你的嘲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要尽量为他人帮忙;遇事不能过于冲动,要合理解决,尽量防止与他人产生冲突;能懂得正确的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充分重视关系网的维护;当然,也应该善于成人之美、注意保持谦逊,摈弃嫉妒心理等等。

是不是文科类院校的男生都是宝,理科类院校的女生都是花?、 为什么文科的女生倾向与理科的男生,而理科的男生倾向于喜欢文科的女生?这些又是调查中一些同学发表的感慨。

理科的男生,稳重,踏实,有一颗包容的心;理工科男生一定很聪明;理工科的男生,会有很强的方向感;理工科的男生对感情专一,不会轻易移情别恋;理工科男生的动手能力很棒这是一个女生要找理科男生做男朋友的理由。

从这里,我们就会了解到男女比例失调带来的不健康恋爱心理已经或多或少、可轻可重的影响着现在的大学生。

人际关系调查篇2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解释,所谓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个体对社会的适应性程度,是个体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前导性因素之一。大学生正处于真正进入社会之前的学习和准备阶段,心智发展逐渐稳定,对社会生活的认知、情感、行为反应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探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不仅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有可能的改进措施,形成更加深入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完善自我发展;更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关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一般规律,发现问题、寻找对策。

正是因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所在,人际关系的讨论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话域之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分析也较为多见。但是,直接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却数量较少。在笔者查阅的文献中,黄竹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有因人际关系,影响学习或生活经历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1.5%,且低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比高年级突出;柳萍、马玲以甘肃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被式进行研究,在交谈、交际、待人接物、异往四个维度上存在一般困扰的比例为55.22%、49.39%、20.12%、29.28%,存在较严重困扰的比例为6.71%、9.15%、6.10%、6.71%。另有杨晓萍、赵郝锐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调查显示,32%较少困扰,34%存在一般困扰,32%存在较严重困扰;李锐等对云南民族地区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调查显示,其人际状况不良数据为64%;周鹏生认为民族院校多数大学生人际困扰程度较严重。但后几例研究并非直接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被试,且所使用的调查问卷不统一,其结果有待进一步讨论。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且呈现明显的多民族混居、杂居、共居特征,多个民族往往共生共存。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各少数民族之间语言文字、文化传统、节日习俗、衣着服饰相通、相近的情况多有发生,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文化、心理、生活习惯等精神追求和物质生活方面也大多相互交融。在这样的背景下,云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否有其自身的规律,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理应关注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被试: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选取了云南不同区域的11所大学的916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被试。其中女生699人,男生219人,彝族学生291人,占样本容量31.77%,白族学生108人,占样本容量11.79%,壮族学生78人,占样本容量8.52%,回族学生74,占样本容量8.08%,其余各少数民族人数较少,共计涉及11个少数民族,占样本容量的39.85%。2、测量工具:研究以郑日昌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为工具进行测量。该量表共28个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量表涉及被试在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与异性朋友交往等四个维度。量表为自陈式问卷,采用“是、否”两点计分,答“是”计1分,答“否”计0分。3、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问卷集中发放、当场施测、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916份,回收916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所有数据资料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描述及方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被试的人际关系现状总体良好经统计分析发现,样本被试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交谈”维度平均分为1.90,“交际与交友”维度平均分为2.54,“待人接物”维度平均分为0.92,均未超过临界值(M=6),“异性朋友”维度平均分为1.33,未超过临界值(M=5)。问卷总分平均分为6.70,人际关系状况总体良好,只存在较少困扰(0<M<8)。但样本中仍有5.57%的被试的人际关系存在较为严重的困扰,0.98%的被试人际关系困扰非常严重,在后续的诊断和干预中应引起注意。

(二)各少数民族被试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分析中,考虑到多个少数民族样本人数过少,不适宜进行分析,课题组选取了样本中人数最多的壮、回、彝、白四个少数民族进行了单因素方差统计,结果发现,各少数民族被试的人际关系困扰不存在显著差异。经过调查走访,研究者认为,这一结果的出现,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首先云南省各少数民族之间长期混居、共居、杂居,彼此之间较为熟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均差异不大;其次,多数被试长期接受汉族文化教育,自中学阶段起便长期在汉族集中的城镇或城市生活,日常生活均与汉族没有重大差异,各少数民族间的差异也不明显;第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相较于少数民族身份,被试更多考虑的是交往对象是否真诚、友爱、相互帮助、双方个性是否相互适合等普适性问题。

(三)被试在人际关系困扰方面的差异多与年龄、性别、专业有关,且多集中于待人接物和交际交友两个维度与各少数民族被试的人际关系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课题组的分析发现,不同年龄的被试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上的总得分(sig=0.002)及交际交友(sig=0.006)、待人接物(sig=0.010)、与异性相处(sig=0.010)各维度上的得分都有显著的差异;不同性别被试在交际交友(sig=0.000)、待人接物(sig=0.026)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专业被试得分只在待人接物一个维度上出现差异(sig=0.001)。研究者认为,这一结果与现实情况是相吻合的。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在生活阅历、心智发展等方面均有不同,不同性别的被试有其不同的性别角色社会化要求,而被试的不同专业不仅意味着不同的专业课程学习,其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往往还会有意无意地考虑与自身性别的吻合度;这些因素,都很可能是影响被试人际关系一般状态的重要原因。

四、讨论

(一)多民族杂居、混居、共居状态,以及长期接受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普通学校教育,应成为考察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时的重要着眼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多位研究者发现,由于少数民族个体特殊的生活背景和各自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润,在进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异域环境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需要一个明显的适应、调整、融合阶段,较多个体均可能在心理和行为反应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冲突状态,影响其人际交往的质量,带来人际关系方面的较多困扰。其中,柳萍、马玲的研究认为,语言是少数民族个体人际关系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正是由于语言不通、或者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交谈”维度上检出了较高的困扰率。但在此次研究中,被试在总分和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未达到量表达定的阳性特征临界值,“交谈”维度的平均分更是仅为1.90分,远低于临界值6分,与以往部分研究的结论并不吻合。研究者认为,这与云南省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杂居、混居、共居有密切关系。云南与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边疆地区,在多个县市均设有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但是,从一般状态上看,云南多数少数民族从历史上既已形成了多民族杂居、混居、共居状态,多个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往往相互通婚,共享节日,在语言文字、服装服饰、传统习俗、耕作方式、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均有相近和共通之处。在民族地区,能使用其生活区域内二至三种民族语言进行日常沟通和交流的少数民族被试也并不罕见。多名被试在访谈中也谈到,在自己生活和成长的村落,往往汉彝杂居、汉傣杂居、或汉回杂居,等等,自己对共生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观念即便谈不上熟悉,但也决非陌生,在与少数民族相互交往时,在基本的价值理念上也并无冲突。而且,此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大学生,已经接受多年的学校教育,并且大多已经离开自己出生的少数民族村落,较长时间生活在以城镇、城市文化为主体的地州或中等城市,事实上已经在汉文化中浸润良久,在心理和行为模式上与汉族大学生差异并不显著。在谈及语言和交谈问题时,多位被试表示,自进入小学开始,就开始接受汉语的教育,即便是曾经有过双语学习的经历,在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受到考试制度的影响,民族语言也往往非常边缘,大多仅在极少的课堂、以及课后才有机会使用。进入中学、大学以后,课堂教学语言更是完全为普通话,课后生活也以汉语方言为主,只有在老乡聚会、与长辈通话、或是特定民族传统仪式上才会使用民族语言。因此,在与汉族大学生、或者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和互动时,一般情况下均是以汉语进行,并不存在、或是较少存在因语言障碍带来的人际关系困扰。基于此种情况,如果再考虑到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式微、汉族文化(或者现代文化)日渐强势这一时代特征,云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程度较少、与汉族学生无显著差异这一结论似乎并不难理解。这也提示我们,未来在开展云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相关研究时,应当更加关注其与各民族共同生活、以及长期接受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学校教育这一特定因素,而不是单纯强调其少数民族身份。

人际关系调查篇3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宿迁学院 调查

1.问题的提出

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首次背井离乡的大学生来说,宿舍的意义不仅仅是个安身之所,更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宿舍关系需要用心经营,尤其是注重交流方式与内容的选择。山东大学吴少怡主任说:“大学宿舍是个微型的‘小社会’,舍友之间的关系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是大学生最重要最敏感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一个集中反映。能否处理好宿舍人际关系,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有个愉快的心境度过整个大学生活。”[1]

大家都是从全国各地来到学校,汇聚在一个个小小的宿舍里,舍友之间由于生活习惯、地域差异、性格不同等原因产生不愉快甚至冲突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日积月累,就会导致宿舍关系的僵化,甚至导致舍友间的“战争”,严重的还会诱发犯罪。2010年6月,江苏盐城一所高校发生了杀人事件:读大三的女生卜某在宿舍楼内惨遭同室好友疯狂刀捅,不幸身亡。正是由于舍友之间关系没有即时妥善处理才造成了惨痛的局面。所以,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对本问题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与有关个人或群体的相处及交往而产生的心理关系。心理学家凯伦・霍尼根据个体交往过程中避免焦虑的方式将人际关系失调的人群分为三类:接近人群(依赖型)、反对人群(敌视型)和脱离人群(逃避型)。[2]李丹在《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探析》中提到,宿舍成员间相互交往与接触的密切程度是高校其他学生组织无法相比的,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然而,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状况不容乐观,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事情时有发生,诸如马加爵事件、某高校的铊中毒事件,使得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分析显得尤为必要。总体而言,主要有个体、家庭、教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要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移情教育、开设交往课程、加强思想教育等措施,从加强人际指导使学生树立群体意识和摆正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努力。[3]毛小玲根据人际关系的理论构想与宿舍的特点,编制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卷,探讨了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问卷题目包含四个因子:人际冲突性、人际和谐型、人际亲融性和人际扰他性。[4]庄国波和唐平秋提出:宿舍人际关系是宿舍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结成的以精神关系为主要内容,以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为媒介的交往中相互结成的关系。同时,他们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进行了类型分析。从宏观上看,宿舍整体关系类型可分为和谐型、弱和谐型、松散型、小群体型、失控分裂型五类。从微观上看,宿舍单个成员间关系可以分为友好关系型、思想封闭型、孤单与孤独型、对立关系型四种。[5]许传新的研究表明,大一时宿舍人际交往频繁,大二时人际交往开始减少,大三时宿舍交往状况降到最低点,大四时宿舍人际交往又有所回升。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宿舍成员及其关系的评价也有差异。大一时对宿舍成员及其关系评价最高,大二时开始降低,大三时降到最低点,大四时又有所回升。[6]卢宁采用系统式心理治疗技术进行大学生宿舍单元(21个宿舍,82人)团体心理咨询,干预前后进行人际态度及生活满意度心理测验,分别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生源的前后测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论显示,针对大学生宿舍单元进行系统式心理咨询,对于改善大学生人际态度、增强其生活满意度具有实际意义;对大学生人际态度关注越早,完善和发展自我意识的空间越大。[7]

2.研究方法

2.1被试来源

在宿迁学院1―4年级,各个专业中共发放问卷743份,并对16人进行访谈。

2.2工具

自制问卷(问卷涉及了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宿舍的基本情况等)和访谈提纲。

2.3研究程序

先在宿迁学院7个系不同年级分发自制问卷,然后根据问卷的情况再进行个别访谈。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数据

问卷的总回收率为90.30%,男生共275人,女生共396人,理科共357人;文科共314人。以下为实验数据分析表:

实验数据分析表

3.2实验分析和讨论

根据实验问卷与访谈的调查研究,总体情况为男生宿舍的人际关系的满意度略高于女生宿舍满意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3.2.1大一年级

大一宿舍人际关系基本融洽。男女生、文理科与是否为独生子女之间无明显的差异,而地域差异与性格习惯差异会给宿舍人际关系带来一些小问题,但此时矛盾并未体现。首先,大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展开活动,原因主要是大一每位学生初来乍到互不熟悉,对任何事物都充满新鲜感,宿舍内部交往也比较频繁,但交往频繁的同时免不了存在一些矛盾。其次,由于活动范围相对较窄,因此大一新生在宿舍时间比较长,对各个地方同学的生活习惯还能够接受,在个体生活习惯上还很少产生矛盾,矛盾产生之后也能相互退让,所以一些小矛盾到最后都能够找到较为合理的处理的方式。总而言之,大一时宿舍人际关系没有出现僵化的局面,宿舍关系紧张度较低。

3.2.2大二年级

随着自身和社会方面所给的压力与日俱增,以及学校各项荣誉所带来的冲击,大学生在大二这个阶段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男生略高于女生,但总体矛盾激化现象普遍较为显著,其原因主要与个体性格习惯差异有关。

首先,在个人性格方面,对自身要求过高,对荣誉及其他奖励有较强的好胜心。也因为同一宿舍的同学们之间相处更为密切,在地域差异或生活习惯方面更容易产生小摩擦,甚至上升到争夺名次、奖励方面的矛盾,造成人际关系僵化。双方冷战时互不退让,不能交换立场,或是主动谈心,从而引起双方的不满,进而矛盾愈演愈烈,变得不可协调。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们往往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性格缺陷,同时包容他人理解他人的心智也尚未达到成熟,正处于一个“本我”膨胀的时期。

其次,在家庭社会方面,社会外界对大学生期望较高,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甚至超过大学生自身能力之外。就业压力也越来越重,比起大一时要考虑的方面更多,对于考研或是择业的选择也给大学生带来冲击。父母方面也在无形中造成了压力。各个方面的问题无法顺利解决,舍友之间也会有更多的比较,从而造成了矛盾的转移,引起众多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大二宿舍矛盾激化显著,女生比男生矛盾更突出,但其原因与学生是文、理科或是否为独生子女之间没有明显关系。

3.2.3大三年级

通过调查发现,大三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较大二来说虽然矛盾依然存在,但是总的来说关系相对缓和,有上升的趋势。其原因依然与学生是文、理科或是否为独生子女之间没有明显关系。

大三的情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三上学期,这个时候宿舍间的矛盾基本还是大二的延续,矛盾普遍存在,依旧是以争夺学校各项荣誉为主要矛盾,另外以生活习惯、性格不合等为次要矛盾。有些同学之间的矛盾会愈演愈烈,男生会大打出手,而女生则是争吵不断,互不理睬,男女生之间对待矛盾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有些同学就会要求换宿舍甚至搬出学校来逃避人际关系的问题。总体而言男生宿舍的情况要好于女生宿舍。

第二阶段是矛盾的缓和期,也是大家主动化解矛盾的重要阶段。由于大三下学期,很多同学会面临是否考研、考公等决策性问题,因此有些同学对于以前的矛盾就会显得更为平静。随着在学校相处的时间一天天变少,大家开始更为理性地看待问题,能够积极地面对它。这时候很多以前堆积下来的矛盾问题会自然而然地缓解,大家的融洽关系会成上升趋势。当然关系有所好转还有其他的因素在里面。因为到了大三以后,大家的交友范围已经从刚开始跟舍友一起活动,到后来的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此时的朋友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班、一个专业、一个年级,甚至是一个学校。这样的组合使大家与舍友相处的时间大大减少,从而产生矛盾的机会也会相应减少。

总体来说,大三是同学们在大学人际关系阶段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3.2.4大四年级

大四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比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更为融洽,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宿舍都能体现友好的宿舍氛围,男生宿舍以更为亲密的兄弟关系相称,而女生宿舍也显示出颇为和谐。

究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到了大四阶段,同学们的内心都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化。绝大多数同学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耿耿于怀,不管是曾经有过的区域习惯差异,还是性格差异,在大四这一阶段,大家都已经学会了包容和理解,并且不断地优化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品质。

除此之外,另一个原因也是大四宿舍人际关系普遍融洽的关键。到了大四,同学们骤然发觉,时光飞逝,大学里一起学习生活的日子过得如此得快,大家能够认识并且成为同学已经是很大的缘分了,还能成为舍友朝夕相处就显得尤为珍贵了。心智的成熟加上大家有着一份对四年之久友谊的珍惜之情,大四年级的宿舍人际关系总体呈现较为良好的状态。

由此我们得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程度关系图是呈倒U型的:

4.结论

通过研究表明:第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整体状况一般;第二,男生宿舍的人际关系的满意度略高于女生宿舍满意度;第三,大学生宿舍关系的紧张度跟年级的关系呈倒U型;第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第五,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来自不同地域的差异及个体性格习惯差异有关。由于宿舍矛盾普遍存在,而矛盾的存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每一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因此要使大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需要大家多方面的努力。

4.1个体的自我完善

拥有正确客观的自我认识是搞好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很多矛盾的起因都是因为人有自私的一面、性格上的缺陷。对于别人取得的成功或荣誉,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内心就充满了嫉妒之心。一个人要能正确地对待别人和自己的优缺点,不能一味地把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也不可以把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相比,要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大学生要学会悦纳自己,能接纳自己的人才能真心地对待别人。

大学生要学会角色互换,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问题,遇到矛盾大家要互相谅解,互相帮助。只要是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一定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

4.2家庭的教育

环境的影响是很重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极为重要的,所以父母在平时就应该多注意培养孩子与人交流的能力,而不是上大学后遇到问题了再进行教育。

4.3学校的帮助

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宿舍文化活动,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谐宿舍与和谐校园是分不开的,良好的宿舍关系必然带来和谐的文化校园氛围。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会给整个校园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息。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类似于“星级宿舍”评比、宿舍文化交流大会等活动,强化学生树立互帮互助、互相理解的人际交往观念。

学校也可以多设置一些人际关系的课程,多教学生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适当开设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座谈。

5.研究反思

由于条件的限制,自编的问卷虽经多次修订,但在信度和效度方面还可能存在问题,调查过程中的一些偶然因素也可能对大学生产生一些暗示;本次调查仅针对宿迁学院的大学生,某些问题在其他院校可能不存在;另外问卷的数量比较大,较难进行分类和处理;同时个别参与调查的被试态度不够端正,较难获得有效的信息。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参考文献:

[1]全政,孙奇,卢晓娜,刘积舜.大学生该如何处理宿舍人际关系.中国教育报,2007.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李丹.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探析.世纪桥,2008.

[4]毛小玲,李宏翰,张建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

[5]庄国波,唐平秋.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1999,6.

[6]许传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5.

人际关系调查篇4

关键词:大学新生;寝室人际关系;自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46-01

寝室虽小,却是大学生最直接参与的人际关系场所。它是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交集点,是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的第三课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窗口,寝室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寝室文化是指寝室成员在寝室生活、学习、休息、娱乐、社交等活动中所构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它包括寝室成员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精神风貌、道德氛围、室内环境布置等方面,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与家庭文化的双重变种。寝室氛围的好坏,影响着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和热情,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新生一般年龄在十八至二十岁,是心理自我发展的高峰阶段,心理发展已基本接近成熟。但从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与反映上,他们只能是“准成人”,处于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且个体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思想感情上也容易与学校及社会的要求不一致。

(一)自我意识强

入学前大部分学生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下,生活相对来说比较安逸,自我评价偏高,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强烈。以成人自居,企图摆脱来自学校、师长的束缚,强烈地要求独立自主。同时更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关注与信任。对自我、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善于独立思考,喜欢创新。

(二)情绪反应强

大学新生的感情丰富,情感暴发强烈,情绪反应迅速且较明显,会为一时的成功而情绪高涨,也会为小小的失意而消沉、郁闷。由于人才较多,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这种地位的变化而引起心理落差,产生了自我认识的偏差,从自我感觉良好变为一无是处,甚至产生自卑情绪。由于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调控,结果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三)成就动机强

每个人都有成就和赞许动机,只是存在强度的差异。大学新生入学时踌躇满志,打算大展伸手,期望以大学为基石,实现自己人生的远大目标。但他们往往过于理想化,易造成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从而出现消极度日、混日子的情绪反应。

(四)自控能力差

与中学相比,大学里学生的自我支配时间也较多,一些思想懒散、自觉性较低的同学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60分万岁,学习不认真,泡网吧、逃课、几个同学在一起搞聚会、下饭店、抽烟、酬酒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使自身丧失了青年人的健康心态,还对周围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二、大学新生寝室人际关系特征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新生第一次过集体生活,对来自其它地域的同学比较好奇,加之又处于青年初期,人际关系表现出以下儿个特征。

(一)好奇性

大学前住校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人来说,集体生活很新鲜。且寝室分配是按性别、系别、班级随机分配,对每一个体来说,其他人都是陌生人,都有一定的结识欲望。尤其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汇集在一起,都对彼此有强烈的好奇心,希望从对方那里获得自己从未踏足过或涉猎到的东西。

(二)直接性

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旦建立,一定会被直接体验到。心理距离逐渐趋近,会使个体感到心情舒畅,而一旦有了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

(三)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是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一是互相排斥分离。寝室内经常出现因第三者加入而引起较大的人际矛盾。有的学生来咨询,主要是因为同寝的最好的朋友与同寝另外一人比较好,当他们二人说笑时,自己心里非常嫉妒,甚至出现要打骂第三者的冲动等等,自己特别苦恼。这就是情感因素影响了寝室内的人际关系。

(四)个体性

在人际关系中,对方的社会地位、身份往往居于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的或愿意亲近的那种类型人成为主要问题。这就体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化。

三、大学新生寝室人际关系矛盾突出表现

寝室内发生的一些生活上的小摩擦影响不会很大,有时还可能加深彼此的情谊。但是,通过调查和学生咨询,我们发现,有些“摩擦”非但不小,反而会导致室友间长时间的误会及不和睦,有时会发展成“冷战”甚至爆发激烈的争执。由此导致大学生之中出现心理自卑、交往惰化、甚至厌恶与室友搞好关系,严于要求别人、宽于要求自己等问题。长此以往,不但导致寝室关系冷漠,也会影响学习状态与效率。

(一)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室友需求

有些学生往往只考虑自身的需求,当自己想要做什么事情时,不管室友当时是否愿意,都要拉着室友陪着自己去做。平时的锻炼、上课、吃饭、课外活动等,更是少不了室友的陪伴。这种行为使得室友没有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过于亲密而狭隘的交往更让室友觉得空虚,同时对这种“友好”行为深恶痛绝。这种自己不能独立做事、需要陪伴的成人依赖在女生群体中更多见

(二)生活、学习习惯不同,摩擦时有发生

有些学生是“夜猫子”,越到晚上越精神,喜欢在熄灯后打电话、看书。有些同学则是坚持早睡早起,喜欢早晨起来看书学习。喜欢熬夜的学生不仅影响他人休息,还影响自己第二天上课的状态。有的学生在住校前的生活起居一直是家长照顾的,因而未形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在寝室内东西摆放不整齐,脏衣物不及时清洗,上厕所忘记冲厕,轮到自己值日也不打扫卫生……这些小习惯常常成为矛盾的导火索。

(三)表达方式不拘一格,隔阂加深

现在的学生在寝室内往往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表现为彼此谩骂(这不会影响彼此接纳的同学之间的感情〉、大放厥词(偶尔会伤害室友)。混寝的学生最容易出现这类问题。有个三年制同学因本学期未能申请到二人间的寝室,被安排到五年制的毕业年级寝室,另外5人最初就表现出不欢迎的态度,她也非常不习惯这几个同学出口成“脏”的说话方式。虽然她尽量不去招惹她们,但是最终还是发展到了指桑骂槐、丢失小东西、甚至于被威胁的地步。学生中的“焦点人物”,也常是被妒忌的对象,如果这类同学在言行上表现不当,常常会引起口角、甚至导致悲剧发生。

(四)地域差异带来的矛盾

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地域的差异不仅带来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更可能带来贫富差距,这种“经济的不平等”导致的矛盾在大学生中很普遍。由于贫富差距引起的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在大学校园里也是一种高发心理问题。经济较好的同学对一些品牌服饰、化妆品等如数家珍,其他同学插不上嘴,有的干脆装睡,这样大家交流减少,一些人就越来越沉默了。同时也容易引起嫉妒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出现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很大程度是因为一些大学生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不善于与人交流和沟通。上大学之前的“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使许多学生缺乏培养人际交往的条件。学校和家长注重学习成绩,忽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所以,上大学后,一些学生把握不好与人交往的方法,或调适不好交际心理,出现人际障碍。因此,学校要多关心新生的生活,做好交往方面的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大家迅速熟悉、适应彼此的说话、生活习惯与交往模式。心理教育发展中心可以采用个别咨询、团体训练的方式,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 龚建林.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初探[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31-33.

[2] 赵金龙.高校寝室文化的调查及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2):102-104.

人际关系调查篇5

人降生于世界上,就是为了认识更多的人,人与人之前的联系,就叫人际关系。

其一,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

人际关系有多少种表现形式呢?不知道。因为很多。比如亲人间的,情侣间的,还有更多的是和陌生人的。以前有本书上写着,两个不认识的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六个人,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因为相同的爱好,甚至于相同的遭遇而认识的人不在少数,我总是认为,人际关系是很奇妙的。本来是不相交的平行线,往往因为千丝万缕而被串在了一起。俗话说“冥冥之中有天意”所谓“天意”就是指关系。关系的表现形式有几大类:

一.按相熟程度分,主要有

1.一度人脉。所谓一度人脉,是指与本人有密切关联的人,像亲人间,同学间,同事间的关系就是一度人脉,这类人脉通常是需要经常联系的,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这个是绝对必须的。

2.二度人脉。二度人脉,是指和与自己亲人,朋友等相熟的其他人,经过与自己相熟的人为媒介,可以认识的人。一般来说,二度人脉也许不如一度人脉联系密切,但多认识点朋友总是没错的,而更重要的是,二度人脉可以发展为一度人脉,可以认识更多的三度人脉和四度人脉以至于更多的关系。

二.按阶级程度分,主要就是上下级关系。上下级关系,不仅仅指的是领导和员工,还有的是长辈和小辈,学长和学弟学妹,老师和学生。

三.在人际关系中最特别的,陌生人关系。为什么说它特别呢?因为人是奇怪的生物,有时候会为了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更多的是单向认识的人付出很多。那个人,就是偶像。偶像是人心灵的寄托,以前的偶像,是完完全全的泥塑,高坐于庙堂,受着人们的顶礼膜拜,只是让人心安。而现在的偶像,有的是真实人物,有的是虚拟的人物,他们的粉丝为他们组成了一个个的团体,在团体里的人有着同样的爱好,因而可以成为另一种人脉关系。

其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相当奇妙的,有时无意识的成为朋友或者熟人,在不经意的时候能造成意想不到的结果。所以,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为自己建立人际关系都是不会错的,那么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该怎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认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以下几点要素:

1.倾听。边听边想边分析,分析这个人的性格和所遇到的一切,针对他/她的个性做出可能令他/她满意的回答,从而和他/她成为朋友。

2.从兴趣或者其他东西入手。这就是传说中的搭讪。像“吃了没?”“今天天气不错”之类的,顺便聊到各自的兴趣上,然后顺理成章的认识了。也可以说是双向沟通。

3.学会换位思考。为他人思考,想他人所想,不做别人讨厌的事,不说他人讨厌的话,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为了避免说出令他人厌恶的话,还要加强对自己的了解,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有时候,一点点小错误也会导致别人的讨厌。

4.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因为更多的时候,与别人交往,多多少少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这就要注意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了他人。

5.主动交往。不主动出击,怎么会有收获?试着和他人接触,聊聊各自的喜好,分享各自的经历,邀请朋友一起出去玩,很多时候,朋友就是这样不经意之间交到的。

6.关心他人,宽容待人。当朋友遇到困难时,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心的话语,就能温暖人的心;当遭人背叛时,不要暗暗诅咒,学会宽容,对于困境一笑置之,这样反而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人际关系调查篇6

【关键词】 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因素

1 问题提出

目前,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比较多。人们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的重视不仅表现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性,还反映出大学生人际关系在所有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是人际交往的障碍,产生的焦虑也主要是人际关系焦虑。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除了一般论述的关系外,还增加了民族关系,而这一关系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人们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方面也作了一定的研究,但以定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大多把人际关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13]。本研究主要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来调查影响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及其表现,以探讨这些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笔者假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时,首先可能是交际一方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即没有正确的自我概念。当与人交往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扰;对待这些困扰交际各方会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人际信任,从而影响进一步的交流。当这种交际上的心理障碍表现严重时,就会呈现出人际敏感症状。基于这一分析思路,我们对民族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人际困扰状况、人际应对和人际信任状况进行调查,然后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敏感症状进行一个评估。

2 对象和方法

抽取某民族院校大学生200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为96.5%。其中男92人,女101人;汉族68人,少数民族125人。家在大城市的为44人,家在小城镇和农村的分别为86人和63人。并对部分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是藏族、维族和蒙古族大学生)进行访谈。自我概念问卷是以黄希庭的“青少年自我概念问卷”基础上编制而成的。人际困扰问卷、人际应对问卷、人际信任问卷分别是根据《心理健康水平自测》(田夫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版)简易问卷修改编制而成的。人际敏感问卷是将SCL-90量表上有关人际敏感的几个子项目组合而成。最后将所有有效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并用SPSS10.0进行分析。

3 结 果

3.1 被试总体及不同性别被试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见表1。

3.2 不同性别被试的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比较见表2。

从表2可知,人际困扰得分在不同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平均数上比较,相对而言,自我概念和人际信任得分中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高,而人际应对和人际敏感因子得分中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低。

3.3 不同民族被试的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比较 首先来看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各维度得分的比较(见表3)。从F检验来看,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从平均数上比较,相对而言,自我概念、人际困扰和人际应对得分中汉族要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得分则相反。

其次,对各民族大学生之间各维度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如下:自我概念得分在民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人际困扰总得分在民族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其具体维度中,“与人交谈的困扰”、“与异往的困扰”两维度上呈现出民族差异(P

3.4 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在不同家庭所在地的被试之间的比较 见表4。

表4表明,除人际困扰维度外,自我概念、人际应对、人际信任和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在不同家庭所在地的被试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人际困扰维度得分上,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来自大城市的被试和来自农村的被试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

3.5 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在高低两端的比较按照分割被试样本的常规,可将各维度得分(人际敏感因子除外)占27%的低分端一组和占27%的高分端一组进行比较。人际敏感因子高低两端是以得分是否低于2分来划分的,低于2分的1组为低分端,大于等于2分的1组为高分端。结果见表5。

表5结果表明,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在高低两端之间呈现出极显著差异。

3.6 交互作用及回归效应统计 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4个维度中,专业、性别、民族主效应和交互作用都不明显;自我概念得分中,年级和成绩等级交互作用显著;人际信任得分中,年级、成绩等级和是否独生子女交互作用显著。当以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为自变量,人际信任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三个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均不显著,以人际困扰和人际应对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结果也一样;从标准偏回归系数大小比较可知,人际困扰对人际信任的贡献要大一些。

4 讨 论

4.1 从自我概念、人际应对的平均值来看,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人际应对能力是相对比较高的。不管是男生女生,不管属何民族,民族院校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乐观的、向上的,从总体上说,民族院校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是积极的,这和大学生所处的蓬勃向上、刻苦求学的阶段是分不开的。另外,大学生已步入成年,都积累了人际应对的经验,当面临人际交往困境时,他们会积极求助,或者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之,他们已经

拥有相当程度的人际应对能力。

人际困扰大于15分这一临界值,而且占97.4%的被试得分大于等于15分,表明民族院校大学生不仅存在人际困扰,而且有相当多的人困扰程度较严重。人际信任得分平均值小于75分这一临界值,而且占98.9%的被试得分小于75分,表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信任比例是非常大的。人际敏感得分平均值小于2分这一临界值,而且大于2的比例较低(占11.4%),表明大学生在人际敏感精神症状方面所占比重较小。民族院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来自不同民族、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兴趣、爱好都有差异,面对这样的复杂人际交往空间,大学生出现人际困扰是正常的,由于他们拥有相当程度的人际应对能力,基本能够化解人际交往中的某些矛盾,因而较少出现人际敏感精神症状。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对人际交往中的诚信产生了怀疑,不管是与熟人还是陌生人的交往,都不可避免出现不信任现象。

4.2 除人际困扰外,自我概念、人际应对、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得分在性别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论男生还是女生,民族院校大学生自我评价是比较高的,有一定的人际应对能力,普遍对人际交往产生不信任,而且对人际交往中的敏感症状是基本上相同的,所以它们在性别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对而言,民族院校女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因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自我评价较高,人际交往中对他人充满信任感,由此,自我概念和人际信任得分中要比男大学生高。由于传统观念上要求男性趋于外放、主动,女性趋于内秀、被动,性别角色使女大学生更容易在际交往中面临困境,因而女大学生人际困扰的程度要大于男大学生。

4.3 民族院校的特色在于多民族大学生聚集在一起求学,那么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在人际交往各心理维度上有无差异呢?从调查结果来看,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体之间各维度并无显著差异。不同民族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要面临基本相似的问题,进行应对,遵循基本相同的心理规律,因而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对而言,比起少数民族,汉族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较高,交际面更广,所面临的困扰更多,但处理人际困扰的应对能力也较强;但是可能正因为交际面广泛,人际信任感较低,而对人际关系较为敏感。

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各因素的差异表现不一致。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基本上都是积极的,自我概念在民族之间无显著差异。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语言、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有的差异非常悬殊),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而在与人交谈、与异往方面的困扰表现更为突出。在与人交谈方面,不同民族的个性,如豪爽、拙于言辞等,影响交往效果;在与异往方面,不同民族的观念,如有的民族传统对女性的限制等,造成交往困难。所以在人际困扰中,“与人交谈的困扰”、“与异往的困扰”两维度上呈现出民族差异。由于的影响,有的民族的大学生在无法处理人际间的有关问题时,往往会采取某种“超脱”的方式来对付面临的困境,而其他民族的大学生则镇静面对困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人际应对在“幻想”维度上呈现出民族差异。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信任是很重要的,不同民族大学生对此认识很明确;有的民族传统中,对来自同一地域的所谓“老乡”是非常信任的,而有的民族则不然;有的民族认为越是知根知底的人,交往时越要防范。这样使不同民族间大学生对熟人的信任采取态度存在差异。最后,不同民族大学生对人际关系敏感的症状表现是相似的,人际敏感因子在民族间就不存在显著差异。

4.4 除人际困扰维度外,自我概念、人际应对、人际信任和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在不同家庭所在地的被试之间无显著差异。民族院校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其家庭所在地状况各不相同,但大致可分为大城市、城镇和农村三大类。调查发现,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来自城镇和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由于他们处在同一年龄阶段,具有基本相似的心理特征,对自我评价积极,有一定的人际应对能力;他们不论来自何方,都认为在人际交往中要有诚意,要诚信;另外对人际关系敏感的症状表现是相似的,所以在自我概念、人际应对、人际信任和人际敏感因子等因素上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虽然从整体上各民族大学生对自我评价是积极的,但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见多识广,比起来自农村的学生来,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尤其是自身的气质或容貌方面。因而生理自我概念呈现出家庭所在地之间的显著差异。由于来自大城市的各民族大学生交际面要比来自农村的学生要广泛,面临的问题更多,因此人际困扰维度在家庭所在地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4.5 尽管自我概念、人际应对、人际信任和人际敏感因子不存在性别、民族、家庭所在地之间的显著差异,但当对得分作高低分组进行比较后发现,各因素的高分端和低分端呈现出显著差异。由此可见,人际关系的这些心理因素并不是全都处在一条线、一种水平上,而是表现出程度、水平上的差异。1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人际敏感因子以2分界的两端呈现出显著差异,而高于2分的被试占11.4%,这个比例虽然不高,但说明民族院校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4.6 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4个维度中,专业、性别、民族主效应和交互作用都不明显。可见,人际交往的这些心理因素受学科专业、性别、民族的影并不大,可能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如个性等。民族院校大学生自我评价普遍积极,比起其他因素来,年级高低和学业成绩可能是同时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人际困扰和人际应对似乎对人际信任产生的影响并不大。笔者认为,人际信任涉及到对人性的认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人际交往可能更多地涉及交往技能、能力等问题,即如何交往、怎样有效地进行交往等内容。关于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5.1 在人际交往方面,民族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人际困扰。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较高,可能会出现重视自我而轻视他人的现象,有可能因为过于看重自己,或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客观,而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困扰。为此大学生要深入分析困扰的表现类型、出现困扰的主客观原因等,要认识到出现困扰是正常现象,确定困扰的性质,是属于与人交谈方面的,还是与异往方面的,然后制定相应的对策。

5.2 民族院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也表现出不信任,而有关研究表明,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4]。所以这一现象应引起民族院校的重视。人际不信任与人们的某些观念紧密联系,可能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影响了人际间正常互动,使大学生出现人际困扰。学校相关部门可借鉴增权理论[5],系统地提出应对措施。一是个人层面的增权,发展一个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力的自我概念;二是人际关系层面的增权,即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三是社会层面的增权,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有正确的认识,能够适应和利用社会环境。增权不是赋予大学生某种权力,而是挖掘他们的潜力,从而达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改善自己状况的目的。可通过联谊活动、举办讲座等方式促使各民族大学生转变人际交往中不信任的观念,取得人际交往的成功。

人际关系调查篇7

关键词: 聋哑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径与他人或群体接触,并获得信息、安慰和保障。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人际信任不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衡量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对对方能够履行他所被托付之义务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Rempel和Holmes认为人际信任包括可预测性、可依靠性和信赖三个方面的涵义。

目前,国内外对普通学生的人际信任和对弱势群体(主要是老年人和正常儿童)的社会支持的研究比较多,但对聋哑学生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本调查旨在对聋哑学生的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现状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以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的全部在校聋哑学生为调查对象,在手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56份,其中男生38名,女生18名,小学高年级学生22名,初中生23名,高中生11名。

1.2测试工具

1.2.1人际信任量表:采用Rempel和Holmes编制的信任量表,共有18个项目,涉及信任的三个维度:可预测性、可依靠性和信赖。本量表侧重于一般性的对人性的信任,其优势在于它以坚实的理论为基础。整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а=0.81,其中可预测性а=0.82;可信赖性а=0.80。

1.2.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采用肖水源设计的十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据不完全统计,自1986年以来,《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已在国内二十多项研究中应用,并被译为日文用于一项国际协作研究。从反馈回来的意见看,该问卷的设计基本合理,条目易于理解无歧义,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统计分析

数据的录入、管理和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2结果

2.1 聋哑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的差异比较

2.1.1 不同性别聋哑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比较

t检验结果表明,男、女聋哑学生社会支持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支持利用度这一维度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的得分(t=2.332,p

2.1.2 不同年级聋哑学生社会支持及人际信任比较

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级聋哑学生间的人际信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各年级学生在客观支持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从表1可知,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客观支持上高于初、高中学生,而初中生的客观支持又高于高中生(F=3.287,p

2.2聋哑学生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

从表2可见,聋哑学生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其对他人的依靠性呈正相关(r=0.298, p

3讨论

3.1聋哑学生社会支持获得的特点

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比较结果表明,男女生在社会支持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来看,男女生虽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的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支持利用度上,男生支持利用度的得分高于女生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聋哑学生中,男生在遇到困难时比女生更倾向于向社会寻求帮助。这可能是由于女生一般比较内敛,更容易自卑,她们甚至会认为向他人寻求帮助就是给别人带来麻烦,因此遇到困难或心情不快时不愿向人倾诉或寻求帮助。总而言之,不同性别的聋哑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大体上是相同的。虽然男生的社会支持部分稍高于女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因为调查对象数量少,也可能是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确切原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比较结果表明,年级是影响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年级的学生虽在社会支持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客观支持上,小学高年级学生要高于高中学生,且事后比较发现,小学高年级社会支持总分要高于高中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聋哑小学生不但生理上存在的缺陷,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也比初、高中生要差,他们首先需要更多的支持才能立足于社会。而初、高中生会随着知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而学会独立自主地生活,对客观支持的要求降低,他们更多的是将这种客观支持内化成一种主观支持来感恩,所以年龄大的聋哑学生的信任水平要高于年龄小的学生。

根据聋哑学生社会支持获得的特点及其可能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他们自身的特点去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不但要教会他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3.2 聋哑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聋哑学生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其对他人的依靠性呈显著正相关,这是因为不管是客观支持还是主观支持,只有聋哑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了,才有可能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对周围人的依靠性。另外,他们对周围人的依靠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调查同时发现,聋哑学生的主观支持与人际信任呈负相关,他们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并没有提高他们的人际信任水平,这可能与该调查群体的特殊性有关,可能是因为聋哑学生在听说能力上的缺陷,导致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低于正常学生[1]。另外,他们在人际交往或适应社会时,可能会因为没有听清楚或不理解他人的指令而不知道要做什么或怎么做,从而表现出一定的不自信或者是自卑[2]。出于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他们即使获得很多的社会支持,也会不完全信任他人。但是,作为学校工作者、家长或社会人士,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对他们的支持,我们都有责任关爱和尊重这些特殊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来自社会的温暖,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信任他人。而根据郑信军的“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发现注重大学生自身的诚信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际信任度[3],因此,我们建议也应该针对特殊学生进行专门的诚信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人际信任度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钟毅平,谭千保,方柳.听障学生与正常学生社会认知

能力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6,(1):73~75

[2]钱志亮.特殊需要儿童咨询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6.177

人际关系调查篇8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苏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229-02

一、调查研究背景

1.调查目的与意义。调查显示,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感到最苦恼、最难适应的人际关系。因此对寝室人际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同时还对构建和谐校园有重要的意义。此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宿舍内部及其周围的人际交往关系,找出宿舍人际和谐与不和谐的原因,以更好地帮助同学们营造健康良好的宿舍氛围,即如何构建文明和谐的寝室氛围是我们这次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调查,试图了解和分析了影响寝室人际关系的因素,并提出改善寝室人际关系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调查设计与实施。(1)调查的对象。有选择地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班级为对象,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管理往往以班级为单位;同时班级的问卷调查相对数量比较小,方便积累经验。(2)调查方法。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法,为纸质问卷调查,问卷采取封闭和开放相结合的结构,由30个单项、1个多项选择题和1个开放题组成。为使调查客观、全面,在问卷的发放过程中,共发放问卷41份,回收有效问卷39份。(3)调查内容及目标。调查大学生寝室关系的现状: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针对:学生对于宿舍居住条件的满意程度;宿舍同学整体的作息时间;舍友间彼此的熟悉程度;舍间的交流沟通情况以及宿舍关系的融洽程度等;分析导致寝室关系部和谐的因素;为促进寝室关系的和谐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4)调查实施时间 2014年5月7日。

二、调查分析与结果

(一)样本选取与结构

为使调查结果更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我们采取了随机发放问卷的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1份,回收有效问卷39份,回收率为95.1%。回收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

调查班级以女生为主,占79%,几乎是八成以上。这是旅游系特点,男少女多,而且这还是最近男生比例上升了,以前比例更高。

同时,班上学生以来自农村为主,这和生源地构成有关。旅游系多招苏北学生,就是这些地区,独生子女占比一半略多。现在在校人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在群体生活的环境里,独生子女的共性特点在人际关系中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日益彰现。独生子女会社会顺应不良,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自我中心,要求别人注意、爱发脾气、爱不高兴、不讨人喜欢、爱自作主张,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缺乏与人协同合作精神:依赖性强,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在寝室人际中,诸如打水卫生值日等日常生活小事通常是引起矛盾的导火索。

(二)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收回的100份调查问卷,我们得到了以下一些数据:

1.宿舍满意度。调查表明,在39份样本中,有两位同学表明对自己现在的住宿环境不甚满意,3位同学感觉一般;对住宿环境满意包括很满意的同学占了大多数。但是也的确有不满意的,说明即便在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情况下,大部分同学还是能比较正确地处理宿舍人际关系。

2.就寝时间问题。调查反映,82%的宿舍同学都可以做到同学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早晚时间差别控制在一小时之内,尽量不打扰到别人,大家也都可以和谐相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们的休息时间也会逐渐统一。

3.宿舍之间的交流。根据调查结果,能够清晰地看出,经常交流的同学有31人,占居80%,比较喜欢在各自的寝室里有自己的活动,但仍有近两成的学生在宿舍里交流比较少,这不能不影响她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协调。

4.宿舍关系。根据调查结果,在调查的人中宿舍关系十分融洽的67%,基本和谐的28%,关系紧张的5%。一个好的寝室氛围能够给人一个家的感觉,能够让人有一种渴望呆在寝室的感觉,而不是恐惧回寝室。从调查结果发现,舍友之间相处得基本和谐,而且也有部分的宿舍相处得十分融洽。但是,“关系紧张”的占了5%。所以对大学生寝室关系有必要在新生入学加强指导。

5.在宿舍有没有和您特别要好,能无话不说的同学。根据调查结果,59%的人都能找到无话不说的舍友,但还有41%的大学生独自一人生活没有结交舍友。一般一个宿舍的同学都来自五湖四海,存在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大家都是远离家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城市,虽然各有差异,但是大家都会从中选择性格和自己比较相近,比较合得来的舍友一起。

6.有没有因为舍友早起或晚睡影响你休息。图上显示,有13%的同学经常因舍友早起或晚睡影响休息,这不能不影响到她们之间的寝室关系,有时会的也占比将近四成,说明有一部分同学在这方面比较随意。

7.当有舍友不开心或者生病了。根据调查结果:64%的人会热情帮助,33%的人只是礼貌性地询问,意思一下,很少有视而不见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看到别人不开心或生病时,很多人会主动热情关心,是否进一步的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则是个人问题啦。有些人礼貌性询问一下,意思一下,但很少有人视而不见。所以,适当的关心他人,多给予关爱于人,能促进舍友间的感情,营造良好的寝室氛围。

综合以上七大方面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宿舍中的同学之间以及各个宿舍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来说能够和谐相处,人际关系问题并不十分严重。但值得一提的是,有少数宿舍中“三对一”的情况仍然存在,个别是因为宿舍调整搬入新宿的,对新宿舍同学生活习性不熟悉,相处不甚和睦,关系甚至有些紧张。

三、原因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导致大学生出现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寝室每个人的性格、爱好、价值观及人生观不同,就容易造成一些意见上的分歧,从而引发一些小或大的矛盾。

个人生活习惯及作息时间不尽相同;一些人缺乏对别人的理解和宽容,自己内心的自私,也会很大地影响寝室舍友之间的关系;生活方式不同,性格不同。

1.独生子女的共性特点决定了缺乏交往技巧,不易融合。 独生子女会社会顺应不良,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自我中心,要求别人注意、爱发脾气、爱不高兴、不讨人喜欢、爱自作主张。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缺乏与人协同合作精神:依赖性强,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在寝室人际中,诸如打水卫生值日等日常生活小事通常是引起矛盾的导火索。

2.缺乏同理心。由于多种原因,有一些寝室人际最终还是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由于女大学生爱面子等心理,大多数还是希望维持表面的平静和正常。直接导致寝室人际走到边缘的因素通常有:内部失盗、三角恋、武力冲突等。在处理寝室关系失败后,有些同学选择了调换寝室或者独住。

3.女大学生自身性格特点给人际交往带来的影响。 相对于男大学生而言,女大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性格特点:依赖性强,理想化色彩浓郁,在人际关系中总希望对方给予自己多一些;情感易外露,喜怒哀乐形于色;情绪体验深刻细致,环境的细微变化、他人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反复思量想得很多很远,甚至伤感痛苦。

同时由于女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转化负性情绪的时间较长,因此容易发愁、心烦、自卑、忧虑,这些情绪反过来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处理,形成恶性循环。

四、对策和建议

1.女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旅游系学生以女生为主,同时,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也大多数是女生,在这方面女生需加强自身修养。自尊是人的自尊心,是表现个人尊重自己而不容他人歧视和侮辱的一种道德情感,在人际交往中,注重与别人的理解、沟通和吸引,将更深和更高的层次上与他人交流作为自身修养的一部分,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自重,就是独立自主,表现在人际关系中就是要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有独立的看法和主张,但决不强加于人,正视个体差异,有求同存异的意识。自强就是有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成就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就有了自我鼓舞的主动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会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去面对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同时竞争但不嫉妒。

2.宿舍同学之间要加强交流沟通。要处理好寝室里的人际关系,室友之间应该加强沟通,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做到尊重人、理解人。找到和别人的共同点,找到和谐相处的纽带;正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要学会平静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保持一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诚信待人。

3.重视寝室文化建设。寝室是学生在学校与同学相处时间最长、相互了解最深的地方。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少大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他们想关心别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有交友的愿望强烈,却总感到没有机会。这些都阻碍了他们交往的顺利进行。

作为校方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重视寝室文化建设,通过组织一些以寝室为单位的活动,提高寝室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要做学生的知心人,帮助学生排解在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人际关系调查篇9

【关键词】信任度;调查;分析

国内外不少研究表明,信任是维持组织效能与维系组织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信任可以降低管理的成本,促使组织内部的资源得到更合理的运用,从而提高组织效能;信任也可以促成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维系组织的生存。〔1〕 对教师与园长之间的信任度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和了解教师对园长的信任度受到何种因素影响,从而为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与措施,使两者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园长能更加自觉地确定自己的领导行为,教师也更愿意配合园长的决策,自觉认同幼儿园的发展目标,从而提升幼儿园内部的凝聚力。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分别向浙江省杭州市7所公办、集体办、部门办、民办幼儿园的部分教师分发调查问卷138份,收回有效问卷117份(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对所有问卷调查工作园长均回避)。问卷涉及八个方面的内容,目的是调查教师对园长的垂直信任关系,剖析园长本人的能力、情感态度、行为、人品与教师对园长的信任度之间的关系,并对教师与园长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提出一些建议。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整理了117份调查问卷中的数据资料,现着重分析教师对园长实际工作及个人素质的评价、教师对园长喜欢并信任的教师类型的感受、教师对园长工作检查效果的评价、教师对现任园长在工作中应避免的问题的看法、教师对园长领导风格的期望、教师对幼儿园的概括评价及对园长的预期。

(一)对园长的素质及实际工作的评价

教师对园长的信任首先来自园长对幼儿园的日常管理,所以问卷第一部分从认知方面调查教师对园长的工作才干、工作绩效及人品方面的信任度。园长管理幼儿园的一般过程是: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反馈。我们从管理的这四个环节入手,分11项来调查教师对园长管理的评价。我们用聚类分析法和归因分析法对调查结果加以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教师对园长信任感的有四个方面的因素。

1.“为幼儿园制订明确的目标”和“具有民主的作风”

在有关管理过程的11项调查内容中,“协调好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尊重理解教师,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善于听取意见,不断改进工作”这三项属于民主作风的范畴。统计结果显示,“为幼儿园制订切合实际的明确的目标”与“具有民主的作风”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明确而又切合实际的目标来源于听取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园长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充分信任教师,并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协调好自己与其他园领导之间的关系,才能形成团结一致、融洽协调的工作氛围,从而保证幼儿园的工作顺利开展。

2.“善于学习”和“积极创新”

在问卷中,“有效组织教科研工作”“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两项属于创新的范畴。统计结果显示,“善于学习”与“积极创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园长如果善于学习,有丰富的知识,其影响力必然大增。当教师有疑难向园长求助时,园长如果能为其指点迷津,教师一定会十分佩服园长,从而更加信任园长。知识丰富的园长可能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这也有利于幼儿园的发展。调查结果表明,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善于学习和积极创新对园长来说显得更重要。

3.“人才培养”和“工作检查”

在有关管理过程的11项调查内容中还包含“经常深入班组检查指导保教工作,及时解决问题”“重视教师培训,为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两项。统计结果显示,工作检查与人才培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所以,教师队伍建设是幼儿园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对于园长来说,只有经常深入班组了解保教工作,才能发现教师的问题,及时进行工作指导,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才能有针对性地培训教师,使每位教师在不同层次上有所提高。

4.“目标实施”和“工作责任心”

统计结果显示,“善于将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具体行为”与“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之间有密切联系。调查分析表明,要将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关键在于园长要有务实的工作作风,狠抓落实。

(二)对园长喜欢并信任的教师类型的感受

教师与园长之间的情感因素也会影响教师对园长的信任。我们设计了多项选择题“你认为园长喜欢并信任什么样的教师”,将比较常见的情况按照四个维度分成四对八项,以便教师作出选择。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教师认为园长更信任那些喜欢接近自己的人,而不那么信任仅仅与自己保持工作关系的人;更喜欢聪明能干的人,而不那么喜欢老实本分的人;更喜欢踏实肯干的人,而不那么喜欢好表现自己的人;更喜欢有见解的人,而不那么喜欢唯唯诺诺的人。

(三)对园长工作检查效果的评价

工作检查是幼儿园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工作检查的功能呢?在设计问卷前,我们通过与多位任教年限不同、所处园所不同的教师的访谈获悉,教师对园长的日常工作检查存在一些意见,其中最主要的是认为园长对教师的工作检查没有区别对待。据此,我们设计了教师对园长工作检查效果的评价。调查分两方面,一是园长对教师工作的检查是否应区别对待;二是各种工作检查的实际效果如何。

在对“园长应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来检查工作”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107位教师认为园长在检查工作时不应该对教师作统一要求,而应该区别对待。对新教师,要严格检查要求,及时给予帮助;对已经胜任日常工作的教师,应鼓励其开展有一定目标的教科研活动,对教案则可不定期检查;对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应鼓励其带教新教师。

对各种工作检查的实际效果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现行的工作检查大多有较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其中听课、评课、日常生活及日常生活护理检查更值得肯定。这些教师认为这些内容更能反映他们的实际教学能力。另外,有部分教师认为,检查教养笔记(29.9%)、检查教案(27.4%)、检查家园联系册(23.1%)流于形式,没有实效。主要原因在于园长在日常工作检查中没有较好地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教师。

(四)对现任园长在工作中应避免的问题的看法

问卷第四部分包含10个项目的多项选择题。我们主要是想通过调查,了解园长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统计结果表明,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园长的重视。

1.在对工作的要求上,部分教师认为,园长在工作上过分追求形式(53%);要求过于琐细(41%)。

2.在幼儿园工作目标制订和实施上,部分教师认为,园长在制订目标时没有广泛听取意见(26.5%);目标善变,不稳定(27.4%);园长没有为幼儿园制订切合实际的明确目标(11.1%);或者虽有目标,但不能转化成具体行为(14.5%)。

3.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部分教师认为,园长处事不果断(8.5%);言而无信,不公正(17.9%);任人唯亲 ,不能明断是非(6.8%);检查工作或批评不注意方式,过于严厉(15.4%)。

(五)对园长领导风格的期望

在目前的幼儿园中,园长领导风格一般包括三种类型:(1)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领导风格,即工作任务明确,组织结构严密合理,以工作任务考核为主的领导方式。〔2〕 (2)注意人际关系的领导风格,即对教师关怀照顾,维护面子,但有时会为了照顾教师的情感忽视目标的达成。(3)任务考核和人本关怀相结合的领导风格。那么对教师来说,他们希望园长具有哪一种领导风格呢?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倾向性十分明显,有88.9%的教师选择第三类风格,有9.4%的教师选择第一类风格,只有0.8%的教师选择第二类风格。

(六)对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和对幼儿园整体工作的概括评价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65%的教师对自己与园长的人际关系是满意或较满意的,这说明园长能得到多数教师的信任。另有25.6%的教师答“说不清”,这可能是答卷者对自己与园长的人际关系并不满意,但有所顾忌,不便表达,也可能是答卷者对自己与园长的人际关系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对在教师心目中幼儿园的整体工作处于何种状态的调查,有助于我们较全面地了解教师对园长工作的认可度。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幼儿园工作状态充分肯定的有45人,基本肯定的有56人,部分肯定或否定的有16人。这表明教师对幼儿园的工作状态总体上充分肯定或基本肯定的占多数,说明接受调查的这些幼儿园的园长的工作能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可。

(七)对理想中园长的预期

问卷的最后一部分是调查教师对理想中园长的预期。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理想中园长的预期要求大多包含在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即对园长实际工作及个人素质的评价)中,此外还要求园长公正、果断,并创设一种相互信任的环境。我们发现以下三方面的预期更为突出。

1.希望园长有强烈的民主意识。91%的教师认为园长应尊重和理解教师,保护教师的积极性,33.3%的教师认为园长要善于听取意见,28.2%的教师认为园长应该不断改进工作,重视教师培训,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

2.希望园长能为幼儿园制订明确的目标,具

有创新意识。25.6%的教师认为园长应为幼儿园制订明确的目标,要有务实的工作作风,33.3%的教师认为园长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3.希望园长能创设公正、融洽的人际环境。

16.7%的教师认为幼儿园应创设互相信任的环境,还有部分教师希望园长做事公正、果断。

二、几点思考

1.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信任的园长有四方面的特征:有明确的目标和民主的工作作风,有较强的学习与创新意识,能重视工作检查与教师培养,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2.在现代管理理论中,无论是日本学者三隅二不二的领导PM理论〔3〕还是美国学者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均说明,任务考核和人本关怀相结合的领导风格最佳。〔4〕 此次调查中有88.9%的教师选择具有第三类领导风格的园长作为理想中的园长。这是因为这种类型的领导既关心工作任务又关心人,他们总是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使关心工作和关心人协调一致。这类园长的目标是使组织不断得到改善,组织中的人不断得到发展,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实现管理效率最优化。教师对这类园长的信任度也最高。樊景力与郑伯埙(1999)在分析领导行为与教师的心理反应间的关系时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领导诉诸教师的是敬畏,注意人际关系的领导诉诸教师的是感恩图报,而两种领导风格结合的领导诉诸教师的则是认同。〔5〕

3.调查发现,教师期望园长能创设互相信任的幼儿园人际关系氛围。因为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教师不仅在心理上有安全感,而且会感受到园长的温暖体贴,这有利于促进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园长的信任度。

参考文献:

〔1〕〔5〕郑伯埙.企业组织中上下属的信任关系.社会学研究,1999,2

〔2〕〔4〕何钟秀.现代管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An Analysis of Survey on Kindergarten Teachers’ Trust Degree to the Principal

DAI Linghua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人际关系调查篇10

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求职成败与交际能力密切相关。问卷首先对被调查者的“学历”和“既往工作经历”进行了询问。结果发现,求职者中,持有本科学历者为32.6%,拥有大专学历者为42.7%,两者累计相加为75.3%;曾经从事过营销、文员、管理等主要与人打交道的工作的,累计为64.9%。这表明,大多数求职者都具备较高的学历和较丰富的工作经验。

尔后,问卷进行了重点提问:“根据你自己的求职经历,你认为求职的成败与交际与口才能力有没有关系?”统计数据显示:认为“很有关系”的占60.7%,回答“有一点关系”的占37.1%,而认为“关系不大”和“一点关系也没有”的仅占2.2%。也就是说,如果按“有关系”和“没关系”进行类聚,认为求职成败与交际和口才能力“有关系”的占到了97.8%。显然,认为求职成败与交际和口才能力“有关系”者所占的比例比“高学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者所占的比例都高。这意味着,与学历和工作经历相比,交际和口才因素在求职过程中也许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求职者如果不能成功地与招聘者沟通,在各路人才如潮水般涌到深圳的今天,要得到别人的赏识,不是一件容易事。

大多数求职者认为自己存在沟通障碍统计分析发现,认为自己“交际能力一般化”的为49.4%;认为自己“口才一般化”的为53.4%,分别占到被调查者的一半左右。当问及“平时与人交往有没有障碍”时,53.4%的被调查者说“有”。而在这些人当中,29.8%的回答者认为自己最大的交际障碍是心理上的,31.9%的回答者认为是“缺乏实际的交际技巧”,38.3%的人觉得自己“心理和技巧两方面都存在障碍”。可见,深圳求职者中的大部分人对自己的交际与口才能力是不满意的,甚至缺乏信心。

疏于交际与口才的系统训练比例偏重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系统训练,才能习得。但调查发现,只有12.5%的人“经常看”交际与口才方面书籍,80.7%的人只是“偶尔翻翻”,6.8%的人是“从来不看”。至于接受过这方面系统、专门训练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求职者既有高学历,又有工作经验,可就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求职者迫切希望补上交际与口才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