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21:25:06

人际交往范文篇1

人们学习知识进入社会,了解自我,获得新生和爱情,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没有与别人的交往,人类就无法生存。

当前,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滚滚而来,各种机遇和挫折也纷至沓来,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增大的社会心理压力,人们就更需要重交往的数量和质量。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有多么强的能力,多么好的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的人际关系,既无法取得的成功,也不会得到生活的幸福和身心健康。

对于如何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少的人则感到迷茫,他们往往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天忧人,认为自己周围生活圈子晨好人太少,无法进行满意的交往,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的交往活动存在着千万的。这些主要有:

1、自私、自悲,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性:

有的人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从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自己达到的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生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在交往中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时,不顾场合,也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高谈阔论,手舞足蹈,不高兴时,抑郁寡欢或乱发脾气。这种人在交往中,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无论他们多么精明,永远也不会与人建立牢固、持久的良好人际关系。只有那些心地善良,待人以诚,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才可获得挚友。

2、冷漠、孤僻、人际交往中的封闭性:

有些人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在他们看来,人世一切是那么无聊,令人厌倦、平淡、无意义。他们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他们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无法与别人沟通。因此,他们只有增加自我的“透明度”,敞开自己的心扉,用热情、坦诚去赢得别人的理解。这种合适的自我坦露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吸引力。

人际交往范文篇2

人们学习知识进入社会,了解自我,获得新生和爱情,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没有与别人的交往,人类就无法生存。

当前,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滚滚而来,各种机遇和挫折也纷至沓来,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增大的社会心理压力,人们就更需要重交往的数量和质量。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有多么强的能力,多么好的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的人际关系,既无法取得的成功,也不会得到生活的幸福和身心健康。

对于如何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少的人则感到迷茫,他们往往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天忧人,认为自己周围生活圈子晨好人太少,无法进行满意的交往,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的交往活动存在着千万的。这些主要有:

1、自私、自悲,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性:

有的人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从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自己达到的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生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在交往中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时,不顾场合,也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高谈阔论,手舞足蹈,不高兴时,抑郁寡欢或乱发脾气。这种人在交往中,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无论他们多么精明,永远也不会与人建立牢固、持久的良好人际关系。只有那些心地善良,待人以诚,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才可获得挚友。

2、冷漠、孤僻、人际交往中的封闭性:

有些人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在他们看来,人世一切是那么无聊,令人厌倦、平淡、无意义。他们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他们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无法与别人沟通。因此,他们只有增加自我的“透明度”,敞开自己的心扉,用热情、坦诚去赢得别人的理解。这种合适的自我坦露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吸引力。

人际交往范文篇3

第一,忌举止粗鲁。有人认为,在待人接物方面“粗针大线”、简单粗暴,才是劳动人民的本色,而文雅的谈吐,优美的举止都是资产阶级的“货色”。这种鄙视现代文明的小农意识,是非常有害的。

第二,忌乱发脾气。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也。但是自己的心情不好,应由自己来“消化”,却绝不可以向他人“发起攻击”,否则是很不文明的。心情再坏,也不要丧失理智,而应当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思想上制怒。脾气暴燥,随便乱发脾气,不仅会伤和气,而且还会使人对自己“敬而远之”。

第三,忌飞短流长。同事、朋友之间讲几句心里话,是不为过的,然而却绝不允许到处不负责任地传播流言披浯、搬弄是非。尤其应注意的是,切勿对他人的不幸幸灾乐祸,甚至望风捕影,添油加醋,把人家的隐私与苦楚作为自己的谈资。

人际交往范文篇4

美国人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称距离,每种距离分别与双方的关系相称。

第一,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通常所说的“亲密无间”。其近段在15cm以内,彼此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如拥抱、接吻等。其远段在15cm~44cm之间,表现为挽臂执手,促膝谈心等。这一距离有非常特定的场境和对象,一般属于私下情境,说悄悄话,或在贴心朋友、夫妻和情人之间。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面前或一般的异性之间是绝对禁止的,否则不仅不雅观,还会因为不行“礼”而引起另一方的反感甚至冲突。

第二,个人距离。这在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表现为较少的直接身体接触。一般近段在46cm~76cm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远段在76cm~122cm之间,已有一臂之隔,恰恰可能的身体接触之外。这一距离通常为人们在交往场合所接受,它有较大的开放性,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

第三,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悉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的或礼节性的较正式关系。近段在1畅2m~2畅1m之间,一般出现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的交往。远段在2畅1m~3畅7m之间,往往表现为更加正式交往的关系。一些有较高身份和地位的人往往通过一个特大办公桌的相隔与下属交谈。这一距离大都是考虑到交往的正式性和庄重性。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教授与学生间的论文答辩等,以增加一种庄重的气氛。

第四,公众距离。在这个空间中,人际间的直接沟通大大减少了。其近段在3畅7m~7畅6m间,远段则在7畅6m以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这个空间内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在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的。

这四种交往距离、范围的划定,为公关人员寻求最为适合特定场景和对象的交往空间提供了大模式,但这一距离范围并不是“铁板”一块,不同的人所需的个体空间的范围有所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心理状态下所需的个体空间也会有所变化。因此,交往空间仍有较大的伸缩性和可交往性。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不同文化背景或民族差异的影响。实践研究表明,地中海国家的人交往时允许有较多的身体接触,相互靠得较近;而北欧国家的人则相互离得较远,很少有肌肤相触。同是欧洲国家,法国人与英国人交谈时,法国人总是保持较接近的距离,乃至呼吸也会喷到对方脸上,而英国人会感到很不习惯,步步退让,维持适合于自己的空间范围。同是美洲国家,对北美人来说,最适宜的交谈距离是距一臂至4英尺,而南美人交谈则喜欢近一些。北美人为了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个体空间不协调,常常就以桌椅作为隔开的屏障,而南美人甚至会不由自主地跨过这些屏障,以便达到他感到舒服的交谈距离。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交往距离的影响就更大一些,如一个美国人和一个日本人站在一个大厅里谈话,由于两个人

有不同的交际距离概念又没能相互了解对方,便闹出一场笑话:美国人喜欢站在三四步远的地方谈话,而日本人总想站近一点,致使双方都为能保持让各自感到舒适的距离,日本人不断向前以调整他的空间需要,而美国人则步步后退以满足自己的空间不受“侵犯”。一进一退,绕了大厅走了一圈。把这段情形录像下来并以快速放映时,会感到这位日本人在带这位美国人绕着大厅跳舞。结果,日本人觉得美国人太冷淡、太别扭、太腼腆;而美国人则觉得日本人亲昵过度,太危险。

第二,社会地位和年龄差异的影响。地位尊贵的人物,较之地位低俗的人需要更大的个体空间,一般是有意识地与下属和人群保持相当距离,更不能容忍这些人紧靠着他说话,乃至抚肩拍背或气息喷到脸上。同样,年龄差异较大的人之间交往距离的人为缩小产生的感觉,较之同龄人之间会淡化一些,比如抚摸儿童的头和脸,而在成年的同龄人之间就是一种不敬的表示,会显得粗俗无礼。

第三,性格差异的影响。性格开朗,喜欢交往的人更乐意接近别人和别人的靠近,个体空间相对较小。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守的人不愿主动接近别人,宁愿把自己孤立地封闭起来,当然对靠近他的人也就十分敏感,他们的个体空间一旦受到侵占,最容易产生不舒服感和焦虑感。具有主动性格的人,容易无意识地单方侵入对方的个体空间,而客观上给对方造成威迫的压力或巴结的情势。

在正式的社交场合,易为对方看不起。日本的公关人员往往就是通过就座的空间位置来判断公众的性格和心理。

第四,性别差异的影响。一般来说,女性相聚比男性相会站得近。女性同男性对空间位置的安排也不同:女性往往靠在她喜欢的人旁边,而男性则选择在他喜欢的人对面坐着。女性最反感陌生人坐在自己旁边,男性最不喜欢陌生人占据自己对面的位置。而且,男性会把坐在对面的“闯入者”视为竞争的威胁,女性则把坐在身旁的“闯入者”视为有意识的侵犯。

人际交往范文篇5

关键词: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

1.前言

1.1选题依据。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具有独立的交际意图,积极参与交际,从而表现出有效、恰当的行为,使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达到和谐状态的能力[1]。人际交往能力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在群体工作中,它不仅能提高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工作效率,还能有效的促进个体行为。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学习和成长的重要过程,期间的人际交往问题广泛存在,且往往会贯穿整个青春期并继续发展到成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能体现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是他们今后步入社会的重要技能。然而,有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在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且情况不容乐观[2]。1.2体育锻炼。作为青少年课外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激情、项目选择性较多的体育锻炼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具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本文将探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提供帮助。

2.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2.1人际交往能力的概念研究。人际交往能力在心理学领域中的探讨起源于对社会能力的研究。梳理以往研究发现,前人从不同角度对人际交往能力定义进行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研究者直接给出了人际交往能力的定义,而另一些研究者则是从讨论或测量人际交往能力结构的角度来展示他们对人际交往能力的理解并给出相关界定。然而,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定义却没有统一的认识,研究人员之间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关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定义,以往研究者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分别是行为技能观、社会认知与行为表现观。行为技能观倾向将人际交往能力定义为沟通技能、领导技能以及与他人有效合作的技能,代表人物包括Chickering和Rdsser,Silberman,周宗奎等人;社会认知与行为表现观倾向把人际交往能力界定为包括个体的社会认知与行为表现,代表人物包括Mechenbaum、oMarlowe、谢宝珍、金盛华等人[3]。王英春等人对以往研究进行分析思考后,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应该包含交往动力、交往认知、交往技能等三个方面。并对人际交往能力的概念做如下界定: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个体具有交际意图,能够积极参与交际,并表现出有效、恰当的交际行为,使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的能力[4]。本文将采用王英春对人际交往能力做出的定义,该定义精辟的论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本质。2.2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功能。2.2.1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个体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水平的高低对于个体同伴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Robert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给个人带来一种依恋感,一种群体归属感,一种价值的保证,一种可靠的联盟感,以及指导和教育的机会[3]。Buhnnester对青少年早期和青少年时期友谊亲密度、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且结果表明,人际交往能力与友谊亲密度呈显著相关,这种关系在青少年时期更为明显[5]。这一研究结果为我们探讨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与人际关系间的关系提供了更多有效的信息,因此青少年应该学会适当的表露个人信息,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2.2.2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能力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着长期的影响。Buhrmester等人指出,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尽如人意,增加个体的孤独感;此外,主动沟通、自我表露和情感支持与社会自尊呈显著正相关,是个体社会自尊最重要的预测因子[6]。1890年,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提到“从同伴那得到的承认”是自我的一部分,所以当个体缺乏群体交往、关注时,容易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心理健康[7]。由此可见,人际交往能力作为人际交往中必备的技巧,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促使个体形成活泼开朗、健康向上的个性;反之,不良的人际关系容易使个体形成胆小、孤独、忧伤、退缩等不良的人格特征,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因此,青少年时期的人际交往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存在直接关联。2.3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青少年时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反映个体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学业适应等状况。研究者发现,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主要分为个体自身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个体自身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观点采择、人格、性格、自我效能等;外在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课外活动等。Mahoney等人对青少年课外活动参与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指出,积极的参与课外活动可以给个体提供更多与他人交流的机会[8]。例如,体育锻炼作为青少年课外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以提高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可以提供给个体更多的机会与其他人形成积极关系。

3.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3.1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人际交往动力的影响。人际交往动力简而言之就是交往欲望和主动性。积极的交往动力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从而有助于个体的发展;而消极的交往动力则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问题行为。Tjosvold的研究表明,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自愿真实的表露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信息是与他人沟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积极的沟通作为活动的载体[9]。分析认为,在体育锻炼中,青少年可以结合自身兴趣选择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形式也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自主性,而且在体育锻炼中通过非语言交流表达自己对他人的真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无形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在锻炼过程中,个体可以结识各种各样志同道合的朋友,进一步增进人与人之间接触,从而培养个体的交往能力。3.2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认知的影响。认知在人际交往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反映了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它是人际知觉与理性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正确的认知会促进个体的人际交往,然而,对自我、他人和人际交往过程的不良认知往往是造成交际障碍的关键原因。相关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够提升个体认知功能,且不同类型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不同群体的各种认知功能[10]。许向前[11]研究发现,体育锻炼次数越多的职业中专学生,其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越大,在运动参与的无意识中受到诸如“角色分工”,位置规范等一系列社会内容的“感化”,获得友谊、支持、理解、提高自信和自尊,从而增强自我效能和价值感,加深个体对人际交往重要性的认识。贺东建[12]研究发现,对于人际交往中的交际工具往往会导致认知偏见,除去常用的语言交流,个体还可以进行体态语交流,如:表情、手势、眼神、动作等,这些体态语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具有简单、生动、直观等特点,容易被受信者在霎那间捕捉到,并深深印在受信者的脑海深处。分析认为,体育锻炼是一项有计划、有规律的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在涉及到团体运动参与中,可通过获取同伴的手势、眼神等非语言沟通,从而对周围环境信息有充分的认识,实现群体目标,缩小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这都有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3.3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人际交往技能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包括观点选择、沟通、支持、影响、情感和适应能力[3]。孙华峰等在研究中指出,个体之间沟通障碍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是认知误解、情感因素、人格缺陷和沟通能力不足,因此,只有正确认识自己,诚实待人,主动参与沟通,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才能在成功的沟通中塑造和磨练自己。孙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与运动频率、运动负荷、运动年限呈正相关,即运动与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密切相关[12];WhiteSM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个体与他人关系更加亲密,同时增强个体主观幸福感[13];张勇等认为,偶尔运动的参与者比经常运动的参与者有更多的身体、情感、人际和神经方面的问题[14]。还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个体的适应能力有显著影响。以上研究足以有利的证明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技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小结

人际交往范文篇6

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怯懦心理: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排他心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作戏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人际交往范文篇7

本文作者:游运珍工作单位:广州大学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其道德行为表现的最高形态

所谓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运动、变化和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观念)的具体表现。道德行为必须建立在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自觉的道德认识基础之上,道德行为必须是道德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2]而人的道德行为好坏的表现往往通过与人的交往、交流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其社会化的行为,这种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过程和结果。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石,也是其道德行为修养的表现形态。这是因为:(一)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形成正如新生儿的思想是一片空白,是家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最早在他们的意识里写下“思想道德”四个字。正所谓父母是人生的第一老师,无疑父母的行为修养对新生儿的道德行为产生原初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使人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道德行为心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人的思想道德行为处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中。在大学校园里,思想渐趋成熟的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更能体现出他们的道德行为特征。为了和同学协调好关系,他们深知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即使有时候做错了,为了不与同学有冲突,也会警告自己注意行为修养,以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二)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发展交往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生不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毕业后的职业生活,都不可能没有人际交往。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有意识地开始了独立交往,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可见与同学搞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拥有良好、和谐学习生活的基础。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光要想,重要的是见诸行动。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怎么样,光看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只有通过与人的交往接触才能慢慢知道此人的道德行为修养。(三)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完善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通过人际交往,大学生可以提高自我认识的水平,也可以提高识别他人的能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都可以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解对方。同时,又可以根据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认识自我。交往圈子越大,交往能力越强,对他人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清楚。大学生在四年大学生活中,道德行为深受其同伴、舍友和老师的影响,当然他也影响或改变着其他人的道德行为修养。通过在交往中对他人的全面认识,对自己的正确评价,才能在交往中不断完善自我的道德行为。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道德行为发展

(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1.主动交往。人际关系是互动的,不要总是消极地等待别人来主动关心自己,而要主动地与周围的同学交往沟•44•通。大学生思想活跃,都渴望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交往中,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交往活动,主动去与人交流,而不是故步自封、自我封闭,让自己呆在一个小圈子里。很多同学之所以缺乏成功的交往,仅仅是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采取消极、被动的退缩方式,总是期待友谊和爱情从天而降,而不是因为他们的交往能力天生就比别人差。这些人只做交往的响应者,不做交往的始动者。根据人际交往的交互性原则,别人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对自己感兴趣的。因此,如果你想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主动交往。2.尊重他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力量不是作用于人的外部,而是撼动着人的灵魂;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的压力,而是内心产生的自我需求。如果你是一个与其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别人会对你产生好的印象。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位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不假思索地将10元钱塞到卖铅笔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走了没几步,他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笔,希望不要介意。最后,他郑重其事地说:“您和我一样,都是商人。”一年之后,在一个商贾云集、热烈隆重的社交场合,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不无感激地自我介绍道:“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您就是那位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您亲口对我说,我和您一样都是商人为止。”这就是尊重的力量。3.以诚相待。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说:“一个人只有真诚,总是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他还说:“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有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么的。”以诚待人是值得信赖的人们之间的心灵之桥,通过这座桥,人们打开了心灵的大门,并肩携手,合作共事。真诚实在,敞开心扉给人看,对方会感到你信任他,从而卸去猜疑、戒备,把你作为知心朋友,乐意向你诉说一切。成为一个真诚的人,你会感到身心都很轻松;而一个虚伪的人,他常常会感到精神的疲惫;大学生与人交往最重要的是真诚和善意,这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待人真诚、与人为善的人才能交到朋友。(二)提高大学生道德行为的主要途径1.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国家层面上讲,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体系。不断强化大学生道德行为意识,大力宣讲有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的知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建设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从学校层面上讲,注意与大学生的教育目标的实现相结合。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为高校更好地开展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德育过程,“把德育目标、内容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求、自得的过程,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对两难性和感觉性的价值问题,让学生在自我选择与体验中感觉到,接受德育不只是社会的要求和为了他人,而且也是满足自身的需要,从而形成自律的品质。”从个人层面上讲,大学生要善于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行为,不能知与行脱节。应当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2.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符合道德的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3]正所谓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大学生要加强政治理论课、社会科学课、哲学课的学习,通过理论学习,提高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切入实际,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通过深入的学习,大学生充分地认识本国的国情、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激发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完善自我道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道德行为规范,从生活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训练自己的道德行为,懂得关心人、帮助人、不参与违反国家利益的任何活动,积极践行八荣八耻,为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做出应有的贡献。3.引导大学生学习先进人物的道德品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能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心理。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先进人物比比皆是。如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15名学生冒着生命危险,跳入长江救起了两名不慎落水的少年,何东旭、陈及时、方招不幸遇难,被追授为“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15名大学生被教育部授予“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荣誉称号。大学生应当努力锤炼个人品德,自觉向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模范学习。不仅要像英雄模范人物那样树立崇高理想,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更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将道德模范人物作为偶像,成长道路上的良师,循序渐进,积极进取,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人际交往范文篇8

不要对人太好了!好事几乎都被做尽了,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对一个有劳动能力、理智健全的人来说,独立、付出都是内部的需要。人际关系中如果不能相互满足某种需要,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在卡耐基成功人际交往思想中,很重要的就是要遵循心理交往中的功利原则——这一原则是建立在人的各种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内容)的基础上,即人际交往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活动。心理学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就曾经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其实有止是得到的不能少于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令人们心理失去平衡。

人际交往要有所保留,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专关系融洽、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会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留有余地,好事不应一次做尽,这也许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留有余地,适当地保持距离,因为彼此心灵都需要一点空间。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而“过度投资”,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留有余地,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

人际交往范文篇9

不要对人太好了!对一个有劳动能力、理智健全的人来说,独立、付出都是内部的需要。人际关系中如果不能相互满足某种需要,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在卡耐基成功人际交往思想中,很重要的就是要遵循心理交往中的功利原则——这一原则是建立在人的各种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内容)的基础上,即人际交往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活动。心理学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就曾经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其实有止是得到的不能少于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令人们心理失去平衡。

人际交往要有所保留,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好事做到底”,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专关系融洽、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会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留有余地,好事不应一次做尽,这也许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留有余地,适当地保持距离,因为彼此心灵都需要一点空间。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而“过度投资”,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留有余地,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

人际交往范文篇10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2、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没有放增加距离的茶几。结果,客人自始至终都尽量靠到沙发外侧扶手上,且身体也不得不常常后仰。可见,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需要有不同的人际距离。距离与情境和关系不相对应,会明显导致人出现心理不适感。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在社交距离范围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如果谈话者得不到对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会有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这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交谈中不可缺免的感情交流形式了。

4、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显然,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有这样一个小伙子,他爱上了一个姑娘,向姑娘求婚遭到了当众拒绝。姑娘后来恼怒地说:“他竟在离我8英尺(约2.5米)的地方谈这种事。”自然,这种社交距离不是谈婚论嫁的场合。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其交往距离也不同。这种差距是由于人们对“自我”的理解不同造成的。例如,北美人理解“自我”包括皮肤、衣服以及体外几十厘米的空间,而阿拉伯人的“自我”则仅限于心灵,他们甚至把皮肤当成身外之物,因此,交往时,往往出现阿拉伯人步步逼近,总嫌对方过于冷淡;而北美人却连连后退,接受不了对方的过度亲热。同是欧洲人,交往时,法国人喜欢保持近距离,乃至呼吸也能喷到对方脸上,而英国人会感到很不习惯,步步退让,维持适合于自己的空间范围。

社会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间距离也有差异。一般说来,有权力有地位的人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相应会大一些。我国古代的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与大臣们拉开了较大的距离,独占较大的空间,大臣们在皇帝面前均要弯腰低头,眼睛不能直视皇帝,退朝时还要背朝外出。所有这些,都表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当人们接触到有权力有地位的人时,不敢贸然挨着他坐,而是尽量坐到远一点儿的地方,这都是为了避免因侵犯他的自我空间而惹他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