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能力的培养十篇

时间:2023-06-12 16:38:26

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的培养篇1

一、当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中有待改进之处

1.课程设置中基础理论课程不足。从近年来,高校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教学安排看,研究生在校所学课程中,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经典名著导读课程所占比重偏弱,专业课程安排较多。在实践中,这种教学设置理念容易造成研究生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了解不足,学术修养受到限制。这一缺陷导致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对研究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能力较弱,因而,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对策时难有说服力。此外,近几年,硕士研究生跨专业调剂招生有所增加,对这类学生如果在课程设置中突出专业课程,淡化基础理论课程的安排,那么这些跨专业的研究生在专业理论方面的学识就难以同本专业的研究生相比。如果研究生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研究生在专业理论层面的“短板”难以得到弥补,那么对研究生能力的提高,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都违背了研究生教育的初衷。

2.研究生课程内容更新慢。在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中,一些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已有安排,而在研究生教学中再次安排主要是专业教学所需。因此,教学内容应该比本科教学内容有所深化。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生专业课程教材偏少,与本科课程内容拉不开档次,不少课程是本科阶段的简单重复,对研究生缺乏吸引力,不利于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提高。

3.研究生课堂教学方法有待提高。与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阶段的课堂教学最大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综合思考与学习能力,反映在课堂教育上,一是要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运用理论的能力,使研究生能够对专业领域的理论比在本科阶段能上更高的台阶。二是通过教师对问题分析的『方法、步骤逐步提高研究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如果在研究生教学阶段仍然是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那么就难以体现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的区别,叉无法活跃他们的思维,无法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导师责任制实施中师生联动有待加强。导师责任制的实施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导师的作用,使导师能更好地指导研究生的科研与写作,挖掘研究生的潜力,以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大多停留在课堂教学方面,导师对所带研究生的平时指导不足,例如带学生共同参与社会调查,共同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等方面比较欠缺。学校对导师制究竟应该如何运作,导师制经费的使用以及如何制定评价指标等方面仍然处于探索之中。

二、对当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几点改革建议

以上几方面的问题说明,在研究生教学与管理中,若将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落脚点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就必须对现行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进行调整,因此,需要在以下方面给予改革:

1.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要加大专业重要原著导读和理论述评课程的教学比例。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以研究生已有的学识和能力为基础,以培养科研人才为目标,以具体的科研活动为训练方式,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注重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尤其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名著导读和理论前沿的课程设置是必要的。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本专业的研究领域形成重大影响的理论以及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能较好掌握,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我们知道,现行制度与建立这一制度所依照的理论存在内在联系。因而,只有掌握专业基本理论才可能对现实社会中与本专业相关的问题,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学术分析,才可能提升研究生的专业学术思维能力。

2.注重和提升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方法,突出研究性。研究生的课堂教学除了在课程设置中围绕专业的特点加大专业理论和专业研究型课程的设置外,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教师授课的方法所起的作用很重要。在授课中,教师应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突出

“研究”的特点。在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式,使研究生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掌握书中的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课后必须自我阅读和理解这类课程的内容,促使其思考理论,运用理论。在教学内容中,教师应突出研究的特点,如在课程的每个专题中,对研究的问题,从方法上引导研究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以使研究生教学显示出不同于本科生教学的特点。我们认为,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研究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自己所提出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活跃他们的思维,使其从中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导师责任制应以学术研究为纽带.围绕共同进行学术研究而建立。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设置导师制有助于落实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有助干提高研究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导师对所带的硕士研究生应安排他们参加课题研究,通过与导师共同进行学术研究,有助于研究生了解导师的学术观点和治学风格,有助于培养研究生查询资料的能力,进行学术研究和写作的能力。从培养硕士研究生了解社会,关注本专业的热点问题,增强理论与实际联系的角度看,导师带领研究生共同参与课题调查也是提高研究生研究能力所必需的。如果高校在导师制的管理中,突出上述两点,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将是大有益处的,并且对毕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设计,提高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都大有帮助。

科研能力的培养篇2

关键词: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机制

一、引言

著名哲学家约翰・帕斯英尔在一次国际研究生教育哲学会议上强调说:“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对一些重要的、带根本性的问题进行批判,做出判断。”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研究生教育对未来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生阶段与本科生不同,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即独立思考问题和主动探求答案的能力,研究生教育特别需要一种能够激发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好环境。

近年来,为了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大学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我国高校逐年增加学生的录取数量,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并不就意味着教育质量的同步提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伴随着扩招,培养方式由原来的“填鸭式”、“满堂灌”逐渐陷入了“放羊式”,出现了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许多从事研究生培养的教育工作者也先后对如何保证培养质量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从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必要性、培养途径两个方面作了论述。

二、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必要性

1.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研究生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若把研究生培养当作高年级大学生,采用延长学制,增加知识总量是不妥当的,因为这样既脱离研究生培养目标,也难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更新教育理论和观念,采取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研究生在拥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又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需要和内在要求

研究生的培养,既要使研究生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科学知识,又要使研究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有着较强的系统性、灵活性和自我选择性。他们的学习是在接受、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知识结构合理和完善,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最能衡量他们的水平和质量的,主要是科研训练的深度和所取得的成果。因此,研究生的教育,应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由重知识基础转到重发展科研能力培养方面上来。

三、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途径

1.研究生科研态度的端正

大多数研究生人学是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和科研能力,进而能在竞争更为激烈社会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甚至能为国家多做贡献。但也不排除,有些研究生入学只是为了拿个硕土学位、得到研究生学历,并没有自身学术和科研能力提高的强烈要求。像后者本身没有提高科研能力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我们的教学指导无论多么有效,也都会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因此,研究生入学我们应首先注意研究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从思想上指导研究生,激发他们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积极的自我培养,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发挥导师的集体指导作用

充分发挥导师的集体指导作用,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现在好多学校,一般情况下多是一位导师指导一名或者多名研究生,特别是近几年,由于我们的研究生“疯狂”的扩招,高校的师资力量明显不够,一名导师负责几名甚至几十名研究生的情况日益普遍,导师的指导作用更显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可以用以下几点做法来解决。

(1)建立指导教师综合体

考虑到师资力量的不足,在研究生的指导上,我觉得应该建立指导教师综合体。即利用个人(指导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与集体(其他教师3―5名,他们也可以没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综合体中,指导教师为组长,其他教师为组员。集体指导一方面解决了部分高校师资力量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易于拓宽知识面。此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可以聘请外系或者外校的教师乃至跨学科的教师来进行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接触不同风格的教师,接受不同思想的熏陶。

(2)实行导师综合指导日制度。

无论是指导教师本人,还是指导教师综合体中的其他教师,他们都有各自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时间非常紧张。实行导师综合指导日制度可以将导师的指导日期固定化。定期指导学生,如指定学生的阅读书目并检查阅读的完成情况、下达科研任务并检查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等等。这样研究生便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科研活动,减少盲目性。

3.提供研究生参与科研的机会

(1)相信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大多数研究生都是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年轻人,他们都有勇于进取、不怕失败的精神。他们都渴望实在地干点事、希望得到老师或者是其他人的认可。因此,研究生在具备了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后,导师应该相信他们,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调动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否则,可能会挫伤研究生的自信心。

(2)多参加学术交流

研究生在校期间,指导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带研究生参加有关学术会议,以开阔研究生的视野,了解高层次学术研究动态,提高他们的科研欲望。要求出席学术会议的研究生必须带打印论文,在会议上宣读,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能使研究生及时了解到本学历国内外的动向和当前的水平,启迪思路,使自己的科研沿着最有利的方向进行下去。

(3)多参加科研实践

在科研中,应当大胆地把研究生推到科研第一线,如研究生和导师共同举行研讨会、学术报告,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外出调研等,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协助导师或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在具体工作中发挥他们的思想活跃并富于创造性的特点和工作上的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锻炼他们,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4.注重研究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到目前为止,许多学者的研究涉及到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成也作了不少的论述。如:待选论文题目的判断判断研究设想的先进性;判断研究设想的可行性)、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文献检索与学术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合作、完善学位论文撰写形式①;培养掌握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培养利用科技情报资料的能力、培养撰写科研(学位)论文的能力、培养组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素质的培养、合作能力的培养、交流能力的培养(o,等等。我认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熟练掌握计算机、外语等工具的能力、科研资料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创新能力、论文的写作能力。

5.营造良好的科研外部环境

科研活动的实施,科研能力的提高应该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这就需要给研究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外部环境。首先,应该有丰富的研究资料供给、便利的研究工具和信息来源。丰富的研究资料是科研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计算机是研究活动的必备工具,畅通的网络是研究者获得研究课题进展的有效方式。其次,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特别是研究探讨一些创新性管理机制,如“教考分离”机制、“研究生综合素质考评”机制、“研究生创新发明奖励”机制,各种奖学金制度的设置,提供各种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激励机制等。三是要加强后勤服务与管理,保证研究生身体营养的需要。

科研能力的培养篇3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交叉学科;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4-02

一、引言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大多为创新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1-2]。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更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突破以及创新成果的产生,大都是不同的学科在彼此交叉和相互渗透的领域和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不同学科的交叉已成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渠道和方式。而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并使其交叉和融合也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交叉与创新的本质有着必然的联系,正如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所说,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产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3]。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也强调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科交叉是正途。据不完全统计,交叉学科的数量目前几乎占据总学科数量的一半,交叉学科现象的研究已受到科技界普遍的重视,而且在国内外对交叉学科的定义、理论、特征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已有了较多的报道,然而对涉及具体的交叉模式及如何提高交叉学科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研究当前高等学校学科交叉的最佳模式,探讨交叉模式培养体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将对高校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4]。本论文将结合水声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的交叉作为事例,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势、意义以及方法等方面就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想法简单谈谈。

水声工程学科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由于声波是在海水中探测目标、传递信息的有效工具,所以水声工程学科主以水声为基础,包括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水声装备研制和系统集成技术研究等多方面的培养目标。而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两个二级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以及通信与信息系统,是以现代通信理论和现代信号处理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涉及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整个过程中的所有理论和技术手段,是基础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阔的综合性专业。对于船舶与海洋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这两个不同的一级学科,然而它们存在着交叉性。在水声工程中所涉及到水声装备研制和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的培养内容,所需要的技术知识有部分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培养内容,而水声工程又可以是信息通信工程学科的应用背景之一。所以这两个学科交叉性明显,对于这两个学科的研究生的培养应该突破学科束缚,所以探索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正是以此为背景,以水声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这两个学科为例,浅谈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二、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有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手段涌现,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及重大成就往往都出现在学科交叉的前沿,高度重视学科交叉融合才能始终把握科学发展的前沿。交叉学科对原有的传统学科是有利的补充,促进了传统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不断地加速新学科的形成、建设和发展,其对于现代化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交叉学科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有利于研究生突破传统学科的束缚和思维定式,熟悉相邻学科领域知识,培养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利于培养研究生从多学科、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增强科研活力,同时也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探究新的学科方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帮助高校形成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结构,有助于高校学科建设。以水声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例,这两个学科能够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一个学科的建设能够支撑另外一个学科的建设,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能够在发挥各自学科优势的同时,利用不同学科的差异,大大增加了其创新的机会和提高创新能力。

三、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

交叉学科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具有与传统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1.交叉学科对研究生的知识面具有拓宽作用。学科交叉使得个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到平时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能够不断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视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如水声工程学科在充分发挥其水声原理以及换能器技术等方面传统的知识结构同时,给研究生教授关于信号处理和通信原理等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拓展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更好的掌握声纳装备的设计与系统集成专业方向。

2.交叉学科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方法。交叉学科是不同思维、观点、理论、技术、应用背景之间的相互碰撞,这种碰撞有利于产生新的火花,并且得到创造性的成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声纳正是水声工程与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发挥其中一个学科的优势,以另外一个学科作为补充,将为研究生创新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3.交叉学科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科有其各自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同学科其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不尽相同,势必会造成研究生思维的单一或只是使得研究生思维受到束缚。然而交叉学科具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能力,如何能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结合这种独特的方式,将有助于研究生形成一种崭新的思维风格,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条件。

4.交叉学科有助于帮助研究生进行论文选题。研究生的选题对于研究生培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颖的题目有助于研究生做出创新的工作,然而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些学生反映其论文选题很难,或者论文题目具有相似性,这都不利于研究生的培养。但是在学科的交叉和综合领域中有大量的值得去探索的研究课题,丰富了研究生的科研方向和毕业论文选题。比如声纳性能的提高、环境对声纳设计的要求等这些方向就是水声工程与信号与通信工程交叉学科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四、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及措施

1.充分利用校内学科实验基地,建立多学科共享实验平台。学科实验室代表着不同学科的特色和优势,而开发的实验室能够激发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研动机,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鼓励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参与或选择该学科下设的开放性实验,通过在实验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建立综合性的实验平台对提高研究生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应该尽量向交叉学科倾斜。通过整合全校范围内与相关交叉学科力量和科研资源,建立跨院系、跨转专业共享的实验平台,来调动教师在交叉学科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提高研究生科学研究水平。比如以水声工程交叉学科为例,积极建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与电子信息学院的共享实验平台。

2.选择性的跨学科招收研究生,并且制定交叉学科详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鼓励和吸引更多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报考研究生,学校和研究生院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跨学科招收。在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中,要体现交叉学科在学生选择导师、选择课程等方面的特殊性,比如可以选择不同学科的导师共同指导,对于不同学科的课程研究生能够灵活地互相选择。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学科点,吸收其他学科教师参加交叉学科培养计划的修订,制定既体现特色,又能够支持跨学科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

3.努力提高导师科学研究水平,建立由不同学科教授组成的联合导师组。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导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以及对学科的前沿把握等能力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了能够开拓研究生思路、挖掘和激发研究生潜能和创新思维,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提高交叉学科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水平,鼓励不同领域的导师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同时考虑到交叉学科的特点,仅仅依靠一个导师指导是很难的,因此,为保证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建立主要责任导师和副导师的联合导师指导方式,由交叉学科的各学科导师参与并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选择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课题,把握研究方向和动态,使研究生在不同学科学术思维的培养下,提升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健.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综合培养体系探析,东莞理工学院学报[J],2010,17(4):108-112.

[2]俞松坤,席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9,(8):68-69.

[3]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1):58-60.

科研能力的培养篇4

[关键词] 八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2(a)-0142-03

我国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部分医学高校开展实行八年制医学教育,第二军医大学位列其中。虽然对于医学生来说是个福音,因为八年制代表了全国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不仅可在学习的各个阶段获取多元化的知识,毕业后也即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八年制因其属于我国医学教育的新生事物,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还需得到解决[1]。八年制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在实践中更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既符合医学行业对人才创新性实践的特殊要求,也是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2-3]。

但是,各高校目前尚无明确及统一的对八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案,而毕业时八年制学生的科研能力应达到何种程度,国家教育部并无相关的政策规定,各试点院校目前也无统一的考核标准[4]。此文章就八年制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模式及目标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对八年制医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习惯养成和兴趣建立有所帮助。

1 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根据“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原则,目前国内医学教育专家已形成共识,八年制教育要和国际接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优潜力的医学专业人才[5]。但是国内的八年制教育较为特殊,现还停留在起步阶段,本着“试办”的探索期望对八年制学生进行培养的。

一般说来,八年制的培养分为医学前基础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或临床实习教育、临床住院医师教育四个阶段。在四个阶段中,后两个阶段是处于临床学习的阶段,虽然在这其间不停地可接触临床知识,同时获得科研方面的资源,但是真正赋予学员们的时间是不足的。尤其是在最后两年的临床住院医师教育中,同时也涵盖了科研训练和文论撰写的时间[6]。繁忙的临床轮转压力和科研的压力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对于刚起步的学员来说,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无论从科研还是从临床来看,两年的时光都无法从本质上提高学员的科研以及临床能力,并且如果处理不好临床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很可能适得其反,造成不良的后果。

因此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本着以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医学科学强烈的探索精神为八年制学员必备素质的要求未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对于如何对八年制学员进行有效的科研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2 八年制学员的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2.1 早期接触科研

科研能力培养的早期教育很重要[7],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及时补充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可以开阔学生科研视野,培养科研兴趣。任何一份科研工作不是单个学科知识和技能所能完成的。对于八年制学员来说,若是早期的接触科学研究,在理论知识的根基上对科研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应能更有效地为进入临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2.1.1 早期科研的基本模式和对象 早期接触科研的时间可定在大三和大四。在学习医学基础课的同时,可用基础学习的知识反馈于科研学习上。内容上可分为科研知识的授课、科研活动的开展、科研课题的设计以及科研实验方法的学习。通过从对科研的起步认识到对科研产生兴趣,拥有科研思维的方法,让八年制的学员更进一步在科研层面具有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 早期科研的具体实施 在学员大三或者大四的时候开展科学研究课程,其中包括科学研究的设计、文献搜寻、科研技术方法以及生物信息学数据可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等各方面围绕课题的相关课程。让学员开始接触科学研究,了解科学研究,并可深入地挖掘科学研究。同时,每周利用周末或者晚上闲暇的时间,来探讨一些最新的科学前沿研究。讲堂可有教研室的老师,也可由学员作为主讲人。探讨的话题可多元化,比如对发表在最新的优秀杂志的优秀文章进行讲解、有效及便捷的文献查找方法、SCI英语论文撰写的要点梳理等。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突破口,激起八年制学员的兴趣爱好,并激励学员回去后自己主动查找相关文献进行阅读。老师应积极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简单介绍常规仪器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让学生对实验室的整个操作流程以及大致概况有初步的了解,并同时激发学员产生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参与科研的热情[8]。在科研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广泛兴趣培养之后,可开始一些较为简单和普通的实验课程,比如感受态细胞制备和大肠杆菌转化等。不但从理论上掌握基础实验的方法,从实践中领悟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基本原理,做到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服务理论的要求。

2.2 科学研究兴趣小组的建立

在完成科研课程、实验操作以及文献俱乐部等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开设兴趣小组。所谓兴趣小组就是学员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某门学科、某项知识点特别感兴趣,从而建立的兴趣小组。

2.2.1小组成员 包括感兴趣的学员以及在这一领域较为出色的学校教授作为临床前科研导师,辅助学员对于此研究领域的相关内容文献阅读,并开展相关课题。

2.2.2 开展内容 在确定了临床前科研导师并成立了兴趣小组之后,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从事一定的实验工作,原则就是以科研促进教学,以人才培养促进学科建设。在学习和训练中,学员可真正接触科研,实现从学习者到科研者的角色转变。与此同时,学员与导师之间的交往互动,形成一种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再次,当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指导后,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创意和导师已有的研究基础,申请学校或者市级的创新基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自主完成标书的书写。这是一场不小的挑战,也是一段有趣经历,更是一段美妙的成长过程。另外,在导师的指导下可进行综述的写作。写作的内容可为自己感兴趣又或者是研究领域较为新颖和具有争论的话题。通过综述的撰写,学员开拓了自己的知识面,加深了相关领域前沿的动态了解,并大大提高了文献检索、整理、归纳能力以及科研文章写作的能力。

2.2.3 临床后科研培养 八年制学员与普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相比,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培养目的的不同,八年制学员的培养是朝着临床型、能力强、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准医生为目的进行的[1]。所以,当八年制学员进入临床实习以及作为住院医师培养阶段,大量的临床工作和压力都是八年制学员需要面对的,所以如何做好科研和临床两不误是件很难把握的事。

笔者认为,如果学员能在之前阶段将科学研究的基础打扎实,在平时的临床工作闲暇时间是可以安排好科研工作的。比如,可以进行一些关于临床随访的工作,了解和搜集患者治疗预后的信息。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转化医学模式已然成为医学发展的热点和医学领域的新潮流。其强调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用基础的结果用于临床,然后再用临床的结果反馈于基础,做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提高基础研究的实用性[9]。作为八年制学员可在其中帮助进行临床的检验工作。在这一点上应该多学习国外先进的临床教育理念,他们对于踏入临床的学员的培养模式是尽量早和尽量多的接触患者[10-11],因为许许多多的科学问题往往来源于患者,来源于临床的点点滴滴。早期和大量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八年制的学员应该具备一颗发现问题的心,要做一个有心人,同时应该结合逻辑的科研思维进行下一步的科研方案设计和执行。

3 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研究对于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学员来说十分必要,它为学员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让学员们从学习者走向研究者,从听者走向讲者,从理论走向实践。八年制的培养理念和原则是“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需要提出的是,科研能力培养是其中重要的素质之一,所以,八年制学员的科研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季晓辉,王锦帆,马艳,等.试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演变和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04,1:39-42.

[2] 罗庚求,文继舫,周建华,等.八年制临床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 11(1):49-50.

[3] 张凤琴,张阳,蔡剑飞.关于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144-145.

[4] 杜军,戈应滨,顾洛.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和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78-80.

[5] 文历阳.关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改革的设想[J].医学教育,2002,(5):3-5.

[6] 夏欧,曾志嵘,杨军.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2006,(8):10.

[7] 李昌琪,李芳,戴茹萍,等.八年制医学生教学中早期科研训练模式探索[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9):1745-1747.

[8] 李杰华,刘静,何庆南.八年制医学生早期科研训练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61-62.

[9] 王倩,董方南,肖博雅,等.医学本科生基础课阶段开展转化医学教育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2):18-19.

[10] 顾洛.对俄克拉何马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412-414.

科研能力的培养篇5

[关键词] 大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131-02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think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HEN Ke1,HUANG Yin2,YANG Zheng3*,ZHANG Xiao3

(1.Undergraduate courseofPharmacology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610081,China;2. Nursing Department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610081,China;3.The Experiment Technique Teaching Section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610081,China)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thinking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healthy growth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upon the educational features of college students,this article tries to investigate several approaches about development interests and capability in scientific thinking.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Capability of scientific thinking;Cultivation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工作大多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方面,而忽视了对在校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加之当前部分院校沿用的“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育方法使大学生在学习上逐渐形成一种依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自主获取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使当代大学生尽早对科学研究工作的进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培养新型科研人才,以下笔者即从如何激发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出发,对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及方法做一简单概括。

1开设《科学研究基础》等相关选修课程

可向有科研兴趣的低年级大学生开设《科学研究基础》等相关科研基础选修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激发其进入科研领域的热情。课上,老师可通过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及方法,使他们对其基础的理论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为以后的科研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这门选修课的开设,可使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们初步具备科研的价值理念,产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的动机,引领我们进入真正的科研领域。

2重视默会知识在科研过程中的作用

默会知识即非显性知识,指不能被清晰反思和陈述的知识,与能被清晰反思和陈述的显性知识相对。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多于我们能言传的,人类任何通过语言和其他表述形式呈现的明确知识,都依赖于默会知识的存在,人类的认知过程在本质上也是“一个默然的认识过程”。

就科学研究的过程而言,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分析和最后的解决,每个环节都离不开默会知识的存在,并且可能起到比显性知识更大的作用。正如波兰尼所言,科学发现不能通过明确的推论来获得,其正确主张也不能明确地加以陈述。科学发现只能由思想的默会能力来达到,其内容,就其不确定的而言,只能默会地加以认识。

笔者从科研过程的几个方面概述默会知识的作用,使大学师生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利于科研思维的培养。

2.1 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问题

一个有新意、有价值的科研问题往往处于已知和未知的中间地带,其提出的过程当然不能仅仅依靠文字等显性知识,因此,发现事物内部隐藏的规律或问题并提出来的过程只能大多由默会知识来参与。只有合理地运用默会知识,清楚地评价将要提出问题的研究价值及可行性等各方面,才能确定一个真正的科研课题。

具体对大学生来说,一个新颖的并且具有研究价值的科研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很少来源于书本或其他显性资料,而往往是在一次实验,一个现象的个人观察中产生的一种灵感,然后对该问题加以细细推敲,再试图通过实验等科研基本方法找出其解决途径。可见,由个人的观察产生灵感发现一个有新意有研究价值的科研问题的过程离不开默会知识的参与。

2.2尝试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在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科研问题后,研究者会尽可能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或是证实自己的猜想。这一过程中,尽管前人留下的科研方法技巧等显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用的,但由于研究问题的新颖性,实验中很可能出现一系列研究人员以前从没遇到过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且一般不可被完全预测,所以仅仅凭靠前人的记录或是书本的信息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波兰尼提出,研究者如果想要做出一定的研究成果,必须形成许多连他自己也不清楚的科学技巧,或者说,必须将那些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巧如观察、记录、描述、资料分析等等个性化、实践化,转变为他自己的独特的知识,使之成为他自己科学实践结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是一种缄默的过程。即由于科研工作大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没有很多经验可循,研究者必须运用以往科研中形成的直觉、洞察力等无法言传的默会知识找出真正的解决之道[1]。

可见,在科研领域,默会知识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这对于我们这些刚刚踏入科研殿堂,且默会知识严重缺乏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2.3默会知识的学习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

问题的提出和最后解决的过程,不仅仅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也是我们大学生们对默会知识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的过程。实验老师和同伴的实验态度和研究方式等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可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对话,观察与模仿等方式进行学习和总结,利于我们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治学精神的传承。

3合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媒介,不仅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其独特的学术和文化氛围,对我们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利用图书馆资源,不仅可以拓宽专业口径,扩展我们的视野,完善我们各方面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还能在阅读他人经典著作的基础上间接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思维能力,为以后的科研活动提供基本保证[2]。

网络作为21世纪应用范围最广的信息资源检索途径,基本实现了部分资源共享。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熟练掌握基本的文献信息的检索与收集方法,如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以减少不必要的文献检索时间,求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我们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

4加强师资队伍和科学实验室设施的建设

大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高等院校科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还必须具备综合性、开放性、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综合科学实验室和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综合性专业化教师队伍。学生在课堂之余除了能进入实验室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外,固定而专业的实验室老师可对实验的相应环节进行适当地指导,这样可以减少因仪器故障而导致的实验停止时间,提高试验效率,利于我们实验操作技术的学习。再者,老师可注意尽量以启迪式的教育方式来指导学生,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这样更利于我们科研思维的培养[3]。

就我院的机能实验教学中心为例,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创新实验教学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实现了医学机能实验教学从“验证实验为主”向“综合、设计实验和探索实验”的基本转变。自从采取集中授课、小班实验教学和实验设计答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来,共有12个本科班学生撰写了探索实验设计200余篇,并录入成都医学院实验设计汇编。1 000余名学生完成探索实验设计并撰写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12篇已发表,14篇已被相关杂志录用。

5注重实习教学中科研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本科生理论基础好,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具有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如在实习教学中注意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敏锐的学术嗅觉,增强其在临床实践中捕捉科学研究方向的能力。实习中,带教老师可在强化基本操作和各种临床技能训练的同时,注意启发其科研思维,训练其科研能力,在实习点创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启发我们的科研选题意识,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觅食”能力。另外,教授专家的学术讲座也可拓宽实习学生的学术视野,而通过实验则可培养其忠于原始记录、尊重科学事实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用实验事实进行严密论证并用论文形式与他人交流的方法。相信在这一科研旅程后,他们基本可消除浮而不实的作风,开始用严谨的态度来对待科学,科研思维能力也将会有长足的进步。

实践证明,只有努力创造条件,将大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教育科研的门槛前,多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并对其实践加以合理指导,激发积极探索的科研精神,才是培养大学生获得基本科研思维能力的最佳策略措施。而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喜人景象,也说明了对在校大学生实施科研能力培养的创新举措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高耀丽.从默会知识的维度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 26-29.

[2]姚毓武.高校图书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再认识――兼谈大学生信息素质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3):78-80.

[3]周志平,尹丽娟,王什,等.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6):68-72.

[4]蒋天伦.检验本科生实习教学中科研思维与能力的培养[J].医学检验教育,2000,(1):43.

科研能力的培养篇6

关键词: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问题 环境分析 培养方法

在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就业竞争尤为激烈,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大学生除需要掌握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有较强的自我能力,即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就业创业能力。而国内很多大学关心较多的是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的应用。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能力培养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1.大学生科技创新问题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虽然国家组织了大学生“挑战杯”,各省也有专业设计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应该看到其成果存在利用率不高、难以市场化、科技含量低等问题。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难题:

(1)大学生缺少企业背景下的导师指导

很多大学生创新活动都是自己独立进行,缺少导师的指导,特别是有企业背景导师的指导,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处于无序状态。导致成功率低下及科技含量低,往往出现创新设计的产品产业化程度低。

(2)缺乏资金物资的支持

任何国家科技创新都需要相应的财力投入,而大学生还是消费者,不可能对科技创新进行资金投入,而科技创新又必须有资金物资的保障才能进行,因此很多有创意的科技创新项目因得不到资金的支持无法开展或半途停止。

(3)科技创新的市场背景观念不足

很多大学生只是依靠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现有设备进行相应的改进创新,缺少市场调查和实际需求分析,造成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社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产生的成果难以被市场接受。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很多在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设计停留在“别人会,我也能搞”,“简单改进”,“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水平上,缺乏应用的附加值,因而市场化或产业化的价值不高。有些科技创新成果,只是稍微改进,并无明显的创新;有些成果,制作简单,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2.大学生科技创新环境分析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而校园环境对创新能力影响尤其重要。

(1)校园环境

大学校园环境是熏染师生品格、素质、气质、能力的重要场所,同时表现为该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和校风等。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存在建校时间短、底蕴不足的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的环境特色,很多高校都在模仿国外的大学建造校区,虽然学来别人的“形似”,但是整个校园环境差距还很大。

大学校园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深刻的促进作用,大学校园一直以来秉承学术自由、重视知识的内在价值,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更完善的理论基础、知识体系、思维模式。大学自由的学术环境是大学追求真理的基础,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保障,同时可以使大学免受外界社会力量的束缚,使创新的精神不至于被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淹没,同时,它还可以使创新活动免受知识机构自身的威胁,促进创新活动的发展与繁荣。

(2)课堂环境

课堂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舞台,也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课堂环境是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场所,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校园底蕴充分展现的场所。

重新认识了课堂环境的重要性,也就重新认识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从观念上发生改变,课堂上的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我国一些高校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帮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发展最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精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参与问题的分析、讨论,甚至争辩,其目的是主动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发挥创造性思考。

(3)宿舍环境

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对创新活动也起着重要作用,以宿舍为基础可进行小组活动。通过本宿舍或相连宿舍的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对相关问题进行解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效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学生在互动中交流信息、探索问题、分享成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求异思维,同时,增长了知识,培养了创新精神。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在宿舍之间互动和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增强了合作意识,学会了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体验了科学研究,提高了思维与表达能力,自身的潜能得到了发挥,培养了研究和创新能力。

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创新践能力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实践活动主要有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其不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1)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85%是来自课堂讲授,课堂教学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我国大学的课堂教学,一般采用灌输教育方法,以教师上课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大学期间,我们都希望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服务将来工作所遇到的专业问题,而忽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从课堂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下面介绍两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①讲授启发式

讲授启发式教学方式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主动置疑、大胆假设、开展讨论、争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获得求真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模式。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习惯,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而是在简明阐释新内容后,正式讲课之前,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通过查找、阅读、思考、提问、讨论等方式的自主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②研究引入法

教师把自己研究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引入教学实践过程,使教学的整个过程变成教师指导下对某个问题的研究探索。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介绍该科目的研究现状、最新发展动态及创新研究的方向等。通过布置作业、组织竞赛等形式进行基本的创新科研训练,让学生通过自己搜索有关资料,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说明该观点成立的依据,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研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环节。

实践教学与产学研相结合,通过社会、市场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通过产学研校企合作,可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提供真演实练的战场,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达到真正动手操作的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密切联系实际的选题,这样的题目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的特点,并且企业能够提供相应的资金物质保证。

4.结语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本文主要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其次提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及实际措施。本文中提出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何齐宗.当代教育新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王聪.聪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考试周刊,2013.55(157).

[3]姜阀.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3.51(168).

[4]施青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2003(4).

科研能力的培养篇7

【关键词】本科院校 专科学生 科研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46-02

科研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沿工作,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科研领域中,我们把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规律的研究,称之为基础科学;把科研指导生产技术基本理论,研究人工系统一般规律的工作称之为技术科学;把运用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成果,使之转化为改造世界的手段和方法的工作叫做应用科学。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是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前沿,习惯上统称为学术研究。应用科学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其结果表现为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直接影响社会和经济效益,影响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依赖和促进。只有它们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目前,传统大学中的学者们都崇尚和追求学术研究中的成就,应用科学研究则格外不被人们重视。多年来,重学术轻应用的现象使得大学里的很多成果被束之高阁,而企业生产技术也没得到提高,从而导致研究与应用的严重脱节。

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科学院以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为中心,具有专门性、应用性、地方性的特点。专科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所培养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生产、生活、管理第一线的工作,能够较好地适应基层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本科院校里专科教育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上具有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科研结合比较紧密。

一、本科院校里专科学生科研优势

1.充分利用科研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

学校专科教育教学采用教师聘任制,每学年按照相关教学安排在本科学院中聘任教师,这些教师基本上都是各自领域的年轻才俊,他们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而且特别重视实践,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讲解实验的原理和学术前沿知识,充分利用本科学院的科研资源教育引导学生,此外,教师带领学生开拓实践基地,采用校地共建方式建设固定的生产实习基地,与企业形成密切的交流,有力的促进了产学研三结合,让学生在这些具有科研价值和科研成效的环境中学习和实际掌握科研方法,从而使专科学生的科研引导教育有了工作平台。

2.培养科研意识,挖掘创新思想。

由于专科教育采用本科生教师聘任制,这样就使得专科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前沿科学,接触实验室的最新动态。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定期邀请专家教授进行专业方向的讲座,讲述科研选题与科研设计知识,这样可以让专科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工作,从而使同学们更有目的性,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创新。

3.学术氛围浓厚,学生积极参与。

学校教师承担很多相关科研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学生作为实验员参与到项目中,可以通过实验的过程更加深入的了解科研的方式方法,学会独立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4.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用科技活动带动科技学习。

大力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技创作活动,利用假期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咨询活动,通过科技下乡让同学们主动的去学习,同时,结合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各类问卷调查活动,让学生真正深入基层;此外,积极组织专科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开展科技制作和科技论文的写作活动。

二、怎样更好的加强专科学生科研能力建设

总体来看,在科研方面,本科院校里专科教育有很好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有的教师对培养专科学生科研能力的意识不强、学院对学生科技活动投入经费较少、领导重视和支持力度较小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

1.领导重视

领导重视和支持是进行专科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这样可以使得科研人员、场所、经费、设备等得到有效的保障,从而保证科研和科技活动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2.加大对专科学生的引导

在学生入学初,就把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建立给学习和工作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明确的传达给学生,并使学生摒弃掉自卑的心理,积极参与到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中来。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重点是改变教师对专科学生做科研的意识和态度问题,专科学生中不乏有很多是由于高考发挥失利所致,并不代表其能力的缺乏,只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有力的引导,专科学生同样具备科研素质。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能结合生产实际传授相关理论和知识,能指导学生从事实际操作,并解决实际问题。

4.加大科研和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

经费是科研和科技活动的保障,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经费支持,在积极申报校、省及部级计划内科研项目经费的同时,可通过与企业合作,加大对应用型科研的研究。

5.积极引导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科学研究很好的途径。要让专科同学们深入到企业的第一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科研解决问题。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同时加大学术交流,拓宽科研学术视野,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6.精心指导毕业论文

结合专业实习确定毕业论文内容,精心指导设计和写作,重点放在启发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论文的实用性和规范性。

三、结束语

本科院校里专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具有很大的空间,具有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科研结合比较紧密。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要积极克服制约专科学生科研能力提高的瓶颈,科学合理的制定实施计划,本科院校里专科学生科研能力也会取得巨大的提高,为全面培养应用型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晓清、杜晓利.论大学科研[J].高教研究,2001(7)

科研能力的培养篇8

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获得新知识和扩充新知识并能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心智能力,是创造新颖的、独创性的思想和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应用创新等内容,具备敏锐性、批判性、开拓性、新颖性、独特性等特点,是突破思维障碍、发现创新点、提出创新思路、设计创新方案、转化创新成果的基本能力。

一当前我国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问题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差,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严重不足

目前医学高等教育薄弱环节是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医学生最可贵的品格和素养。当代大学生,有许多人重理论而轻实践,因循守旧而不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目前仍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占据主流,在教学中仍然用的是“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人才有一部分是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庸才。虽然我国的医学生基础理论很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严重不足,缺乏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很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能脱颖而生,人才的发展失去其个性特征,使医学高等教育失去了活力。

2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参与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也明显不足

科研实践参与对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参与科研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极为重要的途径。但是,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曾参加科技普及性学术讲座的比例仅占28.6%,参加过科技节系列赛事的学生占21.8%,而有63.3%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术科技讲座和竞赛活动。从教育部直属高校医学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的情况(自然科学)的统计数据分析,一是医学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不够广泛,如2010年参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的医学生有61361人,仅占医学生在校生总数的21.73%;二是医学生参与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也明显不足,2010年参加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和其他科技服务的共计14444人,仅占医学生在校生总数的5.11%。科研创新往往与良好的专业基础、社会实践、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善于科研实践参与才会为科技创新的成功带来良好的机遇。

3研究与探索缺乏原创性,论文成果稀少,学术成果质量不高

从近几年我国入选的优秀论文来看,医学生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的只是极少数,论文的撰写内容上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从2005~2010年,美国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为12.31,而我国只有2.95,远远低于国际9.15平均水平。

4大学生片面强调提高科研能力,忽视基本知识学习

在相关部门的调查对象中,有19%的大学生过分重视科研,淡化基本知识学习,而在美国大学生教育特别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在本科的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授课时数达到45%以上,专业学科只占25%~35%。虽然花很多的时间来进行医学科研,但是研究的力度和深度都不够,研究成果的价值也不高。面对医学科研,他们虽然有很大的激情,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他们的科研能力大多数只能停留在基础水平状态。这样做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对策

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

对于一所医科院校来说,医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就是创新,其科研创新程度又是衡量的综合实力、医疗技术水平和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要努力提高医学生研创新能力,把创新发展作为主导思想。医科院校在科研管理工作上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把科研管理活动做到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细致化。科研管理工作要有所突破和创新,要根据医科院校自身的情况,在学科队伍培养、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建立公平、完善的制度和措施,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自由公正的科研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高校要通过开放现有实验室的办法,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提高其科研能力,在遵循科研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多想办法,实施新举措,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2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大学生内在科研创新能力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根本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医学生除了要不断更新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现代外语、计算机、心理学、管理学、知识产权等基础知识,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掌握各学科前沿的研究态势,积极收集各类医学科研信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医院、医疗科研机构第一线学习。科研实践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必须加强科研实验环节,让大学生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联系,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不断强化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功能。通过专门性的科研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内在科研创新能力。

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医学生参加高层次的科研实践,凡列入人才培养计划的大学生尽可能到医院或医疗科研单位参加有关的研修活动,学习高新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3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进一步加强大学自主创新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

良好的科研环境无疑对大学生取得科研成果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奠定坚实的基础。医科院校要创造有利于大学生科研发展的软环境,对大学生们以承担项目的种类、成果水平为主要考核内容,建立良好的科研支撑条件体系。想方设法筹措经费购置更加先进的、精良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满足大学生们从事科研的需要,加强如电子图书馆、科研查新站等医学信息、医学实验动物和实验室三大支撑条件的建设,医科院校可定期组织学术论坛、专题研究、网上研讨等学术交流活动,还可以举办学生科技年会、科技活动月(周),在此期间举办科技作品评审会、论文交流会、新产品展览会,宣传发动学生参加国家(省、部)级科技竞赛活动,积极鼓励校内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建立紧密型的国际合作伙伴,开展全面深入实质性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籍此来营造科研氛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4建立和健全良好的科研创新平台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加对医学科研创新的引导

政策和措施是促进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医科院校应当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创造有利的成才环境,优先安排与科研活动相关的训练,保证科研资源配置和改善科研条件等,扶持医学生早日成才。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在校大学生科研进步奖评选,鼓励大学生参加全国、省(部)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并参照国家、省(部)级的奖励标准对获奖大学生及其导师予以奖励,每年组织院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并给予相应奖励,把大学生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纳入全院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和科研精品评选表彰范围。

总之,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科研基本功,只有具备扎实的科研基本功,才能为科研的创新提供敦厚的基础。这将有利于大学生科研思维的拓展和开阔。

需要指出的是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牵涉到学校的教学、教务、科研、资料服务、团委甚至于学校之外的医院、医疗机构等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医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1]石枫等.通过学生科研立项培养大学生多方面能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王广顺,陈晓雷.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培养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3]陈军,阮俊华.以科研活动为载体推进素质教育[J].教学研究,2004(3).

科研能力的培养篇9

关键词: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244-02

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软硬件的逐步完善,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研究生的总体科研创新能力仍比较薄弱。2013年4月11日,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哈工大等校牵头的首批14家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了“2011计划”认定。该计划全称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四种类型。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发挥协同创新机制的优势,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已成为新时期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和共同选择。

一、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

江苏省2009年抽检研究生学位论文,博士论文963本,硕士论文3228本。经过专家评审,抽查的博士论文中“优秀”占26.38%、“良好”占53.67%、“合格”占的18.07%、“不合格”占1.86%。硕士论文中“优秀”占13%、“良好”占53.86%、“合格”占29.2%、“不合格”占3.89%。

江苏省2010年抽检研究生学位论文1410篇,免除论文,最终抽检评议了1404篇论文。其士论文374篇,占27%;硕士论文1030篇,占73%。送检的4212份(每篇论文送3名专家评议)研究生学位论文中,一共有4118份论文获得合格及以上等次评议结果,通过率为97.8%。其中有1108份博士论文顺利通过评议,通过率为98.8%;3010份硕士论文顺利通过评议,通过率为97.4%。不少单位通过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加大论文盲审比例等一系列措施,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江苏省2011年抽检研究生学位论文,博士论文1032篇,硕士论文3195篇。经过专家评审,抽查的博士学位论文中“优秀”占20.8%;“良好”占58.1%;“合格”占18.7%;“不合格”占2.3%。抽查的硕士论文中“优秀”占11.4%;“良好”占60.1%;“合格”占26.8%;“不合格”占1.7%。

三年的抽检各项数据体现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优秀率比较低,论文的良好率占到半数以上,不合格的论文也有一定的比例,这些说明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总体水平令人堪忧,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也提示研究生培养存在一些问题:科研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文献查阅和综述能力不强;科研实践不强;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不强等。

(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待于提高。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受到关注。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现象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缺失,导致有些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偏低、科研能力较弱。这个问题表现在多方面,如研究生科研氛围不浓,学位论文中资料堆积的文字多、自己的研究创新内容少等。

2.高校间协同创新机制缺失。当前高校间协同创新机制的缺失是限制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障碍和瓶颈。各个高校内部缺少跨学科、跨院系、跨部门的科研组织形式以及具体配套政策和实施机制,合作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不够完善。高校采取了一些机制激励措施虽然能够体现一定的导向性,但其广泛性、长期性、可操作性不足,应按照实际情况不断地健全、完善[1]。

3.导师队伍不够完备。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背景之下,目前各高校师生比例都很高,如何更好地实施导师制已成橄拗婆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瓶颈。高校导师队伍不够完备,研究生培养仍采用导师负责制模式,较难培养综合型、学科交叉型人才,难以造就能适应科学和社会发展趋势的高级人才。

4.研究生的教育与科研实践脱节。大学研究生教育与科研、社会实践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当前高校的师资队伍和科研设施相对薄弱,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不够,致使研究生的科研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环节有所脱节,特别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加强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

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是高校科研工作的基础和载体,汇集了高校的优质资源,具备良好的科研设施条件。高校需加大对科研平台的经费投入,改善各种平台的硬件条件,持续完善各类实验室的设施、技术装备等的建设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2]。

(二)健全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

高校内部的协同创新可以为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教育和培养,构建创新所需的合理知识结构。以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学科方向特色为指导,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可以搭建跨学科的教育资源平台,鼓励研究生进行跨院跨学科选课,带给他们不同学科的研究视野和综合知识结构,进而更高效地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加强研究生导师的队伍建设

研究生扩招致使高校研究生的导师数量和公用资源不足,导师和研究生的比例严重失调。高校应结合学科建设的需求,聘请外单位的优秀人员做兼职导师[3]。严格按照研究生导师的遴选要求、培养与评价条例,将研究生导师的聘任、培训、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四)严格审查学位论文质量

撰写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核心意识,积极创新培养模式和机制,高校应严格做好学位论文评审环节工作,不断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和整体培养质量。

(五)按社会需求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高校的高级人才教育应该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职业需求复杂多样的变化[2]。高校应积极开展校企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共建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战略联盟等,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联合开发产品等,开设应用型实践课程、专题研讨会等新课,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开展高水平的合作交流,聘请海外知名学者担任研究生兼职导师,在双语教学、国际会议、联合培养博硕士生等方面进行国际合作,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注重对其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培养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级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制约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J].张树霞,科技资讯,2012,(35):164-165.

[2]晓艳,范学工.论科技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3):107-109.

[3]马革兰,连漪.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3-164.

Analy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for College Postgraduates under New Situation

YANG Rong-min,Ma Ge-lan,Wang Hai-ju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Nanjing,Nanjing,Jiangsu 210044,China)

科研能力的培养篇10

关键词:初中科学;研究性学习;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178-02

一、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指导课堂教学

在研究性学习中,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均等使得教师学生的关系模式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交互的模式,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应当是双向交互模式。教师应重视在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的活动组织和学习指导,而组织和指导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给学生树立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养成他们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应该是从课题(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方法;到讨论探究过程中合理的基本步骤;数据的记录与处理;探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及原因的分析等;直到问题(课题研究的完成)的解决。都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特别是一个物理公式(定律)的建立,不应该还是教师的一言堂,或者是要学生简单记住公式(定律)的过程,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全面参与、自主探究的氛围中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现在的新教材在编写上除了许多标明探究实验课外都尽可能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这一特点,如8年级上《化学反应》中讲述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指金属在水溶液中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活动顺序,这点主要以实验来判断不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与酸的反应速度?(学生:反应谁最快)化学反应的过程怎样?(学生:…)。与盐的反应过程与结果是否相同呢?(学生:…)这样的一系列问题逐步地提出立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教师再进一步提出怎样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实验)那么怎样设计这一实验装置?应记录那些数据?这样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作了积极的思考和思想准备。同时,这些问题都应有一点点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表看法的时间,这样学生自觉地进入角色,主动的探究态度而投入研究过程中,然后让学生上台参与整个实验探究的全过程,会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发挥诱导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又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节,笔者的教学设计是:在复习浮力概念、浮力的测量和浮力产生的原因(学生自己总结:用弹簧秤能间接测出固体浸没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和通过求固体浸在液体中受到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求得浮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当物体的重力较大(用弹簧秤不能测量)且形状又是无规则(无法通过求压力差来求浮力)是怎样知道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大小?这样激发了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接着笔者以探讨的态度让学生先做一下简单的实验,每小组都把自己面前已装满水的一小烧杯平放在大烧杯里,然后用手拉着系好金属块的细线,当金属块缓慢地浸入装满水的小烧杯里(提醒同学注意手受到拉力大小变化的感觉),使学生感到金属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手拉细绳所用的力就越小。通过分析即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同时可看到小杯中溢出的水越多,从而可猜想到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大小跟被金属块所排开水的重力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学生产生了验证它们之间关系的欲望。接着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要求同学设计一个既简单又准确的实验方案,然后按小组自己设计的方案领取实验仪器进行实验验证。结果有的小组照搬课本上的实验做法;有的小组用溢水杯后用天平称出排开水的质量,求出它的重力与浮力进行比较;可喜的是一小组在一位同学的提议下只用量杯就马上知道了排水量,具有创新精神。接下是小组对验证结论的发表和评比了,像这样的课堂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过程培养了他们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和整理数据的能力和演讲表达能力,养成了良好的研究性学习习惯,为学生自己的课题研究积累了经验。这样的分组实验探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实现了教师教育理念、教师角色的转变。

二、重视组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指导好课外“研究性学习”题型的作业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搞好课题研究,首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恰当选定每学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由于初中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不是非常全面,笔者认为:课题最好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以及正在学习的学科内容,提出一个研究课题,做到有的放矢,不搞花架子和形式,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真正有所得。例如在讲授《人体的新陈代谢》中,首先了解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各消化腺的种类、分布及主要功能。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探讨人体各系统之间的如何相互联系,特别是消化、呼吸、排泄、循环四个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的系统,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当这一课题一提出,立即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

有些课题还要考虑家庭(或社会)的配合、安全方面的教育、学科知识渗透等,这些都要求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应体现学生自主、求实、创新和个性的发展。

此外,平时要经常布置一些“研究性学习”题型的作业,通过解答“研究性学习”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既可加深对科学概念(公式)的理解,又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哪怕是课本中的小实验、小制作,或者是一些社会、生活或环境上的一些实际小课题。如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本身的重力、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等因素中,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有关的成什么关系?能否用实验来验证?说出你的做法。如宿舍楼道的白炽电灯为什么容易烧坏?怎样改进可以做到灯泡不易烧坏?说出你的办法和理由。如自制电磁铁、门铃等。

三、充分利用各种场合,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通过黑板报、校报或广播评比、交流各小组、班级、年段甚至兄弟学校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研究方法和创新方面等素材,让学生对照自己,扬长避短,逐步积累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经验。经常报道科技界在各个研究领域的新突破、新成就,报道当前一些青少年的小发明,小创造。在具体的实施中,有的小组去校、县图书馆寻找资料,有的小组则在有电脑的同学家中上网查询,有的去了县环保局调查我们当地的情况,有的小组甚至还收集了雨水,用PH 试纸测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思想意识得到了增强。

结合科学教学晚会、学校艺术节游园等活动,制作、表演一些与科学课程知识相关的节目,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科学的有用和有趣,活跃研究性学习的气氛。

总之,在初中阶段教师就应该积极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气氛,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努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地发展,为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有效地转变教师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研制课题组编.初中研究性学习案例[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