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研究基础十篇

时间:2023-06-08 17:39:03

科研课题研究基础

科研课题研究基础篇1

1增强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技人员的交流,组建联合导师组

为了保证基础医学研究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学术视野和科研技能,在师资力量配备上注重基础医学教师和临床医技人员的交叉与融合。我们利用学校附属医院的资源组建了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根据研究方向,由基础医学教师和相关临床医技人员组建联合导师组。例如,联合神经外科、骨科和脑外科等临床科室的教师组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导师组,联合医学检验科、感染科等科室的教师组建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导师组,联合病理科、肿瘤科和ICU等科室的教师组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导师组,联合放射科、核医学等临床科室的教师组建放射医学专业导师组。导师组根据学生入学前的专业基础、研究方向及学生的研究兴趣,制定基于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选题、课题设计及实施,并且保证每个研究生可以在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科室调研、实习或实践,充分依托临床医学专业资源为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服务。

2调整课程设置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近年来我们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首先,调整了公共课考试方式和授课学时,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自然辩证法等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减少了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授课学时(分别从108学时和54学时缩减为72学时和36学时)。基于网络信息环境中的文献检索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新变化,医学信息检索与应用课程由25学时缩减为18学时。公共课的调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专业实践的学习时间。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方面,仅保留了高级生物化学、高级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细胞培养技术、医学科研方法学等共同基础课程,其他课程由学生和导师组根据学生入学前所学专业及课程、研究方向等因素共同商定,实现了基于学生个人基础和不同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的个性化培养。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加强科研实验技能的训练以及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多开设临床问题相关的专题实验,传授更多的技术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基础医学科研能力。

3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的学术交流,鼓励基于临床问题的选题研究

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的沟通。我们既鼓励基础研究人员深入临床实践一线寻找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也重视临床一线医技人员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为此,我们定期组织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人员、临床医技人员、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会,就肝炎、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衰老、感染与免疫等重大疾病及基础与临床研究专题展开经验交流并探讨相关问题,最终实现以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有效沟通和共同攻关。在这种交流中,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人员以及研究生可以敏锐地从临床中发现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且可以得到临床实践人员的积极反馈,真正做到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协同发展,并促进医学研究逐渐深入,从而创新了研究生培养模式。

4促进基础医学各学科整合及与临床医学的融合,加强学科建设

科研课题研究基础篇2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 数学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48-02

一 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现状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能力是检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志。工科研究生公共基础数学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影响到后续的科研过程中能否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应该说研究生公共基础数学课程体系在研究生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目前,工科院校研究生公共基础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是:

1.数学系列课程设置的前沿性差、灵活性不够

目前,多数工科院校在研究生一年级开设了《数理统计》、《泛函分析》、《矩阵论》、《数值计算方法》、《图论》、《模糊数学》、《数学物理方程》、《随机过程》等课程,其中只有1门或者2门为必修课程,其余为选修课程,学时为30~40学时不等。这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生后续学习储备了知识。但是,由于设置的课程稳定、研究生专业的限制、部分课程的知识结构又单一,课程内容不能反映知识的先进性和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反映不出学科领域内的前沿动态和共性,又由于教师的知识限制,难以在有限学时内讲出学科的共性问题,必然影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导致培养的研究生创新能力较差。

2.知识性课程类型偏多,实践性课程类型偏少

创新型社会要求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需逐步提高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目前研究生数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在理论上过于追求严密,忽视了工科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了数学作为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的本质;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特别是有真实案例的、符合相关专业特色的实际应用问题,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缺乏针对性。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的知识与专业实际联系太少,不知道怎样应用数学知识。因此,这就要求大力提高数学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促进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教学方法单一,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教学方法被认为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环节,课程学习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的研究生数学教学中,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全程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记,毫无思考余地,课堂讲授时间多,讨论交流少;重知识传授,忽视了研究生问题意识、批判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接受知识的系统性来讲,这种授课方式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研究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基本上处于盲目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没有时间、没有机会积极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并且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的惰性、依赖性、追随书本的习惯性思维难以改变。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来讲,这种授课方式存在极大的弊端。

针对工科院校研究生公共基础数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我院从1995年以来,对研究生的数学基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一系列改革和尝试。如通过调查问卷,了解研究生的需求,增加了研究生需要而又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如《数据融合》、《小波分析》;对管理学的研究生减少了重理论的课程,增加了《系统建模方法与数学模型》课程;增加了前沿性的讲座式课程,如《复杂网络》等。又如,针对部分研究生课程,提出了一种“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基于研讨题目实践背景和应用背景,提出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课堂答辩及讲评,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炼、升华,从而得到更广泛、更深入、更高层次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讨论的方向,达到不但要学好数学,更要学会用好数学的目的。另外,通过指导研究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和后续问题的研讨,增强了研究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不同领域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综合素质,为后续科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研究生数学建模活动成为研究生的一项重要的科研实践。

二 构建合理的基础数学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

构建科学合理的数学课程体系,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创新性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成必须以创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为基础,这种知识结构的形成有赖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研究生数学课程体系是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关键。

1.优化基础课程设置,拓宽基础理论

数学基础理论课的设置应多强调其应用前景,实现理论的拓宽和加深,加强对研究生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增设反映当代学科前沿、富有创造性、适应学科交叉的高水平课程。在构建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时,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力求使数学各门课程在加深和拓宽研究生基础理论、学科知识面和相关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既有所分工、又相互补充,如增设场论、积分变换等工科常用的数学工具;优化课程设置,合并同一学科相近的课程,优化教学计划,拓宽学生知识面,如将数值分析与数学建模中部分重叠内容进行整合;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开设跨学科、实践性强的课程。

2.加大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

为了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解决知识结构的个性问题、适应各种生源和专业研究方向的需要,应加大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给研究生以更大的选择余地,鼓励研究生多选课但不一定都要考试。事实上,许多课程都是互为补充的,知识是相通的。研究生教育的关键之一就是培养个性发展,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其潜能和探索欲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调动,才有可能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真正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应紧密结合专业课程、交叉学科和跨学科扩大选修课的比例,把学科的新成果、新发现及教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见解反映到课程中来。选修课应结合研究方向设置,内容要涉及本专业或研究方向的最新成果,重视新概念、新思维、新动态。

3.加强数学建模教学,提高创新能力培养

当今科技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新产生的知识和科技成果总量呈几何级数上升。在这个变化趋势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学科数学化。数学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高水平科技人员的数学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数学建模是各学科之间的交汇点,各学科要促进自身的发展,要解决本学科大量的实际问题,特别是本学科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都不开数学模型,即使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尽管不同学科对数学建模的需求迫切程度有差异,但数学建模在各学科的需求都是巨大的,数学建模素质是各学科对人才的共同要求。通过不同途径获取数学建模技术成了广大研究生提高其数学能力和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手段。另外,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也与研究生的数学建模技术有很大的联系。在如今科学需要量化和向各学科交叉发展的阶段,数学已经不仅是一个工具,而且还是一门技术,掌握好这把钥匙,可以开启其他领域的智慧之门。在一定程度上研究生数学建模的水平已经成为制约其学位论文的“瓶颈”。

三 改进数学课程教学模式

1.推行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模式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创新能力培养,要求课程教学要从传统的获取知识转变到培养能力,即加强对研究生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以及提出、分析、解决、评价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这就决定了研究生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讲解与研讨相结合、专题研讨、学生主讲、学生查阅资料,完成小论文等,这样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过程,使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在相互启发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倡导研讨式、参与式教学,由教师先给出讨论题目,研究生在课前查阅资料,在课堂上由研究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进行讨论、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该教学方式下,每个人的信息得到了充分的互补,知识面得到了充分的拓宽,研究生在大量了解最新前沿知识的同时,大大锻炼了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的选取因人而易,因课程而易,灵活多样。

2.增加专题讲座类课程,拓宽研究生视野

对部分新兴出现的交叉学科,也可采用专题讲座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专题讲座类课程是由本学科教师及邀请的本领域知名专家担任任课教师,以专题形式开展的教学。任课教师将自己、课题组或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内容作为一系列问题提出,将前沿知识和最新的研究课题作为研究生课程的主要内容,使研究生通过专题讲座课程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激发研究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如复杂网络等课程。

3.改进课程考核方式,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考核

研究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数学的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应具备独立探求知识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生数学课程学习的考核重点应是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决定了研究生课程学习考查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例如,可以通过闭卷或开卷考试,强化研究生系统、扎实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也可以是针对若干讨论题,由研究生自主选择后,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写出课程论文,并在课堂上作读书报告,教师点评,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学科前沿,同时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科研总结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明柱、周国标.研究生公共数学课程体系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5)

[2]赵刚、阎大桂、刘志毅等.关于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2):44~47

[3]冯良贵、杨文强.关于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与改革的若干探索[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1):72~74

科研课题研究基础篇3

[关键词]知识储备;知识需求;研究生;教学探索

[作者简介]周建(1989—),男,山东沂水人,博士,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地整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2-0237-02[收稿日期]2020-03-10

1999年,为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我国进行了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扩招[1]。当前,我国本科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过渡为大众教育[2],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接受研究生教育。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290万人,而且根据世界大学发展的规律,大学的功能会逐渐向育人功能、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综合方向发展[3-4]。因此,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高校研究生人数会逐渐增多。

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2018年8月2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双一流”文件的出台和“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5]。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突出特征,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6-7]。基于此,本文从研究生的知识储备与知识需求的角度出发,以研究生课程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为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课程

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课程重点介绍土地整治规划与土地整治工程设计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典型土地整治规划案例和土地整治工程设计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地整治规划与土地整治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相关的方法。

二、学生知识储备与知识需求分析

(一)学生学科交叉融合多,基础知识掌握存在差异

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课程涉及地质学、土壤学、地理学、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然而,研究生的本科专业主要涉及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建筑学、地质学等学科,也就是说学生的学科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课程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必然不同。为此,如何让专业基础知识储备存在差异的学生更好地完成该课程的学习是一大问题。

(二)如何更好地激发不同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管学生的專业为人文地理学、国土资源学专业,但是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选题涉及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土地整治、城镇化等方面。该课程内容与有些学生的选题有直接联系,与有些学生的选题联系远一些。在此情况下,有些学生由于课程内容与自己研究课题内容相关性不大,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如何调动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学生对空间分析技术的知识需求迫切

要出色地完成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需要掌握GIS、CAD等计算机操作软件。同时,作为人文地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其日常科研活动也时刻会用到GIS、CAD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尤其是利用GIS软件进行数据的空间分析。虽然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对相关软件均有一定的接触,但是理解不够深刻、操作不够熟练。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该课程中理解并熟练操作软件对学好该课程,同时更好地服务学生日常科研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生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亟待加强

尽管研究生在本科阶段进行了系统、专业的知识学习,但是本科阶段对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不够充分。研究生入学后即进行科学研究,但此时大多数研究生会感到些许的茫然。为此,在该课程中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素养,既可以提高研究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也有利于研究生顺利进行科学研究。

三、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教学探索

(一)重点进行课程基础知识的强化,使学生深刻理解该课程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进行任何专业课程的学习,必须对学科的专业名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等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只有如此才能完全、透彻地掌握知识,做好科学研究。但是大多数时候,学生对专业名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不够深入。为此,在课程的教学中始终强化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相关专业名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讲述,让学生透彻理解相关的专业名词、把握住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全面学好该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研究方向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想学、愿意学,教学效果才会好,学生才能真正地将知识学好。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之初会对各个学生的研究方向进行摸底、了解。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尽量将课程有关内容跟学生的研究内容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将技术处理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课程会涉及大量GIS、CAD的处理,为此,在土地整治规划授课过程中,会穿插ArcGIS在土地整治规划过程中的运用情况,并通过软件对学生进行示范;在土地整治工程项目设计授课中,就具体的土地整治项目利用CAD进行展示,并介绍涉及的CAD的主要操作。上课过程中通过相关软件的实际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四)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就科学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

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就当前本学科存在的科学问题与同学们进行讨论,例如,土地整治投资标准经过多年的施行,现在是否存在标准偏低的问题。引导学生就科学问题如何产生、怎么发现科学问题、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如何更好地解决科学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地与学生进行科学问题的互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与素养。

科研课题研究基础篇4

关键词:基础学科;科研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12-02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然而以往高校基础学科多侧重于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职能,较少关注其科学研究的高等教育职能,因此相比于应用学科,基础学的科研发展一直处于劣势。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涌现,对基础学科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冲击,从自身长远发展来看,科学研究也是制约基础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推进基础学科科研发展已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制约高校基础学科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教师管理制度、融资渠道建设、科研激励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推进高校基础学科科研发展的措施。

一、高校基础学科科研发展的重要作用

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社会基本发展规律,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基本知识[1],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却是应用学科科研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并从根本上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因此,缺乏雄厚的基础学科科研实力作为支撑,不仅会制约应用学科的科研发展,长此以往,整个学校的科研进程也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基础学科的科研发展对高校教学质量亦有促进作用[2]。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基础课教学更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基础课教师从事科研,有助于培养其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有助于发现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而教师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又会通过言传或身教有形无形地影响学生。现代大学生已不满足于按教科书或讲稿教学的传统模式,他们希望在课堂上听到新知识、新理论,了解科研的新成果、新发展,如果教师能够在基础课教学中引入该学科自己或他人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不仅可以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更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制约高校基础学科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

1.教学任务繁重。基础学科承担了全校数学、物理、英语等公共课的教学任务,加之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致使基础学科教师的教学任务日趋繁重,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辅导等教学环节占用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并且一个合格的教师还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因此许多教师无暇顾及科学研究。

2.项目申请困难。除了教学任务繁重,项目申请困难也是制约基础学科科研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目前的科研管理体制下,高院科研项目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3],一是纵向研究课题,即部级、省部级的科研项目,一般多为基础科学和经济建设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它的解决对于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横向研究课题,多为单位与单位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设立的科研项目,一般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应用问题,横向课题不太强调理论上的贡献,而重视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否切合实际,是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具体至基础学科,其侧重于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和社会效益不如应用学科快速明显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横向课题申请,因此基础学科的项目来源主要依赖于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等纵向研究课题,项目来源较单一,申请竞争也较大。

3.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但是在传统教师管理模式下,只要教师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也能评选先进和优秀,而且教学工作还可以带来不菲的课时收入,因此,许多教师不愿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科研上,“重教轻研”的现象由此产生。另外,一些青年教师科研经验不足、科研能力较弱,如果学校和学院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管理,将会导致青年教师想作科研却无从下手,从而挫伤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三、推动高校基础学科科研发展的主要措施

1.改革教师管理制度。高校科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拥有一支科研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基础学科科研水平的关键[4]。针对基础学科教学任务繁重的特点,必须改革现有教师管理模式,以缓解教学压力、促进科研发展。首先,充分发挥教师专长,安排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少代课或不代课,保证其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其次,在津贴计算、职称评定时向专门从事科研的教师适当倾斜,既补偿了科研教师缺少的课时收入,又能激励教师的科研热情;第三,为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应鼓励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教师成立科研团队,以增强整体科研团队实力,同时培养团队其他教师的科研能力。

2.加强融资渠道建设。加强融资渠道建设可以有效推动高校基础学科科研发展[5],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基础学科科研管理者要积极拓宽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尽可能满足科研人员对经费的需求。首先,鼓励基础学科科研人员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争取更多的纵向科研经费支持;其次,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争取外部捐资和横向科研项目;再次,加强与其他院系的联系,积极承担各类子项目,在学校内部争取科研支持。

3.实施科研激励机制。为促进基础学科科研发展,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及科研效率,科研管理工作者应根据教师对利益追求的层次和内容的不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首先,激励应因人因时而异。不同层次、不同时期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例如青年教师活跃勤奋、工作热情高,但在生活上刚刚自立,经济上的需求占据其主要地位,因而在实施激励时应多给予经济上的补贴;而对于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教师,其学识水平、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相对较高,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带领学科建设与发展是他们的需求重点,因此应着重让他们做科学研究,并鼓励他们积极申请重大、重要科研项目[6]。其次,激励应采取多种措施。除物质奖励外,对于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院系还可以利用非经济报酬使其更具有受重视感和满足感,例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高层次的培训、参与院系决策机会等。

参考文献:

[1]张东娇,杨韬.对我国基础科学政策的思考——谈基础研究的战略重要性[J].黑龙江史志,2009,213(20):9.

[2]赵雄燕,肖继君,马劲松,孙占英.论高校科研对教学的提升作用[J].河北化工,2010,33(12):76.

[3]孙政荣.教学型高校科研可持续发展措施的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55.

[4]张年国.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8).

[5]周斌.我国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现状及其改进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9,20(6):47.

[6]梁河.浅谈高校科研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J].北方经济,2007,(5):123.

科研课题研究基础篇5

关键词:外语学科研究生;研究能力;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19-02

根据外语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我们了解到本领域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基础英语教育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其中具体要求包括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英语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英语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基础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英语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终身学习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掌握基础英语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能够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那么,我国现行外语学科研究生的状况如何呢?

一、我国现行外语学科研究生的学习状况及解决途径

外语学科专业研究生隶属于教育专业硕士,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怎么样在短短的两年期间结合本专业特点充分做好研究,为下一步的教育教学工作夯实基础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按照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从小学到本科算是“基础知识”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学校只强调学生将书本知识“复制”在头脑中,而忽视了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到本科毕业时,学校只在毕业论文的撰写上安排一定的研究内容;在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在研究性学习上虽有一些加强,但力度仍不够明显。

在第一学年,一般只安排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到论文开题后才进行一定的课题研究。这就人为地把基础教育和研究性教育区分开来,使得本应相互协调发展的两个教育过程,变成了分离式的两个教育。为此,首先我们要树立把研究性学习贯穿于研读全过程的观念;其次是我们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研读重点,以课题研究引导自身平时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从一入学就确定自己的具体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然后围绕这一课题和方向选取学习课程,同时进行课题研究,并通过阶段性研究成果的积累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研究课题。学习中,要以现实生活和时展提出来的重大理论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综合性的创新研究,并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宏观的学术空间来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就我国现行的学科研究生教育来看,研究生本身的感悟创新能力比较差,他们更多的“功夫”花在了对前人经验或导师学术思想的“仿效”上,因此他们的学位论文缺少原创性。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以为应从几个方面着手:(1)从进入研究生学习之日起,我们就应该正确把握导师专业方向的思想内涵,选择一个具体合理的研究问题,并以此为主线,确定平时的阅读书目,用“研究”来“引导”平时的学习,并逐步形成研究成果。(2)把学会科研、学会学习作为学习的基本要求。要掌握先进的自学方法,自我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跟上时展的步伐。要灵活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科研方法,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选取更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课题,掌握科研的基本程序、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能力。(3)把培养自身科学的思维能力作为思维训练的具体要求。结合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丰富的科研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4)积极参加第二科研课堂。学校通过不定期的举办第二科研课堂,如邀请著名专家介绍自身创新的经历和科研体会、开展科研征文活动、科研交流活动、科研成果评比活动等。我们应积极投身其中,与专家以及同学们讨论专业问题,以增强我们的科研意识,提高我们的科研能力。

二、要切实摈弃仅采用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做法

在专业基础理论学习阶段,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研究方法,更主要的是要准确把握本专业的一般性研究方法及其特点,打牢理论基础;在专业方向理论学习阶段,我们要注重学习各种具体研究方法,如学科研究方法、学科调查方法、学科抽样方法等。在学科理论学习阶段,要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学习一些相关学科的科研方法,以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我们可以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同时学习掌握教育研究方法、心理实验方法、量表测试方法等。

三、积极参加导师交给的科研项目

配合导师,积极参与导师的部分科研项目,为自身创造锻炼的机会。在导师的传、帮、带下,把自身的学习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变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研究问题,从而熟知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顺利完成研究课题,提高科研能力,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作风和科学方法。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导师对待名利的态度、对待科研的忘我精神、对待团队的整体协调、以及严以律己的品格、求实的作风等方面受到教育、感染和影响。

四、把自身的科研课题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作为研究生,我们还可以积极参加有关社会问题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推广及社会服务等活动。根据自身研究学科的专业特长,利用对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撰写等感悟,带着科研课题走进学校,开展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新课题研究;把自身科研重点转向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为教育事业做贡献的同时促进自身科研能力的全面发展。

外语学科研究生作为未来中小学英语教师行业的主力军,肩负着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我们在不断完善自身现代教育理论,熟练运用外语,熟练操作现代多媒体,精通教育心理学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强自身的研究能力。目前,中小学教师大多数属于经验型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能有目的、有计划地从事一些教育科研工作的科研型教师为数不多。由此可见,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促使其由“教书匠”逐步发展为“科研型”或“专家型”教师,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陈国新,赵晓刚.文科研究生的读书,论文研究和论文写作[J].中国研究生,2007,(3):25-27.

[2]丁英宏,等.试论加强研究生科研方法教育的重要性及内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9).

[3]侯丽红.在实践中培养教师自主研究能力[J].教研,2011.

[4]柯俊.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3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5]张辉.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和写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

科研课题研究基础篇6

关键词:创新教育 研究生数学课程 课程模块 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54-02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检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志[1]。研究生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现这一过程首先须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1,2]。

数学课程在各类高等院校中都是研究生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当前大数据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是各领域和生产实践不可或缺的手段。毋庸置疑,科学计算、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数学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与地位日益凸显,数学课程已不再仅仅是工程计算的工具,而逐渐成为研究生理性思想和文化素质的重要载体,更是探索和创新的必备素养[3,4]。

但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研究生数学教育普遍存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墨守成规,课程层级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本科化等弊端[3,5,6]。研究生掌握的数学知识零散、浅显,难以对其逻辑思维及实践、创新能力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只有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实现研究生数学课程应有的宽广度和纵深度,才能实现数学教育在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激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促进作用。

本文结合研究生数学课程改革课题研究成果,论述课程体系优化设置与调整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途径与方法,为促进研究生创新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科学的参考。

1 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项目组在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八所院校开展了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实地调研[5],共发放问卷10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715份进行统计分析,结合资料查询和专家访谈,对当前研究生数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剖析如下。

1.1 课程数量和类别较少,层级划分和针对性不强,难以适应研究生的多元化需求

首先,科目与类别较少,划一性特征明显。大多数农业院校研究生数学公共课程主要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工程数学”及“矩阵分析”等,一般为5~8门,课程门类较少;课程设置缺乏层级划分和针对性,难以适应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也较少考虑研究生个人的专业基础、个人兴趣和未来职业需要,划一性特征明显,不能很好地适应研究生个性发展需要。

其次,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的规划与编排,课程间相对独立、衔接和关联性较弱,缺乏横向扩展性和纵向连贯性,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零散、浅显,难以构建较为完备的数学知识结构;同时,交叉学科课程较少,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与综合性体现不够充分。

1.2 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新兴应用

数学课程内容往往注重经典,偏重知识灌输和理论推导,理论性课程偏多,实践性课程偏少,对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课程内容更新较慢,涉及学科前沿、学科交叉的内容相对较少,一些体现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进展的内容不能及时反映到课程内容中,使得大多数研究生难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前沿科学研究需要的现代数学方法和技术。

1.3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形式单一,教学过程“本科化”

研究生数学课程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理论推导和演绎讲得过精过细,课堂信息量小;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自主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对研究生数学建模、创新项目等课外教学拓展活动缺乏足够重视,教学形式单一、“本科化”特征明显,难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应用的创造力。

1.4 一次性课程选择机制难以适应学生专业研究及个性化发展需求

调查分析还表明47%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数学课程学习计划不够理想。入学初对很多数学课程及专业研究需求了解甚少,往往直接按既定的课程计划或导师指导选课。由于现行一次性选课制度的制约,难以实现对既定课程学习计划的修改以适应专业学习和研究方向的实际需要,这也是制约数学课程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2 面向创新教育的研究生数学课程体系改革

2.1 以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数学知识结构

创新思维的形成必须以科学的知识结构为基础,而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构建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的关键。首先,根据学校特色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精选和优化数学课程,依据课程类别、性质及内在衔接关系,集结成纵向贯通、横向关联的课程模块(见图1)。包括数学基础课程,方法、工具类数学课程、应用数学课程及提高类数(近、现代数学)课程四大模块,供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及学术定位的研究生选择,以适应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及个性化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课程体系改革遵循以下原则。

(1)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

数学基础理论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广泛适应性,是各类数学方法实践应用的基础[7,8]。基础课程的设置不仅要以研究生本科阶段数学基础为依据,在理论和应用层面进行拓宽和加深,更要重视在学科知识面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有所分工、互为补充,为此增设了计算方法、矩阵分析、文科通识数学等基础课程,并在基础课程中适当引入反映学科前沿、富有创造性、启发性的应用实例强调理论的应用前景。

(2)增加方法类、应用类选修课,拓展应用领域。

缺乏科研方法和科研训练是导致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普遍偏低的主要因素,加强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已迫在眉睫[9,11]。针对不同专业领域的需求,增设了时间序列分析、最优化方法及建模与仿真等方法、工具类课程,以及生态数学、经济数学等与专业密切结合的应用类选修课程,鼓励研究生结合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等个性化需求自由选课,不仅有助于研究生掌握更多先进的量化分析手段和技术,也有助于激发其在学习和科研中探索、创新的积极性,为创新能力培养奠定数学实践应用平台。

2.2 实行硕博打通、阶段性数学课程选课机制

与教学管理部门协调,改变“一次性选课机制”,采取“阶段性数学课程选择机制”,并根据研究生数学基础实际情况和学习规律,科学规划基础课、选修课开设方案,协调各类课程开课学期和教学进度,以方便研究生按实际需求合理安排数学课程学习计划。同时,实行硕博打通、统一规划的原则,根据与专业教师、专家的沟通与协商,针对各专业研究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硕博连通的“数学课程套餐”以指导研究生制定合理、科学的数学学习计划。

3 改革与创新课程实施方法,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3.1 推行以学生为主、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注重研究生批判意识、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9,11]。教师首先要高屋建瓴,在整体把握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互动,通过讲解与研讨结合、专题讲座、专家访谈以及学生主讲等开放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增强实践、实训教学,拓展课外实践活动,构建研究生数学实践平台

实践与应用是激发研究生潜能和创造性的有效途径。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专业特点,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生创新课题、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构筑多元化数学实践应用平台。特别是在方法类、实践应用类课程教学中主动与专业教师合作,共同引导研究生在专业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辅助他们通过创造性运用专业知识和数学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极大地促进了研究生自我探索、自我创造等潜能的发挥。同时采用实验、实习报告、项目研究报告、结课论文或建模论文等多种灵活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

4 加强微课、精品课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4.1 加强数学精品课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日益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积极推进研究生数学精品课建设和课程创新,促进教学资源共享。目前我校已初步完成“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实现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微课视频、实验指导、实验案例等教学资源共享。同时增设了课外习题、拓展阅读以及实践应用等栏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以精品课程为载体构建开放式教学平台,促进数学教育的信息化。

4.2 积极推进“微课”制作,构筑研究生自主学习环境

微课(程)通常指微型视频网络课程,是近一两年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新兴的网络教学模式。结合研究生数学精品课程建设,根据课程内容整体架构和知识脉络,精心挑选出一些重点、难点、疑点问题设计并录制了多个微课视频,将数学知识点的讲述与阐释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形式呈现出来,同时还提供了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等学习支持资源,为研究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构筑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和辅助支持。

5 结语

本文以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调查研究为基础,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选课机制等多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当前研究生数学课程体系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与不合理因素,分析了各方面因素对研究生创新教育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出了面向创新教育的研究生数学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方案,并结合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措施,论述了构建研究生数学基础平台、应用平台和实践平台、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 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74-82.

[2] 章英才,王俊,梁文裕.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教论坛,2011(12):87-91.

[3] 刘尧.构建以研究与创新为主线的研究生培养方式[J].江苏高教,2012(2):42-44.

[4] 岳建海,孙玉朋,商朋见.试论工科研究生数学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9-123.

[5] 郭雅丽,任永泰,邓华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3):47-50.

[6] 魏航.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2(2):158-159.

[7] 罗尧成.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科研课题研究基础篇7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13-02

一、引言

研究型教学是指在教学环节与过程中,有效促进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双向互动、并有机融合课程大纲与内容、研究选题与实践、学生个性兴趣与专业发展的多维统一从而教学相长的新型教学方式与课改实践。1998年美国卡耐基教育促进会发表博耶报告《重构大学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开创性阐述了立足于研究为基础的大学课程教学与学习模式,并着重提出应当注重在大学本科低年级课程中进行研究型教学的改革建议,同时要求“应对大学第一年的学习进行重新组织,以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第一年的关键应是由有经验的教师指导的小型研讨班。”[1]

目前我国本科阶段课程体系中一年级开设的主要是学科基础课以及公共平台课、通识教育课等三类课程,其中的学科基础课是提升大学教学质量与创新能力关键,究其原因在于其通常具有知识领域宽广、理论内涵深厚的专业特质,通过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能够显著提高低年级新生的基本学术素养与科学研究技能。近几年,我国大学也在本科教学中探索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实施基于学生自主实践的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需要在回顾总结的基础上继续在实践中深化对研究型教学的认识,优化研究型教学的实施路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价值分析

杜威在一个世纪前就非常强调研究型教学在大学本科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其认为“学生参与科研不仅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自我发展很重要,对科学发展也很重要”。[2]管理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体现在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全新价值目标与系统实践效用。

1.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国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计划安排中沿袭偏重理论知识讲授的传统,管理类本专科所涉及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一级学科的理论课程占比高达50%以上,而其中有4~5门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类课程教材大多采用学科统编或国家规划教材,授课教师理论深厚且八成具有高级职称。但同时在该类课程的学生评价反馈中,讲授晦涩难理解、教材内容太深奥的反映较为普遍。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来沟通学科理论知识与社会实务是教学环节中的一种有效互动形式,能快速发现理论讲授过程的疏漏,提升培养学生解决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2.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研究性教学的显著特点是构建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课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既是接受知识的客体,也是传承、反思、调用知识的主体,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研究型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又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使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克服了接受性教学的缺陷。[3]

3.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研究性教学既体现学科间的开放性特征,使学生突破封闭的学习环境,以基础课程内容为立足点,又适当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通过消除跨学科间的隔阂,拓展学生的眼界,增加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主动积极地去探索知识传递的共性规律,也要努力去谋求学生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将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知识体系之间的脉络联系,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宏观把握。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现实问题研究

1.教学内容无效化。在研究型教学的实践中,对于初入管理学专业的本科低年级学生进行系统的管理学知识结构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但随后必须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并突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学习内容的自主能动性与自发选择性。然而当前教学内容沿袭传统,研究内容依旧是理论主导,脱离学生实际认知与主观偏好,物式灌注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被挪用,自主思维的空间被挤占,难以实现后续学习的有效性。

2.教学过程空泛化。研究型教学过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多地来源于实践。实践的内涵应当是丰富的,既包括课上的思维风暴,也包括课后的调研实践。因此,研究型教学过程强调在时间上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以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当前,教学过程中仍旧是以教师的单向度教学,专家的讲座替代学生研讨,以教师科研方向绑架学生兴趣爱好。虽然课堂中会介绍管理学的发展动态和现实趋势,诸多科研的前沿成果被引入本科课堂,甚至师生间有进行研究的共同合作,但从整体上看并没有给学生开辟广阔且纵深的思考空间,很多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学生参与意愿薄弱。

3.教学考核形式化。研究型教学效果的评价形式单一且方式陈旧,多数高校的学科基础课程仍然是期末笔试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相脱离;有的高校教师布置实践作业或者课程论文来优化教学评价,但老师成绩未能向学生反馈,评价过程及标准也未能告知学生,以评促学的研究性教学价值功能受限。尤其是教学考核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创新思维、研究方法和分析能力的考查,不能全面和客观评价其知识运用的科研素养,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探索

1.优化课堂讲授方法。(1)多媒体教学。研讨型教学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够简单明了地概括出各章节的知识要点,还能大量应用现代教育资源,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建立课程的动画、视频和网络资源库,将课程内容形象化、简易化和趣味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切实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要点。[4](2)案例教学。通过选取典型案例,为学生确立一个专业知识的实践场景,使学生从理论入手,基于问题意识分析具体情景,提炼可行的解决方案。开展案例研究,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又强调它所提供的模拟问题和困境,存在着从不同角度研究的可能性,通过个案分析或实证研究分析和解释专业知识体系。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方法引导与思维培养,帮助学生在教材理论和专业实践间建立逻辑联系和话语体系。(3)问题教学。问题教学的基础是师生之间通过语言媒介确立研究对话关系,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地位,师生互动选择合适的研究话题,进而进行知识探讨与学习。问题教学通常是研究型课程教学的难点,科学合理地将对话精神融入课程知识的架构体系是关键所在。以往授课过程学生被动听讲,依赖教师知识传授,制约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研究型教学认为教育者应激励、引导学生去主动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从中获取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尤其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2.重视实验实训环节。实验实训是研究型教学实施的重要路径,尤其是逐渐成为提高学科基础类课程教学水平的教学手段。实验的最大特点就是可操作性,而研究型教学尤其需要进行专业技能的模拟训练。当前诸多高校在管理学的研究型教学中开展了一些企业运营的模拟实验,尤以ERP沙盘模拟实验、电子商务操作实验、会计实务技能模拟为代表。实践实训是学生研究知识运用与提高技能的最有效方式,也是研究型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3.培育实践学习能力。(1)专题研究教学。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所要研究的专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课程体系所涉及的各项专题进行研究设计,根据课程体系及研究热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专题,将每一个专题与理论知识贯穿起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题论证,选择专题进行研究型学习,包括典型案例的查找、研究资料的深化,让学生在专题的探讨中内化理论知识。这就将小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典型案例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文献查找和专业交流能力。(2)社会调研教学。作为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环节,教师科学设计调研项目后,设定要求和范围,引导学生发挥能动性发挥自主设计课题,完成方案设计、实现完整的调研成果呈现。在社会调研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学生在认真完成课题的同时,也能体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本质――“参与性”。研究型教学的实施使每一个学生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需要完成的工作,并且每个人的工作都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论,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

参考文献:

[1]Moore,John W. The Boyer report.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J],Aug98,Vol. 75 Issue 8:935.

[2]“博耶报告”影响下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N].科学时报,2011-07-26.

[3]刘秀伦,蒋泽,张牛.实施研究性教学,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探索,2007,(3).

科研课题研究基础篇8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精神为指导,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科学决策服务,为基层学校广大干部教师服务的基本方向,认真贯彻教育均衡化发展、内涵式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应用性研究为切入点,以贴近一线工作需求,服务一线教师为工作重点,以科研促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目标,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贡献。

二.工作目标

围绕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立体化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建构教育科研工作的立体结构。分4个层次逐步、精心地打造。推进“群众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研究学校”、“科研基地学校”、“项目研究中心”建设。关注科研工作对促进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内涵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进而从多层面上提升我市教育科研的整体质量。同时通过广泛的交流活动,提升教育科研信息收集、处理与转化能力。

三.工作内容

(一)“一线教师课题”研究工作

1.组织好广大教师在认真落实研究方案的基础上,科学开展研究工作。(3-5月)

2.组织教育科研方法专题培训活动

在常规科研方法培训的基础上,突出课题研究中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目标的分解与研究成果的提炼等具体内容,提高课题研究者的研究设计能力与研究总结能力。(4-9月)

3.细化科研品牌打造工作

在区县科研部配合下,依据课题的重要性与研究单位(者)的研究能力,对部分研究课题实施先期重视关注,提供过程指导,介入成果提炼,形成独特品牌的工作程序,促进品牌课题与成果的生成,提升研究成果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功能。组织专家组,深入学校,对重点关注的研究项目进行具体的一对一指导,通过以听设计、听过程、听预期成果、听支持性需求为基本内容的深度交流,促进先进、特色研究成果的生成。(3-6月)

4.二期课题结题评审与科研骨干、十佳科研明星评选工作。(下半年)

5.编制、第三期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指南及组织申报工作

在全面收集整理教育热点、重点、难点、焦点问题,充分征集各方面建议、的基础上,编制和第三期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指南并组织申报工作。(6月)

6.编辑整理二期一线教师优秀教育科研成果集(下半年)

(二)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优势发挥与教学特色生成研究

在发挥对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规划制定指导工作积极作用的基础上,以课题研究与总结推广的形式,深度介入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实质性发展的指导工作。(全年)

1.以苏家屯区九年一贯制学校为重点,以“教学一体化”为基本内容,探索充分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优势的思路与方法。

2.以辽中县满都户九年一贯制学校为重点,以实施经过对国内优秀教学模式提炼加工后生成的“四疑四悟”教学模式,探索与九年一贯制学校特点相适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生成相关的教学特色。

(三)规划课题研究工作

组织规划课题科研方法培训活动,提升研究的规范性与科学性。针对我市规划课题研究中存在的科研能力不足,研究规范性不强的实际问题,加强相关的培训工作,并对研究内容有相关性的单位组织学术交流与考察活动,以整体提升研究质量。(4月):

(四)建立市教育科研基地校工作

在市科研部门直接选拔与区县推荐的基础上,选择若干所学校,建立市一线教师教育科研基地校。(下半年)

(五)专题项目研究工作

选择若干项具有前沿性、发展性、现实需求性的专题项目,成立专项课题研究中心,开展与市教育局现实工作需求结合紧密,有专项经费支持,与区县密切配合的专项课题研究。(全年)

(六)科研考察交流活动

组织区县科研人员赴山东以“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实现先进教育模式成果转化,二次生成新成果”为主题,考察山东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以“上海等地区如何实现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一体化”为主题,考察上海、吉林及省内九年一贯制先进学校。(3月、5月)

(七)德育工作

继续编制《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纲要》,修订《市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实施细则》。举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技能展示和班主任工作研讨活动。深化“十一五“期间中小学和谐德育课题研究,提高中小学校德育科研素质与能力,对部分符合条件的子课题进入总结和结题阶段。开展德育课程研讨和德育典型学校培育活动。

(八)组织好规划课题的滚动立项与结题工作(全年)

(九)科研成果推广工作

科研课题研究基础篇9

关键词:普通本科院校;科研经费;本科教学;工程素质

作者简介:王海良(1966-),男,河北定州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沈洪旭(1969-),男,天津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高级政工师。(天津 30038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组织与概论课程建设”(项目编号:JG-1182)、“结构实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1180)、2012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道路桥梁施工技术”课程建设(项目编号:C05-0810)、“土建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B01-0810)、“土木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施”(项目编号:C03-08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143-02

普通本科工程院校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科研经费来自科研及服务社会,即一般意义的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普通本科工程院校不同于“211”、“985”高校,其纵向课题的来源主要是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省科技支撑计划及厅、局级科研计划,经费来源渠道较少,纵向课题经费数量有限;横向课题主要来自院校为企业、社会提供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是普通本科院校提升科研经费的主要途径。[1]以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为例,近三年学校科研总经费中70%以上来自横向课题,理清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的关系,探索提升横向课题经费数量的途径及对本科教学工程素质的影响,对普通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对学校今后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长远意义。

一、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的关系

纵向课题一般是政府下达的偏重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项目,其核心是研究内容的前瞻性,横向课题是针对企业、社会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强调的是应用,其主要特征是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往往过分区分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笔者以为,两者有各自的针对性,也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纵向课题所强调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必须针对行业或社会需求中的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最终还是要应用到实践中,即纵向课题的研究意义也脱不开应用,没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是不可想象的。横向课题虽然是针对企业、社会需求结合实践而开展的,但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有理论基础或先进技术手段支持,在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可对共性问题进行归纳,针对行业背景提出前瞻性的问题,提出纵向课题的研究方向及内容。

可见,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是相互依存的,过分夸大纵向课题不利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健康发展。

二、提升横向课题经费的途径

如上所述,横向课题是结合企业、行业、社会日常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开展的研究工作,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对承担横向课题的人员不但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多是要求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承担横向课题的院校不但在人员素质上有一定要求,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从业资质。[2]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探讨了普通本科院校提升经费的途径。

1.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

由于我国人才培养制度的限制,高校教师大多从校门进校门,未真正走进企业、行业和社会,虽然具备一定或较高的理论基础,但十分缺乏现场实践经验,理论和实践脱节,不能很好地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影响对现场实际问题解决的有效性。[3]

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加大承揽横向课题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何培养教师的工程素质,应是目前各普通本科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

笔者原工作单位石家庄铁道学院(现石家庄铁道大学)对新工作教师鼓励其到企业锻炼一年,在企业工作时保留其相关待遇,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该校科研骨干主要来自当时在企业或相关单位锻炼过的教师,这些教师为学校的科研工作正作出重要贡献。

笔者目前所在单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针对天津市近年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较大的实际情况,将具有一定素质的教师派到企业,作为学校科技特派员,在锻炼、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了企业和学校的联系,对学校横向课题的承揽作出了贡献。

因此,结合各学校具体情况,加强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校今后横向课题承揽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平台建设

根据国家要求,开展社会服务工作需要承担单位具有相应的资质,如CMA计量认证等,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对资质准入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是高校开展服务社会的横向课题承揽的敲门砖。为提升高校横向课题的承揽能力,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考试,有针对性的加大设备投入及环境建设,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服务社会平台,利用学校人员优势,是普通高等学校提升横向课题经费的重要手段。

在国内著名高校中,除开展纵向课题研究外,有很多高校具有服务社会的平台,结合国内外重大工程建设开展了大量的服务社会的工作,对学校科研经费的承揽及社会影响力的提高均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3.管理机制

科研课题研究基础篇10

[关键词]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作者:张杰,杨洪霞,李磊,牛娜,蒋吉英

研究生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渠道。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这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招生数量的扩大,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拟对我国目前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与反思。

1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现状

我国目前医学研究生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医学本科教育延续过来的理论型,这种类型的教育是在本科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理论讲授,最后按照导师指定的课题完成毕业论文。这种培养模式突出理论学习,忽视了实验机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二是科研能力培养的前轻后重型,前期只是进行理论授课,后期由导师指导学生的科研。这种模式虽然开设了一定的实验项目,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并且前期的培养不足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后期的学位课题和论文的进度、质量。

1.2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①课程设置的类型和比例不够合理。目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进行设置的。但对研究生课程的学习过于强调统一,选课的自由度很小。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迫切需要改革。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是教学方式与本科类同,硕士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方法多数以“满堂灌”的形式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另一种是片面强调“自学”,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让学生自己查文献,写综述,但对于一年级的硕士生来讲,他们很少知道文章质量的评判标准与规范,而针对这一方面的写作指,导又跟不上,造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③研究生的教材建设缺乏力度。研究生教学的教材问题一直是各个学校研究生教学的突出问题。许多学校都是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有些教材内容陈旧,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课程没有教材。④考核评价的方式有待改进。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借助于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它主要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而不能反映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针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一些高校也推出了旨在提高研究生医学系统知识和独立科研能力的科研素质全过程培养型的教学模式,以逐渐培养和训练研究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调整课程设置的类型和比例

2.1.1加强研究方法方面的选课

增加医学电镜技术、组织学技术、高级生化技术、流式细胞仪的应用等课程或增大其课时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对科学方法的培养与训练,以适应新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

2.1.2增加前瞻性课程和专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知识不断出现,例如世界著名杂志《science》在1999年和2000年都将干细胞研究推举为21世纪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首,许多国家都将干细胞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国内高校很多学者也相继开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我们可以应时开设一门新的课程――干细胞生物学,以介绍干细胞的基本理论研究进展及常用的研究技术。选课时实行试听制,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兴趣、需要等来选课。

2.2改革教学方法

2.2.1改革理论课内容和形式

理论课时间相对较长,可采取教材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理论学习,讲解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注意与本科知识的衔接,并避免重复,这一阶段可以贯穿整个课程并安排近一半的学时。

第二阶段:专题研究阶段,根据本学科的发展,由教师介绍本领域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推荐参考书目、期刊论文等。

第三阶段:讨论阶段,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课题方向等查阅资料,写出综述,并将各自的综述复印,分发给其他同学,这样每个同学再阅读其他同学的综述,之后安排2~3次的讨论课。同学们自由地提出问题,由综述者给予回答,其他同学也可以参与争论。

2.2.2完善实验教学

介绍本专业相关实验技术理论、操作步骤、结果观察及数据分析,并介绍本实验室和本校相关实验设备的使用和应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开发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强化动脑、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试验中老师应随时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及时发现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和改进的措施。

2.3加强教材的建设更新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2.3.1加快教材更新,补充教学内容

研究生要接受的是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而教材本身有一定的更换周期,它只能提供比较传统的或是经典的知识层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研究生教材因其相对滞后性越来越难满足研究生教学的需要,要使教学内容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我们不妨在课堂上补发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或者向学生提供获取最新文献资料、了解最新研究动态的渠道,激励学生不断捕捉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

2.3.2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保持教学活动时新性

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已经在高校的研究生教学中广泛普及,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又对研究生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以其方便快捷、高速度、高效率、时新性已逐渐成为现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研究生因其专于科研的特点更需要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网络以其无可替代的时效性成为研究生教学的重要途径,且网络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出了个别化教育,而且通过网络,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建立完善网络教学的内容和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2.4改革考核模式

2.4.1理论课

对于理论性强的专业基础课,可以采用笔试、实验考试和作业等相结合的多元评定方法,其中笔试主要考察同学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实验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以及对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能力。